《俱舍论》第9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俱舍论》。

《俱舍论》分为八品,对于有漏法的作用、果,无漏法的修行方式等,进行了详细宣说。现在学习的是第一品分别界,前面对于十八界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能色已经安立好了,十八界中分别和什么法相应,或者具有什么法,这些内容在科判当中进行了详细的安立和宣讲。

这样的安立非常有必要。前面讲过,学习教法的时候,凡夫人的心一般比较粗大,学完之后觉得差不多已经了解了,其实里面还有很多可以深挖的东西,《俱舍论》的特点也是这样的。宣讲完之后,进一步针对这个问题再展开宣讲,能够打开我们的思路。如果通过《俱舍论》打开了思路,也是我们一个非常大的收获。不管学习任何教法,如果我们的智慧过于粗糙,只能在表面上了解一点点,没有办法深挖。在我们修行过程中,很多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没办法体现。

总而言之,教法的意义就在这个地方。佛菩萨和祖师宣讲完之后,里面也有他们的智慧,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放在这里永远不变。变化的是学习者的心态,一批又一批的人缘教法学习,得到了很多智慧和收获,现在轮到我们闻思和修行教法。如果我们非常的专心,非常的用功,再加上具有前世的善根和福报,可以在这些教义当中,得到很多深细的智慧。如果我们的心很粗,只能表面上得到一点利益;如果我们能够精进,挖的深一些。在这个过程中,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让我们的心更好的和教义融合,就能得到更细致的东西。虽然论典的意义永远不变,但是可以获得多少里面传递出来的教义,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和智慧。听完之后,最好去进一步思维,通过很多方法增长自己对于法义的了解。

下面继续安立十八界的分类,宣讲能断所断,能称所称的含义。

能断以及所断者,即是外之四种界,

如是所焚与能称,能烧所称说不同。

首先是能断和所断,然后是能称、所称和能烧、所烧。第一、二句讲的能断和所断。什么是能断、所断呢?在注释当中,能断基本都是以斧头来作比喻的,斧头、刀子等能够斩断对境的称之为能断。在十八界当中像斧头一样能断的自性是哪些?斧头所砍的对境是什么?第二个就是所断,所砍的对境。“能断以及所断者,即是外之四种界”,外的四种界是色、香、味、触。后面还要学习有为法,尤其是色法的组成部分当中,有些地方讲了色香味触,也有些地方加上地水火风。在一个大的色法上面,都具有地水火风、色香味触的八种微尘。此处讲到了色香味触,声音除外,声音没有真正的相续,众生通过自己发音的部位,以随心所欲的方式就可以发音。声音发出来之后,没有真正延续下去的本体,没有这样的功能,但是色香味触可以有,所以犹如能断一样的,就是色香味触。

是不是单独的色、香、味、触就可以成为斧头一样,去斩断其他的?这也不一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组成能砍自性的法上具有色香味触。比如斧头有显色或者形色,斧头是什么颜色?黑色或者生锈了,有一点发红。形色就是平时我们看到的斧头形状,属于色法。香就是每一个法上,有自己的味道。铁的味道有点腥,铜也有自己的味道,木头、刀子、斧头都有自己的味道。味是用舌头舔的时候,也有自己不共的自性。还有触,坚硬、冰凉等等属于触的自性。因触当中包括了地水火风,外界是色香味触组成,这和外界由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八位组成,意义是一样。因为触中包含了地水火风的缘故,所以叫做能断。通过色香味触组成的斧头,可以作为一个能断的自性,就比较容易了解了。

所断还是色香味触,比如所砍的柴火,声音没有相续不包括在内。柴火本身也是具足色、香、味、触。色法就是柴火的显色,砍的是什么柴,有的时候颜色红一点,有的时候颜色白一点,柴有一种颜色。形色有长条形或者圆柱形等等。香,比如砍的是松木,或者柏木,本身发出一种香味。味,用舌头去舔尝的时候,有不共的味道。触,坚硬的等等,这是所砍的色香味触。因为上面没有声音,也没有法界、眼根、六识等,所以能砍一定是外界的。因为在有情界的相续当中,也有色香味触,里面主要是浮尘根。

我们的身体不作为能砍,如果你练过功夫,手练得像斧头一样,随便一掌下去就把柴火劈了,这是特殊情况。一般人的身上,像昨天讲的一样,在自己根的群体当中,有色香味触,这是我们自相续所摄的色香味触,一般不作为能砍,也不作为所砍的自性。从能砍、所砍、能断、所断的角度来讲,都是以外界的色香味触进行安立的。

注释当中讲的根,不能作为能断,也不能作为所断。因为从净色根的角度来讲,眼根、耳根的本体犹如宝珠的光明一样,是清澈干净的自性,所以它不能作为能砍,也不能被其他的法砍断。有时候说这个人的身体已经被砍成几节了,他的根还在吗?内在的眼根耳根等,依靠外在的身体而存在,比如眼球、耳朵,或者从头顶到脚下的皮肤肌肉等等,作为一个所依。浮尘根是净色根安立的地方,前面讲了净色根,就是清澈的像光芒一样的眼根耳根。如果没有肉身就安住不了,外在肉身损坏的时候,能依的根也会损坏,但它不是被刀子等砍断。而是因为所依的色香味触没有了,所以能依的根也没办法安住。比如这个人死了,根也坏了。主要机能受损之后,或者完全不可恢复的时候,眼根、耳根的功能,也附带着慢慢消失了,这方面是可以安立的。从能断所断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外面的色香味触。

其他的像声音是没有相续的,后面关于声音的问题还要讲很多,声音不像色法一样,色法显现之后,可以自己一直延续下去,前刹那生后刹那,然后慢慢生下去,物体上面的香、味等也是这样。可是声音怎么在物体上面延续下去呢?这是不行的,没有这个功能。在柱子、杯子上面,声音没有像色法一样的相续,我们敲打才有,不敲打就没有。色法我们不需要去管它,放在这儿,就一直有相续。声音敲打的时候发出来,不敲打就不发出来;我们想说话的时候,它就出来,不想说话的时候,它就没有,声音本身没有自己的相续可以延续。既然自己没有相续,它就没有办法作为能断,也没有办法作为所断。

其他的七心界,从眼识到意识之间,再加上意根和意根对境的法界,称之为无碍界。无碍界也没有聚合的自性,受、想、行三蕴,还有无表色。无表色虽然是色法,但是也没有集聚的自性,然后三无为,也没有集聚。就不存在能断,也不存在所断。能断和所断就是色香味触外世界。

下面我们再看,“如是所焚与能称”。“所焚”就是所烧的意思,“能称”就是能够称重的自性。“如是”的意思,是承接第二句“外之四种界”,外之四种界就是能断和所断。犹如色香味触,既是能断,也是所断一样,同样如是的所烧、能称也是外四界,是色香味触的自性。所烧就是柴火等,色香味触是可以安立的,所烧的自性没什么能说的,比如柴火肯定是色香味触的自性。如果所烧是色香味触,主要是外界,但是内相续包括的,比如烧尸体,这也可以。从这个方面讲,它也是色香味触的自性。声音没有相续,也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所烧。其他清澈的根,也没有办法成为所烧。关键问题还是色香味触,这是最粗大最明显的,可以作为所烧。

在解释的时候,能称和所称是对应的,所焚和第四句的能烧是一对。所谓的能称,解释也不一样,在注释当中的解释,好像解释成所称一样,能称的意思就是能够用称称的。什么是能够用称称的?就是它是所称的自性。能够用称称的是什么东西?比如金块、铁块,或者菜等等,从解释角度来讲,能够用称称的就是所称的东西,和后面所称的意义,好像解释差不多。有些地方解释能称就是称,称就是能称。

直接来讲,什么是能称、所称呢?能称重的肯定是称,不管是以前的称,还是现在的电子称,叫做能称,所称是称上面称的东西。昨天我翻了一下注释,能称两个字,有些没有讲,直接带过去了,有些地方讲就是能用称称的东西,这样可能和后面的所称基本是一个意义。我们要分别能称和所称,能称从称的角度对于我们来讲,比较容易理解一点。称的自性是不是色香味触呢?肯定是色香味触,因为称也是不可能在里面有声音,然后根、识,都不可能有,所以组成称的要件是色。称要不然是白色,要不然漆成绿色,这是显色。以前的老称,可能是一个长杆,下面有一个秤盘,现在的称是圆盘,下面还有一个东西,称也有形色。

还有香味和触,组成了称的自性,所以能称可以理解成称。色香味触的自性,也是外四界组成的,这方面基本上大家没什么辩论的。

“能烧所称说不同”,所烧和能称没有什么讲的,外四界,但是能烧、所称的自性是什么?这里就有争论,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些地方解释能烧也是外四界,比如通过色香味触组成的柴火,点着之后,变成火了,变成能烧。能烧的来源是哪里呢?火的来源也是柴上面具有的,有些地方讲能烧也是外四界。有些地方讲能烧不是外四界,只是所触当中,地水火风中的火。火能够作为能烧,因为只有火才能安立,所以两个观点不一样。所称也是一样,比如菜等所称的东西,也是所谓的外四界。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理解,菜等商品的的确确也是色香味触组成的。还有一种说法,“所称”不是外世界。前面讲的因触是地水火风,果触当中有轻重、柔软等等,轻重当中的重,才是真正所称的东西,所称触之一。

真正安立的时候,大恩上师也讲到,在《俱舍论自释》当中,世亲菩萨也是把两种观点列出来了,并没有评价。未评价的意思,有些大德说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如果从唯一的能烧和所称来讲,能烧就是火,所称就是重量,这可以理解;如果从能烧的自性,组成的部分,是不是单独一个火燃烧,没有其他所依呢?也不可能。不管是煤气,还是柴火。没有所依处,只是火在燃烧,显色、形色什么都没有,这个火也不太容易找。从依靠什么才能产生火的角度来讲,肯定是色香味触,或者是柴、煤气,显色形色具足,色香味触都有。

所称也是一样,可以说所称就是重量,如果没有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怎么表现你的重量呢?必须要依附其他的色法,否则重量从哪里来?我们说这是金块或者铁块、石块,如果没有金、铁、石头等色法的显色形色,单独的重在哪里?找不到。可以直接说能烧是火,所称是重量;能烧是外世界,所称是外世界,这也可以。只不过安立的方法稍微不一样,展开讲的时候,两种说法都是可以安立的。

丙四、三生之分类:

什么叫三生?第一个叫异熟生,第二个叫长养生,第三个叫等流生。

异熟生与长养生,即是内在之五根,

声者非为异熟生,等流生及异熟生,

即是八种无碍法,其余则有三种生。

首先在颂词中把三个生找出来,第一句“异熟生与长养生”,这是两个生,第四句开头的“等流生”,就是第三个生。十八界当中哪些是异熟生?哪些是长养生?哪些是等流生?我们必须要了解。

在了解十八界当中,如何包括三生自性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三生,了解了三生,再分别去配具有什么生。

第一个叫异熟生。异熟的因所产生的,叫做异熟生,这和异熟果的意义差不多。什么叫做异熟呢?我们平时讲等流果、异熟果、增上果、士用果。因怎么生果?什么因具足的时候生什么果?在第二品当中讲的非常详细,也要讲异熟。先简单介绍一下异熟,从因的角度来讲,异熟的因产生异熟的果。异熟两个字怎么理解呢?异,有些地方从时间的角度来讲,造业和受果的时间不一样,异时而熟。就是说当下造因,当下受果。从时间的特性来讲,异时而熟,比如上一世你造的因,这一世成熟;这一世造的因,后一世成熟,叫做时间上的异,异就是变异的意思,时间方面一定不一样。

还有一种解释,异类而熟。类,就是种类不一样。为什么种类不一样?因和果的种类不相同。所有异熟果的因,不是善,就是恶,绝不可能是无记的。所有异熟的因,都是善和恶的自性,果是无记。这里体现了异类,因是善恶,果是无记,非善非恶的,因和果之间不一样,异就是不相同,叫做异类而熟。现在我们的身体本身是无记的,通过前世善恶产生的苦乐感受也是无记的。不能说这个苦这个乐是善恶,善恶的果是无记的自性。我们的身体,所受的报,都是无记的,因是善恶,果是无记,绝对是这样的,永远不会变化。

还有一种叫变异而熟,变异而熟是什么呢?因在成熟果的时候,因的自性慢慢变化成果的自性,或者有时候你造了类似的因,果变得很广大,或者变得和因不一样。因成熟果的时候,已经有所变化了,也叫异,变异而成熟。因有所变异成为果,叫做异熟。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叫做异熟生,或者和前面讲的异熟果,意义相同。

第二个叫长养生。异熟生的因在前世,长养生的因在今生。我们现在的色法,通过外在的助缘,可以让小的变大,瘦的变胖,叫做长养。长养的因有很多,大概有四种。第一是饮食。如果你的饮食很差,比如闹饥荒的时候,或者改革开放之前,因为大家的饮食都很差,所以看起来身体没有容光焕发的感觉,基本上都是黑黑瘦瘦憔悴的状态。后来饮食好了之后,慢慢变得庄严了,变胖变白。如果一个人饮食比较好,可以长养身体,令身体变好。这是第一个,饮食作为让它增长的因。

第二是涂抹,也包括沐浴、按摩。比如以前印度人在身上涂抹檀香,或者油等等。身体的四大有时候要靠饮食增长,有时候必须要靠外在涂抹东西。现在的人涂抹,有的纯粹为了好看,有的是为了养生,所涂抹的自性对于自己的四大种,也会有所增益。还有沐浴,我们本来很劳累,洗澡之后一下子感觉到轻松,缓解了疲劳。身体的四大种也是需要沐浴来增长的,另外晒太阳可以增长自己身体的四大,也是一种长养的因。

第三是睡眠,从某个角度来讲,身体的四大也需要通过睡觉来休息。比如劳累一天之后,如果你不休息,第二天就没有精神,四大种就感觉没有力量,如果你休息好了,昨天晚上睡的特别好,第二天早上精神就很好,所以四大种通过睡觉之后就恢复了,增上了它的作用。

第四是等持,就是禅定。有些人修禅定修得特别好,单单通过等持就可以让四大种得到长养。在很长时间中,不睡觉、不饮食,处在禅定的状态当中。后面还要讲禅定的一些功用。甚至有时候连呼吸都没有了,因为达到上上的禅定,必须要灭掉障碍违缘。有些是粗大的欲界想法;有些一禅、二禅的欢喜快乐对他来讲,是一个障碍,像灾难一样,如果耽著就没办法增上。再往上的时候,呼吸就变成了障碍,不单单鼻子的呼吸要断,毛孔的呼吸也要断,一点呼吸都没有。把他放在水里,几个月也不会死。因为他安住在禅定当中,已经断掉了呼吸,所以把他密封在一个地方也不会死,他根本不需要靠呼吸来存活。有些人禅定力特别深,尤其是修到第四禅的时候,禅定特别清静。他内在的禅定和外在的世界也有一定相应,首先是火烧初禅,然后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四禅不动。为什么四禅不动呢?因为四禅已经离开呼吸了,风只能吹到三禅,不会影响四禅,所以内在和外在有关系。修四禅到了特别清静的时候,他外在不会显现呼吸的状态,一点都没有动静的自性。

《大乘经庄严论》第八神通品中讲,最清静的第四禅作为显现神通的因。首先修到第四禅,然后引发神通。第四禅也不是那么容易修,因为属于色界定,现在我们是欲界的心,欲心是最粗的。首先通过九住心的方式达到欲心一境,再通过欲心一境的方式达到轻安,然后得到未到定、初禅,慢慢上去才得到四禅。麦彭仁波切讲过,末法时代众生的心很粗大,连欲心一境都很难得到,何况说真正的四禅。如果对上师、本尊有信心,本尊把手放在修行人头顶上加持,一刹那之间就能获得四禅,这样的功德也讲了很多。

有时按摩对四大也有增上的作用,按摩之后对你的身体有好处,这是后天的。有些人的善恶业到了今生异熟的时候,再回头说前世的因没有造好,没有什么用。很多人不注重因果,比较注重长养,搭配营养调理饮食;涂抹的东西更注意,花很多的钱买化妆品、保养品涂抹自己身上;睡眠不用说,大家都提倡;等持不太多,其他的按摩、日光浴、泡温泉,大家都是特别注重。饮食、涂抹、睡眠比较发达,其他不是很发达,这些的确对于身体四大,还是有一定长养的作用。

第三个是等流生。讲到后后通过前前的因而产生的。有种等流,有种相续。有两种因可以产生等流,一个遍行因,一个同类因。同类因就是前后因果之间是同类的,然后遍行因也是同类因,只不过遍行因是烦恼的自性,里面具有十一种烦恼,是前面的烦恼产生的。等流生通过同类因和遍行因所产生的,都是一个种类。比如烦恼生烦恼,是一个种类的。同类因不一定是烦恼,简别了遍行因之外的。前面生后面是一个相续,一个种类,称之为等流生。

了解三种生之后,我们再来学习十八界当中,异熟生、长养生,等流生分别是哪些。颂词当中讲:“异熟生与长养生,即是内在之五根。”首先十八界当中有五根界,具有异熟生,也具有长养生。如果有了前世的善恶业,今生当中的五根也会有影响。比如前世供了很多灯,今生当中眼根会很清澈;如果你前世不注意因果,伤害了别人的眼根,或者对别人供灯做障碍、吹佛前灯等,今生的眼根就不一定好,这叫异熟生。通过前世善恶业导致今生当中,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敏锐。五根是异熟生,通过前世的善恶业,导致今生的根是否清静、敏锐,使用的时候是否方便,有这个作用。

长养生对五根的滋长,也是有帮助的。如果你的饮食比较好,五根也会有所增益。前提是异熟,首先异熟差不多定型了,在这个基础上来讲,会有些增长的。比如有些饮食对眼根好,有些饮食对耳根好,这方面在养生食谱中也讲过,吃什么东西对什么好。很多道友都很精通,“你吃这个对什么什么好,吃那个对什么什么好”,饮食对自己的五根也会有滋长。通过涂抹等方式,比如涂眼药等药水,对根的缓解、增上会有帮助。睡眠也是一样的,如果睡眠质量比较好,根显现的时候会比较好,睡眠不好就不行。还有等持,如果你修的等持特别好,欲界的根可以变成色界根。比如修到初禅之后,内在的根就可以变成色界的根,显现了天眼,当然就更敏锐了,这是毫无疑问的。对于五根来讲,也是有长养。等流前前生后后也可以有,此处没有讲,原因是包括在异熟生、长养生当中。等流生在五根当中也有,此处只是讲异熟生和长养生。因为既是异熟生,又是长养生,绝对也是等流,这方面不用单独讲。

“声界非为异熟生”,声音不是异熟生。在平时的思维当中,我们觉得人的声音好不好,好像不是异熟生。可能他前世造了什么善业,比如在佛塔上挂了铃档,或者前世通过赞叹文赞叹佛菩萨的缘故,所以他的声音非常好听,受人欢迎。难道不是前世造的善业,今生才显现好听的声音吗?我们觉得应该是异熟生。此处不是异熟生。很多地方讲过,以前在迦叶佛的时代,修建迦叶佛遗塔,有一位比丘说:“这么高的塔修了有什么用?”产生了轻慢心,修完了以后,他觉得佛塔非常庄严,就买了一个金铃挂在塔上。后世他的身体特别丑陋矮小,声音特别好听。

从这方面讲,应该是前世的因缘产生的。为什么没有异熟生?这方面讲的很清楚,“声者非为异熟生”。因为前面讲声音没有一个相续,所有异熟生的东西,基本上没办法改变,已经定型了。声音不是这样的,想发声的时候就发,不想发的时候就不发,可以随心所欲的想说就说,想停就停,但是异熟生的东西以前世的因缘,显示了以后,今生当中想改是不行的。如果身体不好看,想改一下,我的身体显色不好,要把它变成白一点,或者形色不好,个子太矮了,想高一点,或者太瘦,我要胖一点,外形不可能想改就改。异熟生有一个特点,已经定型的东西很难改变,不是随心所欲的。

我们发现声音基本上有这样的自性,想说的时候就说,不想说的时候就停,其他的不行。一方面声音没有相续,一方面声音不是异熟生。那和佛经当中的说法,如何圆融呢?不会有矛盾吧。佛经当中讲前世造了善业,你会感得一个比较好的喉咙,喉咙是异熟生,通过喉咙发出好听的声音,佛经中讲的是间接的因。这里是从直接的角度,没有异熟生。从间接的角度来讲,通过善业感得一个好的喉咙,通过好的喉咙发出好的声音,佛经把中间的减掉了,没有讲感得好喉咙的问题,直接说如果在佛塔上挂铃铛,或者赞叹三宝,下一世声音就会好听。这方面就比较直接了。大家觉得我去赞叹三宝,如果我去挂几串好的铃铛,就会声音好听。

拐个弯可能效果不是那么好,如果说挂铃铛喉咙会好,喉咙好了你会怎么怎么样,这没有必要,直接说善业感得好声音,这没有什么问题。真正来讲,通过造恶业喉咙很不好,呃呃呃地发不出声音,想唱唱不了,念经的时候也不行,声音难听,不好意思唱诵。造了恶业,喉咙不行,发出来的声音也就不行。虽然声音不是异熟生,但是它可以有其他两种。长养生,通过好一点的饮食,把喉咙保养得好一点,比如吃润喉糖,声音持久没有那么沙哑;等流生,可以前前生后后,发声音的时候,前面这样发的,后面还是这样发的,有前前生后后等流相续。

下面讲“等流生及异熟生,即是八种无碍法”,等流生和异熟生就是八种无碍法。“八种无碍法”,就是七心界再加法界。所有的法当中,从眼识乃至意识,不像色法有质碍的自性。然后在法界当中,虽然有个无表色,但是无表色也不具有质碍的自性。虽然是色法,但是本身并不具有标准的质碍本体。无表色、三无为,或者其余心所法,不相应行都没有质碍的自性,所以叫八种无碍法。八种无碍可以有等流,也可以有异熟,前前生后后,通过变形因烦恼所产生的,由烦恼心产生烦恼心的相续,心所法当中可以有,或者心王烦恼被染污之后,前面烦恼的变形因产生后面烦恼的心。同类因也可以有,前前生后后,前面的心识产生后面的心识,它可以有等流生、异熟生。比如前世造了福德,感召今生人的心识。如果是地狱有情的心识,以前造了恶业,感召到了地狱的心识,这些眼识、耳识等都是通过前面的恶业感召的,属于异熟生。

“其余则有三种生”,剩下的主要是外在五界当中的四界,色香味触。现在五根讲完了,五根对境的声音讲完了,八无碍界也讲完了,剩下色香味触。色香味触中则有三种生,色香味触当中,既可以有异熟生,比如在自己身体上的色香味触这些浮尘根,在自己相续中可以是异熟生。以前造了善恶,导致今生当中的肤色、身高等等,然后可以有长养生,如果吃得好身体就胖。等流生前前后后的可以有。

身体之外的外世界,不可能是异熟生,也不是长养生,不可能通过饮食令外在色法长胖,但是等流生可以存在,前前生后后,每个法刹那刹那生灭,前面的因产生后面的果,是一个等流,同类因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外在不被自己相续所摄的色、香、味、触,都可以是等流生。

丙五、具实法等五类:

具有实法等五类,哪些具有实法,哪些是刹那性的,哪些是怎么得到的?

具有实法唯一界,最后三界刹那性,

眼与眼识界各自,一同之中亦获得。

此处讲了三层含义,第一个“具有实法唯一界”,哪些是实有的,哪些不是实有的;第二个“最后三界刹那性”,哪些法只有一个刹那性;第三个“眼与眼识界各自,一同之中亦获得”,主要是讲眼根眼识,哪些是得了眼根,不得眼识;哪些是得了眼识,不得眼根;哪些是眼根眼识同时得;哪些是眼根眼识都不得。以这四种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看“具有实法唯一界”。在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有实的法?就是“唯一界”,真正来讲只是法界,或者法界的一部分,就是无为法。无为法是所有法当中的成实,虽然小乘有部对所有的法都可以安立为实有,但在实有当中,真正符合于有实法的状态,就是无为法。

无为法处在法界当中,称之为实法。因为不是因缘和合,不是有为法,所以它是恒常稳固的,而且无为法能够起作用。从这方面来讲,无为法就是非常恒常、非常稳固的,根本不是通过因缘和合产生的,它是一种常有的、无为法的自性。虽然安立实有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在经部当中,安立能起作用的法就是实有法,不能起作用的法就是非实有法。在注释当中,也引用了其他安立实有的自性,稳固存在是第一种,能起作用是第二种,自然而成等等,有很多种安立的方式。我们学习《中观庄严论》的时候,经部以上对于有实和无实的界定也是这样,能够起作用的法叫有实法,不能起作用的法叫无实法。有些通过能不能起作用,有些通过因缘产生或者自然而成的,有些通过是否稳固,比如虚空无为,或者抉择灭、非抉择灭等,都是很稳固的自性。

此处在有部当中,把十八界当中的无为法安立为实法,而其他能起作用不会安立实法。虽然眼根、耳根也能起作用,但是因为不具有恒常稳固的自性,所以不能安立成实法。安立实法的标准,就是恒常稳固的自性。在十八界当中,只有法界具有恒常稳固的自性。从不是很严格的角度讲是法界,再严格一点讲,是法界当中的一部分,就是无为法的自性。

“最后三界刹那性”,哪些法只有一个刹那?如果不学习,我们觉得十八界哪个法只有一刹那?应该不会吧,都是存在的自性,不可能只有一个刹那。在某种情况下,最后三界具有刹那性。我们都知道,六根当中的最后一个意根,六境当中最后一个法界,六识界当中最后一个意识界,是最后三界。最后三界拥有刹那性,只有一个刹那。是什么时候呢?从凡夫到圣者,有漏到无漏只是一个刹那。见道就是一个分水岭,见道开始,就从有漏到无漏了。这时候是不是所有的十八界,六根、六识、六境全部变成无漏了?不是的。只有三个法可以变成无漏,其他五根五境,还是属于无实,有漏的。在这里变成无漏的,就是意界、法界和意识界。在见道之前,全部是一个本体。不管是皇帝,还是乞丐,意界、意识界、法界,都属于有漏的。见道以后就不再安立了,阿罗汉属于无漏。从四谛第一法位到见道的一刹那,中间只有一个刹那,只有这三个法。其他见道到修道,一果、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果,都是一样的,一个相续都是有漏的自性。前面是有漏的自性,只有在中间一刹那从有漏转无漏。

十五个刹那安立见道。从第一个刹那,就开始算了。因为见道见到四谛的本体,从苦、集、灭、道安立四谛,所以见道也是从苦集灭道安立的。苦集灭道当中分两类,一个是欲界所摄的苦集灭道,还有一个是色界、无色界所摄的苦集灭道。在欲界当中,就这样安立的。注释当中也讲,第一个刹那是观察苦谛,首先是苦法忍,然后是苦法智,类法忍和类法智。

欲界当中包括的苦谛,见道之后,有两个。第一刹那叫法忍,相当于无间道一样,正在战斗,见到圣谛,正在灭烦恼,能够堪忍,对于苦谛的本体,已经完完全全了知。第二刹那叫法智,已经战胜烦恼,称之为法智,苦谛所摄的叫苦法忍、苦法智,这是欲界当中的名称,欲界当中苦谛的名称,叫做苦法忍和苦法智。在色界与无色界的名称就变了,叫苦类忍和苦类智。因为首先要见到欲界当中,所摄苦谛的自性,第一刹那见到了,叫做苦法忍,然后第二刹那安立为苦法智,再往上要观色界与无色界的四谛,也是了悟它的本体,所以在色界和无色界的苦谛,名字叫做苦类忍,能够见到色界、无色界的本体。首先见到的时候,它是忍的自性,相当于已经可以接受了,没有任何怀疑。见到色界、无色界苦谛的本体时候,叫做苦类忍,然后完完全全战胜了烦恼之后,叫做苦类智。

为什么叫类呢?它也是四谛的自性。按照佛法的观念来讲,色界和无色界中对四谛安立的过患和烦恼,和欲界不太相同,后面我们还可以学习。它是类似的,欲界中的忍、智,叫苦法忍、苦法智,然后色界和无色界叫苦类忍、苦类智。只要是色界、无色界的名字全部改成类,欲界叫做法,这是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

第二个是见完苦谛之后,要见集谛的自性。已经有四个刹那,一个刹那见苦法忍,一个刹那见苦法智,然后见苦类忍、苦类智。下面见集谛,欲界当中叫做集法忍、集法智,上界叫做集类忍、集类智,见完之后再见灭谛当中包括的,这样次第的见下去,到了第十五刹那是集谛所摄,见到了集谛当中的集类忍,这是十五刹那。十五刹那一过,见道就结束了。特别快,一下就结束了,然后就到了第十六刹那,第十六刹那不是集,苦集灭道,已经到了道。第十五个刹那是道类忍,道谛色界当中的四谛法叫道类忍。最后第十六个是道类智。见道结束,已经到了修道。十五刹那见道之后,就是圣者不是凡夫了,已经有了无漏的相续。

第一个刹那是什么?十五刹那中的第一个刹就是苦法忍,从第一个刹那开始,他的意界、意识界和法界,就具有了无漏的相续,只有一个刹那的原因就是这样,其他都不是。其余十五界,不管怎么样,根、识,外在的境,还是属于有漏。以小乘的观点来讲,因为佛陀的身体也是属于有漏的苦谛所摄,所以不皈依佛陀的身体,不皈依阿罗汉的身体,只是皈依他们的意界、意识界和法界。因为无漏的本体在这里包括了,其他都是有漏的,所以只是皈依他们的智慧,心识从属的本体。

下面再看“眼与眼识界各自,一同之中亦获得”,此处说在十八界当中,投生的过程中,有些先获得根再获得识,里面有得,有成就等等。在第二品十四个不相应行当中,第一位叫“得”。汉地很多大德讲解的时候,已经把得、成就的意义加进来了。所谓“得”是什么呢?上师翻译的时候,得是得绳,相当于绳子一样,是可以把获得的东西抓住,不会散失的自性。得是一种不相应行,平时我们讲得就是得到,比如得到戒体就得到了,但是在小乘当中,实有的法专门有个本体叫得。而且有些时候,是和法同时得到的。一种不相应行,实实在在的东西叫得。相当于绳子一样,上师翻译为“得绳”。这和平常我们认为的得,不能完完全全相同。得和法是有联系的,所得到的就是法。比如得到的戒体,戒体叫做法,这样就拥有戒体了,但是和戒体同时的还有个叫得的东西,相当于绳子一样。你得到之后,绳子可以把它牵过来,或者捆住。

还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叫得的自性。所谓的得,就是以前从来没有显现过,第一刹那刚刚生起来的时候叫得。如果已经生起来之后,再过几个刹那相续那时候不是得,要叫成就了。在《俱舍论》当中,得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一个问题。

后面主要在第二品,讲十四不相应行的时候,会讲得、非得,那时候讲的比较详细。这里我们就稍微简单的了解一下。所谓得的自性属于不相应行。十四不相应行当中排首位的叫得,第二叫做非得。我们在投生的过程当中,有些时候是眼根先得到了,但是眼识还没得到;有的时候眼识先得到,眼根还没得到;有些是眼根、眼识同时得;有些是眼根、眼识都不得。有四种情况。里面有根和识,此处在颂词当中,以眼根、眼识为例宣讲。其他耳根、耳识都可以类推。

眼与眼识界各自,什么叫做各自呢?得到眼根,没得眼识,或者得了眼识,没得眼根,叫做各自。一同之中亦获得,是讲其他第三、四种情况,这里有四种。眼和眼识各自得的情况,只得一种,不得另一种,这是前两种;一同之中就是讲眼和眼识同时得到,这是第三种;眼根、眼识同时都不得,这是第四种。前面是分开讲,后面是合在一起讲。

在注释当中讲到,第一种是首先得到了眼识,再得眼根,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转生欲界的时候,眼根在什么时候得呢?十二缘起当中,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过了之后,就是六触,入胎之后在六触位的时候,眼根开始逐渐形成了,开始得到了眼根。所谓具有善法的眼识,在中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佛法当中讲了,有无记的眼识、善法的眼识和有染的眼识。如果是具有烦恼性的,有记的眼识的得,可以提前体现出来。首先得先出来,相当于有了前兆,再把它的本体引出来。具有染污性的眼识力量很强大,眼识真正出来之前,得早就有了,后面再把眼识牵引出来,这叫法前得。也有法后得,法得到之后,得绳在后面。

还有法还没有出来,但它的得已经出来了。比如今天我发了很强烈的心要受戒,戒体得到之前,得绳早就有了,然后戒体才得到,有这种情况。我们看注释当中讲,“善法与有染的眼识,在以前就已获得了”,这是什么意思?得绳早就出现过了,眼根是在入胎位的时候得到的,眼根如果不是染污性,没有法前得,是法具得,眼根存在得就同时存在了。这里得和法是两个东西。中阴入胎的时候,才有眼根。按理来说首先有眼根,才能产生眼识。在入胎位时,眼根刚刚得到,但是眼识早就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识和得之间有这种关系,所以眼根在入胎位时,已经得到了以前没有的,现在生起了眼根。虽然在入胎位时,没有眼识,通过眼根引发的眼识,必须在出胎之后,看到了阳光等东西产生了眼识,但是眼识的得具有染污性,或者善法性,可以提前很长时间出现,所以眼识的得早就已经有了,但是它的眼根在后面没有。这时候先得眼识,后得眼根。

此处得的意思和我们平常得到一百块钱的得,不是一个意义,这个得是不相应行,它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和法有一种关系。比如我们得到钱,这个钱本身叫做法,然后得绳可能早就有了。我预感到自己要发财,看到了得的先兆,想完之后马上就拿到钱了,叫做这个法得到了。法和它的得是两个法,眼识和眼识的得也是两个,可能在后面,真正的眼识才出现,但是在中阴的时候,因为它是具有染污性,或者善法性的眼识,得绳可以提前很长时间出现,所以在中阴时眼识的得已经出现了,这个情况是先得眼识,眼根到入胎位才有。这方面有点复杂,后面我们在讲得非得时,还可以学习。有些地方讲你在入胎时眼根有了,然后出胎时眼识才有,这也可以理解为,先得眼根后得眼识的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先得眼根的时候,没有得眼识。有眼根的时候,眼识不存在,或者先得眼根后得眼识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二禅以上是没有眼识,如果真正了别,必须要去借一禅的眼识,这方面也是一个特殊的术语。二禅以上色界的天人,要真正了别,产生眼识的话,必须要去借一禅的眼识,二禅本身没有眼识,怎么去借呢?这方面很快。我们觉得要借,是不是要从这里走到一位道友家,把你的眼识借给我看一看,没有这么复杂的。他一下入于一禅的定,马上就得到了,他的禅定很自在。后面还会讲,转生二禅的时候,有眼根的时候,眼识是没有的,必须要去借一禅的眼识。

第三种情况是眼根和眼识同时得到,比如无色界死了之后,转生欲界,或一禅天的时候,眼根和眼识是同时存在的。因为以前在无色界当中,既没有眼根,也没有眼识,转生欲界以后,眼根和眼识可以同时存在。如果是染污性的自性,在中阴时就可以同时具有了,或者从无色界转生一禅的时候,眼根和眼识也是可以同时具有的。

眼根和眼识都不具有,比如无色界本来没有眼根,也没有眼识,死了之后继续转生无色界,还是没有眼根和眼识,所以眼根和眼识都不得。这里就讲到了,先有眼根再有眼识,先有眼识再有眼根,有眼根没有眼识,有眼识没有眼根的情况。对于二者同时得到或者二者同时没有的情况,也做了一些分析。这个方面如果我们搞清楚了,后面也就容易一点;如果这个地方没有清楚,后面我们对于这些问题,还要进一步讲解。尤其是第二品中,讲到得、非得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个问题了解得比较透彻。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