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11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俱舍论》。本论包含了很多佛教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要非常透彻地了解佛法,就要学习《俱舍论》。虽然里面有一些观点,是按照有部派进行安立的,属于经部派等上上的宗派破斥的地方,但是每一种观点的安立,都必须要参照所化众生的根基。有部派也有很多的阿罗汉等智者,完全没有用的观点,绝对不可能放在这部论典当中,来让后人学习。对于某种根基的众生修行佛法,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虽然在颂词当中,经常看到传说等站在上上宗派的角度,对有部派的观点不太满意的语气,但是我们对于教义本身不要产生疑惑,对于有部派的大德也不要产生不好的想法。

从大乘了义的观点来讲,即便是佛陀亲口宣讲的一转法轮意义,到了上上的了义教法当中,也不是非常了义的,都有理证的妨害,但是我们从来不会去诋毁佛陀,因为这是佛陀针对不同的根基,宣讲了不同的教法。同样的道理,有部派祖师所宣讲的法义当中,也是同存在这个问题。既然可以在论典当中出现,作为世亲论师这样的大菩萨,让我们学习这些观点,一定有某种利益。至少我们可以知道,有部派是怎么观察的,经部派的观点是这样的,针对下中上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讲法,可以全面地认知。我们要了解出现的问题,有些通过宗派的观点安立了详细的辨别和分类,修法直接用得上,可能会比较困难。有很多观点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显宗密宗当中,法相都如是的安立,不会变化。学习了之后,自己的智慧可以增上,这也是《俱舍论》安立为聪明论,或者智慧论的原因。

我们学习到了第一品分别界,此处针对眼见等问题进行安立。所谓的见到底是什么?是眼见,还是实见呢?有部派的观点主要是安立眼根见色法,经部宗以上认为眼根见色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以某种观点认为根境识三和合而产生眼识,要有根,也必须要有识,才能真正的见到和了别。

我们看下一个颂词。

意识根依为过去,五根识依为俱生。

成为根依变化故,所依乃为眼等根,

乃为不同之因故,依靠彼等说彼识。

第一二句讲到意识和根识的根依二者之间不一样的地方,或者时间是现在,还是过去?后面讲到以根来安立识名称的理由。

首先意识和五根识增上缘叫做根依,根依是它的根,根在缘当中,叫做增上缘。我们要产生眼识有几种缘,如果完完全全不按照次第,增上缘是第一种缘,就是他的眼根,然后所缘的对境,作为一种缘叫所缘缘。前前的识不断地作为后后识的缘,叫做等无间缘。其他的缘,还有一些按照有部派的安立。如果按照经部的观点,基本上根境识三和合就可以产生。

意识的根依是现在还是过去的法,此处我们了解了“意识根依为过去”,产生意识的根依、增上缘,一定是过去的法,就是已经灭掉的。前面我们学习了六识无间灭为意,因为六种识是无间灭的状态,正在灭的法称之为意根,所以意识是在第二刹那产生。当意识产生的时候,它的根是现在,还是过去呢?当意识已经产生的时候,增上缘的意根,一定是过去已经灭掉的识,没有一个和意识同时存在的增上缘根依。因为意识产生的时候,它的根在过去已经灭掉了,所以意识根依为过去。

“五根识依为俱生”,“俱生”的意思就是产生眼识、耳识的时候,有一个单独的根可以和眼识、耳识所产生的根识同时存在,比如清净色法的眼根、耳根等等,可以和产生的眼识、耳识俱生存在。从某些角度来讲,根就是眼根、耳根的安立。按照这里的观点来讲,五根识的根依有两种,一种根依是俱生的眼根、耳根,还有一种根依就是过去的意根。五根识产生既有增上缘的眼根,也有其他增上缘的意根。意根作为产生意识的增上缘,为什么还能产生眼识、耳识呢?在产生意识的时候,名字叫做意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刚刚讲到等无间缘有两种本体,前前的法灭掉之后才能产生后后,等是前后平等,前后的心识、心所是相同的。无间是中间没有什么间隔,前面的心、心所一灭,后面的心、心所就产生。后后的心、心所,必须要前前的灭掉之后,才能产生,叫做等无间。

眼识有没有等无间呢?等无间缘里面有心王和心所,都是前前的灭掉,后后的产生,比如我们的眼识有没有心所呢?和眼识同时俱生的有很多心所法。心王前面的眼识灭掉之后,产生后面的眼识,也就是说它有一种等无间缘。虽然心王也有,和心王俱生的心所法也有,但是在此处安立等无间缘的时候,心所法不是等无间缘,真正的等无间缘就是心王,心王是前前的法灭掉产生后后的。从产生根识的角度来讲,既可以有增上缘的眼根等,也有增上缘,或者作为增上缘、等无间缘的根依。前面的识都要灭掉,才能产生后面的识。

即便是前面的刹那没有产生眼识,但是也有一个前面的识灭掉之后,而引发的作意,或者根境识三和合等,从这个角度来讲,前面都有一个识的产生,这样就有它的识灭,所以每一个识的灭都可以安立为意根。既可以说是意根,也可以说是它的等无间缘。从五根识的角度来讲,既有同时存在的净色根,也依赖意根,所以意识的根一定是过去的。

为什么安立为眼识、耳识等根识,而不安立为境识呢?比如我们在安立眼识的时候,眼根做为增上缘,还有一个所缘缘,就是对境的色法。我们在安立根境识三和合的时候,眼根和对境和合之后,产生了一个眼识,大家都是这样安立产生的眼识,为什么不说产生一个色识呢?并不是在论典当中,从来没有色识、声识的说法。我们学习《智慧品》,破外道观点的时候也有色识。虽然有如果色识、声识是恒常的讲法,但是从普遍的角度,都是安立为眼识、耳识,这个识是依靠根立名为眼识、耳识,而没有从色识和声识的角度命名。

这是随随便便的安立,还是有一定的根据?在颂词当中有两种根据,“成为根依变化故,所依乃为眼等根”这是第一种根据;“乃为不同之因故,依靠彼等说彼识”这是第二种根据。下面我们次第学习一下。

第一个,成为根依变化故,“变化故”就是主要的根据。“成为根依”,眼根、耳根等成为眼识的根依、增上缘,为什么呢?因为变化故,所以所依乃为眼等根。眼识等所依,就是眼根、耳根等根,从这方面安立根依,或者眼识、耳识的名称。为什么变化的缘故就可以安立为根依呢?因为平常我们在看色法的时候,这方面当然是凸显眼根是最主要的一种缘,安立为识的名称有一定的必要。眼根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根一变化,识就跟随着变化,如果自己的眼根比较清明,所产生的眼识也是比较清明;如果自己的眼根受损,能力下降了,所产生的眼识也就下降了。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眼根的变化直接导致眼识的变化,二者之间因果的关系特别明显。

如果自己的眼根损坏了,眼识绝对没有了。如果外境的色法变化,我们看外境的眼识会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呢?不会。比如我把眼前的瓶子换为柱子,虽然外在眼识本身的所缘有点变化,但是眼识的整体是不会变化的,我看瓶子的时候这么清晰,然后换成柱子的时候,我的眼识还是这么清晰。虽然从清晰度等眼识的整体角度来讲,是不会变化的,但是我们前面讲到了,眼根是否受损,眼识会完全不一样。如果眼根衰弱,能力不强,直接导致眼识不行了;如果眼根损坏了,眼识马上损坏。比如瓶子被我砸碎了,或者这本书被我烧毁了,外面的色法毁掉了,我的眼识会不会毁掉?当然不会,只不过我看书的眼识变成了看一堆灰的眼识。如果你的眼根毁掉了,眼识就没有了,这是非常明显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眼根一变化,眼识就会变化,从根本性的变化来讲,外面的色法对眼识的影响不是很大,只要根存在,没有毁坏和毁坏以后的色法,我们都是可以看到的。

假如外面的色法纯粹不存在了,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几乎没有。那样你的眼识也没办法存在,因为所缘缘没有了,所缘缘不是此就是彼,所以它的眼识一直会存在,但是增上缘的眼根,只要有变化它的眼识就不可能一如既往的存在。变化的因缘特别明显的缘故,成为根依,为什么?变化故,一变化它的眼识就变化。因为把主要增上缘的眼根作为安立根识名称的基础,成为根依,所以没有把色法的名字叫做色识,或者声识,我们只是把它取名为眼识、耳识,这是第一个重要根据。

第二个重要的根据,就是“乃为不同之因故,依靠彼等说彼识”。还有不同之因。我昨天看了一下,此处是“乃为不同之因故”。讲记当中有点不一样,是“非为共同之缘故”,大恩上师没说要改,我们也不改,词句稍微不一样,意义是一样的,乃为不同之因故就是说不共的因缘。

眼根对于产生眼识来讲,因是不共的,反过来讲,色法是共同的,我们把不共的因,来安立眼识的名称,而没有把共同的因,安立成眼识等名称的原因,就是这样的。为什么说是不共同的因呢?比如我们说眼根,就是产生眼识的,绝对不可能产生耳识,而且你的眼根只能产生自己的眼识,不会在产生自己眼识的同时,又产生其他人的眼识,对产生自己的眼识来讲,也是不共同的。

色法不一定,它是共同的。从两个角度可以安立共同的意义。第一个意义,所谓的色法既产生自己的眼识,也产生其他的眼识,比如我们一百个人看一个瓶子,虽然就是一个色法,但是产生了一百个眼识。色法的因是共同的,产生了一个自己的眼识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不共的。外在的色法不一定,一百个人看就产生一百个眼识,一亿个人来看就产生一亿个眼识。外在的色法可以产生其他人眼识的缘故,它是共同的,而眼根是不共的。

另一个不共的意义,我们前面讲了色法不可能成为耳根的所缘,色法共同的意思,是它可以成为意根的所缘,除了眼识可以缘之外,眼根可以缘色法产生眼识,色法可以成为意识的所缘,也可以产生意识。当我们的眼睛在看色法的时候,意识也可以缘它,色法是一个瓶子。这个瓶子是谁的,是张三的,是李四的?它为什么放在这个地方?色法既可以成为眼识的所缘境,也可以成为意识的所缘境,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就成了共同的。从眼根的角度讲,它是不共的,眼根只能缘色法,不可能缘其他的,或者色法成为眼根的所缘,也成为意识的所缘。因为色法本身是共同的缘故,我们不把共同的东西安立为它的名称,所以不会叫做色识。

在注释当中讲了两个比喻,一个是鼓声的比喻,另一个是青稞芽的比喻,也是不共的缘故和变化的缘故。从鼓声的角度来讲,鼓作为直接的因缘,鼓一变声音就变了。阴雨的时候比较潮湿,寺院的鼓一敲,发出“噗噗噗”的声音,听起来很别扭;干燥的时候,鼓面绷得紧紧的,敲起来“咚咚咚”的响,所以鼓是鼓声比较近的因。如果鼓变了,声音就变了;如果鼓破了,声音也没有了。从敲鼓的角度来讲,虽然手也是鼓声的因,但是鼓是直接的因,鼓一变化,它就变化。你的手变化了,鼓声会不会变化呢?鼓声不会直接的变化。还有手属于一种不共的因,手既可以打鼓,也可以打锣,还可以打其他的打击乐器等等,但是鼓是不共的,只是传出鼓声而已。

青稞的种子和青稞的缘也是一样,青稞的种子长出来叫青稞的苗,这个缘是根本的。如果青稞种子变化了,肯定就变化了,种子被烧毁了,不可能成为苗,还有其他的阳光、土地等,作为共同的因缘。土地既可以种青稞,也可以种西瓜,还有最后其他的石榴等等。青稞的种子是不共的,不管怎么样,长出来的只是青稞的苗芽而已。通过阳光、水土可以种出来其他的东西,这是共同的。我们不能把外面的东西安立为它的名称,不能把青稞的苗芽安立为土芽。为什么叫土芽呢?因为长青稞的时候,土也是一种因缘,所以叫土芽。或者叫阳光芽、粪芽,因为阳光和粪也是它的因缘,那样就乱套了。什么都可以叫土芽,因为土里长出来很多东西。青稞的种子种进去了之后,长出来就是青稞芽,西瓜子长出来就是西瓜芽,不能用其他的词语,只有以最根本的不共因缘,作为取名的原因就是这样。

身体不具下地眼,下眼不见上地色,

眼识亦见诸色境,身为识色之所依。

这里有四种法,身体、眼根、色法、外境。平常我们安立的是眼根、对境和眼识,这里还加了身体,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身体就是眼球、耳朵等浮尘根。这样理解身体有什么意义呢?从大面积的角度,直接讲现在的身体也可以;从眼根等角度来讲,身体就是眼根所依的浮尘叫做眼球、耳朵等。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有身体、眼根、对境,也有产生的识,在不同的地是不是完全一样的?什么叫做相同的地?什么叫做不共同的地?

因为里面的情况不一致,在学习佛法的时候,知识面很广,范围很大,不单单是人间,也包含其他超越我们境界的色界、无色界等等,此处无色界不用讲,无色界没有色,和这里的意义不相合,此处主要讲欲界和色界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讲到了欲界和色界,把整个六道完全只算一个欲界,再把所有欲界的身体、眼根,看到的境和产生的识作为一个地,我们平时叫本地。除此之外,上面的一禅、二禅等,和我们的地不是一个境界,所以叫异地,就是不一样的地。或者欲界叫下地,色界叫上地,它的地在上面,境界、福报都超越了欲界,此处也有本地、异地,后面还有上地、下地等术语。

在注释140页下面说,有时候自己的身体、眼根、色境和识都是一个地所摄的情况,比如我们在欲界,身体是欲界的身体,眼根也是欲界的眼根,所看到的对境也是欲界的色法,最后产生的识也是欲界的眼识,四个法都是一地所摄,这方面我们都是很熟悉的。还有一些是不确定的情况,有些是本地所摄,有些是异地所摄。注释中讲,首先欲界的众生是欲界的身体,然后他在修禅定的时候,生起了一禅的境界。按照佛法的观点,当真正得到初禅的境界,通过禅定的能力,眼球的净色根可以变成色界的眼根,变得更清净了。欲界的眼根能力非常狭隘,通过修禅定,转变为色界的眼根,比如一禅的眼根看到的范围、物体就非常大了,有时候我们把清净的眼根称为天眼。通过现前初禅的禅定之后,眼根也随之转变成初禅的眼根。然后用初禅的眼根来看欲界的色境,这时他的身体是欲界所摄,所看到的色法是欲界所摄,但他的眼根是一禅的眼根,所产生的识也是一禅的眼识,所以他的眼识是一禅所摄。这方面不一样,出现的情况比较复杂。身体是欲界的身体,眼根是初禅的,所看到的色法是欲界的,产生的眼识是初禅的。

在《俱舍论》中,通过凡夫修定,因为根是可以转变的,产生的识也是会变的,所以识也有初禅的眼识。还有一种不同的情况,欲界众生身体是欲界的,眼球是欲界的,现前二禅的禅定得到二禅的眼根,如果用二禅的眼根看欲界的色境。有时候我们会问,到底有这个必要吗?还是有必要的。虽然视力是1.5、2.0或者3.0,但是看欲界的东西,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看不到微细隐蔽的东西。太远了看不到,隐蔽的也看不到。如果你的眼根很清净,以前隐蔽的现在就不会隐蔽了,以前很远的现在就不远了,看得清清楚楚了,眼根越清净看到的东西越细,以前看不到的东西,现在都看得到。有些大德现前了神通的时候,可以看到我们完全看不到的东西,有的东西掉到床下的某个角落,去看能找到了。我们却怎么也发现不了,因为障碍的东西太多了。

比如上师要显示神通,一个欲界的众生说:“师父您帮我看一下,我的存折掉在哪里了?我怎么也找不到。”因为存折是欲界的,不可能是色界的,所以一般的眼根不一定能看得到。如果师父现前了一禅或者二禅的禅定,他看欲界的境,就会看到。哦,存折是在那本书里面夹着,你可能忘掉了,一翻就翻到了。做欲界事情的时候,借用一禅的眼根来看欲界的境,这也是可能的。欲界众生以二禅的眼根来看欲界的色境,身体毫无疑问属于欲界所摄,所看到的法是欲界所摄,眼根是二禅所摄,但是他的识不是二禅所摄,识是一禅所摄,为什么呢?上节课讲过这个问题,因为二禅三禅四禅没有五根识,如果要现前一个识,只能用一禅的识。二禅以上无寻无伺,而五根识相应的心所是和寻伺相应的,根识的力量本来就弱,和寻伺相应,如果二禅以上寻伺没有了,相应的眼识耳识也没办法现前。

从平常角度来讲,二禅以上大部分时间安住在禅定当中,一内观就会入定。下面讲根品的时候,还会提到这个问题。虽然大部分时间不需要眼识耳识去缘外面的境,但是二禅三禅四禅毕竟是色界,还有色法的存在。虽然自己的本地没有眼等五识,但是他可以看到,如果想看要产生一禅的眼识,前面讲过借用一个一禅的眼识,就可以看到自地的色法,自己的宫殿、衣服,都可以看到。这是说他的身体是欲界的身体,所看到的法是欲界的色法,但根是二禅天的根,识是一禅的识。

还有一种情况,四种法都是不同的地,欲界众生身体是欲界的,现前四禅的眼根,眼根是四禅所摄,四禅的眼根来看三禅的色境。打个比喻讲,他想比较一下三禅的色法和自地的色法有什么差别。他以欲界的身体现前了四禅的眼根,通过四禅的眼根看三禅的色法,这时候产生的识是一禅的识。因为自地没有识,产生识必须要借用一禅的识,所以身体、色境、眼根和识四法都是异地所摄,我们在不同情况中,要不同的了解。如果没有学习过,我们的认知是非常笼统的,《俱舍论》中把不同的情况做了不同的描绘,身体、眼根都有不同的情况,颂词把这个问题讲的很清楚。

前面讲了界的分类,十八界当中色界有多少种,欲界有多少种,欲界十八界是全的,色界中十四界。主要是从初禅的角度来讲,有眼等五识,再往上可以有眼识耳识,没有鼻识舌识,对境当中香和味是没有的。虽然眼耳鼻舌身五根在欲界色界都是存在的,但是二禅以上没有识,初禅有眼识、耳识、身识,鼻识、舌识是没有的,从对境的角度来讲,有色法、声音、触,没有香和味。

首先介绍了情况,让大家熟悉一下,然后我们再看“身体不具下地眼”,上地的身体不会具有下地的眼根,因为上地的身体比较清净,下地眼根是染污性的或者不那么清净,所以已经获得了上地身体的时候,不会具有下地的眼根。比如已经获得初禅,当你转生到一禅天,变成了一禅天的身体,前面我们讲的身体转变也是这个意思。虽然以欲界的身体修禅定得到初禅的眼根,但是你还是欲界的血肉之躯,还是这个眼球。身体变成了初禅的身体,意思是什么呢?通过你的善业,变成了初禅天天人的身体,所以叫做上地的身体。身体这么清净,会不会具有欲界的眼根?不会有,上地的身体不会具有下地的眼根。上上的身体色法很清净,下下的方面不是那么清净。

我们了解了颂词,再看对应注释的位置。因为这里讲的内容比较多,不一定找得到。在141页的第四行,开始解释第一句,注释当中讲:“就特殊情况而言,上地的身体不会依赖下地的眼根。因为自地具有殊胜的眼根,无需下地的眼根。”讲的是上面的身体具有下地的眼根、自地的眼根,也可以具有上面的眼根。下面的身体具有自地的眼根,比如欲界身体是最下地的。平时我们自以为很高贵,在分类的时候都是属于下地。在《俱舍论》当中,只要讲到欲界都是很低劣的,提到色界无色界好像都很清净,从这方面来看,我们所处的是三界中最下面的欲界,可能比旁生好一点,仅此而已,从其他方面讲也没什么可以傲慢的。讲的时候说我们眼根是下地的眼根怎么怎么样,必须要获得上地的眼根如何如何。如果下面的眼根可以具有本地的眼根,在欲界都可以具有自己的眼根,也可以具有上地的眼根,比如我们通过修禅定,可以获得初禅的眼根,但是上面的身体绝对不可能具有下面的眼根,因为上面本来具有殊胜的眼根,所以不会再依赖于下面的眼根。

然后是“下眼不见上地色”,在注释当中讲:“下地眼根的对境不是上地眼根的色法,上地的色法细微之故。”下地眼根的对境不会是上地的色法,我们能不能通过欲界的眼根看见上地的色法?比如看到初禅天、二禅天的色法,绝对没办法看到,最多只能看到欲界的东西。如果你要想看初禅天的色法,必须要现前初禅天的眼根,初禅天的眼根可以看初禅天的色法,能不能看到二禅天的色法?也不行。因为越往上的色法越清净,越细微,往下的眼根相对来讲比较粗糙,所以欲界的眼根看不到初禅天。看到初禅天必须要现前初禅天的眼根,如果你现前了初禅天的眼根,能不能看见二禅天的色境呢?也看不到。因为越往上越清净,到底清净到什么程度,难道比我们还清净吗?我们只能看到欲界的东西,还有很多清净的不可思议的东西,我们根本看不到。有一天看到了,你才会觉得震撼,如果没看到,你想会比某某宾馆里的东西还要高档吗?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欲界中天界的东西我们都没看过,更何况是色界的。有时候修色界天是已经厌恶了欲界的东西,连天界都厌恶了,到底是什么状态呢?越往上越清净,到底是怎样清净的法?欲界的众生,欲界的眼识,没办法了解到底是什么情况。在我们的脑海中如何对比,都没有一个概念。

以前佛陀让难陀尊者出家时,他的妻子是当地最漂亮的女人,因为贪恋妻子,所以不愿意出家。首先佛陀把他带到雪山,拿看到的一只母猴和他的妻子比较,他说:“这只瞎眼的母猴,怎么可能和我的妻子比呢?”他处在傲慢的状态当中。然后佛陀带他到天界去看天女,问他现在的感觉怎么样?他说:“现在看来我的妻子就像那只母猴一样,还是天女漂亮。”我们没有看过这种情况,可能其他的地方还有更漂亮的,但是当地算是最漂亮的,再没有办法比了,想不出还有什么人比她还漂亮,一看到天女以后,觉得还有这么漂亮的。由于福报的缘故越往上越超胜,这只是在三十三天,如果去了兜率天、他化自在天更加不同。下地的色法和色界比较,色界就厌恶欲界的,觉得欲界非常粗大,开始修清净的禅定想生到色界去,越往上越清净,是我们没办法了解的。下眼不能见到上地的色,反过来讲上地的眼可以见到下地的色,比如初禅天的眼根可以看到初禅的色法,也可以看到欲界的色法。

在141页第二段“识依于何地、何身而见何色境呢?眼识见一切色境”,注释对应颂词第三句“眼识亦见诸色境”眼识可以看以一切色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并不是说欲界的眼识可以看到欲界色境,也可以看到一禅二禅的色境,这个地方有特殊的意义。比如你已经现前了初禅的眼识,可以看到色界的对境,产生初禅的眼识。能看到下面欲界的色境,初禅的眼识可以看到自地,也可以看到二禅三禅四禅上面的色境,它怎么看得到呢?前面我们讲到了二禅三禅四禅虽然没有眼识,但是有很清净的眼根,比如要看二禅的色境,必须要借用初禅的眼识。看到的是什么呢?它看到是二禅的色境,产生的是初禅的眼识,所以眼识亦见诸色境,可以看二禅的色境,也可以看三禅的色境。比如三禅的眼根,想要看三禅自地的色法,也要现前初禅的眼识。然后四禅的眼根也是一样的,四禅没有眼识。从自己的境界来讲,没办法通过自己的眼根看到的是什么呢?因为它没有眼识的缘故,没办法了解四禅的色境,但是可以现前初禅的眼识。可以借用初禅的眼识,然后再用初禅的眼识,看到了四禅的色境,所以眼识亦见诸色境。初禅的眼识可以看到欲界下面的,可以看到自地的,也可以看到二禅三禅四禅的色境。

“身为识色之所依”,眼识不仅能见一切,而且所依的身体,也是作为识与色二者的所依。这就是141页、142页开始就讲到第四句,身为识色之所依。不单单是眼识可以看到一切地的色境,它是连接。而且第四句注释当中所依的身体就是身,也作为色与识二者的所依,就是身为识色之所依。上面我们看注释就可以,下面开始了解颂词的意思。

身体作为色的所依,首先是欲界的身体,以欲界的身体作为所依,看到自地的色境,也可以看到上地的色境,比如我们是欲界的身体,通过自己的眼根,可以看到自地的色。然后以欲界的身体现前了一禅的眼根,可以看到一禅的色,这是身为色的所依。首先解释这个意思,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身为识的所依,我们的身体是欲界的身体,在欲界的身体上可以产生自地的识。自地的眼识也可以产生一禅的眼识。在我们的身体上现前了一禅的眼根之后,就可以现前一禅的眼识,这个身体可以作为识的所依。

依靠一禅的身体可以产生自地的识,说明一禅的身体可以产生自地的识。然后因为它的身体已经是一禅了,通过一禅的身体可以产生一禅的识,绝对不可能现前欲界的识,也不可能现前二禅三禅四禅的识。因为二禅以上根本没有识,所以没办法现前,也不可能现前欲界的识,欲界的识必须要通过欲界的眼根才产生。

前面我们讲到“身体不具下地眼”,从这方面安立一禅的身体上有自己清净的身体、眼根,通过自己的眼根只能产生自己的识。如果初禅的身体有欲界的眼根,可以产生欲界的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上面的身体已经很清净了,所以不具有下地的眼根,也不可能具有下地的眼识。初禅的身体具有初禅的眼根,只能现前初禅的识,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然后依靠二禅以上的身体,自己已经生到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二禅三禅四禅的身体,也可以是二禅三禅四禅的根,但是它们所产生的识,都是一禅的识。因为必须要借用一禅,它的自地是没有识的。身体是识的所依,意义是这样理解的。虽然这里也有点复杂,但是我们比较细心的看一看,把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了解了之后,也不是那么复杂。我们把颂词和注释的意思对照一下,看看到底如何理解,然后再去思维一下,查阅一下参考资料。

以上以眼根为例的内容讲完了,下面讲其他的根。

耳等诸根亦复然,三根均取自地境,

身识取下与自地,意识则是不一定。

首先是耳根,然后诸根也是这样观察的。“耳等诸根亦复然”,眼根是这样安立的,耳根等也可以这样观察,但是其他的诸根,比如鼻根,或者舌根、身根,耳根并不是完完全全和眼根一样,里面有不一样的地方。诸根亦复然的意思,是观察的方式亦复然,比较起来耳根和眼根差不多。观察的方式可以沿用,意思以颂词来套就可以了。

上面的颂词是身体不具下地眼,注释当中也是套用了这个颂词。把眼换成耳,下耳不闻上地声;把色改成声音,耳识亦闻诸声境,前面是亦见诸色境,都是一样的。身为色识之所依等等,把字改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我们提到过,前面学习的内容当中。虽然色界和欲界差了这么远,但是因为眼根耳根之间,不需要接触而取境,所以在色界也可以看到欲界的色法等。

声音和眼睛取色法是一样的,不需要接触。声音隔得比较远,也可以听到。通过欲界的身份修初禅,你的耳根转变成了初禅的耳根,耳根更加清净,听的声音更细微,距离也更远。平时根本听不到的,那时候可以听到。因为根本不需要接触外境而取,所以耳根和眼根的情况差不多。上地的身体不具有下地的耳根,下地的耳根听不到上地的声音,反过来上面色界的耳根,可以听到欲界的声音,都能听得到的。初禅的耳识可以取欲界的声音,也可以取二三四禅的声音,所以说耳识亦闻诸声境。

除了耳根和眼根之间相似,其他三根稍微不一样。下面讲“三根均取自地境”,除了眼根、耳根,其余的三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均取自地境,只能取自地的境。因为对境和根必须要接触才能取境。从这个角度观察的时候,必须要取自地的境。尤其这个地方的意义就是讲欲界,这方面本身也有鼻根、舌根、身根对境的香味和触,总可以产生眼识、耳,不是眼识,就是鼻识、舌识和身识。这样必须要取自己的境,色界以上就没有了。我们说鼻根应该可以,如果是初禅的鼻根,这么厉害了,是不是也可以闻到欲界炒菜的香味呀?这是不会的。因为根本没有对境,从他的角度来讲,也不需要这些东西,所以主要就是鼻根和香之间必须要接触。从这个方面来讲,这是没办法跨地接触的,还有在色界中可以没有对境。

在欲界当中,三根均取自地境,但是在初禅以上,没有鼻识,然后也没有舌识,基本取了之后,你显现什么样的识呢?我们说你是二禅、三禅,现前初禅的识当中,没有鼻识、舌识的安立,三根均取自地境主要是从欲界的角度来讲的。

三根三识当中的后面就是身识,主要是身根,在四禅天当中都有身根,也有身识。身识取下与自地的意思,容易误解为身识可以取自地的处,也可以取下地的处,我们千万不要理解成身识可以取下地的处。因为身识必须要接触境才取,所以要和上面三根均取自地境联合起来看。总原则是三根只能取自地境,即便是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身识,也必须只能取自地的处,所产生的识不一定。欲界和初禅产生自地的身识,但是二禅以上所取的是自己的境,比如二禅天人的身根,取的是自己宫殿当中的触,肯定要接触,但接触之后的识没有,必须要现前一个下面的识,这里下的意思就是说,比如二禅的身根和二禅的触,接触之后必须要以下面一禅的身识才能了解。

欲界和一禅天的身根、触和识,都是一个地的,但是二禅的身根是二禅的,所取的只能是自地的境,不可能跑去取一禅的境。因为身根和触必须要接触才能取,所以二禅只能取自地的触。自地没有识,怎么办呢?他要现前下地的识,下的意思是身识必须要现前下地一禅的身识,才能了解自地的触是什么。虽然颂词好像是身识可以取下面触的意思,但是不是指身识可以取下面的触,这是绝对不行的,三根均取自地境,把它已经限制了。身根也包括在里面了,身根只能取自地境。身识取下的意思就是说,有时候欲界和初禅的身和触可以产生自地的身识,意思是身识取的时候是这样,如果二禅的身根要取自地的触,必须要现前下面的身识。比如现前初禅的身识才能取,身识取下的意思,我们要转个弯,直接可能会理解错误,不是身识取下面触的意思。我们反复讲了,必须要注意一下,看的时候稍微绕一下,才能看得懂。

前面讲了眼识乃至于身识之间的例子,意识则是不一定的,有些时候意识所依的身体是欲界,然后意、法和意识都是欲界所摄,有些时候完完全全不一样。这方面我们要分析,一句话带过去了,很多注释都没有分析,讲定品的时候,会讲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看讲定品的时候怎么出现。很多时候并没有详细的分析,只不过说这是不一定。身体、意、对境的法,还有产生的意识,会出现同地、异地的情况,这里我们也学到了,自地还有异地的意义。自地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异地和我们现在的境界不一样,色界乃至于无色界,都属于这种情况。

在《俱舍论》当中,有个三界九地的说法。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三界。在三界当中包括九地,第一地属于五趣或是六趣杂居地,现在我们整个欲界六道,就是一界,然后四禅是四地,再加上四无色,也是四地,这就是九地。三界九地也是从三界当中分出来的。

第一是六趣或者五趣杂居地属于欲界,第二到第五之间属于四禅,第六到第九之间就是四无色,三界九地从这方面包括的。在《俱舍论》中,不单单是讲现在欲界的情况,而是把整个三界都讲了,然后我们通过认知要出三界是什么样的?我们在修出离心的时候,老是觉得只是把现在这个人,出去就可以了吧?对于出三界的概念很模糊。我们学完《俱舍论》之后,会对三界非常清楚,总是在强调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在讲色界无色界的时候,并不是笼统的讲,而是讲的非常清楚。现在我们讲了一点内容,对色界当中的根、识所产生的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有时候我们说外道的出离心不究竟,不是想要生到天界,就是想通过苦行得到梵天果。梵天是什么?就是一禅天,上面二禅、三禅、四禅,还有无色界。即便你修寂止,修到了四禅。我们下面还要讲到一禅二禅三禅自地的贪欲、愚痴,还有很多的烦恼随眠没有断,修到了无色界禅定特别的清净,还是有各种各样九品的烦恼没有断掉。

我们把这些学完之后,再了解了各自的境界,所断的烦恼,再回头看自己修定的时候,获得一点点觉受,觉得今天修的非常好,是不是已经登地了。其实还没有到初禅,只是在欲界当中,只有一两分钟,或者在半个小时当中很舒服。从禅定的角度来讲,不算是很稳定的禅定,胜观更不用讲了,即便修到了初禅那种稳定的禅定以后,可以在几天中不起一个分别念。从这些观点来看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虽然我们没有得到这种境界,但是并不是因为我没得到,所以你也没什么,并不是没有吃到葡萄说葡萄酸。

从《俱舍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这样的。你到底属于哪种禅定?如果不了解佛法甚深的含义,某位修行人得到了禅定,有了一点点神通,觉得他的修行很了不得。通过这方面的观点来看,有时候也不一定,有些外道的禅定可以修到有顶,在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可以在很长时间当中一个分别念都不起。那天我讲过了,修到四禅的时候,已经断掉了呼吸,把他放在水中几个月都不会死,捞起来还是活生生的,这就是四禅当中一个境界,和无我的胜观,预流相、预流果还差得很远。对于四谛的道理还不了解,迷惑一点都没有打破。如果学习了以后,就不会觉得这些人很了不起,是不是应该马上去皈依?有时候也不一定,虽然他通过自己的福报和苦行,得到禅定的境界,一方面来讲很好。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也没有什么,毕竟他和解脱道不是完完全全的相应,没什么值得羡慕的。

学过佛法的人对自己皈依的佛法僧三宝,所修持的道,更加容易保持比较坚定的信心,有时候学过法的人,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他的分别念很重,学完之后,觉得你是什么情况,他是什么情况,好像都可以去分析一下。怀疑心比较重,他不可能随随便便地生起信心,一旦生起了信心之后,就很难变化了。因为学习过的人,他一旦认准了,不会随随便便变化的。他知道你讲的情况是什么,好的方面可以分析,不好的方面也可以分析,具有一定辨别的能力。没有学过很多的人,他很容易生信心,看到某位师父有功德,一下子就生起信心了,这也是一个好事情。因为他的信心没有一个真正的基础,所以退下去也快,就像涨潮一样,涨起来很快,退下去也快,不太可靠。

后面在《俱舍论》的根基中,还要讲到随信行的行者,随法行的行者。随信行的行者是钝根,随法行的就是利根。虽然信心是一切法的根本,但是轻易生起信心,不是那么好的。假如你有前世福报的支撑,生起了信心,而且信心不会退失,这没有任何问题。一般的情况来讲,如果太容易生信心,也会比较容易产生邪见,很多时候是这样的。

丙八、二识等三类:

根意二识取外五,诸无为法为常法,

法界一半与所说,十二内界均为根。

第一类就是第一句,讲到了既是根识,又是意识的对境是哪些法?第二类就是第二句,讲了哪些是常法,哪些是无常法?第三类就是第三四句,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

“根意二识取外五”,在十八界当中,“根意二识”,根识和意识都能了知的对境就是“外五”,色声香味触就是外五界。因为色法是眼识可以了知的,声音是耳识可以了知的,所以色界乃至于触界,既是根识了知的,也是意识了知的。我们刚刚讲过为什么叫眼识、耳识的时候,不要忘记一个共同因。外面的色法既可以被根识所缘,也可以被意识所缘。当我们的眼识看到瓶子的时候,意识也可以想,这个瓶子是谁的呢?为什么放在这里?它是什么质地,哪个国家制造的?我们的意识可以缘这个根,也可以缘这个色。既成为根识所缘,又成为意识所缘的,就是外面的色声香味触。

剩下十三界包括意识在内,只是意识的对境。我们说意识可以缘自己吗?第一刹那当中虽然不能缘,但是因为意识可以缘三时的境,过去的境可以缘,现在的境可以缘,未来的境也可以缘,所以意识能不能缘意识自己呢?在同一个时间当中不能缘,但是第二刹那可以缘第一刹那的意识。剩下的十三界都是意识可以缘的对境,包括眼识、耳识等,然后是眼根、耳根、意根、法界都是可以缘的。

“诸无为法为常法”,在十八界当中哪些是常法,哪些是无常法?这比较容易分辨。十八界当中,只有三个法属于常法,而且是法界的一部分。法界当中的三无为,虚空无为、抉择灭和非抉择灭无为,这是常法,剩下所有的法都是无常的法。

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这与第二品根品做了一个衔接,虽然在第一品的最后提到了根的名字,但是没有详细抉择根的内容。

“法界一半与所说,十二内界均为根”,法界当中的一半,还有所说的十二内界都是根。“十二内界”从眼乃至于意根,眼识乃至于意识,都安立为根。这些根的意义是什么?后面讲了二十二根,这也不是完全固定的。讲法的时候,因为有些人比较容易接受二十二根,所以佛陀就讲了二十二根,根的分类无量无边,不是只有二十二种。二十二根看起来比较多,如果抓住了窍门,也是比较容易记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然后还有男根、女根、命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很熟悉,虽然前面没有出现过男根、女根,但是后面也有,比较容易记,然后还有一个平常我们讲的命根。

下面属于受蕴的,本性是受,比如上师翻译的身体方面有乐受和苦受,心方面有心苦受和心乐受,再加上舍受五种受。然后是涅槃五根,也很容易记,就是我们以前了解的信、进、念、定、慧五根也包进来,最后剩三个属于无漏的,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分别是见道、修道和无学道所摄。

我们有些比较熟悉,有些虽然在界品当中没有,但是男根女根命根平时也是有的,比较容易记。

既然二十二根是这样,是不是十八界都是根,这不一定。十八界当中,有些是根,有些不是。首先法界的一半,就是法界的一部分,法界当中受、想、行、无表色、三无为。前面讲了有身乐受、身苦受,然后心乐受、心苦受。我们把受分成身心两部分,身体方面有苦和乐,心方面有苦和乐,四种受再加上一个舍受,舍受不分身心,就是一种不苦不乐的状态,所以乐受等五根就是身心,分别讲到了有四种,再加舍,就是五根,属于受心所包括的。

然后是命根,命根是哪里呢?法界当中有四个不相应行当中,有一个叫做命不相应行,拿出来做一个命根。信等五根也是心所法,主要是行蕴当中包括的,就是信、进、念、定、慧。信根、精进根应该是善地法所摄的,然后其他三种,念是忆念;定是三摩地;慧是慧心所,都是属于十种大地法所摄。

还有三无漏根是什么呢?它没有一个单独的本体,在前面二十二根中包括了。三无漏是属于无漏的,第一个是见道所摄的未知当知,以前没有知道的,在见道当中马上就要了解了,比如对于四谛的本身以前不了解,在有漏位的时候,纯粹不了解四谛的真相,他马上要知道了,当知了,在见道中叫未知当知根。然后是修道当中已知根,以前不是未知当知吗?以前不知道,现在已经了解了,叫做己知根。在无学道的时候,具知是全部知道的意思,没什么不了解的,相当于在小乘当中成为遍智了,全部都了解了,所以叫做具知根。三无漏根中第一个就是意根,这和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根是重叠的,但是前面的意根是通有漏无漏的,后面的是无漏的意根,所以不一样。

还有在五种受当中,痛苦的根身苦受、心苦受没有了,只有身乐受、心乐受和舍受三种,在无漏根当中可以有,再加上信进念定慧五种根。信、进、念、定、慧五种是无漏的,前面也有信、净、念、定、慧,但是前面也是通凡夫位的,这里是圣者位,这一点不一样。意根加上前面三种受,再加上信、进、念、定、慧五根,无漏根当中就是这九种,后面讲二十二种根的时候,也会提到这些问题。这方面我们只是简单的了解一下,熟悉熟悉这些名称和里面的内容。

在法界当中包括了十四种根,还有于所说十二内界,前面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然后眼识、耳识,乃至于意识也都是根。刚才讲的二十二根中,没有眼识根、耳识根等等,眼识耳识都是意根当中所包括的,前面我们说七心界的本体,在讲十二处的时候,意处包含六识了,因为意根没有单独的境,就是六识的本体,所以把前面学习过的内容,直接拿过来用就行了。眼识、耳识包括在意根当中,可以有眼耳鼻舌身意,在二十二根当中就是意根了,前面所说的眼根、耳根等,十八界都可以是根,但是不一定单独安立眼识根、耳识根,它们可以归摄安立为意根。这些在前面都是有的,虽然没有包括男根、女根,但是男根、女根不是净色根,而是属于身体浮尘根的一部分。

然后意根是七心界和三无漏根一部分,前面我们讲,第一个意根排在首位。剩下的不属于根,剩下法界的一半,法界的一半是指什么?前面我们讲的受蕴当中也有,想蕴好像没有提到,行蕴当中有,还有无表色、三无为,这方面都不是根,法界一般都不是根。然后色等就是色声香味触不是根,剩下的十八种都是根。刚才讲的是十八界中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的意义,后面我们就要学习根品,提前学习一下这个内容,以上讲完了《俱舍论》第一品。

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