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18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一起学习《俱舍论》。

己二、不定之相应:

前面是决定的心所,此处是不定心所的相应。这里没有像前面一样把不定的心所分到一类之后,再讲不定心所各自的体相。在不定相应中,讲到了不定相应的心所,也是通过怎样和前面心所相应的方式安立的。一方面讲到了不定心所,一方面讲到不定心所和其他心所俱生,或者相应的内容。

随逐欲界之善心,具有寻思伺察故,

共有二十二心所,有者加上后悔心。

直接从颂词中看不出来不定心所,在世亲菩萨的自释中,没有特别清楚地讲解,或者像前面一样用归类的方式宣讲,只有单独的颂词。注释中引用了“所谓寻伺悔,睡眠嗔怒贪,我慢与怀疑,此八称不定”,八种心所称之为不定心所。前面我们讲到了寻伺,第一品也出现过很多次寻心所和伺心所,寻伺是两个。悔是后悔,然后睡眠也是一种心所的状态,还有嗔怒、贪欲、我慢、怀疑。前面已经讲了根本烦恼中的无明,不定心所中讲到了贪、嗔、慢、疑四种根本烦恼,这八个我们应该知道,在颂词中讲得特别清楚。寻、伺、后悔、睡眠、嗔、贪、慢、疑共有八种,叫做不定心所。

决定心所有五种。心所法中随逐欲界的善心,第一个是属于欲界所摄,第二个是善心所摄。当我们产生一个欲界善心时,有多少种心所同时产生?平时我们认为反正我在这里听课,产生的就是一个善心,还有什么其他的心所?其实是有很多种心所和它一起产生的。

此处说“随逐欲界之善心”,到底有多少种呢?“共有二十二心所”,和欲界善心俱生的。比如我们在欲界产生一念的信心,或者布施、利他的心,当这些善心产生,会有二十二种心所和善心同时产生。如果我们没有学习,不去观察,或者平时心很粗大的缘故,根本没办法了解,有这么多心所同时产生。

到底有哪二十二种呢?善心属于心,十种遍大地法是随着一切心,不管什么心,至少首先有十种遍大地法的心所一起产生,然后大善地法是随着一切善心产生的,要加十种大善地法,这是二十种了。

因为欲界的心是有寻有伺的,就要加上寻心所和伺心所,二十种再加二共有二十二心所,所以“具有寻思伺察故,共有二十二心所”。颂词第一句讲了二十种,再加上第二句的寻和伺两种,共有二十二种心所,一般肯定会具有的。

“有者加上后悔心”,有时会加上后悔心,“后悔心”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可能觉得后悔心是善心,其实后悔可以是善,可以是恶,也有些观点说它是无记的。在有部宗中,后悔是善和恶两种。比如我们对于造的恶业感到后悔,就是我不该杀生、偷盗,对于以前造的恶业非常后悔,这就成了善心。就像我们修金刚萨埵,四力中的厌患对治是一种善心。如果我们要忏悔清净,必须要有厌患对治,厌患对治就是对以前所造的恶业极度后悔的心,我绝对不应该造,就像后悔自己服了毒药一样,这种后悔就是善心。因为四对治力都是善法,所以厌患对治力当然也是善法了,还有所依对治、现行对治、返回对治。如果我们忏悔时有一种善心,罪业就可以清净,所以后悔心可以是善的后悔。

后悔心也可以是恶的后悔,比如今天听课后,觉得不听就好了,我可以在家里多睡一个小时,这就是对善法的后悔心,或者拿钱放生,觉得今天拿多了,不应该拿那么多。有些地方讲,摧毁善根的四种因,就是不回向、邪回向、炫耀自己的善根,还有后悔。如果造了善根后悔,就会摧毁我们的善根,当然就是恶心了。如果我们对自己所造的善业后悔变成了恶法;如果对以前造的恶业后悔就变成了善法。有者加上后悔心,不是都有的,但有时可以加。因为这里讲的是欲界善心,可以加上后悔的善心,所以欲界善心有二十二种,再加上后悔心,是二十三种善心和它一起产生。

讲完了欲界的善心,就是欲界的不善。

不善无杂二十生,具见亦有二十种,

四烦恼与嗔怒等,后悔其一二十一。

这里是两个大类,三个小分类。我们看第一句有个“不善”,后面有个“无杂”是什么?首先它的性质已经定了,就是不善的,不善中有有杂和无杂,到底是和谁相杂呢?“杂”就是说纯粹与无明相应的,不混杂其他根本烦恼。因为根本烦恼是贪、嗔、痴、慢、疑五种,或者加见有六种。无杂只是和无明相应,首先是不善的心,然后和贪、嗔、痴、慢、疑不相应,或者不混杂的不善心。

不善的心分了两类,一类只是和无明相应,一类属于不善的见解。第二句“具见”的“见”就是不善的见解,前面讲第一品时提到过五利使,五利使中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不善的见。见分善见和不善见两种。此处它是不善,和无明相应不善的见解。这里有两种,再加上第三四句第二大类,就是和其他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相应的就是二十一种。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下,第一类和无明相应。“不善无杂二十生”,首先它是不善的心所,无杂是和其他贪嗔痴慢疑等烦恼不混杂,只和无明相应,如果是心,肯定有十种遍大地法,然后是烦恼的缘故,六种大烦恼地法是有的,因为烦恼地法和一切具有染污的烦恼心相应,所以这是十种加六种,等于十六种了。它是不善的缘故,不善无杂,肯定要加上两种不善地法无惭无愧,就是十八种。和欲界的心相应的有寻有伺,总共是二十种。

第二类是具见,也就是不善的见。为什么要讲不善的见呢?第一,它有善妙的见解;第二,还有一些非善妙的见解。非善的见解也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真正的不善,一种叫做无记,这里是具见,具见一定是不善见。五利使有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其中第一个颂词中讲,坏聚见就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或者身见、边见两种不在里面,它是烦恼性,但不是不善的,必须要把这两种拿出来。邪见属于不善的,然后见取见、戒禁取见是不善的。第一句的不善两个字在整个颂词当都是周遍的。

五种见的后三种,叫做不善见,不善见也是具有二十种,是哪二十种呢?它是心的缘故,肯定有十种遍大地法的心所,然后是染污性的缘故,肯定有六种大烦恼地法。它是不善的缘故,肯定有无惭无愧不善地;它是欲界心的缘故,肯定有寻伺,所以加起来有二十种。它本身法为什么不加进去呢?就是说你把坏聚见、边执见去掉了,剩下的三个为什么不加进去?还是前面的算法二十种,里面的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在哪里,是不是应该变成二十一种?这不会。虽然属于见,但是它已经包括在了前面遍大地法的智慧当中,我们前面讲了,有善的智慧,也有邪慧。邪见、边执见等都是属于前面遍大地法中的智慧心所。前面我们再再地强调了,这个地方的智慧和平常大乘经论中所讲的智慧定义不同,所以它是能够取舍辨别、认定对境的本体。并不是说这是善心,还是恶心,反正它是可以辨别对境的心所。从这个角度来讲,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已经包括在前面十种遍大地法中,不再单独安立,这就是具见有二十种的原因。

“四烦恼与嗔怒等,后悔其一二十一”,这是讲二十一种分类,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四烦恼”;第二是“嗔怒等”;第三是“后悔”。后悔后面有个“其一”,其一分别和前面的配起来。第一类比如贪心、嗔心、慢心、怀疑其一二十一,四烦恼都是二十一种心所俱生。第二类是嗔怒等,嗔怒属于小烦恼地。十种小烦恼地每个都是其一,比如怒、恨、谄、诳等,每一个分类都是和二十一种心所相应。

第三类是后悔。因为后悔通善恶两性,对于善法的后悔属于不善法,所以后悔其一也是二十一。观察的时候都是这样。怎么是二十一呢?就是前面的二十种,“无杂二十生,具见亦有二十种”,这是一样的。反正是心的缘故,肯定具有十种遍大地法;染污性的缘故,肯定有六种大烦恼地法;不善的缘故,肯定有无惭无愧两种;欲界性的缘故,肯定有寻伺。如果它是贪心再加上个贪心,如果它是嗔心就把贪心换成嗔心;如果它是怀疑就换成怀疑。不管怎么样,都是前面二十种再加上它本身,贪、嗔、慢、疑等都是单独产生的缘故,不会具有贪心的同时又具有嗔心。因此在讲贪心的时候,只能加贪心,不能加嗔心。

“嗔怒等”是小烦恼地,前面讲了小烦恼地有三种特点,有藏地安立的三种和汉传佛教安立的,藏传佛教主要是来源渺小和意根相应等等,汉传佛教讲它是各自产生的,各自产生可以用在这个地方。大烦恼地是一个产生,其他的同时产生,但是小烦恼地不是这样,它的特点就是个别产生的。既然是个别产生的,前面产生这些不善时为什么只有大烦恼地,而没有小烦恼地?原因也就是这样,所以小烦恼地中怒恨等十种心所法,“嗔怒等”“其一”,只是说其中的一个。比如恨产生时,前面二十种心所再加上恨,然后前面二十种再加上骄等等,像这样前面二十加它本身是二十一。

后悔也是这样,因为此处是不善的后悔,前面二十种再加上后悔自己,就是“其一二十一”。这个不复杂,只要我们把它的特点搞清楚。什么是遍大地法?遍大地法是随着一切心的,染污性肯定有六种大烦恼地。如果是不善,肯定有无惭无愧;如果是欲界心,肯定有寻伺,再加上单独产生的贪、嗔、慢、疑、怒等等,再加它本身就可以了。这里安立的四烦恼,就是不定心所中的,不定心所有八种,没有单独归类,第一个是什么,第二个是什么,没有这样讲,就是在颂词中顺便介绍了,也介绍了寻伺、后悔,然后嗔、贪、慢、怀疑也有了。所以怎样相应的法,已经一一地介绍了,还有睡眠没有介绍,在下个颂词会出现。此处都是在讲心所和相应,善心、不善心已经介绍完了,此外还有个无记心,无记心分两种,一种叫有覆无记,一种叫无覆无记。

有覆无记具十八,无覆则许有十二,

睡眠不违一切故,任何之法皆加彼。

首先介绍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重点是在无记上。因为无记法的心太弱,没办法感果,还有就是非善非恶的本体。在无记的基础上,我们再看有覆和无覆,什么是有覆?覆就是覆盖的意思,覆盖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它可以覆盖圣道,如果有这些烦恼没办法现前圣道;一种它是被无明所覆,覆也是一种无明的本体,也算是一种烦恼。虽然无明属于烦恼法,但是它本身不是善不是恶,所以具有两种特性,一种是无记的,一种是有覆的。有覆就具有烦恼性染污性的无记,如果是有覆无记的可以障覆圣道,没办法现前圣道。虽然是无记的,但是也需要通过无漏法或者修道把它遣除掉。如果不遣除,永远是覆盖圣道的一种本体,所以有一种法叫有覆无记,它是一种心,有覆无记的心所具有十八。

还有一种无覆无记。无覆无记就好理解了,有种心态是无记的,属性是无覆的,不属于染污性,就是它不具有烦恼性,无覆无记就是一般的心态。我们前面讲到五利使把不善的三个去掉了,“具见亦有二十种”,把五利使的后面三个加在里面讲了,然后第一二个就是坏聚见和边执,萨迦耶见就是平常讲的坏聚见,觉得有我存在的想法。按照这里的说法应该是烦恼性,但是它不是恶业,不属于不善。如果不是按照《俱舍论》的分类,我们有可能一直会认为萨迦耶见是属于不善的本体。其实萨迦耶见属于有覆无记,它本性是无记,但是它是烦恼性,是一种无明的本体会障覆圣道。

“坏聚”的“坏”就是无常的意思,毁坏的无常,比如身体、色法也是无常,是毁坏的自性,心也是毁坏的自性。“聚”就是集聚在一起,把无常的身心集聚在一起,安立一个见叫做我见。平时众生把毁坏、无常的身心整体执著为我,这种见叫做坏聚见,也叫我见,就是有我的见解。因此坏聚两个字可以清楚地说明众生执著的“我”到底是什么?坏就是无常的意思,聚就是聚集的意思,再和我见放到一起看时,它就直接矛盾了。因为众生所执著的我是常一的,上一世的我、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是一个我,这方面是恒常的,“一”就是只有一个。我们再来看坏聚见,坏就是无常,直接和常有的本体相违,聚是多体的意思,不是一,我们的身心是多体的,直接从坏聚见这个词上就可以看出来我是根本没有的,但是众生想当然执著我是常一的自性。常一就是众生把身心五蕴执著是我,执著我的基础就是身心,在身心上面能不能安立一个所谓的具有“常一”本体的我呢?根本找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坏和聚的缘故,“坏”就是无常的,不光你的身体是无常的,心也是无常的,“聚”就是你的身心是集聚的自性,很多微尘集聚的身体和很多刹那集聚的心识,除了集聚之外没有其他的法了。

我们怎么可能在既是坏又是聚上面安立我的所依?因为安立我的所依只有一个,众生执著我就是在身心上执著的。众生执著的我到底在哪里?分析发现因为众生根本没有观察,想当然地认为有一个我,这种我根本经不起观察,只要一观察,就会发现众生所谓的我执是绝对没有,是很可笑的,但是众生无始以来从这里面根本出不来,他们就是认为我是存在的,这就是我,他根本就不观察,想当然地这样认为。

这里就是俱生我和遍计我。俱生我是一般的老百姓,乃至乌鸦鸟雀等众生,都是把自己的身心执著为我。他们根本不观察,没有什么理论可言,就是俱生执著,认为我存在。你问理由,他也没有,他说,怎么没有我,在这和你说话的不是我是谁?这种理由非常肤浅,俱生的我执一方面来讲执著很深,一方面打破也很容易,虽然道理上明白没有我很简单,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拔除我执比较困难。

遍计我执是外道承许的我,外道的观点比俱生我深得多,不是没有根据地说我存在,就开始安立,如果有我有些东西是变化的。比如身体和心是变化的,不能安立为我,他们分析观察所谓的我是深层次,胜义谛当中有一个不变的我,这个我具有五种或者九种特点。遍计我要比一般人的俱生我执深很多,因为经过分析了,通过理论论证过。虽然他们的理论在佛教面前是不堪一击的,但是世间人对外道的观点只有膜拜,没办法去推翻它。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虽然遍计我的思想比较深,但是断的时候比较容易断。因为所谓的遍计我,就是在俱生我的基础上,安立一些具有其他特点的自性,所以在菩萨见道或小乘见道,真正见到四谛以后,或者是大乘菩萨登初地,证无我的时候,遍计我就从根本上断掉了,一点都没有。虽然他们用了很多思想去安立遍计的神我,但是只要一到见道,马上就消失了。

虽然俱生我没什么根据,但是众生无始以来每一世都在执著这个我,不断的加深,习气很重,可以见到无我,要想从根本上断掉很难,小乘必须要修到阿罗汉果,俱生我执才从根本上断掉,如果是菩萨要到八地,才能把烦恼障的种子断掉,所以二者之间,坏聚见从道理上看众生所执著的我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把众生执著我的属性,和我们身心的属性放到一起对比,就没办法安立。因为除了身心之外,没办法再安立一个我的设施处了,“我”的基础是没有的,所以在身心上观察无我已经足够了。

还有边执见,就是常断见,执著常有的断灭,所以常断见称之为边执见。什么叫做边呢?就是没有安住中道。安立为常叫边,安立为断也叫边,不常不断就是中道,所以安立常断为边执。坏聚见和边执见属于有覆无记,虽然是障覆圣道的,但是不是不善。

还有无覆无记,无覆无记是无记法。前面出现过一些,后面第二品结束还要出现。按照经论的观点来讲,有四种无覆无记法,都是心。第一个是异熟生,通过以前的善恶业产生今生异熟生的心,心态属于无记的,心是异熟的。第二个是工巧心,就是我们书写,或者做木匠、砌墙、盖房子等等。比如我想这样钉钉子,那样钉钉子的心,它也是无覆无记的,不是烦恼心。第三个是威仪心,就是行住坐卧的心,也是无记的心。比如吃饭等的行为,里面的心态也是属于无覆无记的心识。第四个是神通,注释中叫做幻心,也就是神通心,显现神通时幻化出来的,汉地的注释叫做通果,就是神通的果。当示现神通时的心态属于非善非恶无记的,这种心本身也是无覆无覆的,没有烦恼。这四种后面我们还要学习。

“有覆无记具十八”,首先它是心,不管是萨迦耶见,还是边执见,属于心肯定就有十种遍大地法,然后有覆,“覆”是烦恼,所以和六种大烦恼地法相应,十加六是十六种,再加上欲界心,就有寻伺,总共是十八种,坏聚见和边执见二者本身不包进来,因为已经属于遍大地法中的智慧心所了。前面讲了为什么没有后三种,我们说它已经包括在遍大地法智慧心所的缘故,所以不再包了。此处坏聚见与边执见也是一样的,因为在遍大地法中已经存在了,所以总共有十八种。

“无覆则许有十二”,无覆无记法就更少了,只有十二种。它不是善法,十种大善地法是没有的;不是恶业,不是烦恼性,烦恼地法也没有;不是不善,两种不善地法也没有。不管异熟生也好,还是工巧心也好,反正它是心,一定有十种遍大地法的心所和它相应,这毫无疑问。它是欲界心的缘故,寻伺就可以包括这里面,所以是十种加两种,无覆无记具有十二种。

“睡眠不违一切故,任何之法皆加彼”,什么叫“不违一切”?睡眠可以是善、不善,也可以是无记的。既然是善,就不违一切,前面我们讲了三类心,不是善心、不善心,就是无记心。而睡眠既可以和善心、不善心相应,也可以和无记心相应,所以不违一切的意思是这样的。既然不违一切,任何之法皆加彼,都可以加,但是前提是你必须处在睡眠状态,也就是有睡眠可以加,没有睡眠就不加。

睡眠和善心或者恶心相应,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了,睡眠之前发心是善的,就是在善心中睡眠。比如你在修持自他相换,睡觉的时候,通过专注呼吸修施受法,吸气的时候就观想众生的罪业、痛苦,由我来代受,呼气的时候就观想我的善根、安乐,让众生去代受。我们以前学习《修心七要》的注释,也曾经学习过这种方法,这样的心态就是菩提心摄受的善心,这种状态下的睡眠就变成了善法。还有在恶心中睡眠,比如白天受人欺负了,你在晚上睡觉之前还在愤愤不平,觉得一定要报复他,也在想怎么报复他。如果在这种发心中睡着了就属于恶。如果什么都没有想,在无记心中睡着了,就是无记了。

第二种解释是从梦境来讲的,如果做了善梦,比如你梦见了听法、发菩提心,就是属于善睡眠;如果梦到了杀生、偷盗、邪淫,就属于不善的睡眠;如果梦到走在街上,或者在商店里逛来逛去,没什么想法,没什么善,也没什么恶,就属于无记的睡眠。两方面的解释我们都可以理解,所以说睡眠“不违一切故”,可以善,可以恶,可以无记的缘故,“任何之法皆加彼”,都可以加。随逐睡眠的善心,具有寻伺,所以共有二十三,前面共有二十二个心所,这时改成二十三,可以加上睡眠。具有见解的也是二十一种,不善无杂二十生,都是可以变成二十一。然后四烦恼与嗔怒等,后悔其一二十二。因为加了一个睡眠,有覆无记变成十九,然后无覆无记变成十三,都可以加上睡眠。

前面是欲界的善恶无记已经讲完了,我们再看色界以上的法。

后悔睡眠诸不善,第一静虑中无有,

殊胜正禅寻亦无,二禅以上伺亦无。

这里讲到了色界,因为它和欲界情况不一样,所以有些要减掉。首先在色界中减“后悔”,为什么呢?后悔是一种忧虑,不管怎么样,忧虑才会后悔,一禅以上心苦受没有了,忧是没有的,如果没有忧,当然不会有后悔了。不管是善的方面,还是恶的方面,后悔都要去掉,如果产生一禅没有心苦受,因为后悔和忧虑是相应的,所以里面不会有后悔,这必须要减掉。其次“睡眠”要减掉,因为色界没有睡眠,不会睡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汉地的解释,没有睡眠的因是段食。如果你有段食,就会有睡眠,在色界没有段食,就不会有睡眠。另一种是藏传佛教的解释,因为睡眠是内收的状态,当我们诸根内收开始昏沉,昏沉再加重就睡着了,所以诸根不是外散的,而是内收的,就是说内收才有睡觉。色界的心只要一内收,马上就入定了。睡眠是因为内收才有的,而色界一内收就入禅定了,一禅入一禅,二禅入二禅,根本没有一内收就睡觉的情况。不管是没有段食,还是只要一内收就入定,反正在色界是绝对没有睡眠的。

五盖中也有昏睡盖,把昏沉和睡眠放在一起叫做昏睡盖。必须要把昏沉和睡眠去掉,才可以现前禅定,已经获得一禅的修行者,晚上是不需要睡觉的,安住禅定就可以的。

然后“诸不善”要去掉,注释中讲有十种不善都要去掉。十种不善中,第一个是嗔恨心,前面学习第一品见断修断时,在色界无色界中要去掉一个嗔恨,虽然贪欲等其他烦恼,但是嗔恨是没有的。从某些角度来讲,生梵天的因中,有修持四无量作为梵住之一,就是把嗔恨心等,必须要去掉。内心当中要对众生修慈悲喜舍,慈悲喜舍既是四无量心,也可以是四梵住,梵住的“梵”字就是生到梵天生到一禅的因,还是清净的意思,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从这个角度来讲,也不能有嗔恨心,如果有嗔恨心没有办法获得一禅。在五盖中有个嗔恚盖,不可能有淫欲心,嗔恨心也不可能有,但是贪欲可以有。嗔心是不善的,必须要去掉,这是十中的第一个,还要去掉什么呢?要去掉无惭无愧,这个方面是不善的,这是三个了。

十种小烦恼地当中要去掉七个,保留哪三个呢?保留了谄、诳、骄。在初禅当中有谄、诳和自高自大的骄,其他怒、恨、嫉妒、老、富、吝、害都没有。原因是什么呢?只要没有真正获得圣者果位之前,从一禅乃至于无色都可以有骄,但是谄、诳不一样,谄、诳在初禅中有,在二禅以上就没有了。为什么在初禅和初禅以下都有?只要有主尊和眷属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谄、诳。一禅有三个天,最高的是大梵天,大梵天是主尊住的地方。次一级的,相当于大臣的是梵辅天,他们在因地修的善法不一样。老百姓是梵众天。很多官员、老百姓经常围绕着大梵天。有主尊、眷属的地方就会有谄、诳。因为主尊要维护自己的权威,虽然梵天也有圣者化现的,这另当别论,实际上圣者不具有这些烦恼,但是显现上可能还会有。不管怎么样,他要维护自己的权威,有时必须要有谄、诳,自己没有功德说自己有功德。

本来梵众天和梵辅天的众生不是大梵天所造的,只不过在梵天形成的时候,大梵天第一个降生,他想:“我怎么一个人呢?应该有很多眷属啊?”这样想了之后,很多众生的业力成熟,纷纷就转生于此。他就觉得这是我生的,我一起心动念众生就来了。因此他就认为这些众生是自己造的。印度的种姓也不一样,有些人是大梵天的头顶上生的,有些人是大梵天其他地方生的,大梵天脚心生的人是最低级的种姓。印度认为一切众生都是梵天所生的,梵天也是认为众生是我生的。这方面也可以理解具有谄、诳。

在注释当中也提到了,马胜比丘修定的时候,想知道四大种在什么时候灭尽。他就从定中出来,用神通前往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问这些天人,他们都不知道,最后辗转到了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也不知道,推荐马胜比丘去上面的梵众天,但是梵众天也不知道,就推荐了梵辅天,梵辅天不知道,推荐了大梵天。马胜比丘用神足通前往大梵天,当时大梵天正在大众当中训话,(具体不知道,我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讲的),正在眷属当中洋洋得意时,马胜比丘突然来了,问他四大种在什么时候灭尽?虽然他不知道,但是不能失去权威。这么多人围绕着,突然来了一个人问四大种是怎么消灭的?这么多人在不好意思,只好说这些众生都是属于我造的,他就讲这些,不直接回答。因为他回答不了,害怕丢面子,所以不敢说不知道。后来他把马胜比丘带到外面说:“这我不知道,你应该去问佛。”这就属于谄诳里面的谄,心不正直,所以在梵天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这是佛经中的一个公案。

注释中也提到,通过修无漏定,灭尽四禅烦恼的时候就可以把四大种消尽了,因为再往上就是无色界了,四大种是色法,最多在四禅,以上就没有,所以现前了无色定的近分定,四大种就灭尽了,或者用无漏定灭尽四禅的烦恼,这时候也没有了。从马胜比丘证悟阿罗汉果的角度来讲,我自己推测他应该是知道的,可能装作不知道,问他们到底怎么样,有可能为了折服他们的傲慢,或者留下一个思考题给他们思考,虽然佛经中没有讲,反正有一定必要。

这个例子说明了,一禅因为有主尊眷属的缘故还会有谄诳,二禅以上没有主尊眷属了,就不会有谄诳。骄是有的,他自高自大不需要和其他人比,觉得自己的功德了不起,在烦恼没有彻底调伏之前,都会有骄。梵众天人认为我生在梵众天中,很了不起;梵辅天觉得我是干部,很了不起;大梵天觉得这些都是我造的,很了不起。二禅、三禅、四禅都有这种心态,觉得自己超胜了一禅,所以怎么怎么样。有时候自高自大的心,骄是可以有的,但是谄诳就终止在一禅。因为一禅、欲界天、人间都有谄诳,所以“诸不善”的谄诳还是有的。

“第一静虑中”,前面不是说有嗔心,然后无惭无愧,再加上小烦恼地中其余七种,加起来共是十种不善业。十种不善业在第一静虑中无有,这些第一禅定都是不存在的。再往上走,“殊胜正禅寻亦无”,初分正禅过了有一个殊胜正禅,也属于一禅所摄,所以在殊胜正禅中“寻”也是没有的。前面讲了一禅有寻有伺,殊胜正禅无寻有伺,二禅以上无寻无伺等等。“二禅以上伺亦无”,不单单是伺没有了,而且前面所讲的一禅和一禅以下具有的谄诳也没有了,所以其他的都有,只有这些方面没有了。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