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28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俱舍论》。

有学之心四心生,彼中产生五种心,

无学五心中产生,彼中产生四种心。

有学无学产生的道理有些和前面一样,有些不一样,不同之处主要是没有同地时。为什么没有同地呢?有学和无学属于无漏,不属于三界所摄,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超越的。三界中有相续时、同地时,欲界有四种心,色界、无色界有三种心,有学和无学是超离三界的,不是欲界地或者色界地等三界九地所摄。虽然有些差异,但是观察的总原则是一样的。

“有学之心四心生”,“有学”是从预流向见道到阿罗汉向之间。因为阿罗汉果属于无学道,所以范围比较广,从见道第一刹那开始就算“有学之心”,然后进入无漏,到了阿罗汉向马上得到阿罗汉果,乃至于阿罗汉向最后一刹那都算是有学心。有学之心作为所生的果,前面有四种等无间缘可以产生它。“彼中产生五种心”,有学之心自己作为等无间缘可以产生五种心的果。

“无学五心中产生”,无学道从阿罗汉果第一刹那开始,不管有余的阿罗汉,还是无余的阿罗汉都是属于无学,五种心作为等无间缘可以产生无学道的智慧。“彼中”是讲无学道的智慧,无学作为等无间缘可以产生四种心。

有学之心四心生,哪四种心可以产生有学的智慧?此处的心当然是广义的。学习《俱舍论》心心所时里面的心有烦恼的心、不善的心、无记的心——有覆无记、无覆无记,也有无漏的心。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中有一个殊胜的教言:学习的过程中,要看词句出现在什么场合,同样的词句出现在不同的场合要做不同的解读。在大乘是把心和智慧分开的。如果讲心的时候,很多地方讲属于凡夫或者有漏等有法;如果是讲智慧的时候,就是属于法性,或者圣者的智慧等等。此处有学的心就是智慧,或者有学道的心心所、内心的状态。

那么是不是所有无学的心都是无漏的?这也不一定。后面学习到第七品《分别智品》,其中智当中的有漏智、世间智、出世间智、无漏智等还要进行分别。在圣者相续中产生的不一定都是无漏,也有有漏的心,比如灭尽定就是一种。虽然不是心,但是它属于有漏的禅定,三果、四果的圣者也可以入有漏的定中去做一些休息、息灭灭受想等等。心的范围比较广,不一定都是凡夫心、染污心。我们通过前面的内容已经了解了,无漏的心可以包括在里面。

有学之心四心生,四种心可以产生有学的心。首先是入定时,这是八时中的入定时。“入定时三界的三种加行善”都可以产生有学心。通过欲界的加行善可以产生有学无漏,即无漏的有学或者有学的无漏;通过修持色界、无色界的加行善也可以产生有学的心。入定时三界中的三种加行善都可以产生有学的心,这是三种等无间缘了。第四种是“相续时有学心本身”,前面的有学产生后面的有学叫做相续时。其他的同地时这些都没有,因为它不是属于界所摄的,所以只有三种加行善和相续时的有学心本身可以产生有学的心。

“彼中产生五种心”,“彼中产生”是讲有学的心作为等无间缘可以产生五种心。怎么产生五种心呢?这方面就是八时中的出定时,按照前面的标准去观察。首先从有学心中出定可以产生欲界的善心,因为还没有分析二十心,所以俱生善、加行善算一个。从有学心中出来可以产生欲界的善心,然后上两界的加行善心,还有从有学的心出定之后,既能产生无色界的加行善,也可以产生色界的加行善,这是上两界加行善,已经有三个心了。“相续时有学心本身”,相续时可以相互生,这是第四个心。第五个心是“入定时与有学金刚定末际无间生起无学灭尽智”,这在前面讲入定时没有,但是可以包括在里面。因为入定时是有学心,可以进入到无学心中,此处说彼中产生五种心,我们有学道的心可以产生无学道的心。那怎么样呢?因为有学道的末际属于金刚喻定,大乘的金刚喻定是在十地末尾,在十地末尾通过金刚喻定的智慧把最微细的障碍彻底摧毁之后,第二刹那现前无学道的佛智。

小乘在有学道阿罗汉向的末尾产生一个金刚喻定,为什么叫金刚喻定呢?断障的次第首先是粗大的先断,然后微细的最后断。很多地方把断障比喻成洗衣服,我们洗衣服时粗大的污垢最容易洗,一下子就洗干净了,然后细微的污垢必须要使劲去搓,反复打肥皂,才能洗干净,所以障碍越往后越细,越细就越难断。见道时最粗大的断掉了,然后越来越往上是中等的,最后是细微的,习气障垢非常深的缘故,断起来非常麻烦。见道的智慧、修道等其他的智慧根本断不了最微细的障碍,只有到达了有学的末际,这时在有学道的过程中积累的资粮智慧等已经足够敏锐了,力量非常强大,这时进入了金刚喻定,这个定的智慧就像金刚一样无坚不摧。

为什么不提前用金刚喻定把它摧毁呢?金刚喻定必须要到这个时间才能显现。力量不够产生不了,只有达到这个位置所有因缘足够了,积聚了所有的智慧,该有的都有了,才获得了金刚喻定。这时可以用金刚喻定去摧毁最细微的障碍。然后第二刹那无间现前无学灭尽智,无学道的智慧就现前了。金刚喻定的智慧在哪里?在有学道的末尾第二刹那无间显现无学道。金刚喻定属于什么?也是属于有学心,所以有学心可以产生无学心。

下面我们再看无学,“无学五心中产生,彼中产生四种心”。无学道的心由五心产生,即无学道的智慧作为果,有五种等无间缘可以产生它。哪五种呢?首先是“入定时三界的加行善心”,和八识中入定时一样,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加行善心都可以产生无学的无漏关,然后是“有学金刚定心”,有学道的金刚喻定的心作为等无间缘第二刹引发无学的心,这是第四个。第五个是相续时无学心本身,在相续时前面的无学心产生后面的无学心,因为不是获得无学马上就入无余涅槃,获得无学道和趣入涅槃是两个概念。我们如果搞不清楚觉得证悟了阿罗汉,是不是就已经入灭了?不是这样的。获得阿罗汉果之后属于有余阿罗汉,有余阿罗汉通过前世的业等显现有漏的五蕴还保留了。虽然他转生三界的烦恼已经断尽了,但是通过以前的业显现的肉身等还存在,有余就是还剩下一些以前的业显现的异熟果等等,还没有完全断尽,也许会持续一段时间。

比如舍利子尊者或者目犍连尊者等等,很早得到阿罗汉果了,但是得到阿罗汉果之后,在世间当中弘扬佛法、度化众生,还要安住一段时间。因缘到了才会通过各种因缘入灭,这时是真正入涅槃。圆满寂灭的果位前面已经得到了,舍弃自己身心最后趣入无余涅槃。无余涅槃的状态我们曾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复述了。“相续时无学心本身”,第一刹那得到的无学心,第二刹那、第三刹那、第四刹那等都可以有一个相续时,无学心本身也可以产生无学心,这是从相续时的角度来讲的。

彼中产生四种心,无学心作为等无间缘可以产生四种心的果。首先是出定时,从无学关当中出来之后可以产生欲界的善心,产生欲界的加行善或者俱生善,两种算一种。上两界的加行善心从无学关中出来可以产生无色界、色界的加行善,总共加起来就是三种。第四种是“相续时无学心本身”,这是彼中产生四种心。如果我们熟悉前面的内容,这个地方不是那么难懂。以上就介绍完了十二心。

虽然十二心的内容还是有点复杂,但是前面有一个总纲,把总纲了解了,一个个去对照,还不算很容易。如果我们学完之后,回去复习前面的内容会觉得容易很多,再看一次又觉得容易很多,最后就会非常通达。欲界的善心或者不善心、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本身产生多少心,它又由多少心产生,我们会越看越熟悉。我们第一次学,因为很多概念很陌生,所以觉得学起来困难。如果学了一两遍之后,回头看就觉得轻松很多了,因为以前陌生的概念已经被我们消化了一部分,术语熟悉了,很多观察的方式也了解了,所以再回头看就会非常容易。我在十年前学习时觉得这里的内容非常复杂,都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辅导的,忘了,也许是乱讲的吧!这次稍微有一点熟悉,感觉不是那么复杂。大家以后再学,因为以前学过、用心观察了,所以会容易一点。

戊二、分析二十心:

二十心没有离开十二心,熟悉了十二心,二十心也是比较容易懂。

十二心亦分二十,生于三界分二心,

俱生加行之善心,许异熟生威仪心,

工巧化心四无记,色界之中除工巧。

“十二心亦分二十”,没有额外的东西可以分,前面讲的十二心都已经这么复杂了,再分二十心那不是更复杂?其实没有什么,如果把十二心搞清楚了,二十心很容易懂。

具体怎么分的呢?“生于三界分二心,俱生加行之善心”,前面说欲界有善心、不善心、有覆无记心、无覆无记心四种心,色界、无色界把不善去掉,各有三种。“分二心”的意思主要是讲善心可以分二心,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善心都可以分两种。怎么分呢?把善心分为俱生善和加行善。

内心有一种俱生的善根,对于善法有一种相信的心,这是与生俱来最基本的善心,叫做俱生善。此处的加行善主要是修行的善心,比如你要进入色界中,必须要通过加行善——主要是修禅定的心,通过加行善才能生色界或者趣入有学、无学的无漏关中,所以分为俱生善和加行善。

为什么分俱生善和加行善呢?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了这种必要性。因为投生的心中,可能是染污的。如果是死心,不能在加行善当中死,必须在俱生善当中死,有时候要这样分。俱生善不能入定,色界有些加行善不确定,只有欲界的加行善可以入色界定或者入无漏定等等。有些注释当中讲,色界、无色界的俱生善也不能入定,有些注释说,色界和无色界的俱生善可以入定。因为必须要以详细或者简别的方式来说明,这个地方是加行善,这个地方是俱生善,所以分了两种。

以前有十二种心了,再加三心,是哪三心呢?不管以前欲界安立成俱生善,还是加行善,只算是一个善心,但现在分了两种的缘故,欲界、色界、无色界分别加了一个善心。以前算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善,只是各算一个,三界是三个善心,此处因为善心分了两个,所以是十二加三等于十五,二十心当中已经有了十五个心。

后面的五个心是什么呢?“许异熟生威仪心,工巧化心四无记。”剩下的主要在无覆无记中。十二心中欲界的四心中只算一个无覆无记,色界也是一个无覆无记心。

二十心中的无覆无记有几种心呢?无覆无记有四种心,“许异熟生”,第一个是异熟生,以前的善恶业导致今生无记的眼根、耳根、身体等等属于异熟生,有些意根也属于异熟生。通过前世的善恶业导致今生无记异熟生的法,就是异熟生。六识都可以安立为异熟生。广分在注释当中也有,我们可以去看一下。

第二个是威仪心,威仪是什么呢?就是行住坐卧。不管我们行走、站立、坐下,还是睡觉,都是属于威仪。行走或者睡觉、躺下、站立的心,都是无记的。第三个是工巧心,木匠、砌砖或者画画、弹琴等都是属于工巧,朗诵或者唱歌属于语言的工巧,工巧是无记心。虽然工巧本身是无记的,但是有时我们唱歌是通过信心去唱的,而且是歌颂三宝的,这是另外一回事,这时你的发心是善的。我们曾经学过,四种善法,有些是本性善,有些是等起善,有些是相应善,有些是胜义善。威仪、工巧本身是无记的,如果通过善心摄持,属于一种等起善。

第四个是化心,“化”是变化、幻化,其实就是神通。比如在色界得到了初禅,有能力显现化身,可以在色界显现化身,也可以到欲界我们的身边来显现各种各样的幻化。两种化心,一个是色界的化心,一个是欲界的化心。幻化神通的心叫做化心。唐译是通果,即神通果。此处化心是变化或者幻化的心。

这种心是安住在无记的状态中,幻化各种各样神变,这些叫做四种无覆无记法。前面我们刚刚接触到一些有覆无记、无覆无记的概念时,觉得很陌生,学到现在,经常出现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越来越熟悉了。无覆无记有四种,前面在十二心,只是一个无覆无记,现在加了三个,总数是四个。欲界有异熟生、威仪心、工巧心、化心四种无覆无记,前面十五再加三就是十八个。

然后是色界的无覆无记。“色界之中除工巧”,色界没有工巧化心,肯定有异熟生的眼根、耳根,色界也要行住坐卧,威仪是有的,然后要显示神通,化心是有的,但是没有工巧心。为什么没有呢?因为色界的宫殿是现成的,不需要在转生色界之后,到处去找工匠,修个宫殿,这些没有。然后也不用做衣服,也是现成的,所以色界中没有工巧。既然没有工巧,当然也没有工巧心。色界三种心中,本身有一个无覆无记心,没有工巧心,再加两个就够了。十八加二等于二十,二十心就计算完了。

还有无色界没有算,无色界有没有无覆无记呢?无色界没有威仪心。为什么呢?无色界没有色法,身体都没有,怎么行住坐卧呢?因此在无色界中没有威仪的心。无色界也没有工巧,连色法都没有,哪里来的工巧呢?只有心心所,也有不相应行,工巧心、化心都没有。虽然是无色定,但是昨天我们讲了,欲界心是散心无法显神通,无色界的定也没办法显神通。无色界在定慧中偏重于定,定的成分多一点,不像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定慧基本上是平衡的,就可以在平衡的状态中显示神变神通。

无色界虽然比色界清净、高一点,但是在定慧当中偏于定,所以没办法显示神通,没有化心只剩下一个异熟生。前面在讲无色界的无覆无记时就是一个,此处也不用加了,二十心算到色界为止不再加了。

加的方式我们都知道了,以前本身十二心,然后三界中各加一个善心,十二加三就是十五了。欲界本身有一个无覆无记,加三个等于十八了,色界有三个无覆无记,本身有一个,再加两个就是二十个,然后无色界不用加,无色界本身在算十二心已经有一个无覆无记了,因为无色界只有一个无覆无记,所以不用加了,总共是二十心。

十二心和二十心只不过是开合不同,打开是二十心,归摄在一起是十二心,两者没有什么单独的东西,只不过里面加了一些无覆无记心,有时无覆无记心算到化心中,有时是投生的心,比如从上界投生,主要是从异熟生的心来投生,不管是下生上,还是下生上,都有无覆无记。哪种心来投生的呢?主要是异熟生这个无覆无记心。如果详细讲是二十心了,如果不详细讲就是无覆无记心投生。死心到底是怎样的?就是在异熟生中死。

戊三、观察十二心中何者新得:

三界烦恼性之心,六心六心二心得,

转色界善三心得,有学四心余本身。

十二心当中何者新得?哪些是重新获得的?有些地方解释说,得到一个心的时候连带得到什么其他的心?有两种。第一层是“三界烦恼性心之心,六心六心二心得,转色界善三心得,有学四心”,这些心在得到自己的时候,可以附带得到其他的心。第二层是“余本身”,就是剩下的这些心只是得到自己的本心,不会附带得到其他的心。

三界烦恼性之心,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性心,得到自己烦恼性心时,也会得到“六心六心二心”,不单单是得到自己的心,还会得到其他的心。转生色界是同时得三心,生起有学心是同时得到四种心。剩下属于欲界的善或者无学心、无覆无记心等等,这些心只是得到自己本身而已,没有额外得到其他的心,所以这里分了两段。

我们看第一段,“三界烦恼性”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烦恼性心,分别得到六心、六心和二心。首先我们看欲界的烦恼心,在得到欲界烦恼性心时可以重新获得六种心。哪六种心呢?注释里也有,“即从无色界与色界转生到欲界时欲界的二烦恼性心、俱生善心”。如果从色界转生,以前本来是比较高的,从色界、无色界死堕后,比如本身是色界的众生,死后转生欲界,或者无色界众生死后转生欲界,转生的当下就产生欲界的二烦恼性心,一个是不善的烦恼心,一个是有覆无记的烦恼心,这两种前面我们遇到过,也可以产生俱生善心。

前面说过,结生时只是烦恼性心结生。为什么此处有一个俱生善?大恩上师在注释中也讲了六心重新得的时候,有些是真正得到了,有些只是得绳得到了,但是法没有得到,这是典型的法前得。前面首先得到了得,它的法在后面。俱生善的得和烦恼性心同时获得时,就有一个俱生善的得。如果俱生善的得有了之后,后面就有了随时可以产生俱生善的能力,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得已经出现了,法马上就会出现。

如果从上界死了转生在欲界,首先得到俱生善的得绳,得到得绳也算得,有时其他注释也讲得,得到之后不一定现前,它的能力已经有了,得绳首先出现了,相当有了某种自在,只要因缘一具足,后面法马上就会引发出来。前面学习不相应行得非得时,法前得是得在法前首先出现,这时有种能力,后面的法很快会引发。比如俱生善心马上就可以引发,只不过产生欲界烦恼性心时,俱生善还没有现行,但它的得首先得到了,然后通过得绳马上引发俱生善的法本身,这是一种理解。

还有一种理解,比如有时产生烦恼性心,虽然本身是一种烦恼,但是可以引发善心,这个状况是什么呢?前面我们说烦恼性心中有种怀疑,虽然怀疑本身是种烦恼性心,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比如有些众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上品邪见,把内心的善根全部摧毁了。当他通过邪见把善根毁坏之后,相续中的善根就断了,如果想让善根重新生起来,需要怎么引发呢?要有一种怀疑。对什么怀疑呢?对邪见本身怀疑。虽然怀疑本身是染污性的,但是如果怀疑无因果本身是不对的,内心只要一生怀疑,俱生善就引发了。不一定是产生了定解而引发俱生善,只要他产生怀疑了,好像应该是有善法吧?然后俱生善就会引发。虽然是染污性的心,但是也可以引发俱生善。

这个注释中主要是从投生的角度而言,这样更加容易理解一点,转生欲界时产生的不善心或者染污性的心,俱生善的得绳也可以同时得到,这是三种心。

剩余的三种心,是“欲界烦恼心使阿罗汉果退失时的无色界色界的二烦恼性心与有学心”,这是讲到了阿罗汉果退失,这是有部的一种特殊观点。后面我们讲第六品,还要讲好几种阿罗汉,其中有一种退法阿罗汉,专门要讲退法阿罗汉退失的情况。

退法阿罗汉不会退很长时间,会从阿罗汉果退转到了凡夫吗?这绝对不可能。有部的观点就是这样讲的,第一个无论如何不会退到初果以下,可以从阿罗汉退到三果、二果,不可能退到见道以下,重新返回到凡夫的情况是绝对没有的,不用担心他重新变成凡夫了,又开始轮转了。第二个他退的时间特别短,有时阿罗汉太累了,阿罗汉果就退失了。这在小乘有部中是有的,利根阿罗汉不会退失,钝根阿罗汉病得很严重,或者外在的事情特别多,这时就会退失。为什么有些小乘的经典中讲,圣者得到阿罗汉果之后还是特别精进,其实对他来讲,虽然已经没什么可修的了,但是他还是很精进地坐禅等等,有些解释中说,有些钝根阿罗汉为了防止自己退失,他会很精进地观照自己的心。

经部以上不承许阿罗汉会退失,有部中有这样的说法。原因就是阿罗汉突然产生修惑了。怎么会突然产生修惑了?他本身修断已经断完了,见惑不可能再产生,这是产生了修惑,他的阿罗汉果一下退失到有学道。

欲界的烦恼心使阿罗汉果退失以后,很快就会恢复。大恩上师在注释中引用麦彭仁波切《智者入门》中的话,就像一个世间习武的武士,他摔倒之后马上就会起来,他的反应很快,身体素质也很好。阿罗汉退失以后,也像这样很快恢复了。阿罗汉有退失的时候,要把这种情况算进来。如果本身是无学道阿罗汉,突然产生了欲界烦恼心使阿罗汉果退失,这时无色界、色界的烦恼心也会产生。因为里面有一个原则,如果产生了下界的烦恼,比如欲界的烦恼存在,色界、无色界的烦恼肯定同时都会存在。既然下面的烦恼都产生了,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更会有了,如果只是产生了无色界的烦恼,色界和欲界的烦恼不一定有。

如果在无色界中退失了,只是产生无色界的烦恼而已,色界和欲界的烦恼不会产生。如果你在色界退失了,就会产生无色界和色界的烦恼,欲界的烦恼不会产生,但是这时产生了欲界心。如果产生了欲界的烦恼心,当然会有无色界、色界的烦恼。这里也是得绳,得到得绳不一定现前,或者真正现前的只是色界烦恼,没有同时现前色界无色界烦恼的情况。

大恩上师讲这里有些是得绳方面的安立,其他注释中讲也是得绳。得到得绳之后,就有一种能力了,得出来之后,如果时间够了,因缘具足,它的法就可以自在的产生。为什么有时不一定呢?因为阿罗汉退失之后很快就会恢复,所以也许得出现之后,没有时间引发得绳的法,就是说得已经有了也算是新得,此处主要是从得绳的角度进行安立的。

前面三个心产生之后,无色界的染污心是第四个,色界的染污心是第五个,再产生一个有学心,本身他是无学心,现在有学心突然重新出现了,这是六个心。

“色界烦恼性心现前时有六心可重新获得”,从无色界转生到色界时,产生色界的烦恼性心与俱生善心。如果从无色界死后,一转生到色界染污性心就有了,俱生善心也可以引发,或者这时得绳出现了,俱生善第二刹那就会出现。转到色界第一刹那肯定是烦恼心,然后和烦恼性心同时俱生善的得绳出现。因为是色界,自然而然会有色界本身的俱生善心就,所以第二个心讲到了俱生善心。

然后是两种化心,前面我们讲了,有些观点说色界的加行善才能引发禅定,有些观点说俱生善也可以。如果俱生善可以,二化心就是转到色界时本身一禅、二禅等禅定,这时可以显现化心、无覆无记心。第一个可以显现色界本地的幻化,第二个可以到欲界去示现幻化,所以两种化心都可以有,烦恼性心、俱生善心,然后色界和欲界的化心,这方面可以得到了。

“色界的烦恼性心使阿罗汉果退失时无色界的烦恼性心与有学心”,这时也可以得到。还有一种是当现前色界烦恼性心时,让阿罗汉的果退失了。本身以前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果没有无色界的烦恼,也没有有学心,但是现在是以色界的烦恼让阿罗汉果退失的。如果是色界的烦恼让阿罗汉果退失,这时就没有欲界心了。前面我们讲了一个总的原则,如果下面的烦恼心产生,上面的烦恼都会有,但是如果是中间或者上面的烦恼心产生,下面欲界的烦恼不一定引发,因此里面没有欲界心。色界烦恼心本身已经有了,如果是以色界烦恼心让阿罗汉退失。因为他以前安住在无学,已经把无色界的烦恼断尽了,但是现在重新又现前了无色界的烦恼,所以加一个无色界的烦恼心。以前是无学,现在又现前了有学心,再加一个有学心,就是六种心。

色界的烦恼可以让六种心重新获得,真正仔细分析的时候,上师说如果从理方面观察六种心不可能同时获得,但是有些是通过得绳的角度进行安立的,所以有时候可以有。唐译当中是容有,就是可以有的意思。不一定全部现前,有时可以把它算进来,或者从得绳角度来安立,得到得绳不一定这些烦恼全部现前。就像初地菩萨到七地菩萨,虽然内心具有烦恼障的种子,但是不会现前。

下面讲无色界的烦恼心,“无色界的烦恼性心现前时可有二心重新获得”,有两种心可以重新获得。“即无色界的烦恼性心使阿罗汉果退失时无色界的烦恼性心与有学心”,如果以前是阿罗汉,他突然现前了无色界的烦恼,三界中最高的是无色界。只是现前了无色界的烦恼,色界、欲界的烦恼心不会现前。因为只是退失到了无色界,没有退到色界,所以色界的烦恼心不会现前;没有退到欲界,欲界的烦恼心也不会现前。这个原则我们要知道。只是现前了无色界的烦恼心,再加一个从无学心退失之后,重新产生的有学心。此处只有无色界的烦恼和有学心,这两种是重新获得的。

“转色界善三心得”,如果得到了色界的善,尤其是转生色界善是三心得。“转生色界的善心现前时可以有三心获得”,通过不断的努力修行逐渐获得,有三心可以如是安立的。“即以一禅未至定远离对欲界的贪欲时色界的善心”,一禅定分了三种,一个未至定,一个粗分正禅,一个殊胜正禅。首先获得一禅未至定时,远离对欲界的贪欲、色界的善心。因为未至定已经属于色界了,所以已经获得了色界的善心。

首先获得了色界的善心,然后“以世间道远离对欲界的贪欲时二化心”。世间道远离对欲界的贪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获得了粗分正禅,如果是获得了根本定,就有能力示现神通。虽然未到定是色界所摄,但是它不是根本定。如果不是根本定,没办法显现神通。未到定虽然得到了色界的善心,但是还没办法获得神通心。如果通过世间道,远离对欲界的贪欲,获得了真正的根本定,就有了显现神通的心。二化心,第一个是色界的化心,第二个是欲界的化心。两种可以获得。首先获得色界的善心,再加上两个化心,就是三心可以获得。

下面我们再看,“有学心现前时,可重新得四心”。如果是有学心现前,四种心可以获得。那是什么情况呢?第一个无漏时的无学心,从凡夫进入到见道第一刹那,有学心现前了,在苦法忍时得到了第一刹那无漏心。“以无漏道远离对欲界的贪欲时二化心”,无漏道断尽了对欲界的贪欲,而获得一禅。获得一禅时,两种化心可以获得。一禅有现前神通的能力,可以有神通心。色界和欲界的化心都可以获得,再加两个就是三个心。

然后是“以无漏道远离对色界的贪欲时无色界的善心”,通过修持无漏道,完全断尽了色界的贪欲,这时无色界的善心也会得到,有学心现前时是这样的。在阿罗汉向之前都要对治无色界烦恼,然后把最后无色界无间道断完之后,解脱道现前就到了无学道。虽然现前无色界的善心,但是还没有完完全全现前无学的心,只是现前了自己的善心而已。得到有学心的时候,这四种心可以重新获得。第一个是第一刹那获得无漏的有学心;第二个是在获得初禅时两种化心,这是重新得的。再往上走,断掉对色界贪欲时,无色界善心重新获得。

后面还有一个余本身,就是剩下的。剩下欲界、无色界的善心,还有无学心、三界的无覆无记心。这些心不产生其他的心,只是得到了自己的本心。除了得到自己的心之外,其他的心不像前面的烦恼性心,一个现前的时候同时有六种、六种、两种心可以得到,或者色界的善心三心得、有学四心得等等,这种情况不一样。如果是其他的,只是得到自己的心,额外不会重新产生。

以上我们学完了《俱舍论》第二品。第三品讲的是有情世间、器世间,和第二品比较起来,可能要简单得多。

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