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51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俱舍论》分了八品的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品分别业品,在分别业品中对于佛陀经典中所宣讲的种种业,不同的体性、不同的分类、不同的认定都做了宣说。学习了业之后,可以从某些方面对于业的自性、道理产生定解。

前面我们提到了不同的佛经论典宣讲业的时候,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让我们趣入业的自性,了解业的种种体性。此处也是讲了很多有表色、无表色,怎么样具有、产生等等,也宣讲了很多和戒律有关的内容。因为戒律也是一种业,如果是善戒,就是善业的体性;如果是恶戒,就是恶业的体性。其中对于戒、表色等等,如何产生、如何安住、如何消失,里面也是宣讲了。

学完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对于恶戒是不能受持的,无论如何必须抛弃,抛弃恶戒的方法是发誓,受持不杀生,或者与之相反的善法。如果我们发誓尽形寿受持,就可以断掉相续中曾经存在过的恶戒自性。对于善戒,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必须要持受,不管是善心引发,或者相应于自己的善戒或者善法、善业的自性,要想方设法地在内心当中让它稳固。

辛二、旁述:

称为恶戒及恶行,破戒与业及业道。

前面对于善戒方面的异名已经安立了,此处的“旁述”是对于恶戒的异名,把不同的名称在这里做解释。称为恶戒、恶行、破戒、业和业道,这和前面的善戒是对应。恶戒在经论中也有不同的名称,这些不同名称的究竟所指是如何安立、认证的呢?首先是称为“恶戒”,恶戒和前面律仪是相对的,律仪是获得清凉,从反方面来讲恶戒就是没办法获得清凉的热恼自性。如果安住恶戒当中,行持杀生、偷盗、邪淫等等,当他产生这些烦恼的时候,内心就是热恼。如果我们做善法时,内心是很愉快的;如果造了业,心都是往下沉的,是一种比较低沉的自性。如果造了不善业之后,他的心是往下走的,这也是一种热恼。还有一种忧悔的自性,或者当他的果报成熟之后也会非常的难忍。

然后“恶行”和前面的妙行相对应的,因为妙行是圣者赞叹的,恶行是圣者呵责的,以佛为首的圣者阿罗汉等等,都在不同的场合中呵斥过种种破戒,或者恶戒的行为,所以这些法都是一种恶行。圣者不赞叹的缘故,因为圣者的内心当中,具有一种非常清净的智慧,对于众生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安乐、获得解脱非常清楚,所以对于善行善戒非常赞叹。因为这些方面是随顺解脱道的,所以必须通过赞叹的方式来肯定众生所修持的善行。对于恶行不能赞叹和肯定,因为恶行和善道、安乐、解脱背道而驰,所以佛陀必须要在不同的场合当中呵斥这样行为,让有情知道这是圣者不欢喜的,这是不能行持的,从根源上阻止了种种的恶行,有情就不会因为恶行而感受痛苦。佛陀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众生受痛苦乃至于堕恶趣,所以佛陀会想方设法地在不同的场合当中,对于不好的行为进行呵斥,让众生知道,当时也是这样的,然后也把这些留在佛经当中,现在我们看到这些经论的时候,也会知道这是佛不欢喜、圣者不高兴的,所以我们不能够做,这方面就是恶行。

还有“破戒”,破戒是前面戒律的违品。戒律是对于身三语四的恶行制止的自性,修持身三语四的善法,或者可以遮止不好的身三语四行为,而破戒和前面的戒律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说破戒是对于身三语四的恶行恣意而行。

此处所讲的“业”是恶业的自性,因为善业、恶业,都是造作的本体,所以称之为业。后边称之为“业道”,此处我们没有对应的别解脱,就是说善法中第一刹那的有表无表安立为别解脱和业道,此处没有,只是一个业道,和前面的业道理解方式也是一样的。因为刚开始的时候这个业就是思,思是造作的自性。有些人特别想要继承家族事业,一辈子杀生。第一刹那没有产生的时候,他的心一直向往这种自性,第一刹那的时候,他满愿了,发誓我要一辈子杀生等等。当他在第一刹那得到了恶戒,这时候他的思心所就得到满足了,满了他的愿了,这个第一刹那满了它的愿称之为业道。这是业的途径,第一刹那思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这个自性称之为业道。

第一刹那相当于道一样,通过道可以到达目的地,让我们想趣向于目的地的心得到满足,同样的道理,此处他第一刹那的时候,得到了恶戒的时候,他满足了,从现在开始受持这样的职业了。第一刹那的时候,这个业得到了满足,这就是一种道,通过这个途径,他的思心所满愿了,满足了他的想法。前面讲过了,第一刹那是别解脱,第二刹那以后是别解脱戒律;此处第一刹那叫做业道,第二刹那之后叫做业,不能叫业道了,和前面理解方式是一样,只不过把善和恶转变过来。

庚三、宣说四类具戒:

这是做四种观察,主要针对有表和无表,即在自释中经常出现的四句,即四句观察,在其他的注释当中也是经常提到的,汉地叫四料简,就是对于两个法的情况反复做四类观察。四类具戒、四类具不具无表色等等,在有表色和无表色之间做观察,叫做四类观察。

受中戒者心弱故,若作则具有表色,

舍弃有表尚未生,圣者则无有表色。

这里所做的四类观察是指哪四类呢?第一个是具有有表色不具有无表色;第二个是反过来讲,不具有有表色具有无表色;第三个是既具有有表色,也具有无表色;第四个是既不具有有表色,也不具有无表色。

第一,具有有表色,不具有无表色的情况。第一二句是直接讲的,“受中戒者心弱故,若作则具有表色”,“受中戒者”,首先是受中戒,“心弱故”,前面讲过了,受中戒者到底有没有无表色呢?这要看情况,不一定都有。如果受中戒的人,当时的心很强烈,就可以具有无表色;如果阶段性地做一些善法的时候,他的心不是那么猛烈,而是比较勉强的,或者别人让他去做,他就去做,这样有没有功德呢?功德是有的。会不会产不产生无表色呢?他不产生无表色。此处讲得很清楚。

受中戒者心弱故,虽然他在受持中戒,但是心弱的缘故,不会引发无表色。他正在做的缘故,若作则具有有表色。比如他正在放生,放生的有表有没有呢?当他把泥鳅一筐一筐地往河边抬,或者把鱼往河里放的时候,有表色是有的。别人看到他正在放生的时候,可以通过外在知道他正在放生的行为。他的内心当中有没有无表呢?没有无表。为什么呢?他的心比较弱的缘故,不产生无表色。前面颂词当中,已经讲到了受中戒者如若有,有表色很明显,别人都会看到他正在放生、顶礼,他的心比较弱的缘故,并没有引发无表色。这就很明显了。这是只有有表色。不具有无表色的情况。

第二,不具有表色,具有无表色的情况。我们看第三四句,“舍弃有表尚未生,圣者则无有表色”。虽然圣者不具有有表色,但是内心具有有表色。他具有无表色这种无漏戒的得,法后得、法前得都是存在的。虽然当时他并没有安住在无漏定中,但是因为以前安住过无漏定的缘故,所以也有无漏定的法后得,以后的法前得也会有,无漏戒的法前得和法后得在圣者相续当中都是具有的,这就是无表色。

有表色是不存在的,什么情况下不存在有表色呢?舍弃有表尚未生,这是一个特殊情况。比如初果或者二果的圣者,如果是初果的圣者还要在欲界人天中七返,七返人家家或者天家家,还会在人间天上的善趣当中七次投生;如果是二果的圣者会有一次投生,一来会在欲界投生一次,他还会入胎。在入胎的时候,他前一世的身体等等已经舍弃了,这时候是中阴入胎,前世的有表舍弃了,已经住在胎中。前一世的有表有没有呢?没有。后一世的有表还没有产生。因为他在胎中,还没有发育成熟,没有出胎之前,别人也看不到他的有表是什么样,所以后世或者现世的有表还没有产生。这时他所有的有表都没有,前世的有表没有,现世的有表也是没有的。因为相续当中有法后得的缘故,无表色的得存在,所以圣者具有无表色但是没有有表色。这种特殊情况是在圣者住胎时可以具有的。

第三、四种情况比较容易理解,此处的颂词当中没有提到。第三,既具有有表又具有无表。就像现在一般的众生,注释当中说【如我等众生】,他们既具有有表,又具有无表。比如我们现在受了善戒,内心当中是具有无表色的。不管是尽形寿的居士戒,还是出家戒等等,具有无表色。我们正在听法、顶礼,外在的有表色是具有的,这样是既有有表又具有无表,这种情况很多,比较容易理解。

第四,既不具有有表色,也不具有无表色。比如无色界的众生,他们没有色,不引发有表,也不具有无表色。有表色无表色都不具有的缘故就是无色界的众生。这是对有表无表的四种分析,在佛法当中有很多四类的分析,四句、四料简等等,主要是让我们跟随不同情况产生的理解。比如《亲友书》中讲了对于芒果内熟外生等四种观察,还有有禅有净土等等四料简,把禅宗和净土方面的四种情况做了分析观察。此处是有表无表的四种情况做观察,一方面是训练我们的智慧,一方面对于各种各样的状况都可以了解,方方面面都不会漏掉。

己三(得舍)分二:一、得法;二、舍法。

庚一(得法)分三:一、戒之得法;二、恶戒之得法;三、中戒之得法。

辛一(戒之得法)分二:一、如何获得;二、从何获得。

壬一(如何获得)分二:一、禅定无漏戒之得法;二、别解脱戒之得法。

癸一、禅定无漏戒之得法:

禅定戒依定地得,无漏戒依圣道获。

前面大概提到过这个问题。“禅定戒以定地得”,所谓的禅定戒是针对有漏禅定讲的。无漏禅定就变成无漏戒了,有漏戒定可以直接安定为禅定戒,禅定戒是依靠定地而得,通过获得禅定的地来获得。未到定、初分正禅、殊胜正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近分定、根本定,都可以获得禅定戒。无色界不安立。

“无漏戒依圣道获”,一方面具有无漏的胜观,一方面安住在这个定当中,也是随定而产生的,这个禅定可以引发无漏的胜观、出世间道,这些是依靠圣道获。真正能够引发无漏静虑的只有六种地。前面讲的是,初禅近分定、二禅近分定、三禅近分定、四禅近分定都可以获得禅定戒,在无漏戒当中不是这样,无漏戒第一个未到定可以引发无漏,获得无漏果,然后初分正禅、殊胜正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根本定有六个地可以得到圣果,其他无色界的心太弱了不行,二禅三禅四禅的近分定不能引发无漏道,所以只有六个,前面初禅所摄的有三个,即未到定、初分正禅、殊胜正禅,然后是二禅三禅四禅的根本定加起来共有六地。因为无漏的静虑六地可以引发无漏戒,所以无漏戒是依靠圣道而获。

癸二(别解脱戒之得法)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

子一、真实宣说:

所谓别解脱戒者,依他有表色等得。

别解脱戒怎么获得呢?所谓的别解脱戒“依他有表色”,依靠其他人的有表色。主要是依靠语言的有表得到很多别解脱,也有身体。比如弹指就属于身体的有表;语言,自己承诺持戒或者重复上师的语言是属于语言的有表,别解脱戒是依靠他人身体、语言的有表得到。“等”字是还有其他不依靠有表的特殊情况。

此处有十种获得近圆戒的情况,近圆戒主要指比丘戒律,其他的沙弥戒、居士戒等等也是类似于通过其中一部分的内容分出来就可以获得。此处主要是别解脱戒中十种获得比丘戒的方式。在讲戒律的时候都会提到,有些地方讲这是属于获得比丘戒的旧仪轨,间接讲到了新仪轨。旧仪轨主要是佛在世的时候,大概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得戒;佛入灭之后基本上必须要通过羯磨的方式才能获得戒律。

十种获得近圆戒,第一,佛陀和缘觉是自然获得近圆戒。他们获得证悟的时候自然就生起比丘戒。佛陀是比丘,那是谁给佛陀传的比丘戒呢?没有任何人给佛传比丘戒,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了殊胜的佛果之后,因为证悟的缘故生起自然的智慧,所以自然而然得到了比丘戒。缘觉在佛不出世,佛法灭尽的时候出世。缘觉也是比丘,他是怎么获得比丘戒的?他也是在证得自然智慧的同时获得了比丘戒律,不是通过他人的有表得到的。

第二,五比丘。【五比丘以趋入真谛而得近圆】,虽然他在趋入真谛的时候是依靠佛陀的语言,佛陀给他们宣讲了此是苦汝应知等四谛法要。首先是憍陈如尊者获得了见道,后来其他的四比丘通过重复宣讲得到见道。当憍陈如尊者获得见道的时候,就出现了僧宝。他是圣僧,一个就可以称为僧宝;如果是凡夫,需要四位凡夫僧以上才能称为僧宝的自性。当憍陈如尊者第一刹那获得见道,已经成为圣者了。这时在世间三宝就俱全了,第一个佛宝是佛陀,第二个法宝是佛陀宣讲的正法,第三个僧宝就是憍陈如尊者。五比丘通过趋入真谛得到了见道获得近圆戒。因为佛也没有真正给他们的传戒,而是以趋入真谛的方式得到了近圆,所以这也不是以他人的有表而获得的。

第三,妙誉尊者。【妙誉尊者等依靠善来得近圆】,这种情况在佛陀的时代有很多,此处以妙誉尊者为主。佛说善来比丘的时候,须发自落、袈裟著身,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比丘,自然具有各种各样的威仪,有些地方讲好像已经受了二十年比丘戒的老比丘一样,威仪特别纯熟。这些弟子福报极大。佛陀在世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拿剃刀剃度,也根本不用换衣服。佛陀说善来比丘的时候头发就掉了,自然而然袈裟著身,变成了沙门。在佛陀的时代,我们看到传记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第四,迦叶尊者。【大迦叶由承认导师而得近圆】,承认导师是什么?迦叶尊者说:“佛陀您是我的导师,我是您的声闻。”他通过很强烈的信心承许佛陀是导师,自己是佛陀的声闻弟子,通过这样的方式自然而然得到了近圆戒,这个也是很特殊的一种得戒的方式。

第五,善施。【善施由于答问心喜而得近圆】,佛陀问,世间唯一的善法是什么?善施回答,唯一的善法是解脱。佛陀又问,解脱的因是什么?善施回答,解脱的因是信心。佛陀觉得他的回答特别善妙,感到很欢喜。因为回答善妙的缘故,所以得到了近圆戒。这也是一种通过旧仪轨中的特殊情况得戒的。非常简单,不需要传戒的方式。他的根基也很利,佛陀在世的加持力也大。这样通过很简单的方式,他的回答很善妙,世间当中唯一善妙的法是解脱道,解脱的因就是信心。这些对于我们这些后代的弟子也有一定的启发,所有的法中最善妙的就是解脱,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追求解脱是第一要务。因为解脱是最为善妙的,这主要是从小乘的角度来讲的。解脱的因是什么呢?解脱的因就是信心。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获得解脱对于四谛、上师三宝,乃至于大乘对于自己本身具有如来藏,密乘对于自己本来就是佛陀、本尊的自性,都要产生信心。如果产生了信心,我们就可以通过最根本的因而获得殊胜的解脱。他的回答很善妙,让佛欢喜的缘故得到了近圆。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回答的时候略有不同,大问题是没有的。

第六,众生主母。即也就是佛陀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佛陀的姨母很想出家,佛陀考虑到如果开许女人出家对于正法会有衰减,所以一直没有开许,后来阿难尊者请求佛陀开许女人出家,佛陀说如果真的想要出家,必须要受持八净法。众生主母听到佛陀宣讲八净法特别有信心,产生了很大的恭敬心,这时候就得到了近圆戒。

第七,供施女。【供施女依僧传言而得近圆】,这叫音讯传戒。供施女长得特别庄严,因为她离僧团特别远,虽然想要到僧团中出家,但是害怕路上会遇到违缘障碍,所以佛陀开许她在家里受戒。佛陀派比丘尼给她音讯传戒,这边僧众做了羯磨之后过去再给她做一次,她就是通过音讯传戒的方式得到了近圆戒,她不在当场也得到了近圆戒,这也是特殊的情况。

第八、第九,中土十人、边地五人。这个可以算作二个,如果算一个十种近圆就不够了;如果把中土十人、边地五人分别算一个,十种得戒的数量就够了。这是白四羯磨而得戒。白四羯磨得戒从严格意义上讲不算旧仪轨,已经算是新仪轨了。我们现在得戒都是用这个方式,不像前面的问答很善妙就得到近圆了,旧仪轨佛在世可以有,现在的时代都是由新仪轨得戒,新仪轨就是要传。

中土佛法很兴盛容易找到比丘,传戒的时候必须要十个人,只有十个比丘才能得戒的。边地的佛法不是那么兴盛,五个人就可以了。在朗达玛灭佛之后的几十年,康区这一带,当时只有三个比丘不够,就请了两个汉地的比丘作尊证,在这边传戒之后再把戒律带回拉萨。如果边地的比丘不够,五个就可以得戒的。这是中土十人白四羯磨,边地五人白四羯磨,这时就可以得到近圆比丘戒。

第十,六十善群比丘。【六十善群比丘由许三皈依而得近圆】,六十个善群比丘通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承许三皈依而得到了比丘戒。这和现在得戒的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很多都是旧仪轨,而新仪轨中的依他有表色等得,其中【中土十人、边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圆】,这是现在我们通行的得戒方式。

如果是得沙弥戒不需要十个五个,两个人就可以了;如果传居士戒律、八关斋戒,一个就可以传,这样也是通过其他的有表,传戒者的语言、弹指,这些身有表、语有表而得戒的。

子二(旁述)分三:一、戒恶戒时间固定;二、斋戒之特点;三、居士戒之特点。

善戒和恶戒的时间是固定的,其他也有不固定的情况。

因为《俱舍论》讲的是共同的,所以更高的沙弥戒、比丘戒就不讲了,主要就是讲到居士戒,斋戒方面也讲到一些。

丑一、戒恶戒时间固定:

即于有生之年中,及一日内真受戒,

无有一日之恶戒,传说彼无此受法。

“即于有生之年中,及一日内真受戒”,此处的“有生之年”可以理解为两种。第一种是七种别解脱戒,受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七种别解脱戒,都必须是尽形寿,没有中间只受几个月的情况。真正的短期出家要看情况,如果你只是剃个头、换一件衣服,体验一下出家的生活,不受戒也可以。不管怎么样毕竟是剃了头发穿了袈裟,然后在僧众中住一段时间不得戒律,体验一下生活也可以。如果你想要得戒,不满足于形象上的出家人,短期出家也必须要得戒律。想得到戒律必须承诺尽形寿,根本没有短期出家三个月只是承诺三个月中得戒的仪式。

如果你要得戒,必须承许尽形寿;当你三个月过后必须要舍掉戒律,否则回去过世间的生活就会破坏你的戒律,你就变成了破戒者。如果首先你要得戒,必须承诺尽形寿,然后你不想出家,最后短期出家结束后必须要把戒舍了,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如果是男众得了戒再舍,还有七次机会;如果是女众得了戒再舍,以后再没办法得戒。如果只是形象上出家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如果你想要得戒这方面必须要了解。别解脱戒是尽形寿的,承诺一生一世才能得戒,如果不承诺根本得不到,这就是它的特点。

第二种,“恶戒”,这也是有生之年的戒律。不是不得恶戒,就是一辈子的恶戒。即于有生之年中,这一句话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七种别解脱尽形寿的戒律;一种是恶戒的时间也是固定的,我们看科判当中说“戒恶戒时间固定”,如果你的心不是那么强烈,或者我做这个恶法不是要做一辈子。虽然可能有恶业的,但是他不得恶戒。因为家族性的事业,尤其在印度非常明显,印度杀生就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地传下去,所以生到这个家族注定一辈子就要杀生,他也知道自己一辈子杀生的情况,当他这样想的时候,内心当中就得到了一辈子的恶戒。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辈子杀生的,所以得到的一定是尽形寿的恶戒。如果他只是阶段性的,暂时找个杀生的工作去做,会不会得到恶戒呢?这方面有恶业不一定得恶戒。恶戒要不然不得,要得一定是一辈子,即在有生之年得到恶戒。

如果他要舍恶戒,必须要受持别解脱,像发誓尽形寿不杀生,如果尽形寿不杀生就可以把以前的恶戒舍弃了;如果你没有去发愿尽形寿不杀生只算是一个中戒,就是说具恶无表的,可以在中间具有短暂地善无表,前面我们说过,只能是这种情况,那么会不会把以前相续中的恶戒全部舍掉呢?舍不掉。必须要通过他的对治,就是必须要去受持不杀生。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我也不知道,举个例子,比如你的家族事业就是偷盗,你生下来可能就得到偷盗的恶戒了,你必须要发誓受持尽形寿不偷盗的戒律,才可以把恶戒舍掉。这就是讲到了善戒恶戒的时间固定。

“一日内真受戒”,这是属于斋戒,即在一日一夜中受戒。一般来讲二十四小时可以受戒。那是不是决定二十四小时呢?这也不确定。有些地方说,也可以只受白天的戒,即早上受戒,晚上太阳落山的时候就舍戒了,在受戒的时候,你必须要想清楚。白天戒是早上受晚上之前舍,也有一种戒是晚上受早上舍。还有一种人,二十四小时都没有办法受,这是更特殊的情况。在晚上受戒,早上就舍了,也有半日的斋戒。因为无著菩萨讲过这样的观点,所以慈诚罗珠堪布等很多大德讲斋戒的时候也说这是可靠的说法。

一般来讲,一日一夜戒是二十四小时的,很多人都可以受,如果你不能一辈子受五戒,也能够在一日一夜中受斋戒。如果连这样都不行,就可以受白天戒,或者晚上戒,比如只是受晚上的戒,就是在太阳落山,晚上的时候受斋戒,在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就舍掉了,只是受晚上的戒,也有很大的功德,这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善巧方便。无著菩萨等印度的祖师大德也是讲过这个问题。受戒的时间就是一天,时间一过之后自然舍戒,这个时间也是固定的。

那有没有一天的恶戒呢?此处说没有一日的恶戒。为什么呢?“传说彼无此受法”,没有这样的受法。恶行是智者呵斥的,谁会愿意给你作证让你发愿在一天内受恶戒呢?没有一个智者愿意给你作证,说好,一个弹指让你得到了恶戒,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恶行是受到智者呵斥的,斋戒可以。不管怎么样,在一日一夜中断除杀生等等,这是智者欢喜的事情,所以善戒在一日一夜中有受法,恶戒也没有这种受法。

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也提到了其他的观点。如果你在一辈子中有,短期也可以有。佛经当中也找不到任何根据说可以在一日一夜中得恶戒的方式。前面我们讲了,虽然短期中戒的方式是可以有的,但是一日受恶戒,这是没有的。其他的情况只是得到一个中戒,虽然中间造恶业可以得,但是让别人给你作证得到恶戒的仪轨,绝对是不能有的。

丑二(斋戒之特点)分三:一、受法;二、分支固定;三、所依固定。

寅一、受法:

身居低处重复说,不佩装饰明晨前。

具足斋戒之分支,清晨于他前受戒。

受斋戒有这么几个特点必须要了解,第一个是“身居低处”,比如你要受戒,为了表示对斋戒的恭敬,传戒的师父必须要坐于高处,然后自己要身居低处,跪着受戒,或者蹲踞,代表对于戒法很尊重。因为有了恭敬心,打破了骄慢心,内心就会得到戒,如果自己很傲慢不能得到戒,也是为了让自己心处于卑下状态的缘故,所以自己也是身居地处。

第二个是“重复说”,就是师父在念这个仪轨的时候,自己跟着重复。尤其在念这些戒条的时候,自己也要重复。在重复了三遍之后,最后一遍就可以得戒了,这个叫做重复说。重复说就是必须要跟随念,然后也不能同时念。不能因为这个仪轨自己很熟悉,师父念的时候我也跟师父一起念,同时念不行,然后抢先念也不行,好像给师父提醒一下,自己在师父前面念,必须要师父先念,然后你跟着重复,这时候才可以得到戒律。

第三个是“不配装饰”,有些地方要求比较严格,你受戒的时候,以前很早的注释中说,甚至于连你的眼镜都要摘下来,当时眼镜可能属于一种奢侈品,相当于装饰,就是说你戴上之后会显得很文雅,然后手表在当时也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这些都必须要摘下来。如果当时有一块怀表,就可以到处炫耀,属于有身份的象征。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所以这些都不用取。还有一种就是装饰,你平常佩戴的装饰不取也可以,不能额外佩戴装饰品。今天是受戒的好日子,我需要穿好一点,额外的装饰品是绝对不行的,平常你自己的一些装饰可以带。有些地方说,如果这个保险起见,其他的装饰还是取了好一点;在很多注释当中讲,平常自己戴的不需要取,但是额外的为了受戒,单独佩戴一些很高档的装饰品是不行的。这些斋戒主要是对居士讲的,出家人不存在这个问题。前面我们提到过,出家人不能受小乘斋戒。

第四个是“明晨前”,时间是一日一夜,到第二天太阳出来之前一直受戒,太阳出来之后时间一到,戒律自然就舍掉了,戒律中也是这样规定的。在有些人的概念中,认为晚上十二点过后就是第二天了,可以吃饭了,觉得今天已经过去了。在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之后才能吃早饭,如果中间吃了,就会破了斋戒,过午不食这条戒律就会破掉。要到凌晨前才够二十四个小时,从早上受到晚上十二点,根本不够二十四个小时,这样根本不行。

第五个是“具足斋戒之分支”,具足斋戒的分支和居士戒不一样。如果说居士戒,比如在一辈子当中,我只能受一条,现在的能力不足,自己的情况很复杂。受圆满的五戒做不到,佛陀也允许他们可以选择受一条戒,叫做一分戒。比如一分居士、两分居士、多分居士,还有圆分居士。如果只能受一条戒,就选择受一条,或者在一条戒律的基础上,我再受两条,这时也可以,然后过段时间觉得其他的也可以受,我再去加一条,乃至于最后能够五条戒,居士戒也是尽形寿的,他的时间特别长,这时他可以选一条两条三条四条,乃至于五条,这些都可以选。

斋戒只有二十四小时,不能再说八条中选一条,这样不行。具足斋戒分的意思就是八条都要受,前面我们讲,可以受半天,虽然时间能够缩短,但是你在半天的时间中,必须要把八条都受完,具足斋戒之分支。我们说的时候,也鼓励他们必须要二十四小时受戒,还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情况,如果只能受半天,其他时间都没办法受,而且就是在这个时间中可以产生一个想受戒的心。晚上受戒,然后就睡觉,早上起来自然戒律就没了,这个利益也很大,肯定会比二十四小时斋戒的利益打一半的折扣,是不是这样我们不知道,肯定会打一些折扣。我们还是鼓励二十四小时受戒,即便再忙,二十四小时的时间肯定会有。如果二十四小时当中具有斋戒的八条分支,这时就可以具足斋戒分支。

“清晨于他前受戒”,受戒的时间从二十四小时的斋戒来讲,清晨太阳出来之前,就是说通过自然光线能够看到掌纹的时候就可以。太阳出来之前,就可以这个受戒,如果太阳出来了,有可能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就不够了。第二天太阳出来时,就可以圆满二十四小时。在清晨时,“于他前受戒”,在其他人面前受戒。这是非常特殊的情况,如果没有佛陀、僧众在世,也可以通过自己受戒。我们在《贤愚经》中,也是曾经看到过龙王在人间寻找受戒的书,最后找到了自己按照书受戒的情况。

一般来讲,比丘可以传,沙弥也可以传,居士也可以传斋戒,即便不是居士,他自己正在受八关斋戒,也可以传。虽然尽量找出家人传比较可靠一点,但是并不是只有出家人才能传,有时居士也可以传。

寅二、分支固定:

次第四为戒律支,一不放逸三禁行。

依彼则会失正念,以及成为骄傲者。

这个戒侓有八个分支、八条戒,“次第四为戒律支”,前面四条是戒侓的本体,属于戒侓的分支。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作非梵行,不是不邪淫,还有不妄语,这是四条戒侓。因为是一日一夜戒侓的缘故,戒侓非常严格,这方面不能按照居士戒的根本戒来解读。

第一条不杀生,是不能杀虫子以上的生命,否则就会犯戒,而居士戒的根本戒是不杀人,如果你杀了人,就会犯根本戒;如果你杀旁生,属于支分戒。在斋戒当中就很严格了,不杀生就是蚊子、苍蝇以上的众生都不能杀,在二十四小时当中必须要保持这种戒侓。

第二条不偷盗,在居士戒当中有一个界限,偷盗价值多少钱以上的东西,就会犯根本戒,此处不偷盗这条戒侓非常严格。因为时间特别短,所以不能再像居士戒那样,居士戒是一生一世、尽形寿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根本戒的界限比较宽泛一点。在斋戒中比较严格,不能偷任何东西,哪怕一片菜叶、一针一线都不能偷,必须要在这个高度保持正知正念。尤其是平时习惯顺手牵羊的人,尤其要注意这些问题,反正要一直强调绝对不能这样做。

第三条不做非梵行,在居士戒中是不邪淫,正淫方面是开许的,呵斥邪淫方面,在斋戒当中,所有淫欲的行为全部要遮止,一日一夜当中就是这样的。

第四条是不妄语,如果在居士戒当中,说上人法妄语才破居士戒根本戒,在斋戒中随随便便说一个小妄语也犯。有些人在受斋戒的时候连带禁语,这是有一定必要的。禁语就是什么话都不说了,小妄语大妄语都说不成。因为斋戒当中的妄语,连小妄语也算,有些人开玩笑习惯了,很多小妄语跟随着就说出来了,在斋戒当中小妄语也不能说。

第五条饮酒没什么可讲的,和居士戒是一样。次第四为戒律支,这四种属于戒侓的分支。

“一不放逸三禁行”,剩下四条。“不放逸”,不饮酒这一条是不放逸支。因为饮酒就会导致放逸,不饮酒就是遮止,让我们处在不放逸的行为中,所以饮酒属于一个不放逸支。后面三个属于三个禁行的分支。第一个是过午不食,如果过午不食,想到自己正在受斋戒,然后看到其他的在家人没有受斋戒,处在轮回法当中,就会对于在家的生活、其他的在家人产生厌离心,就是说过午不食可以使自己随顺生起出离。

然后是歌舞、装饰花鬘等等,如果不受持的话,会让自己骄傲自满,自己唱歌、跳舞,或者身上佩了这么多的花鬘、装饰,依靠这个也会产生傲慢心。因为自己在受戒过程中穿得很朴素,就不会产生傲慢。

还有一个高广床,有时候就是指非常奢侈、比较豪华的床。如果自己坐在,或者睡在这个床上容易产生傲慢。在受斋戒的时候,也会选择比较低矮,或者简单的床,坐或者睡。如果平常自己睡的床,不是特别奢侈豪华,也不没有特别遮止,主要是能够让自己产生傲慢心的床。如果自己的床的确很高档,受斋戒的时候还是要选择一个普通的床,或者直接打地铺也可以。

“依彼则会失正念”,如果饮酒会让自己失去正念,如果三条禁行不做,会让自己成骄傲者。如果自己产生傲慢之后,就会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也看不到别人的功德,这时候比较容易犯戒。

戒侓为什么是八支呢?前面四个是戒侓的本体,即侓支。能够让自己远离非理作意、破戒行为。然后是不放逸支,饮酒会令自己放逸、失去正念,因此必须要断饮酒。其他三个是禁行,让自己不成为骄傲者。斋戒比较接近于出家的戒侓,沙弥戒中是把歌舞和花鬘打开的,这样就相当于九条戒侓了,九条戒侓和出家戒只差一条戒侓。因为比较接近于出家的戒侓,所以功德也是特别大。

寅三、所依固定:

他者虽亦具斋戒,然未皈依者无有。

“他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没有受皈依戒的人,也可以具有斋戒。黄门没有办法具有居士戒、别解脱戒,他也可以受斋戒的。虽然其他人也可以受斋戒,但是他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必须要皈依。如果没有皈依,就得不到斋戒。你可以不是受一戒乃至于五戒的居士,必须要皈依三宝,你如果不皈依三宝,也没办法得斋戒。

因为没皈依是没有斋戒,所以在传斋戒之前都要加一个皈依的仪式。念三遍皈依的原因就是不管你以前有没有皈依,反正这个时候都要提醒你皈依。虽然以前没皈过依,但是传斋戒之前,在重复皈依仪轨的时候,你产生皈依三宝的心,就有了基础。下面才是斋戒的正式仪轨,然后就得到了斋戒。因此皈依戒是所有戒侓的基础,连斋戒也不例外。如果有了皈依,就会有其他上面的戒侓;如果没有皈依,上面的戒侓都办法安立。没有皈依戒的人得不到斋戒,也得不到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乃至于得不到菩萨戒和密乘戒。皈依戒是最根本的戒侓,这是所依固定。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