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54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俱舍论》分了八品的内容,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品分别业,其中对非常隐蔽的业因和业果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共的方式进行了宣讲和安立。一方面对于业的安立有时需要一定的教义理证等等进行推理,还有一方面主要是需要一定的善根,否则虽然佛陀经典中讲了很多业因果不虚的道理,其他的地方也安立了业因果的推理等等,但是我们缺少善根,也没办法产生信心。如果有一定的善根,可能理论欠缺一点、学得很少,但是也比较容易产生业因果的信念和定解。虽然有些是通过公案来描绘前因后果、业果不虚的道理,不管怎么样业因果都是比较隐蔽、比较微细的,针对修行者来讲也非常的重要。无论如何我们都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让自己的内心对于因果不虚的道理产生诚信、产生定解。

辛二、恶戒之舍法:

前面讲到了别解脱戒的舍法,以及禅定戒和无漏戒怎么样舍弃的方法,那恶戒到底怎么样舍呢?

恶戒乃由得戒死,出现两性而舍弃。

恶戒是通过得到了善戒,或者死亡、出现两性而舍弃,以上三个条件可以舍恶戒。

就像善的戒体在有情相续中会不断的发生作用、增长功德一样,同样一个人内心当中如果有了恶戒,也会在相续中不断地延续出很多功用。如果我们知道某某人曾经具有恶戒,或者发誓长期杀生等等,想要让他改变,首先应该了解恶戒对众生的伤害很大。不单单是今生中的恶戒不断延续,而且由于恶戒延续的缘故累积了大量的恶业,所以来世他的恶业一旦成熟了之后,就会感受非常强大的痛苦,如果有可能就要劝这些人舍弃恶戒。

此处真正能够操控的就是得戒,其他死亡的缘故舍恶戒,死亡了当然恶戒也舍了,虽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对他来讲没有争取到改变的时间,一切都没办法改变了。一般来讲出现两性,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真正可以操控的就是第一个得戒,得戒主要是指得到善戒。

第一个是“得戒”,如果发誓长时间杀生、偷盗等等,相续当中就会引发恶戒。怎么才能让他舍弃恶戒呢?让他了解恶戒的过患、善戒的功德,然后守持善戒,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等等,当他发起强烈的心守持善戒,以前相续当中的恶戒也会因而舍弃了,所以说“乃由得戒死”。

戒律是保护我们最好的工具,对于一般的有情来讲,内心有很强的烦恼,佛陀制定的戒律也是带有一种强制性的保护措施。如果随着我们自己的想法、意乐,可能一辈子都不愿受一个戒。因为内心中对于妙欲的贪著和戒律本身是有抵触的,所以如果随着凡夫的想法去做,可能很少有人会主动愿意去受戒的。如果对佛陀具有信心,对自己后世的安乐等等,有一定希求的缘故,通过佛陀的威力强制性地让他守一个戒律,内心有了戒律之后,就会把守戒的有情处于强制性的保护措施中,从这个方面来保护他。真正的戒律是对众生的保护,不能理解成束缚,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我们做的都是恶业,全是根据自己的烦恼、习气引发出来的。比如有些人喜欢钓鱼,有些人喜欢饮酒,众生喜欢做的事情,没有几样是真正符合于善法、解脱道,不是对他有利的殊胜善法,很多都是和烦恼密切相连的。如果让他受一个戒律,相当于强制性不再做恶业了,把他安置在保护的措施中非常好。如果能够在一生中守持戒律,戒律的功德会再再增上。因为受戒的缘故制止了恶业,所以在后世获得解脱道,或者投生善趣,这方面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二个是“死”,也就是死亡。如果守恶戒的人一辈子都没有遇到受善戒的因缘,他的戒也会舍弃,就是在死亡的时候也会舍弃。前面我们从经部的观点来观察,不管他是不是发愿尽形寿,内心也会得到恶戒。这个恶戒不可能无因无缘的消失,死亡是让恶戒消失的方法。按照有部的观点来讲,除非不得恶戒,得了肯定是尽形寿的,有不同的观点。如果他死了之后,恶戒的所依身根不存在了之后,戒体就会消失。这样被动的消失之后,因为他的守恶戒得到的过患,仍然在自己的心识上留存,所以因缘和合的时候会感受很大的痛苦。

第三个是“出现两性”。如果守恶戒的人,比如屠夫等等,身体上面顿时出现了男根女根,自己出现了两性,也会失去恶戒的所依。一般来讲两性人的心是摇摆得很厉害,他有男根的缘故会对女性产生贪欲,有女根的缘故也会对男性产生贪欲,心非常不稳定的缘故也得不到戒。如果以前有戒,因为顿时出现了两根的缘故,他心相续当中,无论是恶戒,还是善戒都会依之而失去,所以如果在他的身体上面出现了两性,也会舍戒恶戒。虽然真正出现两性而舍恶戒的情况不是没有,但也非常少。死亡时舍恶戒也是有点无奈的情况,真正能够操控的就是得戒。不管怎么样,通过得戒的方式来让守恶戒的有情舍弃恶戒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辛三、中戒之舍法:

中戒是怎么样舍的呢?

中戒则由力所受,事寿根本中断舍,

欲界所摄非色善,由断善根转上舍,

失诸非色烦恼性,则依生起对治法。

“中戒则由力所受,事寿根本中断舍”,这里有“力”,“所受”里面可以包含两个。然后“事”,“中断”把和前面的意义都要连起来,力、中断,中戒则由力,后面有一个中断,“中断舍”,就是说由力中断而舍、由所受中断而舍、由事中断而舍、由受中断而舍、由根本中断而舍,像这样有五种或者六种舍的方式。

中戒是暂时性得到善或者戒律,那怎么舍弃中戒呢?第一是力中断,就是它的力量中断了。如果你守的是善戒,有种清净的力量;如果你守的是恶戒,有种烦恼的力量。当内心清净的力量一直延续的时候,中戒也会延续,什么时候清净的力量开始薄弱,乃至消失了之后,中戒也就舍弃了,没有力量推动它持续下去了。烦恼的力量也是一样的,如果发誓短期地在一个月或者一百天中做一个恶业,通过内心烦恼的力量引生了恶戒,在中间也许这个力量不够延续下去,或者通过其他善知识劝导之后,烦恼的力量开始微薄,最后逐渐中断。烦恼的力量中断了,恶戒也会舍弃。这方面讲到了力中断,通过清净的力量、烦恼的力量中断之后就会舍弃中戒。

第二个是所受,我们看注释当中,所受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个是承诺,承诺自己所受的时间过了,就会中断;第二个是自己承诺做什么事情,虽然时间没有过,但是没有按照自己的承诺去做也会中断。所受两个字从意义上来看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他自己承诺所受的时间,比如我承诺一日一夜的斋戒,如果斋戒时间已经过了之后就会舍弃,或者说承诺在一百天当中帮助什么其他众生等等,时间过了之后他的戒也就中断了,善戒是这样,恶戒也是相同的。

一是承诺如是所做的时间过了就会中断。二是虽然时间没有过,但是没有按照自己承诺的去做,像前面所讲的一样,虽然发愿在一百天当中,没有礼佛就不吃饭,一百天的时间还没有过,但是他在中间,可能是二十天或者五十天的时候,自己就不愿意再做了。他虽然承诺了必须要先礼佛再去吃饭,但是中间没有按照自己的承诺去做,中断之后他的中戒也会舍。所谓的所受就是对于承诺方面,承诺所受的时间、所做的事情两方面都已经中断了,或者中断一个,这时中戒也会舍弃。有些注释当中是六种了,所受分为两种,此处从颂词来讲有五种,注释中所受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时间,一个是虽然时间没有过,但是没有按照自己的诺言去做而中断了。

第三个是事中断,所谓的“事”按照下面的注释来讲就是事物。比如依赖的佛塔,或者渔网等等,这些叫做事物。比如发愿一百天中不间断地供养、礼拜佛塔,如果他发了这样的愿,内心就得到了中戒。如果在这过程中佛塔毁坏了,当所依的事物毁坏了之后,中戒就可以舍弃。或者发愿在一百天中打渔,中间所依的渔网毁坏了,中戒也会中断。比如《极乐愿文大疏》中,也是提到过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铁匠或者制造刀具的人,如果制造出来的刀具用来杀生,乃至于他的刀没有完全毁坏之前,他的罪业都在增长,也有这种说法。还有一些相似的例子,比如制造枪支的人也是一样的,乃至于他造的枪支还在世间流通、使用,他的罪业还会不断增长。当他造的所有枪支都毁坏了,恶业就会终止。当然这里我们讲的是中戒,但是其他地方讲的不一定是中戒,有些讲的是罪业。虽然没有中戒,没有戒体不代表他的罪业不延续,这是两个问题。

佛塔也是一样的,如果他所依赖的佛塔等等毁坏了,内心的中戒也会失毁,在某种情况下内心中的善根还在不断的延续。我们曾经也讲过一个公案,很早以前在印度有人发愿修一座寺庙,寺庙是僧人闻思修的地方,可以为修行提供很大的助缘。在修寺庙的时候缺少一块垫柱子的石头,因为柱子头要找一块石头来垫,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后来发现寺院旁边有一家人,家里有一块祖传的石头,特别白也非常平整,平时在上面洗衣服。施主告诉他:“我们现在修寺庙就缺一块这样石头,能不能把您的石头舍出来?”这个人也是很慷慨,觉得修寺庙是好事,就把石头捐出来了,依靠这个得到了很大功德。

死后他就升天了,天人寿命很长,这个在人间的寺庙经过很多年之后就倒塌了,砖瓦等等慢慢都消失了,变成一块平地。又过了若干年之后,有些人看到这么一大块地,想把它开垦出来种田,他们就开始开荒,后来挖到很大一块石头,挖不动了,他们就想办法把这块石头取出来挪到一边去,好在这里种庄稼,当他们撬动石头的时候,天人的天宫中就开始剧烈晃动。他想这是什么原因?观察的时候发现是以前自己施舍的石头。他由于施舍这块石头升天了,现在寺院虽然没有了,但是它还在发挥作用。现在有些人想要把石头挪走,一旦挪走之后,自己后面的福报无法再延续了。

他要想方设法地阻止,就变化成了一个世间人,来到寺院的遗址,他对那个农夫说:“我给你五百两黄金,这块石头不要动了。”农夫感到非常奇怪,一块石头怎么会值这么多钱呢?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他说:“我是一个天人,这个地方当时是一座寺庙,这块石头是我家洗衣服用的,我把它捐出来的垫柱子,虽然寺庙已经没有了,但是石头在这里,我的福报还在增长。今天你移动石头,我的天宫也开始摇晃,因此我来请求你不要移动这块石头。”农夫听了之后,也产生了很大信心。既然寺庙已经倒塌了这么多年,这块石头还能够作为天人的福田,还在继续增长功德,我们肯定不会去动了。后来他开始化缘重新把寺庙恢复起来了。

如果一些佛塔、寺庙早就倒了,虽然当时的戒早没有了,但是功德、善根还在延续。罪业方面是这样,善法方面也是这样的。有时我们修寺庙时捐过一点钱,或者背过石头,如果寺庙已经没有了,建筑材料还在的时候也会继续发挥作用,就像这块大石头一样。很多善法、恶业的因果非常微细,我们不能认为寺庙的因没有了,功德也就中断了,这不一定。有些佛塔倒掉之后,里面的舍利还在,还有很多天人会守护,供养仍然能够得到功德利益。因此中戒的善根、恶业是否延续还是有不同的地方。

第四个是寿命中断,如果自己死亡了,中戒也会中断,虽然自己可能发愿一百天,但是没到一百天自己就死去了。因为死亡的缘故,所以中戒也会中断的,这方面比较容易理解。

第五个是“根本中断”,“根本”就是三根本善或者三根本恶等等。如果你断绝了无贪无嗔无痴的善根,比如你生了邪见之后,因为邪见的缘故断了善根,中戒也就断了。主要是从善法的角度来讲断绝了善根。从恶戒的角度来讲能够断绝不善根,从而把他中断善根的邪见通过其他正见引发。重新引发了正见,断绝了不善根自己的恶戒也会舍弃。因为引发恶戒的时候,通过贪欲、嗔恚、愚痴等方式来安立,当然不可能有善根了。当他舍弃了不善根,恶戒也会因此中断。此处主要是从善戒的角度断绝善根,从断恶戒的角度来讲,意义是一样的。如果断绝了引发生起恶戒的贪欲、嗔恚等等不善根,他的恶戒也会失毁,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事寿根本中断舍”,讲到中戒舍弃的五种或六种情况,这些中断了之后就会舍弃中戒。

下面的颂词主要是非色的善法和烦恼性是怎样舍弃的意义。

“欲界所摄非色善,由断善根转上舍”。这两句主要讲到了非色善,前面讲的都是属于色法的善,就是有表无表。对于色法的无表色或者有表色都是属于色法的自性,除了色法的自性之外还有其他非色的善法,这些非色的善法怎么舍弃的?“由断善根”这是第一个,“转上舍”这是第二个。

前面说色法的恶戒、染污的中戒等等属于烦恼性的,还有一些非色的烦恼性。非色的烦恼性怎么去舍弃呢?“失诸非色烦恼性,则依生起对治法”,能够舍弃的方法就是生起对治,如果是舍弃欲界所摄的善法,中断善根是第一个,转上是第二个,两个因缘舍弃非色的善法。舍弃非色的烦恼性,只有一个因——生起对治就会舍弃,没有生起对治不能舍弃非色烦恼性。

下面我们再继续看一下“欲界所摄”,首先是欲界所摄的非色善法,非色的善法又是什么呢?就是在心心所上安立的善法。在一些注释中讲到,比如讲到第一品提到的一些善根。俱生善是方面,还有一些通过闻思修产生的加行善根等等,都是属于非色善,它不是戒体,也不是其他的有表,通过这样闻思修得到的善根,或者通过俱生得到的善根,或者生得获得俱生善,称之为非色善根。非色的善根就是由断善根。

如果要舍弃这些非色的善法,第一个是断除善根,如果断绝了善根也就没有了;如果生起了邪见,相续中的善根也会终止。邪见对修行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敌人。假如我们在修行善法的过程中,生起了强烈的邪见,认为因果、前后世不存在等等,如果产生了邪见的缘故,善根就会断绝。其他地方也讲到断绝善根的四种因,邪回向、炫耀、生嗔心、生邪见都是断绝善根的因,如果内心产生了很强烈的邪见善根就会断掉。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也曾经提到过,认为有因果的见叫做世间正见,认为没有因果的见叫做邪见。如果内心具有世间正见是不会堕恶趣的,如果说内心当中产生邪见他就会堕恶趣,也是有这样的讲法。这样的邪见一方面引发了众生堕恶趣的业,一方面会断除众生内心的善根。

还有一个问题,你的戒体也会中断。如果你是一个比丘、沙弥,或者居士,如果内心产生了很强的邪见,因为善根断掉了,然后你的戒体也就失毁了。后面你通过善知识的引导重新生起善根之后,还需要重新受戒,前提是你还有机会可以受戒。当你的世间正见恢复的时候,在这个基础之上重新受戒律。如果不重新受戒律,你的善根恢复了,戒体也恢复了,这个情况是不会存在的。当你的邪见生起时,戒体已经摧毁了。当你善根恢复以后,戒体会不会自动恢复呢?这是不会的,你必须要单独再去重新受戒才行。

第二个是“转上”,欲界转到色界或者无色界等等,他往上转的时候,欲界所摄的非色善就舍弃了,他往上转下面的非色善就会舍弃。第一个是断善根舍,第二个是转上舍。

“失诸非色烦恼性”,“失诸”是我们要退失,或失去非色的烦恼性怎么样呢?“生起对治法”。什么是“非色烦恼性”呢?也是心心所。上面安立的不是色法的烦恼性,有些注释中安立为见断和修断,即以见所断和修所断为主的很多烦恼性,这些烦恼性就是非色的,不是有表、无表、恶戒等自性,而是非色、烦恼的自性,这是见断和修断所摄的非色烦恼性。如果真正要退失或者失去非色烦恼性,“则依生起对治法”,只有一种生起对治的方式。比如彻底失去见断,必须要生起见道,生起见道之后内心生起了对治法,这时候见所断就会失去;如果是修所断,从你产生修道智慧开始,修所断就逐渐开始断了,当你的修道圆满了,到了无学道的时候,所有修断的烦恼都会泯灭,这时如果你生起了对治法,非色的烦恼性也可以失去。如果没有生起对治法三界的烦恼不会通过其他的方式而失去,必须要通过生起对治法之后才可以失去。这方面宣讲中戒舍法时,附带地讲了一下欲界所摄的非色的善、烦恼性怎么舍。这个科判中真正中戒的舍法只是第一二句,后面一个颂词是附带讲的,其实不是中戒的舍法属于非色的善和烦恼性是怎么舍弃的。

己四、具戒之补特伽罗:

不管是恶戒,还是禅定戒、无漏戒等善戒,什么有情可以具有这种戒律呢?

北俱卢洲二黄门,两性除外一切人,

可具恶戒戒亦尔,天亦具戒人三种,

转生欲色诸天人,具有禅定所生戒,

无漏戒除殊胜禅,无想众生无色具。

首先在第三句“可具恶戒”之前断句,就是说谁可以具恶戒呢?通过排除的方式。北俱卢洲、二黄门、两性不能具恶戒,除外把这三类有情排除之后,一切人可具恶戒。剩下欲界的众生,我们说色界不可能有恶戒,他们没有恶法。“戒亦尔”,善戒也是一样,要除掉北俱卢洲的有情、黄门、两性,三类以外的一切人可具戒,他们可以具有善戒,戒亦尔就是可以具有善戒。

“天亦具戒”,天人也是可以具有戒的,没办法具有别解脱戒、禅定戒,还可以具有无漏戒,其实别解脱戒是没办法具有的。“人三种”,人中可以具有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三种戒都是可以具有的。“转生欲色诸天人,具有禅定所生戒”,转生欲界、色界的天人可以具有禅定所生戒,也是可以产生无漏戒的。

无漏戒谁具足、谁不具呢?“无漏戒除殊胜禅无想众生”,除了安住在殊胜禅中,其他注释也叫中间禅。此处就是殊胜禅,主要是大梵天安住的地方,殊胜禅、无想天的众生除外,其他都可以具有,无色的众生也可以通过得的方式具有无漏戒。

下面我们再具体解释一下,首先“可具恶戒”排除了三类。第一是北俱卢洲,北俱卢洲和其他三洲的有情不一样,北俱卢洲的众生内心中的惭愧心还是比较强烈的,造恶业的都是无惭无愧。如果有惭有愧,不会去造很强的恶业。因为北俱卢洲的众生内心中具有惭愧意乐的缘故,所以他们不会造恶业,也不会具有恶戒。

第二是二黄门,即两种黄门。第一是天生没有根的黄门,有些地方说就是没有男根的男子,或者没有男根女根的也可以称之为黄门,这方面有不同的理解。黄门天生没有两性,或者虽有根但他没有功用,没办法起功用。在大恩上师的注释中讲就是失去性根,即没有性能力。他虽然有根,但是没有功用,这方面称之为黄门,二黄门要除开。因为这些有情的心不堪能,不太稳定,比较脆弱,有时候黄门等人的想法也是很奇特的,这些黄门也不具有得到戒律的功能。

第三是“两性”,如果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根女根,这时也是不能得恶戒,除此之外的一切人可具恶戒。三洲是北俱卢洲除外,其他三洲二黄门两性的人之外,或者具有男根、女根,这些可以得到恶戒。

然后“戒亦尔”,相同的道理善戒也是一样的。北俱卢洲的众生因为没有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讲生活非常安逸,不能成为戒的所依,没有办法称为善戒的所依处,所以北俱卢洲有很多特别的地方。前面我们学习北俱卢洲的时候,第一个他的寿命一定是千岁的,中间没有夭折的情况,这是这里特殊的地方;第二个也不需要什么劳作,他们福报很大,四洲当中北俱卢洲的福报应该是最大的;第三个死了之后直接转欲界天,死完之后直接升天了;第四个在劫末其他三洲的有情,法性生起禅定,他们没有法性生不起禅定,只能首先转生欲界,然后在欲界当中再生起禅定;第五个是北俱卢洲的众生不具有恶戒,没办法具有恶戒,反过来也没办法具有善戒,这也是特别的地方。虽然他们造了一些特殊的业,北俱卢洲从福报的角度来讲特别大,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讲,还是有所欠缺。

其他三洲的众生可以生起恶戒、善戒,除了黄门之外的人都可以生起善戒,有些地方也有黄门可以受斋戒的说法。此处不是这样的,善戒主要是尽行寿的戒律。中戒要单独讲,这个地方不是讲中戒,只是讲善戒。二黄门没办法生起别解脱,还有两性也没有办法得到戒体。“天亦具戒”,这方面就是讲一切人。“天亦具戒”,就是说天人也可以具有戒律,当然别解脱戒没办法产生。天人的身体不是生起别解脱戒的所依,没有办法具有其他的禅定戒,或者无漏戒,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生起来,天亦具戒某种戒律是可以具有的。

“人三种”,三洲的人可以具有三种戒律。此处别解脱戒可以具有,还有禅定戒和无漏戒。因为这个人可以修禅定得到禅定戒,依靠人的身份入无漏定也可以得到无漏戒,所以人有苦有乐,一方面来讲人造罪也很厉害,另一方面造善法也很厉害。人可以具足三种戒,别解脱戒的所依主要是人身,还有禅定戒律、无漏戒律在人身上也是可以引发的。四洲当中已经简别掉了北俱卢洲,他们不是真正修行的所依,其他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三洲中,又以南赡部洲人的根性最利。修持小乘、大乘、密乘,守持居士戒、出家戒等等都是堪能的。这里有苦有乐,太苦也没办法修持,比如地狱、饿鬼太苦了,根本没办法产生善法的意乐,太安乐了也不想修行。南赡部洲苦乐都有,人的思维很敏锐的缘故可以生起戒体,也可以修持殊胜的佛道,这就是人三种。

“转生欲色诸天人,具有禅定所生戒”,转生欲界和色界的天人,欲界有欲界天,色界有色界天,能够通过修定,从可以具有的角度来讲,他可以具有“禅定所生戒”。如果愿意修,从他的身份上可以生起禅定戒。然后是色界的天人必定具有。不管怎么样,不一定恒时在禅定中,已经转生到色界的天人中是绝对是具有的,安住禅定就会非常容易。因为他本来就拥有定力,所以具有禅定所生戒。

欲界天人具有禅定所生戒,具不具有无漏戒呢?也具有。下面的无漏戒排除了不能具有的无漏戒之外,其他的都是可以产生的。“无漏戒除殊胜禅,无想众生无色具”,圣者的无漏戒除开殊胜禅,殊胜禅就是说我们的初禅中有未到定,然后有一个初分正禅就是根本禅,还有一个殊胜禅,即有些地方说的中间禅。要除掉殊胜禅,因为转生殊胜禅的有情,有些注释中讲大梵天毕竟是凡夫,有些地方说他具有有覆无记的谄狂,或者戒禁取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办法引发无漏戒。梵天是一个绝对的凡夫,这方面没有办法。

这是从小乘的角度来讲,从大乘的角度来讲也不一定。从大乘的角度来讲,很多菩萨也是通过自己的力量、福德也会在不同的地方转生。比如我们学习《宝鬘论》的时候,也提到过初地菩萨的异熟可以得到什么,从转轮王开始,转轮王、四大天王、兜率天王、夜摩天王,乃至于大梵天王等等,通过菩萨的福德或者自己的愿力会转生到这些地方去度化众生的,此处主要是从小乘共同的观点来讲的。那是不是所有的大梵天都是凡夫呢?这也不确定。这只是从小乘的方面安立的时候,这种状态当中没办法真正得到无漏的戒律。

前面说无漏道可以引发六种定,其中就有中间禅、殊胜禅。虽然注释中没有提到过,此处讲殊胜禅生不了无漏戒。前面我们讲殊胜禅可以引发无漏道。我们大概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理解的,虽然可以依靠中间禅引发无漏道,但是你的果转生到殊胜禅,比如转到梵天,通过自己的身份没办法得到无漏戒。他虽然依靠殊胜禅定得到无漏道,但是自己并没有转生到通过殊胜禅引发的果位梵天中去,这方面也可以理解。虽然依止禅定的时候,殊胜禅可以帮助你得到无漏道,但是如果你已经通过因果的方式转生到了大梵天的状态,在身份上无法生起无漏戒。

这是两种概念,你可以不转生到殊胜禅当中,也可以依靠殊胜禅来得无漏道。如果你已经转生到了殊胜禅所摄的大梵天,在这个身份上得不到无漏戒的。因为他说了大梵天恒时是凡夫,一生就是凡夫,所以如果转生到大梵天的时候,就是一个凡夫;如果你是个凡夫,生不起无漏戒。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可以理解,和前面并不矛盾。

第一个要遣除殊胜禅,第二个要除掉无想天,这方面很好理解。无想天就是外道,外道修持的无想定然后转生到无想天。无想天的众生没办法获得无漏戒,恒时都是一个凡夫。如果同样在无想定当中,灭尽定的圣者可以有,虽然在灭尽定中不引发无漏戒,他是圣者身份,但是无想天没办法。里面一个是大梵天,一个是无想天,两个天绝对是凡夫生不起无漏戒。如果转生到这些天中,没办法生起无漏戒,不能成为圣者。如果你在其他的地方依止禅定就可以引发无漏道。因此把殊胜禅、无想众生去掉,其他都可以具有。人具有三种戒,从这个角度来讲有些欲界天人应该可以生起无漏戒。有些圣者还没有真正出离欲界,人天七返的时候如果转到欲界天,毫无疑问具有无漏戒。欲界天众生可以生起禅定戒,也可以生起无漏戒,无色界的众生也可以具有无漏戒,色法的无漏戒是不现形的。因为无色界没有四大种,所以无表色方面没有无漏戒。法前得、法后得的功用在无色界中都是可以有的。

乙二(经中所说名称)分十五:一、以法相方式略说分类;二、以果之方式分类;三、以因之方式分类;四、以因果二者之方式分类;五、以所依方式分类;六、以作用方式分类;七、宣说善行与恶行;八、以理非理生业之分类;九、引业与满业之分类;十、宣说三障;十一、宣说五无间罪;十二、宣说近无间罪;十三、宣说三福业之事;十四、宣说三随分;十五、宣说如理而入之业。

第二个大科判是“(经中所说名称)分十五”,这是一个很大的科判。佛经当中讲了很多不同业的异名,这些名称分别代表什么,我们也是需要了解的。基本上这个科判讲完了这一品就结束了,里面有很多内容,比如我们平常经常提到的满业、引业、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三福业是什么样的等等,都是比较详细地安立业的不同异名,这些都是佛经当中所讲的。

丙一、以法相方式略说分类:

业乐不乐与其他,即善不善与他业。

这是通过法相的方式来宣讲善、不善和无记业。什么是善业、不善业、无记业?在宣讲善、不善、无记业的时候,是通过什么方式宣讲的呢?通过法相的方式来宣讲的。什么是善业、不善业、无记业的法相呢?通过宣讲法相的方式来宣讲了善、不善和无记业。“业乐不乐与其他”,赐予安乐的业叫做善业,赐予安乐的业就是善业的法相。不管怎么样,不管你的发心、行为如何,只要是以后果的成熟为快乐,这个业就可以称之为善业。“不乐”是不善业,能够带来痛苦的业就是不善业。不善业的法相是带来痛苦的业,这是不共的。只要能够给我们带来种种的痛苦,不管是身体上面,还是心上面,或者修行上的痛苦等等,所有带来痛苦的业都称之为不善业。其他是不苦不乐的,不带来安乐,也不带来痛苦的,感受到等舍的业就是无记业。

丙二(以果之方式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福德非福不动摇,将感受乐等三种。

“以果的方式”,它有福德业、非福德业和不动业。这些是从果的角度进行安立的,有些能生起福德,有些非福德,有些是从不动的角度安立的。略说方面有三种,第一个是福德业;第二是非福德业;第三个是不动业。不动业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一定是转生色、无色界的是不动业。因为色、无色界以下的业都会动摇,全是不确定的。真正修了不动业之后,异熟果一定是生色界、无色界的。福德非福不动摇,将感受乐等三种,感受福德是感受快乐,感受非福德就是感受痛苦,不动摇就是感受上两界的殊胜境界。

丁二(广说)分二:一、宣说福德等业;二、宣说安乐等业。

戊一、宣说福德等业:

福德欲界之善业,不动摇业上界生,

因于彼等地之中,诸业成熟不动故。

颂词中只是出现了两种,非福德业没有讲。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说了,为什么不讲非福德业呢?麦彭仁波切的意思是非福德业比较容易理解,福德是欲界的善业,反过来非福德就是欲界的不善业。它一定是欲界的,因为色界和无色界已经用了一个不动业的名称把业概括了,所以福德是欲界的善业,非福德就是欲界的不善业。所谓的福德业是指能够引发欲界安乐的善业。有的时候做很多福德、非福德等等,可以通过欲界所摄的善业和不善业两方面来进行安立。

“不动摇业上界生”,所谓的不动摇业只是转生上界,而且只是转生上两界的色界和无色界。比如你在欲界时修持初禅,如果你修成了未到定,不会成熟到其他地方,一定会成熟在梵众天中,或者你修了根本禅,就会转生到梵辅天,如果修殊胜正禅能够转生梵天,以后就是类推二禅、三禅、四禅。如果你修了禅定以后肯定会成熟在这上面,或者修了无色界的定,死后一定会转生到无色界,其他的方式是不会显现的。不动摇业是上界的,叫做不动业。不动业是上界生,修了下面的禅定之后,一定会在后世成熟,在上界中去出生,这叫做不动业。

“因于彼等地之中,诸业成熟不动故”,因为在色界无色界的诸地中,“诸业成熟”是不动的,这是不会动摇的。前面我们讲到你修什么禅定成功之后,后世就会转生到此处去。大乘的修行者有很多善巧方便,按理来讲得到了四禅之后,就会转生到色界中去。菩萨有善巧方便,虽然得到了色界禅定,可以转生到色界天中去,但是他可以专门投生欲界人间利益众生,在《大乘经庄严论》中对于这些菩萨的境界也是有所描绘的,否则如果你在人间修成了禅定,后世一定会转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中去,中间是不会动摇、变化的情况。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得到了禅定,中间退失了,通过某种力量在死前也会恢复的,也有这样说的。、属于不动的原因也是这样的,就是说是彼等地之中诸业成。

反过来讲,欲界的情况就是动摇的,此处在注释当中,也提到了一个示例。本来有些人发放布施之后,这个果本身可以转生天界,但是后来他看到一只大象特别庄严,身体很高大,身上佩戴了很多装饰品,他觉得如果以后我变成这样就好了。他本来可以升天变成天人,能够拥有这头大象,他看到大象生起了贪心,就想如果我以后变成这样的身体就好了。他本身做了布施,再加上这种类似于发愿回向,后世就转生到了天界,变成护地神象了,本来可以成为天人,后来成为了一个旁生,护地神象仍然具有一定的福报。有些人看到大熊猫吃的住的都好,以后我也要像这样,有可能后世就变成大熊猫了,有些变成了别人的宠物狗,这些都有可能。虽然众生的心千差万别,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是旁生道所摄,心智比较愚笨,没办法修道。

发愿、回向特别重要,如果不学习,就会乱发愿。我没有出家之前,有一次去石经寺,和很多居士拜完佛,然后一起喝茶,当时有一个女居士说:“我下一世变成昭觉寺的一棵树多好。”旁边一个人马上遮止她,怎么变成一棵树,你应该发愿往生。有些人不知道,就会发愿变成寺院的一棵树等等,都是朝不好的方面去发愿。其实做了功德应该发愿成佛、度化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获得殊胜的暇满人身、修持殊胜正法、利益众生,应该多发这方面的愿。如果没有学习,或者心量太小,就会发这些愿,有时发愿以后变成旁生等等,众生的心虽然很多,但是发愿成熟之后,还有很多不悦意的地方。在欲界中业是会动摇的,如果做完一个善根之后,善根会跟随你的意乐而转变,本来这个婆罗门可以变成一个天人,最后变成了护地神象,从一个天人变成一个旁生。

欲界是可以动摇的,如果修持不动业一定会转生色界和无色界,这方面不会动摇。不动的原因就是这样的。这个地方不动和禅定的动摇不矛盾。主要是他的异熟,就是说你修了禅定之后,异熟果成熟的时候一定不会变成其他的,叫做不动。

在我们的注释中有一个辩论,如果不动,就是说一禅二禅三禅都有动摇,前面我们讲大三灾时,因为初禅以下具有寻伺,所以用火来烧。二禅具有喜乐的冲动,用水来烧。三禅的有情具有呼吸,就会被风摧毁了。里面都有动的,我们并不是说你升到一禅二禅三禅的时候,禅定里面没有什么动摇,而是说你在欲界人间等等,修了禅定之后的果报是一定会转生在这个地方,这时再去动不要紧,无论你内心的禅定、寻伺,或者具有喜乐、呼吸,内部去动不要紧,主要是说你修了这个业之后,一定会转生到这个地方,这是不会动摇的,就从这方面进行安立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