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55课笔录

QQ图片20160511071821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俱舍论》分了八品,其中对于有漏法和无漏法以总说和别说的方式进行阐释。现在我们学习到了分别宣讲有漏法的部分。既有有漏法最后产生的果,就是有情世间和器世间,还有产生果的因是业,后面还要学产生果的缘就是烦恼。

现在主要的因就是业,虽然我们通过我执而造业,但是通过业才能引发三有的轮回。因此从根本的最近因来讲,现在的一切形形色色的世间界,都是由业而直接产生的。从某些角度来讲,业从心而生,《入中论》当中也讲,如果调伏了心,心一灭尽,业就没有了。中观主要也是观察心的本性,如果能够安住在心的空性当中,有些业可以消尽,有些业可以转变。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品分别业当中的第二个大科判“经中所说名称”。在经典当中,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名称,经典当中对业的不同阐释可以从十五个方面进行安立。前面是以法相的方式,然后是以果的方式来进行分类,果的方式分类也是分了略说、广说。在广说当中,也有宣说福德等业和宣说安乐等业。第一个科判已经学完了,今天开始学习第二个科判。

戊二(宣说安乐等业)分三:一、三受业各自之事相;二、受业之分类;三、由何业受何果。

首先是三种受业各自之事相。三种受业就是安乐、痛苦和舍受,苦、乐、舍三受叫做三受业。各自的事相如何安立?“事相”我们学过因明都会知道,法相安立的具体事物称之为事相;受业的分类,它有什么样的分类;最后是由何业受何果,都是讲得比较细致的。

己一(三受业各自之事相)分二:一、自宗观点;二、他宗观点。

第一个是自宗,此处是把《俱舍论》或者有部的观点称之为自宗观点。第二个是他宗,其他的宗派对于苦、乐、舍的意义有一点点不同的看法。

庚一、自宗观点:

至三禅间之善业,顺乐受业彼以上,

顺不苦不乐受业,顺苦唯此不善业。

首先是《俱舍论》自宗或者有部派自宗的观点如何安立?他们对于顺乐受业、顺舍受业和顺苦受业三种业安立事相时,首先说“至三禅间之善业,顺乐受业”,第一个是“顺乐受业”,顺乐受业“至三禅间”,从哪里到三禅间呢?从欲界到三禅天之间,这方面称之为顺乐受业,这是从欲界到三禅天之间的善业,虽然二禅、三禅等等没有不善业,但是欲界是有不善业的。既然是从欲界到三禅间,全都称之为善业。因为它要顺乐受业,它的因是善,果是安乐。前面我们讲了异熟果的因是善恶,然后果是无记。同样的道理,此处既然是顺乐受业,就可以知道它的因缘一定是善业。

颂词当中讲得也很清楚,“至三禅间”,从欲界乃至于三禅间的善业就是顺乐受业。因为通过欲界到三禅之间的善业可以引发顺乐受业。这方面就是从它的地界来划分,善业顺乐受业就是从欲界到三禅之间。

然后是“彼以上,顺不苦不乐受业”,“彼以上”,就是从三禅以上,三禅后面就是第四禅,还有四无色界,都是属于这以上的顺不苦不乐受业。既不是苦,也不是乐,这种受业就是舍受。我们都知道从第四禅以上,禅定本身都是舍受的本体。上面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也都是舍受业,所以说在三禅以上,都是顺不苦不乐受业。

最后还剩下一个苦,就是顺苦受业,“顺苦唯此不善业”。“此”就是讲欲界。因为在无色界和色界都没有不善业,所以真正的顺苦受业,它的因就是欲界所摄的不善业。欲界又分了两种业,一个是欲界的善业,一个是欲界的不善业。欲界的善业前面已经随顺了乐受业,和三禅一起成为乐受业。然后苦受业就是随顺欲界的不善业,即顺苦受业。这是把安乐、痛苦和舍受,通过地的方式来进行区分,即通过三界或者九地的方式进行安立的时候,有这样的划分。这是从大概的角度划分的,是不是绝对的呢?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是从比较大的方面进行划分。从欲界到三禅之间的善业主要是顺乐受业,以上的主要是舍受业,而欲界当中的痛苦主要是顺苦受业,从一个角度来讲的确可以如是安立,这是自宗的观点。

庚二、他宗观点:

因为这里面所讲到的不是完全周遍,所以他宗也表示了自己对三业的看法。

有说下亦有舍受,因需承许殊胜禅,

彼由异熟业所生,无有前后成熟三。

他宗的一些论师说,前面所说的从三禅以上到四无色之间都是舍受,这方面是没有什么说的。这个以下有没有舍受?这是不一定的。“有说下亦有舍受”,就是说在下地当中也应该有舍受的,不是说三禅以上才是舍受,然后从欲界到三禅之间都是顺乐受业,这方面不确定。在下地当中也有舍受。

下面有舍受是从两个方面讲的。第一个,三禅以下也有舍受的状态。第二个,在欲界当中,也有舍受的状态。是不是真正的从三禅以上都是舍受,下面没有舍受?这是不确定的。为什么呢?下面说因需承许殊胜禅,彼由异熟业所生,无有前后成熟三。“因需承许殊胜禅”,因为需要承许有一个殊胜禅,“殊胜禅”前面讲了从粗分正禅以上的是殊胜正禅,或者说唐译当中讲的中间定。殊胜正禅的本体就是舍受,前面我们也学习过了。在殊胜正禅当中本身就有舍受,那就不确定说只是在三禅以上有舍受,然后三禅以下就没有舍受了。在一禅所摄的殊胜正禅当中,本身也是舍受之地,这是需要安立的。

“彼由异熟业所生”,舍受也是由以前的异熟业或者善业所产生的。如果是通过以前的善业产生的,它也是安立为受的本体,就是一个舍受的状态,这是很明显的,不需要讲了,所以说彼由异熟业所生。在初禅的殊胜正禅当中,肯定是有舍受的。他们承许在三禅以下的色界当中,也有舍受的观点,前面所说的某些方面是不确定的。

“无有前后成熟三”,这一句主要是从欲界的角度来讲的,不单单是在初禅当中有舍受,即便是在欲界当中,也有舍受。无有前后成熟三,就是说在《自释》等其他的注释当中也提到过,有没有一个相续当中,没有前后次第,同时成熟三种受的情况?这是有的。在我们的注释当中,在括号里只是一种,即无有前后同时成熟三种受业。无有前后成熟三要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欲界当中也存在舍受的状况。

这里大概分了三组来进行安立,第一个,享乐是色,受苦是心与心所所生诸法,感受不苦不乐即是不相应行。这是其中的一种,就是说无有前后,在一个人相续当中同时成熟三种果,这方面是有的。通过以前的异熟业所生,在一个人的相续当中,同时成熟苦乐舍的三种受。首先享乐是色的色是什么?色是感受快乐的,就是指人天的五根是感受快乐的,还有外境当中的色声香味触,都是属于享乐的,色是成熟于快乐方面,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有些人的福报大,他的善业成熟,外在的色声香味触能够引发他的快乐,所以说享乐是色。还有人天的五根也是享受快乐的,这方面就是同时成熟其中之一,享受快乐的部分就是色。

第二个是受苦是心与心所所生诸法,一个人同时成熟三种受,三种受的前面就是享受乐的是色,这个已经讲了。然后心和心所可以感受这些痛苦,所以说受苦就是属于心和心所所生的诸法。

第三个感受不苦不乐就是不相应行,比如说人的相续当中的命根,还有其他生、住、异、灭、得等等,也可以有舍受,舍受当中的不相应行这里也包括了。这是第一组,即一个人相续当中无有前后同时成熟三种果的情况。当然单单从这一组还看不出来我们要在颂词当中表现的意义,欲界当中存在感受,真正受苦方面的心心所法。这里对于舍受方面的安立,不苦不乐主要是从不相应行的角度来讲,不是真实意义从心上面安立的受心所。舍受是从舍的角度来讲,属于不相应行,命根等等是和其他相应的,或者说从所属的角度安立的不相应行。

第二组是感受苦是色,前面括号当中第一个享乐是色,现在还是色,就是说受苦是色。受苦是色是什么?讲到了外在的色香味触,色声香味触当中的声去掉,外在的四种境就是受苦的。因为按照某些观点来讲,根主要是受乐的,没有办法安立苦,除非是恶趣,此处我们不是在讲恶趣,而是讲善趣。善趣的眼根等五根是受乐的。如果受苦的根就是恶趣的,此处不讲,受苦的色只是从外在的,就是前面所讲的五境当中把声音去掉,这方面属于受苦的色。

等舍是什么?等舍不苦不乐,即心和心所所生诸法。主要是从这个角度安立的,和颂词对应的欲界当中也有舍,舍受是心与心所所生诸法。主要是《发智论》这样安立的,在《发智论》当中有这个观察,有没有一个人相续当中同时成熟三种果的?它说有,这是分了三组。括号当中讲了第一组。第二组就是刚才我们前面分析的受苦是色,然后舍受是心与心所所生法,感受快乐就是不相应行,有这样的安立方式。第三组就是等舍是色,即舍受方面是色,然后受乐是心与心所,受苦是不相应行。三个情况都可以存在的。

现在我们取的是第二种,就是说它的等舍是心与心所所生诸法。不管怎么样,欲界当中可以存在等舍的,色上面有等舍,心与心所上面有等舍,不相应行上面也有等舍。一个人的相续当中可以同时成熟三种果,只有在欲界当中才可以同时成熟,欲界当中就是说有苦受的时候,苦受和乐受、苦受和不相应行同时存在的情况只是在欲界当中才有,色界没有这种情况存在。

我们说,既然一个人相续当中,可以无有前后成熟三种果,其中有一个苦受,比如说受苦是心与心所,或者苦受是色、不相应行。这一定是欲界的。只有在欲界当中,才可以说苦受、乐受和不相应行同时存在,因为它的上面没有真正的心苦受等等,所以既然一个人相续当中可以同时成熟三种果,说明他是在欲界,尤其是以苦受为主的情况出现时,一定是在欲界。

欲界当中成熟的时候,既有乐,也有苦和舍,主要是安立无有前后成熟三这一句,就是在欲界当中也有舍受。他宗的观点不单单是说三禅以上都是舍受,在一禅的殊胜正禅当中也有舍受,然后在欲界当中也是有舍受的。世亲论师比较承许这样说法,众贤论师在《顺正理论》当中说,下面也可以有舍受。如果我们把上面自宗的观点从主要角度来划分的时候,从欲界到三禅之间的善业是顺乐受业的;从三禅到非想非非想之间,主要是顺舍受业;欲界是顺苦受业,从主要的方面大概这样划分没有问题。他宗的观点对我们来讲也是做一个补充,主要的角度我们要划分的时候,就按照第一个颂词这样划分,如果有些特殊情况,就按照第二个颂词的意思来理解也是可以的。

己二(受业之分类)分二:一、五种分类;二、别说异熟受业。

庚一、五种分类:

本性相应与所缘,异熟现前五受业。

这里讲到了受业方面的五种分类。本性受业、相应受业、所缘受业、异熟受业、现前受业,称之为五种受业。

第一个本性受业。本性受业是什么?本性受业就是苦乐舍,苦乐舍本身就是受的自性。苦、乐、舍是一切受业的本体,它的本性是苦乐舍三种受,这是通过自相的方式来感受的。

第二个相应受业。这是谁和谁相应?这里所说的相应受业主要触,前面我们讲了有一个触心所。有触之后就会产生受,触和受之间是相应的。有随顺快乐的触、随顺痛苦的触,还有随顺舍受的触。因为所触都是通过相应的方式而感受的,所以这方面叫做相应受业。主要是从触的心所方面进行安立。有随顺快乐的触、随顺痛苦的触和随顺舍受的触等等,像这样所触的方面就是通过相应的方式来感受的,称为相应受业。

第三个所缘受业。依靠外在的色法或者六境,通过所缘的方式来感受的。外在有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我们缘这样的所缘境感受痛苦、快乐、等舍,有时我们看外面的色法产生悦意,有时感到不舒服,觉得很讨厌,声音也有好听或者不好听的声音等等,香味、所触等等就是从所缘方面来安立的。外在的六境以色法为主,通过六境的所缘产生了苦乐舍三种受,这方面就是所缘的受业。

第四个异熟受业。异熟受业是通过以前异熟的因,即善业、不善业、无记的业等等。主要是通过以前的善恶,无记的力量很弱没办法感受异熟。善业和不善业通过异熟果的方式来感受苦乐,比如曾经做过布施、持戒或礼佛等等,通过这样善业今生在身心上面都会感受快乐;如果以前杀生、偷盗等等,前世造了不善业,今生当中就会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因此异熟业会通过善业、不善业等异熟因的方式成就异熟果,即感受快乐和痛苦。

第五个现前受业。现前受业就是正在现前的这种受,比如我们现在正在现前乐受,如果乐受正在现前,除了乐受之外,其他两种受业就没办法感知,从这个角度,通过明显的方式是没办法感知的。其实现前的受业也是乐受、苦受和舍受,它和第一个本性受业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什么是本性受业?苦、乐、舍三种受就是本性受业,此处的现前受业就是苦、乐、舍三种受业,哪一种正在现前?三种感受不可能同时现前。如果正在现前苦受,乐受和舍受没有办法现前;如果正在感受舍受,乐受和苦受没有办法现前;如果正在感受乐受,苦受和舍受也没有办法现前。前面所讲的三种受当中,正在现前的这种受就可以称之为现前受业。以上是佛经讲到的五种受业。

庚二(别说异熟受业)分二:一、总说;二、别说定受业。

“别说异熟受业”,通过以前的善恶,招致了今生当中的苦乐。或者说通过今生当中的善恶也会招致下一世的苦乐。因为前面对于五种受业都宣讲了,其中第四种是异熟受,所以下面讲的是别说异熟受业。

辛一(总说)分二:一、业之分类;二、何界与众生中有几引业。

第一,业之分类,就是我们平常所了知的定业、不定业、顺现法受、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很多的安立在里面都会次第出现的。第二,何界,三界当中哪一界的众生具有几种引业,可以造几种业。

壬一、业之分类:

异熟受业定不定,顺现法等三定业。

有谓五业余说四,能引同类有三业。

“异熟受业”大概可以分为两种,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确定要感受果报的,不定业是还没有确定。因为力量没有那么强大,所以不确定到底什么时间感受或者感受不感受。首先分为定业不定业,然后再展开分为四种业。在定业当中可以分为三种,就是第二句讲到的“顺现法等三定业”。首先总的分为定业不定业,然后定业当中又分为三定业,三种定业第一个叫顺现法受,第二个叫顺次生受,第三个顺后受,这些都是属于决定业。

第一个,顺现法受。在决定业中,有一种业是今生当中成熟的,今生造业今生成熟的情况叫做顺现法受。现在很多学习佛法时间不长的人,以及一般的世间人,都是把业因果安立在了顺现法受上面,我造了这么多的善业,为什么没有成熟果报;那个人造了这么多的恶业为什么还这么富足,根本没有受到报应?他们理解的业因果概念,主要是顺现法受。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顺现法受,顺现法受按照世间人的说法就是现世报。今生造业马上受果,佛法当中叫做顺现法受。

顺现法受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强大到什么程度?今生造业今生成熟,它在业的方面力量是最大的。不单单是今生当中要受,第二世、第三世还要受,所以说顺现法业的力量最强大。今生当中受了报是不是就完了?受了报还没有完,然后顺次生要受、顺后受还要受。

第二,顺次生受。“次生”就是第二世的意思。顺次生受就是今生当中造了业,即生不会成熟,一定要在第二生开始成熟。顺次生受的业不单单是今生造了业第二世成熟,第三世以后也要成熟的。

第三,顺后受。这是从第二世以后了,从第三世开始受,到底是第三世、第四世,还是第五世不确定,我们要知道反正是第三世之后的。

顺现法受是今生造业今生得果,顺次生受是今生造业一定是第二世受果,顺后世是第二世以后,第三世再开始受,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受果叫做顺后受业。因为业果的关系也是从三世安立的,所以我们要了解业果的关系,必须要从三世的因果安立,否则就没有办法。我们现在感受的苦乐已经是前世的业已经成熟了,前世的业就是一套单独的因果,而今生我们所造的善法要在后世成熟,这是另外一套因果。有些人把今生的果和今生的因放在一起,你看他今生当中造了善法,为什么还是这么痛苦?今生当中有些善人痛苦主要是前世罪业的因成熟到今生了当中,这是一套因果,即今生当中的果和前世的因之间的关系。今生当中不断在造善法,就是今生的因引发后世的果,所以说这是两套因果。世间人不知道就把两套因果执为一套因果,你看他今生当中一直造善法为什么身体不好?为什么造了这么多善法他还这么倒霉?其实他倒霉是前世的因果,这是一套单独的因果,今生当中造善法,以后会成熟的,这是另外一套因果。现在很多人只是眼光盯在今世,把今生当中所造的行为和他的际遇、种种苦乐放在一起。你看这个恶人,他造了这么多的恶法,还是非常富足,觉得因果是错乱的。尤其是看到佛法或者世间劝善的书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把很多概念和现象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疑惑。如果不以三世因果来观察,很多人没法了解,也没法解释,我们也并不是为了解释才这样讲的,而是的确存在三世因果。

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套因果在同时运作,有些是正在造,有些是正在成熟,有些是正在酝酿。比如说前世我们造的业,如果是一个顺后生的业,前世造的业在今生当中是正在酝酿成熟的过程中,下一世中就会成熟了,叫做顺后受业。有时是前世当中造业,今生当中正在成熟,这是顺次生受业。有些是造的业特别猛烈,有可能是今生当中造今生当中就会成熟,这方面也有,我们必须要把这些情况分析清楚。大恩上师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其实在《俱舍论》当中,把因果的关系讲得很清楚。

如果不学习因果关系,即便是学佛的人,甚至于出家人也会产生疑惑。修了这么多的法,为什么还没有作用?如果我们要在今生当中起作用,必须要用特别猛烈的心,然后要有一些特殊的对境,通过很多强烈的业才可以成熟,有时候就不一定。我们今生当中认认真真的修法,有些是顺次生受,第二世就可以成熟。比如今生当中我们修持净土的业,就会顺次生受,死了之后,来世就会往生极乐世界获得解脱。有时候可能造的是顺后受,比如我们虽然今生当中念佛,修净土的资粮,但是力量还不够,第二世不足以往生,肯定要顺后受,在第三世以后成熟往生的果,不同的情况有很多。善业是这样的,恶业也是这样的,我们前世造的业今生就成熟了,有时前世造的业可能在后世才成熟,也有下一世再成熟,顺后受业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要经常忏悔,清净自相续当中可能存留的很多恶业。

只有把业因果顺现法受、顺次生受和顺后受的关系搞清楚之后,我们对业因果的道理,不仅在内心当中不会有疑惑,而且遇到其他人有疑惑,我们也可以解释。佛教当中的业因果从来都是从三世讲的,如果单单从现世来讲,很多时候没办法解释,也没办法去理解。我们要首先确立三世的因果观,然后再抉择因果的关系,就会非常符合名言的实相。本来三世存在,三世当中的因果也是错综复杂存在的,这就是佛陀的智慧照见,在经典当中宣讲的,菩萨们也在论典当中开显,这些都是实际情况,这也是势事理。

我们如果只是把三世完全压缩在今生当中,去解释所有的因果,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谁都解释不了。如果要给别人解释因果关系,不把三世的概念引进来,很多地方的确是没办法解释的。我们首先要对于三世的因果,如什么是顺现法受、顺次生受、顺后受,我们要了解这些总的原则,分别细微的我们就不知道了。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当中讲了,业果很微细的缘故,佛陀也遮止了思维业因果,并不是说不能思维总的业因果,而是说这个业怎么运作,能够非常准确的成熟在有情的相续当中。这些问题一般凡夫人的分别念思维不了,因为这些太微细了,非常微细,所以说也是这个原因,只有佛陀才能制定戒律,连十地菩萨都没有办法制定,因为他们还不是遍智,所以对于业果的运作、成熟的方式,通过很细微的方式还没办法完全了解。真正能够制定戒律的只有佛陀,佛陀作为遍智,能够知道所有粗粗细细的因果之间关联,以及怎么样成熟果报。我们就是大概了解业有这么多种,至于很细微的方面,我们就通过佛的智慧,从教证方面来承许,这样对我们的修行就不会造成障碍或者疑惑。

有些修行人也许是善根缺乏,他总是想要从道理、逻辑上搞清楚。在我们思维的范围当中的法,有时候通过逻辑可以解决,有时候的确就解决不了,没办法解决的时候,微细、隐蔽的地方必须要引用教证,就要通过佛的智慧。如果是非常隐蔽的地方,我们就要用教证来进行抉择,现量比量都抉择不了,这时就要通过教量来抉择。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一方面内心当中这些智慧比较敏锐,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固然非常好,另外一方面就是它的信根,他的善根引发的信根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有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小脑袋里面所谓的智慧分别念可以分辨清楚的。有些人修行的时候,就会钻牛角尖,觉得一定要用理论把这些一个个确立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理论,但是也需要一定的信心。

很多东西的确是不可思议的,什么叫做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并不是说说而已的,不可思议不是简单的几个字,有些时候就是不可思议,我们思想就是想不到,没办法接受的问题。法界当中的很多现象就是不可思议的,以前我们也经常引用根登秋培大师的话,他说,如果你要信仰大乘,也必须要信仰里面的不可思议的地方,否则你也没办法信仰大乘。因为很多的确不是我们的分别念可以思维的,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逻辑来解决的。必须通过信根,这是毫无疑问的。

还有一些人过于依靠信根,虽然信心永远不退也是很好的,但是遇到别人的问难或者自己内心当中产生一些疑惑,解决起来也会比较麻烦。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不管怎么样,信心是最主要的。在信根的基础上,还是要尽量通过我们可以观察、引用的理论,比如抉择中观的空性等等,大的方面还是需要理论,用我们的脑袋去分析、思维一下,这方会对我们的修行有一定帮助。

业因果的问题,前面我们再再提到过,这是佛法修行当中最关要的地方,所有的佛法修行都没有离开因缘、业果的。我们在转坛城、转神山的时候,看到很多道友在顶礼等等,很容易产生一种想法,如果内心没有业因果的正见,完全就是徒劳,浪费时间而已。转那么多圈坛城、重复顶礼干什么?如果内心当中有业果正见,全部会变成有意义,否则纯粹就是浪费体力,让自己的腿疼痛而已,没有什么其他的意义。世间人不理解修行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地把念珠一圈圈搓过来搓过去的,嘴巴上念了这么多,到底要干什么?重复这么多。如果他们不理解业因果的道理,当然也就很难理解这种行为;如果理解之后,就会觉得这方面必须要反复的去串习,串习之后内心当中就会改变,随着他心的改变,业也改变了,在修行过程中什么都会改变。佛教徒的修行绝对不能离开业因果,业因果的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很多没办法安立了,众生能够成佛、三无数劫积累资粮和前后世的因果等等哪个能安立?都安立不了。如果没有业因果,我们修行几乎成就不了。

对于业因果方面,不管通过因明、俱舍或者《贤愚经》等等方式,反正能够在内心当中对业因果越来越产生信心,这就是说明我们的修行逐渐在增长。我们以前也学过一个噶当派的语录,其中有噶当派一位的大瑜伽师给下面弟子教诫,他说,以后如果有人问我们教派的特点是什么?这时候千万不要说很多人见到了本尊、具有神通等等,而是要回答我们在修行当中逐渐产生了不退的信心,这就是我们教派的特点。他没有搞很多玄妙的东西,也不是说我们修生圆二次第,通过生圆二次第得到了神通、证悟等等,就是说在讲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对于道次第方面逐渐引发了定解,对于业因果方面逐渐产生了决定性,这就是我们的特点。很朴实的修行者随随便便说一句话,就能抓住了修道的关要。如果我们不对修道的次第产生定解,不对业因果方面逐渐引发决定的信心,修什么都没有基础。

不管怎么说,就是需要通过很多方法让我们内心当中对于业因果产生信心,就像米拉日巴尊者说的那样,他说,我这种苦行大家都觉得不得了,一般人做不到。而我这种苦行从哪里来的?也就是从业因果来的。因为我以前造了这么多业,杀了这么多的人,毁坏了很多人的财物,我知道如果不修法,一定会堕地狱。因为在我的内心当中已经引发了一个决定的定解,所以我才用所有的时间精力,抛弃所有的东西去修行。如果你们能对业因果产生和我一样的信心,像我这样的苦行每个人都做得到。因此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是某个佛菩萨的化身,才能做得到这样的苦行,就是对业因果产生决定诚信的缘故,他就会知道一点点善因会引发善果,一点点恶因也会引发恶果,业果之间一点都不虚耗。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侥幸心理,觉得我造的业不一定成熟或者我造的善业不一定会有这么大的安乐,虽然明显的不敢说也不敢想,但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些疑惑,如果内心深处还有疑惑没有打消,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就会显得不是那么精进,并不清楚这样付出到底是不是会有收获?比如打工的人,他知道今天干一天的活,晚上就会拿到一百块钱,这个因果是很短的,他每天都很精进。因为他看得到因果之间的关系,直接就可以感受因果,所以就会很精进的。我们有些时候看不到。

因果的善因善果之间比较微细,有些修行人为什么不像打工的人这么精进呢?就是对于业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世间人已经建立了,他们去进货,然后提价卖出去就可以赚多少钱。或者上班的人在一个月当中都不缺勤,到了月底可以拿到多少钱,这些都是确定的。因为他对业因果之间的联系非常确定的,所以不敢迟到早退。因为修行者对于善果恶果方面还有一点不是那么明确,所以有时候对业和果之间的联系没那么确定,有些修行者就会懈怠,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把业因果弄清楚了之后,自然而然就会精进。如果可以多一分钟修善法,收获当然也会更多了。因为对于这个问题已经确定了,把业因果之间关系完全确定下来的时候,属于他就知道如果多做一分钟的修行,就能收获相当的果;如果造一分钟的业,也会感受相应的痛苦。非常确定的时候,决定不会回到以前那种懈怠的状态当中。

业果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来说的确非常重要,并不是我们在讲业因果的时候才是这样提示的,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要证悟空性,必须具足空性的因;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知道往生极乐世界的因。你没有修往生极乐世界的因,怎么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你没有大乘的因,怎么成佛菩萨,这方面都是一样的。明摆在这个地方,如果造了恶趣的因,肯定是恶趣的果;如果造了轮回的因,肯定是轮回的果;如果你造的是解脱的因,肯定是解脱的果;如果你造的是小乘解脱的因,肯定是小乘解脱的果;如果造的是大乘的因,就是大乘的果;如果想一生成就密宗的因,必须要去具足密宗的果;如果你要成就密宗的果,必须具足密宗的因,没有一个是随随便便侥幸就可以引发的。如果前世很精进,今生当中很容易获得果;如果今生很精进,今生当中可以得到果;如果今生当中很精进,后世当中一定会收获的。搞清楚之后,越早精进越多精进,得果就会越迅速越明显。

第一个是无因生,无因和果之间没有联系,任何果不可能无因生,不可能无因生果;第二个是有因生,就要看这个因是正因或者非因。虽然有因但是你的因是非因,也没有办法引发果,如果不是一个正确的因,也就没办法引发果。即便是正确的因,也要看你对因的串习质量怎么样。虽然因是正确的,但是你串习的很少,力量特别微弱,也没办法很快引发果。如果对于正确的因反复串,因的力量特别强大,可以就很快引发果了。因为因的势力具足、能力也圆满了,所以果很快就可以来。

为什么越精进的人收获果的速度就会越快?因为他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且对正确的因所下的功夫也是很大的,经常很精进地对这个因去培养能力。有些时候我们的因虽然正确,但是对它投入的时间、精进太少了,修的时间太短了。虽然每天似乎都在修,但是闻思修的时间很短。对因的培育没有付出很多的力量,这个力量很弱。虽然肯定也会成熟在正确的果上面,但是速度会很慢,需要通过很长时间来培育,让它达到某种势力。别人很精进,也许在一生当中就圆满了,我们的因很正确,却比较懈怠,可能会在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这个因才能满足到今生当中别人精进的程度,最后才会引发一个果。这方面没有侥幸的事情。

我们知道了这个问题之后,每个人对业因果的道理引发定解之后,投入的越多越正确,它的果就越快。从修行的角度来讲,轮回的善趣和恶趣都是一样的,这方面我们需要了解。

“有谓五业”,有些说是五种业。定业有三种,不定业有两种,可以分为异熟果决定、时间不定,就是说虽然一定要成熟,但是到底是今生成熟,还是第二世、第三世成熟?这是不确定的。第四种是虽然果是决定的,但是成熟的时间不确定。第五种是异熟成熟的果,果到底成不成熟是不确定的,什么时候成熟也不确定,叫做五种业。

“余说四”,这就是宣讲四种业。我们看下面的注释当中讲的很清楚,就是说在四种业当中,第一个是时间决定异熟不定,异熟果不一定成熟了。虽然时间确定了,但是果是否成熟还不决定。第二个是果决定成熟,但是时间不决定。第三种是果也决定成熟,时间也决定,是今生还是后世这个时间是确定的。第四种是二者均不决定,异熟不决定,时间也不决定。

分为四种,第一个时间决定异熟不定,就是说在现世、次生或者第三生之后,反正在时间方面是确定的。果的力量太弱的缘故,有时是不定的业,如果不定业,遇到一些大的违缘或者反方面的障碍时,果就不一定成熟了。这方面是时间决定异熟不定。

还有一种说法,时间是确定的,果是不确定。今生成熟,如果不成熟,以后就绝对永远不成熟了,这也是一种理解方式,时间已经决定了,一定是今生当中,如果今生的果不成熟,后世绝对不会成熟了,就是时间决定,异熟不定。或者说决定要成熟,一定会在第二世。如果第二世果也不成熟,就永远也不成熟了,这是时间决定。要不然就是后世,如果是顺后受,要受一定是这个世界,不受就会永远不受,也有这样的安立方式,因此说时间决定异熟不定。

第二个是异熟决定时间不定,它的果报已经确定要感受的,到底是在今生当中感受,还是在第二世、第三世以后感受?这是不确定的。这方面也很容易理解。

第三个是二者均决定,比如说在今生或者第二世一定会成熟异熟果,就是说时间决定果也是决定要受的。

第四个是二者均不定,时间也不一定,到底是今生,还是第二世、第三世?这是时间不定,果受不受也是不确定的。这是余说四,有些地方把业因果分为四种方面进行安立的。

“能引同类有三业”,顺现法受、顺次生受、顺后生受、不定业四种业能够引同类的相续。比如引发他世、后世同类相续的业有几种?只有三种,除了顺现法受,因为顺现法受的相续已经成熟了,它是以前的业成熟到今生当中的相续,而今生造的业不可能再成熟于今生的五蕴。而其他的顺次生受、顺后生受、不定业,都是可以成熟,能够引发他世的同类相续。顺次生受等三种可以引发他世同类的相续,但是今生当中不可能,今生当中前世的业已经起作用了,顺现法受今生能不能引发相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除了顺现法受之外,其他的业是可以引发的。

壬二、何界与众生中有几引业:

一切趣有四引业,地狱善引业有三,

何中离贪稳凡夫,不造顺次生受业,

圣者亦不造顺后,欲顶不稳者亦非。

总的来讲,“一切趣”就是五趣或者六趣。五道和六道众生总的来讲都可以有四种业可以造,或者说都可以造四种引业,即前面讲到的顺现法受、顺次生受、顺后生受、不定业,一切趣都可以造这四种业。

分别来讲,从善业的角度“地狱善引业有三”。地狱当中善的业只有三种,没有顺现法受。为什么他们不能造顺现法受?因为所有地狱当中的果都是痛苦的,所以如果是顺现法受,在地狱当中造善业,地狱众生没有死亡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现在的地狱身份感受快乐,就是顺现法受。因为地狱的果没有快乐的,全是痛苦的。既然地狱的果都是痛苦的,根本没办法说我造了顺现法受的善业,然后在地狱的身份上面感受快乐,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地狱的善引业除开顺现法受,有其他的顺次生受、顺后生受、不定业。

地狱当中可不可以造善业?地狱当中也可以造善业。比如说在注释当中讲了《大圆满前行》引用的公案。佛陀在地狱拉马车的时候,对于其他的同伴嘎玛热巴产生了悲心,然后让狱卒把马车的绳子套在自己身上,由自己来感受对方的痛苦。狱卒非常生气地说,有情感受各自的业,哪里有代受的道理?然后用铁锤击他的头,他就死去了,死后转生了天界,因此顺次生的业在地狱当中也可以造的。

还有匝哦之女的公案也是一样的,匝哦之女也是堕到地狱当中,因为他是用脚踢自己母亲的头,所以铁轮转绕头上,感受了特别难忍的痛苦。他想:现在还有很多众生正在感受的这种业,愿他们所有的痛苦我来代受。这样发了愿,造了善业之后,铁轮就离开了,他声到了天界。因此地狱当中可以造善业,也可以有顺次生受业,去世之后,第二世之后得到了快乐。在顺现世当中是没有的,地狱当中也有造善业的时候,也会生一些善心,造一些善业。虽然顺次生受业、顺后受业都可以造,不定业也可以造,但是善业方面的顺现法受是没有的。

地狱当中的善引业有三,反过来讲恶引业可以有四。地狱当中也要造恶业,他们可以造顺现法受的恶业。有些人说地狱当中不会再造业了,从这里来看,这是没办法真正安立的,地狱当中也要造恶业,而且有顺现法受的恶业。他在地狱当中造业,然后在这一世当中,就在自己还没有脱离地狱的这期生命中,还会感受他所造恶业的果。地狱当中顺现法、顺次生受、顺后受的恶业可以造,不定业的恶业也可以造。此处地狱善引业有三,总的来说一切趣中都可以有四种业,但是地狱当中的善业方面,只有三个,没有顺现法受,其他几种善业可以造。反过来讲,顺现法受、顺次生受等四种恶业都可以造。

“何中离贪稳凡夫,不造顺次生受业”,“何中”主要是讲世间道,在凡夫的九地当中,何中的意思就是下面的八地,有顶要除去。“离贪”是什么意思?就是离开各自的执著、贪欲,或者对下地的贪欲离开了。比如说欲界的众生修持初禅之后,对于欲界的贪执就离开了。得到初禅的时候,就离开了欲界的贪。他们欣上而厌下,对上面的功德非常欢喜,对下面的过患很厌离。有漏的世间道就是这样的方式,因此离开了欲界的贪,然后生起了初禅,就是离贪。

“稳”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不退的意思。有些利根者是不退的,有些钝根者是要退失的。如果他是凡夫当中离贪的,而且也是利根,就不会退失,这种凡夫除了有顶之外,不会造顺次生受业。第一个是离贪之后,比如欲界众生已经生起了初禅的禅定,而且他不退失的话,第二世一定是生在禅天当中,不会造第二世继续生在欲界的业。不退的利根凡夫内心当中生起了初禅,通过初禅,第二世一定会转生到初禅天界。他第二世会不会再转生在注释当中说的离贪的彼地。离贪的彼地是什么意思?欲界本身并不是离贪的彼地。意思就是说,当他修持初禅的时候,对于欲界的贪已经离开了,对欲界已经生起禅定的人来讲,叫离贪的彼地。他第二世不会再造欲界的业,重新投生欲界的业也不会造了。因为他是一个利根的凡夫人,修持初禅已经离开了欲界的贪心,所以他第二世会不会重新投生在欲界当中?不会。他第二世绝对会投生在初禅当中,不会再造转生离贪的彼地。离贪的彼地是前面我们讲的比喻就是欲界,然后以上可以次第类推。他如果远离了产生初禅的贪心,已经不退地产生了二禅,第二世一定会转生二禅,不会再转生到初禅当中,所以说离贪的彼地都是可以次第这样讲。

在注释当中说,除了有顶。为什么要除了有顶?因为有顶是一个有漏的禅定,这是世间禅。有顶的烦恼是没有办法通过世间的禅定来息灭的,必须要通过出世间的无漏定才能离开出世间的烦恼。真正从凡夫位的角度来讲,通过自地是没有办法离开有顶的烦恼。有顶的凡夫很有可能造顺次生受,因为他们没办法离不开有顶的烦恼,所以第二世他会不会再造继续转生有顶的业?这是可能的。这个地方必须要把有顶去掉。前面再再讲过他是欣上而厌下,有顶是世间上最高的,没办法再欣上,也没办法再厌下,通过世间道是没有办法离开有顶烦恼的,其他八地都可以通过欣上厌下的方式,如果已经离开贪欲地,第二世一定不会转生的,而有顶不确定。欲界不用讲了,肯定是没办法离贪的。欲界如果产生了初禅,就可以离开欲界的转生,但是有顶是不可能的,通过世间道没有办法离贪。有顶凡夫是有可能造第二世继续转生有顶的业,顺次生受业是可以的。其他就不会再造了,这是凡夫的情况。

然后是圣者,“圣者亦不造顺后”,如果圣者已经离开了欲界贪。比如说三果圣者离开了欲界贪欲,不会再造顺次生受业。“亦不造顺后”的“亦”字要和上面的顺次生受放在一起,比如三果的圣者已经离开了欲界,除了第二世不会再转生欲界之外,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也永远不会再转生欲界。为什么呢?欲界的烦恼已经断尽了。这里边也分了两种,第一种利根者,即稳固的圣者;第二种是不稳的圣者,利根的圣者一旦离开了欲界贪,永远不会再退失了。真正离开了欲界的贪欲,已经断尽了欲界的贪心之后,第二世不会在转生欲界,不会造顺次生受业。

也不会造顺后受业。为什么?离贪稳固的圣者不单单是第二世不会转生欲界,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永远不会转生欲界。他和凡夫不一样,虽然凡夫第二世不会转生欲界,但是不代表以后的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不转生。因为凡夫后会退,所以第三世之后还可能再转生欲界。圣者永远不会再转生,他们已经断尽了欲界的贪欲。

还有一种就是已经灭掉了有顶烦恼的阿罗汉,如果已经灭掉有顶烦恼的阿罗汉,离开了有顶的贪欲,这时候他也是稳固不退失的阿罗汉。除了不造次生受业外,也不造顺后生,永远不再造投生三界的业,第二世不会投生三界,然后第三世第四世以后也永远不会再投生三界。小乘的观点就是这样的,这个地方的圣者主要是讲利根的稳固圣者。

最后一句是什么?“欲顶不稳者”,“不稳者”是说钝根的圣者不稳,有可能退失。什么是“欲顶”?已经离开欲界的,比如说离开欲界的三果圣者,他们已经离开了欲界,叫做离开欲界的不稳者。虽然获得了第三果,但是有可能退到二果、一果。这里还有一个“顶”字,这是已经离开了有顶烦恼的圣者。这种阿罗汉也是不稳的,有可能从阿罗汉果退失到三果、二果、一果,见道以下不会再退了。即便是这种不稳者,“亦非”,意思是也不会造顺次生受和顺后受。

为什么?他虽然退失了,但是在有部当中讲的很清楚,他在今生当中绝对会恢复的,只是从果上面退了,因上面是不会退。即便退失的阿罗汉果,在死亡之前一定会恢复。虽然他们退了三果,但是在死亡之前一定会恢复到三果当中。第二世会不会再转生?阿罗汉会不会因为退失了的缘故,第二世之后就转生到了色界,或者产生了欲界烦恼,退失到欲界当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亦非就是说除了非常稳固的圣者不会造顺次生受业和顺后受投生三界的业之外,欲顶不稳者,即便是不稳固的有可能退失圣果的圣者,也不会造顺次生受和顺后受这样投身欲界或三界的业,都不会造。我们要了解何界与众生中有几引业。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