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56课笔录

20140808095723489_s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俱舍论》分了八品的内容,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品分别业品,其中对于有表业、无表业,以及我们身语意的诸业等等,都做了非常详尽的宣说,能够让我们对于业因果的道理从不同的侧面产生定解。

现在我们学习是“何界与众生中有几引业”,就是说什么界或什么众生当中具有什么引业?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介绍,这个科判的前六句内容已经学习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颂词。

结生欲界中有身,具有二十二引业,

皆属顺现法受业,彼等必定是一类。

这个颂词主要是说明中有身有没有造业,或者说中有身可不可以造业?此处说中有可以造业,它也有引业。

“结生欲界中有身,具有二十二引业”,此处的二十二引业安立的是结生欲界的中有身,如果是结生色界的中有身,不一定有二十二种引业。首先是从结生欲界中有的角度,颂词当中说,可以有造业的情况。造什么业?具有二十二种引业。二十二种引业如何安立?首先中有是第一个,然后住胎有五位、出胎有五位,这十个加前面的中有身本身就是十一个。凝酪、膜疱、血肉、坚肉、支节是住胎当中的五位,即在母胎当中的五个时期,然后在出胎之后有儿童等五期,有些地方讲婴儿、儿童、少年、青年、老年,有些地方则不太一样,是儿童、青年、壮年、中年、老年等等,不管怎么说,反正在出胎之后也有五期,共有十一种。

十一种位置,首先是中有身本身,然后是中有入胎之后,凝酪等等住胎五期,最后是出胎之后儿童到老年之间有五期,总共是十一种业,每个上面都有一种业。十一种业又分了定业和不定业两种,每种都有定业不定业,加起来就是二十二种业。造了引发中有、凝酪、膜疱、血肉、坚肉、支节、儿童、青年、壮年、中年、老年等的业,这方面具有二十二种业,其中十一种是决定业,十一种是不定业,每一种分别具有决定业和不定业两种,加起来就是十一种业。

定业是什么呢?定业有三种,即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和顺后受业。在三种定业当中,十一种定业属于什么?“皆属顺现法受业”,都是顺现法受,似乎中有和住胎、出胎是三个明显的不同时期,一个是中有身,一个是入胎的五位,一个是出胎的五位,难道这些都是顺现法受吗?此处很肯定地说,这些都是顺现法受。

“彼等必定是一类”,从中有开始到最后的老年期间都是一类。虽然不像前面我们所讲的同分或者同类这种一个时期当中相同的相续,但是中有必定不是五趣当中一个单独的趣,就是一种趣向于所趣,还没有真正趣向于所趣的身份。而中有乃至于后面的这些都是同样的业所牵引。中有并不是生有以外的法,也不能说和后面的状态完全相同。为什么不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中有是化身,入胎之后是胎生,所以这不是像前面我们所讲的人类或者天道的同类一样,也不能完全这样说,只能说是一类,就是比较相似的自性。

前面我们也讲过,显现中有时的形象是什么?虽然在有些密法等观点当中分为前后两段,上半段是死前的样子,后半段主要是投生之后的样子,但是在有部的《俱舍论》当中,中有就是后世生有的形象,如果这个人死了之后,即将要投生到人等道当中,他的中有身就和后世投生的生有是一模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者之间就是一个业所牵引的。中有是一个暂时性过渡的身体,属于化身的自性,后面入胎之后是胎生的自性,因为它的业是一个,所以中有的形象,也和后世生有的形象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中有、住胎的五位、出胎的五位,实际上都是一个业引发的。

彼等必定是一类,既然是一类,业就不能说,中有是顺现法受或者顺次顺受,住胎之后是顺后受,没有这样的情况,都是顺现法受,它们都是一种业所牵引的。如果把中有包进来,加上住胎五位和出胎五位,都是顺现法受业,也就是说在中有时可以造这些业,但这不决定是通过中有来造的,不是说决定造,而是中有可以造这样的业。

第一个中有的时候,可以造自己中有的业,就是顺现法受,然后中有身也可以造住胎五位的业、出胎五位的业。因为此处的提问是中有也有引业吗?在其他注释当中说中有可不可以造业?可以造业,具有二十二引业,可以造二十二种业,十一种决定业,十一种不定业,不定业就不一定是顺现法受,受不受都是不确定的。如果确定是决定业,就是顺现法受。在中有、住胎和出胎当中,全部都是一类业所牵引的,所以说在中有当中可以造这么多业。

科判说,何界与众生中有几引业,此处说中有他能够造二十二种业或者有二十二种引业,我们应该从这方面了解。

辛二、别说定受业:

前面是业方面有决定受业,也有不定受业,此处是别说定受业,就是分别宣讲了决定受的业,这些业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平时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需要知道哪些是重业,哪些是决定业,什么情况下会变成决定业,什么情况下不一定变成决定业,这些都是我们发心,或者面对殊胜对境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对于殊胜对境要尽量以供养、恭敬、祈祷等方面的心来培福,而反方面不好的意乐要尽量制止,因为这些很容易变成定受业。

强惑净心功德田,恒造杀父母业定。

所谓顺现法受业,依田意乐之差别,

永离彼地贪欲故,必定感受异熟果。

第一类是定受业。前面两句主要是通过四种情况来宣讲定业,第一个是强惑净心,意乐是很强的烦恼或者清净的心;第二个是功德田,对境殊胜、严厉;第三个是恒造,即一件事情反复造;第四个是杀父母。还有一种就是顺现法受。什么是顺现法受业?第二类就是第三四句,“所谓顺现法受业,依田意乐之差别”。有些时候依靠对境具有这种差别。然后是通过很强的意乐,如果有一个很殊胜的田,加上很殊胜的意乐,很多业都会在今生成熟,变成顺现法受业。

后面两句主要是讲一些圣者,如果要离开贪欲之地,在离开之前一定把他的业全部受完。这也说明为什么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佛陀的大弟子都显现出了现在所说的非正常死亡,或者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偿报,这方面有很多。有时候是离开欲界,有时候是离开三界,。他们在离开欲界、三界之前,自己以前造的所有定业都要受完才能离开,否则离不开,所以说“永离彼地贪欲故,必定感受异熟果”,很多圣者受报的原因也和这方面有关,就是这样的三类内容。

第一类的这些都是决定业。第一个是强惑净心,第二个是功德田,第三个是恒造,第四个是杀父母,有些地方是害父母,不一定是杀,伤害父母也算是这里的决定业。

第一,强惑净心,就是说当我们在造某种业的时候,意乐很强盛。首先是烦恼很强惑,如果是很强大的烦恼,很容易变成决定业。然后是强净心,意思清净心也很强烈。在造善业的时候,他对业因果的道理非常坚信。做事情的时候,对上师三宝等等有特别大的信心,菩提心也是非常的强烈,这些都会变成定业。因此我们在造罪业的时候,烦恼也不要太强盛了。如果通过特别强盛的烦恼去造业,就会变成决定业,因此我们在造罪业的时候应该尽量后延。

在很多教言当中讲,如果是善法不能拖延,应该尽快去做;如果是非法,就尽量往后拖。在拖延的过程当中,也许自己的心就会慢慢淡掉了,不会去做了。要是没办法避免,那就尽量往后延,而且自己在做的时候,也要产生惭愧心。当我们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造了一些恶业,如果有了惭愧心,就不会出现这里所说的强惑,因为已经有了对治的缘故。虽然在造恶业的时候肯定是有惑的,但是加进来惭愧心这种对治力量的缘故,他的烦恼就相当于被惭愧心稀释了一部分,根本不会变得那么强烈。我们在造恶业的时候要尽量产生惭愧心、忆念善法,如果能控制就控制了,如果不能控制,就通过惭愧心来让自己的烦恼变得不那么强烈。

我们造了业,会不会变成定业?也不确定。我们做功德,比如说听法、思维、修法或者给僧众发心做事的时候,尽量地以清净心来做。如果发心特别清净,这个业就会变成定业。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一样的。如果别人的心很清净,就会得到很多的功德;如果自己的心不清净,好像时间精力也花了,功德却不是很大,那就没必要了。如果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尽量通过强净心来摄持自己的意乐,这样就可以获一种定业。

这在《亲友书》中也叫重业。我们尽量要让善业成为重业,因为在因果的成熟规律当中,重业先成熟,轻业后成熟。原则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很多方法让善业成为重业。比如说让往生极乐世界的业变成重业,重业首先成熟了之后,有可能就会带业往生,在极乐世界当中,这些业可以忏悔清净,不一定会再成熟了。我们千万不要让恶业成为重业,如果让恶业成为了重业,在自己临死时恶业就会先成熟,恶业成熟之后,就会没办法获得善趣、往生或者解脱等果位。这里的定业或者其他地方讲的重业、轻业,对于我们修行来讲都是需要的。

如何让我们的烦恼成为轻业、不定业,而让我们的善业成为重业、决定业呢?这就需要通过不断的闻思修行,让因果深入到自己的骨髓当中,这时候在平时取舍、修行和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的见解和学到的知识就会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学习过根本不了解,或者虽然学习过,但是忘失了,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当我们在造业的时候就不是跟随闻思佛法的观点了,而是跟随自相续当中固有的习气。我们凡夫人内心当中固有的习气没有什么好东西,都是通过我执引发的各式各样烦恼。如果跟随习性去做,很多都是随顺轮回的习气的,就会变成不好的决定业,绝大多数可能是这样的,这是强惑净心。

反正我们在修善法的时候,尽量通过强大的净心来摄受,这方面也是可以训练的。有些人的心天生比较清净,有些人不一定天生具有清净的信心或者清净心,如果通过不断的训练,上师不断地讲,道友们不断地鼓励,自己不断地看书,读很多的公案,逐渐把自己的心转变成清净的状态,刚开始可能清净心比较少,烦恼心比较多,然后清净心生起的比较多一点,再让清净心的力量加强,最后自己的起心动念都会相应于出离心、菩提心或者利益众生的心等等,清净心通过训练可以得到。很多大德也说过,心就是一个有为法,用什么样的因缘去影响它,心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有情现在的心识,虽然它的法性是不变化的如来藏,但是从现相的角度来讲,必定还是一个有为法。有为法是受因缘影响的,如果平常我们多串习,以产生清净心的因缘去影响它,心逐渐也会变得清净了。

比如说在学院当中,大恩上师经常讲清净心的法,很多道友也是安住在清净心当中,互相之间也在提醒发心要清净等等。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再通过教法不断的影响,几年之后心也就和以前不一样了。虽然我们不敢说,几年之后他的心会完全像初地菩萨一样清净,但是和刚开始那种不清净的心比较起来,在这种环境当中熏习了几年,心肯定会变得越来越清净。如果在一个非常浑浊的环境当中,所见听闻的教言或者朋友们都是让自己引发贪嗔痴的环境,几年下来之后,我们的心肯定变得非常的污浊,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要尽量在清净的道场当中待的时间长一些,相当于买了保险。如果时间很长,自己的心熏习得比较清净,以后再出去面对不清净的环境就会起作用的,肯定会产生一种对治力。我们要通过一切的修法去影响它,使之变成清净的状态。烦恼的心我们也要去影响它、呵斥它,通过各式各样的因缘让它不要产生。我们要知道,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烦恼是被呵斥的,应该舍弃,我们要改造不清净的烦恼心,如果经常性这样,我们的心就会逐渐变得清净,烦恼心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弱。

第二,功德田,就是一些具有功德的严厉对境,比如说上师和以佛陀为首的三宝,佛陀是断证圆满的,如果对于这样的福田去供养、赞叹、顶礼,在这种功德田当中做一些善法,他的功德也会非常巨大。因为田很殊胜。像一块特别好的田,营养成分方方面面都非常好,你在田中随便播一个什么样的种子下去,都会长得特别好。如果田不好,就像在盐碱地、黄土坡当中,播一些种子下去,虽然很精勤的耕耘,但是最后的收获也不一定多,因此田还是有差别的。比较起来功德田远远超胜于一般的田。在很多的经典当中都说过,很多在家人或者一般老百姓比不上一个受持五戒的居士,很多受持五戒的居士比不上受持沙弥戒的出家人,以此类推,沙弥比丘、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圣者、初地菩萨乃至于十地菩萨、佛,功德都是逐渐增上的。因为他们内心当中的烦恼逐渐清净、功德逐渐圆满,功德越圆满,烦恼也就越少,所以就会越成为殊胜的功德田。

密宗当中三宝总集的上师也是一样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是上师,但他是三宝的总集。有些地方讲了如果具有清净的心,给上师供养一点点的财物或者赞叹顶礼,这个功德远远超胜于对于十方三世诸佛供养的利益,一方面是功德很大,一方面是恩德很大。功德田有很多,主要是福田,即具有功德的对境。如果有这样的对境,即便不是清净心,而是用一般的心去供养功德也不可思议。《妙法莲华经》当中讲,如果有人在塔庙当中,以散乱心去念一句南无佛或供一朵花都是会逐渐成佛的,就是这样一种体性。如果对于世间的伟人供养一朵花、合一个掌,不会逐渐成佛的。如果功德田很殊胜,即便一个塑像也是佛的化身和代表,何况对于真正的佛法僧产生恭敬心去恭敬供养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的。

第三,恒造,就是反复造、经常造。虽然他在造的时候,不是发起了强烈的清净心,甚至于是烦恼的心,然后他的对境可能也不是殊胜的功德田,但是经常去做,也会变成决定业。时间很长,他熏习的非常坚固了。他经常去造,内心当中的习气就会从轻逐渐累积成比较厚重的自性了。如果他的业变成了比较厚重的自性,可能就会变成定业了。平常我们有些不好的习惯,自己不要小看这些不好的习惯。如果放任这些不好的习惯,对这些不好的事情经常去做,最后就会变成定业。我们觉得自己好像这辈子没有造什么大的恶业,为什么最后阎罗王把我们判的这么重?阎罗王可能会说,你就是《俱舍论》中说的恒造。虽然你做的不是很大的恶业,但是经常在串习,最后这些小的恶业就会变成大的恶业,成为了一个定业。

不仅罪业是这样,善法也是这样的。不管怎么样,能够经常发一些善心,就会变成一个决定业。比如我们养成习惯。早晨起来和晚上睡觉的时候顶三个礼,看起来好像是很小的事情。每天都这样做,一辈子坚持下来就会变成一个定业了。早上的时候,只是供七杯水、一盏灯,能够每天都坚持,就会变成决定业。

此处所说的是当我们在供养顶礼的时候,看到这个对境会产生信心,还有一个我们供养的对境本身就是福田。既有清净心,又是福田,而且也是恒造,可想而知这样的善业最后累积起来将会非常巨大,即便不是非常殊胜的对境,也没有清净心,看起来也是很小的善业,如果经常性去造就会变成决定业,最后会非常厚重。这方面我们要知道,善法要恒造,恶业不要恒造,尽量想方设法去中断这样的相续,不要让他继续下去,这方面是很重要的。

不单单是我们要知道这些内容,我们的亲属或者有关系的人,无论对佛法是否具有信心。我们要想方设法的,让他终止造恶业,鼓励他经常去做善法,这样他就会得到利益。虽然有些人没办法经常去造善法,但是我们可以把他带到殊胜对境去转绕或顶礼。有时候通过旅游的方式,让他们到佛学院转几圈坛城。因为坛城本身是一个很大的福田,所以他哪怕是转几圈、照个相,也是缘功德田造下了善根。

在《极乐愿文大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一头猪的身上有很多泥巴,它的身上很痒,就在佛塔上去蹭,想去除身上的痒,这时恰巧身上的泥巴就把佛塔上的一条裂缝堵住了,通过这个善根获得了很大的福报,最后逐渐得到了解脱。还有一头猪被狗追逐,偶然绕了几圈佛塔,也是获得了解脱,这些公案都是对我们现在的修行有用的。如果我们有时间,就要尽量去做一些善根;如果其他人没办法长时间做善根,也可以让他们通过旅游的方式转几圈,或者到像印度金刚座等地方做一些供养、顶一个礼或者转绕几圈,对境是很殊胜的缘故,也能得到很大的利益。这些道理我们要知道,不单单自己要去行持,也要通过这些道理去影响其他人,要尽量让其他众生得到最大的利益。

第四,杀父母,如果杀父母毫无疑问就是五无间罪了,无间罪是非常重的,绝对是顺次生受的定业,最起码也是顺次生受。如果是大乘的种姓的人,有些属于特殊情况。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中也讲,安住大乘种姓的人造了五无间罪会“迟入速出”,就是说本来造了五无间罪的人,后世肯定是无间的堕入无间地狱。如果他安住在大乘种姓当中,可以迟入,不一定会在第二世堕无间地狱,有可能会延时。这是从赞叹大乘种姓功德的角度来讲的。

一般来讲,造五无间罪最起码也是顺次生受。为什么呢?有时可能是现世报,如果他造的业特别严重,心也很强烈,杀父母的手段非常残忍。首先是顺现法受,在今生当中成熟,然后在第二世顺次生受堕入无间地狱,最后到了第三世还要受余报。杀父母就是五无间罪,罪业是特别严重,这方面需要注意。

不单单是杀父母,唐译中说的是害父母,害父母就更加宽泛了,世间当中真正能够杀父母的毕竟在少数,虽然古往今来都有很多杀父杀母的例子,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不多。因为能够转生成人多多少少还是具有一定的善根,所以真正杀父母的人不多。害父母的人可能就不少了。比如和父母顶嘴、打骂父母、和父母争辩,或者说偷父母的钱财等等都是害父母。这个对境非常严厉,因为父母带给我们生命之后,还养育了我们,所以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特别大。在发菩提心的时候,也要思维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来让我们对所有众生产生相同的菩提心。

分析的时候,虽然有些众生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爱,无论如何也不能对父母念恩。为什么呢?因为他从小到大没有得到过像法本中所讲的那么多父母的慈爱,所以想起自己母亲时,生不起感恩的心。有些大德讲如果对母亲没办法产生感恩的心,就思维父亲或者对你很好的亲友,这样也可以,反正就是缘一个对我们有恩德的众生,首先产生一种感恩心,然后再类推到其他众生。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讲,即便是父母在今生当中,没给我们很多像法本当中所讲的无私关爱,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对修行人来讲我们现在能够修行佛法的身体是谁给的?这是父母给我们的,仅凭这一点就够了。即便他们把我们生下来之后,什么都没有做,而且有可能还让我们受了很多苦。现在我们能够修行佛法、发善心、讨论佛法、获得解脱,这个身体就是来源于父母。如果我们其他的恩德思维不了,可以思维这个,这就是我们没办法报答的。如果没有父母带给我们的暇满人身怎么样能修行佛法、取舍因果?这些都没办法知道。虽然其他方面我们思维不了,没办法产生感恩心,但是如果我们把父母带给我们的最大利益思维透了,仍然可以对父母产生感恩的心。

因为父母对我们恩德特别大,所以杀父母或者伤害父母,甚至于在其他的经典当中也讲过,如果自己做一些事情让父母伤心,也一定会有很大的过失,因为这个对境很严厉。反过来讲,如果承侍、供养父母,让父母欢喜或者通过佛法最了义的报父母恩。虽然世间的孝道需要提倡,作为一个世间人来讲,能够尽量尽孝非常好,但是佛法当中讲,真正的尽孝就是能够把父母安置在佛法当中,让他们能够取舍因果、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最大的报恩。如果能够对自己的父母做一些佛法或者世间方面的饶益,功德都是特别巨大的。损伤父母的过失这么大,反过来讲利益的功德也是这么大,只不过此处只是以杀父母为例子而讲的,以上这些都是决定的业。

“所谓顺现法受业,依田意乐之差别”,所谓的顺现法受业是通过不同的田,尤其是殊胜、严厉的田和意乐的差别也会成熟顺现法受业。在自释当中也提到过,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是一位三藏法师,智慧特别高超。当时在僧众当中出现了一些争论,有些执事就想请这位三藏比丘出来调解以平息争论,他安住某种状态当中,当时没有答应,说等我把事情处理完之后,再来调解争论。因为他本身具有一定的威望和智慧,所以当僧众让他出来平息争论的时候,他当时的心不清净,想让对方再再请他,以便显得他的地位崇高,一出来就把所有的事情摆平了。他基于一种获得名闻利养的心态,当时没有同意。后来僧众请另外一位持经藏的比丘来调解,他也是很有功德的。很快通过善巧方便就把僧众当中的争论平息了。三藏比丘觉得时间差不多了,想要出来调解争论的时候,就问别人,现在事情怎么样了?别人告诉他,争论已经被某某法师平息了,听了以后三藏比丘产生了很大的嗔心,他说,女人平息了女人的争端。他把僧众说成了女人,还说另外一个女人平息了女人的争端,就是说持经藏的法师把僧众的争端平息了。

一方面他的发心是嗔心,另一方面他的第一个对境是一位持经藏的法师,第二个对境是一个僧团,对境非常殊胜,而且他说的“女人平息了女人的争端”,也是很不好的语言,相当于讲了一个粗恶语,把僧众、持经藏的比丘比喻成女人,这个过失特别大。因为这个原因,他在现生当中就变成了女人,又在五百世当中连续不断地投生为女人,这是顺现法受,僧团是最殊胜的田。

法王如意宝经常讲,如果给僧团供斋的业,一定是顺现法受。此处也讲了,只不过引用的是恶业的顺现法受的例子。反过从功德方面讲,如果给僧众做事情,尤其是供斋,因为供斋能够让僧众的身体得到调整,可以有精力修道,所以给僧众供斋的功德是顺现法受,这个福报在今生当中一定会成熟。如果我们有些钱财可以给僧众供斋,如果没有钱财我们可以给僧众做饭、切菜等等,这样也是一样的,因为对境是僧团。在法会当中,供斋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做一些事情,这些都是功德很大的“依田”。因为对境是功德田、福田,所以我们通过清净心做一点事情的功德都很大。

以前大家的经济条件都不怎么样,有时就买一袋奶粉,给僧众供个奶茶,尽量地做一些福报。现在很多人经济条件比较好,应该经常性尽量去做,通过发菩提心的方式来培福报。我们不单单要在现世成熟善业,修道也需要很大的福报来支撑。如果福报不够,可能会在中间产生恶心,没办法再坚持下去,因此深广的福报对于长期闻思修行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支柱。如果一个人福报深厚,他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如果一个人福报不够深厚,中间有可能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违缘,然后就终止了。从修行佛法的角度来讲,特别的可惜。

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在有机会的时候,对于殊胜的功德田尽量做一些培福的事情。可能在大型僧团当中待的时间长了,觉得也没有什么稀有的,不管我们是否觉得稀有,反正在大型僧团当中,如果不注意,很容易会造罪业;如果自己谨慎,也非常容易会造大的善根,这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意识,应该有意识地经常性给僧众发心,比如扫厕所或者发心做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很多善根,功德特别巨大。

我们现在相续当中的福报,并不是多得已经溢出来了,而是远远不够,应该想方设法的补充福报。今生后世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或者闻思修都需要很大的福报。如果有了福报,很多事情自然而然能够成办;如果缺少福报,很多时候做事情都不顺利,闻思修行产生了分别念也不想做,经常出违缘。如果福报大就可以,比如有些道友前生的福报很大,所以今生当中很顺利。有些道友今生当中通过殊胜的田重新去培福,得到顺现法受业。以前虽然福报不够,但是现在抓住了机会,经常性地培些福报,也可以让我们的福报逐渐变得深厚起来。

我们如果有时间可以经常去打扫经堂,不知不觉当中就能够积累资粮。这些对境很殊胜,尤其是佛学院当中,很多都是闻思修的经堂,每天都在闻思修,使用率很高,而且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打个比喻,我们经常做一些诸如此类的事情功德特别巨大。有些道友给上师或僧众发心,这些都是很殊胜的因缘,方便的话尽量通过清净心摄持。这就是通过田的差别。

还有通过意乐的差别,如果有很强烈的心也会顺现法受。比如在我们的注释当中讲到了一个太监,在唐译当中引用了一个《西域记》当中的公案,说的是国王的弟弟,意思大概差不多。反正就是说一个太监,有一次看到有人赶了五百头牛,太监问他干什么?赶牛的人说要阉割这些牛。如果没有阉割,牛的脾气很暴躁,尤其到了发情期根本控制不了。很多马帮、牛帮或者想用牛来做农活都要进行阉割,阉割之后,它的性情会比较稳定,一般来讲,为了赚钱有这样做的必要性。在阉割的时候,也会让这些牛等众生产生很大的痛苦,罪业应该也是很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就产生了悲悯心,把五百头牛全部买下来,这些牛就没有遭受被阉割的痛苦。因为他做的事情非常大,意乐也很清净的缘故,所以在他现世当中,男根就恢复了。这也是通过意乐,因为他的意乐特别清净的缘故,所以也是顺现法受。

不管怎么样,顺现法受的例子有很多。如果对于严厉对境诽谤或者伤害,过失特别严重;如果发清净心去做事情的功德也是特别大,反正正面有多大的功德,反过来就有多大的过失。意乐也是一样的,如果发起强大的不好意乐,很容易会在现世当中成熟果报。

“永离彼地贪欲故,必定感受异熟果”,一般来讲,“永离彼地”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永远离开欲界。相当于有些圣者得到三果的时候,就会永远离开了欲界。从小乘的角度来讲,只要是把欲界的烦恼断尽了,就永远不会再投生欲界,他即便没有证悟阿罗汉果,也只是投生色界无色界而已,一定是在色界无色界得涅槃,不可能重新回来再得到一个欲界的身份,以欲界的身份得阿罗汉。虽然菩萨没有业力,但是他有愿力,通过自在力可以投生。小乘没有讲这些,唯一的目的就是出离三界,出离三界之后,只要他的烦恼断尽了,就不会再来投生了。就是说从欲界当中永离,在永远远离欲界之前必定要感受异熟果。

第二类是永远远离三界的时候,他以前异熟果也是一定要承受的。得到三果之前的圣者有时也会感受一些必须承受的异熟,尤其在很多公案当中讲到,得到阿罗汉之前,他们的业都要受尽。得到了阿罗汉就得到了有余涅槃,死亡之后就会获无余涅槃了,这时候永远不会再来投生了。得到阿罗汉之后,在获得无余涅槃,趣入圆寂这段时间当中,他以前还没有感受的决定业必须要感受。如果是不定业呢?阿罗汉不会再受不定业,决定业一定要感受异熟果。为什么呢?因为要离开这个地方了,永远不再回来了。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也是打了一个比喻。比如说有些道友要离开佛学院了,据说永远不回来了,把这里的物品都处理了。其他的道友听说他要走了永远不回来了,他还欠我五百块钱,如果永远不回来,我以后找谁要去?虽然修行人不一定会这样,但是一般人肯定会要找他的。如果你永远不回来了,钱必须现在还我,不还你走不了。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况。如果错过了机会,以后讨债就讨不了,在此之前必须要把所有债还清,还清之后你才能走。

脱离三界的阿罗汉也是一样的,第二世之后,永远不会再来三界投生了,在欲界当中,以前所欠的所有业债都要还清。有些圣者死的很惨,因为以前曾经造过业,所以现在必须要还。把业还清了,才能获得无余涅槃永远不再来轮回了。目犍连尊者是被打死的,有些阿罗汉是被毒蛇咬死的,这些大圣者在获得阿罗汉果位之后也要偿还业。为什么?他们远离三界了,离开三界一旦圆寂之后,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如果是这样,他就必须在此之前把所有的业债全部偿还清净。这方面讲的很清楚,必定感受异熟果。他在离开之前,所有的债主想方设法或者通过各式各样因缘,相当法性力的缘故,积聚在这一生当中把所有的业报偿还完,然后才可以获得解脱。如果是一位最后有者,他在得到阿罗汉之前,绝对不会死亡,一定会证果的,但是证果之后,该偿还的业报也要偿还。

在《百业经》当中,有个小驼背阿罗汉的公案。他以前没有造什么福报,根本找不到吃的。虽然他是最后有者,但是如果不吃饭也没有力量,中间有一段时间当中,他给僧众打扫经堂,获得一些饮食,在这段时间当中,精进修持就获得了阿罗汉,获得了阿罗汉之后,又找不到饭吃了。应供的时候,他一去别人就吃完了,目犍连、舍利弗都去帮他化缘,由于各式各样的因缘就是吃不到,最后像就饿死了。一般来讲佛弟子不会饥饿而死,他是决定的业。因为他以前曾经饿死过自己的母亲,所以他在很多世当中都是被饿死,即便今生得到了阿罗汉果位,还是通过这种方式去世的。这不是普遍情况,而是特殊情况。佛经当中虽然也有因饥饿而死的,但是最后有者在得到阿罗汉果位之前不会死亡,而且绝对会证果的。证果之后他该偿还的业报、成熟异熟果还是会成熟。我们应该知道这些业果业报之间的道理。

有些人说,为什么圣者还要感受罪报?在《俱舍论》当中,从圣者的角度来讲就是这样的。他永远离开三界烦恼的时候,以前的债如果再不成熟,永远也没有机会成熟了,必须要提前成熟。

下面还有一个田的差别。

于从灭定无烦恼,慈无量心与见道,

罗汉果中出定者,作利害果立即受。

还有这样的几种情况。“于从灭定”,刚刚从灭尽定当中出定的;“无烦恼”,也叫无烦恼定或者无诤定,从无烦恼定、无诤定或者慈无量心当中刚刚出定的修行者,还有获得见道从见道当中出定的人、获得阿罗汉果位从阿罗汉果位当中出定的人。“作利害果立即受”,如果对他们作利益的果立即受,如果对他们作伤害的果也是立即受,今生当中就会成熟,立即可以感受的,不会延迟到第二世第三世才成熟。

我们的颂词当中没有佛,在唐译当中还有一个佛,首先就是佛,对于佛作利害果也是立即受的。我们看《贤愚经》《百业经》当中,有很多贫穷的人给佛通过清净心供养饮食,今生当中成熟果报。

第一个是灭定,对于三果以上的圣者,在他刚刚从灭尽定当中出来的时候,给他做供养,今生当中就会感受功德,然后给他作伤害,今生当中也会马上感受痛苦。为什么呢?灭尽定是特别寂静的,这是灭尽受想定。所以从灭尽定出来,基本上和从涅槃当中出来的状况差不多。因为他的心特别寂静调柔的缘故,所以如果给他做供养、赞叹等等,果报很大,也是马上要感受的。

第二个是无烦恼定,后面还要讲无诤定。有一种定专门叫无烦恼定或者无诤定。就是说没有诤论的定,在入定的过程当中,自己调伏烦恼,然后也调伏其他众生的烦恼。他从定中出来的时候,任何人看到他,都不会产生烦恼、诤论的心,不会产生烦恼,他也可以压伏其他有情的烦恼,这是一个很殊胜的定,叫做无烦恼定,或者无诤定。从无诤当中出来时也有相同的效果。

第三个是慈无量心,慈无量心是缘一切有情,就是愿无量众生得乐。无量心有好几种,也有相当于一般共同乘的四无量心或者慈无量心。比如说梵天等等,他们就是通过修持四梵住,然后得到梵天的果位。除了他们所修持的禅定、中间定等之外,也要修持无量心。通过修无量心的缘故,有了很大的福报。然后就可以获得殊胜的功德,这方面叫做四梵住。小乘也修四无量心,最圆满的四无量心是在大乘,作为菩提心的前加行。因此四无量心外道、小乘、大乘都在修。他们的所缘,就是悲心和大悲之间的差别是不一样的。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专门有一个梵住品,里面就是讲四无量心的,对于普通悲心和大悲心做了很多对比。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知道世间悲心和菩萨大悲差得很远。虽然名字都叫做四无量,但是其他的所缘、本体和大乘比较起来差得特别远。我们不能说,因为小乘也有慈悲喜舍四无量,所以他们也有菩提心,不能这样讲。虽然名称都叫慈无量心,但是它们的内涵不一样。我记得在《经庄严论》当中,大悲和悲心之间有六种差别,弥勒菩萨一个一个地给我们讲,大悲是怎么样,悲心又是怎么样,有些是具有染污的悲心,有些是普通的悲心,有些是大悲心,这方面当然是不一样的。

过一段时间大恩上师会讲《经庄严论》,里面有很多大乘的窍诀,非常的殊胜。学完之后,自己的心就会有所变化。因为知道了很多大乘不共的窍诀,这是大乘和小乘不同的地方,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会似是而非的,觉得二者是差不多,好像大乘小乘一样的。真正学完之后,弥勒菩萨通过佛陀补处、十地菩萨的智慧,把佛经当中大乘的思想全部归纳在一起,给我们宣讲了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差别。从头到尾几乎都在对比,小乘是怎么样,大乘是怎么样。学完之后,我们马上就能知道大乘小乘完全不同,也不可能一样,而且差的太远了。大经大论学完了之后,我们内心当中的悲心、智慧、见解、认知,绝对都会上升一个档次。

慈无量心就是缘一切众生得到快乐。弥勒菩萨的名字叫慈氏,成佛后的名字也叫慈氏。菩萨叫弥勒菩萨,成佛叫弥勒佛。慈氏主要是修慈无量心。因为他每一世都修慈无量心,所以相貌特别庄严。摄受力也特别大。慈无量心在定中,就是缘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安乐、利益。刚刚从慈无量心出来之后,内心充满慈爱,如果对他做供养赞叹功德很大,如果做伤害过患也很大。

第四个是见道。从见道当中出定,就是说,刚刚获得见道,从见道当中出来的时候,一切就是凡夫的业,可以说就是凡夫的业。因为他获得了圣者,获得圣者之后,他的见道所断已经断掉了,所以从凡夫刚刚得到圣者的时候,马上给他做利益的功德最大,反之伤害的过患也是特别巨大的。

第五个是“罗汉果中出定”,刚刚获得罗汉果,圆满了修道,获得无学道、阿罗汉之果之后,从阿罗汉当中出定的时候,作利害果立即受。注释当中讲,获得一来果、不来果,比如他刚刚获得一来果,出定了,或者说刚刚获得了不来果,出定了,这时候给他做供养的功德利益不是那么大。他在见道的时候,获得了一个转依,新的智慧刚刚生起来。大恩上师以前讲的时候说,他们的内心当中转移了之后,这时候非常新鲜,对他供养的时候,马上就可以获得果报了。一果或者二果,他们相续当中的智慧已经比较陈旧了。对他们作利害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大的果报,差别是这样的。

刚刚获得阿罗汉或者获得了阿罗汉几年之后,就是说你供养一个老罗汉和一个新罗汉也不一样,为什么?因为老罗汉相续当中转依之后,也陈旧了,不新鲜了。你给他做供养,功德虽然很大的,但是比起一个新鲜的阿罗汉来讲,供养二者之间也有差别的。小乘有部的观点就是这样安立的。因为他的智慧已经陈旧了,所以你再给他做这些供养的时候,不一定能够获得那么大反差的功德和伤害。我们应该知道这方面的差别。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