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58课笔录

1a6436f4bb49673b471ccec6fe830e6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世亲菩萨所造的《倶舍论》。

《倶舍论》分了八品的内容,其中前三品我们已经学习完了,现在正在学习第四品分别业,对于有表业、无表业,还有佛经当中所讲的种种业进行了宣讲。前面我们再再提过业因果,业果规律在佛法修行当中属于核心,非常的关键。如果没有业因果正见,也没办法在相续当中安立世间正见。龙树菩萨在《宝鬘论》当中,也讲到如果谁的相续当中具有世间正见,这个人就不会堕恶趣。世间正见就是出世间见解的基础,如果没有世间正见,更加谈不上出世间的正见。

不管学习中观、大圆满等等大乘、密乘的佛法都要具有一个基本的世间正见。对于世间正见的安立和抉择,佛陀通过殊胜的遍智照见了世间的规律,也宣讲了很多业果的道理。对我们来讲,业和果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如果造了这种业,一定有这种结果。业果就是世间客观存在的规律,它不是一种道德规范,也不是强制性的安立,就是一种世间规律而已。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世间规律的就是如是。就像火是热的,无论你相信与否,反正它就是热的自性。

我们对于业因果一定要产生正确的知见,有了知见之后,就可以在业因果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和抉择。如果是善的因缘,必须要励力地生起来;如果是恶的因缘,必须要想方设法让它断掉。在佛法的三十七道品当中,中资粮道就是修持四正断,也是以精进为本体的。如果是以前没有修过的善法,一定要让它生起来;如果是已经生起的善法,就要让它增长;如果是没有生起的恶业,不能让它生起来,曾经造过的恶业,必须要断除。这是进入中资粮道的时候主要修持的。

不管怎么样,现在我们对于业因果要通过方方面面的抉择,在内心当中生起定解。在《俱舍论》当中通过抉择经典,提到了很多如是的业,对于种种不同的业进行抉择、分辨,帮助我们从内心当中对于因果的道理产生了定解。

我们现在学习的就是经典当中宣讲的业因果异名,今天接着学习。

丙五、以所依方式分类:

无学身语业意三,依次乃为三能仁。

所依的方式分类,“无学”就是无学道的圣者,他的身语业,首先是身业和语业,然后还有一个“意”,意不是意业,就是心的意思。前面是身业和语业,第三个意不是意业,就是讲意。

“三能仁”,佛经当中讲到有三种能仁,即身能仁、语能仁和意能仁。“能仁”的意思就是寂寞,这里的寂寞不是说我很寂寞,而是讲寂静,就是说一切的烦恼完全寂灭了。因为无学相续当中,一切的烦恼已经灭尽了,不会有烦恼扰乱,所以无学的身语意是非常寂静的。有学的内心当中存在欲界、色界或者无色界的烦恼。存在烦恼的缘故,肯定会受到烦恼的干扰,就不能称之为寂寞。只有到了无学道的时候,才会没有烦恼。这个无学不单单是指佛的无学,也可以指三种无学,即声闻罗汉、缘觉罗汉的无学,再加上佛的无学,佛的无学就是彻底觉悟的本体。无学道完全超过了烦恼,内心当中没有丝毫烦恼的扰乱,非常寂寞的缘故,叫做能仁。

身能仁。佛陀或者无学的身业非常寂静,阿罗汉的身业也是非常的寂静。他们的语业也是非常的寂静。除了有些阿罗汉,以前的习气还没有断尽时,可能在外在的身语上面,还会有一些别人看起来没有完完全全达到寂静的状态,可能还有通过习气引发的行为,但是通过烦恼引发的是没有的。我们以前曾经提到过,有些阿罗汉是以前的习气导致的,因为有些阿罗汉曾经很多世转过猿猴,所以现在即便是已经得到了阿罗汉果,还是喜欢蹦蹦跳跳;有些阿罗汉曾经就很多世转生为妓女,得了阿罗汉果以后,还喜欢照镜子;有些阿罗汉曾经很多世做过婆罗门,总是喜欢叫别人小婢。这些都是习气引发的,绝对不是烦恼引发的。他的烦恼已经不会再现行了,完全胜过了烦恼,所以说非常寂静。

佛能仁不管身体、语言和意,通过烦恼和习气引发的不寂静丝毫都不会存在。无学的身业叫做身能仁,语业叫做语能仁。然后意不能够叫意业,而是叫做意能仁。意能仁就是说无学相续当中的意这是心王,不是意业,这方面一定要了解,各种注释当中都是提醒我们这样了知。虽然身能仁叫身业,语能仁叫语业,但是意能仁就不能顺下去叫意业。真正的意业是思心所,此处的意是心王。这就是三种能仁的含义。

了解了三能仁之后,我们再看科判,“所依”是从哪个方面来体现的呢?我们看很多注释当中,对于所依的解释并不明显。大恩上师的注释和唐译的注释当中对所依两个字的解释都不明显。所依到底什么意思,我们大概观擦分析的时候,三种能仁,能仁是作为所依,他的身业、语业、意的方面,我们都可以理解。身能仁、语能仁说明它的身业、语业等等完全胜过烦恼,都是非常清净的。此处是佛经当中所讲种种业的分类,从所依的角度来讲,就是三种能仁。身业、语业和意都很清净,没有烦恼,这方面大概可以理解为所依的意思,就是通过所依方式分为三能仁,可以这样了解。

丙六、以作用方式分类:

所谓三种诸妙行,实则即是三清净。

作用的方式分类讲到了三种妙行或者三种清净。佛经当中也是讲到了三清净,即身清净、语清净和意清净,三种清净和三种能仁是不同的。前面讲的三能仁是指无漏的无学,此处的三清净不单单是无学或者无漏的妙行,而且还有有漏的妙行,所谓的三清净就是指三妙行,或者说所谓三妙行指的是三清净。

佛经当中曾经讲到清净有三,就是身清净、语清净和意清净。到底什么是身清净、语清净和意清净?其实三种妙行就是三清净。此处的科判是以作用的方式来分类。有漏妙行的作用是暂时清净,无漏的妙行的作用就是永久清净。

不管怎么样,如果安住在妙行当中,其实有漏的妙行也是包含在业果里面,如果我们能够安住在有漏的妙行或者行持有漏的妙行,暂时我们的相续也可以得以清净。它虽然是有漏的,但是这个妙行还是有一种作用,能够让我们的相续处于清净的状态。只不过因为没有被无漏智慧摄持的缘故,所以称之为有漏妙行。即便是有漏的妙行,也可以让我们暂时获得清净。因此有漏妙行的作用是暂时清净,无漏妙行的作用就是永久清净。从这方面我们就知道了三清净。

三妙行怎么理解后面还会讲,在下面的科判当中,对于恶行妙行都有安立。此处的妙行和三种能仁不一样,前面只是指无学的身业、语业和意业,妙行不单单是身业语业清净,意业也是清净的。能仁的意只是指心王,没有指意业,就是心所。此处的妙行当中,也可以指意业,二者之间都有不同的地方。

善行就是前面所讲到的妙行,因为前面对于具体什么是妙行没有解释,所以就在下面的一个科判当中解释什么是善行,或者说什么叫妙行。在解释妙行之前首先安立恶行,和恶行相对的就是妙行,所以在解释妙行之前,附带也把所谓的恶行进行了介绍。

丙七(宣说妙行恶行)分三:一、业道之安立;二、单说邪命之原因;三、何业具何果。

丁一(业道之安立)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此处是对业道的方面进行了宣讲。

戊一、略说:

身之业等不善业,承许名为三恶行,

贪心等虽非为业,亦是意之三恶行,

与之相反为妙行,彼等笼统而归纳,

如应善与不善业,佛说各有十业道。

“佛说各有十业道”,平常我们讲到的十善业道、十不善业道等等,就是从这方面进行的安立,实业道也是。十不善业道是从恶行的角度来进行宣讲的,十善业道是从妙行的角度来进行安立的。

第一层意思,“身之业等不善业,承许名为三恶行,贪心等虽非为业,亦是意之三恶行”,这方面讲到了到底什么是恶行。第二层意思,“与之相反为妙行”宣讲的是妙行。第三层意思,“彼等笼统而归纳,如应善与不善业”是把恶行和妙行根据佛经当中讲到的意境进行归纳,可以归摄在十善业道和十不善业道当中。

第一,我们首先看恶行是怎么安立的?身之业等不善业,承许名为三恶行。“身之业等”,身之业就是身业,“等”字当中包含了语业和意业,即把身、语、意三种不善业承许为三恶行。身的不善业有杀生、偷盗、邪淫等等,妄语、绮语、恶语等等称之为语言方面的不善业,恶方面的思心所称之为意的不善业。承许名为三恶行,不善的身、语、意三业,称之为三恶行。

贪心等虽非为业,此处安立的就是贪心、害心、邪见等等,在十不善业道当中,后面意的三种就是贪心、害心和邪见,此处的“贪心等”就是指贪心、害心和邪见。“虽非为业”它们其实不是业,就是烦恼的自性。前面我们讲到的思心所是真正的意业,恶的思心所就是意恶业。这里面讲到贪心、害心和邪见其实不是业,因为业和烦恼是不同的本体,所以贪心、害心和邪见是烦恼的自性。它们虽然不是业,但是也可以包括在恶行当中,所以说亦是意之三恶行。虽然贪心、害心和邪见不是意业,但是这些是意的三种恶行包括的。恶行的范围就比较广了,就是身、语、意业,意业是思心所,不善的思心所是真正意业的本体,贪心、害心和邪见就是三种意的烦恼。严格来讲虽然不是业,但是属于意的恶行当中所包括的。

恶行当中可以分为身语意三种,而且意当中可以分为意业和意的恶行。意业属于思心所,意的恶行就是贪心、害心、邪见,这三种不是业的本体,而是烦恼的本体。虽然属于烦恼的本体,但是也可以包括在恶行当中,而且包括在意的恶行当中。

第二,与之相反为妙行,“与之相反”就是和前面的这些相反的叫做妙行或者善行。和身的不善三业相反的是不杀、不盗、不邪淫等等,乃至于不妄语、不恶语等等,还有意的方面,前面意的不善业是不善的思心所,后面意的善业就是善的思心所,这方面是真正的善业。不贪、不害和正见属于意的三妙行,完全和前面都是相反的方面,可以安立为妙行。

第三,真正要展开来讲,安立的分类特别多,恶行展开的时候很多,妙行展开的时候也很多。彼等笼统而归纳,如果把它们笼统的归纳起来,如应善与不善业,就是说我们对照善业不善业,佛说各有十业道,佛陀说各有十种业道,对应善行的方面有十善业道,对应不善行的方面有十不善业道,佛陀讲到了十善业和十不善业。

虽然十善业和十不善业不能归纳所有的恶行和妙行,但是在所有的妙行当中,把比较重要的安立为业道,其他的方面不一定安立。比如说杀生的根本业和分支业,就像打击、损害众生等等都是属于杀心的分类,在它的同分当中,虽然把众生杀死了才是根本,但是如果没有杀死,只是扇别人耳光或者损害别人,这样是不是恶行?肯定是恶业。那是不是业道呢?这些不包括在业道当中,只是把比较根本、粗重的,能够直接伤害别人性命的最大恶行安立为业道,其他比较轻微的就不包括进来了。比如说损害、杀生的加行、后行等等都是不包括进来的。在我们的注释当中,嗔心也不包括在里面。

为什么呢?在讲十不善业道的时候,里面没有嗔心,就是贪心、害心和邪见,因此此处的嗔心也不包括在十不善业道当中,它只是害心,就是说通过嗔心想要伤害别人,此处嗔心没有包括在里边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因为在十不善业道当中,只是安立害心而不安立嗔心的缘故,所以嗔心也不包括在业道当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方面也是不包括在里面,比如无惭无愧等等,虽然属于恶行,但是不包括在业道当中。而在十善业道当中,布施、知惭有愧等等,也没有包括在内。喜欢言谈可以理解成喜欢研讨法义方面,这方面也没有直接包括在里边。这是把主要的方面安立为业道,不是主要的方面是不安立在业道当中,在很多地方,比如说《十地经》或者《入中论》当中,安立持戒的时候说,“十善业道皆能集”,在十善业道当中,可以包括所有菩萨持戒的妙行,把所有重要的都归纳到里面了。如果这些都清净了,就说明他的持戒方面也是非常清净的,这方面对于关键的问题已经进行了安立。

戊二(广说)分七:一、是否具有表色无表色;二、业道各分三类;三、别说不善业道;四、断善根与恢复方式;五、思与几业道俱生;六、何界何趣中有几业道;七、业道之果。

己一、是否具有表色无表色:

哪些业具有有表色、哪些业具有无表色、哪些既具有有表又具有无表的?不具有有表又不具有无表的是没有的,肯定是具有表、无表的,我们观察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六种不善无表色,淫二彼自做亦然,

七种善业具二种,等持所生无表色,

所有加行具有表,无表不定后行反。

“六种不善无表色,淫二彼自做亦然”,即具有有表和无表的六种不善,主要讲到了身三语四。身三语四称之为七种所断或者七种不善业。在七种不善业当中,六种不善无表色,即除了邪淫之外的六种不善,就是说身三的不善当中,把邪淫去掉,还是两种,然后再加上语业。身三语四,语业方面不善四种,加起来总共有六种。这六种不善是具有无表色的。

当我们在杀生、偷盗、妄语等等的时候,肯定是具有无表色的,具不具有有表色不一定。不一定是什么意思?因为有时候杀生、偷盗不一定自己亲自去做,也可以派别人做。在派遣别人去杀生的时候,这时自己的有表色是没有的。因为这是派别人去做的,所以在你所派人把别人杀死的时候,你的内心当中获得了一个杀人的无表。不管怎么样,你派的人把这个人杀死了,把人杀死之后,你就具有了杀人的无表。那你有没有有表?你自己没有,因为你没有亲自去做的缘故,所以有无表色,没有有表色。

偷盗也是一样的,你派人去偷盗,也是相同的道理,还有你派人去说妄语、离间语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可以派别人做的缘故,做完了之后,你就获得了一种无表的恶业,但是有表色没有获得。因为你没有亲自做,把人派出去之后,你在家里睡觉,别人做完之后,回来把你推醒,告诉你这个事情已经做完了。就是说在没有现前有表的时候,你的无表色已经现前了,因为这时候六种不善无表色是不一定的。所以首先讲到了这是一定具有无表色的。

为什么没有邪淫呢?因为所谓的邪淫必须自己要做,只有自己得到了乐受之后,才会具足邪淫。如果你派别人去做邪淫,自己不会获得。

“淫二”,邪淫必须自己做的缘故,“二”的意思就是既具有有表,也具有无表色。前面的七种当中,邪淫是不一样的,既具有表也具无表。前面六种是可以具有无表,而不具有有表色。而邪淫是二,必定是既具有有表色,也具有无表色,这就是淫二。

“彼自做亦然”,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前面六种不善如果是自做的话亦然。“亦然”的意思是也是二,既具有表也具无表。因为他是自做,这就简别了前边的第一句当中的六种不善无表色。虽然他是绝对具无表的,但是不一定具有有表。因为他可以自己不做的缘故,所以肯定具有无表色,但是不具有有表色。淫二的二是既具有表也具无表,因为邪淫必须自己做。然后彼自做亦然。“彼”,就是说前边的六种不善业,“自做”,如果我们自己去做杀生、偷盗、妄语、离间等等亦然,就是说也和邪淫一样,可以具有两种,就是既具有有表色又具有无表色,这方面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

“七种善业具二种”,就是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离间等等,这七种善业是具二种的,一定是既具有有表也具有无表。比如说守持别解脱戒律,断除七种不善,安住在七善业当中。这样当然既具有有表,也具有无表。当他在得戒的时候,必须要磕头或者重复语言,这些方面的有表具有。重复完了之后,获得了戒体,得到了无表色。因此是既具有有表,也具有无表。

“等持所生无表色”,“等持”,通过禅定产生的禅定戒、无漏戒等等,肯定会获得无表色。前面我们讲到了禅定所生戒、无漏所生戒等等,一定可以获得无表色的戒体。因为他可以获得禅定戒、无漏戒的戒体,所以禅定所生一定是具有无表色,它是随心的戒律。

“所有加行具有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加行都是具有有表色的。“无表不定”,比如说杀生、偷盗等等,当他正在做加行的时候,一定具有这种有表的。就像他拿着刀正在去杀生或者正在偷东西等等,这个时候在加行当中,一定是具有有表的。具有有表色的时候,在加行当中是不是一定具有无表色?这个不确定。因为会不会引发无表色,要看这个心强不强烈。如果他拿着刀去杀生,内心并没有强烈的意乐,这时候虽然有有表色,但是不一定会引发无表色;如果他拿着刀,具有强烈的意乐,一方面有表色,一方面他的心非常强烈或者烦恼炽盛,就会引发无表色。

善法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在做善法的时候,比如正在磕头,这时候可能是有表的,但是有没有无表呢?要看你的内心当中对佛的信心和积累资粮的心是否强烈?如果不是很强烈或者带着烦恼心去顶礼,就不一定有无表。因此恶心、善心都是一样的。所有加行具有有表,是否具有无表是不定的,主要看你当时的意乐是不是很强烈?如果强烈就可以具有无表,如果不强烈就不具有无表。这就是无表不定。

“后行反”,就是说后行是相反的。就是说在后行当中,一定具有无表,有没有有表呢?不一定。所谓的后行,以杀生为例,加行就是你想要杀这头牛,然后用刀子刺中他的要害,乃至于它没有断气之前,都叫做加行。它死掉了之后,叫做正行圆满。正行圆满之后还有和正行类似的后行,比如说杀完了之后,还要剥皮,把肉剔下来拿去卖掉或者自己煮了吃,这些都是后行。如果后行和正行相同,这时候可以说是具有有表的。因为这时具有有表,所以说后行反,无表色一定具有的。因为正行究竟了之后,他的内心当中还存在无表色,所以后行当中一定有无表。

具不具有表呢?就要看做完之后,是否继续剥皮、剔肉?这方面还是具有有表的,因为剥皮或者割肉等等和杀生的正行都是有关联的,所以这方面是他的后行,有表还是具有的。如果杀完之后,你就走掉了,把刀扔了,去做其他事情,这样就不具有。虽然内心当中杀牛的无表一定是具有的,但是杀完之后,就终止了和杀生相同的行为,没有再做了,而是去做其他的事情,这个时候有表就没有了。所有的加行是具有有表的,不一定有无表;所有的后行,一定具有无表,但不一定有有表。至于有没有有表色,要看后面的事情。后行是不是和正行相顺的,这个心还在做,如果没有做,就不一定具有有表色。这就是是否具有表色无表色的意义。

己二、业道各分三类:

加行三根本所生,贪等彼后即生故。

善业加行及后行,均由无贪嗔痴生。

从这个方面来讲,杀生由贪心、嗔心、痴心所生等等,这样就可以分为三种。尤其是从加行的角度来讲,有三根本所生。三根本所生就是通过自己的贪心、嗔心和痴心。有三根本善和三根本不善。三根本不善就是贪、嗔、痴,所有不善业的加行等等,都是通过贪欲、嗔恨、愚痴等三根本所生。这并不是说当你在造恶业的时候,三种不善同时产生。前面讲过了,三种不善不可能同时产生。虽然三种善根可以同时产生,但是三根本不善不可能同时产生。比如说当你安住在贪心当中,这个时候不会有嗔恚;当你安住在嗔心当中,这个时候不会有贪心。所以说,三根本不善其中一个可以产生,不可能同时产生。

加行三根本都是通过贪欲、嗔心或者愚痴等方面引发的,我们要做杀生、偷盗、邪淫或者说妄语等等,都是三根本所引发,就是从这个方面安立的。比如说杀生的加行,有些是通过贪心而引发的,比如贪著众生肉的味道。众生无始以来形成了非常不好的习气,贪著肉味。有时候看到一个众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它的肉味道怎么样或者这个有情的肉能不能吃?它的肉很嫩,还是粗糙等等。如果他的食肉习气很强烈,当看到众生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其他的,就是想它的肉怎么样;如果他的慈悲心很强烈,看到众生的时候,他会想:这是我的老母有情,以前对我的恩德很大,现在由于不知道取舍堕落在旁生道当中,我应该怎么样去救度它呢!如果他对于幻化网等密乘的观点串习得非常圆满,看到有情的时候,他就会想这是一个本尊,它就是佛的本体,可以自然而然安住在大乘经典的见解当中。

因为我们内心当中的食肉的贪欲心很强烈,所以看到众生的时候,也是自然而然地想到它的肉味道怎么样。贪图它们肉的缘故,有时候会为了食肉而杀生,这是以贪心的本体引发的杀生加行。加行是三根本所生,首先用贪心去杀,即这个因是贪心引发的。

然后是嗔心引发的杀生因,就是杀害自己的怨敌。比如自己和某某有仇,当烦恼达到了极致,这时候他就想怎么样去把对方杀死。这方面就是通过嗔心引发杀生的加行。

最后是通过痴心杀生,注释当中讲的是福德之心。福德之心是什么意思呢?有些外道认为,如果把这些众生杀了之后去祭祀天尊,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德。他们就通过福德的心去杀生供养,甚至于杀害父母。他们认为把父母杀死之后,能够积累很大的福德,这方面纯粹就是通过颠倒、愚痴之心去杀生的。有些通过愚痴的心,想要积累资粮就把父母杀死了,希望以此获得福德,这些都是愚痴,根本不了解业因果的规律。众生树立自己的观点,有时候纯粹是按照自己的邪分别念安立的,觉得这样去做可能具有一定的功德、利益,然后通过自己邪分别的指导开始杀生。

有些外道的观点当中安立一些见解,他们通过推理,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觉得如果是这样做,就可以获得福德,这是通过邪推理安立了一些行为。还有些是通过一些不究竟的有漏神通,他可以看到一点前世、后世等等。

以前我们也讲过一个屠夫,他在国王面前请求去杀生。当时通过比丘的教化,在整个城市当中根本没有人愿意做杀生的行业,这个人就自告奋勇说,我可以把整个城市杀生的事情都承担下来。别人问他,大家都害怕杀生的过失,不敢去杀生。为什么你要杀呢?他说,杀生是有福德的,我就是因为杀生得到了人身,通过杀生我也曾经生过天。在前六世当中,我通过杀生生到四大天王天,四大天王天的安乐享尽之后,下来变成了人之后又去杀生,杀完之后生到了三十三天,三十三天的果报享尽之后,到人间继续杀生,又转到了夜摩天,我通过杀生每一世越生越高,所以杀生的功德很大,我当然现在也要继续杀生了。

别人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我有宿命通,可以回忆前世。其他人不相信,就去问了佛陀。佛陀说,的确如此,他可以回忆前世,他前几世都是屠夫,的确也是生天了,但这不是杀生得到了福德,而是他在几世之前,曾经供养过一位独觉。因为相续当中供养独觉的福报先成熟了,所以他才一世世的生天。他不知道这是以前供养独觉的福德导致了自己生天的果,以为这是自己杀生的因缘导致的,下来之后还是继续杀生,这一世也是这么积极地想要争取到杀生的工作。佛陀说,他再也不可能生天了,这一世之后,他以前供养独觉的福德已经用尽了,杀生的罪业就要成熟了,从此以后,不可能再生天了,一定会堕入大地狱。

有些外道也是这样的,当然我们上面的故事里面的屠夫不是外道。有些外道导师有些有漏的神通,能够看到一些前世的因,根本看不究竟,错认了一些因果,觉得如果这样做,我就可以生天。比如说有些外道觉得,如果持牛的境界可以生天。为什么呢?他通过神通观察到一个牛生天了,牛生天是什么原因?他想牛在人间的时候吃草,通过这样行为它就生天了。因为觉得如果吃草也可以生天,所以他们的教义当中安立了很多牛的净行。或者说狗的戒律,不穿衣服等等,觉得这是一个生天的因。有些时候他们认为通过祭祀可以生天得到福德。

如果只是知道一点,但是不究竟,这方面还是比较危险的。以前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讲过,作为修行人来讲,闻思了一点,却不究竟是很危险的。如果完全不知道,可能问题不大;如果完全知道了,问题肯定也不大。就怕知道一点点,也没有究竟,像这样就会有一点危险性。外道就是这样的,如果是完全不知道的一个平凡人,不会安立这些稀奇古怪或者害人的戒律。如果可以像佛一样遍知,对于业因果完完全全理解了,这样做有福德,那样做有过失,彻底理解了也可以。像这些外道只是具有一点有漏的神通,他们也不是乱说的,而是真的看到了。就像这个屠夫一样看到了,看到的并不究竟,这样中间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通过福德之心去杀害父母,自以为会有很大福德。其实杀害父母是五无间罪。不但没办法得到福德,而且是造了最大的罪业。这是所有杀生当中极大的罪业,如果想要通过积累福德的心去杀害父母,这就是以愚痴心的杀生。有时候我们也是一样的,觉得害虫可以杀。因为蚊子传播疾病,属于害虫,所以可以拍死,这也是通过愚痴心。他以为如果把害虫拍死了,人类就安全了。实际上从佛的智慧观察,这就是通过害心去杀生。虽然我们认为肯定这是没有过失的,但是如果通过害心杀死它,仍然是堕入众合地狱的因,最后自己肯定会堕入众合地狱去偿还业报。诸如此类都是愚痴心,不了解因果自性的缘故。

还有不与取,偷盗也是一样的。有些是贪心引发了偷盗的加行,比如贪著别人的财富进行偷盗;有些是嗔心引发了偷盗的加行,比如说自己想要伤害怨敌的缘故,就以嗔恨心偷盗怨敌的财富。还有些是通过愚痴心去偷盗,比如说有些婆罗门以偷盗为正法。为什么把偷盗作为正法呢?在婆罗门的教义当中说,所有世间的财物都是属于大梵天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大梵天创造的,所以所有的财物都是大梵天的。而婆罗门是大梵天最宠爱的儿子,对于父亲的财物,儿子肯定是有权利继承的。如果婆罗门拿了别人东西,不会觉得这是邪法,觉得这是正法,理应如此,本来就是我家的东西,现在我拿回来有什么不行的!这些就是通过愚痴心去偷盗,认为偷盗没有丝毫的过失,属于一种正法,这方面就是愚痴心所产生的偷盗。

邪淫也是由贪嗔痴引发,比如说贪恋有情行邪淫,这是贪心所生的加行;为了伤害自己的怨敌,去侵犯他的妻子、女儿等等,这是嗔心引发的加行。正行是什么呢?下面的科判还要讲他的正行一定是贪心圆满的。加行可以由嗔心引发,为了伤害怨敌而去侵犯对方的妻子和女儿等等。

还有痴心引发,比如有些世间人或者外道觉得女人都是可以受用的,就像路边的花果、煮好的饮食一样,谁都可以享用。他们认为这方面是没有什么过失的,这就是通过愚痴心引发的邪淫。妄语等其他诸如此类的方面都是可以类推,都是通过贪欲、嗔心和愚痴心引发。

“贪等彼后即生故”,贪欲、害心和邪见,这方面没有所谓的加行、正行、后行。只要你产生了贪心,通过贪心直接就会引发贪欲了。就是说当你通过贪心引发了贪欲心之后,贪心引发贪心就是“彼后即生”,只要前面有一个贪心引发了贪心,就没有什么加行、正行、后行,直接产生了,这样的本体就圆满了,并不像前面一样有一个加行、正行、后行,贪心只要一产生,马上就圆满,所以说贪等彼后即生故。这方面稍微不同。

这是在三根本的后面马上产生一个贪欲,“彼后”是三根本的后面,三根本就是前面的贪嗔痴。贪嗔痴是通过贪心引发贪心,即通过三根本的贪心引发后面十不善业道当中的贪欲。然后通过贪心或者其他的引发了后面的害心、邪见等等,这样三根本后面马上产生了贪欲、害心和邪见,所以没有分加行、正行、后行,马上就引发了,立即产生了,这方面和前面不太相同。

“善业加行及后行,均有无贪嗔痴生”,善业的加行和后行,全部是通过无贪、无嗔、无痴引发的。因为无贪、无嗔、无痴可以同时产生,这和三根本不善是不一样的。三根本不善不可能同时产生,但是善业的无贪、无嗔、无痴可以同时产生。因此善业的加行无贪、无嗔、无痴共同产生,然后后行无贪、无嗔、无痴共同产生。此处我们讲了加行三根本所生等情况。

正行是怎么圆满的呢?在后面颂词当中,还要提到虽然有时加行是通过贪心引发的,但是正行有可能是嗔心圆满。这方面有的是贪心引发、贪心圆满,也有贪心引发、嗔心圆满,后面的正行就不一样。加行都是不善业道当中,贪嗔痴三根本所生,而善行都是无贪、无嗔、无痴所生,这方面各分三类,从这个方面可以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