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121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现在学习到了第八品——静虑。我们相续当中有很多的虚妄分别和粗大的烦恼,为了让我们的心和菩提道相应,发起菩提心,必须要通过禅修将这些分别和烦恼予以净除。这种将相续中的粗大分别念清净的修法,称之为静虑,也称之为禅定、三昧等。

本品主要宣讲世俗菩提心能够增上的内容,其中核心内容就是如何修持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而在正行之前,为了使相续中产生菩提心,首先要遣除修持寂止的障碍,比如贪著世间或者相续中的种种妄念。通过各种修法,如宣讲财富的过患、耽著女身或男身的过患,以此来息灭或者压伏我们相续中的虚妄分别和对轮回的执著。

现在宣讲的是“对于欲妙生起厌烦”科判,这又分“观察果报可怕”、“观察本体不净”、“观察因有害”三个科判。目前讲的是第二——观察本体不净,我们耽著的男女对象,其实本体是不清净的。这也分了两个科判,“同离命故观彼不净”,“观察具命而观彼不净”。现在讲的是第一,分了六个科判,其中前面两个科判已经讲完了,今天宣讲的是第三个科判——“以嫉妒保护不应理”。

丑三、以嫉妒保护不应理:

一个人,不管是执着男人还是女人,当喜欢对方、爱对方的时候,相续中和爱生起的同时,嫉妒心也非常容易产生。很多时候,在这种耽执之下,嫉妒是非常容易产生的。当喜爱的对方,做出一些事情,或者有其他人看到对方的时候,自己相续中就会生起嫉妒心而进行保护。

这种因嫉妒心而引发保护的发心和行为,其实是不应理的。不应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这是通过嫉妒心引发的烦恼;第二、对对方贪爱并过度执著,本身就是一种过患,在此基础上再以嫉妒心进行保护,就更加不应理。修菩提道的行者应该把精力、注意力放在修道上,而其他可能影响发菩提心、修菩提道的种种发心和行为,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修法,来予以息灭。我们对自他身体的贪执非常严重,在《入行论》中有很多的窍诀修法,都再再提到无论耽著自己的身体,还是耽著对方的身体,过患都非常大。所以此处讲到,以嫉妒心来保护不应理。

颂词是这样的:

昔日他眼窥,汝即忙守护,

今鹫食彼肉,吝汝何不护?

以前,其他的男人(女人)偷偷地看一眼自己喜爱的对象,你马上就去遮掩对象的身体或者挡住对方的眼光,不让他(她)看到自己喜欢的对象。而现在,以前所保护的身体,已经被抛到尸陀林中,鹰鹫、豺狼等等,正在大肆地吃她的肉,吝啬、嫉妒心很大的你,为什么这时候不保护呢?因为你非常耽著她的身体,按理来说应该保护。从颂词来分析,以前通过嫉妒保护不应理。

下面进行比较广泛地分析。以前,当我们贪爱对方的时候,相续中的嫉妒心是比较大的,一方面相续中的贪爱占了主导,因为一般世间人的感情,基本上是以占有为目的,虽然说是喜欢对方,其实主要是想占有对方,这种心态比较自私。在这种自私的心态之下,虽然别人看一眼自己喜欢的对象,对她并没有任何的损害,但是因为自己有自私自利的占有欲的缘故,就认为自己的对象或爱人,只是属于自己的,其他人不能看,也不能去触犯,如果被其他人看到了,自己心中就很不舒服。

从理论分析,看一眼对对方并没有任何的伤害,但因为自己相续中的自私心、嫉妒心很重,认为这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不允许别人看到、拥有、共享他,当其他人“他眼窥”,就是偷偷地或者不小心看了一眼 ,自己就觉得很不舒服,马上去守护。守护的方法当然有很多:有些人站在别人的面前,挡住他的视线,不让他看;有些马上把自己所喜爱的人,拉回到家里去,让别人看不到……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这里不再多讲。“昔日他眼窥,汝即忙守护”,说明自己对喜爱的对方非常地贪著,非常地在意。既然你当时这么执著对方的身体,别人看一眼都不行,按理来说这个身体一定有值得自己去贪著或者在意的理由。如果自己非常执著她,就应该一直这样执著守护下去。

但是,“今鹫食彼肉”,“今”是讲她现在死了之后,尸体被抛到尸陀林,不单单任何人都可以看,而且鹰鹫、狐狼等食肉动物,把她身上的肉一块块地撕下来吃掉,有些地方血肉模糊,有些地方露出白骨,有些地方头和身体、手脚已经分开了。以前这么吝啬的你,舍不得让别人看一眼,这时候为什么不去守护了呢?按理来讲应该守护,因为以前你对于这个身体非常在意,非常执著,别人看一眼都要守护,现在这些鹰鹫正在伤害它,正在大肆吃它的肉。为什么现在你不守护呢?说明自己贪爱的这个身体,以前通过嫉妒心来保护,是不应理的。如果真正地爱护它,以前是什么态度,现在应该还是一样才对。

众生所谓的执著、感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环境、心态之下,的确会产生一种感觉,比如,以前自己认为身体特别地好,或者特别地漂亮,自己就会特别地执著爱护;在某个时间段,在某种场合,在某种心态因缘之下,自己会有这样的感觉,愿意为它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是,这也是不可靠的。当情况发生转变,比如在这个颂词中,她死了, 虽然死了之后的身体和以前的那个身体,在构造等方面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以前和现在对待她的心态、方法,完全不一样,这说明众生对身体的执着,本身就是从迷乱中产生的。

还有一种发生转变的情况,当对方不再喜欢你了,或者你觉得不再喜欢对方的时候,以前特别喜爱、执著的,甚至特别想要保护的那个身体,当这种感情发生变化的时候,由爱生恨,虽然还是以前的身体,但是自己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了。以前特别喜欢,怎么看也看不够,而现在怎么看都讨厌,怎么看都不舒服;以前是千万百计地保护,现在是想方设法地伤害对方的身体。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以贪著心去执著对方的身体,的的确确是不应该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众生都要像米拉日巴尊者,或者其他出家人一样,成为专业的修行者,一心一意地抛弃琐事而修行。作为一个在家者,佛陀也是开许可以有一些感情,可以有家庭,可以有所爱的人,但是作为修行者,毕竟还有修行者的身份。如果自己因为过度的执著引发嫉妒,或者荒废了自己修行,那么这种心态、行为就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让它减灭下来,不要过度发展,否则对自己生起菩提心、修道心,会有很大的障碍。

通过颂词可以了知,男女之间的爱其实是很狭隘的,是一种比较自私自利的爱,这同菩萨对众生的爱,是完全不一样的。二者之前都有一个“爱”字,但是爱的意义不一样,绝大多数的人对异性的爱,都是有自私自利的占有动机,这种爱基本上是占有对方。而菩萨爱众生不是以占有众生为目的,是给予众生种种的帮助,是没有条件的大爱。

男女之间的这种爱,是有条件的,主要是爱自己,如果能够得到利益,就去爱对方;如果没有利益,他们就不会去爱。菩萨爱众生不是以爱自己为目的,而是慈爱众生,愿众生得到利益。前面讲的世俗的爱,如果对自己有利,就会去争取,对自己没有利益,就放弃。而对菩萨,如果对众生有利,他就会去争取,会去行动;如果对众生无利,他就会放弃。这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们平时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也要观察:无论是修行、讲法、放生,还是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是什么心态,是以这种事情帮助了我呢,还是通过这件事情去帮助众生。比如放生,我们知道放生的功德非常大,很多人刚刚开始学习大乘佛法,不了知救度众生的深刻意义,就对他讲放生对自己的利益很大:放生可以清净很多的罪障,可以让你益寿延年,积累很大的福报,对修行很有利益,下一世自己的福报会很大。这时候的心态,主要是安住在自己能够得到利益的基础上,救度众生或者放生只是一个让自己得利的方便,而很少考虑到众生的福祉和苦乐。

真正开始发菩提心,以利他心去摄受时,就不会考虑我在放生这件事中能够捞到多少的功德利益,只会一心想着所放的众生好可怜,如果它被宰杀了,会很痛苦,会生起极大的嗔恨;被宰杀之后,会随着自己的业力继续地流转,现在它被救出,生命得到延续,而且放生的过程中,这么多的道友、上师给它念诵了诸佛菩萨的名号、具有加持力的经咒,它的耳根听到之后,这些道友以菩提心、以心咒去加持它,从今以后它就和殊胜的佛法结上了缘,即便现在死去,也是很有利益的。

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以利他心慈爱众生的方面,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也必须要观察。大乘是以利益众生为前提,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情,菩萨会做,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菩萨就不会做。

世俗的贪爱主要是以愚痴、无明为基础,对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得到什么不该得到,这些取舍之道很多人不知道。世间中有一种说法叫做“痴情人”,当然痴情在世间有它的解释。按照这个颂词的意义,痴就是愚痴的意思,以愚痴心、无明引发去做种种的贪爱,或者通过嫉妒去保护,它的本体是相应于无明的,后果当然就是痛苦。

菩萨利益众生、慈爱众生,不是以无明为因,而是相应于菩提心,相应于智慧的,没有无明的自性。发起的因,是相应于智慧的状态,是利益众生的慈悲心,结果当然就是殊胜的安乐,与殊胜的大道相应的。前面是“痴情”——愚痴的情爱,后面这种以菩提心摄受的爱,叫做“智爱”或者“智悲”。这二者之间完全不一样,通过智慧摄受的种种发心、行为,都是相应于实相、理智的;而情爱、痴爱相应于无明,通过无明而引发的种种身语意业,肯定都是和轮回相应,背离解脱道的。如果和智慧相应,就会和轮回相背,和解脱道相应。

从这些方面观察,如果男女之间的情爱,经常性的以嫉妒心来引发,也会因嫉妒、吝啬等自私自利的缘故引发很多小到人与人,大到家庭和家庭、种族和种族,最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论和打斗。

从古代的渊源纠结到现在,再通过现在的发心、行为,又开始延续到以后,轮回就这样慢慢地、不断地形成、延续。因为嫉妒心引发了很多的争斗,有时候是很多男人为了一个女人大打出手,有时候很多女人为了一个男人大打出手,龙树菩萨的《宝蔓论》中描绘这种情况的时候,将其比喻为众犬争粪,就像是很多条狗在争一团大便,意思是所争的东西,是人看起来很不清净的大便,但是很多狗为了得到大便就互相开始乱叫、争斗撕咬等等,其实所争斗的物品本身是不净的。对世俗的情爱过度执著,染污了相续的人,就为了男人、女人互相争斗、大打出手,其实它的本质和众犬争粪的比喻非常相似,所以佛菩萨引用了很多比较重的比喻来让我们清醒。

佛菩萨的相续很清净,绝对没有刻意诋毁或者伤害众生心的意思,只是因为众生的情执太重了,看不清楚实际情况,所以就用了很多能够让我们清醒的比喻。有时候把众生比喻成愚蠢的猪、狗、牛等等其他很愚笨的动物,以帮助我们了知。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人,好像很精明,但是自己的心态、行为恰恰做出来的事情和实相、解脱道有所违背。学习了《入行论》,作为想要修菩萨道的修行人,对这些问题要好好地对待。

毕竟我们已经开始学习佛法,和世间没有学习佛法的其他人应该有所不同,如果还和世间人发心、行为差不多,对我们而言损失非常大。因为已经接触到佛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只脚已经跨入解脱的大门中,另外一只脚跟上的话,就可以获得解脱。但现在如果我们因为世俗的感情、其他世俗的执著,跨进去的一只脚又收回了,其实比起那些从来没有跨进解脱道大门中的人,更加的可惜。因为其他的世间人还没有真正地接触佛法、准备修行,所以他们觉得没有获得解脱不是很可惜。但是对已经发心修解脱道的人来讲,因为这些事情耽误自己的修行,的的确确是非常可惜的。

这是以嫉妒保护不应理的意思。

丑四、恭敬供养不应理:

恭敬供养自己的身体不应理,而恭敬供养所贪着的对方——男女的身体,其实也不应理。

既见此聚尸,鹫兽竞分食,

何苦以花饰,殷献鸟兽食?

既然见到聚集骨肉的尸体,在尸陀林当中被鹰鹫、野兽竞相分食的情况,我们就会想:何苦当初以花蔓饮食等等,殷勤地献给这个鸟兽的食物?“鸟兽食”指自已所耽著的对象,对方男人或女人的身体。

众生对自己的身体都很执著,以此就想方设法地去滋养、保护,打扮它,要让它显得很好,所以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去关注这个身体,也用很多时间精力去赚钱,获得财富之后,要住非常好的场所;吃的也必须是很高档、有营养的东西;穿的衣服也一定要保暖、舒适、高档,让别人看起来很有品位;有时在身体上面,还以花蔓、金银首饰进行装饰。其实,如果把很多的时间花在这些打扮或者享用上面,过多地关注自己身体的话,我们就没有时间关注修道。作为修菩萨道的人来讲,如果不关注修道,那么修道的动力就会在我们相续中逐渐消亡。

我们刚开始是有一种想要修道,获得解脱的希望,但是如何坚守这份希望,让它继续下去,逐渐变成一个强有力的动力?其实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把该修的修好,该去掉的去掉,这时候才能够继续保持这种想要修道的心。

但是像我们前面讲的,如果经常关注自己的身体好不好看,脸上的皱纹是不是多起来了,自己的肤色怎么样,穿的、吃的东西怎么样,吃的差了会不会身体不好?穿的差了会不会怎么样?每天我们从早到晚都在想这个,第一天是这样想,第二天、第三天也是这样,一个月、一年、一辈子都这样想,如果把很多时间花在这上面,哪里还有时间去想修道的事情?这些对轮回贪著的念头,就冲淡了修道的想法。乃至于被冲淡的想法没办法重新聚集起来,我们就会彻底地退失修道的这种心。最后再过几年之后,我们再回头看,就会发现已经对修道根本没有任何兴趣,没有一点点想要修道的心,这时候就是彻底退失了。

我们回过头来找原因,无外乎就是因为对这个身体过度执著,把很多的关注、精力放在上面,所以就引发了这种情况。

当然这里所讲的并不是说对自己的身体恭敬供养不应该,颂词主要是针对我们所贪著的对方(男人或者女人)的身体。我们以前很贪著、想要获得对方身体,但是有些时候你不破费钱财、不恭敬供养对方的身体是不行的,所以为了得到对方,很多时候我们把本应该供养父母或者上师三宝、布施众生的很多钱财,花在对方的身体上面,给他(她)买很多衣服首饰,为了得到对方身体,也用很多时间精力去献殷勤。但花了很多钱,还得不到的情况也非常多,即便得到之后,这个自己辛苦装饰、恭敬供养的对方的身体,最终会死亡。

当这个身体死了之后,抬到尸陀林中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这种聚尸被鸟兽分食的情况。“聚尸”就是骨、肉、血集聚起来的身体,现在已经死了,这个尸体在尸陀林当中被鹫鸟分食。在藏地的话这个过程很快,一具尸体从完整到最后吃完,也就十几分钟。前面我们讲过这个问题,这是在古印度,现在没有了。因为现在印度很多森林都被过度开发了,没有很多的森林来做尸陀林,所以现在很多尸体都是烧掉,有时候在寺庙旁边,有时候在恒河旁边。当然在恒河旁边烧的人很少,主要是在其他的河旁边,或者其他的山林中,用柴火架起来就烧掉了。现在印度的尸陀林也很少。

在古代印度的尸陀林,尸体剖开之后,不是马上吃掉,可能是十几、二十天慢慢吃光,所以当看到聚尸被鹫兽分食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就会想:以前何苦花这么多的时间、精力、钱财、花饰来献给这个现在被吃掉的尸体呢?我们花很多金钱来保养现在的这具身体,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而是成为鸟兽的食物,所以,“何苦以花饰,殷献鸟兽食”?

按理来说,这时候应该清醒了,但很多人即便如此也尚未清醒,因此寂天菩萨引导我们:何苦以前用这么多的花饰来殷献供养?我们辛辛苦苦想要得到的,不过是鸟兽的食物而已,吞噬之后便被消化,形成粪便排泄出去,最后一无所得。

从现在的情况来讲,在汉地,尸体最后是送到殡仪馆中存放几天,然后被火葬场的大火烧成灰,捧出来只是一坛子骨灰。而这些骨灰,最后要么撒了,或者埋在一个陵园当中,清明节去看看、扫扫墓,仅此而已,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自己的身体如此,所贪着的对方的身体也是如此。

有些人会想,大家都是这样过完一生的,没有什么不对的吧?以世间的眼光来看,曾经追求过、拥有过就可以了,最后怎么样无所谓,一般人的眼光就是如此短浅,只关注现世很短暂的一些因果。但从修道的角度来说,就要看前后世的因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反复地讲,在这一世,尤其是现在,我们有机会修道,可以自主选择,但如果把很多时间浪费到追求对方的身体之上,最后不仅身体一无所得,修道的功德也没有得到,从这方面来看这些无谓的追求没有任何意义。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对自己或者对方的身体都不是那么执着、爱重,恭敬供养,而是把这份恭敬和供养用于修道,比如对上师三宝恒常恭敬,对于听闻、修持佛法非常恭敬,然后把财富分成几份,一份供养父母,一份供养上师三宝,一份布施给需要的众生,比如人、旁生,或者通过烧烟、施水的方式给饿鬼。我们这样做就很有意义,因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以严重贪欲心引发的,而且所做之事,最后不会像供养的身体一样,成为一具尸体后,什么都没有。通过上供下施地积累福报,当我们死亡之后,身体虽然消亡了,而所做之善业还会跟随自己到下一世去,再继续成熟很多悦意的果报。

前面强调过,如果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经常执着的话,则会渐渐地忘失大道;而如果经常性地去做上供下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道的大义会逐渐明了。我们经常行持善法的缘故,会在相续中植下对三宝的恭敬心、对众生的大悲心的种子,这颗种子慢慢生长,最后我们相续中的两种修道的要素——信心和大悲,会逐渐明显起来。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后面讲到,在这些心态中,如果是缘自利的心态,信心是最关键的,通过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可以引发殊胜的智慧;而在缘众生的心当中,大悲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又有信心又有大悲心,此人修大乘的要素基本上已经具足了。

综上所述,平时我们通过上供下施逐渐发现道之修持大义,然后如是发心、安住,就会和菩提道相应。对我们来说,身体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非常有意义。再回过头来看科判,会意识到恭敬供养自己或他人的身体的确是不应理的。

丑五、欣喜接触不应理 (以欢喜心来接触所喜欢对象的身体不应理)

若汝见白骨,静卧犹惊怖,

何不惧少女,灵动如活尸?

如果你见到尸林中的白骨静静地卧在地上感觉非常恐怖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害怕灵动犹如活尸般少女的身体呢?

一般来说,很多人都比较害怕死去的尸体,不管是腐烂的,还是刚死去的尸体,不管是太平间的尸体,还是诸如被车撞死、凶杀的、家人的尸体,大多数人见到都会有一种恐怖、厌恶、不喜接触的心态。当然,有些执着心很大、世间感情很强的人看到尸体,不会厌烦和恐怖的也有。但这是特定的情况,特定的亲属关系有时会有这些。但一般而言,人们看到白骨都是比较害怕的。如果我们见到了白骨或死去的尸体不呼吸、不动弹静静地躺卧的时候,觉得非常惊怖,那么见到一具灵动的活尸又会如何?

有些教言说,身体由于有心识所以能够活动,或者说由于风大推动所以可以走动(比如上行风、下行风、平住风等各种各样的风),人死的时候,由于四大分解、风大消融的缘故,身体便不会活动了。颂词以少女的身体作为宣说的例子,当然有人可能喜欢少男,有人可能喜欢成熟的女人或男人,不管怎么样,就是指我们所贪着的对境。为什么我们不害怕因风大发动犹如起尸一样活动的身体呢?这些所贪着的少男少女的身体其实犹如活尸,如果她的身体静卧在地我们都害怕,何况她可以起来活动?应该更加害怕才是。

其实,无论静卧还是活动,从身体的本质上来说二者没有任何差别,白骨也是曾经喜爱的这具躯体里面的白骨,静卧在地的尸体也是曾经能够活动自如的那具身体。所以,若畏惧静卧之尸体,也应畏惧灵动如活尸般之少女之身体。

当然,有时候我们脑袋转不过弯,会觉得两者不同,其实我们现在主要是在观察身体,在“同离命故观不净”的科判中所包含的颂词,几乎都是说离命的状态,只是单纯地观察身体。有人认为,这是没有用的,因为我喜欢的是具有心识的身体。后面的科判我们还会讲,具有心识的身体同样也是不净的。

这里通过分段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来打破我们任何可能产生的执著,如果只对身体执着,就从这个科判来破,如果执着有心识加入的身体,就从下面的科判来破。不管怎么样,我们贪着的身体是不净的,贪着有心识的身体还是不净的。观察重点不一样,但道理是一样的。

静卧的身体和灵动的身体是一样,如果对静卧的身体非常害怕,那么它能够起来活动,我们又为什么不害怕呢?如同我们都害怕起尸一样,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通过某种因缘可以活动的尸体也和现在活人的身体是一样的。

有些人说,因为她死了,所以我害怕。但是,死了也好,活着也罢,我们其实并不在乎她有没有心识,我们喜欢的是身体,想接触的也是身体,并不是说要接触对方的心识,心识也是接触不到的。科判中讲“欣喜接触不应理”,如果你是想欣喜地接触她的身体,这个身体死了和活着其实是一样的,有什么差别?反正你喜欢的就是身体,它已经静静地躺在这个地方了,按理来说,这时候也应该非常喜欢接触才对,为什么会觉得恐怖呢?因此这种说法不成立。

再进一步说,虽然很多人都害怕尸体,但如果真正去观察,这具尸体已经死了,就像一堆砖头、土石一样静卧在地,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但有时候我们就是有一种莫名的害怕,因为已经死掉了。

有时候它静卧在地我们不怕,但如果突然起尸了就会很害怕。起尸的现象在古代有很多,尤其是在藏地的历史中,上师在以前的讲记里也提到过,在马尔康、西藏等地经常发生起尸,人死之后,因为某种因缘尸体又复活了,起尸之后便开始伤害人。在汉地以前也叫僵尸,现在很少听说有这种现象,据说有些地方为了专门对付起尸故意把门修得很矮。

不管怎么样,很多人害怕起尸。有些地方说起尸是因为非人的心识加入,所以尸体可以活动,也就是说起尸里也具有某种心识,那么活人的相续中也是具有某种心识,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害怕起尸,也应该害怕现在的活尸才对。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害怕起尸的原因,主要是怕它伤害我们的生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害怕贪着男女的过患呢?其实贪着活着的男女所产生的过患,比被起尸害命还要严重,我们对前者害怕的程度应该超过起尸才对。

如果我们被起尸伤害,最多是丢掉一世的性命而已,但如果贪着“活着的起尸”,或者说贪着男女,我们会因贪欲心而忘失正道,并因贪欲心造下很多杀生、偷盗、邪淫等连锁反应般的过失。所以,对于修行人而言,从保护慧命的角度,如果因为贪着世间男女的感情而耽误了修行,乃至因为贪着而堕落恶趣、漂流三界轮回,其过患其实远远大于被起尸伤害。

尽管道理如此,我们或许也明白,但凡夫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相续中习气的缘故,还是难以做出决断和取舍,这就是众生颠倒妄念导致的结果。既然如此颠倒,更加说明我们需要精勤修道,如果是已经达到某种境界的圣者,不是很精进也可以,因为他们毕竟已经超越了生死险地。但事实是,越证悟空性的人越精进——比如佛陀已经完完全全获得了圆满的断证功德,而我们以前讲过一个公案,佛陀对修持福报是没有厌足的。

反观自身,现在是最需要福报、需要修行的时候,但我们反而对修道持有一种拖拖拉拉的心态和行为,对积累福报不重视,对闻思佛法有餍足的心态,认为自己已经修得差不多了,但真正观察,觉得自己差不多,不需要修行,是更加需要修行的标志。我们听到这个颂词再反观自己内心,应该产生“一定要认认真真修行”的决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丑六、以贪拥抱不应理:

昔衣汝亦贪,今裸何不欲?

若谓厌不净,何故拥着衣?

以前即使是有衣服遮掩的身体,也是非常地贪执想去拥抱,而今日到了尸陀林中,秃鹫已经把衣服撕扯光了,赤裸的躯体暴露在你的面前,为什么这时就不想去拥抱呢?如果辩解说因为自己厌恶不干净的尸体,那为什么要拥抱衣服包裹的活尸呢?

如果不详细解释,可能单单从颂词上讲的话不太容易理解,但是上师的讲记、各大注释把这些问题都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下,这里面的含义其实也是非常深的。

当众生喜欢某个人的时候,由于贪执心作用的缘故,便会觉得这个男人或者女人非常可爱,非常想要去拥有她、拥抱她,对她的身体乃至一切都觉得美好。对方的身体、脸庞、笑容,乃至哭泣、一个眼神,都认为很可爱,不单单是身体,包括衣着品位、生活习惯都会显得非常完美。但如果有朝一日感情不在,就会如同前面我们讲的第一个颂词,怎么看都不舒服、不顺眼,她所使用的东西、穿戴的衣物都觉得非常可笑,说话方式、行为举止也非常不合理。所以,所谓的感情和执着,的确就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和心情下的产物,对于这些不应该太执着太认真。

但凡夫众生习性所致,明明知道是不可靠的,还是宁愿相信其恒常不变。很多人谈恋爱的时候喜欢发誓,要天荒地久生死相依,但信誓旦旦之后,过不了多久就分手,开始争论打斗,死去活来。当贪着心生起来的时候,什么都贪,而一旦翻脸,一切又都变成为嗔恨和厌烦的对象。这就说明所贪之对境没有什么可靠的,我们附带着讲一下这个问题。

“昔衣汝亦贪”——以前这具异性的身体,即便穿着衣服也是万般执着。按理来讲,如果她不穿衣服将会更加执着,但到了尸陀林中,她的尸体以赤身裸体的方式呈现在自己眼前时,身体还是以前的身体,而衣服却没有了,照理说应该产生更大的执着才是。

藏地有这种传统,天葬师在天葬之前,必须把死人衣服全部拨下来,然后把身体划开,把肉切下来招呼秃鹫吞食,如果对身体特别执着的话,现在衣服脱光身体裸露在面前的时候,也应该产生更大的欲求才对,但实际上那个时候根本就不敢接近,甚至连看也不敢看,更加不敢接近拥抱,充满了恐怖和厌恶。

“今裸何不欲?”——你应该产生更大的欲求才对。

“若谓厌不净”,如果有人借口说,这是因为自己厌恶不清静的裸露身体。

这看起来好像情有可原。寂天菩萨进一步地戳穿这种虚伪,“何故拥着衣?”如果你很厌恶这具不清净的身体,为什么你还要拥抱着用衣服包裹着的身体呢?难道你是喜欢拥抱衣服吗?

仔细去分析,尸陀林中和现在女人的身体,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里里外外都充满着三十六种不净物。如果说你讨厌不净的话,那么不应该拥抱这样的身体。这具身体不管是死了还是活着,其不净的本体都不会改变,并不是说生前很清静,而死了之后才变得不净。

你说,我讨厌不清净的身体,那么按理说你也不应该拥抱穿着衣服的身体。你去拥抱穿着衣服的身体,还说对不清净的身体不喜欢,难道你只是喜欢衣服,只是想要拥抱这个衣服吗?如果你喜欢衣服,你只要抱着衣服就够了,为什么还要拥抱穿着衣服的身体呢?

这就是一种自相矛盾,一方面众生很讨厌不清净的东西,比如像粪便、垃圾等不净物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掩鼻而过,觉得臭秽不堪不愿接触;但是,当不清净的男女之身出现的时候,很多众生,没有产生修道功德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贪欲心,想要拥抱这种不净的东西,这就是一种颠倒。所以,众生相续中的分别念的确不可靠。众生把不清净的事物执着于清净,恰恰说明贪欲是被蒙蔽了心智之后的错误妄执。

这个颂词非常巧妙,如果说我们不喜欢不净,为什么要拥抱穿着衣服的不清净的身体呢?如果真的不喜欢,拥抱衣服就够了,不需要拥抱穿着衣服的身体,把前后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说通过贪心拥抱身体是不合理的。如果对这具所谓“非常可爱”的身体进行分析,都是不清净的自性,真正可爱的理由一个都没有。不分析观察的时候可爱,真正观察的时候没有一个值得贪爱的本体存在。这个科判就讲到了以贪拥抱不应理。

这节课就学习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