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137节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宣讲了一个凡夫人如何通过对治自私自利的我执,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如何在菩萨道上修持六度,最终成就佛果、度化众生的殊胜修学体系。

《入行论》代表的修行体系非常殊胜、非常重要,因为整个佛法是以修心为主要的内容。如果心调伏,自己的身语行为也调伏;如果心不调伏,身语的行为不管显现上再怎么贤善,都是相合于自私自利的轮回的业。外表的身语再怎么假装,如果心没有调伏,这种外在的、假装的身语调伏,也没办法持续长久。只有心调伏之后才可以带动外在的身语的调伏,才可以长时间修持殊胜的佛道,所以修心的修法在整个佛法当中最为关键。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八品静虑的内容。前面我们再再提到了,静虑是世俗菩提心能增上的方便。前面讲了如何舍弃世间、舍弃妄念的殊胜修法,之后教诫依止静处修习殊胜的寂止。学习了自他平等的修法,自己和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地想要离苦、想要得乐,具有同样的心态。基于这种心态的缘故,我们不能说只是我愿意离苦,只是我愿意得乐,和我有关的人我愿意帮助,和我无关的乃至于我的仇人,就根本不愿意去利益,这就不符合于菩提心,也不符合菩萨道的殊胜修行。

专门为了让我们调伏偏袒的执著,《入行论》讲到了自他平等的修法,提到了很多殊胜的窍诀,相信我们学完之后,一定会颠覆我们相续中存在的偏重于自利的想法。

我们学完了自他平等之后,现在学习的是自他相换。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并不只是让我们学知识,而是需要我们去修持并生起的境界。但是在生起境界之前,必须要去修行,而修行之前必须要学习。所以第一步应学习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的理念,学习完理念之后,必须去串习,内心当中再生起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的境界。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闻思修行的次第是非常重要的。

自他相换分为略说和广说两个科判,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广说,广说分两个科判,宣说法相和宣说事宜,现在讲宣说法相。

辛二(广说)分二:一、宣说法相;二、宣说事宜。

壬一(宣说法相)分五:一、代受他苦;二、舍弃自己;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五、摄义。

前面已经讲过代受他苦的内容,提到了我们应该怎样生起代受他苦的心,可以自他相换的道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个科判。

癸二(舍弃自己)分二:一、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二、后世生痛苦故当舍弃。

“舍弃自己”相合于大乘的理念。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后面讲贪著自己的身体有很大的过患,就认为应该嗔恨身体,像对敌人一样去打击、毁灭它。其实字面上的意思是有一个前提、基础的。

《入菩萨行论》从开始的顶礼句到最后的回向文之间,讲的都是大乘的修行方式。这里讲到要舍弃自己,或者不能够耽著自身,要像对待仇敌一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如果我们不了知它的前提,不了知讲这句话的场合,很容易认为:身体既然这么糟糕,那我们应该把它舍弃掉,按照寂天菩萨的教言,就应该自杀、摧残、自虐自己的身体。其实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前面说过,这里所讲的前提、基础是大乘的修法。尤其自他相换是毁灭我爱执,生起利他意乐的殊胜修法。我们在学科判、颂词的时候,也绝对没有离开大的前提,就是修持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主要是修持大乘。这个地方讲到舍弃自己,或者对身体应该像敌人一样嗔恨,绝对不是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去做自我的摧残、自杀等等,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整个佛法所讲都是相合于解脱道的修法。世间一般的道理都不允许、不提倡我们无因无缘地摧毁、自虐自己的身体,何况是充满智慧、慈悲的佛陀的教法,就更加不允许了。此处讲到的舍弃自己,主要是相合于大乘的理念。

其实舍弃自己,就是修持利他。修持利他必须要舍弃自己的我爱执,讲舍弃自己,就是要修持利他的意思。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对自我特别耽著,没有生起想要利益他人的念头。此处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如果贪著自己或者对于自己的我爱非常执著,这会成为一个大的障碍。他告诉我们,如果贪执自己,现世当中有什么过患,后世当中有什么过患。既然现世和后世都没有任何的功德、利益,那何必贪著自己呢?为什么要贪著自己而不发起利他心呢?

此处讲到的舍弃自己,绝对是和利益众生的殊胜意乐、发心紧密相联的,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这个科判所摄的一系列颂词的核心思想。我们在理解、学习颂词的时候,绝对不能离开这个核心内容。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

子一、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

因为贪著自己,会导致我们在现世当中产生很多的怖畏,所以应该舍弃我爱。

贪著自身故,小怖亦生畏。

于此生惧身,谁不似敌嗔?

字面意思:因为我们贪著自身的缘故,很小的因缘都能让我们生起怖畏心。“于此生惧身,谁不似敌嗔?”所以对于这个能够引发、产生一切畏惧的来源——自身,谁不是像嗔恨怨敌一样去嗔恨它呢?应该对自身产生很大的嗔恨心。

第五品学过,嗔心有自相的嗔心和相似的嗔心。对其他众生大发脾气产生的嗔恚叫做自相嗔心,这是很大的自性罪。还有一种是对烦恼的嗔心,它看似烦恼,其实是一种智慧。因为烦恼是伤害自他的原凶,如果我们对烦恼非常亲密,对烦恼的心不加以对治,没有把它看成过患的话,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生起烦恼。如果我们把嗔心、烦恼等当成怨敌,决心不与之共住,要把它从我们的相续当中遣除出去,这就是相似的嗔心。如果没有对烦恼产生这种相似的嗔心,我们还是没有勇气和决心去对治烦恼。

这个地方也是相同的道理。我们一定要对耽著自身的我执、我爱执,犹如怨敌一样去对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它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才会下决心去铲除它们。

“贪著自身故”:在颂词中直接讲的是贪著自己的身体。其实众生的执著并不相同,有些把五蕴当成“我”,有些把身体当成“我”,有些是把心当成“我”。但颂词中直接讲的是贪著自己的身体,也可以理解成耽著“自我”。因为耽著自己的身体是我,或者把身体耽著为我,或者我们耽著自身的缘故,一切怖畏、痛苦就由而产生。

为什么呢?第一个原因是我们相续中有“我爱执”,把身体或五蕴当成“我”。因为有我爱的缘故,我们想离开一切痛苦,获得一切安乐。虽然我们有这样的想法,但在现实当中,很多事情其实没有办法跟随我们的意愿而转移。假如一切事情能够通过我们的意愿而转移,那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大的快乐、都没有丝毫痛苦了。我们的想法很美好,但因为自己以前的业和不好的行为,导致了现在很多事情没有办法跟随我们的意愿而发展。

概括起来,第一我们有我爱,第二我们在现实生活、学习过程当中也遭遇了很多的不如意,有很多无法满自己愿的情况。二者加起来会产生这样的怖畏。因为自己对“自我”非常执著,在现实当中又有很多让自己不如意的地方,所以引发了很多生起痛苦和怖畏的因。

我们对于自我的执著越强,抗击打的能力就越弱;我们对自身执著越大,伤害我们的因缘也就越多。如果我们对自身非常地耽执,就会像颂词当中所讲“小怖亦生畏”,一个很小的生怖的因缘、不好的对境,都能够让我们产生很大的怖畏和痛苦。

当我们的业成熟或者心极度不调柔的时候,哪怕是风吹草动,都能让我们非常恐慌,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当我们极度恐惧时,一点风吹草动,也会马上让我们产生很大的怖畏心,或在没有防备的时候被吓一跳,这是什么原因呢?不管怎样,其实都来自于“自我”,对自我的执著非常严重,对自身非常爱惜,不想让它受到一点的伤害。基于这种心态,就遇到了很多怖畏。

我们前面讲到,在农村或者条件比较差的地方,出门的时候下点雨都不敢出门,因为到处是泥泞,这些都能让我们痛苦半天。或者家里面出现一些蚊子、苍蝇,出现一些小虫子,也能让我们生起很大的怖畏。晚上走路的时候,看到有点像人的建筑或者一堆石头,也能让我们恐惧半天,这些都来自于耽著自己。

比如在讲十不善业的时候,如果我们前世经常对别人生害心或伤害别人,以这种果报,在今生当中我们就很容易生怖畏、受惊吓。别人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前世造过类似的业),很小的一个因缘就能让我们生怖畏,这种情况也非常多。从这个事情看起来,好像是因为以前惊吓过别人的业或者生害心的缘故,才导致今生当中我容易生怖畏。其实当时为什么造这个业?还是来自于耽著自我,还是因为我爱的缘故,所以才会想要去伤害别人,对别人生害心等等。

所以我们越执著,对自己的执著越大,那伤害我们的对境就越有力。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对身体或自我的执著稍微有所放松,相对应地,伤害它的因缘、对境就要少得多。两个人面对同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很执著,另一个人对身体不是太执著,即便是在同样的环境当中,所感受的痛苦都不一样。

比如说,两个人去住旅店,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很爱执,他一看房间就觉得不满意,觉得很脏、很臭;另外一个人觉得无所谓,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去睡觉、休息。如果太耽著自己,执著越重,他就会觉得床单是臭的,哪个地方也是漏风的,好像到处都是灰尘。这样越执著就越痛苦,而放松执著的话,生起痛苦和怖畏的因缘就少得多了。

按照这个比喻对比下去,圣者已经打破了我爱执,或者像佛一样已经完全没有我执了,还有什么能让他怖畏、生痛苦的呢?绝对没有。因为凡夫众生对于自己的身体极为耽著,所以在轮回当中,即便是很小的怖畏都能够让我们生畏。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颂词给我们的启示。轮回当中到处都是小怖畏,不是今天怎样或明天怎样才有。到处都是能够伤害我们的人、环境、气候和对境。如果我们非常耽著自己的话,在这个世界当中要生存、要修行、要生活,那每天都会生活在痛苦和怖畏当中,这是非常不好的。

如果我们学会放松自己,虽然环境还是一样的,还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人、不如意的事,很多违缘会发生,但是因为我们放松自我,不太耽著自身的缘故,产生怖畏、痛苦的机率就要小得多。或者即便遇到了痛苦,因为自己的我执、我爱执不太强,痛苦也会相应地减轻。

痛苦本身是前世的业成熟的。不管是我们的心或身体,疼痛是前世的业引发,已经成熟了,我们没有办法去制止或避免,但是我们要避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受伤害。本来痛苦已经存在,但是如果我们很执著自我,痛苦就会加倍。如果痛苦出现时,我们能够以空正见去安住,安住在空性当中,比如观无我、观空性,观察如梦如幻、观察假立,虽然这个痛苦还在,但是因为我们放松了我执的缘故,就会感觉痛苦小了,我们能够承受了,毕竟它是虚假的。

不管是任何事情,当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修空性也好,或者修菩提心也好,我一观菩提心,这个痛苦不一定马上就消失,但是因为我们的心转变了,变得更伟大、清净、广大了,就会比较容易接纳痛苦。我们就会感到,观修之后我们的心量一扩大,痛苦虽然还存在,但它的力量明显小了很多。所以这就是说明,执著自我和放松自我,对于现在已经有的痛苦具有明显不同的两种效果。

如果我们放松自我,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就不会出现。比如自已对自身很耽著,本来不是一个生痛苦的事情,但是因为太执著自己的缘故,就会重新产生痛苦。如果我们对这个事情很看淡、很放松,对自我的执著不是那么强,虽然遇到同样的对境、同样的事情,就不会产生痛苦。

在放松自我的前提之下,没有产生的痛苦不会产生,已经产生的痛苦不会加重。如果执著自我,没有产生的痛苦会产生,已经产生的痛苦或正在感受的痛苦会加重,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说“现世生怖畏故”,我爱能让我们现世生起怖畏,我们应该舍弃对自身、对自我、对我爱的执著。

“于此生惧身,谁不似敌嗔”,对于能够引发各种各样畏惧的来源——自我的执著或自身的执著,“谁不似敌嗔”呢?具有智慧的人哪个不像对怨敌一样去嗔恨它?当然这是借用我们平时对怨敌的观念,并不是让我们真像对待怨敌一样,因为对圣者而言,没有怨敌。

内心当中一旦生起菩提心之后,很多大德讲:不管以前有再多的怨敌,当你发了菩提心之后,所有的怨敌当下就消失了。因为所谓的怨敌是相互观待的,我虽然把张三看成怨敌,但是也许张三并没有把我看成怨敌,只是我看他不顺眼,或者觉得他在伤害我。当菩提心一旦生起,通过菩提心去善待一切众生,当我们对众生生起慈爱心的时候,当敌对的心、不悦意的心消失的时候,怨敌当下就全部消失了。

就像奔公甲格西,出家之前他是一个强盗,有很多的怨敌,不管走到哪个地方都担心:是不是哪里埋伏着我的怨敌啊?虽然他身上经常带着几把长刀,背着弓箭,还是觉得不安全。当他出家后,开始修菩提心了,发起殊胜善心的时候,一下子觉得整个世界都安全了,没有怨敌。在菩提心的境界中,谁是怨敌呢?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是我们救度的対境,是我们生慈心的対境。慈心的対境绝对不可能是怨敌,因为我们的心理和対境的关系决定了这一点。

“谁不似敌嗔?”前面讲,颂词是借用了相续当中对怨敌的概念。虽然现在我们准备修菩提心,但是还没有忘记以前对怨敌的态度,所以我们应该忆念一下,以前对怨敌,对不喜欢的人、国家、民族是怎么样嗔恨的,就要用这种态度来嗔恨我爱执。我们绝对不容忍它再兴风作浪,在我们相续中继续发挥作用,障碍我们修持利他心和殊胜的菩提心。

这个地方讲“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应该通过修持自他相换来舍弃我爱。我们应该像对怨敌一样嗔恨我爱,但是只是嗔恨还不行,嗔恨只是表明我们态度,怎么才能消灭它呢?学习自他相换就是在说明这个问题,应该通过修自他相换来消灭我爱执,以前是很爱执自己,现在开始爱执众生。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施受法,施受法是非常重要的修法。我们通过一呼一吸的方式,把安乐、善根通过呼气布施给众生,把众生的一切的痛苦、不如意,通过吸气吸进自己的身体,由我们来代受众生的苦。通过这样一施一受、一呼一吸,就开始在修持利他了。

当然这方面发心要非常纯正。上堂课我们讲了,如果发心不纯正,施受法、自他相换的法也可能变成增加我执的助缘。因为我想:如果我修持自他相换,能得到很多功德,还是以我为主;如果修持自他相换,可以让我的疾病减弱,也是以自我为主。如果这样,就会让自他相换的菩提心的修法变味了,变成增加我执的因。

我们在修习自他相换的时候,真正要想是为了利益众生,通过这样的修法来泯灭我爱。泯灭我爱一定是和利他挂钩的。所以舍弃我执就是利他,我们要树立这种概念,而不是说舍弃自我,就是我得到利益,如果舍弃自我是我得到利益,这个修法还是在和自我、我爱相应。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更隐蔽、更善巧、更难以发现,这是不行的。

所以在修持舍弃自己或修任何法、修持自他相换的时候,都要想到这是在修持利他,主要就是利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怎么样都无所谓,主要是利他为主,这就不容易和我爱相应了。

子二、后世生痛苦故当舍弃:

前后两个科判是遥相呼应的,第一个科判让我们观察发现,现世中怖畏的因是我爱执,所以应该舍弃。第二个科判讲,不单单是今世当中生怖畏,后世当中还会引发更多痛苦,所以应该舍弃我爱。一共有三个颂词。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颂词:

千般需疗除,饥渴身疾者,

捕杀鱼鸟兽,伺机劫道途。

字面意思:“疗”是治疗,那些千方百计地想要治疗自己的疾病,除却饥渴等痛苦的人,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不惜以“捕杀鱼鸟兽”这种造罪的方式来获得财富,乃至于有些时候“伺机劫道途”,埋伏在险要的地方抢劫别人的钱财、图财害命,做很多非法的勾当。

因为这些是非法的罪业,所以会产生后世的痛苦。因为观察到后世会生痛苦的缘故,所以要舍弃我爱。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这一切都来自于我爱执,来自于对自我的耽执。

因为相续当中有我爱,对自我非常关照、非常耽著,所以在世间当中会面临很多压力。首先我们会受到饥渴和身体疾病的逼迫,现在有些地方还在为了摆脱饥渴、疾病而奋发;有些地方吃饭穿衣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虽然没有饥渴之忧,但是为了过上所谓更好、更幸福、更上等的生活,还在拼命追求。不管自己是不是能达到这个目标,只要是信息畅通、没有饥渴压力的地方,很多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向往更好、更高档的生活。不管是自己的穿着、住宅,还是交通工具、出行的方式等等,都要追求更好的。但是因为众生被自己的业力所限,在整个世间当中,只有非常少的人能过上这种生活。

宗萨仁波切在《不是为了快乐》一书中也讲过,假如世界上有一亿人过上了顶级富豪的生活,地球都会被吃跨的,因为消耗的资源太多了。从众生的业来讲,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富人,虽然不可能,但很多人心中还是渴望那种生活。因为渴望,他就不考虑:自己前世有没有造过富有的业因,或者这样的追求会不会在今生造更严重的恶业,后世会怎样。对这些问题一律不考虑,就是盲目地定一个目标:我要像某某首富一样,我一定会成为那样的人。

很多人写书或在媒体演讲时这样宣传:只要你们奋斗、勤奋,你们也可以过上谁谁谁的这种生活。很多人根本不了知,其实里面有深层业果的原因,觉得只要我够勤奋,运气好,就可以成功。这么多人都发愿成功,但真正成功的人的确非常少。其实事实是明摆着的,但很多人还是相信,如果我去奋发,还是有希望、有机会的。

所以,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为了满足通过我爱发出的渴求,很多人拼命地去做很多事情。 “千般需疗除”,这些人千方百计地想要“疗除”,“疗”指治疗自己的疾病,“除”是除却自己的饥渴。引申的意思是,为了获得更高档的生活,开始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捕杀鱼鸟兽,伺机劫道途”,通过捕杀鱼、鸟、兽的方式,想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海边、河边、湖泊等水多的地方,通过捕鱼,或者大规模养殖的方式来谋取利益。在森林、树林这些地方,通过捕鸟或养鸟、杀鸟的方式来获得利润。兽有野生的,还有家养的,猪、牛、羊是家养的,野兽依靠打猎获取。有些野兽的毛皮很值钱,有些是牙值钱或身体某些部位值钱,人们就去捕杀它们。有些人是为了食用而捕杀,有些人是为了赚钱而捕杀。

人们可能通过贪欲心、嗔恨心去捕杀鱼鸟兽,乃至于还有通过愚痴心去捕杀的。《前行》当中讲过,造杀业的时候,有贪心杀生,有嗔心杀生和愚痴心杀生。

捕杀鱼鸟兽的根本是什么呢?它的基是来自于我爱执,本体是无明,行为是恶业,无明愚痴再加上恶业烦恼,后世痛苦不堪肯定是毫无疑问的。

“伺机劫道途”:还有一些人实在没办法找到钱,就当强盗抢劫,这里引申为小偷的情况。“伺机劫道途”,在一些比较险恶的地方开始抢劫,古代、现在都有。有的是在路上抢劫客车、货车;有的是在地下通道里用棍子敲晕别人,然后抢钱;有的是骑着摩托车去抢别人的包,去拽别人的耳环;有些直接去抢金店、抢银行……

这些抢劫有些成功,有些不成功,不成功可能直接就导致今世痛苦的果报,即便侥幸漏网了,后世也要感受恶果。有的人捕杀鱼鸟兽而赚了大钱,在今生当中满足了渴求,但业果是公正不虚的。虽然世间法律也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说法,其实能力有限,毕竟是人在制定规章法律,总有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还是会导致很多犯罪的人漏网。

还有一些行为没有被世间认为是罪业,比如办养殖场或者承包鱼塘,通过世间合法的方式,去获得利润。这些不但在世间上没有罪,而且是被鼓励的做法,这种情况下,造业者可能今生当中不会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或者有人今生当中虽然杀人抢劫,但是他可能钻了法律的空子,侥幸逃脱成为漏网之鱼。

有些人看到这些情况,就开始铤而走险了,觉得也许我不会被抓到。但是在因果律面前,绝对没有逃脱的事情发生。真正来讲,最公正的法律就是世间的因果律。佛法修行者、佛的弟子,如果诚信因果,绝对不会为了今生的快乐或者短暂的幸福时光,去做杀生偷盗,或者造一些违背因果且现实中也属于违法乱纪的事情,因为他知道做了之后必须偿还,而且不是一比一的偿还,业果中有一个翻倍的规律。

业因果是广大的。因果有几条规律,第一,未作不遇;第二,已作不失;三,业果是增上的。上师以前总是用滚雪球做比喻:雪球是越滚越大的,业因果随着时间的增长也会越增越多,越来越大。所以业成熟后,受报越晚,承受的痛苦也就越强烈。受报越早,痛苦越轻微。不管怎样,了知业因果规律的人不会做这些事情。

但遗憾的是,虽然轮回的确存在(以前有无数世,不修行的话以后还有无数世),但是众生(包括我们在内)只是把眼光放在今世,不了知自己多生累世流转的问题,所以绝大多数的众生都是近视眼。近视眼一是看不远,二是看东西很模糊。同样,众生也看不远——只看到今生;看东西很模糊——不知道业因果。

我们很需要接受寂天菩萨讲授的佛法智慧教言,以此让我们清醒,让我们知道:人生除了今生之外,还有前世、后世,前世已经有无数世,不修行、不解脱,以后还有无数世。现在我们这一世,在整个流转的长河当中只是非常短小的一个刹那。我们觉得这一世好长,有好几十年,甚至觉得一天好长、一年很长、一辈子很漫长,如果把前后世的轮回加起来,今生这点时间就不算什么了。

就像在地面上看我们的城市,觉得它好大。但是越往上升、走得越高,你会发现它越小,乃至于从卫星上去看,就变成了一个点,从太空上看,根本就看不到。再往上走,扩大到太阳系、银河系,连地球都找不到在哪里了。如果把轮回拉长,这一世是连一刹那都不如的短小时间。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观念,就非常可能为了这么短暂的时间中的一点点利益,造下了要在很多生世中受苦的恶因。从轮回的角度看,到底有没有这种必要呢?每个众生如果连今生的苦都不想受,对恶业导致的、要感受很多生世的痛苦,难道想受吗?肯定不想。但是众生因为不知道业果关系,违背世间道、违背业果规律而去造恶业,肯定会导致很多痛苦的发生。而学习了佛陀教言、内心当中对因果规律诚信不疑的人,会非常自觉地去遵守业果规律。

如果没有佛出世把业因果的规律给我们讲清楚,凭我们自己的智慧根本抉择不了,比如此业感此果、彼业感彼果,或者有些是相似的善但实际是恶,有些是相似的恶但实际是善,善恶的差别是哪些……对这些我们根本不知道。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正法。长久学习佛法,不但对修行没有什么障碍,反而是理清修行过程中的疑点,纠正修行错误的指南,尤其是有系统的学习非常重要。

有些人不想学;有些人觉得佛法简单,只懂一点就觉得已经掌握了佛法;有些人觉得系统学习时间又长又累,没有时间;有些人觉得自己一个人看书就可以了。我们不否认、排除其中有上根利智的人,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痴心自是,自以为是。

如果没有上师指导、没有系统的学习、没有团体监督,我们学习佛法非常容易半途而废,因为自身和外在的障碍太多了,通过我们自身的福报、自我的努力,根本不足以对付这么多的违缘。所以我们必须要系统学习,通过上师不断的护持、加持,道友不断的帮助、提携,就像大人扶着小孩子走路一样,我们才能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下去,慢慢地成长。当我们相续中的智慧、慈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像小孩子长大了,不需要扶持也能自己走,即便离开了殊胜的上师,离开了团体、道友,那时也可以独立自主地修行。如果没到那种程度,过早离开团体的闻思修行,还是有点危险的。

当然每个人的业力、想法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我就是要这样做,如果真的这样想,佛出世可能都没办法阻止。如果不是这种情况,还是要像上师提倡的一样,尽量多地学习如《入行论》、《前行》、《般若摄颂》、中观等智慧的教言,之后我们才懂得怎样修行,才能清楚地知道修行过程当中哪些是顺缘、哪些是违缘、到底要修到什么程度。否则,连“我爱执是什么”都不知道,连“我爱执是我们修行的大敌”都不知道,还想修得很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此处颂词讲到为了自己的我爱,很多人往往铤而走险的情况。佛经当中也经常讲,众生很愚痴,往往是笑着造罪,哭着去承受。这个教言太经典了。众生造罪的时候,几乎都是笑着去造罪,在很快乐的状态下去造罪。如:杀生的时候很快乐,把鱼杀了,可以好好地吃一顿。或者觉得钓鱼很有乐趣,鱼线抛下去把鱼钓上来,很有成就感。造罪的时候都觉得很高兴,笑着去造罪。但是承受果报的时候,都是哭着去承受。

《毗奈耶经》、《贤愚经》、《百业经》当中讲了很多类似的故事,众生在受苦的时候嚎啕大哭,不断地呻吟、抱怨。佛陀就说,你们造罪的时候是那么高兴,现在承受果报的时候,这样哭有什么用呢?很多佛经、论典,公案当中,都提到过这一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要好好重视。

有哪一个人承受痛苦的时候还在笑?不管身体上的小痛、大痛,还是心里的忧伤,都是痛苦的成熟。在痛苦成熟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欢喜,没有人高兴,没有人笑得出来。这就是佛陀讲的,造罪的时候欢欢喜喜地去造罪,然后受苦的时候哭哭啼啼地去承受。我们还是需要了知业因果的道理,使自己尽量避免重复造罪。

这里表面是在讲业因果——“后世生痛苦”,其实还是在说舍弃“我爱”。这一切的来源是我执。耽著我执、执著自己,导致了这一系列痛苦的发生。从这方面认真观察,就知道是到了应该舍弃我爱执的时候了。以前因为不知道而舍不得放弃它,但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又一个颂词,一个又一个科判的观察,已经知道其实耽著我爱、耽著我执,给自己带来的只是无穷的麻烦,没有给我们带来一点点安乐,既然如此,何必还执著它不放呢?应该通过修持利他心,通过修持他爱执的方式来抛弃它。

下面再看第二颂:

或为求利敬,乃至杀父母,

盗取三宝物,以是焚无间。

字面意思:或者有些时候为了得到一些利敬,乃至杀害自己的父母、盗取三宝的财物。通过这种罪业,最后堕入无间地狱,被无间地狱的烈火所焚烧。

“利敬”是世间八法的一种归纳。世间八法包括利衰、苦乐、称讥、毁誉,“世间八法利与衰,苦乐称讥与毁誉”,《亲友书》当中也讲到了世间八法。世间八法其实可以归摄到“利敬”当中。世间八法当中有四个是我喜欢的——乐、利、敬、称;苦、衰、讥、诋毁四个是我不喜欢的。不管怎么样,可以把这些归纳成利敬。

“或为求利敬,乃至杀父母”,或者为了追求利敬,造下很大的罪业,乃至杀父母。杀父母的事情都做得出来,更不用说其他的小罪业了。以佛陀的智慧观察,杀父母的罪业属于无间罪,无间罪在一般罪业当中是非常严重的罪业。如果造了无间罪,没有中阴身,死了之后,直接堕入无间地狱中受苦。“无间”的意思包括:没有中阴叫无间;堕落地狱后不间断地受苦,没有休息的时间;一个身体充满了整个地狱,没有空隙。有很多种解释无间的方式。

求利敬杀父母的例子很多,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过一些,我们看古书、历史也有很多。有些人为了登上王位而杀死父母,中国、印度、国外都有。因为得到了王位之后,有恭敬也有利益,得到王位是非常善妙的,有些人为了王位就无恶不作,杀兄弟、杀其他人的也很多,当然杀父母是非常极端的。

比如在经典当中讲到,提婆达多为了得到利敬,和王舍城的阿阇世王配合起来,他蛊惑阿阇世王说:你把父亲废掉或杀死,你做新王,我取代佛陀成新佛。新王统治世间,新佛统治僧团,那是多快乐的事情呀!阿阇世王最后把父亲关起来,饿死了父亲,造了杀父亲的无间罪。如果不是大臣阻止,差点把母亲也杀了。

提婆达多造了三个无间罪。第一、出佛身血。为了取代佛陀成为僧团的领袖,所以他推山压佛,巨石滚下来,护法把巨石打碎了。其中一个小碎片砸到佛的小指,出了佛身血,这是一个无间罪。第二,破和合僧。他把和合的僧团分为两部分,造了破和合僧的重罪。因为有破和合僧的罪业,当时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没有生起善心,它的影响就有这么大。比如现在一个国家被原子弹炸毁了,我们觉得简直太吓人了,这么多人死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可以生起善心、生起证悟。但是在提婆达多破和合僧团的一天时间中,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没有生起善心,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第三,杀阿罗汉。他把一个比丘尼罗汉(莲华色比丘尼)打死了。提婆达多为了利敬造了三个无间罪,这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没有学习佛法之前,在无始的轮回过程当中,按照佛经的讲法,虽然佛没有授记你在轮转的时候造了什么罪,但我们在流转轮回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没有人不造无间罪的。我们曾经造过无间罪,也曾经堕落过无间地狱。现在我们已经从地狱当中出来了,如果现在还不求解脱,相续当中的我爱执还在存在而且不断膨胀,如果不加以约束、不加以改变的话,最后某一天这个种子还会复燃的,我们还会为了求利敬而造五无间罪。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盗取三宝物”,盗取三宝物不是五无间罪,但是罪过胜过五无间罪。因为上师在讲记当中引用了一个菩萨的话,大意是:五逆四重,我还是可以救,但是盗取三宝物的这些人没法救。(原文: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偷盗属于佛、法、僧的财物,是“盗取三宝物”。有些人去偷寺庙里的功德箱,当然是“盗取三宝物”;有些偷佛像里装藏的宝物、佛陀面部的宝珠、偷法宝、偷佛前供的金曼扎、金灯。有些直接是佛的东西,有些是属于供佛的用具,还有一些偷僧众的财物。监守自盗的也有,不 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因为我爱执,导致利敬之心无法调伏,甚至于“盗取三宝物”。

上师的讲记中也提到现代真实发生的事情,当时我们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非常恐怖,非常害怕。这个故事中的人不单单是偷盗了三宝的财物,还犯了杀人的戒、不净行的戒等,都是很重的罪。这些都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我爱执引发的利敬心。

盗取三宝物罪过是非常严重的,今生受到了惩罚,下一世还要堕地狱。所以下面讲“以是焚无间”,通过这种罪业会堕到无间地狱当中被焚烧,这种过失非常严重。

我爱引发求利敬的心,如果对利敬非常执著,我爱执、我执不断膨胀,在今生中会毁坏一个人贤善的人品。如果对于我爱、自我非常看重,对于我爱引发的利敬非常贪执的话,哪里还有什么羞耻心?哪里还有什么伦理道德?哪里还有什么贤善的人品?一切的一切都会失坏。

如果是一个修行者,我爱执引发对利敬的高度膨胀、执著,绝对会失坏自己的修行。所以我爱对于世间人、修行者的今生、后世,都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前面讲过,我们在整个轮回当流转中,今生只是很短暂的一瞬间,这么短暂的一瞬间,怎么样度过都可以,不一定要通过造恶业的方式。即便得不到财富,也可以清贫、简单地过一生,乃至情愿饿死也不造罪业。如果因为我不去造罪业而饿死,本身就是一种不造罪业的决心,这种不造罪业的决心会导致很大的福报。痛苦也只是痛苦这一生,短暂的一生结束之后,因为这种福报的缘故,下世一定会获得很充足的资具。

所以不要考虑短暂的今生,而应该考虑未来的很多生世,尤其是作为修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讲,应该考虑利益众生,应该考虑成就佛业的殊胜正道,而不是单单把眼光局限在财富、今生上面。尤其是今生的财富、今生的名声,这个利益即便获得了,也是非常短暂的。何况有些时候奋斗了,还没办法获得,白白浪费时间的情况也非常多。所以说“后世生痛苦故当舍弃”。

下面我们再看第三颂:

有谁聪智者,欲护供此身?

谁不视如仇,谁不轻蔑彼?

字面意思:有哪个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想保护供养这个身体?谁不把身体视为仇敌一样去看待?谁不轻蔑这种身体?

其实“身体”引申的意思是指我爱,对自我的执著。这个地方为什么讲“有谁聪智者”呢?相续当中有我爱的人,我爱本身就是一种愚痴,有智慧的人绝对不愿意它生起、想要它增长。相续当中的我爱本身就是盲目的,是没有智慧、无明的表现。

有些人在造罪业的时候,比如世间人在违背法律的时候,根本想不到后果。一旦被抓起来了,那个时候开始清醒了:那是不应该做的,假如当时不做的话,现在也不会这样。很多人被抓后一下子就清醒过来,变得非常明白是非,明白事理了。

为什么当时发现不了?因为当时我爱、我爱执正在膨胀,被利敬的心蒙蔽了,哪里分得出来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说明我爱就是无明愚痴的本性。现在受苦的时候就很清醒,但造罪时为什么不清醒呢?造罪的时候我爱执在膨胀,那个时候我们根本看不清楚该不该做。但受苦的时候就开始后悔:以前不应该做,不应该造这个罪业。如果以前我不造罪业,现在我就不会这么贫穷、这么多病等等。当然我们能了知这一点也是很好的。

如果世间一时冲动杀了人再去后悔,基本没有挽回的机会了,肯定是枪毙或者终身监禁。但是作为修行者来讲,一方面我们在忏悔以前不应该造罪,但是现在还是可以扭转的,因为还有后世,虽然前世我失败了,导致今生当中很多痛苦,但是我现在去改变,如理如法地做取舍,可以导致我后世不再重蹈覆辙。

但是众生往往就是可怜可悲,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一方面觉得是因为以前造的业现在很苦,另一方面我们现在也不愿改正。作为众生来讲,这是很可怜的地方,这也是上师再再调伏我们、给我们宣讲教言的缘故。如果众生这么好调伏、容易度的话,那就好办了。就是因为众生刚强难化,所以上师要求我们要反复学习,而且上师用很多的善巧方便,比如用呵斥、鼓励、赞叹、奖励等多种方式让我们学习。从因果角度来讲,学习佛法是我们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但是上师还是说,如果考试很好或学习结束后给我们奖励。

从一个角度来讲,这是不合适的(当然不是说本身不合适),因为众生的根基很下劣,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明明是自己得利益的事情,还需要别人提供奖品给我们,我们才去学习。这是不是有点颠倒呢?什么时候我们自己愿意去学习了,不管有没有鼓励,有没有奖品,有没有呵斥……我们仍然要学,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学了之后对我们自己好。

或者作为一个发菩提心的人来讲,就是应该好好学,学了之后把智慧、把佛法传递给别人,让别人也能学习这么殊胜的法义,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否则想着“为什么不给我东西,如果不发奖我就不学了”,上师经常呵斥说这是很愚痴的想法。

上师也讲过,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是这样,以前的授记就是这样的。有个公案,国王做了十个梦,其中一个梦是口渴的人在前面跑,水井在后面追。口渴的人说明我们内心烦恼炽盛,非常需要妙法的调伏。水井代表甘露,水井追着人说:你来喝,你来喝吧。现在就是这样,众生非常需要调伏,很口渴,上师追着我们让我们来学法:你一定要来学,要好好学,给你提供法本,给你提供好的道场,提供好的法师,给你提供一切的顺缘。其实就是催着我们学。这时候还不好好学就来不及了。

其实我们已经到了末法时代,我们不是在佛出世的时候。佛陀出世的时候,我们没有遇到佛,莲花生大士出世的时候,我们也没遇到。我们漂流到了现在,已经到了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正法追着我们,还不学的话,上师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我们堕落,没有办法了。对待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好好思维。

这里讲的“有谁聪智者”,是指真正有智慧的人。当然不是世间的聪智者,世间人很聪明、很会赚钱、很会骗人,或者很会处理事情、很会为人处世,但这种聪明才智没办法认清我执、调伏我爱执,也认识不了我爱执的危害性、重要性。所以这里的“聪智”是指佛法的聪智者,在佛法当中了知:我爱执是一切痛苦的源泉、一切轮回的根本,调伏我爱执、修菩提心、修利他心是最殊胜的修法。

“有谁聪智者,欲护供此身?”,“身”可以理解成自我。没有智慧的人想去护持我爱、供养我爱,让它的力量不断增长。如果是好的,比如智慧,我们供养它、护持它,让它不断地茁壮成长,智慧增长、悲心增长,这对于自他都有利。但是因为我们的护持,我爱的力量越来越大,我们不断给它输送养料,让我爱的身体长得越来越大,它变得很大之后就伤害自己,伤害众生。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谁“欲护供此身”?谁不视之如仇?谁不把我爱视如怨敌?谁不轻蔑它、藐视它呢?其实应该有这种态度。

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应该犹如对待仇敌一样去对待我爱,然后通过修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彻底把它消灭掉,这非常有必要。如果不消灭掉它,它就会在我们修菩萨道的过程中作很多障碍。所以寂天菩萨告诉我们,要了知我爱引发后世痛苦,应该舍弃它。

我们把前两个科判合起来看,“子一、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子二、后世生痛苦故当舍弃”。总而言之,应该通过修自他相换的方式,舍弃我爱而修持利他心。

这节课我们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