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140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入行论。

这个科判当中,讲到了不自他相换的一些过患,前面说了未见的过患,也说了可见的过患。下面是讲摄义,对前面的内容做一个归摄。

丑三、摄义:

利他能成乐,否则乐尽失,

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

如果我们能够利益他人,一定因此能够获得快乐,否则如果不利益他人,我们的快乐,就完全会失坏。“害他令受苦”,如果我们以害心去伤害别人,令对方受苦,“愚者定遭殃”,这种愚痴的人,最后一定会让自己也受到伤害。这就是它的摄义。

这里其实就讲到了我们平时在生活、修行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了知的这些殊胜秘诀。如果不了知这种秘密的话,其实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虽然想要获得快乐,不想受苦,但是我们的所思和所行,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这就是平时我们讲到的,对于业因果,对于世间规律的愚痴。学习这个颂词,也是为了部分打破这方面的愚痴。

“利他能成乐”,这也是一种规律,如果我们利益他人,当时我们的发心是利他的,这样一种起因是善,利益他的行为也是善,所以它的发心和行为是善,它的果也一定是善,所以“利他能成乐”,就是说如果利益他人,我们自己也能够获得快乐。

“否则乐尽失”,“否则”就是反方面讲,如果我们不利益他人,我们就会“乐尽失”,意思就是我们不会有快乐。如果我们不发心利他,就没有快乐最初的起因。然后不以利他心,去做利他的行为,也不会有快乐。快乐的因的过程没有,它的因也不会有,所以“乐尽失”,就根本不会遇到身体或者心的种种快乐。

再进一步讲,“害他令受苦”,如果我们不管是发心害他,希望对方受苦也好,还是真正以利他心,去做了伤害对方的事情,已经让对方受苦也好,或者现在我做了利他的加行,能让他以后受苦也好,不管怎么样,这种不了知业因果的愚者,因为自己的害心,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最后一定让自己遭受很大的灾殃,很大的难忍之苦。这是业果之间无欺的规律,如果利他能成乐,不利他就不会有快乐,如果害他,那是令自己受苦的。

我们去观察一下,如果我们利他,自己能够获得快乐,或者如果我们自己获得快乐,也必须要去利他。如果我们自己不想要受苦,也不要让众生受苦;如果我们让众生受苦,自己会感受很大的痛苦。这些都是因果之间的规律使然。

我们了知情况之后,就必须要在修行过程当中,刻意地去观修利他心。这里经常强调刻意,为什么要刻意呢?因为我们内心当中其实充满了很多的自利心,很多的烦恼,这种自利心和这些烦恼如果不通过刻意地去改正的话,让它自然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几乎不可能。

我们了知这种原理之后,要刻意地去观修利他。现在我们自利心很重,就要刻意地观利他,培养利他心,来对治我爱执这种自利心,要刻意地去修持很多的善业。虽然这也是一种执著、着相,但是这种执著、着相,它是改变我们整个轮回命运,最初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如果缺少了最初的这种执著,我们是不可能从自私自利心很强大的凡夫众生,一下过渡到一切无所欲无所求,安住在像圣者一样境界的状态当中,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刻意地去改变,通过利他心去改变自利心,通过刻意地修善法去对治恶业。刻意修完之后,后面我们的善心就可以非常自在地去趋入。

以前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当中,也讲了一个比喻,印度有一种陶师,就是做陶罐的陶师。他有一个轮转机器,最初要发动机器的时候,需要很大的力量,人要去推或者怎么样,要很大的力量去转动,但是到了后面,转动一会儿之后,它的力量到了,自己就开始转了。这个时候陶师不需要加以功用,但是机器还是会自动旋转。

同样的道理,我们最初修法,需要启动善心、利他心的时候,必须要很大的勤奋。因为利他心,在我们相续当中属于新生事物,自利的心是力量很强大的。我们要对治自利心,生起利他心,最初的时候,肯定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努力、挫折之后,才可以生起来。所以,最初我们启动它的时候,要刻意地去执著它,当我们把它启动好之后,它就慢慢力量越来越大了,力量越来越大之后,就可以任运地运作。那个时候,我们稍微关注一下或者乃至于不关注它,它都会连续不断地生起。

我们不能说,你看佛菩萨的善心,可以任运地生起,那么我们也可以。或者我们想的是,佛菩萨这样的心,我们怎么可能生起呢?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对的。只要我们最初的时候,能开始用功,开始专注,开始精进,像佛菩萨那样的境界,我们也是可以获得的,那种无间断、无勤作利他的状态,其实我们最后的心中也可以产生。但是如果缺少了最初的功用、苦行,这种境界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我们要刻意地去对治自利,刻意地生起利他。

按照《俱舍论》的讲法,其实我们的苦和乐,它是无记法,也就是苦乐本身非善非恶。苦乐算是一种异熟果报,这种苦乐的果报,它是来自于前世的善恶。善和恶非无记,它是有记的,要么就是善的属性,要么就是恶的属性。善的属性,可以产生今生的快乐。前世的恶业,能够成熟今生当中的痛苦。而成熟了之后的苦和乐,其实是一种无记,无记就是没有属性,不是善,也不是恶。快乐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恶,痛苦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是一种果法,善恶的成熟的果。

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因为现在我们要修自他相换,自他相换的就是苦和乐。苦和乐本身只是前世善恶的一个果报而已,它是无记的果法的状态。但如果我们在感受乐果的时候,得意忘形,飘飘然,生起傲慢,乐就转变成生起烦恼的因。但是如果我们在生起快乐的时候,也能够通过善巧方便去转变它,这种快乐就可以变成生起善法的因,比如说这里的自他相换。

痛苦也是一样,它只是以前恶业成熟的一种现象、果报,它本身无记,不是善不是恶,但是如果我们在遇到痛苦的时候,生起了嗔心了,痛苦就变成了下一轮感受痛苦的因,变成恶业了。如果我们在遇到痛苦的时候,也能够通过善巧方便去对待它,比如这里所讲到的,因为苦的缘故,我观想感受众生的痛苦,愿众生诸如此类的痛苦都在我身上成熟,这时候苦就变得有意义,苦就变成了成就佛果的因,变成大善业的因。

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些修法,第一苦乐本身,它是非善非恶的,只是上一轮善恶的果;第二是不同的心态,可以让苦和乐,变成善或者恶。

我们经常讲一个问题,就是苦和乐本身已经没办法改变了,因为现在我们感受的苦和乐,已经成熟了,它的因在前世或者以前,我们现在只能够感受它,已经没办法改变它了。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待苦乐的心态,要让乐和苦转变成新一轮的善还是恶,这我们可以做得到。

我们修持自他相换的时候,本身的乐是前世善的果报而已,是一种无记法,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一种受,只是一种果报。但是在感受乐的时候,我们想到,我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感受像我现在的这种快乐。当我们受乐的时候,生起一种善心,愿我的快乐成熟在一切众生上面,愿我的快乐能给一切众生感受,这样乐就变得有意义了,变成了生起善法的一种助缘、成因。

我们在修持自他相换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快乐给众生,让众生去感受。在观修自己这种快乐愿众生感受的时候,我们的快乐有没有损失?在观想的时候,我们是没有丝毫损失的。不但没有损失,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我们如果生起利益他的心,愿众生来感受这种快乐的心的时候,我们的快乐还会增长。因为不单单是我身体当中,正在感受本身的快乐,而且还可以生起愿众生能够得到快乐的另外一层快乐。所以,这种观想不但不会让我们的快乐减少或者消失,而且还可以让这种快乐增长。不单单是增长,而且这种快乐,还会成为以后快乐的因。因为这种快乐已经变成善业了,变成一种大善了,它会成为以后快乐的因,成为成佛的因,它就变成非常有意义的一种快乐了。

痛苦来讲也是这样的,当我们感受痛苦的时候,痛苦的本身它只是一种果报,非善非恶。当我们在感受这个果报的时候,是在通过感受痛苦的方式,来消尽以前的恶业。同样道理,快乐也是一样。在感受快乐的时候,你在消尽以前的善业。善业是怎么消尽的?通过成熟快乐的方式,让以前的善业慢慢就没有了。痛苦也是一样,通过感受痛苦的方式,让以前的恶业慢慢通过感受痛苦的方式来消尽,就没有了。

但是这里讲自他相换的时候,怎样令我们正在受苦的时候,不单单是消尽以前的恶业而已,而是要让这种苦变得有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我们受苦的时候,观想一切众生的痛苦我来代受。当然,代受众生痛苦的时候,比如我正在头痛的时候,也可以观想,现在在我感受头痛的当下,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和我一样,正在感受这种头痛,愿一切众生的头痛,都成熟在我的身体上,愿一切众生不再头痛了,我来承受一切众生的头痛和痛苦。也可以以头痛为缘,观想所有众生不同种类的痛苦,一切的痛苦都到我身上来成熟,愿一切众生从此远离一切痛苦。

因为这时候,痛苦是不愿意承受的,我不愿意承受我就想,众生也不愿意承受,与其所有的众生都同时来感受这个痛苦,还不如我一个人来承受,让所有的众生因此离开这个痛苦。如果这能够成熟,多善妙啊!

如果这样想,这种痛苦就很有意义了,不单单是痛苦变得有意义,而且它转变成一个善法的因缘、修道的因缘,让自己能够把痛苦转为道用的因缘。它怎么样变得有意义呢?通过观修自他相换的方式,变得有意义。这是很有必要的一种观想方法。

有些时候,我们会想,观想痛苦会不会让痛苦增加呢?其实我们在观想代受众生痛苦的时候,并不能让自己的痛苦额外增加,虽然我想的时候,是让所有众生的痛苦都在我身上成熟。对于痛苦,在分析它的体性、状态的时候,比如一种苦生起来了,如果我的心很紧张,我们会感觉痛苦有加重的感觉。如果我们放松了不管它,不去注视它,这个时候就感觉苦好像轻点了。

同样道理,当我们自己感受苦的时候,很执著自己,觉得这个痛苦不想忍受,如果痛苦的时候,心情更紧张,我们发现痛苦会叠加,除了本身有的痛苦之外,还有一个我内心当中的一种状态,导致苦更加严重。

如果我们能够在受苦的时候,来观想众生的痛苦我来承受,实际上我们就把心态放开了。心态放开之后,痛苦本身虽然还在那里,但是因为我们心态的放开,它不会额外的增长,甚至会有所减轻。因为不再执著它的时候,痛苦的程度就会减轻一点。

当然,这不是让我们和前面讲的一样,抱着投机的心态,为了减少自己的痛苦,来观修自他相换。这不是它的主要内容,是要鼓励我们修持自他相换,代受众生受苦的,鼓励我们生起这种心态的说法。

还有一种修自他相换的必要性是什么呢?实际上,你代受也好,不代受也好,反正苦就在这个地方,你现在已经在感受了,我不想代受众生的苦,这个苦还在这,反正已经在感受这个痛苦了。与其我在感受痛苦的时候,怨天忧人、哭天喊地,还不如我把心量放开一点,让我来承受众生的痛苦。这不更好吗?

要点就在这里。无论如何,痛苦你已经在感受了,在感受时怎么样去运用这个苦呢?受苦的时候,迁怒于他人:“如果不是他的话,我怎么会痛苦呢?如果不是那个原因,我怎么能感受痛苦呢?”与其这样怨天尤人,还不如在已经感受痛苦的时候,痛苦已经没办法转变了,已经在我的相续当中正在承受的时候,没办法改变现实的时候,我还不如想,这个痛苦愿一切众生不要再承受了,愿我自己来承受一切众生的这类痛苦,就变得更有意义了。这种心态是升华的心态,是非常清净的一种心态。观修自他相换的理由,可以从这个方面去了解。

这种修法实际上是让我们把痛苦转为道用,把安乐转为修道之用。怎么样把一切事情都能转为修道之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够转为修道之用,这些都能变成我们修行的素材。

当然,我们在一生当中,痛苦是非常多的,有着不同种类的痛苦。假如我们掌握了把痛苦转为道用的方法,这是第一个前提;第二,这种痛苦在我们这辈子当中,它会源源不断的出现。如果我们掌握了转换痛苦的方法,痛苦源源不断的出现,生一次苦,我把它转一次道用。转一次道用是什么意思?里面的意味非常深远。把痛苦转一次道用,就说明我生起了一次善心,就是修持了一次善行,我就发了一次菩提心,我离成佛又进了一步。我第二次转为道用,又修了一次善心,第三次又生一次善心,像这样的话,每一次痛苦它都没有白费,每一次痛苦都成为庄严,成为修道之用,成为我们积累资粮的一种方法。

我们一辈子当中有很多痛苦。每一次遇到痛苦的时候,都能够这样转变,我们就不会在遇到痛苦的时候,那么伤心欲绝了。因为那时候,痛苦不再是一种让我避之不及、伤心欲绝、让我活不下去的东西,而是让我能够修道,增长资粮,而且痛苦还能够成为帮助众生的素材。

这样下去的话,一辈子假如都能这样度过,我们的心态永远是开放的。承受痛苦的能力,它是非常强大的,就不会因一点小痛苦就把我们打败了,把我们打倒了,永远起不来。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出现的,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够强大。

不管从生活的角度,还是修行的角度,如果我们懂得自他相换的窍诀,都是很好的,对自己很好,对其他人也有很好的影响。我们在一个道场之中,遇到各种各样痛苦的时候,都能够这样化解掉,或者在家庭当中,遇到痛苦的时候,都能够这样化解掉。因为有的时候,苦也会传染的。如果我遇到痛苦的时候,把这个痛苦表现出来:“啊呀!我很苦啊!我受不了了!”旁边的人也会受影响,他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得很糟糕。如果我们在遇到痛苦的时候,很淡定,能够把它化解掉,旁边的人也会受到感染的。所以,这也是一种利他。

平时人和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别人言行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很懂得善巧地转变痛苦,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得很乐观,能够把这些痛苦、违缘都转为道用,他的方法其实也是很好的一种可以让别人借鉴的模式。别人会知道,学习佛法的人,他在痛苦面前是可以应对的,他不会哭天喊地,不会迁怒于人,他把这个能够轻易地化解掉。

这方面来自于一种修行,我们对待痛苦,对待自他相换修法的一种理解。理解了之后,其实我们发现,可以把痛苦用来修道,而不是被动地去承受它,再迁怒于人,怪罪于人,怨天尤人,不会这样。不会把痛苦变成下一轮受苦的因,而是把痛苦变成帮助众生,或者说从根本痛苦解脱的因。

因为我们所有的痛苦,所有恶业的来源,都是来自于自私自利。而菩提心是化解自私自利最好的一种药。当我们受苦的时候,能够以菩提心来应对。在讲第一品的时候学习过,菩提心能毁重罪,能够积累很大的福德。这样修下去,我们内心中善的力量就越来越强大,菩提心越来越强大,罪业越来越小,善法越来越增上。这个时候是自己和他人获得利益的一种殊胜的因,也能够使自己迅速地成就殊胜的佛道。所以,我们对待自他相换,怎么样让乐变得有意义,怎么样让苦变得有意义。

这里是讲,我们正在乐的时候,怎么样把乐,变成利益众生的因;我们正在苦的时候,怎么样把这个苦,变成利益众生的因。当然还有其他的时候。比如,在打坐的时候,可能没有强烈的苦,也没有很强烈的乐。但是我们可以观想,施受法就是这样的,当我们吸气的时候,观想所有众生的苦,进入到我的身体当中,我来承受;痛苦、痛苦的因等恶业烦恼,都吸到我的相续当中,我来承受这个苦。呼气的时候,观想把我所有的快乐和一切快乐的因,全部布施给众生,让众生去感受。这时候一呼一吸,平时就要训练,锻炼我们承受的能力。当我们遇到紧急关头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平时乐的时候,我们就要想到,把这个乐给众生分享。当我苦的时候,观想众生也不愿意承受这个苦,让我来代受。

这时候就能够在全天候当中修行佛道了,就能把佛法用在生活当中,用在一切行住坐卧当中,用在我们见闻忆触当中。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不是说,只是上座观修半小时佛法,下座之后,还是一个纯纯粹粹的世间人。我们上座的时候可以修,下座的时候可以修,全天候可以修,白天可以修,做梦时也可以修。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修行质量或者能够圆满资粮的速度就会快很多。

自他相换可以说是怎么样让苦乐变得有意义。在自他相换当中承受众生的苦,让众生受乐。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苦乐,作为修行菩提心的殊胜的素材。这种素材源源不断,取之不尽。因为我们是凡夫,每天都在感受苦乐,所以可以把这一切都来作为我们修道之用。

子二、教诫断除彼因:

“彼”就是我执,我们要断除我爱执,这个因断除之后,我们一切痛苦就会远离;帮助众生断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就会远离。

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

悉由我执生,此魔我何用?

世间当中的一切天灾人祸,一切的怖畏,一切的痛苦,都是由我执而生的。这个我执的大魔,对我而言有什么用呢?没有什么用。既然没用就应该遣除它、消灭它。

世间的灾害、怖畏、痛苦五花八门。这些痛苦很多,从分别的痛苦的成因,也是很多。但是它们有个根本因,就是第三句讲的“悉由我执生”。我执就是一切灾害、怖畏、痛苦的根本因。如果一个一个,把分别的因灭掉,但我执还存在的话,它会源源不断地再派生出其他不同种类痛苦的因。只有把我执的根本灭掉,才能够灭掉一切的灾害、怖畏和痛苦。

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本是在树根,它的树干、树枝、树叶、树花、树果……就像是灾害、怖畏和众苦一样。如果我们只是在树枝、树叶上面下功夫——这种怖畏我要消除掉,摘掉一片树叶,那个怖畏我要消除掉,又摘掉一片树叶,我把这个树枝剪掉一点。其实,它的树根存在的话,它会源源不断地再出生树叶,出生树枝。如果你把树根去掉了,一切上面的这些灾害、怖畏、众苦就不会有了。下面还有比喻。

同样的道理,一切的灾害、怖畏、众苦有很多,它们各自的成因也不一样。但是它有根本的因,最根本的来源就是我爱执——爱我的自私自利的心态。我执就像魔一样,魔是伤害众生,让众生不自在的。这样一种魔,对我来讲是没什么用的,应该断除。

灾害当然有很多,世间的灾害有兵灾、水灾、火灾、地震、车祸等等。这一切灾害,其实由我执而生。怎么样由我执而生呢?因为这一切灾害,一切痛苦来源于罪业,罪业来源于烦恼,烦恼来源于我执。由我执而造业,由业而受生。龙树菩萨在《宝鬘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上师们讲法的时候,经常引用这个颂词:“由我执有业,由业而有生”,如果有了我执就会有业,有业之后,就会有痛苦。

当然,我执也分为两类。一个是根本的我执——我不存在而认为我存在的执著,一个是我爱执——自私自利的心态。而这里主要是讲世俗菩提心,只是讲我爱执。喜欢自己、执著自己的心态,就是我爱执。实际上一切的灾害,就是因为我爱,因为我爱,所以产生了烦恼,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受生。所以,一切灾害,根本是我执。

还有就是怖畏。我们在世间当中,有很多种怖畏。各种各样的怖畏,也是由以前的恶业而生。恶业是烦恼而生,烦恼是我执而生,所以怖畏也是由我执而产生。

比如我们在独处的时候,很害怕,有时候房间里面有风吹草动,自己好像听到声音了,马上就开始害怕。这也是因为以前我们经常生害心。在《前行》当中讲,如果我们经常生害心,就是伤害众生的心,也包括幸灾乐祸的心,愿对方不愉快的心,如果他能够倒霉多好啊……如果有这些害心,到后世就会显现,自己很容易怖畏。别人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自己很害怕。从一个角度讲是胆子小,另一方面讲是,很容易遇到让自己内心怖畏的因缘。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怖畏,有轮回的怖畏,有世间当中的怖畏。

在经论当中,经常讲五种怖畏,第一种叫怖活畏,第二叫死畏,第三叫恶名畏,第四叫恶趣畏,第五叫大众威德畏。

第一种是怖活畏。担心自己找不到生活的资具,活不下去。这样的人有很多,总是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挣不到钱怎么办,那自己就没办法生活了。这种怖畏是很普遍的。

第二种是死畏。怖活与死有差别,怖活是害怕自己找不到生活的资具而活不下去,死畏就是直接害怕死亡。不修行的所有人,都害怕死亡,因为死亡就意味着他这一世生命的终结,所以对死亡很有怖畏。这就是死畏。

第三种是恶名畏,就是怕自己背上恶名。很多人都喜欢自己的名声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口碑。如果是别人在外面造谣,某某什么不清净,或者做了什么恶业,他就会说:“谁在外面给我造谣?谁在败坏我的名声?”像这样,他会非常怖畏和害怕,很恐怖、很愤怒。这就是恶名畏。

第四种叫做恶趣畏,怕自己死后堕入三恶趣,因为三恶趣是充满了痛苦的。这是恶趣畏。

第五种叫做大众威德畏,在大庭广众当中,尤其是有大人物在场的场合当中,自己要上去发言,上去做事情,就很害怕。有些人在私底下谈笑风生,思路也很敏捷,随便可以抓一些典故,抓一些教证来说,但是一上了这些场合之后,他就很害怕,到了大众的场合当中非常畏惧,这是大众威德畏。我们在佛学院学法的时候也是这样。有些人在私下准备讲考时很好,让他坐在上面,上师、法师、道友很多人都在旁边的时候,自然就在那里发抖,思路全部空白了,就讲不出来了。相信很多道友都有这种体会。这叫做大众威德畏。

这五种怖畏也是来自于我执。这五种畏还有一种解释,是从修道的角度来讲。

第一个怖活畏,菩萨在修道的时候,比如他要修布施,不敢把所有的财富布施出去。他害怕把所有的东西布施出去之后,就没办法存活了。他没办法把所有财富都布施掉,这叫怖活畏。

第二个死畏,他可以把全部的财富布施掉,但是不敢布施生命。害怕布施自己的身体导致死亡,这叫做死畏。

第三个恶名畏,菩萨必须要到很多的地方去度化众生。有的时候必须要去一些,在古代来讲,比如妓院、酒肆,去度化众生。但是菩萨害怕进去之后,别人说我怎么办,诽谤我怎么办。他就非常害怕这些情况。对现在来讲,比如夜总会,其他一些不好的地方,一个出家人在里面进进出出,虽然他可能度化众生去了,但是有可能别人看了之后,对他名声不好。这就叫做恶名畏。

第四恶趣畏,就是菩萨不敢去恶趣当中度化众生。大众威德畏和前面没有什么差别。

像这样,怖畏由我执而产生。

还有就是众苦。痛苦分别来讲,有无量无边的种类。每个众生痛苦的方式都不一样,因为我们产生痛苦的因,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产生的苦果也是非常之多。

打个比喻讲,自己家里如果有一百件东西,这一百件东西就可能产生一百种痛苦。比如这个东西坏掉了,我苦了,那个东西丢掉了,我苦了,这个东西过期了,我苦了。反正一个房子里面,我执著多少东西,就产生多少痛苦。我身体也是一样的,今天耳朵痛,就有耳朵痛的痛苦,鼻子有鼻子的痛苦,每个地方都可以产生痛苦的。我的亲人生病了我痛苦,被人欺负了我痛苦。

这样分析下去的话,产生痛苦的因无量无边,所产生的痛苦也是无穷无尽。但是归纳起来就是三苦,有苦苦、变苦、行苦。苦苦、变苦、行苦,也是由我执而产生。所以,真正观察起来的时候,一切的灾害由我执而产生,一切的怖畏由我执而产生,一切的痛苦也是由我执而产生。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就相当于魔一样的。

平时我们很害怕魔。魔让众生痛苦,让众生怖畏,让众生不自在、不悦意,这是魔的体性、功用。它的显现是青面獠牙,魔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显现。当然,魔显现的根源来自于实执,来自于我执,直接把我执比喻成魔,比喻成魔障。就像我们每个人害怕魔,我们也应该害怕我执。因为从功用上来讲,我执和魔的体性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既然对于魔那么害怕,我们也应该对我执很害怕,应该像嗔恨魔一样嗔恨我执,我们应该以降伏魔的心态去降伏我执,驱逐魔的心态去驱逐我执。如果魔在我们家里面,或者魔在我心中,我们肯定不愿意,哪怕是一刹那,都会想方设法赶快找高僧大德念经,遣除魔障。

其实除了这个魔之外,更大的魔就是我执,我爱执。我爱执无始以来,就盘踞在我们心中,无始以来就在伤害我们,无始以来不断地在制造灾害,不断地制造怖畏,制造各种各样的痛苦。我们怎么能容忍它继续存在呢?所以,一定要遣除它。

密宗当中有一些降伏法、诛法,是降伏魔、诛魔的。其实真正来讲,降伏魔、诛魔的真实意义,是诛我执、降伏我执的一种窍诀。上师讲降伏法的时候说,如果你念降魔咒时,当成外面有一个魔去降伏它的话,就完全错误了。而且你在念降魔咒的时候,如果没有悲心,以想要把他杀死的嗔恨心去降魔、去念咒的话,就误入歧途了。

魔其实是什么?外在的魔只是我们内心的状态投射到外面,显现魔的影像。如果我们的内心当中是清净的,投射到外面就是清净的,如果我们内心当中罪业充满,投射到外面就是魔的形象。降魔是安住在清净和大悲的状态中来降魔。

降伏的魔就是我执大魔。内心当中的我执一旦调伏了,外在的魔就决定不会显现了,因为一切外面的影像都是内心所显现的。只要你调伏了内心,外在就不会显现。就像电影屏幕上面的影像,来源于放映机一样,你在外面想要把屏幕上面的这些仇敌消灭掉,那是做不到的。因为它的来源还在放映机里面,源源不断地在放映。如果你把放映机取掉了,把开关关掉了,外面的影像自然就消灭了。

一切外在的魔障,一切的灾害、怖畏、痛苦,都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我执,什么时候调伏了我执,什么时候外面这些魔就没有了。密宗当中的很多修法,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是相合于大悲和清净见。当我们心中生起这样境界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对治我执,降伏这个一切外在障碍的根本。从内心当中出发,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念诵咒语,通过强烈的咒语来消灭我们内心当中的习气,消灭相续当中的我执,这才是降伏法的真正含义,而不是说真正在外面有一个怨敌,我们要用降伏法把他消灭掉。

讲戒律的时候说过,我们认为外面的张三,他经常伤害我,现在我要用降伏法,把他降伏掉。如果我们生起了杀心,然后认准了这是张三,再通过念咒语的方式,把他杀死的话,我们就会破根本戒。因为所有杀生的条件都已经具足了。

降伏外面的魔也是一样的。外面的魔是内心的一种投影,内心的执著不消尽的话,外在的魔是永远消不尽的。如果内心当中清净了,外在的魔绝对不会显现。

而且还有一种说法,当我们的心调伏的时候,外面的魔就会变成护法,魔就会显现佛菩萨的形像,变成佛的本身。因为它其实是一种投影,当我们的心安住在佛菩萨境界的时候,外面的魔也是佛菩萨的显现。当我们的心安住在障碍、我执的时候,外面就会显现魔的形象。所以,外面所有的显现,没有一个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自己的内心不清净而显现的。这方面也是教诫我们断除我执。

下面再继续讲比喻:

我执未尽舍,苦必不能除,

如火未抛弃,不免受灼伤。

我执没有完全舍弃之前,痛苦是绝对不可能消除的,就像我们手去抓火,被火烧伤的时候,如果不抛弃火,我们就会连续不断地被烧伤。这是通过喻义结合的方式,让我们来消尽我执。

前面讲到,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我执,我执必须要抛弃。抛弃我爱执的方法,就是修持世俗菩提心,修持利他,修持他爱执,就能够抛弃我执。我们平时多去修慈悲喜舍、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这就是把我执彻底消尽的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执的伤害,也已经知道了消灭我执的方法,下一步就需要再再去观修,上座或者下座的时候,用一切的善巧方便来对治我执,因为我执不消尽,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痛苦,“苦必不能除”。

比如我们肚子饿,肚子饿是一种苦,按照世间人的理解,要消除这种痛苦,那很简单,你就做饭就行了,吃饱了苦就消除了。比如我很贫穷,世间人的处理方法也很简单,你去挣钱,有钱了,苦也就消除了。

但这只是局部的除苦方法。如果我执没有消尽的话,局部的苦虽然是缓解了,但是内在的我执,它会源源不断地生成更多的痛苦。这一世的痛苦也许没有了,下一世还会痛苦,反正我执没有消尽,它就会一而再、再而三、源源不断地显现痛苦。所以如果我执不消尽,在局部下工夫去消尽痛苦,这是永远没办法做到的。因此,“我执未消尽,苦必不能除。”

打个比喻讲,比如我们的手抓住一个火炭,火炭很热,手会非常痛苦。如果我们不把火炭抛弃掉,就会继续地被它焚烧,受到灼伤。如果把它抛弃掉,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痛苦,但是毕竟已经把它的根源抛弃掉了,所以以后的时间当中,就不会再被火炭所灼伤了。

寂天菩萨为什么要讲这么多?我们对我执,其实是一种畸形的爱执、爱恋。就像世间上有一些人,他就是喜欢魔鬼,喜欢坏人。其实有什么可喜欢的呢?想不通。但是他那种习气、执著就是这样的。同样,凡夫众生也是这样的,虽然我执一无是处,真的分析下来没有一点好处。但是我们无始以来已经习惯它了,我们觉得有了它很安全,要让我们把它灭掉,就很恋恋不舍,甚至会找很多理由来保护我执。

寂天菩萨讲了很多理论、事例、比喻,反复地让我们去了知,最后让我们生起一个定解,我执是不能再留了。再留下去的话,我肯定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什么时候产生这个念头,才会准备要修道。我们听完之后,没什么感觉,说明我们的时机还不到。还要继续去听、去看、去思维、去观修,最后我们真正对我执产生了很强烈的厌烦心或者嗔恨心,觉得我执的确是潜伏在相续当中最可怕的魔头,无始以来的痛苦都是因它而来的,什么时候产生这种感觉,就可以真正下手了。

就好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当中,总是不顺利,总是感觉到很多的违缘,但是他就是一直找不到,到底是什么原因,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让自己一直不顺利。最后他发现,原因是潜伏在自己身边的一个很熟悉的朋友,所有的不愉快,所有的灾难,都是他一手策划的。如果真正认识到了的时候,他就不会留情,马上要把他驱逐出去。

我们无始以来也觉得在受很多灾难、痛苦,也在找问题的所在。外道为什么要修道呢?他认为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找到了一切痛苦的因——身体。身体存在,他就会有痛苦,所以他想方设法五火焚身,在身体上受苦刑,他觉得如果这样的话,就可以把轮回的因,把痛苦的因消灭掉。

世间上的人也在寻找,也认为找到了痛苦的因。就像前面讲的一样,如果你贫穷,你去挣钱好了,如果你很丑,你去整容,你觉得不幸福,你去找幸福的因。每个人都不想受苦,每个人都在找,苦到底是因为什么,但总是找不到。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之后,它又有什么新的问题。他觉得房子太小了,房子太小换个大房子,住进去之后,刚开始还可以,一段时间之后,又觉得怎么还是不快乐。又觉得哪里不对,总是在找原因,找到之后,又出现新的原因。其实根本没找到痛苦的因。

我们最后通过《入行论》,通过佛法的方式找到了原因,这就是我爱执。真正认清楚了我爱执,我们就不会再容忍它。寂天菩萨用很多的篇幅,很多的比喻来告诉我们这个事实,我们也要配合寂天菩萨的讲法,自己要去观修,真正去跟随寂天菩萨的思路去观察,也要去找到导致我们受痛苦、轮回的因,就是我爱执。找到之后,我们也会下决心去抛弃它。

这里用比喻讲,就像你不抛弃火,不免受灼伤一样,如果不抛弃我执,就绝对没办法除苦。

癸五(摄义)分二:一、意乐;二、行为。

“意乐”就是我们心的状态,“行为”是它的实际操作行为。

子一、意乐:

如为止自害,及灭他痛苦,

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已。

如是为了制止自己的痛苦,也为了消灭他人的痛苦,一定要把自己的快乐完全地布施给他人,让他人感受“爱他如爱己”,就是爱其他的众生,犹如爱自己一样。

“如为止自害”,如是我们为了制止自己的一切痛苦伤害,也为了灭除他人的痛苦伤害,我们一定要修持自他相换。通过修持自他相换可以灭除自己的痛苦,也可以灭除他人的痛苦,这是肯定的。因为自他相换的心,是一个很清净的善心。如果这种清净的善心,在我们相继当中生起来了,我们的一切痛苦的根源就会灭除掉。而且如果我们的内心很善良的话,我们愿意去帮助他人灭除痛苦。所以,灭除自他痛苦的根本因是自他相换。

如果为了自己快乐,也为了众生快乐,也要修持自他相换。因为自他相换是一种清净的善法,自己生起来之后,自己就会安乐,自己安乐的时候,也能够让众生获得安乐。

还有,如果想要自己出离轮回,也要让众生出离轮回,就要修持自他相换。因为它是一个很清净的善法,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引发了这种善心,它的能力完全可以帮助我们从轮回当中解脱。因为轮回的根本是我爱执,如果把我爱执去掉之后,我们就可以逐渐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如果想要自己成佛,也愿意让众生成佛,也要修持自他相换。比如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修持自他相换自己成佛了,也帮助很多众生发起菩提心,也逐渐成佛。

所以我们想要“止自害”、灭除他人的痛苦,乃至于成佛,都要修持自他相换。

这地方讲“舍自尽施他”,舍弃自己的一切,完全布施给他人,这就是完全放弃我爱。“舍自”就是讲完全放弃我爱执,因为我爱执的状态,就是完全围绕自己而转,巴不得世界上所有众生的财富自己一个人获得,众生的死活完全不管。

现在就完全反其道而行之,“舍自尽施他”。自己观察自己有什么东西,自己有了善根取出来布施给众生,自己有了快乐,布施给众生。把所有的一切都布施给众生,这个时候其实已经表现出了“舍自尽施他”的、利他的、自他相换的一种心态。自己的快乐让众生去承受,贫穷自己来承受。

“爱他如爱已”,爱众生犹如爱自己一样。我们知道,在所有自己所执著的东西当中,最爱的是自己。不管平时怎么样,其实我们真正喜欢的东西,就是自己,对自己是最爱的。我们为了自己,什么都愿意做,什么都可以放弃。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真正爱众生达到了珍爱自己程度,我们对众生来讲,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什么都可以做到,什么精进、努力都可以做到。

我们通过观修,应该启发自己的心,如是地产生自他相换、爱他如爱己的境界。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离真正的菩提心的生起就很快了。当然,菩提心有很多不同的层次。但最初的时候,在小资粮道的时候,也要生起无伪的、无造作的利他心,为了利他愿成佛的心要生起来。生起来之后进入小资粮道。在这个基础上,再再地修行,就可以迅速地趋入到菩萨地直接成佛。那时就可以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一切有情。

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