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144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入菩萨行论》。

现在学习到“寅三、修我慢”。从字面上看,“修我慢”好像是“修持我慢”的意思,上师在讲记中讲得很清楚,这是通过我慢来进行修持“断除我慢”的方法。结合总科判的意思,其实就是和高者换修傲慢,体会高者相续当中我慢的状态,然后再在自他相换的过程中,把这种我慢的烦恼让自己来承受,而让众生安住在殊胜菩提心的状态中。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个颂词。现在我们再看下面的颂词:

故令闻众口,齐颂吾胜德,

毛竖心欢喜,浑然乐陶陶。

字面意思:我要让“以前的我”听闻到众人交口称赞、齐声颂扬我之胜德的盛况。我听到这种称赞之声后,高兴得汗毛竖立,内心数数欢喜,处于乐陶陶的状态当中。

一般来说,不管是高者还是其他人,一般的凡夫都喜欢听别人的赞叹、歌颂,听到赞颂便很高兴,尤其有很多人众口一词地赞颂自己,那种飘飘然的感觉就更强烈。此处用“毛竖心欢喜”表示,因为我们的汗毛会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竖立起来,如在恐怖、害怕或者信心增长(如见到上师或听闻到空性)、非常高兴的时候。此处是自己很欢喜而导致汗毛竖立,说明听到赞叹后的欢喜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浑然乐陶陶”,是指自己处于非常超胜的欢乐状态当中,众生都很喜欢这样的状态。

换修之后,“新我”对“旧我”说:我要让你来嫉妒我,我站在很高的位置生起傲慢,所有人都在赞叹我,我自己就体会这种“毛竖心欢喜”的乐陶陶的状态,而你根本没有这种状态。

前面我们讲过,高者的内心中对低下者很容易产生蔑视、俯视、傲慢的心态以及优越感。但我们知道,这种状态其实是一种烦恼,是痛苦的因或本体,也是一种愚痴的表现。

进一步分析,他能够产生这种傲慢,一定是有某种超胜一般人的功德,否则,如果一点都不超胜,就没有一个真正的理由可以产生傲慢和得意的心态。也就是说,他能够产生傲慢心,说明他仍然具有某种功德或超胜之处。

当然,我们首先要知道,圣者是不会有傲慢的。凡夫人产生这种傲慢心是怎样的状态呢?作为一个凡夫人,虽然在某些地方有超胜其他人之处,但依此产生傲慢也是一种愚痴的表现。俗话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自己财富、功德、相貌超胜的人多的是,自己却坐井观天不知道,自觉很了不起;或者当他处于高位时,面对不如自己的人很容易产生飘飘然的感觉。

如果我们深入观察,从具足功德的角度看,真正最有资格产生傲慢的就是佛和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佛菩萨的功德圆满了。如果说谁的功德大谁就可以产生欢喜,从“谁有资格”的角度来讲,佛菩萨才是最有资格生傲慢的。

佛菩萨的功德如此圆满,他们内心当中却一点傲慢都没有。一般凡夫人最没有资格生傲慢,内心当中的傲慢却比天还高,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的功德超胜了上师和佛菩萨。这种傲慢不是愚痴还是什么?就是愚痴。

从内在规律来看,佛菩萨之所以具足圆满的功德,其实就是因为他们调伏了内心当中包括傲慢在内的所有烦恼,从而产生了殊胜的佛菩萨功德。所以说,如果我们要生起真正超胜的功德,就必须要调伏傲慢。反过来推,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傲慢,就永远生不起佛菩萨的功德。所以,佛菩萨的功德是通过调伏傲慢等烦恼而产生的,而现在我们内心当中恰恰有傲慢,那我们能不能产生佛菩萨的功德呢?当然无法产生,这是很清楚的事情。因此我们到底有什么资本傲慢呢?

从财富的角度来讲,佛菩萨有十种自在,其中之一就是财富自在。此外,学过大乘经论的人知道,佛菩萨有一种禅定叫“虚空藏三昧”,安住这种三昧,可以通过自己的三昧力(等持力)在虚空当中降下财宝雨。所以说我们的财富和佛菩萨相比,是绝对比不上的。

即便在凡夫当中,色界天、欲界天中四天王天、帝释天以及一般天人的财富,我们都是无法相比的。比如四大天王之一的多闻天子,就被看作是财富圆满的象征。我们的财富和这些天人相比,远远不如。

世间的大富翁或财富自在的人,他们拥有的财富也远超我们。不止人道,即便在旁生道中,龙王的财富也是非常多的,所以从财富的角度我们没有办法跟他们比。

从相貌的角度讲,在某个小圈子里可能自己算是相貌出众,如果把范围扩大,世间还有很多相貌比自己超胜得多的人,天人的相貌更超胜。天人的相貌到底如何庄严,我们没有真正看过,所以无法真实对比,我们看到的都是人间普通人的相貌。作为人道众生来说,中外男女的相貌如何,这是我们看得到的,可以做比较。天人的相貌如何了知呢?按照很多地方记载,天人的相貌比人间的人好看无数倍,通过一些公案我们可以大概知道。

《前行》当中有个公案,讲到佛陀的堂弟难陀很贪恋妻子不愿出家,后来佛陀通过善巧方便度他出家了,但他还是很想妻子老是想溜回去。佛陀为了调伏他的贪欲心,有一天就把他带到雪山上去,在山上看到一只盲眼的母猿猴。佛陀就问难陀,你的妻子和这个母猿猴相比哪个漂亮?难陀很不高兴,他说这怎么可能相比呢?我的妻子比这只母猿猴漂亮无数倍!然后佛陀又把他带到天界,看到天女之后难陀就不想回来了。然后佛陀就问他,那么你的妻子和天女相比怎么样?难陀回答说我的妻子和天女相比,就像母猿猴和妻子作比较。

在这个公案里,难陀尊者看到过母猿猴、人间美女(妻子)以及天女,从他的对比我们就知道,母猿猴和他的妻子相比,一个很丑陋,一个很漂亮;妻子和天女相比,妻子就变成猿猴级的了。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我们没见过天人,但以这个公案来推理,其实天人的相貌远远比人超胜,然而我们还老是觉得自己如何好看。其实真正对比、推理的时候,我们在外貌上没有产生傲慢的理由。

傲慢的人如果不知道比自己更超胜的情况,当然可能产生傲慢,但对比之后傲慢心马上就没了。智慧也是一样的,虽然自己觉得自己的智慧、学识如何高,其实在僧人、居士或世间当中,智慧比自己超胜的人还很多,学识和种姓方面也是如此。真正从这些方面观察分析,我们凡夫人没有产生傲慢的理由。

我们如果要打破自己的傲慢,就要观想一下自己的过患,从自己的过患着手,就很容易打破自己的傲慢心。或者和更超胜于自己的人相比,也可以打破傲慢心。但是,我们处于这种傲慢的状态当中时,如果没有以智慧的教言去观修,我们没有办法了知自己的过患。明明不能产生傲慢心却产生了傲慢心,佛陀是最有资格傲慢却不傲慢,自己没有智慧,方方面面都不行,却很傲慢,这明显就是一种愚痴的状态。

从愚痴的角度来讲,傲慢者——高者的相续当中具足了这种烦恼和慢心。这样分析下来他很可笑,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愚痴的状态,既然很愚痴,他还保持这种心识不放下,那就是一种很可笑的行为。

还有《前行》中讲过,当傲慢者处于傲慢状态的时候,既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也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这也是一种无知的证据。如果是一个清醒的明眼人,或者相续当中傲慢烦恼不是很深重的人,对于明显的功德和过患一般都能看得很清楚。但因为自己有傲慢心,对自相续当中很大的过患和别人相续中圆满的功德,都根本看不到。

比如在《前行》当中经常提到的提婆达多、善星比丘。虽然他们在佛面前呆了很长时间,但提婆达多自认为可以背诵三藏十二部,便生起了傲慢心,觉得自己的相貌、智慧都比佛陀超胜,为什么要做佛陀的弟子?其实他根本没办法和佛陀相比。因为他有傲慢,功德如此圆满的佛陀就在面前,他也看不到;而他相续当中的傲慢烦恼如此严重,想要和佛争夺僧团的领导权,这么大的过患自己也看不到。所以烦恼心重的人对自己很大的过患看不到,对别人很大的功德也看不到,而一般的明眼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这也能证明,傲慢心重的人处于严重的愚痴状态。

我们现在通过自他相换的方式,把高者内心当中的这些过患换来由我们承受,而他想获得的利益、财富、智慧、相貌超胜等殊胜功德则让他去获得。了知高者内心当中的烦恼、状况和愚痴心的可笑之处后,我们再修持自他相换的心,也可以对治我们自相续中的傲慢。

接着我们分析下面一个颂词:

彼富吾夺取,若为吾从仆,

唯予资生酬,其余悉霸取。

字面意思:对于“原来的我”所拥有的财富,我要完全地夺取过来,一点都不剩。如果他愿意做我的仆人,我只给他一点点仅够维持生活的报酬而已,其他劳动果实和资具全部都霸取过来。

颂词表现了高者相续当中的恶心。前面是到他们相续中的烦恼和愚痴的状态,而现在是讲他们相续中恶心的状态。很多时候,当一个人处于高者位置的时候,他根本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只想自己一心夺取,不会考虑别人的痛苦和安乐。就像前面我们所讲的一样,我们处于高位时,因为只关心自己的苦乐,便对别人的苦乐毫不关心。这个颂词很好地表现出了这种情况。

“彼富吾夺取”就是如此,针对换位之后“原来的我”,“新我”对“旧我”生起一种恶心,客观地表现了高者不关心低者苦乐的真实心态。这种恶心在很多作为高者的凡夫人相续当中存在着——就是一心一意地想要霸取别人的财富,然后给予别人一点点资生的报酬。这种情况古今中外都有。

当然也不否定有一些处于高位的人,内心调伏得很好,人也很善良。但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一旦处于高位,就很容易傲慢,看不起别人,一旦看不起别人,对别人的死活和苦乐就不关心了。他会觉得:只要我过上富裕的生活,其他人过得怎样都无所谓。或者只要我能过上好的生活,那么其他人都应该为我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用尽一切方法来霸取别人的资产,只给别人一点点的报酬,这种情况也是很多。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因缘果报,但颂词并不是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只是从高者内心当中的恶心进行分析。

话说回来,当我们处于高位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众生的苦乐?有没有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其实还是很多的。有时只要自己能获得安乐,其他人的安乐不用考虑;只要自己能离苦,那么自己可以把痛苦转嫁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替自己承受痛苦。这样颠倒的自他相换,我们以前再再地做了不少。

此处颂词讲的自他相换是一种善心,但以前凡夫人的自他相换就是一种恶心,把自己的过失换到别人身上去,把别人的安乐换到自己身上来。这就是一种轮回的因,成为众生的因。现在的自他相换必须要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的安乐给予众生,把众生的痛苦由自己来代受。

我们再从自他相换的角度来看这个颂词。这里说到,“新我”高高在上地对待“旧我”,要让他成为我的仆人。对这句话,我们反过来从自他相换的角度来理解:对现在的新我而言,“旧我”发了菩提心,就要做众生的仆人。高高在上的新我说“若为吾仆从”,即“你(旧我)要做我(新我)的仆从。”

我们作为自他相换的修行人,发愿要做一切众生的仆人。在第三品中也讲过,“凡需仆从者,我愿成彼仆”,我们要为众生服务,把众生的利益作为最至上的利益去考量。

从颂词原文来讲,“唯予资生酬”是“新我”对“旧我”的一种恶心的状态。但从发菩提心的角度来讲,为了利益众生,我们愿成为众生的仆人,只取一点点能够维持生存的报酬就可以了。“其余悉霸取”,其他的都为了众生而奉献。“其余悉霸取”本来指高者要霸取我的一切财富,现在从修持菩提心的角度来说,我心甘情愿地把我的东西全部奉献给众生,自己得到一点点的利益就可以了,只需吃饭、维持生存的一点点资具,为了利益众生,其他的都给予众生。这就是从自他相换的角度理解。

令彼乏安乐,恒常遇祸害。

字面意思:“彼”是原来的我。“新我”要让“旧我”缺少安乐,恒常遇到祸害。这是让众生不要得乐、让众生遇苦的这种心态,也是一种恶心。作为修行人,如果经常产生愿众生痛苦、离乐的心态,也是一种恶心。如果我们经常幸灾乐祸、不关心众生苦乐,心就会变得愈来愈恶毒,对自己和众生都是一个很大的伤害。所以,从现在未来、从世间出世间、从对自他等种种角度分析,如果自己经常串习恶心,都不会有丝毫利益,何况我们现在还是发了心的菩萨。

反过来,如果以世间人的心态去看,会觉得很正常:只要我能够获得快乐,只要我的家人、团队获得快乐,其他人的苦乐就用不着关心。就像现在很多人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口腹之欲,只是想自己吃得好、吃得舒服,但从来没有考虑到被我们所吃众生的感受。它们被抓住、被囚禁,然后被杀死、被烹煮、被我们吃掉,是非常悲惨、痛苦的,但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快乐,为了让自己离开痛苦,就把一切痛苦加到它们的身上,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作为一个菩萨,应该从各方面进行考虑,现在反其道而行之,应让“我”缺少安乐,然后把自己的安乐给众生,祸害由我自己来遭遇。“令彼乏安乐,恒常遇祸害”,我们要把颂词当中的“彼”字理解为“我”,“令我乏安乐,恒常遇祸害”,这就符合自他相换的精神。我们换位之后,“原来的我”应该这样去想——“令我乏安乐”,我可以缺少安乐,但众生不能缺少安乐;我可以遇到祸害,但不要让众生遇到祸害。

前面我们也再再地分析过,我们这样“想”的时候,虽然我们愿意让众生获得安乐,不一定能够令众生马上获得安乐;虽然我们愿众生离开痛苦,不一定能让众生立刻离开痛苦。但是,我们在“想”的这种心是非常纯洁的一种善心,很清净、很广大、很伟大,也是相应于菩萨道的善心。这种心一旦成熟,我们会获得某种力量,然后就可以真实地帮助众生,让众生从痛苦当中解脱、真实地获得安乐之道。从自他交换的角度来讲,意义是非常深远、非常殊胜的。

以上就讲完了和高者换修傲慢。了知了高者相续中傲慢的状态,也换修了菩提心,所以对自己和高者的状态了知得一清二楚,这时再来修自他相换就非常方便。也知道了内心当中的恶心如此可怕:如果我们处于高位生起恶心而不调伏,就会想“彼富吾夺取”;如果别人变成我的仆人,我就会“唯予资生酬,其余悉霸取。令彼乏安乐,恒常遇祸害。”如果我们处于高位,产生这种恶心是非常可怕的。

对高者相续当中的傲慢、渴求被赞颂、获得一切快乐等的心理状态,对他们的烦恼、痛苦和恶心,我们通过换修后知道得清清楚楚,对调伏我们相续中的傲慢心也能起到非常好的助缘的作用。

丑二、彼之原因:

为什么要通过三种换修方式来让“原来的我”受折磨呢?为什么如此痛恨“原来的我”呢?

彼为堕生死,百般折损我

“彼”就是“原来的我”,是我们痛恨、嫉妒、竞争和藐视的对象,是导致我长久以来堕落生死,百般遭受折磨的原因。“原来的我”在我堕入生死的过程当中,曾经百般折磨过我,所以现在我要报复他。

其实这里的“我”就是我执,就是我爱执。无始以来,我们相续中就是以我爱执为中心的,所以为了满足自我,我们就不断地产生贪欲、嗔恨、嫉妒、傲慢,不断地造种种业,不断在轮回当中感受很多生死。现在我想要修持清净佛法,我爱执还在从中作梗,让我生不起菩提心、没有办法相应菩萨道、没有办法证悟空性。所以说在整个轮回当中,“原来的我”(即我爱执)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有过患的罪魁祸首。所以说“报应皆归一”,我们在《修心七要》当中也有讲过,所有的报应“皆归一”,全部归在我爱执上面,都是我爱执惹的祸。

既然我爱执在无始轮回当中如此折磨我,现在我当然要报复它,要让它去受折磨。换句话来讲,就是要打击我爱执、消灭我爱执,因为这个我爱执是修菩提心和利他心的一种根本障碍,所以要对我爱执产生一种必须马上消灭它而后快的心态。如果产生了这种心态,我们的修行才有意义。

上师在讲记中也引用了噶当派格西的教言:什么时候我们对我执产生了犹如怨敌一样的心,这时候我们修法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还没有认为相续当中的我爱执是个怨敌,仍然把它当做一个最亲密的朋友,那么为了满足它的需求,我们还会去造业、去生烦恼。而我们修习佛法的时候,一切的所作所为也是为了满足我爱执的需求而奋发的,所以一切佛法都变成了庄严我执、加厚我执、加固我执的因了。如果我们没有把我爱执当成怨敌,我们所有世间和所谓的出世间的一切奋发都还是围绕我爱执而转,还是会成为轮回之因,所以佛法对我们来讲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如果我们把我爱执作为怨敌,想消灭它,那么消灭它的因是什么?就是佛法。只有当我们把我爱执当成怨敌、了知它是怨敌的时候,我们学佛法才有意义,因为这个时候修习佛法是为了灭除我执和我爱执而修行,这样目的就非常明确。这是在灭除轮回的根源,而不是在增长轮回,不是在造新的轮回的业,所作的一切都真正是为了灭除我爱执。而灭除我爱执,恰恰是诸佛菩萨所发现的、帮助众生脱离轮回的道路,所以何时认知了我爱执是怨敌,从那时起我们的修法就开始变得有意义。

在没有发现这点之前,我们的修法还是在为我爱执服务,还是被我爱执所利用,哪怕是“我要成佛”的心,都被我爱执所利用了。通过以上分析,“原来的我”(我爱执)就是让我堕落生死,百般折损我的罪魁祸首,我当然要痛恨它。所以我要把它观想成低劣者、竞争者,去打压它,让它去承受过患。以上就是“彼之原因”科判和颂词的含义。

子三(摄义)分三: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

丑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

汝虽欲自利,然经无数劫,

遍历大劬劳,执我唯增苦。

字面意思:“汝”——心意啊,你虽然想要利益自己,但实际情况是,经历了无数劫、遍历了无数大劬劳之后,因为执我的缘故,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在增上痛苦的感受,除此之外,没有获得任何意义。

我们的出发点本来是想利益自己,不想受一切痛苦,想获得一切快乐,这就是我们想要利益自己的心态。但我们的方法是错误的:想要利益自己,一切以自利为上,一切以自利为重,一切以自利为主。既然把重心都放在了自利上面,对他人的利益就不予考虑了。

为什么说自利有时候直接等同于恶业,等同于流转轮回的原因呢?因为太过考虑自己的人对别人的感受几乎考虑不到,根本不关心别人,甚至为了让自己获得利益,可以损失别人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就衍生出烦恼、贪欲、嗔恚、恶业,恶业再衍生痛苦,痛苦再产生愚痴,又开始产生伤害众生的心,如此恶性循环,到现在永远出不了这个怪圈。“执我唯增苦”就是这个意思。

再看颂词“虽欲自利”,它是最后“唯增苦”的原因,或者说也是一种想要实现自己利益的目标。“然经无数劫”就是指时间非常长,这里的“无数劫”不是从发心到成佛的三无数劫,而是无数个无数劫,乃至于从有轮回开始到现在,或者从现在到未来,是无量无边的无数劫,这么长的时间。以前到现在因为有“欲自利”的缘故,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唯增苦”,现在如果不调伏自利心,从现在到未来,在无量无边的时间当中,还会继续因为“唯自利”的缘故而感受轮回的痛苦。

“遍历大劬劳”,“遍历”是讲种类非常多,表示我们所经历的痛苦种类之多,各种各样的种类和渠道都经历了。我们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工作得非常辛苦,比如挖煤的人、搬运工或者上班族等,都觉得自己很辛苦。但这其实还不包括地狱、旁生、饿鬼等其他道众生痛苦的种类。

“大劬劳”指很多很多的劳苦,也有“无有意义”的意思。我们虽然经历了很多、很大、没有意义的痛苦,但结果是什么呢?因为执我的缘故“唯增苦”,它只是唯一增上了痛苦而已,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心中想要得到的离苦得乐,没有得到额外的解脱。

如果不修自他相换,还是保持自利、不打破自利(其实自他相换就是他利),还是一心一意地修持自利,我们还会经过无数的痛苦。如果从现在开始修持利他(下面的颂词就会讲到修自他相换的功德),我们就可以从自利中出来,从而找到一条全新的路,真正脱离以前的模式,获得新的智慧、修法和道路。通过这种道路走下去,就会真正地利益众生,也能够真正利益自己。

所以,真正想要纯粹利自,就要修持利他之道。修持利他之道虽然不考虑自利,但自利会不求而自得。如果我们一心一意考虑自利而不考虑利他,那是得不到自利的。因为考虑利他的时候就是考虑了其他众生的利益,就开始一心一意地去帮助众生,打破了自私自利的心,这样也就打破了轮回的根本,自然而然就从轮回中解脱了。因此,修持他利就可以获得自利,这不是一种投机的心态,而是让我们修持他利的时候不去考虑自利,但不考虑自利不等于得不到自利。

以因果不虚的道理分析,菩萨们在修利他的过程中,他们的修法和状态,完全是一心一意地考虑众生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虽然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最后得到自利没有?佛陀不考虑自利,最后却成佛了,这难道不是最圆满的自利吗?这就是最高的奖赏。所以不考虑自利不等于没有自利,不可能得不到,因为他的方法正确。

一心一意考虑自利的人最后得不到自利,因为他考虑自利的同时在伤害众生,圆满自利的同时不伤害众生的情况几乎没有。因此说“欲自利”而最后得到“唯增苦”,这就是不修持自他相换的过患。了知不修持自他相换的过患之后,我们就应该修持自他相换,而修自他相换就是修持利他,通过修利他、修他爱执来打破我爱执,这就是“摄义”的含义。

今天的课程就学习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