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188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来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

辛二、后世感受痛苦:

虽数至善趣,频享众欢乐,

死已堕恶趣,久历难忍苦。

虽然数数投至善趣,也频频享受很多快乐,但是死了之后也是堕入恶趣。“久历难忍苦”,要长久感受非常漫长、难忍的痛苦。在后世的痛苦当中,也包括今生想要获得的后世善趣安乐和不想获得的恶趣痛苦。

“数至善趣”,自己在轮回中多次地投生到善趣当中,频频地享受很多的欢乐。上师的讲记、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很多大德的论典,佛陀的经典当中都讲过,我们在轮回过程中也是享受过很多快乐,从帝释天王、四大天王、他化自在天、兜率天乃至于无色界、色界的快乐,乃至成为人间的国王、大富豪、貌美如花的人等等,这些快乐我们都是感受过的。因为我们在无始的轮回中流转的时间特别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生恶心、造恶业,有时生善心、造善业,如果是造了善业,累积到一定量,一定会感受果报,这些果报就是善趣当中的种种快乐。

我们宣讲的时候,在《入行论》前面也讲过,众生今生当中造了恶业,堕入到地狱当中,并不是受了痛苦就算了,在地狱当中还会继续产生嗔恨心、斗争心,通过这种业又会继续堕地狱。堕到旁生道也是一样,自己经常伤害众生或者产生贪嗔痴,也没办法造善业,舍弃了旁生的身份也会再堕恶趣。我们学习暇满难得的时候,佛经中曾经讲过,人和恶趣的众生死了之后,生为善趣的情况是很少的。

从这个方面看,好像很容易堕恶趣,生善趣的机会非常少,尤其是在前面提到了,如果一个众生堕入恶趣之后,没办法值遇佛法,不修善法的话,他通过什么因缘重新获得善趣呢?似乎永远没办法从恶趣中获得解脱的机会。上师解释的时候也说,这是需要很长时间或者很难才从恶趣中解脱的意思,并不是完全不能从恶趣解脱,没办法生善趣。在漫长的轮回当中,众生除了造恶业、堕恶趣,也造了很多善业,这些善业中有些是已经成熟的,有些是还未成熟的。众生在恶趣中,比如堕在旁生道,有时也会造一些善法,像对其他众生或者自己的儿女产生善念,所以相续中会有一些转生善趣的因缘。有了这些因缘,一定会转生善趣,不可能永远在恶趣中流转。从整个轮回的趋势、比例来看,堕恶趣的因缘还是多得多,生善趣还是非常困难。

有些窍诀当中打比喻说,如果我们要往善趣走,就像一个人推着一个大铁球,从山脚慢慢往山上推,我们想想就会知道这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是铁球,一方面是推铁球上山,需要很大的勤作才能把铁球一点点地挪到山上去。如果要往下走就非常容易,只要你一放手,铁球不待任何功用,不需要你在后面推它,自然而然地会一下子滚到山下去。同样的道理,堕恶趣很容易,生善趣很困难。在我们的相续当中,贪嗔痴恶业的相续,绝大多数众生是很纯熟的,他们恶业的种子、习气很深厚。

如果要让众生去造恶业,他的发心、对境、加行、究竟很容易具足。如果要修善法,不是缺这个,就是缺那个。修行也是这样,如果让我们造恶业,因缘自然而然都会具足;如果要去修善法,很多因缘很难聚集。比如我们要杀生食肉,随便走到哪个市场当中去买活鱼,很多人就会很高兴,还提供帮你杀鱼、掏出鱼的内脏等服务。如果听说你要放生,很多人都想不通。如果你要买回去吃,和他讨价还价,他还有降价的可能;如果听说你放生,他不但不降价,反而要提高价格。很多地方也对打鱼提供了很多顺缘,如果有人要放生,这里不能放,那里不能放,设置很多违缘。不仅我们在世间做善法这样困难,而且要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也会有很多违缘。如果要伤害众生,有很多伤害众生和造恶业的方式。从这方面也可以了知。

我们修行佛法的时候也是这样,当我们打坐、闻思修、念咒的时候,身体不好、心情不好,也没有时间、环境和条件。当散乱的时候,到处都是散乱的场所、因缘为我们提供散乱的帮助。我们在世间就是这种情况,如果要生善趣,需要很大的努力;如果要堕恶趣,是不待功用,很自然就会堕到恶趣。因此说从整个频率、整个趋势来看,轮回当中堕恶趣的因缘众多,生善趣的因缘非常稀少。

此处说,虽然我们曾经数数地投生善趣,也享受了这样或那样的众多快乐,但是在死了之后,还会因为以前相续当中的恶业,再度堕到恶趣当中。一旦堕入恶趣当中,久历难忍苦。从感受的角度来讲,众生感受快乐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感受痛苦的时候,时间非常漫长,这也是苦乐的特性。当我们很愉快的时候,感觉一天一下子过去了,七天的长假一下子没有了;当我们被关到监狱里或者感受痛苦的时候,感觉时间特别漫长,所以说久历难忍苦,除了恶趣本身的时间很长之外,再加上感受痛苦的时间特别难熬。

我们要知道,虽然也有生善趣的机会,但死了之后还是堕恶趣,而且生善趣很困难,堕恶趣很容易,在后世感受种种痛苦,众生就是不自在。我们看整个轮回的趋势,第一个,今生当中我们要生存,有时必须很勤奋,有时必须要造罪,有时必须和别人互相诤论,有时会产生很多烦乱,很少产生欢喜和欢喜的因、欢喜的果,而且得到之后很快又会消失。后世当中,虽然也有偶尔生善趣的机会,但从总的趋势来讲还是堕恶趣占大多数。虽然现在我们在善趣当中,但如果不修行、没有解脱,后世还是会堕到恶趣。虽然我们现在在修行,也造了一些善法,这些善法也会成熟它的果报,但如果不真正通过往生极乐世界的因缘,或者发菩提心、修空正见的善法来摄受,这个善业再多,总有一天也会用尽的。

在《大圆满前行》中我们学习到了,如果如理如法地对佛像或佛塔顶一个礼,从你的身体所覆盖的面积,现在的位置往下一直到金刚地基之间,中间有多少个微尘,就是你多少次投生转轮王的数量,而且比这个还要多,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们不只顶了一次礼,而是顶了很多次礼。假如我们在没有以出离心摄受的基础上,磕了十万个头,这样的福报可以说是没办法计数的。虽然每一个微尘就是一次投生转轮王的机会,但这种善法再多,当我们感受完后它就会消失。消失完之后的情况是怎样的?没有修解脱道的缘故,我们仍然是在轮回当中,虽然有安乐,但还是伴随着很多痛苦,因为恶业并没有彻底消尽,或者说在享受快乐的过程当中,还是在造感受恶趣痛苦的因。

我们看现在世间上的人们,虽然很多人有钱有势,但在享受欢乐的过程中,他们是不是在享受无罪的欢乐呢?没有享受无罪的欢乐,仍然在感受有罪的欢乐,在这个过程中继续造很多罪业。当他们感受的快乐终结的时候,罪业终究会成熟,一旦罪业成熟之后,就会堕入恶趣中去,承受非常难忍的痛苦。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任何可以确信,有保证、有把握的快乐。虽然我们也修了一定的善业,这个善业也会成熟,但是成熟之后,等着我们的仍然还是恶趣,这就是轮回,

我们考虑痛苦时,不能单单从轮回中抽取一段来观察,观察的数量很少,时间很短,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帮助我们确立整个轮回痛苦的自性,或者真正迫切解脱的见解难以产生。只有当我们对整个轮回的状况数数加以思维,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反反复复地观察,就会知道,虽然现在得到了善趣,但是后面还是恶趣,然后还会得到善趣,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厌烦的过程。我们现在得到了善趣,根本没有任何的把握,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如果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会考虑到,即便现在我们在轮回当中得到一点点的快乐、名声、财富、安乐,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从整个趋势来看,还是一个轮回的状态,仍然是痛苦的,没有任何的保证。众生却不了知,众生目光短浅,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觉得只要能够得到钱财、一点点的快乐就足够了,其他任何的事情都不考虑,这样就导致了后世继续流落轮回的结果。

我们要了知众生的痛苦,了知了众生痛苦之后,第一,我们自己要发起菩提心,第二,真正彻底解决众生痛苦的方法就是让众生真正了悟现在的一切状态、一切世界都是空性、无自性的,了知空性之后,才能真正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个科判是众生将要感受的后世痛苦,了知之后就会知道应该对他们应该产生慈悲心。这也是一种后世感受痛苦的所缘。

辛三(三有共同过患)分三:一、与解脱相违;二、此相违难除;三、颠倒执苦为乐。

“三有共同过患”也是所缘,还是我们缘众生生悲心的对境。三有当中,除了苦乐之外,还有一些共同的过患。共同的过患从三点来讲,第一,是和解脱道相违,整个三有是没有解脱的,在三有的状态中是没有解脱的;第二,众生在轮回的过程当中,世间种种身语意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和解脱道相违背的,这些相违的因缘很难以遣除;第三,众生颠倒地把痛苦执为快乐。这是共同的过患。

壬一、与解脱相违:

三有多险地,于此易迷真,

迷悟复相违,生时尽迷真。

将历难忍苦,无边如大海。

整个三有轮回充满了危险的地方,有很多险处,在险地当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的真性,而且迷失和了悟二者是矛盾的,一旦投生就会迷失在轮回当中,“尽迷真”,众生全部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既然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将历难忍苦”,他会在轮回当中没办法解脱,经历很多难忍的痛苦,这些痛苦无有边际,犹如大海的海水之量,边际没办法了知。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宣讲“与解脱相违”。怎么样相违呢?首先说整个三有,三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或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当中都充满了险地,可以说都是危险的地方,每走一步都有可能堕落的。

处在地狱中当然是已经堕落了,而且也会经常产生痛苦、烦恼,贪嗔痴没有减少。饿鬼也是一样的,饿鬼道的众生经常伤害其他有情,总是找不到吃的,好不容易看到了食物,有很多武士拿着武器,不让它靠近,否则就用武器殴打它,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嗔恨心。旁生也是贪嗔痴俱全的。因此三恶趣充满了险地。

人趣也是充满了险地,现在的人们为了追求衣食、享受,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也会通过烦恼做很多违背因果的事情,每做一次都是一个陷阱。现在我们做的时候,表面上看没有任何的问题。我们通过这个事情赚了很多钱,正在感受快乐。其实从赚钱本身到感受快乐的过程也是一个陷阱,如果我们在这过程中没有调伏自己的心,或者因为贪欲造罪业,就会从这个地方掉进去,后世直通地狱。很多时候我们每一次抉择、所作所为都很容易和烦恼罪业相应,所以人道当中也有险地。

阿修罗也是不用讲,有嫉妒心,经常和天人发生战争,生起嗔恨心,或者杀死、杀伤天人,也会有一定的过失,这方面也是险地。

天人也是一样的,他们沉迷于享受,本身不思解脱,不修善法,也是险地。再往上的欲界天大同小异,还有色界,虽然他们离开了欲界的贪执,但是他对于自地的禅定和境界生起了贪欲,他对自己禅定的贪执也是险地。无色界也是一样,他把非解脱道当成解脱道,这也是险地。

整个三有中哪个地方不是险地呢?我们在三有当中行走,看起来好像很平坦,到处歌舞升平,都是花花绿绿的享受,我们不知道每个地方都隐藏了很多危险。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生活,如果我们没有经常提起正知正念,小心翼翼地、通过不放逸的方式取舍因果,很容易堕入到险地中。

“三有多险地”,不单单是说有很多痛苦,而且埋藏了很多陷阱,主要是很多时候会让我们迷失,因此第二句讲到“于此易迷真”。“于此”是在轮回当中,整个轮回就是虚假的,我们认为轮回,所见所闻的一切都是存在的。如果这样认知,本身已经在真性当中迷失了。其实整个轮回就是一场戏一样,属于一个虚假的骗局。我们进来之后还认为这个是真的,我们该得到的得到,该舍弃的要舍弃,在里面产生很多的贪欲、嗔恨、嫉妒等等,轮回本身就是迷惑的,再加上很多以假乱真的东西,我们会更加迷上加迷,认为这些是实有存在的等等。尤其对于修行人来讲,如果修行佛法,就有希望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如果没有认真按照佛法道理的修持、不知取舍,刚刚要见到真性,又迷惑了。在轮回当中,本身就是很容易迷惑的。

“迷悟复相违”,而且迷失和证悟二者是相违的。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二者之间就是互绝相违。有迷的时候没有悟,迷就是不悟,悟就是不迷。有和无,是一个存在,一个不存在,叫做互为相违的状态。就像增益和定解一样,有增益的时候没有定解,有定解没有增益,迷和悟也是一样的。每一个众生,按照了义的角度来讲,都是佛的自性,因为没有了悟的缘故,我们就迷失了,迷失和了悟是相违的。虽然本具如来藏,但是我们现在的如来藏已经显现成了心识,显现成了广大、不清净的世界。当佛证悟的时候,迷乱的境界消失,完全没有迷乱,就是证悟了。因此迷和悟是相违的。

如果现在我们还是继续在走迷惑的路线,按照凡夫人的惯有思维,该贪的贪、该嗔的嗔、该迷乱就迷乱,这样下去,我们还是没办法真正获得解脱、证悟。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对于解脱产生兴趣,然后对于解脱的因缘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对于空性正法在内心逐渐产生定解而去修持,逐渐就会把粗大的迷惑、中等的迷惑、细微的迷惑全部转变成了悟成智慧。了悟一个就扔掉了一部分的迷惑,了悟得更深你就扔掉了更深的迷惑。当我们的智慧越来越增长,迷惑越来越浅;迷惑越来越多的时候,证悟的智慧几乎没有办法显现了。

“生时尽迷真”,当我们投生在轮回的时候,或者说我们投生轮回本身,足以说明我们已经迷失了真性。虽然迷失了真性,但是幸好现在大恩上师降临在我们的身边,给我们宣讲解脱道,这就是佛菩萨的大愿,他们不忍心看到弟子又开始走向迷惑,所以当我们正在迷惑的时候,在轮回当中沉迷于显现、受用、痛苦的种种状态时,遇到了上师,上师教我们皈依、发菩提心,让我们学习《前行》《入行论》,中观、密法等等,这一切的教法都是让我们扫尽迷惑的解脱之道,逐渐把我们从迷惑当中带领出来,安置在解脱之道。

一方面上师他老人家的悲心非常强烈,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必须要配合。如果上师努力,我们自己不配合,也没办法获得解脱,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早就解脱了,因为佛的悲心无有穷尽的缘故,所以在这种迷惑的过程中,遇到了佛法,就是一个很大的幸运。既然已经看到了一点点光明,我们就应该抓住机会,一旦失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遇到佛法。当然佛陀、上师永远不会放弃我们,如果自己的业力导致堕落到恶趣中,虽然上师也不忍看到我们受苦,想要帮我们,但因为我们的业没有消尽的缘故,上师和佛陀也是无能为力,没办法真正地帮助,只有等我们的业消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次降生到我们的身边,又开始来让我们发心、修行,就像今世一样。如果遇到时不修行,又会丧失解脱的机会,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有解脱的机缘。

一方面现在我们投生轮回,说明我们没有证悟真如,另一个个方面,我们很幸运的遇到了殊胜的教法,有了解脱的机会,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违缘,即便环境、心情再怎么不好,遇到什么不开心、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修行佛法的意乐千万不要退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按照上师告诉我们的修行方法尽量去做,逐渐地在内心生起戒定慧,到了能够独立自主修行的时候,和现在比起来就好得多了。

“将历难忍苦”,如果我们迷失了真性、不了知真如,还会继续流转,遭受很多难以忍受的痛苦。今生当中,比如生病、内心忧愁、被别人欺负、别人不理解,或者被人打压等等,有很多痛苦。前行中讲过的,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很多痛苦,我们还要一遍又一遍地去承受,感受了一遍,还要感受第二遍,再感受第三遍。

像这样这个痛苦是没有穷尽的,不会因为我们感受了很多次痛苦它就烦了,这是轮回的本性,所以只有我们去生厌烦,痛苦本身不会对我们生起厌烦而自动离开。只有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反复复感受痛苦,对这个过程产生一个厌离心,我们才会真正愿意去修道,而且通过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方式累积最多的资粮,从轮回当中尽快获得解脱,才能真正摆脱轮回难忍的痛苦,获得证悟。这样的痛苦“无边如大海”,犹如大海水一样无有边际,海水是没办法衡量的。因此说与解脱相违,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本身就是和解脱相违的。

壬二、此相违难除:

前面一个科判是与解脱相违,这种和解脱相违的状态非常难以遣除。难以遣除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的呢?下面的颂词表现了与真如相违、难以遣除的方方面面。

苦海善力微,寿命亦短促,

为活及无病,强忍饥疲苦。

睡眠受他害,伴愚行无义,

无义命速逝,观慧极难得。

在整个三有大苦海当中,“善力”,即修善法的力量很微弱,人的寿命短促,为了生存、自己健康无病,也要强忍饥疲的痛苦。我们耽著于睡眠,容易受到他人的伤害,经常喜欢和凡愚者相伴,行持没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生命迅速消逝,而观慧是非常难以获得的,因此相违是很难以断除的。此处讲到的都是相违难以断除的种种表现,下面我们一一地分析。

“苦海”,我们就不用讲了,整个三有就是痛苦的大海。“海”就是很多,“苦”就是说没有快乐的自性,从苦苦、变苦、行苦的角度来讲,没有丝毫的真正安乐可言。

在苦海当中,“善力微”就是说行善的力量非常微弱。第一,从生起善心的角度来讲,难以生起善心。当然普通的善心,有些人是比较容易产生的,但是在大环境下,有时候善心也不太容易真实地产生。因为现在很多众生只想着发财、安乐,真正思考生不生善心,怎样利益他人的人,比例还不多,数量比较少。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的,我们要产生善心的力量很弱,比如我们要生起帮助他人的心、想要解脱成佛的心,以及生起想要闻思修、打坐,或者和道友们研讨佛法,这样一种善心的生起很微弱。

生起善心之后,行持善法的力量也是很微弱的。我们想要真正地去行持善法,比如每天要完成五千或一万遍的心咒、打坐一小时或半小时、听法、帮助众生等等,这种行持善法的力量也是很微弱的。前面第一品开始讲菩提心的身依和心依时也是讲过,“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众生在轮回当中漂流的善心,犹如黑暗中的闪电一样,非常微弱。我们的善力很微弱,善力强大,才可以帮助我们累积足够的资粮而解脱,如果善力微,怎么可能通过微弱的善力去遣除与解脱相违的轮回呢?相违难除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善力微弱。

如果善力微弱,我们想要解脱也很困难。为什么佛陀、上师经常要我们多修善法、累积资粮呢?因为善力微弱就没有办法遣除与解脱相违的轮回,所以我们必须要不间断地闻思修行、累积资粮、念诵心咒等等。我们善心力很强大,行持善法的力量也很强大,善果就会很强大,这样我们才会逐渐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看一下《宝鬘论》。《宝鬘论》中讲到了佛陀的资粮。成佛的资粮是非常强大的,具足了不可思议的善法才可以成佛。现在我们离成佛还比较远,要离开轮回获得初地菩萨,也是需要强大、持久的善根。如果我们只是偶然随随便便地修一点点、念一点点,很多时间都在放逸散乱,在这样的状态下想要累积广大的资粮,确实非常困难,所以说善力微弱的缘故,相违难除。

“寿命亦短促”,我们现在的善力虽然很微弱,但是如果我们的寿命很长,那也可以有缓冲的余地。现在人的寿命是非常短促的,我们也很清楚。基本上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就是七十多岁、八十岁左右,有的是六十至七十之间。在这个平均寿命中,我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年了?真正是寿命很短促。尤其是很多内地的修行者,今生当中很小就遇到佛法,对佛法产生信心的,虽然有,但是不多。有些是十八九岁,有些是二三十岁、四五十岁才遇到佛法。我们遇到佛法的时间很晚,后面的时间也不长,寿命这么短促,短时间当中想要遣除和解脱相违的种种烦恼、业力,也是很困难的。

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按照佛法来讲,是南赡部洲。一方面,转生到南赡部洲的众生身体的所依是整个四大部洲中最好的,他可以受完整的别解脱戒,也可以发菩提心,能够修持密法,具有一生证悟的机缘,虽然这个身份是最好的,但是南赡部洲的寿命也是最不定的。在《俱舍论》当中这样讲,“北洲定千年”。北俱卢洲的寿命是决定的,有一千岁,还有“西东半半减”,是讲西牛货洲和东胜身洲,它们是一半、一半,西牛货洲众生寿量为五百岁,东胜身洲为二百五十岁。“此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南赡部洲寿不定,从十岁到无量岁之间,最短的是十岁。现在在减劫,减到最后人寿最高只能活十岁,十岁之后就死了,后来逐渐通过修持善法,慢慢往上增。到了劫初寿命增至无量岁。无量岁是很长的意思,真正来讲是八万四千岁。最长是八万四千岁,最短是十岁,南赡部洲的寿命是不定的,不像北俱卢洲寿命一定是一千岁。

南赡部洲最短的是十岁,最长的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岁,虽然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岁,但是也不排除有中间夭折的可能性。北俱卢洲中间没有夭折的情况,《俱舍论》中讲得很清楚,其他三洲都有夭折的情况。虽然南赡部洲理论上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岁,但是夭折的也有很多,比如理论上现在平均人寿六七十岁,夭折的情况也非常多,比如刚出生、几岁、十几岁、二十岁、三十岁、四五十岁死了的情况非常多,南赡部洲的寿命是不定。

既然寿命是不定的,那我们没有任何的保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死了。可能我今天皈依,刚刚想要修佛法,突然因缘来了,就去世了,这么短促的时间中想要遣除相违的轮回非常困难。寿命短促也是相违难除的一个因素。一方面寿命短促是这里宣讲的相违难除,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对我们也是一种提醒。因为我们的寿命非常短促,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短促的时间,尽量避免散乱,多修持殊胜的佛法。

下面的因素是“为活及无病,强忍饥疲苦”,这也是相违难除的体现。“为活”,为了生存,有很多劳作需要去做,我们要强忍饥饿和疲惫的痛苦。我们为了解决饥饿的问题,必须要去劳作,这个时间没办法去修法。当我们劳作了一天很疲惫了,回到家里,全身都没有力气了,在这样的状态中也难以修持遣除轮回迷乱的方法,所以说为了生存我们要强忍饥疲苦。

为了“无病”,有些人为了健康必须要去挣钱,因为有了钱才可以治病,所以为了治病的缘故他必须要去赚钱,这也是相违难除的一种体现。有些人为了“无病”的缘故,去锻练身体,也会消耗一定的时间。因此为了生存,为了无病,也要强忍饥疲苦。

下一个相违难除就是“睡眠”。作为欲界的众生来讲,让身体得到休息的方法就是睡眠,欲界众生不睡眠是不行的。如果今天不睡眠,第二天就没有精神,连续不睡眠,逐渐就没有任何的力气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行,所以说睡眠也是必须的。

在《俱舍论》中讲,欲界众生身体中有比如四大种等很多的大种。让大种长养的方法有很多,有些大种要通过饮食,比如我们要定时地饮食,如早上、中午、晚上通过饮食来滋养大种,身体里的大种得到饮食之后就会有活力,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有精神;有些大种是必须要沐浴,洗了澡之后,大种得到了滋养;有些大种是通过禅定来滋养的;有些大种必须要通过睡眠来滋养,没有睡眠就不行。

我们白天劳作,晚上休息,在休息过程当中,大种就可以恢复,我们必须要睡眠。如果我们睡眠过度,就是一个相违难除。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业力或者有些众生的生理情况、身体构造不一样,比较喜欢睡眠、非常容易睡着,如果是过度的睡眠,也会让我们失去遣除相违迷乱的机会。假如一个人每天睡八个小时,可以算是一天的三分之一时间,一辈子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于睡觉了,把我们睡觉的时间除掉,这时候是没办法修行的。其他的时间,要做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这样算下来,我们真正修行的时间非常少。

我记得以前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其中有一段话,噶当派的恰卡瓦格西给我们算了修行的时间,睡觉的时间,生病的时间。他说:“在他六十年的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被饮食、衣食、治病耗光了,如果真正算起来,用于修行的时间连五年都不到。”小时候一岁到十岁之间是没办法修行,老了之后不能修行,中间要追求饮食、睡觉、感受痛苦,把这些时间全部算起来,真正来讲,一辈子真正投入修行的时间还不到五年。我们说:“怎么可能还不到五年呢!”如果要算的话,有些人一辈子修行的时间完完全全加起来还不到一年,甚至不到一个月。

如果每天我们只以很短的时间修行,加起来时间真的不多。我们从皈依到现在,好像一直以一个修行者的名称在度世,其实真正算下来,修行的时间非常少。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要尽量地减少自己的睡眠。虽然不睡眠不行,但是睡眠太多了,的确没办法修行,所以尽量要减,有些人睡十个小时、九个小时,慢慢地减到八小时、七小时、六小时,逐渐减下来,我们就可以更加精进地去修行。有些人耽著于睡眠,晚上睡了,白天还要抽空打盹,这样心态没办法修行,再加上睡眠也浪费了时间,没有修持正法,所以睡眠本身也是相违难除的一个体现。

“受他害”,我们在轮回当中,经常要受到其他因缘的伤害。当其他人伤害了我们,我们没办法遣除。当我们受伤害的时候,产生了相违难除的表现。第一个,当我们正在受伤害的时候,没办法修行;第二个,在受伤害的时候,我们很惊恐,或者非常嗔恨,这时的心态没有办法忆念正法。如果在受伤害之前我们得知谁要伤害我,这时候心就开始乱了,被人伤害完之后可能还要经过两三个月或几个星期,心态才会平复下来。我们受一次伤害,如果把前面、中间、后面的时间加起来,像这样是难以修行的,这是从难以修行的时间来讲的。第三个,受伤害的时候,我们产生了种种后续效应,比如受伤害时生起恶心、嗔心,本身就和解脱相违、轮回相顺,当我们受他害时,也是相违难除的一个体现。

“伴愚行无义”,我们平时很喜欢和凡愚者交往,为什么呢?因为凡愚者和我们轮回当中的见解行为非常一致,比如很多人喜欢凑在一起玩麻将、打纸牌、打游戏、结伴旅行、去歌厅、夜总会等地方,或者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抽烟,像这样经常“伴愚”。一方面我们“伴愚行无义”,做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作所为都和解脱无关,时间也被我们这样浪费了。还有一个方面,如果经常性地和凡愚相伴,我们的见解、行为就会越来越下降。佛法当中也这样讲,如果和比我们好的人交往,自己逐渐受到他的影响,见解、行为会朝好的方面发展;如果我们和凡愚在一起,见解、行为就会越来越污浊,会离解脱道越来越远,智慧越来越愚钝,这就是伴愚行无义。

有些修行者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逐渐开始从这样的状态中抽离出来了。有些人没办法马上抽离出来,一边修行,一边还是和凡愚相伴,这些人要注意,会比较危险。如果要保证我们的修行清净,应该经常地和清净的友伴在一起。如果能够和智者在一起,我们的见解、慈悲、智慧、修行都会受影响,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去发展。我们要经常亲近上师、道友,去道场当中参加共修,这一点对我们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有的时候环境会影响我们,当我们处于一个环境当中,很多道友都去过寺庙,在寺庙当中看到的都是佛像,听到的都是梵音,接触的都是修行者。很多道友去过佛学院,会有这种体会。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就是想:“哦,今天上什么课”,然后开始忙上课的事情,听完课之后,有时有讨论,有时回来休息一下,吃了饭之后,下午又开始有辅导,然后背诵、研讨,晚上又去听大恩上师的课。一天都是在佛法当中,看到的都是修行者,听到的都是解脱的声音,内心很容易产生一定要解脱,一定要向上的想法。在这种环境当中,大家都在行持善法,一个人想放逸都会不好意思;大家都在精进,一个人睡的很长也不好意思,所以他说话、思维的方式,慢慢就朝这方面发展了。

为什么大恩上师讲课的时候经常讲,有些修行者在佛学院住了一年半载或两三个月,离开佛学院的时候,在上师面前发愿:“我回到城市里面以后,一定要好好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把加行修完。”过了几个月上师打电话问他:“现在怎么样了?”他回答说:“现在不行了,和在佛学院的状态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下面所看到的一切和解脱道没有直接的关系,虽然从本性的角度来讲,一切都是上师的幻化游舞和如来藏本性的显现,但是在表象上来讲,都是迷乱的显现。身边都是不修行佛法的人,听到的、看到的,都和解脱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两三个月之后,他的状态慢慢地消失,又恢复到了以前的状态。我们要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伴愚行无义,越喜欢和凡愚者交往,越容易行持没有意义的事情,这是相违难以消除的表现之一。

“无义命速逝”,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中,今生的生命很快消失了。我们不知不觉当中,一回首三四十年已经过去了。以前汉地一位大德讲过,我们这些人,从出家到现在,脚跟还没有站稳,三十年都过去了。不经意之间,三十年就过去了,再一眨眼,一生已经消逝了。虽然看起来,一天一天的,有时觉得时间很难打发,真正来讲,时间在飞快地消逝,而且这个消逝是在没有意义当中。在没有意义当中,我们的生命消逝了,拿什么去应对死亡,断除难以断除的迷乱呢?我们在无有意义当中生命消逝了,当然就没办法获得证悟。

“观慧极难得”,“观慧”是什么呢?就是观察一切诸法无实的智慧。观察诸法无实的智慧是迷乱的正对治。即通过观察万法空性的智慧对治一切迷乱的显现法。这个观慧是极难得的,如果没有前世的善习,我们内心当中要产生万法空性的智慧非常困难。虽然我们的内心有这样的种性,但是如果没有值佛出世,今生没有遇到大恩上师给我们宣讲殊胜的空性教法,没有以正确的方式引导我们逐渐趣向空性,这种观慧是非常难以生起的。我们生起这个定解都很难,何况是真正要内心当中生起触证的智慧,就会更难了。如果观慧极难得,那我们拿什么去断除和证悟相违的迷乱呢?这是很困难的。

我们把观慧极难得作为前面提到的所有佛友的迷乱因缘,为什么观慧难得呢?观慧是能够断除迷乱的最殊胜的因,一旦了知一切万法无自性的智慧生起来了,我们就可以断除迷乱,但是这个观慧是很难得的。为什么难得?因为善力微弱,寿命短促,还要为了活命和无病强忍饥疲苦的缘故,还有睡眠、受他害、伴愚行无义、无义命速逝,所以观慧极难得,我们这样来理解也可以。无论如何,这种相违是难以消除的。

众生处在这样的状态当中,相违是难以消除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了知空性的缘故。所以我们要安住这样的状态当中,对众生产生悲心,无勤地生起仁慈。一方面,我们观察众生现在的状态生起仁慈心;一方面,主要还是落在科判上面,因为众生不了知空性的缘故,所以安住在轮回当中,与解脱相违,这个相违很难遣除。为了帮助他们解脱,必须要让他们了悟空性。对于一个内心当中已经有了空性定解,正在修持空性之道,或者证悟了空性的人来讲,内心会对迷失真性、不了知空性的众生无勤地产生仁慈心。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