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37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通过十品的教言教导我们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菩提心是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成佛的通衢大道,作为后学者必须要了解、修行这样殊胜的成佛之道。前三品讲到了菩提心没有产生而令生起,中间三品(四、五、六品)是生起之后如何不退转的教言。现在正学习中间三品中的第一品,即第四品“不放逸”。

前面已经提到了不放逸的本体是谨慎取舍,也就是对我们的行为做谨慎取舍:一方面是指在整个修学佛法过程中,对因果及其他方面的谨慎取舍,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指围绕菩萨行、菩萨戒做谨慎取舍。

在修学菩萨行的过程中,如果舍弃了菩萨戒会有种种过患,反之会有种种殊胜的利益。在无始轮回中,我们做过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在所有事情中,佛陀通过殊胜智慧观察,发现唯有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最重要、最有意义。所谓谨慎取舍,就是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之后,一定要不放逸,真正了知守持菩萨戒的殊胜功德利益。如果内心有舍弃菩提心的念头要趁早制止,如果有违犯菩萨戒的行为,要通过殊胜方法如理如法地忏悔。

现在学习的科判是讲舍弃菩萨戒会堕恶趣的异熟果,其中真实宣说和彼之应理的科判已经学习完了,今天讲的是遣除争论。

癸三、遣除争论: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

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前面提到,如果舍弃了菩萨戒、菩萨行、菩提心,就相当于欺骗了一切众生,这样肯定无法生善趣,一定会堕入恶趣中。学习这个颂词的意义时,我们会产生疑惑:因为在佛经当中,曾经记载了有些人舍弃觉心(菩提心),但还是成办了解脱果,这怎么解释呢?佛经和论典是否有相违的地方呢?后学者产生这种疑惑就会犹豫不定,很难坚持“一定要守持菩萨戒否则堕恶趣”的见解。寂天菩萨造论时考虑到这个问题,就提前把问题提出来,然后再做解释。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这句在各种注释中都有详细的介绍:佛经中记载,以前舍利弗尊者在六十个大劫中修持菩萨行,有一次一个恶魔故意索要菩萨的右手,菩萨自己砍断了右手,用左手给他做布施,结果恶魔指责尊者用不恭敬的方式给他做布施(在印度以右手递东西是恭敬的行为,左手给别人东西是侮辱性的、不恭敬的行为)。尊者当时想:我已经把右手砍断了,只能用左手给你布施,现在对方却说布施不清净、不恭敬,众生真是很难度。因此生起了厌烦心,舍弃了菩提心。但他舍弃发心之后,并没有因此而堕恶趣,后来在佛的教化下获得阿罗汉果位。这是一种说法。

《大智度论》中有另一种说法:舍利子尊者很长时间行持菩萨道,一次有个乞丐想要他的眼睛,尊者毫不犹豫挖下了眼睛作布施,不料那个乞丐闻了闻说:“很臭!”,便把眼睛扔到地上用脚踩碎了。当时尊者产生了极大的厌烦心:眼睛有用处布施才有意义,但却被这样糟蹋。尊者感到众生实在难以调化,一个众生尚且如此,更何况所有的众生?度众生非常困难,因此当下舍弃了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心,趣入了小乘,后来在佛陀的教下获得阿罗汉果。

经典中还记载过,金色尊者曾经在四十劫中修持菩萨行,后来也因为一些众生的恶行而舍弃了菩提心变成缘觉。以上都是舍弃菩提心没有堕恶趣的公案。

在佛教历史上,除了经典中有记载的这些尊者外,还有一些是在即将舍弃菩提心的时候,遇到了其他因缘而被阻止。比如在第三次结集经典的时候,曾经有一位法友尊者想要参加,但因显现上没有证悟圣果,主持者不允许他参加结集。尊者说:这个很简单,我把项圈扔到空中,落地的时候我就可证悟阿罗汉。当他正做之时,有菩萨接住了项圈说:法友尊者将在贤劫示现成佛,不能因此让他趋入小乘。这里虽然不是因为逆缘要他舍弃菩提心,但舍弃菩提心必定障碍成佛,会对无边众生的利益造成伤害。

还有一个公案:过去陈那菩萨和外道辩论获得了胜利,但外道不服输,用法术喷火把陈那菩萨的衣服等资具全部烧毁了。菩萨因此产生了厌烦心,觉得众生非常难以度化,不如自己趋向涅槃。于是把写论典用的白土扔到空中,想等白土落下时趋入涅槃。但抛上去很长时间都没见到白土落下来,他抬头一看,原来是文殊菩萨接住了白土并给他做了开示:如果你舍弃众生而发小乘心,会产生下劣的智慧;不管怎样,从现在直至成佛间,我会一直摄受你。

为什么要讲这些事例呢?就是为了说明:发了菩提心,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缘。有些原因是因为众生刚强难化,如果发心度化一切众生,就要一一面对此类众生;另一个原因是:当一个人发了菩提心,魔王波旬会非常害怕、恐怖,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菩萨继续发菩提心、守菩萨戒。比如在菩萨面前赞叹小乘修法殊胜,使他从大乘修法中退失,从而对小乘修法产生兴趣、舍弃菩提心转而趣向小乘。趋向小乘后,虽然有的人获得了阿罗汉果,但如果舍弃了菩提心、菩萨行,即便获得了阿罗汉果,也对无边众生的利益做了伤害。

有时我们会认为:同样都是学佛,不学大乘转而学习小乘,应该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上师在注释中说:从世间角度而言,学习这些教法都是自由的,但从因果和修学佛法的角度讲,发了大乘心,对一切众生都有利益,如果舍弃大乘转而发小乘心、修持小乘之道,则舍弃了无边众生的利益,这是魔王波旬最乐于见到的事情。

一个菩萨取证了小乘果,魔王会非常欢喜,更何况一个菩萨真正退失菩提心,完全从佛道中退失,魔王波旬会更为高兴。所以魔王波旬会用各种伎俩让菩萨转变自己的心:有时是自己不想学,有时是家人或其他违缘障碍等等,总之用种种方法使他逐渐从菩提心中退失。所以在修菩提心、学菩萨行时,来自内心的障碍、魔王的障碍都要面对。如果没有坚持不放逸,没有谨慎取舍,则非常容易退失。因为退失的因缘非常多,不像极乐世界没有退失的因缘,在娑婆世界有很多让我们退失继续修学佛法、修学菩提心的因缘。所以,要正视现实:我们处在一个很难坚持菩提心的环境和时代中。我们发了菩提心之后,要从多方面坚持自己的菩提心。

有些人会想:其他经论中讲,舍利弗尊者和金色尊者舍弃菩提心之后,一个成就阿罗汉果,一个成就缘觉果位,而本论颂词却说舍弃了菩提心一定会堕恶趣、无法生善趣。这不是很矛盾吗?寂天菩萨回答:“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其实并不矛盾,有些人舍弃菩提心,却成办了解脱果,这说明业力的的确确不可思议,要完全了知舍弃菩提心却没有堕恶趣反而成就解脱果的因缘,这样的因果只有佛陀才能了知得一清二楚,我们根本无法了知,这实际上是遮止我们去思维这类特殊因果。

综合这个颂词和前面颂词的意义:从普遍的角度来讲,本来是要利益众生、发了利益众生的誓愿,也邀请了诸佛菩萨作为证人,答应要给一切众生布施成佛的乐宴,现在如果舍弃了菩提心,就是欺骗了众生,也欺骗了诸佛菩萨,那么就根本没办法获得善趣的安乐,一定会成熟恶趣的果报。经典所讲舍弃菩提心获解脱果的例子,应理解为特殊事例,是不可思议的特殊业力,凡夫人难以思维,只有一切智智才能了知。

为什么有些人舍弃了菩提心,却成办了解脱果呢?其他尊者对其中的因果做了一些分析:有些论师认为,利益众生的世俗菩提心已经舍弃,但证悟空性智慧没舍弃的缘故,仍然可以获得解脱。这个怎么理解呢?舍弃菩提心后不再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奋发,是舍弃世俗菩提心,但修持人无我空性的智慧没有放弃,因为此缘故没有堕恶趣而获得解脱果。

法王如意宝和上师在讲解这个颂词时,是直接按照寂天菩萨的颂词意义解释:“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寂天菩萨说,到底什么原因导致舍弃菩提心却没有堕恶趣?这是很特殊的因果,我们根本没办法了知,对此完全了知的只有佛。我们也许会认为这是推脱之词,没有把这个问题做个详细分析和解释,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业果相当微细,作为凡夫,对于很复杂的因果,只能了知粗大的部分——比如农夫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或者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拳等,还有很多很微细、最微细的因果根本没办法了知。颂词中寂天菩萨回答得非常圆满:这个业力不可思议,唯有一切智智才能了知。

既然有这样的先例,是不是我舍弃菩提心也可获得解脱果?既然已经有舍利子尊者、金色尊者这些事例可以遵循,我自己是不是舍弃了菩提心之后,不会成熟堕恶趣的果报?这是没办法给自己打包票的。因为佛陀在经典中已经讲得很清楚:如果受持了菩提心、菩萨戒之后又舍弃,并不是像很轻率地决定做一个事情又反悔这么简单,因为这样做欺骗了所有众生,中断了一切善法的修行,是很大的恶业的缘故,不但很难因此获得善趣,更何况获得解脱果位。从这个方面来讲,特例是针对某些人的特殊业力,这种特殊业力我具不具足呢?很难说。因此,还是老实按照寂天论师的意思,要了知过患后做谨慎的取舍,这是从普遍角度来讲的。这种难以思维的特殊业力,在整个历史上都非常非常少,一般人如果舍弃菩提心,想要再进一步获得殊胜果位,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通过以上的分辨遣除争论,让我们们进一步加深了正见:舍弃菩提心一定堕入恶趣。

壬二、失毁利他行为:

舍弃了菩提心,将失毁利他的行为,失毁利他行为,将会导致很严重的罪过。从善法的角度来讲,所有的善法都以利他为主:世间善行以利他为核心,小乘善法以利他为主,大乘菩萨当然更是唯求利他。既然都是利他,那有何差别呢?

大乘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可以放弃自己的种种利益,因此更加清净、伟大。小乘的修法也是一种善行,也有为利他而修行的成份,但不如大乘菩萨发心广大、清净、深远。

前面我们分析过,所有善法都是以利他为核心,一切的善业都是以利他为核心。不杀生有利他的成份,不偷盗也有利他的成份。小乘修行中很多戒律也是不伤害他人,有直接利他和间接利他的作用。而大乘菩萨利他的行为更加主动、清净、广大、深远、全面。所以如果失毁了菩提心,将失毁最圆满的利他行为。所有善法当中,利他的善法最为殊胜,如果我们失坏菩提心,也就失坏了最大的善心,这是菩萨戒中最大的罪行。

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

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这个颂词讲到:如果失毁菩提心,过失非常严重——“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有四种根本罪,按照《菩萨虚空藏经》等有十八条根本罪,再加上不舍弃愿菩提心,不舍弃行菩提心,总共是二十条根本罪,每一条堕罪都有各自的罪过。学习戒律时,有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小乘的别解脱戒,破戒后不可以再恢复,而菩萨戒破戒后可以再恢复,所以对别解脱戒非常重视,而对菩萨戒不太重视。

实际上从功德和利益的角度来讲,菩萨戒的功德非常大,远远超过了守持小乘别解脱戒的功德。反过来说,如果破坏了菩萨戒,它的过患也远远超过破坏别解脱戒的过患。但往往我们却认为:有人破了别解脱戒会被认为有很大过失,而破了菩萨根本戒却被认为没有什么,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这样认知会导致对菩萨戒的戒体根本不重视而出现过患。既然我们对别解脱戒很重视,那么对菩萨戒应该更加重视,因为破坏一条菩萨戒的过失远远超过破坏别解脱根本戒的过失。所以说破一条菩萨戒的过失相当严重,若十八条戒全破了,则会产生极为严重的过失。

在所有菩萨戒的堕罪当中“此罪最严重”。“此罪”就是舍弃菩提心的罪过,这是最严重的,因为守持菩提心这条戒律,是所有菩萨戒的根本,菩萨戒要在守持菩提心的前提下才能具足。有菩提心才会有菩萨,有菩萨才会有菩萨戒,绝不可能有不具菩提心的菩萨。若无菩提心,则绝对不是菩萨。如果舍弃了菩提心,菩萨的身份也因此而终结,不再是菩萨。同样的道理,菩萨戒以菩提心为核心,若具菩提心,则具菩萨戒;若失坏菩提心,则已失坏菩萨戒。所以,如果舍弃了菩提心,罪过是最为严重的。

“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一旦产生舍弃菩提心的意念,必将损坏众生的利益。因为菩提心的本体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誓成佛的善心。这颗善心一旦失坏、终止,利益一切众生的善行就会因此中断,从而失坏一切众生的利益。

虽然菩提心能带给众生利益,但以凡夫的智慧却很难了知。我们通过经典教证可知,只要相续中具足菩提心、坚持菩提心,就能利益很多众生。或许有人认为:要真正利益众生,只有成就佛果、菩萨果位之后才能做到。但实际上,除了诸佛菩萨很明显、很广大地利益众生的事业之外,一般凡夫发了菩提心,对众生也绝对有利益。如果终止了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善行自然就终止了,更无法成办广大利众的佛果或者菩萨果位。所以,如果一个菩萨失坏菩提心,发起我不再利益众生的心,看似没什么大不了,但通过分析就可以完全了知:如果终止了菩提心,则终止了一切众生的利益。伤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过失非常严重,这个过失直接来自舍弃菩提心。如果没有舍弃菩提心,即便毁坏了一条菩萨戒,但是因为还具足菩提心,菩提心根本没有失坏的缘故,就可以通过仪轨重新受戒——通过分析毁坏戒律的程度,哪些需要重新受戒,哪些不需要重新受戒,这在很多菩萨戒的论典当中讲得很清楚。具有菩提心就好办,如果菩提心全部失坏,也就不能再次依靠仪轨受戒。所以这样的过失相当严重。

以上分析了失坏菩提心一定会损坏众生的利益,罪业非常严重。所以在修学菩萨戒的过程中,即使暂时没有办法做广大弘法利生的事业,但也不要舍弃菩提心。虽然有些众生很难以调化,但我们可以发愿以后有能力时度化他,不管怎么样千万不要舍弃菩提心。只要没有舍弃菩提心,修学的因缘没有中断,我们还是可以逐渐调服自己的心;如果真正舍弃了菩提心,则很难趋入菩萨道。虽然很久远以后我们可能会重新产生菩提心,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舍弃菩提心的缘故会导致遭受很多痛苦。对于修行菩萨道的人来讲,这是不需要走的弯路。我们要观察清楚,现在学习《入行论》就是为了让我们在发了菩提心之后不走弯路、不犯错误。因此,寂天菩萨在这里告诉我们,失坏菩提心的过患相当严重,让我们在了知之后尽量避免过患,不要舍弃菩提心、失坏菩提心。

下面进一步宣讲失坏利他行为的意义:

虽仅一刹那,障碍此福德,

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

虽然仅仅是一刹那,障碍了“此福德”,因为损害了有情的利益,一定会招致无边的恶趣果报。“此福德”如何理解呢?就是如果对其他众生发起菩提心的福德从中作梗,使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有损,甚至不能利益众生,就会导致作障碍的人感受恶趣的果报。所以不仅是自己舍弃菩提心有极大过失,而且对正在发菩提心的菩萨、正在以菩提心利益众生的行为作一些障碍,果报也都是不可思议的。比如有些人发了菩提心放生,或者以菩提心摄持号召别人放生,如果有人从中作障碍,阻碍放生的善行,除了本身就有很大的过失之外,再加上放生是以殊胜菩提心所摄持的,这个过失就会更大。因为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法有个特点,即使所做的善法看起来范围是有限的——比如今天我去买一百条鱼放生,表面上就是放了一百条鱼,功德利益有限,但菩萨以菩提心摄持的善行,功德就完全不是一百条鱼的范围了,因其所缘是一切众生,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放生,如果从中作障碍,实际上就阻止了利益一切众生的善法。

上师教导我们:我们布施时哪怕只有一个对境——一个乞丐或几只鸟作一点点布施,也要想到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以当下的善法为例,做好利益一切有情的准备,所做的事情看似很小,但因为有清净广大发心的缘故,就可以让善法变得无穷无尽。有菩提心摄持和没有菩提心摄持的功德完全不同,有菩提心摄持的善法功德无量无边,如果阻碍了有菩提心摄持的福德,则罪报无穷无尽。

有些菩萨发心以讲解正法的方式利益众生,在此过程中,若能尽己所能随喜赞叹、提供顺缘,做些帮助或者劝人听闻,这样可以积累很大的福报,因为菩萨发心讲法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利益一切有情,所以如果能够提供帮助,则与广大的菩提心愿相应,也会获得广大的利益。相反,因为嫉妒、嗔恨、无明愚痴作一些障碍、挖苦等,或者阻碍别人听闻,则实际是阻止了菩萨利益广大无边众生的事业,因损害了有情的利益,所以必将招至无边的恶趣果报。如果阻碍的是一件小事,即使有苦报也不会无边无际。但是,如果去阻止菩萨发心利益一切有情的一个善法,则是对一切有情的利益做了伤害。有情到底有多少?有情是无量无边、无法衡量的,就好像从某地一直往东走,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没办法找到边际。在十方的时空中,我们根本找不到边际,有多大的虚空就有多少众生存在——无穷无尽,如果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过失非常严重。作为菩萨这些都需要了知。

如果舍弃了菩提心,就舍弃了众生。菩萨发心利益众生时,并不是一、两个众生,而是发心要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发心时,在脑海中可能只是浮现出几百、几千个众生,所以还要继续拓宽我们的心量,因为众生的数量没办法衡量。不但是此世界、他世界,不但是人类、旁生、饿鬼、地狱等的很多众生,实际上往四周扩展有无数的世界、无数众生存在,无论我们是否能见到、是否能了知,它们的确存在于十方世界中,都是我们要发心利益的。做一个善法是为利益一切众生,阻碍此善法则是阻碍了一切众生利益。因此当我们发菩提心时,我们发心是利益所有的一切众生,反过来讲,如果障碍菩萨的弘法利生事业,也就障碍了这么多众生的利益。

“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因为损害了这么多众生利益的缘故,一定会感受广大无边的恶趣果报,这仅是作一刹那之间障碍的果报。如果有人烦恼深重,经常障碍菩萨行持善法,的确过失非常严重。如果发了菩提心之后,因为无明愚痴做了这样的罪业,就需要忏悔。每个众生相续中的烦恼、愚痴各不相同:有些烦恼少,有些粗重。但无论怎样,如果我们曾经有所违犯就要忏悔,也许今生没有违犯,但前世有没有违犯我们不知道,因此要经常念一些忏悔文,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

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

承接前面所讲的失坏利他行为。为什么会导致无边的恶趣果报呢?下面用教证、理证来宣说它的合理性:

“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毁坏一个有情的快乐,自身尚且要遭到很大的损害,更何况毁坏了尽虚空界一切有情的安乐,自己肯定要长时间堕入恶趣的果报就更不用说了。为何说毁坏一个有情的快乐,自身就会遭到损害呢?这主要是以圣教量成立。上师在讲记中引用《正法念住经》:“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在一中劫当中堕入地狱。”杀害一个众生,我们要堕地狱一中劫,在一中劫当中感受强烈的地狱痛苦,从地狱中出来后,还要感受五百次连续被别人杀害的果报。一种是异熟果,一种是等流果。异熟果:如果我们杀害一个众生,比如拍死一只蚊子,就是杀害了一个众生,就会让我们在地狱中感受一中劫的痛苦;地狱的痛苦消尽后,只是大的业消尽了,细的业还没有尽,假如从地狱出来重新投生为人,我们会再进一步感受等流果。等流果有两种:一个是作者等流,一个是受者等流。从感受等流果的角度讲,比如我们投生为人,五百世要被别人杀死,这是受者等流果。从作者等流的角度讲,以前喜欢杀生的人,今生还喜欢杀生,又会去拍蚊子、苍蝇等,又造下来世痛苦的因,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毁坏一个有情的乐,自身遭到怎样的损害?从异熟果、等流果方面分析,都成为恶性循环的因。遭受这种苦难的因果并不只是这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会继续造业,为此我们遭到很大的损害。

这是从杀一个众生的角度讲,其他偷盗、诽谤等罪业也是同样的,毁坏一个有情的快乐,自身就会遭到很大的损失,何况毁坏尽虚空界有情的快乐?如果对菩萨修善法制造违缘,或者使其失坏菩提心,那就损害了无量无边众生的快乐,如何不堕恶趣呢?肯定会堕恶趣的。《注释》中引用很多教证,《寂灭决定生灭经》中讲:一个人如果抢夺南瞻部洲一切众生的财富,并且断除一切众生的生命,这种罪过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一个人甚至只是对菩萨布施给旁生一团食的善行作障碍,后者的罪过已超过了前者无量倍,因为是对获得佛果的善业做障碍的缘故。

因此,我们要经常思考,寂天菩萨也再再讲这个问题。我们有时候对因果的取舍本末倒置。如对杀生、偷盗这样因果很重视,一方面讲这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有时候很容易忽略了“菩提心”,会随便把菩提心舍弃。或者今天发了菩提心,明天就抛弃菩提心,不再学大乘道,趋入小乘,认为小乘道很快会获得解脱等,毁坏了菩提心还觉得没有什么过失。

上述教证告诉我们:如果对成佛的善业做障碍,过失要比抢劫杀害一切众生的罪过严重无量倍。因此,我们在学习或作抉择时,这是非常重要的取舍因果之处。发了菩提心,千万不要失坏菩提心,只要未失坏菩提心,即便暂时犯了一些过失,通过菩提心的威力,忏悔也很容易清净。失坏菩提心本身的罪过就很严重,即使其他的十善业道修得很圆满,业因果或者戒律守持得很好,但这样对自己的修行来讲,也只是本末倒置:抓了次要的放弃了主要的。般若经论中说:这是一种魔道、颠倒之道和入魔之相。

因此,毁坏一个众生的快乐要感受很严重的痛苦果报,何况损害了无边众生的快乐,这种过失就更加严重了。

壬三、阻碍解脱:

故杂堕罪力,菩提心力者,

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有些人会想:舍弃了菩提心,犯了菩萨戒不要紧,我再发就可以了,通过再次发菩提心的力量能使以前的堕罪消失,让自己不堕恶趣。这样能否弥补过失呢?由于一个人相续中,间杂了堕罪的力量和菩提心的力量,这两种力量此起彼伏,所以于轮回中升沉不定。菩提心力让我们上升,罪堕力让我们下堕,在升沉起降中,登菩萨地则会拖延很长时间。

我们的想法比较简单:如果犯了菩萨戒就忏悔,舍弃了菩提心再发起来不就行了嘛!这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这样只会把最重要的事情耽误了。如果一直坚持很清净的菩提心,就可以很快登初地而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获得广大、清净的利益众生的力量。

如果堕罪的力量和菩提心的力量夹杂在相续中,这两种力量交替起作用:犯堕罪时,就去重新发菩提心、去忏悔,发一段时间之后又开始退失,退失之后又发……你退失时是一种堕罪,发心时是一种功德,就好像两个力量很大的人同时拽着一个人往两边拉一样,中间的人在原地没办法动弹。修菩萨道就要避免出现这种阻碍解脱的事情。

话说回来,如果一个人相续中全是堕罪,那肯定不会呆在原处,只会堕恶趣。所以修菩萨道的人,必须把以前阻碍解脱的罪业清净掉,再不造新罪,然后开始修持善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累积更多的资粮,趋向于非常清净的目标。但现在我们相续中既有堕罪的力量又有上升的菩提心的力量,两种势力夹杂起作用,会让我们在轮回中此起彼伏,拖很长的时间不能登地。“久蹉跎”就是拖延很长时间的意思,让我们一直在轮回中,没有办法获得解脱。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坚持菩提心,尽量避免发心过程中的这些过患;要依止善友,经常观修菩提心的力量。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来自于习惯,就好像一个人以前不吸烟,习惯了吸烟之后要让他放弃很困难;或者一个人以前不喝茶,喝茶时间长了之后突然不让他喝了,就觉得很不习惯。同样的道理,只要习惯了菩提心的修法,以菩提心做为修心及生活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模式,一旦习惯了,让我们不要以菩提心思维都很困难。

菩提心的力量非常伟大,虽然暂时来讲它是一种有为法,是一种心所,但只要我们长时间串习——去讨论、思考、观修,就可以让它从无到有,成为相续中的主导力量,使它变得非常清净、非常有力,而不是出现发了菩提心后又想放弃,或以其他悭吝心夹杂于其中,使它变成杂有罪过的心态。

诸佛菩萨在最初修行时,和我们一样是凡夫人,同样具有烦恼、我执等很多习气,但他们通过这种修法再再观修,就逐渐摆脱了轮回中固有的思维,摆脱了凡夫众生的习气,逐渐使菩萨的行为、思维、功德在相续中生起,从而成为圣者。

现在学习了这样殊胜的法要,能不能让它在相续中起作用,就要看我们在这上面下多大的工夫,如果只是像玩耍一样,法虽然很好,但不能融入相续,这是自己的过失,不是法的过失。学习这么多颂词,无外乎是从方方面面刺激我们这颗麻木的心,让我们精进起来,重视菩萨道的修行。我们不要把它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世间的东西,要明白它是所有所知中,最重要的所知;是所有学问中,最殊胜的学问;是所有智慧中,最善妙的智慧。

轮回当中的事情,无始以来我们做了无数遍,每次都是同样的结果。比如转生为人,每次从孩童到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至死亡,都有一个拼搏、积累的过程,辛辛苦苦积累了很多,最终全部都要放弃。第二世又重新来,重新积累,积累到最后又放弃。轮回中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无所获。如果生生世世在菩提心上下工夫,那么就绝对不会在死时完全放弃,下世又重新开始。这就是菩提心、菩萨道和轮回世间之道最大的差别。现在我们学到了自他脱离轮回之道,就不要再沉溺在轮回琐事当中,而是应该非常重视这种殊胜的修法,让菩提心深入到我们内心中去,使之变成自己心相续的一部分。

以上讲到了如果舍弃菩提心,则会有阻碍解脱的重大过患。

今天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