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07课

今天又和大家一起学习寂天菩萨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主要是让我们趣入菩萨的行为、菩萨的学处。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没有修菩萨行,我们的身份、名称还是一般的凡夫、世间人。只有在相续中产生菩提心并开始落实菩萨行的时候,才能称之为菩萨。菩萨必须具足某种法相、条件和标准:第一必须要发起菩提心,第二必须要修持殊胜的布施、持戒等菩萨行。

现在我们要趋入菩萨行,就要跟随寂天菩萨的指引,逐渐让我们的心从庸俗的世间人的心、追求自私自利的心,转变为开始生起菩提心,开始关心众生的利益、圣教的利益,关心和自己无关的其他人的福祉等等,这样我们的心会逐渐调柔,我们也要做利益他人的布施、持戒等行为。只有这样行持之后,我们才能真实地称自己为菩萨。如果还没有真正趋向菩萨行,通过学习《入行论》逐渐让自己有所改变,也是我们学习这部论典的殊胜必要。菩提心的教授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殊胜的佛果、菩萨果,另一方面也能暂时让我们身心愉悦,通过取舍因果的方式安住在清净的正道中。这就是直接的必要和间接的必要。

学习《入菩萨行论》实际上也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福报,如果没有这样的福德,则根本没有办法听闻这样殊胜的菩提心教授。虽然《入菩萨行论》的词句看起来不怎么难,但它所表达的含义非常深(因为是帮助我们从自私自利的心态中彻底转变,趋向于成佛的意乐和菩萨行的缘故),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多花一点工夫。

首先要认识我们的心和菩提心之间的差距,然后再认识我们的行为和菩萨行之间的差距,了知之后让我们的心和行为逐渐趋向殊胜的菩萨道,这是非常有裨益的。

上节课讲了《入菩萨行论》前面的一些内容,通过四法的宣说和其它方式让我们了知了顶礼句和立誓句的含义。

今天我们从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开始学习,宣讲菩提心的利益是非常关键、重要的。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科判,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如果我们还没有产生菩提心,那么通过学习前三品就可以产生和发起菩提心,菩提心从无到有要通过殊胜的方便——学了“菩提心的利益”、“忏悔罪业”和“受持菩提心”这三品,可以帮助我们的相续从无到有产生菩提心;第四、第五、第六品是生起之后不退失;第七、第八、第九品是在不退的基础上再再增上;第十品就是将所有修学菩萨行的善根回向于众生和成佛道。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通过宣讲菩提心功德、菩提心利益的方式,让我们想要发起菩提心。我们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必须有清晰的了知,比如我们在世间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了解能够带来什么好处——对我的团队、家人有何好处,如果做这个事情对我、我的亲朋好友、我的团队等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就很有兴趣去做。如果通过观察,做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利益反而有很多过患,我们就会放弃这件事情。

要生起菩提心,就必须了知菩提心到底有什么功德、利益。第一品宣讲了很多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通过学习第一品,就知道修菩提心、发菩提心能够对自己产生很大利益。从究竟的角度讲,虽然菩提心的功德侧重于利他,但是在学习菩提心之前,多少还是会考虑学这个法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因为我们现在刚刚开始接触菩提心,关心的还是与自己的利益有无关系。如果我们发现菩提心的修法对我们没有利益、功德,就不会愿意学了。但是我们学习了《菩提心利益》这一品之后,知道它能增长善根、消除罪障,在轮回中能带来很多利益,为了得到这些利益就愿意去发菩提心。虽然究竟来讲菩提心是利他的,现在学菩提心利益这一品,好像又在说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二者之间看似有个小小的矛盾。我们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出于自己的利益去了知它的含义和利益也不是不可以。毕竟我们是初学,对于广大无边、非常清净伟大、一心一意利他的菩提心,现在还没有办法站在那么高的位置去体会。所以最初的时候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发菩提心,我们就能够得到如是的功德、利益,这也是相合于我们现在的心态、宣讲对我们有利益的法。

随着学习《入菩萨行论》的深入,我们就会发现,寂天菩萨会把我们的心从考虑自己发菩提心能得到什么利益,逐渐转移到利益众生上面。菩提心本身就是圆满的利他之心,这个心远远超越了世间中所谓的爱心。菩提心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利益的对象不只是人,其他所有具有心识的众生都是它所利益的对象,而且最终目的是要把和自己结缘的所有众生全部安置于解脱成佛之地。我们通过观察了知菩提心的本体之后,世间中有哪种爱心能够和菩提心的本体相比?实际上根本就无法相比。菩提心是一心一意利他的,虽然我们最初的时候考虑到它能够利益自己——如果自己发了愿菩提心,能够得到什么功德,多少有点自利心。但是随着《入行论》学习的深入,自利之心通过不断地学习修炼,逐渐都会转变成利他之心。这也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一种方便。“先以欲勾牵 ”就是先告诉你发菩提心有什么好处;“ 后令入佛智”——学习之后,我们的自私心越来越少,利他心越来越多,逐渐真实趋入于利他的菩萨道。佛陀、菩萨讲法也是通过这个方便,逐渐让我们从当下庸俗、执著的心态中脱离出来,趋向殊胜、伟大、清净的菩提正道。这是在标题上稍微介绍一下本品的内容和含义。

还有一个就是宣讲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它本来具有这些功德,它的功德利益本来就很大,所以,第一有必要让我们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有所了知,让我们愿意发心;第二告诉我们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就有这么大,如果我们一旦发起了利他心、发起了菩提心,就一定能够得到这里所讲的种种功德。

乙二( 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所入的自性从三个方面宣讲,前面讲了一些内容,现在从所入的本体、自性来进行观察。首先是入者的所依补特伽罗,谁来入这种菩萨行?是某某众生或我们要趋入于菩萨行,即入者补特伽罗种种的身心状态 ;第二是入者的意乐,就是发心,入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发心趋入的;第三是讲趋入的方法,通过什么方式趋入的,讲这三个含义。

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分二: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我们要趋入菩萨行,那么补特伽罗在什么所依上生起菩提心呢?实际上不外乎身、心两方面。第一宣讲以什么样的身体作为所依才能生起菩提心,后面会讲到暇满难得的人身是最能够生起菩提心的载体、所依,这是很重要的;第二宣说意乐所依福德之心也是很稀罕的。第一是身体的所依——暇满人身很稀罕,第二是意乐的所依——具有福德的心也很稀罕。

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心是非常清净、深广的善妙之心,这样一种菩提心,必须要有很深厚的福德为基础才能生起来。如果我们的心经常产生邪分别念、邪见,在这种污秽的非福德心态中产生不了清净的菩提心。菩提心非常清净,已经远远超胜了一般世间人为了自我利益而谋取福德之心,也超胜了为自己获得解脱的小乘出离心,它完全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这种非常清净的心态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善妙的所依——福德之心,具有福德之心才可以产生清净的菩提心,而这样一种福德之心是非常稀少的。

暇满人身很难得,具有福德之心也很稀罕。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已经有了想要修持福德之心,这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获得的,而我们在获得之后,就可以作为产生菩提心的身所依和心所依,这就是最好的条件、最好的载体。最好的所依就是暇满难得的人身和想要修持福德的殊胜善心,这两个科判的意思就是这样。

丁一、 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

暇满人身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这个科判和颂词主要宣讲了身体的所依暇满难得。菩提心是很清净、非常伟大的一种心,这种心在什么众生的身体上最为圆满、最能够发起呢?佛菩萨告诉我们,暇满难得的人身最能引发殊胜的菩提心,在这个所依上菩提心最容易产生。为什么呢?经论中有过记述:一些大鹏、腹行的大蛇、旁生和天人,它们在听佛讲解大乘妙道之后,也会心生欢喜发起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的所依不单是人身,其他众生也有发起菩提心的可能性,也能够发起菩提心。但是从能够发起的角度而言,最好的身依是什么呢?佛陀在经典中再再宣讲,最好的身所依无外乎暇满难得的人身。第一是人身,第二是暇满难得的人身,在暇满难得的人身上发起菩提心最容易。现在我们拥有了最好的身体、载体——暇满人身,既然拥有了就应该好好珍惜,以这个所依修持菩提心,产生能依的菩提心。这个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得到后我们就不能轻易放弃。

下面我们开始观察暇满人身的道理。

“暇满人身极难得”:暇满人身是非常难以获得的。在一些注释中说,获得暇满人身有三个条件,而这三个条件都不太容易具足。

第一个条件是持戒,必须要具足十善业道,或者具足五戒以上的戒律。总而言之,必须修持一种断恶的善法。第二个条件是要修持布施、安忍等善法。第三个条件是要发清净的愿,发愿自己的善根以后获得暇满人身。

第一是持戒,虽然有时看起来持戒很容易,但是环境对修行者持戒的影响非常大。现在整个环境很污浊,世人都在鼓吹拥有妙欲、享受人生等等,这些观点都与清净的修道之心或者持戒之心有冲突。我们要守持清净的十善业道比如五戒等,必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所以深入观察的话,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很顺利、圆满地持戒,其他情况就不容乐观了。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条件,要得到人身就必须持戒。

第二是要行持布施、安忍等善法。得到人身之后,如果想让人身具足各种修道的顺缘和方便,就要通过布施来获得财富,通过安忍来获得不太难看的相貌等。虽然获得人身,但是如果自己不自在:比如财富缺少,为了养家糊口,每天必须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地去打工挣钱,哪里还有时间修法呢?所以虽然得到了人身,但是没有通过布施、安忍等等来获得修法的机缘、财富,实际上我们也没有办法圆满修学佛法,这个条件也不太容易具足。

第三是发愿。发愿我的善根为后世获得暇满人身而回向,但基本上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做。虽然修持了十善、布施、安忍等善法,但是如果没有发愿获得暇满人身,就无法成就能够真实修持殊胜法义的暇满人身。暇满人身和普通人身是不一样的,暇满包括闲暇和圆满,具有闲暇和圆满的人身才是能够修行佛法的人身,而其他不具足闲暇和圆满的人身,顶多是个普通人身。如现在的很多世间人,虽然具足人身但不是暇满人身,在他们身上不具足修法的机缘。暇满人身一定是能修持佛法的人身,这种人身极其难得、非常稀有。我们现在得到了暇满人身,就要好好珍惜。

“既得能办人生利”:既然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就要让暇满人身成办最大的利益。成办什么利益呢?人生的大义。人生的大义是什么?利用暇满人身修持出世间道、菩萨道、殊胜的佛道,这就是我们利用暇满人身成办的最大利益。而不是世间人认为的:利用人身可以挣钱、拥有很多资具、让自己的生活很幸福、美满。虽然这也是一种利益,但不是人身最大之利。暇满人身能够做其他人身根本做不了的事情,普通人身做不到的事就是修道之事。

暇满人身既能修道,也能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用这个人身既能修道,也能成办其它利益,那是非常圆满的。利益分主要和次要。暇满人身和普通人身的功效不一样。普通人身只能成办人身的暂时利益,而暇满人身除了成办暂时利益之外,还能够成办普通人身无法成办的增上生、决定胜或者菩萨道的功德。“既得”,既然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就要用暇满人身成办人生的大义,就要发菩提心、修持菩萨道,这是主要利益。

在《前行》等有关暇满人身的修法中,用了很多的比喻让我们了知:暇满人身第一是难得,第二是珍贵。因为珍贵所以难得,因为难得才珍贵,容易得到就不珍贵。世间中很难获得的东西如如意宝,这种东西很珍贵就是因为它很难具足获得的因缘。如果像土石一样遍地都是,那还有什么难得,也就不珍贵了。真正能够具足暇满人身的因缘非常难,人身确实非常珍贵。为什么珍贵呢?珍贵在哪个地方呢?珍贵之处在于:普通人身、旁生的身体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暇满人身就能做到。暇满人身不是一般人身,平时我们如果不好好观察,感觉人身很痛苦,天天找麻烦,又是生病,又是身体不好,又是心情不好,觉得人身没有什么价值。实际上以佛、菩萨的智慧眼光看来,愿意修持佛法的暇满人身的确非常难得,得到之后我们要善用人身,不要浪费暇满人身做普通人身能做的事情。

一般人追求妙欲、钱财、家庭幸福、过得舒适等等,都是人的本能。作为修道者,当然不能停留在本能的阶段。如果把目标定在本能阶段,这种发心、行为与旁生差不多。我们看过描绘动物世界的一些纪录片,动物对组建家庭、营造房屋是非常善巧的。如果我们的人生目标也如此,只满足本能需要,实际上和旁生差不多,已落到旁生的层次。既然生而为人就具有超胜之处,我们能够以暇满人身来追求菩萨行、抉择万法究竟的实相,这一点旁生和一般人根本做不到。既然我们得到人身,就应该把人身的利益、目标定在菩萨道和帮助众生上,这才真正能够成就大涅槃。所以成办利益要分清主要和次要目标。

成办利益的次要目标,就是作为欲界有家庭的修行者,用此人身还要成办很多世间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把修行目标定得高一点。出世间的主要目标定在修持佛法、修持菩萨行、菩萨道上面。“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如果我们今生没有以暇满人身成办最大的利益,后世怎么能够再次获得暇满人身?暇满人身不是运气好碰到的,也不是通过权力、权势来获得,得到一个暇满人身必须具足因缘。今生我们获得暇满人身,是因为前世修持了暇满人身的因缘。如果我们今生精进修道,成办了人生的大义,在成办人生大义的过程中,也具足了后世再获得暇满人身的资粮,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今生虽然获得了暇满人身,但是依靠庸俗的心念执著世间的快乐,没有用暇满人身去修持应行的善法,就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浪费了暇满人身,第二因为浪费了暇满人身,没有进一步修持后世继续获得暇满人身的因缘,所以后世就没办法获得暇满。未获暇满人身就很有可能堕入到恶趣身和庸俗人身中,没办法再有圆满的机会修持佛道。

最好的修持佛道的时机就是现在:我们正在听法,我们正在修道,我们正在遇到殊胜的教法,我们现在也有一种想要修道的心。

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怎样让这个修道的心保持下去,逐渐增上并达到圆满。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生起了它的违品、障碍,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把负面心态完全遣除,让自己的心永远保持在追求菩萨道、追求佛道的殊胜意乐中。

下面讲颂词的含义。

如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鄙以及长寿天,邪见佛陀不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断除了这其中所说的八种无暇,因而称为闲暇。

暇满人身是具足暇满的,既然具足暇满,那什么是暇?什么是满?暇是指闲暇,以什么标准作为闲暇呢?远离了八种无暇的状态称之为闲暇。八种无暇有四种属于非人类,四种属于人类。

首先说四种非人类: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

第一是地狱众生。地狱众生的痛苦过于剧烈,无论寒地狱还是热地狱,一旦堕入地狱极其痛苦,根本没有机会修持佛法。

第二是饿鬼界。饿鬼界的饥饿感非常强烈,每天在饥渴中为了寻求饮食到处游走,在这种状态中是没办法修法的。饿鬼不是一两餐不吃饭,而是恒常性地得不到饮食。比如我们有一两餐没有吃饭就感觉非常饥饿,内心完全被饥渴的感觉占据了,这时让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没兴趣。肚子吃饱了,心中不慌了,这时听法、做其它事情才堪能。

第三是旁生。旁生虽不像地狱众生受严酷的寒热痛苦,也不像饿鬼永远找不到东西吃,但它们总是处于一种呆笨的状态。由于没有智慧,极大多数的旁生无法修行。虽然也有具足特殊因缘的旁生在佛菩萨面前听闻佛法获得解脱的情况,但是非常稀少。旁生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没办法听闻佛法获得解脱,因为愚痴的缘故。

第四是长寿天。长寿天是一种天人,他在人间时修持无想定,修持无想定的缘故,死了之后投生在长寿天中。刚开始入定时有一个想法,最后出定时有一个想法,中间很长时间都不起一念分别,不起一念分别,也就根本没有造任何善法。长寿天不能听闻佛法,不能思维佛法,也不能修持佛法,所以称之为无暇,没有空闲修习佛法。

其次说属于人道的四种无暇之处:

第一就是边鄙地,边鄙地就是边地。边地有时指很偏僻的地方,有时也指虽然很繁华,但是没有佛陀四众弟子游行之处。这些地方都是没有佛法的,生在边鄙地的众生称之为无暇。

第二是邪见。虽然出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但相续中对佛法、对修佛法的人有严重的邪见。有严重邪见的人是不能修持佛法的,断绝了修佛法的因缘。

第三是佛陀不出世,叫暗劫。如果佛陀不出世,整个世间都没有三宝名称,连三宝名称都听不到,何来修法?这也是一种无暇之处。

第四是喑哑。喑哑就是六根不具。看不见法本、听不到声音,会对学法、修法造成障碍,也是一种无暇。但有一些眼睛看不到的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也能念佛号,也能发愿。有的人眼睛不好但耳根还算好,可听别人讲法,也知道修持念咒的方式,这个还可以。如果眼睛看得到,耳根听不到,也可以做一些顶礼转绕的善事,还算好一些。绝大多数眼睛看不到、耳根听不到的人,都算是无暇。

断除了这八种无暇,称之为闲暇。我们看看自已,没有生在地狱、饿鬼、旁生,没有生在长寿天,没有生在边鄙地,没有生邪见,也没有生在暗劫,也没有生于喑哑之处,如此就称之为闲暇。

下面我们讲十圆满。暇满的暇是闲暇的意思,暇满的满,就是指圆满,圆满是指能有修法机缘。

如云:“为人根具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佛出世间与说法,法住入教有施主。” 〗前两句是指五种自圆满,后两句是指五种他圆满。注释中首先介绍五种自圆满:

第一〖身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 〗颂词中的“为人”,是指比较正常的人。有些特殊业力的人同时具男根女根,或者男根女根都不具足(如天生的黄门),都不堪为修道所依。此处所指是具足男根或女根的正常人。

第二〖转生于地界中土。 〗中土有两种:一个叫地界中土;一个叫佛法中土。佛法中土指佛法兴盛的地方,哪个地方佛法兴盛,这个地方就叫佛法中土;还有一个是地界中土,比如印度金刚座为中心的城市,叫地界中土。转生于佛法兴盛的地界,叫转生中土。

第三〖眼等诸根完整无缺; 〗颂词中讲“根具”,“根具”就是眼根、耳根等诸根都完整无缺。可用眼根看佛像、看经书,可用耳根来听法,可用舌根和其他人讨论法义、提问或者传道。除眼、耳、舌等身根,还有一个意根,意根就是头脑很清醒,可以思维问题,这是主要的根。

第四〖断除五无间罪因而使业际无有颠倒; 〗业际无倒是指自己没有造五无间罪,没有以五无间罪为因而让自己业际颠倒。五无间罪是比较重的业际颠倒。还有一些五无间罪以外的,如经常杀生、偷盗、做一些非法行,如此业际已经颠倒。应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做了,善恶因果互成颠倒,就成了业际颠倒。断除了五无间罪为首的很多恶业,称之为业际无倒。

第五信佛法。〖对如来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称为信佛法。 〗这方面是指以律法为主。佛陀的教法有经律论三藏,这里指对佛教的律藏产生信心。律法是能够调伏自心的殊胜方便,能够让自已修持善法、断除恶业。对律法有信心、对佛陀的经藏、论藏都有信心,称之为信佛法。

这以上是五种自圆满。 〗“自”的意思就是在自身上需要具足的因缘。“圆满”就是修法的机缘在自身方面具足,这个称之为五种自圆满。

下面讲五种他圆满:观待他方所具备的修法机缘称之为他圆满,共有五种。前面颂词说过“佛出世间与说法,法住入教有施主”,就是指五种他圆满。

第一〖佛陀现身于世; 〗佛陀出世,给世间带来了光明。有了佛陀出世,才出现了三宝、佛法;佛出世了,我们才具足修法的因缘。如果佛不出世,我们不可能有修法的因缘,这是观待他相续而具足的第一个圆满——佛陀现于世。

第二〖宣说佛法; 〗如果佛陀已出现于世,但是未宣说佛法,对众生也没有利益。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灵鹫山二转法轮,广严城等处三转法轮,宣说佛法、讲解佛法,现在才有三转法轮的教典住于世间。

第三是圣教住世。〖因为有见谛的补特伽罗而使佛法得以住世; 〗即是有见到诸法自性的圣者让佛法得以住世,这是比较严格的标准。从不太严格的角度可指有修学佛法的方法住于世间,如世间有可以修学的经典、论典等,也可称为佛法住世,佛法还没有隐没,称为教法住世。

第四是入教。〖根据圣者的证悟而开示教言令有缘者趋入佛门; 〗这叫“入教”。自己趋入佛门是依靠圣者证悟的语言,是观待了圣者证悟之后的教言令我们趋入佛门,所以称为他圆满。

第五是指〖有提供资具的施主,这是指为利他众的慈悲; 〗有施主意为:对出家人来讲,自己要一心一意修持佛法的缘故,不去从事农工商等事情,需要靠施主们提供资具才可以顺利修行。这是指为利他众的慈悲心。

这五种是他圆满。 〗这五个他圆满要观待他方才具有修法机缘,所以称为他圆满。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即十种圆满,加上前面讲过的八种闲暇之处,一共有十八个方面,称为十八暇满。〖 具足十八种功德的这一身体实在是极为难得。 〗因为拥有这样的人身才有修法机缘,若不具备这样的人身,修法不可能圆满,也无法顺利修行佛法。

《华严经·佛暖处传》中云:“遣除八种无暇亦难得,清净圆满闲暇亦难得。” 〗遣除八无暇是很难得的,因为要远离八种无暇,必须要具足很多因缘。要离开地狱,就不能造粗重的业;要离开旁生、饿鬼,都不能造相应的业,这是很难的。“清净圆满闲暇亦难得”:遣除八无暇之后,获得清净、暇满的人身非常难。

有人说:我已经得到了,有什么难得的?从实际意义上分析,才知道人身是非常难得的。知道难得,就应该把它当成最珍贵的物品使用,用在最应该用的地方。什么是最应该用的地方?前面我们分析过,修行佛法是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其它的世间劳作之事,一般的人身都能做,一些旁生也会做,所以不是该用之处。最该用的地方就是修持菩提心、修持利他心、修行菩萨道,这是最应使用之处。

这般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 〗这样的人身暂时可以获得人天快乐,转为人或天人,在天界中辗转增上快乐,比如从三十三天到夜摩天等辗转增上;决定胜是指涅槃或者解脱,具有这样的能力。获得暇满人身修持善法,第一能得到增上生的快乐,第二能得到决定胜的安乐,都是依靠暇满人身得到的。

在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我们务必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奉行善法。 〗这是在教授我们要珍惜暇满人身。暇满人身这么难得、这么宝贵,居然被我获得了,就好像是乞丐在垃圾桶里捡到一个如意宝一般,他会想:我这样的身份居然会捡到如意宝,是不是在做梦?是不是假的?同样我们也要想:这么难得的暇满人身,具足这么多功德,现在居然被我获得了,我居然获得了修行正法的能力,应该非常高兴、欢喜。有时候想我是不是在做梦?因为虽然非常难得,而现在我们确实获得了。 既然获得了,我们就要利用这个暇满人身时刻精进,兢兢业业奉行善法,我们要利用这个暇满人身,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快乐。

假设在这个时候没有修持有利于自他的善法,那么后世怎么能再度得到这样清净圆满的暇满人身? 〗如果此时我们没有了知暇满人身的利益重大,也许会热衷于其它非法的事情,用宝贵人身做非法的事情,没有修行有利于自他的善法,浪费了暇满人身,后世怎么可能再度得到清净圆满的人身呢?〖绝对不会得到。〗因为因缘不具足了,因缘不具足的缘故不可能再得到。〖 因此,作者教诫我们,万万不可白白浪费、虚度人生。 〗寂天菩萨也同样教诫我们说,千万不要白白浪费人身,不要虚度,要依人身好好取舍,好好修持菩提心。

如经中说:“莫令如此闲暇无意义。”〗佛经中也说,千万不要让这样的人身无意义地空耗。〖 《致弟子书》中也说:“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胜菩提善种子,功德亦胜如意之宝珠,如是人身谁令空无果?” 〗《致弟子书》是月官论师写的一部论,他曾经在那烂陀寺和月称论师辩论了七年中观的自空他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证悟者,他给弟子们写了《致弟子书》,就如龙树菩萨给挚友乐行王写了《亲友书》。这是月官论师给他的弟子写的教言:“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胜菩提善种子,”说任何一个人得到暇满人身后,都可以借助暇满人身趋至于涅槃彼岸,完全可以超越生死大海,播下成佛的种子。“功德亦胜如意之宝珠,如是人身谁令空无果?”实际上暇满人身的功德远远超胜了如意宝的功德,因为如意宝珠只能满足世间的种种所求如意,满足吃穿、无病、照明等利益,只能满足今生的利益,而暇满人身不仅能满足今生的各种利益,而且可以成办来世的利益,所以功德远远超胜如意宝,这样的人身谁会虚耗呢?有智慧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以上讲了第一个科判。下面讲第二个科判:

丁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上面讲的是身所依,现在讲的是心所依,就是以心作为所依产生菩提心,这种福德之心也是非常罕见、很难具足的。一旦我们具足这样的心,也应该珍惜,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获得菩提心的修法。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首先打个比喻,好像是在乌云暗夜中,尤其月底二十八、九的时候,非常黑暗,看不见月亮,再加上有乌云盘踞在空中,这样的暗夜什么都见不到。“刹那闪电极明亮”,这时如果突然出现闪电,这个闪电会照亮整个大地,显得非常明亮。同样的道理:“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世人的心就好像乌云暗夜什么都看不见,因为世人的心具足很多无明烦恼、罪障等,非常愚痴、黑暗。佛的威德力比喻为闪电,如闪电一下子把整个大地照亮一样,让世人突然萌生了想要修福德的想法,这不是很稀有吗?非常稀有。在这样的黑夜中,出现这样一种闪电照亮了整个大地,就如在我们的心中,突然产生了想要修福德的想法,这是非常稀有的。既然我们萌生了想要修福德的意愿,就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和契机,加入到修行广大福德善根的行列中。

注释中讲〖例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 〗和颂词的意思是一样的,在这样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然出现的闪电会让色法显现得很清楚,虽然短暂但是非常明显。〖 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 〗借助佛陀的威德之力,自己相续中也有某种善根,加上外在佛陀的加持,使处在黑暗中的世人,偶尔也能产生修持善法的念头,〖 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 〗实际上这种善心不会屡屡产生,有的人短暂生起就失去了。我们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令其不断增长;就因不易产生,更要努力生起并增上。

这对修道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入行论》也是不断增长我们的善心,学习教言也是天天修持我们的善心,最后当我们修行非常纯熟的时候,我们的起心动念就会自然变成一种利他心,显现一种菩提之心,这是通过训练,通过不断努力才可以增上的。如果只是由其发展,偶尔产生一种想要修善、想要利他的心,没有刻意去保护和发展,这样的善心终有一天会淹没在自己满是罪业无明的相续中,没办法通过自然的方式让它再再增长,所以我们要刻意发展、保持这样的善念。

如云:“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 〗颂词中这样讲:现在我们已经具足了闲暇和圆满的一双翅膀。闲暇是一只翅膀,圆满是另一只翅膀,就如大雁或老鹰一样,已经具足闲暇和圆满的双翼,也具足能现见善恶功过的眼睛——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能够区分这些的智慧眼目已经具足了。在这样的基础和条件下,“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还是被今生名闻利养的网罟所束缚,“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难道不是已经进入了充满罪业的樊笼之中吗?

意思是说,我们已经具有了闲暇圆满的翅膀,也有了能够善见功过的眼目,应该努力去修持殊胜的善法,应该翱翔在大菩提心的虚空中,不能被眼前一点点名闻小利所引诱,入于密林而被猎人的网罟所擒获是不幸的。老鹰就应该翱翔在虚空中,远离一切障碍;菩萨也具有闲暇、圆满的双翼,也有能够现见善恶功过的眼睛,也应翱翔在殊胜菩提心的虚空中,不要去贪图名闻利养,最后被名利网所擒。假如这样最后我们也会如一般的世间人一样,让已经具足的功德无法发挥其用处。这是修持菩提心、修持菩萨道的人应非常注意之处。

这里讲了“意乐所依福德之心”。菩提心是依靠强大的福德之心作为依靠的,如果没有福德之心,菩提心很难产生。这种福德之心,在颂词中也讲很稀有、很稀罕,所以当我们产生这样的善念时,应该刻意地去保护,让它数数地增长,在这种心态下产生菩提心。

本课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