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请勿助印!

《前行广释》第104课辅导资料(终稿)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是修行佛法过程中很殊胜的调心引导。所有的佛法都是调心的,所有的功德都是在心上安立的。尤其是最终要成就的佛果,也是心性的完全体现。心的本性完全呈现出来时叫成佛,因为心性就是佛性的缘故。

成佛后要度化众生也是在众生的心上去度化、调化众生的心。因为我们所安住的轮回、感受的痛苦等,都是因为心没有了知真实义、实相的原因,出现了虚妄的颠倒分别念。因为颠倒分别念而显现出的轮回以及轮回中的痛苦都是错觉,这错觉只在心上安立,而不是在境上安立。

一切都像梦中经历的一样,除了自己的心、心上的习气所呈现之外,在外境中没有实实在在的轮回、山河大地、或让我们痛苦快乐的因素。佛法就是告诉我们心为主,调心就是所有的修行。

既然调心是所有修行,那怎样调心呢?前面通过共同加行来调伏我们的心,没有修共同加行或内心中没有生起共同加行的境界前,我们对轮回的显现有很重的执著。为了打破对轮回深重耽著的缘故,引导心放弃对轮回的耽著转而追求对解脱的耽著。对解脱的耽著虽也是耽著,但方向逐渐从严重耽著外境,到耽著内在的解脱,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靠近于心性了。

解脱是在心上安立的,在没有修行前,绝大多数执著是耽著于山河大地、轮回中的痛苦快乐的对境。当生起出离心、想解脱时,耽著的方向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怎样才能放弃对轮回的耽著呢?如理如实地观修四加行,放弃对今生和后世的执著。

光有出离心不够,出离的方法是什么?轮回不好、要获得解脱——出离心只是想解脱的心,单凭这是解脱不了的,应该在想解脱的心的基础上寻找能解脱的方法。

解脱的方法谁来告诉我们呢?上师善知识。所以依止上师。依止上师后主要做什么呢?主要学修能让心觉悟的佛法,所以接着就讲了五加行——能够让心性苏醒的一系列的修行。第一步皈依,第二步发菩提心,第三净罪,第四圆满资粮,第五通过上师瑜伽或者强制性的加持让心觉悟,或通过上师的加持,让心堪能接受后面的法。后面的法是什么?大圆满正行。

如果没把前面的修好,即便去修很殊胜的大圆满也很难相应。因此要通过一步步的引导,把严重耽著轮回、严重迷惑的心一步步趋于清醒,整个修行就是让心逐步清醒的过程,最后完全觉悟。自己的心就是佛性,除了佛性全体现前外,没有外在的解脱,也没有外在的众生可以度化,全都是在心和心性上安立的。

所以心迷惑就显现轮回,心觉悟就呈现涅槃,呈现我们本来的样子。心本来的样子不单是暂时解脱、心上无我,而是心的本性就是佛、就圆满具备佛功德。

了解之后就会发现,佛法中所有的修行,不管是菩提心、大悲心、空性、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或道果等等,所有的修行都是围绕这个。一切轮回是心显现的,一切功德是心性智慧呈现出来的。要了知本性,为呈现心性就要观修、依止善知识修行正法。

了知后能不能快速现前本性呢?第一要看对于本性的见解、认知的程度够不够究竟、了义,所以必须要学很深的教言;还有就是够不够勤奋、精进。如果条件、因素都足够,不快速解脱是没道理的。

之前学了共同加行,现在学修的是不共加行。皈依的修法已经学完,现在学菩提心。菩提心的修行前面部分是为了让心安住在堪能修持菩提心的所依、清净的意乐上,通过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方式让心安住在贤善意乐上,打好修菩提心的基础。

基础打好后,接着是修持菩提心的分类,和菩提心的真实修法。修内加行时至少要念诵十万遍以上发心偈,它的必要性是什么呢?有时我们认为数量不重要,觉得计数是累赘、执著。但计数的必要性是什么呢?有人觉得天天修就行,不要规定什么数字,束缚在数字中;或觉得数字本身没法代表什么,不太愿意去计数等等。其实计数主要是约束自己,因为心是如此散乱,按照自觉的方式想要去修行很困难,所以规定个数字,通过十万遍的方式来串习。

当然串习十万遍时不能只是计数,而是安住在要修的法上,一遍遍去串。串了十万遍后就会比较熟悉,菩提心慢慢就会融入到自己心中,逐渐生起。这是修持菩提心的真实修法。

感觉修菩提心好像就是念十万遍,其实只是通过数字来一遍遍串,有这种必要性。真实修是内心要安住在四无量心基础上、为了利益众生发誓成佛的殊胜意乐。 想要觉悟的、或已经觉悟的、或要帮助众生觉悟的心,都属于菩提心的范畴。

修菩提心时要安住在让众生觉悟、为了利益众生所以要觉悟的觉悟的心;或发誓成佛的觉悟的心;或为了利他我要觉悟的心;或真实地利他——真实让众生觉悟的心,这也是菩提心的本体。离开这些的菩提心不一定是真实的菩提心,而是相似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所有修法的核心都要围绕这个。或者我们在观修菩提心的时候要想,我这个菩提心一定是为了要利他的,打击我爱执、修持他爱执、修持利他的心。为了利他我一定要发誓成佛,只有觉悟之后才能利他。所以我们在观修十万遍发心的时候,要反复去观想有关菩提心方方面面的内容,一边念这个偈颂,一边想有关菩提心的所有修行。

甚至于可以回头再想一想慈心、悲心、喜心,因为我们在修四无量的时候不一定都修到量了,还可以在后面正式修菩提心时返回去修一下。或者观想众生的痛苦,前面我们在修共同加行的时候,轮回痛苦这个部分也可以观修。前面观修是为了生起自己想要解脱的心,这时观轮回痛苦要观想众生在轮回中如此的痛苦,所以说我要去利益有情。

前面是发殊胜菩提心,现在我们修的是学处,有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三个层次的修行方法。前面两个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学的是自轻他重菩提心。自轻他重和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前面讲过有相似的地方。自轻他重主要是针对前面没有观想这个重点而专门观的,在自他相换的基础上要突出自轻他重的观想核心。一定要突出观想自轻他重,众生是很重要,而我不重要,为了众生利益可以舍弃我自己的利益。一定要把这个重点,在第三个阶段修行中作为主要的重点来突出、来进行观修。

此处真正观修的内容已经讲完了,现在是一些案例。是讲以前的大德们、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如何修持自轻他重的。一方面把他们做作为我们的榜样,我们的导师在因地的时候也修持自轻他重的菩提心,另一方面对佛陀生起信心,或者了知什么是自轻他重。

换一个角度来讲,也告诉我们如果修持自轻他重,在若干年或者若干劫之后我们也能够成就像佛一样的果位。

佛陀是因为修了自轻他重而成佛的,并不是说佛陀运气好,遇到一个特殊的因缘,一下功力大增就成佛了,他并没有这些运气的。佛陀修学的秘籍是什么?就是自轻他重的修法。我们认为这不是什么秘籍,而是痛苦的事情。其实来讲就是这些,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别的秘籍。

既然如此,我们也应该跟随佛陀的修行足迹,我们也要修自轻他重,因为除此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如果不修自轻他重,我们没办法彻底消尽自私自利的心,安住在自私自利心的状态来修持成佛之道,我们所有的善根和修行都将会被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所局限、所束缚。

上堂课我们讲了,其实善根可以无量大,但是也可以局限到无量小。那么是谁来放大谁来缩小呢?这个善根就是我们的心,你的心量大了,善根就被你大的心量所放大。心量小了,那这个善根就被你自己狭隘的心胸所束缚、所局限。

我们为什么要利他,为什么要打破我爱执呢?因为虽然同样一个善根,如果我只想到利益我自己的话,那么我们本来可以很大的善根就被我们的我爱执所局限、束缚住了。它只能够这么大,就没办法再变大了。但是如果你把这个自私自利的心一旦放开之后,它的善根就一下子扩展到无量无边。众生有多少?众生是无量的,你的善根绝对没办法衡量。

但是如果你就是想着自己要得到,这个善根一下子就收缩回来变得很小很小。所以说我们同样时间、同样所修的善法,有些人他就很快圆满,有些人就很缓慢。这不是其它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心量大小的问题。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准备就是通过一系统的修法把我们的心量打开,不要只考虑到自己,一定要考虑所有众生的利益。只有这样你的修行才相应于大乘,才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当中,或者说你才能在三个无数劫中把你该圆满的资粮都圆满了,这是一般共同的说法。如果你不打开心胸的话,不要说三十三个无数劫,三亿个无数劫都没办法,永远成不了佛。

到底佛的功德有多大?有时看下《宝鬘论》当中所宣讲的,佛陀的相好的这些善根,真的是非常不可思议。我们打开心胸之后,从小资粮道开始--真正的小资粮道按理说已经是生起菩提心了,已经是有利他心的基础上进入小资粮道,从那时开始积累三个无数劫资粮才能够成佛。

可想而知要成就佛果需要多少的善根?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随便几下善根就会圆满了,好像觉得我们已经差不多了,其实差得太远了。

我们想一想从小资粮道开始都要三个无数劫才能把所有的善根圆满,何况说你根本没有打开心胸,还在我爱执的基础上,那你再怎么折腾永远都不够,差得太远。

我们现在缘无量的众生修善根,尚且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才能够把所有成佛的资粮都圆满了。何况根本没有这种心态,以很狭隘的心胸,想要在这个心态当中去成佛,因和果根本没办法相应。

我们再再讲,佛果是很伟大的,它的因不可能小。既然想要成就伟大的佛果,那我们的发心绝对不能是很狭隘的心胸。要想成佛先打开我们的心胸再说。

所以所有菩提心的早期修法,都是致力于让我们心量打开,放弃我爱执,真正的生起广大无边的利他心,而且不带任何的私欲和条件。

为什么不能带条件?因为带了条件就和我执相应了,只有不带条件的情况之下,才相应于真实的菩提心的前方便。所以我们致力于训练在帮助众生的时候不要带条件,就是一心一意地利他的,越能够这样想,越能和真实的菩提道相应。越带了条件,不知不觉中你这个所带的条件就把自己束缚了。

我们修菩提心的时候,这些关键理念还是要去想,为什么菩提心一定要这样呢?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原理?把原理想清楚之后,对我们放弃我爱执帮助是非常大的。

往昔的前辈、修行者、瑜伽士们的自轻他重菩提心的案例已经讲了。现在我们学习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是如何实践自轻他重的。

佛陀成佛之后,并没有跟我们讲他以前没有学过、没有做过。而是把自己以前修学的经验在经典当中讲了,我以前就是这样修的,修完之后就达到了如是善妙的果位。如果你们想要获得善妙果位的话,也必须要这样去观修和修行。今天应该是这个内容当中最后一个案例了。

(世尊曾转为宝髻国王的公案):

这个就是讲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转为宝髻国王的公案:

曾经在夏给达国境,金髻国王与王妃妙丽欢喜母生了一位太子,他的头上天生具有一个珍宝顶髻,

在一个叫做夏给达的国家,有个国王叫金髻国王,他的王妃叫妙丽欢喜母,他们生了一个太子,这个太子的头上天生有个珍宝顶髻。这是通过他自己的大福德而感得的。因为菩萨不是一生一世的修行,菩萨修行的原理是每一世都发菩提心,都修菩萨道,他的善根会逐渐增长广大。

我们觉得怎么可能呢?王位、国家说给就给了?其实是我们没见过世面,就感觉这个大的不得了,好像把自己的国家都给了。但是菩萨很长时间以来修持菩萨道,他的福报非常大。就像我们把包包里面的一块钱拿出去,别人会说:哇,给了一块钱啊!其实我们觉得没什么,很正常。

而我们自己修菩萨道的时间还太短,没见过世面,就很容易大惊小怪。看哪个首富把自己的钱都回馈给社会了,就觉得不舒服--可以给自己儿女啊!我们没见到钱的人才这么想,见过钱的人,他们的思想完全不一样。

菩萨累劫修行,他的善根是一世一世地修,每一世都通过菩提心摄持广修布施、持戒、精进、安忍、禅定、智慧之后,他的心量和福德非常广大,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一方面,他每世布施的心都很大,还有他每一世的福报都很大。所以,他天生就有一个珍宝顶髻。珍宝顶髻有什么功能呢?

从顶髻上降下的甘露可以触铁成金,因此给太子取名为宝髻。

顶髻上面有时候会流下甘露,接触到铁器就能够让铁器变成黄金。福报大的人,就会有不一样的呈现。

现在我们开始发菩提心,慢慢开始修,并不是为了让自己能发大财,或者变成有这样福德的人。菩萨没有想过这些,只是想怎么样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时,如果自己财力弱了,也是不行的。为了利他的缘故,能广行布施,使自己具足福德很有必要性。顶髻王子就是佛陀的前世。“因此,给太子取名为宝髻。”

太子诞生之时,空中也降下各种各样的珍宝妙雨,他还有一头堪为大象之最的“妙山”宝象。

太子降生的时候,空中降下各式各样的珍宝妙雨。而且他还有一头堪为大象之最的“妙山”宝象。大象的身材很善妙,功能也非常强大,在有些佛经当中是这样记载的。

宝髻太子(继承王位以后)如理如法治理国家,经常发放广大布施,使得整个国内杜绝了贫穷与乞丐。

太子长大之后继承了王位,而且他是菩萨的种姓,或者说是因为是菩萨修行者的缘故,如理如法地治理国家,而且经常发放广大布施。通过他的福德和发心的缘故,使整个国内杜绝了贫穷,也没有乞丐。让他的臣民生活在很幸福的状态中。

折克仙人有一位从莲花中出生的标致美女,供养给宝髻王做王妃。她生下一位太子,与宝髻国王一模一样,取名为莲髻。

折克仙人有一个从莲花当中出生的女儿,是美女,供养给国王做王妃。很多佛经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些时候是他们前世发过的一些愿,愿力成熟之后,很多生世做夫妻。国王和王妃生下一位太子,跟宝髻国王一模一样,也有顶髻,所以取名为莲髻。

一次国王广行供施,宴请折克仙人、难忍国王等诸多人士。

有一次国王开始做广大的布施,宴请一些仙人。仙人是指以前一些修行者、苦行者,也具有一定的禅定能力或神通等等,所以称之为仙人。还有他的朋友难忍国王等等很多人士,一起来做供施大会。

当时帝释天为了观察国王的意乐而摇身变成罗刹从护摩火中出现,来到国王面前乞讨饮食。

帝释天在佛陀修行的过程中,一直作为助缘而存在。经常可以看到帝释天给菩萨找麻烦,观察他的意乐。但是如果没有像帝释天,或者像提婆达多因地显现为很多恶人这样的对境,佛陀也没有办法那么快成佛。没有对境就没办法修持很多苦行。

在《入行论》当中也讲过,针对菩萨而言,乞丐容易找,但是修安忍的对境很难找。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一直修持菩提心,一直对众生修持利他心。他越这样修,越没有怨敌。你对一切众生好了,作为反作用力过来的时候,也不会有人经常过来伤害你了,修安忍的对境就很难找到。

如果菩萨要修行安忍,修持难行、苦行,就需要帝释天还有提婆达多。一种说法是提婆达多和佛陀变成双头鸟的公案,佛陀发誓要修菩萨道的时候,提婆达多就说:你修菩萨道的时候,我生生世世要给你做伤害,有这样一种发愿。

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修菩萨道,我提婆达多生生世世给你做顺缘。这个顺缘是修菩提道的顺缘,显现上是逆增上缘,就是经常跟你作对,让你修难行的菩萨道。所以,也是愿力相系,经常遇到这是提婆达多的前世,那又是提婆达多的前世,都是提婆达多的前世,因为他们开始发了愿的缘故。所以修行过程中特殊的伙伴,有时候对菩萨的修行是有很多帮助的。

帝释天看到人间的国王经常布施,他就担心,“这个国王在人间这样积累广大善根,他会不会有什么想法呢?他死了之后,会不会转生到我的天宮当中,夺我的宝,夺我的位置?”他担心在人间修行的国王想要死后升天,夺他的宝位。如果真是觊觎帝释天王位的话,那就通过一些考验,让他退心,让他损失善根、福德,升不到天界中去。如果没有这种想法,就可以放心了。

帝释天经常这般观察国王的意乐。但这也是表面的想法,实际他是怎样的想法,我们也不清楚。也许是菩萨与菩萨之间,比如有些已经成就的菩萨,帮助后面的菩萨修行和观修的。

还有一种说法,魔王波旬也是帮菩萨修行而示现的,魔王波旬是八地菩萨化现的说法也是不少。到底是不是呢?可能性还是有的。

帝释天想要观察国王的意乐,就变成了罗刹,从护摩火中出现。护摩就是火供,火供的火叫护摩火。现在的佛教仪式当中也有火供。把本尊观想成火,或者火观想成本尊,然后把这些供养物放进去,相当于供养一样。护摩也是成就事业的一个很殊胜的方便,因为在地水火风当中,火的能力是最大的。所以有时候做一些火供,可以很快地成就很多事业。

以前不单单是佛教,其他的像婆罗门教也有火施、火供的修法。表面上看都在做火供,但内涵不一样。有没有菩提心,有没有等净见?很多内涵都不一样。有些人说密宗是属于印度教、婆罗门教,为什么呢?因为婆罗门教也有很多火供的缘故。这个观点太随便,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讲到,很多表面相同,但是内涵却不同,这方面也做过很多辨别。

这时罗刹就从护摩火当中出现,来到国王面前乞讨饮食,因为国王广发布施。

国王给了他各种美味佳肴,他都全然拒绝并微笑着说:“我需要的是刚刚宰杀的动物的温热血肉。”

给他很多好吃的东西,他都不要,全然拒绝并微笑着说:“我需要的是刚刚宰杀的动物的温热血肉。”除此之外,其他东西吃不下去、没办法下咽,只能吃刚刚宰杀的动物的温热血肉。

国王有点为难,心想:如果不损害众生就无法得到那样的血肉,可是我本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绝不能损害其他众生,

国王的为难之处在于,虽然想布施,但是面前这个有情的要求很特殊。因为罗刹就是吃血肉的,而且必须要吃新鲜的,不能吃腊肉,也不能吃别的东西。他的要求有点难以满足:如果想要得到新鲜的血肉,必须宰杀其他有情;但是国王肯定不愿意伤害其他众生。

假设不给他,这个罗刹也会深感失望,这该如何是好呢?

如果不给他,这个罗刹也会很失望,国王自己的布施也没有满足。菩萨在修布施时,《入中论》中也有相关颂词,不要说真正的布施,即使只是听到有人向他求施的声音,内心当中的快乐,就好像比丘入三禅的那种快乐一样(比丘三禅的禅定非常清净寂灭,是一种很深层的快乐)。

菩萨听到声音都这么快乐,何况真正把东西给了众生,满足了对方的需要,他只会更加快乐,菩萨布施的习性就是如此。所以,国王就想:如果不给他,这个罗刹会深感失望。

我们可以相似地体会一下,为什么如果不给他,国王会为难?如果是我们,或许会说:“没办法,你要的东西我们这里找不到,去别的地方找吧,今天对不起了。”我们可能就是这样的。但是菩萨长时间地串习布施,他的想法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他就觉得如果不满足罗刹,他也得不到快乐的来源,必须要满足他。那该怎么办呢?真是处在两难的境地。这该如何是好呢?

转念又一想:看来现在布施自己血肉的时刻已经到来了。于是说:“就将我自己的血肉给你吧!”

转念一想:看来这是一个机缘,让我自己布施血肉的时机已经到来了。作为修行者、初学的菩萨,有时的确很为难,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很多方便帮助众生;有时众生的需求很强烈,能力有限的缘故我们也帮不了。关键是我们也不愿意伤害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菩萨这时看起来好像是两难的,从某个侧面来讲是两难的,但是不是完全的两难?也不是。因为还有第三个方案,就是把自己身上的血肉布施给罗刹,这样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既不需要伤害其他众生,又能满足这个罗刹的需要。所以,他就觉得最好把自己的血肉布施给这个有情。

菩萨们刚开始修布施时,也是从一棵白菜,或者一、两块钱开始布施。逐渐地布施的心习惯了之后,就开始把比较中等的,然后比较贵重的,乃至于自己所有的家产,自己的王位都可以布施,最后是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布施掉。所有的善根、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做布施。所以,《入行论》中讲循序渐进。菩萨修持成佛之道,在布施时,也是需要窍诀的,这叫循序渐进的观修的方式。这里是布施血肉。

众眷属惊慌失措万分焦急,百般劝阻也阻止不了。

眷属听到国王这个决定之后,非常恐慌,非常焦急,因为他们如此地爱着自己的国王。如果国王真的把血肉布施给罗刹——显现上是一个陌生人,感觉不能接受。他从哪里来的?从护摩火里出来的。为什么为了一个陌生人割舍自己的血肉?难道我们的利益不是利益吗?

《百业经》、《贤愚经》、《毗奈耶经》等经典中讲,很多菩萨在因地修持布施时,都会出现这种声调。什么声调呢?当菩萨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利益,把自己的头砍下来布施时,菩萨的眷属就会跳起来:这是不合适的,你是一个国王,手下有成千上万的眷属、百姓,他们的利益不是利益吗?为什么你可以为了一个人的利益伤害我们的利益呢?

我们会想,对啊,这样做是不应该。你的亲人、眷属都是需要利益的对境,为什么你为了满足一个陌生人的,有时还是怨敌的想法、利益而损害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利益呢?

有时菩萨就会跟他们解释:“我修行苦行是志求成佛的,当我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一定会用正法来饶益你们。请你们不要为我的无上菩提做障碍,”菩萨也会劝他们。

我们在分析这个原理时也的确如此。当菩萨修行到一定时间,需要用一种超出他当前修行境界的、比较极端的方法,一下子把自己的境界提升到一个很高的状态。如果用普通的方法就做不到:还是只管理你的国境,给你的百姓提供丰衣足食的顺缘,你的境界就超越不了。有时必须通过比较极端的方式,比如说布施自己的头,一下子把自己的境界提高。悲心、证悟提高之后,对其他有情的保护就更上一层楼了,从更高的层面来保护他们。

看起来好像损失了其他大多数有情的利益,但是我们的眼光看到的是当前的利益,而菩萨透过智慧去看,通过苦行把证悟提高,其实是一种更加能够利益所有有情的方式。尤其是从经过这样的苦行能够快速成就佛果的侧面来讲,更加需要这样的提升。

所以,看起来是为了少量的众生,伤害了大多数众生的利乐,但真正来讲,他的大悲心、菩提心在这,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证悟、快速成佛,是更加能够利益众生的。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修行下去,可能这些众生的利益才真正受到损害;如果这样做,快速成佛,这些众生受痛苦的时间就会缩短,就会在轮回中少受苦。

菩萨的想法有时和我们老百姓的想法、和一般世间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我们要学着站在菩萨的侧面,从他的思想来考虑问题。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把很多因素考虑进去,我们也能够大概知道菩萨是怎样一种思维,慢慢地我们也可以随学。为了大的利益,还是要放弃小的利益。

这里也是,他们为什么要百般劝阻?作为一般的有我执的凡夫人,肯定要百般劝阻。菩萨不听他们的。如果听了,就会损伤他们的利益,所以菩萨显现上不听。国王坚持这样做。

国王用针刺破自己的细顶脉供罗刹饮血。

在脖子那个位置有一个脉,他用针把它刺破,供罗刹饮血。

罗刹一直饮到完全满足为止。

罗刹就趴在国王的脖子上一直吸,好像吸血鬼吸人血一样。一直吸到完全满足,吸饱了为止。

之后,国王又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

光喝“饮料”还不行,还要来点肉。所以,国王就把自己的肉割下来给他吃。汤也有了,饭菜也有了。

他也是一直吃到显露白骨才肯罢休。

这个罗刹一直吃,他要考验国王。既然是考验,表示一下就行了,喝了血就行了,别人给你割肉,你还真吃?

他就真吃了,为什么呢?从某个侧面来讲,显现上是为了让国王退心。如果国王是为了寻求升天界,威胁到帝释的位置,那目的就是让他退心,越苦、时间越长越好。就像我们修苦行,短时间还行,咬咬牙、跺跺脚就忍过去了,时间长了可能就受不了了。被拷打的时候,刚开始几分钟还受得了,一直这样拷打,几天几夜地折磨,很多人最后就会招供。

折磨他就是要让他退心,所以罗刹一直受用,让他割肉,割到白骨为止,最后显现上吃饱了。发现他的心识非常坚定。

众眷属十分悲痛,尤其是王妃因为悲伤过度而昏倒在地。

眷属很悲痛。

前面分析过,菩萨为了其他人的利益,有时显现上会伤害眷属的利益。我们在修菩萨道时,会听到一种说法:修行佛法没什么用。为什么?连自己的家人都度化不了,还怎样度化(众生)?这不一定,要看如何看这个问题。

家人是不是能度化,要看他自己的因缘,不是首先要把家人度了才有资格去度其他人。虽然有些人和你不是亲属关系,因为他有善根的缘故,和他一说就信了,就听了。而家人,从某个侧面来讲,因为某种业缘成为家人,但并不一定因为自己是修行者、出家人,自己的家人就必须要有佛性、有善根,必须要度化。

虽然因为某个因缘成为你的家人,但这并不决定他有善根,可能跟他讲也是完全不听的。我们会因此感觉很沮丧,其实没有必要沮丧,谁有因缘我就度化谁,不一定要先把家人度了才能去度别人。也不要很受打击、伤害,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也是这样,家人不相信他,但是别的地方的人对他很有信心,因此度化无量的众生,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同样,有人说修行人不顾家人的利益跑去出家,修什么行?假慈悲!连自己的亲人都不顾,这个慈悲心是假的。那也不确定。按照这些公案,只要发心真的是利他,即使显现上远离家人去修行,也不代表就是冷血动物、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

如果家人显现上对修行有障碍,可能也会远离。出去修行并不等于抛弃了他们,就像这个国王一样,把自己身体的肉布施了,假如他死了,是不是伤害了他们的利益?显现上短期来讲似乎是这样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他是绝对不会伤害有情的。

众生的毛病就是近视,看得不是很广大,菩萨就会站得很高,看得很远,看到的根本不是当前的利益、损失。他发了心之后格局非常大,一般的平凡人就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菩萨给我们做的非常长远的利益。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学习了佛法,知道了菩萨的想法,我们慢慢也会体会到菩萨到底给我们做了什么。有的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有的我们根本体会不到。不管体会得到,体会不到,菩萨都一直在帮我们做很多事情。即使有时好像是伤害我们,也还是为了我们长远的利益,仍然在坚持做很多利益我们的修行。很多事情我们一定要多方面地观察才能够了解。

国王还没有丧失忆念,这时帝释天无比欢喜地说:“我是帝释,不希求血肉,请中止布施吧!”说完便取出天人的甘露加持国王的伤口,随即国王也完全恢复如初了。

国王还没丧失忆念也就是没有昏死过去,这时帝释天很高兴,考查了知国王的意乐很清净、坚固。他说:“我是帝释,我不需要也不希求血肉”。其实,天人有比血肉更好吃的甘露,对血肉根本没什么兴趣,他是为了考验国王的意乐。他请国王中止布施,说完便取出天人的甘露涂抹、加持国王的伤口,随即国王也完全恢复如初了。这就是国王在案例中的第一个自轻他重的体现,也就是前半段的自轻他重,后面还有。

后来,国王将妙山宝象赐给了辅佐自己的大臣梵车。

他不是有一个很好的宝象嘛,国王就把宝象给了大臣梵车。

当时玛热贼仙人有一位已经获得禅定的弟子来到,国王十分恭敬地问道:“您需要什么?”

当时有位玛热贼仙人,他的一个弟子在他的调教之下获得了禅定。这个弟子想要报恩,就来到了国王面前,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国王很恭敬地问他:“您需要什么?”。

菩萨们的心态、行为都是我们需要参照的。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如果我们的心不调伏,在做布施时,比较容易处于很优越的状态中,看不起向我们索要东西的对境,容易产生傲慢、优越感,感觉自己是布施的人,对方是受施的人。心态一傲慢,行为、语言也会傲慢。菩萨不是这样的,菩萨是真地想要利益众生,内心没有傲慢,语气、行为都很恭敬,十分恭敬地问他:“您需要什么?”。

这是我们需要学习、模仿的,当我们有机会布施时,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大乘经庄严论》和别的大乘的窍诀让我们思维:布施东西给别人,并不是我帮助了对方,而是对方帮助我圆满布施,帮助我做了菩提心等等的观修。如果这样想的话,就会产生感恩之心,而不会处在傲慢的状态中。

那位弟子说:“我的上师传授给我吠陀知识,我要报答师尊的恩德,他老人家现已年迈,身边没有侍者服侍,我想供养上师侍者,特来乞讨您的王妃与王子。”

他说:“我的上师已经年迈了,对我恩德很重,因为身边没有服侍的侍者,所以我想给上师供养侍者,就向您讨要您的王妃、王子,作为上师的侍者。”

看起来这是很荒唐的要求,这么多人,随便找国王要一个一般的人也行,他开口就要王妃、王子。除了国王自己之外,最尊贵、最亲近的人就是王妃和王子了。他来讨要,可能是因为王妃、王子各方面的素质很优秀,他想要供养上师,觉得其他人不合适,还是王妃和王子做侍者是最好的。(他可能是这样想的)

国王也应允了,于是那人便将王妃与王子带回去供养了上师。

国王也答应了,因为他长时间修持布施,布施的习气很重,基本上没有什么耽著的。

修布施主要是放弃我们所耽著的东西,如果我们内心有所耽著,是成不了佛的,也没办法获得觉悟。所以要把我们所耽著的东西,从外而内,由轻而重地慢慢放弃,布施供养就是放弃的一种方式。我们对上师三宝做供养,给其他人做布施,就是放弃我们耽著、执著的很多物品、资具,如果我们很耽著,就没办法真实地现前完全自由开放的佛性。

国王同意了,这人就把王妃、王子带回去供养上师。我们也分析过这种情况,以前在学的时候产生很多想法,现在很多道友可能也会对这件事情产生想法。最容易生起的想法就是王妃和王子太可怜了,根本没有丝毫的自由。一个人来了,对国王说“我要把你的妻子和儿子带去供养上师”,他就同意了。他征求过他们的同意吗?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我们脑袋里面最容易蹦出这个想法。

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国王有没有权力布施?王妃和王子有没有同意?以前我们分析过这个问题,上师老人家也讲过这个问题,过去的时代和现在的环境不一样,风俗也不一样。在当时的环境中,丈夫属于一家之主,妻子、儿女是属于他的财物,他有权力供养、布施,当时是这样的背景。

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全部都在奉行这样的条例,没有人觉得不合适。王妃和王子也没觉得不合适,从小就受这样的教育。当时整个国家整个时代的人都认为就是这样的,没什么不合适。他来直接向国王讨要也是受当时观念的影响,当时就是这个风气。所以来要的人正大光明,“我要你的妻子和儿子。”国王也没有觉得,“啊,你大逆不道,竟敢要这个!”王妃和王子也没有觉得“你为什么这样,对我们不公平!”为什么是这样?这就是当时的背景,我们一定要了解。

如果不了解当时的背景,而以现在的观念来看这个事情,那就不得了了。会不会被告?会不会上法庭?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是用现在的情况来看以前的故事。所以如果不了解当时的背景,就会出现很多的想法;当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场合、背景,就不会有这些想法。

假如佛陀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比如在座的或现在的修行人中,当然有未来的佛,对不对?肯定有未来的佛,也是在因地修行的。如果在中国这种环境或者在欧美的环境之下,不允许这样做,菩萨绝对不会这样做,在以后的故事中就不会出现这一段了。为什么?因为肯定要符合当时的背景。所以现在我们修布施,也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在不违背法律、不违背整个道德观念的前提下,做该做的事情,布施该布施的东西。

当时的环境是那样的,所以没有人认为不合适,觉得就是这样,很多公案也都是这样的。除了父母不能布施——大家都认为父母不是属于你的财物;妻子、儿女属于你,可以自由使用,可以卖掉,也可以给人。大家都这样认为,风气就是如此。不管我们现在觉得多荒唐,当时就是这样的状态,他就可以做这种布施,而且被布施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想法。这方面了解之后再看这个公案,就容易理解了。

菩萨在修布施时,只要是环境允许的、可以布施的都布施了。父母不能布施,大家都知道父母不能布施,所以从来没布施过父母。我们看佛陀的公案从来没布施过父母,但自己的身体、血肉布施的特别多,子女、妻儿就少一点,毕竟是他相续。被布施的人也会有想法,不高兴或者不愿意,但基本上不会反抗,不会强制性地去抵抗,原因就是这样。

他能够做的布施供养都做了,基本上把自己所珍爱的、拥有的都做了上供下施。

难忍国王酷爱那只宝象,返回自己领土后派人送信,告诉宝髻国王:“必须将宝象给我。”

难忍国王在宴会上看到了宝象,特别喜欢,回去之后就派人捎信说:“必须要把宝象给我。”

宝髻国王答复说:“我已经将宝象给予婆罗门了。”

宝髻国王的确已经把宝象给了梵车。如果没有给梵车,国王肯定不会耽著,马上会布施掉。他说已经给婆罗门了,没办法再要回来了。

可是他执意不听,并且扬言“如若不给宝象,便要动用武力”。随后发动大批军队。

难忍国王不听,觉得是在骗他!是不是国王舍不得?他太喜爱这个宝象了,不惜发动武力。

宝髻国王十分伤感地说:

宝髻国王特别地伤感。以前他们是很好的朋友,现在为了宝象——一个财物,发展到这个境地。

“唉,由利欲熏心所牵制,最为亲密的朋友瞬间也会变为最大的仇敌。”

他唉声叹气地说:“因为众生对财物很耽著,利欲熏心的缘故,最亲密的朋友瞬间也会变成最大的仇敌。”

心中思量:如果我率兵迎战倒是很容易取胜,但这样必定会伤害许多众生,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他想,如果我率兵打仗,太容易取胜了。他对自己的福德、武力都非常有信心。但是这样肯定会伤害很多众生。毕竟显现上还不是金轮王,金轮王是不需要作战的,不需要伤害众生。虽然他是一个福报很大的国王,但显现上威德力也没那么大。如果打肯定打胜,但是会伤害很多众生的生命,即使不死也会受伤,受伤后也会持续地痛苦。他不愿意这样做,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正在这时,四位独觉降临在他面前说:大王前往森林的时间已到。然后依靠神变将国王带到了林间。

正在想的时候,有四位独觉降临在国王面前说:“大王你前往森林的机缘到了。”让他到森林里面去。然后依靠神变把国王带到了林间。

当时,宝髻王手下的诸位大臣前往玛热贼仙人处索要莲髻王子,仙人也予以归还。后来王子作为首领,率领军队与难忍国王交战,结果大获全胜。

当时宝髻国王手下的大臣,到仙人住的地方索要莲髻王子。因为要作战,没有一国之主不行,所以首先把王子要回来。仙人看到这个情况也归还了。后来王子作为首领和难忍国王交战,结果大获全胜。

难忍国王惨败之后逃回自己的国家。因为当时难忍国王品质恶劣、行为卑鄙而导致他的领土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疫与饥荒。

因为难忍国王行为不端,品质恶劣,通过自己的罪业在他的领土中引发了很多严重的饥荒和疾病流行。

难忍国王问诸位婆罗门:“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疾疫与饥荒?”

这些婆罗门相当于他的国师,国家的智囊团,国家有事情就要问他们。很多婆罗门当时也是修行人,有些会打卦,有些可能有神通,各式各样占卜的能力。所以就问他的国师们,怎么样才能有效地消除饥荒和疾疫呢?

众婆罗门回答说:“如果有宝髻国王的顶髻就会有效,应该前去索求。”

婆罗门观察说:宝髻国王的顶髻有效,因为他的顶髻流出来的液体,触铁成金,对各种疾病有很多效果,可以有效制止饥荒的流行因素。因为饥荒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庄稼不生长,库存的东西也会发霉变质,各式各样不吉祥的、非常规的事情都会出现,还有莫名其妙的传染病也是没有任何因缘前提之下也会出来。有的时候因为国王很恶劣,所以导致天人发怒,他们制造了很多传染病、饥荒等,有的时候和天人、非人的能力也有关系。

国王说:“他可能不会给吧。”

国王说,宝髻国王的顶髻如果在战争之前去要,有可能会给,但是现在刚刚发生战争,还惨败了,而且是自己挑起的战争,就觉得这种情况不会给吧!

他们说:“众所周知‘宝髻国王无所不施’,任何东西都会给的。”

他们就回答说:“大家都知道宝髻国王没有不布施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会给,如果你去要,他的顶髻也会给。”

于是难忍国王派遣一名婆罗门前去索求,

这个时候他派了一个使者去索求顶髻。

当时宝髻国王在林间到处观赏悠闲漫步,不知不觉走到了玛热贼仙人所在地的附近

国王因为有很深的智慧和福德的缘故,他在王位的时候对很多安乐也不会耽著,一旦失去之后也不会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这就是很典型的上师们讲的出离心的状态——有的时候他也会享受但是从来不会耽著,失去之后他也不会有痛苦,这就是典型的内心对世间不耽著的表现。

他虽然在民间所有都失去了,像以前的宫殿、眷属,还有这些美妙的饮食、服饰,但是还是在到处观赏、悠闲地漫步,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情,不知不觉走到了玛热贼仙人所在地的附近。

此时宝髻国王的王妃到林中寻找树根树叶等,遇到了一个猎人。

因为王妃是作为仙人的侍者,她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要寻找饮食。寻找什么饮食呢?就是在林间到处寻找,有些树叶可以食用就去采摘,有些树根可以食用就采摘树根,有树果就采摘树果,她的工作之一就是做这些事情。

遇到了一个猎人。猎人对王妃生起贪爱之心。正当处境十分危险之际,王妃祈祷:“宝髻国王救护我。”并失声痛哭。

这个时候遇到危险,有一个猎人对王妃生起贪爱,这时她处境很危险,王妃就大声地祈祷“宝髻国王救护我”,并且失声痛哭。

国王远远听到她的声音,前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菩萨们也有很大的福报、神通力,甚至于有些时候显现上面没有这些神通,也有护法和天神通过很多方便来保护国王和国王眷属。其他一些经典中也有这样不同的记载,所以说听到了哭声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猎人看到国王从远处而来,误以为是仙人,因为害怕恶咒而惊慌逃走了。

猎人看到了国王中从远处走过来,他就害怕,因为听说在森林里面有苦行者和仙人,看到这样的国王从远处来,他就认为是不是苦行的仙人来了?因为害怕恶咒而惊慌逃走了。

因为当时这些苦行者和苦行的仙人,他们的咒语很厉害。有的经典中记载,有些仙人发怒以后就会做一些诅咒,比如说愿你的手掉在地上,头掉在地上,或者愿你什么什么,因为他们有苦行的功德、禅定,能修持一些善行,也成就了某种意义上的真实语。毕竟他有福德,说了之后一下就应验。很多人非常害怕这种恶咒,所以一看到他来了之后,他就抢在恶咒发出之前惊慌失措地跑掉了。

婆罗门有婆罗门的咒语,现在我们的咒语都是佛菩萨的本性。我们应该对这些真实语,佛菩萨的智慧大悲,他们智慧中显示出来的咒语也应该有信心,经常去念诵。这样我们也可以逐渐相应于佛菩萨的本体,就可以清净罪业、开发智慧,所以这个咒语的力量的确很大,尤其是佛菩萨咒语。

我们见不到真实的本尊——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但是有一种方法可以相应:我们可以念他们的咒语。咒语本身就和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本体是一模一样,这就是一个善巧方便。因为我们的眼睛看不到,也没有办法跟他直接交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念咒的方式直接和他们相应,咒语本身代表的佛菩萨的本体,咒语里面蕴含本尊所有的智慧、悲心、福德、信息。

所以如果我们了解之后再去念,不单单就好像是几个字、几个咒语,其实我们念得时候就应该对这个咒语有信心,它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只要我们有信心去念,就像一个密码一样,通过信心把咒语的密码打开之后,很多的功德在我们相续中就可以呈现出来。

而且和佛菩萨相应的方法是经常性持诵佛号咒语,有的时候这个佛号看起来就几个字,但是佛号里面包含着比如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三个无数劫所有修行的资粮、大悲心、证悟的功德和智慧,都浓缩在佛号里面,而且内心念的时候就直接可以相应、获得。

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是什么?就是信心,你一定要有信心去念诵。如果有了信心,就相当于找到了钥匙的密码。有了这个密钥,我们再去念诵这样的咒语,它的咒力、佛号的威德力就可以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国王看到曾经拥有国政、无比安乐而如今感受如此痛苦的王妃,十分悲伤,不禁慨叹道:“呜呼,一切有为法,皆无可信矣!”

国王看到了王妃,以前王妃也算是拥有国政,而且无比安乐的,如今王妃这么痛苦,穿的、吃的也很差,现在这么无助地痛哭,他感觉到很悲伤,一切有为法都没什么可信任的。

其实这也是给我们说的,一方面好像他一个人感叹,或者是给王妃讲的。我们在看这句话的时候也是给我们讲的,无论如何,一切有为法都没有什么可信的,现在我们的快乐、青春、财富,这些有为法也没有什么可靠的。不知道哪一天就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其实没有什么可信任的,真正可信的就是现证心性,真正地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否则只要我们还在轮回中漂流,不管这一世过的富裕、长得好看,还是有很高的位置,都是不可信、不可靠的。

只要在轮回中漂流,后面还有很多的困难痛苦、各式各样的恐怖、畏怖都排着队在我们的相续中出现。所以我们应该了知这些之后,把自己的心放在追求解脱方面,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时,难忍国王所派的婆罗门来到宝髻国王面前,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后,索要顶髻。

这时国王的使者也到了,讲述了难忍国王国境内种种的不吉祥——饥荒遍布、传染病流行,众生都在感受难以承受的痛苦。

国王派的这位婆罗门把国家发生的各种悲惨情形描绘的很清楚。他说:“我国的情况就是如此,婆罗门打卦观察之后,说只有您的顶髻能够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因此我们需要您的顶髻”。

国王说:“你自己斩断拿去吧!”

国王没有任何犹豫,既然需要,你们就自己斩断吧。

婆罗门砍断顶髻后带回本国,结果遣除了难忍国境内所有的疾疫与饥荒。

婆罗门砍断顶髻带回国内,后续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是顶髻自然消除了灾难还是配了其它药,就不得而知了。有些时候只要东西到了,所有的事情马上都能解决。

就像莲花生大师当年在尼泊尔修真实意本尊的时候,非人做了很多障碍,又是饥荒又是干旱。后来莲师派弟子回印度取来《金刚橛本续》,法本一到尼泊尔国境,所有的灾难马上平息。

所以,有可能是顶髻一到国界线,灾难马上平息,也可能是带回去之后做过后续的处理,这些我们不得而知。无论如何,难忍国境内所有不吉祥的事情全部都遣除了,人民又恢复从前的快乐。

宝髻国王因为被斩断顶髻的疼痛为缘,对那些热地狱的有情生起了猛烈悲心以致于昏倒在地。

国王的顶髻被斩断后非常疼痛,以此为缘,对热地狱的有情生起了很强烈的悲心,最后昏倒了。昏倒并不是因为疼痛,而是他的悲心难以忍受。

这里的描述结合《入中论》的教证来看,这位菩萨可能还没有登地,应该在加行道。《入中论》中讲,加行道的菩萨在布施身体时,如果感受到很难忍的痛苦,这时观想地狱的痛苦就可以忍受了,即“于彼割者忍更增”。

但从后面谛实语的侧面来看,大恩上师说初地的圣者才可能有谛实语。加行道和初地都有可能。这段的描述结合《入中论》的颂词和讲记来看,真正初地以上的菩萨在布施身肉时不会感觉到痛苦。就像注释中引用的佛经观点:在一大片树林中,如果有人砍其中一棵树,其它的树不会有想法,认为旁边的树被砍掉了或者有别的想法。同样,菩萨布施身体的时候,也不会认为有人在砍他的身体,生起这样的分别念,因此也不会有痛苦,反而认为这是一种乐受。

《入中论》的颂词注释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初地以上的菩萨在布施身体时不会有痛苦的感觉,而加行道的菩萨通过悲心来布施,当他很疼痛的时候会想热地狱的痛苦,从而生起悲心,这一点就符合此处的描述了。

后面从谛实语的侧面讲,大恩上师说这里的描述有可能也是初地以上菩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了解。也许这里只是示现或者其他情况,我们不太清楚。从另外一个侧面看,说谛实语是一地以上的菩萨最为灵验,但是如果悲心很强烈,或者接近登地的时候,也会有谛实语,虽然不一定经常使用,但有一定的能力,这样解释也可以。

或者说他是初地的菩萨,割顶髻时很疼痛只是一个示现,这种可能性也有。

顿时祥兆纷呈,由此感召诸多天众及国王的许多眷属云集在此处。

这时像大地震动、天降花雨等等很多的祥兆纷纷出现。因为他的悲心实在是很清净、很强烈,令天界震动,他的善心也召感了很多吉祥的瑞兆。

由此感召诸多天众及国王的许多眷属云集在此处。他们问:“陛下,发生了什么事?国王站立起来,用手稍微擦拭一下脸上的鲜血说:“难忍国王要去了顶髻。”

国王站起来,稍微擦一下血,他们问发生了什么事儿,回答说:“难忍国王把我的顶髻要去了”。

眷属问:“布施顶髻陛下心中有何希望呢?”国王回答:“除了期望消除难忍国境内的疾疫与饥荒之外,无有丝毫自私之心,但是恒时怀有一个强烈的愿望。”

这就是真实的菩提心,他没有自私的想法和自私自利的心,一心一意想要遣除难忍国境所有众生的一切不吉祥和痛苦。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

眷属问:“那是什么呢?”国王回答:“希望能救护一切众生!”

他希望在做这件事情的基础上,能够救护一切众生。现在他救了难忍国境当中的众生,但是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通过这个善行救度所有难忍国境之外的一切众生。

我们自己修善法的时候也应该这样,有时虽然做了一个小小的事情,比如给鸟儿几粒米,让它得到一点利益。做这件小事表面上只是利益了几个众生,但是真实的想法却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小小的善法能够通过菩提心无限地放大。至于放大多少倍,能够到达一种什么样的阶段,纯粹是看我们内心当中的菩提心有多么地清净、多么强烈。菩提心越清净越强烈,善根越深厚;菩提心很弱或者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办法达到放大无数倍的效果。

眷属问:“布施顶髻后,陛下有没有生后悔之心呢?”国王说:“并没有生起追悔之心。”眷属说:“看到陛下疲惫的表情,实在难以令人相信。”

眷属问陛下:“您有没有后悔的心?”回答说:“我没有后悔之心”。“但我们看您的样子好像很痛苦、很疲惫,虽然您说没有后悔的心,但这让我们很难相信。”一般人后悔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表情,表现的很疲惫、很痛苦,国王现在也是如此。由果推因认为是不是国王也后悔了?其实他就是单纯的痛苦而已,或者因为悲心很强烈对众生产生的难以忍受的悲悯之情,并没有后悔之心,他们不相信。

国王发誓道:“如果我对难忍国王的眷属带走我的顶髻未生起追悔之心,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话音刚落,国王的身体便恢复如初。

这时国王发誓说谛实语:“如果我对难忍国王的眷属带走顶髻没有产生后悔之心的话,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说了这样的谛实语,他内心的确很清净,没有产生丝毫的后悔之心,以他内心强大福德的缘故,话音刚落国王的身体就恢复如初了。

大恩上师在讲经中说,按照这里的记载,也说明了他是一地以上的菩萨,因为一地以上的菩萨有真实的谛实语,会通过这样的谛实语,恢复自己的身体。在很多公案中,也有布施了身体没有恢复的,菩萨没有说谛实语直接舍身转生了,也有这种情况。

以前我看到某个传记中有这样的讲法。在拉萨有一位修行者菩提心修得很成熟。有一年拉萨河发大水,威胁到很多寺院和人们的住房,非常危险,很多人加持也不起作用。他就在一块木牌上写了几个字:如果我的相续中已经生起了菩提心,愿水马上退下去。写完之后就把这个牌子扔到河里,水马上就退了,这就是一种谛实语。如果是我的话扔下去,水暴涨起来了也不好说。

有些道友可能也在学:如果我相续当中有(菩提心)的话……,这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因为我们内心当中还有很多杂念。即使觉得自己的心看起来很清净,应该没有什么杂念了,但是隐藏在我们心里面很多的杂念都在抗议——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清净的想法。

但他们真的内心非常清净,就写个牌子,说如果我的心中真实地生起了菩提心,就愿水马上退下。写完之后扔下去,水马上就退下了。所以很多大德的确内心非常清净,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瑞相和加持力,都会出现。

看到这些会非常仰慕,但愿有一天自己的心也很清净。不是希望有一天可以施展显摆一下,如果这样想,还是不清净的表现。内心中的确有这样的清净心,真能帮助很多众生。法王如意宝在夏威夷遇到很大的火灾的时候,也是念经并通过谛实语加持,火马上就熄灭了。还有很多这种菩萨们的示现,这是修行清净的体现。

我们现在还差得远,但为了心中生起最清净的自轻他重的菩提心,方法有,就是要花时间去修。为了生起菩提心,要积资净障,要做很多的准备,要观修。如果我们修行,内心中最真实的菩提心是绝对可以生起的,其最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有佛性:如来藏。如果我们坚信有佛性,菩提心肯定能生起来,只不过需要通过一定的精进和勤奋,还有很多方便的助缘,然后持续修绝对可以生起来。

所以国王话音刚落,身体便恢复如初,他的顶髻就重新长起来了。

众眷属祈求国王返回皇宫,国王没有应允。

这时事情已经平息,国王的顶髻也重新长好了,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没有了。王妃眷属祈祷国王重新回王宫执政,但是国王不想再回去了。为什么?因为他前面感叹了两次,一次感叹是最亲近的挚友,为了这些利益马上反目为仇,觉得亲友没有什么实义。第二次感叹是看到王妃的时候,一切有为法没有什么可信。所以他了知这些后就不愿意再回去了。

这时四位独觉来到宝髻王前说:“您对怨敌也能饶益,为何要舍弃亲友呢?如今理当回归国土。”

这时先前把他带离王宫的四位独觉又来到他的面前,独觉都有很大的神通,就来到他面前说,您对怨敌能够这样,可以把顶髻割下来饶益他,为什么要舍弃亲友呢?现在你的亲友需要你,你应该回去。于是国王听从了四位独觉的劝请。

于是国王回到宫中,给诸眷属带来无比的利乐。

这只是暂时的利乐,究竟的利乐都不用讲了,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在因地所有结缘的有情都给予了最殊胜、最清净的法布施。五比丘、八万天子还有其他很多以前结善缘的眷属直接就利益了,直接给他们传法,该发菩提心的发菩提心,该得阿罗汉的得阿罗汉。成佛之后给他们带来很多究竟的利乐。

而且因为菩萨在因地布施顶髻的缘故,也利益了我们。现在我们学这个案例也是对我们修行的启发,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利乐。我们看了之后也会触动内心深处的菩提心,会随学佛佗清净的发心。我们要继承佛陀的佛种姓,准备接受真正利益众生的血脉,开始承接这种传承,所以对我们来讲利益非常大。

我们如果发菩提心,也会直接、间接利益众生。就是菩萨在修菩提心的时候自轻他重。自轻他重到底怎么样体现,用这个案例直接说明,就应该这样去作意。当然对我们来讲,这些初地菩萨的境界,我们现在想学也学不到,但是我们的心一定要知道,自他轻重是这样的,我一定要达到这样的一个标准。现在就一步一步,慢慢从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来修。先从小的方面损失自已一点点的利益开始,因为损失大的利益现在受不了,通过主动损失自己一点点的利益来满众生的安乐,逐渐训练。

有时候菩萨要训练很长时间,逐渐把心修圆满。从密乘来讲也可以通过很多窍诀方法开显我们佛性中的功德。如果佛性的功德开显之后,菩提心等也可以被我们完全消融,因为自私自利的心本来就是妄执。我们认为的珍爱自已的心、我爱执,其实本来就是虚妄的分别念。当我们通过一些窍诀能够了知真实的时候,虚妄分别念是没有希望扎根的。本来就无有根,哪来虚妄分别念?我执、烦恼,哪里有坚实的基础,本来就没有。

当我们能够从很深的了义的方面了知实相,也有助于我们看破轮回,其实没有什么可以耽著的,实相当中不存在这个东西,实相当中没有我执。所以通过密乘窍诀能够知道一分本性,也有助于我们放弃对轮回的耽著,和对我执紧抓不放的执著。所以说基础的法可以帮助高层次法的修成,高层次的法可以帮助低层次法的圆满,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所以有时上师会让我们把基础打好,有时又让我们修一段后还是要尝试修一些比较深的东西。因为比较深的法其实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圆满基础的法。比如,虽然自己的出离心现在还不是那么强烈,对轮回还有执著,还没有修到量。但是如果接触了空性,对空性有一点点感觉再返回头一看,对轮回有什么可耽著的?其实一切万法本来就是虚幻的东西,加入这个因素以后可能以前出离心不圆满一下子就圆满了,真的就放弃了,没有什么可耽著了。它从一个更高的高度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

菩提心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有了空性见解之后再返回来看,菩提心也会容易生起来。所以上面的法和下面的法是可以相辅相成、互相帮助生起的。

以上讲完了愿菩提心的学处,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