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请勿助印!

《前行广释》第105课辅导资料(终稿)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华智仁波切造的这个引导文是他的上师如来芽尊者在引导前行修法的时候做的记录。

这些记录中有很多窍诀:如何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等很多关要在《前行引导文》中都已经讲得很清楚。如果我们依照引导文去修行,这里面所期望我们生起来的,我们都可以生起。不管是出离心,还是如理地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心和行为,还有布施的界限、发心的界限,清净罪业、圆满资粮、修持上师瑜伽加持,乃至最后往生极乐世界的界限都可以生起来。

它的文字比较简单,但是学习前行并不是为了学习些文字,消化些概念,不是这种目的。前行主要是引导我们的心达到修行的状态,让我们的心和法相融或是让法入于我们的心,让我们心处于正法的状态。

前面我们学了共同加行,现在我们学的是不共加行。不共同的加行在共同的基础上,为了让我们进一步地趋向于实相,成为修持大圆满正行的法器,这一系列的修法都要认真地观修。

不单是修一次两次,慈诚罗珠堪布也经常在《慧灯之光》等教言中提到,五加行其实需要一直修,一辈子修。因为这里面都是让我们的心成熟、资粮圆满、罪障清净等的窍诀。数量上完成了一两个五加行,不能觉得已经满足了,如果我们真正通过殊胜的见解,通过中观、如来藏、密乘的见解摄持,再来修前行的话,可以迅速圆满资粮,这非常重要。

五加行中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皈依”,皈依的修行可浅可深,可外可内。皈依的深浅主要看我们自己对皈依法的理解程度,也就是看我们见解的高低和法入于我们心的程度。如果是表面上念诵、参加皈依仪式,念诵十万遍就是比较浅的皈依,种下一些解脱的种子。有一些皈依是了知了三宝真正的体性、功德之后生起信心的方式,发起永远不舍弃三宝的誓言。

还有比较深的,了知了自己的本性——本具佛性,本具法宝道灭的自性,也本具僧宝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自性。了知之后,见解一旦在我们相续当中生起来了,绝对不会舍弃,因为自己已经知道三宝的自性不在外而在内,不是表面的而是本性具足的,不可能舍弃的。这种很深的见解引发的皈依也很相应于究竟实相,安住在这种状态中的皈依其实也就是证悟、现前实相或佛性的一种直接的方法。为什么说可浅可深呢?原因就从这方面来理解。

当然我们对于皈依等修法的认知还要借助于这些窍诀,借助于甚深的显密经论,让我们生起定解来引领我们皈依的心,然后逐渐地深入实相,做非常甚深安住本性的皈依。 这个我们要一辈子修就很清楚了。

关于发菩提心,我们再三提到:进入大乘、苏醒大乘种姓就是看我们有没有发起菩提心;区别大小乘的界限也在于我们有没有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是不是可以因为入场券已经拿到了,就不用管它们了,门票可以扔掉了?一方面来讲它是入门的修法,是门票。另一方面,进入大乘之后,我们发现所有大乘的核心其实都是围绕菩提心在进行修行和不断串习,所以菩提心就是整个大乘的体性。

它又分世俗层面的世俗菩提心和相应于究竟实相的胜义菩提心。菩萨登地之后,他入定的时候是安住在胜义菩提心,出定还是世俗菩提心。由此可知,不单是我们现在修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样的世俗菩提心,即便是圣者登地之后也是有两种菩提心交替轮番地修行。

到佛地的时候,唯一是胜义心,世俗菩提心以增上、圆满的方式在佛相续当中已经具备了,所以佛陀的心也是究竟胜义菩提心。菩提心的修法是一辈子要修行的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修了十万遍就可以了,必须要反复修,因为它就是大乘道的体性,是大乘道的核心和本体。

若是把菩提心的修法抛开了,离开菩提心之外还有别的更深的修法吗?完全没有。别的一些修行也是菩提心的体性,要么属于世俗菩提心的范畴——世俗菩提心的行菩提心中有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所有菩萨圆满自利的修法都在里面包含了。圆满他利的四摄也是菩提心的基础上利益众生的一些手段。所以说利他的四摄也是菩提心的果。

还有一些大圆满的生圆次第的修法,是相应于胜义菩提心的体性或本体。迅速证悟胜义菩提心的一些窍诀,比如有些仪轨中在修生起次第的时候,也有迎请、供养、忏悔等等,这些其实也是属于世俗菩提心范畴。到了密乘仪轨的时候,也是这种修行方法,所以我们不要把修菩提心当成前行,而是应该当成我们从现在乃至成佛之间完整修道的道体、本体。

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就不会去忘记菩提心了,就知道整个都是菩提心的体性,这样的话,在在处处都是在训练生起或现证菩提心的方法,不会忘失菩提心。

经中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如果忘了菩提心做善法、做其它法,都是属于魔业,如果我们不忘失或者已经知道菩提心就是整个修道的体性,怎么可能忘失呢?既然不忘失就永远不会入魔业。所以菩提心的修行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

菩提心的修法是为了让我们生起菩提心,虽然菩提心很殊胜,有些地方也讲了菩提心方方面面的体性。但是在《前行引导文》中,它是让我们心中真实地生起菩提心的最快的捷径、最简单扼要的窍诀。

首先让我们观修四无量心,修持舍、慈、悲、喜无量心,生起来之后要再修持真实的发心。要知道这些发心的分类,之后就是以一边念诵计数的方式一边观修菩提心的体性。然后为了让我们菩提心再再地增上,有愿心和行心的一些学处。“学处”一方面来讲是戒律的意思,另一方面来讲是需要修学之处。要让我们的菩提心增上广大、稳固、遍于一切处,就不能单在座上念偈颂,而要在下座之后想办法让它稳固。有关于愿菩提心的让我们菩提心增进、坚固的窍诀,也有属于行菩提心方面的让我们菩提心能够稳固增上的窍诀。

愿菩提心的学处就是修自他平等,我们在修持、念诵十万皈依的时候要想菩提心的精神。第一,是要自他平等,然后自他相换、自轻他重。这样三种层次修行下来,我们的菩提心就变得有质量,真正接近于或者变成菩萨们相续中的菩提心,而不是在我们凡夫没经验时,认为的善心或者比较相似的菩提心。

为了让我们相似的、概念性的或者虚无飘渺的菩提心变得清晰起来,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我们必须要落实自他平等的修法。自己和众生是否真实平等,不仅要在文字概念上理解,更要发乎内心地生起并安住在这个境界中。了知概念、接受原理与内心生起并安住是不一样的。

这里要让我们安住自他平等的状态,内心当中已经完完全全地安住了,接受了我和众生就是平等的,没什么差别。我们为什么要强制区分这是我的善根、我的事业,那是众生的事业等等?如果我们内心达到这种状态就不会去分别,那么就非常接近菩提心了。自他平等还不是圆满的菩提心,只是一个基础,但这个基础很重要,所以第一步就是要生起自他平等心。

我们平时观察内心是否有自他平等的状态,如果还没有那就必须要观修自他平等,因为我和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不管是看上去很恶劣的众生还是很低劣的有情,他们和我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差别。在此基础上还要修自他相换,这种自他相换不带任何一种功利,不带任何一种条件,没有一丝一毫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完全全、很纯粹地自他相换。如果能够修行清净的自他相换,那么前面的自他平等就非常重要了。自他平等没有修好进而修自他相换,要说不带功利心纯粹为了众生,确实很难让人理解。

只有在此基础上再修自他相换才可以保质保量,然后修到生起来并且很纯熟的时候,进一步专门串习自轻他重的修习方法,让众生利益高于一切。这是加强我们在修自他相换过程中的利他心,这样修完之后愿菩提心就很稳固,心也非常清净。佛菩萨们通过智慧眼观察,我这个弟子相续当中的菩提心保质保量、很清净。这种状态谁不羡慕呢?对想要修菩萨道的人来讲都会羡慕,佛都赞叹清净的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应该通过学处的方式训练达标。

为什么一定要重视《前行引导文》呢?主要是针对自私自利的心,并且教导我们逐步提升到相应菩萨思维的高度。菩萨到底是怎么思维的?为什么菩萨就可以毫无保留?比如今天我们要学财布施,或者下堂课要学法布施,有时候我们想不通菩萨为什么就能做到呢?因为我们的心和菩萨的心还有非常远的差距。当我们通过引导逐步去除了自私自利、染污和杂质,我们的心上升了,也就能够理解菩萨这样做的必要性。

此时,我们就可以理解,然后像菩萨那样去做而没感觉到很困难。为什么不会感觉困难呢?主要是心力,我们心力不够大时,就会觉得这个也做不到、那个也做不到;当我们心力足够强大,就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怎么样提高我们心力呢?光喊口号是不行的,假装观修两三次也是不行的,必须按照引导认真落实,让心达到自他平等、自他相换或自轻他重的状态。当达到这个状态时,我们就接近了菩萨的思维,并懂得菩萨遇到事情的处理方式。从菩提心出发自然而然地去做,也许回头翻开法本一看就是这样的,我也能做得到。通过训练可以让我们的心达到菩萨的高度,这就是修菩萨行。

佛和菩萨给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训练课程——菩萨的成长之路,或是如何成为一个菩萨的课程。这里面提供了培训教材,我们不要小看这些教材,虽然世间当中也有快速致富和很多其它的教材,但是这个教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如何成佛、成为一个菩萨。

这些教材很珍贵,都是菩萨们的经验。如果我们生起信心再去训练也可达到那种状态,这就是从凡夫到菩萨的成长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可以成功。这些珍贵的教言都是以前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依靠时间、精力、财力乃至于无数次的舍弃生命实践之后得到的修行方法,达到的修行高度,然后把自己的境界告诉我们。这些全部都是以前佛陀、菩萨们认认真真履行之后的精髓。有时会觉得这些标准对我们来讲还是有点高,但只要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去做终究会达到那个高度的。

今天我们学的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和愿菩提心的学处很殊胜也很重要,而且在愿菩提心学处当中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等理念在《入菩萨行论》第八品后半部分讲正行的时候特别殊胜。如果已经学过《入行论》第八品,还要回过头再温习一下,看里面如何阐示自他平等的修行窍诀,这些理念是怎么安立的。推荐没有学过的可以提前看一下,有一部分不是那么好懂,但是的确讲得特别殊胜。

戊二(行菩提心学处)分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静虑;六、智慧。

行菩提心学处是以六度的修法进行安立的。六度的“度”就是指到达彼岸,这个“度”字不是随便安立的,到不了彼岸就不能叫度。怎么能到彼岸呢?因一定是要发菩提心,只有真正的菩萨,六度修圆满了才能够到彼岸,否则没有菩提心摄持也到不了彼岸。虽然小乘也有一个到彼岸的说法,但是最究竟的到彼岸还是菩提心摄持的六度修法。菩提心摄持是基础,有些地方还要安立三轮体空。

有了大悲和智慧之后,六种修法才能够到彼岸,不然就只是六种善法而已,或者只能叫布施,不能叫布施度;只能叫持戒,不能叫持戒度。所以,这个“度”字有安立要求,不是随便可以定义的。

以菩提心摄持的行菩提心,(前面愿菩提心学处已经讲完了。)怎么样去行持?窍诀就是以六度、六种方法行持,落实行为。《大乘经庄严论》中专门有度摄品,讲六度和四摄,其中弥勒菩萨讲道:菩萨圆满自利的就是六度,圆满利他的方式就是四摄。自利和他利都包括在六度和四摄当中,这里我们主要讲六度。

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度。

己一(布施)分三: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

这三种布施,《大乘经庄严论》中讲,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排?六度的次第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讲,排在前面的修法比较容易学,比较容易趣入,整个菩萨道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如果难的排前面,我们一看这么难,一起打退堂鼓撤退了,不会这样的。

初学时都比较容易,布施的修法和持戒的修法,布施的修法容易,持戒的修法就难得多。随随便便一个乞丐,有时都可以把自己乞讨一天的东西,拿去捐了抗震救灾。但你让经常做大布施的人守个戒,这还是有点困难的,很少有人愿意去守戒。布施下至乞丐、上至有钱的富翁都可以做,都有一些恻隐之心,把自己的几块钱或者多一点的钱拿去布施,这方面多多少少都能够做得到。乞丐、屠夫,乃至于国王都可以做布施,所以这是比较容易的修法。

但是持戒,一下子就刷下来一大片。要让所有参加布施的人守个戒律,只有少数人愿意守持戒律。哪怕你守一天斋戒也要考虑半天:这个不行啊……。所以,这是非常困难的。守戒人中让他安忍,就更困难了。慢慢往上走,越来越细、越来越难,但是越往后,越来越靠近实相。所以,先易后难。布施是六度之首,首先宣讲布施度的修法。

对我们而言,每个众生的根基不一样。这并不是说现在我们只能修布施,不能修其他的。总的来讲,布施是容易的。有些人布施这方面不一定有能力,但是持戒做的比较好,或者安忍做的好,也有这种差别。但总的来讲,如果真正要到彼岸的话,数量是六个,次序也是从布施乃至智慧之间不颠倒,也有这样安立的方法。以后我们学《大乘经庄严论》时,也会学到这方面的内容。

布施分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类布施中第一个是财布施,很多人可以做到财布施,因为财布施比较容易。但是财布施也分最容易的、中等和不容易的三种。

庚一、财施:

财施又包括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

对修行者来讲,这也是先易后难的趋入方法。

首先看比较容易做的普通布施。布施其实也包括了供养。有时同样一个东西,对境是殊胜的,就叫上供,对境平等或比我们弱的,叫下施。对佛菩萨叫上供,对一般的有情叫下施。所以,供施都是属于布施的本体。

其实布施是一种理念,那为什么要修布施呢?布施主要就是让我们放弃对所拥有东西的执著。因为我们对财富、对善根、对地位都很执著,被执著束缚就更容易受伤害,更容易不快乐。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执著有束缚,我们也没办法现见远离束缚的本性即实相。

如果我们的心在因地修行的时候,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总是被很多东西所束缚的话,那么无束无缚的究竟实相如何去相应呢?相应不了。如果要真正去证悟那种放舍一切的状态,那布施就是第一个。

持戒从某个侧面讲,也是一种放舍,比如说不杀生,不偷盗。有时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去守戒律呢?(因为)有时对杀生偷盗等等,内心中还是有兴趣。有时我们觉得好像还是做不到,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不杀生、不偷盗,有时就觉得生活的来源有困难。这是什么原因呢?有时也是因为自己对财富的耽著,不愿意为了善法而放弃财富。所以,觉得我不能守这条戒律,我守了这条戒律就没有生活来源了。原因还是耽著于我们自己的受用。

安忍也是一种放舍、放弃一种执著。什么执著呢?有时是自己的自尊、有时是自己不愿意受到伤害的东西。精进也是。每个地方都有让我们放弃的执著。

六度是由粗而细的放舍过程,布施当然也是,对一般的财富、中等的财富、很大的执著如身体、生命、乃至于善根等等,如果都愿意放弃,那束缚我们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我们就会离实相越来越近,因为和它相应的缘故。

所以,所谓的布施是让我们放松紧紧抓住的这些东西。这些对我们的幸福、快乐、修行,都是某种意义上的障碍。但有时我们就不了解、不知道布施的原理,就觉得好像做了布施后,是不是三宝需要这东西?或者说是不是我给这些乞丐布施,他应该高度地感谢我等等?从某个侧面讲也许是。

但最关键的是,我们要理解为什么要修布施呢?修布施就是让我们自己能够放舍。放舍越多、执著越少,我们更容易满足,从世俗的侧面讲,更容易快乐,因为让你操心、分心的东西并不多,让你不快乐的因素随之就减少了。

从修行的侧面讲,你的心量也越来越放得开了,耽著的东西越来越少了,离实相也就越来越近了。从因缘法则的侧面讲,如果你放舍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这也是因果的奥秘。

所以不管是修行者、非修行者,佛陀都是鼓励布施的,即便你不修行也鼓励布施。因为你把这些东西布施后,通过因缘法则,在以后果成熟时,你可以无勤地获得更多倍的回报。佛陀为了暂时让一些有情获得快乐,也鼓励他们布施。对修行者讲,为了积累资粮、放舍内心中的执著,所以,佛陀也鼓励我们修行者做布施。

普通布施是指包括一把茶叶、一碗青稞以上的财物施舍给其他众生。

普通布施的定义是什么?普通主要指财富、所布施的物品,是比较普通的。普通是怎么体现的呢?一把茶叶就很普通。比如,在藏区大家都有熬茶的习惯。如果有人路过,要把茶叶熬个茶,你不会觉得有什么,抓一把茶叶就给他了,这都是比较容易的布施。一碗青稞,这都是藏地的风俗。汉地可能一碗大米、一碗面粉、或者一颗白菜、一两块钱,都属于普通布施。

把这些普通财物施舍给需要的众生。有一种说法是,布施的对象是需要的。所谓的需要,有不同的安立,有时候他的确是吃不上饭了,的确是没米下锅了,我给他布施一碗米,这是一种需要。

还有一种需要是什么呢?他可能并不缺少,现在很多大德开示,让我们要改正一种心态--有时我们觉得这乞丐是假的吧?那个也是假的吧?据说有很多报道,说他们特别富,第一我们是有悭吝心,第二找到了一个堂而皇之的不去布施的借口。因为他可能拿钱去挥霍,或者我们说:如果我们布施,他拿去造业怎么办?看起来好像是一些让我们不修布施的理由。

但所谓的需要,不管他再富裕,只要他向你要就是他需要。所以对我们而言,并不需要去管这个钱到底怎么样花?当然如果我们已经明显知道他去杀生,缺三块钱向你要,这么明显就不要给了。但基本来讲,我们也不了解他真正明显的目的,他的确可能拿了钱去做其他的事,这种情况,如果他需要,还是可以布施的。

这样布施,第一,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打破我们的悭吝心,因为悭吝在我们相续中有时还是很根深蒂固的,是一个病态的心理。所以如果有机会就要训练,哪怕是几毛钱、一两块钱。如果有了这种训练的思想,对我们来讲,第一也是训练,第二也可以通过这种布施,来圆满我们的资粮,这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

还有一个是我们布施的对境,如果我们有这样的见解,也可以不同地观待对境。有时你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就是普通布施的对境。如果我们把这个人观想成菩萨呢?做这种布施就相当于供养菩萨。如果你还有清净观,把他观想成佛或者本尊等等,其实就和密宗中供养本尊一样了。所以,如果有这样的见解,就可以把普通布施做成大布施、殊胜的布施。这些都可以来自于我们平时不断熏习的见解。

普通布施主要是从财物方面讲。但如果你使用了菩提心或者清净见解,就可以让性质改变。

如果自己的意乐清净,那么所施舍的财物无有大小多少之别

如果意乐(也就是发心)很清净,那么所布施的财富没有大小多少的差别。也就是用很少的东西,但心清净,也能积累很大的善根、很强劲的资粮。如果布施时有吝啬心,布施就被吝啬的心态所局限、束缚、染污,没有办法让布施变得很清净。

上师们经常讲:初学者在布施时,要考虑所布施的东西是不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如果布施财富有吝啬,可以降低。比如说,十块钱觉得有点舍不得,就布施五块钱。五块钱都不行,就减到一块、两块,到感觉没什么问题时就可以了。

在完全没有吝啬心的前提下做布施,更容易让这次布施变得清净。很悭吝的话,在舍不得的状态中布施,之后又后悔,这样的布施不会很清净。意乐清净很重要。若想到了菩提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虽然现在布施的东西很少,只布施了一、两个有情,但是是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布施的,这个善根是为了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样去做布施,利益就很大。

前面讲过,在布施时最好要想:不是我在利益他,是他在利益我。因为有了他,我才可以做这一次善行,所以我要感恩他。在感恩的心态下布施,更不容易产生不好的念头,更容易清净。

如《三十五佛忏悔文》中说:“乃至施与旁生一口食物之善根……”

这是引用了《三十五佛忏悔文》的教证。《入行论》中叫“三句经”。汉地的《八十八佛忏悔文》是在三十五佛基础上加了五十三佛。《大忏悔文》中也说“乃至施与旁生一口食物之善根”,就是乃至施与旁生一口食物(有时,对一些流浪狗、流浪猫,布施它一口食物),包括这样的善根在内,都要尽量去做。通过菩提心的摄持,这个善根也可以成为大菩提的因。

佛陀是善巧方便与大慈大悲的主尊,我们如果依靠佛陀所说的陀罗尼咒与密咒的威力,仅仅做一滴水、一粒米的布施,也能利益恒河沙数的饿鬼。

有了清净意乐、善巧方便,可以通过小小的、普通的东西,圆满广大的资粮。

首先讲佛陀是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的主尊,有大智慧和大慈大悲力。佛陀告诉了修行者很多通过少少的功用,能够圆满大福德、利益无量众生的殊胜方便。这种殊胜方便就是陀罗尼咒(密咒)的威力。佛陀讲了很多咒语。依靠佛陀所说的陀罗尼咒,比如在课颂中的“智慧流星咒”、“观音心咒”、“嗡啊吽”的咒语……很多咒语的威力,“仅仅做一滴水、一粒米的布施”,布施的物品特别少,就一滴水。

当然真正布施一滴水的特别少,至少布施一碗水还是有能力的。但在特别干旱的地方,水特别珍贵,连自己喝的水都没有,怎么做布施?也可以,拿一滴水来布施。佛陀讲了:如果特别穷,只能布施一滴水、一粒米,也行!用这一滴水、一粒米,在没有任何悭吝的心态之下,借助佛陀传的陀罗尼咒语做布施,也能够利益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饿鬼。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佛陀所宣讲的密咒的威力。

密咒有些很复杂,比如“智慧流星咒”比较长,我们不一定会念。但是我们能够念“六字大明咒”,特别好念,而且大家都背得很熟,习惯性地就会念。“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的咒语,也是诸佛的咒语,力量非常大。

以前大恩上师讲过,把水布施出去后,有神通的人看到,如果不念这个咒语,很多饿鬼打得很厉害,互相抢夺、互相殴打、鼻青脸肿。即便得到了,或者吃不下去,或者吃下去会燃烧。但是念“六字大明咒”七遍以上,他们用智慧一观察:每个饿鬼都能得到,不会抢,很顺利地吃下去,对饿鬼来讲意义重大。否则拿到手吃不下去,那是很麻烦的事情。观音菩萨的大悲心和咒语的力量非常殊胜,这样加持后可以利益很多饿鬼,每个都能分到自己可以食用的。

这些咒语不是任何时间都会出现的,有些地方出现不了,有些地方就可以出现。我们现在遇到了,也会念,要经常性念一些具有殊胜加持力的陀罗尼咒。“六字大明咒”比较容易念。当然每个有情的意乐不一样,有些道友一看,“智慧流星咒”好殊胜,就喜欢念,念了之后一加持,就心满意足了,利益很多有情。

释迦牟尼佛的咒语和其它咒语,可以帮助很多众生有情解决饥渴问题。这说明如果我们有善巧方便,可以通过极少的布施成就广大的利益。再不要说“我这个人没有力量,没有办法利益众生”。没有办法就因为没有学。

如果学了这个教言,比如今天这堂课学了,我怎么不能利益众生?这里讲得很清楚:你能够利益恒河沙数的饿鬼。不是请三个人吃饭,他们吃得饱饱的,这是很少量的。恒河沙数是没办法数清楚的。我们可以通过信心和陀罗尼咒的威力,做这样的布施:把七颗饭或七粒米,一碗水或几滴水布施出去的同时,念诵这些咒语。

或者每天供完水撤下来,倒在干净地方或花园里,这时念“观音心咒”布施,观想利益无量的众生。这样上供也上供了,撤下的水下施有情。这时既串习了大悲心,又积累了无量的资粮,也利益了很多众生,又串习了正念。这样做有很多必要性。

这方面不需要高难度的修行---必须要跏趺坐三小时后才能做——没有这样要求;或者必须要通达中观后才能做——也没有这样的要求。只要有信心每天都可以做,越做障碍越来越少,智慧慢慢就打开了。这也是一种善巧方便。

这是属于一滴水、一粒米通过密咒加持的布施。

做素烟、荤烟等佛事也能对空游饿鬼有极大的利益,

这是烧焦烟的仪轨,在课颂集中也有回向魔祟部多等等的火施仪轨。很多不同教派的大德都做过。咱们喇荣传承里主要用的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烧焦烟仪轨,很少但力量很大。

烟有素烟和荤烟。素烟指所烧的材料是素的:糌粑、酥油、饼干这些素食,叫素烟。荤烟是烧肉、血、油汁等等,这是荤烟。有时针对大力的食肉饿鬼布施荤烟。有些大德讲,荤烟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所布施的有情是属于容易暴怒、嗔恨心大的那种,所以不再提倡做荤烟。

素烟大家都可以做,而且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只要发心清净,把自己观成观世音菩萨就可以,之后观想烧出来的烟,变化出无数他们喜欢的物品、食物,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这很容易,通常做慢一点也就十分钟左右,十分钟之内肯定做完。我们一边念一边安住于颂词、仪轨,以词句的方式来作观想。在发大悲心的情况之下,相信法的力量,满足无量无边的有情,这样对非人、饿鬼的利益非常大。

除了能够利益这些空游饿鬼、中阴身之外,对我们自己遣除违缘的力量也非常大。因为首先这是一个布施,是一个善行。我们修持善行就可以对治恶业,对治违缘。它本身就有这个功能。其次我们现在的违缘有一部分来自于非人的障碍。我们做烧烟,让它们心满意足之后,这部分障碍就会消失。它们不再障碍我们了,这方面的违缘也就消失了。

再者,我们做烧烟会利益很多有情。我们今天不烧烟,这些凶暴的空游饿鬼就有可能伤害其他众生,因为它今天没有吃到东西,而它是以众生的血肉为食的。今天如果我们布施了烟,它们吃饱了、满足了,就不会再伤害其他众生。这相当于我们做了一个放生,做了一个无畏布施。救度别的有情的功德是很大的,我们也会因为救度了别人的生命,而让我们的违缘消除。

因此焦烟布施对自己、对饿鬼,以及对饿鬼所伤害的其他有情,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依此使那些以有情生命为食的厉鬼非人暂时享用焦烟味得到满足。

厉鬼、非人的嗔恨心、伤害众生的心很强劲,每天都以其他生命、其他有情为食。我们做焦烟布施,会使那些本来以有情生命为食的厉鬼(很厉害的非人)、非人,暂时通过享用焦烟味得以满足。

表面上看焦烟是把糌粑粉、炒面等等烧了之后冒出来的烟,但是仪轨里面已经有了加持,会变成每个厉鬼、饿鬼喜欢的物品,让它们满足。在它们的境界中,这已经不是烟了。我们觉得这个烟呛人,它怎么会喜欢?非人里有叫寻香的,它就喜欢吃这个;还可以变化成它们喜欢的东西:有一种食物叫变食,是指通过咒语的加持发生变化,别的有情就可以享用了。

有些道友觉得我们布施出去的饭好像一个月还在这儿,七粒米还是七粒米,是不是它们没有受用?在我们自己的状态中,它确实还在这儿。但是因为它是变食,经过念诵咒语布施出去,在它们的境界当中就变化成很多东西,于是它们就把自己该拿的一份拿走了,食用了。

但是在我们眼里,食物还在这儿,没有动,于是觉得它们是否根本没来,我们是否在浪费粮食?这是由于我们不知道每个有情的业不一样:在人和旁生的状态当中,必须见到食物少了,我们才有成就感,如果没有变化,就觉得没什么效果。这是我们对每一道众生的状况不了解所导致的。

所谓变食,是指变化的、幻变的状态。我们看到的是饭,但是在它们眼中可以变化成别的东西或者食物,在它们的状态当中已经取走了、受用了。因此我们通过烧烟的方式,将食物变化成它们自己得到的东西,它们就心满意足了。从这方面来讲,我们完全可以安立,不用太过于操心这个问题。

并依靠(念诵仪轨等)的法施令它们相续获得解脱等,从而不再损害有情生命,由此解除许多众生死亡的怖畏,

通过烧烟,这些非人得到了满足。而且念诵仪轨本身就会令它们的相续种下善根。

仪轨是佛菩萨造的,由他们的悲心、智慧在境界中显现出来,其中的发心力、证悟的力量、法界缘起力等都对自他有巨大的利益,何况还有念诵加持力很大的咒语(包括嗡啊吽,嗡嘛尼巴美吽等)、回向等等。念诵仪轨属于法布施,令它们相续种下解脱的因。其中一部分有情以前修过善法,暂时堕恶趣了,可能依靠仪轨直接获得解脱——有些是从恶趣中获得解脱,有些是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这些非人相续调柔了,或者从造恶的心态当中解脱了,就不会再伤害其他有情,“由此解除许多众生死亡的怖畏”。因为它们不再伤害其他有情,等于我们也救了其他有情的生命,让其他有情从死亡的怖畏中解脱出来,

因此也是一种无畏施。

因为施给众生无怖畏,所以叫无畏施。

实际上,烧焦烟已经具足了三种布施。

烧焦烟三布施都具足。

首先是财布施。我们烧糌粑粉、烧炒面等东西,相当于用财物做了布施,这是财布施。现在有些人把这些已经做成了简易的食子成品,只要用打火机或者火柴点了之后念仪轨就可以了。有像圆锥形,塔一样的食子,里面有糌粑、酥油等等,也许还有甘露丸,烧着了念仪轨就行了。

上师老人家讲,烧焦烟因为变食的缘故,不一定要烧很大一堆,把气势搞大。法本里也说了,动静太大,尤其在城市里面,一会儿救火车就会过来消防了,这样不太好。一点就可以了,表示一下,然后边念边祈祷。如果有条件,食物多点也行,如果没有条件,就少烧一点。自己通过坚信法的加持力、法的力量,让不烧焦烟的人也不要生起烦恼心,也能够利益有情,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其次念仪轨是法布施。念仪轨的同时,我们也通过法利益饿鬼,这也是法布施。

第三是无畏布施。第一个无畏布施是令这些饿鬼无畏。我们在学第三品饿鬼痛苦的时候,知道很多饿鬼找不到食物,或者找到食物的时候,被金甲神等非人拿着兵器挡住,很痛苦也很恐怖。这些空游饿鬼虽然有一定能力,但是平时也经常处在恐怖当中。

因此无畏施首先是让这部分饿鬼远离怖畏。另一个无畏施,是针对饿鬼要伤害到的其他有情。只要饿鬼去伤害其他有情,这些有情就会怖畏。我们让这些饿鬼饱足之后,他们伤害众生的心熄灭了,伤害的源头就解除了。通过这种方式,饿鬼所要伤害的这部分有情的怖畏就没有了。这也是一种无畏布施。

烧焦烟具足了这三种布施,而且简便易行。

所以,水施、焦烟施等,是简便易行、事半功倍之法。

水施是指布施水的时候有一套仪轨要念,还有我们刚讲过的焦烟施,这些都是简便易行的,不需要很多的法器、道具、时间,都是事半功倍的法,小小的努力便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焦烟仪轨后的后跋中,也讲了很多烧烟的功德利益。

每年进行水施十万遍,平时也不间断进行水施和焦烟施,这一点相当相当重要。

很多道友担心一般人到底能不能做这个烟施呢?可以做的。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不一定要请上师们或者出家人做,在家的居士只要有信心、有悲心都可以做。而且不用担心有副作用,“是不是我一烧非人就来了?”其实你不烧他也来。非人经常在我们面前走动,如果没有业的话,虽然非人在我们周围都有,但是他们在他们的生活空间,我们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二者之间基本没有什么交集。

而且我们烧焦烟是利益他们的。我们做布施让他们吃得很饱,他们没有理由伤害利益自己的人。法的力量既可以消灭他们伤害众生的心,还有一种加持力可以保护我们自己。如果烧这种烟会导致修法的人频频遇到不顺,麦彭仁波切会说,要注意这里面有副作用,可能引起什么不适。就像药盒上写有可能出现什么不适状态一样,他老人家也会讲。既然没有讲过,我们就不用担心。

像这样的烟施都可以做,无论在家出家、境界高低,基本要素第一是悲心,第二是信心。当然也可以为自己制定,比如这一段时间不顺,我通过焦烟来遣除不顺利。以前我们在佛学院求学的时候,有时候家里来很多老鼠。麦彭仁波切说:“如果遇到很多鼠患的时候,烧这个就可以。”我们也烧,烧了之后的确没有了,没什么理由就没有了。有一次家里面来老鼠,我就烧,烧的时候看见一只黄鼠狼追一只老鼠出去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反正看到它走了。有时看不到的时候它走了,有时看到它的情况之下走的。有时表示一下修法之后把它请出去了,报个信吧。特别灵验,但是不烧之后的一段时间慢慢它们又多起来了,这真的是有。

以前丹增活佛曾经翻译过一个老鼠迁单法,就是老鼠很多的时候有一个法念咒语给老鼠迁单,让它走,但是活佛老人家没有念这个传承。因为这个念了之后对老鼠的伤害比较大,所以就没有传。让鼠患消除,让它们搬走的话,烟施是最好的方法。因为有些地方讲老鼠、黄鼠狼以及其它,都是隶属于各种鬼神的,鬼神是它们的上级,如果我们烧烟满足它们上级的需要,他们会管下面的这些眷属,把这些迁走。

所以如果遇到这些事情,比如做噩梦,老是不顺利,或者感觉有非人的影响,烧焦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水施上师老人家没有翻译。以前有个道友请上师翻译水施仪轨,上师说:“观音心咒不行吗?布施水的时候,难道念观音心咒没有效果吗?”“是有效果的。”“那就可以念”。这个很简单,虽然没有完整仪轨,在做水施的时候念观音心咒就可以,它的作用特别大。平时我们倒剩水、泼水、倒洗碗水等的时候都可以布施,还有我们喝剩的水凉了不喝了,倒出去,有这个意识马上念七遍观音心咒,观想很多饿鬼通过咒语的加持都喝到了水。这样随时随地都可以积累很多善根,也可以利益众生。

这些不需要高僧大德,我们初学的人只要有信心,有悲心都可以去做,这对我们来讲是利益众生的方便。而且利益了恒河沙数的众生,这方面比一些高僧大德还要厉害。高僧大德利益众生显现上讲法,有的时候几百个人、几十个人,但是我们一下子利益了恒河沙数的有情(饿鬼众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利益众生,这一点相当重要。

相反,如果自己拥有少许财产受用便紧紧守护死执不放,舍不得用在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上,无论有多少,却总是认为一无所有,口中也说些可怜兮兮的绝望之语,那么这些人现在就已经感受了饿鬼的等流果。

前面讲已经有布施的心怎么做都可以,只要懂得这个方便。

学了法、懂得方便之后就不会再担心因为穷而做不了布施。你再穷,一滴水、一粒米肯定会有的,再穷大小便也可以通过念观音心咒的方式去利益众生。的确有些大德的教言也是这样。只要我们懂得方法,愿意去做,不可能做不了布施,肯定可以做的。尤其是前面讲的大慈大悲、善巧方便的佛陀说了很多陀罗尼咒,这些咒语的威力有很多善巧方便,我们只要学了都可以学以致用的。

如果我们不懂这个方法,相续中很悭吝,即便有再多的财富可能都没有布施的机会。“相反,如果自己拥有少许财产受用便紧紧守护死执不放”,这里是说很悭吝。有些人特别珍惜财产,自己都舍不得用,更不用说布施给别人了,对财富非常悭吝。有些人自己舍不得用但是对别人很大方,如果要做善法上供下施,他特别大方,但是用到自己方面二十块钱打出租车都觉得心疼,如果说要放生一下子拿两三百、两三千出来,这样的人我们也见过很多。

有些人自己舍不得用,别人就更不用说了。像这样相续当中悭吝心特别大的话,舍不得用在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情上,那么无论拥有多少财产都总是认为一无所有。

《入行论》中也分析了菩萨或者愿意修布施的人和普通悭吝心大的人的心态。什么心态呢?一般人认为,“如果把这个东西布施出去,我用什么呢?”菩萨就是说,“如果我用了我有什么布施呢?”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所以喜欢布施的人生生世世越来越富裕。《大乘经庄严论》中有一段以大悲心为上师,教授我们心的教言,也是这样讲的。鼓励我们经常做布施,如果舍得布施的话越布施越多,而且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好。“来多复来好”,就是说布施会来很多财富回报给你,回报来的东西也越来越高级,然后还要辗转布施。

菩萨把收回来更多更好的东西又拿去布施,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他布施的心量也越来越大。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投一块钱去布施,回来之后可能就一百了,一百之后再布施出去又回来钱,心量在这个过程当中越来越开阔。刚开始可能布施一块钱要想半天,后来一万块、十万块布施出去根本没有什么感觉,他已经习惯了。通过这个方式习惯之后,他没感觉把这个国家布施出去、把这个手砍断之后布施出去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布施的习气通过这种过程不断地训练,心量越来越大,而且得到回报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是因缘法则。虽然他布施的时候并不求得到更多的财富,但是不求不等于没有,反而来得越来越多。求了就有执著了,带着某种要得到、要发财的目的布施,善根就被思想所束缚,只能这么多。但是如果不求要怎么样,你一旦放松,反而它就蔓延了,善根就没有边际。所以不求不等于没有,而且不执著、不去求这个果报的话,它会来得更多、更圆满。这是因缘法则,我们必须要了解。

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我们布施了就一无所有,或者觉得没有钱不能布施,或者觉得我们布施完就什么都没了,不要这样想。如果这样想就会像法本里面所讲的,总是觉得自己没有钱,一无所有,口里面也说一些可怜兮兮的话,“我没有钱。”嘴里面这样讲,心里面也是这样认为的。

“那么这些人现在就已经感受了饿鬼的等流果。”虽然这些人很富裕,但已经是饿鬼了。饿鬼也是这种情况,它总是不满足。

我看过一个大德介绍,饿鬼的痛苦并不是它有没有这个东西。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饿鬼的确是非常的贫乏,它没有饮食,但是这并不是它最显著的特征。饿鬼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永远不满足。他吃也吃不饱,不满足,想要追求外面的东西也得不到,也不满足,这就是饿鬼的典型的心态。

如果我们作为一个人很富裕,但是心里面不满足的话,这心态已经属于饿鬼了。虽然实际的身体还是人的身体,但是心的状态已经属于饿鬼道了,像这样已经感受到饿鬼的等流果。

我们万万不要这样,而应当尽己所能上供三宝福田、下施贫穷乞丐等。

在福田方面最好的是三宝,没有比三宝更殊胜的福田。如果我们要通过福田积累资粮,供养三宝是最好的。贫穷的乞丐属于悲田,前面是福田——种福报的福田,乞丐、可怜的众生属于悲田——很悲惨,是悲心的对境。

《大乘经庄严论》中讲,如果我们供养的对境的功德越多,得到的功德越大。如果上供,供养守一条戒律和守五条戒律的居士,肯定是供养守五戒的居士的功德大;供养居士和出家人,肯定是供养出家人的功德大;供养凡夫出家人和初果圣者,肯定是供养初果圣者的功德大;供养罗汉和初果圣者,肯定是供养罗汉的功德大;供养缘觉和罗汉,肯定是供养缘觉的功德大;乃至于菩萨比缘觉、佛陀比菩萨的功德大。如果是福田,上供的对境越殊胜越好。

下施的对境越悲惨越好。越贫穷、越悲惨的众生(因为他是悲田),我们及时做布施,对他利益会很大,所获功德也很大。给旁生布施,(因为旁生比人惨),布施旁生的功德比布施人的功德大。如果是饿鬼(饿鬼比旁生要惨得多),布施饿鬼比布施旁生的功德大。下施对境越悲惨,布施可以不断生悲心。

福田是生信心的对境,布施是生悲心的对境,二者不同,但两个都要做。一个是要生信心,一个是能生悲心,所以上供下施都是必须的。

如米拉日巴尊者也亲口说:“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

“取出口中之食”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直接理解,正在吃饭时,别人没有东西吃,如果他愿意,我们就把口里面的食物吐出来给他吃,比如这条狗不嫌弃,我就把食物吐出来给它吃。即便已经吃到嘴里的东西也可以吐出来布施,不能因为碗已经干净了,最后一口饭已在嘴巴里,就认为没有东西布施了。如果真的愿意布施,即便已经吃到嘴里面也会布施的。

第二种理解,虽然在碗里面,但我即将要吃进去,也可以叫做“口中的食物”,即便是口里面的食物也可以取出来做布施,如果愿意布施。乃至于只要有布施的想法,小小的东西都可以来做布施。

当年迦叶尊者去救度麻风女时也是如此。麻风女说自己什么都没有,如果不嫌弃今天只有这个馊了的米汤,尊者说这个也可以,就把这碗米汤喝了。如果有布施供养的意乐,尤其是对三宝,仅有的这些东西,别人看来虽然是最差的,但若能以清净的心供养三宝,所得到的利益功德也是非常巨大,关键是要有上供下施的心。

平时早上供水也是比较简单的上供,只是需要我们擦水碗、摆整齐,供水的时候非常专注,不要太少或溢出来。若能这样认真地去做,单单是供水的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千万不要认为我们积累不了资粮(在没有学佛之前可能会这样想),修学佛法之后就知道有太多的可以供养。

即便连水都供不起,走到外面去看见许多鲜花、路灯、精品店里面的商品等等,都可以意幻来做供养,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那么随时随地都可以积资净障。

否则,如果始终围绕着自私自利的心,受它控制,那么即使一个人拥有整个南赡部洲的所有财富,他也不会满足。

如果没有想上供下施的心,相续中被这种过于强盛的自私自利的心所控制的话,即便已经拥有整个南瞻部洲的所有财富,还是不满足。因为除了南瞻部洲之外,还有西牛贺洲,听说比南瞻部洲财富还要多,就想方设法在西牛贺洲再去开个公司之类,或想把整个西牛贺洲的客户都拉进来。之后又听说东胜神洲、北俱芦洲更加不错,没有满足的时候。

贪欲心的状态就是这样,刚开始得到时会高兴满足一会儿,很快就不满足了,标准自动提高。我们千万不要想“现在没有钱,等有钱的时候再布施,有了又想等再赚到两三千的时候”。如果不愿意布施,永远都是借口,如果愿意,有一点就可以布施一点,只要有这个意识就不需要等。有时也等不起,不知道哪一天无常就到来了,这些钱留到后世谁用?没办法控制。如果中阴身的时候看见钱正在被这些人分,马上生起很大的嗔恨心,因此而堕落的也有很多。

佛陀在经典中讲了很多,有些人在世的时候,辛苦地积累了很多的黄金,把它们埋在了地底下舍不得用,死后变成一条蛇守护着,蛇死了之后又变成蛇守护着这些黄金,一直这样很多年。最后他突然就厌恶了,自己愿意把这些黄金来供僧,供完之后就解脱了。如果积累了很多的财富舍不得用,那这个财富让我们堕入到很深的恶趣也不好说。

积累财富是为了利益自己,如果是这样,就要懂得使用这个财富。怎样才能凭有限或暂时的财富获得最大利益呢?这就要思维“拥有财富不花,把它放在银行里、天天用它当床睡觉,每天守着它又如何?”不就是十几二十年,死了之后就不属于你了,你拥有的时间是很短的,也不可能永远拥有。怎样让终究会失去的、有漏、短暂的财富发挥功效,这就是要上供下施。怎样让一滴水用不完?把这滴水融入大海,大海不消尽之前,这一滴水也不会消尽。

怎样让有限的财富利益最大化?就是上供下施。整个三宝和众生就是一个大银行,把钱融入到上供下施,就是把它存到银行中去,存折是在习气的阿赖耶识上面,谁都偷不走。

如果把钱放在保险柜里面,现在有些人专门偷保险柜,甚至还有撬保险柜培训班,如果你有这些,他肯定会想方设法地去撬。存在银行里面的钱,现在很多诈骗的人,想方设法地把你银行里和微信里的钱偷出来。但存在你阿赖耶识上面的这个银行,他是偷不了的,因缘成熟时就会兑现,在外境上面浮现出来,变现成你的财富,是偷不走的。

最可靠的银行就是融入三宝和众生的大海,这是绝不可能消尽的。密码在你的阿赖耶识上,谁都没有办法了解或盗走。最好就是上供下施,短短的财富,诸如有时一百或一千元钱,不注意一下子就用掉了(出去没感觉花什么,红的票子就没了,变成绿的或其他颜色的了),如果拿这些钱去上供下施,虽然也是这些钱,但它已经融入到了三宝自性和众生的大海之中,就没有办法穷尽。

我们应该懂得理财,怎样理财呢?这就是最好的理财方式。但这种理财的方式比较高档,一般人可能接受不了,如同支付宝刚出来时,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后面大家都才慢慢接受。

不学习佛法,很多比较高端的理财方式我们也接受不了。怎么可能把这些布施出去会是最大的赢家呢?感觉有时想不通。但的确如此,因果法则就是这样。最好的、最大的就是佛陀告诉我们的这种理财方法,它是非常可靠的。学完之后,应该懂得这样的方式。布施前面讲了很多都是让财富增长,但这个本身就是因果法则。

既然是在“行菩提心”的科判之下,当然这里并不是要讲“发财”,主要还是讲怎样让我们积累资粮、增上行菩提心,主要宗旨还是这个。增长财富是一个附带的功能,不是主要功能。主要功能是积累这种修持心和成佛的资粮,只要成佛了,什么都有。如果想要成为财富自在,在菩萨道、佛道中也都有这样的方法。

这里就是说,他也不会满足的。

根本不肯从自己拥有的钱财中拿出分文来上供下施,常常抱着“我以后从别处得到更多财富时再作供施”的念头。

不一定有以后,因为不知哪天我们就没有自在了,这个富翁还有自在的时候。现在我们虽不是富翁,但还是有一些财富可以支配,还是属于自在的时候,就要想到赶快及时地投资,做合理的安排。否则,死亡不知道何时到来,而且财富本身有可能变化,所以要懂得善巧使用。

一般来说,财施等以财物作功德主要是对在家菩萨而言的,作为出家人,唯一要修学知足少欲,依于深山静寺,历经苦行坚韧不拔地实修圣道三学,这一点极为重要。

这一段主要是讲在家和出家布施的重点。财布施主要是对在家菩萨而言的,以财物做功德。并不是说在家菩萨“只能”做财布施,而是“主要”做财布施。

作为出家人唯一要修学知足少欲,以法施为主。当然大恩上师也说过,如果有条件和因缘,出家人也可以做财布施,就像上师他老人家一样。出家人通过自己的福德拥有些财富,但没有用在自己身上,全都用在资助修行人的生活资具和比较贫困的学生上学、办学校等这些方面,所以出家人当然也可以做财布施。

但是如果没有钱,想要通过到处去找钱的方式做财布施就不可取。如果无勤作就可以得到很多财富(菩萨们不管在家或出家,若以前修过很大的福报,钱财是追着他的。虽然有时不需要,但财富还是就追到这个曾经做布施的在家或出家的菩萨,所以无勤就会获得很多财富),那么出家也可以用财富做布施,所以要从不同的侧重点去看问题,但出家人还是以法施为主。在家者因缘条件成熟了也可以做法布施,比如现在很多辅导员,或有时给别人布施讲解法理等都是属于法布施。

出家人唯一修学是知足少欲。有些大德说,对于这些修行者、出家人来说,与其讲布施的功德不如讲积累财富的过患。他知道布施这么多的功德,就赶快去找钱,然后时间精力全部花在这上面,得不偿失。所以与其跟他们讲布施的功德,不如讲贪执财富的过患,了知后就不会愿意去找钱。

主要是有“无勤中”,虽然不贪著,但无勤作有了钱就可以把钱布施出去,这是不一样的。如果讲太多的布施功德,可能很多人都希望去挣钱,因为做财布施这么大的利益。但是此处只是讲财布施,或财布施的本体,并不是说没有钱现在要去拼命挣钱,而且也不一定挣得到。佛菩萨的经论,正确的解读方式是很重要的。

有些出家人放弃自己本该做的(闻思修行)善事,整天周旋于经商、务农等等俗事当中,通过欺骗手段及为非作歹的方式积累财物,自以为进行上供下施等是在做功德、修善法,实际上这种做法没有任何实义。

这是批评了有些出家人,他们放弃自己主要应该做的闻思修行的善法,整天周旋于经商、务农等,或通过欺骗的手段来积累财富,自以为通过这些财富上供下施是在做功德修善法,实际上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二者相比,闻思修行调伏自己的心,通过法去利益有情,对出家人来说意义最大。

在家者为什么鼓励财布施?因为学的法少,无法长时间地安住在寂静处依止上师、闻思教理,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用法布施利益众生,对大多数人来讲不现实,而在家者的生活需要务农、经商、工作,容易积聚财富。对他们来说,有财富就不要悭吝,尽量做一些上供下施的事情,这对于在家人来讲容易操办。

出家人有时间、因缘依止静处,长时间闻思修,容易积累很多的智慧资粮,所以就鼓励他们用佛法即法布施的方式利益众生。因为他们没有很多时间去工作挣钱,有的资源就是智慧,所以鼓励出家人以智慧去做布施。在家者容易得到的资源是财富,所以这里“主要”让他们用财富利益众生。特殊情况就如前面说的有些在家者智慧也很深,也可以以讲法的方式来去做法布施,而有些出家人无勤得到财富,也会用一些财富去布施众生。

正如正如单巴仁波切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恶趣因。”

前面也出现过一次,单巴仁波切讲了,如果不如法而行持佛法,这个正法反而变成了恶趣因,通过佛法造罪业就是正法成恶趣因。

所以,随时随地始终如一地做到知足少欲实在难能可贵。

这是对出家修行者而言的,随时随地做到知足少欲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并不意味着在家人就不要知足少欲。知足少欲叫做“圣种”,即圣者种姓,共同的圣者种姓之一就是知足少欲,只有知足少欲了才有时间和心力去修行佛法。贪得无厌的人修行不了佛法,所以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都是需要知足少欲。

知足少欲不等于贫穷,是“知足”和“少欲”。第一个就是“知足”,不要不切合实际地追求一些东西,一直不满足。生命多长时间?在这样的不满足中,自己的生命就穷尽了。

“少欲”就是不要想有太多的,“知足”是只要有了我就满足,没有很多不切的实际的想法。当然正常的打拼不是要去知足少欲,必须要争取的还是应该要争取,但不切合实际的必须要终止,所以知足少欲对在家人和出家人都是需要的。

广大布施:也就是说,将自己拥有的骏马、大象以及儿女等自己最为忠爱之人以及珍贵稀有之物施予他众。

这种广大布施的价值就比前面布施的价值要高得多了,包括骏马,大象,儿女。以前讲的是骏马、大象,而现在就是指宝马、奔驰之类的。不过现在有些马还是很贵的,几百万、上千万美金的也有,但是骑的人不多,现在中等的广大布施就是好的车等,以前古代就是骏马,大象。

“儿女”前面讲过,当时的环境下,儿女在某些阶段,也是属于他的财产,所以妻子、儿女也是可以做布施的。大恩上师讲有时在儿女的同意下,也是需要布施的。这方面布施都是指是比较珍贵的。没有养育儿女的人,会感觉布施出去无所谓。不过真正养育过子女的人,对儿女是非常疼爱与珍惜的。有时要让子女必须在视线之内,看不到都会着急心慌,儿女离开几天也舍不得,让他布施出去是决定不愿意、舍不得的事情,因此能够布施儿女就属于广大布施。

骏马、大象价值是很高的,儿女等是比较珍爱的,还有些珍贵稀有之物,布施给他众,这就是广大布施。

下面第三个属于极大布施,前面都属于身外之物,不管是儿女还是大象、骏马或汽车、茶叶等。极大布施是属于自己的身体及其分肢。

极大布施:是指布施自己的身体、生命及肢体等等。

这属于极大的布施,我们最珍爱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和身体。如果别人有用或对其有利益,也能够愿意把这些如生命、肢体等布施给其他有情。

比如,大勇王子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母虎、龙树阿阇黎将头施予乐行王子、蔓德贤公主将身体施给母虎等等。

这里面讲了三个案例,中间第二个案例已经学习过,在讲因果的时说过,龙树菩萨把自己的头布施给乐行王子。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比较详细地讲了第一个,大勇王子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国王有三个太子,小太子就叫大勇,有些地方就翻译成大萨埵(即菩提萨埵)。大勇王子非常勇猛(所以名字叫大勇),悲心很强烈,有一次他们三兄弟去郊外游玩时,看到一只母虎带着五只幼虎,(有些地方说是七只),非常的饿,找不到吃的,小虎和母虎马上都要饿死了,而且看起来感觉母虎好像有要吃幼虎的态势。

那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他们离住的地方很远,跑回去拿食物可能也来不及。他就问:“有没有人愿意布施自己的身体给这头猛虎吃解除他们的饥饿呢?”俩兄弟也说“是啊,到底有没有人呢?”暂时可能没有人愿意,这时最小的三太子大勇菩萨就想,看来我布施自己身体的时候到了。于是他说我们现在回去吧,路上就让两位兄长先走,说有点事情,类似解个手。

兄长们先走之后他飞快地返回原来的地方,把衣服脱掉,躺在猛虎的前面让它吃。但是老虎已经饿的虚脱,嘴都张不开了。没办法他又找了一根很坚硬的竹签,将自己主动脉的血管扎破让它先吸血。老虎舔血吸血之后体力稍稍恢复,就把他吃了维持了生命。

当时王妃做了很不好的梦,两位兄长回去后,国王就问:“小王子在哪里?”他们就描述了当时的情况,回想起当时弟弟的表情还有说过的话,觉得是不是动了想用自己身体布施猛虎的心?这么长时间没有回来会不会已经布施了?他的母亲也梦见一个老鹰把一个小鸽子吃了,心想是不是已经舍身了?最后他们回去发现小王子果然已经死了,只剩下一些残骸和衣服,非常伤心。当时小王子的神识已经到了天界,便安慰他们不要怕,自己现在非常好。然后他们把残骸火化后烧出舍利,当天建了塔并供养。

尼泊尔有三大佛塔,第一个是夏绒卡秀大塔——位于加德满都很出名的满愿塔。还有一个香根塔是第二大佛塔。第三个是施身塔,也是在加德满都过去两三个小时车程,施身塔还在,不大,是三个佛塔中最小的一个。但到了那个地方就想到佛陀他老人家在因地时,为了众生布施身体,发愿成佛后利益众生并布施给他们正法。比如有种说法,最早得度的五比丘就是如此。

两位兄长一位是弥勒菩萨的前世,一个是文殊菩萨的前世,他老人家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佛塔好像是在加德满都出去往外面,这个地方往山坡上走半小时左右,就是布施身体的地方,现在也盖了房子,有一些塑像,展现了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布施老虎的情景。我们朝拜过这里,也感念佛陀为了众生的利益做了很多苦行,这属于极大布施。

乐行王子的公案之前讲过,还有一个蔓德贤公主的公案上师没讲,我看过一个,应该是同一个案例,叫白马瓜唐。莲花生大士的《莲花遗教》,就是《莲花生本身传》,现在有出版。在这个伏藏中就有一位蔓德桑母(也就是蔓德贤,桑母就是贤的意思),有蔓德桑母公主布施身体的案例。

蔓德桑母公主是谁呢?若干世之前,她出生在莲花生大士时期的沙候国,位于印度北方莲花湖地方,沙候国国王叫圣典持,他的女儿蔓德拉娃,是莲花生大士的空行母。国王当时要烧死莲花生大士(莲花湖就是当时烧莲花生大士时变成的湖,现在还在),莲师授记若干世后这个叫圣典持的国王会转成一个国家的公主名叫蔓德贤。

当时当地有一个很大的尸陀林坟墓,里面有很多野兽,因为缺少食物,这些野兽七天之后就会饿死,死后会堕恶趣。莲花生大士观察到,如果蔓德贤公主能够用身体布施这些猛兽,那么这些猛兽暂时不会饿死,生命终结之后,因为享用公主身肉的缘故,也都不会堕落,并会成为她救度的因缘。

这样观察因缘之后,一位空行母变化了一种鼠窝,里面有很多鼠类,不久公主去采果子、采茶叶时不小心踩翻一块石头,石头掉下来砸死了幻化的老鼠。公主非常内疚想忏悔,这时莲师和空行母告诉她如果要忏悔,可以把自己的肉布施给猛兽,它们吃了你的肉就不会堕落,也会变成你所调化的对境。

于是公主就到尸陀林把自己身体布施给了母虎为主的很多野兽,布施完后就死了。莲花生大士授记她若干世之后会转生到藏地,名字叫松赞干布,所以她也是松赞干布的前世。那些野兽死后都转生为人等善趣,有的转到印度、有的转到斯里兰卡等其他地方,松赞干布在利益众生时他们又转成他所化的眷属。所以她最早的时候是空行母蔓德拉瓦的父亲,接着是蔓德贤,之后就是松赞干布国王。我看传记中像蔓德贤,应该是这个案例,松赞干布的前世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布施了母虎等野兽。

当然,这些行为除了得地菩萨之外,凡夫普通人不能直接实践。

当然以身施虎,或者布施自己的身体,这些除了得地菩萨之外,凡夫普通人不能直接实践。

现在我们可以在心里观想将身体性命及一切受用无有贪执地回向众生,

这时我们可以训练,在心里发愿。后面有一些施身法,类似于布施身体。到积累资粮这品时讲完曼扎,会附加一个古萨里的修法,类似通过观想的方式把自己的身体上供下施,现在可以修这个。证悟空性实相之后,就可以真实地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集资净障利益有情。现在可以在心里观想将身体性命及一切受用无有贪执地回向众生。

并且发愿以后能够身体力行直接布施。

总有一天我也会像佛陀在因地时或这些菩萨们一样,直接用身体利益众生、布施有情。现在主要是修学阶段,要让心力逐渐强健起来,让自己的善根功德越来越增上,执著和烦恼越来越少。到了一定阶段成熟的时候,我也应该用身体直接去布施众生。现在我们要去这样发愿,等以后有能力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去做了。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