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请勿助印!

《前行广释》第112课辅导资料(终稿)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修行大圆满的法器,直接宣讲了必要性,让我们做些准备的学习和修行。当然,前行本身也可以帮助我们圆满资粮、清净罪障。如果我们善根足够,通过《前行引导文》也可以证悟心性。

前面我们学完了“共同加行”,现在学的是“不共加行”,就是通过修皈依、发心、金刚萨埵百字明、然后修持曼扎积累资粮、上师瑜伽,在我们相续中强烈地生起证悟,这是不共加行。

这个学完了之后还有一个破瓦法。如果我们今生没有成就的话,破瓦法就是迁识(往生法),把我们的心识迁移到极乐世界的修行,这是很殊胜的修行方法。

在三个内容中,现在我们学的是不共前行,前面我们也学了皈依的修法。皈依的修法很深,从刚刚入门乃至于到最后成佛之间,皈依的修法其实一直都存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从认定一个外在的三宝作皈依,然后逐渐要了知自己的心性里面本具有三宝自性。从我们皈依外在的三宝,变成最后自己成就三宝的自性。

通过修行正法(修大乘),会登地、见道,见道以上就成了圣僧、僧宝,相续中就具有道谛的自性(法宝当中的道谛)。再把僧宝修究竟(十地圆满)之后,我们会成佛,就是佛宝。

佛宝、法宝当中的灭谛有了,在佛宝相续当中就具足了。所谓的法宝就是道谛和灭谛二者,道谛是在圣僧相续当中具备,而灭谛是在佛宝相续当中具备。

我们从刚开始皈依外在的三宝,到相续当中真正地确信我们自己有三宝自性,乃至于最后通过修行成就三宝功德。所以,这就是我们从刚刚开始入门到最后成佛,其实都是没有离开过三宝自性的原因。

这个学完(前面讲了),不是说念完了十万遍之后就怎么样了,如果我们相续当中的“三宝自性”没有现前的话,就需要一直地修行。

在修前行的当中并没有说--大圆满前行、内加行的标准是因为你成就了“三宝自性”,它没有这么高的标准。如果真的成了三宝自性,可能必须要成佛才行。因此说,在《前行引导文》当中的修皈依到量的界限(针对我们来讲)就是相续中完全生起“宁可舍弃生命、绝不舍弃三宝”的决心,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生起来。不管怎么样,皈依三宝是无论如何不能舍弃的。

我可以舍弃钱财、地位、身体乃至于生命,但是绝对不舍弃三宝。这种皈依心、誓愿、信心生起来之后,修皈依的修法到量了。如果没有生起信心之前,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去修行。

当遇到违品的时候,我们觉得无论如何这种信心、决心可以生起来、确信可以坚持。但如果遇到重大事情,就不一定能够保持了,觉得还是当前(今生今世当中)的钱财、地位、感情重要,皈依似乎就不是很重要了。就说明我们相续当中对三宝本性没有理解,对三宝的信心还没有真实纯净的原因,它就会自动导致这样的情况。

所以,我们还是要不断地训练,乃至于训练到无勤作,对三宝真正的信心生起来之后,不是皈依有这个标准,但是在《经庄严论》当中有两个标准可以让我们来考核的:第一个就是“突发事件”--你没有做心理准备,突发事件发生了,你看看对三宝皈依的信心是不是有所动摇。突发事件是没有准备的,如果你相续当中有信心,突发事件出来之后它自动就跳出来,不会去做什么反应,所以第一个是突发事情。

第二是“重大事件”,如果是小的事情也许我们扛得过去,信心可能不会退。但是,重大事件关系到自已很多所谓的现世中比较重要事情的时候,有可能我们就会动摇。所以,第一个是突发的;第二个是重大的。

如果这两个考验都能够经得过的话,说明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从世俗中暂时来讲是到量了。没到量之前怎么训练呢?再再忆念三宝的功德、皈依对今生、后世的必要性;对解脱的功德和轮回的过患反复比较,这个时候我们“宁舍生命、不舍三宝”的信心慢慢就可以浮现,再训练的话就会非常纯净。

如果这方面训练的少,就会导致对成办我们解脱的三宝的认知度不够,然后导致我们训练的稳定性也不够,经不起很多的考验。但如果经常训练,把皈依的功德、解脱的必要、还有轮回的过患等,再再去串习观修的话,我们慢慢就觉得:轮回的这些事情其实不是那么重要。

如果没学习佛法、解脱道之前似乎很重要,但是不管怎么样,再怎么辛苦它也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在下一世都是归零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追求这些浪费了暇满人身不说,还造了很多罪业。再再想、反复观察的时候,这种决定信、智慧就会确定下来。

所以,为什么让我们反复去学法?反复要去观修呢?其实就是训练这个。如果我们大概知道道理,但是如果没有长时间去观修、打坐的话,这种决心很难确定,只有通过再再比较之后才可以这样。

不单单是皈依,其实我们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必须要把“极乐世界的功德”和“娑婆世界的过患”都了解之后,反复去对比,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进行修行,越对比越发现娑婆世界不能呆、极乐世界一定要去等等。

通过反复地观修,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心就会确定,不愿意再为了娑婆世界的利益浪费暇满,乃至于通过造罪的代价来获得一些利益,就会觉得不值得。所以,很多修法都是通过这样的方便,来让我们的心有转变。

皈依的修法也是如此的。我们讲完了、学是学完了,但这只是修皈依的开始(第一步),而不是说学完之后就结束了,这个我们要了解。

现在我们正在学习的是第二个引导“发菩提心”,如果想要成佛、成为大乘道的修行者、要成为菩萨的话,必须要有一个条件——菩提心。没菩提心的大乘行者哪里也找不到。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引发最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有两个体性:首先一定是为了利益所有的众生。第二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誓成佛。第一我听课是为了利益所有众生;第二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所以,我们修行菩提心也是要让这两种心态在相续中生起来,一个是属于“大悲自性”、一个是属于“智慧的自性”。

菩提心的修法我们要再再地串习。这个也是从现在进入大乘、乃至于到成佛之间都是要修的,而且也是所有大乘修行的核心,它完全都是围绕这样自性而进行的。

前面为了便于我们真实地趋入菩提心,讲了“四无量心”。以四无量心作为前导,把心训练到很善良、纯熟、清净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再修持为了利他而发誓成佛的菩提心。前面我们说了要念十万遍发心偈,通过一遍一遍地训练,让我们的菩提心从无到有。

菩提心在每个众生所具有的佛性中都是具备的,发菩提心不是那么困难。为什么不那么困难呢?佛性中最清净、最圆满、最广大的这种决心(菩提心)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在轮回的过程中,通过很多的无明、障碍障蔽住了,让它的功德无法显露。其实本来具备,只需要我们通过一些外在的、或暂时的修法把这些障垢的东西去掉,让它的本性只要少分显露,这个菩提心的感觉就会生起来。

现在我们所修的就是要打破偏袒。比如说,修持四无量心也是为了让我们打破偏袒、耽著自己等不好的心态。菩提心十万遍一边念一边修行,结束之后或者在同时,我们也要串习、观修菩提心的学处。前面也有愿菩提心学处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行菩提心的学处是“六度”,这些我们都已经讲完了。

不单单是我们要修菩提心,甚至于有些传承上师(为了让后代的修行者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也专门修菩提心。比如说,咱们这个“龙钦心髓、龙钦宁提”是一个法脉(单独的传承),创始者是谁呢?我们知道是智悲光尊者——持明无畏洲。

智悲光尊者当年在修行的时候,为了龙钦心髓这个法脉能够非常地广大、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在传记里面讲),在山洞里面专门修了七年菩提心。他专门修七年菩提心就是为了这个法能够延续很长时间,而且它的加持力、对调伏众生烦恼的力量一直非常地强劲。所以,尊者修完菩提心后效果当然很明显。

龙钦心髓的正行就是“大圆圣慧”,它是一个真正的正行的大圆圣慧。别的还有很多生圆次第的法,都是在不间断地利益众生。前行也是属于龙钦心髓法脉中的一部法。这些前行法各个教派都在学、都在修,本来它是属于宁玛派的大圆满前行,但是像格鲁派、还有萨迦派、噶举派的一些大德们也都在学前行,非常兴盛。在国内、国外都是非常喜欢这部法,因为它的很多窍诀。

这个也是因为以前这些祖师们专门做过发愿,或专门修菩提心的缘故。他们自己的菩提心早就圆满了,但是为了法脉能够非常兴盛的缘故——“法脉兴盛”其实就是为了更多地利益众生。而我们现在在学这个法的时候,也是实打实地从这个法得了窍诀、调伏了很多烦恼。我们找到了修行的目标,现在正走在调伏烦恼的正道上。这是趋向成佛的正道,也是传承上师们菩提心的加持而导致的。

这个法本身的力量特别大,它不是随随便便的一篇文章,或是一个人写的一本书。看起来是一本书,其实里面都是菩提心摄持的能够帮助我们调伏烦恼、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觉悟、证悟实相、成佛的殊胜窍诀。除了法本身很殊胜之外,还有智悲光尊者七年修持菩提心的力量在这个法脉里面。

所以我们在学的时候就非常容易。一方面自己精进,一方面这个法很殊胜,加上传承上师的加持力和菩提心的力量,都在帮助我们学习这个法,帮助我们在这个法中调伏相续。我们也应当认认真真地去调伏我爱执。生起菩提心的窍诀就是菩提心的修法。

六度讲完后,现在讲归摄六度的修法,通过很多大德的窍诀从不同的侧面来理解六度。上堂课的最后部分,我们讲了在一度中如何包括六度的修法,是以法布施为例,今天再以财布施为例进行宣讲:

再以财布施中的下施乞丐饮食为例来说明,所布施的东西、作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对境三者具足以后进行施舍,这就是布施度;

财布施为例,以用饮食布施乞丐为例来说明,首先六度中的布施度如何安立呢?如果所布施的物品,能做布施的我或者人,还有所布施的对境——乞丐,这三者具足之后进行布施,就是布施度。在这里第一度就具备了。

不布施低劣、鄙陋等物品,而是将自己所享用的饮食施予乞丐,这是持戒度;

六度中的第二度还是布施。在布施的时候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不要的、很差的东西布施给别人,而是把自己享用的东西给别人,这就是持戒度。

在布施中所谓的持戒,就是制止不如法的布施。什么是不如法的布施呢?比如说布施的东西很差,自己都不要;自己不吃的东西,可能马上要馊了,正愁没办法处理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布施给别人。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之下,这些很差的东西就不能用做布施,而应该把自己享用的、自己能够食用的东西(至少以这个为基础),布施给别的众生,这就是持戒度。持戒度制止了很多不如法的行为。

低劣的东西是不是就不能布施呢?也不一定。在公案中示现出有时只有这些。比如以前迦叶尊者去化缘,那个贫女只有一碗馊了的米汁,而且是她一天的饮食。迦叶尊者为了圆满她的资粮,只找她化缘,她也是很欢喜地供养了。迦舍尊者喝了之后就给她回向,她特别高兴,通过这个供养她就圆满了很多资粮。

那么这个物品是不是下劣的呢?对我们来讲,按照一般的饮食标准的确是下劣的。但是贫女只有这个,而且是她今天所有的饮食。她的心也很清净,这个时候这样布施的话,虽然物品比较起来是下劣的,但实际并不成为过失。她是没有过失的,她很欢喜而且只有这些东西。

如果我们有其它的东西但舍不得,把自己不要的、很差的东西用作布施,这是我们修布施的过程中尽量需要避免的。如果对方要求不高,随便给他点什么都行,这时恰巧我们有些东西用不上(比如旧衣服这些),当然可以布施,并不是不行。因为他的要求本来不高,故而也可以看情况而定。

把我们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用的东西布施,这个是总标准。有的时候还要看情况。我认为这个是最好的,但对方没有认为它是最好的;我认为这个不好的,对方认为这个是最好的,一定要收我这个,他觉得这个最好。对方的心不在这,在我旁边的那个东西上面。我们发现之后,就把旁边那个东西给他用,因为他中意那个,我们就把那个给他。虽然这个是我推荐的、我喜欢的、我也在用的,想要把这个东西推荐给他,但是对方并不喜欢。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就把别的东西给他。虽然那个东西对我来讲,没啥价值,也不喜欢,但是如果他需求,我们也可以把那个给他。

做布施的菩萨的总原则,就是相续中尽量不要有吝啬的心。因为越吝啬就越贫穷,这是因果规律。越布施心量越大,越布施就会越来越富裕。做布施时总的发心或者总的原则是不要有吝啬心。在没有吝啬心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善于观察:别人需要什么?谁需要帮助?如果他需要的是一些饮食,那么我们给他一些其他看起来很高档的东西,他其实用不上。作为菩萨,除了布施的善心之外,也应该有智慧,应该去认认真真观察。

我们在做布施的时候,有时候没有这么多时间去观察,在特定的场合中就发生了。他要我就给他了,很自然的。但是,是不是每次我们都具备了这么清净的菩提心?倒不一定。但是因为我们出门之前或早上的时候,已经发过愿了——今天所作所为都是以菩提心摄持,把布施也就包括在内了,只不过在布施的时候并没有再一次串习而已。在布施的时候,本来已经有菩提心摄持了,如果能够再忆念、再继续串习,当然就更好了。进一步地训练串习菩提心,就属于持戒度。

对方三番五次地索求也不嗔不恼,这是安忍度;

在布施中如何具足安忍度呢?就是在布施过程中,如果对方三番五次地索求也不嗔不恼。有些乞丐得到一点,他自己也很知趣,就说不要了。一般的乞丐都有自卑感,你给了他一些东西之后,不会再再来要的,得到之后可能就走了。但是也有个别的情况,众生的心态、根基五花八门,他得到之后还想要,不知足,就会出现三番五次向你一个人索求的情况。

那怎么办呢?这种情况,一般的人如果没有训练过就会发怒:你这个人怎么搞的?已经给过你了,你又来要?就有很不爽的一种感觉。这时候,作为一个修行者的菩萨来讲,不能够嗔恼。虽然他三番五次地来索求,但是我安住在安忍的本体中,不嗔不恼,一点都不嗔恨对方。

我不嗔不恼,那他三番五次地求,是不是我就要三番五次地给呢?这要看情况。如果我的财力比较雄厚,他三番五次地要,要一次我给一次,这样也可以。是不是每个人都这个标准?不一定。他可以三番五次地要,但是我不一定三番五次地给,我的心保持不嗔不恼。因为这里的标准是保持不嗔不恼,这就是安忍。到底给还是不给,是不是反复给?看自己的情况而定。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不嗔不恼,其实就已经在布施过程中具备安忍度了。

我们修行也是循序渐进。菩萨道总体来讲是一个良性循环。为什么是良性循环呢?一个菩萨在若干世长时间的修道过程中,他在财富这点上一定是越来越增上的。为什么越来越增上呢?因为他做布施已经成为一个常态了。而布施的原理是什么呢?布施给别人的越多,回报的就越快。而且他布施是再再做、欢喜做、菩提心摄持去做,他的福报会越来越强盛,财富越来越雄厚。

我们也许是刚刚开始做。在这一世当中刚开始,善因还没有成熟,财富可能也有限。如果是再再地、没有限制地给,那我们承受不了。再加上我们的心态这时还没有成熟。所以,给到一定时间自己都开始厌烦了:“哦这个菩萨道其实太麻烦了”。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循序渐进,尽量具备六度。前提就是不嗔不恼。是不是再再给呢,要看情况;而且要的时候给不给也是看情况。有的时候观察到一切合适就可给,有时候觉得不合适,不给也可以,但是不要以悭吝心。没有吝啬心是最好的。

不顾及辛苦劳累,不耽搁及时布施,这是精进度;

精进度就是在布施的过程中非常欢喜地做善法,“进即喜于善”。真正很欢喜地布施就是没有辛苦劳累感,不会耽搁,会很及时地布施。因为他特别高兴地做这个事情,有什么理由耽误呢?没有理由。因为很欢喜,他一分钟都不会耽误的,准时出现在发放布施的地方。而且也不会感到很辛苦劳累,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喜欢做的事情不太容易感觉到劳累,尤其是欢喜的程度很深的时候,更加不会有劳累感了。

就像我们前面再再讲的,有些人特别喜欢打游戏,那有没有劳累感呢?基本上没有。心态是没有劳累感,但是身体早就已经发警报了。有时看到一些新闻:在网吧里面,有些人打着打着就死了。他身体的极限早已经过了,他的心还是处在那种兴奋欢喜的状态中。一旦放松下来一下子就死了。这说明什么情况呢?说明如果你对一个事情很高兴很欢喜的话,是不会感觉很累、很麻烦、很容易疲倦的。

菩萨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精进达到一个很深的程度时,他度化众生、修行佛法,会不会感觉特别辛苦劳累?不会。就像我们大恩上师一样,他什么时候说过讲法很劳累了?完全没有,怎么样也会想方设法传法。精进的体性在我们上师相续中体现出来。他具备这个,对此很高兴很欢喜,所以他不会有劳累辛苦的感觉。我们就没有,因为我们缺少精进度的缘故。听课或者讲法的时候,时间长了就劳累,就感觉很麻烦,有些人就想方设法耽搁,就开始找理由了。这就是因为他没有精进的欢喜心的缘故。

如果在布施的过程中,不顾忌劳累、不耽搁、及时布施就已经具备了精进度。刚刚讲了,精进达到一定程度就自然地精进,自然地不顾及辛苦劳累。对我们来讲,这可以作为一个训练。虽然我没有办法任运地达到那种一点都不感觉劳累不辛苦的状态,但是当我有些劳累的时候,我要想这是很有必要的,我做这个事情对自他、对暂时和究竟、对今生和来世,都有很大的利益。由于看到利益的缘故,再劳累我也要忍受。这个其实也是一种训练。

专心致志布施,不散他处,这是静虑度;

在布施的时候,非常地专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有一个专注度,专心致志做事情才容易成办。所以,在做布施的时候也要很专心。因为很专注的缘故,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照顾得很周全,不是三心二意的,一边做布施,一边散乱——到底给了什么?给到哪去了?这个都是不太清楚的。行为上好像做布施,心就一直在想别的事情,这就是没有专注。

另一方面,做事情专注也是属于静虑的自性,因为不散乱于其他处。如果一个人做事情很专注,方方面面也能够做圆满,同时对于对方也是一种尊重。因为我很专注地做事情,没有敷衍你,心在想别的。所以,才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效果也更好。而且由于专注的缘故,对方也能够感觉到你这个布施,体会到你做这个善法的善意,以及其他的很多方面。这对自他的后世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善法,这就是静虑度。

真实的静虑、菩萨的静虑很高。平时我们在放生、闻法、修行、布施等等的时候,要训练自己的心。在做某个事情的时候,就专心致志地把这个事情做好,不管是五分钟,十分钟,还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在做的过程中,刻意地训练、提醒自己,不要想别的事情,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把这个事情做好。如果每一件事情都是这样习惯性地训练我们的专注,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心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专注下来,把事情做得最好。

了知三轮(即布施者、所施之物、布施对境)体空,这就是智慧度,

在做布施的时候,知道能施、所施和施物三者,本性是空性的,就好像梦中做布施一样。因为相应了本性的智慧,就是智慧度。

可见财布施也同样具足六度。

除了法布施可以完整地具足六度之外,财布施也可以具足六度。

持戒等其他般罗蜜多都可依此类推。

除了布施度之外,持戒度、安忍度等等,每一个都可以此类推。在《大乘经庄严论》的注释中讲了,布施、持戒、安忍、精进、乃至于智慧等等当中分别是如何具足六度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去参考。大恩上师在讲过的《度摄品》当中,有这样一种安立。

了解这些对修行者、对菩萨的智慧的训练,是很有必要、很有帮助的。如果我们不懂、没有训练,我们就只是做了布施这件事。今天我把这一块钱布施了,布施完就完了。这里面该有的发心、善巧方便等都没有。

但是如果你学完了,训练得很纯熟,同样在布施一块钱,这个布施当中就具备了很多让你产生巨大资粮、善根的因素,每个因素都可以支撑这个善根无量无边。我们虽然常年如一日地做布施、做放生,但是由于没有学、不懂得用,里面缺少了很多让功德无边的因素,比较可惜。

如果我们学习了,在做善法的过程中,是可以把让善根增长无际的因素用上的。这不是一个理论,而是一个窍诀。分析一度中有六度的必要性很大,因为它可以在一度中同时圆满别的度。知道之后可以刻意地去注意,比如说了解了在财布施当中可以具足六度,在做财布施的时候,就想一下这里面是怎么具备的。

如果你越纯熟,那么你在用的时候就越得心应手。如果你在布施的时候不纯熟,好像《前行》里面讲了可以具足六度,但自己怎么也想不起来,恰好身边有《前行》的书翻开看一下,也许有点用。这时乞丐就有点奇怪你在干什么?钱递给他的时候突然停了,反复把书拿出来,翻开看一会儿又把钱给他。

如果你记得很清楚的话,随时就很自然地就用上了。为什么菩萨修行的福德增长这么快?因为他的心中有很多的窍诀,有很多的观要,可以让他的善根很快、很迅速地增长。他学了也训练了,这些不在书本上,都在心中,要用的时候马上就拿出来用了。所以,我们的修行要达到这种标准。不可能无因无缘达到,第一要学清楚,第二要记住并去训练。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很笨拙,后面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再从另外一个侧面讲六度的一些不同的关要。从修行、窍诀的方式等不同的侧面来解读。

此外,如果将十度归纳概括,

前面我们讲了十度,就是在前面六度的基础上,再加上方便愿力智——方便度、愿度、力度和智度。后面这四度都是在慧度的基础上,以慧度为核心的延伸。十度配十地,菩萨的每一地都有一个增上,都是清净圆满的。所以,从布施到慧度之间,就是从一地到六地之间分别在出定位圆满。
下面我们看:

正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

米拉日巴尊者通过布施的精神来讲所谓的布施度是什么?就是断除我执。最殊胜的布施度就是把我执断除了。因为布施是一种舍心,布施度是一个舍心所。真正的布施圆满是什么?把我执舍弃了,就是最圆满的布施。

我执是所有轮回的根本,我们自己在轮回中流转、受苦、不断地造业,最根本的来源就是我执。前段时间我们在学《成量品》的时候,也再再学了。自己在轮回中流转,受苦的根源是我执。平时我们伤害别人的根源也是我执。所以,如果能够把我执舍掉,这就是最圆满的布施度。所以,“断除我执外,无余持戒度”。

我们平时布施的时候,可以施舍掉除我之外所有别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布施是为了我能够得到功德,为了我能够如何,都是以我为核心。如果是这种布施,就不是很清净,有可能成为轮回的因,所以需要断除我执。如果哪一天把我执断除了,虽然显现上并没有做什么事情,但是从精神上来讲,这就是最好的布施。当然,如果断除了我执再做布施,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

持戒度就是断除狡诈,持戒的精神就是断恶止非。所有的恶和过患,就是狡诈。如果我们狡诈,心就不直、不淳厚,就会做很多非法的事情。如果能够断除我们的狡诈,心就会淳厚、干净,那就没有别的持戒度了。

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这也可以从别的角度理解。如果你的心安住在平等性当中,或者很正直不狡诈,你的戒律自然就已经圆满了。

所谓的戒律就是不能做这做那,不能杀生、偷盗、邪淫等等。这一切的来源是因为你的心狡诈,不平等,或者有分别。如果你断除了狡诈,所有的身语自然符合于正法。因此断除狡诈之外是没有持戒度的。

如果我们以狡诈的心来持戒,比如为了自己能够得到名闻利养而去守持一个戒律,在别人面前好像这个戒律很清净,但是这种持戒其实是狡诈的心态。为了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好的修行人,为了让别人赞叹你的戒律很清净,如果我们带着这种心去持戒,戒律本身就变成了狡诈的工具。

当然从某个侧面来讲,没有杀生、没有偷盗也是有一定的利益,但是这不符合持戒的精神。我们持戒律除了外相之外,还必须要精通、了知持戒的精神是什么。持戒的真正精神是止恶、止是非,以及不合理的恶心。

很多菩萨已经完全把这个精神证悟了,证悟之后有些菩萨外表不一定都按照一般的标准老老实实地去做。有时他的外表也许显得很疯狂,但是内心的确是完全的一点点狡诈的心或恶心都没有,因此他已经达到了心戒。

以前我们讲过,在《入中论》注释中戒律有两种,一种叫做心戒,一种叫做行戒。行是行为的行,行戒就是外在我们守持不杀生、不偷盗,比如我们守持斋戒或其它的戒律,在行为上断除身三语四,这叫行戒。

心戒是指心上面安立的戒,比较了义。比如说必须要相合于戒律的精神,即最根本的就是没有我执。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没有恶心,行为显现上也许通过杀生去救度众生,但是内心完全安住在戒律的精神当中。

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

所谓的安忍度就是不畏深义,即除了不畏惧甚深实相的意义之外,没有别的安忍。最深的安忍就是无生法忍,因此说不畏深义。这个深义就是万法空性,究竟来讲是无因果的空性见、无佛无众生的见解,这是很甚深的契合于法界的一种意义。

如果你完全能够不畏深义,就是最了义的安忍,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安忍。别人打你骂你,你都能够不生嗔心,或者你在修法的时候能够忍耐苦行,即便你具足这两种情况,但你若对甚深的实相接受不了,实际上安忍的根本核心还是没有抓住。如果把核心抓住了,比如不畏深义,能够真正接受空性、完全地相应无生法忍,那么别的也完全能够安住,其他两种安忍也可以做得到。

不离修行外,无余精进度;

所谓的精进度不离修行,什么是不离修行?就是在行住坐卧中都不离开修行的自性,此谓精进。所谓的精进度不是表面特别精进,像过午不食或者长坐不卧,或者修了多少遍加行。当然你在行为上的确做了,算不算精进呢?应该算是精进,但真正来讲,应该是内心当中的安立,而不是行为上面的安立。

真正的精进是对法的欢喜心。真正的精进度不离修行,是说我的心完全不离开修行,一直在修行的状态中。有些大德、修行人外在显现上没做什么,但内心永远没有离开过法的境界,心中没有任何的懈怠。从这个方面来讲,不离修行之外没有其他精进度。

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

所谓的静虑就是不离本性、安住本性。安住、相合于万法的实相就是静虑,除了这个之外的不是真实的静虑。比如说世间的四禅八定,因为没有安住本性,所以不能叫真实的静虑。如果能够安住本性,是最了义的静虑。米拉日巴尊者讲了,如果我们要修静虑,最究竟最圆满的应该是修持相应于本性的静虑,即止观双运的静虑。

首先我们要了知实相本性是怎么回事,然后逐渐通过禅修寂止去摄持胜观,逐渐可以去训练安住本性。在这个之前,我们该修的比如寂止、外加行的观察修,这些都应该修,菩提心也应该在打坐的时候修,但是最了义的还是要达到相应本性安住的静虑。

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

所谓的智慧度,就是除了证悟万法的本性实相之外,没有别的智慧度,这就是真实的智慧度本性。

所做如法外,无余方便度;

第七地菩萨修的是方便度,但是对我们来讲也可以相似地修方便度。方便度是怎么样去修的呢?所做如法,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都非常地如理如法,都是相应于佛经、论典、上师的窍诀。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是最好的方便。

摧伏四魔外,无其余力度;

这个“力”就是不被违品伤害。能力达到彼岸、已经非常清净了,这个叫力度。所有的违品都没有办法伤害,基本上来讲到了九地菩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相应于这个方面去修行、串习。

摧伏四魔之外没有别的力度,因为所有的违品可以包括在四魔中,比如执著五蕴的蕴魔(我执魔就是蕴魔),还有烦恼魔、天魔、死魔。佛陀也是调伏了四魔后成佛。在修行过程中也是逐渐要调伏、摧毁四魔,摧伏四魔之外没有其他的力度。所谓的力就是摧毁四魔,所以我们的修行也是要放在摧伏四魔的本性上面。

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

一般来讲愿度是八地,力度是九地,有些时候也说力度是八地,愿度是九地。这二者之间有些时候有稍微调整,此处就把愿度放在后面了。所谓的愿般若蜜多——愿度到彼岸,即发什么愿马上成熟。但现在我们的愿没有到彼岸的缘故,所以我们发了愿可能若干年之后、若干世之后才成熟。

愿度到彼岸,就是发愿到彼岸之后马上成熟,这就是八地或者九地菩萨的境界。但是此处来讲,所谓的成办二利所发的愿都包含在这里面了。就是成办圆满自利和圆满他利之外没有别的愿,所有的愿包含在自他二利中。

知惑自过外,无其余智度。

智度是第十度,所谓的智度就是了知因果。真正的智度按照常规的讲法,就是了知世俗因果的缘起,很微细的因缘缘起都能够了知。因为智度过了之后就是佛地,佛是一切遍智,最圆满的、最细微的因果的了知,但是他的前相在十地的时候能够对很多很细微的因缘缘起都能够了知。

在我们相应于修行的时候,所谓的智度是知惑自过——了知了烦恼的过失之外没有别的智慧,因为我们要调伏烦恼。这个“自过”的“自”字,了知烦恼本身的过失,这样理解也可以;或者分开讲,了知烦恼的过失和了知我们自己的过失。

我们平时要经常反观,了知我们具有什么过失。因为凡夫人最喜欢去观察别人的过失,自己的过失不观察,很容易放过去。别人的过失很容易观,而且观了之后就抓住牢牢不放了。所谓的智度就是“知惑”——了知烦恼的过失,“自过”就是要了知自己的过失、自己所具有的烦恼等等。

这都是和调伏我们烦恼有关的,米拉日巴归纳的十种善行、十度的修行。下面是阿底峡尊者的答复:

库鄂仲三子曾经问阿底峡尊者:“一切道法以何为最?”

库鄂仲三子是阿底峡尊者的三个大弟子。他们经常一起问阿底峡尊者很多取舍因果的问题。

下面讲了很多种道法依靠什么作为标准、界限,就是一切道法以何为最?

尊者答道:“了达之最就是证悟无我的意义,

在我们世间和修行过程中,有很多要了达的,了达的顶点是什么呢?就是证悟无我的意义。如果我们要了达的话,暂时的答案该寻找就寻找。但是我们在寻找的同时,也一定不要忘了,最终极的了达是一定要了知无我、证悟无我。因为我是自他痛苦的来源,如果证悟无我,是能够让自他解脱的最好的良药、最根本的对治。

我们在追求世间的学问、追求一般的佛法的修行智慧之外,还是应该逐渐有意识地追求无我、了知无我。到底佛经中讲的人无我和法无我是怎么回事?一定要把它作为求学时候的重要所知和了达之最。

敦肃之最就是自心相续调柔,

敦肃有些地方解释是温和、厚重,还有虔诚、恭敬,就是这个人非常温和也很厚重不轻薄,而且非常虔诚,这个方面来讲就是敦肃。有些地方说是戒律、行为方面很如法,这也是一种敦肃。敦肃之最是什么呢?就是自相续调柔,或者守护戒律、行为达到顶峰。不是外在的身体、行为调柔,而是心很调柔,没有什么棱角,也没有很容易被别人触怒的,这就是敦肃之最。

功德之最就是广大利众之心,

我们要得到、要追求的功德之最,就是像菩萨一样非常广大的利众之心。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功德,也应该努力地通过上师告诉我们的这些修法,心中生起广大利众的心。现在很多道友是有种子,学了《入行论》、《前行》很多教言,已经有了利众的概念,这个种子是播下去了。但是不能播下去就算了,还要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必须要浇灌。用什么水来浇灌呢?就必须要通过闻思修、祈祷上师等等,浇灌利益众生的苗芽、种子。

教言之最就是恒时内观自心,

那么多的教言最殊胜的是什么呢?是恒时内自心。我们要记住这些是在我们修行过程中实打实要使用的东西。所有的教言最殊胜的就是要恒时内观。内观我们的心处于什么状态,是不是处于放逸、散乱的状态;是不是处于伤害众生、自私自利的状态等等。要恒时地内观自己的心,是不是没有安住正法?

为什么说内道,所谓的内道是往内观的道,就是观心、修心的道。所有内道的教言肯定都是内观自心的教言。既然我们现在所学修的宗派、所学修的教言的核心都是内观的教义,作为修行者的我们,修行的方向也必须要和它相应,必须要习惯性地训练我们的心往内观,这是非常正确的修行方法。

不是说学完这个之后,以前不懂的现在终于懂了,这个道友的行为按照某某经论的观点是不如法的,那个道友的行为通过某某经论来讲也是不对的,把学习的东西作为观察别人的窗口这就不行,这不是佛陀讲这些教言的目的。佛陀讲这个教言是为了让我们内观自心调伏烦恼,通过这样调伏之后的智慧和慈悲,再去帮助别人调伏。

既然我们的宗派、我们的修行是内观的教,那么我们自己的主要的修行方向要习惯于内观自心。

对治之最就是了达万法全无自性,

对治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有很多所对治的,比如烦恼、违缘、障碍、痛苦,整个轮回都是所对治,能对治的方法有很多。最了义的、最殊胜的对治是什么呢?就是了达万法全无自性。所有的对治中,最佳的就是空性的对治。没有什么是空性对治不了的,但是因为空性的修法很深,一般的人很难相应,有些时候学了空性觉得使不上力。

就好像打棉花使不上力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还没有对空性本身产生感觉,修空性还没有真实地相应。一旦相应了,空性的对治是所有对治中最殊胜的。如果心很烦乱,也不需要打开连续剧去看一下,转移注意力就好了。有些道友说心乱的时候听一下流行歌曲,听听什么音乐,就觉得心就舒服了,有时候不舒服出去买点东西就好了。这个是不是对治呢?也算是对治,但是如果你了知了万法无自性,有相应空性的智慧,安住空性本身就可以了。

没有烦乱的本体(了知烦乱没有自性),如果有了这种智慧直接就能够对治。还有别的很多违缘、障碍也是一样的,比如我们因为执著于世间法而产生的很多痛苦烦恼,这个时候我们有很多的对治方法,但最根本的还是空性对治。

为什么会产生痛苦?是因为你的心执著它,空性就是让你放掉的、放松的。这个放松是了知根本而放松,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完全了知它的本性,这种是彻底的放松。这个是世间的很多可以用的通行的对治。

出世间也有很多违缘障碍,这个时候也是完全通过空性对治。比如我们担心非人的障碍、担心这样那样的障碍,最好的对治就是空性。非人要做障碍也是要找一个着力点,你安住在空性中对什么都不执著,这样的话他拿什么作为着力点?没有,他找不到着力点就没办法发难。

还有修行的时候,比如打坐时出现魔的相、很恐怖的相,有的时候也会看到佛菩萨、看到光明,这些时候一旦执著也会成为障碍违缘。当然你如果念金刚橛、大威德或者某某忿怒本尊,请他们去对付,我们经常喜欢用这个,这也是一种方法。

最好的对治是空性,就是了知它是幻化的、没有本性的,这个时候你一安住他就没办法了。就像米拉日巴尊者回山洞的时候,修忿怒本尊、祈祷上师都没有用,后来他安住空性中的时候魔一下子跑掉了。

有些时候看到光明相、清净相,如果你耽著也容易着相而入魔,这时怎么办呢?也是安住空性。虽然不是像忿怒本尊一样把他赶走,但是如果对这个佛菩萨的显现出现执著,可能变成一个魔障,这怎么办呢?你就了知这个如梦如幻,就是假立的、空性的。这个时候如果真正安住空性,加持会越来越明显,如果不是安住空性的时候,是一个非人变现的相,如果安住空性的时候自然就散掉了。

所以没有什么可惜的,因为他有可能就是一个非人的变相而已,所以他走了之后对我们是最好的。修行过程中出现这些其实没有什么,因为我们从来没见过,觉得很稀罕,总想他永远不要走一直呆在我这儿,一打坐就出来,最好是这样的。

其实这和证悟本性没有什么关系,有的时候就是一个显现、一种新奇感而已。禅宗里面说魔来魔斩、佛来佛斩,就是指了知无自性,魔来了就安住空性,“佛来佛斩”,安住空性的时候也不执著的意思。

不执著对我们的修行本身不会成为障碍,否则不管是恐怖的相、不恐怖的相,还是我们欢喜的相,都有可能是我们内心分别念的一种外现,有些时候也可能是因为非人变一个青面獠牙的吓不了你,就变一个你喜欢的。你不是天天想见佛吗?他就变一个佛的样子来引导你,慢慢让你趋入于魔道。

最好的对治就是空性的对治,只要你不执著它,什么样的障碍都拿你没办法,所以最好的对治就是全无自性。我们慢慢要去学习,这个对治本身很好用,但是它很贵一般买不起,买不起怎么办?必须要慢慢去学中观,学完之后要生起定解,打坐找到这种相应,或内心中要生起空性的觉受,慢慢就可以用了。在这之前我们还是可以用别的方法,比如大悲心、慈悲心、无常观来对治。在最了义的、最好的对治没有获得之前,其他的我们也要用,上师三宝加持、信心这些都可以用。

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俗世,

不跟随世俗的思想,因为这都是属于轮回的思想,所有的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世俗。如果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随顺于世俗,那么我们的果肯定是下一世继续在世俗中混,没办法解脱。所以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世俗,好好地修持清净的解脱道。

成就之最就是烦恼日趋薄弱,

获得成就最好的验相是什么呢?不是今天又见到了本尊、终于又开发了一个神通,或者得到一个很大的成就。最真实的成就的验相,就是烦恼日趋薄弱。

不管是闻思或者打坐,还是这次闭关的成就,最好的检验标准就是烦恼越来越少。以前的烦恼很强盛,但是现在的烦恼越来越薄弱了,好像没有力量,而且它生起的也越来越少。有些时候我们修行是不是得到佛菩萨加持,有时候好像梦到了佛菩萨了,或者打坐的时候见到了,如果真正见到这些或者得到加持,就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烦恼日趋薄弱。或者对于因果的正见,越来越相信因果,信心越来越强劲,菩提心越来越圆满,烦恼越来越薄弱。这些都是标准的相,别的像闪闪发光的佛或怎么样这都不一定,但是如果烦恼日趋薄弱,就一定是成就的相。

道貌之最就是贪欲日渐减少,

道貌和成就差不多一个意思,但是侧面不一样。道貌的意思就是修道的一种验相,即修道最好的结果就是贪欲日趋减少。以前对于钱财、感情这些很执著,因为修了一段时间的缘故,发现这种贪欲心日趋减少了,这就是道貌之最。如果贪欲日趋增盛,可能修行就要调整,你的修道可能就有问题。所以这些都不能够增上的,是需要日趋减少的。

布施之最就是无有贪著,

真正的布施之最就是没有贪心、没有贪著。

持戒之最就是自心寂静,

自心寂静是持戒之最,我们的心非常寂静、很调柔。

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

身心能够经常处于卑位,这就是安忍之最。因为把自己放在最低的时候,就没有什么不能够安忍的。我们不能忍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时候有点想不通或者放不下。如果把身心放在最低,就像大德一样——只有我是凡夫其他都是佛菩萨,如果达到了这种标准,就没有什么不能忍的。

当我们没有地位的时候,从世俗侧面来讲,一个刚刚进公司的小职员基本上是很谦卑的,因为他没有什么资历。但是后面时间长了,他的职位越来越高,这个时候他不安忍的心就越来越多了,开始有对比、有资本了。

修行者也是一样,以前没有修行、刚刚进入佛门的时候,可能没有什么资本。但后来时间长了,或者得到一些地位、得到一些智慧的时候,不注意的话傲慢心容易生起来。越傲慢的人安忍的心就越少。因为他很傲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很难去忍受。但是如果我们的身心能够居于卑位,这就是调安忍的基础,安忍之最就是处于低位。

就像文殊菩萨的发愿一样,我做一切众生的仆人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样的心发起来之后,这种心态没有傲慢,没有不安忍的因素,这种身份最高贵。本来是很高贵的身份,在众生面前不会显得很傲慢的样子。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要真正修行的话还是身居卑位是最好的。

精进之最就是抛弃琐事,

精进之最就是抛弃世间的琐事,而一心一意地修行出世间道。

静虑之最即自心不改,

修静虑之最即自心安住。在有些空性、大圆满的修法中,经常出现“自心不改”这种术语,自心不改造、安住在本性就是静虑之最。就像米拉日巴尊者,安住实相就是最好的静虑。阿底峡尊者的意思也是一样,所谓静虑之最即自心不改,随顺于本性而安住。

智慧之最就是不执一切。”

智慧之最,即修持智慧达到顶点的时候,什么都不执著,“不执一切”。既然什么都不执著,就没有什么痛苦。得到了也没什么,因为他不执著;得不到失去了也没有什么痛苦的,所以他的智慧非常深厚。从世间来讲他是最快乐的,因为让他不快乐的因素没有了。

世间中今天中了大奖很快乐,但是这个快乐能够保持多久?就几天而已,过去了就没有了,又恢复到不快乐的状态。别人伤害你,你也会不快乐。但是如果你不执著——好东西来了动摇不了你,不好的东西也动摇不了你,保持一种真实的、很深的快乐,也就是让你不快乐的因素是不存在的。

从这个层面来讲,真正在世间中执著越少的人越快乐。因为执著越少,能够让你不快乐的因素就越少。执著点越多,别人碰一下这个点,你不快乐了,别人碰下那个点你又不快乐了。执著的点越多,不快乐的因素越多。

佛菩萨致力于修持空性,佛已经完全现前空性,菩萨是完全证悟空性。为什么菩萨的安忍心那么强大?为什么那么容易生起欢喜心?因为放松了一切让他不快乐的执著的缘故。所以我们现在也是在随学,通过学习不执著的教言而去修行,逐渐达到真实的不执著。

这就是阿底峡尊者的教法,也是很殊胜的。

此外,持明无畏洲也说:

持明无畏洲即智悲光尊者。刚刚我们课前讲的,为了我们能够得到加持的缘故,修持菩提心。尊者是一个伏藏师,所有伏藏师的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洲字。比如列绕朗巴,朗巴就是洲的意思。他是晋美朗巴,这是他的伏藏名,他的法名是智悲光,平时我们称为智悲光尊者。

“知足即是布施度,

所谓的布施度就是知足,他是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布施。布施是不是给的东西越来越多呢?从显现上来讲,源源不断地给别人东西是布施,但是真正的布施是什么呢?是知足,没有什么吝啬的、贪执的,这就是真实的布施度的本体。

知足不贪执是布施度。

彼之本体乃舍心,

布施的本体是一种舍心所,不执著也是一种舍心,知足也是一种舍,彼之本体乃舍心。

无愧三宝持戒度,

持戒度是什么呢?就是在佛陀、法宝、僧宝、上师善知识的面前没有什么羞愧的。这并不是说这个人无惭无愧、人格恶劣,意思是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符合佛陀的教言,也符合于上师的教言,没有什么羞愧的。没有做任何对不起上师三宝的事情,所以叫做无愧三宝持戒度。在上师面前也没有什么可羞愧的,并非昨天做了一个坏事儿,今天见到上师有些羞愧。

当然有惭有愧是一种善法、善心所,但是这个地方无愧的意思就是发心和行为,不管是哪个侧面来观察都是如理如法的,所以这叫做持戒度。戒律、发心和行为都是非常严谨、标准的修行者,没有什么愧疚的。

不失慧念胜忍辱,

不失智慧和不失正念就是殊胜的忍辱。智慧不失去,正念也不失去。当我们在受到别人欺负的时候,没有忘失自己的善心所,没有忘失善念,这叫做不失念;当我们在遇到深法的时候不失智慧,这就是“不失慧念胜忍辱”。

一切助伴需精进,

精进是所有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助伴,只有精进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才能增上。

执现观圣静虑度,

静虑度是什么呢?“执现观圣”就是我们现在所执著的,“现”指的是现在我们面前的庸俗法,比如说花、山河大地、人,以及杯子等,这些叫做现象。所有我们能执著的现象,“观圣”是全部了知为圣尊,全都是圣尊的自性。

从了义的教法来讲,一切不清净法的显现是清净的,所有的有情都是佛。所有的水都是佛母、都是无量殿无量宫,所有的一切山河大地、地水火风,这些五蕴全都是本尊自性,所以叫做执现观圣。

执现观圣就是相应于究竟实相、生圆次第的自性安住,即静虑度。尤其是在修生起次第的时候,在座上面会按照仪轨把一切观为清净,安住在这个状态中不断地念本尊心咒;下座之后,一切也都是如梦如幻,观想一切都是刹土、本尊;还有就是我们修上师瑜伽,最后都一切观为上师的显现,也是类似于这种情况。

贪执自解智慧度。

一切的贪执与烦恼自然解脱就是智慧度。不需要刻意去对治,当修行到达一定的程度,生起贪执的同时就已经解脱了,贪执自解叫做智慧度。

无有能思所思境,并非俗念离定解,乃为涅槃胜寂灭。

在究竟的状态中没有能失和所失,能失的心没有,所失的境也没有。“并非俗念离定解”,指在相应于涅槃殊胜的寂灭当中。“并非俗念”,耽执世间的俗念也没有。“定解”相当于缘佛法的、缘清净法的定解。世俗的分别念、缘佛法的定解都远离了。“乃为涅槃胜寂灭”,就是一切不执著,所有无分别,这就属于殊胜的寂灭。

此等一切不可说,愿汝铭记于心中。”

这一切都是不可言说的。“愿汝”就是愿这些弟子们都能够记在心里面,这是智悲光尊者给我们的很殊胜的教言。

如果将六度等广大菩萨乘的一切经论正道归纳,可以完全包括在空性大悲藏之中。

下面就把所有六度和修行的正道做归纳,所有修行的核心都归纳在空性大悲藏中。整个大乘要归纳的话就是两点,一个叫做大悲,一个叫做智慧,大恩上师的学会也是用智悲,比如智悲佛网,其他也都是跟智悲有关的。

空性是智慧方面的,大悲心就是方便,这两点已经形成了大乘道。所以完全包括在空性的大悲藏之中,我们现在修行一方面是想方设法生起大悲心;另一方面是一定要安住空性,这两个先是分别学修,后面我们要逐渐地把空性和大悲无二无别地去串习。

如萨日哈尊者的道歌中说:

这位萨日哈尊者是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比较著名的一位,也是龙树菩萨的上师。

“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

尊者讲离悲空性见,如果空性没有悲心就是非获殊胜道。非获殊胜道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离开悲心的空性只能获得小乘的解脱,这就离开了大乘,没有办法获得大乘的佛果,没有办法进入大乘道,这是一种非获殊胜道。

前面的意思是说,离开大悲的小乘修行者没有办法获得殊胜道,只能获得小乘的证悟。因为小乘修行者不强调大悲心,强调的是人无我空性和出离心。所以可以获得小乘道,没有办法获得大乘道。第二层意思是,作为大乘的修行者,离开了悲心只修空性,没有办法获殊胜道,也没有办法证悟。这个大乘道不完整,所以得不到大乘的见道,也没有办法获得真实的大乘道。

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

如果不修空性只修悲心还是轮回的因,没有办法脱离轮回。因为真正要脱离轮回,必须要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而断尽二障的对治,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

所以不修空性只修悲心有很大的功德,也是间接成佛的工具,但不是直接成佛的因。什么时候具备了空性,什么时候就可以从轮回中真正解脱。所以修行大悲心有没有用?有用。这是成佛的因,但是不是直接的。只有在具足悲心的情况之下,再具备空性,这样最主要能够断除障碍,之后才能够成佛,所以只修悲心也不行。

这些教言对我们很重要,因为有些时候在修行者中,有些人对空性特别有兴趣,但是对悲心没有兴趣;有些人对悲心很有兴趣,但是对空性没有兴趣。道歌里面已经讲了,这两类都不是圆满的修行人。

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

何人,就是任何一个修行人,如果兼具了大悲和空性的智慧,“不住于有寂”,三有也不住,小乘的境界也不住,就是获得大乘道果的因。我们修行大乘道是想要获得大乘的果,这就必须圆满具备大乘或者大乘果的因缘,这个因缘就是:一个大悲,一个空性。所以我们精进的地方就是这两点。

不住三有与涅槃就是指无住涅槃、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所谓的不住有寂,就是不住三有也不住涅槃,这就是指无住涅槃。在佛法的术语中,有一个涅槃叫做无住涅槃。什么叫无住涅槃?就是无住于任何边的大涅槃——涅槃边也无住,轮回边也无住,这个叫做无住圆满正等正觉的果位。佛果是任何边都不住,所以要获得佛果,就要训练不住任何边。

另外龙树菩萨说:“空性大悲藏,有者成菩提。”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如果谁有空性大悲藏,就已经具备了成佛的因缘。这些对我们来讲都是可以学修的,尤其是在学会中这些课程都是圆满的,我们现在慢慢学习大悲心,空性慢慢闻思修起来,逐渐地以大悲和空性去积累一切资粮,就已经走在了道上。

这个道路是正确的,我们不用担心走歪了或者怎么样,只不过现在要让空性的见解很纯净,大悲心很纯净。其实总的目标已经走在大乘道上面了,下面要做的就是清理渣滓,把空性里不干净的见解清理掉;现在我们修的悲心可能夹杂了自私自利,要通过修行把夹杂在大悲心里面的杂质过滤掉,让大悲心的力量、空性的修法力量强劲,逐渐可以获得初谛、二谛乃至于成佛。

仲敦巴格西曾经问阿底峡尊者:“一切诸法归根到底是什么?”

仲敦巴格西曾经问阿底峡尊者:“一切诸法归根到底是什么?”

尊者回答:“一切法归根到底就是空性大悲藏。

就跟前面一样是空性大悲藏

比如,世界上万应丹药可以医治一切疾病。就像万应丹药一样,如果证悟了法性空性的本义,就可以对治一切烦恼。

阿底峡尊者说,世间有一味药(但是我们世界上并没有,可能是在以前的某个地方有。)叫做万应灵丹,可以治愈一切疾病,证悟空性大悲藏可以对治一切烦恼。

仲敦巴问:“那么,为什么有些声称证悟了空性的人一切贪嗔没有减少反而依然存在呢?”

仲敦巴尊者说,既然证悟空性可以对治一切烦恼,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声称自己证悟空性,但是贪嗔痴没有减少、依然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呢?

尊者回答:“他们全部是说空话而已。

如果贪嗔痴还存在,就的确没有证悟空性,证悟空性的人不可能有贪嗔痴。有时我们认为自己证悟空性,就去看看贪嗔痴是否减少。如果吃好喝好的时候没有贪嗔痴,我们也可以不需要观待空性。一旦出现违缘,贪嗔痴通通生起来,这肯定没有证悟空性,所以这也是检验我们是否证悟的一个标准。

有些时候也可以用来观察别人,假如还没有依止一位上师之前也可以观察,他是不是贪嗔痴很强劲。听说是证悟空性,但其实看起来好像贪嗔痴还存在。在观察的时候,可以把这些作为一个趋入点。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性,就像玛尔巴尊者一样,他是完全证悟空性的人,但是显现上面还是脾气很大的,动不动就扇耳光,打米拉日巴尊者,房子也是建了拆、拆了建的。所以显现上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农夫,就像我们现在走在乡下的一个农民,但是他那种是有必要的。依止的时间越长,越观察就会发现,隐藏在所谓的烦恼相下面的特质,逐渐地更清晰。

但是我们刚开始可以这样去观察,给自己留一个心眼,慢慢地观察。如果是经得起考验的、示现的,那么越接近、观察的时间越长,越会发现只不过显现而已,其实内心中是没有什么真实的烦恼,慢慢时间长了之后也会观察到;如果是假装的,时间越长本性暴露的就越明显。所以阿底峡尊者讲,他们全都是说空话而已。

如果真正证悟了空性之义,那么身语意三门就会像脚踩棉花或者稀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

如果真正证悟了空性,那么身语意三门就会非常柔软、调和,就像脚踩棉花,或者稀粥里加入酥油一样。

圣天阿阇黎也亲口说过:仅仅思维诸法之实相是否为空性,产生合理的怀疑也可以摧毁三有。

前面是讲如果证悟了空性,三门调和,烦恼自然就没有了。

圣天菩萨在《四百论》里面也讲,仅仅思维诸法的实相是否为空性,对空性产生一定的合理的犹豫,也可以逐渐摧毁三有,功德是非常大的。如果对空性生起定解并修行空性、证悟空性,就不必说了;如果对空性有所感应,也能够压伏粗大的烦恼;即便没有生起觉受,但能够生起定解或生起部分的怀疑,“也有可能是空性的吧”,“60%可能性是空性的”,如果产生这种合理的怀疑,这个人很快就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了,虽然现在还在三有当中。

注释中打比喻说:就像已经吞了渔夫钩上鱼饵的鱼,虽然还在水里面,但是下一刹那就会上岸。所以已经对空性产生定解或者是产生合理怀疑的人,虽然现在还在轮回中流转,但是很快就会解脱。空性的威力特别大。

因此,如果无倒证悟空性实义,就与万应丹药相同,一切道法已经包括在它的范畴内。”

如果无倒证悟空性,就像万应丹药一样,所有的道法都包括在内,是非常殊胜的。现在我们在学习空性,它的利益很大,不要认为是可学可不学的。如果能够学习并生起定解,应该对空性、大悲下功夫。

仲敦巴问:“证悟空性当中怎么就能包含一切道法呢?”

尊者回答:“一切道法可以归摄在六度之中,

证悟空性为什么包括一切道法?首先阿底峡尊者并没有很散地一句句回答,而是做了一个窍决性的归摄——所有的善法、道法都可以归摄在六度。就像我们讲摄善法戒,所有的善法归于六度,这就是窍诀。所以阿底峡尊者首先把所有的道法归摄在六度当中,再以空性去配六度,就知道都包含了。

(怎样归摄的呢?)如果无误证悟了空性实义,就不会再对里里外外的万事万物有贪爱执著,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布施度。

如果证悟、了知了空性,即对人无我、法无我都证悟了,就会对自己不执著,对外面的法也不执著,对里里外外的万事万物都没有贪爱。这样就可以连续不断地具足布施度。

前面米拉日巴尊者、阿底峡尊者、智悲光尊者的教言都是一个意思,没有任何我执、吝啬心,从本性上面已经具足了布施度。另外,如果没有贪执,他的身体、财产、王位,就会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所做的所有布施一样,可以源源不断地做布施度。

对无有贪执者来说,根本不会被不善污垢所染,因此连续不断具足持戒度。

如果一个人没有贪执,就不会被不善垢染所染污。为什么去杀生?有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有时虽然自己不吃,但是需要钱,对钱有很大的执著。为什么去偷盗?因为对财富有需要。为什么去邪淫?也是因为自己的烦恼。

所有的不善业都和我执有关,因为没有证悟的缘故。如果证悟实相,就没有贪执了,就不会被不善的污垢所污染。有什么必要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呢?没有必要。说妄语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或名声,为了得到钱财……已经没有执著,不需要这样做了。

如果证悟了空性,戒律自然清净。到了初地,就已经获得无漏戒,所有的所作所为自然而然相应于善法,相应于戒律的本体。

这种人无有我执、我所执的嗔恚,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安忍度。

因为证悟空性的缘故,证悟空性就是没有人我、法我。因为已经断尽了我执,所以别人对我作伤害时,我不会有什么嗔恨心。

因为证悟了空性,对我所也没有执著了。我所是什么呢?我的亲人、我的眷属、我的朋友,欺负她跟欺负我一样,这就是我所。但是证悟了无我、断除了我所的缘故,没有了执著,不管是对我做伤害,还是对我的亲人、朋友、眷属做伤害,都不会生起嗔恨心,所以连续不断地具足安忍度。

这种人对所证之义满怀无比欢喜之心,所以连续不断具足精进度。

证悟实相、现见实相法界之后,对所证悟的意义非常欢喜,所以连续不断地行持精进度。喜于善,喜于所证的本性。

这种人远离实执的散乱,所以连续不断具足静虑度。

实执是散乱于外的,比如我对瓶子、我、某个有情产生执著,这叫做实执。有实执就会散乱于对应的外境上。而证悟了空性,就不会对这些法产生实执,就会远离对人和物的实执的散乱,所以没有散乱就是静虑,就会一直安住在静虑当中。

对一切事物远离三轮分别意念,所以连续不断具足智慧度。”

证悟空性恰恰就是三轮的对治,对一切事物都远离了三轮的分别意念,所以连续不断地具足智慧度,这里讲得特别殊胜。

仲敦巴问:“那么,仅仅就证悟实义来说,单单依靠空性的见解修行就可以成佛吗?

仅仅就证悟实相来讲,是不是只依靠空性就可以成佛呢?这里仅仅针对证悟实相这一点来说。

尊者回答:“一切所见所闻无不是由心所生。

是不是单单靠空性就可以成佛?阿底峡尊者首先把一切所见所闻归纳在唯识,一切都是唯心所生、唯心所现,一切所见所闻都是由心而生。

他把重点放在心上,既然一切都是唯心所生,那么

证悟自心为觉空无二就是见;

如果证悟了自心空性,这就是觉空无二,“自心是觉空无二”就是见解,心现空无二或者觉空无二。起心动念的本性是觉悟的本性,所以觉悟之后,能觉悟空性,“觉空无二”是见。

一心不乱持续安住在这样的见解中就是修;

所谓的修,就是连续不断地安住在这种殊胜的见解中。这里的见解是一个很高的见解,不是我们现在的见,这种见是“证悟自心,觉空无二”。在这之前我们要修行,修行自心是觉空无二的本性,这个见解很高。首先是证悟,之后一心不乱持续安住在这样的见解中就是修。

在这种境界中积累如幻的二种资粮即为行。

在出定位,即下座的时候,在不离开一切都是空性的见解中,积累如梦如幻的二种资粮,就是行。

这些证悟境界已经达到了完全领悟、得心应手的程度,那么在梦中就能达到这样,

这些境界通过修行已经很纯熟、达到完全领悟、而且得心应手的程度,在梦中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状态。白天修好了梦中就会出现,所以梦也是一个标准。

做梦是检验我们修行的标准。有时感觉白天修行的很好,但是一做梦就控制不住自己,很多烦恼开始纷纷现行,说明修行还要继续。比如说在白天修行金刚萨埵,是不是有验相呢?可以通过梦境当中是否有相应的、清净的相来做评定。

但是在修行还没有稳固之前,可以参照的还是不多的。如果白天的修行很纯熟,梦中就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白天安住实相发菩提心,梦中仍然不断,看到众生发菩提心、忆念万法的空性。能够保持正念。

梦中能达到那么在临终时就可以显现,

如果梦中修行很纯熟了,那么在临终时也可以保持。临终和梦中有一点相似,都是不可控制的状态。梦中对我们来讲是不可控制的。我们在白天可控制——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晚上做梦,看到什么就去做了,是不可控的。比如白天烟不抽、肉不吃、酒也不喝,但是在梦中就管不了。所以梦中是一个不可控制的状态,临终也有这种状态。

临终会出现很大的变化。类似于要舍弃今生的这种显现之前,如果修行不是很稳定,临终的状态是摇摆地很厉害的。所以如果梦中能够达到这种状态,那么临终时就可以保持。

临终时能够现出这种境界,

临终时如如不动地安住在自己的觉性中。

在中阴就可以显现,既然在中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必定获得殊胜成就。”

如果在临终时能够保持,在中阴出现时也能够保持觉性。既然在中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必定可以获得殊胜成就。有些地方说是可以成佛,中阴时就可以现前佛果。

中阴也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粗大的五蕴没有了。障垢覆盖的状态,就像天空中一片薄薄的云盖住太阳一样,比较容易现证心性,但是前提是平时训练的比较多才可以。“必定获得殊胜成就”,这个也是“单单修空性也可以证悟成佛”的意思。

所以说,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全都是讲相续中生起这一菩提心空性大悲藏的方法。

佛陀所有的法门都是讲,在一个修行者的相续中怎样生起菩提心的空性大悲藏。空性大悲藏属于菩提心的范畴。为什么呢?因为空性属于胜义菩提心,大悲属于世俗菩提心,所以空性大悲藏包括在菩提心中。

如果离开了这一菩提心宝,那么无论见修的法多么高深莫测也对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起不到任何帮助。

再再提醒我们修行人,修行不能离开菩提心。无论如何,哪怕是现在造作的方式也要去修行菩提心,一定要让造作的菩提心变成无造作的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无论见修的法多么高深,哪怕修行大圆满或是其他高法,对证悟成佛起不到任何作用。要成佛,最主要的因就是菩提心,这个最根本最主要的因没有了,显现上、表面上修很多法,也没有办法成佛。

生圆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法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就会成为即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因。

所以,在我们想要修行生圆次第之前,一定要好好把菩提心修起来。生圆次第是密宗的修法,密宗修法是大乘的升级版。大乘升级版的修行,如果没有基础,怎么可以称为大乘呢?大乘都不是,更何况修持升级版的修法?

密乘是让我们快速成佛的法。但是要快速成佛,首先必须有大乘成佛的主因——菩提心。决定修行密宗之前,一定要好好修并生起菩提心。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摄持,没有生起菩提心,就修不成圆满次第;如果以菩提心摄持,就会变成即生成佛的因。离开了菩提心很多修行就和外道没有差别了,为什么呢?

虽然外道当中也有观修本尊、念诵咒语、观修风脉、取舍因果等众多修法,但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皈依与发心,所以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外道的修法中也有很多类似于观本尊的修法,在仪轨中也念很多本尊的咒语,还包括怎样观修风脉明点(他们也有三脉四轮)的修法,取舍因果的修法。有些外道的戒律比佛教的还要严格,但是为什么无法获得成就呢?因为没有皈依发心的缘故,这些法都无法成为成佛的因。第一无法获得解脱,第二成不了佛。

作为一个所谓的密宗行者,如果皈依的心不是很强烈,而且也没有修,菩提心也没有生起来,因为缺少主要因素的缘故,虽然很精进勤奋地修行生圆次第,也不会成为成佛的因。因此修密法之前不共加行很重要。真正有善根有福报的人修行佛法,越往后学越会觉得前行重要。如果学法到了一定程度觉得前行不重要,从某个方面讲可能是福报欠缺的体现。这也是大恩上师、慈诚罗珠堪布等大德经常强调修行前行(共同及不共前行)的原因。

如果不先把这些修好,要修生圆次第、大圆满,真正与之相应是非常困难的。虽然有时通过法的力量可以获得一些感应或所谓的小神通,但对调伏烦恼乃至成佛并无用处。获得神通和证悟心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很多外道也具足,这不是修行佛法之人的追求。但因为很吸引人,有些修行人便舍本逐末。真正该生起来的、反复修行的不修,相对不重要的却特别重视。应该知道真正有福报的人,越到后面越能够发现菩提心和前行的重要性,没有福报的人可能越往后越觉得不重要。

喀喇共穹格西也亲口说:“虽然受持了皈依到密宗之间的一切律仪,但如果没有看破、放下世间法,也无有利益;“

这里是对前面的内容通过教言、教证加以归摄。前面讲了如果没有皈依发心就不会有利益。格西的教言讲虽然受持了从皈依到密宗之间的所有律仪,包括受皈依戒、密宗的灌顶以及密乘的戒律,但如果没有看破放下世间法,没有生起出离心,也是没有利益的。

虽然恒常为他人讲经说法,但如果没有息灭我慢,也无有利益;

有些法师经常给别人讲经说法,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应该用法来反观息灭自己的傲慢。越讲、越通达法,越知道自己没有傲慢的资本。学的法中佛陀的功德、菩萨的功德是怎样的?资粮道以及加行道是怎样的?一个调伏烦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越讲越清楚,越容易反观自己实际上差得很远,并没有傲慢的资本。

经常讲经说法并反观自己、真正法入心的人,严格意义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傲慢心,但是有时如果不注意,没有反观,很容易一边讲一边增上傲慢。如果没有息灭我慢,法对自己不会有太大的利益,对他人是否有利益是另外一回事。虽然我慢很高,但也许讲的东西他人可能受益。像菩萨一样利他不利己,菩萨就是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考虑别人的利益。所以有时自己可能没有被法调伏,越讲越傲慢,但听者也许很受益,慢慢地通过法而修行,调伏了烦恼。这种情况也会有,因此没有利益主要是对自己而言。

虽然精进向上,但如果将皈依法置之不理,也无有利益;

虽然天天精进,但如果没有注意向三宝祈祷、皈依的修法,利益也不会大。虽然非常精进,但如果没有皈依便和正道不相干,皈依就是入道的总标准。不管车开得快还是慢,路要走对,否则开的越快离目标越远。因此虽然精进,但将皈依的法置之不理也没有利益。

皈依三宝就是进入内道,忆念皈依就可以走在内道上。如果没有皈依或皈依的法不够强劲,也许走一走就偏了,精进也没有用。比如从早上5点起来开车到晚上12点却走错了路,是很精进但目标不对也没有意义。此时必须要调整,只要走对了路,不管开得快还是慢总之路线是对的。因此虽然特别勤奋,但如果没有皈依也没有利益。

虽然夜以继日精勤修善,但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也无有利益。

虽然夜以继日地精进修善,但如果做的过程中没有菩提心摄持,利益会非常小;如果没有忘记菩提心,每一个法都以菩提心摄持,功德会大到无法衡量。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应该得到的功德就会大打折扣,且不会成为大乘的因,这是最可惜的。得功德是一方面,但得了功德是用来做什么呢?我们所追求并想要获得的功德,是成佛的资粮。必须要持续不断地追求很大的功德才能成佛。

一方面要追求功德,功德大或小需要观察,但是无论大小都有什么作用呢?还是为了成佛的。为了成佛才积累资粮,但如果没有菩提心,第一功德很小,第二这可怜的小功德也无法变成成佛的因。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功德就很大,更重要的是还会变成成佛的因,就像两个因素叠加起了化学反应一样。所以本来成佛利益就大,而且功德本来累积得很快,方向也正确,这样就是非常好的。因此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对应前面而言,不具备皈依和发心,就没有办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也无法成为成佛之因。

如果没有打好皈依与发心的基础,虽然表面上做广泛的闻思修行,但终究没有任何实义

这是很多修行者不注意很容易犯的错误。用比喻来讲:皈依和发心是基础,一个是入正道(内道)的基础,一个是大乘的基础,两者都不能少。要成为内道的修行者就必须把皈依的修法修得很纯熟,要成为大乘的修行者就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只是想要世间的善根、人天的善法,这两个条件不要也可以,能做一些善法就可以了。但要追求解脱,第一要皈依,第二要发菩提心。有些人虽然表面上做了很广泛的闻思修行,很精进,但佛菩萨用天眼和智慧观察时,却发现皈依和菩提心的格是空的(身体画了很多格)。如果欠缺这两者便无法变成真实解脱的因。

有些人很长时间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表面上广泛地闻思修行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没有注意去培养、修皈依和菩提心。这就会导致作为佛教徒的很长时间中,这两个都是空荡荡的。我们需要把空白填起来,不填起来是不行的。有些皈依了几十年的人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意识到了还可以去调整。为什么这些修法是窍诀呢?因为最关键的、最需要注意的修法都讲得特别清楚。因此如果没有皈依和发心,表面上做了闻思修行,但实际上也是没有任何实意的。

就像严冬季节在冰面上建造起九层高楼并且精心装潢绘制图案一般

比喻来讲,就像严冬季节,藏地以及北方(西伯利亚、北极、中国的东北)等很多地方特别冷,冬天很长,冰也很厚。有时就把房子盖在了冰面上,修建九层高楼,修完后精心用最好的材料装修,把水电气等一切都安装妥当。看起来是很好的,但是春夏到来时冰就会融化,因为基础不牢靠,花了很大力气修好的楼房也会轰然倒塌,没有办法安住。

花很多时间闻思修行,积累广大的善根和资粮,但如果欠缺了皈依和发心这个基础,就像在冰面上修高楼一样,也许暂时可以生起小神通、看到小光芒或得到一些觉受,但这都是不可靠的,因为最根本的东西没有。就像精心装修的房子像模像样,很有成就感,但因为不牢靠很快就会垮掉。

所以如果没有把基础的法修行牢靠,表面上生起的一点欢喜和法喜,或得到的一点禅定等等都是不牢靠的,终究有一天会消失的。而且无法变成真实解脱的因,这是最可惜的。明明通过用功是可以做到的,但就是没有重视。一年、两年、三年、四年就这样白白地过去,眼睁睁地看着可以去填补空白的机会一个个丢掉,渐渐老去。

当然有时还没有等到老就死了,就到了后世。后世又怎样呢?还是这样继续轮回。何时开始重视,何时才开始真正走入解脱道,否则证悟了轮回的若干世又有何用?只有开始重视这个修法,才真正开始走出轮回、走向解脱的第一步,这是特别重要的。

因此,我们绝不能认为皈依发心是低等的法或者初学者的法门而加以轻视,必须认识到一切圣道的加行、正行、后行都可圆满包括在皈依发心之中

因此绝不要认为皈依发心是很低等的法,或是初学者的法门,从而轻视。必须认识到一切圣道的加行、正行和后行都包括在皈依和发心中。

在这堂课之前也讲了皈依。从入道之前到成佛之间皈依、发心怎样具足。如果有这种见解,皈依的法都可以让你成佛;如果没有信心,即便大圆满法可能也成不了佛,如果认识到这点,就会很重视。

以前我们也讲过,有人问慈诚罗珠堪布:“如果以后有时间闭关,上师老人家修什么法?”他说:“我以后去修加行。”我们想可能是回答“大圆满”三个字,但却是“修加行”。当时觉得很诧异,这样一个大智者、大班智达,怎么可能回答“修加行”呢?后面慢慢学习,尤其看到这一段话,显现上给我们传递出的信息是,越往后学,越应该认识到这个基础法门是最重要的。没有把基础打好就去修行别的法,没有什么作用。

所以,不管你是好是坏、是高是低,每一位修行人着重修持皈依发心是十分关键的。

现在的状态好也罢坏也罢,修行、地位高也好低也好,每一位修行者应该着重修持皈依发心。“十分关键”,《前行》里面说了很多次,因为这很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

尤其是对于那些享用信财亡财、向上引导亡灵的上师、僧人们来说,相续中具有一颗无伪的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上师和僧人要超度亡人、拿亡财,至少应该具备一颗无伪的菩提心,“我真的为了利益亡者”的心力量很大。有了菩提心对自他都有利益。

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再怎么样念诵仪轨、做净除业障等仪式,对死者与活人都起不到作用。

虽然手鼓打得很溜,铃鼓用得很纯熟,仪轨也念得很熟,做的仪式也很纯熟,但是整个过程中都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对自己和亡者都没有利益。

尽管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在利他,但究其实质,也只不过是掺杂私欲而已,

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超度亡者、利益他人,但其实是掺杂了私欲在利益自己。而且也没有利益到自己,为什么呢?这里讲了,

“结果给自己带来的是享用信财的无尽罪障,并且后世也不得不步入恶趣”。

这哪是利益自己呢?这是眼睁睁往火坑里面跳,很明显是自杀的表现。看起来是拿到了一点钱,也只是少得可怜的几张红票子而已,自利根本没有得到,而且因此积累了无尽的罪障,最后步入恶趣。这就是自己害自己,但是自己看不到、不了解,必须要借助法本来反观。法本就像镜子一样,我们照这个镜子就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看起来是给上师、圣人说的,其实都是给我们讲的,都有反思的作用。我们也许没有去超度收钱,但是可能正在筹划、正在做别的眼睁睁往火坑里面跳的事情,以及怎样跳才优美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学习佛法要把它变成反观自己的镜子。法本就是一面镜子,别人给你讲可能听不进去,或者观察不了自己的问题,就要多看法本、多学法。学了法就可以反观,这个问题我有没有?如果有怎么办?这对我们特别重要。

法本就像上师,天天在你耳边叮咛:“这个要注意啊!那个要注意啊!”如果一个真正的上师天天给你讲,可能就很烦了:“哎呀!知道了知道了,你说了几次了,我已经了解了。”但是法本我们天天看、经常看,也不会烦。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也是一样,纵然具有如鸟一般翱翔空中、如鼠一样钻入地下、穿行山岩畅通无阻的神通,以及在石上留下手印、足迹等各种稀奇的神变,但如果相续中没有菩提心,那他一定是被外道徒或者被大魔头左右了相续,再没有别的可能性。

这也是针对一些喜欢神通、追求神通的人讲的。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虽然具有一些神通,比如能够像鸟一样飞在空中。现在这种人也很少了。尽管摄像设备这么发达,也没见过几个人在天空飞,如果哪天真正看到了,不是假的、合成的,的的确确各方面的证据说明就是在天空飞,整个世界都会轰动,自己也得意得不得了。如果真正获得了这个能力当然是很不得了的事情,因为不借助任何其他的工具就可以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行。

“像老鼠一样钻入了地下”,像土行孙一样“土遁”。可以直接钻入大地,没有阻碍;也可以穿行山岩、穿过高楼。比如正在聚会,突然一个人从墙外穿进来,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神通。对一般的凡夫人来讲的确是很不可思议、惊世骇俗的表现。以及在石头上按下手印、踩出脚印等各种各样稀奇的神变。

虽然可以显现神变,但是如果相续中没有菩提心,也没有什么稀奇的。有什么可能性呢?一是获得世间的禅定。在禅定中观想石头像泥巴一样,就可以安住在这种状态中去踩、去按,在上面留下手印。当然圣者安住在空性和禅定的状态中也可以留手印、脚印,是不是留手印、脚印一定是佛、大成就者的不共成就呢?不是。一是世间禅定也可以,还有一种是被外道加持了。被外道的天尊,或者非人、魔头加持,左右了相续,有鬼通或鬼神附体,也可以显现。像这样没有别的好的可能性。

还有一些是世间的缘起。前面我们也讲过,稀有的缘起物找到之后配成药,或者抹在脚底下,可以跑得非常快——“快步法”;或者可以隐身,通过药物的方式显现神通。但都和解脱没有任何关系,就是一种功能而已,是缘起、药物或者禅定的功能。和实相、和解脱轮回没有关系。

可以一时风光,不可能世世风光。今生获得这种神通,按照佛陀的观点,在前世也获得过,也风光过,但现在该走路就走路,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如果前世认真地修了菩提心、空性,这世证悟不会丢失;前世修成就了圣者果位、可以飞,这世还是可以。这个功能不会丢失,两者完全不一样。

如果追求神通,或者觉得这个神通不得了,佛弟子是没看到而已,看到了诽谤三宝可能都愿意干,因为太稀有了。一个人在空中飞行太稀有了,凡夫人就喜欢看这个,谁有马上就去皈依、顶礼。但是这里面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佛陀没有专门引导我们去开发这些,只是作为修行的附带产物而已。修行空性、禅定,自然而然会产生神通,专门追求这些,必要性不大。如果去追求神通,发心一偏,整个资粮、善根都会朝着这方面去发展,最后得到的智慧也就只有这一点,别的就都没有了。

“再没有别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不要过于追求。不要想去开发什么,不要听说哪个地方有个“神通培训班”赶快去参加,听说谁有神通马上就皈依。有神通的人不一定就是证悟的人。

仁钦桑波时代有一个放牛人,他家乡的一个山洞里住着龙王。他每天挤了牛奶就供养一碗,过了很久这条龙现身了,说:“你天天供养牛奶,需要什么呢?”他说:“我需要神通。”龙就加持他获得了神通,可以在空中飞行。很多没有智慧的人纷纷皈依他。之后他对佛法做了很多伤害。

后来仁钦桑波听说了这个事情,去找他时正好又在天空飞行,仁钦桑波就向他顶礼,一顶礼他就掉下来了,也没有神通了。他是通过一些因缘得到了神通、可以飞行,但因为没有正知正见,也没有菩提心,他的神通变成了造恶业、让其他人舍弃佛法的因。

仁钦桑波看到这个必要性,就通过他的修行、发菩提心向放牛人顶礼。放牛人受不了这么大福德的人的顶礼,一下子因缘就消失了,就掉了下来,没办法再显现神通神变。

所以有神通不是很可靠,如果我们将之当成一个善知识去依止,他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是很危险的。以前有的正知正见没有了,菩提心也没有了;本来闻思修行做得很好,正在菩提道上大步前进,最后通过这个因缘下去了,不再修菩提道。这是非常可惜的,也有这样的可能性。

虽然这样的人最初可能会受到一些迷信者的追逐、崇拜、恭敬、信奉、供养等等,但最终只会损人害己。

这样的人刚开始得到了一点利益,但是最终损人不利己,损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

如果相续中具有一颗真正的菩提心,那么即使没有其他任何功德,也会使与他结缘的众生获得利益。

如果修行者没有任何其他的功德,神通神变都没有、经论也不精通,但他有一颗很纯真的、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任何和他结缘的众生都可以因为他真实的菩提心的缘故,种下善根、获得利益,没有害只有利益。

菩提心很殊胜,没有菩提心做别的法有时很危险,有时没有实际利益。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指导,一定要牢牢地记在我们的心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如果我们忘记了菩提心,就像经上讲的“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一对照、一解读,的确是这样:如果有菩提心,什么都可以,“万应灵丹”一样;没有菩提心,不管是所谓的导师,还是修行者,都没有实际的利益。这是非常关键的,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