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13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面讲了闻法方式,后面的所讲之法当中有共同外加行、不共内加行和破瓦法。我们现在学的是第一部分闻法方式,讲到闻法的规律。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应该知道什么、应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学习佛法之前,往往觉得闻法没有什么,听了就行了。真正分析观察闻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真实地产生定解。那么产生定解又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修行,为了获得解脱、证悟。这些就是前前为方便,后后为方便生的关系。

如果闻法的时候没有如理如是地听闻,闻法的功德就会很少。闻法一方面可以获得功德,但最关键的是在闻法的时候,要知道法里讲的是什么。所以闻法者的发心正确与否、行为如法与否就非常重要。如果只是为了听而听的话,那么无所谓,怎么样听闻都可以。想听的时候听一点、不想听的时候不听,或者胡思乱想当中听、坐在在听法行列中心不专注也没什么。但我们花时间闻法是为了能够自利利他、救度一切众生,是发誓成佛最初的方便。所以怎么样在闻法当中,得到最大的利益是必须要了解的。否则虽然我们听了但是利益不大,不如理如法地听闻,得到闻法的功德不大。

第二如果没有真实的发心和殊胜行为的摄持,那么在听法过程当中也没办法真实了知法义,对于真正要听懂的法义也没办法安立。任何一种体系、任何一个传统都有它的规矩,有些规矩是人定的,如果你这样做了,符合大家的期望;如果你没有这样做,可能就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听闻佛法的规矩-闻法的方式和发心,是遍知佛陀还有很多证悟的大德们通过智慧观察之后,给后学的弟子们说,在闻法的时候应该如是如是。这样也是依教奉行,符合因果规律。佛法当中都是有了如是的因,就可以获得如是的果。纯正的发心,如理如法的行为这种因,可以得到非常殊胜的果。殊胜的果就是如果这样听闻了,就能够听的懂,或者容易得到加持,因为一分恭敬就得到一分加持的缘故。这里面其实也包括了殊胜的恭敬心在里面,所以有很多的必要让我们了知如何闻法。

这里很多篇幅讲到了闻法之前的发心,舍弃恶心、耽著轮回的心,应发起解脱心、菩提心来听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有正见的话也应该以密宗的清净见,安住在这样的定解、正见当中来听闻。前面讲到了显宗的发心和密宗的发心,行为当中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所断,什么是应该做的-所取等等,这方面都应该如是的去了知。现在讲应取的行为,前面学过了依止四想,今天要学的是:

丁二、具足六度:

不管是依止四想还是具足六度,都是为了让我们在听法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我们了知这些必要性之后,听法时尽量依止四想,在安住四想的时候,就已经去掉了很多的邪分别念。当我们这样作意:今天听法要依止四想,我是病人、上师佛陀是良医、法就是妙药,我如是闻思修就是治病。如是观想的当下就已经遣除掉了很多的邪分别念,我们的思想、意乐在这样观想的时候就已经被修正了。

如果没有修正的话,还会随着听法之前的事情,比如说今天有不开心的事情,就还会想着,被这个所干扰;今天有个很开心的事情就会沉溺于其中,没办法专注。或者在听法之前可能看一个情节非常曲折的电视剧或电影,自己还沉溺在情节当中出不来。如果在这种状态当中听法的话,可想而知效果肯定是不好的。但是如果按照这个程序,闻法前依显密的发心,闻法时应取的行为,然后去掉不应该想的,安住在该想的。如果真正能够如是地去安住的话,我们在听法时候的心态很正确、心量很宽广、目标很明确,这样就能够在闻法过程当中端心正念、一心一意谛听,得到殊胜的利益。所以要具足四想。

听法过程当中可以具足六度,或是说对闻法者来讲应该具足六度。如果闻法过程当中做到这些观想,这个闻法过程就是修行了。大恩上师也讲过所谓的修行就是再再地、反复地串习,当然前提是串习的是正确的佛法、善法。我们在闻法过程当中了知六度的原理,反复去安住、串习,这就是一种修行。不单单是听闻,听闻过程中真实地得到佛法的收益、累积很大的资粮,也是真实的开始行持佛法了。

闻法是所有的修行佛法链条中的一环,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所以我们不要有初级阶段需要闻法,以后修行就不需要闻法这种错误的观念。当我们安住在这样的思想当中的时候,就会对闻法产生轻视之心,有些人就会觉得闻法很低级,然后修行的人很高级。不了知的话就会产生这种错误思想。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即便是登地的菩萨们在佛面前也需要不间断地听法。佛陀的报身给谁显现的?是对一到十地的菩萨面前显现的。为什么要在一地到十地的菩萨面前显现?显现的必要是什么?就是给一到十地的菩萨讲法、讲解成佛之道、无数的善巧方便以及很多的修行方式。

所以即便是菩萨们对于究竟法界证悟了,还是要在佛陀面前听闻之后,才能够知道什么是最快速现证法性的方便、在这个阶段应该怎么做、度化众生的意乐应该怎么发等等诸多不可思议的方便法。所以说菩萨们也要闻法的,佛陀的报身,有另外一种讲法叫做受用身,让谁受用呢?让菩萨们受用佛法,佛陀就给菩萨们宣讲佛法,然后菩萨们在佛面前受用佛陀证悟的佛法,所以叫受用身。

从侧面来讲的话,菩萨们也要不断地闻法的。所以我们不要认为现在我们闻法,一段时间之后就不需要做了,不是这样的。闻法其实是十法行之一。听闻、思维、修行、抄写、供养等等很多对法的行持叫十法行。从现在开始到菩萨地之间都需要不断地闻法的缘故,我们要知道闻法的方式。它在我们闻法过程当中能够让闻法的质量达到上乘,对我们做最大利益的这种正确的闻法方式,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

刚刚讲了在闻法过程当中其实也是具足六度的。闻法是一种法行,是菩萨修行的方式,而不单单是闻思修当中的修。听闻、思维都是串习,广义的修都可以包含在里面。在闻思修当中的修,它是在听闻得到定解,在定解的基础上不断地串习,这种串习定解就叫修。广义的修是,不断地安住在如理如实的闻法的方式当中去听闻,这个也是一种修行,也是调伏我们心的一种过程和方法。所以具足六度在闻法过程当中也是具足的,行菩提心当中的六波罗蜜多在我们闻法过程当中也可以具足的。如果我们学到后面再反回头来看这些依止四想,具足六度,更加能够体会到这里面甚深的含义。

但有些道友可能是第一次学习佛法,也是第一次学习这样的闻法方式。对这里面的深义还不是那么清楚,就觉得反正这样规定的,然后自己去大概想一想。至于是怎么样去想呢?有的时候不能够完全通达它的意义。当然我们就大概地观想一下,作意一下,这对我们来讲也有利益的。随着智慧的增长、对佛法法义的不断悟入,这些闻法规律当中的发心、行为,乃至于前面讲到的闻法的时候断除三种过失、六垢等等,这些都会有非常深的认知。不单单是闻法的时候,其实在思维、修行、度化众生的时候,都可以用在这些法行当中。

下面我们看一个具足六度是怎么样安立的。在原文当中这样讲的:

实际上,在闻法过程中也具足六波罗蜜多,

实际上在听法过程当中,也可以具足六波罗蜜多。可以具足的意思是当我们了知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做。如果我们不了知,没有人给我们讲,或者讲了我们不愿意听,听了之后没有去通达的话,在闻法过程当中能不能具足六波罗蜜多?那也不确定。“也可以具足”的前提是我们要学习、要通达,闻法过程当中也可以具足六度。菩萨在修持菩萨道的时候,自他二利当中,六度是主要圆满菩萨自利的,四摄是主要圆满利他的。我们自己菩萨道修行时,要修行并具足六度,在闻法过程当中也具有六度。闻法过程当中怎么样具足六度呢?

正如一切法行之窍诀——《现证续》中所说:

这里引用一个教证,否则的话有些分别念重的人说,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当中讲这个,闻法过程当中具有六度有没有根据?我们说这个地方是有根据的,是《现证续》。

《现证续》就是续部和经典,一般的传统显宗的佛陀讲的都叫经,密宗的方面都叫续,这是藏传佛教的翻译时候的方法、规律。在汉传佛教当中也有很多密宗的经典,但是唐译、宋译等等在翻译密宗这些续部的时候,没有分经和续,都叫做经,《大日经》或者《苏悉地经》。佛陀所讲到的密宗的经典,藏传佛教翻译是续。《现证续》、《幻化网续》还有一些都是称之为密宗的经典,都是佛陀讲的。有些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比如《十轮金刚续》、《密集续》等等密集金刚的修法。有些是其它刹土中的佛讲的,我们要知道并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还有安住在十方刹土当中的很多的佛陀,有些在密严刹土,有些在其它的刹土当中,讲了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大持明、大证悟者们通过神通到这些佛刹当中听闻之后,就把这些续部带回到南瞻部洲,写成文字、翻译,让众生去学习、修行现证。所以引用了《现证续》,有些地方翻译成《现观续》。

“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

听闻者具有六支,六支是六种修行的方法。第一个“奉献花座等”是布施度,具有布施的分支;“随处戒威仪”是持戒度;“不害诸含生”是安忍度;“于师生正信”是精进度;“无散闻师教”是禅定度;“解疑问难题”是智慧度。

有智慧的听闻者,是具有六支的。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如果对于初学者来讲的话,这些是太高深。因为这里奉献花座、戒威仪、不害诸含生等等,都是修行有素的人专注的话可以做得到,如果没有专注不一定完全做得到,而且这里有很深的含义在里面。如果纯粹是针对初学者的话,就没必要讲这么深。但是刚刚我们讲,其实对于修学很多年的人,或者对于地上菩萨来讲的话,都要听闻的,所以这里讲的内容也是很深的。

还有一个问题,以前我们在学习时,道友们在讨论开玩笑的时候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大圆满前行说是前行,很多内容其实是很深的。前行上来就讲殊胜的菩提心,怎么样显宗的殊胜的意乐作意;第二个马上讲到了密宗的清净见,一上来就讲很高,而且里面引用了很多密宗续部的观点,还有很多殊胜的观点。大圆满前行说是前行,但是其实里面还有很多很深的东西。如果不广闻博学,要真正通达前行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这里面讲了很多修行过程当中的难题,所以大圆满前行既是前行,又是基础,有的时候的确是很深的。正行的很多的观想,对治烦恼的方法,还有我们树立正见等很多东西这里面都包含了。不管是佛法当中的业因果,还是令生出离心的轮回的痛苦,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含摄了。皈依、发菩提心乃至于简单的生圆次第的修法这里面都有,所以说前行其实是一个很甚深的法。

看一下奉献花座等,这个方面因为在下面会讲,所以我们刚刚就把颂词进行了个归摄,奉献花座主要是布施,随处戒威仪是持戒,刚刚我们分析了。

下面我们就解释这个颂词,根据下面的长行文解释这个颂词。

(闻法期间如何具备六度呢?)在闻法之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鲜花等,即是布施度。

在闻法之前,要做一些准备,弟子们对上师的法座要做一些摆设,首先要把法座准备好。

一般来讲,讲法者、上师应该坐于高处,坐于高处的必要性也是为了表示对佛法的尊敬。有些大德在讲法之前,要对法座进行恭敬顶礼,因为法座是代表法的。讲法的时候,法师或者上师来了,大家要起立。有些地方还要举行盛大的迎接仪式,大家举着幡、举着伞、捧着香炉,有的时候还要奏乐、抛洒花瓣等很隆重。

讲法者不一定是佛,也不一定是菩萨,也许是一个凡夫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凡夫人虽然是个出家者,不一定是僧宝(真实的僧宝,是指一地以上的菩萨或者四个以上的比丘等等。一个凡夫人不能叫僧宝)。他本身不一定具有这么大的功德可以得到这么多人的恭敬和爱戴。但他是讲法者,要传递的是殊胜的法义,因为这样的缘故,要让法师、上师坐在高座上面,高于其他的听者,以表示对法的尊重。要把法座布置的非常精美。

当然,法师们性格不一样,有些法师觉得这样是应该的,因为这样隆重的布置,可能会让听法者觉得这个法比较稀有。有一部分人可能喜欢这样,但有些法师可能不喜欢这些,他们认为简单就好。在有些法本中也讲过,有些西藏噶当派的寺院很不讲究,随便把泥土堆起来,只要房子不塌、不漏雨就可以了,甚至于房子里面的柱子都没有用刨子刨过,有很明显的斧头砍的印子。他们认为这个房子就是经堂,只要能够在里面讲法就可以了。法座也不是很讲究的,甚至有些法师不愿意坐很高的法座,觉得自己坐高了之后容易产生傲慢心,要求把法座降低,低到不能再低了。当然比听者坐得还低也是不合适的,他们就象征性地铺个垫子,坐在上面比其他人高一点点。

有些法师本来也喜欢坐高座,也有的是弟子们喜欢他们的上师坐的很高。上师在讲法的时候也开玩笑说过,不同的上师在同一个法会中,弟子们就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上师坐得更高一点,他们觉得如果法座高就能显得地位高,所以法座是越做越高。如果有规定法座必须要一样高,弟子就会想,把垫子垫高一点,就可以显得高一些。大德们也会批评这一点,真正的佛法并不是说谁的法座高、谁的法座低,有些大德也为了说明,佛法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外相,会对这些做出批评。正如有的大德说,藏地的有些上师们名字特别长,名字一说出来一长串,什么什么金刚持,什么什么吉祥贤珠等等。但有些上师名字很长、功德却很短;有些上师法座很高、功德却很低。所以说功德大不大,不在于坐的高、名字长或者有头衔,关键是内心当中要有佛法。

内心当中有佛法的话,对众生就会有利益。大恩上师的风格就是这样的。他不需要、也不希求这种形象上的东西,只是不断地讲法、把法义融入到弟子们的相续中。他做的很多努力,其实都是在讲法、弘扬法、让弟子的相续中生起法等等。所以法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对个人的宣传也好,或者其它方面也好,其实都不是很重要的。

当然,为了弘扬佛法而宣传也没什么,因为发心不一样。如果纯粹为了得到很高的名声而宣传,这就是颠倒。因为众生的根基、意乐、喜好不一样,如果这个上师的名声很大,有的人就会认为肯定了不起,就会开始听一听、依止一下。然后觉得的确是受益了,就可以转成真实的信心。有些上师为了说明佛法的法义最重要,其它不重要,会很刻意地打压名声等的外在行为。不管怎么做,只要发心的动机是为了利他,是从真实的佛法方面着手,怎么做都行。但如果发心不正确,怎么做都是不对的。

我们在讲法前也是受到过一些待遇,就是去经堂的时候大家站起来合个掌。在穿过人群的时候就想,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是,只不过讲法而已,大家这样是对法的尊重,我自己没有什么功德。要再再提醒自己,怕不提醒就会变得傲慢、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什么功德都没有,只是因为讲的这个法很尊贵。需要以正知正念提醒自己。

我们学会中有很多辅导员,在辅导的时候可能会坐在法座上面,也许这个法座不高、也许这个法座高、大家会表示恭敬等。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时候,其实都是对法的尊重。为了表示对法的尊重,也不能太过于谦虚了:我是个修行者,要比大家坐的还要低,在这种状况下传法的话,不是很合理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一方面法是很尊贵的,坐得稍微高一点点也不是不行。

但有些时候条件所限,比如上师们去大学讲法。大学的课堂就是那样的,讲台很低,教室一层比一层高,这种情况也会有,但这是条件所限,毕竟不是正规的道场、寺院。所以没办法的话,也只有这样。但是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法师、上师们还是要坐于高座,也要做很多的承侍。

我们以前在学习般若的时候,曾经也讲到过,佛陀是证悟一切的、没有执著,但是在讲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为了表示对般若的尊重,佛陀亲自铺法座。所以说法座是表法的,是传递佛法的标志。

有些寺院中法座做得很高、非常精美,这也有一定的必要性。我们去寺院,看到法座是讲法的地方,也会顶礼、祈祷,这样看来铺设法座有一定的必要性。法座上还要铺陈坐垫,太硬了不行,上师、法师坐很长时间的话,可能会比较累;太软了也不是很舒服。所以坐垫软硬、高低要适度,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并不是讲法者对坐垫质量有什么讲究、要求必须是高档的材料,但坐垫要舒适,这是为了恭敬法,也是对法师本身做恭敬承侍,所以座垫要以舒适为前提。

还有供养曼茶罗。在藏地传法,法座前面都会有曼茶罗做供养,这样也是表示对法的尊重。在法座前做供养,摆些曼茶罗、鲜花、供水等等。这种陈设一方面是装饰法座,一方面表示对法的供养。因为法师是佛法的载体、是佛法传递者,所以也是对法师的供养和尊敬。给上师、法师准备一些饮料或者喝的,在讲法过程中,上师、法师有可能口渴。以前上师讲课的时候也说过,平时给上师做供养功德很大,但是如果在上师在讲法、灌顶的时候做供养,利益尤其大,因为讲解的是正法。还有种说法是:上师在讲法的时候,佛菩萨的加持力会融入到上师的相续当中。所以这个时候供养上师,即使是喝一些水,也会圆满很多的资粮。

以前法王如意宝灌顶的时候,我们看到法王也示现过。有一个弟子供养了一个桔子罐头,法王如意宝在灌顶过程中停下来休息时,把罐头打开吃了,吃的很欢喜,大家就说供养者肯定积累了很大的资粮,的确是这样的。在传法、灌顶过程当中,如果能够有这样供养的话,利益功德是非常大的。

以前上师们也讲过,在闻法之前怎么样去做布施,在闻法过程中、闻法前后怎么样圆满六度、做自己应该做的一些准备,这方面就是布施度。

随处做些洒水清扫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即是持戒度;

第二个就是持戒度。所谓的持戒,它的精神就是止恶修善。上面我们看到了这两种都有。

一个是止恶,“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然后在止恶的基础上修善,“随处做些洒水清扫等善事”,清扫经堂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大的。佛陀以前曾经专门讲到清扫的功德,清扫讲经说法的地方的功德尤其大。因为这里面是正法流布的地方,佛法住世、佛法兴盛与否,都要看佛法的弘扬。但佛法的弘扬主要看修行者内心对佛法的接受,而修行者对佛法接受的场地就叫道场。有些地方是殿堂,佛菩萨的塑像在这个地方安住,大家在这里顶礼、修行,比如很多藏地、汉地寺院的经堂。但有些寺院的殿堂,就是大家礼拜、供养的地方,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其它的功用。有些既是礼拜供养的地方,也是讲经说法、修行打坐的地方。如果这样的话功能比较齐全一点,能够让修行者及其他的众生结缘,内心当中产生佛法的受益。如果去打扫,功德就非常大。而且打扫还能够清净自己、他人的相续等等,有很多殊胜的功德和利益。此外打扫经堂也是迅速地圆满资粮、得到大福报的方便,也是非常殊胜的。

还有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到,有些道场是在道友的家里面,把客厅或者一间房子专门拿出来作为道场。电视里面放光盘,上师在这里面讲法、大家听法、闻思等等。其实这个地方也是经堂,我们可以去早一点打扫一下。天天打扫不一定有这么多的灰尘,但是我们每天都去打扫,其实是清净自相续的。讲完法之后,我们再把它收拾一下、把垃圾收一收。这些都有很大的功德,对于讲法之处做洒水、清扫等等善事,就是持戒当中的修善,持戒律就是修持善法。

有时候好像看起来不杀生只是断恶的,但是不杀生本身是一个善法,后面我们学业因果的时候还要学。比如一个人一辈子没有杀过人,会不会成为善法呢?不会成为善法。只有承诺了一辈子当中不杀人、尽形寿不杀人之后,就会变成善法。所以持戒一方面能够止恶,另一方面能够积累善资粮,它本身会变成一个善法。

在听法的过程当中怎么样圆满持戒呢?第一个是修善法,第二个是遮止不恭敬的威仪。在听法过程当中有些不恭敬的威仪,如坐姿不端、交头接耳等等。前面我们讲过很多应该断除的发心和行为。当然在听法过程当中内心恭敬很重要,但是行为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讲的话,听法过程当中,应该恭恭敬敬、端端正正地坐着,开始听法,不应该站起来随随便便地走来走去,或者交头接耳。有些时候站起来走来走去会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当别人正在听的时候,你突然站起来去干什么事情,这个会影响到其他道友的听闻,这方面也不是太好。

尤其是讲话,当你跟他讲话的时候,你自己当时就没在听法了,对方在听你的话的时候也没在听;你们两个一讲话,周围的几个人也会受影响。所以说在听法的时候交头接耳,会影响很多人的心相续。本来讲法就是转法轮,意思就是上师相续当中的妙法转到听众的相续当中。但是在做这些不恭敬的事的时候,法轮停止转动了,上师所讲的法义就没有再持续性地进入到听众的相续当中。因为被你的因缘阻断了,所以这个时候上师的法义从这个角度来讲就停止转动了。如果停止转动听众就会有一些损失,所以会引发过患。

所以在闻法过程当中,有些时候上师说要关机,有的时候说要把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好、不要动。当然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动,而是不要发出很大的声响,随随便便站起来走来走去,做很多事情,交头接耳等等。这方面都是不恭敬的行为。而且这个法是个很严厉的对境,因为法是直接帮助我们取舍的,缘法修行是可以悟道、可以证道利益众生的,它是很殊胜的法、很殊胜的对境。对于很殊胜的对境,我们应该有恭敬的心态,才能够从这里面得到利益。如果我们内心、行为不恭敬,怎么能从听法这么殊胜的对境当中得到最大的利益呢?即使我们听法能够得到很大的功德,但是在听法过程当中不恭敬,这方面它的过患也比较大。

所以说凡夫修行者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肯定都是善恶夹杂的,我们有时会发善心做善事,也会发恶心做恶事,基本上都是这样。但还是应该尽量阻止不善的心生起来,这方面要注意。如果闻法过程当中实在是有种什么特殊的情况(比如拉肚子,或者有的时候身体不好)必须中途上厕所的话,这个时候要发起惭愧心、尽量以比较轻柔的动作,不要影响其他人的一种方式去悄悄地做,这样的话也可以。

本来闻法时就应该端正地坐着,但是如果在闻法过程中打瞌睡会影响听法。法王如意宝以前在佛学院讲法的时候也说了,打瞌睡可能会中断传承。如果实在瞌睡很重的话,可以跪着听,虽然应该坐着听,这时特殊情况可以跪着听。实在跪着听也不行,可以在后面一排站着听,像这样也是开许的。因为这是对法的尊敬,怕自己打瞌睡会耽误对法的接受。

总而言之,要遮止不恭敬的威仪。哪些是不恭敬?这必须通过前面的学习才知道,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过一些不恭敬的行为。比如在听法时,上师说可以喝水但是不可以吃东西。在最早的时候,大恩上师也批评过,有些学员在电视机面前聊天、啃瓜子、吃水果,好像聚会一样,在欢声笑语当中就把这堂课听完了。看起来其乐融融,但这样是根本不如法的,这种状态哪里能听到几句?根本不知道上师在讲什么,没有恭敬心、没有闻法环境、心都是散的,这样闻法不可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最多只能开许喝水。

另外,在听法的过程中也不能做其它的事情,应该专心专意地听法,把其它事情放下来。但有些情况也是特殊的,比如说在佛学院听法的时候,有些发心人员特别忙,可能会在上师讲课时,为有些部门做午饭。上师开许,做饭的道友可以戴着耳机一边做饭一边听法,这个也是特殊情况。而其他没有发心的道友,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听受佛法。

不恭敬的威仪要断掉,这就是持戒。当然,持戒有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但这是为了扭转我们的习气,是要强制性地把我们安置到正道当中。这些不恭敬的威仪,可能以前已经习惯了,有些道友可以一下子改正,有些道友不一定能马上改正。但是不管怎么说,修行就是修正不好的发心和行为。这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些困难,但就是因为困难,去修行的时候才会有一些大的效果。否则的话,对修正不好的行为和心的状态利益并不大,这就是持戒。

下面讲安忍:

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及忍受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即是安忍度;

安忍度首先是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就是不要伤害众生。我们现在是缘法修行,大乘就不用讲了,小乘的沙门四法中讲到,对众生是不能伤害的,如果伤害众生就不是真实的佛法。在“自皈依法”当中也有不害众生的戒条,所以当我们闻法时,当然也不能伤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

比如说有些道友去过佛学院,金刚萨埵法会灌顶是在坛城的草坝子上,会有很多蚂蚁跑来跑去的,会爬到身上、衣服上等等…。心不调柔的话,一下子就会把它拍死、狠狠地扔出去,这就会伤害众生。在得灌顶的时候,已经发了要度化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但是在灌顶过程中又去伤害众生,这和得灌顶听法时的发心直接矛盾和违背,所以我们不能伤害这些众生。显现上这些蝼蚁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点的麻烦,但是也不能伤害它们。因为显现上面,我们是强者它是弱者,它可能只是叮咬一口、有点疼痛,但是我们不注意的话,就取它性命了,这是不合适的。另外在听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蚊子、苍蝇飞来飞去,这也要安忍。不管怎么样都要对它生起慈悲心,不要产生很强的嗔恨心甚至伤害它们,这样都不行。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任何众生都不伤害,这就是安忍。

还有一种安忍是“忍受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比如听法时正在生病很疼痛,但我们还是要忍受,因为这是缘法的苦行。生病本身是清净业障的,因为以前造过的恶因成熟了,通过感受疾病的方式来消尽,生病就有这种作用。如果在修法的过程中,能够忍受病痛或者带病修行,这样也会清净很多的业。道友们从电视或现场能看到,大恩上师经常是带病讲法的。一方面上师对法的传播非常重视,让大家要对法很恭敬;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的言传身教,上师用他的行为来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佛法的人应该怎么做。

而我们稍微得点病就认为应该好好休养。上师说,如果他像我们那样,早就躺下了。今天生病不讲课了,明天生病也不讲课了,那一年当中也讲不了几天课。上师对法特别的尊重,知道法对众生的利益最大,所以他老人家这样示现。示现给谁看?给我们这些弟子看。千万不要因为一点点的违缘、一点点的病痛,今天有病不听法了,明天有病了就不发心了。像这样缘法没有欢喜之心,不能忍受艰难困苦的话,法义融入于心是很困难的。

刚刚讲了,为了求法应该忍受一切。以前释迦牟尼佛在求法的时候,为了四句偈或者两句话可以舍去生命。因为他对法有这么大的希求和安忍,所以成就了佛果。在求法过程中,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问题。但不管怎么样,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切艰难困苦都要忍受。还有严寒酷暑,有时候特别冷,有的时候特别热,都应该忍受。有些人会说这么冷怎么办啊…再冷,为了闻法也要忍受。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把条件准备好。因为初学者对于环境的自在方面差一些,所以对初学者的接引,尽量提供好的条件。大恩上师也在佛学院当中说,每个经堂的设施、房子的修建包括座垫、还有取暖的设备,这方面能够做到的都要做到。但是也不能过于迁就众生的习气,比如停一会儿电,一点点的冷就说太冷了不去了,就开始有怨言,这就不是一个修行人应该有的心态。不论太热还是太冷,都尽量地去忍受,这就是安忍度。

安忍分三种,一种是耐怨害忍。耐怨害忍就是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众生,当然蝼蚁并不是我们实际意义上的怨敌,但是在给我们造成伤害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就觉得它是怨敌、是我们讨厌的或是伤害的对境。从这方面来说,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众生就是耐怨害忍。

第二个忍是耐苦行忍,就是忍受修行佛法过程当中的一些苦行,比如此处讲到的“艰难困苦”。有些大德比如玄奘法师求法,在路上历经了三年这么长的时间,不是说很欢欢喜喜地走了三年,而是有很多诸如恶劣的天气等艰难困苦。但因为对法特别渴求的缘故,所以得到了很大的利益。玄奘法师带回来的经典翻译以后,对现在的众生调伏烦恼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大德们为了求法忍受了很多。比如米拉日巴尊者为了求法忍受很多苦行。我们每个人都要忍受身体、心、环境上面的苦行,为了求法忍受苦行是耐苦行忍。

还有一种是无生法忍,这里是间接包含了,没有直接包含。因为这里只讲了两种忍,第三种就是无生法忍,在大恩上师的讲记中提到了。我们在闻法的时候,法太深了听不懂,没办法接受、想放弃;太浅了又不想听。不管深也好浅也好,我们都用欢喜心来听,尤其对深的法比如万法无自性等这些难懂的法,要去堪忍。闻法过程当中对法义本身的接受是无生法忍,这方面可以包含在安忍度当中。

下面讲精进度:

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

我们首先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这样是正精进。正精进是对正法、对解脱道有欢喜心。如果不断除对上师和正法的邪见,则不算真正的精进。

世间人很勤奋是精进吗?有些坏人为了偷东西,大家睡觉他不睡觉。他知道大概四、五点钟大家睡得最熟了,这时候他就撬门了。这是精进度吗?不是对正法有欢喜心,就不是精进度。世间上的人打麻将三天三夜不下火线,这是精进吗?这也不是精进,它和解脱没有关系。

虽然我们在闻法,但是若对上师、对正法有邪见,则不能成为精进的基础。上师是传法者,是让我们获得正法密意的来源,如果我们对上师有邪见,就不是真正的精进。虽然你在背诵,可能也记了很多,但是若对上师有邪见的话,就不是真正的精进。如果对正法有邪见,即使再懂法义,都不是真正的精进。这是违品方面,要断除对上师和正法的邪见,对正法产生清净心。对正法不懂不等于它是错误的,要发愿以后能懂。

无论如何,佛陀以及法本身是没有错误的。历史上有那么多智者,佛法流传在世二千五百年,从佛陀到智慧非常超群的舍利弗、目犍连尊者,文殊菩萨,再到后面的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很多传承上师传下来。他们以智慧反复观察、抉择,没有发现有错误;我们刚学佛两三天,就发现这里不对,那个是不是讲错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不懂得,是智慧不够,并不是法本身有什么问题。

我们应该安住在正见当中:首先不懂的不要诽谤,不要认为它有问题而产生邪见。发愿通过上师三宝加持,一定要尽快地通达。在上师传法时也是这样的,上师非常如法,没有做任何不如法的事情,我们却会生邪见。有时上师如有必要,在引导众生的时候,会有些好像不如法的行为,我们要知道这是调化众生的方便。所以不管怎样,对上师不能产生邪见。我们以前提到过,后面也要讲,常啼菩萨在法胜菩萨面前求法,法胜菩萨不仅显现有五蕴,还享受五妙欲,是这样一个讲法者。《宝积经》中讲过,有个僧人拥有六字大明咒的传承,但他的行为很不如法,法衣上面有很多粪便。求法者除盖障菩萨,没有生起不清净的心,恭恭敬敬地求走了六字大明咒的传承。我们在求法时也要像这样,断除对上师、对正法的邪见,在这个基础上,安住在正念当中,就有了精进的基础。否则连这个基础都没有。

接下来是满怀虔诚信心、喜悦之情而闻法。首先要对上师、对正法有虔诚的信心。第二个是喜悦之情,是精进的本体。前行中引用了《入行论》中的:“精进喜于善。”真正的精进是喜于善,对善法满怀喜悦之情。这里并没有突出精进的意思,也没有说必须要不吃不喝才是精进。精进就是喜于善,对上师、对法有欢喜心。

在闻法时首先断除对上师、对正法的邪见,如果有邪见怎么可能欢喜呢?对上师、对法有邪见,是不会欢喜的。所以首先要断除对上师对法的邪见,然后安住在对上师和法的虔诚信心、欢喜心中闻法,这就是精进度。通过自己的福德、上师的大悲,因缘和合,终于听闻到甘露一样、能够调伏身心的妙法,这是多么好的事情!这时对上师生起虔诚心,对法生起喜悦的心,欢欢喜喜地听法,这样的听法就是精进。精进喜于善,对听闻的佛法非常欢喜,这就是精进度。

下面讲静虑度。

心不散于他处而专心谛听上师的教言,即是静虑度。

所谓的静虑度就是不散于他处。静虑有很多种理解,有时静虑可理解成一心不乱、专注一处。有人会说到底什么是静虑?应不应该想东西?觉得观察修应该不是静虑的修法。其实真正的静虑有很多种,比如我们在《入行论》第八品讲的静虑,是修持菩提心的一种前方便,比如远离不好的环境、远离不好的心态如贪著世间等。后面讲正行的时候,都在讲怎么样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没有在《静虑品》当中说应该一缘专注、什么都不想,安住在寂止当中。寂止是静虑的一部分,不同的名称体现不同的含义,这些都是禅定、都是静虑。静虑的修法当中有些是寂止,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专注、什么分别念都不生起,这个其实叫寂止。

所以静虑的范围是很广的,有时是指一心不乱,有时是指在修行的时候专注于所缘的法。通过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把自私自利这种粗大的分别、不符合解脱道的部分,通过观修慢慢去掉,这是静虑的修法。静虑的本体非常多,比如不净观也是禅定,还有数息观、慈悲观、缘起观,很多这种修法都是静虑的本体。此处的静虑是说,在听法时闭上眼睛什么都不想,上师虽然在讲法义,但自己不能执著法义,要在上师讲法的时候,安住在一心不乱的状态中,这是不合理的。

闻法时的静虑度不是让你闭着眼睛打座,上师也批评过很多次。有些道友听法的时候,双跏趺、眼睛闭着,有的还故意坐在上师跟前,手结定印端正地打座。上师瞟他几眼,有时显现上面实在忍不住了,就会说几句。听法的时候就好好地听法,又不是打座。如果能背诵论典另当别论,不能背诵论典还是要看书的。在听法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地听上师讲。此处说静虑是不胡思乱想,缘着上师的法音、法本的意义,不散于它处专心谛听。专心谛听都不一定听得懂,何况是听的时候胡思乱想、没有专注。

心不散于他处、专心谛听上师的教言,不松不紧地听闻。心情要放松但不外散,该听的听该记的记,这就是静虑度。以前我们在闻法时都有做笔记的习惯,许多道友都做随堂笔记。当时我们刚学的时候,只有一两个道友有录音机,所以都是拿个笔记本,上师在上面讲,我们就在下面飞快地记,都不知道记的是啥。因为上师那时候的速度比现在还要快,拼命记、记的时候没有走神,非常专注地听,因为一痴一断马上就跑掉了。但记完之后就不知道了,凭回忆,凭字型分析到底是什么?后来有录音机了就录下来,下课之后一个一个字地回放,写下来之后再返回去看。学的时间长了,所讲的道理已经消化了,懂的就不再记,不懂的还在记。边听边记比较容易专注,但有些道友喜欢记在心中,在心中体会上师所讲的话,记笔记的话,就没办法这样体会了。无论如何,闻法过程当中不散乱、专心谛听是对的,也就具足了静虑度。

提出疑问、遣除怀疑、断除一切争议,即是智慧度。

上师讲法的时候,不能站起来提出怀疑。大学或其它的传统当中,老师在讲的时候下面就举手站起来提出疑问,老师也会随即回答。但在讲佛法的时候是不合理的,讲佛法的时候大家认认真真地听,上师讲完之后会让大家提问,或者等别人走的时候,单独提问这都是可以的。在听法过程中,静虑度是要专心谛听,智慧度则是要听懂、升起闻所得慧。很多的疑惑在听法的过程中就可以解决。

我听上师讲法的时候,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疑惑,随上师所讲的去思维就懂了,遣除了疑惑;有时下来还要思维一段时间,听的当时是有疑惑,这就需要下了课再去想上师今天讲的。讲的时候上师不会停下来让我们去思维的,我们有个大概的印象,缘着思路再去延伸、做深入的思考,专门去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也会解决很多问题。有时这样思维还不行,就和道友讨论。思想一碰撞,大家共同的智慧在交流之后,也许你不懂他懂了,从不同的侧面一提示,自己就搞懂了。有些时候大家一起讨论没什么效果,就问一些智者,或者就问上师等,这方面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有时可通过祈祷的方式。思维的时候不要老认为,要以自己的能力解决。大恩上师给我们讲的时候就说,你在思维的时候要祈祷上师的加持,或者祈祷上师与文殊师利菩萨无二无别,加持我能够通达这个问题。祈祷完再看,看了之后再祈祷,祈祷之后再看,这样习惯之后,问题自然而然通过不可思议的加持,就可以解决,这也是一种方法。

有些时候当时不懂,我们就先放在这,心中留着这个问题。可能当时看不懂,但是过一段时间再看就一下子懂了,这个也是有的。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智慧的增长,会接触其它和这个有关的信息,就是缺少一点关联,如果学习下去了把这个关联找到,再回头一下就连上了,就想清楚了。所以很多问题都是触类旁通的,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搞懂了,这个层次的问题就都懂了。

我们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有时在课堂上就遣除怀疑了,有时可能要闻法之后。我们所说的这个闻法期间,不完全是指在闻法的过程中。因为这里有一部分是闻法之前的布施度,闻法之前摆法座,然后有一部分是闻法之后的,比如说提出疑问、思维断除怀疑。无论闻法前、闻法中、还是闻法后,我们都要具足闻法的六度。虽然有时候提出疑问,上师解答之后就得以遣除,但有些时候不是马上就能回答的。以前我在学习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比较容易见到上师、益西上师等,有什么疑惑就去问。记得有一次问益西上师问题(益西上师对我的功德是很大的),问了之后就遣除了很多的疑惑,是对见解的稳固,有些疑惑的遣除恩德特别大。

有一次我去问的时候,上师就给我讲了一个方法,有些问题不要有了就问,应该首先去想、使劲想,用你的能力去想,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许就可以想通。如果想完之后仍然解决不了再问,这时有了前期的铺垫,方方面面该想的都想到了,还想不通。这个时候去问上师,一点就会懂,而且印象会很深刻。因此不是问题冒出来,马上问就解决了,那样印象不会很深。首先要想、想得头痛到没办法了,再去问,那个时候一点就懂,印象就很深了,我想这是个窍决。所以后面我就是这样的,在家里先想,想通了就不用再去问了,想不通我再去问,的确是有效果的。如果问了马上就得到答案,之后还会有延伸的问题出来,这样帮助就不是很大。通过自己的智慧想了再问,上师回答之后,很多问题就不会再出现。

综上所述,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来断除一切的增益。增益、损减都是佛法的术语。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到了,所谓的增益是本来不存在的,有人说存在。比如说有人认为佛法有过患,认为上师有过患,这就是增益。本身没有问题,你认为有,就是增益。必须通过学习,了知它如实安住的状态、遣除增益。本来没有,把它去掉,叫遣除增益。“增益”看字面意思是个好东西,其实是不了知佛法的一种妄念,所以增益是要去掉的。还有一种是损减,本来存在认为不存在,比如前后世、业因果本来是存在的,但你认为不存在,就是损减。本来没有,认为有是增益;本来有,认为没有是损减。要断除一切增益损减,增益当中包含损减。所有增益和损减都要断除掉,这时会引发定解,这就是是智慧度。有时是在闻法过程中听懂了,有时可能在听完之后的思维过程中懂了,这是智慧度。

所有闻法者都应当具足六般若蜜多。

前面是可以具足,现在是应当具足。为什么应当具足?因为六般若蜜多具足对闻法者利益非常大。在这过程当中积累很多的善根,闻法本身是很大的善根,在闻法之前摆设法座、铺设座垫、洒水清扫、断除不恭敬的威仪,表现出对法的恭敬。如果做到对法很恭敬,铺设法座、供曼茶罗或者是大恩上师在讲法的时候,道友在家里给来听法的道友准备水果、茶水等,这是布施。通过这些方面提供顺缘,自己也在修学佛法方面能够得到很多帮助和顺缘,有些加持或者功德是看不到的。

如果有宽阔的心态,在其中能够得到更大的功德和利益。而悭吝本身是相应贪欲的烦恼。在封闭的心中,要很快得到广大佛法的受益,因和果之间没有完全随顺的地方。修行佛法慢慢地要让心开放,心量广阔的人容易得到功德,心量不广阔的人得到的功德很少。

为什么说“应当具足”?所有负面的东西都去掉了,正面的不管是恭敬心、善法等都具有。闻法本身是善根,再加上很好的发心和行为,从遣除违品方面去闻法,能得到的功德很清净、利益也很大。直接通过闻法,把闻法的利益最大化,得到功德和遣除怀疑。这也是一种修行,训练自己的身心。安忍是训练我们的心、让心逐渐成熟,持戒、精进、禅定都是让心逐渐成熟。

有的时候心很散乱,我们要去习惯它,要调整自己的状态,来适应于真实的闻法状态。这是一个调伏心的过程,已不是单纯的闻法。在闻法的过程中,用修心的方式使心成熟。如果能做到一次,可以很大程度地调伏自己的心,第二次、第三、第四次...都是不断在修正不好的心。当然我们也会产生邪分别,由无始以来内心隐藏的习气爆发而产生的行为和发心,这不要紧,只要发现了就去修正、安住在真实的状态当中。长时间之后,如理如实闻法会成为我们闻法过程中的规律,习惯成自然,所有的闻法都会成为修证佛法的帮助。

这个是具足六度方面讲的。下面第三科判。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如《毗奈耶经》中说:“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

《毗奈耶经》是佛陀讲的戒律的经典,其中讲了很多出家人的戒律,应该、不应该做的,和戒律有关的各种各样的内容,当然也有和闻法有关的戒律。

“不敬勿说法”,哪些人不能说法呢?首先对不恭敬佛法、法师的人不能说法。如果给他说了,讲法者会犯过失、造罪。当然如果是一个圣者,能够看到众生的根机,有时候听者虽然刚开始是不恭敬的,而随着讲法的深入,能够在某个时间,在讲法过程中就能调伏他,是可以给他讲的。如果没有这个把握,显现上听法者对法不恭敬,就不能讲。因为对法不恭敬,就不是真正的法器。佛法虽然很好,也要选择人,对法恭敬的人愿意听受法义,对他就有巨大的利益。如果对法不恭敬,那给他讲法也没意义。

对讲法的法师不恭敬的,给他讲法也没有意义。一方面从戒律的角度讲是不合适的,另外从听法者利益角度来讲也不合适,第三是对法本身不合适。在《入行论》中讲“教法伴利敬”,教法住世要伴随什么?利养和恭敬。这样法才能够住世、利益众生。也就是说,如果对法大家很珍贵、很恭敬,法就会继续地流传,对众生有调伏的作用。而对法不恭敬,就说明心相续当中已不是法器,这时法会慢慢隐没。

所以对法需要在恭敬的状态中,传法者对法要恭敬,听法者对法也要恭敬。如果是不是人都传、是不是法器都传,对法很随便,说明内心当中对法是不恭敬的,那么法在相续中留存不了多久。如果法基本是和其它东西比如财富平起平坐,那么法在传法者、听法者的相续中留存不多久就会隐没。如果大家都习惯了这样,法在世间当中也不会留存多久。

因此如《药师经》等经典中,佛陀讲完法之后,要嘱咐阿难尊者以及其他人说,在弘扬这些经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把这么好的法交给没有信心、对法有邪见的人,这会让法速灭,千万不要这样做,交给他们法很快就会消亡。也是为了保护法的必要,尊敬法的人才能在法中得到利益,不恭敬法就得不到利益,而且对法也是一种损失。如果大家对法不恭敬就会非常随便,世间上的人从中就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为了自他利益、为了法本身,对不恭敬的人不要说法。

在《广论》中我也看到过,为了调伏傲慢,有些人在求法的时候,传法上师会说:“像你这样的智者面前,我不敢传这个法”。求法的人请求很多次后,内心中的傲慢就没有了。可能刚开始求法的时候,他的确是有一些傲慢、不会恭敬,然后遭到多次拒绝,在反复请求的过程中,傲慢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时机成熟了就传法。

以前看过“鬼王”的故事,华智仁波切给仁千达堪布传法,堪布来的时候已经是大学者,也觉得自己是堪布、学者,有典型的傲慢心。可能他自己不觉得,但是华智仁波切是圣者,一眼就看到了。堪布通达三藏、安住在三学中,有既是比丘又是堪布的傲慢,在圣者眼中体现得很明显,所以华智仁波切就一再地拒绝,“你不是要法吗?好了给你本《入行论》。”这样法有了,要食物就给一个糌粑,衣服就给一个破袄子。“你可以走了!”可这样不行,他回去交不了差。通过不断地请求、不断地遭拒绝,这个过程当中傲慢心消亡了,之后再传讲《入行论》,那个时候收获非常大。所以说为了调伏傲慢,上师也会这样拒绝,不是说随随便便想得就得到的,如果没有恭敬心就不会传。

以前看过莲花生大士传记中,当时贝若扎那显现上被驱逐到现在马尔康丹巴、墨尔多神山一带,在那边弘扬佛法,也调化了玉扎酿波。他想知道现在拉萨那边情况怎么样了,就派弟子玉扎酿波去。玉扎酿波在那些地方留下了一些比较稀有的智慧显现,一些人就在他面前求法。他说求法可以,求法的规矩是,要不然以学问换学问,要不然以财富换学问。意思是:要不然用你的学问换我的学问——以法来换法,没有法的话就用财富来换。

并不是说这些大德对财富有多么大的执着。西藏最早的求法者、译师,去印度求法,都要带很多的黄金去供养上师。以前的规矩就是这样,法很尊贵,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现在众生的根基肯定是远远不如以前了,免费都不想学,这样那样的很多。如果说今天要传法,把金项链拿出来供养,那不行,就拜拜了。所以,现在很多人的根基,不是那么殊胜的法器,对法的希求心不是那么大。可能只是业余爱好,有时间的时候学一学,或者是显现上好像说,看在上师的面子上,来听一堂课。如果这种状态当中要闻法、学法、真实得到法义,并不是说一点利益都没有。虽然能够听到一两句,也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但是要得到法的意义、法的调伏,这种心态、行为是得不到的。

所以说为什么要恭敬呢?“不敬勿说法”,是说法很尊贵,对法越珍惜,在这里面得到的越多。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为了求法,什么苦行都经历过了,最后得到了法,之后也是一生在修习,完全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法的实践上面了。世间也是这样,太随便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珍惜,如果是经过很多打拼、经历很多磨难得到的东西就会很珍惜,就会觉得过程当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苦行,所以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成果。佛法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有些时候具有悲心、智慧的上师,会对弟子做一些好像是不近人情的调伏?因为该弟子是个法器的缘故。通过调伏之后,会对法更加珍惜,而且在修之后和法更加容易相应,这就是“不敬勿说法”。

第二,“无病而覆头”,覆头就是把头盖住。有些上师讲得比较多的主要是,出家人用披单把头蒙住—“无病而覆头”。如果是病人的话,有时候会开许可以把头挡住。但是如果没有病、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上师也没开许的话,用披单把头蒙住,或者在家人戴帽子,出家人有时候也带戴帽子,这是要断除的。在把头盖住的人面前,要不然不给讲法,要不然就提醒他把帽子摘了、把蒙在头上的东西取下来,这也是对法的尊敬。

第三,“持伞杖兵器”。如果手上拿着伞—有时候是露天讲法,太阳特别大,或者下雨、下雪等等。为了让弟子知道对法的尊敬、闻法不易,上师们故意不开许打伞,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佛陀是经历了因地的很多苦行现证了佛法,所以法本身是很困难的。藏地的佛法也是很多的译师、大德千辛万苦去印度求来,或者很多班智达从印度到藏地。汉地也是这样,玄奘法师、义净法师、法显论师等,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去求来很珍贵的法。还有很多印度班智达,辛辛苦苦到了汉地来传法。所以,法是非常难得的。为了表示对法的恭敬,或者为了显示高僧大德们以前为了求法,经历了这么多苦行,现在这些人在求法的过程中也应该经历一些苦行。另外,持着杖,杖就是指拐杖,拿着拐杖。如果是在藏地听法,实在有病的人,没拐杖也不行,有时候也会开许。一般情况不开许拿着手杖、拐杖来听法。还有拿着兵器-刀、枪等来听法也是不行的。

最后一个,“缠头者勿说”。前面是“覆头”,把头盖住,“缠头”就是用毛巾等把头缠住。去了印度就知道有很多缠头的人,据说是锡克教的人,很大一块布把头蒙住—也是个装饰,把头缠住。我有时候想,佛陀讲的“缠头者勿说”是不是对他们讲的?是不是他们在闻法的时候也必须要把裹头的布条先取下来?在印度有很多缠头的人,所以“缠头者勿说”。或者我们没有事情,就拿个东西把头缠住,这样也不行。

前面这个颂词主要是讲不该做的、不能说的,下面这个颂词是讲应该具有的威仪。

又如《本生传》中说:“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本生传》中讲,闻法的时候应该坐在极下地。这和佛陀在因地时作为月亮王子调伏罗刹的故事有关。罗刹吃很多人,当时举办了一个“百王宴”,要抓很多王子,把他们吃掉。当时月亮王子被抓的时候,正在一个婆罗门那听了佛法,答应给婆罗门供养大概五百两金子。还没有来得及供养就被这个罗刹抓走了,被抓后王子就哭起来了。罗刹说:“哎呀!你怎么哭起来了?我最喜欢看到别人死之前哭了。”这个鬼是这样讲的。月亮王子说:“并不是我害怕死,是因为我在听了佛法之后,答应要给传法的师父供养黄金,但现在看起来,如果我死了就供养不了了”。王子是因为这个事情伤心,他说:“你能不能放我回去,把这个事情办完了再来受死?”这个罗刹肯定有一定的善根,他说:“你跑也跑不掉,反正我有神通,你跑哪我可以抓到哪,就放你回去”。回去之后月亮王子把黄金取了供养了。供养完之后,王妃等人劝谏他不要再回去了,但是他说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就自己回来了。

罗刹很奇怪,为什么讲了一句佛法,值得供养这么多黄金?然后王子还能回来兑现诺言?罗刹就对这个法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当时他还野性未除,月亮菩萨为了调伏他就不给传,越不传他越想听。月亮王子看到差不多了,就跟他说,你需要铺设坐垫,他马上就把血衣(因为杀了很多人)脱下来铺在石头上,铺成一个高座;然后又让他“坐于极下地”,“合掌!”—他就合掌;然后又“以喜眼视师”,—他就以喜眼视师。月亮王子慢慢地讲法,罗刹就听进去了,他的善根本来是有的,他还有一个前因但是我忘了。听进去之后嗔心慢慢调伏了,就发誓要修行、受戒。可能是《本生传》里面有一个和这有关的月亮王子的故事,以后大家看的时候留意一下。

我们听法的时候也是要“坐于极下地”,上师要坐高座。这个必要性刚刚我们讲了,因为对法的恭敬。“当具温顺仪”,就是不要有非常刚强难调的行为、眼神、语句等等。上师在给弟子传法的时候,如果弟子的威仪不如法,上师显现上也会生厌离心—这些弟子给他们讲法没有什么用,有时候就不想讲了。所以,虽说我们内心当中都有烦恼,但是听法的时候,要具足这些温顺的威仪,“威仪”就是行为的意思。我们要具足很温顺的、很调柔的行为。因缘就是如此,上师看到调柔的弟子的神态,就愿意传法,也很高兴。

“以喜眼视师”,并不是说一直要用欢喜的眼看着上师,一眨都不眨这样看着。上师讲了,有的时候看一下,有的时候要看法本,主要是看法本。“以喜眼视师”,可能是指没有法本的情况之下,就用欢喜的眼睛看着上师。如果有法本,主要是看法本,看一看上师也可以。“如饮语甘露”,好像喝甘露一样。“饮语甘露”指法语就像殊胜的甘露一样,听法好像喝甘露。大家都喜欢喝甘露,天人对甘露非常欢喜。但是我们现在可能没有甘露,有类似于甘露的东西,如世间很好的饮品,当我们在喝这些饮品的时候也会很欢喜。“如饮语甘露”,就是这么愉悦,听法的时候不要有什么压力、痛苦,应该用很愉悦的方式来听。“当专心闻法”,后面就应当专心地闻法,因为这样才能得到调伏。罗刹这么暴怒的心,做到这些威仪之后“专心闻法”,就都能够调伏了,何况我们现在没有那么暴怒的心态和行为?应该可以被调伏的。

依照此中所说,务必断除一切不恭不敬的威仪。

按照这里面所说,应该断除所有不恭敬的威仪、具足恭敬的威仪,只有这样才有很好的闻法氛围,因为环境很重要。然后,还有好的闻法心态、好的缘起。如果这些都有了,闻法本身有大的加持力。我们在恭恭敬敬闻法当中,不单单是听懂了,还得到了加持;但是如果没有恭敬心的话,有可能也听懂了,但是加持力得不到;有可能听也听不懂,加持也得不到,反而在这过程当中造下一些罪业,这方面就没有必要了。以上我们已学完了闻法方式,下堂课我们要学所讲之法。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