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25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证悟的殊胜引导,《前行》针对于大圆满的正行来讲是基础,是前期必须要生起的修法。从其它的侧面来讲,这里面很多法都属于正行,比如菩提心,从很多大乘的角度来讲,是把它作为正行来修持,而上师瑜伽在直接证悟实相方面,也是属于殊胜的正行。也就是说根据我们内心中的见解、状态,这些法可以作为加行、前行,也可以作为直接的修法进行安立。

《前行引导文》包括共同外加行、不共内加行和破瓦法,现在我们学习的主要是共同前行,有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通过修持四种厌世心的方式,让我们对轮回产生厌离、对解脱生起希求,这种厌离轮回希求解脱的心我们称之为出离心。有些时候我们在生活、工作、修行过程中,通过一些偶尔的因缘,有一些厌世,觉得这个世间很没有意思,这不一定是出离心。这只是是暂时的因缘引发的,只是对当前的状态觉得不如意而已。

真正的出离心并不是对当前的状态了知无意义,而是要对整个轮回知道无意义,不单单是偶尔性的,而是要长期性的知道这个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说出离心的修行的方式,尤其是对于修学者来讲,是在最初的时候必须要生起的,不可或缺的求解脱的清净的心或者善心。

我们要非常认真地对待这种出离心的修法,如果没有生起,就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生起;如果已经生起来了,还要不断地观修来保持这种状态,让它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清净。基于这种根据,所以我们对四种共同的前行必须要认真地学习、思维和观修,内心中要生起觉受。

四种前行中现在我们学的是暇满难得,主要是对于修行的所依——暇满人身的本体做观察和抉择。此处讲的是闲暇和圆满非常难得,难得本身就说明需要具备很多的因缘,珍贵主要是针对我们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其它所依能够超过暇满的人身。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知道这个暇满的人身很难得,得到之后第一要欢喜,第二要珍惜,珍惜暇满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善巧的使用,即修学佛法,而且是通过非常勇猛、正确、清净的心态来修学佛法。通过这样思维观察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有了暇满人身必须要修解脱道,从这个侧面安立出离心的分支的修法。

作为能够引发出离心的修法,暇满人身的作用和方向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理解。前面我们学了闲暇的本体以及特法的圆满。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也是分别提到了暂生缘的八无暇和断缘心的八无暇,这些无暇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在我们修行者的相续中生起,一旦生起来,我们这个暇满的人身就不圆满了,或者就会失去暇满的机缘。

无垢光尊者告诉我们这些条件,华智仁波切也告诫我们要注意观察,如果产生了类似的想法或者状态就要精进、努力地予以遣除。要真正地获得可以修学佛法的,而且可以在今生中获证殊胜功德的条件,的确不是那么容易,这个人身也是由非常多的善缘,还有巨大的善根形成的,绝对不是随便可以获得的。

我们千万不要认为现在修学佛法的机缘是随随便便可以获得的,就像世间的土石、瓦块、白菜等很随便可以获得,所以得到之后也不会珍惜,烂了就扔掉了,没觉得很心痛,也没认为它可贵。如果我们对于暇满人身也是同样的思想,觉得没有什么难得的,如果有这种心态,我们就会随随便便地去损害或者闲置。没有觉得暇满人身是怎么特殊的,用这种人身去追求世间八法或今生的快乐,这就是浪费了暇满人身。

所以我们要经常去了解,大德们提醒我们要认真观察,这个人身是大福德形成的,如果我们要后世继续获得,还是要继续地修持、积累大福德。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在积累大福德的同时,获得下一世继续得暇满人身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修法会增上。如果修法有了出离心、菩提心摄持,在暇满人身的基础上所修持的善根也会逐渐地引领我们脱离轮回、趋向于殊胜的解脱。

上堂课华智仁波切通过烧茶的比喻告诉我们,这些因缘中有一个不具足的话,就会从根本上放弃烧茶。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中,如果有些因缘不具足,就没办法成为真正修法的机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前行这个殊胜的论典。

所以说,如果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那么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必定有相当大的困难。

如果我们不是马马虎虎的,大而化之的方式去观察,而是通过详详细细的严格的方式去观察自相续的话,就会发现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必定有相当大的困难。

看起来暇满难得是修学佛法第一步,是一种基础,但是好高骛远的修行者们很容易把暇满难得的修法当成最基础、最底层的修法。很容易忽略它,没有觉得应该在这上面下功夫。通过华智仁波切的指引,我们知道它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真正地观察自相续,单单十八种暇满的人身也很难具足。

如果连基础都没有,或者基础都是很飘摇、很虚假不坚实,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去盖菩萨的五道、十地乃至于佛果的种种功德的大高楼,这个基础就显得过于的单薄了,没办法支撑我们进一步获得更大的功德,所以为了成佛我们要往前走,但是在往前走的过程中,也要想方设法的让我们的暇满人身保持住,或者要让它更加具有威力,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说,详详细细地观察我们的相续,就会觉得十八种暇满是很困难的;正是因为很困难,所以才难得。如果很容易得,说明它的条件比较一般。越容易得到的,需要的条件就越少;越难的条件就越多。而且条件很多或者很困难,想都想不到,或者不愿意做;即使做了力度也不够,也不一定全部具有。所以我们要严格地观察,打坐时刻意地观察。真正详细观察我们的相续,会发现即使是十八种暇满也是很难获得的。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为什么有相当大的困难。

即使获得了闲暇,但是十圆满完整无缺具足的人恐怕还是寥寥无几。

本体是闲暇,圆满是特法,前面我们在科判中已经安立了。即使获得了闲暇,无外乎就是远离了恶趣、无想天、暗劫等,具有人身的基础还是比较容易的。即便闲暇比较容易具足,但是在闲暇基础上的十种圆满完整无缺地具足的人,越观察越少,它是层层递进的。全部具有十种圆满的人非常少,寥寥无己,这种暇满人身非常难得。

尽管已经得到了人身,并且诸根完好无损,也有幸生在了中土,但是如果入于业际颠倒的邪道,不信仰佛教,那就只具备三圆满。如果后两者其中之一不具足,就只具足四圆满。

我们来分析一下,十圆满中首先是五种自圆满,第一个自圆满——得人身对我们来讲肯定是已经具足了。下面我们还要通过科判和具体内容进行安立。从数目、比喻进行安立时,人身非常难得。从整体的数目上看,所有众生和人身相比较,得人身是比较困难的。我们观察旁生的数量非常多,尤其到了夏天,到处都是旁生,数量非常庞大,在可见的地球上,远远多于人类(还不算恶鬼、地狱的有情)。

这里安立时,即便得了人身,还要诸根完好无缺,就是“为人根足”。有些人虽然得到了人身,但是诸根——五根、六根是残缺不圆满的,修行佛法还是比较困难的。得到人身不容易,得到人身之后具足完好无损的诸根也不容易。

即便诸根完好,也不确定能够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还有很多诸根完整的人生在边地。虽然有幸生在了中土,第三个条件也具足了,但是不是就一定能够学习佛法呢?不一定。生在中土只是整个环境存在佛法而已,如果入于业际颠倒的邪道,也没办法。

生在中土,却做一些业际颠倒的邪道,比如杀生、偷盗等,也没办法修持佛法。尤其从印度观察,业际颠倒是非常明显的。印度有的家族世世代代都做同一个事情。如果转生到杀生的屠夫的种姓中,一生下来就决定了这一世以杀生为业。从印度的历史来看,这方面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即便生在中土但是入于业际颠倒,也没有机会修行佛法。

如果前面的四个条件都具足了——业际没颠倒,也没做下贱或下劣的恶业,没有转生在屠夫、渔夫或盗贼的家族中,但是不信仰佛法也不行。

所以,如果后两者不具足,就是业际颠倒和不信佛法不具足,就只具有前面三圆满;如果后两者其中之一不具足,就只具足四圆满。后两者中具足了业际无倒,不信仰佛法,只具有四个,第五个不圆满。信仰佛法,但是业际颠倒,也没办法作为修行佛法的所依。五种自圆满看起来似乎容易,但是一条一条通过排除法观察时,把所有的不具条件的人筛掉之后,还具有保持暇满的条件、身份,的确是很困难。

比如考公务员非常困难,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么多人去考,考取的比例是一百比一或者几百比一。如果能够胜出,的确非常幸运。还有买彩票能够中头彩,也非常少。这么多人买,大奖、特等奖只有一两个,机率很低。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一层一层地筛选,看起来都是人,都具有人身,但是到底是怎样的人身,能不能修行佛法,是有条件的。一层层筛选下来,要不就是具有一个,其它四个不具足;要不具有两个,其它三个不具足;要不具有三个,后面两个不具足;有时具有四个,最后一个不具足。如果五种自圆满没有圆满,这个人身就不是暇满的人身。

尤其是做到业际无倒非常困难,如果三门造恶业,一切所作就是为了今生的目标,虽然被人们共称为贤者或智者,但实际上也是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业际无倒,我们分别从一般的层次、普通的情况和比较严格的意义讲。从一般的意义来讲,如果没有转到刚刚我们讲到的杀生、屠夫等的家族中,维生的事业是正当的、不造罪业的,基本上可以安立为业际无倒,已经从业际颠倒的无暇和非圆满中出来了。

还有一种比较严格的业际无倒,要做到是比较困难的。为什么呢?“如果三门造恶业”,三门不造恶业很困难。如果只是指行业,还好一些;作为一个凡夫,坚持三门不造业还是很困难的。

“一切所作就是为了今生的目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今生,这在佛弟子中也有可能,学习佛法就是为了追求今生的荣誉名声、财富受用等。如果追求这些,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追求“今生的目标”了。

虽然表面上被人们称为贤者,是个很好的修行者或者智者,但实际上也已经属于业际颠倒行列。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观察,这种业际颠倒很难摆脱。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提到这个问题,把追求今生目标作为业绩颠倒的标准的话还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暇满的人身要修习的是出世间道、解脱道。能不能安立为佛弟子,关键看我们是不是愿意解脱。如果内心中比较严重地贪恋今生的目标,这就比较困难。要做到高标准的话,除非出离心已经很圆满了。

按照前面的十六种无暇来看,的确标准很高。我们现在虽然三门没有办法彻底地远离恶业,或者有时候还会有些追求世间八法的想法,但是总体的目标走向是趋向于解脱的。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因为以前的习气,还会生起贪念轮回的心。这个生起贪念轮回的心,好不好呢?当然不好。但是如果总的走向是追求解脱道的话,还是可以算是暇满人身的。因为还是有机缘的,心是朝这个方面去努力的。

虽然以前的习气还在拖后腿,但并不是刻意追求轮回,主观方面是追求解脱的,因为修行还没有成功,所以残留的习气会生起来,还有一些分别念会生起来,这性质已经不一样了。就像发菩提心一样,如果今天又产生了几次自私自利的心,会觉得很惭愧。其实这说明我们总体的思想,还是非常想生起一心一意的利他心,但是因为以前自私自利的心很严重,所以在修利他心的时候,还会很自然地出现自私自利的想法,而在生起之后自我谴责,说明总的目标没有错,只不过还需要继续努力而已。这个方面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一方面如果追求世间八法,对于解脱印象不深刻,但是自己内心中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认识很深刻。发菩提心都是为了自己,有的时候可能也会念一些发心的仪轨等等,但是总体的目标不是朝着引发出离心方面去努力的,二者之间的体性是不相同的,我们需要观察。

观察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如果太过于沮丧,就要从正面观察分析。譬如今天又生起了自私自利的心,我们不是菩萨,当然会生起自私自利的心,所以也不用过于沮丧,否则会影响我们继续地去修炼菩提心。但是也不要完全不在乎,不要堕于两边。一方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一方面也要看到进步。只有这样,心才能以比较平静的方式,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否则如果过于沮丧的话,就会被这些负面的情绪所干扰,对于修持菩提心、利他心逐渐丧失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上师们或者我们自己要观察一下,其实现在已经很好了。

总体来讲,我们修习了很多的利他心,比较以前根本没有利他的观念来看,现在的确是一大进步。这样可以从这些负面情绪中出来继续去努力。如果过于地飘飘然,觉得自己的菩提心修得很好,就要用内心中的不足之处,把高举的心拉下来。如果心太低沉了,就要把它拉上去。修行过程中需要这样自我协调。

明眼的善知识、上师可能会直接呵斥、提醒你,有时候我们自己要发现。不发现的话,就会觉得这段时间还行,就会处在傲慢的、飘飘然的状态中,某一天上师就毫无征兆地批评呵斥你,让你觉得非常难受。有时候反观,觉得自己的修行太差了。棒喝是让自己清醒觉悟的一种状态,我们需要道友、上师们的提醒。

然而有时候提醒我们的人,既不是上师、道友,也不是自我觉悟,很有可能就是旁边的一个根本不学习佛法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平时很容易看不起这些不学佛的人,很容易产生优越感:你看我是学习佛法的,走到你们前面去了,你们这些人不学因果、又没有皈依。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而生起傲慢。反观自己是怎么学习佛法的?慈悲心到哪里去了?我们会认为对方有什么资格来评价、纠正自己。不管别人有没有资格,如果他说的是对的就要听。也许他就是佛菩萨的示现。通过他的语言来提醒我们还做得很差。

如果养成这种观察的习惯,不管是什么情况,都会比较注意保护自己的菩提心。在这里就是举个例子、打个比喻。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就很容易堕到这里面去。如果好好观察,就可以逐渐地进步。所以这个业际颠倒,要认真观察。以上学习了五种自圆满。那下面我们要看五种他圆满。

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并传讲妙法,佛法也住留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门,那就只具足三种圆满。尽管皈入了佛门,但只是表面上求点法或得点法的人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刚刚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圆满,不注意的话可能自圆满也不一定具有。五种他圆满呢?也是一样的。具有五种他圆满的人少之又少,非常稀有罕见。

第一个佛出世这一点就很难。这么多劫中,佛出世的劫叫明劫。当众生的福报善根累积到一个高度,通过众生的善业、因缘成熟的感召,具有大慈大悲、遍知的佛陀的化身就会应现于世。所以佛陀出世本来就非常困难。以前学习过,几百个暗劫过了之后才出现一个明劫,这样观察就能了知佛出世很困难。

佛出世之后如果没有传法的话,从调化众生的侧面来讲,就和佛没有住世没有什么差别。佛陀出世一定要讲法。虽然佛陀不讲法的情况很少,但是也有。佛陀出世的时候,如果因缘还不成熟就不会讲法,比如说成佛之后七七四十九天中没有传。如果你恰巧生在那个阶段,佛出世了但没有讲法,这时你就去世了;或者你没因缘就离开了,可能听不到法。所以说佛陀出世之后要传法,这个因缘很难得。

佛陀传讲妙法之后,佛法还要留住于世间。虽然传了法,但是佛法住世的期限已过、佛法已经隐没,我们也没办法学习佛法。这个条件也需要具足。

如果具有前三个条件,比如说现在正法还住世,佛法还在世间驻留,但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法,现在这种人很多,我们自己在学习佛法之前也是属于这种状态。佛法在世间中流传这么长时间,这么多高僧大德出世,但是我们当时就是没有进入佛门,也就没办法修学佛法。

所以说前面三个具足,但是第四个没有具足,没有进入佛门的话,那就只具足佛陀出世、佛陀说法、佛法住世三种圆满,第四个不具足,第五个也说不上了。

“尽管皈入了佛门,但只是表面上求点法或得点法的人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虽然你皈入了佛门、办了皈依证,觉得自己就是佛弟子、佛教徒(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有这方面的开示和举例),但是这方面需要仔细观察。有些时候,我们觉得皈入佛门以后就没什么事情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皈依佛门是为了求解脱而奋发,这只是修法的第一步。如果我们皈依了佛门之后表面上求法,没有被善知识摄受,那么也不算是真实的佛弟子。

皈依了佛门之后,“表面上求点法或者得点法”,这个寺庙拜拜,那个寺庙也拜拜,这个大德也见一下,求求法,但是没有真正地去依止善知识学习,没有真正地被善知识摄受(其实被善知识摄受的意思是要依止他学法的)。善知识出现于世,如果你只是和他结个缘,当然也可以;如果要获得解脱的话,单单结个缘是不够的。现在有机缘的时候,如果你去求法,他会给你系统性地讲法,被上师善知识摄受之后通过不断精进地求法、修法,最后内心中产生被佛法调伏的改变,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即便是进入了佛门,但是没有被善知识摄受也是不行,五种他圆满要完全具有是不太容易的。

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无有任何实义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

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这个是很深的教授,是很关键的窍诀性的归摄。

“作为真正的趋入解脱道者”,如果你是真正趋入解脱道者、真正的佛弟子、佛教徒的话,“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没有任何实义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这个“无伪”就是无造作。真实的出离心是非常重要的。“无伪”反过来讲就是虚伪的出离心:嘴上天天喊着要出离,或者碰到诸事不顺的时候容易生起的“出离心”。

有的时候可能是身体不好、生意不顺,或者道场中的道友对自己不恭敬,心里很厌离,觉得很麻烦,从而对同行道友生起出离心。这种出离心所缘的是学佛法的道友,虽然对方有烦恼,但是我们自己也有烦恼;虽然他也有些过患,但是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大了以后,就觉得是在这个上面生个出离心。

从外人角度看来,这些道友之间勾心斗角,生起很大的厌离。但是其他的非道友,如果对你无利无害的话,也不会对他们产生那么强烈的出离心。或者有些外面的人对你很好,就觉得这些人很善良。他再怎么善良其实内心中根本没有想皈依的心,也没有去学习佛法,再贤善能贤善到什么程度呢?

而同行道友的心是追求解脱道的,虽然他暂时有些问题,但是我们自己也有问题,碰到一起就会出现一些摩擦。从这个角度来讲,倒不一定是真实生起出离心的地方。有些时候,如果我们不注意的话,会对同修道友生起出离心,而对其它的一些方面不一定生起出离心。我们的出离心,有些时候是颠倒、虚伪或者不真实的,是暂时性产生的,这全都不可靠。

当我们要真正生起出离心的时候,后面会观修轮回痛苦、业因果等等一整个体系。要真正知道轮回的一切的一切无实义,主要是观修轮回过患,一条条地观想,三恶趣中没有哪个地方是真正安乐的,再观修三善趣——人道、阿修罗道、再观修天道中的欲天、色界天、无色天等等都没有任何的可靠性、安乐可言。

而且它是轮转的,现在得到的一些虚假的安乐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失去,回复到身心疲惫、痛苦的状态。所以我们要知道:不管现在再怎么精进、再怎么努力、得到的再多,总有一天要丢失的。要不然就是通过外在的因素,比如说股市大跌钱就没有了。你不知道它哪去了?就这样蒸发掉了。有的时候可能是生意失败蒸发掉了;有的时候可能是生场病,钱就没有了。或者这些你都保持得很好,你一直在股市里赚钱,也没有被骗子骗走钱。这样一直保有你的财富到了临终。临终之后呢?就仅此而已了。死后这些钱就归其他人,你自己一分钱都拿不走,你奋斗一生,最圆满的结局也无外乎这个了。

而丢失完之后你什么都没有了,也许这辈子你就把福报用光了,下辈子你就没办法拥有这么多财富,如果你这辈子还没有把福报用光了,下辈子也可能还会有些财富,即便再去延续几世、几十辈子又怎么样?它总有一天还是会耗尽的,因为它毕竟是有为法。

如果我们把眼光看长远一点,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即便获得了还是会丢失的,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其它解决的方案,那么我们就可以乐在其中。比如说没有出离道,没有解脱道,那么我们就想(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想的):不管以后怎么样丢失,我乐在其中、活在当下。如果没有解脱道,那么这种心态是可以的。关键是这种模式是可以打破的,有一个比这更好的渠道和目标。对比解脱道来看,这种绝对是可以抛弃的东西,有一个更好的选择。

我们要了知这一切的一切的无实义,必须要反复观修,因为认为轮回中有安乐的想法在我们内心根深蒂固——我们认为有苦有乐:如果去奋斗,就可以得到快乐;如果注意保养身体会很健康;如果保持乐观,心态会很健康,身心就觉得很快乐等等。这些想法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讲轮回痛苦时,我们就会很自然地生起有安乐的想法:“我现在就很安乐,某某人就很安乐等等。”这主要是还没有深入学习轮回痛苦的教授导致的。

所以,我们要深入学习、反复观想,把内心中所有疑惑全部瓦解掉,就会知道一切的轮回的确没有任何实义可言,不单单是今生的主要目标,不会再去为了追求轮回中的这些东西去努力。而且所修的善业也不会为了轮回中的安乐去回向,而把善根回向成佛、利益众生。不单单是今生自己的身心不会再去为了这些轮回中的无有意义的事情去付出时间、精力,修行也不会再为了得到轮回中的一点快乐而去奋斗,彻底会改变。

当然这里讲的生出离心主要是看破、放下,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并不是生起出离心了就什么都不管、不做了。当前来讲有些东西是可以不做、可以放弃的;有些必须要做的就去做,通过出离心的心态去做。我们要生起无伪的出离心,知道这一切都是无义的、不究竟的,最终都要放弃的,这也是出离心的一种状态。放弃后还有一个解脱道,主要的目标是为了追求解脱的,现在所做的这一切比如吃饭、睡觉或者赚钱也是给解脱服务的。在解脱过程中,这些东西不得不做,既然不得不做的话,如果有出离心,这些也可以变成出离心的辅助作用。如果没有出离心,单为了得到这些方面去做,则完全不相同。

第一步我们要生起出离心,作为走解脱道的人,真实生起出离心就是他的法相和标志。什么时候生起出离心了,什么时候这个人就可以安立为求解脱道者、佛弟子。

什么时候生起出离心,什么时候就安立为求解脱道者,就是一个佛弟子。

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对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这样坚定不移的诚信。

身为步入大乘道的修行者,除了出离心外,还要有无伪的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体相:一个是为利他,一个是求菩提。发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利他的这个“他”字是没有简别的,任何具有心识的众生,都是我们要救助的对象,这是发心为利他。

利益众生的方式、给予他们的东西,有暂时的快乐,还有地道的功德,乃至于成佛,佛果的利益和暂时的利益都要做,为了这个目标,自己要奋斗。所以,第一必须要生起无伪的利他心,第二为了利他要发誓成佛,这两个条件真正生起来,叫无伪的菩提心。

有了无伪的菩提心,就进入了大乘的小资粮道,五道十地的第一步已经有了。没有生起前都是预备位,为了进入小资粮道,现在我们还在努力积资净障、观修、学习,或者发愿、回向,这些都是为了成佛。当所有的善根修行到一定量时,可以进入小资粮道——内心中自然而然出现的这种状态安立为小资粮道。修行再进一步,资粮再增长,这种再进一步的状态安立为中资粮道,然后是大资粮道和加行道,最后是见道。所以,菩提心对大乘修行非常关键。

在出离心基础上要生起无伪、无造作的菩提心,只是想一想还不行,内心中要生起真实为利他的菩提心。至少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两个大条件。作为佛弟子,至少要对三宝有信心,有皈依的决心。皈依的本体是誓言、是承诺,这种承诺的本体是信心。怎么样才能生起皈依?皈依的因是信心,所承诺的是“纵遇命难也不退转、不舍三宝”这样坚定不移的诚信。我们即便遇到了生命危险,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舍弃三宝,不退转对三宝的皈依,这是根本。

如果没有这种决心,那么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佛教徒。

如果没有这种决心,表面上读很多的经文,内心中没有信心,外表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可能表情也非常殷重、很虔诚,身上穿着僧衣、剃着光头等,这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外表做什么,穿什么衣服,不确定就是一个佛教徒。

作为佛教徒的关键是,对三宝有没有诚信,有没有“宁舍生命、纵遇命难也不舍三宝”的决心。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就安立了真实佛教徒的标准、基础。如果没有,即便穿着僧衣出家了,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徒。念经、身上挂挂件、车上挂观音菩萨像也不一定是佛教徒。

有人可能对佛法、佛像有好感,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适合我,喜欢剃光头、穿僧衣,但这是不是佛教徒不敢确定。念经可能是因为这段经文很优美愿意念,或者喜欢念经的声调,是不是念经、拿着念珠就是佛教徒?这都不确定。以前很多人身上挂、手上缠着念珠,可能是学佛的;但现在有人把念珠当成装饰,叫文玩,相当于一种品位、文化,这就不确定是不是佛教徒。尤其现在大家都炒作,觉得这是时尚,比谁的念珠更亮、更圆,根本不念,从外表不敢确定是不是佛教徒。

所以,前行的关键是调心,让我们达到这种状态,想方设法把这些虚的东西慢慢去掉。当然一下子去掉也不可能,有些人可能从最初的念经,喜欢这个腔调而入门,觉得佛教的唱诵太好听,就喜欢跟着念、跟着唱,这样慢慢开始学佛的也有;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而开始学佛法的也有。这并非不对,也不是念诵经文没有功德,但是要成为一个真正想解脱的人,仅这些条件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

在形式上还要有内涵,就是内在的诚信、誓言和皈依的决心。如果要真正求解脱道,要有出离心;如果修大乘道,还要有菩提心;如果学密乘,必须要有清净见。这些方面都有标准,如果不具足就要努力去具足。说“你这样装腔作势的不是佛教徒”,其实不是为了呵斥,而是为了让你上进、奋发,知道不足后努力去具足,所有上师们的呵斥都是为了让我们进一步去改正自己的问题,达到这里面讲的标准。所以我们要领会上师、祖师们的想法,努力去调整自己还不圆满的状态。

愿意读经文的确是好事,不管怎么样只要念了一句就行,有时这是很好的方式,有时这是不行的,要看在什么场合。如果是让别人种个善根怎么都行,他以前都不念的,想方设法让他念一句就行;劝也好哄也好骗也好,让他去放一次生也行,这些都是有必要的。

但这点是不够的,尤其是我们如果求解脱道不能仅满足于这些。别人如果有这种状态也不错了,让他再精进也做不到,但是我们自己不能满足这个状态,不能放一次生、念一次经就可以了,因为我们毕竟已经对佛法有一些诚信,还有潜力,想要解脱的话,仅做到这些是不行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以激发内心中求解脱道的种姓,让它苏醒过来,更加对修持佛法产生兴趣。要不断地学、不断地思考,我们的心就会逐渐地纯正起来。

因此,如理如实正确无误地了知、观察暇满之自性至关重要。

所以如理如实、正确无误地了知、观察暇满的自性至关重要。什么是闲暇?什么是圆满?认真地观察,越观察越清楚,是对自己拥有的、不足的以及努力的方向非常清晰,再通过这种清晰的思路去引导,就比较容易调整过来。

丁三、思维难得之喻:

暇满难得还有一些比喻,有些道友比较熟悉盲龟值木这个比喻,我们学习后可以形象地知道得到人身非常困难。

佛在经中说: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与海底盲龟颈相遇极为困难,而得到人身与此相比更是难上加难。

这是总说《阿难入胎经》,这个经典讲到了盲龟值木轭的比喻。龙树菩萨在《亲友书》、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有很多关于盲龟值木的比喻。佛陀在经典中讲: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着一个木轭。它是一个连接耕牛和犁的用具,有的套在牛角上,有的套在脖子上,木轭通过绳子连接犁,农夫用鞭子抽让牛前进,可以把地犁好后播种,这种用具就叫做木轭。木轭中间有个孔叫木轭孔。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有一个漂流的木轭孔,大海很大,海底有一个盲龟,它的眼睛是瞎的,盲龟的头要钻到孔里是很困难的,得到人身比盲龟值木轭更困难。

意思是说,假设整个三千界变成一大海洋,在海面上有一连接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称为木轭,在它的上面有一孔隙。

假设整个三千界变成一大海洋,地球上的太平洋、大西洋或者北冰洋等看起来就很大,有看不到边际的感觉。有时在海上飞行,很长时间下面都是大海;坐轮船在海里看不到边际,没法看到地平线,所以是非常大的。到底有多大?这还不是三千大千世界。这只是南瞻部洲上面的一个海而已。

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概念?是以须弥山为中央,然后是四大部洲。须弥山外围部洲是铁围山环绕,从须弥山往上是三十三天,再往上有六欲天,六欲天过了就是初禅天,这个就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我们思维不了到底有多大,这么大范围就是一片海洋,全都变成海水,在这么大的海上面有个漂浮的木轭,上面有个孔隙。

木轭随着波浪刹那不停地四处飘荡。

木轭不是像抛锚一样钉着不动弹,而是随波逐流的状态,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而是不停地四处漂荡。

在海底有一只盲龟,每一百年上升到海面一次。

在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的大海下有一只盲龟,而且它长时间住在海底,一百年上升到海面一次,恰巧头钻进木轭孔,这个比喻就叫做盲龟值木轭。所以,上升一次且必须钻到这个孔中是很困难的。

可想而知,这两者相遇必然十分困难,

为什么必然十分困难?

因为无心的木轭没有寻找盲龟的念头,而盲龟也不具备能看得见木轭的眼睛。

木轭是无心的,它不会想到盲龟在找我,我是不是要等它,或者测算一下距离,干脆飘到盲龟上面去。木轭没有这样想法,它是一个无情物,不会有等盲龟、寻找盲龟的想法。盲龟虽然可能有想法,但是它没有眼睛,只是盲目地去撞。

当然,如果木轭静止在一处,它们也有可能相遇,可是它却一刹那也不停留。

如果木轭不随波逐流,只是待在一个地方,相遇的机率要大一些。但是它一刹那也不停留。

同样,假设盲龟经常游在海面,它们也有相遇的可能性,可是它每百年才浮到海面一次,所以这两者相遇相当困难。

同样的道理,假设盲龟经常漂浮在海面上游来游去,相遇的可能性也较大,但是盲龟一百年才浮到海面一次,这所有的因缘综合起来看,两者相遇是相当困难的。

但是凭着偶尔的机缘,盲龟的颈也可能进入木轭的孔隙内,而获得暇满人身比这更为困难。

如果因缘已具备,盲龟在某一次上升海面时,恰巧头钻入木轭孔中,获得暇满人身比这要困难,获得一个像我们现在这样可以修行佛果的暇满人身还要难。这必须要很认真地思维。早期观时,想象着水池里有个乌龟趴着,水上飘着东西,没觉得很难,很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念头。

在尼泊尔有一个德国的寺院,进入庙门就是一个水池,做了个盲龟值木。上面有个木轭,下面有个没有眼睛的盲龟,水池不大。以前我们修法是在佛学院修,每天看到的是山沟,视野不大,观想视野不大的山沟里装点水,一个木轭在上面漂着,底下有个盲龟,那时候印象不深。但是慢慢观修后知道,三千世界不是一个概念,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一千个世界慢慢地这样浮现。看到大海就会有一种相似的体会,这么大的海盲龟要一百年上来一次这太困难了。认认真真观修,的确能体悟到这是非常困难的,而我们得到暇满人身比这还困难。

大恩上师以前也讲过这问题,他说盲龟就相当于我们这些众生。盲龟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几乎所有的众生都没有取舍的眼睛,这个眼睛代表众生取舍的智慧——而大多数众生不知道取舍。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大多数众生有两种愚痴。一种是真实义愚,对法性真谛不了解。第二种叫业果愚,是对业因果之道不了解,该做的善法不做,不该做的恶业经常做,不知道取舍叫盲。所以大部分众生都是盲龟状态,因为没有学习就不会知道,杀生不能做,偷盗不能做,邪淫不能做。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多数众生都是属于盲龟,没有眼睛。

三千世界中我们现在的状态也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轮回。这个比喻中海底就属于恶趣,海面属于善趣,盲龟一百年上来一次说明什么?大多数都在海底,都在恶趣中。既然没有取舍的眼睛,修善法的希求心和断恶业的心又有多少?基本上很少。我们看现在世间中修善法的人很少,而让他钓鱼、造恶业他就高高兴兴的,电视上也在推广,很多地方也在说怎么做恶业。众生自身在轮回漂泊的时候就是随恶业习气而烦恼自在的,不用造作自然而然就奔恶趣去了,这就是为什么说一百年上升一次,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海底,对众生来讲大多数时间都在恶趣。

我们也是一样,在轮回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恶趣,“每一百年上升海面一次”,生善趣的时间比在恶趣中时间要短很多,上来一次就又下去了。众生也是这样的,生善趣得到人身了,吃喝玩乐拼命地造业然后又下去了,造业这么多,待在恶趣中的时间就很长。

为什么在善趣少?因为造的善业少,没办法继续呆在善趣,还是要在下面待着。上到海面就已经很困难了,即便碰到了木轭也不一定脑袋能钻到孔中去。假如说碰到木轭是比喻得人身的话,那么钻到孔里面就相当于是暇满人身,这就更困难了。

这里面讲获得暇满人身更困难,假如整个海面是善趣,木轭比喻得人身,得人身和得其它来讲还是比较困难,盲龟脑袋钻进去相当于得暇满。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因缘,想得到人身很困难,关键是没有取舍之道——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我们经常在善趣,经常转人、天人或者阿修罗,有可能得到暇满人身的机会多一些。而如果经常不转人,突然转暇满人身就很困难。所以首先要保证经常生得善趣中,在这么多机会累积之下,得到暇满人身,这还说的过去。你总是在恶趣中呆着,突然一转生就是瑕满人身,这是很困难的。

所以暇满人身很难得,我们从这方面比喻来了解的确不容易。碰到暇满比乌龟的脑袋到达孔里还要困难。对我们来讲现在要获得暇满人身就要具备因缘,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取舍之眼。盲龟没有眼睛,就没有办法去寻找。即便是有了取舍眼也不行,这么大的海,怎么样才能精确地找到漂浮的木轭呢?有了一般智慧、一般的取舍还不行,还要精确的定位,相当于现在的GPS或者北斗定位系统,得到暇满人身就是要有精确的定位。

得到暇满人身要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必须持守五戒或十善,这是生善趣得人身的基础。现在很少人守戒律,这是基础,否则怎么去转善趣?第二,要有空闲修法,不能天天为了赚钱或养家糊口消耗太多时间,所以我们要修布施积集资粮。因为以前布施成熟了,得钱财就比较容易,可以有很多时间修法。第三个条件就是精确定位,即很准确的发愿——下世得暇满人身,要生生世世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等等。

你如果不学习佛法,谁告诉你发愿得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概念都没有,即便现在守持戒律,即便有些做布施的,但是没有把善根发愿回向到生生世世获得暇满人身上面,这样的善根是无记的。没有这样定位的善根不一定成熟在哪个地方,定位了就可以成熟在这。守戒就已经很难了,长时间做布施、安忍都很难,最难就是发愿,因为没有这样的取舍之眼,没有人告诉你这些条件,你自己是不懂去做的。

所以我们要得人身,就必须要精进修持,才能进一步地得到暇满人身。修行佛法有多大的善根,就有多大的福报,这是让我们解脱的,这种因缘、善根不可少。从这方面来讲的确是难得的自性,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思考。

依据经中所说的意义,怙主龙树对乐行王教诫道:

《亲友书》是这样讲的:

“大海漂浮木轭孔,与龟相遇极难得,旁生转人较此难,故王修法具实义。”

大海漂浮的木轭孔和乌龟的头相遇非常难得。“旁生转人较此难”旁生要舍弃旁生的身份为人比这个还难。“故王修法具实义”,乐行王你要修法,让你的人身具有实义,这是龙树菩萨对乐行王的教授。

在广论中还有一种说法,旁生死的时候转人很困难,人死的时候转人也困难,所以我们不要认为人死了之后再转人很容易。不管是从恶趣身份死了转人,还是从善趣转人都很困难。暇满人身在所有的修法中,所有的所依中是高标准的,具足这样的标准和条件是不太容易的,所以我们要精进、要去争取。

如果有好的精进的方法,也就是具有取舍的眼,并且以正确方法精进修持,再难也容易。关键难在哪个地方?难就难在都不知道,不愿意去做,但如果你知道了,去做了,这个也没什么难的,只要每天安排这些修行,得到暇满人身还是容易的。所以我们要知道,现在得到了暇满人身应该很欢喜,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能力。

寂天菩萨也说:“人身极难得,如海中盲龟,颈入木轭孔。”此外,《涅槃经》等佛经中也以“光壁撒豆,颗粒难留”以及“针尖堆豆颗粒不存”等比喻加以说明。

《涅槃经》中的比喻也是说明这个问题,光壁撒豆,是往很光滑的墙壁上撒豆子,豆子容易停留在墙壁上吗?很困难,几乎不可能的,拿一大袋子去往墙上撒都很难有一颗停留在墙上,即便有一颗在墙上了,得人身比这个还困难。

还有一种比喻:一个人站在须弥山的山顶上,在上面放一根线下来,在须弥山的山脚下,有一个人拿根针去接这个线。线从上面下来的时候要直接穿到针孔里,由于风吹等很多的因缘,这太困难了,人身比这个还困难。

以前我们观修的时候,觉得盲龟值木很难观,光壁撒豆好观。我早期观墙上撒豆,觉得这个很困难,但真正地懂得这个意思后,也能观出盲龟值木的确是非常困难的。“针尖堆豆颗粒不存”把针竖起来,在针尖上面叠豆子,是非常困难的。这是通过比喻加以说明。

由此,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到人身实在是得之不易。

尤其我们这讲的是暇满人身得之不易。可以修行佛法的机会太难得了,现在对我们来讲,还是要把修行佛法放在第一位,至少从心里面觉得佛法是最重要的,其它的东西都是次要的。当然有些时候被生活所迫,没办法从行为上把佛法放在第一位,否则你的生活、家人的生活都没办法保持了。我们内心中应把佛法放在第一位,行为中要看情况而定。

心中要觉得佛法最重要,你所做的其它事情,有的时候不做不行、必须要做,但要知道都是没有意义的,求解脱道最重要,如果有这种观念非常好。所以我们认识到人身得到不易之后,应该调整心态,放松对轮回、对今生世间安乐的追求,把主要的方向定位在修学佛法、修学解脱道上,用真实的暇满去修真实的解脱道,这是应该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