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38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殊胜的论典,其中讲了很多修行的关要。对于怎样才能真实地成为学习佛法的修行者,这里面给了一些非常详尽的教诲,是让我们的心成为殊胜修行者的指南。有些人皈依前已经学习过一段时间的佛法,所以对于佛法的教理有些真实了知后决定皈依。还有一种情况是内心中的某些善根萌发了,在皈依的时候并不明白为什么要皈依,皈依之后要做什么,或者虽然知道皈依之后要修行,但是并不清楚到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修行者。如果我们学习、观修、实践《前行》中的这些引导,就可以变成真实的修行者,而不是名相上的修行人。因为这里要引发我们的出离心,引发真实的皈依、菩提心等等,这对于修行佛法尤其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成为真实的而不是徒有其名的修行者,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世间得到一个人身很难得,可是有些人仅仅只想在佛法中结个缘而已。但有些人并不满足只结个缘,而是真实想要获得解脱。如何才能获得真实的解脱?如果没有真实的佛菩萨的教言,凭我们自己的智慧和业力,想要找到解脱之路绝无可能,所以这种引导对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在《前行》中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共同四加行,也称之为外加行。这里的修法是引导我们生起出离心,针对外道来说是一种内道的修法;但是观待于菩提心、大圆满的一些更深的前行来说,是初步的让我们引发觉受或者产生一种境界,所以针对于后面的一些更殊胜的皈依、菩提心、金刚萨埵修法等称之为外加行。刚学习的时候,让我们的心成为殊胜法器的第一步称之为外加行。

外加行分两个部分,一是要看破对今生的执著,第二看破对后世的执著,轮回就分为这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对今生的世间八法非常有兴趣,为了获得这些东西不断奋斗争取,乃至于在轮回当中完全迷失了自我。还有一种是对后世的执著,因为必定有人相信前因后果和轮回,相信今生造业后世受果的道理,为了在后世获得更好的身份、财富、地位,各方面过得更好而舍弃今生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修学善法,以期获得后世更大的安乐。

其实不论是追求今生还是后世的安乐,如果没有想要从轮回中获得出离,都是属于轮回的范畴。对于我们修学者来讲,不仅要了知今生中所有的世间八法没有实际意义,同时要了知耽著后世的安乐对出离轮回也没有真实的利益。只有看破今生后世整个轮回的假象并愿意从中出离,才是真实的佛弟子要做到的。有些学佛法的人固然对今生不执著,但对后世获得一个更好的身份很执著,比如今生中可能没有钱,就想如果多做布施和善法,后世会更有钱;今生自己的相貌不是很庄严,通过学习佛法知道长得庄严的因是什么,去修学这些因后世就获得很庄严的容貌。而有些人学习佛法对今生后世都在执著,比如怎么让自己更加快乐、缓解压力,怎么让自己幸福等等。当然,想要通过学习佛法让自己在今生中过得更幸福,其实也是佛法的一个分支,因为佛法中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还有菩萨乘,所以这也算佛法。刚学佛法的人对于后世的解脱以及出离轮回等兴趣还不大,或是他们的善根还没有成熟到一种深度,只有引导他们学习佛法对于解决今生中很多身体、心理的问题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但这是不是佛陀出世的真实目标呢?佛陀出世,针对不同有情的根基会讲很多,人天乘也是其中一部分,但是佛陀绝不是为此而出世,这只是附带讲的,佛陀出世是为了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尤其在《妙法莲华经》中说,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些大事因缘就是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如来藏,通过修学大乘道是可以成佛的。这是佛陀出世最大的所为和必要。因为很多人的根基成熟之后,就可以发菩提心修学大乘道,佛陀为了这一部分众生而出世,在世间讲解无量无边的大乘修法。因此,真正要成为一个佛弟子,主要的方向目标还是解脱。大恩上师经常提到,从大乘的标准来讲终极思想就是为了全方位的、究竟的利他,为了利他的缘故发誓成佛。这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让我们看破今生后世,打破耽著后一心一意地修持解脱道。

第一个外加行中分两部分,打破对今生和后世的执著。打破对今生的执著有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现在我们学到的是寿命无常中“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这个科判。前面讲过,不管是什么地方,我们都要这样强烈地思维,相当于死期不定的加强版。首先一切众生必定要死亡,第二部分是死期不定。虽然死期不定,但我们可能还存有侥幸心理,“不定”不一定是很快。这个科判相当于在死期不定中再加深,因为这里讲到坐下来就不一定能够站起来,也许是最后一次坐,最后一次听法,最后一次睡觉,吃最后一顿饭,每一个都是最后一次。这就真正把死期不定修到极致,是加强版的死期不定。

这种死期不定,一方面我们自己要知道这个理念,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观修,内心中要时时刻刻真实安住在死期不定的状态当中。但是在修持无常和死期不定时也要注意,自己的福德欠缺或者观修的方式不正确,就会出现极端,落到一个非常沮丧的心态中。从某个角度来讲,对自己今生中的这些所作所为感到沮丧,这肯定要产生,但并不是观修死亡、寿命无常的一个真实的必要。观修寿命无常主要是让我们精进起来,让我们的心转向于修持佛法。所以第二个死期不定修完之后紧接着就要修第三个,第三个大的引导就是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对我们真实有利,其他都没有利益,今天就要开始观修这方面内容。

仅仅修习死亡还不够,因为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所以我们必须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深刻地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均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前面我们观修了必定死亡和死期不定,加强版的死期不定也修了,似乎修持寿命无常就是要修“我马上要死了”,仅仅是这样吗?绝对不是。寿命无常最关键是要引发我们了知仅修持死期不定、“我要死了”还不够。如果没有后续的修法,很有可能修到这一步时就会崩溃、沮丧,会身陷其中不可自拔,因为没有另外一部分更积极向上的修法引导我们的心,中断的话就可能让我们非常的绝望。

仅仅修习死亡是不够的,因为在临终时或者死亡之后(并非只是临终的时候有意义,死亡之后就没意义了),对我们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正法能够多大程度的在临终时或死亡后利益我们?这必须要看临终的时候积累了多深厚的善根,修了多少正法。这个怎么确定?临终时获得正法的多少和能够利益的程度,完全依靠于没有死亡之前投入的时间以及修行正法时的质量,和这些是息息相关的。这里一环扣一环,最后把我们的心引导到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益。正法有利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关键还要进一步再想这种正法能够利益我们到什么程度,这就要看自己在死亡到来之前投入了多少时间修正法。

原则上说,投入的时间越多,累积正法的资粮就越多;投入的修行的质量越好,累积资粮的质量就好。所以利益的程度和前期的修行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知道临终的时候正法对自己有利,但是现在每天就随便修一点,这虽然也有正法但是太少,对我们来说临终的时候可能还不足以或者没有办法抵挡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全力以赴造业追求世间八法的力量。这样一步步观想的时候,就知道在临终时如果要让正法决定性地引导我们趋向于净土,或者获得解脱,就要看死亡到来之前我们投入了何种修行、修行的质量以及修行的时间。在打坐的时候就要这样观想,有的道友说打坐时没什么观的,这些都是要观想的。

这样一步步观完之后,内心当中就会引发一种决心:我一定要好好修行。在座上起来之后,就会对平常的生活、时间做一些调整。以前可能是很散乱的,很多时间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现在就会想,临终对我有利的是正确深厚有质量的正法。就会明白现在认真听课、思维,不是为了应付讲考或者考试而去看书,也不是为了报修量去打坐。认真地开始考虑修行的质量,而不是形式上做到了,以便在上师和道友面前有个交代,不是这样一种心态。要做真正有利的正法,而不是做表面的修行,否则临终的时候一算帐,实质性的正法、积累的善根没有多少,那就是自欺欺人了。时间也投入了却没有真实利益到自己,这就很可惜。

所以在死亡到来之前,就要把这些问题放在桌面上认真讨论观察。尤其打坐或学习的时候,要把这些问题思考透,之后就能产生决心,内心中就会有微妙的改变,就会发自内心觉得,不应该这样浮于表面而是要有质量地去闻思修行。发菩提心、观修或者闻思的时候,都应该认真地去落实,平时认真地调伏烦恼、守持戒律,因为这些都是临终时有用的。

这些教言看似很简单的一句,其实里面的意义非常深,而且对我们内心的改变的力量非常大,关键就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办法认识到这里面隐藏的深义。华智仁波切也说《前行》文句简单,但是意义很深。以前大恩上师也说顶果钦哲仁波切是那么大的成就者、伏藏师,但是他的身边永远都带着一本《前行》,只要每天坐下来之后,他一定会看几页。这从他老人家的修证来讲,绝对是给我们做了一个示现,说明前行对于调伏烦恼让我们成为法器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有很多实修的窍诀。如果认真观修就会让我们的心有所转变。

为什么四加行有时叫转心四法?因为它能把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无义虚度的状态转向认真修行,追求解脱道。为什么叫引导文?因为它能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真实的解脱正道。认真学了前行才真正学修了佛法,而不浮于表面内心没有觉受,也不会声称自己是佛弟子、密乘弟子,认识到真实的修行是反观自心调伏烦恼。

【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这是做不得假的,如果做了假帐,不仅蒙蔽了自己,也蒙蔽了道友,而且临终的时候一点也用不上,这是谁也不愿意的。站在临死的时候去思维就很清楚,假如打坐就要想打坐的现在就要死了,以此反观自己以前的修行,到底是认真修还是浮于表面地修?是修给别人看的还是真实地修?我们每天这样想一想,有利于调整我们的心,让它处于真实的修行状态。这关系到平时的实修窍诀。边讲解边思维,其中的意义很殊胜深刻。

所以我们必须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深刻地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均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学过的道友都知道,《入行论》第五品是正知品。所谓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身语意,身在做什么,语在说什么,心在想什么。通过观察才能知道现在我的身语意是在行持善法还是非法,或是属于无记的状态?用正知观察后才有改变的机会,马上就起正念。不离善法,不离善所缘。若观察到三门偏离了正法,第二念安住正念,若身体正在放逸,马上收拾好状态。若语言正在说绮语、恶语、正在放逸,马上开始禁语,或念佛号等等。若发现心在胡思乱想,马上把心安住在菩提心、出离心等状态上。正知正念对我们修行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造罪生烦恼,就是忘失了正知正念,没有把正知正念的观念引入到我们修行当中。所以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是保证我们成为一个好修行者的前提。

【深刻地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均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我们处在轮回当中很多事情不得不做,因为要生存。而且有很多城市里面的修行者,还有家庭和工作,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是做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殊胜的超越世间的智慧和观念。一般的众生在做这些的时候,内心是深深耽著的。他认为这些是恒常的,有实质性可得的,所以把所有精力时间都放在追求世间琐事上面。而修行者该做的还要做,但做的时候有一种无常的观念,这是一种生活智慧。

有了这种智慧,就会知道这些虽然必须要做,但它是无常的,不会恒常不变,是无有实质的,暂时需要、究竟是不需要的。长远、究竟来讲,修持正法是真实、恒时对我们有用的。了知了轮回的一切琐事无有恒常、无有实质后,要时常敦促自己修持正法。要修持一种高质量的正法很困难。因为初学者很多观念还没有转变,很多修行的方式也不知道。但有些铺垫有些基础之后,比如大恩上师一提醒,就会幡然悔悟,的的确确以前的修行落于表面了,所以从今以后要做调整,要改变,要真实地发誓做一个合格的修行者。

具体生活中如何转为道用?一方面是安住所了知的无常;另一方面在无常的基础上了知如何修法。如果我们把无常修好了,就不会落到沮丧的心态中。因为学会转为道用后会让心乐于对正法精进,痛苦、忧伤等负面情绪就不会产生。下面分了很多条,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于五蕴的身心的耽著。

本来身心的暂时组合就是无常的,为此不要将假合的身体执著为我。

身心就是指五蕴,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五蕴也是身和心,色蕴是身体,色法的自性。受想行识,是心法、心王或心所。说身心更略一些,心内有四个法,有四组心所一组心王。平常我们很执著这个身心,为了它生烦恼,造很多业。我们要了知身心的暂时组合是无常的。身和心似乎是一体的,从某个角度来讲暂时分不开,但不是真实的一体,因为刚入胎时是我们的神识。身体的来源主要是受精卵,神识加入到受精卵中,逐渐发育成血肉骨骼等。最初的时候就不是一体的,死亡之后还会分开。有些有濒死经验的人,也会遇到心离开身体的情况。所以它不是完全一体的。但从当前的状态来讲,也不像茶杯和柱子一样完全分开,它是非一非异的关系。身心的组合是暂时的、无常的,最终要分开。或者说在组合的时候,也在变化。

从医学,物理学角度来看,一个周期身体的细胞代谢一次,以前的身体完全没有了。其实我们现在的身体都是新的细胞。按理来讲,稍微分析一下,它早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这也是无常的。我们的心更明显,今天想的,昨天想的,都不一样。我们的感受也是无常的。【不要将假合的身体执著为我】,也不要把心执著为我,也不要把身心的和合执著为我。有些人把身体执著为我,有些人认为身体变化太明显了,身体不是我,心识应该是我,但心识也不是我,因为心识也是无常的自性,所以都不能执著。所谓的我是一个常依自在的自性。我们觉得这个我有一种自在,但根本不自在。我们想得到的,不想得到的,都没有自在。我们认为的我,是常的,是依的。但没有一个恒常的,没有一个不变的依体,完全没有。因为身心五蕴,本身就是很多法和合而成的,所以我们不要把身体执著为我。

通过观察身心的无常,引发一个更深的法义——无我。有些哲学家、科学家知道身体,过一个周期就更新一次,但没有引发无我的观念。有些人知道心识是在变化的,但也不知道无我。相对来讲,无常容易了解,但通过无常引发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只有佛法、佛陀才能引导我们慢慢趋向于无我的真实意义中。无我的空性,在《中论》、智慧品等中讲得非常多。此处是实修引导,通过观修身心表象的无常,引发深层次的修行,引发无我的自性。

所行的道路是无常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般若摄颂》中云:“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乱。”

这个引导在上师讲记当中标为第一,下面有很多种很多组无常和修法相关联的。平常所行的路和能走路的我们,或者整个走路的行为也是无常的。身体不断在动,所走的路的里程也不断在缩短。这一切也都没有恒常的自性,都是无常的。要经由无常的观修,让我们安住在法义当中,像前面讲的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恒时督促自己修行正法。所以了知了所行的道路,走路本身是无常的,那我们一举手一投足就要如理如法地走。在比较真实比较严格的引导当中,走路的时候,所看的距离范围,乃至于走路的姿势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制定。

比如《入行论》第五品中讲了很多走路怎么走,眼睛怎么看,行为怎么观察等。主要是让我们保持正知正念,有的时候我们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说明心很乱。身体和语言越不注意,就说明心越不专注。有时候是用心来约束我们的身语,有时候是用身语来约束我们的心。眼根不东张西望耳根不东听西听,能辅助我们调心。所以身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调好了身语就调好了。要借助身语的行为,来调伏心。比如小乘的别解脱戒律主要是规范身语。经由规范身语,不能杀生,不能偷盗,不能邪淫等,帮助你约束心。首先是强制性地要你不去做,然后在相对清净的状态中调伏你的心。所以约束身语,对于调伏我们的心有帮助,此处也是这个道理。

【一举手投足都要如理如法,《般若摄颂》中讲“唯看一木轭”】,一木轭大概就是一米五到两米的距离,就只看这么远。当然也要看情况而定。如果在过马路的时候,只看一米五到两米容易出车祸。如果这个路没有什么人,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乱。”】这时如果是修行有素的有禅定的人、禅师,就可以在走路时观自心。只走路没东看西看,有利于观察自己,把自己安住在正念当中,安住在某种禅定的状态中,这也是训练正念的方法。在《净行品》当中,走路也有一种观想,比如抬脚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开轮回;下脚的时候,愿我能入轮回度化众生等等。关键要我们安住在善法修行当中。我们每天要走很多路,如果一方面能够了知无常,安住在无常的正念当中,进一步引发更深的修行。

身居的处所是无常的,应当将它观想为净土。

【身居的处所】人们对所住的地方,都很执著。虽然知道生命是无常的,但是对于住处方面,很多人还是做了相当长的规划。即便有些山居者,在深山里面修行的人,如果内心没调伏就去找了一个山洞,他会觉得山洞好,要装修一下,要很大的院子,要把山洞设计得非常豪华,好像要在这住很长时间一样。在《入行论》等很多地方讲,其实山洞这些住所就是让你不要耽著住处的,如果你反而耽著这是我的,就和真实的山居背道而驰了,但是这方面必定还是少数。城市的、世间的修行者,对处所非常执著,无论你执不执著,处所都是无常的。

我们在知道处所是无常的前提之下,要把它观修为净土,极乐世界也好,金刚萨埵的刹土也好。因为把一切观想为净土,自己就在净土当中,有些修行净土的修行者来讲,这样观想就会再再地忆念净土,忆念往生。从密乘的角度来讲叫等净无二见,等净无二见就是高度相应于实相的一种智慧,从究竟实相来讲,一切万法本来就是平等清净的,现在就是佛的刹土。所以当我们把自己的房子观修为净土的时候,这时你的思想,你的心是相应于清净见的,是相应于实相,靠近实相的一种修法。像这样能把住所观修为净土,我在净土当中就可以把我观想为本尊,这样你的方方面面都已相应了清净观,相应于非常殊胜的清净见解。学完前行之后进入密法班要学习《幻化网》,里面讲现在这一切都是等净无二的,见解非常殊胜。按照净土的思想,如果把住所观为净土,也是提醒我们再再的不要忘记往生净土。这样观想而不是耽著世间八法,耽著庸俗的轮回的显现。这种思想是靠近往生、解脱和实相的,所以它本身就是一个善行,把无常的处所转为了修行的方式。

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喝水喝茶等等,这一切的饮食也是无常的。一方面所吃所喝的东西是刹那生灭的,另一方面能够吃东西喝水的我们也是无常的。既然饮食都是无常的,我们就要放弃对它的执著。即使享用也应该在一种无常的思想中去享用。如果认为是有实有的自性并且是恒常不变的,就会相应于颠倒执著,是轮回的因。不观无常,认为常乐我净就是四颠倒,是轮回的因。所以一念就是一个轮回,像这样我们每天生了很多念造了很多轮回的因,这不是事情。一旦观无常就开始反其道而行。我们没有安住在四颠倒中的常执中,知道这种无常是相应于世俗实相的。

观无常之后把饮食转为道用,因为是无常的缘故,我们【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这个里面有两种意思。第一个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就像净行品中所讲的一样,用庸俗的饮食来做净观,发清净的愿,愿一切众生能够享用禅定食。因为禅定也是一种殊胜的食物,在《俱舍论》中说,能够滋养我们的大种的有几种因,其中一个就是饮食。如果我们身上的色法的大种不滋养的话,就会变坏力量减弱,身体就会生病而死去了。所以说饮食是可以滋养身体的大种的一种方式。《俱舍论》中也说到,晒太阳和经常洗澡也是对我们的身体的大种有滋养的作用。还有就是睡眠,欲界的众生不睡眠的话会没精神,身体会越来越弱。禅定食也是一种滋养的方式,相当于一种食物,大种要依靠这个而生存,因为禅定的力量比较大。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发愿一切众生能够享用禅定食。还有一个意思是说,饮食是无常的,我们不要耽著饮食,应该经常修禅定为食。总而言之,要安住在正念或者修法中。

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应当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

不知道睡下去还有没有起来的机会,所以睡眠也是无常的。既然无常就不要耽著它,有些人觉得睡眠是很好的享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每天不睡是不行的,刚刚讲了有些大种是通过睡眠来滋养。【应当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睡眠的时候处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不管是深层次还是浅层次的睡眠,做梦也好不做梦也好,这种睡觉和做梦的本体因为没有安住正常清明的心识中,是一种迷乱的心识。所以说,我们要把迷乱修成光明境界。

这个修行的要求是很高的,我们现在还没办法自主梦境,把迷乱的梦修成光明境界必须要长时间的修行。这些修法像空性、如梦如幻,还有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专门讲了梦光明,修梦的方法。有了前期的加行之后就可以修梦境,而且修梦境的功德特别大。就是说在梦境当中也可以修行,知道是如梦如幻的,可以往生净土等等都是很殊胜的。

我们现在没办法去把迷乱的梦转为道用,在睡觉之前可以观想作意,比如说《修心七要》中说观想呼吸,通过施受法的方式来入眠。吸气的时候观想一切众生的罪恶和痛苦我来代受;呼气的时候把善根回向,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利益,通过这样的方式安住在正念和菩提心中,所以这也是对治迷乱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观想释迦牟尼佛,佛像放出白色的光明,沐浴在光明中睡觉这也是一种正念。前行后面修上师瑜伽,睡觉的时候要把上师观在心间,专注在上师的智慧和身相中入眠,这个也是类似于对治的方法。

但是睡着之后也许就不自在了。睡觉之前可能还在想,一睡着就好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一个加行,把它们逐渐修好,随着信心、福德、智慧越来越增长,我们也会遇到更了义的教法。如果有福德,遇到这些教法时我们会生兴趣,会观修并相应。最后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修法,在梦境中完全转变。

富有的珍宝是无常的,应当依靠圣者七财;

珍宝、人民币、美元等都是无常的,以前没有钱现在有了,而且每天都在消耗,或者哪一天就完全没有钱了。这一切世间的珍宝没有可靠的,即便是几十亿几百亿的身家,一旦遇到情况马上就一无所有。比一般的老百姓还差的情况也有很多,所以从这个方面也是无常。即便没有破产,死亡到来的时候钱财对他来讲也是没有什么用,也是无常的。所以说这种外在的钱财是无常的,潜台词就是不要过于的耽著。

上师们也讲,需不需要刻意的把自己变成一个穷人呢?这个也没有必要。要有一个智慧懂得去驾驭它,而不是被它驾驭。有人就会觉得,上师们讲可以去多挣钱,好像就找到支持的理由。但是这里面关键是说我们有没有能力驾驭,如果没有的话,还是尽量的放下对钱财过多的耽执。

外在的珍宝是无常的,不要过于耽著。【应当依靠圣者七财】,这个珍宝的财和圣者七财,一个是世间财,一个是圣者财。所以我们应当依靠圣者七财。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圣者七财就是信、戒、闻、舍、惭、愧、慧。在圣者相续中会拥有这些功德,并将其当成一种财富。没有这个功德就是穷人,比如我们凡夫人没有戒律、信心的功德,就是精神上的贫穷者,圣者有这些就是一个富人。圣者拥有的【信心】是相应实相的所以不会退转;【戒律】,圣者的相续中有无漏戒;【闻】是指闻法的功德;【舍】是布施的功德;【惭愧】自己觉得非常羞愧叫惭;在别人面前对于自己做的恶事觉得不好意思,这个叫愧;对自己叫惭,对他人叫愧。【慧】,就是智慧,不管是世俗智还是胜义智,这些叫作圣者七财。

还有一种理解是,圣者七财就是获得圣者的七种要素。我们凡夫修这七种法就可以获得圣者的功德。总结起来就是,第一可以理解成圣者已经拥有的;第二是指凡夫修持相应这些圣者功德的因,这种修法叫作圣者七财。所以我们尽量的要让自己具足:信、戒、闻、舍、惭、愧、慧。如果具足这些,就是修行靠近圣者的因。

亲朋近邻是无常的,应当栖身静处激发出离;

一般的世间人对于亲朋好友都非常耽著,有着永远不要分开的分别念和执著。因为会有这样强大的执著的缘故,就会牺牲掉很多修行的时间。或者这种思想不转变的话,没有办法真心诚意的去修持解脱道,就会被强烈耽著亲朋好友的分别念所占据。这里是要引导我们,其实这一切本来就是无常的,谁都没办法改变。不会因为某个有情的意志力而转移,乃至于佛陀都没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不要耽著。那么应该怎么样呢?【应当栖身静处激发出离】,针对一些专业的修行人或者有能力在静处修行的人来讲,的确应该远离故乡、放弃对亲人的耽著而投身在寂静处,激发自己对轮回的出离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内心中放松对这些的执著,尽量地观修殊胜的法义,激发自己的出离心。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应当恒常身居低位。

我们所执著的名誉、地位等等其实也是无常的。即便是一个人一生中名誉都很好,非常注重保护名誉,但是在死的时候,这些对他来讲都没有用了。地位也是一样的,有哪个人的地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呢?所以名誉、地位是无常的。不要因为过度耽执这些而把很多时间,尤其很多歪思想放在追求名誉地位上面,这没有什么实际的利益。所以说我们应该恒常身居低位。

【恒常身居低位】,第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心要居于低位,不要过度的去追求名誉地位等等。但如果通过福德和因缘获得的名誉地位对众生对佛法有利,那就让其发挥作用。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因缘,也不用刻意的去想尽一切办法,尤其是通过伤害众生的方法去获得这些。首先内心要放松,放低,然后我们的身体方面经常的处于比较谦卑的位置上,不要因为有了名誉地位就趾高气扬看不起人,或者有一种所谓的优越感,这些都是要注意避免的。如果我们的心和身体处于低位,就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及别人的功德。经常性的这样做,就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因为发现了功德的缘故,也不会去观过失。

自赞毁他是凡夫人的通病,轮回就是因为各种各样凡夫人的通病导致的。我们通过观修经常观察自己的过失以及别人的功德,这样颠倒之后就更容易的让自己相应于修行自利利他的正道,这对我们修行是相当有利的。

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应当督促自己念咒、诵经;

言谈话语其本性也是无常的,不要耽著无意义的言谈话语,应当督促自己经常念咒、诵经等等。念咒诵经是语言,说绮语妄语也是语言,但是二者之间完全不相同,一个相应于轮回另一个则相应于解脱。当然适当的沟通是需要的,作为一个世间人如果说话很少乃至于禁语,很多事情没办法承办,而且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应该不要过多地沉湎于绮语去谈论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应当督促自己把废话转变成咒语。本来今天废话说了半小时,就应该把半小时的时间用在诵经或者念咒语像百字明、文殊心咒等,这就断除了语言的造罪业让语言修持解脱之道。

信心出离也是无常的,应当为誓言得以稳固而精进;

我们平常的修持的信心出离心也是无常的。因为凡夫人的修行还不稳固,由于某种因缘触动,对某个法或者是上师生起信心。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情绪一波动或者由于某种因缘导致信心减弱,乃至于最后完全退失的也有。出离心也是一样的,当遇到身体或者世间的事情打击时,出离心好像特别的强,过段时间之后这个感觉就没有了。因此暂时的出离心和信心也是不可靠的。

大恩上师也说过,有些初学的人显现的信心特别大,这时上师认为还不能看出什么问题。大概意思就是说,刚开始一般的新人显现上信心都很大,但是再过十年如果信心还是这么大的话,那就可以。这也是告诉我们,现在的信心没什么定准,乃至于修行没有真正的稳固之前,我们也不要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信心出离心很强大,这种炫耀以后也可能会成为笑柄。我们的信心和出离心无常的,应该为誓言得以稳固而精进。我们发誓承诺的这些要去修行,为了这个誓言得以稳固,每天都要小心谨慎的、精进的去祈祷、观修;为了信心和出离心乃至于菩提心等等,这些修行都得以稳固的缘故,每天都要认认真真的去修行。

想法妄念通通是无常的,应当具备贤善的人格;

我们的想法和妄念也是无常的。早上的想法中午就没有了,晚上睡觉之前的想法,第二天早上就没有了。有些世间人计划第二天早上一定要五点钟起来跑步,可是第二天早上闹钟一响就关掉,一下就睡到了七点半,这个情况也非常多的。有的学习佛法的人计划明早一定早起打坐修加行或听课,到了时间想法就完全变了,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经历。像这样想法也是无常的,分别念妄念也是无常的不可靠的,所以我们要具备贤善的人格。其中一个就是稳重,像我们在《二规教言论》中学习的稳重、智慧、知恩、惭愧等等都属于贤善人格。这里面主要是要稳重的意思。

验相证悟是无常的,务必要至达法界尽地。

我们修法的时候有些验相或证悟,当然初地菩萨证悟后是决不会退失的,但有些证悟是比较浅层的证悟或验相,比如禅定有段时间修的比较好会出现某种境界,有这样那样的神通等等。其实这些所谓的验相和证悟也是无常的,暂时的道位的验相都不可靠,如果把这些验相当成证悟的话,会是可怕的行为。大恩上师说人的身体构造、气脉明点不一样,有些人修了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感觉,看到这个听到那个,也不是撒谎,的确看到了。但是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不过是风脉明点比较特殊,能看到这些而已。关键是要看我们的出离心稳固与否,菩提心、空性以及对上师的信心是否稳固。即便是有这些验相,还是要慢慢保持,这才是真实的。所以说验相、证悟是无常的,务必要至达法界尽地。【法界尽地】是果方面的一种验相,相当于最高的证悟,没有达到之前,这方面的验相都是无常的不要耽著。

到那时候,已经了脱生死,生死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自在操纵死亡的把握,荣得无死的坚地,就像雄鹰翱翔在虚空中一样,死亡到来也无所畏惧,从此之后无需修行。

到了法界境界就无需修行了,为什么?因为已经修行圆满。换句话说,不需要刻意修行始终都安住在这种状态中,因此也没什么真实可修的。以前大圆满主持也是这样的,有些人就辩论,你们不是在修大圆满吗?他回答说大圆满没什么可修的。对方说你连这个法也不修了吗?他说没修但我什么时候散乱过呢?有这些境界和理念,的确不需要刻意地打坐、修行,不修也不会散乱,永久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修行很自在。有些修行者瑜伽士也会有这种验相出来,像佛陀一样无需修行达到了无学果。修行是要增长功德的,这种修行人已经达到目标就不需要做了,且不会退失。

还有一种修行就是不需要勤做的修行,有一些成就者会睡觉睡得很早,早晨很晚还在睡。我们去拜访的时候,师父还在睡觉。但是师父并没有表示不好意思,而是很自在的神态。他们不需要赶快起来坐得端端正正的,表现出一个修行的样子,不需要任何造作很自在。为什么?的确内心当中非常有把握,所以说不需要刻意去做。不会散乱也不是真实的睡觉,也不修行,修到后面的确会出现这种验相。从这方面看已经是了脱生死了。现在我们的生死是不自在的,修到最后会有自在操控死亡的把握,所以【荣得无死的坚地】。【坚地】就是坚固的地方,无死的坚地就是说永远无死。无死的缘故就是永远无生,这种人永远超过生的因缘,没有生死的缘故,就像雄鹰翱翔在虚空中一样非常自在,即便是死亡到来之后也没有什么害怕畏惧。这个时候就不需要修行,已经超越了无常,超越了刻意的修行之后的境界,这就是一种果。后面我们所讲修行自在的状态来自什么?来自于这种早期无常的体验之后不断修行的果。所以如果早期我们无常修的很稳固,在无常的基础引导之下于行、住、坐、卧中都能以正法摄持,最后就一定能得到这样的状态。达到状态之后就不需要刻意去观无常,还没有达到这个状态就需要修行。

诚如米拉日巴尊者说:“吾初畏死赴山中,数数观修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

米拉日巴尊者道歌中讲了,【吾初畏死】我最初的时候非常害怕死亡,因为造了很重的业,用咒术杀了三十多个人,又放冰雹把别人庄稼全部打死完了,而且还打死了很多旁生,因为诚信业因果害怕后世堕恶趣,就很害怕死亡,死就意味着堕恶趣。通过这些上师们的教言,我们现在不精进的原因,主要是内心中对于业因果本身没有产生定解。我们造了这么多罪业,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一样。米拉日巴尊者需要恐怖,而我不需要,好像我们修行比他还高,心比他还大一样。其实我们没有达到那种高度,对于因果以及轮回的痛苦没有产生决定信解,所以对于后世堕恶趣没概念。转成一个哈巴狗还觉得挺不错的,转生旁生还可以吧,堕地狱也没什么吧,我是不怕热、不怕冷的。如果对地狱轮回痛苦没有认真观修的话,也不会继续修行,不会那么恐怖死亡。凡夫人害怕死亡是担心受用没有了、和家人分开了等。像米拉日巴尊者则是害怕死亡之后又堕恶趣的受苦,那是非常难以忍受的。

前行后面会一步步引导我们真实的了解轮回痛苦的程度,通过观修在内心引起轮回痛苦的感觉,这样我们就会对轮回恐怖了。接着再观业因果,反观我们以前的行为,善业造的很少,恶业造的特别多,把这些修法串起来之后真的害怕了,觉得应该好好修行。前行里面都是让我们转心的修行法,完全转变我们的思想。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说,我最初非常害怕死亡,求到法之后就赴山中。【数数观修死无定,】每天观想死亡不定不能懒惰,因为死亡一到业还没有清净的话,一定会堕恶趣,是非常难以忍受的。所以尊者一直在无常摄持下做大手印观修,并且最终获得了【无死本坚地】,即无生无死、本来清净的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这个时候就完全远离了死亡的畏惧。

无等塔波仁波切亲口教诫我们道:“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

刚开始我们非常【害怕生死所追】,即生死轮回,所以就应该像鹿有幸从笼子中逃出来一样义无反顾,绝对不会再回去留恋笼子,头也不回的就跑掉了。而现在我们对于整个轮回也应该义无反顾,没有什么耽恋的。如果一个人在监狱中受到很强的折磨,比如说二战的时候从集中营中出来,受了这么大的折磨绝对一点都不留恋。

我们修行佛法,对于整个轮回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思想,没有任何一个方面是值得我们真实留恋的。在观想轮回痛苦、业因果等一系列的法之后,我们出离轮回的心就应该义无反顾,没有丝毫的留恋。

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

中间的时候因为生起了出离心,于是一心一意地修持正法。祈祷、集资净障、闻思修等该做的全部做了。就像农夫在耕田的时候,施肥、除草,田间管理等全都做了,做完之后就死而无憾了。中间的时候我们要达到这样一种把握,就是死而无憾——即便现在我死了,没有什么后悔和遗憾的。不要在死的时候拼命拍打自己的胸口,非常的懊悔:“早知道这样,我应该抽出时间来修行,应该多念点咒语,多祈祷上师,认认真真的闻思修啊……。”虽然不一定成功,但是已经做过努力了,就不会有什么遗憾的。

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到最后大功告成了就非常舒服,心安理得了。当我们修到现前这样果位的时候,也是心安理得的,因为果已经得到了。初证后的大德们修行达到这样的状态之后,可以很清楚地描绘最初、中间和最后时候应该是什么心态。如果我们没到这个状态的时候,也许还理解不了,内心中很难产生共鸣。但是应该相信这是大德们的经验之谈,我们应该去靠近。

也可以说,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

换一个侧面来讲,最初的时候要像箭射中了人的要害。因为箭射中了人的要害之后,没有空闲去做其他事情,真实要做的就是赶快处理箭伤。因为箭已经射中要害,稍微耽误一点点时间可能就死亡了,当然如果直接射死可能也就没办法了。现在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精力去考虑其他事情,就像已经箭中要害一样,应该认认真真的修行正法。

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

中期的时候要像母亲非常喜爱的独子死了之后,就一直处在悲伤中,吃饭、睡觉、娱乐等什么都没兴趣,就只是关注死去的儿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中期修行的时候,也应该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正法。

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最后的时候要了达无所作为,因为该做的都做了,或是已经达到了无修而修、无住而住的状态,就像怨敌赶走牧童的牛。牧童的力量很小,当怨敌把牛赶走之后,他是无所作为的。大恩上师的解释是,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引申的意思是无所作为。牧童反抗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所作为。修行最后没有什么可修的了,就类似于牧童一样没什么可做的,也做不了什么。要做的都做完了,最多就是为了引导弟子而做些修行。很多佛菩萨的再来,需要修行、集资净障吗?根本不需要。

以前讲上师的功德时也说过,早期我在上师座下听课有个道友问他:“你不需要修行,不需要集资净障吗?”上师回答说:“我还需要集资净障吗?”意思就说我不需要集资净障了。因为要引导我们的缘故上师也会去做。因为有人会想:“你给我们讲这么好,你自己却不做,那么法是不是有这么好呢?”就会产生怀疑。为了让我们去做他自己也要做,这叫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的一种必要性。就像一些明星代言产品,最后人们发现明星自己从来不用,这不是很假吗?所以上师为了调服我们,也考虑到我们的这种心态。他说这种法很好,放生、发菩提心很好,说的同时他也在做。我们就会想:“上师每天也在这么精进修法,这种法肯定是很好的。”

我们达到某种高度时,就不会怀疑上师为什么让我们做而他自己不做。因为当思想、智慧提高到某个高度,我们就不会再有疑惑。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就会有很多疑惑,就会想:“这么好的东西你都不做,那让我们做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样就会退失。实际上师是不需要做的,只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示现来做,因为上师已经完全达到了不需要修行、无所作为的状态了。

在未生起如是定解之前,务必唯一观修死亡无常。

这些定解没生起之前要反复的观无常,因为无常修法的力量非常大。真正观无常,相应之后自然而然就会非常勤奋,会很积极地集资净障而不是坐以待毙。不像世间人一方面觉得死亡无常是很消极的,另一方面自己却是很消极的。佛弟子观修了无常之后,会很积极的去改变,第一接受死亡无常,第二是知道在死亡到来之前一定要做准备。世间人认为佛弟子消极,有无常因果的观点也很消极,其实他们自己才是消极的。明明死亡无常要很快到来,死后只有善法最有用,却什么都不管,眼睁睁的往火坑里跳不做任何的准备。等待死亡和堕恶趣却不做任何的准备,这才是真正的消极。因此修无常是让我们的心积极向上,改变命运非常好的一种方法。

世尊也曾金口玉言这样赞评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

佛陀赞叹无常,多修无常相当于供养诸佛,是法供养。让佛欢喜的三种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多修无常意味着在道上正确地行走,是在靠近实相和解脱,是对佛最殊胜的供养。

【多修无常,得佛安慰】,修了无常就会得到佛的安慰,佛陀会说善哉善哉修得好。修了无常之后心就会转变,能够打破四颠倒,通过无常引发一系列好的连锁反应。菩提道上所有的连锁反应,都是从无常来的。前面我们讲了这么多,全都是因为观无常而引发的功德,所以得佛安慰,佛陀会鼓励我们继续修。

【多修无常,得佛授记】,修无常以后得佛授记,因为无常的法属于世俗实相,以此为跳板可以进入到胜义谛中。逐渐通过这样观修就会趋入到实相中,相当于得佛授记一样,谁修无常谁就很快获解脱,这就是佛陀的授记。

【多修无常,得佛加持】修无常之后会精进勤奋并经常观修正法,这就是得到佛陀加持的因。佛陀的智慧、悲心无时无刻都想加持众生,如果没有通过无常等修法让自己成为一个法器,就受不到加持。修无常之后,信心、智慧都增长了,当然得佛加持,这是因为无常本身和佛的境界相应的缘故。

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中,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

打比喻讲,【众迹】,迹就是脚印,所有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最好。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象迹最胜一方面是它的形状好看圆满,另一方面是说大象有种本能总是可以避开危险的地方,如果我们跟着大象的脚印走是不会遇到很多危险的。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象迹为最】。

【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佛教所有的修行中观修无常是最殊胜的,这是不是说无常的修法超过了菩提心和空性或者大圆满呢?这不一定。但是从某个层次来讲,无常的修法是最殊胜的,超过了其它所有观修的方法,比如数息观,不净观等等。无常修法的力量很大,是靠近实相的一种观修方式,从这个高度来讲它是最好的。【堪为之最】的意思是,后面所有的修行都以无常为基础,缺了它不行。无常是最殊胜的一种前行,修好了无常后面的法都好修,没修好无常,后面的法根本修不成。从这个侧面讲,无常修法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所以称之为【观修无常,堪为之最】。修了无常,其它的修法才可以顺理成章的修起来,不修无常就会耽著恒常的实执、常执,在这样的状态中怎么能修得起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空性是指万法无自性,强烈耽著恒常的话怎么能修空性。后面的修行都是以无常修法为基础,从这个侧面讲,观修无常是最殊胜的。

又如《毗奈耶经》中说:“对我眷属中如妙瓶般的舍利子及目犍连等百名比丘供斋供物,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更胜。”

这也是引用了教证,佛陀观察完后亲口讲,对我的眷属中犹如妙瓶一般的弟子,【妙瓶】是如意瓶,它里面的东西源源不断,不像世间的瓶子里面的水倒完之后就空了,妙瓶里面如果是珍宝,相当于聚宝盆一样,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性。舍利子目犍连的功德也是源源不断的出生,作为众生的福田,供养他也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福德。所以犹如妙瓶一样贤善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是释迦牟尼佛最殊胜的两位声闻弟子。以他们两位为首的百名比丘供养斋食、物品、医药、卧具等等,【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为胜】,不如一刹那之间观想万法无常,这是很殊胜的。

大恩上师说我们学佛法一定要闻思,如果不学习佛法,我们不会觉得观无常有多殊胜,只会觉得做供斋的功德非常大,而无常的修法根本没办法与之相提并论。实际上这是我们的分别念,佛陀不是这样认为的。佛陀遍智早就看到了,供斋可以得到福报,修无常则直接随顺解脱。供斋之后可以得到很多的受用,在这个基础上有可能成为世间的受用,如果以无常心摄持则有可能成为解脱的因。但是无常本身就是世俗实相,是随顺于解脱道的,所以刹那之间念无常很容易。

有一次我们送一位道友到尸陀林中去,当时友谊上师带我们去的,他说佛陀在经典中讲,刹那之间观无常比供养舍利弗尊等一百位阿罗汉的供斋的功德还要大。我们就在尸陀林看着道友的尸体观一切都是无常的,这个功德很大。平常看到墓地或者做丧事的时候观无常;看到电视新闻中有人死了观无常;观想自己无常、世间无常。观无常功德非常大是佛陀讲的,不是一般的世俗人觉得怎么样,这个完全是不相同的。观无常功德大,最根本之处在于对修持解脱道引发胜智功德的利益非常巨大。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