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第3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学习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

今天开始讲闻法的方式,主要按照《大圆满前行》法本的原文。因为前面我们讲过,大恩上师的讲记里没有单独的原文,如果我们把全部讲记读了再解释的话,一是没有时间,二也没有必要。因为很多内容,上师讲得已经非常清楚了,所以这次我们主要是按照原文来讲。如果道友们对照《大圆满前行》的原文,在讲的过程中,读诵、解释起来可能会方便一点。

今天讲闻法的方式。其实闻法的方式,不单单在刚开始的时候要发菩提心,而是在整个闻法的过程当中,都必须要遵照的规范。按照这种闻法方式来闻法,就成为一种标准如法的闻法;否则,如果没有按照闻法的方式去做的话,虽然我们在听法,但是第一,不一定能够得到闻法的功德;第二,闻法的功德倒也在其次,主要是在闻法的过程中,要把所听闻的法义融入到自己的相续当中,和自己的心成为无二无别。

闻法是后来思维法义的基础。首先要听闻,听闻之后要生起闻所生慧。这就要求听闻之后要听懂,要知道里面讲的什么,有了闻慧之后要思考,对所听闻的内容反复思考。这有什么必要呢?可以遣除怀疑,产生定解。所以思考完之后要生起思所生慧,思所生慧其实就是定解,对于法义产生一种坚定不移的定解。定解就是修行的所缘境。我们要打坐修行,修行什么呢?其实我们上座所修的,就是在思维之后得到的定解,定解就是修行的所缘。否则,如果没有修行的所缘,就会变成盲修瞎练。虽然坐在这里闭目思考,但是内心当中胡思乱想,或者根本不知道缘什么样的法去观修、去思维,这样的修行就没什么大的必要和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定解,有了定解之后才去修行,反复修行之后就会产生修所生慧。

修所生慧是很深的一种觉受。比如对于暇满难得,如果我们真正安住在难得的状态当中,就不会浪费人身。如果思维无常,内心当中生起了无常的觉受,这时候我们就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死亡的时候除了功德、正法有意义之外,所有其他的都是没有意义的,就会把所有的时间放在修行上。

修菩提心也是这样。最后我们生起菩提心的觉受,当内心真正安住在菩提心的状态中,我们的起心动念、所有的想法都会跟随菩提心而生——只要一起心动念,菩提心一定会带起来,我们就不用刻意去想,今天又忘记发菩提心了。因为现在我们的心没有观修过这些法义,所以心生起来的时候,百分之八九十都跟随以前习惯的模式、习惯的习气,凡夫人的贪嗔痴,怎么样算计自己的得失等等,都是这些。为什么呢?因为法没有入心的缘故,当然起心动念的时候,就没有法的味道在里面。

如果通过修行把法融入于心,心通过观修已经变成了菩提心,那时心一起来,发起的心当然就是菩提心。它本来就在这儿,不起心则已,只要一起心,肯定有菩提心在里面,这就是修行的必要性。当最后修行任运的时候,绝对不会忘失,任何时候只要一起心动念,绝对是把菩提心、空性正见等,都会自然而然带起来,这时候就不需要刻意地去观修。只要上座时念三遍发心偈,念三遍菩提心,就绝对会安住在这种状态中,不会再有忘失的可能。这是很重要的。

在听法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听,但认真如果只是说一说,没有一个标准的话,那也不行,所以华智仁波切在这里讲了闻法的方式。你听闻得好,才可以把所听闻的法作为思考的所缘;如果听都没听好的话,又思考什么?就没什么可思考的。所思考的主要是在听的时候接受到的这些内容。它们到底能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自己对这些是否能够产生定解,关键还是要下来看书、思考、道友讨论等等,进一步去加深理解,就可以作为思所生慧。再进一步作为修所生慧,再进一步生起觉受,最后就会证悟,真实的触证、亲证,就会产生。

所以,闻法的方式其实是一连串连锁反应最开始的阶段。如果闻法的时候发心很正确,听闻的方式也很正确,从这个地方开始,第一步正确,第二步、第三步都会正确。如果第一步不正确,后面就会非常困难。所以在很多地方都要讲闻法的方式。大恩上师在讲新课的时候,会说闻法方式其他地方也讲过,我们可以去参考。如果没有学习过的话,就很有必要很认真地学习一下闻法的方式。

此大圆满龙钦宁提内外前行,是依照无等殊胜上师的口传而记录下来的。

华智仁波切说,内外前行的来源是什么呢?它是依靠无等殊胜上师如来芽尊者的口传讲解时的笔录,在此作者首先做一个交待。

全文分二: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

第一个闻法方式,是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怎样听法。我们无始以来都没有认真听过法,到底应该怎样听法,我们很多都不懂,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听法。第二个是所讲之法,前行真正所诠的外加行和内加行等内容,是在所讲之法当中。

甲一(闻法方式)分二:一、发心;二、行为。

闻法方式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就是在闻法之前,应该发起什么样的心。总的来说一定要发善心、解脱心。因为这是大圆满的前行,大圆满是佛法当中最殊胜的法,所以它的发心一定是相应于大乘的发心,因此这里最低程度的发心也是菩提心。

第二是行为,正在闻法的时候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此处把应做、不应做的方式,全都讲得很清楚,这是在闻法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保持的行为,否则闻法就不会成为殊胜的闻法。

闻法的最高境界,像很多传承上师们,在闻法的同时证悟。我们看佛教史,在传承上师的历史当中,有很多上师们在闻法的当下,通过跟随上师的声音去思维,在这个过程中直接现证心性。还有一些人在闻法过程中,虽然没有证悟,但是入定了;还有一些人在闻法过程中,生起很多决定的定解;还有很多人在听闻佛法的时候,知道了佛法中所讲的意义,他把词句、科判里面解释的术语都听懂了,这也是一种收获;还有一些人可能什么都听不懂——佛法毕竟是比较深的,和平常学习的世间知识,平时自己的很多观念都不一定一致,所以很多人听的时候,不一定能听懂。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如理如法地听闻,至少可以得到闻法的功德。

闻法的功德也是很大的。佛陀在经典中讲过,佛陀所宣讲的佛法,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个法义只要经过了你的耳根,听到之后,所听闻的种子就永远会成为修道最初的因,道种即修道的种子。所以,如果如理如法地听闻,第一会为以后修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能够如理得到闻法的功德。闻法本身有很大的功德。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通过他的智慧观察后,也曾经这样讲过,在所有的有为法当中,一个人讲法,一个人听法,这是所有有为法中功德最殊胜的。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闻法没有什么利益,好像在浪费时间,尤其是学习稍微有一点年头的道友们,容易产生这种想法。他会觉得天天听法好像没什么,也没有产生什么新奇的感觉,没看到光,也没看到什么别的,觉得好像跟修行无关。但是我们再怎么想,可能也没办法超越佛陀殊胜的遍知智慧。佛陀在经典中也讲了,一个人讲,一个人听,这是最殊胜的功德。所以如理如法闻受,这是非常殊胜的功德。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过程当中,可以得到无边的殊胜善根和利益。

即使是为了这样一种利益,我们也要以欢喜心听闻。如果我们如理如法并以欢喜心来听闻的话,最基本的闻法功德一定能够得到。在这个基础上,佛法词句所表现出的修行方式,以及其中的意义等,我们也可以得到。有些人还可以得到一些定解。我们自己在听法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有些问题自己想了很长时间也想不通、搞不清楚,在上师讲课的时候,有时一下子听到一句话自己就懂了,通过这种方式产生定解的也有。闻法的方式如果落实好了,自己在闻法过程中,能够减少里面所遮止的过患,真正按照这里面所讲的发心、行为去做的话,至少可以得到无边无量的闻法功德。

乙一(发心)分二: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发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类似于显教的发心,是和大乘显宗共同的发心;第二就是不共的密乘、密宗的发心。

“意乐”就是心。平常说意乐很强,这个意乐就是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广大意乐”就是广大的心,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发誓成佛的心的确是很广大的。

广大的第一个意思是,它的所缘是缘无量众生。平常我们做事情,要么缘自己,要么缘家人,要么缘自己的朋友,要么缘自己的民族,要么缘自己的国家、地球人等等,像这样的所缘都不大。大乘中所缘是缘一切众生,下至地狱有情、饿鬼、旁生,还有各种人、阿修罗、天人,所有的有情,只要具有心识。有情就是众生的意思。为什么叫有情呢?“有”就是具有,“情”是旧译,在以前最早的翻译中,“情”就是心识,“有情”就是具有心识的意思。任何具有心识的众生,一个都不落下,愿他们能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这个发心非常广大,这是第一个广大的意思。

广大的第二个意思是说他所求的佛果非常广大。世间当中有很多果是我们要求的:上幼儿园时,为了得到一些小红旗、小苹果,也会精进的;工作之后要得到工资、奖励,也会去精进的;外道为了得到禅定也会精进的。所得的果无量无边,在这么多的果当中,最殊胜的果就是佛果。佛果是真实的一种广大,广大就是没有边际的一种状态。佛陀的智慧广大无边,佛陀的功德也广大无边,深不可思,没办法通过分别心来衡量佛陀的功德到底多大。

这就是广大的两大意思。广大意乐就是“大心”的意思。菩提心就是很大的心,第一是缘有情、缘众生的心很广大;第二是缘佛的心很广大。所以广大意乐菩提心的发心,主要是讲显宗共同的菩提心。

第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这种心也是广大的。讲下一课的时候,会提到密乘的发心,主要相应于清净的实相。在显宗当中,还有有情众生、众生很苦,我们要怎么怎么样。而在密乘发心当中,已经安住在一切有情在实相当中都是佛——讲法者也是佛,听法者也是圣者或佛,安住在这种实相见解当中去发心,叫做相应于密乘的发心。

“广大方便秘密真言”,“广大”的意思一定是有的。“方便秘密”,方便是什么意思呢?密宗成佛有很多殊胜的方便,而且这里面的秘密是一般的有情难以接受的,也没有办法思维。因为密乘的所诠义非常深,它不是分别心的境界。密乘当中着重讲的是佛菩萨的境界,它的起点非常高,让我们修密乘的时候,相似地安住在佛和菩萨的境界当中去开始起修,这就是秘密。这种秘密一般的人如果没有积累资粮,没有修前面的前行,是不能跟他讲的,暂时对他们保密,这就是“秘密”的意思。当然秘密还有很多种理解,这里我们讲了一种。

不管怎样,密乘的发心一定是在显宗发心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心升华,它比显宗的共同发心还要超胜,还要殊胜。为什么呢?因为在圆满具足了显宗发心的基础上,进一步相应于实相,把讲法者、听法者,都观为佛和菩萨的自性,发心就更加殊胜。以上大概介绍了科判的意思。

丙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了,菩提心分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缘有情,以大悲缘众生;第二以智慧缘佛果。以大悲缘众生,其实是整个菩提心最殊胜、最核心、最重要的地方。

我们自己修行,有时候说我想成佛,这是不是一种殊胜的心呢?这也是一种殊胜的心。为什么自己想成佛的心,观待于利益众生的心来讲,不是那么重要,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如果我想成佛的话,这里面或多或少还有可能相应于自私自利。因为只是我想成佛而已,有可能没有考虑到其他众生,只是说我想成佛。为什么我想成佛呢?因为成了佛,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没有一切痛苦,我的智慧就圆满了,具有神通了,可以得到很多人的膜拜等等。有可能自己在发誓成佛的过程中,有这些成份在里面。这种发心就不太清净,毕竟还相应于我执,有自私自利在里面。但是在发誓成佛之前,发心为了利益有情众生,我才成佛,性质就变了。

以前我们也分析过这个问题。有些时候我们发誓说,我要成佛,为了成佛的缘故,我要度化众生。看起来好像有利益众生的成份在里面——为了成佛我必须要利他,这个时候利他就是为了成佛而服务的,利他还是为了自己成佛,虽然也有利他的成份在里面,但是这种利他心还不那么清净。反过来说,我成佛为了什么呢?为了利他而成佛,成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利他,利他就不是为了成佛服务了。如果我自己要成佛,为了成佛我必须要做利他的事情,这个时候利他就是为了我成佛服务,我利他是为我自己服务的,还相应于自私自利。

反过来讲,我为什么要成佛呢?成佛是为利他服务的,这就对了。为什么对呢?因为我成佛是没有带自私自利心的,我一定是为了利他才成佛,如果不利他,我成佛就没有意义了,菩萨的心就是这样的。所以刚开始一定要观修广大利他的思想,在《入行论》中很多部分都在讲怎样利他,怎样把自己自私自利的心打破。

打破自私自利的心,一方面我们要观想自私自利的过患,另一方面要讲利他的必要性,而且一定要产生非常纯正的利他心。这个过程要彻底,做不得一点假的,要把所有自私自利的心彻底打破,完完全全安住在利他的意乐当中。所以,很多发菩提心的前面都说要利他,“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为利众生愿成佛”,都是把利他放在前面的。我们自己在修行的时候,也要把利他放在首要的位置。利他心生起来了,就发誓成佛,这个时候就不会有相应于自私自利之心的过患,很清净、非常纯粹的菩提心这个时候就会生起。这里大恩上师说首先是为了利他,发起利他心;第二是为了利他而发誓成佛。

一、缘众生的大悲

我们应该这样想:其实,身处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始时以来无一未曾做过我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

我们首先观察,其实身处轮回中的一切众生,当然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一部分,比如一些人、一些旁生,狗、猫、蚊子、苍蝇等,还有一些看不到的,比如天人、饿鬼、地狱有情。六道当中所有的众生,看起来现在和我没什么关系,而且很多人还和我做对,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其实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一个没有做过我的父母的。因为轮回的时间特别长,有情的业感相互交织、慢慢酝酿之后,他成为我的父母,我成为他的父母,一切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

做父母的因缘,有些是因为善业的联系而成为父子关系的,有些是因为仇怨,自己曾经伤害过对方,所以作为某某人的父母。自己的儿女有时候是来讨债的,自己来还债。如果我伤害了他,报复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些是直接变成怨敌,去打击、伤害对方。还有一种报复的方式,是你自己不得不受的,假如转成你的子女,他生病的时候,你比他还要难受,比他还要痛苦,他在外面惹事情,有什么不测了,你的心便非常地煎熬,彻夜不眠,甚至想代他死的心都有。这其实就是一种还报,只不过你自己觉得没什么,是应该的,这是自己非常心甘情愿地就把债务还给他了。一部分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债的,怨敌转成父子的也非常多。

佛陀为什么告诉我们,对这些问题要多思维多观察呢?这里面有很深的教义。当然,今天只是暂时讲一讲,后面还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需要去了知。随着不断学习教言,我们会对这些轮回的事情、亲友的事情看得很清楚,不会带着愚痴心很盲目地去做很多取舍。

无始以来,一切众生因各种各样的因缘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在做我们父母的时候,基本上百分之八九十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子女无微不至地呵护,这种爱基本上都是发自内心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很真诚,但是子女长大之后对父母的爱,有些是很真诚的,有些也不一定。

“父母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非常慈爱地抚育我成长。”

在人道是这样的,在旁生道也是这样的。我们看过很多故事,即便是老虎、狮子、豺狼,它们对自己的子女也是非常疼爱的。有了子女之后,注意力就转移到了子女身上,对他非常慈爱,如果有好东西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子女。富裕一点就不用讲了,如果是贫穷的父母,得到一点好东西,马上想到应该给他的儿子、女儿,带回去给他们先吃。这些父母是不是不想吃呢?作为欲界的有情众生来讲,他也喜欢吃好东西,但是他内心当中有爱的缘故,所以他首先考虑到自己的子女。好的衣服也是一样的,他也是非常想穿好的衣服,但是如果他的经济能力只能够满足一个人的话,他肯定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的子女,这是“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对我们非常慈爱。这方面我们必须要忆念恩德。

所有这些恩重如山的众生,虽然欲求安乐,却不知奉行安乐之因——十种善法;虽然不想受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糊里糊涂地步入了歧途,就像盲人遗留在荒野中一样,这些众生实在可怜!

这里缘这些曾经做过我们父母的、对我们恩重如山的有情来发起慈悲心。怎样去缘他们发慈悲心呢?他们曾经对我们这么慈爱,现在他们是什么情况呢?

每一个众生都是想要求安乐的,上至天人下至地狱有情,没有一个不想得到安乐,乃至于蚂蚁在地上爬来爬去到处跑,也是为了找到一些好吃的东西。这些鸟雀、野生动物也好,家养动物也好,都是为了自己过得好一点,能够吃得好一点,每天都是为了得到安乐。人也是这样的,起早贪黑去做很多事情,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得到安乐。虽然每个有情无一例外,都想得到安乐,但是对于安乐的因却不知道奉行。

业果的规律可以说是世间的自然规律,这不是谁创造的,也不是相信业果它就有,不相信业果它就没有。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业果的规律就在宇宙之间、在法界之中如实的存在,如实的运转,没有人去操控,这就是一种自然规律、客观规律。业因果不是一种道德规范,如果是道德规范,你可以去遵守,也可以不遵守。但它不是道德规范,而是法界中的自然法则。既然是自然法则,就不会受民俗、文化背景的影响,不会受道德规范的影响,也不会受其他的影响。这个因果法则可以说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这些因果法则在旁生界中也是如此存在的,在人当中——西方人中存在因果法则,东方人中还是因果法则,无论在哪个地方都是因果法则。

因果法则是一种客观存在,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它都不会改变。只不过我们相信了,我们去遵守、随顺了,就可以避免很多的痛苦,得到很多的安乐。当然每个人是自由的,也可以理睬,也可以不理睬,但是不理睬、不随顺它,错乱这种法则的话,最后还是自己得到很多的痛苦,你不想得也会得,因为它是自然法则的缘故。

“有情虽然想得到安乐,但是对于安乐的因——十种善法却不去做。”因果的规律就是这样的,做善法就得安乐,造恶业就得痛苦,这就是因缘法则。每一个众生都想得乐,但是对于得到一切安乐的因,主要是十善法,(却不去做)。善法是不是只有十种呢?不完全是,这是把所有的业中比较粗大、比较重要的归纳成十种。在《俱舍论》中有讲,为什么善法是十善业。把比较重大的、粗重的善和恶都归纳为十种,叫做十善和十不善。这些都没有做,没有做安乐的因,怎么可能得到安乐的果呢?

现在的世间教育也好,我们自己奋斗的时候也好,都是说这个方式能够让你发财,那个方式能够让你致富,但是,按照这种发财致富的方式去做的有很多,做完之后得到财富的却非常少。方法都是一个方法。世间中有很多励志的故事,某某富翁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发家致富的,某某财路是那样的,如果真能这样的话,世间所有的人都会发财了。但是这种方法,有可能他行持的时候可以,其他人行持不一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这里关系到一个他内心当中有没有善业,如果有一个主因善业,他就比较容易找到得到财富的方法,他的思考方式、他的人脉、其他因缘都能相应于得到这些财富。如果没有这个善业,就不一定。所以,有情没有造十善业,怎么可能有安乐呢?

虽然每一个众生都不想受苦,哪怕一点点的头痛、心中的忧伤都不愿意有,但是因为他没有舍弃痛苦的因——十不善业的缘故,所以不想受苦也必须要受苦。

在轮回世间当中,有很多很多无奈,我们在业果规律上的确没有一点能力,想要改变的能力一点都没有。有的时候感觉自己非常绝望。这不是任何别的人造成的,有些人不知道这些,他就会怨天尤人,觉得社会不公,哪个人对我不公平。其实通过佛的智慧,按照佛法的道理来说,没有哪一个是对你不公平的,全都是很公平的。

因为现在这种痛苦的状态、痛苦的果,其实也是自己选择的。为什么是自己选择的呢?因为当时自己选择了造恶业,选择了杀生、偷盗,既然你选择了杀生、偷盗这些恶业,现在的果也是你自己选择的。有时候说,我不知道啊,不知者无罪。这不是不知者无罪的问题,而是一种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你既然选择了,责任你必须要承担。就像现在的情况一样——如果你做了这件事,就要负起这个责任。同样,你造了恶业,就要负责。造恶业时不想到负责,成熟果报的时候,开始怨天尤人,说是张三造成的、李四造成的。张三、李四只是一个助缘,真正的因主要是你相续中的恶业。

世间当中的因到底有没有作用?是不是某某人在后面给我穿小鞋,给我做很多违缘,有没有这样的呢?也有。但因有远因,也有近因。近因是很近的因,现在给你做违缘的人就是近因,真正很远的因我们看不到——内心当中的业,这就是远因。主要起作用的是远因,如果内心当中没有远因,虽然别人搞些小动作,但是不会受什么影响,你可以很安然地度过这个难关,没什么问题。我们只看到近因,而看不到远因。远的因是最主要的因,当前的因是比较次要的因,它是助缘。

很多事情要圆满,一个是要主因,一个是要助缘,就像种子和苗芽的关系一样。种子生苗芽,种子是主要的因,泥土、阳光、水等属于助缘,所以有主因,也有助缘。但是有时候我们把眼光只盯在助缘上面,只想着怎样把助缘做得很好——我们去学习,去勤奋,其实这些都是助缘,如果内心当中没有主要的因,没有种子,你再怎么辛勤浇水,再怎么辛勤地做什么,也不会有什么收成的。

众生就是这么可怜,没有抛弃十不善法,想要离开痛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此华智仁波切说,“所想和所做背道而驰”,这就是我们要生悲心的地方。要对利益过我们的父母有情生悲心,因为他的所想是离苦得乐,而所做是离乐得苦——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离开安乐、得到痛苦的。因为造了恶业,最后就得到痛苦,不做善法就会离开安乐,这叫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

我们自己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也要通过这些教言来反观我们自己:我们现在在做什么?在做安乐果的因吗?还是在造以后痛苦的因?所以不单单是观察别人,好像在对一切有情生悲心,但是却忘了我们现在在干什么。如果我们也在做这种事情的话,那也恰恰是其他菩萨修悲心的对象,我们就成了这里面的人了。不是我们在对别人修,而是我们变成了别人所修所缘的可怜可悲的有情对境。所以,一方面要对照我们,一方面要看待有情,有些众生的确是这样的。

“他们糊里湖涂地步入了歧途,没有入正道,就好像盲人遗留在荒野中一样。”

很大的荒野当中有很多猛兽,很多坑、河流等,一个盲人在一个荒野当中是非常可怜、非常悲惨的,肯定是没办法走出来,而且在里面会遇到很多寒冷、日晒,很多危险。所以有情在整个轮回中时,整个轮回就像荒野一样,而有情就像盲人。为什么有情像盲人呢?因为他根本没有取舍的眼,根本没有智慧眼。

取舍就是业因果,业因果的正见就是取舍,菩提心是一种取舍,空性慧是一种取舍,但是有情都没有这些。众生因为有这种无明、愚痴的缘故,不间断地轮回。宗喀巴大师在广论中说,一切众生有两种愚痴:业果愚和真实义愚。业果愚是对于业果的愚痴,如是因,如是果;如是业,如是果,这方面不知道。以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情,他就开始乱来,这叫业果愚——对业果的愚痴。还有一种愚叫真实义愚,不知道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空性。一切有情没有这两只眼睛的缘故,他既没有见到真实义的眼睛,也没有见到业果的眼睛。因此,他在轮回当中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该怎样取舍,所以有情是非常可怜的。

这个有情是谁呢?并不是和我没关系的有情,前面也讲了,这些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在做我们父母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大恩德的有情。以上讲的是缘有情而发悲心。

二、缘佛果的智慧

以智慧缘佛果,为了度化众生我发誓成佛。

再进一步观想:我如今听闻并修持甚深正法,目的就是为了使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远离各自业惑的一切痛苦和习气,获得遍知佛陀果位。

进一步观想,我现在有了福报、因缘,听闻到了正法,而且可以修行正法,而且是可以迅速成佛的殊胜正法。那么我听闻正法、修持正法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现在在六道当中轮回的、被各式各样痛苦折磨的一切有情,为了他们能够远离各自的业惑、以及由业惑产生的痛苦和习气,为了他们获得遍知佛陀的果位,而来听法,修持正法。

获得遍知佛陀果位,也是为了一切有情。因为有情没有成佛的话,他内心当中还是有或多或少的习气,还不是究竟的解脱,为了让一切众生得到最殊胜的佛果,我首先要发誓成佛,现在我听法是为了这么广大的目标。

这样抉择完之后,我们就很明确,听法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听法。表面上看起来,我听法对众生没什么利益,也没什么帮助,外面的众生该奔波的奔波,该受苦的受苦,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很清晰的。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达到一个目标,刚开始的时候可能看不到什么结果,但是缘制定的目标不断去努力、不断去做,慢慢目标就可以达成,达成之后,就可以真正地利益自己和身边的众生。

现在我们虽然没有达到像佛一样,给予众生真实的利益,但是首先我们的目标是非常正确的。而且目标正确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最终能够以佛果饶益有情的第一步,也是最殊胜、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迈出去,再逐渐积累资粮,得到证悟的果位之后,就可以真实地利他。

现在我们听法是为了这个,修法也是为了这个——无论是修曼茶,还是修百字明、修加行,都是为了这个目标。目标是为了利他,为了报答这些众生的恩德,为了让他们能够成佛,所以我一定要修持这个法。因为修持这个法,内心就可以生起功德,把功德给他们回向,也能够利他。当功德在我相续当中逐渐生起来之后,我就有了能力,可以实际去帮助他们,把他们从轮回当中一步一步地接引,把他们安置在正道,安置在成佛的果位。

如果我现在没有努力,后面去做这一切利他,都是不可能的。打个比喻来说,就像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当时成佛的时候,利益了人天的无数有情,真实的对有情做利益,把无量无边的众生安置在解脱位,让无量无边的众生发菩提心,让无量无边的众生登初地,乃至于成佛。他做了这么广大的利益,其实也是来自于最初的一念善心。如果没有最初的菩提心,他就不会为了这个目标去奋斗,去奋发。发了心之后,他说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我要发誓成佛——有了这样的目标。

如果我们当时站在佛陀的角度来讲,这种心其实什么都没有做到,没有做到任何利他,只是发个心而已。这个心刚开始虽然没什么力量,但是依靠菩提心作为种子,慢慢地积累资粮,慢慢地开始获得能力,乃至于从资粮道到加行道,再成为菩萨,之后就有真实的利他能力了。从二地到十地,逐渐成佛,他的事业就无量无边了。即便是在我们面前入灭了,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在其他的刹土当中还在不间断地示现成佛、示现利他、示现修道,还在利益众生。

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千万不要说,现在发了心好像没有什么利益,对我的父母没有利益,对我的家人没有利益,对街上的这些人也没有利益,是不是没有什么用啊?千万不要这样想。产生怀疑的时候,我们就想想释迦佛,他当时和我们一样在发心,他又做到什么呢?没有做到什么,后面却做了这么大的事业。

所以,最初的心特别特别重要的。我们刚开始的目标一定要正确,虽然现在做不到什么,但不要紧,我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我现在能不能做到上面。有时候我们觉得,能做到就有兴致,做不到就不想做,不应该这样。现在做不到不要紧,现在只是做准备,没有说刚开始学就能够做到的,没有这样要求过。

为了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痛苦、远离习气、获得遍知果位,现在我要听法,我要进行修行。在闻法、修行的过程当中,首先这样一种发心很重要、很关键。

这里面其实也有一种次第,当然不是说像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样清楚。发菩提心的修法当中,阿底峡尊者有一个七重因果教授,是通过七个次第来引发清净的菩提心。

这七个次第,有些道友很清楚。第一个是知母,一定要知道一切有情都做过自己的母亲。第二个是念恩。她做过我母亲,对我有很大恩德,我必须要去忆念她曾经给我的恩德:做父母时,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等等,这就是念恩。念恩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想报恩了,后面会说,报恩就是为了他们成佛。他一定会想报恩,既然对我有这么多恩德,那我报了吗?没有报,众生很多恩德都没有报。

首先他要想报恩:“我一定要报恩”。生起报恩心之后,他就会生起一种悦意的慈心,为什么要产生悦意的慈心呢?因为在修菩提心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凭什么让我为了这些我不认识的人去发心?为什么他们都不睬我的情况下,还要去发心利益他们?为什么我要对怨敌发心利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就会觉得,如果是我的父母,我的家人,对我好的这些人,我可以发心愿他们解脱,这是当然的,一定可以做的。

为什么不认识的人也要发心呢?我们就会有一种隔阂——我的团队、我的阵营和其他的人不相干,我不愿意利益他们。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这个感觉。为了打破隔阂,我们要修这种悦意慈心。怎么样修悦意慈心?怎么样才能很顺利的让我们非常愿意的,发自内心的去利益他们?这个次第太明显了。

第一就是知母,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有情和我建立一种关系:他们全部做过我母亲。再进一步加深这个感觉:在做我父母的时候,对我有很大恩德。第三,我要报答。自然而然的,通过三步观修之后,我和有情的关系就很近了,这叫做悦意慈。悦意慈就是对一切有情产生很悦意的慈心、慈爱。我们对我们的父母不是很慈爱吗?我们对我们的亲人不是很慈爱吗?你越慈爱的对境,你越愿意利益他,这是很自然的。我们的家人里面,我们对谁最慈爱,如果对父母最慈爱,肯定没有条件想利益他们的,如果对儿子很慈爱,那就无条件利益他的。

通过这样一步一步观修,所有的有情都做过我的父母,做父母的时候,都像今生的父母这样饶益我,我要报答恩德。这时候就不存在:这是我不认识的人,这是我的怨敌等等。观修之后,内心当中自然而然地安住在悦意慈当中,就很愿意利益他了。虽然要利益他,但是现在他们在做什么,有没有安乐?没有,因为他没有修安乐的因。他们有没有离苦?没有,他们在造恶业。这个时候就发起了悲心,自然而然对一切有情,对我曾经的老母有情,发起悲心了。

有了悲心之后,所有的父母、有情我一个人来救度,发起了第六种心叫做增上意乐。刚开始是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心、悲心,这有五个。第六个讲增上意乐:众生这么苦,谁来帮他们?当然是我了,为什么是我呢?因为我是他们的儿子,他们都是我的父母,对我的恩德很大,我不能把我应该做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我一个人去做,我一个人要把他们安置在佛地。“增上意乐”相当于自己承担责任,这个责任一定要承担起来,不是该我做的事情推给别人,我自己来做,这时候就发起了增上意乐心,很强大的、很强烈的要利益有情的心。

你既然这么想要利益他,你凭什么利益他,怎么利益他?第七个就是发誓成佛。为了利益他,我一定要成佛,因为只有成佛才能利益他们。这就是七种因果教授,这样下来就很清净,第七个就是发誓成佛的菩提心,它是安立在前面六个基础上,前面六个修好了,到第七步的时候,菩提心特别清净。

前行里也有这些。知母、念恩、悦意慈、悲心、要利益他们的增上意乐,还有第七个发菩提心,我要成佛。为什么要成佛?我要利益他们而成佛。其实也是隐藏了菩提心的七重因果教授。

这样去修的话,我们的菩提心会很真实,不会只是飘在空中,好像很虚的一种菩提心,我要利他,我要利他。为什么要利他?不知道。我们就会想,佛说要利他。当然,佛说的也是对的。但是利他的心要在我们内心当中产生,自己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要去真实利他?为什么自己心甘情愿地利他?一系列观修下来之后,菩提心发起来就很真实,不会发虚、发飘,不会觉得很空洞,就很真实地愿意利他。

当然,我们讲的时候,在很短时间就讲完了。修的时候,七个次第要一步一步地修。首先,要把知母修得很好,确认一切众生都是父母。怎么确认一切众生都是父母呢?这个问题非常的深奥,佛陀在经典当中,上师们在论典当中,没有告诉我们,通过理论怎么样去推。有的时候讲一点点理论,但主要是通过教证成立。

为什么通过教证成立?因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这一点,时间太长了,有情太多,只有遍知的佛陀才能看得到。遍知的佛陀说,一切的有情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既然现在我们开始修菩提心,说明我们对佛陀的信心,应该没有任何怀疑的,对佛陀的智慧和悲心不会有任何怀疑的,我们在这基础上直接可以建立。因为佛陀遍知照见的,一切众生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我就通过教证来成立,一切众生的确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可以承许。

即便承许了一切众生做过我的父母,曾经做我父母的时候,对我这么疼爱,为什么现在世间上的这些“父母”对我这么不好?经常打我,骂我,伤害我,曾经是父母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就说他忘记了,无始以来时间太长了,忘记了曾经做过我的父母了,曾经疼爱过我。忘记了之后,他就不会再想到这个事情,我以前也是忘记的,现在通过佛的加持、教言的加持,让我重新了解了,让我回忆起来了。

比如,现在我们坐在这听佛的教言,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通过佛的教言回忆起来,的确是这样,相信一切众生的确做过我们的父母。我知道,他不知道,所以我要对他好,他对我们不好也不要紧。

打个比喻讲,好像自己今世的母亲,以前对我特别特别好,对我做很多的利益,后来有某个因缘,她生了很重的病,癫狂了,疯狂之后记不起来,任何人都不认识了,她对你打、对你骂,打骂的时候,她根本不认识你,但是你很清楚她是你的母亲,她再怎么打你、怎么骂你,你的内心是很清楚的。她打我,我不能对她怎样,因为她是我母亲的缘故。

通过这个比喻可以知道,虽然母亲以前对我很好,但是她一旦失忆、疯狂了,不安住在正常状态当中,当然对自己的儿子也会打、也会骂。但是我呢?我自己很清楚,我是看着她疯的。她疯狂的时候打我,还是我的母亲,还是对我恩德很大的。

因此,我是能够记起来的,通过什么记起来的?我是通过佛的教言,佛告诉我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而她没有听过,不知道,所以对我很仇恨。我们走在外面的时候,很多人对我们不感兴趣,有些人对我们很仇恨,打我们、骂我们,我们要安住在这个状态当中,他是我的父母,只不过他不知道,他忘记了,但是我已经知道了,我不能忘记。一切众生都做过父母是这样的。

有些时候我们就想:众生做过父母,即便他们忘记了,我们是不是要一心一意利他呢?我们现在发心对他们很好,但他们好像并不领情。我现在听课,利益包括你在内的一些众生,我现在修法就是为了利益你,反而你还不领情。有时我们就会感到很失落,发了心就会减弱,乃至想放弃。我这么热心的帮他,他都没一点感觉,也不说谢谢,也不配合,干脆我就不理他了,很多时候我们会发这个心。

但是我们想一想,在很小很小的时候,父母利益我们,我们领过情吗?我们也不领情,根本不懂。是不是你不领情,父母就放弃你呢?那不会的。父母的情怀和不懂事的小孩是不一样的,父母不会跟你一般见识。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你领情也好,不领情也好,反正我就要做这个事情,我就要报答他的恩德,就要利益他。现在不领情不要紧,反正我心的力量持续增长,以后一定会利益他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这样去想。

这里要讲一些有可能出现的疑惑。有的时候,发菩提心会生起疑惑,我们就顺便讲一讲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我对今生当中的父母没什么感激之情,而这里面说,父母对自己的儿女都是非常慈爱的,但我就不是,从小父母就对我很不好,经常打我、骂我,根本不慈爱我。我还能产生报恩的心吗?如果今生的父母是这样,以前的父母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有些道友我也碰到过,他就是没有这感觉,对于所谓要观父母的恩没感觉,因为父母对我太差了。我们可以这样去想,当然也会出现这个情况,我们也不用回避。

现在我们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者,即便是说,父母在你生长的过程中,没有给过你很多慈爱和关怀,但他是不是对我没有恩德呢?绝对不是。现在你的这个暇满人身,你能够坐这听法、思维、念咒、发菩提心,谁带给你的?仅凭这点就够了,其他的我们都可以不管。你能够听法的人身这么宝贵,没有变成旁生、饿鬼,你能生在佛法的中土当中,能够依止上师听法,能够有手脚拜佛,能够有眼睛看佛经,能够有心进行思维。这些暇满人身都来自于父母,这点我觉得已经够了。

其他不做,不算什么。即便是从小打你打到大,也不要紧,反正恩德对我是很大的。我现在能够学佛法,考虑到这一点,就完全足够了,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恩德。像其他的,给你带来好处,留下很多的遗产,这些有也好,没有也好。关键是你现在能够学佛,拥有暇满的人身。这么珍贵的人身,父母带给你,这样的恩还不够大吗?这样的恩已经大的没边了。即便我们从小到大,没有受到很多父母大的关爱,仔细想想这一点,就真的可以了,足够了,报不完的恩德。凭这点,我们都要好好的报答父母的恩德。

有些人还会想,你说得也对,一切有情都做过我们的父母。但是,反过来讲,我也做过他们的父母,这笔帐怎么算啊?有人觉得,我也做过他们的父母,这笔账就扯平了,是不是我就可以不利益他们了?有时候我们会这样去想,这样想也没什么。你的确做过别人的父母,但是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你应该把别人给你的恩德刻意强化,你对别人的恩德必须弱化。

心的力量就是这样的。你越想别人的好,就越想去报恩;你越想对别人的好,就越想别人给你报恩。既然我们在修心,选择了修行,作为一个大乘行者来讲,不会像世间人算账算得那么清楚,为了让我的心清净,能安住在大乘道当中,为了做大乘佛教的行者,别人的恩德我一定要记住,我对别人的恩德要刻意的忘记,别人对我的伤害我要忘记。

如果经常性想到,别人对我无始以来的恩德是这么大,这时候才能帮助我们产生菩提心,才能让我们在修行中进步。如果我们把账算得很清楚,确实我也利益过他们,但这方面我们不要多想。

修行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们要用事实去观察,有时候真相不太重要,你把真相搞清楚了,对修行有什么帮助呢?虽然你也做过他们的父母,肯定对他们饶益过,但是你紧盯着这一点,你的心是没办法成熟的,没办法安住在大乘道。既然选择了大乘道,必须要和大乘的思想靠近,你不能按照世间的想法去想。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修行的特点、修行的规律,就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相似的问题。前面讲了这么多他对我们的恩德,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对我们的伤害呢?他也对我们做了很多伤害。同样的道理,他对我做的恩德,我要去报答;他对我的伤害,我要去报复,这是什么想法?这是典型轮回众生的思维模式。因为众生这样思维,所以现在还在流转。

你不是说不想流转了吗?不是说你想做修行者,要发大菩提心吗?如果想要修行,你就不能按照这个模式再去想了。你必须按照修行者的模式,修行者的思维方式去想。你要做菩萨,就必须要按照菩萨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菩萨是怎么思考的?菩萨不会思考这些问题,不会想他怎么报答我,我怎么和他算账;他报复过我,伤害过我,我怎么报复他;我现在学了佛法,更有智慧了,更加能报复的很清楚。不会这样的。

我们前面讲,世间人、不学佛不想解脱的人,他的思考方式的确就是刚刚讲的那种。你给我做好事,我就报恩;你伤害我,给你报仇,这是轮回模式。我们已经够了。我们皈依、学佛,厌倦这种模式才学佛的。既然我们开始学佛,发菩提心,为什么把它捡回来,又用在修行上面呢?那是不行的。菩萨不是这样想的。

我们要做菩萨,就要关心菩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思考的。我要做菩萨,就要按照菩萨的思维方式去做。菩萨怎么做的呢?菩萨就说:他对你做的伤害,你要原谅他,你不要想;他对你做的恩德、利益,必须要时时放在心上,让你的心更加善良,让你的心对众生开放,让你的心更加进一步的成熟,不能和众生一样。如果你的心和众生一样,你就是众生;如果你的心和菩萨一样,你就是菩萨。

怎样才能把众生的心变成菩萨的心?就必须要舍弃做众生的思考方法,就不能够再那样思考。你必须按照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入行论》当中怎么思考的,《修心七要》当中怎么思考的,经典当中怎么思考的。这些菩萨的智慧,菩萨的善心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去学,试着去做,把该放的放下,该加深的必须要加深。要加深众生对我的恩德,一点点都要抓住,思考他对我的恩德特别特别大。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能成熟,才愿意去利益众生。成佛是纯粹利他的,成佛的因就是很清净的菩提心,清净的菩提心是一心一意利他的。

既然你想要一心一意利他,所有关于利他方面的,可以帮助自己生起利他的,所有元素都要加进来。不利于自己生起利他心的所有因素,都要抛弃掉,即便存在也不要理。即便他的确伤害过我,也不要管,也不要去思维。因为心的力量就是这样的,越思维他曾经给你做的伤害,就越气愤,越思维越气愤,最后根本无法自拔。如果想他的好处,虽然对我也有伤害,但是越想他的好处,慢慢就会原谅他,不会再想,这就是心的特点。

我们在观修菩提心的过程当中,有可能有些疑问,我们就附带讲讲。下面的内容是三殊胜。三殊胜也是很殊胜的,必须要做的。

这样的发心,无论在闻法还是修法的过程中都相当关键。

为了利他真实地去发菩提心,闻法当中很关键,上座修法的时候也是很关键。不单单是闻法、修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吃饭是为了众生成佛而吃饭。为什么呢?这是说,吃饭已经被善心摄持了,吃饭、走路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是单纯无记的状态,已经有了殊胜的目标,依靠这个目标来摄持。我要修行的话,吃饭是修行的一个助缘。一个修行者,作为欲界的众生,你不吃饭、不睡觉、不走路,是没办法生存的。我现在吃饭是为了修行,为了保养身体,身体好了有力量,我可以闻法、修法,这就和修法、成佛有关。走路、工作,这些都有关。我的工作也是为了成佛,为了利他。

我们把这些联系起来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做到全天候的修行。而不是说,只是我在闻法、修法的时候这样想,其他时间纯粹可以放松放松,安住在世间轮回心态当中去做一做,这不必要。

如果内心当中真实地产生菩提心的话,可以摄持任何一种善的行为。我们不能说以菩提心摄持不好的发心。菩提心是善心,不好的发心是恶心,二者没办法融合。行为有可能是菩提心摄持的,后面还要讲一些。但是你的发心——贪欲心、嗔恨心,本身就与菩提心相违的。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能以菩提心去摄受这些,而要依靠菩提心去转变它。我们发了菩提心想要利他的,而这种心态是害他的,因为伤害自己就是伤害他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发菩提心要修行,如果我们纯粹地按照善法去行持,就可以很快成佛,利益很多众生。如果我在修法的过程当中,频频地产生贪欲,频频地产生杀生、偷盗、邪淫的过患,就会严重阻缓我成佛的速度。我成佛越慢,众生蒙受的损失就越大。从这方面算账,就觉得不能做一些恶业,我做这些恶业,好像是伤害我,但其实是间接的对众生的伤害。

不管所修持的善根是大是小,如果以方便摄持,就称为加行发心殊胜;善根不被他缘毁坏,称为正行无缘殊胜;为令善根蒸蒸日上,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这就叫做结行回向殊胜。所有善行以此三殊胜摄持是必不可少的。

此处讲到了“三殊胜”。第一个是加行发心殊胜,做准备的时候,发心殊胜。不管我们做的善根是大的善根,还是小的善根,是要放生一千头牦牛,还是要供一杯水,不管看起来的善根大小,如果以方便摄持——方便就是指菩提心,菩萨的善巧方便。为什么叫做方便呢?因为没有这个方便,善根就不会增长广大;有了这个善巧方便,善根就会增长广大。尤其以菩提心摄受的所有善根、所发的誓愿,都将成为成佛利他的因。每一个善根都念念流向于成佛利他的大海当中,为你成佛做准备。我们看它很小很小,以菩提心摄持的时候,它就无量无边的。

为什么菩提心摄持就无量无边?因为它是很广大的,平常我们只缘自己去做善法,所缘境是自己,心量很狭隘,你的所缘境很小,功德就很小。现在我缘我之外的他人众生,这个时候就不一样了,不是缘自己,是缘他了。你缘一个众生、有情,有一定的利益;缘十个有情,你的所缘境大了,你的功德就增长;如果你缘一百个有情、无量有情,这时候是自己之外的无量有情,所缘境就特别大,我做这个事情是为了这一切有情而做的,善根相应这个就增长无量无边。

所缘境有量的,它的善根也是有量的;如果你的所缘境是无量的,它的善根也是无量的。很小的善根会变成无量的窍决,就是菩提心。我们老老实实做一得一,就太笨拙了。菩萨并不支持这种修行的方式,明明可以增长广大,为什么不去做呢?为什么一定要守在一是一的去做呢?一可以变成无量的,为什么不做?一定要去做。

这样做的时候,你的速度就会很快,而且你的心量会很大,心量会很快打开的。因为佛果的状态是无比广大的,证悟是非常广大的,你要得到像佛一样广大的证悟,你的因必须要非常非常的广大。缘无量众生就是把你的心打开的一种方式。你的心很闭塞,佛陀的境界那么开放,你这么闭塞的心怎么去相应佛陀开放的境界,根本不可能。佛果是很开放的,必须把你的心向众生开放,不要再考虑我、我的朋友,而是向所有的众生,只有这样,你的心才是开放的。以开放的心去迎接开放的法界实相,这才是相应的一种方法。

为什么一定要说利他呢?我就不考虑众生,我就一个人成佛,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佛果是这么开放的状态,你这么狭隘的心,怎么作为它的正因呢?它不是正因,根本不可能。所以,必须要开放你的心。不管怎么样,你想要成佛必须修利他。这些有情,我喜欢的不喜欢的都要开放,怨敌、亲人也好都要开放,旁生、人也好都要开放,一样的,没什么差别。只有这样的平等心才相应于平等的法界,只有这样开放的心才相应于开放的法界。

如是因如是果,你的果是这样的,因不是这样的,你怎么样去得啊?没办法的。刚开始你抓住了这一点,就占大便宜了。如果刚开始时,你还是很小很小、慢慢慢慢去,过了若干年之后,你才发现这个问题:我的心的确应该开放,刚开始开放就好了。但是也不要紧,只要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就非常好。

为什么我们一定缘众生?一个是因为它有无边的功德。我们必须要得到无量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佛果本来是具有无边功德的,我们必须要它的因也是无量的。否则,佛果需要这么大的资粮,我们还是一步一步走,那走到无量无边的猴年马月,也许才能慢慢达到,这没必要。反正你的心现在是可以做到的,要去尝试。反正佛告诉我们,这个可以去做,有什么怕的呢?这个好方法都愿意用,你现在不用的话,就是一个傻子。

缘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得到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佛果是无量无边的,缘佛果也是无量无边的。如果以菩提心摄持,我供一碗水,就得到无量无边功德;我随便看到一朵花,以菩提心摄持,把这朵花观想供佛,当下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它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有了菩提心就简单,你没有菩提心就不简单,很困难很困难。

为什么说加行发心殊胜?的确殊胜,因为有了这个,我们修法的质量就增长了。当然,菩提心也有相似的,也有真实的,刚开始我们很造作的,后面就变得很纯熟。这可以逐渐训练,慢慢学,慢慢训练,祈祷佛菩萨加持,他们的心量很宽广,加持我的心和他们一摸一样,慢慢的我们的心变成真实了。

现在的我们很刻意很造作:又忘了发菩提心。像这样不要紧,这没什么,反正我们刚开始就是生疏,就是不习惯,就是要刻意。刻意我们一定要保持下去,在最后习惯成自然了,菩提心真正开始融入到你的血脉、你的心当中去了,那个时候你不用刻意,可以自然而然了。现在学开车也是这样,老司机开得这么好,其实刚开始他也是非常紧张的,他开了很长时间之后,才能够很自如的开,如果没有当初那么紧张,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开得很好。

我们发菩提心也是一样的。这些菩萨、大恩上师的菩提心这么任运,我们什么时候能达到这种状态啊?这不要紧,他老人家可能以前和我们差不多,以前也是这样的发心,也是一点一点发起来的。现在只要我们坚持下去,都不要紧。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当年也是和我们一样,有可能某些方面还不如我们,但是他坚持下去了,坚持下去他的心纯熟了,把这个方法告诉我们。我们去做,不熟练不要紧,也没什么丢脸的,反正刚开始大家都差不多。我们慢慢去做,刻意去做,再积累很多资粮,慢慢我们的心一定会成熟起来。这样的方便摄持称之为加行发心殊胜。

善根不被他缘毁坏,称为正行无缘殊胜。“无缘”有两种意思:一种是三轮体空,无所缘、无所取。我正在做的时候,安住在空性;听法的时候,能听、所听和听的作业都是空性的。如果能够安住这么高的境界,是这里标准的理解方式。另一种“无缘”,是指不一定有这么高的境界。

无缘就是不被他缘毁坏。什么叫不被他缘毁坏?实执就叫他缘,当我们安住在三轮体空的时候,没被实执毁坏,就叫做无缘殊胜。这是相应于胜义谛的无缘,降一个层次,换到世俗谛的无缘,怎么无缘呢?就是不被其他的恶缘、分别念毁坏。比如我在听法的时候,突然想:下雨了,我家里的衣服是不是没有收啊?晚上吃什么呢?这就是被他缘毁坏了,你正在专心专意听法的时候,一下子被他缘毁坏了,这就不是无缘了,不是没有他缘毁坏,有缘被其他的缘中断、毁坏了。

这里的无缘殊胜是专心专意地做,专心专意地听,不要想其他的,不要胡思乱想。这样不被他缘毁坏就叫做正行无缘。无什么缘呢?没有其他的缘,只是有听法、有修法,这就叫做无缘。没有其他的恶缘、分别妄念加进来,这就叫无缘殊胜。

要不然你就三轮体空,这个标准太高了,有的时候我们做不到;要不然你就专心专意,专心专意相对来讲容易做到。我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专心专意地做。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听法的过程中绝对不走神。我们就尽量的,如果走神不要耽著,马上拉回来,拉回到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当中,修法也是一样的。这样做下来,它的质量就很高,效果就很好。

我们要是修法,反正你的时间都花了,坐在这里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用在最高的质量上面,为了得到最高的质量去做。有些时候我们修法、做事情的时候,想做不想做的样子,也不是很刻意地安住在善法的境界当中。但是,我们要想一想,反正一个小时的时间已经花在这了,什么都做不成,与其坐在这胡思乱想,效果不好,还不如专心专意地听,把这个做好。你在做什么的时候,把这个做好是最好的。世间也是一样的,你不要做着这个,想着那个,最后两个都做不好。你在做这个的时候,就把它做好,其他的事情你再做的时候,把它也做好。这样的话,什么事情都能高质量的完成。在世间当中也是高效率,在听法、修法的时候也是高效率,这就叫正行无缘殊胜。

“为令善根蒸蒸日上,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这就叫结行回向殊胜。”做完之后,善根一定要回向,回向会使善根蒸蒸日上、辗转增长广大。同样一个善根,做完之后如果做了回向,善根就定型了。

大恩上师也讲过,回向的意思,简单理解就是用在什么地方。善根做了,你想用在什么地方?你想用在哪个地方,它就会在哪个地方成熟。所以,善根是无记的,它没有定性。如果说:“我的善根回向成佛”,他的善根就往成佛的方向去成熟了;如果说:“我的善根要利他”,善根就在利他方面成熟了;如果说:“我的善根下一世要变成一头猪”,他的善根就朝这方面去了,一定会这样,这叫邪回向。严格意义上讲,邪回向就是毁坏善根的一种因。你用在什么地方,它就会定性,定在这个地方。如果你不用,你不回向,它就是散的,有可能中间就消散了,或者不知道哪个地方成熟了。

第一要定性,把它定下来,我就是要为了成佛、为了利他。当然,大的方面是为了利他,小的方面,可不可以为自己、为家人回向一下啊?这是可以的。主要的大方向,一定是为利他而成佛去回向,还有为了自己的修行顺利而回向,为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幸福回向,全都可以,但不要用在邪的方面。

以前有一个修行者,他好像念了七亿遍,还是一亿遍玛哈嘎拉的心咒。他回向后世,一定要转成一个人见人怕的国王,最后就变成了一个恶王。别人看到他,就非常非常恐怖,造了很多的罪业,也杀了很多高僧大德,做了很多破坏寺院等非法的事情。最后有个大德,证悟很高,国王给这位大德考试:你们这些成就者,说是成就者,你能不能把旗子插到很光滑的山上面。大德就显神通走上去,把旗子插到山崖上,他就生起了信心。他说:我死的时候,你一定要把我超度到极乐世界,如果你不答应,我现在就杀你。大德就说:可以,我答应超度你到极乐世界。

他死的时候,那位大德正在弘法。大德说:某某国王死了,我曾经有个承诺,我要过去给他做法事,要去超度他。通过他的加持力,就把他超度到极乐世界。但是他的罪业太重了,很奇特的,到了极乐世界就下来了。(可能在上面打了个滚就下来了,没有站稳,开玩笑)显现上是上去了,上去之后又下来了。大德承诺了,反正我答应超度你到极乐世界,但是,他自己的恶业也要承受的,因为他的罪业太严重了,后面还是堕地狱了。当然究竟来讲,肯定还是要解脱的。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这样邪回向。某某有情伤害我,给我做了很多伤害,我现在听法的善根回向:以后要害他。这方面千万不要,这就是白白把善根糟蹋掉了,不但糟蹋了善根,如果你的善根不成熟还可以,但是善根成熟在害自害他方面,就没有任何必要。

回向很重要,一定要做清净地回向,普贤行愿品回向、成佛利他回向,为了自己修行圆满回向,为了自己健康回向,这都是可以的。所有善行三殊胜摄持是必不可少的。

闻法也不例外,最初要将闻法方式放在首位,尤其是发心更居于主导地位。

听闻佛法的时候,闻法的方式非常重要,尤其在闻法方式的行为、发心当中,发心居于首要位置。

正如《功德藏》中所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当中说,善根大不大,只是随善心和恶心的差别、意乐,就是说善意乐和恶意乐。如果你安住在善意乐,就变成善根,如果你的善意乐很强,善法就很大。如果你在做善法的时候,安住在恶心当中,表面上做的是善法,但是,善法已经被你的恶心染污了,不会成为真正的善法。而且你的心不强大的话,它的善业也不大。

我们所做的事情到底是善吗?是恶吗?并不是看你所做的事情是什么。比如菩萨,他在杀生、偷盗,看起来在造罪业,但其实他的内心安住在利他的菩提心当中。有些时候,为了绝大多数众生的利益,为了让造罪业的有情不堕恶趣,菩萨会把这个有情杀掉,后面还要讲这个问题。因为他的心特别善良,没有一丝一毫考虑自己的成份,这个时候不会成为罪业,还会成为很大的善根。有些时候,我们表面上在做很多善法,但内心当中是想要伤害别人、报复别人,表面上做善根,其实已经变成罪业了。

它不是随善和恶的影像,看起来是善事,不一定是善事。是善是恶要看你发的心,发的是善心还是恶心。发的善心摄持的一些事情,原则性来讲都会变成善法,发的恶心所做的事情,原则性来讲都会变成恶法。这里讲的很清楚,我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发心的原因就是这样。

如果我们带着图地位、求名声等今生世间利益的动机,那么无论听闻多少佛法也不可能变成正法。

如果我们听法的时候,是为了自己地位崇高、名声广大,或者是今生世间利益,为了这个去听法的话,那么不管听闻多少正法、佛法,不可能成为正法的。它的功德是有,利益是有,但是这种佛法不会成为让你解脱的正法。因为发心只是追求世间的利益,而真正的正法,终极目标是为了离开脱离轮回,是为了利他的。但是你这种求地位、求名声的心态,去听法、修法,不管你修再多法,听多少法,都不会变成真正解脱的正法。它可能变成世间当中人天乘的法,我们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利益,而是不可能成为解脱的正法,从这个角度讲的。

所以,最初向内反观,调整自己的发心至关重要。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要给自己留点时间,习惯性的给自己留个几秒钟,观察一下自己做这事情的动机,反观之后,把自己的心调整好。如果是恶心,就要舍弃恶心,安住在善心当中;如果是无记心,要把它安住在善心当中。善心当中,最好是安住在菩提心当中,把自己的心调整好是最好的。

如果知道如此调整发心,就说明善法已被方便摄持,这样一来,就会成为大士正道无量福德的津梁。

如果知道这样去调整自己的发心,就说明自己的善根已经被发心的善巧方便给摄持了,这样一来,所有的善法都会变成大士——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灯论》、佛经当中有三士道,首先是上士道,也叫大士道,是相应于大乘的;中士道是自己解脱的小乘;下士道是自己能够从恶趣当中解脱得到善趣的心,叫下士道发心。通过菩提心摄持之后,所有的善根都会变成大士正道无量福德的津梁,变成它的桥梁。

相反,如果不懂得调整发心,那么尽管装模作样地闻法、煞有介事地修法,也只能成为形像上的修行。

如果调整之后,就会成为大士,成为成佛、大乘的殊胜方便。如果没有懂得调整自己的发心,尽管表面上很精进,在听法、在修法,也只能变成形象上的修行而已,不会成为真正有利益的大乘。

在所有乘当中,大乘是最殊胜的,既包含了小乘的所有功德,也包含了世间的所有功德。只要我们发起了大乘心,自己的解脱不在话下,世间的安乐不在话下。为什么要鼓励我们发大乘心呢?没有让我们发个世间心,再发个自己解脱的心,而要发大乘心,因为我们可以发这个心,我们有能力、有潜力发这个心,因为我们是大乘种性。

我们发了大乘心,下面的小乘解脱和世间的安乐都可以得到。如果你只是发小乘心,就只能得小乘的安乐和世间的安乐,大乘安乐得不到。如果你只是发下士的心,只能得到世间的安乐,小乘和大乘的的解脱都得不到了。大士的心包含下面的两个,下面的没办法包含大乘,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大乘心。

因此,无论是闻法修行也好,观修本尊也好,持诵密咒也好,顶礼膜拜也好,进行转绕也好,甚至口念一遍观音心咒都应当以菩提心摄持,这一点十分重要。

不管我们闻法的时候,还是上座修行的时候,念咒的时候,还是观修本尊、生圆次第、念密咒,莲师心咒也好,念观世音菩萨心咒也好,在顶礼十万大头也好,还是转佛塔、转坛城、转寺院,乃至于我们念一遍观世音心咒,都应该以菩提心摄持。因为这一切的善法,没有以菩提心摄持,不一定成为正道,不一定成为真正自他解脱的因。如果以菩提心摄持了,哪怕一句观音心咒以上,都会成为成佛的资粮。不单纯是一个善法了,它会成为成佛资粮。成佛资粮一定是善法,但是善法不一定是成佛资粮。我去磕一个头,它是善法,会不会成为成佛的因、成佛的资粮呢?这是不确定的。但是如果你以菩提心摄持了,既是善法,也是成佛资粮。这对我们来讲,它是十分重要的。

广大意乐菩提心我们讲完了。大家最好还是反复去看,把这些牢牢地记在自己心中,在每一次修法、闻法的时候,都应该以这个摄持,这是很重要的。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