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51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调伏我们的心安住在正道当中,对于初学的道友来讲,学了一遍或一段时间之后,会感觉前行很简单,可能就会不重视,认为后面的法非常殊胜。因为《前行引导文》的“引导”这几个字,会认为后面是正行,这个就意味着基础。但是按照上师们的教言,往往是修行越好的人对前行的修心法越重视。我们觉得简单就很容易轻视,而法入于心的大修行者或者传承上师们,对于修心的法要非常重视。这就是在学习佛法过程中,法入心和没有入心的不同情况所导致的不同显现。重复讲这些,主要也是上师们在传讲法要时,再再地提醒、保证这样的法要对于调心、让心趋入于正道非常重要。不要落入到一些上师所讲的“浅的法不愿意学,深的法学不懂、也学不进去,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到”的情况。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学前行的时候要再再地看上师们的重要提示,这些就是调伏心的真实引导。高的法虽然很了义、很接近心性,但是我们现在的根基、状态难以相应。要真实地安住在究竟的实相,或是说能够学习、掌握、相应接近实相的殊胜的法,就要让根基成熟到一定的阶段。

只有当心成熟了、达到殊胜法义要求的标准,这些高法才能够显示出不共的威力。否则都说法特别殊胜,但学过之后除了听不懂之外没感觉到什么殊胜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不是说这个殊胜的法被分别心改变了属性,法永远都是殊胜的。要体会到这种殊胜性,要求修行者达到和法相应的高度,否则这些很殊胜的法就根本没办法使用。要接受非常殊胜的法要,在前期让心能够达到相应高度的引导至关重要。慢慢地学下去,把上师传递的妙法都非常殷重地去闻思和修行,不断地观修、不断地发愿去相应。这时就发现每一个阶段的法对我们而言都是殊胜的。学四加行的时候觉得这个法特别殊胜,可以转变耽著轮回的心,对我们来讲非常相应,就会高度赞叹、也会给别人推荐;皈依修到相应的时候会觉得皈依的法很殊胜;修菩提心又会觉得菩提心太好了,属于一切佛法的精要,没有菩提心绝对不可能相应于大乘道。

如果很认真地去面对上师们传的法,在每一个阶段都会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殊胜性,这样一路修上去,没有好高骛远、没有急躁。否则就荒废了时间,本来应该去好好地闻思修行,可是内心当中应该生起的境界也没有生起来。勉强到了可以听受高法的时候,就会发现听不懂、相应不了,殊胜性一点踪迹都找不到。这样很有可能退失当初追求高法的热情,也许就不愿意再学习下去了,或者在那种状态中没有办法上进和相应,难以体会到法喜。

很多道友修加行是为了获得听密法的资格,觉得密法非常好。但是一旦这种最宽泛的资格获得了,可以进入密法班的时候,就发现好像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那么美好。很多时候听不懂、不知道讲的什么窍诀。在预科班学习《入行论》的菩提心,《前行》的共同加行、不共加行,学懂并相应、放在内心中去体会、产生那种感觉,在每个阶段都是欢喜的、都能够体会到佛法的殊胜性。在这样的状态中走到密法,就可以感受到的确非常殊胜。从共同加行走到不共加行,菩提心乃至于空性,一路走下来,都有一种切实的体会。到了密法阶段的时候,密法的那种高度和殊胜的加持力也能够很顺利地体会到。如果当前的法要没有学好,只是为了得到入场券才去打坐、每天报修量,最后还是需要补课的。有些道友在意识到问题后,知道自己前面还没有做好,在对密法和上师不退失信心的前提之下,边学密法边回头补课,这样的例子很多,也是属于有福德、善根深厚。知道自己缺什么,然后去补。如果没有福德的话,可能就退了下来,觉得到了这么高的高度没有发现密法有什么殊胜的,有可能产生怀疑、邪见等不必要的思想。

上师也开许加行修完、得到灌顶后可以继续学密法。很多道友对密法有很大的兴趣,上师在传密法的时候也经常鼓励、赞叹。对密法有兴趣是有根性,且有福报的体现。但是永远不要忘记,上师在讲很多教言的时候,都是从方方面面给我们提醒。虽然密法的确很殊胜,修学者对密法的兴趣,说明佛法兴盛的一种表相。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讲,如果根基、资粮不够,密法很难在相续中相应。虽然密法很快可以证悟实相,但是必须要达到密法要求的标准,否则很难很快地相应或者证悟。

只要信心不退失且在不断地努力,学密法可以快速集资净障、很迅猛地在相续中种下解脱的习气。从这个侧面来讲,密法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不能只在强调前行的同时,而轻视所有已进入密法的道友,认为是都没有修好前行,是在浪费时间。一方面密法的确殊胜,另一方面如果打好前行的基础再去学密法,的确不一样。如果前行基础没打好而学密法,虽然也有很大功德和加持力,但是发现有地方欠缺还是应该来“补课”。如果前面四加行没有修好,后面再修密法的同时也需要补前面欠缺的如菩提心、空性的见解等,在此过程中增上稳固对上师、对密法的信心。有信心再去祈祷的话,也会从密法中获得很多不共的相应和加持。

不能够认为前行不重要,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既然学就要学好。应该好好地思维、观修,一次观修不相应不要紧,还有第二次和第三次等。修五加行也是,第一遍五加行可能只走了个数字,第二次再重新来,在此基础上慢慢地有质量地修第二遍五加行。乃至于没有登地、没有成佛之前都需要不断地精进。佛陀和大恩上师都没明确说过所有修行者只需要修一遍五加行就足够了,在没有达到量之前反复要修,把这个观念牢固树立起来。第一遍五加行修的没有质量也不用太沮丧,修了一遍也是累积了一定的经验、福德、清净了一定的罪业,肯定是有作用的。

第一遍五加行自认为修的质量不好,这是一个好事。在第一遍的基础上保质保量地修。第一遍累积了经验、福德,不断地学习了佛法的教理,把这些学到的道理用在五加行上再来修。这样一遍遍地修会越来越好,心越来越趋于成熟。强调加行的重要性是要求正在学习的道友们引起高度重视。学加行的时候要对于加行的法特别重视,该下的功夫一定要下;正在学《入行论》的道友们对于《入行论》的颂词及意义、菩提心的方方面面也要很认真地对待。正在学其它的如般若波罗蜜多等的道友,也需要认真去对待。这些对于修持解脱道都是至关重要。

《前行引导文》包含共同前行、不共前行和破瓦法。现在学的共同前行有六个科判,前面四个叫做四厌世心,让我们看破轮回。现在所处的环境中的有情叫做能依,环境叫所依,一切的能依、所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在轮回当中应该为了解脱做什么如理的思维?这么多思维作意中,哪种是出离轮回必须要思维的,其因果关系我们是看不到的。佛菩萨、祖师们早就看到,在这么多的轮回的思维中总结了四种思维方式,数量少而且简明扼要。一旦把这四种思维到量、相应了,内心就自然从耽著轮回转向追求解脱道,这个叫出离心,出离轮回的心。怎么样才能对于轮回出离呢?这四个观修方法帮助我们看破轮回,并善用现在的时间去修行,看破今生后世。

在四个修法中,知道了前因后果的关系、修行的原理以及是从哪个方向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出离和看破轮回。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是打破对今生的执著,业因果和轮回痛苦是打破对于后世的执著。如果把问题和道理思维透再座上观修,把原理在内心当中观修得非常纯熟时,就不会再耽著现在轮回的世间八法,会觉得没有实际意义,唯有解脱才是最有利益的。

前面四个科判主要是讲把心引到看破、出离轮回。第五个科判是解脱利益,出离轮回之后就是解脱,三层解脱都是寂静清凉的自性。第六个科判是获得解脱就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如果不依止善知识的话,仅凭自己的能力是解脱不了的。应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在上师那里求取真实的解脱轮回的方法。前面只是生起了出离心,没有具体的说怎样去解脱,讲了解脱利益,但是具体要修什么法?怎样才能解脱?必须要合理地依止上师,通过上师引导后面五个加行如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埵等一系列修法,逐渐地心就开始成熟于解脱道。只是对轮回生起出离心是不够的,还要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修什么法,才能让我们的心成熟、相应于解脱道,从烦恼、业惑或者从人我和法我的执著当中解脱出来?上师会给我们讲这些殊胜的引导,让我们获得解脱。

现在观修的是四个共同加行的第三个轮回过患,轮回过患是说今生死完之后还会有后世。相信业因果、轮回转生的很多人会想后世一定转一个比现在好的去处,因为这一世有太多不如意,可能对家庭、财富、相貌、人际关系等等觉得不如意。就想修很多善法,下一世得到一个更好的去处,摆脱这些不如意。菩萨们很善巧,告诉我们后世如果没有解脱的话,不管转生到轮回的任何一个地方(善趣或恶趣)都是痛苦的自性,仍然没办法获得真实的解脱。有时候只是暂时吃一些止痛药缓解一下痛苦而已,但是病还在。

轮回也是这样的。如果只是希求后世善趣的安乐,想转生到比现在更好的环境中去的话,这只是暂时止痛、或者转移痛苦的方式,不是究竟的解脱。比如今生一辈子都在为钱财操心:想着怎么赚钱,认为有钱了就不会这么痛苦。下一世有钱了,为钱财操心这个痛苦没了,但是其它的痛苦还是存在。所以我们要观修轮回痛苦,不管转生在恶趣还是善趣都离不开痛苦的本性,整个轮回都是有过患的。必须非常详尽地了知、观修,内心中真实地生起“整个轮回没有可贪恋的”觉受。有了这种

觉受之后,才会下决心不再为了今生的安乐、或者后世转生善趣去奋发,而是真实地想求解脱道。这对我们来讲是决定方向的思维,我们不再耽著轮回了。如果不懂、没有观修这些的话,修行佛法就为了升天,或者得到更好的利益,这些都和解脱没有关系。佛陀出现于世虽然是为了利益一切种类的众生,但是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给众生宣讲能够解脱的正道。如果只是给众生宣说能够往生天界的法的话,不用显现佛陀这么殊胜的化身来引导,这个转轮王都做得到。转轮王出世的时候,任务就是一方面赐予众生安乐,一方面引导众生修十善,修十善下一世能够升天。

佛陀示现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十二相成道的殊胜的导师形象,主要的任务就是给众生宣讲解脱道。在这个过程中,针对根性没有成熟的有情也会宣讲十善业道、人天乘,但主要的目的是宣讲解脱道,让众生认识到自己本具佛性,然后发菩提心,修持大乘解脱。我们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搞清楚。学了这个之后,扭转以前的错误思想,真正开始发出离心。也许我们上一世串习过出离心,但到一定时间没成功就死掉了,今生接着串,也许修得成、也许修不成,反正种子种在这,下一世再接着串。一世一世地串,总有一世出离心会非常稳固,决定性地不再贪恋轮回。我们可以反复地串习四共加行,一方面自己努力,一方面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力争在今生中,能够生起很强烈的出离心,在这个基础上修持解脱道。这样我们很多世做的努力,在今生可以开花结果,可以产生非常强劲的出离心,乃至于修菩提心等等。

现在学的是善趣——人、阿修罗和天人的痛苦,人的痛苦有三大根本苦,已经学完了,现在学的是四支分苦。四支分苦有生老病死四大苦河。河是河流的意思,四大苦河就是痛苦像河流一样源源不断、没有终止的时候。佛陀很多的经典中讲,生老病死为四大苦河。一方面河流湍急,众生很难对抗,只有随波逐流没有自在;一方面河流源源不断,众生身在其中没有办法控制,难以对抗、无有自在。我们要思维这个。

无论是否思维,我们都在生老病死中,但是思维了和不思维不一样。如果不思维就是被动地去感受,或者会产生一些其它的思想。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佛陀、上师们的指引去观修老苦,是为了出离做准备的、目的性非常强。不是说我们不知道老苦是怎么回事,也许知道但是没有通过这种植入性的思想去观修,这让我们对整个轮回生起厌离心。

也许我们正在感受老苦,但是感受老苦的时候是以一种逃避性的、假装不存在、掩盖的心态,觉得老存在就存在,或者有时候还不承认自己是老人,认为自己还很年轻、心态年轻,或者什么什么年轻。这也没什么不好,但关键是这种心态是欺惑性的,蒙蔽了我们对于事实本身的看法。其实我们自己很清楚,但就是不愿意承认,这种不接受、对抗心态很强烈,有时候会错失很多生活中的痛苦修道之缘。如果没有懂得观修老苦的方向的话,就会错失很多机缘。总之,生老病死,众生在轮回过程当中无可避免。除非夭折了,或者根本没有等到老就死了,这个另当别论。长寿的人都会遭遇衰老,不衰老就不长寿,现在的社会就是这种情况。

老苦就是我们要思维的。有些正在老、有些即将老、反正终究都会老。现在去思维就是提前知道老的痛苦,一方面来讲今生当中可能会因为思维而生起厌离心;另一方面来讲,假如选择后一世还要再投人的话,就会幻想自己第二世是人有多么的美好:长得也好看、钱也多、非常风光,脑海当中就会勾勒出这样的画面。其实只要选择投生人,这些老苦、病苦都会跟随而去。吉祥的旁边就是黑暗“不吉祥”。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绝对没办法离开的。只要选择下一世投人,就要准备接受,如果不接受这些东西,那就要准备解脱了。

有时候众生的智慧不够,总是幻想若下一世投生到好的地方,就没有这些痛苦了。下一世转生成为天人会怎么样?转生成人又会怎么样?其实不管怎么样选,只要还选择下一世投生为人,这里面讲到的所有生苦,包括怀胎、生产、出生之后的痛苦都要准备好接受,而且要仔细观想摆在当前的这些痛苦。如果准备投生人,现在学习的所有老苦的状态,包括病苦、死苦,都要准备好接受。如果还想要一世一世继续投生为人的话,那这一切的痛苦都要准备好接受。其实当我们在勾勒以后的愿景时,很多时候只是想着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根本就不愿意想、也想不到。

但是佛菩萨把实际存在的这些痛苦,让我们知道之后在内心当中反复去观修。原来一世一世是这样转生的、每一世都是伴随着很多不可思议的痛苦,只不过不知道而已。这就是具有前瞻性的观修。当有了这样一种观修之后,我们的心就变了,觉得这样走下去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意义。那么还有另外一条路吗?这条路就叫解脱道。如果从轮回当中解脱并不再投生的话,一方面我们可以获得永远远离痛苦涅槃的境地;一方面前面讲到六道当中所有的痛苦,包括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还有现在人道的痛苦,以及后面还要学阿修罗和天人的痛苦,所有的痛苦都会远离我们,直至消散。

当我们一方面在观修轮回痛苦,一方面又在观修解脱的安乐时,两者一对比,就不会再为了下一世获得很好的人趣而发愿,就会愿意选择解脱道、并且发愿解脱。作为真实的解脱来讲,即便下一世要投生,也要带着善愿力、修道的心、修道的愿、菩提心等来投生。虽然知道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但是可以接受,因为是带着任务,修学佛法、利益众生。如果有空正见、如梦如幻的崇高思想,那没什么;但如果是以凡夫人的心态去选择投生人的话,那么这些生老病死就是实打实的痛苦,而且感受这些痛苦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利益。

如果是带着菩提心投生的话,你的心就会很清楚。当在投生或者是在生活的过程当中遇到生老病死,就可以把菩提心转化成利益众生的力量,这种能量可变废为宝,也可以把生老病死的痛苦转变成利他的动力及资粮。如果没有菩提心的话就不行。即便下一世要选择带着菩提心的方式去投生,现在对这个苦也必须要了解。首先要知道轮回当中的种种痛苦,而且不能耽著在看似的安乐之中,并且知道要生起出离心。在这个基础上,缘众生的痛苦而产生菩提心。这样带着菩提心去投生的话,才是对自他都有利益的。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厌离轮回,就是不再耽著轮回当中假象的安乐。要知道它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要思维老苦。

庚二、老苦:

轮回的事情无有实质性可言,也始终没有一个完结的时候,正在吃喝玩乐享受生活之中,不知不觉就已感受到了衰老的痛苦。

首先告诉我们整个轮回的事情没有实质性可言。现在我们正在轮回当中漂,觉得这里面有很多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在生活及工作中正在做的、正在谋划所追求的,但是以解脱者智慧的眼光看了之后,告诉我们整个轮回的事情没有实质性。即便在不断地奋斗与拼搏,然后也得到很多别人没有的地位、财富等享受,但即便这些东西得到了之后,终归还是会失去。因为死的时候就是一场空,第二世又从头再来,如果今生当中没有积累资粮就会发现一世不如一世。下一世能不能得到人身都打问号。即便得到了,如果今生当中没有去造很多善业的话,若想得起来你就会发现自己上一世拼搏的时候还没这么困难,为什么到了这一世就这么困难呢?到了再下一世越来越困难,会一世不如一世。

因为众生内心当中贪嗔痴的烦恼是自在的。很难去自主想要修些善法、或是为了后世积累资粮,很少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没有做这些准备,即便第二世继续转为人,能不能复制今生当中的辉煌呢?这个事情不好说、也说不清楚,所以没有实质性可言。如果在轮回当中没有修行善法,所有的奋斗与拼搏其实到最后来讲就是一场空。很多时候当我们赚到足够多的钱之后就走了。把钱像还债一样,留给了我们认为的亲人,或者其他什么的。从某个角度来讲,会觉得反正是我的亲人得到了也行。但是从自己侧面来讲,在这个过程当中很辛苦,有可能以造很多业的代价所换来的东西,自己并没有享受到什么。所以整个角度以一个局外人的侧面来看,就是偿还债务。可能是你以前欠了他的钱,今生当中辛辛苦苦把钱挣好之后,心甘情愿地全部移交给他,和还债一模一样。懂得积资净障的话还可以,如果不懂就是纯粹的还债,所以说没有实质性可言。

假如今生勤奋地拼搏能够成为集资净障和圆满资粮的途径,那么怎么样也是值得的。但关键它对解脱没有什么实质性可言。没有善心去摄持的话,创造财富或者轮回的过程本身不会成为善业。第一是死的时候带不走一分钱,这是没有实质性的体现;第二所有的努力不会自动转成资粮和善业以带给后世继续享受,这也是无有实质性的体现。而且始终没有完结的时候,这是必须要了解的。

只要轮回在持续,这种没有实质性的奋斗就没有终结。今生当中在拼命地努力,但在努力的过程中也在为后一世继续投生做铺垫。因为有“我执”、烦恼,这些行为本身也在转变成业。当这些都具足,这一世终结之后就会自动地生成下一世,并再度流转下去。在流转的过程中也带着“我执”、烦恼和业。在下一世拼搏的时候,又自动地创造再下一世的业,没有完结的时候。什么时候完结呢?当加入了终结的因素,比如生起出离心、厌烦了轮回,终于知道这个没有意义,想要出离解脱。不单单是要有想解脱的心,更需要抓住主要的要素。只想解脱是不够的,很多外道也想解脱,但为什么解脱不了呢?因为虽然想解脱,但是终止轮回的要素没有抓住也不知道。

这些业和烦恼,最关键的就是无明“我执”不知道怎么样对治。不把主要的因素毁灭掉的话,虽然想解脱但是也抓不住核心、扼要。为什么没有完结的时候?因为这个原动力的“我”一直都在,无论怎样去制止都停不下来。因为它的引擎一直在发动、在高速运转。为了让“我执”引擎停止下来,就要从外围慢慢入手、逐渐

突破核心阶段。所修的这一切就是为了最后直击老巢、灭掉“我执”。现在做很多前期的铺垫准备,首先把外围战场打扫干净,逐渐从外往内开始突破。

当我们准备好之后,遇到了空性法门并开始有兴趣和观修。这时就真正涉及到了轮回的根本—“我执”。现在一些道友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不要紧先学下去,之后很多教义慢慢都会牵扯到这些问题,上师们也会讲这些,我们也会逐渐对空性产生兴趣。那时就可以开始彻底地把轮回的引擎关掉,摧毁“我执”。“我执”一旦摧毁,引擎就不再发动了。虽然发动机关掉之后可能还有残留的一些能量,但支持不了多久。从这方面来进行观察的时候,轮回当中的有情没有一个完结的时候。

正在吃喝玩乐享受生活之中,不知不觉就已感受到了衰老的痛苦。

当众生正在享受、正在少年不知愁滋味、正在不断地去追求吃喝玩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衰老已经降临。有时一天的时间很漫长很难打发,但有时一眨眼二三十年就已经过了。慢慢就从青年到了中年、从中年趋向老年。

人到了垂墓之年,周身体力逐渐衰退,再香再好的食品也消化不了;

下面开始分别介绍老苦。到了垂墓之年因为风脉明点的衰败,周身的体力也是逐渐衰退。这时再香再好的食物也是很难消化。年龄越大越难消化食物,到了垂墓之年能够选择的食物并不多。

眼根视力减退,老眼昏花,根本看不到远处的景物或细小的物体;

到了一定的时间,眼根的视力减退、开始老眼昏花,看不到远处的景物和细小的物体。在古代的时候没有老花镜和放大镜。现在戴上老花镜的时候还可以看一看这些文字。但是以前眼根衰退就是看不清了,也没有什么其它的办法。但即便是有了老花镜,还是会感受到很多不方便之苦。

耳根衰退,无论别人说话声音大小,都听不清楚;

耳根也开始衰退了,表现在不管别人说话声音大小都是听不清楚。当然极个别的老年人通过善业的缘故,即使到了八九十岁的时候耳根还是很好。但绝大多数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由于耳根衰退的缘故,别人说的话听不清楚。交谈时在耳边使劲地喊才能听得清楚一点点。我也看到过一次这样的呐喊,只能听到一点就去做交流。平常这种说话根本听不到,不知道在说什么,嗡嗡的感觉。我们老年的时候会逐渐面临这样的情况,这也是人道不可避免的痛苦。

舌根衰退,品尝不出饮食的味道,而且说起话来也是口齿不清;

【舌根衰退】饮食的味道品尝不出来了,因为味觉衰退了(舌根主要是味觉)。很多年轻时、孩提时代的美食越年老越吃不出味道,对饮食的很多耽著慢慢也就不那么强烈了。觉得这个东西不如小时候的好吃,是不是小的时候东西好吃也存在一个问号,也可能是舌根开始衰退的问题。感觉外面这些瓜果粮食是不是质量有变化?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小孩子吃什么都香,味觉还很发达,吃的时候能感觉到美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味觉慢慢衰退,很多东西吃不出感觉了,兴趣也就慢慢淡掉了,越往后越分不清美味与否,味觉也是越来越迟钝。最后老年的时候就随便吃一点也没什么讲究,因为的确是吃不出来什么味道。随着衰老舌根不断地衰退,能够品出来的味道很少,而且说话的时候也口齿不清。有时可能是因为牙齿掉了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口齿不清的情况也是非常多的。

意根衰弱,神志不清、非常健忘,总是昏昏沉沉;

【意根衰弱】,人有眼、耳、鼻、舌、身、意,意根。意根不像眼根、耳根是真实的色法。前面的识灭掉,最后一刹那安立为意根,所以意根是一种心识。意根衰弱的话神志不清,非常健忘。放的东西也找不到或说的话记不住,总是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和年轻时就不一样,一般来讲在孩童的时候记忆很强,背东西、记东西很清楚。但是年龄越大记忆力越衰退。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总是觉得记不住有时和年龄还是有关系的。有些大德、修法的人一直都在修习无为法和了义的智慧,到了年老的时候智慧还非常敏锐的有很多。但对一般的人来讲随着年龄的增上,意根会越来越衰弱,也会越来越健忘,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当中,思维也不会很活跃。

口中原有的两排牙齿脱落,嚼不动坚硬的食物,说起话来吞吞吐吐。

现在还好一点,因为有了假牙技术。牙齿掉了还可以做一口假牙,这样一来就不会影响吃饭、咀嚼、说话了。但古代并没有这样的技术,三十二颗牙齿掉一颗就少一颗,也没有假牙可以准备。但即使现在有了假牙,也还是会出现一些状况,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体温失调,衣服稍微有些单薄,便会感觉冷得要命。

【体温失调】是由于人体的风脉明点,地、水、火、风等都开始衰败了。体温失调后会穿很多衣服,一旦稍有单薄,就会感觉非常寒冷。人越老越怕冷,也有这个原因,这都是老苦的一种体相。

支撑力下降,实在无法承受沉重的衣服。

一方面要穿很多,一方面因为支撑力下降的缘故,穿很重的衣服又受不了,走不动,所以穿上衣服后就只能坐在椅子上不动,要么躺着、要么靠着。现在情况会好一些,因为有一些既轻薄又保暖的衣服。以前在藏区,暖和的衣服就是特别厚的羊皮。人的体温下降,就必须要穿很厚的衣服,但是支撑力也下降,穿上就走不动了,只能在一个地方呆着。这也是一种痛苦。

虽然他们渴望欲妙受用,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虽老,内心的烦恼并没有真正灭尽,还是非常渴望欲妙、受用,常常回忆起年轻时或享受欲妙时的种种事情。但因为风脉明点等方面全方位下降,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再去享受欲妙。有时连走动都困难,比如要出去旅游也没办法。

由于身体的风脉衰退而造成承受力、忍耐力极其薄弱;经常受到众人的欺辱,感到万分绝望,徒生苦恼。

我们的风脉明点和心识之间存在很多关连,身体和心之间也有很多关连。风脉明点其实是构成人、构成众生的几个要素。有些是身体的因、有些是语言的因,有些是识的因。当风脉明点旺盛时会思维活跃,身体轻盈,谈吐正常。孩提时风脉明点还未完全成熟,方方面面的能力也不够,等到十八九岁、二十几岁时,风脉明点开始强盛。年轻时方方面面基本上都很兴旺、兴盛,一过中年,风脉明点就开始慢慢衰弱。伴随风脉明点和力量的衰弱,身心各方面的指标也逐渐下滑,各方面都会出现状况。通常而言,年轻时气脉明点比较兴盛,忍耐力也很强。也就是说此时的心力很强大,别人如果说几句,一般不会放在心上。但步入老年之后,人的忍耐力开始变弱,一方面是源于风脉明点的下降。

法王如意宝以前常说,年轻人要注意自己的贪欲心,老年人要注意自己的嗔恨心。为什么呢?是因为年轻时风脉明点比较强盛,贪心也旺盛,所以年轻人要着重控制自己的贪欲。步入老年风脉明点开始衰败,贪欲心不强了,但是嗔恨心却大了起来,因为他的忍耐力变弱了。法王还说要尊重老年人,这也是因为老年人的忍耐力比较弱。有时稍不留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他就有可能起嗔心、发脾气,因为他忍耐不了也控制不住。因此法王在对老年人说话、处事时要具足耐心这方面有很多教诲。一般而言,年轻人的忍耐力还是比较不错的,这方面不用太操心,但是贪欲心较大。所以说年轻人要着重控制贪欲,而老年人则要注重控制嗔心。

【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辱感到万分绝望,徒增苦恼。】因为承受力、忍耐力弱,旁人说上几句他就不堪忍受。此外,因为人老休衰,一般人都比较轻视老年人,觉得他们没什么力量。为什么有些做生意的要声明童叟无欺?意思是无论来者是孩童或是老叟,本店都不会欺骗,以此说明他很诚信。反过来看,比较容易受欺骗的无外乎小孩子和老年人。一般人对自己的父母不一定轻视,但对不相识的老人就比较不放在眼里,所以老人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欺辱。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也是有心的,是有烦恼的,他会感觉到很绝望,而且徒增苦恼,却没办法做其它反制措施。

因为身体的四大紊乱,又要遭受百病萦身、多重损恼的折磨,行住坐卧、活动活动也是气喘嘘嘘,感到困难重重。

因为身体的四大很容易紊乱,所以经常百病缠身。年轻时抵抗力强,不太容易生病。等到老年时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冒,稍微碰一下、摔一下也容易骨折,会出现很多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一些人在年轻时不注意,由此埋下很多病根。年轻时抵抗力强不易发作,等到老年之后逐渐病发,此时没什么抵抗力,就会感到病患非常多,这也是一个原因。有经验的人常说年轻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因为年轻人不太注意,比较冷的时候也穿很少,还觉得没什么。这只是因为年轻力壮,一旦年龄增大,这些埋下的病根就会慢慢发作。

事实上,对年轻人讲这些,他们也听不进去,觉得讲这些没什么用。然而等到他们老去时也会这样教育下一代,(要注意保护身体,这都属于经验之谈。)但下一代照例也不会听。所以往往出现下述情况,在行、住、坐、卧等活动中气喘嘘嘘,倍感疲劳,困难重重。这只是诸多老苦中的一部分而已,还有许许多多内容要认认真真地思维。如正值老年,则应以一种解脱的、出离的心态来思维。年轻人也应思维:有朝一日面临这种状态时如何自处?来世若选择投生为人则还要感受如是况味,自己能否接受?是被动地承受还是选择现在主动地去改变呢?如果选择主动改变,就是修佛法、修解脱道。如果被动改变,(下一世一定有轮回。)那带着业惑去投生还是会感受诸多生老病死,尤其是老苦的折磨。

下面是引用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言来解释老苦。刚刚讲了生老病死是众生的一种自然规律。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喜欢打扮也好不喜欢打扮也好,觉得自己年轻也好不年轻也好,这都不重要。关键要知道这是轮回的一部分、痛苦的一部分,要知道怎么样通过智慧的心态来看待老苦的问题。不需要逃避或掩饰,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问题慢慢就会出现。有些人很担心,掰着手指头算:三十五了,三十六了,再过几年就四十了,慢慢开始老了……很操心。其实也不需要过于操心,生老病死都是人的自然规律、众生的自然规律,本来就是这样的,没什么好操心的。我们在轮回中,生老病死经历了不是一次两次,无数次了,但以前没有通过佛法来观待,徒生痛苦而已。现在有了佛法,第一,要知道老苦是存在的;第二,如果不解脱,它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存在;第三,现在作为学习佛法的人,通过佛法的智慧来面对衰老、老苦才是要思维的。

一般形容老年人老有作为,就称他是夕阳红。怎么样在佛法智慧的摄受之下真正达到高质量、有智慧的夕阳红,做一个慈悲、智慧的老人很重要。虽然自己年老了,但仍为众生发菩提心、不断追求解脱道,这方面的心永远不衰老,这样才有意义。如果没有这些,要么很消极地等待死亡到来,要么做一些徒劳的抗争,其实在别人看起来已经很老了,但自己觉得还没有。如果完完全全把时间花在这上面是没有必要的。上师们也讲了,作为佛弟子,没有必要要让别人觉得学了佛之后很痛苦、很邋遢,穿好一点、打扮一下都是可以的,这样别人就会认为佛弟子学了佛之后还是很阳光、很积极、很向上的。我们应该要用看破的智慧来做这些事情,这是真正应该做的。

所以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以前佛陀也示现极端,刚开始享受很好的生活,后面出家修行之后就开始苦行,很长时间不吃饭、也不穿好衣服等等。后面佛陀发现这不对,两个极端都不是真实修行的正确的心态和行为。他老人家是这样示现的,他的教言也是这样教导后学的。我们也一样,不能说学佛法之前非常奢侈、挥霍,之后把自己搞成像乞丐似的,觉得这才是修行者。“你看,我这些都不执著,碗不洗,房间也不打扫。只要打扫了就是执著,不要执相、着相……”其实这是走极端,没有必要。该做的就把它做好,但做的时候不要耽著、黏着它就行了,这就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一种智慧。

这种智慧不好生起来,但这是我们训练的内容,如果做不好,就把它当成佛法来修炼。用智慧摄持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修行。既要做,也不耽著,这是一种本事、是一种修行。单纯放下来简单,狠下心来几天、十几二十天不洗澡不换衣服也可以,但这对调心没有什么作用。关键是要做,但做的过程中要通过智慧来摄受,要时刻保持佛法思想的指引,永远不偏堕于两边,这才是修行,是一个本事。佛陀怎么做、佛陀教育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一方面不要认为这和修行无关,这本来就是修行的一个内容。这样就不会觉得纠结:我到底做还是不做呀?我要出离,又要去打扮画眉毛,到底是画还是不画?以智慧心、出离心来画就可以了。但这不太容易,需要训练。因为要画的时候,可能以前的习气——贪心就开始起来了,但这时要用智慧去控制它,不要让它往贪欲发展,这其实就是修行。

下面是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言。

米拉日巴尊者说:“拔出牧桩之起式,悄捉小鸟之走式,重物落地之坐式,倘若具足此三时,祖母身衰心意败;

米拉日巴尊者讲了三组特征,具足这三组的时候,祖母身衰心意败。这个缘起大恩上师在前行讲记中讲到了。他和弟子去化缘的时候,在一家门口,遇到了一个老年人,是个老祖母。她刚开始很不喜欢米拉日巴尊者他们来化缘,非常不愿意,想要抓一把灰洒在他们身上向他们诅咒。但米拉日巴尊者说你先不要洒,先听我把这歌唱完,再洒也不迟。然后米拉日巴尊者就唱这道歌,唱完之后,她的灰早就不知不觉地掉到地上了,也生起了信心,就开始修解脱道。

这里面讲的什么教言呢?老苦,对老年人讲的老苦。【起式】就是起来的时候,好像是【拔出牧桩】。在牧场上为了拴牛、捆牛,把一截截木桩,扎在草地里面,再把牛拴在这上面,就是【牧桩】。起来的时候,就像拔出牧桩一样的起式。走的时候,悄悄的,就像小孩子抓小鸟的走式。坐的时候,就好像重的物体落地这种坐式。当然这是针对当时的老婆婆讲的,现在这个教言也可以针对很多老相比较圆满具足的老年人。所以具足这三个条件、特征的时候,祖母身体衰败了,心意也开始衰败了。

外皮集聚诸皱纹,内失血肉现凹凸,痴哑盲聋境迷乱,倘若具足此三时,祖母示现愤怒母;

这是从她的外表、外相来进行描绘的。【外皮集聚诸皱纹】,就是说她外面的皮肤,已经显现出很多皱纹。【内失血肉】,皮肤下面的血肉,因为年轻的时候气血比较兴旺,肌肉也比较丰满,但老年的时候就开始【现凹凸】,内失血肉,血气开始衰败,肌肉开始收缩,身上现出很多凹凸不平的这种情况。【痴哑盲聋境迷乱】,痴哑就是他的心境逐渐开始迷乱了,开始神志不清、口齿不清。盲聋,不一定是真正的盲聋,是眼睛看不清楚,耳朵也听清楚。境迷乱,自己的一切境界,都属于迷乱的状态中。【倘若具足此三时】,如果这三个特征具足了,【祖母示现忿怒母】,这个祖母就好像忿怒母的形像一样,就是年轻韶华消失后比较丑陋的形象。

身著沉重褴褛衣,口进冰冷浑浊食,睡处四层皮垫褥,倘若具足此三时,人狗践踏似证士。

很多人不尊重老年人,一方面有刚刚讲的原因(有些家庭是很尊重老人的,但是社会上不一定:有权有势的可能被尊重,一般的人不会);还有一个原因:老人气脉明点衰败后,忍耐力很弱,喜欢唠叨,说很多闲言碎语,有时候儿女听不进去,他就很烦,态度慢慢就会转变,这也是一个不受尊重的原因。

【身着沉重褴褛衣】,因为不受尊重的缘故,好衣服不给穿了,穿很沉重的褴褛破旧的衣裳,口里面吃的是冰冷浑浊的食物。【睡处四层皮垫褥】,看词句好像是四层皮垫子做成的被褥,但以前大恩上师讲过:破了之后补,补完之后又破,好像有四层的全都是补丁的很差的垫子,叫做四层皮垫褥。【如果具足此三时,人狗践踏似证士】,谁都不把你放在眼里,人、狗都可以欺负你。【证士】就像证悟者一样没有分别念。老年人无可奈何的时候就像没分别念,随便被说被辱骂时,像一个忍辱修得很好的人。像佛陀以前为忍辱仙人时,耳朵、鼻子任人割一样,好像没有分别。老年人像证悟者一样随便可以践踏,其实这是一种痛苦的表现。

正如尊者所形容的那样,年事已高的老人,站起来的时候,不能自然而然立即起来,必须要两手撑地,那姿势简直就像从坚硬的大地中拔出木桩一样;

【拔除木桩之起式】,有些老年人的确年龄很高,站起来很困难,不能自然而然地像年轻时,很容易从地上、椅子上站起来,必须双手撑地,姿势就像从坚硬的大地里把木桩使劲地拽出,非常费力。

行走的时候,也是弯腰低头,双足不能速起速落,慢慢腾腾蹒跚而行,的确就像儿童蹑手蹑脚地去捉小鸟一样;

【悄捉小鸟之走势】,走路特别慢,就像儿童抓小鸟时把腰弯起来,蹑手蹑脚地去抓,动静一大可能就会惊动小鸟而抓不到,老年人走路也这样。老年人有时有拐杖,有时没有,不管怎样,到了年老的时候,腰弯着头低着,两只脚也不能够速起速落,慢慢吞吞地蹒跚而行。

以前在学院看到很多老年人转坛城。有时候看到老人的腰已经弯着接近于九十度,左手拎一串念珠,右手拄个拐杖,一边转一边哇哇在念,当时就想(当然前提是我能活到这么久)也许我也会变成这么衰老的样子,腰也直不起来,走路也很费劲。他那么衰老,心中还有佛法,还左手拿念珠右手拿拐杖,还在转坛城、祈祷、修行善法,的确很不错,(很多老年人做不到,虽然老了,但是没有要念咒、转坛城这样的想法),还是很幸福的。想我自己变成这样的时候,还想不想得起修佛法,心变没变,当时在坛城上面想了很多。转坛城的时候看了很多现象,做了一些思考和发愿。那时年龄还不是很大,大概二十八九岁、三十来岁,就想我像他这样老的时候对佛法的信心会不会变?会不会继续修佛法?想这些老苦如果降临到自己身上,也一样会感受到很多衰老的痛苦……。

我们如果不解脱,的确会感受到这些实实在在的痛苦;如果是化身,这种老苦就纯粹是示现,内心当中没有丝毫痛苦,只是我们的感觉认为很难受、很痛苦。化身生老病死的痛苦早就已经远离了,在他衰老的驱壳当中没有老苦。精神上没有,只是外在的身体上显现衰老的形象,心识很自在,没有丝毫的痛苦。我们要力争达到:即便要显现老苦,也以圣者的身份来显现,那时不会有实质性的痛苦。就像当年那位老年人启发了我一样,也许成了圣者之后,能通过老苦、病苦去启发其他人。以病苦、老苦给他人修行做一些启发,这也是利益众生的一种方式。

坐下的时候,由于手脚所有关节疼痛难忍,不能轻缓坐下,身体沉重落下时,如同重物坠落到大地上一样。

【重物落地之坐式】,坐下时因为身体的支撑力很弱、没有体力,【手脚所有关节疼痛难忍】,不能够很慢地坐下,一下子砰地一声就坐下来了。【如同重物坠地】,就像物体落到地面上一样发出很大的声响,自己根本控制不住。年轻人体力好,可以慢慢坐下来,但老年时控制不了了。这就是【倘若具足此三时,祖母身衰心意败】的意思。

由于体肉几乎耗尽、皮膜聚集,几乎每一位老年人的身上、脸上都是沟壑纵横,布满皱纹;

【外皮集聚诸皱纹】,因为体肉耗尽了,慢慢地肌肉开始萎缩,皮膜、皱纹开始聚集,所以每一位老年人的身上、脸上、手上都会布满皱纹,脸上尤其明显。年轻时候很好看的身体、容貌都没有了,慢慢地变得比较丑陋。

体内的血肉减少,使得骨节暴露无遗,牙腮骨、关节头也全都凸出在外;

因为身体里面的血肉减少的缘故,年轻的时候谷姐看不出来,年老的时候很多粗大的骨节开始暴露无遗,【牙腮骨、关节头也全都凸出在外】,也是一种老苦的体现。

意念减退,已到了如痴如哑、如盲如聋的地步;心也始终处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中。

【意念减退】,心开始衰败迷乱,所以【如痴如哑、如盲如聋】。不一定是真正的盲聋,但是接近于那种状态了,看不清也听不清。这就叫祖母示现忿怒母。

全身体力衰退,想要梳妆打扮的念头已经消失,以致于穿的衣服总是破破烂烂,沉甸甸的;

【体力衰退】,像年轻时那样穿得很光鲜,打扮得很漂亮的心念慢慢也没有了,以至于穿得很随意,破破烂烂的,对新衣服也没兴趣了。这里和前面的解释不一样。前面是从一般的老年人不受尊重,穿不到好衣服的角度解释。这里是老年人自己好像证悟者一样,鲜艳的衣服不想穿,梳妆打扮没兴趣,破破烂烂的衣服穿在身上,没感觉丢人,或者说对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想法。

吃的饮食也是残羹剩饭,再加上舌的功能丧失,感觉所有的食物都是冷冰冰、肮兮兮;

味觉衰退。舌头的功能衰退了,所以吃些残羹剩饭也无所谓,将就一下就够了。吃的时候感觉不到美味,感觉所有的食物都是冷冰冰、脏兮兮的样子,都差不多。这方面也像证悟者。

由于身体沉重,无论怎样都感到不舒适,即便四周都有依靠物,也不能经常从床上起来。

由于身体很沉重,不管怎样感觉都不舒服。即便四周都有依靠物,也不能经常从床上起来,而且前面讲了他的睡处像四层皮垫褥。

人到了这时候,外面的幻身老朽不堪,里面的意识完全颓败,这该有多么的痛苦;

这就提醒我们到了这时外面的幻身都已老朽不堪了,里面的意识也是完全颓败了。这该多么痛苦!我们应该真正思维这是很难忍的一种痛苦——老苦。如果心中有佛法,内心还是温暖的、年轻的。这种心态的年轻,和有些人说自己年龄八十岁心态十八岁,这种所谓的心态年轻不是一回事。他内心有佛法的光明,永远是活力的。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在他心中还在不断发挥作用。这种心态很积极,知道生老病死,知道老苦是人生的必要环节而已。在人生的火车上要经过生老病死几个大站,就是一个过程而已,没有感觉特殊,也不容易让自己非常痛苦。虽然衰老本身的确有很多不方便或痛苦,但是他并没有被这种痛苦的假象所迷惑,没有跟着走。不管怎样,只要你投身为人,生病、衰老一定会痛苦,但是心如果真正安住在佛法的智慧、慈悲中相应正法,那么在这些老苦、病苦出现的时候,心态上不会人为地加深痛苦徒增束缚。虽然生老病死不断显现,但心态超然,此时就不会有累加的痛苦出现。

如果现在精进修法,内心通过观修佛法就知道是自然规律,不会在衰老到来时像世间普通人一样想尽一切办法挽留住自己的青春。其实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抓不住的。世间人也说既然抓不住就送一程,所以青春抓不住就送一程算了。接受自己就是老了,年老时就应该好好修行佛法,青春走就走了,现在自己到了另一个阶段,也许记忆不如以前,但是可以不断发菩提心、念咒语、打坐,这些都可以做。如果有佛法心态,不用刻意挽留已经逝去的青春,它已经走了,抓不住了,怎么挽留也不会回来了。每天都做梦哪天一觉醒来突然重返二十岁、十八岁,这种事情是不会出现的。

不管怎样,衰老慢慢到来时就好好串习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这样生也好,老也好,病也好,死也好,只要内心修行佛法的智慧不变,永远作为自己真实的依靠处(自己可以换不同的身体,但内心的境界和佛法不变,是永远的依靠),而不是把依靠放在变幻的身体上。很多时候我们就把依靠投在变幻不定的东西上,钱财、房屋、身体。最后一看,我们找的依靠处都在变化,没有一个是可靠的。身体会病,会衰老,最后会死亡,这不是真实的依靠处,真实的所依就是内心的智慧和慈悲。如果把它变成所依,那身体怎么变都不要紧,内心的智慧是不断增上的,不会像身体那样用的时间越长越衰败,智慧和慈悲心用得越多,训练的时间越长就越强壮越年轻。

真正越来越有活力的,永远不会衰老的就是无漏智,这就是我们需要训练生起的。其他方面的法的确没有一个可靠的,我们要认识清楚,不要找错依靠处。如果找错我们会失望,总有一天会发现这个不对,它变了,不再是以前认为的那种可靠的状态。但是佛法的慈悲和智慧,上师三宝的威德、功德力是永远不会变化的。这方面我们要通过学习认准,认准之后安住在这个状态中。

昔日的容颜美貌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皮肤上皱纹累累,显然已示现了丑陋愤怒母的形象;

这些容颜美貌已经消失无踪了,皮肤上也有很多皱纹,显现上已经变成丑陋忿怒母的形象。

即使众人百般欺辱、在他头上跨来跨去,也站不起来了,真好似无有净垢分别的证悟者一样。

到了老年的时候被众生欺辱、在头上跨来跨去,自己也站不起来、没办法反抗,好像是没有清净和不清净分别的证悟者一样。【证悟者】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内心类似于无欲无求,像一位无分别的证悟者。另一种是在被别人欺负的时候,除了接受别无他法,也好像证悟者一样。如果是年轻人,一般谁也不敢随随便便地欺负、侮辱,他马上会反击、而且有很多反击的措施。

因为实在承受不了这种衰老的痛苦,所以他们希望尽快死去,但是实际上所有的老人都非常害怕面临死亡,诸如此类。

因为衰老的痛苦太多了,难以忍受,会觉得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一方面想尽快地死去,结束衰老的痛苦。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只要是人都是怕死的,所以所有的老人都害怕面临死亡。死亡的痛苦是俱生带来的,一旦面临死亡的时候,都会想方设法地保护自己,不管怎么样都要避免死亡降临到自己身上。所以老年人感到很多老的痛苦的时候,一方面想尽快地死去,一方面也很害怕死,这种内心的纠结也是一种痛苦。

这种老苦,其实也相当于恶趣众生的痛苦了。

这种老苦比较接近于恶趣众生的痛苦。好像是在《广论》中看到一个教授说,老苦是逐渐而来的。如果老苦是突然到来的话,我们根本受不了,也没办法接受。但老苦是逐渐发生的,有一个缓冲,可以慢慢地接受衰老的降临。假如突然降临的话,一者心理上承受不了,二者身体上也承受不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老苦是很严重、很难忍受的。如果现在是老年的话,就应该抓紧时间修行佛法。因为已经到老年了,现在抓紧修行的话,有可能这次的老苦就是轮回中最后的一次老苦,可以选择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不会再感受老苦,即便乘愿再来,显现上面还会有衰老的躯壳,但是内心的智慧不会再感受老苦的痛苦。

对于年轻人来讲也应当多思维老苦的到来,假如现在不精进,要等老了再修行,那么到老了心会不会变化?行持佛法时还有没有这么大的力量?这都不好说。所以年轻的时候还有能力,应该好好修加行,好好地修所有的修法,把这种状态保持到老年,到那个时候的信心、智慧、慈悲心可能会逐渐增上。当内心中有了强大的三宝的加持,或者是温暖的源泉,这个时候即便老苦降临,有了智慧、应对的资粮可以去面对,这都是年轻时候攒下来的。当然并不是为了对治老苦才去精进,年轻时修了佛法,到了老年自然就会起到作用。就像现在修法到了死苦快到来的时候就会发挥作用一样。并不是专门地为了对治这一世的老苦和死苦而精进,而是为了解脱或利益众生而精进。

有了为利益众生修行佛法的勇猛精进的心,积累资粮、修持智慧,当遇到生老病死时心态、境界状态也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学习和不学习、修行和不修行之间巨大的差别。如果没有修行,就是被动承受。因为修行的人即便遇到生老病死,内心当中强大的智慧、慈悲的力量,会自动地发挥佛法的功效。修学佛法相当于附带地获得利益功德,但真正的意义还是在于出离轮回、利益众生。在座上一方面要思维老苦,一方面围绕有关老苦的相关问题观修。不单单是观修老苦,和老苦相关的内容都要展开去进行观修,要扩大视野。如果观老苦不合乎解脱道,就会比较狭隘。若能够以老苦为中心,展开去观想有关的种种法义的话,那收获的不单单是从老苦当中出离而已,而是对整个佛法修学的理念比较高的一种认知。今天的课就暂时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