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58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辅导《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是让我们的心成熟、成为法器、能够真正证悟实相的殊胜引导。里面有很多调伏烦恼的窍诀,针对我们当前的修行状况给出了很多修行、调心的方法。它的词句不难懂,但是其意义或者调心的窍诀非常直接,也非常殊胜。我们学完之后千万不要以为听懂了,而不进一步思维,也不观修,那非常可惜。

《前行引导文》的法本有三个部分,首先是共同加行,然后是不共加行,最后是破瓦的引导,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部分共同前行。共同前行有四个修法,让我们的心看破轮回,放下对尘世的耽著,生起四种厌世心,也称为四种转心法。引导对轮回厌离之后,又给我们讲解了解脱的利益,再后面讲如果要获得解脱,必须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殊胜教言。

四种厌世心的内容中,针对打破和放下执著今生的窍诀,宣讲了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然后为了打破和放下对后世的执著,宣讲了轮回过患和业因果,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轮回过患。六道轮回每一道当中都有各自不同的痛苦或者过患。当然,整个轮回都是痛苦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轮回过患非常大。如果我们不解脱轮回的话,会在轮回的因和轮回的果中不断地调换,不管再怎么调换,要不然是轮回的因,要不然是轮回的果。所以,我们的心如果不发起解脱的话,在轮回中看不到希望。

因此,要引导我们对轮回厌离。厌离的意思,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也讲过,其实我们在轮回中呆的时间非常长,受的痛苦非常多,已经足够了,这也是一种厌离。当我们对一道菜、一个景点、或者一个玩具,吃的时间或者使用的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厌烦,不愿意再吃它,不愿意再碰到它了。世间法也如是,其实我们对于轮回中六道的换来换去,按照无垢光尊者的意思也差不多可以了,应该发起出离心了。不但应该发起出离心,而且已经有点迟了,我们早就应该厌离了。

但是,因为没有修持这样的窍诀,或者刚开始的时候没有认识到它的过患,后面也没有通过思维产生定解,也没有观修,所以我们自己到现在还没有认识到轮回的过患。以前没有认识到怎么办?当然我们也回不到过去了,但不管怎么样,现在应该要认识,对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指点出来的意义,应该认认真真放到心上去学习、思维,真实地为了引导我们的心走向解脱去观修。应该抱着这个目的去观修,让法入于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被法所调伏。

有关六道各自过患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当然修没修好还要看各人的精进与否,以及福德是否深厚。前面已经讲完了六道分别的过患,现在是六道总的过患的引导,总体上我们要厌离轮回,华智仁波切给了很多殊胜的教言,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不用说是身临其境亲眼见到地狱的景象,哪怕仅仅看到地狱的图画也会令人生起恐怖、畏惧的心理,萌发出离。

在整个六道当中,地狱是非常恐怖的,不用说身临其境亲眼见到。前面我们讲了一个公案,佛陀带难脱尊者去地狱中亲自见到了地狱受苦的形象,难陀尊者非常恐怖,因而发起了真实的出离心。当然,我们自己无始以来肯定不仅见过,而且铁锅里面可能是受过苦的——不单一世,很多世我们都在地狱中受过痛苦,但是现在已经忘记了。

不要说真正去感受痛苦或者亲眼看到,哪怕是忆念,哪怕是看到轮回的图画也会让人生起恐怖、畏惧的心理,通过这样的图形可以萌发我们的出离心。因为大多数的凡夫人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能力在生而为人的同时,看到地狱中的景象。又需要出离,又需要对轮回、对地狱产生畏惧的心理,我们又看不到,怎么办呢?佛陀让我们观想地狱的种种情况,并让人在大家看得到的地方画轮回的图。看到这些地狱、轮回的图像之后,我们缘图像深入思维,就可以生起出离心。

因此,世尊也说应当在寺庙的门上绘画五分轮回图。

正因为看到了地狱、轮回的图画可以帮我们产生出离心的缘故,佛陀也说在寺院的门上应该绘画五分轮回图。五分轮回图和六道轮回图其实是一个(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是六道轮回图,还有一种说法是五分轮回图、五道轮回,是同样的意思)。这个缘起是佛陀在世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和舍利子尊者经常用神通到各个地方度化众生,当然也经常去地狱度化和他们有缘的众生。他们从地狱或者饿鬼道等地方回来后,会给世人描绘地狱痛苦的惨状、饿鬼道的惨状等等,引导这些众生生起想要解脱的心。

佛陀也知道这个情况,这也确实对很多人产生了触动,让他们真实地生起了解脱心,获得了解脱。佛陀观察到,还有很多人没办法遇到尊者或者像尊者一样经常到地狱中去观看并带回信息。此外,后代的有情比如我们也没办法看到地狱的景象。观察这些缘起后,为了让更多的有情得到利益,佛陀就要求在寺院的门上绘制六道轮回图。这个图是佛陀遍智观察之后,说应该怎么画才能比较直观地描绘出这样的情景,而且有一种加持力,能让有情看到图之后多多少少生起出离心。

现在我们在寺院门口经常能看到这些图,网上也有很多,有些大德还专门对六道轮回图的意义作过讲解。因为图画比较直观,让人看到之后容易了知它所描绘的内容——这就是六道轮回图的由来。六道轮回图中央是一条蛇、一只猪和一只鸡,分别代表贪、嗔、痴。因为一切轮回的根源来自于贪、嗔、痴,所以在最根本、最核心的位置画了三种动物,分别代表贪欲、嗔恚和愚痴心。外面一圈画了三恶趣和三善趣,黑的往下走,白的往上走。再外面一圈是六道轮回,人道、旁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痛苦,以及天人、阿修罗的景象。最外面一圈是十二缘起。图上面是佛陀用手指着月亮,意思是佛陀可以指示清凉的解脱道。

这个图直观地传递出很多信息。看了就知道众生在轮回当中感受种种痛苦,经常看、经常观察,内心当中也可以对轮回产生厌离心、恐怖心。我们就在这里面,核心就是贪、嗔、痴,不是上升就是下堕,不管上升下堕都在六道当中,不管是哪一道都没办法离开。要离开只有心向于佛,皈依佛,按佛陀指示的解脱道去做,慢慢地打破十二缘起之后,众生就可以从六道当中出离……

这些图案有很深的意义,描绘了六道轮回。平时我们除了观修、学习法义之外,还应该多看、多观察图中六道轮回的痛苦。每个人的时间、因缘不一样,有些可能看到这个图之后,再综合所学习的教义,内心当中就会产生触动,这就是佛陀观察的一种善巧方便。

怙主龙树菩萨说:“即便见闻地狱图,忆念读诵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况真受异熟果?”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即便是见闻地狱图”,见到地狱的图案;听到描绘地狱的声音;打坐的时候忆念;读诵经典、论典的时候通过文字去随文入观;或者看到很多造型(以前中国的城隍庙中最喜欢塑地狱有情受苦的像,对人们过于贪婪、不生嗔怒等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为了度化众生还有很多不同的六道的造型。)对我们来讲也能够产生一定的怖畏之心。

“忆念读诵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况真受异熟果?”单单听到、看到、忆念这些造型,我们都会产生很大的恐怖心。“何况说真受异熟果”,何况说如果我们现在不懂得取舍,造了罪业之后,自己真实要去地狱、饿鬼、旁生道中感受异熟果,那个时候可能是没办法忍受的。

当痛苦没有降临到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好像觉得都可以忍受,但真正的痛苦一旦来临,我们是没办法承受的。所以佛陀经常教诲弟子们:千万不要高高兴兴地造业,哭哭啼啼地受报。造业的时候大家很高兴,但受报的时候没有一个是悦意的,都是哭哭啼啼的。

这样思维众多轮回痛苦,理当发自内心放下今生尘世的一切琐事。

这句教言引导我们要通过思维六道众多的痛苦,发自内心地放下今生尘世的一切琐事。耽著今生(所有的时间、精力、目标都为了今生乃至于后世的安乐等等去奋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管今生当中我们有没有在痛苦中度过,不管后世转生在善趣还是恶趣,我们都是在痛苦的轮回当中漂泊。

此处教诲我们放下今生尘世的一切琐事,是因为作为佛弟子来讲,已经有了听闻佛法、修行佛法的自在和机缘,如果在有机会出离的时候,没有把重心放在解脱道,反而追求轮回琐事的话,会错失解脱。

有些时候我想,很多佛弟子本来有机会解脱的,但是因为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没有把握住机缘而错失了。他一只脚已经跨入了解脱的门槛,只要继续精进,很快就会解脱。但是由于自己的烦恼,或者说分别念没有被调伏,放弃了修行,从修行道中退失。我觉得很可惜,这种可惜度远远超过世间人,生在有佛法的时间段,没有学佛,因为他更接近解脱。

一般来讲世间人,尤其生活在中国,佛法现在还比较兴盛,但是他没有兴趣去学,很可惜。但是,已经皈依的、在修行路上的修行者们,本来已经无限接近解脱了,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放弃的话,更加可惜。所以,作为修行者的我们,应该好好思维这个问题,有自在的时候一定要精进。

如果内心死执不放今生的琐事,那么即使表面上装出一副修法的模样,也不可能真正踏上正法之路。

如果我们没有通过观修调整自心,转变意乐,内心还死执不放今生的琐事,不管是对自己的儿女、财富,还是对其他世间法的追求,一直放不下的话,即便我们表面上装出一幅修法的模样,但是也不可能真正踏上正法之路。

踏上正法之路主要不是看是否换了装束,授过什么仪式。当然,皈依有皈依的仪式,仪式结束之后就可以成为佛弟子;出家改变了装束,头发剃了,俗装换成了僧装等等,装束上面会有些改变,这些也是需要的。真正的正法之路,并不是我们看起来像什么,不是你看起来像一个居士、修行者、出家人。主要是看我们内心当中是不是真正在落实世尊的修行之道。如果内心当中落实了,不管你看起来像不像,都是一个修行者;如果内心当中不落实,看起来很像,甚至于别人说你是一个大德、菩萨、登地的证悟者,不管别人怎么说,如果内心当中烦恼深重的话,仍然不是修行者。

所以,关键是内心当中有没有真实去落实,看破、放下对今生、后世轮回的执著,一心一意地修持解脱。这方面必须要通过对轮回痛苦及其它法义的观修,引导我们的心真实地愿意不断修持,这才是真正踏上解脱之路。所以不管怎么说,内心当中要放下对轮回琐事的执著。

下面用两个公案说明教义:

阿底峡尊者接近圆寂时,一位瑜伽士请问道:“尊者您圆寂之后我就去修行?”

阿底峡尊者马上就要圆寂了,这时候一位瑜伽士弟子,名字也叫瑜伽士、瑜伽者,问尊者:尊者你圆寂之后,是不是我去修行比较好?

因为那个时候是对上师当面请教问题最后的机会了,所以他就想在上师圆寂之前,请教以后修行的安排。所以说:是不是我去修行呢?

尊者说:“修行难道就能趋入正法吗?”

尊者说,修行是不是就可以趋入正法?意思不是太满意。

瑜伽士:“那么我去讲经说法?”

尊者依然说:“讲经说法难道就能趋入正法吗?”

瑜伽士所问的两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来讲,能涵盖整个佛法。《俱舍论》中讲,所有的佛法要么讲经,要么修行。讲经就是讲修佛法,讲解主要是住持教法的,修行主要是住持证法的。所以,瑜伽士的两个问题,包含了所有有关佛法教、证二法的内容。

刚开始的时候,“我是不是去修行?”就是我住持正法,后来看起来尊者不是那么同意,那“我就去讲经说法”,住持教法怎么样呢?尊者照样是否定的。

他问:“那么我应该做什么呢?”

尊者斩钉截铁地说:“你的一切修行应当依止仲敦巴,主要就是舍弃今世。”

阿底峡尊者说,你所有的修行都应该依止仲敦巴尊者为上师,主要修持舍弃今世。是不是除了修行和讲经说法之外,还有一个单独的第三类修行,叫舍弃今世呢?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你修行、讲经说法可以,但是内心要在舍弃今世的基础上。

真正我们体现的时候,住持教法就是讲经说法,住持证法就是修行。如果直接按照字面上理解,修行、讲经说法不好,应该舍弃今世。而落实舍弃今世,无外乎禅修、放下自己的执著等,其实它也包含在修行当中。所以除了讲经说法和修行之外,从形式上来讲,找不到真实落实舍弃今生的其它方法。舍弃今世不是一个单独的法门,它应该是一个基础。通过闻思修行,内心当中对于整个世间八法舍弃、不执著。不是为了今生的欲乐、财富去讲法和修行,应该在舍弃今世的基础上讲法、修行,应该是这个意思。

尊者和瑜伽士师徒的对话,是给后代的修行者传递一种信息:不管闻思修、讲法还是禅修,如果内心当中还没有放弃对今生的执著,讲经说法、禅修都会成为今生或者轮回的因。如果修行、讲经说法变成了转生轮回的因,那就不是正法了。

阿底峡尊者是让后代在讲经说法和修行的时候,了知舍弃今世是最早期、最基础的核心法要,应将其作为重中之重。持有舍弃今世的心态和指导理念,进行讲经说法、禅修就会成为解脱道。否则就是世间法。

下面公案的内容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一位僧人转绕“热振”寺时遇到了仲敦巴格西。仲敦巴格西说:“尊者转绕固然值得欢喜,但是如果能修持一个卓有成效的法门不是更好吗?”

当时仲敦巴格西住在热振寺(热振寺是噶当派的第一个寺院,在拉萨出去坐汽车几个小时路程,有一个很清静的寺院就叫热振寺),一位修行者是噶当派的格西,很喜欢转绕法行。转绕就是右绕佛塔,或右绕整个寺院,这样可以集资净障。现在我们到一个圣地,如果有很好的佛像、佛塔,就会转绕发愿;如果寺院加持力很大,甚至会转绕整个寺院。转绕可以集资净障,所以很多修行者都喜欢转绕。格西、阿底峡尊者他们也很喜欢右绕寺院佛塔。

当时一位僧人正在转绕热振寺,仲敦巴格西为了让他知道修行的核心,也为了让后人能够了解修行的核心关要,就引出了这样一组对话。僧人正在很恭敬地转绕,上师说:尊者(当时噶当派的格西都很谦虚,尽管仲敦巴格西是氏族,也是当时所有修行者的上师,但他对徒弟还是用这样的尊称。)您转绕固然值得欢喜,但是能够修一个更加卓有成效的法门不是更好吗?意思是说:转绕还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法门。当时僧人没有会意,就说:那我应该换一个方法。僧人可能觉得转绕相对于其他修法稍次一点,所以他想换一种修行法门。

当时那位尊者想:“读诵大乘经典比转绕的修法功德更广大吧”。于是他就到经堂的走廊去诵经。

当时,尊者听到上师的口气好像不太满意,就想什么修法比转绕功德还大呢?因为学过教理,知道经典里讲过,如果读诵大乘经典功德特别大。所以他想:读诵大乘经典比转绕的修法功德更广大吧。于是他到经堂的走廊坐下来,开始读诵《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在《妙法莲花经》等很多经典中说,如果缘这些大乘经典做十法行,比如读诵的功德会非常巨大。因此,尊者就开始读诵。

仲敦巴格西说:“诵经固然值得欢喜,如果能修持行之有效的一个法门不是更好吗?”

佛经中讲诵经功德很大,但是如果能修持一个更加行之有效的法门不是更好吗?听起来上师还是有点不很满意的口气。这个僧人还是没有听懂上师所说的教义。前辈修行者就是通过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给后代的修行者传递出很多重要的信息。

那僧人又想:修持禅定该比诵经修法功德更广大吧。于是放下经书,在床上闭目而坐。

僧人是一个很听话并且依教奉行的弟子。既然上师不欢喜,就想调换一下修行方式,又想到禅定应该比诵经的功德更广大。于是就,放下读诵经书,在床上闭目打坐,开始禅修。

仲敦巴格西又说:“参禅也是值得欢喜的,如果能修持一个行之有效的法门难道不是更好吗?”

这时,仲敦巴尊者还是不满意,又说:参禅也是值得欢喜,也是一种善法,但是应该行持一个更加行持有效的法门。

这时那位僧人实在已想不出别的修法了,只好问格西:“尊者啊,那么我该修什么法呢?”仲敦巴格西回答:“舍弃今世!舍弃今世!”

这时,僧人也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功德更大的法,只好问格西,那我到底应该修什么法?仲敦巴格西回答:应该是舍弃今世,舍弃今世。

所以,真正的法应该建立在舍弃今世的基础上,如果以此为前提去转绕,这样转绕的法行就会成为解脱道;如果以舍弃今世的心读诵大乘经典,读诵大乘经典的善根就会被解脱心摄持;如果用舍弃今世的心去禅修,禅修本身就会成为解脱道。反过来讲,不管是转绕、读诵经典还是禅修,如果内心耽著轮回而做,就永远没办法成为直接解脱的因缘。

并不是说这些修行不好,而是说如果做这些修行的时候,舍弃今世这个因素有所欠缺的法行,不会成为真实完整的、能引申出解脱果的修行。

很多修行者就是为解脱而修行的,但是如果在修行过程中因为自己的傲慢、福报不够或因缘没有集聚,总之,在最初期没有遇到也没有生起,对修行来讲最重要的思想,比如舍弃今世,修行就迟迟没办法上路。即便我们在行为上做得再轰轰烈烈,实际上,修行还是没有上路。只有当内心中发现舍弃今生的重要性,然后在内心中真实引发出想要解脱的心,所有的修行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此时,修行真实地开始发生。否则,看起来像修行却不是真正的修行。

阿底峡尊者和仲敦巴格西对弟子的教诲体现出来的意思,不是不去转绕、诵经、打坐。其实除了这些也没什么可做、可修的。只是在做这些法行的时候,应该以看破今生的心态来做,以看破今生的思想引导修行,因缘具足之后,它就会成为解脱道。

即生尘世间的一切琐事,会导致自己现世直至永远无法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务必要彻底斩断此生的牵连,学修后世菩提,而能巧妙为我们开示了脱生死、证得圣果的人唯有具足法相的上师,再没有任何人能做到这一点。

这段教诲是说现在轮回当中、尘世间做的所有琐事(“琐事”是指和解脱道无关,以追求世间八法为目标的事),都会导致现世即从现在直至永远,都无法从轮回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因。

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做个好人,有机会的时候好好享受一下,但这就是追求今生琐事,心没有投向真实的出离、解脱。像这样追求今生琐事的发心和行为,就会导致现在乃至永远都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可能你会想,永远不会解脱,是不是和佛讲的一切众生具有佛性、都可以解脱相矛盾呢?没有矛盾。实际是讲一直耽著轮回琐事的心,在不断除的情况下,永远没办法获得解脱。什么时候心开始厌倦轮回了,开始真正追求解脱道了,从这儿开始,人生另外一条路——解脱道就出现了。

所以,心一直耽著轮回的时候,所展现的全都是轮回之道,因为这里面没有半点解脱的因缘。心一直耽著轮回琐事的话,心和心所展现的未来情景当中,没有一个因缘是和解脱相关的,所以无法解脱。什么时候通过上师的恩德,道友的帮助,认识到这个问题,自己愿意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而开始奋发的时候,慢慢心上就出现一条全新的路。因为心开始关注看破今生、关注解脱道,所以一条全新的路在我们心前开始展现,目标也慢慢开始浮现了。

如果能把看破今生落实到底,把菩提心、空性等修起来,这时候解脱道路就越来越清晰、广阔,走起来越来越顺畅。所以现在是目标的选择问题。如果没有看破今生,那面前解脱的希望都没有,连一点解脱的种子和习气都没有。等到什么时候有了看破今生的心,从这儿就开始解脱了。因为心上面就会开始发展出新的习气——解脱的习气,一条新的解脱的路就开始了。

所以务必要彻底斩断对此生的牵连,这个说起来容易,却没有办法做到想斩断就斩断,有些人甚至连斩断的勇气都没有,更不要说真实地开始学修了。觉得要和现在的生活完全决裂,彻底斩断对今生的耽著,太难了,做不到,所以干脆就逃避了。

但是这个方面光想想是不行的。前面我们讲有些人甚至生不起这种勇气,但是我们还是要慢慢去学习。学习什么呢?就是学习这些轮回的痛苦。慢慢就会知道人的痛苦和不如意。慢慢开始去学习、去观修,这个观念就会在内心当中生根发芽。然后再去观察整个轮回的过患和痛苦,观察业因果、无常、暇满人身等等。一一观察下来之后,通过法义的加持,我们的心慢慢就会转变,对于现世牢不可破的执著就会出现裂痕,逐渐就会散裂掉。所以不断地学习,对于我们内心根基的成熟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每个众生皆具佛性,但是我们在轮回当中飘得太久了,这个佛性被我们遮盖得严严实实的,一点缝隙都没有。现在就要让这个将我们的佛性掩盖得那么坚固的障碍裂出一条缝来,让如来藏一点点的光明、一点点的暖气散发出来。这个时候就会引发解脱的心。慢慢地开始修行,让这个裂缝越来越大,让它不再坚固、逐渐坏散,乃至于最后完全现前我们本具的佛性。

斩断今世的牵连、修学后世的菩提,我们自己是做不到的。能够巧妙地为我们开示了脱生死之道、让我们证得圣果的人就是具有法相的上师。佛做什么事业?佛做的事业就是引导众生趋向于实相的觉悟。佛陀已经入灭了,那么谁在做佛的事业?具有法相的上师。不是说只要有上师名称的人就是佛的代表,就是在做佛的事业,不是这个意思,一定是要具有法相。真正具有法相的上师才懂解脱道,才会知道我们应该修学什么、应该舍弃什么、怎么样善巧地引导我们趋向于解脱。所以说能够接引我们趋向于证悟法相的,就是具有法相的上师。除了具有法相的上师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师。

其他世间的教授、科学家、大老板或者领导,如果没有学修没有证悟,是不可能指引我们解脱的。他们可能在轮回当中的某些事情上比较通达,可能有能力指点我们去发现某个商机,或者帮助我们发个小财。但是,让我们生出离心、发菩提心,这个他们自己都没有,更何况帮助我们?这是不可能的。

能够帮助我们了生脱死的,只有具相的上师,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应该全心全意地依止上师的法要去观修,才能够帮助我们解脱。世间的人有谁能够帮助我们?谁都帮助不了。这不是我们究竟的皈依处,也不是我们究竟的依靠处。究竟的依靠处、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的,只有具有法相的上师。

因此,对于今生的父母双亲、亲属友人、财物受用一切的一切要弃如唾液,衣食住行等随遇而安,全心全意地修行正法。

就是因为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的只有具有法相的上师,所以不能过度耽著于父母双亲、亲属友人、财物受用。

在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觉得父母双亲、亲属友人是我们的依怙。因为我们在痛苦和无助的时候,可以找他们倾诉和寻求帮助,以减轻我们的痛苦;当我们没有财富的时候会没有安全感,就会去寻找很多财富和受用,认为这些是我们的依止处,可以减轻我们的痛苦,让我们心安。

但是真正来讲这些是不稳固的。轮回当中不可能有真实的稳固的依怙,当然对解脱道来讲更加没有力量了。此处说既然要解脱,就不应该把希望放在世间的父母双亲乃至财富受用等上面。如果我们要求解脱道,我们的心就要对这一切弃如唾液。弃如唾液就是完全抛弃的意思。“衣食住行随遇而安,全心全意地修行正法”,衣食住行能够让自己保持生存就可以了,主要的精力应该用于全心全意修行正法。

这个标准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修行者如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看到了轮回的过患和解脱的利益之后,完全地舍弃了王位、钱财、父亲、姨母,舍弃了所有的财富受用和尊贵,一心一意地去修行。他通过化缘的方式来生活,一心一意地修法、追求解脱道。还有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不管是在印度、汉地、藏地,还是泰国、日本等等,有佛法的地方就有很多这样的高僧大德。他们也是完完全全地舍弃这一切,在寂静处一心一意地出家修行。这些都是上等的修行者。

中等的修行者不一定能够做到这么绝然的完全舍弃。可能行为上不会舍弃,但是没有执著,或者说内心当中执著比较弱。他知道解脱最重要,所以他的心是一心求解脱的。但是在行为上可能还是保留了亲情的眷顾、财富的受用等。还是和一般的世间人一样生活、工作。但同时他也是一心一意求解脱。这二者比较起来看的话,中等修行者必定有很多琐事要处理,一个人的时间就这么多,如果要花时间去工作、去照顾家人,必定是时间不够用。也许他的心可能很清静,但必定时间就少了。

下等根基的那部分人可能连这个也做不到。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一般的人对于父母双亲、亲属友人、财富特别地执著,要像唾液一样全然舍弃这么严重的执著。太严重的执著会导致我们很多的知见发生问题。因为我们过于执著这些财富受用、父母双亲等等,导致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这个上面。将父母亲人等等做为首选,自己的修行计划无限制地往后排。所有这些世间的事情永远排在第一位,修行和任何的世间事件发生冲突的时候,自动排在后面一位。又有一个事情上来又排在最后一位。最后修行排在最后一位上面,永远要为其它的琐事让路。这个时候我们解脱的希望就很渺茫。所以不管怎么样,过于严重执著还是要抛弃的。

以上我们把这些教言针对不同的根基大概分了三类。一类是完完全全抛弃,内心当中抛弃后不会执著,行为上抛弃了之后就赢得大量时间、精力,放在一心一意地修行正法上面。一旦得到法义会反过来利益有情。中等的根基也许就是走不开,但是心没有执著。下等的根基过于耽著也必须要放弃。大概可以这样理解。

下面这个教言也是直接指出我们过失,让我们的心安住于解脱道。这个教言也是非常殊胜,我们应该好好去体会、思维和观修。

印度单巴桑吉说:“此事此物好似过往云烟,千万不要执著为常有!

首先让我们不要把一切的事物执为常有。为什么不要执为常有呢?因为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一切事物,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好似过往云烟一样。我们现在觉得这个事情特别重要、这个东西特别好,过两三年、五六年再来看的时候,这些事物早就过去了,没什么可耽著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知:这个事情如果是以前已经发生过的,它就已经消散了;如果是现在正在遇到的,它终究会消散,千万不要执著为常有。

如果我们对于此事此物执为实有、常有的话,这种心念会影响我们对当前事物的正确判断。因为我们的内心会被这个实有、常有的观念所影响。如果认为它是实有的、是常有的,当然我们就会觉得不能放弃,应该要争取或者要怎么样。因为我们执著自己、对方是实有的,执著一切都是实有的,就会认为此事此物是实有的。

不学佛的人也不一定有“实有”这个概念。但是他觉得他存在,这种想法其实就是执实有。当遇到不好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想去报复;遇到好的事情就会想怎么永远地拥有等等,就会影响自己正确的判断。但如果我们知道事物是无常、无实的,安住在这种智慧的思想当中,就会觉得这些都会过去的。几年前曾经遇到过的一些事情,当时放不下,但是过去之后慢慢也就放下了。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无实、无常的智慧的话,那么当事情正在面前显现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非常正确、清醒的智慧去面对它。这就会给我们省去很多的麻烦、很多不必要的过患,这就是智慧的抉择,千万不要执实执常有。看起来好像只是一句理论,但其实这里面包含着很多人间的智慧,让我们面对事物的时候做出正确的抉择。

一般来讲,越执实、越执常,我们的痛苦和烦恼就会越多。一个人的执著越大麻烦就越多。一个执著大的人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斤斤计较。因为他执著,对这个放不下,对那个也放不下。心量就小、斤斤计较就比较明显,给他带来的痛苦和麻烦当然就多。别人对这个事情很容易看破放下,他放不下,就会带来麻烦和痛苦。

相反,如果智慧越广阔、心胸越广阔、见解越高,能够带来痛苦的东西就越少。像菩萨们已经证悟了空性,有什么能够引起他们的困惑呢?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引起他们的困惑。好东西不会引发他们的烦恼,不好的事情仍然不会引发他们的烦恼。佛就更不用讲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完全地了悟了这些法的本性,本来就是如是。他已经完全安住了,没什么东西可以困扰他的。

困扰我们的就是执著。对这个东西越执著,就越能够困扰我们,对我们的打击就越明显。如果我们慢慢放松对它们的执著,比方此处说“不要执著为常有”,慢慢地安住它的本性的话,就没有很多东西可以干扰我们。就是这个道理。从这方面来看的话,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地学习中观、般若,学习真正的法义,执著越放松或者说越少,我们的安乐就越多,因为没什么东西让我们痛苦。让我们痛苦的就是执著,越执实痛苦越大。

一切名誉犹如空谷回音,千万不要逐名求利,应当修行法性!

“名誉”也是有情非常喜欢追求、并想方设法去守卫的。此处告诉我们,所有的名誉、别人的赞叹、名声这些方面的本质是空性,没什么实有,“犹如空谷回音”一样。

很多人赞叹之后就不执著了,但是我们自己却觉得,谁谁谁对我很在乎,谁谁谁在赞叹我……把这个抓住不放,好像有了名声之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对方赞叹完“你是个好人,你是个大修行者”之后,这个语句就消散了,你再去找根本找不到,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无自性的东西。但是我们自己听完之后,牢牢执著它,经常有空的时候就想一想,你看那天那个人是这样赞叹我的,他的词句是这样的……有时把信息再翻出来看一看,他发的文字是这样赞叹我的,经常性地自我安慰。

这些东西都好像是空谷回音一样,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千万不要逐名求利”。一方面来讲,“名誉”的本质就是空谷回音,不值得我们去追求。如果去追求的话,我们的心就不会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对名利过度地执著,就会忘失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完全被名利冲昏头脑。该做、不该做一概不管,只要得到名利就可以了。如果处在这种状态当中的话,就真的会生起烦恼,而且会造很多的罪业,就会流浪生死。

“不耽著名利”也是让我们头脑清醒的一个教言。凡夫人一些暂时的名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我们前世是历史上的某个名人,也可能得到过很多的赞叹、名誉,但现在又怎么样呢?现在还是一个凡夫人,该有的烦恼、痛苦一样不缺。而且再往后的轮回肯定比现在还要惨得多。所以这个没有什么意义的,应该知道。“不要追名逐利”。不要说没有福德根本追求不到,即便追求到了又怎么样?还是过往云烟一样,没有什么利益。

为什么应当修行法性呢?因为法性才是最稳固的,法性得到之后才是一得永得。第一个,不像空谷回音一样没有实质,法性是万法的本性。法性(如来藏)里面具有功德,是稳固的自性。第二个,为什么我们要追求法性呢?因为法性不像名利一样,追求完之后不去保养或是即便保养了,最终都会丢掉。比如前一世我们可能是一个很红的明星,但又怎么样呢?死后所有的名利和我们就没有关系了。所以名利追求完之后还会放弃。法性值得追求,因为一旦证悟、现前了法性,永远不会再丢失的,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般的众生就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帕单巴尊者帮助我们认清形势。法性和名利、法性和世间八法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这样的:后者没有一点本质,而法性是有坚固的自性。名利追求完之后就自动放弃的,法性追求到之后永远不会放弃。名利追求到之后能够给你带来多大的利益?有些人在出名之前特别想出名,生怕自己不红。一旦出名之后就觉得很麻烦:走哪个地方都是很多人追着,又是记者拍照,又是粉丝追来追去,干扰他们生活的平静。出门就要戴大帽子、戴口罩、戴墨镜悄悄地走……。有钱也麻烦、没钱也麻烦。

世间的事情没有一个真实地对我们有利益的。虽然得到了名利可以得到一些满足,有钱了之后可以得到一些好的受用,但是跟随这些名气和受用而来的就是很多的担惊受怕、很多的不自在、很多的烦恼。得到法性之后不会有这些问题,生怕别人知道你证悟了,这个不会的。内心当中已经完全趋于平静了。因为现证了法性,所有的恐怖、疑虑、所有这些痛苦的因素全部没有了,这个完全不同的。

我们追求解脱道,觉得法性离我们太远了,没有一点概念。只不过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如果像了解产品的性能一样对法性有了解的话,我们绝对会去拼尽一切来追求、现证法性。现在我们对于解脱道的兴趣不够,是因为对解脱的性能还不了解。“追求解脱还不如追求世间八法”,就会有这样的想法。上师诸佛就是要我们知道解脱是什么。一旦我们真实地知道了、想要去追求的时候,就一定会舍弃世间八法、轮回琐事,因为它没有什么意义,只有法性的解脱才是最有意义的。所以此处说,“应当修行法性”。

修行法性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看破今生对名利的耽著。一方面想要追逐名利,一方面要追逐法性,南辕北辙,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修行、现证法性的第一步,就是要看破今世。

漂亮衣裳宛若绚丽彩虹,应当身著破旧衣衫而修行!

人们对于漂亮衣裳非常地追求,此处说漂亮的衣裳犹如绚丽的彩虹一样,看起来很好看,实际意义并不大。有些衣服可能买不起,即便是买到之后过段时间可能潮流就变了,或者穿几次之后感觉不舒服又不喜欢了。所以说永远没办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应当身著破旧衣衫而修行”。

有些修行人、出家人的确就是穿著破旧衣衫,也没有很多耽著的,通过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去修行,破旧衣衫几乎就成了必选了。如果修行要好衣服,代价是很大的,而破旧衣衫容易,随便敲开一户人家说我要一点破旧衣衫,都可以给你几件;但是你敲开门说我要某某品牌的时装,别人肯定不会给你。修行人是以最简单的方式生活。当然我们这个地方讲的是一些出家正在苦行的人。

如果是世间的修行人,就不一样了。“破旧衣衫”的意思一方面来讲,不要刻意去追求,有些衣服可以穿几年就尽量穿几年,不一定刻意要去追求什么潮流。追求潮流的话就会是这样的:刚刚一得到,新的一个时髦的东西又出来了。这样是永远赶不上潮流的。另一方面来讲,大概就可以了,不要太差、也不要过于地去追求这些新潮的东西。

还有一种意思,就是上师们也有对在家修行人的教诲,有些修行人在学佛之后,尤其是看到这些教言之后,可能没有理解这里面的含义,刻意地穿很脏、很旧的衣服,在城市里走来走去。不学佛法的人看这个人不学佛前还像那么一回事,学佛之后就变得这么脏这么臭,穿的衣服这么差,给他的感觉就是不能学佛:如果我学佛了就会变成这样,内心中开始抵制、排斥。这是另外一种情形。

上师们给我们教诲,是让我们内心中尽量断除这些过度的执著,但是该穿的好衣服、该打扮的,上师们也说了,还是要打扮,尤其是城市里的修行者。因为不单单自己要修行,在别人面前也要体现出一个佛弟子的形象。如果行为太过于怪异,别人就会躲着我们,谁还愿意来学习呢?不学习,佛弟子的团体没办法壮大是一方面,关键是这么好的佛法,因为我们的行为导致别人不学习,那就很可惜!

基于这样的考虑,上师们也说:“城市里面的修行者,必要的话可以化妆,可以穿好衣服,可以过好生活。不必要刻意去怎么样,但是尽量要修行,要知足少欲,打压自己不必要的一种欲望,这个方面要走中道。”帕单巴尊者给的教言是最高标准,是给这些能够在山里修行的人的。上师们给的教言不单单对一个地方,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会给不同的教言。城市里面的修行人应该怎样,山区者应该怎样,有很多不同的教言,我们应该全面地了解。只有全面了解了,我们自己行持的时候才不会出错,给别人介绍的时候也不会出错,因为全面了解了你就知道每一部分人是怎么样的实际情况,之后才可以去辨别。

如果都不知道,假如今天一个道友学了这一段话,他就觉得应该是这样子的,生起很大的信心:好衣服全部扔掉,然后去外面捡烂衣服,故意把房子搞得很乱很脏,觉得自己是修行者了。碰到道友的时候就说:“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他自己也许认为这样是对的,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我们没有分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什么背景、给谁讲的就这样去做,可能不是真正的善巧方法。

最高境界、最高标准应该是这样的。但如果做不到呢?因为很多人的确做不到,城市里边的人有几个能够完全做到这些呢?做不到怎么办?还有一套方案,还有B计划,A教言之后还有B教言。B教言就是说,如果你在城市里面,要让周围的人对佛法生起信心。不单是你说话的方式,你的性格、善良要给别人展现,还有你的积极阳光。要让别人觉得,不是学佛必须要成为一个怪人,不是学了佛就要抛弃世间的生活,他很多时候就担心这个。在不影响自己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学习佛法,他是愿意的。首先可以给他们这样一种观念,让他进来学习之后,慢慢地,佛法的思想在他心中发生作用,那时候不管是穿好衣服还是不穿好衣服,其实没什么。关键是心要转变。但是刚开始就把路堵死,他就没有机会了。心调伏之后这个人才会知道,穿好衣服和不穿好衣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可以穿很差的衣服,也可以穿好衣服,都可以。如果我们觉得穿好衣服和穿坏衣服都可以,这个时候心就成熟了。

以前大恩上师讲过一个敦珠法王的教言:“好也好,不好也好,都可以;有钱也好,没钱也好,都可以;快乐和痛苦都可以。”这就是一种超然的智慧,我们要达到这个标准。不刻意追求贫穷的生活,也不刻意追求达不到的好生活,不管怎么样都可以。有了因缘就过好生活,因为他内心中就是这么超然:好生活也驾驭得了,坏生活也驾驭得了,好生活不会让他堕入迷乱,坏生活也不会让他沮丧和恐怖,这就是真实的智慧。我们要努力达到这种中道智慧!

对这里的很多教言,我们在看、在学习的时候,要理解不同的情况。

自己的这个身体是脓血、黄水的臭皮囊,千万不要执著珍爱!

我们现在这个身体里面是充满不净的,有很多脓血、黄水,很多内脏、屎尿等充满着这个臭皮囊,所以不要过度执著、过度珍爱。

这个身体是很多烦恼、痛苦的因缘。为了满足身体各式各样的欲望,我们拼命地造业,把大好的时间花费在这个身体上。为了它更好地享受、不感受很多痛苦,我们拼命地创造很多的因缘。但是太过于执著、珍爱它,我们就会不惜一切去造罪业,会损失很多修行的机缘。对于这样的身体不要执著珍爱。

但是不要执著珍爱也不需要去走极端。让我不珍爱,那就天天折磨它,或者杀死它(自杀),这也没有必要。《四百论》中讲:“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意思是我们虽然看到了身体有这么多的过患,犹如怨敌一样,但还是应该保护我们的身体,因为这个身体具有戒律、长久住世的话,能做大福德。

身体可以帮助你做很多的大福德,说它有过患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我们对身体的执著太过分了。所以讲不要执著,要把过分的执著打压下来。之后也不至于要去折磨它,即便真的生起了想要折磨它的心,但是《四百论》的教言告诉我们,应该保护身体。因为以身体为所依可以发菩提心,可以做很多的善法,可以修密法、灌顶,可以做很多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应该把这个身体纯粹当作一个工具,不应该把它当作国王、公主一样供起来。身体可以帮助我修行正法,除了这个之外,不必额外地珍视执著,否则就是痛苦和烦恼的来源。

美味佳肴也是粪便的因,千万不要整日都是为了充饥果腹而奔波忙碌!

这是针对我们对于美味的执著,这也是众生俱生而来的执著,都想追求美味。

上师也在很多地方讲过,有时为了吃一顿饭跑很远的地方,听说哪个地方有特色的食物,开好几个小时的车去吃、去等,吃完之后又开好几个小时的车回来,很多时间浪费在上面。吃一次不够,还要反复去;吃一个地方还不行,哪个地方有好吃的经常去,浪费时间。

还有,现在的美味佳肴虽然有些是素食,但是更多都是和众生的生命有关。如果追求美味佳肴,而没有考虑到食材的来源是有情的生命——食用的这些东西都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啊!它们如果不被杀死,我们也吃不到。太过于执著时根本考虑不了这么多,反正吃到就可以,所以很多时候因为追求美味佳肴也造下了堕落的因缘。

其实美味佳肴就是在吃之前味道好闻,吃到嘴里时舌头上有点感觉,真正咽下去之后就没有什么精华了。不要说是咽下去之后或拉出来,就是嘴巴里嚼了再吐出来,也没有人想吃这个东西,你自己都不想吃了。这样讲来就是对我们的舌头有一点点刺激,实际上美味佳肴最后也变成粪便,所以是粪便的因。

我们要全盘考虑它的因果和过患,方方面面考虑好之后,就不会整日都为了充饥果腹而奔波忙碌了。饮食可以简单一些,能够存活就行了。即便修行不好,也不应该在饮食上,给自己的修行造成大的拖累。如果我们修行本身就不好,还要通过这么多饮食的追求,让自己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造下很多的罪业,根本就不值得。这个方面我们要考虑。

这些教言可以引导我们去掉烦恼,对饮食、受用有一个正确认知,之后做正确取舍,这是很重要的。

感觉外界会招致怨敌四起,应当安住在深山等寂静的地方!

“感觉外界”,谁在感觉外界呢?六根在感觉外界。六根经常散于外界,眼睛看到色法,耳朵听声音,这就是不断地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感觉外界。“感觉外界会招致怨敌四起”,“怨敌”当然可以直接理解成世间的怨敌;还有个意思是,因为我们感觉外界,放纵自己的六根,会造很多罪业,之后罪业成熟,我们就会受苦。所以从前因后果看起来,就好像感觉外界把怨敌招来了,让我们感受很多的痛苦。

谁愿意招致怨敌呢?谁愿意去感受痛苦呢?都不愿意。我们对果不愿意接受,但对因方面的制止远远不够。如果不愿意招致怨敌,不愿意招致痛苦,就应该尽量收摄自己的六根,不要让六根经常散于外界、感觉外界。因为感觉外界会招致很多不悦意的痛苦、烦恼,怨敌四起,所以应该安住在深山等寂静的地方。这种地方能感觉的东西不多,虽然耳根眼根正常开放,但看到的是森林、流水、动物;听到的是风声,水声之类。看到的少的缘故,产生的分别念就少,起心动念、造业也就少了。

虽然,不管是深山寂静处,还是在滚滚红尘中都会起心动念,但是外界环境繁杂与否对我们心的产生还是有影响的。如果外境过于繁杂,产生恶心恶念、分别念、习气的机率就高得多。如果在寂静处,基本上很难生起。我们都有这样的亲身感受:在城市里面呆惯了,到处都是人,闹哄哄的。一旦离开了,到了深山里,一下子心就清净了,感觉很舒服,烦恼也少了。看不到很多东西,听不到吵闹的声音,闻到的也是很清净的气味、森林的味道。听到的是鸟语,闻到的是花香,看到的是满目的葱绿,内心中就很平静,深山中心就很容易静下来。这就是很明显、很直观的对比。

“应该安住在深山的寂静地”,这是针对于出家的修行者、一心的舍世者来说,如果要好好修行,最好的选择就是深山等寂静的地方。城市里面的人,大恩上师讲了,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小区里面专门用一间房子作为静室,陈设简单些,布置成一个禅修室、寂静地。平时早晚,到里面去打坐、观修,类似于一种寂静处。因为里边设施很齐全,闭关也可以。大恩上师曾经有这样的教诲:如果有条件,就去真正的深山等寂静处;如果没有条件,比较僻静的小区里也可以找到寂静的地方,还是可以观心的。

迷乱的荆棘会刺入内心,所以应当修持平等性!

迷乱的荆棘就是很多迷乱的分别念,把这些迷乱的烦恼、分别念比喻成了荆棘。荆棘很尖锐,手、脚等身体上裸露的部位碰到了荆棘,就会被刺入,让我们感受痛苦。很多迷乱的分别念就像荆棘一样,会不断地刺入内心,让我们的内心感受种种痛苦和烦恼。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地修持平等性。不平等的心就是迷乱的心。

修持平等性,要修自他平等,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我和众生追求离苦得乐的心是一样的。所以我应该安住平等,就像我自己想要解脱一样,我愿众生解脱;就像我不愿意受苦一样,我也不愿意众生受苦等等,修持这种世俗的平等性。还有一种平等性是胜义谛的平等性,就是我和一切众生的法性平等,如来藏是一味一体的。通过这种方式修平等性,就会灭掉很多的迷乱。如果修持世俗的平等性,伤害众生、打击众生的心等这方面的迷乱就不会有了。如果修持胜义谛的平等性,那么自他分别,还有很多其它的分别也不会有了。

安住在平等性之后,迷乱的荆棘就不会刺入我们的心,不会扰乱我们,也不会让我们感觉到痛苦。如果我们自己把心修平等,修好了,也可以帮助众生拔掉刺入内心的一根又一根的荆棘刺。

一切需求都来源于自己的心,务必严加守护自己的这颗心!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保护自己的心,一切的需求来源于自己的心。

从世俗的、轮回的角度讲,我们遇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的心创造的。因为起心动念而造业,业成熟于外在的所有东西。如果在轮回中,想要这些好的需求,就要守护好自己的这颗心,让心处在善良、慈悲的状态当中。如果想要追求解脱的安乐,解脱的一切所需也是来源于这颗心。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去修行,那么所有出世间的需求也可以从我们的心中不断地出生。

轮回当中一切好的需求来自于自己的心,不想要的东西也来自于我们的心。比如痛苦,没有守护好自己的心,就会遇到很多的痛苦。此处讲需求,既然需求来源于自心,我们就不需要把所有的精力时间放在追求外在的因素上,心才是主要的。当然并不是不需要外在的行为,而是主要的因缘是来自于我们的心。所以如果能修好自己的心,守护好这颗心,就可以产生一切善妙的需求。《入行论》中讲,“布施依心、持戒依心、安忍依心、精进依心、禅定依心、智慧依心”都是依靠心而有的,所有的世间安乐依心创造,所有的解脱道安乐也是依心而出生。如果我们把心修好了就可以得到一切需求。所以佛教是内道,内道也是护心、修心之道。

不管别人知不知道、了不了解,自己还是应该去努力,严加守护自己的心。把自己的这颗心守护成出离心、非常柔软的慈悲心,很清净的心,然后信心、等净无二的心、实相的心,全都是因为这样的心才能带来所有阶段性的安乐和究竟的安乐。

如意宝自身固有,万万不要一味贪著饮食财物!

如意宝可以赐予一切的需求,了义的如意宝就是我们的佛性如来藏,每个人都有的,“自身固有”。所以“不要一味贪著饮食财物”,贪著这些就说明心在往外散,就会忘记反观我们的自心。而反观自心才是寻找本具如意宝的正确的途径。

如果要一切如愿,要让这颗如意宝现前,不是往外寻找饮食财富能够找得到的,而是往内寻找,寻找自己心的本性。只有往内寻找才能够找到这颗如意宝,一旦找到了,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欲都可以完完全全地如意拥有。这里面的差距非常大:一方面是往内寻找法性,找到自身本具的如意宝;另一个是根本不知道这回事,一味地往外追寻,在轮回中已经追寻了数不清楚有多少劫,找到了什么?现在还在找,还在打听哪个地方有好吃的东西,还在为了得到这些饮食拼命挣钱。但如果我们早就往内观,寻找内在的如意宝,早就不会担心这些了,早就在帮助众生解决问题了。我们一定要知道这里面巨大的差别。

闲言碎语过多只能成为诤讼的根源,应当象哑巴一样默默不语!

闲言碎语说太多了就会变成诤讼的根源,因为语言是内心的外现。

说很多闲言碎语只能说明你心中喜欢这些,如果心中很厌恶,会在语言中表达出来吗?根本不愿意。喜欢说闲言碎语说明心很乱,心乱就会说很多闲言碎语,内心散乱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还有,闲言碎语过多总会成为诤讼的根源。有时候我们背后说人,像现在朋友圈的消息一样,转来转去又转到自己这里来了,怎么转回来的都不知道。背后说别人也是这样的。你说的人来跟你当面对质,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好像我交待过别人不要说出去的,请他保密的,为什么现在别人找我对质了。说明说得太多了总会成为诤讼的根源,之后就要疲于应对,诤讼的时候你就会生烦恼,又开始新一轮恶业的造作。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

“修行者应象哑巴一样默默不语”,当然这是最高标准了。真正的修行人没有必要做很多事情,他一心一意地修行,不用操心家庭、工作,可以象哑巴一样默默不语,一直念咒、诵经、观法性,不会说没有必要的绮语。城市里的人像哑巴一样默默不语可能是做不到的,但是没有利益、没有必要的话能不说就不说。如果以前喜欢说这些话,应该在了知它的过患之后,尽量地控制,不要让自己的语言成为诤讼的根源,成为堕落的因,这是很重要的。

心本身显现种种业,千万不要围着饮食团团转

我们的心本身可以显现种种的业,所以不要围着饮食团团转。饮食只是举个例子,其实饮食、衣着、住房等等都可以包含在里面。

我们的心不要老是围绕世间的很小的事情而转,可以让它显现种种业——心是可以显现种种业的。心既可以显现痛苦,也可以显现快乐;既可以显现暂时的事,也可以显现究竟的事,我们的心是有很大的潜力的。所以应该让我们的心显现菩提的大业,解脱道的善业;让我们的心投入到慈悲心、种种的修行上面,让它们显现这些和解脱道有关的业,而不是显现围绕饮食团团转的心,这个是没必要的。应该广泛地去闻思修行,对众生发起慈悲救度的心。这个很重要。

加持原本是从内心生起,应当祈祷上师本尊!

这也很重要。平时我们碰到一个上师要请求加持,就会把头伸过去,请上师给加持一下。我们觉得这样碰一下头就是加持,是不是呢?肯定是。这是一种形式,但真实的加持是从内心生起的。内心有几分清净心,就能获得几分真实的加持。而不只是在头上有一个被触摸的感觉,才觉得被加持了。如果内在的信心、清净心不够,即便上师用他的手、法本给你加持,所能够得到的利益还是有限的。如果以信心求加持,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在上师面前,把头伸过去请上师加持的同时,内心充满了恭敬心也可以得到加持。即使不碰到上师,在家中安住在自己的坐垫上,通过自己的信心,向上师、佛菩萨、莲花生大士祈祷,仍然能得到加持。因为加持来自于内心。

有时见上师的人太多了,自己挤不进去,外围隔着好几层人,你在那里通过信心去祈祷上师,仍然可以得到加持。也不用你钻到最前面,一定要上师看到之后拍一下脑袋,才认为是加持,这不一定。因为加持是由心产生的,有几分信心,几分恭敬心就有几分加持,上师的加持力不分远近。既然你有向上师求加持的信心,那必定也有相信他能够隔着好几层人给你做加持的信心。既然有信心,就不一定要通过造业的方式钻到最前面求加持。当然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可以这么做的。但是真正比较起来,内心的信心更为重要。我们可以坐在这么远的地方,向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求加持,那么远都可以得到加持,何况你和上师之间只隔了几层人,当然可以求到加持,那是毫无疑问的。

如此看来,主要是内心当中如果有信心,可以每天把上师观在头顶上,就给你一个人加持,任何人都没办法干扰。只要你有信心这样观想也行。但是真正你有这个信心的话,可能你的心是很清净、很广大的,可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求上师的加持。所以说加持的力量来自于信心,如果内心没有信心就生不起加持。所以说“加持原本是从内心生起的,应当祈祷上师本尊”,如果你想求加持就以信心去祈祷上师,祈祷本尊。如果经常这样祈祷,就会得到越来越明显的加持。

长期住在一个地方,甚至对佛陀也会看出过失,不要长年累月地住在一个地方!

这里字面意思是说,如果我们“长期住在一个地方”,即便是“对佛也会看出过失”,告诉我们“不要长年累月地住在一个地方”。这里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呢?其实是在教诲修行者,经常有必要变换修行的地方。为什么要变换地方?住在一个地方时间久了就会有熟人、朋友,就会有怨敌。有了朋友和怨敌之后,就可以说很多话,会让心变得容易产生很多分别念,就会看过失,乃至于对佛也会看过失。因为一个地方住的时间长了、久了,熟人就会越来越多,其中也会出现很多和你关系很亲密的人。他们会跟你诉说自己的痛苦,会和你诉说他的怨敌。你的心肯定会受到他语言的影响,因为他是你亲密和在乎的人。这时,你的心就会随着他的语言产生变化,会对某某人不高兴、不悦意。即便你从来没见过他口中的仇人,但是通过他语言的表达,你会对这个人产生不好的心念。

接近的人多了,亲人、怨敌、朋友就多了,是非也就多了。你的心就变了,很容易看过失。最后导致什么呢?连佛、上师都会看过失,这里主要是这个意思。地方是否一定要换呢?也不一定,如果我们的心清净,按照法义好好去调整自己内心,在一个相对平稳环境当中住的时间长了,比较容易增长功德。

尤其是当我们的见解还不稳固的时候,不要频繁地换动,频繁换动对我们来讲不是很好。这句话的必要性是说,如果我们在一个地方住很长时间,尽量避免不要去认识太多熟人,不要结很多怨敌。住的时候,以不亲不怨的方式与身边的任何人交往。如果不亲不怨,你不会因为住时间长,认识很多人,得罪很多人,结识很多怨敌。

如果没有这些因素,不一定时间长了,对上师、佛陀产生观过失。关键是说住在一个地方久了,一般的人若不注意观察自己的心,容易认识很多熟悉的人或怨敌。这时很多信息出来之后,自己的心会因此而转变,转变之后就容易看过失。但自己注意调整自心的话,这个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有时,上师让我们在一个道场当中一直住下去,要稳重。而这里说不要长期住在一个地方,好像感觉有矛盾。但这里面没有什么矛盾的,关键是看我们怎样理解其中的甚深含义。

时时刻刻谦虚谨慎,万万不要骄傲自满!

这是教诲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以前我们再再讲过,作为凡夫人,没有任何傲慢的资本。我们有一点点功德就傲慢,但是即便是凡夫人中,比我们功德大得多的人不计其数。何况我们的功德和那些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十地菩萨及佛陀比较起来,是没法比的,简直不值一提。

有时,我们的傲慢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面,觉得大不了了,但只要你把眼光稍微放大一点。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稍微看一下,就知道有那么多超胜自己的人,没有什么可傲慢的。而且骄傲自满只能够让自己变成井底之蛙。

骄傲自满的延伸,会落入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别人功德的状态当中。那么心就会失坏、修行就会失坏。而反过来讲,经常谦虚谨慎(经常观自己的过失),虽然自己有一点点功德,马上观自己的过患,就知道其实自己所得到的一点点功德完全不值一提。因为还有很多过患没有去摆脱。往这方面想的话,傲慢心自然而然就消亡了,就会时时刻刻地在谦虚谨慎的状态当中。

谦虚谨慎的心很低,很容易看到自己的过患和别人的功德,这对修行人来讲是比较好的一种心态。

岁月飞逝,时不待我,一定要当机立断修行正法!

这方面就是告诉我们无常迅速,时不待我的。“一定要当机立断地修行正法”,千万不要拖时间,不要等到退休的时候,等明年修,有机会的时候马上就要修。修行越早、所修行的资粮越多,对我们内心调伏的机率就越大,功德善根积累越多就越容易调伏。这方面就讲要当机立断地修行,不要拖延。

今生的我们就像旅客一样,千万不要费尽心机苦苦营造作为暂时栖身之处的房屋!

这一世的“我们就像住店的旅客一样”,我们只是在这一世的身体当中住一段时间,很快就会离开这个身体。所以今生当中,我们就像旅客一样,“千万不要费尽心机”把所有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暂住的房屋当中,就好像我们去旅行中间住店。住到旅店之后你就想,我交了一百二十块钱了,我在这里面要住一晚上,赶快把这个房间装修布置得非常好。其实你花这么多时间干什么?你只是住一个晚上而已,根本不需要花这些时间,你好好休息或者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花时间去打主意装修旅店,这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一生的生命对整个轮回的长河来讲,这一世短短的几十年,相当于在旅店住一晚上。既然这样,我们不要花太多心思去苦苦营作。因为把太多的精力、时间和财富都投入进去之后,我们的心就会散乱,没有办法修行正法。所以说差不多就行了,不要有了这些房间之后,要去想更大、更好、更上档次的房子,没有必要。

有房子住,安定下来之后,就把自己的心安住。休息、打坐、修行诵经、学习,应该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到这个上面,不要老是想到这些房屋等。

任何琐事都没有点滴的利益,应当脚踏实地修行正法!

对于解脱和获得究竟安乐来讲,轮回当中任何琐事没有丝毫点滴利益。

点滴利益应怎么样理解呢?单纯地从轮回当中讲当然也有利益,上班工作这些事情对今生快乐的产生,痛苦的消亡是有利益的。没有点滴利益是针对获得究竟安乐,彻底远离究竟痛苦这个目标没有点滴的利益。因为做的所有事情都没有办法让你获得究竟安乐和远离痛苦,没办法让你获得解脱道。所以只有生起了出离心等之后,这些所作所为才开始对这个究竟目标产生利益。从这方面理解,所以应该脚踏实地地修行正法。

自己的身体总有一天要被小虫所食而消失无影,而且这一天什么时候来临也无法确定,万万不能一直庸庸碌碌散乱在此生的景象中!

我们的身体总有一天会死,死了之后被小虫所食。现在大多通过火化,短短的十几二十分钟就烧得干干净净。如果是土葬埋在土里,会被很多小虫所食。这一天决定会来临,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临。既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临,那为什么我们还庸庸碌碌地散乱在今生的场景当中呢?我们想到死亡很快就会到来,死亡到来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益,就应该精进地去修行对解脱有利益的正法。

亲朋好友就像林中的小鸟,不要总是对他们牵肠挂肚!

我们的亲朋好友只是暂时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而已,因缘一到就各自分散了。“就像林中的小鸟”一样,暂时有树林休息的时候大家在一起,白天来了就各自飞到其它地方去寻找食物。不管儿女也好、其他的伴侣也好,不要过多地对他们牵肠挂肚,应该一心一意地修持正法。这是暂时的因缘不用执为实有,就好像在旅店里碰到一个朋友一样,只是因缘聚合碰到一起,第二天就各自上路。我们从前世到今世都是各自的因缘汇集在一起,成为一个家庭中的人或者朋友。但是各自因缘到了,又各自分开了,过度地牵肠挂肚是没有什么用的,应好好地想到自己的解脱,这方面是很重要的。

虔诚的信心好似良田,切切不可置之不理让它变成烦恼的贫瘠荒地!

虔诚的信心就好像良田一样,良田中可以长很好的庄稼,虔诚的信心里面可以生出很多功德的果实。千万不要把虔诚的信心置之不理,让它变成“烦恼的贫瘠荒地”。

经常性地要让信心生起来。如果信心退失,必须让信心重新生起来。平时经常闻思修行,让心总是处于信心当中。不断地闻思修,不断地增上功德,我们的信心就会不断地增上。不要在信心的良田当中生起各种各样的烦恼,因为烦恼的生起让我们对佛法、对上师的信心不复存在,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暇满人身恰似如意宝,千万不能送给贪嗔的怨敌!

暇满的人身就像如意宝(什么都可以赐予),暇满人身也可以赐给我们很多功德和资粮。所以这个如意宝不要送给贪嗔的怨敌,不要让贪心和嗔心控制我们的身体去做很多非法的事情、去做打击众生的事情。要把暇满人身送给清净的心,比如送给信心、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让空性的见解、让菩提心去用我的身体,这就可以给自他带来很多的利益。

誓言犹如瞭望楼,千万不能被罪业的过患染污!

“誓言”就是密乘的戒律。站在瞭望楼上面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动静,有没有怨敌发动进攻、有什么危险,一旦发现第一时间就可以解决问题。誓言好像瞭望楼一样,可以帮助我们遮止很多的危险、过患。

誓言千万不要被罪业的过患染污。如果瞭望楼附近生起了大雾、遮障了视线,我们就看不到了,或者把瞭望楼用布围起来,也看不到外面。这是不行的,我们不知道危险是不是在接近。所以誓言要经常保持清净明亮,千万不要被罪业染污。一旦有了一点过患马上就要想办法遣除掉。如果违犯誓言,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忏悔。

金刚阿阇黎住世时,万万不要懈怠修持正法!

金刚上师住世的时候不要懈怠,因为金刚上师住世对我们解脱是最近的、最有利的助缘。上师在世的时候我们该求法就求法,该求加持就求加持,该如理依止就如理依止,该依教奉行就依教奉行,不要让自己留下什么遗憾。一定不要“懈怠修持正法”。

以上单巴桑吉尊者的教言就讲完了。

所以,如果想要扎扎实实地修行正法,就必须竭尽全力认识到整个轮回的万事万物没有任何实质。

观想过患、痛苦、解脱等等,彻底认识到轮回没有实质,这样才可以放弃。

而相续中能生起这种观念的因,绝对就是观修轮回的过患。

相续当中能产生这种观念的因就是要观修轮回过患,这对我们的修行意义深重,一定要很切实地对轮回的过患完完全全地认知。

在自相续中没有深深生起这样的理念之前要努力修行。

如果我们的心还没有很深地生起这样的理念之前,都要努力地观修。即便是现在祈祷上师、修上师瑜伽,也要祈祷上师加持我对轮回过患完完全全地体会;集资净障也是让我能够很快地体会到这种觉受。学习的时候也是好好地闻思,修行的时候也是好好地观修,这样的话就可以内心当中越来越深地生起这种理念。

那么观修轮回过患在相续中生起的标准是怎样的呢?

观修轮回过患怎么样才算是达标了?下面就用一个公案来说明达标的样子。

要像朗日塘巴尊者那样。一次,侍者对上师说:“其他人都管上师叫黑脸朗日塘巴。”

有一次侍者在外面听到很多议论,回来就告诉上师。意思是上师能不能变换一下方式,因为很多人不太习惯,都管上师叫“黑脸朗日塘巴”。

朗日塘巴尊者说:“想到三界轮回的痛苦,怎么会有笑容呢?”

尊者黑脸是有理由的,因为一想到三界痛苦,他的脸上就不会有笑容。

据说,有一天,一只老鼠悄悄地来偷尊者曼茶盘上的一颗松耳石,可它怎么搬也搬不动,于是它就“吱吱”地呼唤来另一只老鼠,然后这两只老鼠一推一拉将“成果”搬走了,看到这副情景,尊者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尊者出家之前可能小时候是笑过的,成为上师之后有记载的就笑过一次。就是因为两只老鼠偷他的松耳石,一只老鼠搬不动就叫了另外一只,一推一拉就搬走了。看到这滑稽的情形的时候尊者就笑了一次。

除此之外,任何时候也没有现过笑脸。

有些道友说观轮回痛苦时很绝望或者怎么样,他内心当中有没有尊者那么高的境界不好说。尊者观轮回痛苦没有现出笑容的密意是什么呢?就是轮回当中的什么事情都引不起他的兴趣,他知道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再怎么掩饰、再怎么显现出悦意的样子,他就是能够直观轮回的本性,这一切都是轮回痛苦的伪装而已。伪装的再像,尊者的智慧都可以完完全全地看到本性。他直接观察到这些所谓的世间安乐本质痛苦的时候,就不会再有安乐的笑容了。这个引导我们要彻底了知,内心当中生起一切轮回都是痛苦自性的诚信。

观修轮回的痛苦是内心趋入正法、诚信因果、舍弃今世、慈悲众生等一切圣道功德的根本。

这是简单讲一下观修轮回痛苦的功德、必要性和作用。如果要趋入正法,那么就观修轮回痛苦。为了远离轮回的痛苦,我们就必须要寻找正道,就是正法。除了正法之外的道和方法只是轮回的因而已,变换另外一种轮回的方式,这道轮回久了,想体验另外一种轮回,对解脱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只有正法才可以帮助我们出离轮回。

“观修轮回的痛苦”是“趋入正法”、“诚信因果”的根本。所有的轮回痛苦都来自于因果、来自于有漏善业或者直接的恶业。知道了轮回痛苦之后就会诚信因果、取舍因果。观修轮回痛苦也是“舍弃今世”的因,因为没有什么耽著的,刚刚讲了轮回都是痛苦的,有什么耽著的呢?要舍弃今世一心一意修行正法。观修轮回痛苦也是“慈悲众生”的因,当自己完完全全地通达轮回痛苦的时候,会观察到众生也在轮回当中,也是很痛苦的,会对一切众生产生非常真实的慈悲心,“一切圣道功德的根本”都来自于观修轮回的痛苦。

观修轮回的痛苦也可以打消傲慢,想到轮回痛苦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傲慢心了,还在轮回当中有什么傲慢的呢?所有的这些都是痛苦的因缘,就不会有傲慢了。所以在《入行论》当中讲“苦害有诸德”也是这个意思。

释迦牟尼佛次第转了三次法轮,初转法轮时首先对众比丘说:“此乃痛苦,当知痛苦。”

佛陀三转法轮引导众生趋向如来藏、趋向于实相,但是趋向于如来藏的最高目标之前的初转法轮,对五比丘最早讲四谛法门时:“此是苦汝应知”——“此乃痛苦,当知痛苦”,这一切轮回都是痛苦的,你们应该知道痛苦。然后再讲了“此是集汝应断”、讲到了集谛、灭谛和道谛。这是趋入圣道的根本,佛陀在讲法时候的次第也是能够明显地体现。

所以,相续中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必须踏踏实实地观修轮回痛苦。

“踏踏实实地观修”,不是说修了一两座,修过这一轮了,不是这样的。以前修的时候还不懂,学完之后有更深认知的时候,乃至于没有产生定解,没有产生朗日塘巴尊者那种觉受之前,“必须踏踏实实地观修轮回痛苦”。

下面是这一品的结束文:

虽见轮回痛苦仍贪执,虽畏恶趣险地仍作恶,

我与如我邪道众有情,看破放下今世祈加持。

华智仁波切说,虽然见到了轮回痛苦,但是我们还是很贪著轮回。“虽畏恶趣险地仍作恶”,虽然非常害怕恶趣的痛苦险地,但现在禁不住还是在造很多恶业。华智仁波切意思就是说,虽然知道轮回的痛苦,还是贪执它,虽然知道恶趣险地还是在作恶,犹如我一样的邪道有情,请上师三宝加持我们能够看破放下今世。

轮回过患之引导终

以上我们就学完了第三个引导轮回过患。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