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60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是修心的论典,修心主要是指每个众生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和释迦牟尼佛证悟的智慧一模一样。我们没有现前像佛一样的功德,主要是没有现前我们的心性。阻碍现前心性的是什么呢?是种种的妄想执著。这些就是要通过修心予以调整。这些障碍、客尘并不是心的本性,暂时来讲好像是显出了心的样子,眼识、耳识、种种的意识、概念等很多的执著,在名言谛当中它们都叫心。

这些心观待于究竟的层次,观待于心性来说,都不是心,都是错觉而已。所以修心主要通过逐渐的次第观修、修行、集资净障等,把这些不属于心本性的东西去除掉,让它隐没,发现本具的真实心性,让它现前出来。修心主要是这样的。

既然修心的总目标是达成这样的效果,所以修心的时候,就是次第地、目标非常明确地把心往实相、心性方面去引导,现前真实的本性。因为现在我们的心非常的狂野、迷乱,一下子要让这样的心达到很高的标准,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修心有次第也有步骤,而且这些步骤很关键。佛在经典当中开示的修心方法,还有华智仁波切等祖师开示的修心方法,每一步都很重要。修行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经过,只不过因为自己前世修行习气的强弱,或者前世修行的法要的侧重,在今世修的时候,有些引导就修得快一点,很快就可以达到它的标准,有些就会很慢,修很长时间都不一定相应。

无论快慢,修心的过程中要经历的这些都要经历。在修心的过程中对这些引导文都要引起重视,因为每一步对我们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欠缺一步,修后面的法时就会感觉力道不够。前期就把修行的理念(修心为什么这样修)搞清楚,再去投入真实修行的时候,就会非常悦意,或者非常舒适地想要修行。

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要修行,虽然座上在一个引导一个引导地观修,但是不明确到底在做什么,要把心引向何处?如果不清楚,修行时就会有时候有一点感应,有时候什么感觉都没有。但是如果非常明确修心过程中要引导心趋向于何处,那么在整个修行的过程当中,无论有没有感应都不会放弃。

所以在修心之前需要闻思。虽然这个法是引导实修的法,但对于实修的法也需要闻思。如果通过听闻和思维,真正地确定这就是我们要修的法要,之后再真实地引导心趋向于证悟的时候,就会非常坚定,而且很有信心,不会再因为种种的因缘退失。

我们所学的引导文中主要有三个内容。前面是闻法规律,属于真实修道前的准备工作。真实修行就是三部分:共同加行、不共加行,最后是破瓦。

共同加行有四种厌世心。通过观修四个加行让我们完全了知轮回的本性没有意义,然后让心转向于追求解脱,因为现在的心是追求轮回的。如果心一直追求轮回,就没办法和真实的解脱道相应。所以要通过共同加行的观修,看破、放下对轮回的耽执,一心一意追求解脱。这就是共同加行中的第一部分。

第二个部分是解脱的利益。如果出离了轮回,有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向?因为现在我们在轮回中是有目标和方向的,比如追求下半辈子的好生活,或者有些人追求后一世的人天的好生活。但是对整个轮回厌离之后,是否有一个真实的新目标呢?有,这就是解脱道。解脱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在第五个引导当中就会讲解脱的利益。也就是远离了轮回之后有更好的福利、安乐,这种安乐就叫涅槃、解脱。这种解脱、安乐是清净的,无罪的,不会反复的,一得永得的等等,有很多这方面的利益。

第六个引导是说如果想要获得解脱,凭自己的奋斗是不行的,必须依止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向导,这个向导叫做上师、善知识,所以第六个引导是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也有很多内容,什么是解脱道的上师?作为弟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法相?怎么样去善巧依止?这一系列内容都在第六个引导当中讲得很清楚。

依止善知识学完之后,就在上师的引导下修行。依止上师干什么呢?并不是每天跟着上师跑,而是依止上师听法、修行。上师会给我们讲解脱道,不共加行就开始了。不共加行中皈依、发心、忏罪、集资、上师瑜伽都有各自的窍诀,这些修行的窍诀不依止上师是永远没法知道的。每一个窍诀对修解脱道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不依止上师,就不知道怎么修皈依,为什么要修皈依,修皈依和解脱道的关系是什么。也不知道怎么修发心,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和解脱道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积资、净障、修上师瑜伽。这些作为凡夫人来讲没有一个是知道的,即便知道一些名称也不知道具体怎么样观修。

依止上师后依教奉行修五加行,心就越来越成熟。通过皈依,对于三宝的信心就增上、坚定了。通过发心(目标)知道为什么要修行——“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为了利益众生我要成佛,这就是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要扫清障碍、具足顺缘,就要忏罪和积累资粮。

罪业忏完,资粮积累完,强力加持证悟的就是上师瑜伽。这时候已经做好准备,通过祈祷上师瑜伽的方式,很快就可以证悟。即便没有证悟,通过上师瑜伽的修行,内心当中也已经做了最好的准备,迎接大圆满的正行。

从这个角度来讲,上师瑜伽本身直接也可以证悟。如果还没有证悟,上师瑜伽也可以加速法器的成熟。修上师瑜伽之后的法器完全可以接受大圆满的教授,此时再观修大圆满的话很快就可以成就,完全显露心性。不属于心本性的一切妄念、执著,通过这一系列的修行完全就没有了。或者这种执著会很弱,在非常弱的状态之下,再修加持力非常大、最靠近法界实相的大圆满,就非常容易证悟。

前面一系列的修行法要都叫《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它是大圆满的前行,后面的正行一定是修持大圆满。但是这里并没有讲大圆满的正行,讲完上师瑜伽之后就讲破瓦。如果今生没有成就,可以通过修破瓦的方式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去修正行也是一样的。

极乐世界有大圆满吗?当然有,因为那里有很多大圆满的祖师,阿弥陀佛也是大圆满的祖师。为什么净土宗没有提大圆满呢?净土宗主要是针对净土宗的根基,宣说往生之后如何。但是极乐世界的佛陀也是完全了悟一切法要的。还有很多在生前修大圆满没有成就的,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因为是这种根基、法器,所以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也可以修大圆满,也可以很快成就。

不管怎么说,这些之间都是有关系的,并不是说我们现在是密乘弟子,到了极乐世界之后被迫修显宗,被迫改为净土,因为没有大圆满让你修了,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很多祖师或者法器圆满了,肯定给你传最好的法。如果我们在今生中把加行修好了,把这些因缘结好了,到了极乐世界也是有很多的大圆满。可能在人世中没有得过的最高的大圆满都完完全全可以得到,而且没有什么障碍,可以天天听、天天观,极乐世界的天空也没有云,要修托嘎也很方便——没有去过也不知道,大概修这些密法的话应该是所有条件都具足的。

这一切对我们今生、临终、后世的修行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这些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不管是在今生中修大圆满也好,还是没有修成、往生极乐世界去也好,都是非常大的帮助。世间当中也是这样讲: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们把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不管是以后修什么法,或到什么地方去,都是很快就可以成就,绝对不会白修的。如果我们在世间中没有修很多加行,比如有些就只念佛,或只是在临终的时候靠着十念往生、挣扎到了极乐世界——也不能这样说,应当说因为他在人间修的善法比较少,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就需要很长时间去圆满他的根性。

当你的根性没有真正达到一个高度,就得去另一个地方达到,所以有些人在极乐世界就慢。但是不是都慢呢?有的人说我不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在极乐世界成就好慢,其实这个“慢”是针对不同人的。如果你在人世间修得少,在极乐世界修的就慢;你这儿修得多,过去就快了。所以,即便是念佛、修净土的道友们,在往生之前多学、多集资净障、多发愿,对往生之后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天的课是共同加行中的第四个引导,业果不虚,即因果不虚。因果不虚是承接了第三品的轮回过患。轮回有善趣和恶趣,善趣的因就是十善业道,恶趣的因是十不善业道。我们知道了轮回这么苦,一定要出离,要出离就必须要知道它的因是什么。学这一品就知道:轮回的因就是十善业和十不善业道。

我们不是一直鼓励修十善业道吗,为什么还变成轮回的因了呢?我们在上堂课也讲了,如果通过有漏的心来修十善业道,就会变成善趣的因,从总的角度来讲还是痛苦的因。如果经常性地造十不善业,就是恶趣的因。在没有解脱之前我们首先要保持善趣的身份,所以从这个基础来讲,我们一定要修十善业道。但是十善业道如果不以出离心摄持的话,它只能够变成善趣的因而已,就没办法依靠只是做十善业道而解脱。

所以要知道轮回的因是什么,从而让我们第一要修十善业,第二要以解脱心摄持来修十善业。因为只有以出离心来摄持,十善业才会变成解脱的因;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就变成大乘的因;如果以空性来摄持十善业,就会变成很快可以相应于实相的因。在这一品中讲的十善业(业果不虚是承接第三品的),在讲善趣和恶趣的因。所以我们要做取舍,暂时来讲要断恶业因,要保证善趣。第二,修的过程中要以出离心摄持,如果不以出离心摄持,我们就会得到第三品中所讲到的善趣的痛苦(说是安乐也行,痛苦也行,因为它是变苦),又回到原点。现在辛辛苦苦地持戒、去做很多,但如果没有以出离心摄持的话,修了一世之后可能得到了几世善趣的身份,但是得到又怎么样呢?还是第三品讲的那些痛苦,还是没办法离开。

只有看清这一切之后,才能不耽著轮回。知道了轮回业果、不耽著轮回,再知道业果不虚里面讲的因,把这些综合起来考虑之后,我们如果真正地厌离轮回了,出离心就有了,这个时候再做取舍的话,就一定有出离心摄持,把我们的善法、十善业道引向于随解脱分,这个修法就变成了解脱的因。如果我们一方面耽著轮回的欲乐,一方面修十善业道,那么这种十善业道就只能变成善趣的因,这个必须要搞清楚。否则会认为:我们是佛弟子,我们在修佛法、修解脱道,但其实只不过给自己的后世挣来了一些福报,只是转生善趣的因而已,并不是解脱的因。

当然生善趣比堕恶趣要强很多,但作为佛弟子来讲不能满足于此,因为我们其实是有机会摆脱这种循环的。我们有能力通过出离心来摄持善法,为什么不做呢?我们要好好地学,好好地观修,在理念上面、认知上面首先确定,然后通过出离心来摄持善法,就会变成高质量的。再进一步学习菩提心之后,我们就懂得还是要以菩提心摄持,这个时候善法的质量更高了,更加靠近于成佛。再往后学,学到了空性见,学到了等净无二见等等,这个时候离轮回就越来越远。就像飞船从地球上发射出去之后,虽然暂时还没有离开地球的引力,但是已经离地球越来越远了,逐渐在冲破地球的引力了。我们的“火箭”准备加速,准备工作做的越好,后面只要一发射出去,离轮回就越来越远了,一定是这样的,因为方向早就定下来了。

前行就是让我们的心转变思维,以前是耽著轮回,现在要把我们的心转向解脱道,转向更广大的、利他的状态,转向于对实相的安住和追求,这都靠前期的修行。前期修得越踏实、越好,后期的正行力量也越大,千万不要小看了前行。

当然有些道友刚刚学第一遍前行,可能还不知道,因为后面的法都没有学到,不知道每天为什么要这样观修。有些道友说修不下去、修不相应。这个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刚刚开始学习引导文,对很多理念还不是很明确,先修着,先熟悉它,每一座都有收获。尽量去修,当然前行不可能只修一次,第二次再修的时候,有了第一遍的串习,就很熟悉了,就自然地把后面的思想理念加进来,充实这个修法,逐渐心会有所感应。修行是长期的,不是修一座会怎么样,修一遍会怎么样,只要是心没有调伏之前这些法要反复地修。越修经验越足,越修越相应,一定是这样的。

业果不虚就是讲这个的。现在我们讲到十不善业道当中的第一个,杀生。前面讲到了贪嗔痴乃杀生的动机,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没有亲自动手,应该不会有杀生的过失。华智仁波切就举了一些例子:虽然你没有直接动手,但是还是会造很多的杀生的罪业。

上堂课没有讲完,讲了一段女人造杀生的问题。女人长大成人之后跟别人订婚,对方奉送聘礼结婚迎娶等,宰杀无数的羊只,上堂课讲到这儿,今天讲的内容是这样的:

从此之后,女人每次回娘家的时候,家人也一定要杀一个众生来款待她。

这个是藏地的习俗,尤其是牧区的习俗,因为华智仁波切是牧区的,所以他讲了很多的例子也是和牧区的风俗相应的。从此之后女人每次回娘家的时候,娘家人也要杀一个众生来款待她,这就是一种习俗。

而且亲友们在宴请她的时候,如果摆上其它的食品,这个狡诈女人好像一点也不满意,似乎不会张开嘴动动腮来吃。

就是说宴请她的时候,如果摆上其它的美味,比如说人参果、酥油、糌粑等等素食,没有宰杀羊这些肉食品的话,好像这个狡诈的女人一点都不满意。狡诈在这个地方是没有悲心、出离心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个女人真正有多么的狡诈。这女人好像不满意,似乎不懂怎么样张开嘴吃这些素食一样,不管怎么样她就是不吃。

假设宰杀一只肥肥的羊,将羊的胸脯、肠子等放在她的面前,这时候再看红面罗刹女,二郎脚一跷,掏出小刀开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如果这时候家人给她宰一只肥肥的羊,然后把羊的胸脯肉、肠子等等,放在她面前的时候,她马上就来了精神。“红面罗刹女”,她吃肉的时候很厉害,就像罗刹女一样。“红面”,在高原上都有高原红,可能是这个原因吧。红面罗刹女就是她内心当中没有慈悲心的意思,很耽著肉的味道,对众生生命根本不考虑。这时候她把二郎腿翘起来,她们随身都佩戴一个小刀,就把小刀掏出来开始津津有味地吃肉。

第二天,背着血淋淋的全牲肉,好像猎人返家一样回去了。每次回家都是空手而来、满载而归,真比猎人还厉害。

在家里的时候吃很多,第二天回去的时候,还要带很多专门为她宰杀的血淋淋的全牲肉,这些大块的肉要带回去。“好像猎人返家”,就好像猎人出去打猎,打完之后,带着战利品回来一样。每次回家都是来的时候是空手而来,回去的时候是满载而归,比猎人还厉害。因为猎人出去打猎,有时候好几天打不到一只猎物,有放空的时候,但是这个女人回去之后,每次必定会有收获,必定带回去血淋淋的肉。从这个侧面来讲,她比猎人还厉害。

看起来女人如果直接打猎杀生,可能没有这个能力,那是不是她没有亲自杀,就没有罪业了呢?这段话就是说,虽然没有亲自杀,但是也有罪业。因为你的意愿表示我只吃肉,而且把肉带回去很高兴,大家都是这样的想法。所以虽然没有亲自杀,但是仍然会沾染杀生的过患。这方面藏地的习俗不像汉地,汉地的女人杀鱼、杀泥鳅、杀鸡,不需要很大体力。藏地没有杀鱼、杀鸡的情况,提到杀生的时候,指杀牛、杀羊,一般的女人驾驭不了这些重体力活。从这一段的语境来看,一般认为藏地的女人应该不会造业,不会杀牛、杀羊,但是不一定。虽然没有亲自杀,但是为你而杀,而且你种种的语言和神态,表示要吃肉。所以为了配合你去杀生,其实相当于随喜杀生一样,没有亲自动手也会沾染杀生的罪业,主要是从这个侧面来讲。当然其它地方来说,海边的城市杀鱼,汉地杀很多鸡鸭鱼等等,这个就直接有杀生能力。

下面再看貌似很难和杀生扯上关系的儿童,其实也会造杀生的罪业。

那么,儿童们又是怎样造杀业的呢?

这个地方华智仁波切引导我们观修:如果不小心谨慎的话,在轮回当中飘荡的时候,非常容易沾染上杀业。

《四百论》当中讲,三界众生死后多堕于恶趣。因为在世的时候造恶业太容易,造善业非常困难。让大家不要杀生、不要食肉、不偷盗、不做妄语等等,都觉得很困难,所以造善业很困难。造恶业基本上不用造作,不用刻意教,自然而然就会杀很多众生。往上走非常困难,往下走非常容易。以前大德们打比喻讲:我们往善趣走就好像推大铁球上山一样,要把一个大铁球,哪怕大石球,从山脚推到山上去,那是非常的困难;但是要让这个铁球往下走就太容易了,只要手一放马上就滚到山脚。往上推是不能松懈的,一松懈就往下走了,所以往上、往善趣很困难。这就是善趣众生少之又少、恶趣众生多之又多、在轮回当中要非常小心谨慎的原因所在。

有时候我们很努力地去对治,尚且没有办法压制烦恼,何况根本不对治,那就百分之百地和恶业相应。所以,修行人再怎么差也比世间人要好。修行者学法之后,觉得我们很差或者烦恼很深重,总是很自责。而世间人感觉良好,觉得我不学佛,我是个好人,比你们学佛的还要好。因为他没有这个概念,没有认为杀生是罪业。他认为,只要我没有去抢,去偷,没有杀人放火,就是好人。但是佛教徒的标准比他严得多。所以,佛弟子经常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世间人总是觉得自己好很多,原因就是这样的。

世间人如果没有修佛法、没有对治的话,非常容易堕落的,毫无疑问。因为一辈子都是相应于这个而且没有对治力,对于杀生、偷盗等没有认为是错的,当然也不会有惭愧心、不会忏悔。大家都认为不会做错,不单单是亲自做而且随喜别人做,无形之中每天犯的过失非常多。所以我不太认同,世间人随随便便就能超越佛弟子。当然,有一些佛弟子刚学的时候不太懂,但是多少有一些因果观,做些取舍,有些惭愧心,这些都是全面超胜不懂因果的人。他必定有这个观念,知道忏悔、有惭愧心,这就比一般不修学佛法的人要强很多。

下面讲了儿童是怎么造业的呢?

这些小朋友在游戏玩耍的时候,在看见或者没看见当中所杀的生命,数也数不清,甚至在夏季手里拿牛鞭或皮鞭等抽打大地的时候,打死的含生也是不计其数。

小朋友杀生能力很弱,但是也会造很多杀生的罪业,因为小朋友喜欢耍。在游戏玩耍的时候,看见的时候故意杀死很多众生,没看见也会杀死很多的生命,所以杀的生命“数也数不清”。

藏地主要是夏天的时候(冬天太冷,外面看不到很多旁生,小的旁生很少)草地上很多飞蛾、飞虫、蚂蚁等等。在汉地,或者国外也有很多小生命。如果从小没有受到慈爱有情的教育的话,都会杀很多。有的小时候没有接受佛法的教育,杀很多有情、折磨小动物、抓鸟、抓鱼吃、卖钱等等。大动物没有能力杀,但小动物杀特别多,所以杀生数也数不清。

甚至于牧区的小孩子放牛放羊,手里面经常有牛鞭、皮鞭抽打大地。有时候是无意识的,没有什么娱乐,就用皮鞭抽大地。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拿着棍子到处打,也没有什么目的,看到什么打什么,看到花打花、看到树打树、看到铁栅栏打铁栅栏。他在草地上的时候,拿着鞭子没有什么抽的就抽草地。草地里面有很多旁生,打死的也不少。有些时候是看到动物之后故意打的,这样打死的旁生也不计其数。不论是否在佛法兴盛的地方都一样,如果从小慈悲的种姓没有苏醒或者家里面的教育没有到位的话,因为是凡夫人,不懂佛法修心的法要,所以会去杀很多的有情。

城市和农村里的小朋友们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这些小孩子很容易杀死比较弱小的动物。如果有家庭教育,比如说家里面是佛化家庭,父母经常教导小孩子要慈爱有情、慈爱众生、爱护小动物等,做些教育会好一点。但是如果社会和学校的教育跟不上的话,也许不会很坚定地执行父母的意愿,因为受到了很多影响。在学校里面有小朋友在杀,社会上很多也在杀。天天看天天听,也会逐渐在这些方面受很大的影响。当然,家里面教育比不教育要好很多,有些小孩子也是非常慈悲,从小就有这个概念知道不能够伤害其他有情。有些高僧大德从小就苏醒了种性,即便是小孩时,也无论如何不会杀生。有些是大德转世,有些是从小家庭氛围特别好,家里面从小就教育他们不能杀生,要爱护有情,尊重有情的生命。

佛法中的思想教育有两个核心:慈悲,智慧。一方面一定要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我们的心现在是不够慈悲的。怎么办呢?就需要不断地学慈悲的教义,不断朝慈悲的方向思维,无论如何要把我们的慈悲心培养起来。一方面,这是观修时很大的一块修行内容;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本性而生起智慧。通过智慧和慈悲引导我们的心和行为。如果以慈悲和智慧来引导,那么我们的方向就是正确的。而且经常性串习的话,心就会变得非常慈悲和智慧。这样就成为了一个真正修行人应该具有的法相。

以上就是讲小孩子杀生的问题。

所以轮回很危险,我们要尽快发起出离心,出离轮回。因为只要在轮回中,比如这一世没有解脱,下一世又转人身,肯定会变成小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做小孩的时候就有可能杀生。长大之后有杀生能力时,不管是男是女,也有很多杀生的机会。尤其是汉地,如果没有素食的环境,有时候是自己素食,但是家里面有人要吃肉,必须杀生,无奈之下也会杀。有时在外面跟很多人吃饭时也会点杀等等,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不解脱的话,这些问题今生面对了后世还是要面对,所以我们不能软绵绵地修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现在既然已经遇到这个问题了,最好下决心一刀两断。从现在开始认真修行,解脱之后以圣者的身份回来度化众生。那时有很强的慈悲心和智慧,就不会再担心自己的修行和怎样善巧引导众生。但如果这一世修行软绵绵的不得力,后世转成人又是软绵绵的,又遇到这个问题,再下一世还是在纠结:我学佛,要怎么处理杀生问题啊?当然纠结比不纠结还是要好得多,因为纠结的意思毕竟知道这个不对,有这个心也是不错的。但是如果现在再加把劲的话,就有可能获得殊胜的解脱。修持往生极乐世界的善因,也可很快解脱往生,之后就可以很快地摆脱这种窘境。

一方面要尽快解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发愿。因为能解脱、往生是最好的,假如这一世因缘没有齐全,下一世还不得不再一次投生的时候,今生的发愿就很重要。今生的发愿就是生生世世不要伤害众生,生生世世从小就生在最好的环境当中,受到最好的教育。这个最好的教育就是慈悲和智慧的教育,不是说家住在哈佛的旁边,氛围非常好。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环境,但只是世间的教育,不一定能给你灌输很多智慧和慈悲的理念。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还是要生在一个有正见、有修行的家庭当中,从小就受到这些慈悲智慧的熏陶。或者在母胎中就开始胎教慈悲和智慧,这样很好。从住胎的时候就开始忆念正法,出胎的时候就开始忆死亡,就像前面前行当中讲的一样。

这就是通过发愿回向而来。如果这样发愿回向,它就会这样去成熟。本来今生也在修行,有种子,下一世后天的教育加上自己的种子两方面内因外缘的和合之后,自己从小就会懂得慈爱众生,就有免疫力。外面别人怎么说都不会听他的,自己有主见,这方面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在这种社会当中非常稀有难得。

所以要有这样的发愿回向。如果能够解脱就尽快解脱,如果不能够尽快解脱,一定要发愿。每天都要非常殷重地发愿,不是说念一下《普贤行愿品》今天就发了愿了,其实就是念了一遍而已,真正内心当中有没有发愿呢?当然念了比不念要好,因为这是发愿文,既然已经花了时间就好好地把思想专注在这上面。做功课总是要花时间。胡思乱想念完花了时间,很注意去一边念一边发愿也花了时间。但二者的效果就不一样了,引发的结果完全不同。

所以发愿和回向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样发愿,自己就自然而然地通过这种发愿和善业牵引,投生的时候就投生到修行氛围很好的环境当中。那时不论你的种姓还是环境,对于修行来讲是都最有力的。

可见,我们这些人有多么残忍,就是这样以杀生的事务来过日子,简直和罗刹一样惨无人道。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管是小孩、女人、男人,都是华智仁波切从他当时的环境来讲的。如果我们要套用现在城市和农村的生活也可以,因为观想的时候这些不一定完全都能够照搬。我们可以把这些观想的内容换成平时看过、听过、经历过的事,作为座上观想的内容。

比如观想我没亲自造杀生,但是也摆脱不了杀生过失的这个引导。就换成看到听到的以及经历过的事情,把这些换在我们身上去观想。因为牛场、牧场上的事情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没有类似的概念。

我自己以前有一段特殊的因缘,在牧场上待过一段时间,大概知道他们的一些生活情况,体验过下乡的生活。虽然不是在那过夜,是早上去晚上回来,但也算待过一段时间,所以看过牧场的很多场景、生活。这样再结合上师讲的让我观想的话,还是能够观想一点。但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没有概念和印象,那就按照汉地的一些场景进行观想,这也是可以的。

比如上师讲有些人结婚的时候,在餐厅里面摆很多酒宴,其实杀生就更多了。除了订婚和结婚,还有各式各样的酒席、生日宴,孩子出生、满月等,都要办这些宴席。办宴席时肯定要牵扯到杀生,会杀很多有情,每个地方有不共的特色。所以观想的时候按照这些来观想会更加容易相应。

主要是对业因果要谨慎。不管换怎样的场景,不一定照搬法本上的才是真实的观想。只要能够引导我们的心真实地对谨慎取舍业果产生敬畏心,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非常好了。如果没有一点慈悲心,残忍的“以杀生的事务来过日子,简直和罗刹一样”。罗刹的心很凶狠,经常以杀害众生为过日子的手段。

下面这一段是说从某些侧面来讲,有些人比罗刹还要残忍。前面一段已经说了我们人类和罗刹一样惨无人道,经常以杀生为手段来度日。现在后面这一段是说有些时候人类甚至比罗刹还厉害。怎么样体现出比罗刹还厉害呢?下面讲了一个事例,是以母牛为例。

母牛,一生为人们所使用,为人类提供牛奶,如同父母亲一样养育我们,可谓恩深似海,可是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它们的呢?就是将它们杀了,喝它们的血,吃它们的肉。想到这些,人类简直比罗刹更狠、更恶。

在藏区,母牛是一生被人们所使用的。不断地给人类提供牛奶,牧区的人都离不开牛奶。牛奶又被提炼成酥油,牛奶、酥油和奶渣等很多这类食物都来自于母牛。所以说母牛对人类的家庭而言就好像父母亲一样在养育我们。从这个侧面来讲母牛对我们人类的恩德非常深。

但是没有慈悲心的人怎么样对待它们的呢?就是原文这一段最后面讲的:没有用的时候就把这些母牛杀了,喝血、吃肉等等,皮剥下来还要利用。对我们恩深似海的这些有情,最后还是把它们杀了,根本不念及它们对我们的恩德。这些对比起来的时候,会觉得人类有时甚至于比罗刹还要狠还要恶!为什么呢?因为有些罗刹对于自己有恩德的众生也不会去杀,比如对父母等等;但有些罗刹也是非常凶猛的,它不管是儿女、父母也会杀的。但是人类把和自己父母一样的、养育我们的这些有情、牲畜杀了吃肉、喝血等等,所以这个方面就是很残忍的。

汉地耕牛也是一样的。还有看家的狗,一直非常勤恳、很尽职地给主人工作。但是后来主人就会把它杀死或卖了等等,这个方面也是类似于这种情况。

真正要论造业的话,罗刹还是远远不如人。虽然造善业、修解脱道方面没有任何一类有情能够和人相比。但是人造恶业的能力也是其它有情没办法相比的。像造五无间罪、谤法罪等等,这方面是其它有情根本没法相比的。所以生而为人要极其谨慎,尤其是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修行佛法、知道取舍的最好的机会。这种机会不知道多少劫才会遇到一次,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来做最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善用暇满人身。如果要用这个人身去造罪业就太不值得了。本来可以修最高解脱道,不但没有修反而用它去造罪业,庸庸碌碌地过一生的话就非常不值得。

从这个方面我们就知道,如果是没有慈悲的心的人,甚至于比罗刹心还要硬、还要狠。我们如果不注意的话也许就会沦落到这种阶段——如果不一心一意求解脱,总有一世我们会变成这样。造了很重的业之后怎么办呢?就会堕落。地狱恶趣当中无穷无尽的痛苦,你不想感受也要感受。很多时间就浪费在这上面在受苦,而且是没有意义的苦。

如果为了修菩萨道受了苦,那是有意义的。每受一次苦就积累无数资粮、清净无数的罪业、度化无量的众生。受的苦时间越长、积累的资粮越多、清净的罪业越多、利益的众生也就越多。地狱受的苦很重、时间很长,但没有一个是能积资净障、真实利益众生的,全都是通过受苦来把以前的业消掉而已。这个有什么意义呢?没任何意义。

这方面都要全方位地思维,这样我们的思想才会有一个大的转变。有了很清晰的认知之后,才可以把这种思想用在我们的修道当中,这种思想才会起到作用。否则的话思维得很笼统、很模糊,那你怎么样把这个笼统、模糊的见解用在修道当中呢?有的时候我们修道不得力,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其实就是知见很不明确。比如,在这个事情上面怎么用我的佛法见解?那个事情上面怎么样用我的慈悲心?怎么样用我的智慧?这些问题平时都训练得不够,自己的见解都很模糊,等到要用的时候当然就很难用得上了。

但是如果我们平时对这种见解非常清晰和明确,而且通过闻思使这种见解根深蒂固、通过观修将它融入到我们血液中、骨髓中。这样一起心、一动念,和佛法慈悲智慧相关的思想自然而然就会出来,引导我们的发心和行为。

所以修学佛法的时候必须要深入。闻思的时候要好好闻思、观修的时候要好好观修。很多关于修行的助缘——集资净障也好、祈祷上师加持也好,每一件善法都要认真做。如果我们在听闻的时候马马虎虎听,思维的时候马马虎虎思维,观修的时候也马马虎虎观修,修加行的时候也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了。这些都是马马虎虎的话,那遇到烦恼的时候当然就压不住了。

只有在每个修行上面都认认真真落实,既然修了就应该尽量修好。如果有这种观念和投入的话,后面我们就会看到收获。当我们再遇到烦恼的时候,自然而然这种思想就出来了,你都不用去想它就自然而然就安住在这种慈悲心、安住在这种智慧当中,这个时候慢慢修行才上路。所以说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这种思想去观待。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个下杀生的四分支:

造杀业的人,如果具足了罪业的四种分支,就必然会圆满感受杀生的报应。

十不善业和十善业都要具足四种分支,尤其是十不善业只有具足四种分支才是圆满的不善业。四个条件具足了,杀生就是圆满的。如果不具足业道就不圆满。

哪四种分支呢?第一个就是对境,对境要圆满。这个对境一定是具有生命的有情。如果你杀死一个雕像,或者把一张相片撕碎了,这个不是真正的有情,它没有命根、不具有生命。圆满杀业的对境一定是具有生命的,不限于人,包括所有具有心识的有情。比如蚊子、苍蝇或者牛马等所有的有情,都是具有生命的,这些就是对境。第二个分支就是意乐,或者说作意。即要杀它的心,或者说想要把它杀死的心。第三个分支是加行,就是杀的行为。这个行为也是要具足的。第四个分支是圆满,就是把它杀死了,命根断绝了。

这四个分支条件都具足的时候,这个杀业就是圆满的杀业。如果这四个条件不具足,业道就不圆满,杀生的过失相对而言就小一些,造业的这个人也不会感受圆满的杀生的报应。这个是大概介绍。

下面就举例说明四分支。

那么什么是四种分支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个猎人猎杀野兽,首先他亲眼见到一个獐子或鹿子等等野兽时,认准了这是某某野兽,这就是明确所杀的对象是众生,也就是第一分支。

第一个分支是对境。举例来讲,一个猎人要打猎,他在森林里看到了一只獐子或鹿,认准了这个是要杀的对象,首先对境这个条件要具足——这是第一个分支,所杀的一定是有命根的。

有人会问:砍树、拔菜算不算杀生?这不是杀生,因为它不具有命根。虽然从广义上来讲这叫生命(生命有植物和动物),但是有心识和苦乐感受的才是我们平常说的“有情”。这里讲的杀生的对境一定是具有心识、能思考、有苦乐感受的有情。如果对境不具足,虽然你有想杀的心也不算是圆满的杀业。所以第一个分支必须具足。这方面很容易,因为现在到处都是有情,大的、小的有情众生很多。

然后对这个野兽,生起想杀的动机,这是生起欲杀之意乐,也就是第二分支。

第二个分支是看到众生之后生起要杀的心:“我要把它杀死”。如果生起“我要打它”的心,这个不圆满。就是说如果你想打它、把它打死了,这个不圆满,是因为你不是想把它杀死。“我要把它杀死”的心一定要有。很强烈的、很明确的要杀它的心、想杀的动机,这是第二个条件。

这些我们都要知道,否则到底犯没犯都不了解,有时明明没犯、自己认为犯了,这也不对。而且,有些人没有犯,问我们,我们说:“可能犯了,反正都被你杀死了。”这个也不一定。所以,法本中讲的这四个条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们都要学,要记在心里,在日常的取舍中就用得上。第二个条件就是生起想杀的意乐,这是很重要的。

之后,猎人用火箭、枪等击中它的要害,这称为加行采取行动,也就是第三分支。

第三个分支是加行,所谓的加行就是采取实际行动。看到了有情、想杀它的心都有了之后,真实地冲过去杀,用火箭、枪等击中其要害,为了取它的性命,这就是采取行动。

采取行动有很多种,比如你在家里安个老鼠夹子,想把老鼠打死,你安好之后它过去了,你就是在做加行。所以杀生的方法是很多的,用杀虫剂这些都是加行。有时不一定用手或兵器,甚至会用语言去杀,比如说咒语。有些咒语可以诛杀性命,有能够断命的咒语。所以有时修降伏法不注意都变成杀生了。你根本没有慈悲心,没有这些条件,通过咒语就有可能杀生。当然对一个人念咒语,他不一定那么敏感,但是非人很敏感,对非人念咒语如果把它杀死了,还是有杀生的罪业,这是咒语作为加行。

这是第三个分支,也就是实际行动。

紧接着断绝那个野兽的命根,使它身心的聚合瓦解,这叫做究竟绝断命根,也就是第四分支。

第四个分支是做完加行之后这个野兽命根断了,真正死了,身心的聚合瓦解了。众生的身和心是聚合在一起的,死了之后心识离开身体,身心的聚合瓦解叫究竟断绝命根,也就是杀死了,杀业圆满了,也即第四个分支圆满了。

其实我们分析时有一、二、三、四四个步骤,但做起来特别快:拍死个蚊子、打死个苍蝇很快就完成了。知道这个是蚊子,然后“啪”一下打死了,就这么快,杀生业道圆满了。造善业的条件怎么凑也很难凑齐,但是造恶业的话不假思索就凑齐了(当然要杀大动物、杀人可能不太容易,但是杀生比较容易)。

十不善业道和居士戒中的杀生戒不一样,居士戒中杀生戒的对境是胎儿和人,不包括旁生,杀旁生不算犯根本戒的条件。但是,十不善业道是杀生不是杀人,它不是居士戒。居士戒要宽一点,破居士戒的根本是一定要把人杀死。堕胎也好或者把人杀死也好,都是杀人。如果你受过居士戒,做了就会破戒律。如果你受了居士戒,没有杀人,只是拍死老鼠、蚊子,还不至于破居士戒,但是支分的罪业要忏悔。不过,从自性罪、杀生的侧面来讲,它的罪业是很重的。但是破不破戒律呢?居士戒是不破的,因为居士戒的对境是人和胎儿。如果不是人或胎儿,你再怎么去杀,居士戒是不会破的,这方面有不一样的地方。其它的意乐、加行等分支都差不多。

有时认定对境是人,虽然把人杀了但不一定破戒的情况也有。比如说本来我想杀张三,认错了,把李四杀了,这个也不算。因为对境有误,虽然你把人杀了,居士戒还在,还没有真正破戒律;但是你认对了也杀对了那就要破戒律。或者还有一种情况,不管遇到谁都杀:“反正今天我出去碰到谁都杀,任何人都杀”,如果是这样的发心,只要你杀一个人就会破戒律。

这里面有很多可分析,但今天不是讲居士戒律,是讲杀生。杀生很宽泛,只要是有情,认准了它是某一众生,杀了之后业道就圆满了,虽然不一定会破戒律但是业道圆满,自性罪就造下了,就要准备好受果报,后面我们会讲到杀生、偷盗等的果报。如果你的杀业圆满了,不忏悔的话,成熟起来是相当可怕的。所以我们学了之后才知道严重性,才知道忏悔、补救。如果你都没有学过的话,那会杀多少有情?真的不敢想象。如果不学这些,一个夏天下来杀的太多了,尤其夏天杀很多。生活过程中你活了几十年,在厨房里面呆了多长时间?杀了多少有情?很难想象。

我们学了之后要生起一种恐怖心、畏惧心,有了畏惧心才愿意采取对治、忏悔或者终止的行为,这方面提前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下面再举例子。

再拿宰杀被人饲养的一只羊来说,首先主人家告诉仆人或屠夫要杀一只羊时,明确地认知所杀的众生是羊,已经具足了第一分支。

主人告诉仆人要杀一只羊,仆人就亲自去杀(主人是共同参与的),这时对境已经明确了,这是第一个分支。

他们心里有了要杀某只羊的念头时,就说明已生起杀心的意乐,这样就具足了第二分支。

生起要杀的心时,杀心的念头、杀生的意乐也有了,这是第二个分支。

那个屠宰者拿着一根绳子前去捉住将要杀的那只羊,随即把它翻倒在地,再用皮绳将它的前蹄后蹄捆得结结实实,接着又用细绳勒住它的嘴唇等,这就是在采取杀生行动,已经具足了第三分支。

屠宰者杀羊的方法,很多地方都不一样。华智仁波切描绘当地的一些杀羊方法:屠宰者们拿一根绳子,首先把羊的四肢捆住,让它不能挣扎;然后再取另外一根细绳,把它的嘴唇勒住、让它无法呼吸,把它憋死。像这样的方式进行来杀生的。像这样窒息而死,就相当把一个人给掐死、或者用一根绳子勒住脖子勒死,这也是让众生非常痛苦的杀生的行为。开始勒住、采取杀生行为的时候,已经具足了第三个分支了。

杀人的人也许不一定觉得怎么样,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嘴巴、鼻子捂住,看我们能够坚持多长时间?这个大概我们也能知道。这些被杀害的众生是非常痛苦的,它为什么要拼命挣扎?一方面是很痛苦,一方面是求生的欲望。所以已经具足了第三分支。

这时,只见那个众生带着气息分解的强烈痛苦,内外呼吸都已经中断,瞠目直视,眼泪汪汪,尸体被拽到室内时,这就是究竟断绝命根,已经具足了第四分支。

最后临死的时候气息要分解、四大要分散,这个时候极其痛苦。“内外呼吸都已经中断”,真正死亡到来,内呼吸、外呼吸都要中断。“瞠目直视,眼泪汪汪”,它的尸体被拽到室内之后,这个时候究竟断绝命根,已经具足了第四个分支。

为什么佛陀、上师们教诲我们经常要用慈悲心去放生,因为基本上来讲,被宰杀的众生都是没得选择,它非常不情愿当中就要被宰杀。如果有人用慈悲心去放生的话,就相当于把它们从痛苦当中解救出来,让它们远离被杀的痛苦。而且解救出来之后,给它们念仪轨,给它们结缘、让它们皈依,然后给它们念佛号、咒语、发愿等等。一方面让它们暂时地远离气息分解的强烈痛苦,另一方面也给它们种下了很多解脱的善根。作为佛弟子来讲,完全是出于慈悲或者出于对生命的尊重。

每个有情最喜爱的都是自己的生命。有些时候,看着是一个小小的有情众生,我们觉得“把它杀了无所谓”,但是对这个有情而言,它的生命就是它的全部,它最不愿意舍弃的就是生命。有些时候,蚊子、苍蝇只给我们带来一点点的困扰。蚊子只是吸了一口血,我们有十几、二十几斤血,但它只吃一点点,肚子就胀得溜圆,就已经吃不下、飞也飞不动了。但是就是吸了这么一点点,我们一下子把它拍死了,它的所有都没有了。有的时候还没有准备下口吃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拍死了。

从这个方面来讲,也要去好好思维:如果我们是那个很小的有情,比我们更大的众生杀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是一样的很无助,那个时候怎么办?当然不愿意被拍死了。我们去向谁申冤去?“我只是拿了一点点东西就把我打死了”。像这样,有时它们自己内心当中可能也是觉得挺冤的。

从佛弟子的角度来讲,就是出于对生命的平等尊重而放生、守持不杀生的戒律、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去素食。我认为,佛弟子真正选择素食,第一个考虑一定是出于对生命尊重,对慈悲的意乐。至于其它的——对身体好、环保,这些都是次要考虑的。社会上的人,可能考虑的就是环境、身体(人的构造适合于消化素食)——这些对佛弟子而言就是次要的。佛弟子真正考虑素食,第一个考虑的就是对生命的平等尊重、慈悲、因果、修行等等,这些方面是主要的。至于其它的我觉得可以放在后面去考虑。

如果真正决定了之后,吃素对身体好也好、不好也好,其实都无所谓了。因为我在这个过程当中,的确是出于尊重生命、对慈悲的意乐、对因果的尊重(因为这个也是业果)。虽然损失一些身体的健康,但是从这个侧面来考虑也是值得的。前提是你要有这种认识。如果你没有这种认识,那就选择其它的观念。不管是哪种认识,你觉得对身体好而选择素食也行。只要你没有去杀生,佛弟子可以把其它的作为首选的考虑。

这方面就是讲了四种分支的具足。

紧接着再看,主人用锋利的刀子剥皮时,那个牲口的肌肉还在一阵阵地颤动,这说明当时能遍的风还没有完全消尽,所以和活着一模一样。

看到命根断绝之后,马上就开始剥皮,因为他要吃最新鲜的肉。有情的肌肉还在一阵阵地颤动,从佛菩萨的慧眼观察,说明什么呢?说明能遍的风还没有消尽,它还有感受、它的神识还没有完全离开身体。虽然它不会再叫、不会再挣扎了,但是内在的呼吸或者神识还没有离开身体,它感觉依旧的。这个时候,基本上和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还会进一步地感受强烈的痛苦。

这时主人又立即将鲜肉放在火里烧烤,或者放在炉灶上炖煮,然后开始大模大样地吃起来。如果想到这些,生吞活剥有情的那些人简直与凶残暴虐的猛兽没有两样。

这个时候,马上把肉割下来之后烤着吃,或者马上放在锅里煮了吃。华智仁波切说这种生吞活剥有情的人,和吃生肉的野兽是没有什么两样的。华智仁波说的这个情况,还是外气断了的情况之下这样吃。现在有些地方,不是说“感觉”死了,很多时候直接吃生的。有些时候,看到吃的是一些还在动的章鱼(触手还在嘴巴外面使劲动),有的时候就是吃活生生的鱼,并且炫耀。这真正和猛兽没有什么差别,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些有情的感受。

作为修行者来讲,心要善良、要柔软,就必须要知道有情的感受。如果是我们被别人这样活吃,当然会非常恐怖、非常痛苦。我们绝对不愿意选择这样的方式。只不过现在我们强势一点,就可以肆意去欺负其它一些有情,这肯定是不对的。我们当然不是猛兽,我们是高等动物、是人。尤其是作为佛弟子来讲,应该把慈悲心放在首要考虑。如果是能够避免杀生,一定要避免杀生;如果不能避免杀生,尽量要生起惭愧心、去做一些补救,或者说不能断绝肉食的话,也尽量不要点杀等等。

总而言之,让自己尽量不要造比较重的罪业,尽量培养一些惭愧心、慈悲心,慢慢地去走,这方面有个目标也是非常好的。

当前有些人生起杀害某一众生的想法或者口中也说诸如此类的话,虽然他们的杀生行动没有得逞,但是已经具足了知对境众生和生起欲杀意乐的两种罪业分支。

下面讲一些不圆满的杀生罪业,即四种分支不具足。比如有些人对一个众生生起了想杀的心,后面的加行和究竟支分没有圆满,这个时候有没有杀生的罪业呢?圆满的罪业没有,但是分支的罪业是有的。因为第一个分支——对境有了;第二个分支——想杀的心有了,这其实就已经有部分的罪业了。

有些时候可能第一个条件不具足,他可能是看到的是一个雕像;但是第二个条件具足了,他以为这个雕像是个人或者当成是自己的仇人,生起了想杀的心,当然对境没有,因此也永远不会圆满杀生的罪业。但是他生起了想杀的心,这个心一生起来,他就沾染罪业了,如果再加上一些行为——去打或者把它砸了,这方面也有一部分支分的加行罪,后面的究竟支分是不会有的。有些时候做了加行、也看到人、也想杀,但只是杀伤了或者没杀死,这三个分支的罪业是有的。

这里面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当然第一个不用讲了,如果是杀业肯定是有对境的,没有对境这个杀业不能形成。这些分支当中最主要的还是第二个分支——意乐,意乐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杀生的意乐,虽然无意杀死,但是也不会有真实的杀生的罪业。为什么要让我们经常去串习慈悲心呢?如果有慈悲心是不会故意去伤害有情的。即便是无意把有情杀死了,但是也不会有真正的杀生的罪业,所以意乐很重要。有些时候区分你是否犯戒,也是看你的意乐强不强盛,把有没有意乐作为一个很强的考虑标准。所以,我们尽量不要生起、不要去串习杀人或要把他杀死等等这样的想法,没有这个想法的话就好一点。

有的时候虽然没有行动,但是内心当中每天都想:“把这个人杀了!”虽然没有去做,但是内心当中的意业每天都是在积累的。意业有时候也是很重的,从这个方面观察,我们要尽量培养慈悲心,看到有情就生慈悲心,而不是看到就把它杀死。如果你真的看到有情生起慈悲的时候,是不会去造杀生罪业的。即便是无意踩死、杀死,也不会有这样的罪业,因为你有慈爱心。从这个方面讲,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尽量地调整自己的心,不要让自己的心处于那种喜欢杀戮的心态。如果平常没有串习慈悲心,其实我们杀戮的习气还是很重的。“杀戮的习气很重”并不是喜欢杀人的习气很重,而是喜欢杀生的习气很重。看到鱼想杀、看到蚊子也想杀,不管看到什么都有马上要把它杀死的心,这方面串习得很多。

但是现在我们就要好好地对有情观慈悲、慈爱它。我们对一个很慈爱的对境,比如对自己的儿女很慈爱,当然就生不起要杀他的心。慈爱心和杀他的心是截然相反的,你对宠物很慈爱,当然就不会想伤害它。如果我们对一切有情生起慈爱心,就会非常圆满地远离杀生的罪业,所以培养慈悲心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没有圆满正行那样的罪业严重,可是如同镜中映现影像一样,罪业已经染污了自相续。

虽然具足了一两个分支不像圆满杀业那么严重,但是只要生起了这个心之后,就好像镜中出现影像一样,罪业已经染污了你的相续。如果不忏悔还是会有果报的,虽然圆满的杀生果报没有,但是分支的果报仍然有。

甚至于有些时候在梦中杀生也会有一定的罪业。“梦中杀生”就是梦中生起了想要杀死对方的心,这个其实也是一种意乐。所以有些时候说,第二天早晨起来的时候,我们要观察自己的梦境,如果有恶业就要忏悔。比如我昨天梦中生起了很强的嗔心把一个人杀死了,当然在梦中杀生不算真正的杀生(也不会犯戒),但是这本身是一种嗔恨心、杀心,也有一定罪业的,所以起来之后要观想。当然忘掉了就没办法了,如果没有忘了就要去忏悔罪业。

如果在梦中修善法,起来后要随喜,为什么要随喜?因为虽然是在梦境当中修了一座佛塔或一尊大佛像,但是梦境中修这个善法的时候是很欢喜的,这也是一种功德,醒来之后还是要随喜的。虽然这些罪业都不圆满,但是都有一定的过失,从这个方面来讲,哪怕我们平时思想当中生起伤害众生的心,如果不忏悔也会有过失的。平时要做这些调整——经常观内心,或者在中午的时候忏悔上午的起心动念的罪业,在晚上的时候再忏悔下午的这些罪业,这个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面还有一种杀业是什么呢?

而且还有人认为除非是自己亲手杀以外,只是唆使别人杀生的人并没有罪业,或者认为虽然有罪业也是微不足道的。

有些人认为:“我没有亲自杀,只是唆使别人去杀,这个是没有罪业的。即便有罪业,可能罪业也不重。”后面华智仁波切就反驳这个观点:

但事实上,就算是随喜杀生的那些人也有同样的罪业,更何况是唆使他人杀生的人呢?

华智仁波切说:“不要说唆使别人去杀,即便是随喜杀生也有同样的罪业。”所以平时我们要注意!虽然觉得自己修行已经很好了——我没有去杀生,也没有叫人杀。但是在看到有众生被杀的时候,内心当中很随喜:“应该杀,杀得好,恐怖分子该杀!”如果产生了随喜的心,我们也得到同等杀生的罪过,这个也是很严重的。

我们必须要学,不学的话就会在愚痴无明当中,不知不觉地犯很多过失却自以为清净。就像米勒日巴尊者讲的,一个人不懂戒律却说:“我戒律很清净。”这个就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情。同理,如果我们不学还认为我们修行很好,那也是很可笑的。如果我们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过失,最大限度地让我们的心安住在高质量的善法当中,就是要学扎实、懂了然后再去做,这个时候才可以在修行的道上突飞猛进。

唆使杀生当然有很大罪过,就像主人告诉仆人:“你去杀一只羊。”或者主人告诉杀手:“你把某某人杀了!”这个当然都是一样的。我们自做、叫他做、或随喜他做的罪业,都是要进行忏悔的内容。

换句话来说,我们必须要明白,凡是参与杀生的每一个人都将得到杀生的整个罪业,而不是杀生这一罪业由许多人平均分配。

这个叫共同杀业,不管是唆使杀、随喜杀或商量一起去杀。比如十个人商量杀一个人或者一头牛,真正动手杀人的是张三,这个罪业是不是就张三一个人承担,和其他九个人没有关系?绝对不是这样的。是不是张三得的罪业多?也不是这样的。是不是杀人的罪业每人有十分之一?也不是这样的。我们共同商议做一个杀生的事情,最后每个人都是得到圆满罪业的,这个就叫做共同参与。

在佛法中这个叫共修,大家共同发愿来做事。比如很多人共修莲师心咒,一亿遍中可能你只念了一万遍,但我们共同念了一亿,最后就得到一亿的功德,因为这是共同参与的。罪业也是相同的道理,从这个方面来讲,共同参与的叫做共业。随喜别人的杀业也是一样的,随喜了就是心参与了,或者唆使别人杀,最后都得到这个罪业。

这些错误的观念,对佛弟子来讲能够理解,但是没有学佛法的人就分不清楚,他就会认为:“我是个好人,戒律很清净。我没有亲自去做,只不过暗示一个人去做了而已。”其实这个时候他已经不清净,也有杀生的罪业了,所以这方面我们要好好地学,才能对杀生的道理全方面地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取舍。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