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79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造的《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的内容分三部分:一、共同前行;二、不共前行;三、颇瓦法。

共同前行是针对刚刚学习佛法或者在轮回中飘流已久的众生的,我们想要进入解脱道或证悟心性,但此时心的状态和本性之间的距离还很远,无法了解和接受直接趋入心性的修法。

《前行》次第性地宣讲了和我们凡夫心最接近的共同前行的修法。不管是暇满难得还是寿命无常等思维方式,和轮回中的很多情况比较接近。后面讲到的空性和如来藏,按照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和接受的教育来讲,就显得很抽象。其实它们并不抽象,因为空性如来藏就是我们的本性,但我们以前没有思维和学习过,所以觉得很陌生、很抽象。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的道理,和我们生活中所见所思的很多概念比较接近,从比较接近的现象中寻找靠近出离的意义,这就是共同前行的作用。

不共前行讲到了皈依、发菩提心、积资净障和上师瑜伽修法,这些法让我们的心进一步成熟,对法界自性越来越熟悉。皈依的本性——佛陀、正法和圣僧众,都是和实相接近的,或者说是实相本身的等流。法是佛陀证悟实相之后宣讲的种种方式方法;圣僧众是修学法之后部分清净的修行者,这样就离解脱道非常接近了。

最后是颇瓦法。如果今生我们修这些法没有成就,临终时可以修颇瓦往生极乐世界。初级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修法没有成就也可以往生。当然,可能有一些修行者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把共同前行和不共前行修到量之后,在不共前行和颇瓦法之间,他还可以接受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或者大圆满的教法。

我们现在的法是大圆满的前行,正行绝对是大圆满的修行方式,所以也可能在修完加行,相续成熟之后,中间接受正行,今生就可以证悟。因此我们可以了知,《前行引导文》让我们的相续逐渐成熟,对凡夫人来讲是可操作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果一个法很高很深,但我们操作不了,这样就不行。

学驾驶也是一样的,如果给你一辆比较简单操作的车子,稍微指点一下、学习一下就可以开得走,驾驭得了,这对我们是比较相应的。但如果是一架飞机或者飞船,速度虽然很快,但很复杂,不知道怎么用,难以驾驭。这个东西好不好呢?肯定好。但是对于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来讲距离太远了,反而对我们没有什么利益。佛法中也有高级的法,很接近实相,虽然它本性简单,但对我们而言还是太复杂了。关于空性、如来藏以及它们如何现前,我们没有受过训练的话很难了知。

前面的加行法是我们知道的并且听得懂的,通过分别心再再地想,然后把我们的分别心从耽著轮回的庸俗状态引导去耽著解脱道,把恶执著改造、引导成善执著,且越来越善。出离轮回本身是一个善,但在这个状态中还有更加清净的善,例如菩提心。还可以通过空性把我们的分别念引导到空性的状态中。前面这些全部准备好之后,自己的心成熟了,成为法器了,再接受很圆满的高级修法,一下就相应了。

世间高技术的训练也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要培训到一定程度,再在这个基础上深入引导,最后才能驾驭非常复杂的仪器等。修行也是这样,很多证悟的上师和大德说空性的实相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就是根本没有分别心,什么都不作意就可以,但就是什么都不想对我们来讲很难。为什么很难?因为我们早就习惯了这样那样的分别。所以,我们要通过分别心去引导分别心,而不是一下子断掉分别心,断掉了不知道怎么办了,什么都不想就陷入了不知所措的状态当中。这种状态就不是修行,没有了见解,也不知道如何安住,这对我们而言就不是真实的相应法。

因此,刚开始有分别心,通过法引导我们的分别心,从恶的执著中出来到善的执著,从个人解脱引导到利益一切众生的解脱,这些都是分别心的修法。为什么这个阶段的修法是比较相应于我们的?因为它没有要求断分别心,没有要求知道分别心的本性,这些对我们来讲是太难了。既然现在做不到,断不了分别心,那就去引导它,让这样的分别心从耽著恶法趋向于耽著善法,把负面的分别心引导到比较清净的时候,再告诉你怎样去了知它的本性,这时就顺理成章地安住了。

以上就是本论当中所讲到的修行理念。现在我们还在学习第一部分共同前行。共同前行分为六大块:

前面讲四厌世心——引导我们对整个轮回看破放下,生起想要解脱的心,因为在轮回中没有什么真实和安乐的自性可言。

第五个讲解脱的利益——我们出离轮回之后应该有一个解脱道,如果说厌离轮回之后发现没有出路,那我们就会崩溃。如果发现厌离轮回之后可以获得解脱和涅槃,(对于如理思维的修行者来讲,轮回有这么多过患,要知道还有一个清净的解脱道,当然愿意放心去追求)。我们的心定会厌弃轮回而追求解脱。

第六个问题就是现在正在讲的依止上师。这里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讲到了有解脱道,但是凭自己的造诣是发现不了的,也没办法获得。那怎么办?只有依靠有经验的向导。善知识就是有经验的向导,他引导我们逐渐趋向于这种状态,这就体现了依止上师的重要性。

上师相当于一个导师,他在这条路上走了很多次,非常有经验。而我们从来没有走过解脱道,如果没有向导,太多的歧途和岔道没有办法分辨,有时候会有想走又不想走的念头,这时上师、善知识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上师会骂你、推你,或者鼓励你往前走,会讲往前走的好处和利益,以及不走的过患等等,这时你就会想:“一定要走!无论多困难也要走”。

但是还有很多岔道分不清楚,看起来都差不多,感觉这边应该是对的,那边也是对的,到底哪个对不知道,凭我们自己的分别念找不到解脱道。这时上师会告诉我们不能走的歧途和应该走的正道,为我们指引解脱道。同时,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缘,上师又会告诉我们如何积聚顺缘——哪些东西要准备、哪些包袱要丢掉,慢慢引导我们一步步地趋于第五个问题中的解脱状态。

依止上师必须从这方面来理解。上师是引导我们趋向解脱道的,并不能帮我们做什么。真正的上师善知识是带着我们走、为我们指引解脱的道路,同时告诉我们要注意什么,这些是上师可以做的。

在解脱方面主要的因是自己,一定要有一种寻求解脱道的心,最大的助缘是上师善知识。很多大德都讲过:真正的上师不是帮助你解决世俗问题的,而是引导你解脱、觉悟、认识你的心性的,这是上师真正的作用。

依止上师主要还是表现为觉悟心性方面。如果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没有安住在主要方面的话,那就要调整了。很多有经验的大德早就给了很多这方面的建议,知道修行者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有可能就把上师当成一个打卦者,觉得自己有一个上师挺好的,有问题的时候可以打卦、观察一下、解决问题。

当然这些是可以做的,但主要还是传解脱法、指引解脱道,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要依止上师?第五品中所讲的解脱的状态和趋向于解脱的方法,必须依靠上师才能知道。

当然在所有的上师中,佛陀这个上师是最好的。但是我们现在错过了释迦牟尼佛驻世的时代,所以十全十美的——相貌、智慧、神通都显现最圆满的上师我们没有遇到。但好在佛入灭之后,化现了很多善知识来引导我们。

一些菩萨也会作为上师的身份来引导我们。还有一些可能是凡夫人,对经论有所通达,对修行法方面有点经验,也可以作为我们的上师善知识。观察上师的条件当中,没有说他会打卦、善于聊天,给你解决世俗的问题。而都是说具有菩提心、精通经论、具有觉悟等方面的。

通过上师的法相,我们知道了依止上师最主要的是什么?方向是什么?作为弟子也是一样的,主要也是和解脱道相应的。学完依止上师之后,我们对于依止上师的必要性和如理如是依止上师的方法和理念,应该和以前有所不同,应该树立一个很正的观念。

依止上师之后进入不共加行。如果说依止了上师,上师啥都没给你传,那不行。依止完之后给你传皈依,让你修皈依;传菩提心,让你修菩提心;传金刚萨埵、曼扎等等,修这些法,让你的相续成熟,修到堪能接受最圆满教法的状态,就可以进入到大圆满的正行中。

上师传法、弟子修了之后,心就不断地在转变,这时通过法把心调伏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接受相应于实相的解脱道了。

今天我们学的内容,还是在讲依止上师。在原文当中这样讲的:

我们首先用智慧来观察上师,这也是指在还没有结上求灌顶求传法的缘分之前详加观察,如果真是具足法相的上师,我们就依止;

首先要用智慧来观察上师,前面我们讲到上师具有什么法相、条件,要仔细观察。所谓的“首先用智慧观察上师”是指没有结上法缘的,尤其是金刚乘的灌顶、求密乘法。一般的显宗上师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这里所讲的多数是对于金刚上师的一些观察的方式。

因为金刚上师和金刚弟子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一般传显宗法要的上师也绝对值得恭敬的,但是要求没有那么严格,戒律也没有那么严格,还是有不同的地方。

在还没有结灌顶法缘、没有求传法的时候,应该详加观察这个上师具不具有法相,是不是一位真实的上师?自己依止他的话,能不能够接受他?和他有没有很好的因缘?他的教义或者这样那样调伏的方式,我能不能够接受?在依止之前详加观察很重要,尤其是法相。如果是真实具足法相的上师,就可以依止。观察时间太短,不一定能够观察出来,有可能观察的侧面、角度、深度不到位,所以时间短了是不行的。

时间短的话,有可能他会伪装得很贤善。假如一个假上师想要骗取名声、钱财,他也会伪装。但是时间长了就伪装不了了。所以观察上师的时间不能短,原因是:第一、从自己的侧面来讲,第二、从对方的侧面来讲,不可能很长时间都这样装的,时间长了总会露馅的。观察上师的时间要长,观察发现的确具足法相,就可以依止了。

假设不具足法相就不要去依止。

如果观察下来他确实有过失,就不要去依止。这是没事的。

一旦已经依止了上师以后,不管他的行为怎样都必须看作是善妙的,全部视为功德,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观察好之后,已经依止了,你对他有信心,他也给你传了法、灌了顶,这个时候不管他的行为怎么样,都必须看作是善妙的。

这时已经结上了很甚深的法缘了,从因果的规律来讲,如果你结上了法缘之后,再去生邪见,会有很大的过失。以前还不是师徒关系,依止之后,尤其是灌了顶、传了密法之后,他就是你的金刚上师,对境比较严厉。

依止了上师之后,再不能像以前那样观察,随随便便说他的过失,不管他的行为是好是坏、如法不如法,这时也许他还是有些过失。但对于依止者“我”来讲,就必须把他的一切行为都看成善妙的,都视为功德。

过患怎么视为功德呢?我们看到的显像上的过患,要这样想:看起来是个过患,但是上师可能是为了调化某一类有这样问题的众生,在他面前示现同类问题。比如说,有些人喜欢说绮语,上师为了调伏他也跟他说很多绮语。不理解的人会认为:这个上师怎么说这么多绮语呢?是不是过患呢?这时怎么把绮语看成功德?因为这类弟子,很喜欢说绮语,如果直接让他不要说,可能不一定调伏他,所以上师为了调伏弟子的缘故,显现上给他说一些绮语,让他生起欢喜心,之后进一步愿意依止、亲近上师,上师再给他讲法,就可以调伏了。

上师发脾气、有嗔心,看起来是过失,也可以把它看成功德的。比如说有些弟子不听话,上师前段时间讲课时也讲过:好言好语和他讲,不起作用的。但是骂一下马上就听话老实了。这时看起来上师发很大的脾气,这是功德还是过失呢?为了调伏这些人和他说好话,他不听,显现上上师发个脾气之后,他就马上知道自己不对,上师不欢喜,自己错了,这时就可以让他安住在正道当中。

这种看起来是发火、嗔心,也是一种功德。贪欲心也是一样的。有些弟子一下子断不了贪心,上师也示现对钱财等方面的贪心。

作为一个弟子来讲都可以把这些观为功德,这是一种方法。对于已经依止了上师的人来讲应该这样去观想、去做。将上师的一切行为都视为功德,是保护我们最好的方法。

这种行为在一般的、外行的、没有学习依止法的人看来是迷信,是盲目崇拜。认为他看到这么明显的过失,我们怎么还说是功德?但学过教义的、尤其是已依止上师的人这样去想,其实是在保护自己。因果的规律就是这样,已经结上法缘的上师是个严厉的对境,如果生起一个很强的邪分别念,当下就产生很多过失,而且这种邪见、疑惑会在我们和实相间造成障碍,这障碍不遣除,就没办法现证心性。

我们和实相间,是通过上师来传递的。如果对上师的心很清净,这个通道是畅通的;如果对上师的行为产生邪见和怀疑,那你和实相之间就会因此而阻塞、产生障碍,不遣除不行。所以这时你必须要忏悔,忏悔什么?忏悔对上师产生邪见的过失,这是你和实相间的障碍,必须要清净掉。所以,我们要力图保证对于传递我们和实相关系的上师,有清净心。

所以,对上师观清净心,把他视为功德,这样我们和实相间就可以保证畅通。如果你认为都看到过失了,这样想很困难,当然从你的侧面来讲也可以,但障碍肯定有。这从因缘法则的侧面讲,肯定已形成障碍了。所以,如果你对这都过不去,还想要证悟实相,这障碍就永远在,必须要遣除。

所以对上师“要全部视为功德”,而且要生起信心。怎样生起信心?上师是一个良医,可以针对不同的病人给药,所以就会示现各种不同的方法。所以,这不但不是过患,而且是产生信心的来源。上师说绮语也好、妄语也好、或者嗔心也好、贪心也好,这不但不是过患,而且是功德,是生起信心的地方。

为什么呢?因为上师有这魄力,有智慧可以针对不同的众生,做不同的示现,把不同的众生都引导到解脱道上来。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有情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这是真实的良医、善知识才有能力做到的。否则,像一些修行者,他自己可能修行比较好、比较保守。但是让他做那些他做不到的事情,他可能就不敢做。

比如说有些上师、善知识,你让他去骂弟子、打弟子,他不做。他为什么不做?因为他怕在打骂的过程中,自己产生自相烦恼。他自己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清净的状态中,别人也觉得这人很清净,他就老老实实做这些事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他不太自信、悲心不强烈、能力还不够,所以不敢做这事情。

有些上师可以这么做,因为他很自信,而且也有这种能力。他在做这事情时,并不受这些烦恼的影响,看起来是烦恼,其实根本不是。所以一个最好的上师、善知识,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在用的时候,自己并不受影响。但要是没达到那么高层次的上师,可能保护自己方面做得很好,但要让他做超出他能力范围外的事,去救度众生,可能就不敢做,也不愿意做。

所以这时我们一比就知道了。一位上师显现得很清净,外表也看不出贪心、嗔心和其他的不如法行为,另外一位上师看起来可能什么都有。但真正比较起来,哪一个更能生起信心呢?当然就是有能力使用各种方法的这位更加成熟、智慧更加圆满。所以有时我们凡夫人所看到的、所认为的,往往和实际情况不同。有些上师显现上不是那么常规,这也有很多。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假装的,一个的确是很自在的,这两种都有。所以也需要长时间去观察。

如果我们真实依止后,要全部视为功德、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其实上师的行为完全是清净的。他是为了利益众生,才这样示现的,故意这样做的,其实他自己并不需要这样,但为了利益众生,他必须要这样做。

就像父母管教小孩,或幼儿园老师管教学生一样,他们和小孩一样,做些蹦蹦跳跳的事情,他们需要这样做吗?根本不需要。但小孩喜欢这样,而且这样做,他们才能够听话。他们到了这个年龄,没那意乐、也不需要这样做,但为了这些孩子就需要这样做。

上师和弟子间也是这样。我们就像小孩一样,上师的证悟那么圆满,需要这些吗?都不需要。但上师来世间就为了引导我们的,既然如此,什么方法有效就用什么方法去做。

不管别人看起来多诧异、多理解不了,但是他的心是清净的。他的确是发了心,而且这样做的确是为了引导弟子一步一步走到解脱道上,所以就什么方法都用了。菩萨、佛陀、上师善知识利益众生,无所不用其极,不管看起来是如法不如法的,只要对你有用的方法,他都可以用。这就是为了引导我们,让我们很差劲的众生,一步步往上走。

如果他完全显露得和标准一样,那只能度化一部分众生,其他众生就没办法度化了。所以,就是因为那么多众生都需要度化、和他有缘,但这些众生的根基、意乐、层次,差得很远。一个上师要度化这么多众生,一种行为能行吗?一种行为只能度化一类众生,其他就没办法了。其他众生可能看到你这种上师,他觉得不相应,就走掉了。所以有时候比较好的上师,什么样的行为都会示现。当然这是示现,有时是有一个标准的,但有时不一定。有些显现上很疯狂,真正的大德、上师,也没有所谓的标准,反正直接就做了。有些是在某个范围中,可以这样做,再往下他就不去做了,这也有,有很多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要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我们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样依止?《前行》中把这些原理,给我们讲了、分析了。所以,我们依止时,看到这些情况就有智慧,上师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按照这种方法去想,生起信心、观清净心,这时候就可以化解掉内心中即将生起的邪见。那如果让邪见成型、产生了,你化解不了,那么邪见就在你和上师间,形成障碍了。如果你和上师间形成了障碍,通道就堵塞了,也没办法趋向实相。因为上师就是你趋向实相的连接点,所以这方面必须要有智慧,如果智慧运用很纯熟,这想法一生起来,马上就化解了,根本形不成障碍。

这种化解的智慧、素质,作为一个弟子应该要有。这种素质越高,信心就越清净,根基就越利,越容易得到加持。如果化解的能力越差——今天生一个邪见,明天又生一个邪见,邪见总是此起彼伏,修行要快也快不了。这么多拖后腿的,怎么快得了?没办法的。最好是学了这之后,形成一种智慧,邪见一生起来马上就化解,没有形成障碍,他就走得快。这就是告诉我们一种观察的方法,是依止上师时,作为弟子应该有的素质、条件。

如果生起恶分别念,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换句话说,后患无穷。

如果对自己有法缘的上师,生起了恶分别念如邪见等等,后果会不堪设想。原因就是,上师给你传了灌顶、密法后,是很严厉的对境。你和上师间就是金刚弟子和金刚上师的关系,这种关系很严格。反之,如果你生起了信心,这时也很容易得到加持,生起很大的功德。如果你生起邪见,反方面的力量也很大,就会生起很多障碍、过患,后果不堪设想。最不堪设想的是什么?堕地狱还不是最惨的,最不堪设想的是你无法解脱、觉悟不了。本来有机会觉悟的,但现在因此觉悟不了。

有时我们说,不觉悟不要紧,我们不要堕地狱就行了。其实堕地狱和障碍解脱相比,障碍解脱、障碍觉悟,对我们来讲是最不堪设想的。因为学佛法是为了觉悟,而觉悟就在你的心中。如果如理如法地依止、学修,就可以现证心性——你自己心的本性,不是要找别人的心性去现证。

如果你好好去依止,按上师讲的法去做,也不是那么困难;但因为你生起了恶分别念,因此就成了障碍,让你在今生中,没办法现前、现证你的心性。这就是因为你的分别念,而且这恶分别念是没有道理的,这恶分别念是可以化解的,但是我们没有善巧地学依止法、没有善巧学化解的方法。这样就会任由它生长、做大,最后变成一个障碍,让自己今生没办法证悟。后世因为这个重大的恶业,堕到地狱去受痛苦——那是没必要的,换句话说,是后患无穷的。

在观察上师时,我们还要清楚,一般来说,需要是经典续部中所说的所有功德齐全的一位上师,尤其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是必要条件。

下面讲的就是最低标准应该依止一位具有怎样的上师。讲观察上师的时候,说最好是依止经典、续部中所说的功德齐全的上师。前面讲上师法相的时候,说能够找到并依止所有功德齐全的上师是最好的。

“尤其是心相续当中具有菩提心是必要条件”。如果你找到功德齐全的上师,他肯定会有菩提心,因为所有功德的基础就是菩提心。如果具有圆满功德的上师找不到,也必须找一个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的上师。这是必要条件,就是最基础的条件。如果其它功德不明显,但是菩提心很强也可以。

比如说法不善巧(以前我们学习《开启修行门扉》的时候讲到一位大德,他说法特别不善巧,但是菩提心很强,这就是可以依止的)。因为他有了菩提心,肯定会为弟子成办利益的事情,绝对不可能以自私自利的心去欺骗或者去做什么事情。所以具有菩提心是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基础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具足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功德,越多越好。但是如果其它功德不明显,就一定要观察他具不具有菩提心。

我们观察上师的时候也一样。他证悟有没有或怎么样我们可能很难证明,但是我们也要留意观察:这个上师的慈悲心怎么样?菩提心怎么样?如果他有,那么就可以去依止。这里所讲的主要还是密乘上师。一般来讲,对传显宗法的上师没有那么严格的标准,但还是要具有一些功德——传大乘法的上师的菩萨戒,精通大乘法的法义等等,这方面是要有的。

以上讲心相续当中具有菩提心是一个必要条件。

概括而言,观察上师归根到底可以包含在观察他是否具备菩提心这一条件当中。

概括而言,这么多的功德,归根到底是是否具备菩提心。

菩提心的条件看起来容易,其实真的不太容易。我们自己发菩提心的时候也知道,相似的菩提心容易发。上座的时候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缘一切众生在我们面前,或者我们的思想扩展到一切的空间当中,对所有的众生有情(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怨敌)都可以发菩提心,愿他们解脱,愿他们成佛。想的时候是很容易的,但是下座之后当真遇到这些张三李四,你的菩提心怎么样?和你的利益有冲突的时候你的菩提心怎么样?那时候一下子就可以显现出来,就知道这并不容易。有些是给自己穿小鞋的,有些是给自己造障碍的,这些有情你还要跟他们发菩提心——的确是很困难的。所以真实发菩提心看起来容易其实很难。

这个“具有菩提心”有啥功德?因为发菩提心很难的缘故,所以一个真实能生起菩提心的人一定非常优秀,才可以生起这样殊胜的心。我们可以观察他是不是具有菩提心。一个有菩提心的人,他所在之处都会很吉祥。不管是白天晚上,因为他有菩提心,所以功德是再再在增上。而且他其它的功德也容易圆满。

我们在学《入行论》的时候、菩提心功德的时候也是这样学的,所以我们对菩提心的修法还是要非常重视。因为没有菩提心,大乘的修法很难成就、很难修得动。你念金刚萨埵很难生起验相,修其它法也好像很难生起验相。但如果菩提心修成了,在这个基础上再修任何法都很快就可以收到验相。它是个很大的基础。这个主要的、核心的基础具有之后,要成办大乘法要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没有,还是会缓慢地进步、增长,但是明显、迅速的效果是很难看到的。

我们在修学佛法时总是说为什么修了这么多很难出现验相,或者很难出现经典中说的内在的标准,其实主要是因为大乘法中的最基础的核心就是菩提心。如果我们以自私自利的心来修,或者没有以清净强大的菩提心来修,还想要很快地和大乘法相应、要出现那么明显的标准,那是不行的,因为缺少因缘。并不是法没有利益,而是我们修法者在修行的时候欠缺了里面几个主要的因素。

要成办一件事会有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如果我们做事的时候次要因素做很多,主要因素很欠缺,能迅速成办吗?是很困难的。修行大乘佛法的主要因素就是菩提心,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地让相续当中生起非常清净的、真实的菩提心。当然这个并不容易,不容易还是一定要修,因为它是必不可少的。菩提心一旦在相续当中生起来,其它条件相对来讲就更容易具足。如果它不具足,但其它的因缘具足了,你能不能前行呢?也可以,因为心里如果有相似的菩提心还可以往前走,但走得很慢很慢。菩提心的修法可以作为我们一生中,或现在来讲所有的修法的核心,这是一定要具足的。所以具足菩提心的上师是非常了不得的。

下面讲为什么有菩提心要归纳在观察上师的条件当中的理由:

如果他的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那么从今以后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们今生和来世的一切利益,

如果他相续中有菩提心,那么从今以后这位上师不可能不成办弟子的今生的利益和来世的利益。

菩提心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的心态。如果真有菩提心,他一定是有利他心的,一定是要利益众生的。他自己利益根本就不关心,关心的只是众生的利益。作为上师来讲,关心的只是弟子的利益。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就怎么样,一定是为了弟子的利益,依靠这个为出发点的。所以说有菩提心的上师从今以后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们在今生的暂时利益和后世的究竟利益,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成办的。

这位上师所传的正法也是与大乘道息息相关,无论如何也会令所有的弟子踏入正道。

他有菩提心之后所传的正法也都和大乘道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菩提心,也许他传的法和他自己的解脱相关,因为他传法是为了他自己积累资粮。如果没有菩提心也没有出离心、耽著世间八法的上师,他传的法就和自己的名闻利养息息相关了。他传法就为了自己得名声,得供养,或为了让自己多收些弟子,多收到很多赞誉——都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传的法是正法,比如《入行论》、《前行》、或者《中观》,但是传法的意乐是想自己得到利益,所以说都和自己的利益相关。但是如果有菩提心,他所传的法都和大乘道相关那是肯定的。如果他有出离心,他所传的法会和解脱道相关。我们应该了解这个情况。

从这儿引申出去:如果我们有出离心,那我们现在所修的法和解脱道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有菩提心,我们修的法和大乘道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只有世间八法的心,我们所修的法就和轮回的道息息相关,没办法成为真实的解脱道。如是因得如是果,是绝对不会虚耗的。我们了知之后要尽量调整自己的心,从耽著轮回的状态调整到出离心乃至于菩提心的状态,这时候所修的法才能够直接、间接地和成佛相应,所以无论如何也会让所有的弟子踏入正道。

只要是一位不具有菩提心的上师,就必然有着自私自利的牵扯,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的相续,不管他所传的法多么深、多么妙,讲得再怎么天花乱坠,但到头来也只是落在了为现世利益的圈子里。

这和前面分析的意思是一样的。菩提心和自私心是矛盾的,有自私自利心的人不会有菩提心。因为菩提心的发心是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为了利益他人而去求佛道的,是把利他放在首位的。修菩提心的时候就在断我爱执,菩提心修成了,肯定没有我爱执,没有自私自利。

如果上师不具有菩提心,那么菩提心的违品就会存在。自私自利的心不可能无因无缘消失,所以必然会有自私自利的牵扯。如果传法上师有自私自利的牵扯,就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的相续。因为他想的是自己的利益。他帮助众生、帮助弟子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转。因此不管他传的法有多深、多妙,是《大圆满》、《光明藏》,或者其它法,讲得再怎么天花乱坠(云光法师讲法时天花乱坠。天花乱坠就是天女散花,因为讲得太好了,就开始散花供养。所以天花乱坠是讲得非常好的意思),到头来还是落在了为现世利益的圈子里,只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名声、利益和钱财。法就被自私自利的心带入了轮回。

本来是非常好的甘露,但装在有毒的瓶子里面,甘露也变成了毒。本来是能够让我们解脱成佛的妙法,但被世间利益的心带入了轮回,非常可惜。我们修法时也尽量要以出离心、菩提心来摄持,否则成佛的大法被我们带入轮回就非常可惜了。

因此说,观察上师的一切要点可以摄于观察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

不管上师是否应该具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和法相,总的来说观察上师的所有要点都可以归摄在观察他到底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个条件中。

我们也一样,观察上师的时候,也是看他是不是完全以利益众生的发心、行为和语气在做事情,是不是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都是具有菩提心的,这样去观察分析。想要依止一位新的上师,我们要观察他到底具不具有菩提心。如果他真实具有那非常好,如果不具有菩提心就不能够依止。

如果他的心相续中遍满菩提心,那么无论他的装束等如何,也该依止;

下面是说外表的装束、形像并不重要,外表做的事情也不重要,关键在于“如果他的心相续中遍满了菩提心”,他的心已经的确变成了菩提心,“那么无论他的装束如何也该依止”。

装束如何是指穿得好或穿得差。装束好也好、坏也好,都应该依止;在家装束也好、出家装束也好,也应该依止。我们能够依止在家人吗?如果他有菩提心就可以依止,可以称为善知识。所以不仅是出家装束可以依止,如果他是在家装束,有真实的菩提心,而且遍满了菩提心也应该依止。

佛教史中的上师们有在家的,也有出家的。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或者说藏传佛教中一百一十位善知识,也有很多各式各样装束的人。出家在家的也有,老的小的也有,男的女的也有,如法的不如法的也有,很多很多。不管他们外表是什么装束,不管他们表现什么行为,他都是依止的。还有“遍满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也有胜义菩提心,标准高的有胜义菩提心,标准没那么高的也有世俗菩提心。不管装束是怎么样也应该依止。

假设他的自相续中不具备菩提心,即使表面上暂时的出离心、厌离心、专心修法以及威仪等再怎么善妙,也不可依止。

反过来讲,如果他的自相续中没有菩提心,表面上对所有的世间八法没有丝毫的兴趣,或他外表上很专心地修法,如过午不食、长坐不卧等等,不管他是专心修法或者外在的威仪——穿衣服穿得非常如法,走路也非常轻柔,说的也是不伤害众生等等——再怎么善妙也不可依止。因为没有菩提心,就不能把他作为一位真实的大乘的善知识来依止。

没有菩提心,相续中的自私自利心会很强烈,还会不会一心一意地给弟子做饶益呢?没有菩提心的话是做不到的。就像现在世间人,如果内心没有菩提心,让他做一个利益众生的事情,如果顺利或者短时间还好,如果不顺利或时间长了之后,他因为没有利益众生的心的缘故,坚持不了、也坚持不下去。

有菩提心的人就不一样,不管别人赞叹也好、不赞叹也好,或者时间长短,他都可以去做,因为内心中是遍满菩提心的。他内心就像一个菩提心的发射塔,信号源源不断发射出去,没有终止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完完全全地修成了菩提心,不会受到外缘的影响。利益众生的心是不会改变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很容易由外表来判断一个人贤善与否,这里就告诉我们,外表的行为怎么样善妙是不重要的,关键是我们观察的核心要放在他到底有没有菩提心上,而不是观察他眷属好多,或名声很大。这些外在的方面可以作为观察、考量的标准,但绝对不能是主要的。如果我们把这些外在的东西作为主要的考量标准,那么最主要的基本上就会被忽略掉。

上师也经常告诉我们,外表庄严与否,是不是长得很高大很胖,或者身边的眷属是不是很多,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他是不是一个修行者、是不是一个具有菩提心的人,有时候我们根本就不观察了。表面上看起来的确眷属也多,名声也大,好像也很庄严,但是有没有菩提心我们必须观察,这是重点。

如果懂得观察就会直趋要害,而把其它东西忽略掉,直接观察他到底具不具足菩提心,这个主要的法相到底有没有。虽然有些上师很善谈,很善于安慰别人,很善于做很多事情,但是大德说我们依止上师到底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觉悟心性。既然如此,他是不是善谈就可以作为次要标准去考虑;他有没有菩提心,通不通达佛法,这个作为主要的考量标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了解观察的主次和方式方法。

之前我们是从作为上师的标准来讲,续部、经典中一条、两条、三条、四条等等都给我们讲了,刚刚这一段讲到的是这么多标准中主要的还是观察他有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是最好的,没有菩提心是不能依止的。下面这段话告诉我们依止一位有宿缘的上师是很重要的。因为观察的话有时候不一定能够观察得到,所以有宿缘很重要。

但是,对于那些自相续含而不露安住的高僧大德,我们这些凡夫人无论怎样观察也不能了知他们与众不同的功德所在。

这是两方面的观察,一方面是对于真实的上师、真实的圣者的观察很困难。第二是对于骗子的观察也很困难。正反两方面都很困难。

对于那些自相续含而不露的高僧大德,他们的确是安住在很清静的功德中,但是刻意地隐藏自己的功德,对自相续的功德含而不露。这些高僧大德、圣者要装的话,完全有能力装成比一个凡夫还差的凡夫。如同一个高级演员要去装一个普通人,会装得很像,他有很丰富的经验。如果他要刻意隐瞒自己的功德,我们去观察他的菩提心是很困难的。有时候上师们会显露一点,给我们看一下他的菩提心外在的形象,如果他不显露我们根本看不到。

谁从表面上也看不到菩提心。不是说菩提心修好了,外在就自然出现,有一个什么标准可以判断。没有这个标准。菩提心在内心中发展,外表是看不出来的。也许一个很凶恶的人比如忿怒本尊金刚橛,看起来肯定没有菩提心,那么忿怒,但他内心中菩提心是周遍的,菩提心通过火焰都溢出来了。这是外表看起来没有菩提心的。

而一个人很善良或者很轻柔,他有没有菩提心?他不一定有菩提心,外表是看不出来的。有些高僧大德自相续含而不露,“我们凡夫人无论怎样观察也不能够了知他的与众不同的功德所在”,这是观察不到的,所以很困难。

而且大多数骗子对于装模作样的欺诱方法也很高明,冒充圣者骗人的现象也到处都有。

这种现象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大多数的骗子对于装模作样的欺诱方法非常高明:他肯定要学《前行》,而且学得很好、教证背得很好、也学其它的教法。因为当骗子要知道很多东西,学完、训练完之后就装圣者。圣者具有什么特质、怎么样说话,骗子可能学得比我们还精通,但他就是想骗人。

欺骗的方法很高明,就像现在的很多网络诈骗,还有其它的诈骗,你内心这样那样的想法,整个套路他都是非常清楚的,一步一步地让你上钩。在外面的江湖上有骗子,在佛法中也有很多专门去骗修行者、佛弟子的骗子,而且很精明,包装成圣者骗人的现象到处都有。所以说装模作样、欺骗的方法也是特别高明的。

怎么分呢?很难分。

(实在难以分清真假、辨别是非。)

上师也讲过,现在是菩萨刻意把自己装成凡夫,凡夫刻意把自己装成菩萨的时代。菩萨装凡夫的时候装得很像,凡夫装菩萨也装得很像,怎么区分呢?对我们来讲太困难了。到处做慈善、到处做这个做那个,我们感觉他肯定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但是要把这个骗局做得很大,肯定要投资,很多时候我们就被这些假像蒙蔽了。骗子在骗你的时候肯定给你点小甜头吃,之后更大的骗局接踵而至。在骗我们的时候,首先把自已装得很贤善的样子,我们上当之后可能就会损失更多钱。

当然不是所有的菩萨都装成凡夫了,那咋整?还有很多凡夫装成菩萨,这方面我们就没办法。有些圣者也会露一点功德让我们观察,一点都不显现的话我们咋去观察分析呀?这些依止法中说的标准给谁看?我们也没有他心通,看不出你相续中具有十二条还是十三条。所以有时候露出来功德让我们去观察,而且圣者的功德是长时间显露的,我们就可以好多年去观察他的确一都直没变过,一直是这样就绝对是非常可靠的。但是有些时候他会隐藏,有这样一种现象。

有这现象怎么办呢?

因此,依止自己生生世世有缘的上师非常重要。

这个时候要靠宿缘,这是最重要的。生生世世和自己有宿缘的上师——依止一位这样的上师非常重要。

那么,怎么样判断具有缘分的上师呢?

有没有标准?有没有一个判断的方法?

如果你面见某某上师或听到他的语言,甚至只是听到他的尊名也会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生起无比信心,心情骤然改变,这说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上师,不需要进行观察。

如果你刚刚见到某位上师、或听到他的语言、他的尊名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周身汗毛竖立。(从来没见过面,但是刚刚第一次听到、第一次见面或者就听到他的名字的时候马上就是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这个时候生起了无比的信心,心情也是骤然改变了,这就说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上师,不需要进行继续观察,这就已经足够了。

但也有相似的上师,以前经常讲,有些修行人、居士见到上师特别的激动,这些情况都有,但过段时间就没啥了,眼泪也哭干了,然后就没消息了。所以并不是完全对得上,看到上师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也哭得很厉害、很激动,有些是真的,有些也是假的。当然并不是装的哭,的确当时很激动,但是很难持久,这就是一种相似的。

有时,具有宿缘的上师可能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但就是想依止。并不一定刚开始的时候就有那么强烈的反应(可能是有非常深的缘分,但有些时候没有这么明显的表现)。但是依止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信心比较增上的,没有生起大的邪见,或者一生起邪见马上可以修复,这也算是有宿缘的。

下面讲个大家所熟知的米拉日巴尊者的例子。

据说,从前绒顿拉嘎上师告诉米拉日巴尊者说:“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住在南方卓窝隆寺庙的圣者大译师玛尔巴罗扎,你应当前往南方去依止他。”

米拉日巴尊者传记我们都很熟悉,他当时去依止一位绒顿拉嘎上师,是给他讲《大圆满》的一位上师。上师说他的法很殊胜,白天修白天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有善根的人听了之后不修都成佛。米拉日巴认为自己是有善根、有宿缘的人,他就没有修,天天睡觉。上师看到后说,你和我没什么因缘,我对我的法吹得有点过份了,但你也是很懈怠没有修。

“不修成佛”的意思不是说一点都不修,而是说不需要精进就很容易成就的意思。当时可能也是因缘不在这儿,所以他听的时候就觉得不需要修也可以成就了,就睡了几天。绒顿拉嘎上师是个证悟者,他就说你和我没什么因缘,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南岩卓窝隆寺院的圣者大译师玛尔巴罗扎,你应该去南方依止他。

米拉日巴尊者仅仅听到玛尔巴尊者的名字,不共信心便油然而生。

他听到这个名字之后产生不共的信心,心情变得特别激动,而且一直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上师。不共的信心就油然而生了,这就是有宿世因缘的上师和弟子,听到了上师的名字之后的表现。

有很多米拉日巴尊者的公案来作为范例,这些例子都是最好的:以前我们讲第四品的时候,他对业因果的诚信的标准也是最好的;修行过程、苦行也是最标准的;依止上师的时候,灰心很多次但是没生过一次邪见。

这个也是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就算信心大的不得了,但是上师有的时候没有说什么,我们也会生起一些想法,生起一些邪见,何况如果真正依止像马尔巴那样的上师——天天让你修房子、修了就拆、皮鞭打、踢屁股。我们肯定受不了:我是依止你,为什么不传法还要这样折磨我。

现在我们的根基达不到这种状态,他是依止上师的典范,求不到法,灰心过很多次,有没有对上师产生邪见呢?没有。我们依止上师都有经验,没有上师的人认为:我也可以做到。但你依止了就知道这是为什么了,经常这个事情对上师产生邪见,那个事情也对上师产生邪见。

上师也说了:现在这些上师显现如理如法的形象,很多人还是在生邪见,如果你的上师显现像玛尔巴那样的——我的施主来了,走到三环路那个地方有一帮强盗,经常抢我弟子的车,让我的供养供不到,你过去把他们杀了。如果上师讲这个的话,你肯定会想:什么上师,连慈悲心都没有。米拉日巴尊者不是这样的,上师说什么他就去做,所以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上师说:我还没有让你们做这些,只是让你们闻思修行,做对你们有利的事情,还今天生这个邪见,明天生那个邪见,如果你的上师要是显现那样的话,没一个弟子,全部跑光了。依止过上师的人都知道,米拉日巴尊者方方面面都是一个典范,仅仅听到马尔巴尊者的名字,不共信心便油然而生。

他暗自下定决心:纵然遇到生命危险我也一定要去拜见上师,并且受持上师的意趣。

他下决心不管什么样的情况,即便遇到生命危险,也一定要拜见马尔巴上师,并且认认真真地受持上师的意趣、依止上师。

后来当他亲自去拜见上师的时候,马尔巴尊者以耕田农夫的形象来迎接他。

马尔巴上师有梦兆,空行母授记说:你的弟子明天要到。第二天他亲自到路边去迎接,装成很普通的农夫在耕田、挖地。就像我们现在走到山脚下,有个农民挖地你能生信心吗?肯定生不起信心。但他就是以那种形象在干活——拔草、挖地、拿粪桶浇菜,这种形象一般人根本生不起信心。

换个说法来讲,就像我们看见一个正背着麻袋的搬运工,那就是一个示现的上师,一般来讲根本生不起什么信心。如果示现是被好多人簇拥着或在法座上面坐着,这样我们可能也容易生起信心,看到这么多人围绕着,肯定了不得的。但是并没有,只是显现农夫的形象在路边耕田,通过这个方式来迎接他。

师徒二人在途中相见时,尽管米拉日巴尊者并不认识上师,但是在当时,自己今世的所有敏锐分别念当下全部消失得无踪无影,他怔怔地立在那里。

师徒二人在途中相见时,米拉日巴尊者从来没有见过马尔巴上师,但是一见到这个农夫的时候,今生所有的敏锐分别念就消失得无踪无影,怔怔地站在那儿。这也是一个怎样遇到生生世世具缘上师的例子。这是讲了像米拉日巴尊者这样上根利智者遇到聚缘上师的情况。但我们呢?我们可能也有生生世世因缘的上师,但是我们不是上根利智者,所以愣愣地分别念也没有,敏锐分别念也没有消失,也没有怔怔地站在那里的情况,所以也没有产生那么强烈的信心。因为他根基很利,就出现上根者的情况。但如果是中根、下根,可能他也是我生生世世的上师,但是见到后并没有明显的状态,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这样理解。

总的来说,遇到怎样的上师,也与自己内心清净与否以及业力有着密切关系。

这些都是关键的地方,你能遇到什么样的上师和你内心清净与否,以及善恶业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因缘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上师。如果内心充满了很多邪见所引起的恶缘,就很可能遇到一个骗子、邪知识一样所谓的上师。或者内心有很多恶业,即便遇到的是一个标准的上师,像释迦牟尼佛时代也有。佛陀是很标准的上师,但是他的弟子里面有些恶业比较多,遇到佛陀的时候生不起信心。就像提婆达多、善星比丘一样,觉得佛陀很狡诈,经常讲一些话来欺骗别人,所以一看到佛陀的身色,说不是金黄色的,是黑炭、墨水一样的颜色,或者看到一些丑相的样子。像佛陀那么清净的善知识,但是是由于弟子内心不清净的缘故,也生不起信心。

所以遇到什么样的上师和我们的因缘有关。我们大家依止的上师,和我们大家的业有关,很多人和这个上师都有共同的因缘,大家差不多的业综合起来,就会显现一位怎样的上师。精通佛法、调伏众生能力的程度,和他弟子善恶业也有一定的关联,并不是说大家的业力决定了他的上师是什么样,上师本来是圆满的,但是他的愿力和弟子的一些善业和合起来就会显现这样的上师。

我们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上师或者我们对上师有什么看法和自己内心清净与否,以及业力的轻重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段话讲的就是要反观自己。如果我们觉得上师有什么不足,要反观自己心不清净或者是自己的业力所导致的,所以应该忏悔、观清净观。

所以,对于为自己传授正法窍诀的恩师,不管他行为怎样,我们都要力求做到心心念念不离“他就是真佛”的想法。

因为前面这一段话是铺垫,所以我们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上师或者我们对上师产生障碍想法,其实和我们内心清净与否、和我们的业力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对于给我们传授正法窍诀(现在讲记都是窍诀,为什么说是窍诀,因为都可以调伏我们的分别念,让我们的心从凡夫庸俗的状态趋向于圣者解脱的状态,所以都是给我们传授窍诀)的恩师,不管他的行为贤善与否,像释迦牟尼佛、马尔巴尊者、帝洛巴尊者那样的行为,不管什么样的形象、显现什么样的行为,都要力求做到心心念念不离“他就是真佛”的想法,是在利益众生,以佛的事业在度化有情,心心念念要做到不离开这样的想法。

如果自己没有宿世的缘分,就不会有遇到贤善上师的福气;

如果自己前世没有修行善根、也没有发很多的善愿,就没有和上师宿世的缘分,也没有福气遇到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认为贤善的上师。为什么叫我们认为呢?因为上师是圆满的,但是我们自己的宿缘不够,就不会认为他是贤善的。

另外一种情况,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福分,就会遇到一个不贤善的、很差的,或一般般的、骗子一样的上师。

倘若自己内心不清净,那么即使值遇真佛也不可能将他看作是有功德者,

倘若自己心不清净,即便值遇真佛也不可能把他看成有功德的人。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自己没有善根就遇不到好上师;第二个是如果自己的心不清净,即便遇到像佛一样的上师,也不会认为他有功德。

前面也讲过,大恩上师经常引用的《观佛三昧海经》,在其中很详细记载了释迦族的几个人看到佛陀身像就像炭一样黑,就立即忏悔,之后就看到佛陀的身像逐渐变白,然后变成金色,也是讲得很清楚。有些道友也有这个经历,去朝拜某个寺院舍利的时候,看到舍利是黑的就开始忏悔,慢慢地就变颜色了,这样的情况也有。

还有一些,我们去朝拜圣地时,洞很小很窄,据说业障重的人即便很瘦也进不去,如果业障轻,很胖也能进得去。所以经常看到在洞口忏悔磕头、念百字明的人。为什么没有钻过去呢?这样一来就觉得自己罪障重,忏悔之后又开始钻,我就碰到几次这样的人,忏悔若干次之后就过去了。

有时看到佛陀、上师有这样那样的过失,觉得自己生不起信心,其实是自己心不清净,这个时候就需要忏悔,就逐渐可以产生清净观,发现上师的功德。这里主要是这个意思。

因此值遇自己宿世受过法恩的上师这一点相当重要。

宿世受过法恩而且当时也是生了信心,以前在受法恩时没有觉得上师对自己恩德大,也没有生起足够的报恩的心、也没有发清净的愿。虽然以前受过他的法恩,但是没有种下好的因缘,今生可能也不会有很好的宿缘。

只要值遇自己宿世受过法恩的、发过善愿,且生起过信心的上师是相当重要的。有了这样的上师,二者之间的因缘是比较深的,他给你讲你容易听进去,而且修的时候也容易听得懂、修得动,所以有时师徒之间的善缘也是相当重要的。

中间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做到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遵照上师的言教去执行,满怀信心恭敬祈祷

前面我们观察上师,“中间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做到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困难。有时寒热饥渴,有时是很疲惫,有时很累等等,像这样的很多困难,务必做到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遵照上师的言教去执行。这个言教主要是指修行正法、闻思修行等。遵照上师的言教去执行,以满怀信心的方式,恭恭敬敬地祈祷他的智慧融入到我的相续,祈祷他加持我,改变我的心等。

自己临时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要请示上师,上师如何吩咐,就如何去做,

自己临时的所作所为也要请示上师。大恩上师以前讲过,太琐碎的事就不用向上师请示,比较大的事需要请示,这也是一种态度和恭敬的方式。有的时候上师会给你一些建议,因为上师是圣者有智慧,知道有些事情你该做还是不该做,做的过程中会有什么罪行或者这个时间段是不是适合做这个事情,时间、因缘到没到,他都要观察。

总之必须以“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来依止上师。

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有“我意唯您知”,即我的心只有您知道的信心,相当于依教奉行一样,没有别的想法,我的心您是知道的,您加持我、引导我,通过这样的诚挚的信心来依止上师。

所谓最后修学上师的意行,

前面讲了最初要观察,中间要依止,最后是修学上师意行的时候。

也就是说,对殊胜上师的一切行为经过一番认真观察之后,自己在实际行动中也原原本本地按照那样去修持。

什么是修学上师的意行?首先就是观察,之后就要依止,依止就是模仿,模仿上师修行的方式,模仿上师的发心,上师会把自己发心的见解和方式方法通过讲法告诉我们,我们就要随学、模仿。

就像学开车时教练告诉你应该这样启动、拧钥匙等,然后你就模仿,刚开始模仿会很笨拙,时间长了就会模仿得很像、很善巧,自己也会很熟练地驾驭这辆汽车。依止上师也是如此,他有经验告诉你这样去观想、发心,这样去修行,包括磕头、打座的方式和心中观想的方法,上座时按照上师说的去做,这就是模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会越来越善巧。所以在实际行动中原原本本地按照那样去修持,就叫模仿。

世间上也有“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这样的俗话。

这个俗话和依止上师很相似。一切事情即模仿,比如小孩出生之后也模仿,模仿什么呢?母亲教说话,告诉孩子喊“妈妈”,孩子就模仿,刚开始很不像,不知道说啥,慢慢就会模仿得很像了,就会标准地发“妈妈”的音了,还有爸爸怎么发音,其它怎么发音。妈妈告诉孩子我们在模仿,走路也在模仿,在社会中也模仿各种行为,所以在此过程中“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在模仿的过程中能熟练生巧,模仿得很像,没什么差别。

修行也是模仿,模仿什么呢?模仿佛以前的修行方式,模仿佛的发心、行为,模仿佛的六度。佛入灭了,佛的代表就是上师,上师接过佛陀的责任来教导我们,他告诉我们佛是如何发心、修行,我们应该怎样做,可以像这样模仿。这样一批又一批新发心的众生都在模仿佛陀的发心、上师的修行。

作为修行人,要效仿往昔诸佛菩萨的行为,弟子依止上师也同样是随学上师。

所谓随学就是模仿往昔佛菩萨的行为,他们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随学上师,上师言传身教,我们就要去做。作为一位上师就是要言传身教,言传就是告诉你怎么做,身教就是自己也去示范。

我们的上师也是,他告诉我们要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他老人家一直在做,从早到晚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一直为众生的利益在奔波。我们常说上师好忙,但是有没有发现到,其实这就是上师在告诉我们该怎样模仿利他。为了众生每天不断地去运作,不考虑自己的事情。这就是让我们模仿,就是一种身教、一种慈悲心的展现。上师坐在那里我们体会不到他内心中的慈悲,他只有用行为来传递,让我们去随学—一个有慈悲心的人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就开始想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安逸的生活,投入到利他的行为中去。为什么?因为如果什么都不懂就会安逸,没有什么压力,每天都这样。

但是如果去利他的话,时间、精力等都要付出,这时候是有一定辛苦的。这种辛苦是对自他有利益的。尤其是对我们模仿者而言,如果作为一个模范者,天天都不模仿,睡床上耗时间,那怎么会成为别人?模仿者就一定要去模仿,否则就不是模仿者了。既然立志去模仿佛菩萨、上师的行为,就必须要去做,去闻思修行,模仿的越多越善巧。

修行皈依要十万遍以上,发心也要十万遍以上,顶礼也要修十万遍以上,其实这都是在一遍一遍地模仿。可能我们的行为已经很好了,动作已经很标准了,但是我们的发心和其他方面还要不断地去模仿的更像。我们的发心要从完全没有菩提心,变成相似的菩提心,再把相似的菩提心变成真实的菩提心。又比如我们的空性见解刚开始错得离谱,然后有点相像了,有点单空了,有空性见了,最后是真实的空性。通过这样不断地模仿就生巧了,所以模仿的次数不能少。上师也讲了,修行就是不断地串习,不断串习放在这里就是模仿,模仿的次数越多越纯熟。

开车学技艺,如果练的时间少,不可能练得很纯熟。但如果舍得下功夫,别人睡觉你在练,别人在干什么你也在练,很快就会熟练。修行佛法也是这样的,别人在散乱,在逛街、上网购物,在这样那样,你在打座、念咒、看书、模仿,毫无疑问,你肯定会走到前面去。模仿的越多越善巧,这也是随学上师。

上师的意趣行为怎样,弟子相续中也需要得到,就像神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印模中有什么样的图案,全部会显现在神塔小像上。

上师的意趣、想法和行为是怎么样,我们弟子相续中也需要通过模仿来得到。比如上师相续中的菩提心,我们要通过模仿来得到;上师相续中对空性的证悟,我们也要通过模仿来得到。要随学上师的意趣和行为。

就像在藏地有做搽搽像的神塔小像,他的模具里有很多图案。制作这个神塔小像时,把泥和好后放在模具里去打,敲完抖出来之后,模具上的很多花纹就印在泥巴上面,这就是复制出来的。就像神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印模中有什么图案都会显现在神塔小像上。上师相续中有什么功德也会显现在弟子相续中。上师相续中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或者善巧方便,各种智慧,通过模仿之后也会出现在弟子相续中。

模仿中也有善巧,有方便,有窍诀。上师告诉我们要如理如法地发心,哪些不好的要去掉,哪方面要去做,他的顺缘、违缘,该具足的具足,该遣除的遣除,这样具足所有的条件去模仿,上师相续中的功德就会完全地复制到弟子相续中,这也叫上师相应,是依止上师最主要的意义和原理。

为什么依止上师?依止上师干什么?就是随学他的意行,模仿他的行为。依止他,他告诉你怎么做;依止他,他引导你的行为;你的身、语、意向他看齐,他慢慢地带着你走,你模仿他,这时他的功德你就得到了。以这样的方式传递就是上师和弟子的相应,这就是依止上师的原理、过程和果,这里都讲得很清楚。

同样,上师心相续中有怎样的功德,弟子也要与上师一模一样,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具有基本相同的功德。

上师相续中有什么功德,弟子也和上师一模一样,完全相应。上师是佛,已经显现了佛果,那么依止上师,模仿上师,最后我们也现前和上师一样的佛果。

弟子和上师是一模一样的,究竟来讲是完全相应的,但是暂时来讲,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但也是一分相似或者基本相似。基本相似并不是说你走路的姿势像上师,穿衣服的样子像上师,这些模不模仿问题不大,关键是上师的发心和利益众生的行为,弟子要基本相同。不是为了和上师长得差不多而去整容,整得差不多了就是模仿,这样的模仿没什么用。

关键是模仿他的发心、行为、空性的见解、大乘的思想,这些要基本相同,而不是外表上基本相同。要有基本相同的功德,包括出离心和菩提心,虽然你的出离心还不清净,菩提心观察下来也有问题,空性见也是,但是上师传的三要道的基本轮廓有了,这时就开始基本入门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挖深,进一步去相应,最后完全得到上师的加持,获得和上师一模一样的结果。

今天讲的内容和上次讲的一样,很多都是依止上师过程中的窍诀、理念以及改变我们心相续的方式,所以这个引导文对我们而言帮助是非常大的,如果认认真真地学,我们在得到这些主要的思想、理念之后再依止,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会少走很多弯路,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很重要的。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