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88课辅导资料(终稿)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包括共同外加行,主要是教我们怎样产生出离心,了知了现在的轮回本性之后,发起想要出离的意乐,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众生在轮回中有痛苦,只有觉悟之后才能够彻底地离开痛苦。所以,首先要了知轮回不可以执著、贪恋、停驻,要生起出离心,之后重新设立一个目标,这就是解脱道或者涅槃。

没有生起出离心之前,我们所有的思想和目标都是轮回中的法。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漂流了那么长时间,没什么真实的意义,通过佛陀的智慧引导,重新定位自己的目标。以前都是在追求轮回中的目标,知道没有意义、生起出离心之后,就开始追求解脱道。

解脱的自性已简单地介绍过,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解脱都是寂静(寂灭)清凉的,但大乘种姓的修行者追求的是佛果,要得到佛果、获得解脱道必须要依止一位有经验的上师善知识。紧接着第六品讲依止善知识,包括“怎么样依止?什么是善知识?具有怎样法器的人才可以依止?如何善巧依止及依止的利益和必要。”我们必须依止有经验的善知识,才能够真实获得解脱。

依止完之后共同加行就结束了,但学完了不一定就修圆满了。不管是共同四加行还是解脱道,或者是依止上师,都是一辈子要修行的。虽然第一次学了、了知了,但内容却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品味。通过努力观修,该生起来的境界一定要生起来,该抛弃的抛弃,这才是学习共同加行的必要性,而不是学完一次了知了,考试也得了一百分或优秀就可以了。

是不是很优秀呢?从某些方面讲的确不错,但是内心一定要和法相应,这才是另一种真实的考试,并不是文字的考试,是内心和法义相应的考试。这种考试每天都有,或者说一年考一次,在年底的时候考,反观一下内心是不是与前行的法义相应了。或者半年考一次,为什么呢?佛陀或者祖师们的教义中讲:上等修行者每天都有进步,中等者一个月,下等者一年。通过一年或者半年考一次,可以反观自己内心有没有改变?该生起的境界有没有生起?该断掉的是否断掉?

内心和法义相应的这种考试,能不能考到九十、一百分是很重要的。 文字考试当然也重要,因为考试才会去通过复习的方式把法义烙在心中,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观修,所以说文字考试也需要。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大考­­——内心要和法义相应,自己考自己,对照法本反观自心,看看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

有时候,一些证悟的人需要在上师面前印证自己的境界,因为这些觉悟还不确定或者需要改正。还有一些成就者的印证,并不是说他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证悟,需要上师盖章,而是他修行圆满、证悟之后,为了让众生对他生起信心,由大家共同承许的、具有更高证悟或者名望的上师为他印证或认可。这种情况,并不是说他的证悟还需要认可,而是对于他要调化的弟子,这位上师得到首肯对弟子很重要。

方方面面的考试我们都要一次次地经历,从文字上的到内心是否和法相应的考试。有些考试是反观自心是否生起和法本对应的境界;还有的是遇到事情时--比如没事时大家修行都很好,一旦遇到违缘或突发事件,这时就面临考试;或者每天遇到具体的人或事情,能不能还是按照法本上的法义去观照、调伏,并去做?像这样其实每天都在面对各式各样的考试。

面对这些考试,是考零蛋或者不及格还是考得很好呢?考得好必须要不离法义,如果忘失法义,凭自己的习气分别念是考不及格的。这些考试每天都有,我们不能认为考试结束就万事大吉了。考试虽然结束了,但是每天生活工作中的考试源源不断,每天都在迎接考试,三分钟一小考,五分钟一大考。

前行的法义是引导我们的心走向解脱, 所以要不断地观修法义,有时间就忆念法义。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通过法义来面对,逐渐有了理性的思维和解决方案,慢慢就会和法相应。

考试也是一种训练,是让心成熟的方法。凡夫人可能会屡战屡败,但还是要屡败屡战。通过这样的意志力和决心,终有一天会调伏自己的烦恼,法义在相续中完全地浮现出来,让法入于心,心入于法,完全无二。如果坚持不懈地闻思修,这种状态和境界一定可以生起来。

共同加行学完了,现在学习不共加行。

不共加行首先要修皈依,在内心中生起皈依。皈依的因是信心,皈依三宝就要对三宝产生信心,信心有多大、多深、多强烈,皈依的状态就有多大、多清净、多强烈。

对三宝的认知越清楚,皈依的心也越清楚、越强烈。对于三宝有时我们只是泛泛地大概认知,但是具体好在哪里并不知道。所以必须要学习各种各样经论、戒律,比如讲解三宝自性的《宝性论》、《随念三宝经》,还有《成量品》,通过推理的方式建立三宝自性等等。还有一些通过公案,也是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三宝自性。

对于三宝具有的特性,了知得越深皈依的心就越强烈。通过了义的讲法,如果完全知道了每个有情众生本具三宝自性,那么皈依的心就不会舍弃了。因为三宝已不是外在的某个对境,而是自己本来具备三宝的本体,只不过现在还有疑惑,或还有障碍没去掉,所以皈依外在的三宝是为了现前内在的三宝。

对于三宝的自性了知得越深刻,皈依的心就越清净,了知之后不容易退失。这时再去皈依,它的来源很稳定、很强大,皈依的心也会非常稳定、强盛,所以说皈依的因是信心。皈依的本体对我们而言是一种立誓或誓言:皈依三宝之后宁舍生命不舍三宝,这就是誓言。

前面学习了皈依的本体和皈依境,现在学习皈依的学处。学处就是戒律的意思,有时是指需要修学之处,都称之为学处。菩萨学处指整个菩萨行,有时是指戒律,学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这里皈依的学处主要是狭义的,就是戒律。皈依的戒律最根本的就是不舍三宝,无论如何不舍弃对三宝的信心。除了这个根本的学处之外,具体的该做、该断的等等,就是现在所要学习的内容。

前面讲了三种所断,皈依三宝的戒律。修行者有时不愿意守戒律,因为多数人相续中认为戒律等于条条款款,等于绳子或者束缚,有了戒律就不自在,被捆起来了,相当于教条。其实这不是戒律的精神!表面上看似乎有一条条的条款把我们捆住了,但真实意义上讲,戒律的精神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断恶行善,这是一般戒律的意思。

如果我们守持皈依戒里的戒律、行持学处,可以让皈依的本体更清净。它的精神就是让皈依的本体更清净,即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要做。这样以来皈依的本体越清净,就越易于趋入三宝自性以及所修的法,也越容易获得断证功德,这就叫修道。

皈依是趋入修学的第一步,必须通过守护皈依的戒律和学处的方式,让皈依非常清净,不受染污。否则在修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障碍。

多数情况下,戒律其实就是强制性的保护措施。对凡夫人来讲,自觉地去做是很困难的,没有这么高的素质怎么办?那就需要有强制性的措施让我们去做,让我们发誓。比如受戒时,就要在佛面前发誓不杀生、不偷盗。发完誓之后,虽然心中还想但不敢做了,这样就强制性地把我们保护起来了。如果没有戒律,就会想“我就做一次,以后再改”,其实根本就管不住自己。

这也是佛陀的善巧,用这种措施强制性地把我们保护起来,在这个保护的范围中断恶行善。

前面讲了,如果往生到了极乐世界,是不会有戒律的,因为那里的修行者,不管是圣者还是凡夫都是高素质的,没必要去了第一步就要受戒,不再需要戒律去约束了。然而娑婆世界里的众生没有这么高的素质,非常自觉的方式是做不到的。即便世界上有些国家所谓的国民素质特别高,但还是有法律、或很多条条款款来约束,没有这些就不行。

对于刚刚修学的人,很自觉地修道、断恶行善是肯定做不到的,也需要强制性的保护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安住在修行状态中。等修行相应之后,自然也会守戒,通过完全随顺因果规律的方式去守护戒律就很自然、很快乐。

但现在守戒还有些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和内心中喜欢的有抵触,有抵触当然就会有痛苦,但这个痛苦是值得的。在凡夫位还具有强盛的烦恼,那些使我们很欢喜、顺心愿的,很多都是非法的。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内心中贪嗔痴是自在的,所以那些顺心意的、令我们高高兴兴的,毫无疑问是和贪嗔痴相应的,这样就没办法真实修学。

刚开始有点抵触、痛苦、挣扎是好的,说明在和轮回的习气背道而驰、针锋相对。比如我们生了病去按摩或针灸,有些地方特别痛,那这个地方肯定有病,碰到痛点就找到了病源,再通过一些治疗,疼痛慢慢消失之后就好了,所以这是个好事情。

在修道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有挣扎或抵触,因为解脱道和轮回之道本来就不相应。佛陀告诉我们的比如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哪一个和我们以前的思想是不抵触的?

比如出离心,我们在轮回中认为很快乐,只不过不完美而已,只要努力就可以让它完美,但全都是一种错觉。而出离心告诉我们要看破轮回、要放下,可以去做这些事情,但没什么可耽著的,因为这些是无常的等等,这些和我们固有的思想是抵触的。

菩提心也是抵触的,为什么呢?我们现在的思想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菩提心不是,反而让我们放下自我,去管我们根本不认识的人,而且多得无边无际,都要去帮助他们解脱。我们会想:凭什么呀?我又不认识你!为什么修菩提心那么困难?就是因为我们的习气和这个修法抵触的关系。

空性就更抵触了。空性说一切万法都是无自性的、空性的。我们觉得怎么会呢?明明看得到、摸得到,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两者完全不一样。

我们修的时候都会有抵触,其实这很正常。因为我们生活在虚妄中,不知道实际情况,当指出实际情况或实相的时候,一直活在虚假妄想中的我们就会感觉很震惊,怎么会是这样呢?佛菩萨根本不会觉得震惊,本来就是这样的,有什么好震惊的?在接触这些修行方式、修行理念,尤其越来越深入实相的时候会非常震惊,因为这些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震惊也好,之后就要慢慢去发现实相。

有时候说修行就在生活中,有时候又说修行、解脱是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说明,随着对佛法深入地学习,都可以逐渐去通达。

我们不要把学处当成一个负担,或者觉得很困难、很恐怖。应该高兴,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修行稳步前行,把我们置于保护中是好事情。否则就如同世间没有法律、不遵守条条款款一般,每个人都随着自己的性子去做,整个世界就乱成一锅粥了,自己也绝对得不到任何保障。如果自己不愿意守持,那别人也肯定不愿意守持,这样就可能没有丝毫的安全。如果守护了这些戒律,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别人。如果大家都能守护戒律,就是互相保护、自利利他,所以皈依的学处就是让皈依的修法更加清净,越清净则越相应于觉悟之道。

前面讲了三种所断,今天要学第二个科判,是三种所修,所修是需要行持的,需要做的。

戊二、三种所修:

皈依佛以后,对佛宝的身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也要恭敬供养,以头顶戴,放在清净的地方,对它生起真实佛宝想,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当我们皈依三宝,比如皈依佛之后,要恭敬所有的佛像。佛像是不是“皈依佛”的本身呢?不是这个意思,佛像是佛宝的所依。真实的佛宝的自性是具有法报化三身的,尤其法身是最究竟的皈依处。

为什么法身是最究竟的呢?因为化身是观待不清净的众生示现的,由于众生有缺陷,所以化身佛在某种意义上讲也不完美。比如说释迦摩尼佛,他有降生、住胎,显现上也有生老病死等等,这些方面不是究竟的。因为他是观待众生示现的影像,从这个侧面来讲,他并不完美。

报身佛比化身佛要清净完美,是针对一到十地菩萨而示现的,也要观待所化而示现。而菩萨内心中,还残留一些烦恼障或者所知障,从这个侧面来讲,菩萨作为所化的弟子也还没有达到完美。针对这类弟子所示现的报身佛,相对于化身已经很完美了,没有生老病死。但从某个侧面来讲,有微细的变化,因为他是观待所化弟子而示现的,所以报身也不是很完美的。

真正圆满的是法身佛,不需要观待所化的弟子,是每个方面都圆满清净的。有些弟子在称呼上师如无垢光尊者时,就会称法身无垢光尊者或者法身龙钦饶降。为什么通过法身来称呼呢?因为化身和报身所针对的受众,有特别不清净的,或者是部分清净、部分不清净的,针对这些所示现出来的人,其实都有观待,还不是最圆满的;而法身不需要观待众生,是佛陀自己安住的境界,所有的断证都是圆满的,没有丝毫缺陷。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也需要安住在上师为法身的状态中去祈祷、去观修、去相应,有些地方是这样讲的。

真实的佛宝是法身自性,是最圆满的。这不是发明创造,这些观点都出自于《宝性论》。真实皈依的佛宝,最究竟、最圆满的,就是具有灭谛自性的佛陀法身,这个是最圆满的佛宝自性。这种佛宝自性我们看不到,因为这是佛自己的境界,我们是没办法了知的。

报身对我们来讲,也只能通过法本或者一些画像去了知,其实这也不是真实的报身。化身对我们而言,释迦摩尼佛入灭了。在世间中,佛陀以善巧方便加持佛像,所以佛像是佛陀的所依和代表。我们要恭敬顶礼一切佛像,不管是木雕的、瓷的、铜的,还是画的唐卡等,都是佛宝的代表和所依。虽然不是真实的佛宝,但是他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并通过这种像产生信心的对境。虽然没有佛像也可以在虚空中观想,但对我们而言,眼前经常有这个像就容易产生信心。

通过这样的对境就容易对佛陀产生信心、恭敬心、供养和礼拜的心。这对我们内心中福智的增长,或者相应于法界的自性来讲,很有必要。

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在房子里面多挂佛像,每个方向都挂,自己在哪都可以看到。我们眼根能够看到佛像、经书,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增长我们的种姓或解脱的习气。

任何种类的佛像都要恭敬,把它当成真正的佛宝。为什么是“当成真正的佛宝”?就说明佛像不是真实的佛宝。真正的佛宝,前面讲了佛的法身就是佛宝。不管是铜制的、木制的或泥塑的,这些其实是代表。但是我们要把这些当成真正的佛宝去恭敬,不要想这只是一张画、一张纸或一堆泥巴等等。如果这样想,就没有产生应该有的缘佛陀的恭敬心,对我们的修行也是一种障碍。所以,对佛宝的身像要非常恭敬,把他当成真实的佛宝来面对。

不单单对很圆满、很庄严、做工很精致的佛像,乃至于对佛像的碎片、零碎片段以上的,也要恭敬供养。有些佛像由于一些因缘可能破碎了,存留了碎片,从世间层面来讲,这尊佛像已经残缺不全了,只剩头部或者一只手或脚等等。看到碎片的时候,不要想:完了,这个没法处理了,把他当成垃圾来观待,这不行。即便是破碎的佛像,首先要想到他还是佛宝,佛像的碎片也是佛宝。“零碎片段以上也要恭敬供养”,其实是在培养我们对佛宝的恭敬心。

我们对佛宝应该有这种恭敬心,不单单对真实的佛,对佛陀的代表,哪怕是破碎之后的碎片,也应该有这种很殷重的心。如果连破碎的像都有恭敬心,那么对完整的像,乃至于对真实的佛宝,就更加容易产生恭敬、殷重的心。如果对很精美的佛像产生恭敬心,而对一些不那么精美的或者破碎的碎片不恭敬,看起来信心是有的,但是细节方面若没落实,在修行的过程中,还是没办法真实地和圆满的三宝自性相应。只有把根本和细节都落实好了,修行才是全方位的,这样就可以把修行落实到位。所以我们应对破碎片段以上的佛像,都需要非常恭敬,当成真实的佛宝来供养,以头顶戴。

我们看到之后,要把他当成真正的佛、佛宝一样,用头顶戴,放在踩不到的、很干净、清净的地方,不要把他扔在垃圾桶里面或当成别的随随便便处理。虽然可能没办法再供养,但是要当成真正的佛宝一样,恭敬顶礼供养之后放在一个清净的地方。这时候就可以生起真实佛宝想,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这是第一个在皈依佛宝之后需要做的。

第二个是:

皈依法后,对只言片语乃至一字一句的佛经也要生起恭敬心,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想。

对于所有的经书和论典,不管是大乘、小乘和密乘的,都需要当成佛宝来恭敬。平时供台上面各式各样的佛经、论典,要当成真实的法宝,经常顶礼、供养。即便是佛经的碎片,或时间长了有破损,也要当成真实的法宝恭敬顶礼,并放在清净的地方。

为什么皈依法之后对于佛经、论典和法本,生起真实的法宝想?不单是指对碎片生起真实的法宝想,还有一层意思是说,对经书也要生起真实的法宝想。这是什么意思呢?经书难道不是法宝吗?这个我们再再讲过了,在三宝自性中,法宝是道谛和灭谛。道谛是圣僧相续中证悟的境界,灭谛是佛陀相续中证悟的境界,这才是真实的法宝。

而且在道谛和灭谛中,灭谛是最究竟的。为什么呢?因为道谛还有增上的,还是变化无常的。它不可能往下变,但可以越来越增上。一地菩萨和二地菩萨相续中的道谛自性就有变化,菩萨从一地到二地,相续中的道谛也是无常的,会变得越来越圆满。

这就是所谓的法宝,是道灭二谛。道谛和灭谛是真实的法宝,这是《宝性论》中弥勒菩萨讲的。真实的法宝——道谛和灭谛中,再观察会发现灭谛是究竟的。因为道谛有变化,是无常的自性。真实的、最究竟的法宝皈依处应该是灭谛自性,佛陀相续中的灭谛是最究竟圆满的。

而经书、法本是属于证悟了道谛和灭谛的等流,这是两方面的等流:一方面是佛陀证悟了灭谛之后,从佛陀证悟的相续中,流现出来的文字,这个文字是佛陀宣讲“我的证悟”和“证悟的方法”,是以佛陀为源头,他讲的这个文字是随顺他的证悟,这个叫等流。

还有一种等流是以经书作为源头,如果缘经书中的文字,了知意义,就可以在相续中生起经书中所描述的证悟境界,这也是一种等流。这个文字就相当于指月亮的手指,它是不是真实的法宝呢?手指不是月亮,但它是方便;文字不是法宝,但是它属于法宝的等流。如果依靠这些语言文字,就可以趋向于其中的意义,可以生起道谛和灭谛。从这个侧面来讲,把经书安立成法宝。但真实意义来讲,不是真法宝,是法宝的一种等流。

因为经书、文字,讲的是“道、灭”的道理,所以,也可以把讲道灭的这个法,叫法宝。经书文字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因为道灭二谛对我们而言,并没有生起来,但是法宝经书可以帮助我们达到道灭二谛的境界,所以需要恭敬。

如果对法本不恭敬,那么对法本中所讲的意义就不重视,也就没办法生起境界。我们现在都知道月亮在哪里,假如根本不知道月亮在哪里,会不会重视这个手指呢?肯定会,但是手指不是月亮。如果不重视手指,就没办法通过手指指出月亮在哪里,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对于经书也需要像法宝一样恭敬。

没有讲真正的法宝时,在我们的概念中,经书就是法宝。但是如果要再进一步分析,经书是法宝的等流。真实的法宝所传递出来的等流的意义,就是道谛和灭谛,这就是真实的法宝自性。所以对于经书,哪怕是一字一句,也要作真实的法宝想,生起像法宝一样的恭敬心。

如果对于经书、论典很恭敬,会因为这种恭敬心和殷重心,逐渐得到法义,从而能通达、生起定解。通过法宝加持,也可以生起证悟。当登初地的时候,相续中首先能生起道谛功德,再经由修道之后,相续中生起灭谛功德。这时,我们相续中法宝就圆满了。所以,法宝真实来讲应该是在修行者相续中,尤其是圣僧和佛陀相续的自性。

这种法宝自性,从究竟了义的侧面来讲,每个众生相续中是本具的,即灭谛这个本体是本具的。比如说自性三宝,就是每个有情相续中,佛功德、法功德,还有僧功德,都是具足的。我们必须首先皈依外在的三宝,逐渐了知或现证自相续中自性的三宝,这是我们对于文字、经书非常恭敬的一个缘起。

如果恭敬了之后,第一生起无量福德,灭掉很多的罪业。还有就是恭敬法宝,我们也容易在相续中生起经书文字中所指点出来的意义。这样就可以和法相应,真实地生起道灭二谛的功德。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所修,虽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证悟的因,但是对于皈依法宝来讲是需要的行为。因为对于它的所依很恭敬,就更容易接近真实的法宝自性。

第三个是

皈依僧之后,对僧宝所依乃至(僧衣上的)红黄补丁以上也应生起真实僧宝想,恭恭敬敬顶戴供养,将它放在干净的地方,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真实的僧宝是什么呢?《宝性论》中讲的是一地以上的菩萨;大乘来讲,一地以上的圣者,叫做僧宝。为什么叫僧宝呢?因为他相续中生起证悟,有了道谛功德之后,就叫做僧宝了,僧宝的究竟就是佛宝。僧宝是从一地到二地乃至于十地,十地究竟之后,有没有之外的佛宝?没有了。所谓的佛宝就是僧宝的究竟,道谛转为灭谛,这个时候就成佛了。法宝是僧宝和佛宝所修的或者所证的。所以三宝自性就是这样,并没有别别分开。

对于我们来讲,三宝就是三个。但是所谓的僧宝就是修行者登地后,圣僧相续中现前道谛。然后僧宝和道谛同时走,僧宝圆满成佛后就是佛宝。严格意义来讲,没有三个。但是在学习的时候会分开说明佛宝、法宝、僧宝。

一个人的相续中是这样的,但是会不会又有僧宝又有佛宝?当然有了,因为这么多修行者,有些已经成佛了,有些还在道上,有些还在圣者位。这个时候,僧宝和佛宝可以同时存在,不同的相续中都存在的,但是法宝没有,离开了僧宝的道谛是没有的。没有佛宝的灭谛也是没有的,所以道、灭二谛一定是在相续中的,要么在圣僧相续中,要么在佛陀的相续中,真实的法宝绝对不可能是在单独的一个地方存在的,是这样的自性。

在成就圣僧之前就是修行者,也可以叫做僧宝,如果是一种僧宝,从凡夫身的侧面来讲,就是前面讲的真实的僧宝。如果是相似的僧宝,凡夫的相续中就是四位比丘以上的出家人的僧团,称之为僧宝或僧宝自性。

一个僧人不能叫僧宝,圣僧一个就可以是僧宝——一个初地菩萨就是一个僧宝。但是凡夫必须要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才可以称之为僧宝,可以做很多弘法利生的事业。在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中讲,居士团体也可以叫小僧众、小僧团。

此处主要是从出家的身份讲,因为出家身份有守持戒律,佛陀的戒律是由僧人来传递。此外修行正法、住持寺庙等等,都是出家人。所以此处是以僧宝所依——出家人的僧衣必须要当成真实的僧宝来想。这个地方也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把它当成真实的僧宝来想?真实的僧宝一定是圣僧,凡夫身不能叫真实的僧宝。这方面也需要了解,在《宝性论》中弥勒菩萨讲得非常清楚。

不单是整件僧衣,哪怕有些僧衣的碎片,或就是僧衣上面的红黄补丁以上都应该当成真实的僧宝来想,把出家人或同行的道友都当成僧宝来想。因为真实的僧宝相续中有灭谛的功德,但是现在的出家人相续当中有戒体,也有一些佛法的功德。这些居士、修行者也有戒体,不管是什么戒体,一戒或两戒,也是戒体,相续中也有一部分的正法功德。

比如说生起些信心、出离心,其实都是随顺于道谛的(还不是道谛,但是随顺),如果这样修下去一定会生起道谛功德,这是道谛的因。凡夫的出家人、居士,是圣僧的因;圣僧相续中现前的是道谛。现在凡夫的僧人、居士相续中的这些教证、戒律,学习的教法、信心,都是道谛的因,所以对他们也要恭敬。要当成真实的僧宝来看,就可以对于皈依僧宝做得更圆满。

但是在家人的衣服我们会不会把它也当成僧宝?这个没有讲,因为从世间的缘起来讲,它并不像出家的僧衣一样,僧人的袈裟是有佛陀专门加持过的。佛陀没有把白衣加持成福田,但是把出家人的僧衣加持成福田了。虽然也是同样的面料,可能也是一般的面料,剪几下就成袈裟了,和我们的衣服差不多,只不过样式不同。其实不一样,因为佛陀用智慧加持过,这种样式就成为福田。

而在家的居士衣服没这种说法。虽然在家的居士也是圣僧的因,修到后面也会登地,但是凡夫僧人的衣服、袈裟是佛陀以不可思议的智慧、善巧方便专门加持过的,可以作为福田。而在家人的衣服样式再好、再新潮,都没办法成为福田,这就是世间的缘起。所以应该把僧人的衣服乃至于补丁以上,都当成真实的僧宝想,恭恭敬敬地顶戴供养。如果在路上看到,顶戴供养之后把它放在干净的地方,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三种所修是从这些方面讲的。下面我们看第三个科判:

戊三、三种同分:

这个科判主要讲把与上师三宝有关的,做相似的恭敬。

对现在为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上师、善知识,我们一定要看作真正佛宝,甚至连上师的身影也不能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供养;

这里的上师和第六品讲的一样,不是只有一个上师的名称,应该是具有法相的,给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作为一个修行者,明了取舍的道理很重要,因为所有心的调伏,都是从取舍之道而来。如果我们没有按照取舍之道去行持,内心就没办法断掉障碍、生起功德。所有我们内心当中的转变——以前没有的功德生起,以前有的过失消失,这一切都来自于对道理的取舍,这是善知识、上师给我们开示的。我们的进步或者断证功德的来源,就是上师和善知识,所以给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上师、善知识也作为佛宝想。因为从某个侧面讲,他们做的是和佛陀一样的事情。

佛陀出现在我们面前,也是告诉我们取舍之道。正如前面讲的,所有的事业中佛陀的语事业最清净、最圆满、最超胜,佛陀在我们面前也是给我们讲法。当然佛陀还会放光,或者根本不需要坐车来,从空中就过来了也有可能。但不管从什么地方来(从空中来还是突然从法座上面出现都有可能,佛陀肯定有这个功德),关键是要让我们的心调伏。

善知识走过来我们可能不会太激动,佛陀飞过来我们会很激动,这个一般的凡夫都会,但是激动之后还会归于平静,烦恼还是有,功德还是没有生起来。所以关键是来了之后佛陀会做什么事情。佛陀会放光,会摸顶把你的病消除,但是烦恼不可能被摸顶摸掉。最关键的是要调伏你的心,还是要讲法,还是要讲取舍之道:怎样守戒,怎样生出离心、菩提心,怎样修空性。佛陀讲方法,然后你按照这个去做,才能把心调伏,别的都是铺垫。

佛陀的显现是次要的事业,主要的事业还是给众生讲解取舍之道。可能这位上师的断证和佛的断证是没法比,但是善知识做的事情和佛做的事情相似,从这个根据来讲,可以把上师、善知识当成真正的佛宝、佛陀一样来看待。

“甚至连上师的身影也不能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这主要是让我们生起恭敬心,不能随便,哪怕对上师的身影也是。因为加持、利益都自于恭敬,越恭敬越能得加持。如果没有信心或者很随便(随便的行为主要还是来自于随便的心态),没有恭敬心,肯定也得不到真实的法。

当心态是随便的、或者不恭敬的、傲慢的、烦恼的,那就生不起清净的功德。清净的功德只能从清净的心态中生起来。信心、恭敬心、谦卑心,都是属于比较清净的心。有了清净心的因,就会有清净心的果;如果内心没有清净心的因,就不可能生起清净心的果。乃至于在细节上面也要注意,连“身影也不能够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供养”,这就是同分,即相同的部分。不是完全等同于佛陀,是有相同、相似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把它当成佛陀一样来恭敬、供养。

对于殊胜上师所赐的任何教言都应当作为真正法宝想,依教奉行,哪怕仅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

上师的语言和法宝相同、相似,这个作为同分。上师的语言和法宝自性还是有差别的,但是有相同的部分(同分的意思就是有相同的部分),就把它等同于法宝来恭敬。对我们凡夫人的分别心来讲,如果是法宝,我们就会特别恭敬;如果是上师或某个高僧大德讲的,我们内心就不一定那么恭敬、那么重视。

所以把上师的语言上升到法宝高度,给我们的建议、教言,我们就会殷重对待,就可以因为行持了这样殊胜教言的缘故,对相续起到调伏的作用。“对上师所赐的任何教言应该当成法宝想”,所有的教言都应该当成法宝的自性。这里的上师是具有法相的上师,如果是没有法相的上师,就不一定有这样的作用了。

“依教奉行,哪怕仅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够置之不理”。做得到做不到再看,但内心不能够置之不理。做不到的要忏悔“这个我做不到”,没有置之不理,还是很认真对待这个教言。所对待的教言分两种,一种能够做到就去做;一种做不到,那也不会置之不理,而是内心生起惭愧心。比如对所有佛陀的教言,有些做的到就去做;有些现在做不到,发愿以后一定要做到或者忏悔。

这代表我们对法宝的尊重。对上师的教言也是一样,能够做到的就去做,做不到的就生起惭愧心来忏悔。如果能够生起惭愧心来忏悔,说明我是尊重这个教言的,只不过能力有限,现在做不到。哪怕是一言一句也不能随便:“可能没有什么价值,根本不用管。”这种心态是对自己深入法义、得到加持的障碍,需要断掉。

这是上师的语言和法宝的同分。然后讲僧宝同分:

对于上师的眷属、弟子及与自己共同持梵净行的道友们,要作真正僧宝想,身语意恭敬依止,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欢喜的事。

如果这些都能做到,就是一个很标准的修行者。不单单是对上师本人,而且对上师的眷属、弟子,还有和自己共同守持梵净行、守持戒律的道友们,都要当作真正的僧宝想。

比如说一地菩萨、二地菩萨,我们对这样的大菩萨都会非常恭敬,说话会很小心,生怕生起一个不好的心,造了罪业。如果我们能够对于同行的道友、上师的眷属、弟子,尤其是同行道友都生起真正的僧宝想,我们的内心就会得到最大的调伏,邪分别念、烦恼就不会再生起来了。

我们觉得对上师可以恭敬,但是对弟子不用,都是差不多的,平起平坐。刚刚在上师那都很恭敬,说话也很小心,一退出来嗓门也大了,说话开始随便了,因为觉得我们都差不多。慢慢就不恭敬了,烦恼、思想开始随便了,说话、行为也开始随便了。这种行为本身是我们证悟实相的障碍,而且过程当中有可能通过语言产生一些过失、罪业,也会成为障碍。要求我们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尽可能地减少我们的障碍,让我们和法相应。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相续就很调柔,就更容易和正法相应。这就是修行。其实并不容易做,但修行就是这样,做得到的反复去串习,做不到的力争做到,改正不足。这个戒律同分的要求,也是一种修行。

做不到怎么办?我们就想道理:为什么让我们这样做?现在做不到怎么办?做不到就要去忏悔,通过修正自己的发心和行为,把道友、上师的眷属都当成真正的僧宝,身语意恭敬地依止。真实的僧宝是圣僧,我们把道友当成真正的僧宝想,身边都是僧宝,都是圣僧,这样身体就很恭敬,说话也很小心,尤其是内心中经常生起恭敬心,就好像汉地的大德一样,所有的人都是菩萨,就我一个是凡夫。

如果能够做到,就会非常小心谨慎,这种殷重心对我们烦恼的调伏,尤其是傲慢心的调伏,是很有利的武器。所以力争做到一刹那也不令他们不欢喜,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高兴的事情,这就是同分。

所有的道友,不管是上师的眷属还是弟子,在上师这儿多多少少得过法,相续中是有法的。同行的道友也是,要不就是守了戒律,要不就是内心中有一些信心、出离心、菩提心。这些修行者的相续中缘正法在修,而缘正法在修的人都是僧宝的补处,或者都是预备位的准菩萨、准僧宝,只不过有些修得快点,有些修得慢点。但只要和法结缘,只要正在修法,最终都会成为僧宝的自性。

所以我们对佛陀、对僧宝要恭敬,对修行法义的人、终将成圣僧、佛陀的人也应该恭敬。所有的佛都是从这儿上去的,所有的僧宝都是从这儿上去的,恭敬他们就相当于尊重自己。我也是修行正法的人,我最后也会成圣僧,也会成佛陀。

如果我现在没有这么高的觉悟,那么成为圣僧、成佛的速度会很缓慢。因为在对待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上面,如果做得细节不完美,在短时间当中很难让自己成为圣僧,这方面还需要修学。

如果我们能够对所有的修行者都生起恭敬心,在这个细节上做得比较好,我们达到圣僧的阶段就会很快。这些都是要成为圣僧的必然的修行方式。既然要成就菩萨的修养,就要调整改变自己。没有一个烦恼很强劲的人突然一下子就成为圣僧的,都是慢慢地、通过对法义逐渐的认识而去改变。

比如我们觉得自己修得不错,但是这个道理也许不知道、也许根本没有想过,也谈不上去调整,自己觉得对上师那么恭敬应该是很好了,但对别的道友太差的话,上师看在眼里也不会高兴。态度起伏这么大,有这么大的偏袒心,上师是不愿意见到这种行为的。上师乐于见到弟子方方面面很调柔、非常谦卑,能够对所有道友都生起恭敬心,这是很好的弟子,上师会欢喜。

如果只是对上师本人很恭敬,对别的道友根本不恭敬,说明他修行还差得很远,上师肯定会看得很清楚。我们认为自己做得不错,上师会欢喜自己,可能不是这么回事儿。我们必须在大的根本问题和微细的支分问题——尤其是微细的方面,都做得很完美,因为从初地菩萨直至佛陀,他们相续当中都是很完美的。菩萨的相续完美是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法很完美,方方面面的细节都修得很到位,这样才可以成为菩萨。细节不到位是因上面有欠缺,果位就生不起来。

所以我们对上师的眷属,乃至于不管是显宗还是别的教派、其他上师传承,或者南传,对所有这些修行正法的修行者,都应该生起僧宝想,因为他们就是预备位。学了自己的传承之后对别的显宗师父、修行者不愿意接近甚至看不起是不对的。我们对所有修行正法者都应该当成僧宝来看待。只皈依某个地方的僧宝,别的不皈依——这种事情是没有的。有这样的心态上师们肯定会批评我们(僧宝会批评我们)。

皈依僧宝是皈依所有的僧宝,所有僧宝的预备位也都应该恭敬,把他们当成真实的僧宝一样去看待。就像前面我们学习皈依法宝,所有的法,不管是小乘、大乘还是密乘的法都要同等恭敬,所有僧宝和所有相应于僧宝的修行者也同样要恭敬。

这样做别人理不理解是他的事情,但对我们心的修行非常有益,这是落实到细节上的、真实的修行。如果做不到,比如观念转不过来,或者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愿意去改正,可能还是需要继续集资净障,几年之后也许就知道这里讲的意思了。

我们对共同前行也是在学习了若干年之后才发现的确应该重视,因为它对我们心的调伏是非常有意义的。也许我们刚开始是奔着大圆满去的,学了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前行很重要。所以在修行密法的同时返过来修共同加行的多得很。

这其实是好事情,说明我们资粮可能圆满一部分了,发现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了。当我们修行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开始重视细节。什么时候我们开始重视细节,就说明资粮已经圆满到一定程度,罪障可能也清净了一部分,否则对很多细节会觉得是小事情。

发菩提心时特别大:一切众生我都要救度,但是下座之后对身边的人根本生不起任何利益的心。要救度一切众生,但对身边的人或者对某个人不重视,肯定不是真实的菩提心。真实的菩提心遇到任何人都是愿他得利益,愿他成佛。对任何人都能这样,那么他的菩提心就是非常圆满的。

如果只是很虚地以总相的方式“要利益一切众生”,好像没有问题,在座上修得很好,下座之后遇到人却没有想到要让他得益,这就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行。很多时候都是小事情做圆满了,大的事情就圆满了。没有一个很大的修行去修了之后就圆满,而是把每一个小事情做好了,你菩萨就做成了。每个人都用菩提心、菩萨行去对待,就容易修成菩萨行。小的方面做好了大的就做成了,小的做不好大的方面也没有办法。

这就是三种同分:把同行道友、上师的眷属等同于僧众去对待;对上师的语言等同于法宝去对待;上师等同于佛去对待。

尤其是密宗金刚乘中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师,所以我们务必清楚地认识到,上师的身为僧众,语为妙法,意为佛陀,是三宝总集的本体

“尤其在密宗金刚乘当中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师”,所有的本尊空行的主尊都是上师。这是已经进入了金刚乘,如果没有进,这个标准不一定对每个宗派都适合。进入了金刚乘之后,要知道金刚乘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师,所以务必清楚地认识到上师的身体就是僧众(僧宝),语言就是妙法(法宝),意就是佛陀(佛宝),上师就是三宝总集的本体。所以皈依上师就已经皈依三宝了。

之后,上师的所作所为都要看作是正确的、善妙的,诚信不疑地精进依止,时时刻刻虔诚祈祷。

因为已经认识到,或者发自内心地能够安住上师就是三宝总集的本体,当然上师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善妙的,因为佛陀的自性是现前灭谛的,三宝的自性是现前道谛的,这时候不会有烦恼、过患。

尤其是三宝自性的上师相当于和佛陀一样的自性,不可能有不正确或者是不善妙。应该看作虽然上师在我们面前示现的可能还是有缺陷,但是我们见解和清净心上面应该知道、也应该把上师看成三宝的自性、上师的所作所为看作是正确善妙的,诚信不移地精进依止,时时刻刻地虔诚祈祷。

假若自己三门的行为令上师生起厌烦心,就完全舍弃了一切皈依境,因此应当随时随地以坚定不移的毅力和决心,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

假如我们身语意三门的行为让上师生起厌烦心,就是舍弃了皈依境,就没有办法获得加持和证悟。所以作为金刚弟子应该随时随地通过坚定不移的信心、决心和毅力,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真实地让上师欢喜就是三门完全相应于正法,努力做到发心、语言和行为都和正法相应。

我们一再讲,上师是世间出现的真实三宝总集或者佛陀菩萨的化现,他在世间出现唯一的事情就是引导有缘弟子趋向觉悟。什么行为才能让他欢喜呢?当然就是你能够精进闻思修行佛法,要不就是调伏了相续,所作所为都和正法相应。因为这些善妙的发心和行为是相应于证悟的,是获得证悟的因,而上师出世是引导弟子趋向于证悟的,你现在做的正是配合上师的教化。

调伏烦恼也好,集资净障也好,闻思修行也好,这些事情和证悟相应,所以能让上师欢喜,别的行为不一定。要让上师欢喜最圆满最究竟的还是精勤于正法的修行、法的调伏。当然暂时的欢喜行为也有,但是究竟的行为应该是在法上面非常勤奋。有过失也不要紧,就忏悔,努力去改正过失。这就是令上师欢喜的行为。

我们说上师、佛陀欢喜之道,有时是般若波罗蜜多,有时是精进修行,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解脱,而他们唯一的心愿不是别的,就是让弟子和法相应。所以弟子过得很好,没有违缘、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这些是不是令上师真实欢喜的呢?不一定。

当然作为菩萨肯定是愿众生都没有痛苦,但关键是他出世是要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的。他的弟子或其他的有情,如果为了修法,别的方面不是那么圆满、遇到了违缘,但信心能够很坚固,能够相应于正法而行,这个是上师高兴的。即便是别的方面很失败、有违缘也没什么,因为只要心在趣向于正法修行就是最好的了。

上师、佛陀来到世间的任务并不是为了把所有弟子的违缘都消掉,让他们过上非常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目的是引导弟子的心和法相应,和正道相应。于法相应之后,至于他是幸福还是痛苦,其实不是主要的。以上讲了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

总而言之,不论苦也好乐也好、吉祥也好不幸也好、疼痛也好哀伤也好,无论如何,唯有一心一意依赖上师三宝。

总而言之,我们在修法的过程当中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都要一心一意地依止上师三宝。痛苦的时候心也不变化,还是一心一意依止三宝而行,因为三宝代表了导师、正道、助伴。一心一意依止三宝就是心永远都在正道上,永远都和解脱道相关联。

痛苦的时候不舍弃道心,对上师三宝不产生邪见。安乐的时候也不得意忘形,因为苦乐都容易让一般的修行者的心离开解脱道。有的时候太苦了,违缘很多,可能就有很多想法,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可能会退失。太快乐的时候会因为快乐驾驭不住,思想就从解脱道当中移出去了。太多快乐的事情出现之后,心就会被这些影响,可能就想不起来修法,对祈祷、闻思等方面就没有心思了。

一般人今天突然中了大乐透之后,特别高兴,听课的时候都在想这些东西,根本听不进去,打坐时也全都在想怎么分配使用。所以一般人驾驭不了,太苦、太乐都容易让他的心飘离。这时我们就应该用教言,不能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让心飘离,而要把心稳定下来,因为这些暂时的苦乐在整个轮回过程中太多了,不要让其中的一段苦乐影响总的规划和目标。

只有能够驾驭这种情况的人最后才可以成功。如果驾驭不住,在一个小的痛苦、快乐出现的时候马上停顿的话,这个人肯定在世间也成不了什么大事。修行佛法也一样,我们在轮回过程中大起大落的事情难道还少吗?太多了!只不过我们想不起来了而已。

我们连帝释天那么高的位置都做过,现在还不是下来了,还是老老实实地打工?很低的位置也去过,在无间地狱也呆过不短的时间,去过不少次,但是又怎样呢?这些轮回过程当中起起落落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不要让这些东西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我们通过学法了知这点后,要有一个平稳的修行心态。

即便是再好的事情出现,我们也应该祈祷上师三宝。通过忆念法义,认识到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这些也会过去的;痛苦来临的时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些也会过去的。如果有这种比较冷静的平稳心态,这些因素也影响不了自己,该做什么就做,该修行就修行。随着心越来越调伏,就更加影响不了,走向良性循环。如果这样走下去,慢慢会发现,整个轮回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办法再影响自己,很迅速地靠近解脱道。

所以,不管是痛苦也好快乐也好,一心一意地依赖上师三宝。吉祥也好,不幸也好,这些都是在世间当中短暂出现的。这段时间很吉祥,那段时间又不善妙,乃至于天天做好梦或噩梦,不管是怎样的梦境,或者是白天吉祥不吉祥,这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我们在一段旅途中的插曲而已。如果有这种心态,这些就不会影响。

因此,修行者应该有大格局,总目标不管怎样,不要被暂时出现的好和坏的因素影响。当然并不是说就不该快乐、痛苦,这些都可以有,关键是不要让它影响你,不要被它控制,这是修行者应该做的事情和生起的心态。不能说吉祥的事情来了故意把它搞成不吉祥,这也没有必要,应顺其自然。吉祥的时候不要被它控制,不幸的事情来了也不要理它。你也改变不了什么,都会过去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很多不幸的事情刚发生的时候,我们觉得过不去,但时间长了之后慢慢也就过去了。想想看,无间地狱的痛苦我们都熬过来了,这些算什么?无间地狱的痛苦那么严重,你刚堕落的时候觉得“完了!”,结果还不是那么长时间也过来了?所以轮回中的这些痛苦不算什么。

如果有这种心态,也就没什么了。富裕的时候,像以前当帝释天时财富那么多,现在也没有了,轮回中的事情都是这样无常。现在既然选择了解脱道,就要把解脱定下来。这些苦乐在解脱的过程中肯定还会不间断地出现,但是自己现在要变成一个不受影响的人,尽量不要受影响,即便受影响也很快恢复。中了大乐透之后定个时间,高兴五分钟后就恢复正常。这样慢慢地控制自己,心态越来越平静了,在解脱道方面就会很平稳,最后没什么因素可影响的了。所以疼痛也好、哀伤也好,无论如何唯有一心一意地依赖上师三宝。

如果幸福快乐,也知道这是三宝的悲悯所致,如佛在经中所说:此世间的安乐与善事,乃至于烈日炎炎时的习习微风吹到脸上,都是佛陀的悲悯与加持。

这主要是强化我们的信心。佛经中讲,我们在世间遇到幸福快乐的时候,要想到这是三宝的悲悯心加持所致。世间的安乐与善事,乃至于在很热的时候,一阵风吹过来让我们感觉到短暂的凉爽,要想到这是佛陀的悲心与加持导致的。

同样,自心生起一刹那的善分别念也是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带来的,

有时内心突然生起一个善念:想要修行的心或对轮回的众生产生一丝慈悲心,要想到这是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让我们生起这样的善心。

如《入行论》中说:“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入行论》中讲:就像在很黑的暗夜中,突然出现刹那闪电,一下子把所有的大地照亮了。如是,通过佛陀的威德力,在我们非常黑暗、充满烦恼的众生心相续中,突然萌生了一念修行福德的心意,这也是佛陀的加持。佛陀威德力让我们生起这一丝一毫的修行福德之心,我们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佛陀的慈悲和加持力所导致的。

虽然有些地方说这些也有可能是其它因素比如善业形成的(所有的安乐是善业形成的),这与我们说这一切是三宝的加持,其实不矛盾。一方面,安乐来自于善业,善业来自于了知一切因果取舍的佛陀教言。善业变成了微风、加持,也可以这样安立,有时讲是三宝的加持力,出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释,其意义是相通的。

在讲业因果、善业作用的时候,会说这些安乐是由于自己行持了善法所致。在讲皈依的时候,可以说这是三宝的加持,这样观想可以强化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其实这种信心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佛陀的加持。证悟之后,就可以真实地利益众生。智慧增上之后,对这些道理、是什么因素引起的,用智慧去观察。所以法义怎么讲都可以,说是善业形成的也可以,说是佛陀威德力或加持、悲心也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这样去解读,能让我们的心安住在正道上面的话,佛陀的善巧方便还是特别多的。

因此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不管拥有什么利乐之事都来源于佛陀的大悲,无论出现病痛、苦痛、魔障等任何挫折磨难,除了祈祷三宝之外,不依靠其他解除病痛魔障的措施,假如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然后再接受治疗等,对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这一点,我们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

这些教言告诉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遇到安乐、悲伤、痛苦、违缘的时候,作为佛弟子应怎样如理地观想、作意。要明确,不管拥有什么样的利乐之事,都来自于佛陀的大悲心。出现任何病痛、魔障,当然,出现这些违缘,有时是属于我们以前所造的恶业,在修道的过程中这些恶业成熟,变成违缘的方式出现。还有一些教言说:有些修行者出现痛苦、违缘,也是三宝的加持。因为如果在修法过程中没有遇到障碍违缘,可能对轮回生不起出离心,觉得这个轮回不错,可以生生世世为之奋斗。

学习佛法的时候,三宝的这些“违缘”加持让我们觉悟,知道轮回是痛苦的本性,没有真实的快乐。尤其是正在学教法的时候,如果辅以教法的思维,就可以彻底看穿轮回的虚假,没有什么真实安乐可言,所以一定要生起修行的意乐,加紧修行,出离轮回。

否则,可能前段时间很快乐,现在突然又痛苦了。当我们快乐时,就觉得轮回可以留恋。但痛苦之后就会发现轮回其实是欺骗的自性,没有真实的可靠性,如果不出离,这种变化一而再、再而三地接连不断出现。这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只要我们还在轮回中流转,各式各样的痛苦就会层出不穷,没办法避免。

如果现在不修行,还有更大的痛苦在等着:地狱中的痛苦、饿鬼道的痛苦、旁生道的痛苦、人道的痛苦……从新闻中看到的一些现在不属于我们的痛苦,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身上。现在这个阶段碰到的痛苦只是很少的一段,是个小意思而已,如果不真正解脱,后面的痛苦会排着队来。所以我们应该清醒,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觉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虽然在修行过程中也会有痛苦,但这种痛苦是有期限的,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不管怎样算是已经看到轮回的边了,要是不修行,轮回是无边无际的,根本看不到痛苦的尽头。

修行人会有痛苦,米拉日巴尊者修行也有很多痛苦,很多大修行人也会有痛苦。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放弃自己的修行,总有一天会觉悟法性,相续中就不会再出现痛苦,自己的智慧完全可以化解掉这些。所以不管出现什么病痛、苦痛,都可以把它观想成三宝的加持。就像前面讲的,可以说这是以前恶业的成熟,也可以把它当成是三宝的加持,让我们在轮回中清醒,更有想要出离的意乐。所以我们在遇到这些的时候,就想是三宝的加持,让我们对于轮回的自性、轮回的本体产生更加清醒的认知。

此处顺着法义讲,除了祈祷三宝之外,不依靠其他解除病痛魔障的措施。我们在遇到疼痛、魔障的时候,除了三宝的加持之外,不依靠其他的办法。假如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

当然,依靠三宝的加持有很多种,一种是可以直接祈祷、修某个仪轨,或者念经、诵咒;还有一种,如果需要进医院看病、吃药、动手术也可以,需要禳解术(一种解脱魔障的方法,有违缘的时候修禳解术可以把冤结解开,化解掉很多障碍)等等也可以,但是做的时候你不要想这是三宝以外的,要想这是三宝的事业。医生、药、医院都是三宝事业的化现,如果你有这样的心去做,虽然在接受医疗,但对三宝的信心、忆念没有离开,对皈依境本身也没有离开。

三宝会化现。比如对我而言,现在我要利益众生,就会这样想:只要对众生有利的我都要去做,如果有能力我可以化现一切利益众生。医生对众生有利,假如有一天我修行成就了,有能力了,我一定化现医生去做。看起来这是个医生,其实是我化现的,就没有离开三宝的自性。如果说药对众生有利,我就化现药,也没有离开过三宝的自性。

其实不是很牵强地祈祷上师三宝,不起作用了就进医院,为了说明什么就想这是三宝的化现,并不是这样。因为通过自己的观想、作意,还有佛陀告诉我们的思想,如《入菩萨行论》第三品就有很多这样的观想:变成船、桥、药、医生等等。

所以在发心的时候,只要对众生有利的,我们都要去做,只不过现在还没有能力。一旦有能力了,一定会做的,因为现在我最迫切的就是利益众生。除了化现一位法师讲法之外,肯定还会化现很多,这是一种能利益众生的方法,一定是这样的。

我现在修法的时候,如观修菩提心时,就在不断地发愿回向:一旦我有这个能力了,一定会这样做。只要对众生有利的,所有的一切都要化现。化现凉风也可以,这是我的愿力之一,只是现在没有能力而已,如果有能力,加上当时众生也有一点善根,和合起来就可以出现这个情况。所以即便我们做这个事业,也是三宝的事业,这并不是很牵强的解释,的确通过这方面了知,都是真实不虚的。

然后再接受治疗,对一切都是三宝的游舞(游舞就是幻化、变化的意思)、幻化,我们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在遇到好的和不好的等一切事情时,都要坚固自己的信心,现在对我们来讲,这是很重要的。

当自己为了办事等某些目的需要前往异地他乡时,也应该先顶礼所去方向的如来或顶礼三宝后,再开始动身。

还有些细节,比如出门办事,去另外一个城市或国家,在异地他乡也不要忘记三宝。具体而言,首先顶礼所去方向的三宝、所去方向的佛。一方面是祈祷加持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忆念,没有忘记三宝的自性。顶礼、祈祷完之后再开始动身。这一切都是把修行和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所思所想和皈依三宝的修法完全挂钩。

阿底峡尊者的《三戒论》里皈依学处有五条,其中最后一条就是‘顶礼所去之方佛。’这在学处中也有,五条叙述当中第一条是“不为命奖舍三宝。”如果别人威胁“不舍弃三宝,就要杀死你”,这个时候不为自己活命而舍弃三宝。“不为奖励”,如果舍弃三宝奖励你一百万或十万块钱,即便给你很大的奖励,也不舍弃三宝。第二条是“何等要事不寻他”,任何重要的事情除了三宝以外,不询问其他任何人。第三条是“常供令自他皈依”,意思是经常早晚供养、顶礼三宝,这也是一个学处;“令自他皈依”,经常在自己念仪轨的时候皈依,也能劝别人皈依。第五条就是“顶礼所去之方佛”,顶礼所去方向的佛,这也是一个学处。

其实这些学处都是让自己不忘三宝,经常忆念三宝,经常和三宝自性相应。相应越多,自己本性的三宝就会越迅速地显现。串习的越多,显现越快,也有这样的目的。

一切时处应当念修宁提派仪轨的皈依偈“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乃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这是我们前面学过的皈依偈,是宁提派的皈依。正在修皈依的时候,要经常在座上、座下念这个皈依偈,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三宝自性。

或者共同乘的皈依偈“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这是共同乘的。上师是三宝的自性,皈依师和皈依三宝并没有分开,上师就是三宝自性。或者念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可以。

经常发誓念修共称的四皈依颂。在他人面前也不时赞叹皈依的功德,让他们皈依,(并使他们明白)自他所有的众生今生来世的依赖处就是三宝,并精勤念修皈依。

除了自己经常修皈依之外,还要赞叹,劝别人皈依。在别人面前经常赞叹三宝功德,赞叹皈依的功德和利益,让其他人皈依。让这些人明白自他所有众生今生来世的依赖处就是三宝,并且精勤地念诵皈依。要经常忆念,让自他安住在皈依的自性,平时也要专注这样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过程中也要观想忆念:)晚上就寝的时候,要像前面所说那样将皈依境的尊众观想在自己的心间,自心专注于皈依境而入睡;

在睡觉的时候,就把皈依境观在自己的心间,专注在皈依境中慢慢地入睡。如果整个皈依境观不了,观中央的主尊莲花生大士也行,能够观全的就观整个皈依境。

即使做不到这样,也要在心里意念:上师三宝此时就安住在我的枕头上正慈悲、怜悯地关照垂念于我。自己生起诚信并观清净心,在不离随念三宝的状态中入睡。

如果在心中观想皈依境做不到,或者不习惯这个修法,因为很多众生的根基意乐不一样,有时他觉得这么大的皈依境怎么观呢?这个皈依境在我心中是横着还是躺着?有时会想很多。不确定、不习惯。那就换一种,忆念三宝在我的前面——枕头上面,正慈悲看着我、怜悯地关照着我,在这种信心中入睡也可以。

在享用饮食的时候,也是同样,将三宝观想于自己的喉间,以饮食的美味作供养;

在享用饮食的时候,就像前面提的,把皈依境、三宝观想在自己的喉间,以饮食的美味做供养。喉间在密法中属于受用轮,如果要让三宝受用,可以在受用轮上观想。虽然受用有很多解释的方法,有很深刻的和浅层的解释,但受用轮就是喉间,就把三宝观想在喉间,饮食观想供养三宝。荟供的时候,受用轮上供养食品、甘露,进食之后就开始供养三宝自性。

如果实在不能这样观想,就诚心意念一切所饮所食的献新部分首先供养三宝。

如果觉得这样不习惯,观在喉间感觉很不舒服,到底怎么吃呢?以前道友问是不是上师就在喉间嘴张开,这样的话饮食进来了正好落到上师的的嘴里?我说这个我还不清楚。刚开始各式各样的想法都有,觉得很不习惯那就换别的方法。众生的分别念特别多,观起来就很不舒服,就换一种方法,把上师观在虚空当中,吃饭前念供养偈,上师三宝在虚空中接受我们的供养。

有的时候献新(献新就是在吃饭之前首先供养三宝),专门有个供养杯,像护法杯那种,没吃之前,把新鲜的饭菜弄一点放在杯子里,然后放在佛堂上,我们在这吃,三宝在那吃,觉得这样合适也可以。有时候用手指沾一点弹到虚空,如饮料,就沾一点向虚空弹洒,一边弹洒一边观想供养三宝,有些老修行者有这样的习惯。有时不方便,可以把饮食本身,比如饮料,作意供养上师三宝后再赐给自己喝,这也是一种献新。内心当中有这个意乐很重要,这是属于饮食方面的。

当自己准备换上一件崭新的衣服时,在还没有穿之前先观想供养三宝,向空中甩动一下后,然后意念三宝赐给了自己,再穿上。

换新衣服也是这样,在穿新衣服之前把衣服一边抖动一边内心观想,如果不方便说,就内心观想供养上师三宝,然后赐给自己。如果方便说的话也没啥,大家都是金刚道友,或者很方便时,就说“供养三宝”,然后“赐给我”,也可以

这样也是一种习惯。随便就可以积累资粮,东西还是你的,资粮积累了,你还可以穿,因为三宝没有什么执著的。要么是圣僧的自性,要么是佛的自性,不要执著。所以供养完再观想赐给自己,这方面就没有过失。

供品也是一样的,撤下之后观想佛陀赐给我们,也是可以的,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衣服方面忆念三宝赐给自己再穿上,老修行人都有这个习惯。有时我们穿上衣服,才想起忘了观想,再脱下来甩又不好意思,因为穿了之后感觉已经不是献新了,有的就发愿下次一定要注意,这是修行不到量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情况。

同样,遇到悦意的外境也应供养三宝,如美丽的花园、清澈的河流、美妙的宫殿、悦意的树林、广大的财产、富饶的受用、佩带装饰品的俊男美女等等。

只要是美好的东西都可以供养。搬新房子了,在住之前先观想供养三宝,再赐给自己。或者不是你的房子也可以,看到好的东西都可以观想供养三宝。第一个是培养修行的意乐、习惯,第二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积累资粮。

虽然这里的钱不是自己的,但可以通过意缘取供养,但真实的钱没有拿走,这样不算偷盗。供养的部分只是自己眼睛看到的部分,是属于自己的。虽然花是别人的,但我并没有拿走,只是眼睛看到这个部分供养了,这是自己的眼识,没事。观想这里所有银行的钱都供养,这是心中意念的部分是可以供养的,并不是犯什么大的盗窃。

所有的精品店里的奢侈品也都可以供养。因为这些是自己的眼识看到的,可以供养。好听的音乐也是耳识听到的可以供养,我的意识方面也可以供养,因为这是我的。并不是别的东西我伸手拿了之后现在属于我了,我再拿去供养。这属于偷盗是不合适的,但是我眼睛看到的这一部分是我的,可以拿来供养,这是没有问题的。

这里讲的悦意外境,美丽的花园。大家现在有钱的时候会到处游玩,看到美好的东西都可以供养,要养成这种习惯。美丽的花园可以观想供养三宝。看到清澈的河流感到很悦意,就可以观想把整个清澈的河流供养三宝。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修的,只要是美妙的豪华的让人悦意的宫殿都可以供养三宝。特别悦意的森林或树林,还有广大的财产(别人的财产,亿万富翁的财产,各大银行的财产),以及富饶的受用,对你来讲都可以观想供养三宝。乃至于长得很好看的俊男美女都可以供养三宝。

这样供养完之后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放弃。认为这是我的,我要得到,这是一种贪欲。在供养中,除了积资净障之外,还有一种意思是把这种东西布施掉了,这也是一种放弃。所以当我对很好的东西,对男人或女人很贪著的时候,索性供养了,供养完之后就放下了,这也是一种修行。这比你想要牢牢地抓住要好的多。

内心当中供养完了可能还会贪著,但训练了一次放弃。虽然效果不明显,暂时来讲还没有那么大的成效,不像初地菩萨一样真的把所有东西都放弃了。但是供养一次就放弃一次,虽然供养完之后还会生起贪著,但肯定比没有供养要好的多。这其实是在训练我们修行的习气,训练很长时间后,对这些就没有兴趣了。因为知道已经供养了,想也没有什么用,而且有时会生起障碍和烦恼,所以这种训练也是一种放舍。布施和供养的核心就是放舍。

菩萨布施身体就把所有的身体都放弃了,他不再执著之后就相应于正道,这对证悟实相来讲是非常迅速的途径,所以以上这些方面都要供养。有时对于我们看到的这些很喜欢得到,很贪著的对境,就用来供养三宝,同时在想,我已经供养三宝了,不是我的了,我应该把他放弃掉,这样的训练对我们来讲还是很好的。

佛陀老人家在《百业经》当中有个“我不要”的公案。有一个人很吝啬,有次一位施主用钱买了甘美的食物供养佛陀,那个很吝啬的人就说:“你把它给我”。佛陀说:“不给,你说一句‘我不要’,就奖励给你”。那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说了一次我不要,佛陀说,因为那人说了这一次“我不要”,就已经种下了很深厚的解脱的习气。他以前全都是我要,我要,但是他从来不说我不要,佛陀通过这个善巧方便让他说了一次“我不要”,心里放弃了一次,这个时候其实就种下了解脱的善根。

为什么我们在这个地方讲呢?我们供养完之后可能还在继续贪著,但其实是在训练自己放弃,这样修的话慢慢习气就会很强烈,就和正道相应。除了这样的修行,还有很多别的和解脱道相应的修行一起多管齐下,逐渐我们就可以获得证悟。

无论看见任何自己喜爱或贪执的事物,都要诚心意念供养三宝。

这是一举多得,看到任何喜欢的书,人物等生贪执的,都要诚心意念,供养三宝。我们要安住在刚刚讲的修道的意乐和原理当中去诚心诚意地供养三宝。

打水时也应当将献新供养三宝之后,再将水装入自己的水器。

这是从以前藏区修行来说的,因为藏区都是在泉水中打水。以前我们背着桶去打水的时候,那时在学《前行》,我们就用勺子把水舀起来之后往天上洒,漏在自己头上很多次,洒了之后再把水舀到桶里面。有些修行人是舀满了,再从桶里面去供养的。我们习惯了在打水之前首先用勺子舀了然后洒在虚空当中,观想三宝在天空当中接受供养。上师说现在很多城市里面都是自来水,这样的话不一定适合。

自己获得现世的幸福美满、安居乐业、名声远扬等等任何称心如意的事情,都要想到这完全来自于三宝的大悲,首先供养三宝,生起恭敬心,并观清净心。

我们现世的幸福美满、安居乐业、名声远扬等等称心如意的事情都是三宝大悲加持的,是因为三宝的事业。直接三宝的加持也好,还是通过三宝示现的教言,我们取舍之后通过善根呈现出来的幸福美满,直接或者间接都来自于三宝的大悲。

我们为了感恩,首先要供养三宝,生起恭敬心并观清净心,或者供养后观想和三宝相应。相应的方法很多,以前也讲过顶礼,供养都是可以和三宝相应的。

如果我们能够再进一步,供养完之后要观想通过这个善法我要和三宝相应,这就会成为和三宝相应的因。或者供养完之后观想所供养的三宝也是我的自性,这其实也是相应了一次让你自己本性苏醒的因。或者观想三轮体空就和空性相应一次,这些都是可以的。观想为了利益众生就和菩提心相应一次,这一个供养可以和很多你需要的修行相应。

自己顶礼供养、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一切善根也应当供养三宝,回向众生。

除了这些之外,善根也可以供养。比如我们修行完,讲经说法完之后也可以首先把这个善根供养三宝之后再回向,或者把善根供养上师三宝,请上师三宝回向。这是很好的观想作意的方法。这里是说善根也可以供养,下面讲了在一些比较吉祥的日子当中尤其应该供养。

在藏历每月的十五、三十日的六时中一定要尽可能供养三宝,平时也不间断供养三宝。

这些吉祥日子,当然汉地吉祥日子就是初一、十五,进庙烧香等比较好。在藏地十五、三十日是比较吉祥的日子。有些时候初十,二十五,空行、空行母聚集的时间,那时作供养的功德也是特别大。还有一些八戒六斋日,佛菩萨圣诞日作供养都是非常好的。是不是只有在这些日子供养呢?也不是。这些尤其应该着重供养(今天我看了藏历是三十,农历也是三十),应该殷重地作些供养,不管是法供养还是财供养都是非常好的。

随时随地都切切不要忘记:无论是苦是乐,唯一皈依三宝。

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忘记无论是苦是乐,唯一皈依处就是三宝。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那么在梦中心里害怕、恐惧万分的时候也能够皈依,

这时如果养成习惯,不管遇到任何的突发情况还是比较平和的时候也好都能忆念三宝。如果非常习惯了之后,即使做恶梦很害怕、恐惧万分之时就能够想到皈依三宝,这时梦中也可以训练。

这样一来在中阴界也能做到,

如果梦中能够做到的话,中阴时也能做到,在中有能够做到的话就会很容易通过忆念三宝的方式获得解脱。

在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前,一定要努力念修皈依。

我们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就要通过前面的方式来训练,把这个修炼得习惯成自然,这时候就随时随地都不忘记忆念祈祷三宝,这样在我们中阴的时候就很容易解脱。

因为中阴的时候很恐怖,中阴时有特别恐怖的声音和景象都会出现。如果没有训练过就会惊慌失措,如果惊慌失措能起作用的话,那我们就惊慌失措好了,但关键是惊慌失措除了让自己痛苦之外,没有办法起作用。

在白天无论何时都经常训练,晚上做恶梦的时候就容易忆念三宝。如果在梦中习惯了,中阴恐怖出现的时候就会忆念三宝,那个时候就会获得解脱。这样以来消除怖畏获得解脱,往生净土这些都是可以承办的,所以在达到这个境界之前一定要训练。

皈依不是一个仪式,是修行更深远皈依的开始,比如说今天我所讲的都属于皈依的修法,第一次的皈依仪式只是刚刚进入更深修法的第一步,在我们皈依修法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一定要努力念修皈依。

归根到底一句话,一心一意依托三宝之后,纵遇命难也绝不能舍弃三宝。

把所有的意义归纳到一起,我们一心一意地皈依三宝之后即使是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够舍弃三宝。因为皈依三宝是我们今生后世所有快乐的源泉,这个是绝对不能舍弃的。

生命舍弃了下一次还会轮回,因为我们下次所有轮回的因都已经齐全了,不管什么时候死都会有下一世的,这个生命死了之后还会有第二次的生命。但舍弃了皈依就把今生后世所有快乐的因缘舍弃了。所以纵遇命难,可以舍弃生命也不能舍弃三宝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从前,印度的一位居士被外道徒抓住,他们说:“如果你舍弃皈依三宝,就不杀你,如果不舍弃就杀掉你。”

很多地方把这个居士的行为当成修皈依圆满的标志。现在我们观想的时候,很容易发起这种愿望,真实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也应该有非常坚定的信心。所以外道徒说“如果舍弃三宝,就不杀你,如果不舍弃就杀掉你。”

他回答:“我仅仅在口头上可以舍弃皈依三宝,但内心绝不可能舍弃。”

当他从嘴里说出来的时候,他连口里面也没有舍弃,所以说内心绝对不会舍弃的。

最后,这位居士被外道徒杀害了。最后这个居士就被外道徒杀死,我们务必竭尽全力使自己拥有这样的境界。

华智仁波切说这就是一个标准,真是一个修皈依的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其实应该在内心当中达到这个标准。不要说出现别的违缘,即便是真出现生命危险的时候,我可以舍弃生命但不可以舍弃三宝。当然我们必须通过前面的修学对三宝的自性有深入的了知,对三宝的信心非常的坚固,才能够这样做取舍,否则的话很难这样作取舍。

尤其当我们最珍爱的生命遇到危险时,为了保全自己生命而不舍弃三宝是很难做到的。必须平时多去闻思修行、多了解三宝的功德,只有多训练、多了知之后信念才能够逐渐地生起和坚定。当然我们不一定能遇到这样的违缘,但是以这样的心态对我们下面修学菩提心,修学金刚萨埵等修行是一个很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