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89课辅导资料(终稿)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前行引导文》主要宣讲如何通过修行前行让我们的相续得以成熟。或者说为了修持究竟大圆满正法,怎样让我们成为法器。

每一个次第都可以让我们的相续成为一种法器。比如说,外加行可以让我们的心堪能修持解脱道。以前我们耽著于轮回,基本上是轮回的法器,只能装一些轮回的法;修完四加行,修完解脱利益、依止善知识的引导后,我们的相续就成熟到了一定的阶段,这个时候就可以装正法的甘露,成为修持正法的法器。

如果我们没有修持外加行,没有真正生起出离心,在这种相续中不管听受什么或者修什么法,即便这个法是佛陀所宣讲的,是不可能变成非法的,但是可能会被我们相续中的邪分别或者轮回的思想所染污,因此就没办法成为解脱道的法。所以我们如果想要修持解脱道的法,就必须先把自己的心相续通过某种善巧方便予以调整、引导,然后在这种清净状态下再来修持佛陀或者菩萨宣讲的法,这个时候法就可以成为真实的解脱道的法。

共同外加行就是让我们的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或者把耽著轮回的思想通过引导的方式予以清净,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实地修持解脱道的法了。通过不共加行,我们的相续又可以成熟到一定的高度,就可以修持真实的密宗,比如得灌顶或修持密法。在这种相续中就可以真实地去学、去修、去相应,生起那种觉受。所以,前行引导文次第地把我们的相续逐渐提升。它不是要求一下子提升到很高的高度,这对末法时代的众生、对于像我们这些福德比较浅薄、罪障比较深厚的众生来讲是做不到的。佛菩萨不会引导我们做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法是很高,大圆满法或生圆次第的法非常殊胜。这么殊胜的法必须对应相应的法器。如果法器很低法很高,这就叫做不相应。在低劣的相续中,高深的法也起不了作用。因为高法会被恶劣相续中的分别念所转或者所染污,变成追求世间八法的工具,法的加持力就显不出来。从某个侧面来讲就叫让法隐没,隐没在这些不清净的相续中。

所以真实的修行者要按照佛菩萨的智慧和引导,把共同加行、不共加行认认真真地去落实。这样我们的心就会被法像水洗瓶子一样,洗得干干净净。这个时候再去装各式各样美味的饮料、甘露,就变得非常善妙了。如果我们的相续有染污,有世间八法的毒,就修不了出世间道;如果我们相续中有自利的毒,就修不了大乘道。每一阶段的修行都是要把我们的相续净治到一定程度,不是一下子就彻底净治到完全清净的标准,因为对我们来讲一步登天或一蹴而就的方式很难。

彻底、阶段性的清净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因为我们必然要走到最后一步,但是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之间的跨度又太大。怎么办呢?佛菩萨就就安立了一个次第,让我们能够循序渐进。从一楼到二楼、二楼到三楼,这样逐渐就可以到一百楼。如果没有中间的次第,我们在最下面,目标在最上面,这样对我们来讲就很困难。

大法、高法或者快速的法,这些是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修道者都希求的。如果告诉他这法不高、不大、不究竟、不了义,他就不愿意学不愿意修。即便是学小乘的修行者,他的导师也会告诉他这个法是究竟的、很高深的;对学习唯识宗的人,也告诉他唯识宗的法是最究竟的;如果是学净土的人,就告诉他净士是最究竟的;如果是学密宗的,也告诉他密宗是最究竟的。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众生的心就是喜欢大的不喜欢小的。如果告诉或暗示他这个法不究竟、不了义或者很小,他就不愿意去修。

通过引导文的教义,我们的心相续逐渐被调伏、被引导,次第性地成熟,最后可以到达最高的目标,或者达到一个可以直接接受上师直指心性的高度。所以很多时候,上师通过灌顶的方式直指的时候,很多人现场就证悟了;也有很多人在上师传窍决、直指心性的时候,在传法的当下就证悟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的相续已经成熟到那种高度了,他可以接受那种直指。

如果我们的相续、根基没达到那个高度,要想一下子产生很大、很明显的效果是不现实的。对我们修行者来讲,第一步一定要真实地认识到前行法的重要性。不是口头上讲前行法很重要,而是从内心深入地认识到这一点。不是只学一次、考试考到100分以上,也不是讨论的时候有一些新颖的观点。最重要的是要在内心生起这里所讲的主要境界,这对我们来讲非常关键。

前行引导文到底要把我们的心引导趋向于何处呢?究竟来讲就是引导趋向于实相,趋向于心的本性。究竟的心性就是佛性如来藏,就是和佛陀无二无别的功德。必须要将我们的心引导到真实的佛性现前。这就必须要有善巧方便。

有些学佛的道友会说业障很重,或者有时候会说修不动、害怕等等。每一个众生相续中都如佛一样,功德完全具足。有些人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不敢相信——凭什么说我这么下劣的相续,与佛无二无别、平起平坐功德等同呢?不敢相信,还是因为缺少闻思的智慧,或者缺少善根福德。所以这就有必要逐渐地来引导。

大恩上师讲《法华经》的时候也是讲到了,法要次第地讲。否则对于劣根者、下根者,如果一下子讲佛性如来藏,他们就会非常恐怖,根本没办法接受。如果直接讲,也没办法达到最究竟目标,他根本不愿意入道、不敢入道。但是如果有个善巧方便,通过讲一些他当前能够接受的法,逐渐就可以把他的心量、胆量、见识都提升了。所以长者在引导他失散多年的儿子时也是这样的。首先让他干很脏很累的活,逐渐提升他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见识、智力和心量逐渐开放,之后再告诉他真实的实相:你是大富豪的继承者。那个时候他就可以接受了。

那么大的一笔遗产——我们是佛,和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这样一种消息,根基不够的话根本接受不了,会觉得肯定是大妄语。佛陀为了让我们真实地最后成就,或者悟入与佛陀无二无别的智慧境地,也是运用了很多善巧方便。

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前行中的共同加行,抛弃对轮回的耽著,生起解脱的意乐,这个就是第一步。生起解脱的意乐是什么的第一步?是现前佛性如来藏,现前究竟实相的第一步。只有我们想要解脱,才能逐渐现前佛性如来藏。

所以首先要把共同加行修好。修好之后善巧地依止善知识,然后在上师的加持指引之下修持皈依、发心等不共内加行,这样我们的相续就逐渐成熟。我们的承受力和智慧越来越深厚,这样再来修殊胜的法义就比较容易相应,生起殊胜的觉受。

我们要祈祷上师三宝,在我学习这个论典、修持这个法的时候,时时刻刻地观照、加持我们,一定要让我的心和法相应,这个法一定要入于我的心。通过佛陀的加持打消随便学一学,或学的时候不认真、不严格的想法,或者修加行的时候直奔着数字而去的想法。把这些想法慢慢去掉,心真正地和法本里面的法义相应,得到这里面的实惠,真实生起觉受。

另一方面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善根也要这样回向发愿,修之前我们要殷重地、很认真地向上师三宝祈祷、呼唤,加持我法和心一定要真实地相应。这样每一次都很认真,就说明我们对这个法很重视,而不是随随便便像小孩子玩耍一样学一学、听一听。所以如果我们对法越恭敬、越殷重,法义就会越容易入于我们的相续,这也是缘起。

现在我们学的是不共加行,有皈依、菩提心、金刚萨埵忏罪和积累资粮供曼扎,以及上师瑜珈的修法。每一个加行都要修十万遍以上,在前行的教义中,最后一个上师瑜珈的莲师心咒要一千万以上,其它的都是十万遍以上。

现在我们学的是第一个皈依,皈依安立为入门的基础,是进入佛法的基石,是真实趣入内道的修行方式。当然,大圆满前行的皈依高度很高,不单是对于外在佛、法、僧三宝的皈依,其实已经深入到大圆满层次的皈依。它既有共同乘的皈依、共同密乘的皈依,也有相应于不共密乘的内续部的皈依,还有相应最究竟大圆满的皈依,其缘起就是这样。如果能够这样皈依,在念诵皈依偈的过程中就自动契合或相应了不同乘的、殊胜的皈依。

这次修皈依,大恩上师以智慧观察要求以开显解脱道的偈颂来念。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平时念诵原文里的皈依偈,两个仪轨都可以。

前面讲过,皈依的因是信心,就是要在了知共同三宝佛、法、僧的自性之后生起信心。因为信心越大越不愿意舍弃,如果没有了解、没有信心,那这样的法说舍弃就舍弃了,有时会想舍弃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如果我们深入、完全地了解了所皈依三宝的自性非常珍贵,我们在成佛前生生世世的所有功德利益都来自于皈依三宝,这样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后就不会去舍弃,认识得越深刻信心就越坚定,信解和道心就越强。

一方面而言对佛法僧三宝的了解越深入,信心就越稳固。对于密乘皈依的上师、本尊、空行也必须要了解,如上师的自性是所有加持的来源;本尊的自性是所有悉地、成就的来源;空行的自性是遣除违缘或成就事业的来源等等。这样了知后对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的皈依也会非常稳固。

然后了知风脉明点的自性菩提心,风脉明点的本性其实是法、报、化三身的本体,这是已经相应于实相的正见。了知这个清净的自性之后会生起信心,也不会舍弃。还有对于究竟佛性如来藏中本性空、自性明、大悲周遍也完全信解,对自己本具佛性完全信受,永远不舍弃。也舍弃不了,因为他就是我们的本性怎么舍弃?

不仅无法舍弃,而且它作为一个无为法一直跟随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错过了很多解脱的机会。现在意识到了,就把它开显出来,这时就能真正离开所有摇摆的自性或者六道轮回所有的痛苦,而且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觉悟一切有情。这种对于实相的认知并且完全信受之后就是一种接受,一种皈依。这样由外而内的皈依,其实是显示我们的见解,对修行的认知,对道的觉悟是由浅入深、自外而内的。

我们刚开始时对外在的三宝皈依,尤其是刚刚学佛时,佛宝是什么?就是佛像。法宝是什么?就是经书。僧宝是什么?就是寺院里的僧人。这些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代表。

再进一步学习佛法僧三宝自性时,佛陀是什么自性呢?是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圆满的,或者如《宝性论》所讲具有八种功德、智悲力圆满的法报化三身的自性,这是佛宝。法宝就是道谛和灭谛。僧宝就是圣僧的自性等等。这样了解之后对三宝的认知开始由所依这些外在的表示转变为三宝究竟的自性,然后将三宝的自性由外入内,其实我们本具这样三宝的功德。

这样的皈依其实是认可自己具有三宝的自性等等。这就成为了一种见解,一种深刻的认知,不可能再丢失,再舍弃。因而,外在三宝的显现主要是引导我们去认知和发现内在三宝,否则无始以来虽然都具有自性三宝,但如果没有外在三宝,谁告诉我们这个秘密呢?谁告诉我们是这么富裕的富翁呢?没有人。

外在三宝出现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本具佛性。当我们在佛堂磕头时,在佛堂里供水、供曼扎时,对境就是这些身语意的所依,或者说三宝所依。这时候就通过外在的显现再再提醒我们:我就是这样具有佛性的。一次次把这种认知加固,一次次的训练,最后特别纯熟,时时刻刻都不忘记,这样就离现前实相迈进一大步了。

所以反复修,反复念皈依偈的原因何在呢?就是再再地提醒,看我们有什么见解。如果有自性三宝的见解,有本具佛性的见解,念的时候就提醒我们相应于自己的佛性,相当于试着苏醒一次。如果只有外在三宝的见解,那就只能够提醒我们不能舍弃信仰,或者不能生起邪见等等。

皈依修法的本身,可以浅,也可以深。很深时,完全能通过皈依现证自己的本性。现在而言,很多道友都是刚刚学习佛法,在学习皈依的过程中,会逐渐接触到这些由浅至深的教义。

对于刚学习的道友来说,要了知三宝具有殊胜的功德,并要依止它。从皈依三宝开始,就趋入了修行佛法的行列,正式进入了觉悟之道。佛道是觉悟之道,是内在觉醒之道,或者是自觉觉他之道。

自觉觉他之道,就是从皈依开始。如果没有皈依,就没有入道。如果已经承诺、皈依,那从这一刻开始,形式上已经趋入了觉悟之道。趋入大门之后,精神上觉悟的旅程,从这里开始要慢慢走。这只是开启了门,入门后要逐渐开显里面的大宝藏,所以皈依的利益和功德,下面还要慢慢地学习。

之前讲到“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应该有这样的誓言,有这样的信心或决心。皈依的因是信心,本体就是誓言。

前面讲到一位居士被外道抓住后,没有舍弃三宝而被外道杀害。华智仁波切鼓励我们应向这位居士学习,我们也务必竭尽全力使自己拥有这样的境界。这里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实际上在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居士还有出家人,他们在受到威胁时,都宁舍生命,不舍三宝。像那烂陀寺被外道灭的时候,僧人们都没有舍弃三宝,最后被杀害。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那么这个是我们前辈的事迹,我们应该随学这样的行为,心中要发誓愿。每次都要这样想,就相当于训练一样。如果平时练的多了,在最紧急的时刻、最重要的关头,就可以生起这样的决心。

反之,如果平常没有这样想,没有多次串习,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就被危险吓住,或者被各种威逼利诱震慑住,这样就很有可能舍弃三宝。一旦舍弃了三宝,今生后世所有的安乐,也一起舍弃掉了。

一旦放弃了皈依三宝,那么即使修持何等高深莫测的大法也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中,

一旦放弃皈依三宝,即便形象上修再多高深莫测的大法,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或者修持明心见性也好,修持大圆满也好,大威德、金刚橛等等,都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了。因为所修的法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大法,其实就是三宝自性中法宝的自性。

如果把三宝都舍弃了,再修这些法,就跟三宝、真正的解脱之道不沾边了,再怎么修也没法成就。为什么?因为已经舍弃了根本,要通过这法获得证悟、利益,因缘不具足。

不皈依三宝能不能觉悟?不能。为什么?这是缘起。任何果法的获得,内因外缘缺一不可。要获得觉悟,对三宝的皈依是很重要的因缘。如果因缘不具足,虽然在做很多礼拜等行为,并不是真实的修持,和修持觉悟之道没关系。

对觉悟道根本舍弃,外表上参加法会等和觉悟之道是不沾边的。觉悟之道,不是在行为上,而是在内心中是否相应于道行持。道是在心中、境界中、觉悟见解中出现。有这种见解,就是道;把这种见解延续下去,就叫修道。

没有这种认知、见解,道显示不出来。没有外在的、像高速公路的道——误打误撞上了高速,不知道的情况下到了目的。而觉悟之道没有外在的道,它只是让我们了知的比喻。道是精神的延续,殊胜的见解、殊胜行为的延续,称之为道。舍弃了三宝,任何高深莫测的大法都没办法相应,即便修行也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不是佛弟子。

如阿底峡尊者说:“内外道以皈依别。”

内道、外道怎么区别?区别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内外道以皈依别。内道和外道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称为内道,不承诺皈依三宝的叫做外道。内和外是从皈不皈依三宝来讲。

前面学到内道主要是向内调心、寻找佛性的过程,不是往外部环境、身语方面去找“道”。所以观心、调心、让心性现前的称之为内道;除此之外的称之为外道。

“内外道以皈依别”,是阿底峡尊者著名的教言。平时我们也经常说内外道以皈依别;大小乘以发心别(大乘和小乘是以是否发菩提心来作区别);显密宗是通过是否有等净无二的清净见作区别。这是第一种内外道差别的方式,主要以皈依作区别。

另一种差别,是否承许三法印或四法印。这是从见解上来区别。即承不承认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承许四法印的就是内道,不承许就是外道。

在印度有个正量部(独子部),是个很特殊的佛教宗派。为什么?因为从戒律、皈依的侧面讲,独子部皈依三宝、以佛陀为导师、以法为道、守持佛陀传下来的戒律,是内道。

但见解是什么呢?独子部的见解承许有个不可思议的“我”,是“有我”宗。佛教中的“诸法无我”,是明确作为内外道的差别的。这很特殊:在仪式上承许三宝,是佛弟子;但见解上不是,是外道见。但从服饰、皈依三宝的侧面讲,是内道。

两种区别方式,一,以是否皈依来区别是不是内外道:承诺皈依三宝,都可以叫佛弟子;第二种就比较严格。当然皈依本身也很深,也可以包含四法印。如果要把阿底峡尊者的“内外道以皈依别”展开,这里面就很多了。

比如说“皈依法”,难道不包括四法印吗?肯定包括。真实的、比较深的皈依,对于法的自性了解之后,真正地相信,则见解上也皈依了。但一些刚刚学习佛法的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四法印,认为就是法宝不舍弃,承诺皈依法宝。是笼统地、总向地皈依三宝,也可以称为佛弟子。但这是刚刚入门的佛弟子。但这之后,要进入佛陀教理的学修。要学习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通过学习四法印之后,法印就像盖章一样,相当于认可了。

四法印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世俗道理和胜义道理,都能用四法印来验证,是真实不虚的,像四谛一样,盖章盖住;另一方面是指内心中有四法印的见解,就是佛教徒,盖章你是佛弟子。既要皈依三宝,也要精进地学习佛理,佛留下了这么多宣讲世俗谛、胜义谛的名言和法义,作为佛弟子应该学习,努力提升对于教义的认知和修行的层次。

内外道以皈依别,这是阿底峡尊者讲的。所以真实地进入佛教徒的行列,修持佛教的第一步,一定是皈依。

尽管在外道中也有依靠禁忌恶业、观修本尊、修持风脉等而获得共同成就的,但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皈依三宝,结果与解脱道也就有千里之遥,致使永远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这是举例说明,如果没有皈依,即便有些类似于佛教的修行,但也没有解脱道。原因何在?外道中也有禁忌恶业。有些外道的戒律比佛教徒的五戒还严格。很多印度的外道戒律特别严,禁忌恶业非常严格。

甚至有些外道徒怕杀生,在脚上捆铃铛,一走路,小铃铛发出叮叮当当的响,虫子听到铃铛声就走掉了,不会踩到它们。他们在这方面非常注意,从不杀生。有些国家严格禁止饮酒,比如说穆斯林国家,特别反对邪淫、饮酒,相当严格。

行为上不造恶业,是不是佛弟子最不共的地方?不是,这是共同的行为。在戒律上、禁止恶业方面,是共同的。不共的是什么?就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尤其是诸法无我,是不共的。只有不共见解摄持的行为才能相应解脱道。

只是凭行为方面是不行的。有些佛弟子很注重身语的行为、苦行。但苦行本身是不是解脱道?他觉得是。为什么?因为佛陀苦行过,某某苦行过。但只看到佛陀做苦行的样子,佛陀内心的认知见解,发现了吗?米拉日巴尊者在修苦行的时候,他内心中对大手印见解的安住,有没有发现?内心中对实相的认知,是非常稳固的。

如果不学习,就会像外道一样。有些外道终身金鸡独立,一辈子所修习的法就是学牛叫,学狗叫。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祖师通过有漏的神通,发现鹤死后升天了,就觉得学鹤站着可以升天,内心中根本没有一点见解,觉得只要模仿这种行为就是升天的方法。有些观察到牛死后升天。牛是干什么的?牛一辈子趴着走路、吃草。就开始模仿这个行为,这是没有用的。只看到牛死后升天,没有看到牛以前造了升天的善业,就以为这是解脱道。

作为佛弟子,也很有可能模仿修行的外表,而根本没有模仿修行的内心。佛陀告诉我们,最主要的还是内在的正见,至于外在的相对次要。像人之所以能称之为人,不是因为有外表,而是因为有灵魂、有命根。有灵魂在,就是活生生的人;如果没有灵魂,外表再像人,也只是像而已。作为佛弟子,我们要摆脱去像一个修行者,而是要做一个真实的修行者。因此,内在的修行,心上的见解是很重要的。外在的行为则是辅助的、次要的。

阿罗汉的戒律非常精严。但他们获得解脱不单凭戒律,单凭戒律可以升天。佛陀说“布施得财富,持戒得升天”,解脱主要靠“无我正见”。内心“人无我”的正见非常重要,外在通过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身语,不造恶业。主因和次因都具足后,就有解脱道。尤其是佛弟子,内在修解脱的见解很重要,不能凭想象,必须要学习佛经、论典,这些真实具有指导意义的圣言量,这是非常关键的。

外道也有很多禁忌恶业的修行,而且非常严。经常从树上跳到荆棘丛中来折磨自己的身体。他们觉得可以通过折磨自己的身体来清净罪业。佛弟子不能学这个,佛陀说要行于中道。在行为、见解上、生活上都要行于中道,不能走极端。怎样才能行于中道呢?要具有正见。有正见就自然而然行于中道。如果没有正见就很容易偏堕于两边,这是很危险的。得到了暇满人身,对佛法产生了信心,但是最后通过相似的修行浪费自己的人身太可惜了。

有些外道也观修本尊。外道有外道的本尊。在外境上虚空中观想本尊、把自己观想成圣尊、观想他们的天神等。也有通过观想本尊得到加持、生起神通的,得到超胜能力的也有很多,但这不是解脱道。

还有一些外道修持风脉明点。修持风脉明点佛法中有,外道中也有。比如瑜伽,现在的瑜伽是一个体系。很多人练的瑜伽其实是模仿外在的样子,最多有一些比较浅的理念。真正外道的瑜伽是一个宗派,后面还有很多高级别的修行。外道也有像瑜伽、风脉明点的修行,也可以修出腾空而起、在虚空当中盘腿而坐、驭空飞行,这些共同成就都可以得到。

这些腾空飞行、修禅定的人可以密封在水缸里,好几个月不呼吸也不会死。只要共同成就的因缘具足了,就可以得到这个果,通过调气脉的方式获得、开发一些神通,就像把火点着后,水、米放在锅里能煮熟饭一样,因缘具足就可以得到。

这些不是解脱道,是共同成就。共同的成就没有不共成就的因素。在修行的范围内可以获得一些共同的成就,这个内外道都可以得到。比如说五神通内外道都可以得到。禅定,一禅到四禅乃至于四无色定,这是共同的,内外道都可以获得。

想要获得圣者果位、完全超出三界,必须要有皈依三宝这个不共的因缘。懂得修但不皈依三宝,也没办法获得不共的成就,没办法获得出离轮回的解脱。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到了:译师在印度求法,亲眼看到外道修夺舍法的一个老人,风脉明点已经衰败了。如果等他死了之后重新投胎很麻烦,入胎后要在胎里住十个月,然后要出胎,要从小孩子慢慢长大。他觉得很麻烦就找一个完整的小孩的尸体,把他洗干净后放在旁边,自己修夺舍法。这个老人的神识出来之后,直接进入到小孩的尸体里,这时他就相当于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体就不用再重新投生了。他没有经过死亡、中阴、住胎,智慧、记忆力都是完整的。

佛教中也有夺舍法。马尔巴尊者的儿子达玛多德也修了夺舍法。这方面稀不稀有呢?对我们来讲的确稀有。但是这个和解脱不一定有关系,就像神通一样,显现神通的人不一定修了解脱,这是共同的成就。

因为他们不知道皈依三宝,也不了解,所以和解脱道也就有千里之遥。皈依三宝中,佛陀是导师。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传讲了成就觉悟之法。那怎么验证呢?佛陀所讲的法宝——道谛和灭谛,完全可以印证佛陀所讲的真实的解脱道。

法宝的自性是道灭二谛。不管是暂时的智慧、究竟的智慧、寂灭的果位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印证。修行的助伴是僧宝,如果不皈依道谛和灭谛,怎能获得寂灭烦恼呢?所以不皈依三宝就没有解脱道。不是佛教徒很狭隘必须要走形式,当然形式也需要,关键是所皈依的三宝,里面就有要解脱的要素。

佛陀是导师,我们必须要依止他。佛陀宣讲的法是解脱之道,完全可以通过道谛、灭谛中所包含的意义去观察、印证、对治。比如说道谛中的无我对治的是我执。而我执是所有轮回痛苦的根本。我执存在,解脱道就没办法现前。因为有我就有我所,有了我所之后,就会生起喜欢的、不喜欢,开始生烦恼、造罪、造业之后就随业流转了。轮回的模式这里都有。

道谛和灭谛中有直接对治我执、烦恼、业障的。从外在的修正你的行为,教你不能做这个可以做那个;对治业障:忏悔罪业、修善业;对治烦恼:无贪、无嗔、无痴;对治我执:无我空性见。这些全都有。

从初层次到深层次所有的对治法,在法宝中都具足了。要获得解脱只有依止它,不依止它无法解脱。如果我们没有深入学习这些,就不会了知获得解脱道的根本是皈依三宝。这里已经讲的很清楚:导师的自性、所修的法中的道灭二谛,就是对治烦恼获得解脱的,所有的因素都在里面。僧宝已经现前了法的道谛,已经获得解脱了。佛陀为什么是导师?因为他通过这个法现前了灭谛,僧宝走到究竟了。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解脱道。

不依靠三宝无法解脱,原因是根本没有对治我执之道。我执、实执、无明都不对治,烦恼会接连不断地生起来。烦恼压不住或暂时压住但不连根拔出来,它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生起,业就会出现,使得轮回根本寂灭不了,这样就和解脱道千里之遥,致使永远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所以皈依三宝是和解脱道直接挂钩的,它是获得解脱的三个要素。

现在道友们开始修皈依了。修皈依时我们应该忆念这些道理:一边忆念一边念诵皈依偈。要念的有质量、相应于解脱道。既然皈依三宝是相应于解脱道的,那么我们在念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把心安住在皈依三宝的自性中。这样就可以开发内心中的如来藏、佛性的自性。

阿底峡尊者对于浩瀚如海的显密正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可是他老人家考虑到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必须将重点放在皈依上,

阿底峡尊者当然是一个大成就者、大智者。莲师也授记阿底峡尊者是莲花生大士的化身。阿底峡尊者是班智达、博学的美名早就传遍了整个印度,他对于浩瀚如海的显宗、密宗的证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老人家考虑到对初学者来说首先必须将重点放在皈依上”,不能认为刚刚皈依的、刚刚入学会的是初学者,也不是皈依了十几年、出家几十年就不是初学者。初学者的定义是:内心还没有入道、相续没调伏之前全都是初学者。

所以说,在这之前必须要用法来调伏——让我们的相续成熟。什么时候入道了或者现前了“圣谛”,就不算初学者了。对于初学者来讲,首先重点就放在皈依上面。因为皈依是趋入觉悟的第一种修行,入圣道之门就是皈依。所以,重点必须放在皈依上面。

于是在所有的法会当中,唯一宣讲皈依,

“唯一”就是讲了很多的意思,并不是真正在所有的法会中,阿底峡尊者全部都讲皈依,别的没讲,不是这个意思。“唯一宣讲皈依”是指讲得特别多,很着重的意思。

由此而被人们称为“皈依班智达”。

因为经常讲皈依的缘故,所以大家给他取个名字叫“皈依班智达”。似乎他每个法会都讲皈依,有些人就想:是不是只会讲皈依啊?根本不是。因为在讲记里面讲他对于浩瀚如海的显密正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他对密法、因明等所有的法都是通达无疑的。

但他为什么唯一讲皈依呢?因为很重要。而且有些时候,修行者对于皈依等所谓的基础法很容易轻视,觉得:我已经修完了,或者皈依我懂,我已经皈依三宝了,仪式已经参加过了,是不是和我就没有关系了?我是不是应该修一些更大的、更深的法呢?

所以,为了让我们不轻视,反复讲皈依。我可以想象当年老人家在讲皈依的时候,可能有时候讲得特别深;有时候又讲得特别的详尽;对于皈依的一些必要性、修法,方方面面地予以阐示。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要么不讲、讲的话可能不管讲什么都是击中要点的,而且最主要的都会讲出来。

阿底峡尊者当年讲皈依的时候,可能也是把皈依的方方面面都讲得特别清楚,谁只要能够参加法会听这个皈依,谁就能够产生信心。就好像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在拉萨的时候讲业因果,当时有很多老格西就看不起,觉得:业因果没什么讲的,我们这些老格西可能早就通达了!有的时候他们就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听一下到底讲什么、有没有漏洞之类的。但听完之后就开始顶礼,老人家直接就把所有有关业因果的要点都讲了,老格西不由自主地就顶礼了,然后开始老老实实地坐在行列当中,听接下来的法要。

很多大德在讲的时候,我们有时会觉得:我也能讲啊!这个没啥嘛!我也可以当个皈依班智达!当然不是这样的。虽说都在讲这个,那些大德或者真正有修证的人讲出来的法完全不相同。

他的有些弟子觉得:是不是老人家应该讲点深的法,你看现在别人都开始叫你“皈依班智达了”。他说:很好啊!皈依是趋入正法的要点,是“正道之门”,这个称呼其实是对我、对宣讲正道的认可。他还有一个名称叫做“业果班智达”(也叫“业果喇嘛”),因为他业因果也讲了很多。

我们从噶当派的教言当中也可知道,对于“修心法要”比如放下今生、看破轮回方面的教言也有很大加持力,对菩提心的修行也别注重。所以说,噶当派对于我们调心方面的教言、窍诀有非常多。此处是出现在皈依的篇幅当中,所以称之为“皈依班智达”。

阿底峡尊者是那么大的班智达,对于皈依还反复讲。关键就是我们不要对皈依太过于轻视、不要觉得很简单,其实皈依的修法还是很深刻的。有时候,或许在词句上面容易通达,但真正来讲,我们反观自己:是不是生起了对三宝完全清净的信心?不退的皈依心我们生起来没有?当遇到违缘的时候,我们想没想到皈依?是不是第一个想到皈依三宝或者忆念三宝加持?

若遇到违缘的时候,认为三宝是不是没有加持力?我既然皈依了,为什么还出现这些违缘、障碍?如果出现这种心态,就说明皈依的修法还远没有修好,我们的信心都还没有坚固。在我们皈依的相续当中,出现这么多的杂念,你还说我们的皈依修好了吗?如果皈依修好的人,那绝对不可能出现杂念的。就像医生拿着听筒去听你的心脏,出现了杂音就说明你心脏不好了。

如果当我们在遇到这些问题、出现分别念、杂音的时候,就说明我们皈依的心脏里可能不健康(没有很清净)。所以,这个不是很简单的。其实真正来讲,我们坐下来反观自己心的时候,有没有很清净的皈依心呢?有的时候该打一个大的问号。但是不管怎么样,问号可以打,关键我们要努力。

我们知道做的不够,就不要放弃,要更加精进地把它生起来,这就是勇士应有的心态。勇士和懦夫之间差别就是:懦夫发现自己不足的时候,认为不行就算了、就放下了,不会去争取。而勇士不是这样的!当他发现不足时,就决心一定要去完善、一定让它圆满,如果皈依没学好,就一定要把它修好。像这样的话,勇士最后能够成为勇士、懦夫成为懦夫。区别不在外表长得凶不凶,主要是看他的心量大不大、心态勇不勇悍,素质就从这方面来体现的。

菩萨是什么呢?菩萨的心识很勇猛,既然要修菩萨道,我们的心识就不能够怯懦。否则成不了菩萨、也没办法在觉悟之道上成为勇士。

我们可以被烦恼打败,但是不可能永远被打败,要有这样一颗不屈的心,其实在修道过程当中是很重要的。在世间做任何事情,不屈服的心很重要。尤其是在修道当中,调伏烦恼、和烦恼作战的过程,不屈服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作为已经迈入解脱道的佛教徒,从今往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可舍弃皈依及皈依戒,这一点必须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因此说,我们在仪式上面皈依过了、已经是迈入解脱道的佛教徒。从现在开始乃至于菩提果之间,当然我们可能还会在今生或来世遇到生命危险。不管怎么样,对于此后的事情,我们都不可预料、不可预见。但是,我们要在这儿发个愿:不管以后再怎么样,即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皈依和皈依戒。

如果连生命危险都不舍弃的话,那么在我们遇到违缘的时候,当然也肯定是不会舍弃的。因为在所有我们执著的东西当中,对生命的执著是最严重的。所以,如果我们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的话,其他的违缘就更不用讲了。

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不注意(皈依心如果不稳固)的话,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不顺的时候,就开始想:三宝是不是有能力啊?像我每天都在念、都在祈祷,怎么没有能力遣除我的这个违缘呢?

有时候就开始在小小的事情上面,经常性地出现一些邪见。因此第一,我们要经常忏悔;第二,真正有必要反复地学。因为反复学完之后,我们智慧增上了,生起邪见的可能性就越低。只要邪见一生起来,就被你的智慧化解掉了,哪里还有让它做大的可能性呢?就是因为没有智慧,就只能看着它做大而却对治不了,有的时候暂时压得住、长期也压不住的。尤其在旁边再遇到一个煽风点火的人,那就更惨了。

我们还是要以闻思修行来得到一个比较自主的定解,这是很重要的。不管上师、道友在不在跟前;不管自己是在恶劣的还是在好的环境当中,内心有殊胜的正见,那是谁都夺不走的。你即便是在最危险的地方也是安全的,为什么呢?因为最保险的东西在你的心里面,谁都拿不走、抢不走。这个时候的你不会受到别人的言论和自己邪知邪见的影响。

所以,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舍弃皈依处。一方面我们的确要再再发愿。但有时,我们没有遇到这个环境的时候,怎么样都好说。我们在座上打坐的时候,一想到三宝的功德,痛哭流涕的可能性也有,这个时候容易发起这种愿,因为我们还没有遇到真实的环境。最害怕是什么?遇到这个环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就随环境而变,信心慢慢也就没有了,开始舍弃三宝的心就有可能升起来。所以,一方面“发坚定的誓愿”的确很重要,这也是一个缘起。

第二个方面,要想方设法地来让自己,在真实遇到这个环境的时候的确也不动摇。这就必须要通过修行、训练才能达成。就像一个人在没有上战场之前,怎么样喊都行,你可以把手指头咬出血,写很多篇血书。但是,真正到了战场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如果你平时没有训练的话,脚跟都软了,根本连爬都爬不动,那个时候就非常危险。但是怎么样才能做到?就是平时在没遇到这些之前,非常严格认真地去训练,训练就相当于模拟,训练好了,到了这个环境当中就可以了。

平时我们就要训练,要多缘着甚深的法义认真地闻思修行,让内心升起智慧,再再地训练,慢慢我们的邪知邪见越来越少,最后就生不起来了。即便是突然生起来一个或者说听到些言论的时候,也绝对不会受到它的影响。不断地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一点我们必须要付诸于实际行动。

有的时候,很深的见解生不起来的话,我们要想到:皈依三宝是今生后世的唯一的福祉,无论如何不能舍弃,从大的方面能够忆念的话,在有些比较严峻的时刻,不舍弃三宝的情况也是能够有的。

正如经中说:“何人皈依佛,彼为真居士,何时亦不能,皈依其他尊;皈依于正法,远离恼害心;皈依圣僧众,不应交外道……”

“何人皈依佛,彼为真居士,”就是任何一个人皈依佛之后就是真实的居士。严格来讲,受了居士戒的一戒居士、二戒居士或者圆戒居士可以称为居士,而皈依三宝之后也可以称为居士,这种居士叫皈依(戒)居士。有些地方也有八戒居士的,一辈子守持斋戒的叫八戒居士。居士有很多种类,皈依之后叫居士;受了戒之后从另外一层意思叫居士;此处皈依佛之后都可以称之为真实的居士。

“何时亦不能,皈依其他尊;”这个时候他已经成为了皈依佛陀的修行居士,之后何时也不能皈依其它宗教的外道,不能够把其它的外道天神当成真正的导师来进行皈依。

“皈依于正法,远离恼害心;”当我们皈依正法之后,尽量要远离恼害之心——伤害众生的心。因为正法是帮助我们调伏烦恼、远离恶业的,修行正法可以让我们真实趋于实相。所以,正法的自性与轮回的自性、伤害众生使之痛苦的自性是背道而驰的。正法帮助我们离开痛苦,而恼害心让我们获得痛苦;正法让我们获得安乐,而恼害心让我们丢失安乐;正法是让我们获得觉悟,而恼害众生的心是相应轮回的。皈依正法就要想方设法地远离恼害心,但这也有很多标准,不是刚开始就有的,而是要我们首先发一个誓愿,或者把皈依正法之后远离恼害心当成一个目标慢慢地接近,通过训练后连伤害众生的心都不生起,心变得特别慈悲善良。

现在很多人刚刚从经常伤害众生的心态中皈依,要他马上丢弃这种心态可能还有困难。所以我们先要在行为上停止伤害众生,语言上不伤害众生,然后逐渐地在内心当中停止。因为心很难调伏,相对来讲身、语是比较容易的,把你的身体管住不杀生不伤害,另外不用语言伤害众生相对来讲容易多了,但是最难的是心上面的控制和调伏。远离恼害心是一个高标准,对我们来讲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目标,其它的行为方面我们能做的尽量去做,如果做不到对所有的众生避免伤害,那我们先发愿不伤害一部分众生,然后逐渐地靠近乃至于不产生伤害众生的心,这的确非常困难。

“皈依圣僧众,不应交外道……”皈依圣僧众之后,我们就不应该交外道了。交外道的意思就是不把他们当成修道的伴侣,见解和修行不跟他们相应,并不是不和外道说话。很多道友的家人也有不信佛的,或者皈依其他外道的。这个“交”的意思是见解不跟他们相应、行为方面不相应、不把他们当成修道的伴侣。

如今我们这些人自以为是三宝的随行者,可是竟然对佛经、佛塔、佛像等没有一丝一毫的恭敬心,居然把这些看成是普通的财物而进行买卖或作为抵押品……这就是所谓的享用三宝身财,罪过极其严重。

现在很多佛弟子自认为是三宝的随行者,但对于三宝所依、佛陀身语意的所依,比如说佛经、佛塔、佛像毫无恭敬心。佛经是法宝的代表或者佛陀语言的所依;佛塔是佛陀的智慧,佛心的所依是佛塔,佛塔代表佛智。我们看到佛塔就应该知道这是佛陀的智慧,它通过色法的自性安住在这儿,佛塔不是一个旅游景点也不是一个装饰品,它就代表佛智,与佛陀的智慧无二无别。真正的佛塔应该是要装藏的,有佛舍利等等,装藏后就代表佛塔,如果没有装藏就不一定那么严格。

佛像是佛身的所依,有时候佛弟子对于佛陀身口意的所依没有一丝一毫的恭敬心,把这些当成普通的财物进行买卖或作为抵押品,尤其是把这种身语意的所依用来敛财,通过贩卖佛经、佛塔、佛像来赚钱,让自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罪过是很大的。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不买卖怎么请得到?难道让我们自己去学铁匠、去铸造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肯定是有买卖的。佛经——三宝所依,或者佛陀身语意的所依,这在佛法当中可作流通,流通的意思并不是把卖改一个名字叫流通就可以了。以前这个佛像卖两千赚一千五,现在变个名字叫流通后,还是赚一千五就没有过失了,不是这个意思。流通的意思就是说,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费用,以稍微高一点点的价格来流通卖给别人。我们买了之后可以拿来供养,这样流通是可以的。如果是为了牟取暴利,用这个钱去过奢侈的生活那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也不用担心,现在很多寺院都有流通处,真实意义上的流通就是在成本上加一点点钱,方便大家请回去之后读诵或者供奉。而不是把佛经、佛像当成商品来买卖赚钱,或是欠了钱把佛像用来抵押。因为这是三宝所依、是佛陀的身语意,作为一个佛弟子这样做很可耻,所以不能把这些作为买卖品。

有些居士、修行者开佛具店,用此来维持生活。上师以前讲过,如果佛具店里卖一些其它的东西,比如水杯、念珠、木鱼,或者卖些供灯的油,这些都是可以赚钱的。但是佛像、佛经、佛塔是不能赚钱的,如果有些人通过佛具店一串念珠卖两万,有人买都可以。但是三宝所依就不行,这些一定要注意。

通过买卖赚很多钱,就是所谓的享用三宝身财,相当于用三宝的身体来赚钱,罪过是很严重的。

此外,除非是在绘画、雕刻佛像等情况下需要测量尺度方可进行制作,在其他时间里对佛像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这里不庄严那里不美观,过失也相当严重,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对这些佛像吹毛求疵。

除非在绘画佛像的时候测量尺寸、高矮等,或者雕刻的时候必须打磨,而观察尺度是不是合适。严格来说制作佛像是有度量的,专门有一本《度量经》,造佛像有一定的标准,佛的头和身体的比例、佛塔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我们造佛像必须要进行测量观察,这方面是可以的,但对佛像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这样过失是很严重的。我们在见佛像时,就应如同见到真实的佛陀一样,不能随便说美不美观等等。

阿底峡尊者在世时,有个弟子拿了一尊文殊菩萨像请他老人家开光,开光的时候弟子就随口问了一句这个佛像好不好、庄不庄严?阿底峡尊者在细节上面很通达这些,他就是说文殊菩萨哪有不好的,只是工艺稍微粗糙了一些。

有的时候我们也可能说这个佛像不庄严,其实想说的是制造工艺或者不符合我们的审美观,但是不能直接说这个佛像庄严与否,如果只是表达画工差一些、工艺粗糙一些这个可以讲,而不能直接说佛像不庄严、不好,因为这也是代表内心当中的一种恭敬,从小的地方培养我们的恭敬心,从微细的地方培养我们的修行。

有人或许会说你太执相了,说两句又怎么样?因果是很微细的,分别心又太粗大,我们觉得无所谓往往就是有所谓,我们觉得没有事,而往往就是有事儿。凡夫人的分别心都不可靠,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认真地去学并牢记在心,从细微的地方注重因果取舍,这样大的地方肯定能抓得住。如果大的方面抓得住而小的方面抓不住,可能是根基不够,那我们就让他把大的方面抓住了。对自己来讲,要尽量地往微细的方面去靠,修行才能越来越扎实。

即便可以说工艺如何,但是我们也千万不要说佛像不庄严、不好看,这方面过失是很大的。我们的分别心太粗大了,因果很微细,我们觉得无所谓往往就会有所谓,觉得没有事往往就是有事。凡夫人的分别心都不可靠,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怎么做,我们应该认真学并记在心中。细微的地方注重因果的取舍,这样大的方面肯定抓得住。有些人根基不够,大的方面抓住一些也可以的。但是我们自己尽量往微细靠,修行才会越来越扎实。

我们可以说工艺不好,但是千万不要说佛像不庄严、不好看,这方面的过失很大。

也不允许将佛经文字的书函等直接放在地上、从经书上跨越或者翻页时手指蘸唾液等等,所有这些不恭敬的行为,罪过特别严重。

经书、论典,修行的窍诀书等佛经论典不能直接放地上。因为地上显现是我们直接踩来踩去,坐垫上也不能放,不能把法本放在不干净的地方。如果没有地方,放在香袋上或者垫个东西;用盒放在地上,再把书放在盒子上;垫一块布或者一张纸,不能直接放,没有办法情况下,可以放在包包上面。

我们尽量要注意,经书直接跨越、翻书时用手指蘸口水也是不行的,所有这些不恭敬的行为罪过都特别严重。在汉地佛教中这些方面是很注重的,看经书、念经的时候要洗手、焚香,很恭敬,这就做得很好。

我们自己要注意,不恭敬法本的行为都要制止,否则会得很多的过失。而有过失后,如果不忏悔要受果报,忏悔也会浪费很多时间。如果不造这个罪业所做的忏悔也只是更早以前的罪业。但因为现在不注意造下的罪业,必须要通过新的忏悔来对治掉,修行就慢下来了,如果我们更注意一点是可以避免的。

世尊说:“末世五百年,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

佛陀在世时直接宣讲取舍之道。佛陀入灭后,就以化身或者通过文字讲法。佛陀在末法五百年的时候显文字相,因为那时大德已经越来越少了,能够直接讲解的也不多,能够教众生取舍的就是文字、佛经论典。“作意彼为我”,我们应该把文字作意就是佛陀,“尔时当恭敬。”应把经书、文字,当成佛陀一样去恭敬。

就是在世间中也有这样的俗话:“佛经上面不能放佛像。”

藏地的俗语,民间说法是佛经上不要放佛像,虽然佛像确实很珍贵。这里是体现经书的珍贵。必要性是什么?下面会讲:

在所有佛像、经典、佛塔当中,佛经具有开示取舍道理、延续佛法慧命等作用,与真佛没有一点一滴的差别,甚至与佛陀相比,也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佛像、经典和佛塔中,佛经是直接具有取舍道理、延续佛法慧命的。打开佛经,如果懂文字,里面讲应做不应做,或者怎么发心、取舍正见,就好像佛陀在世宣讲一样。

虽然佛陀入灭了,但经书的作用是直接可以开示取舍道理的。而佛像显现上就不行,佛像供在佛堂上,可以带来整个区域的吉祥,给我们增福、增慧,佛塔也可以代表佛智。但是直接宣讲取舍道理,佛像和佛塔二者没有这个作用。而佛经可以直接告诉我们怎样取舍,佛陀在世也是宣讲这些道理,所以和真佛没有差别,甚至和佛陀相比有过之而不及。

经书难道超过真佛?这是从某个侧面来讲。哪个侧面呢?因为佛陀有时也显现不讲法,这时就没办法讲取舍之道。而经书不一样,只要一打开,就一直在讲取舍道理。从某些侧面来讲,佛陀也有休息的时候,佛陀也有走路、化缘、不说法的时候,但是经书随时打开,随时都在开示取舍的道理。单单从这个侧面来讲,可以安立为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方面告诉我们要尊重法宝,藏地所有正规的佛堂,全都是经书在上面,佛像在下面。说明经书比佛像还要珍贵,如果佛像没有了,可能会有损失,但是经书没有了,就没有真实的标准了。作为修行者,谁来指引修行?因为直接开示取舍之道的缘故,经书的珍贵性从这方面就可以体现。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密乘行者而言,让我们了解金刚铃杵的重要性。前行中告诉我们很多,让一个完全不懂佛法的人,逐渐懂得取舍之法。把初学者培养成为一个修行有素的、知道很多佛法见解、很多佛理的人。作为高素质的修行者,我们要好好地学习前行当中的内容。

现在多数人将金刚铃杵当作平平常常的用品而不认为是三宝的所依。

金刚铃杵其实是三宝的所依,现在比较多的是五股杵,不管是五股金刚杵,还是九股杵,它不是平常的用品,是完全是代表三宝的。

但实际上,金刚杵表示佛陀五种意智慧,

五股杵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用具,有些地方把它当工具。但铃杵当中的杵有五股,是代表佛陀的五智,把五股杵拿到手里的时候,马上反观佛陀五智和自己本具五智等。这就是时刻提醒自己的一个法器,它其实也是佛陀智慧的代表,是属于五种意智慧。

金刚铃也同样具有本尊面相,

金刚铃也有本尊面相,金刚杵的中间、外面都有本尊的面相。

下续部中说这一面相代表毗卢遮那佛,

下续部是指:事部、行部、瑜伽部。在下续部中,这个面相代表是毗卢遮那佛,也是一位佛陀。

上续部中说它表示金刚界自在母,因此它具有身相;

在上续部过程中,这代表金刚界自在母,即佛母的自性,也是佛陀无二无别的自性。金刚铃的身和意都有了——杵是代表意、面相代表身。

再者,金刚铃上有八大佛母真实种子字的经文相;

金刚铃有外侧内侧等,莲花瓣上就有八大佛母真实种子字的经文相,身语意的身相还有语言——佛的身语意所依都是具足的,或者说三宝所依也是具足的,因为法宝存在于僧宝和佛宝的相续中,佛宝又是僧宝的究竟,佛宝已经包含了僧宝的自性。这就是经文相。

此外,它的清脆响声代表佛陀说法的妙音;

在摇铃的时候它会发出很清脆的声音,相当于种子字里发出的,相当于佛陀说法的声音,所以它也是代表佛陀说法的妙音。

可见,金刚铃已完全具备了身语意三所依的象征。

金刚铃杵是身语意三所依的象征,所以它不是一般的用具,是整个三宝的所依。

尤其是密宗金刚乘的全部坛城轮在它上面样样齐全、完整无缺,并且也是不共誓言的标志,如果对此轻视,当然会有严重的罪过,因此我们必须常常恭敬供养。

密宗金刚乘的全部坛城轮,很齐全地在金刚铃杵上面呈现。“并且也是不共誓言的标志”,什么是不共誓言的标志?灌了顶之后,就应该不离开铃杵,在家时铃杵在我们的身边,出门的时候也要带着铃杵。

大恩上师讲,如果铃杵太大不方便带,在我们念珠上,把计数器做成铃杵的样子,带在自己的身上。很多珠上都是铃杵代表的,这时其实也是不共誓言的标志——没有舍弃誓言物、没有舍弃三宝。

佛堂上也应该有铃杵的供养,也是三宝的所依、誓言的标志。这种自性如果轻视,罪过是很严重的。这也是纠正一些人认为铃杵就是简单用具的想法,我们知道它是三宝所依的自性。

丁五、皈依之功德:

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任何人仅仅皈依就能播下解脱种子、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它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源泉。

皈依三宝是所有正法的基础,觉悟之道也是从这里开启的。“任何人仅仅皈依就能播下解脱种子”,“仅仅皈依”是指仅仅参加过皈依的仪式、跟着传戒上师念诵皈依偈、发愿、承诺皈依三宝,这就已经播下解脱种子了。或者当我们不断念诵十万遍皈依偈时,每念一遍也是播下一次解脱种子。

皈依的功德还可以“远离不善业”,因为三宝是趋入觉悟之道,缘起力可以让我们远离不善业、同时“增上善业”。

“它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源泉。”所有戒律的基础都是皈依戒,所有功德的源泉,也是从皈依开始不断地有的,比如后面的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见道、修道、乃至成佛无学道,最早也来自皈依。所有功德的源泉就是皈依。

皈依三宝的人,暂时也受到善法方面护法神的保护,一切所愿称心如意,经常不离三宝的光明,也能回忆宿世,今生来世安乐,究竟获得佛果等等,功德利益不可估量。

受皈依戒时,我们认为那时自己已经皈依了,其实那只是一个入门仪式。入门后,每天都要发自内心地忆念、皈依三宝。每天我们要念皈依,早上醒来就要皈依三宝,从皈依三宝、发菩提心,开始一天的修行。中间也不间断地忆念:在吃饭时供养三宝、佛堂上供水供灯、顶礼、经常观想三宝在头顶或心间,或者遇见好事、不好事都要忆念三宝,这就是皈依三宝的人。要经常这样祈祷、忆念。

如果这样经常皈依三宝的人,“暂时也受到善法方面护法神的保护”,护法神会经常性地护念、帮他尽可能铲除违缘。“一些所愿称心如意”,所有的心愿比较容易达成。即便现在没法马上称心如意,逐渐地所有心愿都能称心如意。

“经常不离开三宝的光明”,经常不离开三宝是因为我们忆念三宝,三宝的光明也不离开。这样也能逐渐通过皈依三宝的加持、功德,回忆自己的宿世:以前在哪个地方漂流?受什么痛苦等等。

“今生来世安乐”,真实地皈依三宝后,心态就平和,这是安乐的基础,所以今世中就安乐。然后“究竟获得佛果”,究竟可以获得佛果。功德利益很多,不可估量。

如《皈依七十颂》云:“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

《皈依七十颂》是月称论师造的。虽然修行人、众生都可以受戒,但是如果没有皈依戒,所有上面的戒律都没办法获得,所以说皈依戒是所有戒的基础。

在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等所有别解脱戒当中,皈依都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居士戒,首先要得皈依戒。如果要得沙弥戒、比丘戒,我们也首先要有皈依戒。所有上上戒律的基础就是皈依戒,它是根本、是基础。

而且,在大乘中,发殊胜菩提心与密宗金刚乘的灌顶等这一切也必须以具足真实皈依为前提。

在大乘中,比如受菩萨戒发菩提心,首先也要有皈依。受菩萨戒前,先念三遍皈依,再开始受菩萨戒。得灌顶前首先也要皈依三宝、皈依金刚上师,再开始得受灌顶、得到密乘戒律,这一切也必须以真实具有皈依为前提。

甚至仅仅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首先也不可缺少皈依。

八关斋戒,不是居士也可以受,但在受斋戒前,首先要承诺皈依三宝。受八关斋戒前的一部分内容就是皈依的仪轨。首先是皈依、再受八关斋戒。如果受八关斋戒时,不承诺皈依三宝,戒体是得不到的。

因此说,皈依是一切戒律与功德的根本。

这就相当明显了,既然是根本,那从另一个角度讲,所有的修行要成就、要获得修行的觉受、生起觉悟的功德的基础是皈依,这就更不用讲了。戒律的基础是皈依,一切出世间法的功德的基础也是皈依。所以现在我们修皈依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修。如果你修过十万皈依,我们每天还要在正见的摄持下,不断念诵皈依偈。

不用说了知三宝功德后生起信心而皈依,哪怕仅仅耳闻佛号或者对佛陀的身语意所依中任何一种结上少许善缘,也将在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最终得到涅槃。

现在的佛弟子学习过很多,比如:《随念三宝经》、《宝性论》、《释量论》,学完后对三宝的功德产生了信心,在这种信心中念皈依偈,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尤其是直接成为解脱的因。

不要说这个,仅仅只是在无意、无记的状态中耳闻了佛号,比如有些人去旅游,到寺院里去,或在寺院外面购物街上,有很多卖佛珠、卖其他东西的很多店,也在播放这些佛号、大悲咒,他听到了也能在相续中种下解脱的种子,这也是善巧方便。

在中国这样佛法兴盛的地区还是有福报的,如果你去别的地方、外国去旅游,哪有这些佛号让你听?应该没有。但在中国旅游、或者到寺院去旅游(寺院也是很多人喜欢去的地方),大殿里放了佛号,或者在外面大街上做生意的这些小店里不断地放佛号,听到后肯定就能种下种子。所以寺院里有些懂这道理的人也会放些佛号,让一些不信佛的人听一听。

还有一个是缘佛陀的身像。寺院也有佛像,不管大还是小,来这旅游的人,只要他眼睛看到了、磕个头、许个愿,只要结上缘,也就种下解脱的种子了。所以寺院的存在,对于修道的人来说是修道的场所,让一些有信心的人更增上信心,没信心的人也可以通过这些结上佛缘。种子种下去后,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的。

像我们内心中的种子,也不知道是哪个劫,路过哪个寺院,听到了这些。现在我们相续中已经生根发芽了,有可能若干劫前,有谁不经意中或者故意在我们耳边念了佛号,逐渐因缘成熟,现在皈依学法了、开始发菩提心、修空性了,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靠近最究竟的解脱道了。

所以佛陀的身像、佛语(佛经)、佛意(佛塔),“任何一个所依中结上少许的善缘,也将在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最终通过这个种子获得涅槃。这也是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如果众生的福报穷尽了,连这个都没有了,连一个佛塔、一页经文、一个佛像、一个修行者都看不到了,到那时才是悲惨。现在这些都有——可以学法,可以生信心皈依,还有身语意的所依。

所以弘扬佛法有很多方式,这也是一种。

律藏中记载:曾经一头猪被狗追赶而转绕了一座佛塔,由此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

律藏中记载:一头猪被狗追赶,它是逃命时无记状态转佛塔一圈,就凭着这转绕一圈佛塔的因缘,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最后也获得了解脱的果位。上师在讲记中说华杰施主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解脱的。

上师在讲记中,还讲了树叶上有七条虫,叶子被风吹到水里,水里有座佛塔,叶子被风吹动,就顺时针转了七圈佛塔。最后这七条虫子就在莲花大士入藏时,成为最早的七位出家人,获得了殊胜的证悟,而且给佛法留下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恩惠。

最开始是很小的因缘,但后面逐渐 地成就了不可思议的解脱利益。所以我们平时可能的话尽量地让别人(亲戚朋友等),让他们种下解脱的善根。不管他们现在信不信、学不学,或者学的时候深不深入,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最终都会解脱的。

虽然有时我们很着急,但是只要他结上缘了,从某个方面或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已经获得了授记,或者已经开始进入解脱道,种子 已经种下去了。

此外也有“依靠一泥像,三人得成佛”的公案:从前,有一个人在路边看到一尊小泥像,他想:这尊小泥像如果这样放着,很快就会被雨水淋坏,不能让它就这样毁坏。他发现前面有一个被扔掉的鞋垫,于是将鞋垫盖在小泥像的上面。另有一人看到这种情景,他认为这么肮脏不堪的鞋垫盖在小泥像上面很不好,于是将鞋垫甩掉。盖鞋垫和扔鞋垫的二人以贤善意乐的果报,后世获得了王位。

这个公案是这样的:以前有个人走路,看到路边有一尊小泥像,应该是佛像(当然小的佛像也是佛身的所依)。他看到露天下有个这样的小泥像,就想如果这样放着不保护的话,下雨很容易就被淋坏了,无论如何不能让水把佛像淋坏。于是他就寻找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盖一下,就只发现一个被扔掉的鞋垫,于是他就把这个鞋垫盖在小泥像的上面用来遮挡雨水,接着就走了。

另外一个人走过来看到之后,觉得这个佛像上怎么盖了这么脏的鞋垫。如果我看到了估计也会扔掉。鞋垫这么脏怎么盖佛像呢?这个不是很好的,想着这不恭敬就会把鞋垫扔掉。

盖鞋垫和扔鞋垫的两个人,一个是用肮脏的鞋垫盖住佛,一个是扔掉鞋垫。他们两人都是贤善的意乐,通过这样清净的发心所做的行为,后世都获得了王位。

如果我们要较真的话,盖鞋垫也有过失,这么脏会得无量的罪过等等。扔鞋垫的,因为扔了,下雨就把佛像淋湿了,过失也是无量无边的,我们会这样讲别人。

但是他们的心很贤善,一个是没有想到盖这个会不会亵渎佛像什么的,只是怕佛像被雨水淋坏了。扔鞋垫的只是想这样盖不恭敬,于是就扔掉了。两个人都是贤善的意乐。

意速意为主,在身语意当中心是主要的,是善业还是恶业主要看他的心,而不是看他的行为。由此通过这个善根后世获得了王位。

如颂云:“善意置鞋垫,于能仁佛顶,他人复弃彼,二者得王位。”

这是归纳前面的内容,

所以说,最初造小泥像、中间盖鞋垫、最后扔鞋垫的三个人暂时得到王位等善趣的乐果,究竟播下解脱的种子,逐渐也得以成佛了。

最初是造小泥像的人种下了解脱的种子,逐渐得以成佛。中间盖鞋垫的人也暂时获得了王位、究竟成佛。最后扔鞋垫的人也暂时获得了王位、究竟成佛。靠印泥像三人得成佛。

这个公案主要是看这三个人,但还有路过的看到佛像的人,仅仅瞟了 一眼,可能也种下了成佛的种子。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三宝自性,哪怕结一点点小的因缘,都会有很殊胜的安乐果。所以有因缘就要造寺院或者造佛像。

从这个公案的教育意义来看,利益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有因缘去做,就应该生起欢喜心。没有这样的因缘,内心要随喜;如果有这种能力的时候也要随喜,不管是发心钱财、发心赞叹,还是通过其它方式提供顺缘,都是一样的。因为所缘的是三宝,对境很殊胜。

一般来讲心的状态是最主要的,但即便是以无记的心看到佛像,或者供养一支香,也能够最终成佛。还有比这极端的,即便是以嗔恨心去砸佛像,文革中砸佛像的人最终都要成佛。为什么呢?他的对境就是这样的。如果恭敬就获得安乐,成佛的速度肯定快。但是如果你去破坏,也结了缘,通过你自己发心力的缘故,也会 逐渐获得解脱的。

但我们不要走弯路,没有必要去砸佛像结缘,然后等待成就。我们要去造佛像,去恭敬、顶礼、赞叹,这世会获得暂时安乐,究竟会获得解脱。三宝的自性就是这么 殊胜

现在我们生在这个时代中,还是有很多机缘的,可以在佛堂中放置经典、佛像,每天供水、供香、顶礼,不断地做,功德利益就会逐渐地显现出来。有时候就带着别人去,鼓励他烧支香、磕个头,都是和三宝结上殊胜的因缘,是最终获得解脱的一种缘起。

远离不善的功德也是同样,

前面是靠这些得到善法功德,还有远离不善的功德也是一样的。

如果发自内心以最大的虔诚和恭敬皈依三宝,那么以往所造的恶业也会有所减轻或消尽无余。

如果我们以最大的虔诚心和恭敬心皈依三宝,即便以前造了滔天大罪,通过自己的忏悔,有些时候会有所减轻,说少了是有点减轻,最好的是通过皈依三宝的方式完全消尽无余。

我们忏悔是依靠三宝作为所依对治力,为什么四对治力中有所依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就是缘金刚萨埵、释迦牟尼佛等三宝的自性,把三宝作为所依对治,因为他们有这个功德和能力。

为什么佛像、佛号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因为所有的慈悲、智慧、功德,都隐藏在这些佛号当中,我们去念的这句佛号就包括了所有的功德,都浓缩在佛号、咒语、佛像中。所以我们缘它也会相应地得到这些功德。是这种自性和原理。如果我们造了罪业,一定要忆念三宝,以三宝为所依对治力,通过忏悔减轻或消尽无余。

从此以后,自相续也会承蒙三宝大悲加持,一切所做都会成为善法,也不会再造恶业。

这个是逐渐的过程。有些人皈依三宝后还没有彻底地断掉恶业,但是也许从下一世开始他逐渐对恶业没有兴趣了,也就不会再造恶业了,所作所为就和善法相应了,从自相续皈依三宝开始承蒙三宝的大悲加持。

因为三宝本身就是大悲功德藏,圆满具有智悲力、善者的自性,所以我们皈依他、随顺他,他的能力也会加持我们,逐渐使我们生起善心、具足智悲力、远离一切恶业。

比如,佛经中记载:未生怨国王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诚心皈依了三宝,结果仅仅感受了七天的地狱痛苦便得以解脱;

未生怨国王自己登上王位了,把亲身父亲提婆娑罗王饿死了,造了无间罪业。父亲去世之后,他自己的善根成熟了,再通过其他善知识的教诲,病重时诚心诚意地皈依了佛陀三宝,成为佛法中很大的施主。死后仅仅感受了七天的地狱痛苦便得以解脱。

本来他造了罪业会在无间地狱中感受很长时间的痛苦。所有的地狱痛苦,无间地狱是感受最强烈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但是他皈依三宝,认真忏悔了,在地狱中仅仅感受了七天的痛苦。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本来要堕无间地狱的,后来堕到黑绳地狱。黑绳地狱要比无间地狱轻好几个档次(黑绳地狱是第二个,无间地狱是第八个)。他就受了七天的这种痛苦,实际上是轻很多的。

还有一种说法,在《亲友书》里这样讲,未生怨国王堕地狱就是皮球落地弹起来的时间,一下子就得到解脱。

说法有很多种,因为他诚心皈依三宝的缘故,那么重的罪业也得已解脱。所以我们现在自认为业障深重,那就更要皈依,要通过虔诚的信心来皈依三宝,每天都念诵皈依,在这个修加行、修皈依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罪业就不断地在减少。

皈依可以减轻罪业,发菩提心也可以减轻罪业,金刚萨埵也可以减轻罪业,供曼扎也可以减轻罪业,都可以减轻罪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造的罪业再重,也经不起我们折腾的。这些都是能够清净我们罪业的殊胜的修法,所以我们要认真地修,不要怀疑三宝的加持,不要怀疑法的力量。

我们这样修的话,不用担心自己修得很差,死的时候会堕落。如果我们不相信法宝的力量,有可能它的力量就不大。但是我们就是要坚信法宝有这个力量,自己的罪业就会减轻、消失。上师也说了,有时候我们忏悔完还觉得这些罪业没有清净,好像感觉没有忏悔一样,这肯定是不合理的。这样的忏悔法门就是有力量,我们忏悔肯定会清净的,我们应该有这种信心,这样皈依三宝就会有力量。像这里讲的未生怨王公案一样。

提婆达多造了三种无间罪,当他活活地感受地狱烈火烧身时,才对佛语诚信不疑,并说:“我现在从心坎深处皈依佛陀。”

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弟,造了三种无间罪。第一个很严重的罪业是破和合僧,当年他把僧众分成两派,当时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相续中没有生起善根。本来那一天成就阿罗汉圣果的也延迟了。因此破和合僧过失特别大。

现在不会有人造这个罪业,因为五无间罪中的破和合僧,首先只有佛在世才有,第二必须要有提婆达多那样有能力的人,第三必须神通第一和智慧第一的目犍连和舍利子这样的弟子在世才可以。因为只破了一天,他们俩必须通过善巧方便让僧团重新和合。

佛入灭后为什么不会有破和合僧呢?因为没有一个想要超越的对境,即分裂僧团的必要性没有了。要有像提婆达多那样特别想取代佛陀、有智慧、有大福报的人才行(从某个侧面说明他福报大)。而现在提婆达多显现上是在地狱,或者他是菩萨的化现,在地狱中感受禅定的快乐。二圣徒也早已入灭。因此没有这样的环境。

现在的破和合僧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是相似的。戒律中有一个。但是五无间罪中的破和合僧没有了。

第二就是出佛身血,他推山压佛,一个石头碎片把佛脚趾划破。杀死了阿罗汉,造了第三个无间罪。最后还生了邪见——相信了顺世外道的观点,不相信有前后世,把善根也断了,从而堕入无间地狱。他在世时根本没有忏悔,当他活活地感受地狱烈火烧身时,才对佛语诚信不疑,并说我现在从心坎深处皈依佛陀。

上师在讲记中说,佛陀当时也显现在他面前,告诉他不单单要皈依佛陀,还要皈依法宝和僧宝。让他从心坎深处皈依佛陀。

由此他将来成就正等觉果位,佛号具骨。

他还是会在地狱感受痛苦,但因为皈依三宝的缘故,以后他会成就缘觉果位,名号为具骨缘觉。

还有种说法是,提婆达多是古佛再来,他在释迦牟尼佛修菩萨道的过程中,一直在制造障碍,成为佛陀对立面,造很多违缘——要头颅、挖眼睛等很多麻烦事。因为他的逆增上缘,佛陀圆满了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佛陀成佛过程中都有他的影子。一般人来讲也做不到这些。

大乘经典中说,提婆达多就是一种化现,专门变成对头来圆满菩萨的修行。有些时候也不容易找到这些对境。菩萨无始以来修菩萨道,按照《入行论》观点来讲,越多思维利益众生,做利益众生的事,顺缘越多、怨敌越少。如果菩萨行修了很长时间,内心善业成熟到外面时,能造违缘的人越来越少。菩萨们就化现成魔王,给他们显现成违缘。

我们不要想这是历史故事,制造麻烦的人只在佛陀因地才有,而我们现在不会有。当这些菩萨看到我们修行时,也许会化现我们身边所谓讨厌的人,让我们修安忍、增长我们的修行。这也是可能的。我们也不知道到底谁是菩萨,父母是吗?女儿是吗?同事是吗?这也不好说。

格萨尔王传记中,也是说超同是给他制造麻烦的人。后面谚语中说,如果没有超同的话,格萨尔王爬不了那么高,成就不会那么大。没有提婆达多,佛陀也不会成就。因此有些地方说提婆达多是古佛再来,是创造让佛陀上进的助缘的一个化现者。

当他在地狱受苦时,阿难尊者派一个弟子去问候他。显现上他是在地狱,实际犹如三禅比丘般快乐,没有丝毫痛苦。因为他内心并没有真实地破和合僧,只是示现而已。有些教言中讲,他是一个真实化现;有些地方从共同乘来讲,他是真实地造无间罪,真实地在地狱受苦。

咱们这个地方是从共同乘观点来讲的。其它一些地方针对一些大乘根基,可以从更了义的侧面来讲,提婆达多作为逆增上缘,示现在地狱中受苦,其实很快乐,一丝一毫的痛苦都没有,犹如正在感受天界或者极乐世界的快乐。因此针对不同根基有不同的说法。

这也说明如果我们皈依了,罪业逐渐减少,恶行逐渐递减,从现在开始逐渐走上解脱道。不管现在皈依后精进与否,不精进也已经种下了种子,从下一世再下一世种姓慢慢苏醒,因此劝别人皈依利益还是非常大的。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