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91课辅导资料(终稿)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除了闻法规律之外还有三个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共同加行”,包括三个内容。第一个是四厌世心:怎样看破轮回、怎样生起出离心,所有的修法和原理都在这里讲了。第二个内容是解脱的利益。如果我们厌离轮回要出离,却没有真实的、更清净的解脱道,我们就会非常绝望。现在还有一种更圆满的境界叫“解脱”,所以第二个部分讲到了解脱的利益。如果修行佛法,可以获得解脱的利益。

第三,要获得解脱利益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要依止善知识,相当于向导,如果要出离轮回,我们是没有经验的,凭着我们在无始劫以来流转在轮回当中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和解脱道是不相应的。凭着我们以往流转的经验,绝对不可能自我解脱,所以必须依靠有解脱经验、或者已经修行成就的善知识引导我们逐渐出离轮回。什么样的上师可以依止?弟子的法相和条件又是什么?怎样善巧依止上师?在这一品中讲得非常详尽。

这就是第一部分共同加行的内容。

第二部分就是现在我们学习的“不共内加行”,有五个修法。第一个修法是“皈依”。皈依是趋入于内道的基石。怎样通过依止上师修行解脱道?也就是依止上师最终目的是什么?上师会告诉我们真实修行的方法。要趋入于觉悟之道、要成佛,首先要皈依,这样才进入解脱之道,皈依是解脱的基础。皈依的因、皈依的本体和修法,我们已经学习完了。

第二个修法是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发菩提心”。大乘、小乘、密乘每一种都需要修皈依,在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中共同的和不共的皈依都讲了。但是皈依的理念、皈依的必要,在第一品中基本是按照共同乘的方法来进行介绍的。

我们要觉悟、要成佛,就先要皈依,皈依之后成为佛弟子,有两条路可以选:第一条路就像小乘修行者一样,只为了自己的解脱修行,并不愿意发大心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现在小乘行者的皈依方式,或者皈依之后要做的事情。

第二条路,皈依之后,还有更远大的目标: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解脱,更致力于利益所有的众生。所有的众生不单单指人,所有具有生命的有情,现在的、以后的,都要利益。这种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的心称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非常圆满、很清净、很伟大的心。

今天开始学习这一品中菩提心的引导,我们会发现真实的菩提心,是世间所有爱心中最圆满、最究竟、最不带任何功利、完全无条件的一种。它的理念我们慢慢要学习,把我们的心从非常自私、狭隘的状态,逐渐通过这里面修法的引导训练成菩萨的心。这种菩萨的心就是菩提心,完全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的心。

菩提心是最圆满的、大爱的心,不是很狭隘的。世间的爱心,有时仅限于父母和子女之间,或仅限于亲戚朋友之间。有时就是向比自己差的人献爱心,这些人很可怜,需要我们帮助:扶贫小学、敬老院,或残障学校……这些献爱心的意思有时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暗示,暗示他们比自己差,所以要去献爱心、要帮助他们。这种爱心从某种角度来讲是有限制的。有时会有某种偏颇,如果对于比自己强大的这些人就不愿意献爱心了,“他都比我好了,我还利益他们?”这种爱心是带有某种条件的。

但是大乘菩萨的爱心就没有这些偏颇,完全没有任何限制,不带任何条件。慢慢学习大乘菩提心之后,就可以了解到这个问题。相当于为修行定了一个目标:不是为了自己觉悟,而是真实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开始奋发。我们现在所修、所学的这些善根资粮,都是为了利他而奋发的,这种心就称为菩提心。要逐渐通过佛法的训练,把我们的心做一番改造。

如果从深层次的侧面来讲,这个所谓的改造也是暂时的说法而已。因为从三转法轮佛陀最了义的观点来看,每个众生本具佛性,本具佛陀的智慧,只不过被暂时的客尘遮障了,不显露,现在的修行只是让本具的佛功德显露出来而已。从这个侧面来讲,也不存在要把我们狭隘的心改造成更清净、更殊胜的心。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讲,这不一定是圆满的讲法。

从共同乘的侧面来讲就是改造。因为现在我们的心的确是太过于自私、狭隘了,不伟大也不清净。通过佛法的修行把心扩展到非常广大、清净和圆满,从这方面也可以说是改造。

究竟来讲,并不存在改造的问题,只是把覆盖在佛性上面的客尘以及分别念的障碍,通过修行去掉。就像擦镜子一样,这个镜子本来是干干净净的,但时间长了之后上面有很厚的灰尘,镜子的本来面目就显不出来了,把灰尘擦干净之后,镜子本来清净的自性就会显露出来。从了义的侧面来讲是这样安立的,就是确定个目标。

第三个修法就是“金刚萨埵百字明”。

确定目标之后,要成佛有很多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来自于今生和前世以及若干个前世累积下来的罪业。如果不把这些障碍清净或清净到一定程度,它会对我们的修道形成阻碍,所以要通过强有力的方法让它清净。包括我们今生造了很多偷盗、杀生、邪淫等罪业,如果不清净,它在下一世会成熟恶趣的果报,会让我们感受到非常得痛苦。

现在有一个补救措施,某种意义上讲是后悔药,严格来说后悔药是没办法安立的,但是忏悔算是后悔药。这个事情做了怎么办?如果不主动积极地去面对、调整,只是很消极地坐等罪业成熟,那它就会成熟痛苦,就会堕恶趣。现在我们知道自己造了罪业,有一种方法可以把这些罪业清净,我们就会积极去面对它,通过金刚萨埵的修法把它清净掉,类似于后悔药的自性。这就是清净道障的金刚萨埵。

第四个修法是“供曼扎”,就是积聚顺缘。我们要修行必须要创造顺缘,有很深的福德善根才可以帮助我们现证实相。能够快速积聚功德资粮的方法,就是供曼扎的修法。

第五个修法是“上师瑜伽”,如果把前面的修法认认真真落实,通过祈祷根本上师的加持,可以在我们心中以很迅速的、强力的方式现前证悟。即便不现前证悟,也可以让我们成为修持后面大圆满正行的法器。这些就是我们要修的第二部分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破瓦”。如果即生我们没有修成,临死了怎么办?通过修破瓦的方式往生到极乐世界。

今天开始讲第二部分的第二个修法“发菩提心”。今天的内容讲不到原文,下堂课才讲。这是大恩上师在讲“发菩提心的修法”之前专门单独讲的一节课,今天我们要辅导的这堂课,就是讲发心的具体修法。发菩提心的原文我们下堂课才开始讲。

上师提到为什么要提前讲这个修法的原因:一方面我们在学前行,一方面也开始要进入到观修菩提心、修行菩提心的修法当中,提前讲一下方法,可以让一部分的道友开始念诵、修行发菩提心。一边学前行的原文,一边开始念诵菩提心,随着学习不断修行发心。所以上师就提前讲了发菩提心的修法。

发菩提心的修法主要就是发菩提心,但在发菩提心之前先有四无量心的修法。四无量心和菩提心的关系类似于方便生或者因果的关系。发菩提心之前先修四无量,修好了就可以修持发菩提心的内容。大恩上师说咱们主要修的是菩提心,但是四无量心在发菩提心前面,先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后面会详细地介绍),基本上就直接从菩提心的修行方法开始介入了。

大恩上师讲了理论和窍决之间的差别,让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知道理论和窍决。当然理论离不开修行,理论也是修行的理论。只不过理论和窍决之间,如果我们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就需要通过教证、理证等来告诉我们修行的原理。

修行的原理特别重要,如果修行不懂原理,很多时侯就很难坚持修下去。有热情的时候搞两三下,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热情就修不下去了。所以在这个修行过程当中把原理搞清楚,对修习佛法的人来讲非常重要。不深入佛法的教理,就像学佛之前,或者现在不学习佛法的人所认为的佛教徒那样,只会烧香、磕头,没有什么理论支持,这是完全没有学习的原因。

佛陀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在浩如烟海的《大藏经》里面,所有关于修行佛法的理论和原理以及修行的方法,如何遣除违缘、具足顺缘等等,基、道、果方方面面都讲得很细致。我们开始学习修行之后,才知道佛法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很简单,或者说很玄很深奥,故弄玄虚。它非常接近于事物本来的状态,告诉我们世间世俗谛和胜义谛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了知它。

我们现在的轮回痛苦,都来自于对外的山河大地和自己身心的误解、错觉,以及颠倒的分别念。因为不了知真相所以迷惑,就会走错路。像在森林里迷了路找不到正道,会延伸出饥饿和恐怖等很多的烦恼。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迷路没有找到正道产生了迷惑,有迷惑就会延伸痛苦。在轮回中流转也是因为不了知本来的实相,因为颠倒、迷乱而迷惑。

要彻底地远离轮回痛苦,就像在森林中远离迷路带来的痛苦,怎么办?就是找到正路走出去。在轮回的密林中,真实地要摆脱痛苦,也必须看清实相,了知正道之后必须沿着正道走出去,这才是彻底地远离痛苦的方法。

这些理论主要是把各个方面讲清楚。在学理论的时候要学透彻,修行的时候就按照窍决来修。理论是比较广大地抉择,但窍决字很少,比较简单。按照简单的文字或比较少的篇幅观修,要不断地观,里面都是提炼出来的精华,这部分叫做窍决。

对于理论和窍决,上师们针对在家、出家,或是根据时间的多少、智慧深厚与否,给出不同的建议。如果是出家人,时间多、精力多,可以广大地学习理论,逐渐地从中提炼出适合自己修行的窍决。对于在家者,因为家庭、工作等很多责任,没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怎么办呢?理论可以少学一点,多学窍诀多观修。还有一些比较忙碌的出家人,他们世间上的事情也很多,就让他们学窍诀然后观修。同样地对于在家人,如果时间多就学理论,把理论搞清楚对了解窍诀的深度也会有帮助。如果智慧比较深邃,多学一些大的理论,否则就专修简单的窍诀,通过修窍诀的方式来调心,这样也行。

我们要把握好理论和窍诀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理论学多了就会迷恋理论,对窍诀和修行方法反而不上心。不注意的话就会迷恋辩论、推理和理论,沦为嘴皮子上的东西,不往心里去。对于窍诀也要注意,因为窍诀很深,如果完全没有闻思过,不懂的话也啃不动,无从下手。上师们也讲过,理论学不学?应该学,该学的都要学。是不是要像出家人一样用那么多时间学特别多呢?上师说也没有很大的必要,毕竟时间、精力有限,针对自己的情况做抉择。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理论讲得很广大,但是窍诀却短小精悍。比如慈悲喜舍的修法,理论上按照顺序来讲,第一是慈心、第二悲心、第三喜心、第四个是舍心。但是按照归纳的窍诀,首先应该修舍心。舍心修好了,后面的慈心、悲心和喜心,就不会偏颇。

没有修行之前,我们每一个平凡众生,从普通人的身份过渡转换成修行人的时候,以前的很多思维还会带进来,影响修行。以前对于亲人和怨敌是非常分明的,亲人要利益怨敌要打压。陌生人根本就不用理睬,他对我没有利益和伤害,就不用管。这是我们没有修行之前的心态。带着这种心态修慈心,非常自然地修慈心的对象就是我喜欢的这些人,不喜欢的人当然就不用管了。那又对谁修悲心呢?当然是我喜欢的这些人了。所以,带着这种偏袒心,自然而然地就会飘过去,不用谁去引导。

所以,要把这个修法修好,第一必须要修舍心。舍心的精神是什么?是通过一系列的修法,把亲人、怨敌和中等人全部一视同仁地对待。通过观修里面修法的窍诀,把亲人、怨敌、中等人一视同仁,前面的舍心修好了再修慈心,这时悲心和喜心的对境都是一视同仁的,然后再进入菩提心,全部都是一视同仁,这就是窍诀。

如果不先修舍心,上来就修慈心,非常容易被以前的心左右,就会有偏颇。有利益的事情都是照顾认识的人,自动地照顾他们,怨敌根本就不管,这就不符合大乘菩萨、大乘道的精神。

大乘修行者最重要的核心和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平等心。平等心很重要,不只是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或是中等人。平等到什么程度呢?人和动物都有生命,都要平等地尊重。修行不只是帮助人,也要帮助旁生,像蚊子苍蝇、牛马,还有看不到的地狱、饿鬼道众生等等,乃至于以后将要出世的众生,我们都要发心帮助他们,这就是平等心。大乘佛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修法就是修平等心。世俗谛的平等心,所有的众生一视同仁;胜义谛的平等心,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没有差别,都是平等的。

所以,我们要先修舍心,修好了舍心就真实地迈出了菩提心的第一步,第一道门进来了。不修舍心就不得其门而入,找不到真正入大乘的门。所以,首先要把我们相续中的偏袒之心修平等。这对于刚刚修学的人非常困难,但是再困难也必须修。如果不把它修好,后面的大乘菩提心的修法就会自动偏袒。

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还是比较喜欢我的民族、国家,还有我的亲人,或者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舍心没有修好。对于不喜欢的民族、国家,还有其他人和旁生,就不愿意或想不到去度化利益他们。有时就勉强地想:“他们还是需要利益的”,但没有什么力量。没有力量的心想要真正地步入大乘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不是捷径。

真正的捷径就是首先一定要下功夫把舍心修好。观好之后,障碍就扫清了,下面修慈心和悲心就比较顺利。这属于窍诀的讲法,大圆满前行当中也是先修舍心。

这是教学的实修法。理论的讲法是比较广大的,通过学习理论,我们自己去提炼窍诀也可以,但时间比较长。而且我们智慧不够,很难从理论中提炼出对自己有帮助的真实的修炼方法。但是佛菩萨还有佛菩萨的化身,他们已经帮我们提炼出来了。大圆满前行的修法,其实就是把大藏经中所有修法的窍诀提炼、浓缩成关要,告诉我们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观修,这叫做引导,引导我们的心真实地达到这样的标准。所以里面就很少有教证、理证,都是直接修。

比如密宗实修法中的《三处三善引导文》,基本上内容没有很多,有时就几行字。一个修法几行字怎么修啊,一两分钟观完了就没什么事情了。其实它已经把很多修法提炼出来了,能够达到这种实修的时候,必须把前面观修的内容好好闻思,生起定解再开始观修。按照窍诀不断观修,逐渐调伏自己的心。

这样修行时,基本上不用再推理了,但是修窍诀时,还是会有些地方拿不准。因为一方面我们在学这个教言,另一方面也在观修。如果有时候觉得观修得很勉强,可以找一些推理来说服自己,说服自己应该这样修或者那样修。把自己说服之后一直观下去,这样也是可以的,是退而求其次的一种修行方法。

无论如何,实修的窍诀都是要往心里走,一定要改造自己的心,完全改造成法的状态。所有的佛法其实都是调心。实修主要是让自己生起感觉。比如修菩提心、修舍无量心,一定要生起平等观,要从内心深处生起来,的的确确把自心改造成那样。就像很自然地会爱护子女和亲戚朋友,不需要任何考虑,我们的心就是那种状态。修舍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乃至于修菩提心,也必须通过佛法修行,把心改造成这种状态,没有造作。

通常我们说“无勤的菩提心”、“无造作的菩提心”,到底什么才是“无造作的菩提心”?就是很自然地生起“利益众生”的心,不需要去改造、勤奋,很勉强的,这些在修行过程中是要去掉的。当然,我们刚开始修的时候达不到这个标准,因为我们轮回的心、众生的心和菩萨的心,不去观修是有差距的,现在观修这个修法,就是把我们的心改造成菩提心、菩萨的心。

改造到什么程度呢?实修要融入到我们的心,要把我们的心变成法义中提到要达到的状态。比如说舍无量心中的“一视同仁”、“平等观”,所以对亲人、怨敌要利益,对不认识的人还是要利益。没有分别,任何众生都要利益,这个方面也是非常的重要。

实修的窍诀,就是要改变我们心的。我们在修这个法要的时候要“观察修”,我们不要去想“怎么又生分别念了?”或者“我安住不了。”这个时候根本不需要什么安住,就是让我们的分别念、第六意识缘法义去生起来,而且生起这种状态的同时,一定要找到这种感觉,这是不一样的。

因此,有句教言是“发心不重要,而生心重要。”发心就是我们嘴里面说我发菩提心,然后想一想发菩提心,这是比较浅的。而生心就是从内心中生起来,变成我思维的本体了,也就是观修到最后,只要一起心动念就是菩提心,已经没有自私自利的心了。通过菩提心的窍诀,把我们的心彻底改成了随顺大乘道的心,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一定要让所修的内容在心中浮现,自性和法融入于一体,这是修行的目的。如果法入于心,就永远变不成“法油子”。法油子就是嘴巴上说得漂亮,可能会懂很多道理,但是内心中生不起这个感觉。法是法,自己的心是心,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开启修心门扉》中讲,有些修行者不观修的话,人和法的距离间,连一辆车都可以通过。什么意思呢?就是中间的距离太大了,法完全没有入心中。

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观修,让法和我的心距离越来越近,最后完全融入我的心,我的心要变成法。“法入于心,心入于法”,意思就是我的心要变成法的状态。如果是修出离心,我的心就要变成出离心;修菩提心,我的心就要变成菩提心;修空性,我的心就要变成空性。要知道有这个空正见,一定要生起来。如果我的心变成空性的,一起心动念的时候就自然相应,不用观修了,变成这状种况了,再往后就与密宗中的等净无二见相应了,只要生起来就完全不会离开的。这个等净无二见,或者说空性相应于觉悟,觉悟的本性、实相就是这样的。

所以,当我们的心安住的时候,越安住于甚深的法义,离觉悟、离佛智就越近,是这样一种状态。我们要致力于通过闻思修行,尤其是这里面讲的观修,让自己的心融入,也是和我们发菩提心有关联的,因为这是修菩提心的方法。

要让菩提心融入到我的心中,不是单纯地念诵十万遍的偈颂,不是嘴巴上念“发菩提心”。而是在嘴巴上念发菩提心的偈颂时,内心要观想,让菩提心走进我的心中去,和我的心串习十万次,让我的心变成菩提心,这才是修菩提心的内容。所以,念诵只是一个手段,通过念诵词句提醒我们随文入观,提醒我们要发心。通过这样训练,让我们的心变成菩提心。

这里面大恩上师就跟我们讲了发心的重要性,或者说实修窍诀的重要性。主要还是怕我们在学理论的时候,沉迷于其中,被理论缠住。理论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是如果被它缠住了走不出来,后面的实修“调伏自心”这部分就走不下去,有可能就变成法油子了。我们知道了理论,再进一步通过理论继续修持实际的窍诀——主要是内心要调伏,这是非常重要的启示。

大恩上师,这里面还讲了,藏传佛教中,修行的次第是很完整的,其他传承中非常少。大恩上师这样讲的原因,的确有不共的特点,但是任何宗派、修行教派都是一样的,为了让自己有缘的弟子对本派的法生起信心的缘故,有时候的确要赞叹自己传承的殊胜性。只有对自己的法脉生起了信心,才愿意学下去。所以,净土宗也赞叹净土宗是所有的宗派中最好的,其他的宗派都可以不要,只要我们这个就够了。禅宗也说我们这个是最好的。针对每一个法脉的传承都有必要,并不是在打压,不是这个意思。

这么多的传承,这么多的法脉,都要去修根本没有精力,没时间的。法王如意宝的一个教言就说:对所有的修行佛法的宗派平等、尊重,可能的话,都去学,但是修就修一个。这么多法脉不可能全都去修,主要修一个。尊重所有的佛法,尽可能都去学习、去了知。但是修行就挑一个来学。比如说,宁玛派主要以喇荣的法脉为准,或者以哪个法脉为准,都可以学。因为多学对于我们的思想,对于见解的树立有帮助。但是修的时候,就以一个为准。

我们可以尊重净土、禅宗、唯识宗,但是修的时候主要以自己的法脉为主,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会舍法,不会看不起别的宗派,也不会因为我尊重都学,也不必要这样,因为我们的时间、精力比较有限等等。学的很多的话容易导致分心,不容易专注。通过专注的力量去突破自己的障碍,这是大恩上师讲的必要性,我们需要理解。

不讲这些,不了知的话,有时候我们就抓住一个,“上师讲我们这个是最好的,然后别的都不行。”一方面就容易出现宗派之间的争论;一方面容易造下谤法罪。诽谤别的宗派,诽谤别派的修行者,这就没有必要,我们修学佛法不是为了干这个的。为了造业的话不需要到佛法中来,既然学习佛法,我们就要有清净心来对待。

上师这么讲必要性是什么?我们要做一个分析:第一个的确殊胜;第二个是针对自己法脉要产生信心,鼓励我们。修学佛法的时候,法入于心是很重要的。上师在下面一段就批评我们:有些大乘修行者说自己是大乘修行人,但有时候发心、行为还不如一些世间人。有些不学习大乘佛法的世间人,非常关心其他人、其他比较弱小的众生,反而修习佛法的人,显现上面没有什么慈悲心。

从另一方面讲,世间中再怎么做利益,也不如大乘的利益,这是什么意思呢?只要发了菩提心,不管现在修得怎么样,做得怎么样,从整个大的格局来看,绝对是超胜所有修行的体系。也就是说只要沿着这条路走圆满,走究竟了,给众生带来的力量不可估量。

但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处于起步阶段,一个很大的公司,起步阶段可能还不如一些小吃店,效益也不一定那么好。现在很有钱的人,像马云等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可能还不如一些小公司,但是因为他格局大,或者他有这个福报,一旦成功之后,别人根本没办法和他比。大乘道也是这样的,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可能很难,因为必须要挑战自己自私自利的心,要把自己轮回的心彻底颠覆,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可能是困难的,但是只要沿着这个大乘道坚持不懈地修下去,一旦有起色,一旦成功了,其他所有的修行方法,或者世间道完全没办法相比,完全碾压。

刚开始修的时候,我们内心中可能还没有和大乘道相应,自私心还在占主导,不如一些更善良的人,不如一些世间人做得慈善事业大,这个是肯定的。上师为了鼓励我们,我们其实是有潜力的,还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懒惰,所以上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刺激我们一下,我们就好像一下子醒过来了,就可以更加精进、更加勤奋,也有这样的必要性。

当我们自私自利生起来的时候要想:毕竟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是大乘行者,伤害众生的利益或者不去利益众生,是不能够这样做的,否则的话很羞愧。作为一个皈依大乘佛法的人、一个大乘佛法的弟子不能够这么自私。想到上师的教言之后,对我们也是一种触动,压力大的时候,动力也就大起来了,这也是有必要性的。

这里批评了有些大乘行者,让有些有潜力的,但还在“睡觉”的大乘行者“醒”过来,继续精进、继续发菩提心、继续努力,因为他有这个潜力。有潜力的人本来方方面面的智商、人脉都不错,但就是懒惰,不去勤奋,潜力对他来讲也没什么用了。经过刺激醒过来之后,马上就开始勤奋,一下子就可以做得很好。

其实所有的大乘修行人的种性已经苏醒一部分了,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来刺激,来讲大乘的功德,讲“大乘行者你还不如谁谁谁”,这个时候一下子醒悟过来,他就会勤奋。一醒过来,他本来有潜力,勤奋起来肯定就和其他人不一样。

其他的人大乘种性没有苏醒的话,不学习大乘佛法,虽然可能会有一些世间的潜力,但潜力大爆发之后能做到什么?没有大乘种性,即便是达到世间能力、潜力大爆发,也只能够在世间法上面做得更好,没办法在自利利他这个道上面做得更好。但大乘行者有这个潜力,一旦精进起来之后,出世间大乘道功德大爆发的话,会更加好地利益一切众生,有这样的必要性。

上师下面一段就讲到了关系。菩提心的基础就是慈悲心,首先慈悲心是四无量心中的慈心和悲心,慈心是以予乐为上的。慈心是什么?给众生快乐叫慈。悲心是什么呢?拔众生苦为悲。众生很苦,我去帮助他去掉痛苦,这是悲心的体相。慈心的体相:众生没有快乐,我帮助他创造快乐、给他快乐,这个叫慈心。

以慈悲心为基础就可以生起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最究竟的拔苦予乐,为什么呢?因为真正彻底地拔除众生的痛苦,就必须要发誓成佛,这样才能够真实地利益众生,成不了佛能力有限,给众生的安乐、拔除他的痛苦都有限。

比如世间上一个亿万富翁和一个十万富翁,他们都有心帮助众生。亿万富翁帮助众生的能力大,给予众生的快乐大、遣除别人痛苦的能力也大。如果所有家底只有十万块或一万块,心是想帮助众生的,但能力有限,只能帮助很少一部分众生,这时更多的众生就得不到帮助。

菩提心是慈悲心最圆满的体现。为什么?因为成佛之后修行圆满,才能够给众生最圆满的拔苦予乐。就像自己已经彻底离开痛苦,得到最圆满的快乐,那么成佛之后,也可以给众生安置在这个果位。

如果只是初地菩萨,能力有限、最多把众生安置在初地。如果像我这样初发心的菩萨,那我给予众生安乐、拔除众生痛苦的能力就更有限。如果不发菩提心就根本想不到别人,通过世间心去拔苦予乐也能够做一点,但是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心,慈悲心的基础是善心。

修大乘道,第一(最基本的)一定要把我们的心修善良,经常保持自己的善心,不去伤害和发伤害众生的心。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讲:“整个大地满恶人,我都要坚持高尚行。”本来很想坚持善心和善行,但是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也没办法坚持,被旁边的人同化了(本来很善良的人,被周围的人、环境同化了)。麦彭仁波切给出的建议是什么呢?就算是整个大地都遍满了恶人,都在行持恶行恶业,我也要坚持善行、高尚行;不能因为别人怎么做就去跟风,因为保持善心和善行对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善心很重要,平时也要致力于修持它,要经常生起不伤害众生、帮助别人的心。

善心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人格的贤善,更深层次就是大乘的种性、善根。大乘的善根有时来自于前世的修行。前世串习过大乘修法,善心就比较纯厚。有些人生下来或从小到大,会比较自然地生起善心。有些人可能差一点,但他遇到好的环境、导师、善友,善心也可以生起来、种性也可以苏醒。

现在城市里的修行者,有些从小就有善心,有些不一定有。尤其是大乘道,利益众生的心欠缺,现在也有后天补救的机会——好的导师: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好的法脉:《入菩萨行论》《前行》…;好的道友:大家都是志求于修学大乘道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熏陶,我们的心也可以重新变得善良,重新生起真正的慈悲心。

这方面很重要,深层次的原因是大乘种性的善根。大恩上师讲了两点:第一,按照《入中论》的观点,首先从般若空性、究竟实相方面来安立善根。也就是听到了空性、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特别高兴、激动,眼泪直流、汗毛竖立,这就是大乘种性苏醒的标志。有时我们见到过,听到大乘空性时,真的会流眼泪,激动得睡不着觉,这就是大乘种性苏醒的标志。第二,听到、看到众生痛苦、受苦时,发自内心地非常悲悯、慈爱众生。没法忍受众生受苦,这是悲心种性的苏醒。

大乘之道的核心是智慧和大悲。智慧是了知万法本性的空性智慧;大悲是看到一切众生受痛苦没办法忍受,自然而然想要帮助他们。有没有能力是另外一回事,内心中不忍心见到众生受痛苦。以上两种是大乘道的核心。

很多上师在讲佛法要义时,说到大乘道最根本的、唯一的并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智慧和大悲心是所有佛法的核心,修行也全都围绕这两点。第一,修持大悲菩提心,这是成佛的要素;第二,修般若空性,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

这两点和前世的善根有关。说到和前世有关,有时我们会绝望——如果上一世没有修怎么办?这世还继续修吗?的确它和前世的善根有关,如果听到空性、看到众生受痛苦时自然流泪,这是比较圆满、殊胜的种性苏醒的标志。但是没有流泪怎么办:“我听《中观》的时候没流过泪;看到众生受苦的时候也没流过泪,怎么办?我是不是没希望了?”不是的。如果前世没有串习得很深,但换句话来讲,现在能够遇到空性、大悲心的这些教言,说明前世还是学习过,只是没那么明显而已。

没有流泪我们也不用担心,不要因为没有流泪而流泪:“唉!我没有流过泪,很伤心…”,就开始流泪了。这也没必要,没流过泪也不要紧,现在可以去训练,先天不足后天来补。现在开始缘空性、大悲心的教典,把空性观、慈悲心训练出来。整个佛法都是很积极向上的,前世的因缘的确是客观事实,你相不相信它都在。没有前世因缘怎么办,是不是就放弃呢?不是,从现在开始奋发,创造机缘。佛法教导我们的是积极向上。如果没有的,我们现在做来得及。

乃至于没有觉悟之前,我们都是需要努力的。只不过有些人努力得早、苏醒得早,前世就开始努力了;有些人前世没有苏醒,这一世开始苏醒、努力,都不晚;即便七、八十岁开始学习也不晚。因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心的本性就是佛性,所以什么时候开始修行都可以。但原则上是越早越好,因为轮回的确痛苦,众生的痛苦的确很多,他们都需要我们帮助。如果我们早一天苏醒,早一天开始学习大乘教法,那就意味着可能早一点得到能力去帮助众生。所以,前世的善根要欢喜它、利用它。没有的和不明显的,现在开始要训练。

下面上师讲到修菩提心的重要性。在世间,具大智慧的人都是用最究竟的佛法来帮助、饶益众生的。用佛法饶益众生的基础就是大悲心。学皈依的时候讲到“内外道以皈依别”,内道和外道的区别是皈依。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什么呢?“大小乘以发心别”,大乘和小乘是以发菩提心来区别的。

想要以殊胜的佛法利益众生,一定要发起大悲菩提心,进入大乘道。因为大乘道自己得到的利益大,帮助众生的能力就大。小乘道得到的利益少,帮助众生的能力也小。小乘道要成功、成就很快,时间相对短,大乘道成就的时间慢,原因和它的利益有关。

我们再再讲过,如果要做一件小事情,很快就成办。但是要做一件大事情,肯定时间要慢,准备工作等非常多。一旦成办,它的利益要比小事情得到的利益大得多。所以,小乘道快,利根者三世就可以成就阿罗汉果;大乘显宗、利根菩萨三个无数劫可以成就,两者不是一个概念。小乘得到的对自己、对众生的利益远远比不上大乘。所以佛陀、菩萨们都鼓励我们要进入大乘道,后面的修行中也有这种意识。

我们要生起大悲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虽然饶益众生的方法各式各样,像社会上很多慈善机构,或者我们用财物、能力帮助众生,但这些给众生带来的是暂时的快乐。比如我们在街上看到乞丐给他十块钱,当然他需要这十块钱,否则他可能没办法吃饭。我们给他十元、二十元钱,他会很高兴。但是给他的帮助还是有限的,他把这个钱买饭吃了后,过了半天、一天又饿了。

但是如果给他佛法的利益,让他修行佛法。就相当于:不是我们给他输血,而是他自己可以恢复造血功能,那就不一样了。所以,物质上的布施是短暂的利益,消化之后他还需要。但是我们告诉他彻底创造财富的方法,比如发菩提心、取舍道、布施、持戒等等,这些都是很大功德的修法。他通过这些修法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并且可以逐渐从轮回中出离。所以,给众生带来最究竟利益的是佛法修行。

修行佛法的因是菩提心,可以遣除众生无明,给众生带来永久快乐的是菩提心的修法。所以我们现在要修菩提心,修了之后还要帮助众生来修菩提心,因为这就是让我们离苦得乐的最究竟的方法。

菩提心很重要,第一、它能给众生带来永久的利益;第二、它在自己的修行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有了菩提心,所有的法都可以变成大乘道或成佛之因,即便走路、吃饭等都会被菩提心摄持变成大乘的因。没有菩提心,即便修的是大圆满或其它佛法,如果自己的心是以世间的心态来修,大圆满都变成小圆满或不圆满了。

为什么呢?因为法被发心拉低了,没办法相应于真实的解脱之道。这种大乘道有可能被世间法的心所牵引而变成世间法。如果以小乘道的发心去修,就只能变成小乘法。反过来讲,如果以大乘菩提心摄持,行住坐卧都会变成大乘道。如果通过菩提心受别解脱戒,也能变成成佛的因;用菩提心受小乘的八关斋戒,也能变成成佛的因。总之,用大乘菩提心去修小乘法,也能变成大乘。本来行住坐卧这些在世间中没办法产生功德,然而用大乘菩提心去摄持,它也变成成佛的因。

一对比就知道,发不发菩提心差别太大了。如果内心中不生起真实的菩提心,也不把菩提心的修法当成最重要的修法来看待、观修,即便表面上说在修密乘或大乘道,也非常可能被内心存在的世间八法染污,将佛法变成世间八法,或被我们小乘的心所牵引后,把圆满的大乘道变成小乘道。

这时如果不了解菩提心的关要以及重要性,就会导致认知上面的缺失,从而不去观修,也就生不起来菩提心。但最关键、最可怕的就是我们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在修大乘。如果发现自己不是在修大乘,这个心是不对的,是以小乘心来修,能这样发现也好。最恐怖的就是没有发现,明明是以世间八法的心在缘佛法,却认为在修密乘、修大乘;明明是被自我解脱的小乘心摄持了,还认为在修大乘,这就是比较麻烦的事情。还有别人在给我们讲或劝的时候,自己根本听不进去。

我们必须要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和辨别的方法,只有知道了辨别方法,才可以反复观自己的发心,到底是属于世间八法还是小乘道,或是属于大乘道。自己会非常认真地去看待、反观现在的修行到底是什么修行。如果不学,那就没办法得知,只有学了才懂得去观察和辨别,因此修行佛法必须要很认真地闻思修行。

原因就是前面讲的,凭着我们在轮回中的经验没有办法找到修行的道。我们自以为是或不是,都是由自己轮回的经验起主导,诸如我们在世间中、学校中受的教育,在社会中受的经验教训,或思想中带来的一些东西,以这些思想去缘佛法,它会变成佛法吗?我们认为的对是对的吗?不对是不对的吗?没有定准。

凭着自己的想法去看佛法、修佛法,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要借鉴于真实的佛法。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必须要有精通佛法的专家来告诉我们,佛法里这句话的意思应该这样理解,而不是按照以前自己在轮回中的一些思想,或世间学校中的思想,或某某人的观念等,这些都不是主导思想,因为这些不一定正确。因此系统地学习很重要,可以很快地把我们引入正道。想学习佛法但是不得其门而入的问题就不会出现。

幸亏佛法现在还在住世,观修共同加行中“他圆满”的时候,“佛陀出世、佛陀说法、佛法住世”,这些都很重要。如果佛法不住世,那么到处都找不到正法。但是现在还有殊胜的上师在宣讲正确的佛法,这是很重要的。否则想学,有个人说给你讲,但是他自己都不懂,讲的是错的,这就相当于一个盲人去牵引另外一个盲人,怎么可能呢?“以盲引盲相牵入恶趣”,也有这样的说法。我们自己是盲人,不懂取舍,所以必须要依止明眼人,明眼人懂得佛法和大乘的关要,他来引导我们,我们跟着他走,逐渐就可以解脱,这是很关键的。

下面一段告诉我们,努力让自己成为法器很重要。正如上一段讲的,一个法会被不同根基的众生随着自己的认知而做不同的解读,如果佛法的种性没有苏醒,可能会解读成邪法;如果自己是苏醒的小乘根基,就会把大乘道解读成小乘道(全都是为了利益自我的,通过修行让自己获得解脱);如果是大乘根基,就会把法义解读成大乘法,可以因为大乘法的引导而开始扩展自己的心胸,扩展到一切众生。而不是把注意力只放在自我的身体上面,或者最多扩展到亲戚朋友,这就太狭隘了,狭隘的心胸中生不了大的功德。

格局小的人注定成不了大事情,做大事情的人格局都是很大的。我们也是一样,如果只考虑自己,即便学习佛法还是如此,那注定成不了菩萨。虽然我想要发愿成佛,但发愿是发愿,这种心态没有办法跟真正的菩萨道相应。如果这个心态成为菩萨,就叫“非因”,在“处非处”中属于“非处”,它不是正确的因果。

因和果要相应,大乘的菩萨果和佛果这么大,因也必须要大。如果因很小,却得到一个很大的果,这是不可能的。因和果之间没有相应,就不是真实的。如果不把自己的心胸主动地来观修,还保持这种狭隘的心不愿意对众生开放,这种心态保持下去的话,可以打包票永远成不了菩萨和佛。哪有只考虑自己利益的佛菩萨呢?没有。

菩萨的法相就是要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菩萨找不到,如同没有热量的太阳也找不到。说是菩萨那要看到底有没有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那可能还是一个空壳菩萨,里面的内容没有。画的太阳是不是真实的太阳呢?没有热量的太阳是假的。可能现在已经有空壳了(比如受了菩萨戒),要填充它。通过菩提心的观修来扩展心胸,真实地去面对菩提心的修法,认真地打破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努力地发起利益众生的心。

上座时想“今天我上座观修,就是放弃自己的一切,就想为利益一切的众生发心”,回向的时候也是“今天的回向完全不考虑自己,一点不给自己回向,所有的功德全部给众生,一点我都不要”,就这样去训练。只有这样训练纯熟之后,所思所想就是为了众生。

如今天我做课诵也是不为自己只为众生,认真地去做观想;我今天念咒、听课也是完全为了众生,一点都不考虑自己;等会儿回向也是一点不给自己回向,全部都回向给一切众生。就这样训练,认真地观修放弃自我,把众生的利益放在首位。长时间这样观修后,真实的利他心就会生起来,要让自己成为法器必须要训练菩提心。这就是菩提心的重要性。

下面小结是讲菩提心的具体修法,怎么修呢?这里大恩上师讲得很清楚,如果时间富余,每天从早上开始到晚上可以修六座,一座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修四座,上午两座、下午两座;时间还不够可以修两座,上午一座、下午一座,或者早上一座、晚上一座;如果还不行,就每天安排一座的时间,如果没有两个小时,就安排一个小时或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观修。

为什么呢?因为打坐观修是集中所有的思想,其它什么都不做、不想,就是观修法、思维法义,这种力量很强大。把所有的思想集中在一点之后去突破它,然后生起一种感觉,所以打坐观修很重要。它不像散心的思维,有时虽然也能得到一些启发,但是这个启发和打坐时产生的感觉还是不一样,因为打坐时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想的,就缘这几行字、这个修法反复地观修,让心和法慢慢地相应。这种观修多了之后自然而然就会生起觉受。

上师讲在观修四加行、菩提心的时候,生起感觉特别重要。一定要生起这种感觉,但是也不要太着急,今天强调感觉下座时就认为我一定要有感觉,如果没有感觉就很失望伤心。感觉虽然很重要,但是急也急不了,有些东西不是急出来的,如果急得出来大家都去着急就可以了。我们的确需要生起来,但是急躁不解决问题,所以还是应该按部就班,老老实实,抱着一种努力的心态去修行,什么时候生起感觉就可以,生起来之前一定要平静地去观修,这个很重要。

看着旁边的道友一个个都生起来了,就是我没有生起来,那怎么办呢?每个人的境界和根基不同。生起来之前,第一在观修方面不要松弛,第二平时要注意积资净障,多修善根、多做忏悔,像这样慢慢来,心态平和。虽然生起感觉很重要,但是心态也要平和。我们要在这里面找一个平衡,有些人说,“我心态很平和,一点都不着急,今天早上和昨天都没有观,心态够平和了吧!”关键是这个心态平和不起作用。说心态平和就不观、不管了,生不生起觉受都无所谓,这个也不对的,这就是走极端了。第二种是很想生起觉受,很着急,但着急也没用,修行就是要在这里找一个平衡。

首先生起感觉当然是很需要的,生起感觉时就代表以前的心变成另外一种了。我们要以这种改变为阶段性的、不究竟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以平静的心态来修。二者相当于战略和战术、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总的方面是一定要达到,但去做的时候要素一个都不能少。比如说一定不能为了生起感觉就急躁,急躁是一个要素吗?根本不是,越急躁越出乱,所以不能急。但也不能懈怠,天天睡懒觉,急是不急了可这样懈怠也不行。

这是走两个极端,我们应该行于中道。就需要在观修过程中找平衡,这也是在观修中要训练的地方,观修多了慢慢就找到了感觉。每天带着平静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认真修行,以生起觉受为阶段性的目标,在没有达到目标前一定要修行。认识阶段性的目标很重要,否则生起了觉受之后就觉得自己成佛了,还早得很呢,只是阶段性的成功。一百公里走了一公里,是不是成功了?是成功,但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这方面要注意。

至少也要修一座。在一座中主要是念发心偈。有时观修四无量心,有时在此过程中念诵发心偈。这里分了以下几个。

一、晨起修行

早晨起来先念喇嘛钦——上师知,修一个简单的上师瑜伽,然后念21遍百字明。后面还要讲,念21遍百字明主要是让我们心相续中的罪业不增长,因为不论造了恶业还是善业都会增长,每天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个道理容易理解,就像一个种子播下去后每天都在长,当秋收时就不是种一个种子收一个种子,否则种它干什么呢?种一个种子收获的是千万颗籽,这就类似于业因果增长的规律。如果今天造了一个恶业是不是就停滞不动了呢?不是的,如果不去阻止,它会无限长大,长到成熟为止。所以纵然因很小,但果特别严重。

善业也是一样因小果大,我们现在要让善业无限增长,那就是发菩提心摄持。然后恶业不要让它增长,每天念21遍百字明就是让它不增长,先控制住肿瘤不要恶化,不要让它无限制地扩散,控制的方法就是每天早上没有说话之前念21遍百字明。

然后观察梦境,如果是善梦就随喜,也不是要过度的执著,毕竟是梦。如果是在梦中顶礼、修法应该随喜自己。如果是恶梦就要忏悔,修行人的恶梦不是被追杀、被鬼魂控制,当然这也算,但主要是指在梦中造了恶业,这是需要忏悔的。

起来之后洗脸刷牙,打扫佛堂供水等等,做完准备工作之后就开始修行第一座。

二、日间的正式修行:前面的修完之后就开始日间的修行。

(一)前行阶段:有身语意三要。

身要:

就是要坐姿端正,讲的是毗卢七法或者心性休息中无垢光尊者的那种坐式。毗卢七法就像藏传佛教阿弥陀佛佛像的手结定印的坐式。

通过毗卢七法把坐式调端正。虽然修行主要是调心,身和心之间有一种关系。如果身体东倒西歪,也会影响心的观想,如果身端正了心也容易观修,二者之间有一种互相帮助的作用。所以主要是调心,但身体是一个助缘,两个不可偏废。有时我们修行把姿势做得特别的标准,但是内心中什么都没有那也不对。

有时认为调心就可以了,身体什么姿势都无所谓,趴着也可以修法。趴着是可以修,但是关键趴着修了一会儿就睡着了,睡着后就没法修了,倒来歪去原则上讲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倒立修都可以,但关键是这些东西会成为我们现在修行的障碍,无法成为助缘。所以应以调心为主,但是身体的坐姿也是一个必要的辅助因素,就像佛陀在所说的佛法中都是讲要走中道,而不能走极端。

语要:排三次或九次垢气,大恩上师讲记第一册的前面开头部分对这些问题讲得很详细,包括怎么排垢气、怎么手按鼻孔等。然后再念诵元音字母咒、辅音字母咒,再念缘起咒,如果这些都不会只念嗡啊吽就可以了,这三个字代表佛陀的身语意,这样就修完了语要。

心要:修行前把自己的心调整到比较好的状态。这个发心分三种:善心、恶心、无记心,恶心当然直接淘汰,不能以恶心来修行。第二个无记心也要淘汰掉,迷迷糊糊地静下心来上了坐垫就开始观修,啥都不想,这也不行,必须以善心来摄持。光是善心不行还要细化,因为善心也分应舍和应取,善心还有要舍弃的吗?当然有。善心分为世间和出世间两种,因为现在修行的是出世间道,所以世间的善心应舍弃。

世间的善心怎么理解呢?第一个叫救畏的心,就是害怕自己堕入恶趣,畏惧恐怖,为了让自己不堕恶趣而去善心,或者为了今生中身体不生病、不出现违缘。这些都是救畏的心态,都是世间的善心,在修行的过程中要抛弃。

第二个是善愿的心,比如愿我后世转善趣,仅仅以转善趣为标准。还有就是愿我今生身体健康等等,这些世间的善心只能得到今生或后世中有限的利益,这些世间的利益要舍弃。

舍弃了世间的善心当然要取出世间的善心,出世间的善心就是为了解脱。有时候很矛盾,这么好的生活怎么让我舍弃呢?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但这里有一个原则,如果以出世间的善心来摄持,就能附带自动得到世间的善法和所有的功德。而以世间善心来修持的话,出世间的善法不可能自动得到的。这就是为什么要让我们舍弃,因为利益太小了,我们要取一个更大的。

出世间的善心里面包括了世间的功德,如果以出世间的善心来修行,下一世自动得到善趣、得到福报、得到安乐、得到健康。但是如果只是以想得到身体健康等发心来修行的话,也许能得到。但是出世间的功德不可能自动得到,那就会因小失大,这个道理就是大可以包小,而小不能包大。十斤可以容纳一斤,但是一斤容纳不了十斤,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去找十斤的东西,十斤东西如果得到了,一斤也自然包括在里面了。所以应该以出世间的发心,如果还是恋恋不舍世间的心态,就要了知出世间的必要性,以出世间的心来修行,自动得到世间的安乐。

菩提心也是这样,出世间的发心也有应取和应舍两类。一个是小乘,另一个是大乘,小乘出世间的发心就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获得解脱,而不顾其他人,最多管一下亲戚朋友,再远的就不管了,或者今生中管一下,以后就没有这么大的志向。作为大乘行者不能发这种心,应该发第二种——应取的心。

应取的心是什么呢?为了利益所有众生发菩提心,以出世间的菩提心来摄持,这也是大包小的原理,如果以小乘的心摄持,那么只能自己解脱。其他的众生没法利益,而且自我解脱的层次也不高。如果以大乘菩提心摄持,不仅可以得到自己的利益,而且是最圆满的利益。小乘究竟的果是阿罗汉,阿罗汉的证悟和菩萨的证悟差得很远,更何况阿罗汉的证悟和佛的证悟差得更远。所以以大乘的发心,得到的是佛果的利益,远远胜过小乘道的究竟利益。

第二成佛之后给众生的利益也最圆满,也是大可以包小。比如发菩提心就涵摄了小乘的心,不用再单独修小乘道,发大乘菩提心之后,如《入行论》里所讲的,生生世世自动生善趣,自动得财富、健康、长寿、美貌、高位等,不求而自得。

业果规律就是这样,以大菩提心修持的善法,力量特别强劲。这么强劲的善法不可能不得善趣,不可能不得到世间中所有的安乐,所修的法如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哪一个不能得到这些?哪一个都可以,所以世间善趣自动得,小乘利益自动得。而小乘和世间得不到的利益,也能得到。

为什么要发大乘菩提心?原因就是它的能力最强劲,别的就不值一提了。当我们了解之后,在修行中就是要致力于生起菩提心。现在是生造作的菩提心,不要紧,或者现在的菩提心夹杂着自私自利心也不要紧,只要把它修下去,造作自动会变成不造作,自私自利心会自动消失,法的力量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要知道修行的方法,而且认真地去对待、去观修,为了生起菩提心要做很多辅助的修行。也就是说,观修菩提心是正所缘(正所缘是一个术语,直接观修的法叫正所缘)。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些辅助的因缘,比如积资净障、祈祷上师加持,这些都属于辅助的因缘。

菩提心的生起是个果,这个果很大很清净,要想让果生起,主因和助缘缺一不可。主因就是前面讲的正所缘,必须要缘它的法义观修;助缘就是积资净障、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生起这种菩提心,这些都是需要的。助缘是什么?就是积资净障, 祈祷上师三宝加持生起菩提心,这些都属于助缘。

我们以前也都讲过为什么要取大乘菩提心的原理,如果不知道这个原理,那我们看大乘菩提心就会觉得很困难。好像出世间的解脱对我们吸引力不大,还是喜欢第一种,“我要取第一个世间的善心,你看又得长寿又得健康,我就喜欢这个。”这是我们无始以来轮回中的习气。

如果让我们自己选的话,我们会因为心量太小的缘故不知取舍。好比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到了宝洲,他取什么呢?肯定就取自己认为价值高的东西。就算真正的如意宝放在面前,他会想这个石头要来干什么?一个个石珠子没啥用。其实最有价值的就是如意宝。但他就是不取。他抓点黄金之类很重的东西背回去。这个有没有利益?也有利益。但是因为他不认知或者说见识短浅,他想要得到的利益肯定是小的。

这个时候要让我们上一堂培训课,让我们去见见世面,参观一下富豪的聚会,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我们不能按世间的想法,说这个善心好,可以得到健康利益,我要取这个。我们要去看一看佛陀菩萨这些富豪们,看看他们的境界、思想告诉我们什么?他们拥有的财富是什么?参观之后,就知道以前所取的太不值钱了,现在我要取大乘的发心,因为这个利益很大。

所以我们必须要学,如果不学,我们世间的思想这么长的时间也没告诉我们,到底哪个值钱哪个不值钱。我们自己的认知还觉得我这个是对的,只有这个行为是正确的。但是对真正的有利益东西,如果不学的话我们就不知道。但是学完之后,我们自动就会放弃以前的那种小心态,一些狭隘的思想。

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要系统地学。因为根深蒂固的观念要扭转不是靠一两堂课就可以的。上课的时候有所震动,但震动是有限的,可能出门之后面对生活、面对思想又淡漠了,还是觉得以前的那个好。虽然刚才那个讲的可以,但觉得遥不可及,就又返回到以前的思想中去。所以必须要反复熏陶,通过经论反复学习。慢慢把我们的思想从深层次慢慢矫正过来,最后真的不愿意去了。

所以,有的大乘行者,让他去发小乘心肯定不愿意发,他肯定不会只想自我解脱的,再困难也一定要求大乘道。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这种大乘修道原理的形成,必须要学大乘论典,系统地长时间地训练。这样慢慢地心态转变了,真实地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大乘的富贵。大乘的功德利益的确不可思议。完全不是通过追求世间法的心,做一些世间的事就可以得到的。

以上就讲到我们应该取的是菩提心,通过菩提心的摄持进行修行。我们现在的修行,为什么要用大乘菩提心来摄持?修的是菩提心的修法,你还用小乘的心来摄持,那不是矛盾了吗?本来要上座观修菩提心,结果是为了自己得到健康而修菩提心,这就完全不相应了。本来你修的菩提心是最圆满的,反而用小乘心去摄持,那不是很可笑很讽刺吗?所以从修法本身来讲,我们不能以小乘心去修菩提心,这样肯定不合适。

第二个是祈祷。为什么要祈祷呢?因为我们刚刚学习,力量有限,而佛和菩萨众的菩提心已经修成了,他们有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加持我们。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呼唤他们,呼唤的方式就是祈祷。祈祷佛菩萨加持我,在这一座当中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在上座之前就一定要祈祷,在这一座当中要和菩提心相应。我自己也在努力,有能力愿意帮助我们的人也在帮助我们。也就是说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已经修成就的十方诸佛十方菩萨都会帮助我们。因为他们最愿意看到的就是众生解脱、众生成佛,所以当你发起菩提心,当你想要生起真实菩提心的时候,你去呼唤他们,他们非常愿意帮助你。所以说我们要祈祷。

祈祷的对境就是前面我们讲的皈依境。祈祷皈依境当中的圣众,因为这些圣众都有帮助我们的能力。我们观想皈依境或者坐在皈依境的前面祈祷,一边观想一边念诵,祈祷他们给我帮助,帮助我生起菩提心。

在佛堂里,应该有三宝所依:佛像、佛经、佛塔。三宝所依就是佛陀身语意的所依。我们在前面讲皈依的时候把三宝所依做了一些介绍。在三宝所依前要做供养,供水(七杯水)、供香、供花、供灯、供各种各样的食物。其实作为佛来讲他不缺这个,而且十方诸佛菩萨你就供这一点,怎么够呢?不是这个意思。这是因为佛菩萨是福田,你供养就可以得福德。我们把佛陀,把皈依境中的圣众作为能够帮助我们生起善根和福德的对境而供养时,就可以得到福德,从而生起菩提心。

按照龙树菩萨的观点,生起菩提心必须相续清净,通过忏罪的方式可以让相续清净。因为菩提心是清净心,如果你的心罪业很重很污秽,在这种状态当中很难生起真实清净的菩提心。所以要通过修法来净治自相续。

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生起菩提心必须要圆满资粮。这也是必须要的,因为菩提心是一个很殊胜的果,如果功德不够、资粮不够生不起来。所以在修菩提心之前,要认认真真地把供品摆好,这是一个缘起。供养具有菩提心的僧众,作为缘起你福报增上了,在具有增上福报的基础上,再去祈祷再去观修,它就比较容易生起来。

以前法王如意宝在佛学院传菩萨戒的时候,都要求僧众摆盛大的供品,很多供品摆在前面供养佛菩萨,供完之后,再开始授菩萨戒。那个时候就比较容易生起来。

阿底峡尊者在传菩萨戒的时候,尊者让弟子把好多供品摆好后传菩萨戒,摆完之后说不行太差了,这个不行,那个不够,又重新摆了好几次才满意,这种情况下才可以授菩萨戒。

因为菩提心(菩萨戒)是一个很清净的善法的功德,如果福报少了不行。我们为什么生不起菩提心呢?第一个是见解上还没有认识到位,对它的原理没有思维透彻;第二个可能是观修的力度不够,打座的时间不够;第三个可能也是因为缺少福德,福报不够。

为什么我们的菩提心会随着学习佛法的实践增长而增长。我们学了若干年之后,有点菩提心的感觉了,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福德增上了,罪业清净了,我们的观修差不多有点相应了。这个时候菩提心可能慢慢地生起来。所以这些因缘是不可少的,要把这些资具作为供养来积累资粮。

(二)正行阶段

真正开始观修菩提心。上师说,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念诵三遍下面这段文字是非常好的,可以帮助自己生起菩提心。

我某某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

“我某某”,某某就是我的名字。“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从现在到成佛之间。因为菩提心不像八关斋戒是从早上到第二天早上之间;也不像小乘的别解脱戒是从现在乃至尽形寿,即什么时候死亡什么时候就舍戒。菩提心是一直到成佛之间,生生世世都要具足。所以他发愿从现在乃至得菩提果之间,乃至于成佛之间。,

皈依诸大金刚持上师,皈依二足至尊诸佛出有坏,皈依离贪寂灭至尊正法,皈依诸众之至尊不退转圣者僧众。

“皈依”,首先也要皈依三宝。有时把皈依上师当成第四宝。皈依四宝或者皈依三宝。因为上师也是三宝的总集,他们都是具有菩提心的,所以我皈依他们。

祈求摄受我为菩萨,祈祷诸大金刚持上师、诸佛出有坏、住地诸大菩萨垂念我。

愿你们摄受我成为菩萨,然后祈祷这些金刚上师、佛、法、僧等等垂念我,下面发愿:

如往昔诸佛出有坏、住地大菩萨为一切众生而发殊胜菩提心

我某某,

就是我自己,

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愿佛及大乘圣僧们,你们以前怎样为了利益众生发了菩提心,现在我也随学你们。学佛就是随佛而学。我自己也随你们行为而学习,也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没有救度的众生,我来救度。一定要有责任心、有一种担当的心,这个大乘的担当是非常大的担当。没有解脱的人我让他们解脱,没有安慰的人让他们得安慰。

安慰有暂时的安慰,究竟的安慰。暂时的安慰是指轮回当中他们没有得到的现在得到利益;究竟的安慰是让他们获得究竟的利益,从轮回当中解脱就叫究竟安慰。“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还没有获得涅槃的,没有获得究竟解脱的,我让他们获得究竟解脱。我们在发愿的时候,要发自内心地呼唤,发至内心地一定发这个愿,一定要利益众生,修行正法。

把这个念三遍之后,开始念发心偈。因为现在我们正行主要是修发心。发心偈可以念诵《开显解脱道》。《开显解脱道》念诵的方法,是从第一个“喇嘛钦”开始念,一直念到发心偈前面为止。下面开始计数,最少要念十万遍偈颂。一边念偈颂、一边观想。

吙!

吙是很惊叹,很稀奇的意思。为什么?因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就是很稀有的事情,是很稀有的心。

如同三世佛佛子,已发最胜菩提心。

如同过去现在未来的佛和菩萨,佛子就是菩萨,就像三世佛佛子,已经发了最胜菩提心,所以成佛了,那么现在我随佛而学。

我亦为度遍天众,愿发无上胜觉心。

我现在也随学你们的足迹,为了利益遍天的一切众生,我也愿发无上胜觉心。一边念诵,一边观想菩提心。这个偈颂要念十万遍,有的时候为了补缺要多念一万遍,总共念十一万遍。

念诵发心偈,也可以念诵龙钦心滴《大圆满前行》的发心偈,就是我们现在《大圆满前行》里面的发心偈:

吙!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以四无量境界而发心。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是说一切六道众生的种种显现,像水月幻化纹一样。水月和幻化纹其实都是显而无自性的,所有的众生漂泊在轮回当中都是显而无自性的,但众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是佛,本来不需要流转,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本性而流转,所以看到这个就生起了难忍的悲心。这个对众生生起悲心的方式,并不是说看到众生一直在地狱、旁生道受痛苦,而是因为众生本来是无自性的,但他们执为实有导致漂泊轮回,徒劳地遭受无义的痛苦,了知了一切众生显而无自性,但是众生执为实有而漂泊非常可怜。

以前在米拉日巴尊者传记当中,马尔巴尊者就跟他的佛母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但是众生不知道自己是佛,还是漂泊在轮回当中,一想到这个就难以忍受。如果天天想着这个我们的眼泪就流不干,为什么?对于真正成佛的觉悟者而言,觉得众生在轮回中漂流太不值了。

每个众生的本性都是佛,就是因为不知道、不了解,然后就在轮回当中像乞丐一样漂泊,本来是亿万富豪,但是他没有树起本性,没有认知自己的身份,所以在街上当乞丐。每个众生其实都具有佛性,都是佛,但就是没人知道自己的本性而在轮回当中飘来飘去,一点智商都没有。所以,对于觉悟者来讲,如果要哭的话,想着这个天天哭不完。这是一个很深的生起大悲心的方法,众生漂泊在轮回当中,完全没有一点意义,完全可以避免。这个偈诵相当于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当中,让我们去观想。

“相续漂流”就是不间断的意思。漂泊在轮回当中的有情,“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因为众生本身就是自证光明界,为了让众生现证本具的自证光明法界,在此之中获得永远的休息,所以以四无量而发心。首先发四无量心,然后在这个境界当中发起成佛的心。

这个偈颂可以用藏音念,不会的话也可以用汉文来念,要念修十万遍。念十万遍偈颂不单纯是一个数字的积累,前面我们在讲皈依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个原理,就是我们在修菩提心上要串修十万次以上,如果没有规定数量的话,也许我们修两三天就觉得已经修很长时间了,可以了,就容易懈怠。但如果有一个数量,我们会觉得今天才修了一万,或者才修了三千还不行。

有的时候我们修法通过一个数量,就有了目标,我们就奔着目标去,达成之后,不行再修一个十万遍,这就容易让我们不懈怠。否则有些道友认为不用数字,反正自己每天念一念就行了,如果不这样记数的话最容易懈怠,好像每天都在念,念多少?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念。但是若有个数量的任务,好像是形式主义,但可以收我们的心。

如果你没个任务、没目标的话,也许本来你今天的目标完成三个小时,比如念三千遍,也可以把今天的任务完成,这三个小时当中你至少在座位上缘发心偈在念诵着。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数字的话,也许只是半小时就觉得时间非常长,反正经常念就可以了,根本不愿再修下去。

有时候记数也是收心的,因为我们现在的自觉性远不如修行有素的人。修行有素的人你不督促他,他也能安住。而我们是初学者,就像狂野的小孩一样必须要管教,不管教放任自由,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那还不翻了天?有理地管教就必须把他摄受到一定的轨道上去修,管教一段时间他成熟了就不用再管了。

什么时候我们菩提心生起来了,佛菩萨绝对不会让我们再念十万遍,因为你生起来了,不用再修了,每天都安住在这个状态之中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状态,所以必须要用数字,用偈颂这种方法。有些人认为不用偈颂是不行的,只是把偈颂当目标也不行,十万次就是十万次的训练,训练什么?训练菩提心。

念诵菩提心一遍就要训练一次观修一次,如果内心当中没有跟上,这样反复训练十万遍。世间当中任何一个动作你训练十万次都会很纯熟的。如果发心训练十万次,认真做的话肯定和以前不一样。菩提心在这十万次的训练当中,就可以逐渐生起来,这是很重要的。

这个观修就是修菩提心,念偈頌是很重要的。我们自己在观修的时候,要真实地把众生利益放在首位,为利益众生而发起修行的心、成佛的心,在这个心态当中念诵发心偈。上师说每天念多少要打个记号,就是要记数。目标是十万遍,今天念三千,我就记三千,第二天再念三千,就再记三千,这样的话逐渐达到十万遍为止。

但是对我们来讲十万遍是最小的基数,并不意味着十万遍念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十万遍念完了还不够的话,必须要重新再修。因为修行不是数字,而是通过这个数字让我们真实地生起菩提心,在菩提心没有生起之前,必须要反复地观修。有时候念偈颂,有时候按照修法的引导观自他平等、自他相换,或者观修慈心、悲心等,或者把慈悲喜舍的心,自他平等的心放在偈颂当中观也可以,下面还会讲到这个问题。这些是正行,用念珠计数是最好的,记数器也行。但是上师们都说最好是念珠,有时候确实不方便的话,用记数器也可以。

(三)后行阶段

念完回向时,观想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为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莲师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智慧无二无别,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在这个境界当中安住,如果我们有大圆满见就安住在大圆满,有等净无二见就安住在等净无二见,如果有空性见就安住在空性。如果什么境界都没有,上师也说就安住在梦境当中,如梦如幻的好像在梦中修一样。在梦中的东西我们觉得不真实的,虽然不真实但是有显现。我们就像在如梦如幻当中修行。如果连这个都没有,就什么都不想也坐一会儿,但这不是空性,只是当前为止算是一个过渡,逐渐地随着我们修行的深入就可以了知这种分别的安住方法,安住之后再念一遍偈颂,这很重要。

向却森巧仁波切 菩提心妙宝

玛吉巴南结杰吉 未生者当生

吉巴年巴美巴央 已生勿退失

恭内恭德培瓦效 展转益增长

这个偈颂,我们自己在修发菩提心当中也会有。像珍宝一样的殊胜菩提心,没有生起的愿他生起,已经生起的不要退失,在不退失的基础上辗转增上。我们在学《入行论》的时候,华智仁波切的科判就是按照这个来的,首先前三品是未生者当生,四五六是已生勿退失,七八九是辗转增长。

我们的菩提心刚开始是没有的,就要让它生起来,生起来之后让他不要退,生起来再退了等于没有生。不退的基础上还不行,还要继续增长圆满,所以这个偈颂要经常念。大恩上师以前讲过有的时候我们做恶梦,或者遇到违缘就念这个偈颂,这个偈颂的加持力很大,或有时要帮助别人也可以念这个偈颂。念完之后就再念后面的供曼扎、金刚萨埵仪轨、上师瑜伽仪轨念完之后这个仪轨就修完了。

如果有时间的话就这样,如果没有时间,直接念诵回向就可以了。有时间尽量按这个仪轨念,没有时间就简单地把上师瑜伽修一次,直接进入一种发心,发心念完念一个回向,有时间就念普贤行愿品,没有时间就念简单的,“文殊师利勇猛智”也可以。

下面是修完菩提心之后,大恩上师给我们的一些窍诀性的指引。窍诀性的指引是说我们在念发心的时候,一边念偈颂一边轮番观想。有的时候我们安住在舍心当中,念菩提心的时候观想一切众生无论亲人、怨敌都是平等的,平等地利益他们;有的时候就换成慈心,愿众生都能得到利益,暂时的、究竟的利益都让他们得到,就安住在拔苦的状态,愿众生暂时的苦都要远离,究竟的痛苦也远离;有些时候安住在喜心状态,众生现在获得的安乐愿他们增长无限,一直保持着这种快乐,这叫欢喜心。

轮番地修,一边念发心偈一边脑海里就把四无量心反复观,其实就是把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反复观,或者把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反复观。所有有关菩提心的内容,在发心的当中都可以观。有的时候观想佛怎么发心我也怎么发心也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思想尽量要放在和发菩提心有关的意念上面,尽量避免胡思乱想。如果这样的话就变成有质量的观修了,这样串习念完菩提心,你会从无到有,真的未生者当生,菩提心就生起来了。这很重要。

否则上师说如果我们只是喊些口号,要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装模作样地说众生好可怜,但是内心当中没有感觉,这样修的利益不大。这样一种空空洞洞的菩提心力度不大。所以我们观修的时候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修行的核心,在发心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去意念。

实在想不起来的,我们就把发心的书放在前面。观慈心,就把观修慈心的书放在前面,一边念偈颂一边看慈心的内容,或者一边看舍心的内容,或者一边看自他平等的内容。一边看书一边念,保持着让自己的思想和念诵同步在一个频道当中。这就避免我们胡思乱想,因为念诵时很容易胡思乱想,有的念一念就跑掉了,想起别的事情去了,如果发现这个情况马上拉过来,拉回到你发心的观想内容当中去,这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一种训练,训练久了之后我们的心也会比较专注。

大恩上师用他老人家自己的显现告诉弟子们,尽量减少琐事。当然,城市里面在家的修行者,减少琐事很困难。如果自己当前的情况允许,可以尽量减少琐事的话,那是最好了。很多世间的事情,如果能够不做最好。白天接触的人、做的事情很多,在观修时这些人和事自动就会在脑海里出现。所以平时有条件的话,尽量减少琐事。看的少、接触的少,打坐时想的就少。尽可能地以简单的思想去缘法义是很重要的。

以前一个道友,白天和其他道友显现上没有什么,就是下象棋。打坐的时候将王出車就出来了。根本不用去作意,棋盘这些都在脑袋里出来了。在这方面也是他们的示现和经验。如果平时杂事想得多,打坐的时候这些就很容易进入脑海。尽量避免琐事和分别念,这是个窍诀。

如果没有办法避免,在打坐之前先坐一会儿,把脑袋清空一下,“现在我修行了,别的事情我不想”。手机也关了,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完。不要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电话进来,就会从菩提心又到琐事中去。这就会容易干扰,虽然你说自己可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无二无别、可以圆融了,但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如果的确很忙,每天的工作、生活、家里的事很多,那怎么办呢?通过数呼吸把心平静下来之后,再开始进入。或者有些修法讲,打坐的时候首先就把思想收回来:收到我的城市,再从城市收到我住的小区,再从小区收到我的房子,再从房子的分别念收到我的身体、我的心里面。这个过程就已经从那种很狂野的分别念当中,逐渐有规律地放在心中,这样平静一会儿,就可以开始修今天的法。否则不做这个准备,上来就修的话,很有可能白天工作、生活的事情,全部在脑海中通过翻滚的方式出现,这样修行的效果可能就会打折扣。

要不然就是早上早点起来观修。这个时候什么都还没有开始,外面的环境安静,还没有接触什么事情,相对来讲脑袋里没有什么多想的。那个时候修行的质量要好一点。

如果晚上回来或做了事情后观修,也用刚才的方法。首先把心从外面带到自己的心里面。我们在这儿坐着、心在外面,这是不行的。要通过技巧把心慢慢地收回来。它是逐层地缩小到心脏里面。这个时候开始观修,心就会相当平静。或者开始数呼吸,什么都不想,只观呼吸也可以让思绪沉静下来,让想法不太粗野。沉静下来再开始观修法义。

把心沉静下来,所观的法义就是法义;心不沉静下来,所观的法义就是世间法,不是法本里的法义。坐了半个小时,观的都是别的,法本里面的一个都没有观。要观那些,不需要打坐来观。有些人想把世间法处理得更精细,通过打坐来观修世间法,这个也不必要。如果要观法义,首先要把思绪暂时清空,然后再缘法义观修就比较容易了。观修尽量减少分别念,这也是上师的窍诀。

而且,上师下面也是讲到,我们修行发心要真实地起作用,必须要修到有感觉。否则虽然修是修了,也发了度化众生的心,但是遇到烦恼对境的时候,总感觉用不上。总会被烦恼、被自私自利的心打败。这就会产生挫败感。刚开始修的时候,挫败感可能是很难得的经历,否则后面的修行也没法在失败中建立比较坚实的修行。世间的磨难是一种财富,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屡战屡败也是一种经历和财富。

关键是不能停,心力要强大,必须要有屡败屡战的思想。这样我们就可以逐渐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让自己强大。不能破罐破摔、不能就这样放弃。这个从某些方面来讲,也是正常的阶段。

连释迦牟尼佛老人家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估计也和我们差不多,修菩提心时估计会经常生起烦恼。刚开始也都是一样的。但是坚持修下去他就成佛了,修到中后期的时候就不会困扰了。很多困扰就是在早期,因为刚刚入道,很多东西不熟悉,自然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关键是要坚持,缘着勇气和信心很重要,一定要坚持下来。如果这一两年里,每天观修菩提心都没有感觉,那就想一下,“无著菩萨十二年啥感觉都没有,我现在修两年还差十年,还有上升的空间...”我们就应该这样想,他老人家十二年连一个善梦都没有,所以我现在还不够。他老人家可不是白天工作、晚上修半小时的菩提心,而是除了托钵化缘之外,全天都在修菩提心。十二年都是这样,我们现在还差得有点远。就把这个故事拿出来安慰自己,也是可以的。

无著菩萨这样示现,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如果有的人修行很长时间都很挫败,就想一下无著菩萨的公案,这也是给我们留下一个例子。让我们觉得自己还可以,不能放弃、还是有希望的。刚开始的确是这样,我们要致力于让自己生起这种感觉,就可以对治烦恼。

还有一个问题后面还要讲到,观修菩提心一定不要泛泛地观:一切众生我都要利益。修的时候觉得啥问题都没有,认为自己生起菩提心了。一切众生都要利益,这个时候的众生,是脑海里面的总相众生。我要利益这个总相众生很容易,或者所有的众生伤害我都能忍。因为这只是脑海里的总相而已。

但我们不能总泛泛地这样观,必须要缘一个众生、一个众生地观修。比如,观悲心的时候,把最可怜的一个众生放在前面,观修他很可怜。修持慈心的时候也要这样。每个修法都是把一个有情放在眼前观,千万不要观一切众生。泛泛地观的话,很容易让我们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已经有了菩提心了。但是一遇到众生、一对一单挑的时候马上就失败了。遇到这个事情不行,遇到那个事情也失败。泛泛地菩提心没有力量。所以必须单个众生地观修。把这个修纯熟了,再扩大范围。把亲人、怨敌、中等人都修了之后,这样缘单个的众生修的菩提心,是比较有质量的。

修完下座之后也很重要。遇到人的时候、遇到事的时候,不要马上把上座的感觉抛掉。下座才是真实开始修菩提心了。前面上座的时候,只是为了遇到对境做心里准备,现在真实地遇到了张三或者李四的挑衅,这个时候就该修菩提心了,的确是这样的。因为很多师父、大德说,真正的修行是从下座开始。

座上是为了下座做准备的,如果在座上不准备,下座可能就会失败。但是你在座上修好了,下座会遇到张三李四,和自己的利害有关系。脑海里的那个众生是没有利害关系的,所以我可以在脑海里面对他修安忍。所有的众生伤害我、我都可以修安忍、堕地狱也不要紧。但是下座之后面对的这个人对我们有利害关系,这个时候我们就经不起考验了。就好像一个笑话讲的,“如果有一个亿的话,愿不愿意捐给众生?我愿意捐。如果有一百块钱,就不会愿意捐。为什么?因为这一百块钱是我有的。”

当我们上座观修时,一切众生是空洞的范围,都可以忍、都可以利益。但是,在遇到单个人的时候,这个时候就真正地会伤害我的利益了,思来想去就还是恢复以前没修菩提心的那种世间状态来对付他,因为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这样也就完了。所以说,菩提心是下座开始修的。和你的利益有关了,你就必须要在这个时候修安忍、修菩提心:他伤害我,但我要利益他,就用利益他的心来修。只有这样修的心才是稳当的。

这样修成后,不管面对任何一个众生,都能够安住。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就是对一个一个众生地修好的。对一个众生修好了,就相当于对一切众生都修好了。

如果泛泛地对一切众生都修好了,可能对一个众生都修不好的。必须要对一个众生修好,尤其是对身边每天接触、实际交往的人修好了,相当于对一切众生都能修好。对我们有利害关系的,总是我们能接触到的人。所以这些方面修好了,你不接触到的人肯定也能够利益他,还是用菩提心对待他。不管换任何人,我还是全都用菩提心对待。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对一切众生修,但是也已经对一切众生修完了。

如果是泛泛地对一切众生修好了,实际是对一个众生都没有修好。菩提心会失败,原因就是这样。所以这里面修的时候,让我们观修要落在实处,而不是泛泛地观。

上师说,哪怕是对一条小虫,都要这么认真、殷重对待。因为小的众生你都能这样对待,大的众生你还是可以对待。这样的话,心就会非常地柔软、非常地慈悲、善良。

我们一个一个众生观修的原因是要落在实处,而不是泛泛地观。上师说哪怕是对一条小虫,都要认真、殷重地对待。对待小的众生都能这样,那么大的众生也可以,心就会非常柔软、慈悲、善良。遇到实际情况就用的上,否则我们的修心就是虚的。

要下功夫调伏自己的心,调到什么程度呢?不管换任何人——喜欢自己、伤害自己、不认识自己,都是一视同仁对待。修心必须一个一个次第地修下来,把心转变成对所有众生全都是一样。不管是认识或不认识的,中国人或外国人。哪怕自己留在后世,心还是不变,对一切众生深深地产生慈悲的心,这时就有了菩提心的味道。所以菩提心能对治与调伏我们的烦恼。

最好是闭关专修,不行的话,也可以是散念、散修的方式。通过训练,遇到任何众生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利益他,这是上师在讲记中讲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如果我们这样修行,菩提心逐渐地也可以生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观修菩提心时,还是分别念的修,没让我们安住在无分别智。安住空性智慧很困难,但是菩提心相对容易。转变自私心、生起利他心,毕竟是有对境的,在某种原则去观修还是容易的。安住空性是有点困难,这也是一个次第,先修习生起利他心,然后再去观修菩提心,这必须要了知。

观修的功德很大,上师也讲了,如果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功德在亿劫中都说之不尽。经典上讲,如果赞叹菩提心,所有的功德“经于多亿劫称赞不能尽”,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的功德,亿劫中都说不尽。因为所缘境大,缘一个众生生起利益会得到的功德,缘十个人做了利益,功德就翻十倍。现在我们发菩提心是缘无量无边的众生,功德没有办法衡量,的确一劫没办法宣讲尽。

有时候我们稍微安住、意念一下:今天为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这一念就生起了很多功德,善根已经种下去了。最后回向的时候是为了利益众生,也会产生很大的功德,何况是真实地在一座当中念,或念十万遍发菩提心,功德利益就非常大。

如果真实想要获得大的利益功德,必须心量要大。菩提心就是训练我们的心量扩展到无量无边的修法。如果我们真实达到了、生起来了,就相当于汽车开上了成佛的快速路,接下来只要在高速公路上飞奔就好了。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仍然还是在缓慢的路上、在城市里面红灯、绿灯、塞车,堵得慢慢地行走。所以要致力于生起真实的菩提心,没生起是很困难的。

关于菩提心的价值、加持力,有很多专门讲菩提心功德的经典、论典,我们可以看。一定要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法王如意宝也讲了,一个人在相续中生起了愿菩提心,就不会堕恶趣。死亡的时候,相续中有菩提心,绝对不会堕恶趣。在《修心七要》的讲记中,如果一个人通过自他交换的方式死去,是最好的往生极乐的方法,绝对不可能堕恶趣的。

平时我们致力于在呼吸中训练菩提心,一呼一吸之间串习菩提心。在等车时,训练呼气时把善根功德给众生,吸气时把众生的罪业、痛苦吸入,由自己来承受。如果我们懂的话,这样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菩提心,可以增长无量无际的殊胜大乘道的功德。

所以上师最后总结,最好是以保质保量的、闭关的方式修菩提心。如果条件不具足,尤其是现在很多道友学佛后马上就学加行,可能还没有什么基础。要这些道友保质保量,要求也有点高,因为相续中很多保质保量的因素还没有集聚。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上师的意思也是先把十万遍的数量完成。完成数量也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完成之后再慢慢地把质量提高。

随着学习佛法的福德、智慧资粮的增长,念修发心的资粮也会增长。如果没有资粮,保质保量是做不到的。怎么保质保量呢?保质保量是要如如不动地安住,我们做不到。这个阶段要保质保量真是难为我们了,佛陀也不会这样要求。

刚开始我们尽量有多少见解就用多少,先把数量完成,能够闭关就闭关,不能闭关就散念。在坐车、做事、有间歇的时候都可以念,养成一个习惯非常好。即便这个过程中,偶尔生起、夹杂了自私自利的念头,也会有利益。

为什么有利益呢?有些时候我们发菩提心会很沮丧,又夹杂了很多自私自利的念头,的确是离高标准还很远。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是进步的标志。为什么是进步的标志呢?因为以前没有发菩提心时全都是自私自利,现在发现自己生起了自私自利了,这就是转变。自己在很长时间安住,有意识地利他过程中,生起了自私自利的心,这个和以前全部是自私自利的心相比,哪个是进步呢?当然现在进步多了。不是因为生起了自私自利心而高兴,而是因为自己现在观菩提心、利他心的过程中,夹杂了一些自私自利,而不是纯粹的自私自利。

有时候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有时候我们会陷入沮丧,觉得修的很差,但是换个想法会让我们振奋一下。佛陀、上师们让我们的修行永远都不是飘飘然。如果我们修行飘飘然,他们就会打压一下,“你这个不算什么,你离谁谁谁的境界还远得很。”当我们很沮丧的时候就说:“你还可以,你还不错。”

我们要保持比较平衡的状态,平静的心态修行佛法是最标准的。如果是大喜大悲、过于飘飘然,就不知道佛法的本意。过于沮丧也不行,永远让我们保持中道。为什么有时要打压、有时要鼓励呢?我们凡夫人还驾驭不了自己的思想,不知道修法的精髓,上师看到我们飘飘然的心就会打压一下,让我们很高的心下来。这个高是虚高,不是真实的高,打压下来保持在平衡状态;太沮丧的时候就会鼓励一下。反正就是扶着我们慢慢地走,直到成熟了,上师就把我们放了,又去接引另外一批众生。我们可以在下面慢慢地继续修行,上师可以放心地让我们自己去修行。

能够保质保量最好,不能就先把数量完成,或者偶尔夹杂一些自私的念头也可以,有很大的意义。总而言之肯定是比不修利他心要强得多。只是念偈颂没有观修也比不念好;念诵过程中都在胡思乱想,也比不念好,这个都是可以的。

随着我们修行的进步,我们的状态也会进步,上师也是鼓励我们、要求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好好的。在下堂课我们要正式开始讲正文,还有在这个过程中好好修习菩提心,念诵发菩提心。念不动就要想发心功德那么大,即便是为了得到功德我也要修,让自己修下去就对了。就怕停止,停止的话什么都得不到。不停止至少可以得功德,如果停止了连功德都没有(停止的话也不起作用)。不管修的好还是修不好,应该坚持修下去,我们慢慢的来,水到渠成的方式最好了。

今天这堂课讲完了,为什么学菩提心、提前学修菩提心或者关于修菩提心的方法,也是辅导完了。下堂课我们就讲正行。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