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大车疏》第 4 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说论义分了十三个科判,现在讲“暇满难得”。“总说暇满难得”分略说和广说,略说已经讲完,今天开始讲广说。

乙二(广说暇满难得)分八:一、宣说十八暇满;二、虽得暇满然无可信之理;三、劝勉勤于正法;四、今当精进之理;五、暇满难得之理;六、今若不勤则受轮回之苦;七、暇满为诸法之依处;八、宣说暇满难得之比喻。

以上系统介绍了暇满难得的道理。

丙一、宣说十八暇满:

八种闲暇和十种圆满加起来是十八暇满。如果具备了这十八个条件,就是暇满人身。所以,观察十八暇满的意义在于判断有没有具备这十八种条件。

首先讲什么是“暇满”,“暇”是闲暇、空闲,无暇指无有空闲;满是圆满,分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空闲指有时间修持佛法,而不是指像世间人天天有空闲晒太阳或做非法之事。八暇和八无暇是指八种空闲和八种无有空闲。

何为闲暇与圆满?吾者未生三恶趣,

边鄙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及喑哑,

远离一切八无暇。为人根足生中土,

业际无倒信佛法,具足殊胜五自圆。

值佛出世与说法,正法住世入佛门,

善师慈摄五他圆,即是十八种暇满。

自己具全之此时,当诚精勤修解脱。

“何为闲暇与圆满”?无垢光尊者通过问答的方式来解释闲暇和圆满,分三部分作观察。

“吾者未生三恶趣”,现在我们生于人道,已经摆脱了三恶趣的身份。三恶趣属于八种无暇。如果生于三恶趣中,就没有闲暇修持佛法:在地狱中,感受非常强烈的寒热痛苦;在饿鬼道中,感受非常猛烈的饥渴痛苦;在旁生道中,经常彼此侵害或被其他旁生所吞噬,或者被人道众生所杀害。

“边鄙邪见长寿天”,“边鄙”指边鄙地、边地,是没有四众弟子游行之处。有佛陀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及男女居士)的地方称为佛法中土,没有四众弟子的地方称为边鄙地。

邪见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来讲,只要内心中有实执、承许,都叫邪见。这里不是指了义的邪见,是无世间正见的意思。世间正见就是对于六道、因果、解脱等方面有所承许。如果内心中持无因果、无解脱见等常断见,就称为邪见。

长寿天的标准定义是指第四天旁的无想天。外道修持无想定以后果报成熟,就会转生于长寿天。除了开始入定前和最后一刹那出定的有心作意外,中间很多大劫都处于无想定中,根本没有闲暇修持佛法。

“佛不出世及喑哑”,佛出世称为明劫,不出世称为暗劫。明指光明,暗指黑暗。如果佛陀不出世,世间上连佛陀、三宝的名字都没有,如何修持佛法呢?

“喑哑”有两种,一种为意根喑哑,无论上师、善知识如何开示都无法接受一点一滴的正教,非常愚笨;另一种为语言喑哑,不具备舌根,没办法读诵或依文解义。广义来讲主要指眼根、舌根、耳根等诸根不具,无法如理地闻思圣教。

“远离一切八无暇”,处于三恶趣、边鄙地、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和喑哑这八种境地,称为八无暇。相反,远离一切八无暇称为八种闲暇。我们都已经远离八无暇而获得了闲暇:没有生于三恶趣和边鄙地,因为汉地、藏地或者佛学院都是四众弟子游行之处;承许前后世和解脱,安住在世间正见中;没有生于长寿天;生于明劫;诸根明利没有生于喑哑。

下面观察自圆满和他圆满。二者的差别:自圆满是自己具备的,他圆满需观待他方因缘。如果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具足,就可以顺利地修持佛法。首先观察五种自圆满:

“为人根足生中土”,为人,生于人道。人的身份才最堪能修持正法、可以感受苦乐、诸根明利、知道取舍,而且堪为别解脱戒的所依处。人身是最具圆满的。四大部洲中南赡部洲的人身最具圆满。我们生于南赡部洲,所以这个条件已经具备。

“根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等五根具足。这样就可以堪能接受圣教。如果眼根不具备,就无法看佛像、看经书,难以圆满地修持佛法;如果耳根不具备,就无法了解善知识宣讲的佛法,而且上师三宝的名号也无法入耳,无法做取舍之道;如果舌根不具备,就无法读诵及交谈、讨论法义;如果身根不具备,就无法作为圆满别解脱戒的所依;鼻根在作为圆满的必要条件时,表现的没有其他四根那样明显。当然,如果有鼻根,就可以缘香做供养。

“中土”有两种,即地域中土和佛法中土。地域中土是以印度金刚座为中心的印度圣境。那里是佛陀出世,诸大德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地方。只要有佛法存在的地方,就称为佛法中土。我们没有生于地域中土,但生于佛法中土。

“业际无倒信佛法”,业际颠倒指行持非常严重的罪业、生起很大邪见,或生于屠夫、妓女等种姓和正法相违背。处于业际颠倒中是不堪能修持佛法的。抛弃了这些不正当的邪业称为业际无倒。只有业际无倒才可以顺利修持佛法。

“信佛法”,信仰佛法,对佛法具足信心。如果对佛法不具备信心,即使周围充满了殊胜的佛陀、菩萨或大乘善知识也没有意义。佛陀在世时,舍卫国中一部分众生对佛陀有信心;一部分众生平等看待;剩下一部分众生不仅无信心且持有邪见。所以,即使佛陀住世、就在身边,如果对正法没有信心,仍然无法趣入修持之道。现在我们对于佛法都有信心,但它是坚固的胜解信还是闻得生信,还需要观察。刚开始也许是闻得生信,但通过在佛学院听闻并修持佛法,就会逐渐转变为胜解信。知道了要对佛法生起信心的道理后,就可以从相似转变成真实的信心。

“具足殊胜五自圆”,如果具备五种条件,即具足了殊胜五自圆满。

下面讲五种他圆满:

“值佛出世与说法,正法住世入佛门,善师慈摄五他圆”,

第一,“值佛出世”。如果佛陀不出世现证大菩提,就不会有圣教,当然也无法入佛门修持。第二,宣讲正法。佛陀已经三转法轮,这个条件也具备。第三,“正法住世”。佛陀说法后,如果正法住世期限已经圆满,即前佛的教法已经隐没,后佛的教法还未出生,就称为圣教空世。该时,佛法已经不住世了。现在我们处于佛法住世的阶段,此条件圆满具足。

第四,“入佛门”。虽然佛法住世,但如果不入佛门,仍然没有办法获得调化。对于这个条件,我们可能容易生起疑惑:既然是自己入佛门,为什么不归入自圆满而属于他圆满呢?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两种圆满都要观待自己和他方的因素,只是相对而言,自圆满中需要观待自己的因素更多,而他圆满中需要观待他方的因素更多。首先要具备佛陀出世、说法和正法住世的条件,自己才能入佛门。虽然也有自己的因素在内,但主要还需观待他方因缘,所以属于他圆满。

第五,“善师慈摄”。入佛门后,如果被邪知识所摄受,自己的相续就会遭到彻底地毁坏。所以,入了佛门并不是万事大吉、一了百了,还必须遇到殊胜的上师、善知识,而且要被慈悲摄护并教导取舍之道。我们现在已经入了佛门,而且被大恩上师慈悲摄受,所以这五个条件全部圆满了。

“即是十八种暇满”,八种闲暇和十种圆满归纳起来就是十八种暇满。

“自己具全之此时,当诚精勤修解脱”。圆满具备这些条件,生起很大信心、欢喜心的同时,应该如何利用这样的暇满人身呢?无垢光尊者教诫我们:应该善用人身,非常虔诚、精进地修持解脱道,千万不要虚耗。

理应深思颂词中所说之义。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思考颂词中所讲的含义,并一一和自己的相续作对照。

如何思维呢?《婆罗门嘉畏住杰传记》中云:“脱离八无暇难得,获得人身亦难得,具足暇满亦难得,佛陀出世亦难得,诸根具全亦难得,听闻佛法亦难得,依止正士亦难得,值遇真实善知识亦难得。”

“脱离八无暇难得”,能脱离八无暇非常难得。堕于八无暇的因缘很容易产生,而出离八无暇的因缘则难以具备。比如,堕入三恶趣是非常简单的。无始以来我们的相续中,贪心、嗔心、嫉妒心、骄傲心和愚痴无明的心已经安住,不需要观待任何因缘就可以任意自在地生起,从而任意地造恶业而堕落到恶趣中,无法从三种无暇中脱离。所以,堕入八无暇非常容易,而脱离八无暇很难得。

“获得人身亦难得”,获得人身非常难得,必须要修持五戒十善的善法。

“具足暇满亦难得”,在获得一般人身的基础上,想要获得暇满人身更加难得,因为条件更加不容易具备。获得人身需要修持五戒十善,而获得暇满人身则必须观待三种因缘:

第一,要修持五戒十善。

第二,要精进地修持布施或供养等善法。否则即便得到人身,也无法自由自在地修持正法。现在我们能够出家或在佛学院听闻佛法,说明以前一定修过布施的善根,否则无法具备钱财、衣食等修法的顺缘。如果为了寻找修法的资财到处奔波,就会浪费很多时间,也非常有可能造恶业。

第三,再再回向发愿。如果修持五戒十善和具备布施、供养等善根却不发愿,最后不一定会获得暇满人身。世间的富翁,因为前生修持五戒而转生为人,又因为前世做布施而今生资产富足,但由于没有发愿回向印持,则不一定获得暇满人身。所以,要具足暇满的条件是非常困难的。

“佛陀出世亦难得”,佛陀出世很难得。通过学习《前行》知道,明劫和暗劫交替出现,一个明劫之后往往跟随很多个暗劫,几百个暗劫过后才又是一个明劫,然后又是几百个暗劫。所以,佛陀出世非常难得。为什么呢?佛陀的智慧、大悲虽然周遍一切,但出世与否还必须观待所化众生:某一方所化众生的善根成熟了,佛陀在他们面前才会示现化身;如果这些众生的善根不具备,佛陀的大悲心也无法显现。这并不是说佛陀的慈悲、智慧不够圆满,而是众生的因缘不具备。比如,明月、太阳恒时挂在天空,但它们的影子是否可以显现,则需要观待地上的水器。如果水器清净、圆满、没有破漏,影子就会显现;如果地上根本没有水器,影子则无法显现。所以,众生的善根成熟,佛陀就会出世;众生的善根不成熟,佛陀则不会出世。众生的善根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积累圆满的,很多众生以任运自在的方式行持恶业,善根很难具备。因此,佛陀出世很难得。

“诸根具全亦难得”,作为人,诸根都具全很难得。如是果必须要观待如是因:要具备明利的眼根、耳根、舌根乃至身根,以前就不能做这方面的恶业,只有做善业才能获得诸根具全。从满业方面讲,如果自己曾损害过众生,或者曾吹过佛前的灯,今世就可能眼睛失明。这样,诸根缺漏就具备了。因为前世很容易造恶业,今生中要获得诸根具全很难。

“听闻佛法亦难得”,如果没有具备很大的善根因缘,要在今生中听闻佛法,也是非常难得的。虽然现在有很多佛教徒,但其中真正能如理如实听闻正法的有多少?这是非常少的。虽然正规道场恒时不断地讲经说法,上师仁波切也通过网络慈悲开示,让很多众生得以听闻佛法,但和所有众生的数量比较起来,这个比例仍然非常非常少。所以,听闻佛法的人非常难得,因为善根难以具备。

“依止正士亦难得,值遇真实善知识亦难得”,正士和真实善知识表面看差别不大,正士也是善知识,善知识也是正士。但真实善知识的条件可能更高:真正能引导弟子、相合弟子的根性来传法和做加持,才称为真实善知识,而正士只是一般的善知识。这是我个人的分析,不一定正确。

要想遇到善知识,不发愿不行。平时回向“生生世世不离师”,就是在为以后值遇真实的善知识做发愿和回向。如果以前没有这样的发愿和回向,今生不一定能遇到真实善知识。如果以前遇到善知识时,没有如理如法地承侍,以后生生世世中也可能值遇不到善知识。所以,在遇到善知识或在善知识座下听法时,应该抛弃邪见,尽量不要扰乱善知识的心。否则,做了这些不善业,以后就很难再遇到真实的善知识了。

如果转生于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当中,则为痛苦所逼迫,因为身体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三恶趣众生主要是身体方面的无暇:地狱众生恒时感受寒冷和酷热,身心无间断的被痛苦所逼迫,没有闲暇修法;饿鬼因为以前所造悭贪恶业的增上,所转生之处的外境和内心相续已成熟而无法找到饮食,每天、每一刹那都在为饮食奔波,哪有时间修法呢?旁生的身份无有自在,也没有闲暇修法。所以,转生于三恶趣中,身体无有闲暇。

喑哑之人不具备知言解义的能力,因为语言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喑哑主要指舌根不具备,有些人是哑而不聋,但很多时候都是又聋又哑。既不能接受善知识的法音,也没有解释说话的能力,更没有办法念佛和念咒,只有用眼根看佛像可以种些善根。因为没有耳根,无法听法,无法理解取舍之义,所以无有知言解义的能力,故因语言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长寿天无有修行正法之想,也就因心识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长寿天主要是无想天。安住在无想定中很多劫,而出定时又马上要堕落,所以只有两个阶段有心识,刚入定和最后出定的时候,除了这两个作意之外,中间都处于无想定中,根本没办法专注于正法。《道次第广论》中也把欲界天包括在无想天中,因为欲界天过度享乐,心耽著于外境五欲而无法修持正法。我们可以这样比度,在人间生活条件过好、福报过大的话,有时就会耽著于五欲和外境,一旦开始享受,道心不退失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欲界天也无有修法之想。整体来讲,欲界天无法修法,但不像长寿天那样绝对。佛出世的时候,也有很多欲界天人值遇佛陀而证果。

虽有修法之想,但若生于佛不出世、无有正法光明之暗劫中,也不可能修法;

虽然有修法的想法,但如果佛不出世、无有正法光明、连三宝的名号都没有的话,因为没有修法的所缘,自己的心识仍然无法趣入到佛法中,所以也属于无暇。

虽有正法光明,若成为无有入佛门之心的边鄙野蛮人,也不会修法;

边鄙地指无有正法的地方。现在南赡部州的很多地方都属于边鄙地,在那里听不到三宝的名号。据说在中国很多偏僻的地方,也有从来没见过出家人、佛陀圣像或从未听闻过圣教的情况。目前,虽然在整个世间有正法光明,但也有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听闻过佛陀的名号,没有佛陀的四众弟子游行。所以,这些边鄙野蛮人的心无法趣入到佛法中,也不会修法。

虽然想入佛门,但如果成了堕入增损之边的邪见者,则无有修持正法的机会,这四种人因为意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增损”指增益和损减,增益见主要指常执,损减见主要指断执。如果自己内心中的常断见非常严重,虽然想入佛门,但是没有修持正法的机会。如今,有些已经皈依的佛教徒中也存在这种情况,或者有些人虽然想入佛门,但因为内心中的执著见非常严重,总认为佛法没有自己以前学的知识殊胜,对佛法的内容经常产生怀疑。这样有邪见的人没有真实修持佛法的机会。

“这四种人因为意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前面讲的长寿天、出生于暗劫、无入佛门之心和邪见者等四种人,因为意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因此,转生于八无暇处的众生由于被各自恶业所系而无有修法之机会或缘份。

处于八无暇的众生,因为以前没有造值遇正法的因缘,又被各自的恶业所系缚,根本没有修法的机会。我们现在虽然有修法的机会,但若不如法而行持,就如同无等塔波仁波切所讲:如果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现在我们没有转于无暇处,在修行佛法时颠倒因果,或没有如理如实地修持,以后就非常有可能再转生于无暇之处。所以,已经离开无暇的时候必须要精进。

关于此理,《汇集经》中云:“断除八无暇,恒时得闲暇。

《汇集经》中也这样讲:我们平时要断除八无暇的因,恒时为获得闲暇而修持正道。

《般若八千颂广释》中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鄙蛮人长寿天,邪见不逢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

这里的内容前面已经作了解释,不再多讲。

《亲友书》云:“执持邪见转旁生,投生饿鬼堕地狱,无有佛教于边地,转成痴哑野蛮人,长寿天生任一处,此等即是八无暇,远离此等得闲暇,为不转生当精进。”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八无暇,得到了闲暇人身,应该为了以后不再转生于八无暇处而精进。是不是以不转生于八无暇处作为我们的终极目标呢?不是的。因为转生于八无暇就无法继续修法而获得解脱,只有连续转生于闲暇处才有可能具备生生世世行持佛法的条件,所以龙树菩萨的教诫“为不转生当精进”并不是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获得解脱、获得佛果度化众生。但在此过程中,一旦转于八无暇处就无法修持佛法,所以为了不转生于八无暇,我们现在必须要谨慎精进地修持正道。

所谓的圆满,《月藏经》中说:“具足十种功德之人即是圆满。

对于“圆满”有不同的解释。全知无垢光尊者首先引用《月藏经》来宣讲其一,然后再对照本论的颂词来宣讲另外的解释。

何为十圆满?即断低劣种姓,不愚痴,诸根不缺,生为男身,相貌端严,不贫穷,不受欺凌,声音悦耳,众人喜见……。”

这里引用了九种圆满。

第一,断低劣种姓。总的来说,转生于低劣种姓难以修持佛法。低劣种姓主要指屠夫、妓女或造恶劣事业的人。按照以前印度的传统,事业祖祖辈辈相传,生在家族一定要做。如果从小父亲就教导应该怎么杀猪或者做恶业,开始熏陶这些邪见,就很难以真正地修习佛法。所以观待来讲,要生于好的、优良的种姓之中。

第二,不愚痴。如果意过于愚痴,见到佛像就不知道礼拜,见到善知识不知道恭敬,见到取舍之处也没办法作取舍。

第三,诸根不缺。不愚痴主要从意根方面来讲,诸根不缺主要从五根方面来讲。如果诸根缺失就没办法圆满接受圣教。

第四,生为男身。虽然从本具佛性和能够发出离心而修法的角度来讲,男身、女身差别不大,但从世俗缘起层面来看,二者仍有很大差别。如果所依为男身,心意稳定而且有力量,就不会飘来飘去,行于世间也无有畏惧。而女身的心意通常变得较快,同时受到很多条件的逼迫,不是很自在。比如佛陀考虑到男身、女身的差别,开许男众修行者一人住山,但未开许女众。男众一人住山的违缘较少,而女众一人住山,对自他都会造成很多违缘。

第五,相貌端严。相貌端严和学佛有什么必然联系呢?曾经有无量无边相貌丑陋的人获得证悟,也有很多相貌端严的人最终堕落。但从相随圣道或者缘起的角度来讲,二者还是有一定关系的。相貌端严证明以前修持过正道和善法。如果修忍辱等戒律或布施等善法较多,今生中就会感受相貌端严的果报。如果相貌丑陋,也可以间接推知以前行持过某种恶业,相续中也许还存在着某种习气。这是一种推断,但不是完全的标准。另外,从世俗的缘起规律来讲,相貌端严可以成为修行佛法的顺缘,容易被善知识所摄受。相貌端严的人能够令人看了生起悦意心,善知识虽然属于佛地,但因显现上随顺凡夫,所以比较容易摄受相貌端严的人。我们可以观察佛教杂志上的一些图片,大和尚身边的侍者都是长相端正、眉清目秀的,几乎很少丑陋的外表。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也记载,因为尊者长得非常端正,所以很多善知识都对他非常欢喜。

当然这不是必然的,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的相貌不是很端正就认为没有修法的机缘。据记载,全知无垢光尊者和布顿仁波切的显现不是很端严,但他们是遍智、全知。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大德、善知识都是化身,是以自己的愿力而不是因为以前没有修忍辱的业力而导致相貌不端严圆满;而从凡夫角度来讲,相貌是否端严与修法是有一些联系的。不过若能心向于法并猛烈修持,这也不是必然的障碍。

第六,不贫穷。贫穷的修行者每天都要去化缘,修法的时间必然减少。相反,如果有很多施主或者资具比较圆满,就可以安心办道。

第七,不受欺凌,没有转生为别人的欺凌处,比如仆人。如果转生为仆人,就会恒时受到主人的欺凌,身心不自在。如果想修法的时候主人不开许,身体受到限制,同时作为初学者心也不堪能,就无法圆满修行。

第八,声音悦耳。如果声音过于粗恶,自己唱诵或他人听起来都不是很舒服。如果声音悦耳,念诵梵呗或赞诵时,因为他人欢喜也可以引生出很多福德。

第九,众人喜见。如果众人喜欢见到,同行道友和施主也是喜见的,这在很多角度来讲都是顺缘。

以上是《月藏经》中讲到的圆满。

但此处是指《宣说十二圆满闲暇经》中所说的:

本论不是按照《月藏经》中所讲的暇满条件,主要是按照《宣说十二圆满闲暇经》中所说的。

“获得人身、生于圣境、具足诸根、业际无倒、信仰佛教五种自圆满;佛陀出世、宣说佛法、正法住世、趋入佛门以及他人慈爱行法者五种他圆满。”他人慈爱是指有善知识慈悲摄受引入佛法。

按照宗喀巴大师《广论》的观点,“他人慈爱行法者”指施主乐意资助修法。所以,“他人”可以理解为施主,也可以理解为善知识。

十二种圆满是加上两种分基而算的。

前面只提到了十种圆满,为什么说《宣说十二圆满闲暇经》呢?十二种圆满的说法是加上两种分基,即自圆满和他圆满。属于自圆满的五种法加上自圆满,属于他圆满的五种法加上他圆满,一共是十二种圆满。

《续释》云:“转为人身根具生中土,业际无倒具信五自圆,导师出世说法法住世,趋入佛门师摄五他圆。”

这是引用《续释》的观点来讲解圆满。

“暇”是本体,“满”是特法,犹如青莲花与其蓝色一样。

闲暇和圆满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一个是本体,一个是本体上具备的特法。闲暇是本体,圆满是特法。为了便于我们了解,全知无垢光尊者作了比喻,青莲花与其蓝色。有时我们认为青和蓝是两种颜色,但在很多注释中青和蓝是不分别的,这里也一样。整个青莲花是本体,比作闲暇;青莲花具备的别别的蓝色即特法,比作圆满。远离了八无暇的基础上又具备了十种特法,合起来就称为暇满。

《中般若经》云:“转成人身尚难得,何况暇满皆具足?”

转为一般的人身尚且非常困难,何况要具备暇满人身呢?

丙二、虽得暇满然无可信之理:

虽然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但许多人因贪执世间的少许安乐而令其虚耗。

讲了十八暇满之后,这里进一步教导我们:得到了暇满难得的人身,是不是就一了百了了呢?实际上,人身也不可信赖:如果善巧地使用,以后还可以再度获得人身;如果因为贪执世间安乐而令暇满人身虚耗,后世中不一定能够得到暇满。

倘若此生未修利,后世不闻善趣声,

业力所牵堕恶趣,长久流转于其中,

不知取舍入邪道,漂于无边轮回中。

这里讲没有善巧利用暇满人身的巨大过患。“倘若此生未修利”,“利”指利乐、利益、大利或大义。如果今生获得了暇满人身,却没有修持有利于今生后世的暂时和究竟的善法正道。“后世不闻善趣声”,后世就没法听闻善趣的声音。如果连善趣的声音都听不到,更何况转于善趣呢?是不可能的。所以,根本听不到善趣的声音,也转生不到善趣中。“业力所牵堕恶趣”,通过自己的恶业力牵引,后世会堕到恶趣中。“长久流转于其中”,在很长的时间中流转于恶趣。

“不知取舍入邪道,漂于无边轮回中”,因为在恶趣中很难进行取舍,只能又入于邪道中,从邪入邪,从恶入恶。转于人身尚且难于取舍,那么转于愚痴呆笨的旁生、被报障所障的饿鬼或地狱众生,就更无法知道如何取舍了,就像龙树菩萨《亲友书》中所讲“从暗入暗”,从一个暗处又入到另一个暗处,很长时间中漂于无边的轮回。

即使在恶趣中待了很长时间后,通过以前剩余的善业力又转于善道,但因为行持恶业非常多,依靠等流果转于善道后仍然喜欢造恶业。我们可以观察很多世间人,虽然得到了人身,但是对杀生、偷盗、邪淫和欺骗众生等恶业非常有兴趣,也很善巧。这说明相续中等流的习气相当严重。继续造恶业,下一世又会堕入恶趣中形成恶性循环,在轮回和恶趣中漂来漂去无法获得解脱。

自己此生幸得人身,如果未修持有利之正法,则将随业力所牵而转于恶趣中,到那时仅仅连善趣的声音也听不到,更何况说获得善趣呢?

今生得到了人身,应该了知暇满难得的道理。虽然字句非常简单,但学习后如果没有内观,没有将暇满难得的教义和自己的相续结合,就是一边听法一边造业。相续中本来就具备很多恶业,得到人身后没有修持反而懈怠的话,不仅以前的恶业无法清除,现在又开始造新业,二者相加,以后必将随业力所迁而堕于恶趣。到时连善趣的声音都听不到,何况是获得真实的善趣呢?

《入行论》云:“凭我此行素,尚不得人身,徒恶无善行,

“凭我此行素”,凭我现在的所作所为,下一世连人身没办法保住。“尚不得人身,徒恶无善行”,如果下一世得不到人身,就只剩下恶业而没有善法可以行持。

以旁生为例,牦牛或鸟雀有没有做过一次善法呢?没有见过牦牛做顶礼或鸟雀做念诵的。按照世间的缘起,没有修善法就无法得安乐。一方面相续中具备贪嗔痴,一方面又为了保护亲友或打击怨敌造了很多恶业,这一世旁生的身份失去后,下一世很明显还是堕于恶趣。

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恶趣众苦逼,彼时复何为?”

现在我们具备了行善的因缘,但因为我执或没有精进、没有好好思考而痛下决心修持善法,到最后恶趣众苦逼迫时,我又该怎么办?那时就没办法了。所以,每个道友在自己头脑非常清晰时,要观想除了今生衣食之外的事情:临终时以什么来抵挡阎罗王?中阴时以什么来抵挡痛苦?下世如何抵挡恶趣?这些全部来自于善资粮,全部来自于断恶行善。所以,我们自由自在的时候,要多思考这些因果的道理,多思考轮回的痛苦和解脱的安乐。在有生之年,在所剩无几的年华中,应该好好地行持善法。

如若下堕于恶趣处,则长期不能从中解脱。《入行论》云:“百俱胝劫中,不闻善趣声。”

如果堕入恶趣中,就会长期不能解脱。俱胝和一亿有时相同,都是说明时间之长,而不是一个定数。一方面堕入恶趣的时间很长,遇不到佛法,另一方面恶趣中有很多痛苦要感受。所以从方方面面考虑,都应该好好地做取舍。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