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量论·成量品广释》第10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法称论师造的《释量论·成量品》。

《释量论》直接解释了陈那论师的《集量论》,也解释了其他的量,对于整个因明的窍诀归纳、解释,把它真实的意趣及秘密的地方做开显。我们现在学习的内容是《释量论》的第二品《成量品》,就是通过殊胜的推理成立佛陀为量士夫,以及佛陀所宣讲的道是正道。如何成立呢?现在我们学习的是通过安立佛陀的大悲发心,刚开始是发心,然后是集聚圆满二资粮,自利圆满之后,他利就会圆满,这是成立佛法是真实正道的因缘,也是成立佛陀为量士夫。虽然科判是成立佛陀为量士夫,但是在成立佛陀为量士夫的时候,也安立了佛法的殊胜性。如果有了这些因缘,一定会成就自利的果位,一旦成就了自利的果位,一定会有利他。第一个因就是大悲心,从开始入道从来就没有舍弃过大悲心,而且在修道的过程中也是把大悲心渐渐修行圆满,通过大悲心摄持的福智资粮成熟之后,完全就可以成就佛果。因此也是在成立殊胜佛法的正确性。

为什么是正确的?这里安立或者修道的因,都是通过观察之后成立的。比如此处所讲到的因,第一个因是什么?能立修悲中,修大悲心是成立的。为什么呢?它可以通过生生世世的串习,这里讲到了前生后世的轮回是通过道理观察完全可以成立,然后再进一步的安立大悲心可以通过生生世世的串习达到圆满。现在我们修持大悲心比较费劲,觉得自己的悲心很虚假,有些道友在修了一段悲心之后,也会发出这样一种感叹。我们在没有入大乘道之前,没有大悲心的概念,也没有接触到悲心的修法,从这里开始慢慢串习,知道了悲心的修行方式,逐渐串习了相似的悲心,通过生生世世的串习之后,它可以逐渐的变得真实。然后真实的大悲再通过不断的修行,给了它因缘之后,逐渐稳固增长、达到圆满,它的因完全是可以通过训练,或者正理决定的。这个安立完之后,再安立悲心摄持下的资粮,就可以圆满了。障碍可以遣除,所有福德智慧不断的积聚,而且也讲到了能对治和所对治等很多道理。

这也是在成立佛法是清净的,在我们依止佛法的过程当中,就会知道现在我们的修行的确是经得起正理观察。不管怎么样,只要我们公正的观察,按照里面的引导去观察,就可以成立这个道是清净的。如果道是清净的,按照因果规律来讲,因具足果不成熟是不可能的,所有大乘道圆满了之后,它的果肯定会现前。什么果现前呢?断证圆满的佛果就会现前。佛果现前之后,可以通过遍智的智慧开始给众生宣讲成佛之道,也就是说佛陀依靠前面的导师佛陀所讲的法,按照这个道修行之后获得了成就,在他成就之后又给后面的众生宣讲了成佛之道。

这是在成立佛陀是量士夫,为什么佛陀是量士夫呢?因为量士夫的因是可以找到的,而且完全可以成立。这些因通过修炼可以慢慢成熟,不是像前面讲到的自在天是自生量等,他没有因,天生就是正量,完全没有一个根据可以成立。此处完全可以成立,第一个成立佛陀是量士夫有能立的根据;第二个是他所修的道非常正确。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得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对于依止的导师佛陀的确具有这种功德值得我们去依止,而且这种皈依不是暂时的。暂时的依止有很多,比如有些人认为钱就是依靠处;有些在外面漂泊的人,什么时候有了一套房子,房子就是他的依止处,或者没有交通工具的时候,这些交通工具都是皈依处,乃至于子女依止父母,父母老了之后再依止儿女,或者夫妻、朋友之间互相成为依止处。虽然这些都可以,但这是暂时的皈依处,而且得到的利益也是暂时的。

为什么呢?这些所谓的皈依处也在变化,他们本身就不可靠,当然也不能成为究竟的皈依处,而佛陀不是这样的,他可以成为我们究竟的,永远不变的皈依处。对于我们来讲,知道了现在所依止的导师,通过修持了清净的因完全可以安立,经得起观察。如果我们通过理智之道生起了信心,而不是简单的,或者没有根据产生的信心,容易会变成一种迷信。我们也不是说完完全全,因为人和人不一样,有些就会变成一个动摇的因。因为这个所谓的信心没有一个基础,没有真正让你稳固的原因,所以对于具有分别心,或者具有动摇的怀疑习气的凡夫人来讲,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没有遇到因缘之前,好像自己还是一个有信心的佛弟子,每天在做功课,也在修行。如果什么时候违缘出现了,自己的信心没有基础的缘故,很容易被外缘的风一吹,自己跟着就跑掉了。因为根基不稳固,就像墙头的草、水面的浮萍一样,所以水一摇动、风一吹跟着就走了,没有真正的决定。

现在通过学习之后,就会对于我们依止的导师生起信心,这方面可以真正决定下来。因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己也在观察思考,得到了一定的智慧,对于很多的分别念、邪说,有了一定的能力去遣除,所以不太容易受到外缘的影响。这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即使佛法学得很好的修行人,在文革中,也有很多格西、法师退失了信心,开始诽谤佛法。他们在学的时候有没有通达呢?通达了。一方面是受到外面大环境的影响,对于学习佛法来讲,当时的环境实在是太恶劣了,另一方面是他的内心当中也有一种因缘,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产生了不好的想法。没有学习佛法的人也不一定都退,虽然没有学习过这么多推理,他有宿世的善根,虽然可能讲不出来道理,但是听到别人讲了很多让他退失的话,他也不听,这样的情况也有。

我们也不能认为反正有这样的情况,那坚持信心就好了,不用去学习了,关键要看我们是不是这种人,别人遇到这种情况成功了。不能因为他成功了,所以我也不学了,问题是我们遇到这个情况时,能不能变成这样人,这是没办法打包票的。刚才我们也讲了,有些人通达了佛法之后,还是生起了邪见、诽谤佛法,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依靠这一点就不学呢?也不是。这是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一种是没有学习过教理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因缘,他们也不会退失;还有一种是虽然通达了,但是他也退失了。

如果让我们在里面做一个挑选,怎么做才好呢?就是尽量学习,自己跟随佛菩萨的智慧去学习,这时我们的信心就可以通过这样可靠的方式来培植,没有可以让它生起来,有的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让它稳定,这是我们可以去做努力的,而不是说反正我不学,遇到违缘的时候就是两种情况,可能退,也可能不退。相当是在赌博了,这样就不行。即使我可能是那种不会退的人,还是要去学习。学习完之后会更加有一种说服力,可以在自己的相续当中种下一个更好的善根。不单单是利自,还可以利他,如果有其他人这样的疑惑,也可以帮助别人摆脱困惑。有些信心很坚固的迷信者,虽然可以让自己不退,但是无法帮助别人遣除怀疑,他讲不什么东西来,只能说很好很好,到底为什么好,他是讲不出来的。佛弟子一方面要自利,一方面也要尽量的利他。如果我们没有能力,首先要求自保,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有了能力的时候,还是要利他,学习佛法永远都是积极向上的。在我们自在的时候,如果有能力、有机会就要尽量多学。

因明对于智慧不是那么敏锐,或者年龄比较大的人,更多只是种个善根,也有一些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也有敏锐的智慧。以前在学院的时候,看到过有些六七十岁的人还在背《俱舍论》。有时上师会赞叹一下,有时也会从旁边讲一讲,就是说可能意义不大,但也不能明说意义不大。因为他毕竟兴趣很高涨,所以不管是年纪大,还是年纪小,对于一部分道友来讲,可以种个善根,毕竟是能够让我们遣除怀疑、增长信心,或者建立修道的次第因缘。法称论师通过智慧和慈悲摄持之下,造的这部论典是非常殊胜的。

如果得到了一分利益,自己在自利利他过程当中就能够有一分的智慧,也能够磨炼自己的智慧,让智慧变得很细致。作为一个佛弟子而言,一方面信心非常重要,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理性的智慧也很重要,两方面都要有。上师也是经常批评说有些人太理性了,无论别人说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反正自己就是不相信;有些人理性的智慧太少了也不好,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没办法分辨,经常性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神通,那是瑞相等等,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瑞相。上师经常讲,慈诚罗珠堪布有时也批评一些没有智慧的人,看起来什么都是瑞相,也许他的心很清净,有些时候不是,也有极端的情况。

作为佛弟子来讲,永远应该行于中道,或者以慈悲和智慧来牵引我们修学,本论就可以让我们生起观察的智慧。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信心的基础上,具有能够明辨的智慧非常重要,而且这个智慧很微细、清明,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其他的法义,对于别人的观点、自己的分别念都有了一个观察的基础和能力,这方面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能够帮助我们训练这种智慧。还有一些利根的人学完之后,可以通达里面的意义。一方面自己完全可以遣除怀疑,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别人遣除怀疑,不同的人学习会有不同的利益和收获。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应该以一种欢喜心来接受,因为这里面对于我们建立清净的正道、佛陀是量士夫的观点至关重要,而建立清净的正道、佛陀是量士夫和我们的修行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我们花很多的精力时间建立的道和佛陀是量士夫对我们修行没有帮助,这些所学的东西就可有可无了。

这些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我们来讲很重要。有些时候我们内心当中怀疑的种子还是很深的,佛菩萨的智慧早就观察到我们所谓的怀疑都是没有根据的,这些自以为是的道理、想当然的根据,在佛菩萨的眼中都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推理和因,我们还是难以说服自己,基本上还是和自己的邪见作斗争的过程。毕竟我们要建立前后世存在,如果对于前后世存在没有丝毫的怀疑,后面我们就可以真实地用自己的身语意一心一意的去修行,因为没有疑惑了。如果有一分疑惑,他的修行就会保留一分;如果怀疑和信心参半,他的修行也是比较慢的;如果怀疑大于信心,他的修行就堪忧了。这和我们的修行有没有因果关系呢?有一种因果关系。如果我们的信心很坚固,学完之后对佛陀是量士夫、修学的法是正道确定了之后,也可以对修行佛法的僧众产生信心,觉得僧众是值得我恭敬、皈依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缘清净的法观修,所以这些观修法要的人当中,有些已经走在前面了,属于修行佛法的先进,他们内心当中已经通过法调伏了烦恼,生起了很多功德;有些人可能正在生起;有些人即将生起。因此我们就可以对于已经修法有成的圣者礼拜、仰慕,然后对于和我们一起在修行的人,后面还有一些刚刚进来的人,对他们也会产生一种恭敬,互相之间产生很亲近的感觉。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们对于修行的法本身产生了一个决定无误的正见,所以所有修行这个法的人,不管他修得好,还是修得不好,或者刚刚开始修,只要他和这个法结了缘,在修这个法了,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还要互相帮助,以及提携后面的人。为什么要提携后面的人呢?因为他能够遇到这么清净的法不容易,如果按照这个法修下去,就会像因明中所讲的一样,最后一定可以成为善逝、量士夫。

如果我们对于自己修行的正法非常清净、非常殊胜这一点完完全全可以确定,对于法产生了很大的信心,对于修法者我们会轻视吗?绝对不会轻视的。对于后面学习的道友们会居高临下吗?也不会。他们虽然进来得晚,但是接触到的是殊胜的正法。因为自己对法产生了很清净的正见,所以会对所有修法的人,不管是任何宗派、男的女的、出家在家。因为自己对法本身产生了一个清净信心的缘故,所以对于所有和法结缘、正在修佛法的修行者都能产生皈依心,这个皈依心就是相互依靠。虽然皈依圣僧他们可以带着我们走,但是对于其他凡夫的僧团或者居士的小僧团,我们也会依靠,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修行佛法的团体,可以帮助我们进步,那时的依止心很稳固。

因为我们对于法本身产生了定解的缘故,所以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对修法者的包容度也会不一样,互相观过失的心就会少了。为什么呢?自己对法本身产生了很正确的认识,我们就会知道,修行佛法的人有前有后,可能有根机好的,也有根机差的。因为这个法很清净很殊胜,所以对于所有修法的人都会爱戴,或者更加能够包容对方,而不是对法本身没有产生定解,很多时候都是以自己的习气来看对方的过失,没有把重点放在法上面,也没有把重点放在他是一个修行者、皈依佛法的人上,如果我们观察的重心偏移了,就会依靠自己的习气去看别人的过失,他又说了这个那个,对我怎么样,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如果我们对于正法的法义认知得越来越清楚,道友之间会产生相互爱戴的心,对于不修法的人会更多地产生悲悯心。

法这么重要,可以调伏烦恼,而这些人在诽谤法,或者没有因缘学法,这时自己就会对于没有修学正法的人,生起真正的慈悲心,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心。居高临下的心是一个烦恼心,作为修行者来讲,如果没有以法来调伏自相续,我们对于不学习佛法的家人,或者其他人有时是一种鄙视、排斥,或者俯视的心态,这是不对的。当你的行为、语言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时,他也能够很敏感地感觉得到,你对他怀有敌意,或者在鄙视他。从反方面来讲,他对你可能也不会恭敬,因为他看不出来你作为一个修行者到底好在哪个地方,所以如果我们对法本身产生一个真实了知的依止心,或者认识到了法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对于修行者和非修行者的态度都会是非常正面的。

这种对于修行者的态度,还是对于非修行者的慈悲心都是佛愿意见到的,这是佛陀欢喜的状态,当然是很重要的。在观察佛法清净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讲,对心的调伏,以及我们的态度的转变都有很大的必要性。如果我们的智慧力足够,应该好好地去通过里面的道理来调伏自己,因此《释量论》的的确确可以帮助我们产生如上的功德。

下面我们看正文,正文当中还是在继续地建立,破斥对方认为的身体产生心不合理,也提出了一些问难。对方说身体不产生心是它不具足顺缘,即死亡的时候,呼吸中断了,因为没有顺缘,所以不产生心,对此我们已经答复了。

前面是不具顺缘的缘故,我们说顺缘不会不具足,一定会具足,或者所谓的顺缘呼吸不安立。除此之外,我们也承认引业是产生心,或者身体、生命的因,这方面做了答复。答复完之后,对方又换了一个侧面,“具有违缘非答复”。这些辩论都是从比较深刻的层次,帮助我们遣除很多的怀疑。如果没有这些辩论,我们的智慧没办法深入到关键的地方,这些辩论对于我们遣除深层次的怀疑很有必要性。也许《释量论》中讲的观点和现在我们的观点不一定都是相同的,但是这些辩论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很多的思路,让我们的智慧更深更细,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因为学习了之后,也可以做一个这样的答复,或者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地观察思维,也会让我们的智慧得到锻炼。得到了锻炼之后,我们智慧的“身体”会越来越强壮,不管是对于观察自宗或者破斥他宗,都有一定的帮助。

“具有违缘非答复”,对方有两种答复,一是前答复,即第一种答复的观点;二是后答复,即第二种答复的观点,这些都不合理,都要破斥。“非答复”的意思是不是正确的答复。

申一(前答复)分二:宣说他宗及破彼。

酉一、宣说他宗:

“宣说他宗及破彼”,分了两个科判。第一是宣说他宗,第二是破彼。首先“宣说他宗”,就是对于对方的答复正确地宣讲,或者正面地宣讲对方是怎么答复的。为什么身体不产生心?如果真正是身体产生心,死了之后身体还在。为什么在死后的身体就不产生心呢?他们说因为有违缘的缘故,所以不产生。

若如灯心等,患违身非因。

“若如灯心等”,这是对方的答复,他们还是认为身体是产生心的近取因,通过身体可以产生心。我们说,如果是身体产生了心,死亡时的身体所有的器官等等都是完整无缺的,为什么在死亡的身体上不产生心识呢?若如灯心等。“若”就是如果对方这样回答。什么是“灯心”呢?灯心本来是可以点燃的,如果有了违缘。什么违缘呢?比如水把灯心打湿了,违缘就出现了,这时灯心就没办法点燃了。“等”字,还包括种子,种子本来可以生苗芽的,注释当中讲,如果用芝麻油浸泡或者涂抹了种子之后,它就没办法生芽了,或者说本来种子可以生苗芽,换个侧面讲,如果种子被火烧了,或者被水煮了,它遇到违缘了。虽然看起来还是一个种子或者灯心的形状,但是灯心遇到了违缘,被打湿了,点不着了;种子被芝麻油涂抹了,没办法生苗芽,虽然种子、灯心的形状还在,但就是没办法再生苗芽了,也没办法点燃,这是一个比喻。

讲了这个比喻之后,它的意义是什么呢?“患违身非因”,“患违”就像那个比喻一样,虽然身体本来是产生心的因,但是如果出现了违缘,出现了什么违缘,比如患了疾病,尤其是患了癌症等不治之症,如果身体遇到了患病的违缘,就会对心的产生制造一些麻烦,因为出现了没办法治愈的疾病的缘故,所以就会对产生心制造违缘。这时身体还在不在呢?身体还在,所有身体的形状、器官等等看起来还是完整无缺的存在。虽然完整无缺的存在,但是违缘出现的缘故,不会再产生心了。这和前面的灯心、种子的形状完整不缺的存在,出现了违缘的缘故,不能再被点燃,或产生苗芽一样,所以死亡的身体摆在那个地方,断气之后,好像都是一样的,方方面面都是完整无缺的,但是这时不会再产生心。

为什么不再产生心呢?因为有了病患的违缘,所以有了病患违缘的缘故。“患违”,就是有了患病的违缘,“身非因”,身体就不是因了。这个身体不是因是什么?这个地方的身体是死亡的身体,死亡的身体不再成为产生心的因,他们觉得这样就可以圆满地解释为什么死亡的身体不再产生心的问题,我们说如果是身体产生心,死亡的身体完整无缺也可以产生心。他们说不行,有违缘的缘故,虽然看起来是完整无缺,但是它的违缘还在,通过这个违缘死亡之后,心不再产生了。因为疾病存在,所以死亡的身体不再产生心,这是对方的观点。上师讲了,看起来很有道理。通过观察之后,这个答复不合理,叫做非答复。

如果只是按照我们的观点,可能想不出这个问题,也答复不了。为什么我们有些时候要借用对方的观点?法称论师等其他的大德,他们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遇到过这些外道,互相辩论过这些观点,出现了这些问题,这些能够和法称论师辩论的外道还是有智慧的,他们的思想比我们要深邃得多。如果让我们去成立前后世不存在,最多就是说没有看到,这个根据是太浮浅了,如果没有看到就没有,没有看到的东西太多了,难道都是没有吗?

因为这些外道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研究过很长时间,所以他们的观点比较深,借助这些观点驳斥完之后,可以遣除我们比较深层次的怀疑。我们即便是通过很浅的层次,好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更深层次的怀疑又冒了出来,这时如果我们的智力跟不上,就会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能够提出这个问题的外道智慧比我们深,然后法称论师的智慧更深更细,我们借用了这个辩论之后,在遣除怀疑的广度、深度方面,对于五花八门的问题,比如认为前后世不存在,或者认为身体产生心的很多理由,我们也是一个一个地破,在破的过程当中,建立我们的观点,这样一来二去之后,我们就接触到了一些很深的辩论了。因为接触了很深的辩论,我们的智慧跟着这个辩论而深入,能够遣除的怀疑也是有深度的,所以产生的定解也是有深度的,这种定解就可以指引我们修行了,能够指引我们真实地确立前后世存在。

这些辩论真的很重要,否则佛菩萨的智慧不可能说没有必要,故弄玄虚地把这个问题搞得很难懂,这样他就可以笑呵呵地看着我们祈祷,然后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他不会这样的。因为他们的大悲心是圆满的,所以没有必要的辩论,他们一个都不会讲,里面所讲的都是帮助我们遣除怀疑的。我们越来越学习了之后,就会知道我们在没学佛之前的分别念,所谓自以为是的智慧特别可笑,然后继续学下去之后,刚刚学习佛法时的分别念也很可笑,再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今天我们学习时的这些分别念、怀疑还是很可笑,随着我们的智慧不断地深广之后,就会觉得自己以前太幼稚了。慢慢我们的智慧就可以入道了,到了初地的时候,再看以前的智慧非常的粗大,即便是我们现在认为自己的智慧很深很细、不得了、辩才无碍等等,自己给自己下了很多的评语。真正当你登地的时候,再看所有凡夫地的智慧都是很可笑的,实在太浮浅了,随着智慧一层层深入进去,乃至于深入到了佛智。

我们从这方面来看,有时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分别念,这些分别念真正来讲,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都会慢慢地筛选掉了,没有什么可靠的,现在我们也不要过于相信它,而是应该相信圣智、圣言。为什么应该相信圣言、圣智呢?虽然我们在这部论典当中,还没有通过理论慢慢抉择到那儿,但是我们从这些上师们的教言来讲,或者通过现在已有的信心来观察、安立的时候,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分别念,应该相信上师所讲的智慧。有些时候我们觉得上师讲的是不是不合理,佛讲的是不是不圆满?我们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不是他们讲得不圆满、不合理,而是自己的智慧没有理解到,这种经验太多了,所以不要太过于相信自己所谓的智慧、分别念,这些都是不可靠的,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全部会被淘汰了,自己的智慧一旦升级了之后,以前装的这些“软件”都用不上了,所有的程序都要淘汰掉,更新的这些程序就上来了。

我们的智慧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慢慢地进步,以前根本想不通的事情继续学下去,再一回头看,就会完全知道佛菩萨为什么这样讲。虽然现在我们有点怀疑也好,但是在疑问的同时,还是要相信世间当中有比我们更有智慧的人,这些佛菩萨的智慧,经过几千年一代代祖师的观察,还是在不断地传讲,而且通过很多的论典讲解的方式来告诉我们,有时我们也要相信这一点,让我们的分别念去靠近这种智慧。学习的时候,虽然这是通过理证指导来观察,但是对于我们来讲,应该是这样的,要把这里面所讲的内容当成一个标准,现在是要把我们的智慧提升上去了解这里所讲的内容,这方面对某些人来讲会比较快一点。就是说我没理解,这不是观点的问题,不是法本有什么漏洞,而是自己的智慧有漏洞,我没有跟上,所以要提升我的智慧去跟上他的智慧,就修学佛法来讲,要让我们的修行进步,永远都是一样的。不管我们修菩提心、空性等等,永远都是要让自己的智慧提上去相应菩萨道,我们自私自利的心很狭隘,而菩提心很广大,有时我们想不通为什么法本会这样讲?按照我们的分别念是绝对想不通的,这时要怎么办呢?要把我们的心提上去和它相应,就是把我们的心提到和它差不多的高度,我们就会理解这是什么意思。

永远不要把圣言、圣智拉低来相应我们的分别念,觉得终于相应了。相应是什么?我的分别念可以理解了,这时候就不对了。应该把我们的分别念、智慧上升到能够和它相应的高度,好像都是一种相应,但是把圣智拉低和我们的智慧相应,这就不是圣智,只是我们的分别念觉得应该这样,而把我们的心提上去,这时才是真实和它相应,这方面对我们学习来讲非常重要。

不管学习什么教言,虽然因明当中是很强调这个推理,但是上师在讲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经常告诉我们保持一种对佛菩萨、法称论师的信心,他在讲推理的时候,也会讲。有些人讲因明,就是纯粹地通过推理,根本不讲任何生起信心的层面,虽然这是一种风格,但是按照上师的风格来讲,道理上讲得很清楚,然后在讲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让我们纯粹地落到一个相当理性的状态中去,最后都不敢承认我是佛弟子在学这个论典了,这也没有必要。在学的过程中,虽然我们要学推理,但是也要修法称论师的上师瑜伽。为什么呢?修他的上师瑜伽,祈祷他的加持,我们来通达他的论典,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纯粹的学,就不能祈祷了,如果你祈祷,就不是学因明的态度了,也不是纯粹的推理了,关键是我们现在的智慧,跟不上它的推理、智慧,有时候就会产生邪见,或者疑问,所以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也需要不断地祈祷,祈祷上师、法称论师加持我能够通达本论所讲的内容。有时候的确是我们不懂,不知道在讲什么,有时候还是要精进地祈祷,为了能够通达也需要积资净障。如果通达了,说明我们的智慧上去了,跟上了法称论师的脚步,这方面对我们来讲相当重要,这就是一种提升,如果把圣言、圣智拉低到相应我们的分别念不叫提升,而是自己的智慧还在原地踏步。

酉二、破彼:

“破彼”是对于对方所讲的所谓身体出现了病患的违缘而导致心不产生,我们就要破斥,那是怎么破的呢?

死致诸患退,彼时复成活。

即便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就是说疾病的缘故成为违缘,让心不再产生,但是死亡的时候,因为死亡的到来,“致”是导致,“诸患”,导致一些疾病退失了,就是说在死亡的时候,所有的疾病都应该没有了。如果死亡的时候,所有的疾病都退失了,“彼时复成活”,那违缘没有了,因为疾病是让心不产生的因,而死亡的时候,所有的疾病都会消失的,所以死亡的时候身体的违缘没有了,诸根圆满,所有器官都是完整无缺的,这时候的违缘已经没有了,为什么不产生心呢?彼时复成活,那时一定会重新复活的。

在学习字面上所表达的意思之前,上师也讲了一些道理,因为《成量品》的词句比较浓缩,有时单单看字面的意思会很难懂,所以必须要依照很多的注释。以前修行者的智慧很深邃,他们就可以看懂,后面的修行者智慧没有那么深,单单直接看原文,不一定能够看得懂,我们要感谢这些殊胜的注释,还有上师们的讲解,这样才可以知道里面讲的道理是什么。

在破斥对方的观点时,“死致诸患退”,首先讲这个身体是什么呢?这个身体是物质,它是四大组成的色法,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都是色法的自性,所以它很微细,四大种和四大种所造在《俱舍论》当中讲的比较多一点,以后学《俱舍论》时,也会学到很多四大种和四大所造法,这些粗大的杯子、瓶子等是四大所造,然后四大种就是它们的元素、基础,这个身体是一个四大所造。四大所造是很多的四大元素、微尘慢慢集聚而成的,身体是这样集聚而成的。疾病是什么导致的呢?疾病就是四大不调。四大调和的时候,身体是健康的。因为地水火风相互制衡,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

圣天菩萨在《四百论》中讲了一个颂词,然后月称论师在给《四百论》作注释的时候,也讲过这个比喻,就像把四条毒蛇放在一个袋子里一样,如果四条蛇相互之间比较安静,这个袋子也是平稳的,如果它们躁动起来,一个动起来都在动,袋子里的蛇就会开始互相攻击,产生摩擦。四条蛇就像我们的四大一样,袋子就像我们的身体。四大种平衡的时候,身体就会比较健康,四大当中,如果火大超胜其他的三大,这时可能就会显现火上的疾病;如果水大比较炽盛,四大不调了,就会显现水方面的疾病。有时很冷很热,因为地水火风失衡,就会出现这个疾病那个疾病,所以在中医当中讲阴虚火旺,应该滋阴、降火等等。西医不会说地水火风,可能会说某种细菌,而中医很多时候都是讲身体里面的阴阳平衡,或者类似于地水火风的协调,这些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四大平衡的时候,身体就是健康的。不管是水大、火大、地大、风大,哪一个大比较炽盛,其他的比较弱,这时身体就会生病。

通过四大不调可以产生疾病,产生了疾病而让心消失是不可能的。首先我们讲身体是四大,而疾病是四大不调产生的,如果因为四大不调产生疾病,就可以让心消失的话,那很多众生都有病,四大都是不调的,并没有看到他的心消失,而且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即便有些时候通过四大不调,让很多重要的器官毁坏了,也没见到他的心识消失,所以说四大不调引发的疾病并不是让心消失的因。因为明显可以看到很多严重四大不调的病人,但是他心识还是存在,所以四大不调导致心不产生的观点没办法安立。如果四大调和可以产生心,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外在地水火风比较平衡的状态下,山河大地也可以产生心识了,这也是不合适的。这是在讲解颂词之前,上师做了一些讲解,因为对方说身体产生心,而心在死亡的时候不产生是因为有疾病的违缘导致的。上师分析的时候说身体是四大组成的,疾病是四大不调合导致的,所以如果是四大不调导致的疾病而让心消失,我们都看到过一种情况,很多人患有疾病,但是他的心还是存在的。

从这个侧面首先讲一讲,四大不调合的疾病不是让心消失的违缘。即便是我们承认你说的,因为死亡的时候是严重的不可调合的疾病,那对方可以说你的四大不调还没有严重到让心隐没的程度。如果疾病严重到了可以让心隐没的程度,就是让人死掉了。因为刚刚说的是病,人还没有死,当然心就会存在了,如果最严重的病,导致了死亡的产生,他的心不就没有了吗?对方的意思就是说这种四大调合不严重,你刚刚讲的这些可能是很多众生都有病,我们到医院里面看到到处都是人山人海。虽然很多人都有病,但是他的心还存在,这还不是致命的打击,如果是致命的疾病就会导致死亡,而导致死亡的违缘很重,直接就会导致心不产生了。

我们回答说,即便你们这个观点成立,也就是严重的疾病导致死亡的缘故,这么重大的违缘让心不产生。我们说,死致诸患退,死亡的到来会导致“诸患”,就是你们所讲的最严重的违缘,这个疾病会让他消退。死亡会让疾病消退是什么原因?麦彭仁波切或者上师讲了,死亡的时候让疾病不消失的根据是没有的,一定会消失。有些人可能会想,医学上是不是这样承许的,死亡到了疾病就消失了?这里我们没有讲医学上面到底是不是成立,这是一个推理可以证成的。为什么推理要证成呢?这样的违缘这里讲理应消失,就是说死亡之后违缘理应消失,没有不消失的依据。

到底怎样才能说明这个道理呢?让生命毁坏的因是疾病,如果死亡之后,重大的违缘还在你的身体里面没有消失的话,就和现量相违了。为什么和现量相违了?因为我们看到人死了几天之后,身体还没有毁坏的时候,身体里面慢慢就开始有虫出现了。这个虫是什么?就是一种有情、含生。如果疾病不消失,怎么可能从已经死亡的身体上又重新出现了具有心识的有情呢?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心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不管是我的心识,还是其他众生的心识,不可能在具有违缘的身体上产生。这个违缘是什么?就是重大疾病。刚刚讲了,为什么死亡的身体就不再产生心识了呢?因为有重大的疾病缘故,所以心识不再产生了。好了,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死亡之后违缘还一直存在,而不会随着死亡的到来而消失,人死了之后,身体就不会再有昆虫的出现。因为含生是有情,这个动物也是有心识的。如果按照你的观点来讲,身体里面还有重大违缘,这个违缘一直存在,怎么可能又出现带有心识的众生呢?这个心识不可能出现的,出现了众生只能说明死亡到来的时候疾病没有了。因为违缘没有了,所以重新在身体上出现了含生等生命,如果身体上重大的违缘还没有遣除,也就是说疾病的违缘没有消失,身体上不会出现各种昆虫。

昆虫是有生命的,它也有心识。为什么在身体上出现了有心识的众生呢?只能说明违缘已经没有了,这个地方可以有心识,又存在一个心识可以成长、出生的环境。就像这个地方,以前受过污染,很长一段时间长不出东西来,后来又开始长出东西来了,或者出现了很多虫类、鸟类,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里面让庄稼、青草不产生的违缘消退了,才会出现。从这个比喻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死亡之后身体隔了一段时间,就出现了具有心识的含生?你们的观点是说如果这个疾病还存在,心识不会再重新出生。我们刚刚讲了死亡的时候,身体还是完整无缺的,为什么心识不再产生呢?应该产生。他们说不会产生,因为有违缘,什么违缘?就是疾病导致死亡之后,心不再产生了。好了,我们说当你死亡的时候,这个违缘会消失,为什么会消失?因为死亡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慢慢,开始有含生出来了,这就说明违缘退了,上面才可以重新出现心识,对不对?如果违缘还在,怎么可能出现心识呢?直接就是相违的。这片土地还是被严重污染的过程当中,这时候不可能再长出东西来了。

这里是一个推理,为什么说和现量相违呢?因为大家都看得到,如果人死了之后不去管它,尤其是在印度没有零下十几、二十度,基本上都是这么热。因为《释量论》是在印度造的,所以这个情况更明显了,如果放两三天,尸体上面就开始出现昆虫等具有心识的有情了。为什么会出现呢?说明里面能够让心识产生的违缘消失了,具有心识的含生才会出现。如果违缘还存在怎么可能出现昆虫呢?只能说明死亡到来的时候,就像颂词当中讲的那样,死至诸患退,“患”就是病,死亡可以导致疾病直接消退,一定会消退的。消退的原因就像前面讲的一样,没有不会退的根据。如果说它不退,就和现量相违,因为在身体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心识的有情,只能说明它的违缘没有了,而不能说我们说的是我的心识,没有说这是其他众生的心识,不管是你的心识,还是我的心识,反正违缘消除了,它的心识才会出现。你们说四大种的身体,只有是疾病存在,它就不可能出现心识了,但是现在里面已经出现了具有心识的众生,说明里面已经没有违缘了。

既然如此,第二句就来了,彼时复成活。如果让我们的心识不会出现的违缘,就是疾病已经消退了,身体也还存在。而你们的观点又是身体产生心,之所以不再产生是因为疾病存在,那现在疾病这个违缘已经没有了,而身体还存在。为什么身体不再重新出现心识呢?“彼时”,应该在“诸幻退”的时候,“尸体复成活”,又重新生起心识。身体是产生心的因,不产生是违缘存在,现在违缘没有了,身体还在。为什么身体不再出现心识呢?彼时复成活,这时尸体应该出现心识,一旦出现了心,他又开始复活了,就会重新活过来,人也就不会死了。如果按照这个观点来讲,所谓的违缘存在的答复是不合理的。

佛教当中讲,其实这不是身体产生的,而是心识自己产生的,它的同类因就是心识自己,死亡只是让这一期的生命死亡而已,它的心识还会延续下去。有些地方讲我们的心识相当于换衣服一样,这期生命就是这个身体,就穿今生当中的衣服,到了死亡的时候,这个衣服坏掉了,心识出来重新再去投生,换另外的衣服,心识会不断延续下去。虽然身和心之间有一种密切的联系,但是身体不是心的因,身心也不是完全一体的。

不是一体的意思是什么呢?并不是说现在离开了身体之外还有一个心。因为心识已经把身体执为我所了,而且这是很紧密的执著方式,所以在这一期生命当中,相对于身体之外的山河大地来讲,我们可以说身体和心是一体的。这个一体是暂时的,就像水和牛奶倒在一起那种一体,它是不是完全不可以分离的呢?也不是。到了一定的时间,它们的因缘散了。这是引业把身体和心积聚在一起的,如果引业用尽之后,力量没有了,自然就分开了。就像我们身体一样,通过心识的住持,还有引业存在的时候,就把很多的微尘、四大组成我们的身体,它不会散掉。我们的身体虽然现在看上去好像是连在一起,但是真正通过高倍的显微镜等设备分析、观察的时候,并没有连在一起。就是通过引业把它积聚在一起。如果业的力量不够了,或者消尽了之后,身体自然也会腐烂、分解了,各是各的,最后没有了。

像这样身体和心所谓的一体也是这样暂时的,只是为了简别,不是杯子、柱子那种他体的缘故,我们这是一体的,但是不是那种严格的随生随灭的一体?不是有身体就有心,然后身体一坏心就坏掉了的一体。首先引业导致它们在一起,最后引业一散了,它们自然就分开了,我们一定要安立心识有自己的因,不是呼吸中断了,身体坏了,心识的根本就断了,没有这种随存随灭的因果关系,只是暂时的业把它们牵引在一起,如果因缘散掉之后,各归各的,心识自己还在不断的延续。

这方面来讲,死致诸患退,彼时复成活。对方的前答复是不合理的。他们的道理还是很敏锐,如果我们真正通达了里面的观点之后,就会发现所谓的违缘答复是不合理的。

申二(后答复)分二:宣说他宗及破彼。

“后答复”分为两个科判,一个是宣说他宗,即对方的观点;一个是破彼,破斥对方,和第一个答复一样。

酉一、宣说他宗:

设谓火灭时,薪变不复还,

彼即无复返。

对方说,你们认为重病身亡之后,疾病消失了,死亡的身体还会重新的产生心识,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可能呢?你们所说的重新恢复这一点安立不了。这个违缘让心识中断了之后,心识是不可恢复的。虽然可以承认疾病没有了,但是不等于它就可以自动恢复。从这个侧面再辩论,一方面是对于前一个辩论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是第二种答复。他们说,即便死亡到来的时候,他的疾病没有了,但是疾病的违缘没有了,是不是就自动恢复了呢?自动恢复是不会。

为什么不会呢?“设谓”,假如对方这样说,“火灭时,薪变不复还”,比如火对木头而言是一种违缘。为什么呢?因为木头本身存在的状态,火来了之后就改变了它,木头燃烧之后就变成了木炭,这个火对于柴来讲就是一种违缘。那是不是按照你们的说法,违缘消失了就会自动恢复呢?他说不会。就像我们讲了这个比喻的情况,绝对不会恢复的。火烧了木头,最后火灭了,火对木头来讲是违缘吧?后面火灭了,违缘不就没了吗?按你们的说法,违缘没有了,自动会恢复。“薪变”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柴被火烧了之后,它不是变化了吗?变化了之后,“不复还”,违缘退了,它也不会恢复到原状。

同样的道理,“彼即无复返”。通过火烧柴,火的违缘退了,柴不会再恢复一样,疾病导致心识的毁灭,这个违缘导致心不再产生,死亡的时候尸体不会再产生心识。即便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死亡到来的时候,疾病消退了违缘没有了,但是它也不会再复还到重新产生心识的状态,就像烧过的柴在火退了之后不会再反复一样。

这种观点对于很多人来讲,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有些人觉得就是这样的。这些道理还是要通过观察。如果我们的智慧不够深细,很容易会受到诸如此类的观点影响,很多时候我们受到的影响都是似是而非的,自己没有辨别能力。我们很多的根据在智者眼里都是站不住脚的,自己还是振振有词。以前我们学习佛法,也有很多愚蠢的时候,给上师提问题、辩论,觉得自己的观点就是无懈可击的。有时我看到一些道友学习佛法也是这样的,给上师们提问题的时候,好像也是这种感觉,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无懈可击的。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在世间当中也会受很多这些方面观点的影响,我们看起来的确是这样的。按照我们的智慧来讲,肯定是没办法辩驳的,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深细。为什么让我们来锻炼呢?通过这样锻炼之后,我们的免疫力就会提高。免疫力一旦提高了,再遇到这些观点,至少可以抵挡一阵。如果你没有免疫力,一点病毒来了就被打倒了。世间上免疫力很低下的人很容易生病,免疫力比较好的人,一般来讲也不太容易被击倒。

学习佛法的人也要训练,或者也应该培养免疫力。在这个环境当中,首先来自于内在的病毒会侵蚀我们的免疫系统,外在还有很多的邪说、环境的影响,以及似是而非的观点等等,也会对我们修行佛法造成威胁。内在的主要是自以为是很多的邪分别念,外在很多邪说、似是而非的观点等等都会影响我们。

有时我们要直接借助佛菩萨的智慧,有时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训练自己的智慧,这方面很重要,一定要把自己训练成百毒不侵的状态。通过训练让自己的智慧深细,再遇到这些违缘的时候,不再是别人讲的时候赶快躲起来,不要听,把耳朵塞住,怕自己会受到影响。有时候选择逃避,有时候是强压,肯定不是这样的,就去压制自己,这些也是一种方法,不过有些危险性,不如自己真正通过训练来产生智慧。

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得到学习生起智慧的助缘,对于能够产生生生世世智慧的因素也要去培植,这方面必须要发愿,就是说生起智慧,然后让智慧敏锐。一些地方讲,如果让我们的智慧敏锐,就在佛前供养镜子、供灯,还有修文殊法,或者念《真实名经》、文殊心咒等等,这方面都是让我们生生世世智慧敏锐的因。

智慧敏锐的因有很多缘起,我们学习佛法或者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时间会很长,在今生当中会不会具足解脱的因缘也不好说,因为本身要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干扰,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一方面来讲我们要好好学,认认真真的发愿,力争在今生当中获得解脱,往生极乐世界也比较好,还要发愿生生世世当中要具足敏锐的智慧。具有智慧的人就是不一样,他不会随意受到干扰,而且遇到很多问题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智慧就会有一种辨别,或者有了智慧基础的缘故,这些善知识们一讲,这个法会很容易入心,自己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去掌握这种智慧,把智慧宝剑抓在手上就不怕了。

不管什么邪说、歪理,有了智慧之后,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在自保的同时,而且可以保护他人。保护他人有两种,一是保护宣说邪见者,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他人辩论了之后,让他们转变,就像法称论师在世的时候,让很多外道者转变了邪见而去修行正道。二是可以救度其他受到邪说影响的很多道友、世间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去帮助他们。如果有智慧不单单可以自保,而且可以利他;如果没有智慧就很难说,自己在世间当中缺少智慧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虽然我们觉得什么都好,但是真正冷静观察一下的时候,自己内心当中的分别念每时每刻都在想翻身,外在很多的邪知邪见也想找一个缝隙钻进来伤害你。还有很多的魔王波旬,也是在早期让修行人生邪见、退堕的因素。观察起来就会发现,其实我们行走在一个很危险的状态当中,自己没有智慧的确很危险的,如果每天上师讲课我们都在听,一直在接收这些东西,其实也是一个帮助。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总会对我们保持信心有一种加持,这方面每天都在训练,也不太容易退失。

如果很长时间不看书、不学法、不听课,慢慢自己就没有抵御力了。如果每天在听,不管听得懂多少,总是会受一种感染。善知识和法的加持力都在帮助我们,喜欢听法的人还是好。上师经常讲,有些二十多年一直在听课的老年人,其实挺好的,他有意乐听,虽然不一定通达很多法义,但是经常听,的确是对于他信心的保持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是不能小视的。如果很长时间不听课,自己的信心、正知正见慢慢都在退失,这方面就是方便、方便生,因果关系还是比较明显的。大恩上师为什么强调让我们去不断的闻思呢?闻思就是生起智慧的方便,而且通过认真的闻思生起了智慧之后,自己在自保的同时,也可以尽量的利他。自己的智慧越强,利他的能力就越大;自己有一分的智慧,就可以有一分的自保和利他的能力。不管怎么说,我们有这个机缘的时候,还要精进的去学习。

对方说,彼即无复返。我们怎么破斥的呢?就像前面讲的,如果没有法称论师的智慧,我们在这儿就缴械投降了,根本没办法辩驳,诸如此类的观点太多了,如果我们没有辨别的能力,应该远离这些邪说的环境,不要看邪说的书,尽量远离恶友,这方面很重要。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自我锻炼让智慧越来越明晰,我们要学习怎么破斥,就是依靠佛菩萨的智慧。

酉二(破彼)分三:略说广解及说摄义。

戍一、略说:

非尔有疗法。

比喻一定要对应意义,如果说比喻是对的,可能要间接承认意义是对的。我们说你们比喻的情况的确是这样的,火烧了木头,火的违缘灭了之后,木头不会再恢复了,这是对的。这不能作为一个比喻,不能作为什么比喻呢?不能作为所有的违缘退了,任何都不能恢复的比喻。这个比喻只能说明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违缘退了之后可以恢复的。

“略说”当中讲“非尔”,即你们讲的这个比喻不合理,如果我们不依止真正佛菩萨的智慧,对于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比喻,我们的智慧是没办法辨别的,看到这些似是而非的相似理由之后,我们的心一下子就转变了,加上我们的相续当中,邪见的种子本来没有断尽,当我们生起非理作意,再加上魔王波旬也在加持,让我们把邪见加深,还有外在很多相似的理由,不单单是这个地方的比喻,我们在观察的过程当中,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看起来是,其实不是。如果没有一个明晰的智慧,还是难以去对治和消化的。

法称论师首先讲了非尔,“有疗法”。就是说你们是不对的。火烧了木头、种子之后,的确是没办法恢复了,但是疾病方面的违缘消除了之后,是不是就不能恢复了呢?不是,“有疗法”,可以通过疗法让疾病消除,疾病消除之后,身体就可以恢复如初。身体还在,只不过四大不调让身体出现了疾病,有疗法可以治愈疾病。疾病的违缘消除之后,身体就可以恢复如初,就像在死之前,我们也生过很多病,如果通过药物等把病遣除了之后,身体就会恢复如初的。这方面是可以的。

戍二、广解:

“广解”就是通过对比,哪些是可以恢复,哪些是没办法恢复的?讲了可恢复和不可恢复的两种情况,然后再进一步定性疾病对身体的改变是可恢复的。

不复生有者,致有者变化,

有者复返故,如火于薪金。

初微亦非返,造可复返变,

彼亦复出现,如金之硬性。

这里讲到了两种情况,什么是“不复生”呢?就是通过有实法的规律让某些法不再产生。比如火烧木头,也是一种有实法的规律,火烧木头能够让木头产生改变,有一种改变,就不再产生了,不复生,通过有实法的规律不再复生。不复生这个地方断句,“有者,致有者变化”“有者复返故”分别是一层意思,“如火于薪金”的比喻是另外一个意思。

第一种情况,前面讲了有实法的规律不再复生,这是什么情况呢?是指“有者”。有些法致有者变化,有些违缘导致。第二个有者是对其他的対境造成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有者致有者导致根本性的变化。这个有者就是因或者违缘导致其他的法产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叫做不复生。

第二种情况,“有者复返故”,一种违缘导致了另外一个法变化之后,“复返故”,如果它的违缘消除了,“复返”,也会重新恢复原状。这是两种情况,我们讲到了前面的情况太绝对了,违缘对法产生的变化有两种,一种是根本性的变化,对方当然就想把违缘导致心的不生,定位成这种变化,永远不复产生了,如果定位成功,那就好了,他们身体产生心的观点就顺理成章的,不会有前后世了,不用担心堕落,可以及时享乐。如果没有前后世反而好了,上师讲没有前后世,就不用为后世操心了,在你存在的时候就要及时享乐。如果被这样的情况引导,就很危险,万一情况不是这样,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还有其他的情况,有前后世的存在,而且还有很多安立前后世存在的根据。有些违缘导致有些法的变化之后,还会复返,就是它的违缘消除之后,可以恢复如初。

这两种情况打比喻讲,“如火于薪金”,这是什么意思呢?“火”就是违缘,于薪是第一种情况,于金是第二种情况。火烧柴,火一退违缘没有了,柴不会再恢复如初;火对于黄金来讲,也是一种违缘,比如把黄金放在火上会烧成金水,会从固体变成液体,这个火对于金来讲,虽然也是一种变化的因缘,但是火对黄金的变化是可以返复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

下面再进一步分析,第一种,“初微亦非返”,“初微”就是第一个,最初的这个因对于法造成的改变是不可恢复的,“微”是哪怕一点点的改变,就是用火把柴烧糊了一点,没有完全烧起来,烧糊的这一点也永远不复返了。

第二种,“造可复返变”,对于病患,或者其他违缘。“造”就是造成了这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可以复返、返变的,能够变成它以前的样子。造成什么变化呢?造成可以复返的变化。第二种情况就是说这些违缘对于法造成了可以复返的变化,造可复返变,就是造成了可复返,中间连在一起。“变”是变化,造成的是可以返复的变化。

而第一种是没办法反复的变化,造成的是决定性的变化,没办法返复。那是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呢?在一般的情况下,世间当中是没办法了,如果对于有些证悟、禅定的人,那是另外一回事,不是我们这里讲的完全不能改变的意思。安住在空性当中心境自在的人也可以,这是后面的事情。首先必须要安立修行对心改变的力量,这方面可以了,这里我们没有说这个问题。哪怕是微小的改变亦非返,也是没办法复返的。

第二种是造作了一种可以复返的变化。什么叫“彼亦复出现”呢?即便是这种改变非常的明显,已经是面目全非,改变这么大,彼亦复出现,还会返回以前的样子。

“如金之硬性”,犹如黄金的硬性,我们加工金器的时候,就是在高温之下把黄金变成金水,把它融化了。金水的变化大不大?变化太大了,它是由固体变成液体,固态的黄金通过高温,被火烧了之后变成了液体,这个变化大不大?变化很大,这种变化还是可以返回的,只要火的违缘消除了,黄金重新变回硬性。黄金可以变,以后对方还会用这个比喻,这是另外一回事了。他们说你们的心修了之后,还会返回原来的样子,就像火把黄金变成了液体之后,只要停止了修行之后,还会变回原来的样子,这是以后的事情了。

我们这个地方就是讲,所谓的违缘对于法的变化是可以恢复的,犹如金之硬性一样,“金之硬性”,首先黄金是坚硬的,火一烧之后,不管是金项链、金耳环,还是一个大金块,反正违缘到了的时候,就变成金水了。离开了火之后,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就会返回到原来的硬性状态。第一种是“微亦非返”,不要说这么大的变化了,都把柴烧成炭了,即便是烧糊一点,也变不回去了。

这有两种变化,一个是稍微的违缘就不会再变回去,一个是即便出现了很显著的变化,还会现成以前的样子,如金之硬性一样,这就很明显了,如果对于法称论师告诉我们的道理一个一个去细想,的确就是这样的。这里面对我们邪见的调伏、智慧的训练很有帮助,针对我们这些邪见深重的人来讲,即便是辩论到这个地方,也许疑惑还是没有消除,还有疑惑不要紧,后面一轮一轮的辩论还会继续,基本上针对我们比较重大的邪见、怀疑,身体产生心的问题都会出现。

虽然有些问题我们不一定承认,或者当时和我们现在的场合不一样,但是在训练我们智慧的道理上,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方面我们讲了,这是可以改变的,有些改变是可以返回的。这个地方很清楚地给我们讲了可以改变的情况。对方是想要把初微亦非返,这种导致根本性的变化作为他们的违缘对身体伤害之后,不会再产生心,也不会恢复到产生心的状态。我们是想用第二种情况说明虽然疾病可以造成身体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是可以恢复的。只要是身体恢复了,心识就可以重新出现。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承认了身体产生心,而是对方的答复是不对的。实际上对方不敢承认死亡的身体会产生心。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说死亡的身体可以产生心呢?是不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承认了身体产生心?永远不是这样的。这是给对方发过失,你们的不是真正的答复,如果你们的答复能够成立,死亡的身体一定会重新产生心,但是死亡的身体重新产生心的情况他们是不敢承认的,这个答复并不是真正的答复。

那怎么办呢?有些外道就是这样的,当自己的观点出现了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对方的观点是怎样的?也许是合理的,至少会引生一个怀疑,然后开始研究这个观点。比如说研究心识的同类因就是心识,他们会对这个问题产生怀疑,逐渐在学习之后,非理怀疑就能遣除之后,就会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同类的因产生同类的果,心识不是身体产生的,否则很多的矛盾都解决不了。如果还在一概的承许身体产生心,就会违背现量,很多问题是讲不通的,而承许心产生心,很多问题就不存在。

上师也讲了,死亡的时候,主要是业力穷尽了,或者有些横死的因缘让他离开了人间,虽然离开了人间,但是他的心识还在延续,心识上面仍然会带着今生当中训练的很多种子和习气到了后世,很明显就会出现很多不同。为什么我们的今生和前世有关系呢?很多情况如果用前后世的业来解释会非常清楚,也很容易解释。

上师在讲记当中讲的双胞胎也是这样的,双胞胎父母的基因、家庭都是一样,样子也很相似,甚至父母都分不出来,有些虽然是双胞胎,但是样子不一样,肤色也不同。有些外向、有些内向,有些痴心重、有些嗔心重,虽然是双胞胎,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是某个业相同,所以导致在一个家庭中投生成为双胞胎。虽然一个业相似投生到一个家庭中,但是还有其他很多业不相似,导致他们出生了之后,很多不同的情况就出现了。性格、爱好等方面都不相同,甚至有时两个双胞胎的朋友圈都不一样,两个人玩不到一起,各有各的朋友圈,这种情况也有很多。

每个人各自的习气、业力、福报、容貌都不同,生下来的家庭和环境是一种缘,真正的因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会出现有些人投生到富贵家,有些人投生到贫穷家;有些人从小就很富裕,有些人从小到死都很困顿;有些人很健康,有些人一直患病,有很多不同的情况。还有所谓的本能,生下来就有很多的习性。如果按照佛法的观点来讲,心上带着这样的习气不是一世两世的投生,很多东西都是比较熟悉的,不需要教自己就会。有些时候解释为本能,如果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讲,前世很多所训练的东西,有些知识可能忘掉了,有些是不会忘掉的,比如贪欲心和我执等方面,有些人小时候就善良、聪明;有些人小时候就很恶、很笨;有些人生下就有残疾等等,有太多的情况。

今生当中很多人的行为都不一样,有些人喜欢善的行为,心地善良;有些人喜欢恶的行为,内心恶毒,既然在现实当中有很多不同的行为,死了之后投生到下一世,当然就会带来很多不同的差别。因为他们以前做了很多不同行为的缘故,有些人受善知识的影响,有些人受善知识的影响,这方面都不一样,就会导致在今生投生的时候,由于前世的因缘,出现了很多的差别。

学习佛法的道友也是一样的,有些人智慧很敏锐,有些人慈悲心很大,有些人对上师的信心很大。有些人哪方面都不行,慈悲心、智慧、信心、精进都需要努力;有些人各方面都很优秀,学法很容易,信心也很容易生起来,邪见很少。这方面有很多差别。有些人已经走在前面了,不是今生当中报名早,而是他前世就开始学了,带到今世来。我们说他们占了一些便宜,其实也不是占便宜,这是自己奋斗得到的,只不过是他苏醒的早,以前就开始努力了,今生当中他可以继续享用前世奋斗的果实。我们可以把今生当中的努力带到后一世去享用,或者继续努力,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信息,不需要重新奋斗了。

在今生当中知道有后世的存在,如果你不想解脱,为后世存很多的善业资粮,到了后世之后,自然而然很容易就会获得很多的财富。如果对于修解脱道来讲,今生当中精进修行,下一世会变成一个利根者。虽然下一世的根机还不够利,但是通过一世一世的串习,到了某一世一定会变得非常的利根。非常利根的表现是什么呢?在很小的时候遇到上师,有些道友就是在很小遇到了上师,皈依很早,长大之后慢慢不行了,后劲不足。小时候的善根、信心都很圆满,长大之后,显现上好像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又受到外境的影响,逐渐就不相信了,这个情况也是有的。有些人从小就相信,后来一直保持这样的信心,这样的情况也有。这没有什么偶然的东西,都是自己在受用自己带来的成果。这只是提供的一些基础,今生当中还要通过善知识的教化不断的学习。因为这时候我们的根器还没有利到程度,所以还是需要不断的去学。

如果这一世的根基很利,还有另外一种习气让他懒惰,不去学也就浪费了很好的机会。虽然根基很利,但是还没有利到稳固的程度,仍然需要勤奋地依止善知识学习,然后就会慢慢变成非常稳固的修行,即便上师找到你的时间晚了一些,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不会生起严重的邪见,慈悲心和智慧还会持续发挥作用。上师找到你之后,给你讲法会很容易相应,很容易生起信心获得殊胜的证悟,这些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没有什么运气好,不是偶然获得的。

如果我们有了心识上面带业的认知,这方面确定下来之后,很多问题就会非常容易解释,也可以让我们在今生当中,把该断的一定要断掉,再困难,也要断掉。这些对于我们后世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的生死不是一世,一世的话怎么样都好说,既然不是一世,我们今生当中的种种行为就要为后世负责任,就像我们这一世在为上一世的业负责任,里面没有谁对我们是否公平的问题,完全是自己选的,现在又面临着选择,后世怎么选?该做的再困难也要做,该断的再困难也要断。因为这的的确确是关系到我们下一世的福祉问题,这是不能含糊的,即便你不修行,也要为后世的福祉考虑;如果你要修行的话,更要为后世的善根考虑。今生当中把这些原理思维透彻的时候,很多放不下的东西就放下来了。因为的的确确思维透彻了,完完全全生起了确信,所以放下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上师给我们的教言也是这样的,有些时候我们觉得懂了之后,还是做不到。上师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完全懂了,怎么可能做不到呢?如果你完全懂了毒不能吃,对于这一点完全接受了,你还敢吃吗?肯定不敢吃了。如果你完全接受了,生起了定解,不能做的一定能够控制自己不做,需要做的一定会做。这方面对我们修行来讲非常关键,也只有通过心识的延续,即心识上面可以带很多的业力习气来解释,心上面的引业引导我们投生,今生当中很多的行为和各式各样不同的情况解释起来非常合理。

有些时候在人群当中,很多人一起出去,别人就是对我看不惯,或者走路的时候,一块石头飞过来砸到我,其他人不砸,有些人说这是运气好不好的问题,从佛法方面来讲,里面还有更深层的因缘。一方面是相续中的业造了之后是不会错乱的,非常准确。真正的无辜不会伤及的,如果石头砸到我脑袋上,石头裂开了,伤及到旁边无辜的人,他们也不是真正的无辜,肯定是有一些小业需要消的,这方面非常准确,没有侥幸的东西在里面。如果好好地观察取舍,对于我们的修行非常有意义。

前面是讲比喻,就是把可以恢复的和不可以恢复的两种情况做了一下说明,把这两种情况分别用火烧木和火烧金做比喻之后,我们接着看下面的颂词。

说毫不可医,能转难得故,

抑寿已尽故,唯患无不治。

“说毫不可医”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我们讲了两种,一个可以恢复,一个不可以恢复。说毫不可医,对方认为虽然疾病违缘已经断了,身体还存在,但是也不一定可以恢复。为什么呢?在很多医书当中,印度的医学很发达,延续到现在藏医的四部医典、续部中也讲了很多,中医也是有很多这样的道理。无论中医、西医、藏医,有些疾病的的确确是不可以救治的,绝症就是不可以医疗的,不可救药的疾病确实存在。既然有决定的违缘,就说明对于身体造成了伤害之后不可以再恢复。

我们说,有疗法的时候还是可以的。说毫不可医,能转难得故,在很多的经纶或者世间的医典当中讲,有些疾病是没办法医治的。“毫不可医”是什么情况呢?“能转”,能够转变病情的因缘,在当时当地难以得到。就是说在当时当地找不到可以治疗疾病的药物、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毫不可医。

还有一种情况是“抑寿已尽故”,就是说寿命已尽,引业已尽了,疾病不可医。怎么样的疾病也没办法医好。“唯患无不治”,意思就是说单单的疾病没有治不好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疾病就是四大不调,疾病本身是有增有减、有生有灭,没有病的时候可以生起来,生起来之后可以灭掉,疾病不治疗可以增长,治疗它可以减弱,最后也可以消灭的。唯患无不治,假如不是业力已尽,这个疾病是可以治的。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能转的因缘可以得到,这个疾病是可以治的。只是在说能转的因缘难得,比如病虽然存在,但是这么好的医生可能是没有,找不到这样的医生。如果很好的医生具足了,这个病在他的医术的范围中可以治,比如一个平凡的赤脚医生治不好的病,一个很好的良医可能就会治的好;一般的医生治不好,一个专家可能会治得好;人间的医生治不好,龙界、天界的医生可能有能力治好,反正这个病本身不是完全治不好,而是说当时当地找不到能够真正给你治病的医生找不到。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药找不到,后面讲了唯患无不治,这个病本身是有生有灭、有增有减,这种药就是对治疾病的。就像颂词当中讲到,即便这个火再大,如果有比火更大的水,就可以把火灭掉。如果能够找到对治的药,病也一定可以治好。只不过众生的福德越来越弱的缘故,以前很好的药找不到,现在的药力没有以前的好了,以前很好的药方,现在再服用的时候,疗效就会大打折扣了。有些是药不好找,或者药的力量不够、假药等等,如果有药的话,病是可以治的。以前如果得了肺结核,基本上是没办法治疗,后来发明了青霉素,就不再是绝症了,可以治了。以前根本是没办法,只要得了这个病一家人都绝望了,肯定治不好了。在这个药发明出来之后,就可以治疗了。这个病是不是真的治不了呢?不是。而是当时当地找不到这种药,医生也没有出来,治这种病的药也没有出来。

现在的人如果得了癌症、艾滋病就是绝症,是不是真的治不好了呢?也是一样的道理,能转难得故,能转的医生和药难得。如果药出来了,一定可以治愈。单单从病本身来讲,没什么治不好的,所以说非尔有疗法,它是可以治的。唯患无不治,这个患是可以治愈的。我们应该知道,能够扭转的情况是可以出现的。只要是能够出现,就说明疾病不是决定性的不可以医治的因。这个违缘本身是可以退的,前面讲的病症退了之后,身体上还可以产生心。对方说病症没办法是没办法治疗的,我们说可以治疗。

这个辩论是一步一步下来的,我们要把前后的科判连在一起来看,就会知道里面的意思。我们分析下来大概就是这样的,他们说没办法恢复,其实有些是可以恢复的,而且就疾病本身来讲,即便是对身体造成了伤害,但是找到了药以后,完全可以把这个病彻底去除,然后你的身体不就恢复了吗?身体恢复如初,你就可以产生心识了,还是在围绕这个问题。有时候辩论了很远,我们跟着走最后就回不来了,到底在讲什么?不知道。我们不要忘记里面的主题,反正他们的后答复是错的。我们认为如果是身体产生心,死亡的身体也可以产生心,他们说不行,这里面的顺缘不具足,我们说顺缘不具足不成立。他们说有违缘的缘故,前答复、后答复等等,讲了之后,我们还是说身体上面的疾病是完全可以去掉的。虽然现在这个病可能是在当时、当地找不到对治的方法,但是并不是说疾病本身是不可对治的,如果遇到了因缘的时候,还是可以对治的。遇到了对治的,在死亡的身体上,还是可以产生心,就是为了说明这样的问题。

这里除了我们说对方的答复不成立之外,其实也讲到了很多的问题,就是说不可治疗的疾病,只是因缘不具足,如果药、医生找到了,有些病是可以医治的。还有一些问题,就是说抑寿已尽,如果业力召感寿命已尽的缘故,这时即便是医生、药具足了,因为你的引业已尽,前面我们讲了,这个引业本身也是让生命显现的一个因的缘故。这方面仍然是这样一种问题,它的引业尽了之后,寿命已尽的缘故,引业尽了还是没办法治愈。如果这些情况都不存在,它还是可以的。即便是引业尽了。

如果你承许引业尽,必须要承认前后世,不承认前后世不可能,就是这个病不是绝对不能治愈的,这个病可以治愈,只不过能转的因缘在当时当地找不到,这不是没有,能找到医生、找到药,这个病完全可以治愈。这个方面不是说对身体的伤害没办法恢复,这是没有的。如果是前后世的引业必须要承认,如果是引业导致的疾病,无法治愈,必须要承许心识是心识的因了,心识上面带的引业必须要承许前后世。

这个里面讲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有业的存在。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这个业对于我们的今世是有影响的,但是不是命中注定呢?也不是命中注定,因为业的本身也是可以改变,所以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是命中注定,大的方面可能有一个走向,如果今生当中特别的精进,对业的走向方面也会有一些转变,这也不是完完全全的命中注定,我们做什么都改变不了,那种宿命论是绝对没有的。如果我们去精进,相续当中很多因缘有时还会改变,这方面我们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戍三、说摄义:

“说摄义”是把前面的略说、广说再归纳一下。

死毒等返故,或彼咬已除,

亦离变因故,彼何不复活?

第一个,“死毒等返故”,“死毒”就是在死亡的身体上,因为“毒等”的疾病不再存在了。为什么不存在了呢?主要是我们前面讲的问题,死亡的时候疾病等肯定会消失的,否则不会长虫等等,像这样在死亡的身体上毒素等疾病不存在,已经自然恢复的缘故。

第二个,“或彼咬已除”,“彼咬”是什么意思呢?比如通过具有毒液的毒蛇,或者野兽等等,咬了自己的身体导致中毒而死亡。按照印度和藏地医学的观点,如果被毒蛇咬了,临终的时候身体里面所有的毒都会返回伤口,重新集聚在伤口部位,那时候“彼咬已除”,因为毒素已经聚集在伤口当中,如果那时把伤口切除,其实连毒素也会一起都被切除了,这是一些医学的观点。

有些时候我们说,这个可能吗?不可能。其实这方面不是我们观察的,也许我们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死亡的时候,毒素会自动重新集聚在伤口中?有时医学、缘起也是很玄妙的,虽然我们不了解或者有怀疑,但是也不确定。医学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不管怎么说,当时法称论师在讲彼咬已除,就是按照当地印度医学的论典描绘死亡的时候,毒素会集聚在伤口,把伤口切除掉,毒也就消除了。这一点是当时的外道、印度人都承认的。假如现在观察,好像应该不是这样,这个理论是不是不成立啊?倒不是这个意思。刚刚我们讲了,缘起很玄妙。而且当时参与辩论的人,或者法称论师当时所讲的受众,无论是给印度的弟子讲的,还是给辩论的对方讲的,这个道理都是成立的。因为印度的书里就是这样讲的,大家都是承许的,所以这个方面我们不用多想。

或彼咬已除,如果死亡的时候,尸体上面的毒等已经消除了,或者被毒蛇咬伤的伤口上面的毒,已经被我们清理掉了。“亦离变因故”,这个身体也离开了变化的因,变化的因就是导致死亡的因、心不产生的因。“彼何不复活”,这时候他的身体为什么不复活呢?这个人为什么不重新产生心识呢?所有导致心识不再产生的违缘没有了,身体上面的毒、疾病都没有了,这方面都消除了,违缘已经不存在了,离开了变因,为什么心识不重新恢复呢?心识一恢复这个人就会活过来,完全已经死了的一个人,还会重新恢复过来。这方面的情况应该是存在的,摄义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学完了摄义之后,就会知道对方所谓的因为具有违缘的缘故,死亡的身体不会产生心,到这儿为止从一个整体的体系来讲,他们的根据不成立。所谓的死亡,就是像身体产生心,死亡的身体不产生心的答复,也是不成立的。对方的观点不成立,我们的观点在持续的成立中,就是心识产生心识,身和心不是一体,没有因果关系,心产生心的问题完全可以成立。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