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释》第十三课笔录

1495863373(1)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窍诀,如何证悟般若而成佛呢?在《般若经》当中讲得很清楚,对于如何修行般若空性的二大密意,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分别造了《中论》和《现观庄严论》进行开显。现在我们学的是空性次第的修法,或者和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等有关的内容。在《现观庄严论》当中也分了八事七十义来进行抉择,在八事当中,现在学的是第一个遍智,即如何获得遍智或者和遍智相关的有十种法。

今天继续讲学修现观的修行之相,前面擐甲修行和趋入修行已经学了,下面学习资粮修行。为了成佛、获得觉悟,必须要修行资粮,这就是二种资粮。在大乘当中,二资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修了二资粮,这个二资粮如果圆满了,就可以获得佛位。如果不具备二资粮,或者说二资粮欠缺,比如说有福德没有智慧,有智慧没有福德,这方面有欠缺,或者说虽然二者不欠缺,但是都不够强劲。这样都不行。对我们来讲,首先要知道,成佛的二种资粮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把它当成所知,了解了之后,进一步地为了修行二资粮而发愿回向,逐渐去听受有关二资粮的道理,把怀疑遣除之后,按照自己的情况,逐渐趋入到二资粮的修行当中。对我们来讲,首先要了解,然后必须要修行,不管修显宗或者密宗,著重闻思或者修行,反正二资粮都是所修学的内容。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所修的内容了。我们应该知道,暂时来讲,二资粮可以让我们成就;究竟来讲,如果要成佛二资粮就是能够帮助我们达到目的的唯一方便,缺少了是绝对不行的。二资粮对我们来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要学修的。首先是学,然后是修,必须要让它修行圆满。

辛三(加行二资双运之资粮修行)分二:一、总说;二、别说难以通达之理。

加行所修行的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必须要双运,就是说不能够偏颇,不能够偏袒一方。真正来讲菩萨已经到了菩萨果位或者加行道等的时候,不可能有偏颇的。对于我们而言,还是刚刚入道或者是准备入道,按照我们上一世带的习气,有些人喜欢做偏于福德的事情,而对智慧方面就没有因缘,也没有兴趣;有些人对于智慧方面特别有兴趣,对福德方面没有什么兴趣。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说,作为大乘道标准的修行者,首先二资双运必须要深入到骨髓中,不管你能否修得动,是不是喜欢,对于二资双运的理念必须接受,而且要深深的烙在相续当中,然后我们按照这个目标逐渐去实行。有些时候可能还是比较喜欢做福德或者智慧的修行,虽然这也是正确的,可以继续做,但是我们不喜欢欠缺的部分也必须要补起来。只有到达了二资相似双运的时候,才是真正道的形成。在相似的二资双运前提下,进一步的轮番修行,二资粮可以真实达到双运。

从某些侧面来讲,双运就是不偏颇。既喜欢修福德,也喜欢修智慧,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双运。就像马车的二个轮子一样,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其实真正的双运并不是说左边一个轮子右边一个轮子,而是说当你在做福德用智慧摄持,然后智慧用福德,就是大悲心来摄持二者之间并没有脱离,因为它的本体没有脱离,所以我们也应该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一个双运的修行。

对我们来讲,在做福德的时候,安住三轮体空,或者在修空性时候,完全不离开大悲心,刚开始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就可以轮番修,既修福德也修智慧。修到了一定的量,你可以把它整合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去做一些导入双运的观修。如果福德没有,智慧也没有,二个分别修的时候,没有修的很纯熟,从根本上就欠缺,那就谈不上后面的双运了。不管怎么样,我们把福德方面的发心行为、修行的善巧方便学好,逐渐去做。也做好智慧方面我们,当这二种修到一定的程度,都趋于成熟的时候,就可以整合。通过我们的观修、窍诀,就知道现在做福德的时候,如何安住它的空性等等,逐渐就可以导入双运之道。

壬一(总说)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三、摄义。

这是指对于二资双运的资粮修行。

癸一、本体:

本体颂词里面没有,在注释当中就讲了本体。我们按照科判走,哦巴活佛在解释《现观庄严论》的时候,就是按照注释的方式。可能有些科判下面没有弥勒菩萨的原文,如果有必要他也会加个科判,下面通过长行文来做一些解释。这是菩萨造论的方式,比如弥勒菩萨造论有很多方式,对弥勒菩萨的论典做注释的大德造论的时候,也能够完全懂得弥勒菩萨这句话前后的意思,为了便于我们了解,在此处加了一个科判,科判下面做些注解,便于我们趋入到原文当中去。

本体里面没有颂词,二资粮的本体是什么呢?加行的二种资粮就是一种双运道的修行。所谓的双运道的修行,就是福德和智慧的修行方式。真正来讲,福德和智慧二者在大乘道当中,本来就是无二的。一切法从它的本基来讲,显现和空性都没有离开过。任何一个法不管是你知不知道,证不证悟,显现的当下,就是空性的。

修行也是一样的,我们要相应于这样的本性修行。比如我现在做福德,它的本性上面没有离开空性。在做福德的时候,我就要相应于它的本性去修行,就是说正在做福德的时候也是契合它的本性,不离开空性。空性也不离开它的显现,所谓的显现就是要相应于大乘道的显现,什么显现呢?大悲心。这个对于大乘道有用,其他对修行没有利益的东西,我们就不用观想了。修道肯定是要观想和证悟道有关系的法。从本性来讲,一切法都是双运的。在修道的时候,只选择那些对证悟空性、佛果有帮助的法进行观修。在空性的同时,大悲心等其他的法也是不离开的。这就是道方面的双运。

然后是果方面的双运,只要方便和智慧双运,它的果一定可以双运。智慧资粮,就是空性圆满之后,可以证悟佛陀的法身;福德资粮圆满之后,就可以获得佛陀的报身。因为二资粮是不分开的,所以三身也不会分开,叫做法身和色身双运。双运的意思就是一味、无二。这不是二个东西像黑绳和白绳缠在一起,不是这个意思。真正来讲一味、双运,就是无二无别。佛陀的三身绝对不可能法身、报身、化身,都是分开的。讲的时候可以分开讲,本性上来讲不能分开。为什么?因为它的基是现空无二,本来就分不了,他的道也是方便和智慧、福德和智慧无二,也是不分的。因没有分,它的果不可能是分开的。佛陀的法身、色身二者也是一味一体的。证悟了法身,肯定是证悟色身,现前了色身肯定是因为证悟了法身。二者之间就是无二无别。我们修行二资双运之道是福德和智慧二者必须要以不偏颇的方式来进行修行,到了后期,在修福德的当下,没有离开过智慧的作意或者观修;在修智慧空性的时候,也没有离开过大悲等等的福德。这是很善巧的一种修行。

癸二(分类)分三:一、总说意乐加行之资粮;二、别说二资粮之本体;三、特殊二资粮道。

分了三个科判,第一个是总说意乐加行之资粮。里面有二个,一个是意乐,一个是加行。第二个就讲了福德是什么,智慧是什么?平时我们说要圆满二资粮,到底什么是二资粮呢?在弥勒菩萨的《大乘经庄严论》当中,把福德智慧二资粮、空性和大悲讲得很细致。《入中论》当中前面也讲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讲了很多二资粮和二资粮的分支。这些属于智慧资粮的分支,那些属于福德资粮的分支,特别的细致。龙树菩萨对于乐行国王如何修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也做了很多的抉择。有些大德也专门造了二资粮颂来进行解释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就是说明这是很重要的。

今天我们也是通过弥勒菩萨的金刚句,就是说在《现观庄严论》当中讲到的内容去学习了知什么是福德资粮?什么是智慧资粮?了知完之后,就我们就可以去修,修的时候就会知道现在我作的是福德资粮或者这部分是智慧资粮,然后我要把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回向发愿成佛,这方面就是很明确。我们在修的时候,不会出现不懂怎么修。虽然在修,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不会这样。修完之后很清楚这是属于福德资粮,那是属于智慧资粮,然后我欠缺是什么,喜欢做的又是什么,这时候我们修行的脉络就会非常清晰,一个修行者肯定要清清楚楚地修行,不能浑浑噩噩的,修什么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下你想要很快地获得一个结果,非常困难。世间当中还可以碰运气,运气好误打误撞就成功了,在修行道是上没有这一说,只有明明白白地修行才可以明明白白地获得证悟。如果什么都不知道,想要以碰运气的方式成就是绝无可能的。

子一、总说意乐加行之资粮:

悲及施等六。

资粮的修行总共有十七类,其中从一到七就是通过“悲及施等六”来进行安立。

第一,意乐就是大慈大悲的资粮。“悲”,就是大慈大悲心。因为它是大乘道,所有的大乘道的悲全都是大悲。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大恩上师刚刚讲过普通悲心和大悲心的六个差别。只要是大乘道一定是大悲,大悲的“大”字简别于小乘的悲心、世俗所谓的慈悯或者恻隐之心,这方面很容易混淆。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善良的人和菩萨没有什么差别,这个人就是菩萨,为什么?因为他做了什么事情,不是这样判定的,所以有些时候看起来相似,其实并不是。如果我们混淆了,分不清楚什么是菩萨的不共大悲,什么是世间的悲心。我们会对该生起恭敬心的菩萨生不起应有的恭敬心,觉得差不多。对刚刚开始修行大乘道的道友们也生不起该有的恭敬心。为什么?你看这些修大悲心的人还不如世间上做慈善人,这个不一样。为什么?他进来之后,所受的教育是大悲的教育,这不是普通悲心的教育,二者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刚开始进入大乘道的时候,因为起点很高,所以一下子相应于圆满的大悲心可能会很困难。他进来之后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大悲的教育,而其他相似的悲心,可能因为他前世的某种因缘成熟了,今生当中有能力,某些方面的悲心可能比较强盛,他到了收获季。这些菩萨刚刚开始修殊胜的大悲心,看起来好像是现在很多学《入行论》、前行》的道友好像还不如世间人,从某些侧面来讲的确如此。就像有些初地菩萨的证悟还不如阿罗汉所断的烦恼障多,虽然好像是这样,但是起点不一样,他的起点本来就很高,一旦相应了之后,他是不得了的。如果分不清楚,有时也会自己轻视自己,好像修了半天还不如什么人,根本不需要。因为你接受的就是一个很高的教育,大悲心的教育很殊胜,所以只需要把这个修法慢慢去落实,把大悲心在内心当中逐渐生起来,生起来之后,就会全方位地超胜世间所有的普通悲心,甚至于也会超胜阿罗汉的悲心。阿罗汉相续当中没有烦恼,悲心相对来讲也很清净,但是还不能叫大悲,具有有局限性,真正的大悲只有用在菩萨的身上,其他都承担不起这个大字。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大悲的课程,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大家可能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还有很多违缘没有遣除掉。虽然内心当中大悲的力量还没有爆发,但是已经开始学了,如果不放弃,肯定逐渐就会到达那样的高度。第一个,对于正在学修大悲课程的道友们应该尊重,第二个,也应该帮助,因为他走的这条路是修行大悲之路,要鼓励他走下去,不要去破冷水。你修了半天,还不如谁谁谁,他说,是的,我修了半天,好像还不如谁谁谁,干脆就不修了。这样就颠倒了。该赞叹的没有赞叹,其实来讲,普通的悲心比起菩萨大悲的训练其实是不值得赞叹的,只不过就是形象上面轰轰烈烈,的的确确在世间当中做了一些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从这个侧面来讲,也是一个需要赞叹的善心。这方面还要看和谁比,如果和大悲比,绝对不值得赞叹。甚至于连小乘的境界,在很多大乘论典中都不赞叹,何况是说世间的善行,就更加不值得赞叹了。

我们学了之后,就要对比,如果不学习大乘讲大悲的经典和论典,自己浑浑噩噩都分不清楚。觉得这里讲得好勉强,别人做了这么多事情,佛教徒就是看一本书、打个坐,就会超胜别人了?好像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你知道了里面修学的内容之后,现在所修学大悲心,刚刚起步的道友的确是值得赞叹的。因为他把课程学圆满了,毕业之后就是佛果了,这个利益的的确确不可思议。就像《入中论》讲的一样,佛陀告诉我们对于初发心菩萨的礼敬,甚至于要过于佛陀,还有些地方讲,如果是一个声闻阿罗汉坐的马车,佛陀用脚趾头去牵引都不合理;如果是一个初发心的菩萨坐在马车上,佛陀用头去牵引也是合理的。为什么?他们修的课程就是真正可以成佛的道,成佛之后,他能够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这是真正在荷担佛家族的事业。很多地方是高度赞叹大悲的,一定要高度赞叹大悲心,连小乘的圣者都没办法比,何况是世间的悲心?虽然我们还没有生起来,但是从道理上面一看的时候,二资粮不一样,所以说我们还是应该有一种欢喜心和自信心。你是个大乘种姓者,该骄傲的时候就骄傲一点,这是该骄傲的时候,而不是谦虚的时候,这个是骄傲的时候。我们现在是入于高贵种姓者,虽然我们刚刚进入里面当中,但是一旦进入了这个家族当中,我的身份就不一样了。

刚刚发菩提心的人种姓就像《入中论》注释当中讲的一样,转轮王的王子刚刚降生,虽然他智慧等方方面面都不如转轮王手下的大臣,但是因为他是转轮王的儿子,所以他生下来的时候,种姓就已经超胜了。修学大乘的菩萨们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道友们,有时候提到修大乘的菩萨们,一下子脑海里就联想到很高大上的一个闪闪发光的菩萨,觉得和身边的道友没有关系,其实就是我们身边刚刚开始学习的道友,正在学《入行论》,连颂词都解释不清楚。这些人已经在接受大乘的教育了。不管是学前行、《入行论》,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大乘的教育,这个不得了,真的是这样的。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自己,也不要小看周围的人,这些人所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这个佛陀利生的家族非常的高贵。我们应该赞叹,或者尽量地帮助别人。

前面讲了如果你不知道,根本分不清楚什么该赞叹什么不该赞叹,你根本不知道,还去误导别人,更加不合适了。如果我们把这个分清楚之后,对于自己所修的也会非常清楚。这个大悲就是大乘道的不共,大乘道一个不共的特点是意乐,第一个就是意乐,即悲及施等六当中的悲字,对照科判就是意乐加行当中的“意乐”两个字,这个意乐属于大慈大悲,这是一种资粮或者说这是所有资粮的基础。

上师老人家说《入中论》当中,也是通过初、中、后来赞叹大悲心。月称菩萨的在《入中论》开篇没有礼赞佛陀等等,就是礼赞了大悲心。“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故我先赞大悲心”,为什么呢?这个慈悲的本性对于佛陀广大的果,初中后都很重要。“初犹种子”,刚开始犹如种子一样,就是说成佛的种子来自于大悲,现在这些道友们在模仿大悲心、修学大悲心,这个是什么?就是成佛的种子。如果不值得赞叹,什么值得赞叹呢?即便是发起一个造作的大悲心,都应该赞叹。“长如水”,在成长过程当中,它开始生根发芽了,大悲心就像水一样浇灌菩提树的苗芽。“常时受用若成熟”,最后他成佛了,能够长时间地让众生受用佛陀所证悟的佛果。“若成熟”就是已经成熟的时候,就可以让众生受用,佛陀成佛之后,因为大悲心圆满了,所以才让众生受用他所证悟的功德。

如果他没有大悲心,就不会让众生受用。比如说一个人发达了,因为他没有悲心,所以他他觉得这个是我的钱,凭什么让大家分享?没有悲心就不愿意分享。佛陀不是这样的。因为他在最后位悲心圆满的缘故,所以会让众生受用自己三个无数劫资粮圆满之后佛果的功德。不断化身给众生宣讲妙法,让众生受用殊胜的法义。月称菩萨说故我先赞大悲心,所以我就赞叹大悲。说明悲心的的确确在初、中、后三个阶段都不离开的。最初大悲心作为种子,中间大悲心作为浇灌的水,最后成佛不可能突然就断档了,大悲心一下子就没有了,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个果是大悲心浇灌出来,所以说如果他没有悲心,成佛之后不会利益众生,虽然这样说,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刚开始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安立一个大悲心的观念,对大悲心本身生起一个很正的观念,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以后我们的修行就会以大悲心为基础而展开。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相续当中没有大悲心的影子,你以什么为核心?你是以出离心为核心吗?如果你有出离心,我要解脱,所有的修行就会围绕出离心为基础展开。

如果出离心也没有,只有人天善趣,就是想后世得到这些。如果心中有这个,所有的善行只有围绕这个展开,那就没有什么了。对我们来讲,相续当中的大悲心作为一个核心,它是引导我们所有的善资粮能够达到真正目的地的一个引导,非常关键。

无论如何,还是要引导我们相续当中,生起大悲心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可以作为所有资粮核心基础。如果有了这个之后,我们的修行就可以展开;如果没有悲心,后面布施的资粮、持戒依靠什么为核心?都没有了。大慈大悲心的意乐的确是贯穿始终的,始终都要有这个。如果我们现在有慈悲心要让它变成大悲;如果有了大悲的种子,我们还要让它增上圆满。因为基础的具有六个条件大悲心的初级阶段,对凡夫来讲是可以具足的,后面就通过各式各样的修行就让它变得有力量,让它的违品逐渐消亡。

“施等六”下面讲加行圆满的六波罗蜜多,就是说在意乐的基础上,修六种修法的就是加行,其实就是六度。对照注释六度分别可以获得四种快乐。

第二,布施资粮。我们发了悲心之后,要让所有能够帮助我们成佛的资粮圆满,必须要修持以下的法。第一个修法就是布施。我们都知道了布施就是一种舍心。反正就是通过菩提心摄持把自己的财富、地位,还有其他的一些善根等等,都能够没有吝啬的施予众生的舍心,这个方面叫做布施的资粮。

布施的资粮既有一般的财物、普通的财富,也有巨大的财富。还有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等等都是属于所布施的对境。这就是属于布施的资粮。因为很多地方都讲了,所以大家也很清楚了。第一个布施的因缘法则,就是你布施出去之后会成倍地返回,这是一个符合于因缘法则的状态。菩萨需要这个吗?他需要。通过布施的方式,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布施出去之后,第一个收获是善根,因为我要利益众生、发誓成佛,布施的动力、意乐就是菩提心,所以说当他修善法的时候,当即就收获了能够帮助他成佛、利益众生的这部分资粮。第二个收获是你布施出去的财富除了收获善根之外,这个善根还会成熟,返回来更多更好的财富。返回来干什么呢?一部分菩萨自己要用,除此之外更多的财富又施出去。通过布施更多的财富,他会收获更多的善根。布施出去的财富返回来变得更多了,这样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最后菩萨会获得什么?最后就会获得财富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当中有一个是财富自在,完全获得一种自在。我们现在远远没有达到自在,连总自在还不是,离自在远得很。菩萨的十种自在当中,其中有一个叫做财富自在。如果财富自在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的资粮逐渐趣于圆满,自己的吝啬心等烦恼越来越少,还有财富越来越多,也能够帮助更多的众生解决暂时的问题。他收获善根之后,又布施出去。自己的善资粮通过不断地布施的方式就会逐渐圆满了。

对于修行者来讲,布施的修行有这样的必要性,就是让资粮圆满的一种方式,也获得了第一种快乐。什么快乐呢?通过布施获得一个当下的快乐。上师在注释当中讲了,当下的快乐有两种。第一种是自己快乐,假如自己真正了解布施的修法,尤其是修行布施的习气比较成熟的时候,这个菩萨会特别的喜欢布施。就像《入中论》里面讲的一样,即便是听到求施声音的快乐,也是超胜于比丘入三禅快乐。单单听声音就是这样了,何况说了把这个东西真正布施出去之后那就更加的快乐了。我们现在还没有体会到这种快乐,现在是还在挣扎的时候,到底施还是不施?作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考虑到要成佛和应该打破悭吝的必要性,还有以后可能会有很多果报的缘故,所以慢慢就开始修布施。现在是一个起步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挣扎,也不是什么特别不好的事情。

真正初地以上的菩萨,布施已经很习惯的时候,会特别欢喜。那是不是从我们现在的阶段到初地之间只有这两个阶段?也不是。中间还有逐渐欢喜布施,最后就会很高兴。现在有很多人很欢喜,把东西给出去之后,特别欢喜,比自己用还高兴,这就是布施的习气比较深厚的体现。只是当下自己获得快乐,能够帮助众生,把资具布施给众生自己很快乐。

第二种是对方也快乐,当对方拿到了他喜欢的东西时,也很快乐。比如缺钱的人拿到菩萨布施的钱,或者需要其他东西的人拿到菩萨给他的东西时,也会很快乐。这是当下就可以获得的快乐。

第三,持戒资粮。自己安住在戒律当中,然后也劝别人守持戒律。持戒资粮能够快速增长福德,而且速度比布施还要快。六度修法总的原则就是越往上走增长福德的速度越快。因为越往上越难,所以对自己的利益也就越大。戒律就是守护自己的三门,戒律本身有很多种。开始主要是身语为主,比如说现在我们守的出家戒、居士戒等别解脱戒,这方面主要是以身语为主,就是守护自己的身体,不要杀生、偷盗、邪淫,语言方面不要妄语等等,刚开始主要是守护身三语四。十不善当中身体方面有三个,语言方面有四个,叫做七个所断。在讲戒律的时候,经常都会出现。

逐渐到了后面,就从制止身语的恶行过渡到制止心的恶行,比如说到了菩萨戒的时候,就开始著重调伏自心了。其实调伏自心要比调伏身语意更难。一般来讲,你不能做这个事情,比如不杀生,这是比较容易守的,只要不具备四个条件,基本上戒体就是清净的。而到了菩萨戒之后,就开始往心里走了。你要制止很多恶念,包括自私自利的分别心,想要自己一个人成佛或者这个众生我不度化了等等,这方面的恶心必须要制止。

这里没有讲,再往上面走的时候,就到了密乘戒,就更严格了。戒律也是让我们逐渐粗大的恶行当中,就是说身语和心的恶行,从这些粗大、中等和微细的恶行当中出来,如果戒律圆满之后,就可以获得菩萨或者佛的果位。因为戒律的层次不一样,所以说现在来讲有些道友理解的还是初级阶段的戒律。越往后学习,逐渐就会知道戒律的精神。自己安住在戒律的同时,也劝别人受戒,可以获得第二种快乐。什么快乐呢?就是未来的快乐。我们说布施能不能获得未来的快乐呢?也可以。从某些侧面来讲,布施对应的主要是今生的快乐,持戒对应的主要是来世的快乐。戒律本身是断除一切恶行、修持一切善法的心没。持戒可以让自己来世获得人天善趣或者很大的快乐等等,这也是未来快乐的因。

然后让别人的也可以获得快乐。因为自己守戒的同时,也劝别人守戒。如果自己对于戒律的精神了解了之后,我们观察如果对方到了可以守持某种戒律的时候,自己就劝他守戒,让对方也能够获得未来的快乐。守戒就是保护自他,把自己保护起来。守护戒律就是断恶止非,即断除恶业,制止不好的事情。

当自己把这些痛苦的因缘断掉了,当然就不会在来世感受痛苦了而且因为守戒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善行,所以也可以获得殊胜的一种快乐。如果是一个真正爱惜自己的人,应该对戒律的善行很欢喜。为什么呢?因为这是遮止我们以后不受痛苦最好的方法,所以能够获得善趣或者快乐的方法就是守护戒律。爱护自己、想要对自己以后负责的人应该非常欢喜守持戒律。戒律对于有些人来讲似乎是一种约束,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措施,也是一个很好的让自己获得快乐的方法。

就像上师在讲记里面讲的一样,随着层次的高低,修行人的理解和标准都不一样。相对来讲,层次低人会觉得很多的礼节没有什么必要,而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文明程度高的人,觉得这方面很有必要,也会很自觉的遵守。因此看一个人的素质或者他的文明程度,都有对自己的不同要求,越往上的人对自己的要求越严格。因为他想要得到的更多,所以标准就越严格。现在我们要走向成佛之道,虽然想要获得成佛之道,但是你现在所做的行为根本不是在靠近成佛。如果做的都是低劣的行为,根本不可能获得成佛之道。如果要获得高标准的安乐,肯定要欢喜地受持戒律。

刚开始守护戒律会有很多违缘,既有来自于社会、家庭的,也有来自于自己的分别念、本来习气的等等,有很多的挑战。这些所谓的挑战就是让自己的修行更加完善的方便。如果能够坚定自己思想、意志力去守护戒律,将来一定会获得快乐。因为这是未来安乐的因,所以以后一定会转生善趣、获得快乐。

第四,安忍资粮;第五,精进资粮;第六,禅定资粮。把这三种放在一起的原因何在?这三者可以获得第三种快乐,什么快乐呢?就是决定性的快乐。比如说修安忍可以获得决定性的快乐。如果自己能够安忍,当我们遇到一些违缘的时候,自己不会生起嗔心,非常的平静,就不会受到干扰。因为善根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缘故,所以它的果也是决定的。因决定果也决定。因为修安忍的时候,心没有受到干扰,没有扰动的成分。为什么说是决定性的?如果能够安忍,没有什么因缘可以动摇它。嗔恨心、不高兴的心动摇不了安忍,有些地方讲嗔心的力量有时候可以摧毁布施、持戒的善根,对于安忍以上的善根摧毁不了。为什么呢?因为安忍是嗔恨心的对治,没办法摧毁对治的法,所以能够摧毁的善根止于持戒。虽然连持戒的善根都可以被强大的嗔恨心摧毁,但是无法摧毁安忍的善根。从这个侧面来讲,它也是一种决定的。安忍能够获得很大的安乐和稳定性的善根。精进也是一样的,对于善法很欢喜就是精进。还有禅定本身就是让自己的心不动摇。如果自己修持了这些善根之后,就会获得决定性的快乐,这是一种不动摇的决定性快乐。

注释当中讲,当我们修行安忍到了一定的程度,自己的心完全如如不动,这样就不会动摇了。我们修安忍成功的时候,这种善根是非常有力量的。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管怎么样,即便再难忍受,我们也要去逐渐去训练,安忍的心越训练越稳定。以前我们很容易发火,现在不训练,以后还是很容易发火。通过训练,逐渐自己的心量越来越大,能够忍受的会越来越多。有些大德讲,安忍就是在我们的心中给别人说的不好听的语言和不好的事情留出了空间,可以容得下。安忍就是这样的,在我们的心中留出空间,什么空间呢?别人的恶言恶语、诽谤、伤害等各式各样的事情,在我的心中都可以容纳。你的空间有多大,就可以容纳多少所谓的违缘或者伤害。菩萨的心量犹如虚空一样,什么都能够安忍,因为他的心量是如此宽广的缘故,所以完全不会动摇他的心。

这也是我们要训练和学修的内容,当我们的心胸越来越宽广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动摇我们。以前任何一个小小的事情都可以触动你发火的神经,让我们不悦意的因素太多了。当你通过修持安忍,心量非常广阔,这些东西自然就没有了,在心中留出了空间。不管别人怎么跟你说,完全都可以消化掉,而处之泰然。这是一种安乐的因。如果它是一种安定的因,获得的果也是决定性的。精进、禅定也是同样的,都是让我们的内心处于不动摇的状态,善根不动摇,它的果也是决定的。

第七,智慧资粮。六度当中的第六度智慧度属于智慧资粮,本来就是相应于万法的本性。智慧可以断除我们相续当中的障碍,而获得第四种快乐,什么快乐呢?就是永久的快乐。为什么是永久的快乐呢?因为它是相应于胜观的自性,而且智慧度本身可以灭掉人执和法执、烦恼障和所知障。如果障碍没有了,就可以获得解脱,解脱就是永久的安乐。决定性的不动摇按照《俱舍论》来讲,比如色界、无色界属于不动摇的善根,修持禅定之后可以生到色界、无色界,这是不会不会动摇的。超过这个不动的决定性善根,快乐之外还有什么?就是永久性的。当然这是相似的对比,也不是完全把《俱舍论》照搬过来。

为什么最后还有一个永久的快乐,它和决定性的快乐有什么差别?主要一个是不动摇,一个是可以获得解脱方面的,完全解脱一切障碍。菩萨对于六度不可能会有偏袒,选择性的修肯定是六度都修,所以菩萨会次第获得四种快乐。这里讲到的六度侧面不同,这是从四种快乐的方面来讲的。通过四种快乐对于六度,也是讲到六度加行的资粮。这种所修的六度本体和我们前面在《大乘经庄严论·度摄品》当中,所学到了六度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宣讲的侧面不同而已。

子二(别说二资粮之本体)分二:一、智慧资粮;二、福德资粮。

下面就是别别介绍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哪些属于智慧资粮、哪些属于福德资粮,下面就给我们做一个介绍。

丑一、智慧资粮:

并修止观道,及以双运道,

诸善权方便。智…

这方面讲到智慧资粮,哦巴活佛就是这样划定的科判。智慧资粮这里分了四种。

第八,所依静虑等持——寂止资粮。“并修止观道”,“止”寂止属于智慧资粮。比如前面六度当中的静虑度或者这里的止观。止和观都是属于智慧资粮的本体。

第九,超胜世间道证悟空性无我的智慧——胜观资粮,这就是“观”。止和观是分开的。

第十,超胜小乘的方便大悲双运资粮之道。“及以双运道”,“双运道”可以理解成止观双运,也可以理解成福德和智慧双运。就是说大悲和智慧或者方便和智慧双运。

第十一,超胜不善巧方便之菩萨的善巧方便资粮。“善权方便”,也就是平时我们讲的善巧方便。这些都是属于“智”,也就是智慧资粮。

智慧资粮在分的时候,六度当中的前三度,一般来讲都是划在福德资粮当中,然后第五第六划在智慧资粮当中。精进的本体既是福德,也是智慧,它是二者的助伴。这是从六度的方面进行安立的。

按照《现观庄严论》的颂词分了四个,第一个属于修寂止。寂止是什么呢?所谓的寂止是所依的一种静虑。它是什么所依呢?智慧资粮的所依。如果你真正要修持智慧资粮或者解脱道,静虑就是一个所依。因为它就是一个基础,如果你的心特别散乱,你恨你的心特别散乱,即便修了胜观、智慧资粮的本体都没有办法发挥它的力量。从寂止本身的侧面来讲就是属于智慧资粮的所依静虑等持。平时修寂止就是属于静虑。静虑的本身分了很多很多种,有些属于观察修的内容,有些属于安住修的内容。著重的安住修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制心一处,把自己的心控制在一个地方,缘一个很简单的对境,别的都不想,反正就是控制自己的心,把自己所有的分别念集中在一点上面。如果偏离了所缘,自己再重新拉回了安住,这就是训练我们修持寂止。

其实里面想的并不多,不需要你去思考其他东西,而且恰恰就是制止你去思考很多东西。修寂止的时候,不要你去想很多,就是让你以一念治万念。对境越简单越好,有些时候就是一个瓶子、一块石头、一个木块等等,很简单的东西;有些时候是一尊佛像;有些时候这些都不要了,完全缘呼吸,把一呼一吸作为所缘境,只是呼吸呼吸,其他的都不想。如果你这时候想别的东西,比如想到出离心了,在这个修法当中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时候是训练你的心静下来,其他很多的观想不需要。

还有观察修的一种等持,观察修就是必须要观察。开动思维把自己的心引导趣向某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无常,我必须要通过观修让自己生起来。虽然这方面也是一种修行,但是一般来讲寂止就是让自己的心一缘专注。修法特别简单,不需要很多的知识,准备好之后,就可以去修了。这就是属于所依。

作为修行者来讲,不管修什么法,都要让自己的心专注,能够静下来。如果心静不下来,修法根本修不下去,如果心非常烦乱,肯定修不下去,总是找点别的事情来做。有些人闭关的时候,突然就想闻思了。为什么呢?因为闻思还可以看书、听闻,你的分别念还可以处于一个外散的状态,所以正在修的时候,他修不动的缘故,就喜欢去做一些让自己的心能够去思维,能用得上劲的地方去。有些人修定也会不时出去走动一下,看看这些东西,反正就是有很多不同的体现。如果我们坚持修的话,上师老家经常讲,如果坚持修几个月,自己的心基本上就可以调整到一个稍微来讲,比较听话的状态,不会像刚开始修的时候一样,完全不听指挥。最后修成了之后,不管想安住多久都可以,这时候就会达到一种堪能的状态。

第二个属于胜观。胜观的侧面是什么呢?就是超胜世间道。它和前面一个就不一样了,寂止并没有超胜世间,而胜观就有这个特点。它的特点是什么?就是超胜世间道。就是说所有的世间道都没有,包括寂止本身在内,也没有。寂止只是让心安静,能够专注而已,至于专注到什么地方,那是另外一回事。你可以专注的心投入到胜观上面去,也可以把专注的心放在在识无边、空无边等等,最后得到这样的状态,或者死后转生色界、无色界。

超胜世间道的只有胜观,胜观是什么?“胜观”的“胜”就是殊胜的意思或者超胜的意思。比什么殊胜,它殊胜在哪个地方?因为可以断除人执和法执,所以它殊胜。就是说超胜整个世间道。有些地方解释“胜”就是胜义,胜义的一种观叫做胜观。无我空性就是胜义。止观双运当中的胜观,肯定是就是讲无我空性,即人无我和法无我,小乘有人无我,大乘有二无我。

如果我们想要解脱,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寂止,第二个条件就是必须要有胜观,也就是无我空性。如果现在你的脑袋里面对于无我空性还很模糊,必须要让它清晰。对于什么是人无我、法无我都很清楚。只有清楚了才能去修,如果本身都是模模糊糊的。你都不确定去修什么?现在我们学习《智慧品》《中论》《中观庄严论》等等,就是为了让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变得特别的清晰,非常的明确,上座之后就不会一片茫然,根本不知道修什么。上座之后可以直奔目的而去,我就是修空性,人无我已经观察好了,它就摆在我的心里,调出来用就行了。相当于把心里的文件夹打开之后,人无我跳出来,你就可以去观了,然后你再把法无我点开,就可以去观法无我。因为它早就存在于你的心中了。如果还是很模糊,那就不行。所以在修胜观之前,还是要下一番功夫,就是让无我空性非常清晰。

我们马上就可以反观一下,现在自己心中的人无我、法无我、大圆满或者等净无二见清不清晰?如果不清晰就要去学,这不是没有讲,已经讲了。如果你用功,肯定可以清晰,这个本身就是属于胜观,虽然真正的胜观是圣者现证的,但是随顺这部分见解我们也可以有。只有胜观才可以灭掉烦恼,能够调伏人执和法执,除此之外的寂止是做不到的,寂止的本身不带这个功能,具有灭烦恼功能的只有胜观。第一个是寂止,第二个就是胜观,对我们来讲,虽然我们没有生起来,但是对于今天所学的理念一定要了解。

第三个属于双运。前面单独讲了寂止和胜观,现在讲的就是双运,寂止和胜观要双运,就是把你前面的所学生起来,得到的寂止安住在胜观上。我们有了无我见,就安住在无我见不动摇,止观双运就是这样。第一种如果不双运是什么情况?不双运就是只有寂止。比如你可以在七天当中入定,引起轰动了,某某人在哪个地方入定七天。这就是一个寂止而已,虽然可以入定很长时间不动,但是内心当中的胜观见即便佛陀去找都找不到,完全没有胜观见,这是属于不双运的情况。

第二种如果学习《中论》等等,虽然有了胜观见解,但是抓不住它。刚刚想要修,分别心很散乱,一下就跑掉了。这方面不稳定,没办法定下来。虽然胜观见是一个利器,但是你抓不住,没办法使用。抓住又脱手了,怎么去挥舞它,让它去灭烦恼呢?根本灭不了。你必须要把它稳稳当当地抓在手上,才可以用它。

只有胜观没有寂止也不行,我们可以观察自己,有些道友学了一段时间中观。问他胜观见的方方面面,无论对于人无我,还是法无我,他都很清晰。因为没有训练过寂止,更谈不上去缘它安住,所以如果缺少这方面我们就要去修。这个也很简单,只要花一些时间,通过正确的方法去修,慢慢就可以生起来。前提是要知道它的重要性,然后生起想修的意乐,有了意乐之后,我们才会去创造这样的机会和条件,这就是止观双运。

还有一种是方便和智慧双运,方便智慧双运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超胜小乘的方面。注释当中,每个分类都有一个小提示,这些小提示很重要。比如讲第一个寂止,给我们的提示是所依,所依就是它的重要提示。第二个胜观,提示是什么?超胜世间道,这也是很重要的。第三个双运的提示是超胜小乘,也就是说第二个胜观资粮,小乘也可以有,虽然小乘有无我空性,但是没有超胜的方便大悲双运道。即便是智慧资粮,因为有了和大悲双运的缘故,这种智慧资粮就是超胜小乘的,所以止观双运可以这样理解,或者无我的胜观本是二无我的,也可以这样理解。这里说超胜小乘,真正超胜的小乘从二无我空性方面可以超胜,还有一个超胜就是大悲心,尤其是大悲和空性双运这一点超胜于小乘。

第四个属于善巧方便,它的提示就是超胜不善巧方便的菩萨。虽然也修双运,但是不善巧,没有善巧方便。修的时候,欠缺一些修法,比如说对三殊胜不是理解得很清楚,不了解能够让善根准确定位的回向,或者通过很少功用可以无勤地生起巨大善根的随喜。如何回向能够让小的善根无穷无尽?回向一切众生成佛就会无穷无尽,这些都是属于善巧方便。我们修行的时候,第一个必须要很精进,第二个精进的路线要正确,第三个要有一些善巧方便,这样就能够让善根无穷无尽。三殊胜是前面要发心,中间很勤奋,后面必须还要善巧回向,而且也要懂得随喜的方法,这些都是简单实用,能够快速积资净障的方法,这就是善巧方便。

懂得使用善巧方便也是一种智慧。虽然有些时候随喜或者回向好像就是缘福德,但也是一种智慧的本性,因为可以让我们的善根增长无尽,所以划在智慧资粮当中。这些菩萨运用得特别纯熟,我们也可以相应自己现在的情况去学去用。比如三殊胜,我们也可以相似去做,然后回向、随喜我们现在也都在做,还有怎么修双运、寂止、胜观都可以逐渐去做。

这方面属于什么?这四个是智慧资粮。如果在六度当中,就是属于静虑度和智慧度,这两个是智慧资粮的分支。我们修行必须要懂得方法,如果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去闭关修行,最多只是盲修瞎炼而已。不是说你很勇猛地去做就行了,还要有善巧,用同样的时间去修行,懂方法的人和不懂方法的人完全不同的。比如一个人的电脑坏了,如果不懂怎么修的人最多就是关机又开机,开机又关机,然后把电池拔出来看一下是不是安反了,再砸一砸、敲一敲,踢一踢,没有别的方法了。而修电脑的高手来了之后,知道问题在哪里,一下子就修好了,这就是懂不懂方法有巨大的差别。

修行佛法也是一样的,懂得修行就是最关键的一点,你要知道所修的内容,该学的一定要学。我们在其他课程当中讲了,精通所有的佛法,对于一般人来讲根本不可能,对于比较重要的内容一定要学。是不是《现观庄严论》中的所有窍诀我们都能用得上?对一般人来讲,可能学很多窍诀,也不一定用得上,比如《大乘经庄严论》当中每天都讲几十个窍诀,有很多的作意,这个作意那个作意。讲完了,如果你不去记,很多我们都忘了。虽然我们不一定都能用得上,但是很多东西可以用得上的。如果能够用得上我们就尽量去用。就会越用越纯熟。而且有些法可以触类旁通,所以学得多,相当于知道的得多之后,能够使用的东西就多。如果你只是知道一两个,能够使用的就非常有限。就像我认识的一个医生,除了拔火罐,不懂其他的,什么病人来了都是拔火罐。如果是一个好医生,除了拔火罐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的。修行人也是一样的,如果懂得比较多,烦恼来了知道这样或者那样对治,有很多可以用的方法。在自己内心当中存储了很多东西可以调出来用,不是只有一两个反来覆去地用,对于有必要的还是应该多学一点,这方面有助于我们的修行。

以上讲完了智慧资粮,即从止、观、止观双运、善巧方便来讲,从某些方面来讲,智慧资粮主要是空性,属于了知万法的实相空性。二转法轮主要宣讲了空性,《入中论》当中,也分了四种空性、十六种、二十空等等,在《入中论》的最后有一个归纳的颂词,里面就是这样讲的。不管是怎么分,都是从空基不同的方面,内空、外空、内外空等等。空性的本身来讲并没有很多种,没有说二十种空性。因为它的空基有二十种,所以把空性大概归纳成二十种。其实世界上有多少种法,缘这个法的空性就有这么多。因为这些法存在,所以大概安立这是瓶子的空性,那是花的空性。空性本身没有这么多分类,只不是空基有这么多。空基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显现的,本来就不是真的,最终来讲空性就是唯一的,只有一种空性,并没有很多。

丑二、福德资粮:

…福…

前面把智慧资粮讲完了,主要是禅定静虑度和智慧度。福德资粮就一个字“福”。它也是分了两方面。第十二,精进既属于智慧资粮也属于福德资粮。这是把六度当中的精进划进来。虽然精进既属于福德资粮又属于智慧资粮,但是也可以把它划在福当中。大概的意思上师也讲了,布施、安忍、持戒是很明显的福德资粮,精进是两种都可以算,而静虑和禅定智慧资粮的成分也很明显。

不管怎么样,精进是对于善法特别欢喜,尤其是对于大乘的善法很高兴,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单单的勤奋不是精进,有时也叫邪精进,它不是正精进,比如说对于世间法特别勤快,起早贪黑地赚钱,或者说打游戏,几天几夜不睡觉,这都不是真正的精进。大乘的精进是对于大乘的法义、成佛度化众生特别勤奋才叫精进。世间的法勤奋固然不是精进,严格来讲,小乘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精进。第一个缘无量无边的众生,愿他们获得安乐,这一点是没有的。第二个也没有缘佛果,因此小乘也不能称为真实的精进。真正的精进应该是指缘大乘道,因为大乘道是究竟的道,所以精进度应该是属于大乘道的自性。

前面讲的内容也要看情况,分和谁比。如果和世间法比,追求解脱的小乘道的精进肯定是正精进,如果和大乘道比,小乘就不能算了。既没有缘无量无边的众生,也没有缘佛果成佛。大乘道一定是缘整个大乘的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或者六度四摄,对这些法很欢喜地去实行,这方面就是属于真精进。这样的精进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福德,很多福德都是由精进获得。有些人天生很笨,有些人生来就很聪明。如果精进的程度不一样,比如很笨的人通过精进,他的智慧逐渐可以生起来;很聪明的人,虽然刚开始有智慧,但是很懒惰的话,也不会有什么进。如果一个人既有智慧,又很精进非常好,他本来就有智慧,天资本来就很好,再加上精进就是最好了。不管你现在有没有智慧,如果能够精进,以前没有的福德、境界逐渐都会有;如果你不精进,不管以前很差还是相对比较好,只要停止了精进,就会越来越差。

因为现在我们完全没有达到一个稳定的程度,所以只要不断地精进下去,以前没有的功德逐渐会生起来,以前有的过失逐渐也会消亡。我们不精进一切都会相反,以前没有的过失逐渐会生起,以前有的功德逐渐也会消亡,精进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

第十三,布施等前三种是福德资粮。布施、安忍和持戒三度主要是福德资粮。在《入中论》当中,前三度布施、安忍、持戒佛陀主要是为了在家人宣讲的,后两度主要是为出家人讲的。这方面有一定的考量,因为出家人的时间多,可以修禅定,也可以多修智慧,而布施在家人没有很多时间去禅修和增长智慧,所以可以去选择性地做一些布施、持戒等等。这是主要而言,不管是在家出家都要修六度,这方面没有什么差别的。布施可以增长很大的福德,如果我们的福德欠缺,要多做布施和供养,尤其是不带功利心,以菩提心摄持去做,像这样就可以通过布施圆满很大的福德。

安忍也可以获得很大的福德,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安忍是自己吃了大亏,其实安忍是一种能够快速获得福德的方法。比如别人欺负或者讹诈你,如果你能够了知本性去安忍,当下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功德,所以你并没有损失什么。如果你懂得方法,安忍得到的福德特别大。

守持戒律能够获得很大的福德,虽然从一方面来讲比较困难,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你只要在上师善知识那里去受戒,几分钟受完之后,这个戒律的本体在你的相续当中安住一天,福德就在不断的增长,只要守护住戒律就行了,不需要额外投资什么。戒律就是这个自性,布施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发放布施,守戒不一样,只要是得了戒律之后,只要守护就行了,每天都在增长功德。安忍也是一样的,只要对境现前了,你能够如如不动,就可以获得善根。这些都是增长福德很快速的修法,属于福德资粮。

子三、特殊二资粮道:

“特殊二资粮道”,为什么叫“特殊”?以上讲到的二资粮本体,都是从见道以上安立的。前面泛泛地讲了,这是福德那是智慧。特殊的二资粮道讲的都是一地以上二资粮的安立方法。

…与诸道,陀罗尼十地,

能对治…

这里面讲了四个。第一个是“诸道”,这是属于道的资粮,见道、修道的资粮叫做诸道。第二个是“陀罗尼”,就是总持资粮。第三个是“十地”,十地也叫地资粮。第四个是对治,叫做对治资粮。这些都是资粮,我们下面详细地分析。

第十四,本体二资粮修行的所依是见道修道之资粮。诸道属于二资粮的所依。为什么二资粮的所依一定是见道或修道?注释当中讲得很清楚,因为在见道之前,没有见法界,大悲心也没有清净,在登地之后,证悟了实相的缘故,大悲心就清净了。真实的大悲心和空性的智慧完全双运了。真正的福德资粮从圣地开始正式地趣入了成佛,相当于快速路。之前的加行道和资粮道,它们和见道还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前面的资粮道、加行道是凡夫地,见道以上是圣者地,已经进入了成佛的快速通道,很快就可以成佛了。因为已经见到了实相,以前是没有见实相的,加行道修得再好,也没有见实相,在见道以后见了实相,所以见实相之后的智慧资粮,和出定位之后修得福德资粮的质量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叫所依,它是什么的所依?它能够真实的导致快速成佛。从初地以后的每个善根,只要生起的智慧和福德,每一念都要和法身相应的,这就是直接相应,前面的是预备位,资粮道和加行道是准备,就是没有登圣地之前的一种修行,虽然还是通过分别心在修,但是在见道以后就有了无分别智慧,然后最殊胜的无缘的大悲心也有了,所以说真实的圣道从见道开始。在见道之后,离佛道也非常接近了,而且所有的修行都是高质量的。严格来讲,真正的资粮就是从这里开始安立,每一个都会直接成为真正的成佛资粮。前面的还是隔了圣者地,相当于不是直接的,虽然资粮道可以安立为资粮,加行道修的福德智慧也算是资粮,但是这种资粮本身还不是高质量的。到了见道之后,概念完全不同了,那时的福德就是福德资粮,智慧就是智慧资粮,之前的可以说是随顺于资粮。

这里为什么叫特殊的二资粮道?因为每一个都完全能够成为成佛之因的缘故,所以到了见道以后,见到万法的实相,该离开的束缚离开了,该现证的智慧现证了。在这个基础上修集的福德和智慧,才开始安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资粮。无论从哪个方面观察都是资粮,前面的那些不严格观察是资粮,严格观察就不一定算是真正的资粮了。因为很清净的缘故,所以属于真实的资粮。

第十五,能使因的二资粮不穷尽即是道功德总持资粮。陀罗尼属于总持资粮。前面的见道和修道作为所依,资粮的所依是什么?见道和修道本身作为二资粮的所依,只有有了见道和修道之后,才能够在上面安立二资粮,如果没有见道、修道,二资粮也就安立不了,这个所依更高。里面有没有大悲心?肯定有的,前前的功德在后后都是以增上的方式圆满的,这方面肯定是有的。前面我们也说了,大悲心作为所有道的基础,到了见道的时候,不但会有,而且是更加清净、圆满了。

总持资粮的特点是什么?能够使因的二资粮不穷尽。因为果是佛地,二资粮属于因,所以它是作为成佛之因的二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不穷尽的道功德,译成汉文叫做总持,梵文就是陀罗尼。陀罗尼是和正念智慧相应的本体,它是一种智慧的自性,正念和智慧相应,这里面有四种陀罗尼。第一种叫忍陀罗尼,忍陀罗尼就是从空性当中出生无量无边一切法界的显现和功德,忍就是完全能够安住空性,从空性当中生出一切殊胜的功德或者陀罗尼。如果你有了忍陀罗尼,比如说通达了阿字,阿就是代表万法无生的意思。在有些仪轨的前面都有个“阿”字,我们可以随着念阿字,从万法无生开始趣入仪轨,提醒我们一切都是相应于空性本身去趣入的。就是说通达了空性之后,源源不断地产生,这就是属于让二资粮不穷尽。

第二种叫词陀罗尼,词陀罗尼就是对于一切圣教的文字,经典论典不会忘记。看了之后,就不会忘了,对于声音、文字、词句都不会忘记,也不用特别辛苦地去背很多论典,背完之后又忘了。得到了陀罗尼之后,根本不会有这种情况。以前我们特别希望自己能够获得陀罗尼,可以一天背一个大论,不过一直没有得到,没办法。以前背书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老老实实的背。如果有了词陀罗尼,就可以过目不忘。它为什么可以增长菩萨的功德?因为词句也是一种功德的等流,如果对于佛经当中的修法能够不忘记,就随时可以忆念词句。修法是怎么讲的,经常可以用,功德也会辗转增上,根本不会穷尽。因此词陀罗尼也是让我们功德增长的方便。

第三种叫义陀罗尼,前面是词句不忘,后面是通达了意义之后,意义永远不会忘失,就是义陀罗尼。

第四种叫咒陀罗尼,通达空性的瑜伽士,比如佛菩萨等等,他们宣讲的金刚语就是自然性的咒语,相当于咒语的力量一样。外道仙人修了很长时间的苦行之后,通过修禅定也会获得某种程度的谛实语。有些人特别害怕仙人的诅咒、咒语。比如仙人说,愿你的头掉下来,愿你的手掉下来,那是肯定要掉的,不是开玩笑。我们看一些佛传里面记载,人们特别害怕仙人的诅咒,看到仙人就远远跑掉了,他们是惹不起的。这是修苦行之后得到了某种功德。

藏区的老百姓也特别害怕念咒的人,因为他们知道咒力很厉害,肯定要在身上应验的,所以对念咒的人特别客气。有一次,我们出去朝山,在雇车的时候,和司机发生了争执。我们说,出现违缘了,念念经吧。然后就一起念经,他们一下子脸色大变,马上特别客气地跟我们商量。我们想:怎么回事?难道念经的力量那么大吗?这么快就让他们改变了。他们对僧人念经很害怕,据说那些司机后来还是出了一些小事情,毕竟是很多僧人在一起念经。我们只是想把违缘遣除掉,大家僵在这儿不好,所以就开始念经,没有想要诅咒谁,后来还是起了作用。

刚刚讲外道仙人也有谛实语,类似于他们通过禅定得到了智慧,语言也清净到一定程度。证悟空性的瑜伽士更不用说了,他们的语障已经清净差不多了,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特别容易应验,这是一种金刚语,也是自然性的咒语。这方面很容易增长资粮,瑜伽士心中的大悲心、菩提心都是增上的,他们讲金刚语的时候也能够利益众生,同时利益众生也能让瑜伽士的功德增上,所以这些陀罗尼是能够让二资粮不穷尽的一种方便。

当然,无论如何这里面的内涵都是永远不离开智慧和空性的。如果我们对于陀罗尼感兴趣,也是永远不能离开大悲和智慧。如果偏离了大悲和智慧,所有的修行都是没有用的。即便能够像外道仙人一样,想让谁倒霉谁就会倒霉,你让他耳朵掉他的耳朵就掉了,让他的车坏他的车就坏了……这样有什么用呢?没有什么用。如果不相信大悲心,不相信智慧,所有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有一种说法,你辛辛苦苦地念咒语,最后想通过咒语把人杀死,如果只是想要杀死人,还不如拿把刀捅死更直接一点,何必辛辛苦苦去供养、念咒,修完之后再用咒力把人杀死,根本没有必要。

主要和次要的一定要分清楚,虽然很多事情的确是发生过的,但是对我们来讲,最主要的信息是什么?就是菩萨的修行永远不要离开大悲和空性。如果不离开大悲空性,功德都是增长的,不会穷尽;如果离开了大悲空性,所有貌似的功德都会消尽,你的福德越来越少,最后乃至于一点都不剩。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清楚。

一般的人都喜欢稀奇的东西,就是说现在得不到、超胜的东西。喜欢也没什么错,关键是不能离开本质,离开了大悲和空性,就会一文不值,完全不值得追求。得到了怎么样,得不到又怎么样,对于成佛的大事业来讲可有可无,完全是不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我们学习佛法,内心当中要逐渐生起来这样的定解,除了大悲和空性之外的任何东西,专门去追求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有了大悲和空性,附带得到了也可以。比如说钱、地位、陀罗尼或者刚刚讲的所谓的咒语,有了大悲空性的缘故,你懂得,也能够正确地去使用这些东西。如果你没有使用它的能力,就会驾驭不了。就像有些人一下子发了大财,一夜暴富,这样很危险。他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做平凡人了,想做很多别的事情,就会让自己的福德、寿命或者健康损失得特别快。如果你有修养也有能力,钱财地位对你和众生都会有用;如果你没有驾驭的能力,很多东西就是毒药。对菩萨来讲,最关键的就是大悲和智慧。如果有了这两个,其他的有什么都可以,有智慧可以,还有福德、神通、爱情、事业等等,什么都可以。如果没有这两个,即便是拥有了所有的东西,对一个大乘修行人来讲,什么用都没有。这些东西得到了也行,得不到问题也不大。我们在内心当中要逐渐生起这种认知,这方面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

第十六,从断除障碍道的实修后得之染污法的角度来说,修行资粮即是十地之资粮。颂词当中讲“十地”,也叫地资粮。十地每一地的后得都有要断除的障碍,在十地的后得断除的障碍就是十地的资粮,主要是相应于后得。因为菩萨地之后有染污法,他们相续当中以前残存的染污要通过十地地地断除,每一地要断除。从后得断除染污的角度来讲,所修的资粮叫做地资粮。

第十七,从断除障碍入定之种子的角度而言,修行智慧资粮是对治资粮修行。最后一个能对治叫对治资粮,主要是断除入定位的种子。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必须要在入定位断,入定位安住于一切万法的空性,这个种子必须要以空性智慧断除。什么情况下能断?根本慧定的时候,无分别智慧完全生起来了,这种力量能够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如果没有根本慧定的力量,比如加行道等只能压制,力量不够,没办法真正断掉。如果要从根本上铲除阿赖耶识或者断除障碍我们相续当中根深蒂固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只有根本慧定的智慧可以做到。

从入定和断种子的侧面叫做对治资粮,后得叫做地资粮,二者之间有入定、出定两个方面的安立。对于修行,我们现在学《现观庄严论》逐渐就会很清晰了。不管怎么样,一次次地学,对于整个菩萨道的修行,不懂的方面大概能够知道一些,然后再继续精进学习就会精通。

癸三、摄义:

…当知,资粮行次第。

“当知”,通过前面应该了知。“资粮行次第”,资粮的修行数目和次第像刚刚所讲的一样是固定不变的,属于资粮修行的数目、次第就是前面讲的十七种。

壬二(别说难以通达之理)分二:一、后得资粮之修治——地之资粮;二、入定智慧清净对治资粮修行。

前面对于整个十七种资粮已经讲完了,讲完之后对于一些难以通达的道理再进一步地讲。因为最后的地资粮和对治资粮难以通达的缘故,所以再把地资粮和对治资粮进一步地展开讲一下。一方面很重要,一方面也很难通达,所以进一步地广说。

癸一(后得资粮之修治——地之资粮)分二:一、以修治而宣说九地;二、以果而宣说第十地。

地资粮分了两个,一个是以修治的方式来讲前九地,一个是以果的方式来宣讲第十地。

子一(以修治而宣说九地)分二:一、分析说明一地之修治;二、说明其余地之修治。

这里面分了第一地和其余地不同的修治。

丑一(分析说明一地之修治)分三:一、宣说依修治力得地之理;二、解说实修本体法;三、以能修甚深智慧修行之理。

寅一、宣说依修治力得地之理:

由十种修治,当能得初地。

通过十种修治可以得到初地,也就是说得初地之前要修十种修治,有十种要对治的,得到初地之后也要修这十种。“由十种修治,当能得初地”,似乎这个颂词本身直接是讲得地之前要修的,但是在经典当中讲,一地的菩萨要修十种修治。哦巴活佛的意思是两种都可以,在得地之前开始修,必须要获得十种修治,在得地之后就会获得圆满。初地时间很长,并不是得了初地之后,马上第二刹那就可以修二地了,不是这样的。得了初地之后,还要一段时间的修行,一地断完了,然后达到二地。这十种修治在得地之前开始修,就要拥有,修到一定程度之后就登地了。登地以后还要继续修,把它圆满。因为从这两个方面来讲,解释得很圆满,所以说由十种修治,当能得初地。

寅二(解说实修本体法)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这就是要修治的十种法。

卯一、本体:

本体是什么?一地菩萨修治的本体是能够圆满初地福德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就像前面讲的一样,初地之前要修一部分,初地之后也要修一部分,后面属于福德的断和证的殊胜方便、智慧,方便和智慧都需要修行,这就是本体要修治的。

卯二(分类)分三:一、财施之修治;二、法施之修治;三、无畏施之修治。

辰一、财施之修治:

布施本身分了三种。如果按照十地来配,初地菩萨主要是布施度到彼岸,所有布施的违品清净了,有时候说布施度圆满、清净或者到彼岸。是不是圆满呢?虽然从某个侧面来讲是圆满了,但是二地菩萨的布施和一地菩萨的布施谁更圆满?或者和佛地的布施比较哪个更圆满?当然是越往上走功德越超胜、越圆满。为什么说初地的布施度圆满?初地主要是所有关于布施的违品全部清净,从没有违品的侧面说布施度清净、圆满,或者说到彼岸了。从凡夫人乃至于加行道之间的修行,在布施的修法里面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违品。因为障碍没有遣除,所以导致布施的修法本身不清净,也没有办法到彼岸。到了初地之后,通过修持布施度清净了,就能够到彼岸。

意乐饶益事,有情平等心,

能舍…

财布施的修治是什么?这里面有四种。第一个是意乐,第二是饶益事,第三个是有情平等心,第四个是能舍。四个都有不同的侧面。

第一,意乐的特征。在上师和哦巴活佛的讲记当中,提示特别清楚。“意乐”是属于什么?属于财布施当中意乐的特征,所以是意乐。我们所要修治的是什么?不精进的意乐、发心。比如想要获得别人的回报或者赞叹、出名,博得一个王善人、李善人的名称等等。这样去大兴布施,都是不清净的想法。如果想到今天做布施,后世会收获更多,这个想法也不清净。在登地之前,要净治的意乐是什么?没有任何的狡诈虚伪之心,不带任何功利的思想,完全一心一意的利他,通过清净的心态来做布施的。就是说我做布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的,通过清净的想法做布施,就是意乐的特征。我们现在必须要把意乐方面不清净的部分清净掉,逐渐让自己的意乐越来越清净。

第二,财物的特征。“饶益事”是财物的特征,财物的特征是什么?就是说要对对方有利益的清净物品。如果是对方不需要的东西,从某些方面来讲,就不是属于饶益事。有些地方说,我们要布施自己欢喜的东西,这是从自己的心态来讲的。这个东西是我喜欢的,要把它布施出去,这就是一种舍心。这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们还要观察,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东西对方到底需要不需要?也许你觉得旁边这个东西非常一般,但是对方的眼光老是瞟着这个东西。他的想法是在旁边的东西上,你要知道他是喜欢这个。虽然我不喜欢,但是他需要,就可以给他。布施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是不是必须要给我喜欢的,这方面不是决定的。这个东西既是我喜欢的,也是他喜欢的,这种情况也有。如果是他喜欢的东西,而你不喜欢,也可以布施。

这个方面有很多需要分析的,有时候这个东西特别好,我非常喜欢,然后给了别人,对方根本不喜欢,有这种情况。我喜欢的东西愿意拿出去布施,那是自己真正愿意放弃,能够打破悭吝,从自己的侧面来讲,的确是需要这样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这里讲的饶益事。就是说你的东西要对对方有所饶益,或者说他真正喜欢这个东西,他有用,非常需要的,这样才是比较好的。这方面也需要观察。

上师老人家也讲了,在慰问的时候,别人可能不喜欢牛奶等天天都有人送的东西,也许非常需要钱,钱他可以灵活处理。如果你把东西已经买了之后,他再去换钱也不方便,这个东西他也用不上;如果给他钱,就可以灵活处理了,想这样用那样用都可以。

我们给上师老人家供养,有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一方面我们需要供养很重要的东西。一方面别人也经常问我,去学院给上师供养什么礼物好一点?如果你们有能力,供养一些钱比较好。为什么?钱上师可以用在很多方面,这个地方需要可以用,那个地方需要也可以用,如果买成东西,基本上就固定了,能够选择的余地相当少了。

饶益事也是一样的情况。如果的确是钱买不到的东西,或者说他很喜欢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给他做一些布施,这是比较灵活的方法。有些时候从这个侧面讲,有些时候从那个侧面讲,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方方面面都要了解,然后再去做选择,既做了布施,也能够利益到对方,而且自己也能够获得清净广大的功德。

第三,境的特征。“有情平等心”就是对境的特征,对境的特征就是平等性。不管对任何身份的人,我不喜欢的人、不认识的人或者特别喜欢的人都一视同仁,就是对境的特征。

第四,行为的特征。“能舍”就是行为的特征。这是真正开始做了,在前面的三种情况之下,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真正做布施,以慷慨的方式布施出去了,属于能舍,这是行为的特征。布施也有很多讲究,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的六度,也是从很多方面宣讲了布施。然后在《现观庄严论》当中,也是从很多方面讲了布施。如果我们不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懂得布施,布施本身也有很多菩萨的窍诀和善巧布施的方法。布施清净不清净,能不能利益对方,或者说对自己的善根增长是不是很强劲?还有很多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或者说做的时候需要去使用的。

辰二、法施之修治:

…近善友,求正法所缘,

常发出家心,爱乐求佛身。

开阐正法教。

这里面有五种,第一是近善友,第二是求正法所缘,第三是常发出家心,第四是爱乐求佛身,第五是开阐正法教。这五个都有它不同的侧面。

第五,亲近依止讲经说法的增上缘——善知识。“近善友”属于法布施,也就是讲经说法的增上缘。“善友”就是善知识的意思。比如你要做法布施,必须要亲近一个善知识,他非常懂得善法。如果长时间地依止他听法,在他的调教之下,慢慢地就能够掌握很多正确的佛法知识,然后你真正就可以做法布施了。善知识在法布施当中属于什么?善知识是我们法布施当中的增上缘,这是从法布施的侧面来讲的。如果从修行的侧面来讲也是一样的,不管是我们修行,还是要做法布施的善行,善知识都是一个很好的增上缘。显现上像佛学院的大恩上师、慈诚罗珠堪布这些讲经说法的大堪布,他们的增上缘是法王如意宝。像我们这些能够讲几句法的法师,增上缘就是大恩上师、慈诚罗珠堪布、益西彭措堪布,他们给我们讲法,就是我们的增上缘。我们在他们那儿学了之后,把他们告诉我们的东西慢慢消化掉之后,再和其他的道友分享,因此增上缘是很重要的。

如果他都不懂,或者只是个邪知识,你去依止他,学到的东西可能也是不正确的,你再把不对的东西给别人讲,也不会成为法布施了,因此成为清净法布施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善知识。

第六,近取因是寻求三乘的正法所缘。“求正法所缘”,这个方面是近取因,也叫因缘。近取因就是求正法所缘,你要讲法必须要求正法,把正法作为所缘境,如果不求法就不行。在哪里求法?在前面的第一个条件当中,就在善知识那里求,也反过来印证了依止善知识干什么?你依止善知识是为了求法,主要是以法为核心的。求法之后,你再把正法当成所缘;如果你依止善知识没有把正法当成所缘,而是把别的当成所缘,就没办法做法布施。因为三乘正法是法布施的近取因,所以我们要求正法。

第七,俱有缘是具足出家戒。“常发出家心”属于俱有缘。俱有缘是什么意思?主要是具足出家的戒律,也就是说以出家的身份来做法布施最适合,最容易让更多的有情生起信心,或者说能够以出家的身份做法布施是最方便的。大恩上师讲,虽然在家的身份也可以做法布施,但为什么这里弥勒菩萨说常发出家心,或者注释当中说具有出家戒律?第一个出家人的时间、精力很多,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听法、思维、抉择、观修,可以得到觉受。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所提炼出来的智慧,讲的时候就更可靠。第二个出家人的身份可能更加容易让听法者生起信心。他们所具足的戒律本身,也是一种保险。如果有很多戒律,在守护戒律的情况之下,会尽可能地在如法的状况当中讲法。如果没有这么多的戒律,就不好说了。因为有很多方面的考量,所以说俱有缘最好是出家身份。

第八,欢喜渴求获得所缘境究竟所修的佛陀法身。“爱乐求佛身”就是所获得的。法布施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我想要获得的一种目标,法布施的目标就是为了自他能够获得佛果。“爱”就是你对佛身很欢喜,乐是有意乐。如果对于佛陀的色身、法身有意乐,能够说明什么?就是说明我对别的没有兴趣,只对佛陀的身体法身和色身感兴趣。讲得清楚一点,我讲法就是为了成佛而已,而不是为了别的目的。

如果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可能你的法布施,就是为了钱财、名声、地位,或者后世的福报等等,仅此而已,这样做法布施的意义并不大。如果你讲法的目标是爱乐求佛身,就是为了成佛,这个动机很纯正,目标也非常的明确。我的善根别的地方不用,就是为了成佛。成佛干什么?就是利他。爱乐求佛身,就是说明对别的没有兴趣,只是对成佛有兴趣,讲法就是为了成佛的。

第九,加行的差别。“开阐正法教”属于加行的差别,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广说、略说,或者归纳成中心思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阐明经论或者上师们的教言窍诀。通过正确的方式来开显殊胜的正法,就是开阐正法教的意思,这就是法布施。

对于法布施,上师老人家也是经常高度赞叹,所以上师对他的出家弟子寄以厚望,经常鼓励他们讲法,对他的在家弟子也是鼓励他们好好的辅导,给别人传授懂得的佛法,这些都非常重要。如果真正以清净心推动,能够正确讲法的人越多,懂得佛法的人也就越多。如果懂得佛法的人越多,就会有更多的人趋入到正确的修行当中,而不是盲修瞎炼。他会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不是蹉跎时光。

能够正确无误的讲法者,有些地方讲,他们属于世间的明灯。比如说上师老人家给我们讲法,我们懂得了很多大乘的知识,可以源源不断的接受很多大乘的思想,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改造我们的身心。以前我们身心当中有很多的垃圾等负面的东西,逐渐远离了。通过上师不断的讲法,我们逐渐有了慈悲、空性等很多对自他有用的东西,他们就像明灯一样。我们在上师面前得到过很多法义,他对我们有很大法恩,我们最好报答的方式就是如理如法的给别人去做法布施,这方面是非常好的。

辰三、无畏施之修治:

谛语为第十。

第十,通过说谛实语能救脱火灾水灾等畏惧,经中说这是一地的第十种修治法。无畏施就是谛实语,谛实语为什么叫无畏施?一地以上的菩萨已经获得了谛实语、金刚语,他们只要一说谛实语马上就可以起作用,能够让众生从恐怖当中远离出来。菩萨的谛实语特别有用,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一些案例,其实除了讲记中贝若扎纳和恩扎布德的例子。以前美国的夏威夷着大火,他们去求法王如意宝,法王如意宝说,我有一个降魔金刚的名称,即列绕朗巴,以此谛实力,愿火熄灭掉,很快火就熄了,这些就是他们说谛实语的力量。

前段时间,我们也讲过一个修菩提心的例子。有一位大德菩提心修的很纯熟,当时拉萨下大雨,河水暴涨,用什么方法都不管用,最后这位修菩提心的大德,在一块木牌上写了一行字:如果我的相续中已经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愿河水马上退掉。写完之后把牌子扔下去,洪水马上就退了。

这个就是谛实语,因为他们的内心当中具有真正的功德,说话马上就会起作用。如果我们写一个牌子扔下去,水会一下子暴涨。水神都不高兴了,你装什么大德,可能就会适得其反。有很多说谛实语之后出现感应的案例,据说以前宣化上人也是通过说谛实语的方式,制止了地震,这些就是施无畏、火灾、水灾来的时候,众生很恐怖,把众生从大怖畏当中解脱出来,就是无畏施。

为什么叫谛语?能够赐予众生无畏的方法,叫做谛语。谛语的修治就是通过不断的修行,把我们内心不清净的意乐、语言的障碍,通过修行慢慢清净掉之后,然后语言就有力量。给别人加持,念经、回向的时候,如果念了很多百字明,或者自己的相续当中很清净,他的语言就会有力量,给别人做加持或者念经的时候,比较容易显现出证悟的力量。因为他修习了善法的缘故,所以把不清净的语言清净掉了,获得了一种谛实语。

如果把不谛实的语言障碍清净掉了,剩下的就是谛实。只要说一句话马上就可以应验,这也是利益众生的一种方便。如果他的菩提心等很多资粮,修到了一定量的时候,谛实语的功德自然而然就会有。佛陀的谛实语已经圆满了,一地以上的菩萨也有某种的谛实语,随着功德的增上,谛实语的功德也会越来越明显。

寅三、以能修甚深智慧修行之理:

彼性不可得,当知名修治。

“彼性不可得”,前面所讲的所有善根,尤其是布施等,比如说对于三种布施,即财施、法施、无畏施有关的修法,能够知道三轮能施、所施和施物的本性都是不可得的。了知不可得,然后通过甚深的智慧修行,“当知名修治”,这也是一种修治。

虽然完全了知三轮不可得的智慧是在入定位,但是这个地方讲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是后得,菩萨在后得,直接安住在三轮体空。虽然没有办法安住在无分别智,但是在出定位后,安住如梦幻的定解当中,就是能施者的我、所施者和布施的东西都是假立的。

出定位正好安住在三轮体空、如梦如幻,这个颂词是后得,它的因是哪里?因是入定位,如果没有入定位,也就没有后得的三轮体空,因此还是属于在入定位之后得到无分别智,然后在出定位后得的时候直接获得三轮体空。现在我们是观想,到了菩萨的后得不用观想三轮体空,可以直接安住,这方面他们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现在直接安住的是三轮实执,后得位直接安住三轮体空。为什么?入定已经见到了实相,出定位不用观想,自然安住。我们需要去抉择菩萨的后得位,菩萨不用抉择,直接安住就行了。彼性不可得,当知名修治,他们知道一切的能施、所施、施物,或者财施、法施、无畏施,都能够安住在三轮体空的状态当中,这也是一种修治。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