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释》第十六课笔录

5a1786f6ee3eb4f4d3bff6760779446d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是通过八事七十义来抉择《般若经》的究竟意趣,如何通过修行《般若经》来成佛,在《现观庄严论》中通过窍诀的方式进行了宣讲。通达《般若经》,就要学好《中论》和《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当中现在我们讲的是遍智,遍智虽然是讲佛陀的智慧,但是讲解的方式并不像《宝性论》当中讲佛陀的功德、境界或者事业,不是完全通过这个方式讲的,而是通过和遍智有关的修行方法进行安立的,所以在讲遍智的时候,用十种意义进行宣讲和安立。

十种意义前面学习过了发心,如果要成佛首先要发菩提心,还有教授,即成佛的方法、教授,还宣讲了进入道当中比较有力量的,刚开始安立了加行道。因为资粮道著重于闻思方面,所以和现观直接联系的是加行道,加行道是从修行开始。如果安立真正的现观,也是从加行道开始在内心当中有一些修行产生的体悟,这是顺抉择分加行道。还有修行的所依种性,以及修行的所缘,大的所缘是一切法,殊胜的所缘是空性,证悟空性的方法和究竟实相有关的无漏善法或无漏无为法等等一切修行所缘;修行的所为是三种大,即大断、大证、大心。下面也进一步的提到铠甲修行、趋入修行、资粮修行、定生修行等,通过十种意义来表示遍智,也就是说把这些修好,能够真实成就遍智的果位。

十种意义当中,现在我们讲的是资粮修行,前面的总说已经讲完了,对于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本休我们也安立了。如果我们要成佛资粮必不可少,否则没办法达到目标,资粮是很关键的。第一个是福德资粮,主要是和大悲方便直接相应的,成就的是佛陀的色身;第二个是智慧资粮,主要是以空性为本体,可以寂灭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成就的是佛陀的法身。后面是别说难以通达的部分,讲到了总说资粮当中的地资粮和对治资粮。地资粮主要是进后得位的修行,对治资粮主要是讲入定位的修行,菩萨道就是入定和出定所包括的。入定位安住在万法本性,断除该断的障碍,出定之后就积聚可以再一次入定安住实相的所有修行因缘,在后得位该断的断该证的证,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趣入到更深的根本定当中。

其中比较难以通达的就是地资粮和对治资粮。地资粮是通过十地的方式来安立方方面面的内容。前面对于一地、二地乃至于六地以上的内容我们已经学习了,现在是七地。七地在十地当中属于远行地,为什么叫远行?因为他从发心到现在已经走的很远了,离凡夫地特别的远,离异生地越远离成佛地越近,所以叫做远行。他在初地现证实相以后,通过布施、持戒到彼岸等等这些该圆满的功德逐渐在圆满,该远离的障碍逐渐在远离,到了七地时修行方面已经非常深邃了。

在《入中论》当中也讲,“彼至远行慧亦胜”,就是说菩萨到了七地的时候,不单单是他的发心、福德早就已经超过了声闻缘觉,甚至于连智慧也超胜了。在《入中论》当中,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按照自宗的观点来讲,所谓的智慧超胜不是说在七地以前的菩萨智慧没有超胜声闻缘觉,从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来讲,初地就已经超胜了。为什么说彼至远行慧亦胜?这是什么慧?主要是指那种无功用、无勤作,入起灭定的智慧。在七地以前,如果要入灭定、起灭定需要作意才能进入到灭定当中,要出定也要提前作意,不是那么容易的。

罗汉入起灭定需要勤作,和七地以下的菩萨入灭定是一样的。虽然所入的灭定不相同,就是罗汉和菩萨所入的灭定不是一回事,不能够说是完全等同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声闻缘觉入起灭定是要勤作的,这一点和七地以下的菩萨入灭定、起灭定需要勤作这方面没什么差别,都是需要勤作的。到了七地以后,就不需要勤作了,刹那入起灭定,他要入灭定一刹那就入了,要起灭定一刹那就起了,这个智慧超胜了声闻缘觉。不管从哪个侧面来讲,方方面面都是完全超胜,没有什么争议。

还有一个问题,获得罗汉果的时候,相续当中的烦恼障及烦恼障的种子都是完全断尽的。而菩萨到了初地,虽然已经见到了无我空性,但是相续当中烦恼障的种子还没有断尽,需要通过一至七地不断的修行、积资、入定,菩萨相续当中烦恼障的种子至七地末尾的时候,全都没有了。到了八地以后,就是属于清净地了。所谓的清净地就是不会再有烦恼障,从没有烦恼障的侧面来讲,特别清净,相续当中有关人我等等所有障碍连种子都没有了,不复存在了。这方面来讲还有很多不同的特点。

七地菩萨是方便度增胜。为什么前面讲他可以刹那之间入起灭定?因为让他刹那入起灭定的最直接的因,就是六地菩萨的慧度增胜。以六地时慧度增胜为最不共的因,到了七地就可以刹那入起灭定。以前没有是因为他所有的因缘还没有完全的具备,到了六地的时候慧度增胜了,最不共的因就已经具有了,有了最好的武器之后,所以到七地的时候就可以刹那入起灭定,能够全方位的超胜声闻缘觉。

前面在讲七地所断的时候,有一些不具有善巧方便的内容,这些我们已经在上堂课的最后部分讲到了,比如有相执、尸罗不善巧,以及对空性的争论、相违等等,对治完之后,方便度增胜的缘故,一切善巧方便的违品都没有了。有些地方在解释方便度的时候说,所谓的方便就是指善巧的回向,通过善巧的回向也可以让他的善根非常的广大。当然善巧方便有很多,这里是通过它的违品,然后再讲如何对治,就会知道以空性为本体的很多能够让自己的善根增长无穷,从一切障碍当中远离出来的所有善巧方便。以前上师也讲过,本来只有六度,在六度的基础上又分了十度,后面的七八九十的四地分别还有四度增胜的,这四度其实都是在以慧度为本体,在般若度的本体上面分支出来的。后面的方便度、力度、愿度、智度四度都是属于般若度,这是在七地需要圆满的,或者说违品清净的是方便度。

他有很多的善巧方便,通过这些善巧方便,在七地之前没办法断除的违品,他都断除了,以前增长不了的功德也增上了。十地的修行都是后后功德比前前超胜,前前所有的修行是作为后后登地的因,有些是近因,有些是远因,通过地地上进,最终所有的功德圆满了,所有的障碍遣除了,这时候就可以现前无学的佛地。

我们相续当中的这些障碍,不是自动就分成了若干品,比如说分成了十个阶段,一个一个必须要去对应的,倒不是说所有的障碍真正就是从本性上分了这么多的违品。我们修行的力量、对于实相的认知或者安住的能力,需要一步步增上。上根利智者可能特别快,功德很快具足了,违品也就很快消除了。从一般的情况来讲,通过不同修行者的相续和实相相应的程度,也分了十个阶段,安立为菩萨的十地。从初地见到万法实相开始,而安立了十个阶段,然后每个阶段的功德都有一分增上,增上一分功德,灭掉一分违品,逐渐所有的障碍消尽了,所有的功德圆满了,这个时候本具的佛性就可以完全现前。

现在我们修行佛道,一方面需要精进,一方面也需要正确的方法。这些就是告诉我们成佛也不太容易,学了这些大经大论之后,以前不知道的很多关于修道,以及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习气等信息,都会在这些大经大论当中逐一地传递出来。一方面我们会知道修行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有时候觉得很容易,但是学了这些之后,也会明白修行需要有一个长远的心。另一方面也会知道修行不是那么困难。为什么?我们所要现前的般若实相毕竟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不需要重新创造出来,这就是每个众生本具的。

我们了解了本性之后,通过修行对于现证空性有利的顺缘,然后遣除对于证悟空性不利的违缘。万法的本性就是具足的,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变化,什么时候想通了要证悟时,它就在那个地方;你没有想明白,不想证悟,它还是在这儿等着你,从来不会变化。我们永远不会因为入道迟错过了,最后实相不等我就走掉了。暂时来讲可能会有错失因缘之说,究竟来讲不会这样的。无论你证悟不证悟,它就是无为法。当我们有朝一日真正现证时,会发现它原来一直就在这个地方。由于自己的智慧不够才没有发现,如果我们做好了准备,想要发现它的时候,可以通过佛菩萨上师们的窍诀一步步观修,最后就可以发现。

前面讲到了二十种所断,即必须要远离的违品,把一个个的违品罗列了二十项之后,下面就开始断除。

辰二(断彼之修治法)分二:一、证悟本体无我之修治;二、彼之作用方便波罗蜜多。

第一个是“证悟本体无我之修治”。所有的对治就是要证悟本体,即证悟一切万法的本体就是无我空性。因为所有万法的本体都是空性的,所以要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没有现证实相登不了地,虽然真正证悟无我在初地就有了,但是初地菩萨是见,见道只是见到了无我,就是发现这个我是没有的,因此见到了无我和完全消除还是有一定的差别。虽然见到了,但是会不会见到了无我,所有有关我的本体就会彻底在你见到的一刹那消失了?不会。它可以消失能够消失的这部分,比如遍计的我执,不管是遍计的人我执,还是遍计的法我执,当你见实相的刹那就消尽了,还有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俱生人执和法执,这些不会因为你见到了无我而消尽,必须还要在见到了无我再去修道,通过二地、三地、四地修道,俱生的执著通过一地一地修上去,然后一分一分地断掉。七地还有人执和法执,通过前面的修行之后,到了七地断掉了该断的部分。前面我们讲了七地的时候,所有有关人我方面的内容不管现行,还是种子,都要彻底地断尽。

第二个是“彼之作用方便波罗蜜多”。七地出定位方便度已经增上了。

巳一(证悟本体无我之修治)分二:一、人无我之修治;二、法无我之修治。

午一(人无我之修治)分二:一、本体补特伽罗人我之智慧;二、差别法离二边之修治。

第一个是本体补特伽罗人我,就是说我们要通过修治人无去断除有关补特伽罗人我的违品;第二个是差别法离二边,就是说远离二边的修治法。

未一、本体补特伽罗人我之智慧:

知三解脱门,三轮皆清净。

前面我们讲到它的所断时讲到了有二十种,其中前四种属于和补特伽罗人我有关四种所断除的,第一个是我相,第二个是众生相,第三是命相,第四个是补特伽罗相,针对这四种相分别的以知三解脱门和三轮皆清净来断除。“知三解脱门”是断前三种,“三轮皆清净”是断第四种。知三解脱门是分别以三解脱门当中的本体空性、因无相和果无愿,断掉前面三种有关我的执著。

第一,了知断除执著我的本体,因此是体空性解脱。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在所断的法当中,第一个就是我相,五蕴的本体其实是无我的。虽然显现了五种蕴,但是五蕴上面不存在所谓的我。众生不了解五蕴无我,而把五蕴执著有我。因为把五蕴执著有我,所以出现了我执。我们要了知断除执著我的本体,怎么断除呢?三解脱门当中的本体空性。什么本体空性?我的本体是空性的。现在众生造业、痛苦、烦恼的时候,都是基于我,认为我存在,然后产生了我执,觉得我很痛苦、很烦恼等等,或者说轮回当中一系列的反应,有时候是贪、有时候是嗔、有时候很高兴、有时候很烦恼等等,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因为不了解我们现在的身心,其实在五蕴上根本没有我存在,把没有我错认为有我,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佛法最核心的修行,以及和外道最不共的地方就是认证了无我,只有佛法真正找到了一切众生痛苦的根源,其他世间的学问、外道的修行等等,虽然都可以相应于各自的能力和智慧找到一部分痛苦的来源,把这些痛苦的来源灭掉之后,也可以减除一部分的痛苦,但是没有发现更深层次苦的根源,也没有修治和断除。即便断掉了一部分的痛苦,也没办法断除所有的痛苦。比如说从来不修禅定的普通世间人,他们也会观察什么是导致我痛苦的因,发现可能是因为没有钱,或者这件事情没有做好,通过自己的智慧,以及在学校、社会上通过学习了知了一些观察苦因苦果的能力,去观察我的痛苦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他一观察,就是因为没有钱的缘故,既然没有钱导致了痛苦,那我就去挣钱,挣了钱之后,通过找到一部分的苦因,然后就断除了一部分苦因,有钱之后和没有钱相关的痛苦就会消除。因为他们只是发现了很肤浅的苦因,所以所断除的苦因也会非常有限,下面还有很多的苦因基本上没有发现。

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现在有些人处于赚钱的路上,并没有赚到钱,还没有解除无钱的痛苦。即便是这部分的苦因已经断掉了,虽然有钱了,但是他仍然很痛苦。为什么呢?有很多苦因没有发现,有很多苦因发现了没有能力断,有很多苦因既没有发现也没有能力断。虽然某些众生找到了一部分苦因,断掉了一部分苦因,也解除了一部分的痛苦,但是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苦因没有发现,更谈不上对治,仍然一直在创造着痛苦。

因为外道修行者的认知要深一些,发现了更深层次的苦因,所以他们修禅定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通过修禅定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之后,可以压制比较粗大的贪嗔痴,压制了烦恼之后,和这种比较深层次的贪嗔痴有关的痛苦自然就会息灭了。因为最根本的苦因没有找到的缘故,所以这种压制痛苦的形式只能延迟一段时间。或者说通过修禅定的果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在这段时间当中,不会有很明显的痛苦。因为他只是阶段性地灭掉或者暂时压伏了一段时间苦因的缘故,根本没有断掉,所以它又会反弹,回到欲界当中,重新开始感受以前在欲界所感受的种种苦,这些都是不究竟的。

最根本的因是什么?佛法当中把粗浅层次的苦因苦果告诉了我们,也让我们去断。佛陀说,这些物质的东西你该有的就有,这和你的生存还是有关的。除此之外,再进一步地说十善、十不善业道该取的取该舍的舍,这是从更深层次断掉苦因去修安乐的果,然后对于再深的层次。按照共同乘来讲,就讲到了无我空性。所有的根源来自于什么?就是来自于我。有我的缘故就是一个妄执,断掉了我之后,和我有关的所有痛苦、业,还有由此产生的五蕴都会断除。有五蕴的缘故,就会产生钱财、地位等需求。如果把我断掉了,和我有关的所有的痛苦就会断掉。佛教的断苦之道才是最根本的,非常彻底,这就是本体空性的解脱门。

了解了我本来是一个幻觉、颠倒的执著之后,就可以不断地加固、串习它,最后就可以现证无我,现证了无我之后和我有关的所有痛苦就会彻底地消亡,这是通过智慧永远去断除,不是只认识一部分,也不是阶段性地压制,而是说彻底地认知和永久地断除。

为什么说佛法是内道,还有不共?因为它了知一切轮回成因的智慧最深邃,断根的方法也最彻底,而且断完之后,也不会反弹。了知了我是一切痛苦的罪魁祸首。它的正对治是什么?正对治就是发现我本来不存在,不是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发现之后把它消灭了。佛陀告诉我们,我们被我执折磨得特别惨,在轮回当中流转就是因为我执。佛陀从来没有讲过我是实有的,而是告诉我们所谓的我从刚开始就是一种错觉,纯纯粹粹就是众生颠倒妄执而已,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实有的我。了悟无我空性,也不只过是还原了五蕴本身的状态。不是把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灭掉了,而是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了知为不存在。以前完全是一种错觉,现在就要从错觉当中恢复正常。我们再再讲,就像把一条花绳看成蛇,从这种错觉当中恢复正常的状态。

实际上什么是正常的状态呢?蛇就是一条花绳,只不过是看错了。我们看到了绳子,说蛇不存在,是不是就是把一条实实在在的蛇消灭了,然后扔出去了?没有,也不需要。为什么不需要?因为本来所谓的蛇,就是把花绳看错了而已,所以所谓的了知无蛇就是了知它本来就是绳子。绳子是什么呢?绳子是实相,代表了无我。所谓的我让我们一直倍受惊吓、觉得痛苦,我们要断掉它,最后发现所断的我从刚开始就是一个错觉而已,因此我们要接受所谓的我是一个错觉的事实。

有些人假装无我是一种方便说法或者逃避无我的观点,他们也许没有了解或者说没有准备好。因为要接受我是没有的,认同无我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一点,需要强大的善根。因为它是一个解脱道,可以真正颠覆所有痛苦的道,所以需要很强的善根,才可以从观念上接受它,彻底地了知无我的状态,然后不断去观修。

现在我们正在观修无我,不管怎么样,已经走在了觉悟的道上面,我们离彻底地远离轮回可以说无限地接近了。真正地断苦就是证悟无我那一刹那,虽然证悟无我之后,还有修道,但是基本上可以说证悟了无我,已经什么事情都搞定了。我们现在到了什么高度呢?已经站在了无我的定解上,正在观修无我了,可不可以说距离彻底离苦无限接近了呢?完全可以这样说。

很多道友们都在学习无我空性,比如《中论》《中观庄严论》《智慧品》等等,如果在学修空性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痛苦或者很多的情绪,也算是一种接近于成功的状态,或者说黎明之前的黑暗。我们了解了道理,就要坚持下去,一定要让自己修行无我之道想方设法地坚持到底,不要在上面出现违缘。别的方面可以出违缘,但是这方面不能出违缘。因为已经很接近成功了,所以平时应当多积资净障或者祈祷已经证悟的上师、诸佛加持我们在修无我的道上不出现违缘。这就是了解我的本体空性。

第二,不执著有情之相,故而是因无相解脱。第二个就是三解脱门当中的不执著有情之相,即不执著众生相。这是男的相,那是女的相等等,反正就是不执著各式各样众生的相。这是通过了知了三解脱门当中的因无相。因就是无相的,没有相状可言。

因无相有两种,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如果没有我,个体的我不存在,一个个个体聚集起来的所谓众生相也就不会存在。所谓的男女、东方人西方人或者人道旁生道等等,所有的众生相,都是基于一一个体的有情,如果没有个体的有情,也不可能有总体的有情相存在。

第二种解释是反过来,如果没有总体的有情,比如我们说前面都没有树,那你也不可能单独找到一棵松树或者柏树,根本不会有。两种解读方式都是可以的。

如果没有总体的有情,也不可能有个体的我。从这方面就可以去解读因无相。因为没有总体的我的缘故,因不存在,所以通过因产生的个体的我本体也不会存在。从这个侧面来讲,可以这样解读。虽然无我就是我不存在,但是侧面也不相同。比如说前面的我,就是把五蕴的整体执著为有一个实有、常一的我。

有情相其实也是从我的分支,就是说一个个有情,然后把他们分成若干类,这是男的,那是女的,或者分成人道、旁生道等等,相当于分成一个族群或者种类一样的自性。这些都是以我为核心,然后开始安立的。

第三,不希求命的本性,因而是果无愿解脱。第三个就是针对命的执著,寿命或者寿者。《金刚经》当中讲的寿者相和命是一样的。所谓的命相,前面讲是一种不相应行,就是众生的诸根、温度、心识的所依,我们就安立了一个命根。如果没有生命,一切都完了。所谓的命不存在,如果没有众生的存在,哪里有命的存在呢?不相应行也需要一些假立的基础,如果假立的基础都没有的话,不相应行也安立不了。

比如说前面我们讲到的方向,也是属于不相应行的一种,我们说这是东方,那是西方。为什么会安立东方、西方呢?就是有一个参照。如果没有参照,你说哪个是东,哪个是西?这是分不了的。或者说你认为的东,换一个角度来讲,它就是西了。这方面都是一个道理,其实也是假立的。

命也是同样的,它是诸根、温度、心识的所依。如果其他所谓的我都不存在,这个命是谁的命?说这是众生的命或者我的命,也是安立不了的。如果我都没有的话,我的命也没办法安立。因此所谓的命也是不存在的。众生有很多执著,比如说前面讲的我执,还有对我是汉族、中国人的众生相也很执著。有些执著命,比如经常说生命很宝贵、我的生命质量等等,其实这些也是和人我有关的,如果不打破这些执著,执著命的缘故,也会产生不同的分别、烦恼。

无命相也可以说是果无愿,就是对果没有什么可希愿的,把命作为一个果相来安立。我们追求生命,换句话来说,就是把命作为一种果。作为希求的方向,希望我的寿命延长、长命百岁,都是缘命方面产生了一个果的执著,如果没有命,果方面也就没有愿求了。这方面没有执著,就是果无愿。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第四,不执著作者的补特伽罗,所以三轮普皆清净。第四个就是“三轮皆清净”,主要是破掉对于补特伽罗的执著。前面我们讲过,心作为一切轮回的种子,我们从此趣到彼趣,补特伽罗是数取趣,就是从这一道趣向于另一道。比如这世是人道,下世还是人道,从人道再取人道,就是数数地取六道的意思。不管取哪一道,反正总是在六道当中取,不会超过六道之外,这就是数取趣。

数取趣是谁在取呢?这个作者是谁?就是心识,心识是数取趣。此处讲的三轮皆清净主要就是说,这一切作者的因是什么呢?因就是五蕴当中心识的本体。如果心识不存在,就不可能有能作所作作业了,没有心识不会有三轮,就是三轮皆清净。心识是作者,它趣向于诸趣,就是说我的心趣向于下面一趣,去的方法都是以三轮。如果没有心,谁是能去者,谁是下一世所去的六趣呢?没有人趣、鬼趣。去的方式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没有。因为了知了心,就是说不是分别念,投生的心也不存在,所以说三轮皆清净。

有些地方大概地把心识安立成法我,这里为什么把心识安立为人我呢?因为它是作为数取趣的一种从此趣向于彼的作者,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把它安立人我的一部分。这就是人我的四个所断,通过四种无我的智慧就可以远离。

未二、差别法离二边之修治:

大悲无执著。

前面我们在讲所断的时候,我相、众生相、命相、补特伽罗相属于和人有关的四种相。它的执著方法是什么呢?真正的执著方法就是常断二边。今天这堂课的内容和上一堂课都有对应,前面是从所断的角度来讲,今天都是前面二十种的一一对治。前面讲的四种我相,就是以四个无我智慧去断。

前面讲了如何执著的方法,通过断和常来执著的,对于我相、众生相等四种,或者认为它是断的,就是现在有的断灭了,或者认为它是常的,因此执著的方法就是断和常。

如何对治呢?“大悲无执著”,通过大悲来断除什么呢?通过大悲来对治断灭的执著,通过无执著来对治常见的执著。一个是断除断见,一个是断除常见。大悲是断除断见,众生认为人死如灯灭。觉得有情死了之后,就是永远死了,不会再有了。从实际情况来讲,人死了之后,心上面所带的因缘,不会因为身体的死亡而中断,仍然会延续到下一世去。从这个方面来讲的时候,还会一直生生世世流转于轮回。流转于轮回的缘故,就没有断灭。从众生的相续来讲,并没有因为众生的不了解以为它会断灭而断灭,不仅不会断灭,还会生生世世的流转。缘生生世世流转的有情生起大悲心,需要不断地去救度众生。

如果他有大悲心,可以不间断地在众生的流转过程当中去救度众生。第一个他已经断除了认为众生会断灭的断灭见,第二个缘生生世世流转的众生生起大悲心。具有大悲的缘故说明他没有断见,这是缘生生世世流转的众生生起一种真实的大悲心。不管怎么样,从现在开始乃至他没有从轮回当中出离之前,一直要缘这个众生生起拔除痛苦的一种殊胜善心。第一个他了解了众生不可能是断灭的;第二个通过他已经生起大悲心,说明对治了断见。

大悲是拔除众生的苦为性,这就是大悲无差别。没有时间限制地拔除众生的苦。除了大悲本身体现出来的意义之外,还表达出了什么呢?就是他完全已经断除了断见,不单单没有粗大的断见,在七地菩萨的相续当中,就连断见最后的相也没有了。七地菩萨断除的相都是属于比较细的,比较粗大的断灭见、常见,不可能还在七地菩萨的相续当中存在着,七地菩萨的所断是相执。真正来讲,所有的相执在七地菩萨的相续当中都要断掉,而七地菩萨最接近的是什么?前面慧度增胜的六地属于现前地,后面是无分别智慧自在的八地属于不动地,而处在二者中间的七地菩萨属于远行地,他的所断不可能是很粗的相。七地过了之后,就是无分别智。怎么可能还有很粗的相呢?七地菩萨的所断除,比如这里所谓的断或者常,所断除的注定都是很细的,属于概念的级别了。至于粗重的种子、现行都没有了,他们断除的都是细微的部分。障碍越往后走越细的,既然七地菩萨已经靠近无分别智的八地了,不可能执著还很重,突然就到了无分别智,这也太唐突了一点,不符合于断障或者证悟的一般情况。

为什么要安立一到七地之间的断障呢?这也是逐渐地从粗到细断上来的。这里所讲的断边和常边都是比较细的概念,而七地菩萨关于断边有关的概念全部要断除,和常边有关的很细的概念也要断掉。到了八地的时候,就是入定出定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的方式来现前无分别智慧。

这方面是大悲断除断灭的边。后面的无执著断掉的是什么?就是常边。前面提到过,认为这个法先有后也有,这个法以前有本性,后面还有本性,叫做常边。无执著,了解了这个法的本性空,一个本性空的法怎么可能是先有而后有也有呢?不可能是这样的。了知了法是空性的缘故,就会彻底的打破认为这个法常住不灭的一种执著。对于我们来讲,在一般众生的相续当中,常见有时候还是比较明显。认为这个法昨天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就是一种常见。

常见的对治有两种,一种无常是直接无常,即它的违品是无常的。不是常住不灭,而是刹那生灭方面安立的无常。还有一种无常就是没有常有。虽然从空性的侧面来讲都是无常,但是安立的方式不同,一个是从世俗方面安立的无常,一个是从胜义方面安立的无常。如果是从世俗侧面安立的无常,直接说是无常有的,刹那生灭的缘故,没有常住不灭;如果从胜义谛方面安立的无常,所谓的常是彻底不存在,从空性的侧面来讲没有常。

这里面讲的不执著,就是了知了万法缘起性空的空性智慧,这个法是空性的,它的本体都不存在,怎么可能是常有的呢?就是通过无执著来破除常边。按照前面的讲法也是一样的,很细的关于常的相执都会断掉。马上就要登八地,在七地末尾的时候,所有的有关人我、俱生的烦恼障彻底灭尽。前面我们讲的我相、众生相、命相、补特伽罗相,这四个有关人我的相就是最后的阶段了。到了八地之后,就不存在了。有些时候说八地灭,这是从八地已经没有了的侧面来讲,说八地断掉烦恼障最细的种子。其实来讲七地真正对治的时候,七地结束,到了八地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有些时候说八地彻底断除,不是说八地还要和烦恼障的种子搏斗,不是这个意思。真正来讲八地彻底不存在,已经是三清净地了。

前面针对人我方面最细的相彻底断掉了,然后法我方面的相也是该断的断。这两个大悲无执著是前面讲的执著人我的方式,不管你执著人我,断的还是常的,本身这两种都没有了。

午二(法无我之修治)分二:一、本体法无我平等智慧;二、彼差别法之修治。

前面是人无我的修治,下面是法无我的修治。

未一、本体法无我平等智慧:

法平等…

它要对治的是什么?前面在讲法执的时候,用了一个相字。主要是针对相的方面进行对治的。前面讲的各种相也就是各种法,我们执著各种各样的法,认为这个法或那个法的相是什么?都有一种比较细微的认证。菩萨没有彻底灭掉所有相执之前,虽然粗大的烦恼、执著,该灭的都会灭,但是有些时候,也会认定这是一朵花,花的相是什么,还会有一些比较细微的相的执著。从这个方面来讲,针对所谓的有相,这些相对治的是什么?“法平等”,就是所有的法都了解为是平等空性的,没有所谓的不平等相存在,这种执著都不会有。

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这时候断除所有相执的缘故,证悟了万事万物本体上究竟平等,没有分别,所以显现和空性对立的相执没有了,还有轮回和涅槃、我和无我、世俗和胜义等观待的相,这些都是属于比较细的概念。从本性上来讲,所谓的轮回涅槃、世俗胜义,从万法的究竟实相上来讲,都是没有的。既然没有,为什么佛陀要告诉我们世俗谛、胜义谛?因为一切万法都不存在的境界太深了,如果众生以很强的执著分别心,直接去现证万法平等的究竟实相,不会知道怎么回事,根本没有办法认证,所以为了打破众生的分别心,佛陀施设了很多的方便,通过这些过程来善巧引导众生的心从最散乱、粗大、强烈的执著当中,逐渐往薄弱的方面去过度,让众生的执著越来越弱,弱到了一定的程度,最后就会给众生讲一切万法本来如是。众生的心到了这种程度,再讲万法的本性就是什么都不存在,万法是平等的,那时他就可以顺利接受,也能够去打坐修持。

有些道友现在也在打坐修无我,修世俗和胜义平等,能够在座上观修无我、万法平等性,已经是诸佛、上师在若干世当中善巧引导的结果了,达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就不是一个刚刚修习佛法的人,这是通过若干世的引导才能达到的阶段,剩下来的事情就是坚持去观修无我空性。因为这个方向的确是完全正确的,所以现在只需要把这种观照力加强,就是说把无我的定解和修行的功力逐渐地加强,到了一定的程度,该断除的障碍违品,逐渐招架不住了。我们在修空性的时候,一些实执、障碍还在抵挡,似乎很有力量,随着我们持续性的培训无我空性,当它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所有的我执、烦恼就会显示出招架不住的样子,逐渐会节节败退,最后就会彻底溃败。

我们一定要坚持,现在是僵持阶段,从这里开始挑战以前根本不可能动摇的我执霸权。我们通过养精蓄锐、集资净障,准备挑战它,无始以来它在我们相续当中不知道统治了多少劫,用无数劫等最大的计量单位都没有办法形容这么长的时间,一直都是我执主宰,现在我们就要开始做准备、不管修曼扎、百字明、磕大头,还是闻思,都是在准备。等资粮准备到一定的时间,了解了无我是万法真正的本体之后,我们就真正开始去观修,观修可以说是真正和它作战,上座是一种作战,下座也是一种作战。这个战争持续多久,要看自己积累的情况,即你的资粮,闻思得扎不扎实,信心等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如果这些方面做得很到位,知己知彼,战争结束的就会很快。相当于你的军队强大、粮草等辎重非常多、情报很准确,优势都在你这边,战争可能很快就会结束了。如果你马马虎虎地做准备,军力等方方面面都不够,可能就要准备接受屡战屡败的结果。同时也要屡败屡战,我们走上这条路,坚持还是很重要的。

法平等就是我们开始去观想,了解一切万法看起来不平等,其实是平等的。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等论典中,还有麦彭仁波切等大德的注释当中也讲了,比如说图画,看起来都是立体的。就像人物画中的老人,皱纹看上去很深,或者山水画里面的山和水也是特别逼真,现在的3D画就更逼真了。立体画就是画在一张平面的纸上面,可以画得非常真实。有些人在公路上画出的大坑也特别逼真。即便看起来很深的坑、很高的障碍物,真正观察的时候就是平的,没有这些差别。这就类似于我们在世间当中看起来很来的很多差别,比如你和我、众生和佛、山和水、穷人和富人等等很多的差别,从本性上观察的时候,都是平等的。

这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性,虽然显现上有差别,但是本性上是平等的。你不了解会认为有差别,你了解了会认为它是没有差别的。就像这张画一样,它可以欺骗你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哪一天你真正走近去观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欺骗我这么长时间的大坑原来就是平整的路面。我们看电视也是一样,在里面看到很多不同的差别,其实就是一些信号、光点而已。还有一张纸上画的像,画得好像凹凸不平,就是一个平面。

所以说,我们现在认为的心情好坏、我和众生的差别等很多不同的差别,你去观察的它的本性都是平等的。如果你了知万法平等之后,就找到了一个还原本性之道。我们的心不平静,了知了本性之后我们的心会平静,还原了。当外面的法还原了之后,你的心就还原了。我们的心为什么会波动?就是我们以为外面有很多差别,我们的心随着这些差别在波动。什么时候你了解了所有万法的本性是平等的,当你了解外境是平等的时候,内心的波动也就跟着平息了。没有理由再波动了。因为你的心波动的原因是以为有差别,所以才会波动的。如果你了解了一切万法的本性是平等的,那你的心肯定会趋于平静。这不是那种相对的平静,而是绝对的平静。因为你发现了绝对实相的缘故。

了解万法的本等性就是还原我们躁动的心真实有效的唯一方法,其他暂时的心理疗法都是靠不住的,还会反复。因为它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了悟了万法的平等性,就会知道虽然这些法有很多不同的差别,但是这些差别的本性都是平等的。什么时候我们发现了,然后去观修了,最后安住于万法平等性的时候,就找到了根本上解决问题之道。因为它的本性如此,所以了悟了之后,所有和它的本性矛盾的所有现相、心态,都销声匿迹了。

六道轮回也是一种差别,轮回和涅槃、众生和佛都是差别,当你证悟空性的时候,这些差别逐渐就没有了。你平复的程度也和自己了悟无差别的深度有关。如果你完完全全了解了,没有任何一点不平等、全部平等的时候,就是佛果。那个时候在佛智的面前已经什么差别都没有,完全平等。

当然我们现在还在学习阶段,通过修行有一部分可能会平等,那我们的心可能就会平静一部分。随着我们修行的时间加长、能力的加深、越来越了悟外境平等的时候,我们的心就越能契合于万法本来平等的状态,完全可以在证悟平等的状态当中去度化众生,不会有偏坦、烦恼存在。

未二(彼差别法之修治)分三:一、因无相之差别;二、体无生之差别;三、果断证之差别。

这也是通过因体果三个方面来安立的。

申一、因无相之差别:

…一理。

“一理”对治的是前面的因,前面是法平等对应的是相,有各式各样不同的相,山的相、水的相等等,每个法都有不同的特质,具有很多的相,要对治不同的相就是通过平等性,不管什么相的本性都是平等的,所以法平等对治的是相。

不同的相有不同的因,既然相有这么多种,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因。佛有佛因、众生有众生的因、地狱有地狱的因、天人有天人的因、富人有富人的因、穷人有穷人的因,要对治这些不同的因之差别,对它的相执就是一种对治——一理。

在这里上师讲了两种,第一种,不同的因的对治就是究竟一乘,这是从根本上来讲的。究竟一乘对应的是暂时三乘,暂时三乘有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为什么有三乘?因为众生的种姓、内摄持和外摄持是不一样的,就是说他们的种姓不同、外面的善知识、所学的法都不一样,所以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最后所化的众生、修道和果都不一样。因为各自的因不一样,所以说暂时有三乘。

究竟一乘呢?不管是怎么样,虽然暂时来讲有这么多不同的解脱之因,但是究竟来讲只有一个,就是说每位众生都具有佛性,可以成佛的缘故,所以是究竟一乘。从这方面来讲,一理就是所有的因。不管是什么种姓的因,都是唯一的究竟一乘。

第二种,是对应前面的意思。前面讲了各式各样的因,众生有众生的因、圣者有圣者的因等等,要对治不同的因的执著。因为六地菩萨是慧度增盛,他在出定位就会通过自己的智慧来通达缘起。六地菩萨是善慧地,在出定位的时候,智慧增盛的缘故,他通达了很多的缘起,缘起就是因的意思,即他对各式各样的因特别通达。这种因在六地菩萨增盛了,到了七地作为一个要断相执,所以说所有不同的因,从空性方面来讲都是平等的。

暂时来讲,上师也是鼓励我们对各式各样的善因都要修,比如五加行就是五类善法,它们的侧面是不一样的,每个因都会成熟不同的果。对于因的执著,通过一理,就是说所有的因唯一。唯一的意思就是平等性、空性的,它没有很多种不同的因,所谓的因的本性也是空性、平等的。从这个方面来讲,在空性当中,所有万事万物形形色色的因,都是一味一体不可分割的。

空性是不是因?空性本身并不是因。因为因是能够生法的,就是一个有为法的自性,而空性不是有为法,所以所有的因在本性中都是一味、无可执著的。从这方面来讲,彻底地打破了对因方面的细微耽执,就是这样安立的。

申二、体无生之差别:

前面的因讲完之后,它的本体是什么?本体就是蕴界处。我们在讲它的修治时,也是针对蕴界处来进行修治。缘蕴界处的修治仍然还是无生空性。在很多窍诀当中讲,这么多的对治法,最根本的对治还是无自性。你要修护轮,最好的护轮就是空性的护轮,了知了一切万法无自性就是最好的保护,不执著也没有谁能伤害你。如果你要对治所有的障碍,空性还是最好的对治。

知无生知忍,说诸法一相。

这里针对前面所断的蕴界处,在颂词当中也分了三段,“知无生”对治的是蕴的执著;“知忍”对治的是界的执著;“说诸法一相”对治的是处的执著。这就是对治蕴界处。

第一,“知无生”。五蕴的本体就是积聚为性,很多法积聚在一起叫做蕴。很多色法积聚在一起安立色蕴,很多感受积聚在一起安立受蕴等等。蕴到底是不是存在的?从世俗谛的侧面来讲,五蕴也算是存在的法。从它的本性来讲,就是空性的。如果我们对五蕴还有一种相执,认为五蕴是一个积聚为性的法,如果心识上面还有这个概念,就还需要通过修行来对治。

对治有为法的蕴,就要了知五蕴的本体无生,即照见五蕴皆空。它本来就是空性的,也是无生、无住、无灭的本性,没有生住灭。它没有生过,虽然五蕴是有为法,因缘聚合的时候就会生起,但是从本性的侧面来讲,生而无生,即便在生的时候,它的本性就是无生的自性,没有什么可生的,所有的自性都是空性的。所以说,了知五蕴无生、五蕴皆空,这时候就可以完全断掉对蕴的相执。

对于众生来讲,我们要断掉的是对五蕴粗大的执著。初地已经证悟了五蕴皆空,修道还要把对于五蕴方方面面的执著种子逐渐断掉,对五蕴的相执在七地就可以断掉。怎么样断呢?因为他证悟了很深的空性,所以了知了五蕴本体无生的方式,在七地就要断掉的相执都会断掉,没有一个所谓的聚合五蕴的自性存在。

我们现在很有必要学习五蕴的自性,虽然五蕴的自性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执著的,但就是每天正在执著、使用的时候,从来也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本性。我们守着五蕴皆空而执著五蕴实有,认为身心是实有的,这就是颠倒,也是一个很冤枉、很讽刺的情形。

本来我们的本性是无生空性,而牢牢执著五蕴是实在的,眼睁睁看着它生烦恼,创造了苦因,就在五蕴上面感受痛苦。因为五蕴的缘故和人争吵,想方设法地保护五蕴,生起嗔心等等,这一切如果从修行的侧面来讲,真是很可笑的事情,这是对于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特别的执著,就像现在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一样,本来一切都是假的,在打游戏的时候,把这些装备当成真正的东西非常的执著。实际上我们现在也是一个游戏,网络以外的东西本来也是不存在的,我们还是执著。把不存在的五蕴执著为有,把没有执著为有之后,还没有完,会衍生出下一代的“产品”,逐渐变得越来越深,最后我们就出不来了,完完全全当成真实的了。我们就会把五蕴假象当成真实的世界,如果谁说不真实,众生都会跟他急。“凭什么说它不真实,难道它不真实吗?”可以说出很多道理。最后来讲也会颠倒得非常厉害。

现在我们应该通过佛菩萨的智慧指引,了解了之后,还原它的真实本性,它就是一个游戏而已,完全是假立的,从来没有存在过。游戏里面的我是一个假的人我。比如你去打某款游戏的时候,把里面的某一个人假立为我,然后做很多事情,真正把它当成我一样,谁去伤害的时候,就会对他生起嗔恨心,其实这一切都是假的。

网络世界之外所谓的现实世界,实际上也和网络世界差不多,就是一个假的东西,而我们现在就把所谓的现实世界中假设的我当真了。如果别人骂你、打你,或者拿了你的一个所谓现实世界的装备时,你就不高兴,开始生嗔心了,由此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惑和烦恼。如果了悟了这是假立的之后,就会很容易从中抽离出来,因此了知了它的本性是特别重要的。这就是知无生。

我们要照见五蕴的本性皆空,在《中论》等论典当中都有介绍,怎么观色受想行识等万法的本性空性。《中观庄严论》当中的离一多因也是对此抉择得非常细致。麦彭仁波切也有一个窍诀,即从色法着手,破完色法之后,再对和色法有关的受想行识一一去破,最后一个法都不存在,这个窍诀讲得非常殊胜。自宗当中也有很多殊胜的窍诀,比如《中观庄严论》的注释等等都是特别的好。

第二,“知忍”。主要是不执著界的相。界当然是讲十八界,十八界的种子义,就是种种功能、能取、所取和彼取,上堂课我们也讲了。十八界不管是能取、所取,还是彼取,这些都是无生空性。了知了万法空性之后,安住在完全接受空性的状态当中,叫做知忍。即对于界的无生深义,安住、了知的法忍。十八界本身也是无自性、空性的。

第三,“说诸法一相”。即缘于十二处。十二处在《入中论》中讲是众苦生门,就是很多苦产生的地方。在《辨中边论》就是门义,属于能够生起的。能够生起什么?内六处和外六处就是能取、所取,它是六种识的产生之处。为什么说“诸法一相”?观待二取不是一,能取和所取是两个,内六处是能取,外六处是所取。因为了知了空性的缘故,所以能取和所取无自性。能取和所取是观待的,本身就不存在。

因为没有能取和所取二取的缘故,所以叫无二。无二假立为一。为什么把无二假立为一?不是说把二破掉之后,又安立一的意思,所谓的一是说没有二,只是把否定了两个的状态假名为一。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因为是无二、一的缘故,是不是就是把二破掉之后,又安立了一个一?永远不会。在讲般若的时候,永远不会有这样的安立方法。所谓的一味、唯一、无二,都是否定没有二。因为它要表示,所以就把无二的否定二方面安立一个名词叫做一,如果不安立名词,我们也没办法表述,因此就把没有二的状态取名为一相。我们千万不要在脑袋里面自动锁定一个一。没有二就是一,属于凡夫人的通病。很多大德专门针对凡夫人的这个通病,给我们讲了,这不是否定一个自动再生起另一个,不需要再生成了。就是否定了没有二,你安住在没有二的状态,它就是空的、无自性的状态。你能这样理解就对了,就会符合于空性的原意。

我们说没有常、断,或者说无二边,这种没有两边也不是让我们安立一个中间的边,只不过是没有两个极端,即否定了没有有也没有无的状态。我们要体会究竟的意义。

说诸法一相,“诸法”就是内外法,即内六处和外六处。“一相”是没有二取,就是唯一或者都是空性的相。因为诸法有十二类,十二处就是诸的意思或者说内和外也可以。究竟来讲,不管内和外、二、十二数字,没有很多的差别,本性都是空性。既然内外六处都是空性的,也不可能作为产生六处的生门,它不会产生六识,也不会成为产生六识的生门,就这样把该破的相执都破掉。对我们来讲,就是破掉粗大的能取所取。从七地菩萨的修治来讲,绝对不可能有这么粗大的执著,他要破掉的是种种非常细的相执,这就是体无生的差别。

申三(果断证之差别)分二:一、断所断障碍之修治;二、对治法止观之修治。

在因、本体讲完之后,是果断证的差别。这里也有所断和证的差别。

酉一、断所断障碍之修治:

这是要断除所断的修治。

灭除诸分别,离想见烦恼。

前面是针对三界,科判是执著特殊的轮涅之法。轮回当中的法有“住三界贪著,其心遍怯退”。住三界贪著有两个意思,就是说所断的障碍当中有住三界和贪著,我们要断除住三界和贪著,贪著就是贪著烦恼,我们首先要断除住三界。住三界如何断呢?通过“灭除诸分别”来断除住三界,然后再通过“离想见烦恼”来断除贪著。

怎么通过灭除诸分别来断除住三界?众生的烦恼形成了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界都有自己因、本体、烦恼和执著。虽然菩萨已经出了三界,但是还会有三界的概念、相执,在这里彻底地把有关三界的概念、很细的执著都要断掉。

八地处于无分别智,为什么我们频频地提及八地?有时我们提一下八地,就可以了解和七地相近的一些境界。八地出定位时无分别智慧自在了,基本上和入定没有什么差别了。因为接近于八地的七地菩萨后得位的境界,也是特别高了,所以我们不能把一些粗大的障碍放在这里来安立,这是不对的,他们要断掉的都是一些很细的障碍。

因为和三界相关的一些概念、分别执著,都会完全断掉。灭除诸分别,“诸”就是三界,对于三界的分别念、相执都会灭除,叫做灭除诸分别。

然后是离想见烦恼,前面说众生对种种的烦恼是很贪著的,这里要远离、对治、断除的有三种。即离想、离见、离烦恼,种种自性的相执都远离了。

什么是想呢?“想”就是指常乐我净四颠倒想。虽然常乐我净四颠倒想的本体早就断了,但是常乐我净的概念在七地时还有。这时对于常乐我净方面的想,都要彻底断掉,就是离想。

然后是离见,见有邪见、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近取见。这时有关见的方方面面的相执都要断掉,对于七地菩萨来讲这是种法执,这种法执也是要断掉。该断的部分在这时候就要断掉了。

还有离烦恼,烦恼就是贪痴等等烦恼,有关于烦恼的法执,这些方面该断的都要断除。

酉二(对治法止观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作用。

“对治法”就是通过止和观的方式来进行修治的。本体和作用都是和止观相关的。

戌一、本体:

奢摩他定思,善毗钵舍那。

这里讲到了寂止和胜观。寂止有很多不同的名称,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三摩地、静虑、禅定、三昧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寂止或者和禅定有关的内容。毗钵舍那属于胜观,这是梵文,翻译过来就是寂止和胜观的意思。

它要对治的是什么?首先要对治的是其心遍怯退。因为具有三界的执著、烦恼的缘故,所以众生以前对于修道特别害怕,担心自己修不成或者自己没法修,有的时候讲,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修这么殊胜的法?觉得自己肯定是没办法修行,对于修正法方面非常畏惧。那怎么样对治这种畏惧呢?“奢摩他定思”。通过奢摩他定思来对治,也就是通过寂止对治,但是七地菩萨的寂止和平时我们讲到的止观当中的寂止不一样。因为我们在讲止观当中的止时,往往就是指制心一处,即调伏自己的心安住在一处不动摇的状态,所以这种寂止当中基本上没有什么胜观的成分。七地菩萨的寂止不是这样的,它肯定是和胜观是双运的。为什么?因为他在初地的时候已经证悟实相了,所以七地的时候不可能只有一个没有证悟空性的寂止,肯定会有胜观双运的,只不过介绍的时候侧重于寂止。

另外七地菩萨在此处描绘的是完全专注的寂止,这种所修的禅定叫做一切智定。一切智定是什么意思?就是缘佛陀的智慧对佛智进行作意的一种特殊禅定。他缘佛陀的智慧进行作意,通过自己的证悟,还有善知识描述的佛陀智慧的种类,他在修定的时候就专注在定中,了悟佛陀的智慧,而生起一种类似于佛陀的智慧,这是比较相近于佛陀智慧的禅定。如果内心当中生起这种禅定,他就不会再产生内心怯退或者觉得佛果遥不可及等分别念,虽然粗大的早就没有了,但是细微的部分通过这种禅定也可以完完全全断掉,这种定特别殊胜,也比较特殊,就是一种相应于佛智的一切智的禅定,叫做奢摩他定思。“定思”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决定思维,即决定思维所依寂止的一种修行。他在禅定当中观照或者思维佛陀的智慧,对佛陀的境界作广大的一些思维。他因为思维了佛陀的境界、智慧的缘故,所以不会怯退,不会害怕、恐怖或者觉得自己得不到等等,这种分别念都不会有。

“善毗钵舍那”,主要是前面有一个对三宝执著,即对佛宝、法宝、僧宝的执著,对治佛宝的执著就是用善毗钵舍那,“毗钵舍那”是胜观、无我空性,“善”是非常善巧地精通毗钵舍那的意义。七地因为善巧毗钵舍那的缘故,所以他对于佛果的相执也会灭掉。从原理上来讲,如果我们特别执著佛果是得不到佛果的,它有引导我们的心趣向于佛果的功能。现在我们特别执著佛果,说我要成佛,这是把佛果作为一个目标,能够指引我们的心趣向于成佛,或者说丢掉对轮回等庸俗的执著、声闻缘觉果的执著,而把而佛果定为目标,这时对我们的心是有引导作用的。如果我们的心执著佛果,能不能成佛?不能成佛。因为你的心执著佛果,这种执著本身就是障碍登地的,如果你的内心当中有这么强大的执著心就会导致你对人无我法无我无法现证,现证不了了你就没办法登地,没办法登地也成不了佛。

前面是讲我们入道的时候,这时需要缘佛果去发心,这些方面的执著是需要的,但是你要真正成佛必须也要打破对佛果的执著心,这种执著心属于法执,已经很细了。真正来讲,对于佛果不执著的时候就是真正了知它的本性无可得,了知本性无可得的状态本身就是相应于佛果的自性,如果你能够把无所得的智慧完完全全地发掘出来,没有任何执著的时候,就会现前佛果。这里面讲的就是说如果我们要真正成佛从比较了义的侧面来讲,必须要对佛果本身不执著。虽然我们发誓要成佛,但是在发誓要成佛的时候,也要对佛果也不执著。似乎看起来一个矛盾体,其实并不矛盾。

从究竟了义的侧面来讲,虽然你要成佛是不能执著的,但是你要把这种所谓的不执著成佛的状态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或者说你要接近于不执著佛果的境界,还是要发誓成佛,在世俗谛当中该修的还要修,通过世俗谛的修行把你的心引导趣向于无所修的状态,通过修的状态引导趣向于无所修,通过世俗谛的修行来证悟胜义谛。胜义谛没有什么可证的,世俗谛必须要发心,看起来好像矛盾,其实并没有矛盾。因为要通过世俗谛作为方便,前面我们再再讲了,就是说如果你要证悟一切无所修、空性,必须要修到位,对所有有力量的修行都要圆满,只有把世俗谛的所有因修到极致,才能证悟胜义谛。如果没有把世俗谛的修法修到极致,根本证悟不了胜义谛。

有些人说,胜义谛无执著好像是没有什么修的。真正不修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真正不修了,什么因缘都没有,不可能自动调整到胜义谛的状态当中,如果你最终要真正地证悟胜义谛,最后达到无所修的状态,必须要把所有的修修到圆满,才能证无所修。无所得也是一样,你必须要把所有的法真正修到了究竟,才可以获得无所得。二者好像是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世俗谛一定是方便,所以二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我们想要证悟空性,必须要把一切有助于证悟空性的相关修法修圆满才行。虽然从本性上面来讲无所得,就是没有什么可以修的,但是要证悟这种状态,必须还要修行。

就像从本性来讲,我们和上师的本性是无二无别的,既然无二无别了,你还修什么呢?因为你要现前无二无别,还要把上师观在你前面的头顶上去祈祷,修圆满了才能证悟本来和上师无二无别的状态,所以你必须要把上师瑜伽修得很圆满,才能证悟本来就是无二无别的,否则本来无二无别的状态浮现不出来。首先必须要对于无所修的境界使劲儿修,然后所有的因缘修圆满了,最后才能帮助自己达到无所修的状态。这方面来讲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虽然我们不能执著,但是不等于啥都不做,不执著就是了知它的本性究竟来讲没有什么可得的。

虽然我们要证悟这种不可得,但是要证悟这种不可得,必须还要很认真地去做,对于能够帮助你证悟实相的所有因素都要很认真地去面对,包括戒律、取舍因果、闻思修空性、祈祷上师,这些都是帮助你证悟无所证状态的所有因缘,而且这些都是正确的因缘,而且还要把障碍你证悟的因素全部抛弃。善毗钵舍那就可以真正对佛果达到无所执著,即便是无所执著,在世俗谛当中也是非常勤奋的。

戌二、作用:

内心善调伏,一切无碍智。

这也有两种对治,对三宝的执著方面,前面已经讲了对于佛宝的执著以善毗钵舍那来对治,然后对于法宝和僧宝的执著通过内心善调伏和一切无碍智来对治。内心善调伏对治的是对法宝的执著,一切无碍智对治的是对僧宝的执著。

科判当中的“作用”是谁的作用?是前面本体的作用。也就是说对于前面的奢摩他,依靠所依的寂止作用,就可以内心善调伏,然后通过毗钵舍那能依的胜观,就可以对僧宝不执著,这就是一切无碍智。毗钵舍那的本体对于佛果不执著,作用也可以对于一切僧宝不执著。

我们首先来看“内心善调伏”,它不是果而是对因的法,即教法和证法或者道灭二谛,如果执著法宝存在,说明自己的分别心还没有调伏。如果通过前面讲的殊胜寂止调伏了内心,安住在这样的无分别智、空性的状态当中,这时所有的分别心得以调伏,自热而然安住在空性当中,对于一切教法证法的法宝方面就不会执著。因为调伏了内心的缘故,所以不会有执著的自性。

下面来看“一切无碍智”,这是属于胜观的作用。修胜观的作用可以生起一切无碍的智慧,生起了对一切无碍的智慧,就可以达到对僧众不执著的自性。通过胜观的智慧主要可以照见对于一切色法无碍的智慧。“无碍智”,是无碍的智慧。有时候“碍”就是说在法相当中有阻碍或者能阻碍的法,这是属于色法的自性。碍是色法,无碍智就是对一切色法不执著的智慧。

生起一切色法不执著的智慧和断除对僧宝的执著有什么差别?有些众生认为所谓的僧宝就是外在的色相,比如说圣僧就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他们觉得色身是僧宝的自性,或者对于某种罗汉、比丘僧,一般的众生所执著的就是有色法的身相是僧宝。如果能够对于一切色法生起无碍的智慧,对僧宝的执著也能够得以遣除,上师在讲记当中就是这样进行安立的。

总而言之,如果能够了悟空性,知道佛宝的本性了无所得,知道法宝的自性没有可修的,也知道僧宝的本性也是一个无所依的状态。从总体的空性来讲,也可以对治对三宝自性的执著,佛宝、法宝、僧宝的本性本来就是离戏的。因为众生不了解,所以就把自己分别念上的东西加在了佛宝法宝僧宝上面。我们认为的佛法僧三宝,加在佛法僧三宝上面的分别念不是属于他们的。我们现在修空性,就要把这些我们贴上去的东西全部取下来,然后还原他们的本性。

三宝是怎么样的?佛宝、法宝、僧宝是离戏的,就是离戏的。本来都是离戏的,我们认为的有无,只是分别念而已,自认为的佛宝是得不到的。如果要得到佛宝,必须就要还原佛宝本身的状态,相应于他才能获得。因为佛宝本身是离戏的,所以我们要打破对佛宝的执著,《中论》中有破如来品,不是说把如来破了,而是说把我们对如来的错误执著破了。我们认为的如来不是如来,只是我们脑袋里面的如来,所有破掉的都是你加在如来上面的东西。

我们破万法也是一样的,花、山河等等所有的东西,这些都要破,破的是什么?破的就是万法本身,你破不破,本来都是离开戏论的。因为我们有分别心,以分别心去看这些的时候,就会自动把我们分别心中自带的很多概念加在上面去了。我们认为那个话筒是有的,这个东西是无的。有无不是法自己的状态,这不是他的东西,既然不是他的东西,不能强加给他,一定要还原本来的状态。

如果别人不是小偷,你诽谤他是小偷,别人会让你还他的清白。要怎么做呢?发表声明澄清他不是小偷,以前是我诽谤他,现在把不属于他的东西取下来。修空性也是一样的,所有的空性都是破执的,破什么执?破我们对于万法的颠倒认知,然后了知空性就还原了一切万法本来的状态。万法本来的状态就是离戏的,从五蕴到佛果之间都是离戏的,没有一个有自性。如果我们了知了万法的本性,就能不再生起颠倒执著。了悟了佛的本性,就可以真正相应于佛的自性而成佛;了悟了法的本性,就会真正安住在法宝;如果你相应于僧的自性,就可以成就僧众的本体。这些都是去掉了凡夫的分别心、执著的清净修道。我们把分别念加在了道上面,这个道不清净。你的分别心创造出来的道是不是道?不是。你按照这样所谓的道走下去,将会走向何方?你走到头,发现怎么还在轮回当中?我走的明明是解脱道,为什么还在轮回?佛陀说,对不起,你道是你发明创造的,这是你脑袋里面的道,具有染污、我执,这是不正确的。我们问佛,到底什么是正确的道?就是把脑袋里面所有属于凡夫的东西去掉,然后按照佛陀所讲的道去修。这就是依教奉行。

不是按照分别念去修,而是依教奉行。什么教?佛陀的教义,这是真实的解脱。我们在修道的过程当中,要不断去掉分别,把我认为、觉得等等慢慢地去掉。佛陀如何说的,经论当中怎么讲的,上师的窍诀是什么,我们慢慢与之相应之后,就可以相应于道,乃至于最后把我们思想里面不符合于佛法僧自性的东西都去掉之后,就可以现前清净三皈的自性。也能现前一个清净的道,因为这个道上面没有你创造的成份,就是真正的佛陀安立的修行方式。这种修行的方式叫做清净的道。如果你在清净的道上面修行,到达清净的果就是指日可待了。

有时候我们舍不得去掉自己的思想,不愿意去掉颠倒的分别念,如果我们没办法把二取、三轮的实执去掉,道也没有清净。我们前面讲了通过共同加行清净一部分,也就是说通过出离心清净一部分,通过菩提心清净一部分,再通过空正见清净最后一部分。这些都清净完了,叫做三要道。像这样就是真正的道,按照这样的道去修行,就可以真正到达目的地。修出离心的时候,对轮回的执著舍不得抛;修菩提心的时候,保护自己的我爱执也舍不得抛;修空性的时候,这方面的执著还是舍不得抛,都舍不得抛,那就不是道了,这不清净。你自己发明的只是相似的道,没办法真实到达目的地。

巳二、彼之作用方便波罗蜜多:

它的作用是方便度,“方便波罗蜜多”对治的是非方便,前面我们讲了,没有善巧方便,对于尸罗执著、空性诤论,还有相违空性的修行,最后三种就是以方便度来对治。

非贪地随欲,等游诸佛土,

一切普现身,共为二十种。

第一是非贪地,第二是随欲等游诸佛土,第三是一切普现身。

第一,“非贪地”,主要是前面的对于尸罗的执著。一般的人对戒律贪执二边,认为戒律清净或者不清净的执著。到了七地通过善巧方便,不会耽著。非贪地,处在一个不耽著二边之地。通过善巧方便,虽然守护戒律,但是没有耽著戒律,对于戒律本身没有什么贪著的。

善巧方便的缘故,他们可以对治非善巧方便的违品,然后处在方便度增盛的状态当中,叫做非贪地。非贪地就是不耽著二边的地,二边是对于清净和不清净的戒律,觉得我的戒律很清净或别人的戒律不清净等等,所有尸罗方面二边的相执都不存在了,处在方便善巧。

第二,“随欲等游诸佛土”,属于远离了对空性的诤论和怀疑。前面没有善巧方便的缘故,对于空性方面有怀疑或者诤论,这时候已经不诤论了,由于不诤论智慧空性,“随欲”,他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等游诸佛土”,他可以和菩萨同等缘分的畅游一切诸佛的佛土。他对空性没有诤论,远离了对空性诤论的缘故,可以畅游一切佛土。完全远离了所有的诤论,说明他对空性的了悟已经非常明显或者极为通达。解脱了该解脱的束缚,可以和大菩萨一样同等缘分的去畅游诸佛的佛土,所以他没有对于空性方面的诤论。

第三,“一切普现身”,断除了和胜义谛或者空性相违的行为,没有和方便相违的行为。为了利益众生,可以一切普现身。他在一切世间当中,示现各式各样的身体来利益众生。因为完全证悟了空性的缘故,所以可以示现一切的身相。如果能够以人类调化的,就显现人类的相;如果能够以旁生调化的,就显现旁生的相。因为万法无实质,所以能够随类而现身。

以前法王如意宝在讲《定解宝灯论》时,也是讲到了一切万法什么都不是,在什么都不是当中,什么都可以显现,什么都可以显现当中,什么都可以转变。诸法什么都不是,没有是这样或者不是这样,一切都不是,平等空性。在什么都不是当中,什么都可以显现,只要有因缘就可以显现。一切万法平等离戏,什么都不是,然后就在不是当中,如果有众生的因缘,就显现众生;如果有圣者因缘,就显现圣者。在什么都不是当中,什么都可以依缘显现。什么都可以显现当中,什么都可以转变,因为本性是空性的缘故,所以什么都可以转变。

七地菩萨也是一样的,他证悟了万法本性的缘故。因为万法空性,所以在什么都不是当中,可以显现;什么都显现当中,可以转变。这是对于空性的实相完全了悟的结果,如果我们证悟了空性,就可以相应教言,做一切对众生有利的显现。一切没有当中,都可以显现,显现当中也可以转变。因为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本体,如果万法本体是这个或者那个,它已经固定了,没办法显现,显现完之后,也没有办法转变。

“共为二十种”,因为他的所断有二十种,所以修治也是二十种。以上就讲完了七地菩萨的修治。

寅七(八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八地修治的本体就是能圆满八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八地菩萨是不动地,不是七地以下都动,有些地方解释说到八地才不退失,七地以下都要退失。是不是要退回到初地,甚至于退回到凡夫?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初地以上也不可能再退失了,为什么八地才叫不动地?就是说八地不需要勤作就会成佛了。“动”是勤作的意思,一点都不勤作,完全可以成佛。有些地方也叫做一行道,就是说只有成佛之道,没有别的,即不勤作也会成佛。通过前面所有的修行,八地时无分别智慧自在之后,不用勤作,一刹那当中,所修的善根完全超越了前面很多劫当中所修的菩萨道。为什么?无分别智慧自在的缘故。因为有这样的功能,所以自己不需要勤作,所有的勤作是在相的基础上才有的,有相执就会有勤作,所有的相执在七地断尽了,八地不会再有相执了,没有相执也就无勤了。

因为他没有相执的干扰、束缚,所以速度会越来越快、非常的迅速。相执是拖后腿的因,执著越重,障碍也越重。为什么众生的障碍这么重?因为他什么都没有证悟,基本上该抛的都没抛,没有了知万法的空性,所以我们还抱着执著不放,觉得这个不能放那个不能放。如果想要快速成佛,就要通过空性的修行,把该放的完全放弃。

到了八地不动地的时候,就会无勤作,即便最钝根的八地菩萨也会决定获得授记。为什么决定得授记?他的无分别智慧自在,没有别的障碍了,已经没有让他不成佛的因素了,所有的因缘都已经决定下来了。连最钝根的八地菩萨,佛陀也一定会给他做最清楚的大授记。八地不动地,也是无勤作地,反正会很快成佛。

八地的时候,有些地方讲是愿度增盛,《现观庄严论》当中讲力度增盛,八地和九地有时也会调换。比如《入中论》等地方讲,八地是愿度增盛,愿波罗蜜多到彼岸,九地是力度。这里调换了一下,八地是力度增盛,九地是愿度增盛。

卯二(分类)分三:一、本体特有波罗蜜多之差别;二、实修圆满成熟清净之差别;三、自在圆满相之差别。

辰一、本体特有波罗蜜多之差别:

本体特有波罗蜜多是力度,他的力度很圆满,力度圆满体现在什么地方?

知诸有情意,游戏诸神通。

第一,“知诸有情意”,就是说菩萨能够了解一切有情的心。如果你要度化众生,就要了解众生的意乐。如果了解了他的根基、状态、想法,才可以去针对他的想法去利益他,不了解众生的心也不行。

了解众生的心有很多层次,有些可能只是知道他在想什么,通过比较粗大的他心通,对他能做的利益有限。你能够震慑他,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他会很害怕,或者说第二天不敢来了,跑得远远的,因为你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不敢来了。有些知道他心还有很多更深的层次,比如知道你的想法、根基、意乐,还有很多因缘,有关他相续当中的很多信息都可以读取,不是只能读取他想的这部分,他没有想的部分这些种子都能够读取,这就是了知他心。了知他心佛陀最圆满,八地无分别智慧自在的缘故,也能类似于佛陀那样从很深的层次去了知众生的心。

某种有漏神通是不是也可以知诸有情意?这不一样。前面讲了别人生起来的想法,通过有漏神通能够知道,如果别人没有想起来的就不知道。以前有一个大耳三藏在慧忠国师面前考试的公案,大耳三藏有他心通,皇帝就让慧忠国师问他。他说:“你看我在想什么?”大耳三藏说:“你正在天津桥看猴戏。”后面禅师安住在一个比较深的状态当中,大耳三藏就读取不了。如果起心动念的部分,他是可以读取的;如果不起心动念的时候,他有可能就读取不了。这种他心通也不是在骗人,只是能力有限,不像八地菩萨有很深的能力,那个时候你想藏也是藏不住的,根本没办法藏。

他的能力太强大了,能够知道一切有情方方面面的信息。他能够读取的不单单是起心动念这部分,还有他的根基、意乐、以前的因缘等等,贮藏在你相续当中有很多种子,他都可以读取。他可以根据情况去调化众生。八地菩萨调化众生的能力特别强大,也是力度增盛的缘故。这方面比通过察言观色了知别人的心强得多,也比有限的他心通强大得多。本身就是相应于无分别智慧实相的一种能力,再加上他从一地到七地的修炼,到了八地所有的相执都已经没有了,属于无分别智慧自在了,无分别的智慧越强大,就越能够在一个时间当中获得越多的信息。

佛陀为什么遍知一切?因为他所有的执著种子,乃至于习气、障碍都没有了,所以佛陀的无分别智是最圆满的。八地菩萨为什么这么强大?因为他无分别智慧自在的缘故。我们如果想要获得更深的智慧,就要尽量以寂止或者胜观息灭分别,通过安住在无分别智慧的方式来生起更深的智慧。

第二,“游戏诸神通”,就是能够显现各式各样的神境通,一变多多变一等等,八地菩萨的神通不可思议,因为力度增盛的缘故,可以示现很多的大神通力,所以游戏诸神通。即通过游戏神通来利益很多的有情,这也是力度增盛的表示。

辰二、实修圆满成熟清净之差别:

圆满成熟清净,就是平时讲的圆熟净,这也是个术语。讲菩萨道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圆熟净,这是菩萨修行当中的一个主要的内容,圆是圆满,圆满资粮;熟是成熟,成熟有情;净是清净,清净刹土,所以称为圆熟净。

修微妙佛刹,观故亲近佛,

知根…

第一,“修微妙佛刹”,这是圆熟净当中的净。修炼自己的刹土,现在凡夫众生也可以通过发愿、念佛的方式到佛陀已经修好的清净刹土当中去,可以借助佛陀修好的刹土来修行。这个地方讲的是什么?这不是我们说的修净土,那是修往生净土的因,这里是修炼自己成佛之后的净土。

修微妙佛刹,修炼特别庄严、微妙的佛刹。在佛刹当中,可以接引很多的众生无烦恼地在很快的时间当中成佛,也就是说给众生修行成佛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像这样修炼清净的刹土,通过发愿,然后真正开始修行。前面通过凡夫地,一到七地的准备,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八地开始真实的发愿回向我的刹土慢慢形成,在成佛的时候,刹土的修行就会圆满。修炼自己的刹土,接引自己在修菩萨道过程中有缘的众生,在成佛的时候,把他们接引到自己的刹土当中,对他们做最清净的调化。

第二,“观故清净佛”,这是圆熟净当中的圆。圆满什么?圆满六度的资粮。“观故”,就是说观察正法。观故清净佛,为了让自己的刹土方方面面都很圆满的缘故,通过亲近佛陀的途径来圆满资粮。比如法藏比丘,他在发愿修持极乐世界之前,也是参观了很多佛陀的刹土,最后他把很多刹土的功德综合起来说,我要建造一个这样的刹土。相当于一个人要修房子,考察很多的建筑,然后他在脑海里面构造一个具足所有功能的建筑,然后开始修建。因为全面观察正法的缘故来亲近佛陀,通过佛陀的宣讲或者依止佛陀的缘故,然后来圆满自己的资粮。

成佛之前这些菩萨们都要亲近佛陀,八地菩萨为了能够究竟成佛,仍然是要依止比他更圆满的九地、十地菩萨,乃至于佛陀等善知识,来积累资粮或者听闻殊胜的教义。

第三,“知根”。这是圆熟净当中的熟。就是通过了知众生根基的方式来成熟有情。怎么样成熟?成熟众生的相续,了知众生的根基、次第。比如这部分众生的根基还很生,对于很生的根基怎么办?他就根据众生根基还没有成熟的情况,然后讲一些让他成熟的法。这部分众生的根基已经成熟了,成熟了怎么办?给他讲一些让他能够很快解脱的法。通过了知众生根基的方式来成熟有情的相续,这就是他不共的威德力。

对于圆熟净,八地菩萨的时候开始逐渐要圆满。

辰三、自在圆满相之差别:

…净佛土,安住如幻事,

故思受三有,说此八种业。

这里也讲了三种,第一个是净佛土,第二个是安住如幻事,第三个是故思受三有。

第一,“净佛土”。他的净土获得自在了,能够受持清净的刹土。上师在讲记当中讲的很清楚,这方面不一样。前面修清净微妙的佛刹,主要是器世界的环境方面圆满。比如阿弥陀佛创建极乐世界,回向发愿要把极乐世界加持成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众生在这里绝对没有痛苦,就是这个环境的一大特色。在这个环境当中,不会生起烦恼。其中的水、地、住所的广大、光明等等都是对环境方面的要求。这个地方的净佛土,就是加持身在刹土当中的有情相续清净,即加持生在我的刹土当中的有情,只要往生于此相续都是清净的,不会生起粗重的烦恼。

阿弥陀佛在加持极乐世界的时候,两方面都加持了,刹土加持的特别清净,不是不净刹土,方方面面都很清净的,不会在净土里面发生车祸、地震。极乐世界会不会突然地震、发洪水或者干旱了?没有这些情况。这种环境我们是想不到的,我们现在过惯了苦日子,想不到极乐世界如何的圆满自在。我们的概念中没有一个天灾人祸的地方,环境都不圆满,全是有欠缺的。极乐世界的器世界方面绝对没有任何欠缺。因为阿弥陀佛通过很长时间的观察,加持往生众生所处的环境方方面面都是最圆满的,所以极乐世界绝对不可能有天灾人祸、战争。

然后也加持了往生的有情,只要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有情不会生起粗重的烦恼,也不会退失。我们在这里稍不注意就会退失了,不会在极乐世界修加行,修到五、六万修不动,就不想修了,也不会有放置两三个月,甚至于退失的情况。现在我们因为烦恼粗重,还有家庭的压力修不动的情况都不会没有,而是把修行条件创造的特别圆满,属于修道成佛最好的地方。

阿弥陀佛现在也在加持,只要往生到自己刹土里面的有情相续得以清净。以前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时候,反复地把修行的所有善根来做回向和加持。成佛的时候,他的愿就圆满了。所有生到他的刹土中的有情,无一例外都不会有痛苦,也不会退失,方方面面都是很圆满的。

第二,“安住如幻事”。因为无分别智慧获得自在的缘故,所以一直安住在无分别的智慧、如梦如幻的境界当中,不会有丝毫的实执。最细微的相执七地已经断尽了,八地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基本上和入定差不多的无分别智慧在八地出定位现前了,这是稀有的一种修行境界。

第三,“故思受三有”。就是受生自在或者投生自在。因为他受生自在的缘故,所以会故意的受生在三有当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利益有情。他不是通过业力投生,完全是自在投生的,这就是受生自在。在《经庄严论》当中讲,一般的有情是通过业力的牵引不自在的投生。如果在资粮道、加行道属于善业投生,一地、二地属于发愿力投生,三地到七地之间属于禅定力投生,八地以上属于自在投生。因为无分别智慧已经自在了,所以很自在的投生。故思受三有,虽然获得无分别智慧,但是他的大悲心也是非常圆满的,就会在三有的任何一处通过不可思议的方式去利益众生,这方面就是他自在圆满相的差别。

“说此八种业”,八地菩萨有八种修治之业,修完了就可以圆满八地。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