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释》第十七课笔录

8d063f4bccfe40c19782edd369af3237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有八品,主要是讲现证般若波罗蜜多成佛的八事,八种事分了七十种意义,统称八事七十义。现在我们学的是和遍智有关的十种内容,这不单单是说佛陀的遍智是怎么样的,而是通过遍智所包含的十种法全方位的解读遍智。前面我们学了和遍智有关的发心、教授、抉择分、所依、所缘、所为、甲铠、趣入,现在正在学资粮,最后还要学定生。这十种法都和遍智有关,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资粮,如果要成佛,必须圆满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

从佛果的侧面来讲,佛果的本性是通过圆满的方式增上具备资粮。修资粮是菩萨道的时候,正在积聚资粮,佛果的自性当中资粮圆满,所有的资粮在佛果是以圆满增上的方式具足。所有菩萨道当中修行的功德、资粮在佛地的时候也有,只不过他是通过圆满增上的方式而具足,资粮就是福德和智慧。在佛陀相续当中福德资粮的具体体现就是报身和化身,报化二身主要体现了在因地修持的福德。智慧资粮在佛陀相续当中体现的是佛陀的法身,佛陀的法身里面是所有的空性智慧资粮圆满的标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想要成佛必须要了解修行,不断的积累让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在我们相续当中从无到有逐渐深厚,乃至到达圆满,这是从因到果。如果从果反推因,就是反复验证我们修行的道,观察我们现在所修的道是否正确。

如果我们现在花了时间精力,修了很多做了事情,没有和可以成佛的菩萨道相应,这是比较可惜的。因为明明我们可以做,如果不知道,或者说对这些重要信息以为不重要而轻易放过去了,就会导致我们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错失了很多重要的观修内容。我们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从现在开始,自己的修道要直接和佛果相应。想要直接和成佛的因相应,必须要学习成佛的内容,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反复地通过所学修的内容自我检验,相当于考试一样,你学的如何,就把卷子拿过来看看做对了几道题,就是对我们学习的检验。平时我们也可以除了纸笔的考试之外,经常反观自己所修的内容,有没有和菩萨道脱节,这也是一种检验,可以经常性做考试。如果发现没对,马上就要调整;如果对了,就继续去加固它,让修行进一步深入。不断的学习不单单是说我们要做法施,反正必须要多学,一方面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我们所学修的内容,另一方面不断的学习也是检验的方式,可以检验我们的道是不是正确的。

检验的仪器也应该越来越精密,如果我们检验的仪器不够精密,认为普通的就可以了,这是不行的;如果我们检验的仪器很精密,就可以达到一个标准。佛法需要不断的学,如果我们有时间有精力,必须要学习比较深广的内容。比如说五部大论、弥勒五论等等,这些法具有佛法中高精尖的智慧,掌握了这些之后,修行者相续当中的智慧就是很精细的。如果相续当中的智慧很精细,你的修行也不会粗糙;如果你相续当中的智慧本身很粗糙,很多精密的调整、检验都做不了。如果有时间精力,我们要尽量通过上师开示出来的修学方法去修学;如果时间精力不够,也可以走另外一条路,就是反复修持加行,通过信心祈祷,也是一个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的途径。如果我们学了大论典,有了精密的仪器,再加上反复观修加行,祈祷上师三宝,也可以用更快的方式达到目标。

现在我们学的这些内容,没有多余的,不要认为这是法师班要学的东西,和我没有关系。这不一定是法师班要学的东西。想要成就菩萨果位的修行者,或者想要在修行道中尽量的减少违缘、检验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就不需要谁给你出题,自己掌握了之后,就可以每天给自己考试,以此验证自己的修行。

这些问题发现的越早,调整的越早越好,如果等到出了大的问题时再去调整,可能有点迟了。虽然发现问题也很好,但是不如提前掌握了不会走弯路。刚开始就把自己修行调整到一个正确的道路上面来。虽然走错了路发现的早,也可以及时回头,但是不如最初就没有走错路,这方面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对于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和福德智慧资粮有关的修行方式,我们现在在学。前面正式的安立已经讲完了,现在是针对福慧资粮当中的比较难理解的内容进一步的广说,这里有地资粮和对治资粮。

地资粮就是讲十地的修治,我们要了解十地菩萨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修治。虽然我们还没有成就菩萨果位,但是就如前面所讲的一样,可以从佛果具足的功德推知,能够具有这样功德肯定是在菩萨地的时候修过这些因。对于菩萨相续中具有的功德,我们在准备成为菩萨之前也要了解。根据我们现在的智慧和当前的修行状态也可以去串习,虽然完全达标是在菩萨地,但是准备工作一定是在菩萨地之前。我们现在是准菩萨,就是准备要登地的或者说我们要准备以后成二地菩萨、三地菩萨……经过十地成佛,刚刚讲了,在菩萨地的时候,这些修行逐渐就达标了,准备工作在前面修了很长时间。现在正是准备的时候,对我们来讲,必须要了解菩萨的功德和自己最后达标时所修的法,现在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一个个地去了解,并且相应地去修行。

没有一个果是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的,即便是本具的佛果,有些了义的教法当中说,虽然不需要修也可以,但是那是不需要特别勤奋的意思,还有就是说这个果本身不是突然修出来的。如果你要现前这种状态,不去修行所有的果没办法自动现前。这些菩萨的修法离我们还很远,是不是我们就不需要去考虑呢?有些修心的教授也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很多地上功德对我们现在来讲,现在还差的很远,不需要去关心。即便如此,但是学习了知也有一定的必要。

每个教法都有不共的特殊必要,作为菩萨来讲,第一个发心特别大,第二个智慧非常深髓,特别笨,什么都不知道或者丝毫没有菩提心的菩萨是什么菩萨?真正的菩萨的智慧特别深广,如果我们致力于成菩萨,也要去学习。既然我们选择了走这条道,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宽,达到和虚空无二无别。这么广大的心量本身就没有局限,我们何必要通过自我的分别念把它局限在某个地方。我只发愿自己和亲朋好友如何,这就是自我局限,心性本来没有什么局限,既然它的本性没有束缚,为什么我们要作茧自缚?我们要通过佛菩萨的教言一步一步地训练自己。以前不了解情况的时候,我们吐的丝把自己包裹起来,现在要把这些束缚一个个地去掉。我们现在修菩提心等等,都是在修行,开放我们本来没有边际的心性。

第一个通过菩提心来修行,让我们的心变得清净、非常广大;第二个通过学习菩萨道的教言,增长我们的智慧,或者通过修行来还原佛性当中的本具和智慧,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这些修行不是我们可学可不学的,如果有智慧也有时间,一定要学的;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另当别论了。

对于菩萨的修治,前面我们学完了一至八地的修治,都特别殊胜,一地极喜地布施到彼岸;二地离垢地持戒到彼岸;三地发光地安忍到彼岸;四地焰慧地精进到彼岸;五地难胜地禅定到彼岸;六地现前地智慧到彼岸,有些说是善慧地,其实善慧地是第九地。虽然六地的时候慧度增胜,但是他并不是善慧地,而是属于现前地,佛法的功德逐渐现前。七地远行地方便到彼岸;八地不动地,就是不勤作都可以成佛的意思,八地和九地的说法有些不一样,有时候八地是愿度,九地是力度,有时候反过来八地是力度,九地是愿度到彼岸,有些地方观点不一样。十地法云地,智慧到彼岸。

我们前面对八地都已经讲完了,八地出定时无分别智慧自在,它的功德特别超胜。在八地之前,需要很多劫修行的资粮,一刹那就可以圆满了。这方面说明了无分别智慧在修道过程当中的殊胜性。为什么到了八地时,以前需要修行好几个劫的资粮,他可以在一刹那当中圆满?因为他的相续当中,有非常超胜的无勤作或者无分别的智慧,所以我们现在修道的时候,这方面的启示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现在内心当中对于法界的了解、胜义谛的认知越清楚,就可以通过这种见解去摄持你的修道,这时的利益和积累资粮的速度也就不一样。

我们修行到一定时间,通过自己所学的中观论典或者《现观庄严论》等等,这些智慧逐渐都可以用上,用于我们平时的修道当中。我们以前觉得这些所学的东西好像都在实实在在的东西,一个一个在修,后面就会知道它的本性是无自性的,安住在无自性、如梦如幻、三轮体空当中修行,从这儿开始积累资粮的速度就上了一个台阶,八地菩萨就是一个转折点。

为什么八地菩萨是一个转折点?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八地的时候无分别智慧自在,他所有的相执都没有了,很快就可以无勤作而成佛,这时候是一个转折点。初地也是一个转折点,现在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人来讲,就是说以前没有无我空性或者菩提心,和现在有了菩提心、空性之后的修行也是一个转折点,用功的方式不一样,开始不单单是从表面上或者以带有实执的方式观修,而是真正深入到万法的本质,能够接触到心性的本性来修行了,这些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下面我们学习九地之修治。

寅八(九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九地的修治的本体就是能够圆满九地后得福德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主要的修行还是在后得位,后得的时候有断也有证,对于九地后得的福德断证能够圆满的殊胜的方便和智慧就是它的修治。

就像前面讲的一样,到了九地的时候,有些地方讲是力度到彼岸。在《现观庄严论》当中,力波罗蜜多在八地的时候已经有了,力主要是所有的违品都没有力量,在力度没有增盛之前,还有违品会做障碍,力度一旦现前之后,所有的违品就没有了,可以胜伏一切的违品,就像我们说在加行道当中有五根和五力,五根和五力的本体是一样的,信、进、念、定、慧的五根,能够获得涅槃的五种修法都是一样的。在前面加行道暖顶的时候,叫五根,可以作为涅槃的基础。到了后二位的时候,它就叫五力了。为什么叫五力?因为五种修法的违品,在后两位的时候,逐渐不起作用了,所以叫做五力。力波罗蜜多也是一样的,而且能力很超胜,可以胜伏一切违缘,从这个侧面来讲,一切违品都没有力量,叫做力度增盛。

到了九地的时候,愿度增盛。就是说他所发的一切愿可以当下成熟,一发就成熟。我们现在发了很多愿,因为我们无分别智慧、菩提心等很多的福德智慧资粮都欠缺的缘故,所以发的愿很难成办,就像一般的老百姓发个愿,我要挣多少钱或者说我要做什么事情,虽然你把愿发了,但是不知道要去努力多长时间才能实现。有些人已经有很多钱了,他说,我要做一个事情,这样一说马上就办成了。为什么这样?因为他的资金、人脉等等所有的东西都是现成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说,我要修个学校马上就可以做到。因为他所有的条件都成熟了。我们现在的发愿和这个地方愿度到彼岸的发愿,那就不一样了。通过前面大量的修行,他相续当中的智慧、福德,都已经非常圆满了,所以在这种前提下,他一发愿就可以成熟。现在的发愿是为了以后现前这些功德,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开始发很多愿,通过愿力做一个牵引,来牵引我们修行的心。因为发了愿就有一个目标,所以要朝这个目标去奋斗,而且发了愿之后,我所有的善根、资粮就有了一个方向,会朝着这个方向去成熟。

愿力对我们来讲是什么?愿力可以连接前后世,把我们每一世的修行连起来。如果你没有愿力,今生当中你修行了,下一世不一定能够继续修行,发了愿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我们发愿生生世世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等等,我们每天都发,发的愿就会把我们的每一世自动连起来了,就像念珠的绳子一样,念珠是一颗一颗散的珠子,都有各自的本体。如果用一根绳子把所有的念珠穿起来,它就变成了一串儿,不会散掉。我们怎么能够保证每一世都能够获得人身继续修行,乃至于修行圆满?就是通过愿力来连接,对我们来讲,愿有这样的作用;对他们来讲,愿就是自己要办什么事情,只要一想马上就可以成办了,这就是愿到彼岸。我们通过发愿修行总有一天也会达到这样的状态,前提是要不断地去精进修学。如果不断精进修学,佛果菩萨果等等殊胜的功德都可以获得,这方面就是愿度到彼岸的一些特殊必要,九地叫做善慧地,他的智慧特别的超胜。

卯二(分类)分三:一、本体特有波罗蜜多之差别;二、形相获得自在之差别;三、实修十地修行方式之差别。

辰一、本体特有波罗蜜多之差别:

每一地都有属于自己本体的波罗蜜多,就是说十地配十度,九地是愿度增盛,前面我们已经讲了,他只要发愿就可以成熟。

无边诸誓愿。

九地菩萨为了利益所化的众生,会发无量的大愿,具足无边的誓愿波罗蜜多,而且九地菩萨所发的愿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发了之后会马上成熟。因为有些地方说八地愿度增盛,所以也叫异熟。我们在讲发心的时候叫异熟发心。为什么叫异熟?异熟就是果的意思,已经到了收获季,只要一想马上就有果,这是特别迅速的。一般的异熟对我们来讲,首先你要播种,然后给它因缘,通过不断地酝酿之后,最后还要间隔若干的时间才可以成熟。对菩萨们而言就很容易,他们本来具有不可思议的智慧福德、方便善巧,所有的修行也可以说为了他的愿能够圆满,而前面菩萨地的修行也是为了最后佛果的圆满。

“无边诸誓愿”,他的愿度增盛,虽然对我们来讲已经很不可思议,但是和佛相比还是有差别,功德从一地到十地之间地地增盛,每一地都有不同的功德增盛。一方面来讲,我们学这些可以有效地打击傲慢心,自己没什么可傲慢的。有时候我们能够把颂词讲来讲去,有几个人听法,或者打坐了两个小时,都觉得不得了了。学了菩萨的境界之后,我们这些所谓的“功德”在菩萨地当中都没有什么。

我们学习佛法有一个特点,刚学的时候什么都敢讲,越学到后面似乎胆子越小,也不敢乱讲了。为什么?以前是不了解,后面学完之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在和佛经论典当中佛菩萨的功德对比之后,的确深入学习佛法的人会越来越谦虚,这也是学习佛法的一个标志,佛法真正入心之后,会越来越谦虚。为什么?因为知道了自己和真正的佛法经典论典对比,根本没有里面所讲的功德,这个拿出来没有,那个拿出来也没有,里面的中观、智慧等等,自己没有一个功德是具备的。学习了以后会对有功德的人产生仰慕心,然后自己的傲慢心逐渐也就没有了。我们相续当中因为习气的缘故还会冒出来,如果冒出来之后再去观察一下自己,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傲慢的资本,所以就可以有效地压制自己的傲慢心。还有对于菩萨的功德会产生一个仰慕,而去追求一个更殊胜高尚的功德,也会因为学到更高更了义的功德,所以对于世俗的享受没有什么兴趣,逐渐把心转入到了利益众生和更深功德的追求。

当我们的心成功转型之后,很多以前放不下的东西。比如觉得菩萨这么大一笔钱为什么就这样就给人了?根本想不通,当你的思想转型之后,就会很自然地去做。因为你对于自己去享受这些东西已经没有兴趣了,所以更有兴趣的就是怎样去利他,如果发现这笔钱可以利他,肯定就把这些钱拿出去了。当你做的时候,其他人想这个人什么回事儿,这么大一笔钱都被拿走了,你就变成了一个别人眼里不可思议的对境了。

通过不断的修行,我们的心和菩萨道相应之后,思想、行为都会自动改变。我们对菩萨道学了很多,认知到了更高的境界,有了更高的追求之后,现在我们放不下的东西,认为值得拥有的东西,学了这些之后逐渐就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真正来讲针对于内心当中更殊胜更广大的佛功德来讲,这些都是垃圾,不是什么不得了,舍不得放下的东西。就像过惯了苦日子的人,家里的瓶瓶罐罐都是宝贝。如果他真正有了财富之后,以前非常看重的东西都没有什么了。当我们的境界提高之后,一定会超越当前的阶段,那个时候再俯视现在的有情时,不生悲心才怪,肯定会生悲心。

有些时候我们为什么生不起悲心?因为我们和他们差不多,所以没有什么可生悲心的。当你修行提高了之后,再来俯视他们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点。那时候你会觉得悲心没有办法抑制,源源不断地生起来了。这方面也有一定的关连。多观修众生的痛苦或者了知空性,都能提高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拔高到一定程度之后,俯视其他有情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实质性的悲心。如果我们和他们差不多,甚至于还不如他们的时候,要让我们生起一个有质量的悲心,还是有困难的。

只有不断地学,才能看清当前我们所执著的身体等等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你不看清楚,还会觉得佛经论典当中讲的不是这么回事,看起来和我目前的状态好像对应不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我们的智慧没有打开的时候,看不清楚万法的本质;当我们有了智慧,看破了万法的本质之后,自然而然就会从世间、小乘等各式各样的执著当中出离,最后就可以达到更圆满的状态。

我们要去了解所有的菩萨的功德,他们的愿度增胜,虽然我们也要发愿,但是和菩萨的愿度增胜不一样。有些地方讲,普贤行愿在初地的时候,才可以真正发起来。我们现在念《普贤行愿品》,只是一个相似的发愿,在初地的时候,因为证悟了实相,所以普贤的十万大愿在这时候能够真正地发起来。发起来之后,通过一到七地的过程,不断地积资净障,到了八地或者九地的时候,以前的十万大愿就开始成熟了。

这里讲无边诸誓愿,菩萨因为所度化的众生无边无际,众生的痛苦、需求或者需要帮助的侧面无边无际。菩萨通过智慧能够看见。众生的需求是无边无际的,因为我们的心量不大,智慧也不够,所以看不到众生各式各样的需求。九地菩萨通过他的智慧可以看到众生内心当中各种不同的差别,各种侧面他看得特别清楚,所以针对这些不同的状态所发的愿就是无边无际的。

我们可能会想怎么可能无边?有些时候我想了半天想不出来,绝对超不过我现在所制定的这二十条,再没有了。这些只是我们现在的智慧能够想到的,随着智慧增上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不只二十条,开始看到更深更广的,如果相续当中的智慧增上之后,能够发现很多众生的问题,越往后愿力就越细致越广大,就可以发无边诸誓愿,为了利益无量无边有情的缘故,发无量的大愿。

无量的大愿能够归摄在十万大愿,十万愿再归摄在普贤行愿,有这种说法。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念的《普贤行愿品》,展开就是十万大愿,十万大愿再展开就是无量大愿。因此菩萨们的愿力不可思议、无量无边。

既然菩萨发了无量大愿,而且他们的愿力发了就成熟,我们身边又有这么多佛菩萨的化现,为什么他们没有专门针对我们发一些马上能够成就的愿?现在有这么多佛菩萨住世,我们还是这么痛苦呢?八地菩萨、九地菩萨或者佛的化身的的确确一定会有这种功德,发愿之后马上就可以成熟。为什么在我们身上不行呢?现在我们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些是需要了解的。这些善知识们并没有显现菩萨的身份来利益众生,只是显现一般的凡夫形象来利益众生,这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什么?菩萨们所度化的众生的种类或边际特别大,我们认为自己这一块需要帮助,而他的帮助范围远远超胜我们这一小块,就是南赡部洲或者娑婆世界,现在对我们来讲这是有佛法的地方,我们想可能菩萨就是专门针对这一块在利益,不是这样的,菩萨利益的众生非常广大,我们只是属于他所化范围当中的一小块。

菩萨有这个能力,一发愿就会成熟,为什么不针对我们发一些愿?在他度化的范围当中,有些地方福德特别大,有些地方没有福德,有些地方福德少一点。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属于根机比较差的那一类,人寿两万岁以后基本上就到了五浊恶世,整体是往下走的。菩萨的发愿能否成熟,也要观待这些受众。如果他所度化的众生的根机或者福报比较圆满的,就能够更多的明显感受到菩萨发愿成熟的方面。而没有福报的地方,菩萨也度化不了。虽然他有发愿就成熟的能力,但是如果他的受众属于没有福报的人,菩萨给他们发愿也很难成熟。

我们属于那种说有善根不大,说没有也有一些善根的情况。针对那种一发愿就会马上就能感受到,我们自己的根机、福报根本没办法感召,这是两方面的事情。虽然一方面菩萨有利益众生的能力,但是另一个方面还要看他的所化是不是具备这样条件,如果所化不具备条件,虽然菩萨有功德,但是在我们这块不一定显现出来。就像下雨一样,雨下来之后,因为下面的情况不同,所以可能有些地方雨多,有些地方雨少,有些地方根本没有,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情况。还有太阳照的时候也是普遍的,因为有些地方云彩厚,有些地方云彩薄,有些地方没有云彩,所以阳光下来的时候,地面上显现的有些地方睛,有的地方多云,有的地方阴天,有的地方可能还在下雨。

虽然菩萨们有这种能力,但是关键是针对我们现在的根机来讲,可能还没有办法完完全全感召到。因为能化所化的因缘不成熟,所以也没办法像这里讲的一样,菩萨一发愿我们马上就成熟。他肯定是愿意利益我们的,对我们肯定也会发同样的愿。为什么我们没办法感召到他一发愿,立即成熟的情况?主要是和自己当前的条件有关。假如我们处于劫初,福报比较大,再加上佛菩萨的发愿,这时候就很容易成熟,或者说到了净土之后,净土的有情是很清净的,所以他们也很容易成熟这些发愿的果。

这是属于九地的境界,我们也要不断地去追求无边诸誓愿。现在我们所发的愿很多都成熟不了。因为现在的条件不够,所以我们要发愿以后尽快地达到这种状态,也能够具有九地菩萨的功德,通过无边的誓愿,尽快成熟愿力的方式去利益所有的众生。这是属于本体特有的波罗蜜多之差别。

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了怀业自在的功德,也是相似的比较自在的。因为这是发愿能够成熟怀业自在,所以如果怀业相应之后,自己心里的愿望也很容易成办。上师也是在这几年当中,不断地要求我们念诵《怀业祈祷文》。如果我们时间多的话,应该把心静下来,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状态当中去念《自在祈祷文》,好好地祈祷,每天这样念,我们的心会越来越自在,很多事情非常容易自动成办。

辰二、形相获得自在之差别:

前面是它的本体,就是说对愿度到彼岸的描绘。然后“形相”是九地菩萨外在示现的形相,也是获得自在的差别。九地菩萨善慧地体现的是什么?体现的是四无碍解,四无碍解就是智慧的本性。

了知天等语,辩说如悬河。

这里讲了两个,一个是词无碍解,一个是义无碍解,按照上师讲记当中讲的,词无碍解当中可以包含法无碍解,义无碍解当中也可以包含辩无碍解。法义词辩可以涵摄在两个当中,展开就是四个。

“了知天等语”,属于词无碍解,就是说对于各种各样的语言能够获得自在。语言是这个种类和那个种类的有情能够交流的一个工具,如果没有语言会很难沟通,即便是佛陀在世间当中传讲佛法,也要通过语言。虽然如来密意传不需要,持明表示传也不需要,但是世间一般的补特伽罗当中,必须要通过语言等等来进行表示,否则就会没有办法表达。如果佛陀没有语言,我们不知道什么叫世俗谛、胜义谛,什么是实相、心性、积资净障或者《现观庄严论》等等,一切修行都没办法了解,这些都要通过语言去了解。

佛所有的都已经圆满了,九地菩萨语言获得自在。虽然声闻罗汉、缘觉罗汉也有四无碍解,但是阿罗汉的四无碍解和九地菩萨是有差别的,他们相续当中的发心、智慧、资粮、善巧方便,都不一样。虽然都是四无碍解,但是还有差别。就像四无量心一样,一般想生梵天的外道都要修四梵住,声闻、缘觉为了得到阿罗汉果,也要修四无量心,菩萨还是要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的名字都一样,但是本质不一样。四无碍解也是一样的。而声闻、缘觉和九地菩萨的四无碍解,因为他们相续当中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差别的缘故,所以本体也有差别。从总体来讲,还是有相似的地方。

词无碍解的词就是语言,对于各种各样的语言都能够获得自在,了知天等语不单单是能够通达当时所居住地方的语言,乃至于天人、非天的语言,还有旁生的语言,反正各式各样众生的语言都完全能够获得自在,这就属于词无碍解。词无碍解获得自在了,他就可以对一切的众生宣讲万法的本性,跟随他们的根机安立不同的修行之道,可以真正地就叫做普度一切众生。如果语言有障碍,普度还是很困难的。语言有障碍是什么?除非是佛菩萨的示现,就是说他在我们面前只是针对这一类众生,显现上面不懂其他语言,这种情况另当别论。如果不是示现的,而是因为真正从能力上面没有办法精通各种语言,智慧还有某种局限,所以可以说明普度众生的能力还不够。有了普度众生的智慧,就会从方方面面体现出来。他的语言词句无碍,就可以真正具有普度众生的基础。具有大悲心、智慧,还要有能力,通达他们的语言也是普度众生的一个条件。

虽然叫词无碍解,但是并不是词句。这里的词主要是讲语言,即各种各样众生的语言都能够通达。人间所有的方言以及各国语言,还有旁生的猫语、狗语,还有鬼语等等,对于各式各样的语言都可以通达,完全能够交流。这就是一种智慧,属于善慧地的体现。对于各种语言通达无碍,叫做词无碍解。

辩说如悬河,这是义无碍解。他把意义展开宣讲的时候,如悬河一样,“悬河”的意思就是滔滔不绝、不中断,对于意义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辩说,能够辨别或者针对众生各式各样的需求,该辩论的辩论,该制伏的制伏,对应该详细或者简略宣讲完全能够掌握。

前面我们讲了四无碍解有四个方面,就是法义词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了,法无碍解主要是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法完全能够了解;义无碍解主要是对于各式各样的意义完全能够通达,无碍就能了解;词无碍解前面已经提到了,就是对于众生各式各样的语言都能够通达;辩无碍解主要是在不同的根机面前,通过种种方便演说妙法。不同的地方讲解四无碍解,都有不同的侧面。比如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宣讲四无碍解就是法义词辩,我们参照一下可以从多方面去了解不同的讲法。《大乘经庄严论》当中的法无碍解,法是各种名词,比如花、瓶子、空性、离戏等等,和世俗谛、胜义谛相关的各种各样名词,反正对各式各样的名词都能够无碍地了解。

法无碍解过了之后就是义无碍解,就是说对于种种名词所表达的意义。比如说空性和离戏、杯子和柱子等等,对每个名词各式各样的意义完全没有阻碍。法和义一个是词句,一个是意义。词无碍解是对于各种各样的语言能够通达,辩无碍解就是通过语言把前面的名词和意义展开宣讲的时候,完全不会终止。

在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当中也说了,获得四无碍解的菩萨,如果把一个词句展开宣讲,一个劫都无法穷尽。不像有人说我把一个颂词讲了一堂课,觉得不得了了。菩萨如果愿意的话,能够宣讲一个劫,不是说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而是一个词句展开宣讲一个劫也讲不完。他的智慧我们无法衡量,你到底翻了多少参考书?菩萨根本用不着翻参考书,他的智慧可以从方方面面趣入,表面上好像只是这些,其实里面隐藏了各种各样和它有关系的信息,我们根本看不懂,也没办法了解。因为他的智慧特别深邃,所以如果他愿意,能够滔滔不绝宣讲,可以在一个劫当中辨析。我们都不知道转生了多少次,他对这个词还在讲解。

他这样做是有必要的,我们觉得展开这么多,怎么还在讲,还没有讲完?对我们这样就没有必要了。众生有些喜欢广,有些喜欢略,有些喜欢中等,总之有各式各样的根机。有时太略了,可能讲不清楚;有时太广了,可能会比较啰嗦。对于现在的众生来讲,控制在一两个小时之内是可以的。虽然他有这个能力,但是也要看有没有必要。就像一个亿万富翁,可能也没有必要每天把这么多钱拿出来炫耀。如果没必要,他可以不显露;如果有必要,他也可以显露。菩萨的辨无碍解是完全有能力可以把词句展开宣讲,打开之后,可以在一个劫不间断地宣讲意义。针对我们这些有情而言没有这个必要,以我们的智慧根本接受不了这么广大的宣讲。

这就是法义词辩。前面我们说了了知天等语属于词无碍解,词无碍解可以和法无碍解从名词上面合在一起去了解。然后辩说如悬河就是义无碍解和辩无碍解。他对什么辩说如悬河?意义展开之后如悬河一样,这两个可以放在一起解读。展开以后就是四个,合起来就是两个。

九地菩萨的智慧特别广大殊胜。从某些方面来讲,这些都是通过修行积累了福智之后,智慧就可以训练到这么深广的程度。对于我们来讲,即便现在再差的人也不要自卑,如果通过菩萨这些一系列的训练,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么殊胜的智慧就是我们的心性本来具足的。我们现在需要做的训练就是让自己本具的四无碍解的智慧显现出来。这种功能是每个众生都具有的,只不过看众生有没有兴趣?有些众生对这些没有兴趣,什么精神之道、四无碍解?多赚钱才是王道;有些众生对于赚钱没有兴趣,就是想追求觉悟之道,对于四无碍解,以及怎么现证空性特别有兴趣。这也要具有一定的根机,福报成熟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自动就会对修道产生兴趣,而且对于修道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最后就会知道修道才是生生世世最关键的问题,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觉悟而服务的。这是属于形相上面获得自在,四无碍解就是四种自在。他对于法的种种名词能够了解,也对于意义、种种语言和辩才获得了自在。而且菩萨获得了四无碍解之后,也完全有能力把法义给所化有情讲的特别透彻。因为他是完全通达,而且在方法上面已经获得自在,所以九地菩萨的功德智慧的确是特别超胜。

辰三、实修十地修行方式之差别:

这是开始要实修十地的修行方式。为什么九地菩萨要修十地的修法?这个原因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到了。为什么九地菩萨修治的时候要修十地呢?因为九地后面就是十地了,而十地又是佛地的因。过了十地之后就会成佛。这里训练怎么样进入十地的种种修法,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做题一样,开始提前做一些这方面的题,和这个比喻差不多,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之后,升学以后就不会那么的陌生。类似于这样一种意义,九地菩萨会开始训练十地菩萨修持的内容,为了登十地做一些准备。

入胎最第一,种姓族圆满,

眷属及生身,出家菩提树,

圆满诸功德。

在十地菩萨的时候,也可以像佛一样,示现十二相成道。汉地讲八相成道,藏地讲十二相成道,这是开合不同,展开是十二相,归纳就是八相。十二相成道或者八相成道,只有导师成道的时候才会示现。比如释迦牟尼佛的教下,虽然也有很多佛,有一佛出世千佛助化的说法,但是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导师的身份示现十二相成道之外,其他的佛一概不示现,只是示现成菩萨的样子,维摩诘示现了一个大居士,文殊师利、普贤菩萨等等他们示现菩萨的形象,目犍连、舍利子等等示现成阿罗汉的形象,只有导师教主示现十二相成道,这是他的标志。虽然有很多佛,但是真正来讲只是一尊佛示现教主的身份,只有释迦牟尼佛示现十二相成道。

在《宝性论》中讲,十地菩萨和佛陀的功德特别接近,十地菩萨也可以显现十二相成道。因为十地菩萨和导师佛陀显现的十二相成道功德很像,对于二者的差别,哪个是佛陀显现的十二相成道,哪个是十地菩萨显现的?九地以下的菩萨都分辨不出来,不知道哪个是佛的显现,哪个是十地菩萨的显现。只有佛和十地菩萨知道,这是菩萨显现的,那是佛显现的。这方面说明十地菩萨的功德已经特别接近佛陀了。

虽然这里介绍了佛陀要成导师之前的十二相成道,但是并没有把十二相成道完整的解释,关于十二相成道的完整解释在很多佛教史里面讲的很细致。以前我也看过很多佛教史,《布顿佛教史》里面讲了佛陀的十二相成道,还有藏密佛教史和一位藏地格西写的一个比较广的释迦牟尼佛大传,里面对佛陀十二相成道写的比较广,也有一些比较略的。藏地的佛传讲佛陀成道的都是十二相成道。

十二相成道这里没有完全讲,只是讲了几种。首先是“入胎最第一”,释迦牟尼佛来到南赡部洲投生之前,首先是居住在兜率天,就像现在的弥勒菩萨一样。十二相成道中的第一相就是从兜率天下降,。他离开兜率天往南赡部洲走。他来之前把教化菩萨的责任交给了弥勒菩萨,现在弥勒菩萨代替佛陀在兜率天教导天子。弥勒菩萨下来之前,会要把位子交给他的补处,继续在兜率天教化。弥勒菩萨是贤劫第五佛,交给贤劫第六佛,这样次第的下来。

佛陀从兜率天下降,入胎最为第一。讲记当中讲,他从兜率天准备下降之前做了五种观察。第一,观察种姓,看哪个种姓最合适?当时来讲是王族种姓最合适。贤劫千佛降生的时候,只选择两种种姓,婆罗门和是刹帝利。第二,观察时间。看哪个时间合适?在传记当中,讲了也有很多讨论,到底什么时间下去合适。我们的时间比天界要快很多。当时他们就在讨论到底哪个时间段下去最好?佛陀说,在人寿百岁的时候,很多眷属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觉得人寿百岁的时候,有很多六师外道,众生非常刚强难化,说了很多反驳的理由。最后佛陀还是决定在人寿百岁的时候下来利益众生。因为当年佛陀发了救度浊世众生的愿,所以选择了人寿百岁。

第三,观察洲界,在四大部洲当中选哪一个?当然是选了南赡部洲。为什么选南赡部洲?北俱卢洲没有佛法不会投生的,没有佛法的意思是说,因为北俱卢洲的众生生不起一点想解脱的心,所以即便怎么样去讲,他们也没办法生起一点点相应的心。北俱卢洲是非常舒适的地方,他们的寿命是决定的,中间不会夭折。因为没有办法调化,所以首先排除了北俱卢洲。再排除东胜身洲和西牛货洲,最后就选在南赡部洲。

第四,观察种族。选哪个种族?最后就选了在净饭王的种族当中投生,是甘蔗种姓,叫乔达摩。他们的祖先叫乔达摩,他们都姓乔达摩。有些外道不恭敬释迦佛,称呼乔达摩或者甘蔗。

第五,观察生母。选哪个作他的母亲?选择了摩耶夫人作母亲。既有以前发的愿,也有很多其他的必要性,所以选了摩耶夫人。她的胎藏特别圆满,可以养育佛陀。佛陀选择母亲也是在兜率天早就做了观察,并不是随随便便决定的。这五种观察,在颂词当中也有一部分。

入胎最第一,观察完之后,他就从兜率天下降,通过大象的形象入于母胎。这也是讨论过的。从兜率天下降以什么形象最合适?有些人说用梵天的形象好,有些说用转轮王的形象好,有些人说用大鹏金翅鸟的形象好,最后有个天子说,应该选择当时在印度比较受尊崇的吠陀外道的《圣典》当中记载的六牙白象入胎最为吉祥。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光明藏论》当中,讲逐步成立大等净的时候,首先是成立有佛,就引用了《吠陀》论典当中的记载,说正等正觉会以六牙白象的方式入胎,从这个来证成有佛。这是对谁证成的?对当时印度不信仰佛陀的人。因为在他们的论典当中有记载,相当于一个授记一样,所以就用六牙白象的形象入胎的。虽然六牙白象本身也有很多表示,但是他为什么用大象的方式入胎?因为通过观察和商量之后,发现这个方式是最吉祥的,所以他就通过这个方式入于母胎当中。这就是入胎最第一,以非常殊胜的方式来入胎,进入到正在斋戒的摩耶夫人的胎中。

“种姓族圆满”,这里面包含了三相。第一,“种”,释迦王族非常圆满。为什么选王族?所有的菩萨要成佛之前,都不会选低种姓的家族,比如吠陀种姓投生。为什么?因为担心有人说佛陀出家是过不下去了,太苦了,种姓太低了,所以出家了。为了让很多人生起信心的缘故,他肯定是选高贵的种姓入胎。

虽然佛陀的心早就自在了,什么种姓都无所谓,但是他显示成佛干什么?就是为了利益众生的。因为众生本身有很多想法,所以在很多传记里对于佛陀的每个步骤都有解释。为什么一定要选高贵种姓?婆罗门种姓是最受尊崇的,王族也是很受尊崇的。如果他们以很受尊崇的身份来出家,很多人心生敬仰。释迦牟尼佛是抛弃了王位出家的,很多人就会想,到底什么让他抛弃了王位?也会产生好奇心,而去询问他为什么要出家等等。

如果当时释迦牟尼佛出家前只是一个乞丐,就没有人关心。为什么把你的破碗舍弃了去出家?没有人对此感到好奇的。因为他是王族,本来是一定会继承王位的,最后却出家了,所以别人就会对出家修行本身产生兴趣,想要了解。这就要选婆罗门或者刹帝利,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刹帝利比较受尊崇,所以佛陀显现为刹帝利种姓。

在佛陀的弟子里面,像目健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出家之前都是很厉害的婆罗门,为什么他们跟随佛陀出家了?大家也会觉得佛法肯定了不得。不仅佛陀示现,他的弟子们也会配合示现,他们已经把度化众生做到了极致,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只要能够对众生有利益,所有的最佳方案他们都会使用,就是尽量地利益更多的众生。

第二,“姓”,乔达摩的姓氏非常圆满。乔达摩或者甘蔗种姓,在有些佛传里面讲,为什么叫乔达摩?因为他们祖先叫乔达摩。为什么叫甘蔗?乔达摩是一位修行者。有一段时间,他们种族快要断绝了,当时在甘蔗地里面显现成两个小孩子,这样他们的姓就是甘蔗,名叫乔达摩。这是很圆满的。这方面在莲师的《本生传》里面有所记载,大家可以看一下。在七世之内也特别清净。观察七世之内有没有污点?如果有污点就不行,当时净饭王往上七代都是倍受尊崇、没有污点的种姓,所以他的姓氏圆满。种和姓是分开的。

第三,“族”,可以安立为摩耶夫人母系的血统很圆满。摩耶夫人母系那一支也是具有功德,而且很清净。有些解释把种姓和族分开解释,把圆满单独安立成摩耶夫人的血统圆满。有些解释是圆满是放在种、姓和族三个方面。反正意思差不多。

“眷属”,就是眷属圆满。在释迦牟尼佛降生的时候,也同时降生了很多的眷属,比如说登巴等,还有很多大臣、王族的小孩,以后会成为佛陀弟子的很多眷属同时降生。在佛传里也有记载,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天上叫白幢天子,他在降生之前告诉兜率天的人,如果你们想要亲近佛陀,以及想在佛陀成佛的时候利益众生,也可以选择到南赡部洲降生。

大量的天子在白幢天子往南赡部洲投生的时候,也纷纷舍寿去南赡部洲投生。有些投生在舍卫国、有些投生在王舍城、有些投生在毗舍里,就在印度的各个地方投生。后面佛陀在教化的时候,每个地方都有他的有缘弟子。这不是所有的,有一部分是从兜率天跟随佛陀一起下来的,有些是跟随本身的因缘,不是从兜率天下来,就是在南赡部洲投生。如果佛陀的眷属不贤良,也会对佛陀的教化本身造成一些影响,眷属方面也是特别圆满。

“生身”,就是生身圆满,佛陀降生的地方是蓝毗尼花园,现在的四大圣地之一。当时大地震动,出现了很多瑞相。为什么佛陀降生在蓝毗尼?一方面来讲,根据印度当时的风俗要回娘家生产,选择在蓝毗尼花园也是为了说明菩萨喜欢寂静地。因为有很多的表示,所以选择在寂静的花园中降生,可能也是预示着以后他要在寂静地修行,不喜欢愦闹,也是有这样的自性。母亲在手攀无忧树枝的时候,他从母亲的右肋降生了,这是很殊胜的降生方式。为了说明什么?说明佛陀本身不是通过贪欲而降生的,他是一个清净的本体,降生的方式特别超胜。

在一些佛传里也讲,当时帝释天也是发愿,如果佛陀降生我一定要帮助他。在降生的方面他发了愿。佛陀在降生的时候,帝释天通过用他的功德力、神通下了一场大雨,其他人都纷纷去避雨,佛母的身边没有别人,有这样的说法。然后帝释天为了承诺他的誓愿,就是菩萨降生的时候给予帮助你,相当于给菩萨接生,也是为了以后统治其他的天人,能够在所有的天人当中显得非常厉害,你们看我是给菩萨接生的。因此他变成一位老妇女,在菩萨降生的时候,想要用他的天衣把菩萨接住,菩萨为了摧毁他的傲慢心,说:“帝释走开”。这是释迦牟尼佛出生后说的第一句话。帝释天来不及走开,菩萨就显现成金刚之身,一下子把他的天衣穿破了,帝释没接住。梵天、四大天王去接也没有接住,就是为了打破了他们的傲慢心。这样有很多的必要。

显现上这些天人也有很多想法,互相之间有比较。菩萨降生的时候,为了利益众生、打破傲慢,示现了一些稀有的降生方式,就在蓝毗尼园诞生了。出生属于十二相当中的第三相。佛传里面在诞生之后还有很多历史,我们今天不是专题讲座,也没有时间讲太多。我以前也看了很多佛陀的传记,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讲法,有些讲得略,有些讲得广,多看这些对于本师也会产生信心。

有些只是讲现象不讲必要,有些会讲必要,看了之后,我们就知道佛陀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就是他在某个方面利益众生,为了以后专门示现的。甚至于他在母胎中待了十个月,也是为了避免有些人诽谤说菩萨发育不全提前降生,就是足月而降生的。为了打破众生很多不必要的邪见,每一个细节全都考虑到了,都是以很圆满的方式来进行投生的。

“出家”,出家之前,他首先在王宫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他出生七天之后母亲去世。这方面菩萨在兜率天的时候,就已经观察到了,如果他投胎,母亲的寿命加上他住胎的时间一共只有十个零七天,只有这么多时间他还是要入胎,他降生之后七天母亲就去世了。关于去世也有很多不同的讲法,如果她没有提前去世,在菩萨出家的时候,她受不了,就会心脏炸裂而死,而菩萨是注定要出家的。

然后菩萨开始学习文字、武艺等,再娶妻生子,后面目睹了生老病死的痛苦,见到了沙门之后而出家。通过很多他的誓愿力,还有很多净居天的天人、帝释、梵天等等提醒菩萨:“你是不是在王宫里住的时间长了,耽著妙欲而忘记了?”菩萨回答:“我一刹那都没有忘记过。”菩萨在住胎的十个月,加持母胎变成无量宫殿不断说法,很多天子、众生前来听法。虽然外面看起来是母亲在怀胎,但是有境界的佛菩萨看来就是菩萨加持母胎变成了无量宫,于十个月当中不间断地讲法,就是以这种方式而利益众生。菩萨说,我一刹那都没有忘记过,住胎的时候就在讲法,从出胎之后到现在,显现上面受用妙欲,也有很多必要性。他为什么要显现智力等方方面面都很超胜?他没有在五岁或者七岁出家,显现上经历了学习,不管是语文、数学、武艺等等都是非常通达。后面娶妻生子,也是为了避免后人诽谤菩萨因为没有生育能力而出家的,所以他在娶妻生子之后才出家。每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必要性。

当他把这一切都做好,时间到了之后,四大天王再次劝请,最后坐在马上走了,开始显现出家之相。

“菩提树”,出家之后趣向于菩提树,在尼连禅河行持了六年的苦行,把世间的法修到了极致。当时在世间当中最殊胜的教导,一个是无所有定。一个是非想非非想定,这是当时在所有禅定当中最高的,四无色定当中的最后两个定,他分别拜他们两个人为师。然后很快时间之中掌握,掌握之后发现没办法出离轮回。六年苦行的过程中,他把当时世间当中所有的苦行能做的全做了。就是为了说明世间当中所有的道都没有解脱道,而且把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全部修到量了,也是没有办法的。菩萨为什么要六年苦行的原因也是这样的,为了说明他在觉悟之前,已经把当时所有世间的苦行全都修过一次,他是有能力修的。

然后发现了极端的苦行没有意义,最后现证中道义。六年苦行之后,趣向于金刚座,在菩萨树下观察四圣谛,夜睹明星而证道。现在印度的还有很多可以朝拜的遗迹。到了这些地方,想到佛陀在以前怎么样趣向金刚座,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觉。

“圆满诸功德”,最后一个是成佛,就是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最后他所有的功德圆满显现成佛。成佛之前还有降魔,降伏很多魔障,魔王波旬也是显现了军队、魔女等威逼利诱。在一些传记里讲,魔王把菩萨后面的树变成了水晶树,风一吹的时候,树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阻碍菩萨入于最深的定。后来很多护法、天人每个人抓住一个叶子不让它发出声音,在这种状态当中菩萨入于最深的定,最后才觉悟。在很多传记当中,都有不同的记载。最后真正证悟了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佛陀成佛之后,还有转法轮。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然后在灵鹫山、舍卫城、龙宫、天界、楞伽山等等很多地方转法轮,最后这一世当中所化的众生已经度化完了,事业圆满之后入灭。这是佛陀圆满的十二相成道。虽然十地菩萨还没有成佛,但是已经有能力显现十二相。在九地的时候,对于类似的一些修治,就要开始准备和修行。

子二、以果而宣说第十地:

前面九地是通过因的方式讲的,下面是通过果的方式宣讲第十地。第十地相当于果,前面是因,现在以果的方式宣讲第十地。

超过九地已,若智住佛地,

应知此即是,菩萨第十地。

第十地菩萨叫法云地,他们相续当中的智慧特别圆满,就像天空当中的云一样,乌云密布的时候可以降下很大的雨水,能够缓解干旱、让庄稼生长等等,菩萨相续当中的智慧就像大云一样,也可以给三界众生降下甘露雨,熄灭他们的烦恼烈火,所以叫做法云。法云地的菩萨在出定位的时候是智度圆满。六地是慧度,十地是智度。智度相当于胜义、世俗方方面面的慧都圆满了,对一切的因果、微细的地方都可以通过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达。十地过了之后就到了佛地,佛地是遍智。遍知一切,一切相智都会获得,然后在一切相智之前,他的智度也会圆满。

“超过九地已”,就是说越过了前面的九地之后,“若智住佛地”,“若智”的“若”可以理解成如是,如是的菩萨智慧住于佛地,可以叫佛地。“应知此即是,菩萨第十地”,名字可以叫做已经住于佛地了,但是应知这是菩萨的第十地。把菩萨的第十地安立为佛地的名称,这是因取果的名字,把果的名字放在因上面。因为他马上成佛的缘故,所以可以把最近的因取上果的名字,如是的智慧可以安立成如是住于佛地。

超过九地已,从颂词的解释是超过九地,也是可以理解成菩萨的一至九地。这里的九地不能完全这样理解,颂词里的九地还包含了更深的内容。这里的九地,按照注释来讲,其实是超过了声闻、缘觉和菩萨九地,即把第十地安立成超过了声闻、缘觉和一到九地,全部超越了,这就是第十地。这样就把它安立成类似于佛地的状态。

九地到底如何理解?就是包含了所有的声闻缘觉和一到九地的菩萨,这是很重要的。了解完之后,对于它所超越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

第一个叫种姓地,即声闻的加行道。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的登地,属于凡夫,还是苏醒种姓的阶段,所以叫种姓地。

第二个叫第八地,即预流向。为什么叫第八地?第八地是从阿罗汉果往下数,如果是正数,它是属于什么?四果四向总共八果,就是八果当中的第一果。四果还不算,四果已经是果位了,预流向是属于八果当中的第一个。如果倒过来数,阿罗汉果属于第一果,然后就往下数,数到预流向正好是第八,所以叫做第八地,就是指小乘的阿罗汉向,阿罗汉向已经包括在九地当中,叫第八地。

第三个叫见地,即预流果。预流果的时候,因为已经对于所有的十六行相证悟了,十六刹那、十六行相都已经圆满了,所以说叫做见地。真正的见道是预流向。见道属于圣者地,预流果是见地。预流果已经属于修道位,名称可以叫见地。因为是见到了本性之后安立的自性,所以第三个叫做见地。

第四个叫薄地,即一来果。为什么叫薄?我们前面在学二十僧的时候也学过一来果,因为他欲界的九品修断当中已经断了六品,剩下的已经很薄了,所以他只需要来欲界一返,一来就可以了。欲界的烦恼非常少了,叫做薄地。

第五个叫离贪地,即不来果。因为是欲界的贪心已经断尽了,所以不会再来欲界投生,叫做离贪地。

第六个叫证所作地,即小乘声闻当中的无学果,叫做阿罗汉果,一切的所作已经证得了。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好像也是有这样的说法。在阿罗汉的时候,一切烦恼已经断尽了,所有功德都已经现前了,叫阿罗汉地。完全证悟了所有的人无我,断尽了一切烦恼障,烦恼种子也断尽了。

第七个叫声闻地,声闻地的安立是什么?前面四果讲完了,然后预流向讲完了,剩下的一来向、不来向、阿罗汉向这三个向叫声闻地。声闻八果有四向四果,预流向过了是预流果,然后一来向过了是一来果,然后不来向过了是不来果,阿罗汉向过了是阿罗汉果,叫四向四果,总共加起来有八种果。前面的第一个向已经讲过了,就是说第八地,后面的四个果也讲过了,剩下的三个向就是一来向、不来向、阿罗汉向。“向”就是趣向,很快就会得到的意思。把这三向叫做声闻地,这是九果当中的第七个果。

第八个叫缘觉地,所有的缘觉地这里不分,没有像前面一样分为种姓地等等。

第九个叫菩萨地,就是前面从第一地到第九地之间算成一个第九菩萨地。

十地所超胜的就是这里所讲的九地,而不是最后一个第九地当中的九地,所以说一到九地的九地属于整个九地当中的一部分。我们所讲的超过九地是前面从第一个种姓地到第九个菩萨地,整个九地都已经超过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十地菩萨已经超过了声闻、缘觉的无学,然后所有的因果已经超越了,最后把所有的菩萨地都超过了。因为把一到九地安立成菩萨地,所以这个地方菩萨地只是包括一到九。超过了菩萨地之后就是佛地,他已经超过了菩萨地。既然已经超过了菩萨地,十地菩萨的本性就是佛地了,就是从这方面来理解的。智慧超过了九地之后住于佛地,当知这就是菩萨的第十地。

所谓的超越十地并不是说完全和佛一样了,而是说因方面一切修行、断证功德都已经圆满了,超过了声闻缘觉、菩萨地的修行,断证功德都已经圆满。前面所有一到九地的断证功德已经圆满了,从这个侧面来讲叫佛地。

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要安立为佛地?因为把一到九地安立成菩萨地,所以他已经超过菩萨地了。从说法的角度来讲,所有菩萨地的断证功德已经圆满了。既然圆满了,当然就是超过菩萨地了,超过了菩萨地就是佛地,从这个侧面来讲,可以安立成佛地。

另一方面他无限地接近于真正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因为非常接近的缘故,所以也可以安立成佛地功德,就像前面讲的一样,他的弘法事业、利益众生的方式和佛陀非常相近,他们所显现的十二相成道都和佛陀非常相近。

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这个必要性,就是从总的超越了声闻菩萨、九地的果的角度,所以说圆满了三乘所摄的断证。因为十地菩萨已经超胜了声闻缘觉,还有菩萨九地的所有功德,所以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三乘所摄的一切断证都已经圆满了。从声闻、缘觉的角度来讲,并没有分,反正有学、无学都已经超越了;从超越所有的菩萨角度来讲,一到九地的菩萨地都已经超越了,所以他圆满三乘的所摄。

三乘当中,最后一个菩萨乘,就是一到九地,即前面讲菩萨地,他把菩萨乘所摄的断证都已经圆满了,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安立成佛地的必要性。还有从超过九地的果位来讲,也是一样的,就是说他能够证悟声闻、缘觉、菩萨的三地一一都有因和果,反正声闻的因果完全证悟了,也已经超越了,他站在佛地的角度来讲,对于声闻、缘觉、菩萨的因和果,从他的高度来讲,已经证悟了三乘的因果,就是说这些的因和果完全已经通达了。站在佛地的高度观察时,这是声闻地、缘觉地的因果,那是菩萨的因果,都已经了解了。他已经圆满了一到九地这些下地修治的果,从圆满了一到九地或者圆满所有菩萨地果的角度来讲,把他安立成佛地,能够让所化众生对十地菩萨所修的菩萨道产生兴趣,而且也让十地菩萨产生欢喜心。他已经是佛地,虽然还没有真正地成佛,但是名称上可以叫佛了。这方面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从一个侧面来讲,他离佛果非常地接近,到了十地菩萨之后,马上就可以成佛。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在《宝性论》当中讲,十地菩萨离的佛果还是差别很大。观待声闻、缘觉、一到九地的菩萨来讲,我们说十地菩萨离佛果已经很近了,的确很近。因为十地一过马上就成佛了,尤其是金刚喻定到佛果之间特别近。弥勒菩萨在《宝性论》里面也讲了,十地菩萨的功德离佛的功德还很远,从真正的功德来讲好像就差一步,虽然仅是差一步,但是弥勒菩萨说二者的功德相当于牛蹄水和大海水的差别。牛蹄水就是牛踩的一个脚印儿里面,只有一点点的水,十地菩萨的功德是牛蹄水,佛的功德就是大海水。差一步至于搞出这么大的差别吗?佛陀是遍知一切,遍知一切是不一样的,如果最后的障碍没有断尽的功德和佛真正断尽障碍的功德相比,差距还是特别的大。这里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如果往下观待,他离佛无限接近;如果和佛比较,他就是这么大的差距。

前面讲了,把菩萨的功德一步一步学上来,最后我们就知道了佛的功德,通过这样比较之后,佛陀遍智的功德到底是什么样的自性?通过一步一步了解完之后,我们对于将要成的佛、现在所皈依的导师、所谓的上师是三世诸佛或者三宝的总集,就会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并不是很模糊的一种抽象的概念。学完之后,对于它表达的意味到底是什么就很清楚。这时候对我们所修的菩萨道不再是一个很模糊的框架,每个步骤都会特别清晰,而且里面也对于怎么样从地上地的很多的窍诀方法都已经讲了。以上讲到了地资粮,主要是后得位圆满了。

癸二(入定智慧清净对治资粮修行)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对治资粮”属于入定智慧,入定智慧的修行主要是入定智慧观待的,然后它也是对治资粮。

子一、本体:

入定智慧是清净对治资粮修行的本体,就是能够圆满入定智慧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它能够帮助我们圆满入定的一些修行。

子二、分类:

见修诸道中,所能取分别,

由灭除彼故,说八种对治。

“见修诸道中,所能取分别”,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这个问题,所取和能取总共有八种障碍。见道和修道诸道当中,通过所取和能取的分别,安立了八种。从所取的法我方面,安立了清净和染污的两种分别;从能取的人我方面,也有实有和假有的两种分别,共有四种。见道有四种,修道有四种,共有八种。

对于八种障碍“由灭除彼故”,用什么来灭?用入定智慧来灭。入定智慧主要是从空性,通过了知三轮二取本体空的方面来灭除。不管是清净的所取还是染污的所取,实有的能取还是假有的能取,在观待的时候,通过无分别智慧来缘的时候,一切都是空性的,它的本体就是空性的。安住在这样的空性时,由灭除彼故。首先在见道的时候,灭掉和见道有关的所知障,法执、能取都有遍计和俱生。见道的时候主要断的是遍计,主要是通过熏习宗派或者外道的观点得到的遍计执著,不管属于清净或染污、实有或假有,反正通过这些外道宗派学习所得到的遍计执著,在获得见道的时候,自动就消灭了。剩下的修道位还有四种,所取方面的染污、清净,然后能取方面的假有、实有,在修道位的时候慢慢一分一分的断掉。

一般来讲,由灭除彼故,“说八种对治”。分别针对八种所对治安立了八种能对治,能对治都是修空性的无分别智慧。如果我们要对治这些障碍,也要从现在开始了解空性是什么?从初级开始训练,空性也有入门的训练,逐渐通过我们修行的深入,对空性的认知就会从见解变成觉受,最后觉受逐渐就会变成亲证。

不管怎么样,我们对于空性的训练和了知,如果真正机缘到了之后,就要开始着手闻思,闻思完之后有了定解就要去观修。刚开始就要找到感觉肯定不太容易。因为刚刚入门,对空性这么高深的教法来讲,还是初级阶段。如果你把握不了要领,修行很难生起觉受,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我们要不断的串习,为了证悟空性不断的积累资粮、清净罪障,祈祷上师三宝加持,逐渐我们对空性的教法就会掌握的越来越纯熟,它就会逐渐深入到我们的相续当中去。

到了见道的时候,见道其实也应该从现在开始训练空性,经过资粮道、加行道的不断的串习,到了见道的时候,空性的修行已经阶段性圆满了。阶段性圆满之后,他就会亲证,这是真正地证悟空性,当他证悟空性的一刹那,所有遍计方面的障碍就会自动断掉了。剩下的就是在见道的基础上再再的串习,就进入了修道,修道之后就会对俱生方面的执著逐渐真正地断掉。

我们讲这些的意思,就是说所有以后修道、见道的修行的起点就是在现在,现在就是我们进入后面修行的起点。第一个方面,有了起点,后面就有方向了。第二个方面,现在是个起点,虽然有时候闻思修行起来有一点费劲,但也是正常现象。我们要坚持不懈,这一点很重要。

既然已经到了起点,起点的意思就是说还没有到终点,或者还没有开始走。站在起点上说明他找对路了,准备开始了,以前是不知道,没有到起点,现在到了起点,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结点,这时候怎么办?站在起点线上,你既可以不动弹,也可以往后退,还可以往前走。我们要知道无论往前走、往后退,还是原地踏步,反正该有的障碍、痛苦都会有,不会说因为你往后退,就没有痛苦和障碍了,可以享受幸福了,这是不会的。虽然你往前走也有困难,但是肯定会一步步地接近证悟。

有些道友说学不动了,退了就没有痛苦吗?你不学习了,所有的业障、烦恼会自动消失,所有的痛苦和六道自然就没有了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不管怎么样,虽然修行都会有一些内心或者身体的痛苦,还有来自于外部的压力,但是只要坚持修,经历了这些痛苦之后,心智逐渐趣于成熟了。如果你不学不修,仍然还在轮回当中继续流转,轮回、痛苦还在继续,这些都是没办法中止的。现在我们要走一条脱离轮回的道路,也是有痛苦的。虽然两条道都是痛苦的,但是一条是永远痛苦的,一条是阶段痛苦的。

我们应该怎么去选择?这是非常容易选择的,很多人因为习性的缘故,有些人不了解。有些人了解了,虽然都是痛苦,修行是痛苦,继续轮回还是痛苦,但是他就盯着眼前的快乐。不管怎么样,能够快乐两三天我就快乐两三天,像打了麻醉一样,假装不存在,这是不明智的。修行肯定会有痛苦的,到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就不会再继续痛苦下去了,因果规律就是这样的。

修道方面,苦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不会再苦了,而轮回不会自动中止,轮回本来就是生苦之道,在不断的生发痛苦;解脱是逐渐中止痛苦之道,能够从根本上中止痛苦,这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学法的过程当中,对于问题在观修的时候,也要经常去观想一下。修不动或者想打退堂鼓的时候,就多去想一想这方面的内容。

辛四(所修断证圆满之定生修行)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三、摄义。

这是属于遍智十法当中的最后一个内容,这个讲完之后第一品就结束了,八事当中的第一事也就结束了。

“定生修行”是果,即断证圆满的果。通过前面的修行之后,必定会产生果,这种果就安立成定生修行。虽然名字是修行,但这是修果的意思。

壬一、本体:

定生修行的本体即是定生所修断证圆满无生的修行。这是最后决定所产生的,“定生”就是决定产生的一个果的自性,定生修行的果就是指佛果。前面讲的都是和遍智有关的,发心是成佛的心,教授是成佛的教授,加行道是成佛的加行道,种性也是成佛的种性,每个都是成佛的因。因此定生修行的果一定是佛果,如果我们把前面的因都了解了,修到量了,最后也没有别的道可走,绝对会成佛的。因为所有的因素都已经齐全的缘故。

壬二(分类)分二:一、总定生修行;二、别定生修行。

癸一、总定生修行:

所为…

前面讲了所为,这里也是一样的,就是说获得佛果的特征,最后所要得到的就是三大,即大心、大断和大证。总的来说定生修行就是最后成佛。成佛如何表示?虽然佛果的表示有方方面面,但是这里用三大来表示佛果。

癸二(别定生修行)分三:一、别说大心;二、别说大断;三、别说大证。

“别定生修行”,就是把三种大再别别宣说,三种大在前面讲所为的时候也是提到过,这是从定生,即最后一定会产生的侧面讲的。

子一、别说大心:

“别说大心”,是真正的得到果。前面在讲所为的时候,是把三个果作为目标,这时是已经到达了目的地。相当于一个在地图上看,噢,三大就是我的目的地;一个是修行已经到达目的地了,再说现在属于三大,大概就没有重复的过失。

…及平等,利有情无用。

“平等”,就是通过大智慧证悟一切诸法本性当中不动摇,就是等性的定生,即完全了悟了一切万法的平等性。

前面讲“大心”是和大悲心有关系的。为什么?因为所谓大心的本体也是证悟平等性,只有证悟了平等性,对于众生的大悲心才会圆满究竟无偏袒。首先它的本体差别就是平等,证悟了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的,没有丝毫的差别相。

“利有情”,前面在讲大心的时候,就是讲大悲心利益众生。有了这种大平等心摄持和平等心无二无别的方便大悲,就是利益一切众生,叫做利有情的定生。因为他通达了一切万法的实相,所以对于没有通达一切万法实相的众生,就会生起大悲心,而且这种大悲心也是没有任何执著相的大悲心,因为他和空性无二无别。

我们生大悲心的时候,一个是观众生的痛苦,一个是观众生的本性。如果我们能够了知众生的痛苦,能够生悲心;如果我们能够知道万法的本性而众生不了解,也可以生悲心。一个是缘他的苦果生悲心,一个是缘他的苦因生悲心。他们为什么会苦?因为不了知本性,所以产生了颠倒妄执而痛苦的。在佛果的时候,这些已经圆满了,安住在圆满的大悲当中,就会对众生产生悲心。

“无用”,“用”是功用的意思,功用就是勤作,无用就是讲作用的差别。佛陀的大心,前面是有大悲心,有大悲心一定会引发他的行为,通过无勤作的方式利益众生,叫做无用定生。就是无功用的定生,即无勤作的意思。佛陀根本不需要任何勤作,就可以在无动摇的过程当中,利益所有的众生。这是佛陀的无分别智慧,他的圆满功德导致的。

在《智慧品》等当中,因为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发了愿,这个愿力和众生的善业因缘和合的缘故,所以可以无勤的利益众生。这里也讲了因为佛陀证悟了万法平等,所以大悲心油然而生。他在这种前提下利益众生,就不会勤作。反过来讲,如果没有证悟万法平等,没有圆满的大悲心,他的利益众生肯定是有勤作的,否则利益不了众生。如果空性和大悲二者的功德不圆满,他利益众生也不会无勤作,而是会有勤作的。真正要无勤作的利益众生,就是成佛。成佛就是最好的利他,这是属于佛陀的大心,我们以后终将会获得这种大心的功德。

子二、别说大断:

超二边出生,证得相出生。

“出生”就是定生的意思。上师讲了,虽然法尊法师把定生翻译成出生,但是因为大恩上师观察到字句当中有决定的意思,所以翻译成定生。上师并没有改颂词,科判是定生,颂词还是引用了法尊法师的出生,出生就是定生的意思。超二边定生,证得相定生,意思是这样的。

这里面“大断”本体的特点,“超二边出生”,“超二边”,因为断除了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不住轮回和涅槃的常断二边,叫做超二边大断。大断就是圆满、彻底的断,把所有的烦恼障、所知障,包括它的种子和所有最细的习气,一点都不剩,断的干干净净。

“证得相出生”,因为断尽了所有的障碍,所以“证得相”,获得了所有功德的证得相,一切佛果的功德已经获得了。这不是从正面讲证得,因为断除了三道的障碍,而获得了一切三乘的功德,叫证得相出生。这是从断的方面来讲的,主要是讲断。讲了断之后,讲一下因为断的缘故,自然而然获得一切的果位,这方面叫证得相,就是说出生。

如果相续当中还有丝毫的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习气或者业未断,没办法获得佛果。他获得了佛果就说明相续当中所有的障碍都不存在。如果真正了解了,我们对于所祈祷的佛陀,就不会有丝毫的疑惑。对像佛一样的上师,也不会有丝毫的过患。虽然他显现上面具有烦恼或者不圆满的地方,但是有没有呢?《心性休息》里面讲了,显现上面和众生一样,实际上超越了众生。因为他安住在佛的功德,佛功德是怎么样的?只要有一点烦恼障、所知障,他就不会成佛,所以佛陀不会有丝毫障碍的。这方面有助于我们在缘殊胜的大恩上师祈祷或者修持上师瑜伽的时候,也能够知道他的本体安住在非常清净的功德当中,而且现前是一切证得相的状态,因为他具有大断的缘故。

有些时候是从智悲力来解释佛果,这个地方是从大心、大断、大证来解释。大断是所有的障碍都没有了,我们觉得他有这个过患那个过患,这些会不会有?不会有。因为他有大断的缘故。了解完之后,我们知道了所祈祷的上师本性具有大断的功德,根本不会有丝毫的我们认为他应该有的所谓的障碍或不圆满的地方,这方面都是没有的。

子三(别说大证)分二:一、果;二、因。

丑一、果:

一切相智性。

“一切相智性”就是讲所谓的大证,果位解脱道的智慧现量了知一切相,叫做一切相智。对于一切相完全能够证悟,而且是在一个刹那之中,不需要任何勤作和观察,就在一个刹那当中,遍知一切法,遍知一切相,叫做一切相智性。

一切相智性也叫遍智,周遍了知一切的缘故。因为他远离了一切的所知障,对于一切的所知完全了悟的障碍,没有所知障的缘故,所以他可以遍知一切。这是属于真实的佛果自性,成佛之后就会具备一切相智性,能够现量了知一切万法。

丑二、因:

道有境出生。

前面的果,是从它的因的方面讲。“道有境出生”,“出生”也是定生的意思,即道有境定生。

从因的方面讲,无间道智慧属于究竟有境,就是道有境,也就是说最近的十地末尾,就是一切相智的无间道。它是通过最接近佛果的道的有境而出生的。属于学道最后一刹那的有境智慧出生的,叫做道有境的出生。这里面讲到了对于佛果来讲,也是有这些自己的因、果的本性,叫做定生加行。

这里也出现了一些无间道,还有解脱道。有些道友说,在道当中,对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和胜进道。对这四个道分不清楚,我就简单解释一下。四个道的安立小乘、大乘都是一样的。在小乘《俱舍论》第六品贤圣品快结束的时候,讲到了四个道的安立。首先是加行道,这个加行道和前面的加行道不是一回事。平常我们讲加行道,就会想到见道之前的加行道,其实每个阶段都有加行道,获得无间道之前的所有修行都叫加行道。开始修的时候,比如说断障,正在修所断或引用智慧在断障,还没有到无间道之前的道就是加行道,就是说正在做断障的修行。

什么叫无间道?过了之后,马上就到了解脱道,就是说即将战胜了。前面是智慧正在和烦恼作战,属于加行道。无间道是怎么安立的?无间道是加行道过了之后,虽然还没有完全解脱出来,但是马上胜利在望了,叫做无间道。无间道一过,马上就到解脱道,无间道是加行道的末尾,马上要战胜的时候,这个刹那就是无间道。

无间道过了之后就是解脱道,前面的无间道是即将战胜,解脱道是已经战胜,就是从障碍当中出离了。

最后一个叫胜进道,就是说在解脱道之后继续前行。“胜进”的“胜”就是胜利的意思,胜利了之后继续前行,叫做胜进。佛果有没有胜进?佛果有胜进,成佛之后都叫胜进。在学道的时候,还没有究竟。佛果已经究竟了,功德再没有增上的了,只是往前不断的延续,叫做胜进。如果是学道,这个阶段的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结束之后,又是下一个阶段的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这样不断地往上走。无学道不存在了,因为道究竟了,所以只是延续就行了。

这样就是四个道,这里面提到的道有境属于无间道,一切相自性属于解脱道,如果说再延续就是属于胜进道,佛果在延续,不可能一切相自性显现一刹那就没有了,这不会,它会一直这样恒常不断的安住,从这个侧面可以安立为胜进道。

是不是完全真正有那种刹那生灭?那个倒没有,我们说因为不是一刹那就灭的缘故,所以它还要延续,从这个侧面来讲叫胜进道。如果是学道,可能还有上升的空间。无间道之前的修行叫做加行道。

壬三、摄义:

当知此八种,是出生正行。

应该知道前面讲到的八种,就是属于所得果的定生正行。以上我们就学完了第一品,八事当中的第一个已经学完了。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