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诀金钥》第1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开始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窍诀金钥》。

华智仁波切大家都很熟悉,也就是《大圆满前行》的作者。按照传记来讲,他是观世音菩萨、寂天菩萨的化身,具有很多殊胜的功德。

一部论典的作者很重要。如果作者是一般的人,因为智慧、悲心有限的缘故,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对众生有很大利益;如果作者具有圆满的功德,众生学习、接触他造的论典,会有很大的功德利益。

《窍诀金钥》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大乘菩提心的殊胜功德,或者修持菩提心的必要性;第二,大乘的皈依;第三,对于宁玛派中兴的一代祖师全知无垢光尊者,所著的殊胜论典《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做了一些赞叹和介绍。上师的译作集中,也有这部论典,里面讲述了一位修行者从凡夫直至成佛的殊胜次第,有很多修行的窍诀。

“窍诀”主要指菩提心、皈依等。“金钥”就是把这些殊胜的窍诀比喻成宝库。进入宝库,首先必须打开门,开门的钥匙尤为重要,本论讲到的意义,相当于进入殊胜窍诀宝藏库的黄金钥匙。金非常珍贵,钥就是钥匙。有了黄金的钥匙,可以打开珍宝库藏,或者窍诀库藏之门。如果进入到库藏中,我们可以采集或者学习自己必须要通达的窍诀,令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获得殊胜的加持。

第一个颂词是顶礼句,主要是顶礼佛和菩萨,间接顶礼正法。

具足十力佛佛子,大菩萨慧无伦比,

声震众刹彼等前,三门恭敬而顶礼。

“具足十力佛佛子”,佛法中把佛的主要功德归纳成“十力”,一方面是一种能力,一方面本体是一种智慧。佛陀的十种智慧,就是对于万法通达无碍。最主要的是知处非处之力,这是十力之首。什么是处?什么是非处?佛陀完全通达因果的奥秘,比如杀人会有恶果,或者修持菩提心会有善果。通达了因果的因缘,或者了知了因果正确无误,就是处。有些人认为杀人得到安乐,或者修持慈悲心、菩提心得到痛苦,叫做非处。正确、不正确之处,就是正确、不正确的因果。佛陀完全通达了正确和错误的关键,有了这样的智慧,叫做知处非处之力。

了知和宣讲处非处,这是佛陀成佛之后最主要的事业。佛经或大菩萨的论典,都是宣讲处非处。比如轮回的因果是什么?佛陀讲到了苦谛集谛,解脱的果是涅槃或寂灭,解脱的因是道谛,也有殊胜的处,这是正确的因果。和这些相悖的宣说,叫做非处。

教法主要是对因果做了正确的宣说,佛照见了这一点,是知处非处之力。这是最为关键的,还有其他了知众生根基的智慧力、前世后世、漏尽、禅定等等,《入中论》后面在讲佛陀功德的时候,也有详尽的宣说。此处只是以佛的十力之首知处非处之力为例,介绍佛的功德。佛具足十力,就是佛陀具足遍智,很多赞叹文中说具足十力的佛如何如何,而对佛智力周遍做如是的宣说赞叹。

虽然没有像佛陀一样,圆满证悟诸法的实相,但是佛子可以具足相似的十力,或者处于证悟十力的过程中,正在努力累积具足十力的因缘。因为佛是修习十力因缘圆满的阶位,而佛子是具足十力的预备位或者加行位,所以可以把具足十力的名称也放在佛子上。通过修持正确的道,一定获得十力的结果,因此赞叹说具足十力的佛和佛子。

“大菩萨慧无伦比”,大菩萨具有无与伦比的殊胜智慧。大菩萨已经了悟了空性,远离了二障,智慧非常超胜。一般人的智慧只能对世间的规律、缘起有所通达,大菩萨不仅对世间的因缘相当通达,最可贵的是他也了知甚深的因缘,就是说大菩萨完全可以通达诸法法性的因缘。

从另外的角度来讲,正是因为大菩萨通达法界甚深的法性,从而对法性显现的有法,即世俗中的种种现相,通达得更加圆满深刻。从本质上通达以后,对于现相圆满了达。而一般的世间人只是对世间法的现相做分析观察,对它的本性并没有了知,所以世间人和大菩萨的智慧不具有可比性。此处讲大菩萨的智慧无与伦比,如实宣讲了佛和菩萨所具有的殊胜智慧,通过宣讲他们具有的特色,而做顶礼。

“声震众刹彼等前”,“声震”是讲他们善巧的名声传达于一切刹土之间,在声震众刹的佛和佛子前三门恭敬顶礼。“三门”是身语意,身体的恭敬是五体投地,语言的恭敬是口诵赞叹文,意的恭敬是远离了犹豫、怀疑等不恭敬,了知他们的功德后,产生了恭敬心,就会体现在三门恭敬上,因此对于佛和佛子顶礼。因为佛佛子证悟的是法,所以对法宝也做了顶礼。佛是佛宝,菩萨是僧宝,他们相续具有的功德是法宝,这也是对三宝的顶礼。

顶礼之后,进入前面我们介绍的三大内容。第一个是对于菩提心的功德必要做赞叹。如实地宣讲它所具有的功德叫做赞叹。赞叹有什么必要呢?我们属于初学者,如果对于所修持的法要本体不了知,有可能就会缺少修持的动力;如果能够如实地了知所修学的法具有什么功德,我们修持法要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因此有必要在修学殊胜大乘妙法时,对于妙法核心的菩提心有所了知。通过赞叹、宣讲等必要的方式,让我们了知修学菩提心到底有多重要。

能仁法理功德宝,妙语源泉甘露滴,

成百智慧卓越士,无谬津梁由经彼。

最后一个“彼”字是指菩提心,都是经由菩提心获得的。什么是通过菩提心而获得呢?前面三句话,以及第四句的前半部分,所宣讲的功德法都是由菩提心生起的。

第一层意思是“能仁法理功德宝,妙语源泉甘露滴”。“能仁”是指佛陀,我们平时所讲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就是能仁的意思。“法理”是释迦牟尼佛宣讲了很多如所有法和尽所有法,涵摄了一切诸法的显现和实相。因为佛陀的正法之理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和显现,所以称之为功德宝。

法理如何开演呢?佛陀把万法的实相和现相,通过殊胜妙语宣讲出来,佛相续中所证悟的法理功德宝是通过妙语来开显的。为什么佛陀圆满证悟了万法的实相,安住在实相中,而又要显现成一般众生,比如人的样子为我们说法呢?因为佛陀要把相续中所证悟的妙理转到众生相续中,唯一的方式就是传法,所以通过语言来给众生宣讲这些道理。

一切功德法理的阐释者就是妙语。“源泉甘露滴”,像甘露滴一样的妙语源泉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心,所以说“由经彼”。宣讲一切妙法的妙语,经过菩提心才有的。如果佛陀最初不发菩提心,中间不以菩提心摄受来积累资粮,也就不会有后来相续中证悟的如所有和尽所有性,然后大慈大悲地给众生通过妙语传法。从这方面观察,佛陀成佛之后最主要的利生事业——宣讲正法,都来自于菩提心。这句话讲到了一切的来源,佛陀成佛,或者现在世间有佛法,我们可以学习佛法,其核心的来源就是菩提心。我们想要发心利益众生,现在也必须修持菩提心。后面的由经彼,和前面第一层意思搭配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层意思是“成百智慧卓越士,无谬津梁”。“成百”是很多,成百上千、无量无边的意思。世间具有殊胜智慧的士夫,比如菩萨、声闻等卓越之士获得了殊胜智慧。“无谬津梁”就是毫无错误的来源是什么呢?“由经彼”也是菩提心。佛陀之所以成佛,具有高超智慧的卓越证悟之士之所以智慧超群,都是来自于菩提心。不管是究竟的功德,还是暂时的学道功德,全部源于菩提心的殊胜法要。这是一切道中最殊胜的道,一切所知当中最殊胜的所知,也是最珍贵的修学之道。因此了知菩提心的功德必要性非常大。

反过来看,尽管我们相续中还没有真正生起菩提心,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已经遇到了菩提心的教法,就要对它的价值有一个非常正确的理解和认知。如果我们遇到了菩提心,却不当回事,没有去珍惜,虽然遇到了菩提心,但是很有可能和菩提心的妙法擦肩而过。因为自己不重视的缘故,所以没有认认真真地去了知菩提心的核心内容,对于修持菩提心,我们就会缺少动力。

殊胜的佛功德和法要,还有世间各种成就者的无谬津梁都是源于菩提心,对于希求解脱道、想成佛利益众生的后学者来讲,必须要经由菩提心之道才能成就,我们应该对菩提心产生一个想要修学、现证的愿望。

寂灭清凉施有心,悲悯滋润静相续,

无量菩提心至宝,有寂唯一摩尼珠。

能够对世间众生做彻底的救度,也是菩提心之道。在这个颂词当中,把需要救度的众生分为了两类,第一类是“寂灭清凉施有心”中的“有心”,第二类就是“悲悯滋润静相续”中的“静相续”。我们想要了知颂词的意义,必须了知什么是有心和静相续。所谓的有心就是有情的心,指一般没有获得解脱道的凡夫众生。静相续是指小乘有学道和无学道的修行者。

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平凡众生相续中还被严重的烦恼所控制,没有超越六道,在轮回中苦苦挣扎,他们当然是菩提心救度的对象。难道静相续也是菩提心救度的对象吗?虽然具有调柔心相续的小乘行者或者阿罗汉,已经远离了轮回的火坑,但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地踏上大乘之道,由小乘道不能直接获得佛果,所以就有了两种轮回。

以前我们也宣讲过这个概念,轮回有两种,一种比较粗大,一种比较细微。粗大的是一般六道轮回,术语叫做分段生死,还有一种轮回比较细微,叫做变易生死。变易生死不是六道所摄,而是属于圣者相续具有的。虽然没有粗大流转六道的现象,但是因为没有成佛的缘故,相续中具足意生身和不可思议的死亡,所以他们还没有真正获得解脱。没有成佛之前,圣者相续中都会有变易生死。此处发菩提心时,为什么不包括大菩萨呢?大菩萨也具有变易生死,不像佛一样已经从两种轮回中脱离了,虽然菩萨本身还处在细微的轮回中,但是他们所修的必定是超越细微生死的道,只不过还没有圆满而已。

菩萨已经掌握了或者正在修持远离两种轮回之道,而圣者阿罗汉,从他所掌握的道来看,即便修圆满了,也没办法脱离变易生死。因此他在获得阿罗汉果位入定一万个大劫之后,必须要出定重新入大乘,那时开始学习修持脱离变易生死之道。因此发菩提心的对象,包括静相续,也就是圣者阿罗汉。

“寂灭清凉施有心”,“寂灭”不是小乘的寂灭,而是指最殊胜的佛陀寂灭境界。把这种寂灭的境界,或者解脱的功德,比喻作清凉法。在炎炎夏日中,有情如果获得了清凉,会感到身心愉悦,所以把究竟的解脱果位称之为寂灭清凉。“施有心”谁可以把这种究竟的寂灭清凉布施给平凡众生呢?就是菩提心。

“悲悯滋润静相续”,菩提心可以把寂灭清凉布施给众生,也可以悲悯滋润拥有寂静相续的阿罗汉。阿罗汉没有发起大菩提心,一旦入了大乘,接触了菩提心,他的相续被大慈悲心滋润,会发起救度一切众生,立誓成佛的殊胜菩提心。

“无量菩提心至宝,有寂唯一摩尼珠”,无量无边的功德法都是以菩提心为至宝,或者具有无量功德的菩提心,就是一切有情的殊胜功德宝珠。“有寂”“有”是三有,“三有”对照第一句的“有心”,三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寂”就是寂静,阿罗汉相续中,已经获得了寂静。这方面可以对照,能够救度三有和寂灭阿罗汉唯一的摩尼宝珠就是菩提心,或者三有和寂静中,真正具有圆满功德的唯一是菩提心摩尼宝。

这个颂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菩提心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可以普照一切。不管是流转在六道的有情众生,还是暂时从三界轮回中解脱,没有踏上大乘之路的圣者阿罗汉,圆满的菩提心都可以给予他们殊胜的加持,让他们最后都获得唯一的佛宝藏。

此诸妙法之所诠,此诸如来之遗迹,

此诸勇识之顶宝,此诸正觉之上师。

颂词从四个方面对菩提心做了赞叹。第一个是“此诸妙法之所诠”,菩提心就是一切妙法的根本所诠。诠分为两种,一个能诠,一个所诠。能诠是文字、经典等等,所诠就是所诠释的意义,分别叫做能诠句和所诠义。能诠句是一切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的经文论典,所诠义就是它们所诠释的内容。虽然经典所诠释的内容,有的是著重于小乘,有的是著重于轮回当中的痛苦等等,但是核心的所诠就是殊胜的菩提心。

在这么多法要中,从究竟一乘的观点来看,有的是直接宣讲成佛之道,有的是间接宣讲成佛之道。比如小乘教法,从直接的道看起来,没有菩提心、大空性的修行内容。虽然不具有直接成佛之道,但是有间接的道,因为小乘通过修持出离心、人无我空性,证悟了阿罗汉,在这个高度上再发菩提心,就有了一个阶梯,所以它是间接的成佛之道。因为成佛之道的核心就是菩提心,一切妙法的所诠都是菩提心,所以它是一切所诠中的根本。

此处讲一切妙法的所诠就是菩提心。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佛这么多经典,菩萨这么多论典中,虽然有些讲世俗,有些讲胜义,有些讲显现,有些讲实相,但是一般的人没有智慧,没办法去分析里面统一的关系。大菩萨完全通达了修行之道,知道菩提心是最殊胜的所诠。

我们知道佛是随着众生的根基说法,有时不一定宣讲菩提心的重要性,但是讲了这么多法,从究竟一乘来看,主要大纲都是引导一切众生成佛。既然核心的内容是怎样成佛,因此一切妙法的所诠,当之无愧的一定就是菩提心。此处说明正法当中菩提心的所诠最殊胜,也通过这个方式引起我们对于菩提心的高度重视。

第二个是“此诸如来之遗迹”,菩提心也是一切如来的遗迹。我们在世间看到遗迹可以追思,或者看到车辆压过的痕迹,能够判断这是一辆什么样的车。通过佛陀的功德法,我们知道一切如来都是依靠菩提心而成就。佛陀最根本的近取因是菩萨,那菩萨的因是什么呢?菩萨的因就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可以称之为菩萨,没有菩提心不能成为菩萨。一切佛陀之所以成佛,完全也是因为具有菩提心的缘故,所以说一切如来的遗迹就是殊胜的菩提心。

第三个是“此诸勇识之顶宝”,“勇识”是什么?勇猛的心识就是指菩萨。“顶宝”是一种装饰品,在印度会把珍贵的宝珠放在帽子上,中国古代也会在帽子上镶嵌美玉等作为装饰,所以能够戴在顶上的珍宝都是很贵重的。菩萨主要的事情是为了利益有情发誓成佛,并不需要以世间的宝物来装饰。作为一个菩萨来讲,什么才是他最珍贵的顶宝呢?就是菩提心。前面我们分析了,不具有菩提心的菩萨是绝对没有的,如果你要成为菩萨必须具有菩提心。菩萨对于这个问题认识得非常深刻,他会像世间人对待自己顶宝一样爱惜菩提心,把它放在自己的头上顶戴,极为重视。这里讲到了菩提心在菩萨修行时的殊胜性,地位非常突出,菩萨修行得最多的也是菩提心。因为如果圆满修持了菩提心,佛道就可以成就了,所以在学道位上,菩提心就是勇识菩萨顶上的珍宝。

第四个是“此诸正觉之上师”,“正觉”是指佛陀。我们修学佛道都要依止上师,学习如何取舍。一切正觉的引导者就是菩提心,它做了上师的事业。如果没有引导我们没办法如理的修持,同样的道理,在正觉之路上,佛陀在因地修持的时候,也是以菩提心作为自己的善知识。

在《大乘经庄严论》中,有以大悲为殊胜上师、善知识对自己教授的教言。我们在修习成佛之道的过程中,菩提心就是自己的上师、善知识。我们应该摒弃自私自利的念头,时时刻刻想到利益众生,如果有了菩提心作为“上师”经常指导我们,自己的修行之路不会错误。以上从四个方面诠释了菩提心的殊胜和重要性。

十方佛尊与佛子,所有讲持妙法者,

一味菩提心中摄,菩提心基现一切。

“一味菩提心中摄”,就是摄于菩提心的教授中。十方的佛尊和一切成为佛子的修行者,都是以一种修法成就的。什么法呢?就是一味菩提心。虽然这些修行者修持菩提心之前,他们各自的种性、根基、性格完全不同,但是如果要成为尊胜三界的佛陀,必须要修同样的法,那就是菩提心。

佛子也是一样,如果要成为佛子,必须通过菩提心达成所愿。十方三世一切的佛陀、佛子都是以修持菩提心成就的。虽然十方刹土的佛陀数量无量无边,但是唯一的修法就是菩提心。从横相来看,同一个时间中,十方世界的佛佛子,都是以菩提心作为修行的重点;从纵相来看,也是这样的。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佛子都是由菩提心成就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了告诉我们这些修行者,除了修持菩提心之外,不用想是不是还有其他路,也根本不会有。整个十方三世所有佛尊唯一的道,就是修持菩提心。

这样讲是有目的的。在修道过程中,众生的分别念很重,虽然自己学习了菩提心,他总是觉得除了菩提心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解脱道,通过自己的分别心,绕开菩提心,去寻找一个另外的所谓成佛之道,尽管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众生的分别念却认为这是可能的。

虽然在《入行论》,或者上师的教言中,再再提到菩提心的重要性,但有些人仍然认为除了菩提心以外,应该还有自己能够发现的解脱之道。因此在这部论典当中,华智仁波切很坚定地向我们保证:十方三世的佛佛子,一味菩提心中摄。除了一味菩提心之外,没有其他的道。

“所有讲持妙法者”,讲演、受持妙法,也是摄在菩提心中。因为前面讲一切诸佛的所诠都是菩提心,所以所有大德要正确地讲持妙法,必须要有菩提心摄受,偏离菩提心就不是真正讲持殊胜的妙法了。《华严经》中也说:“忘失菩提心,行诸善根,是名魔业。”我们要讲解、受持妙法,不能忘失菩提心。

这对于大乘的修行者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生起了自私自利的心,就不是在行持大乘道,而是走弯道。同样在讲解正法的时候,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摄受,也是一种歧途。无外乎两种情况,第一,通过世间心摄受讲法,只能成为轮回因;第二,只是想一个人从轮回中解脱,以这种心去讲解正法,最多成为自己解脱的因。针对帮助众生解脱成佛来讲,就是走入歧途,所以所有讲持妙法者也是菩提心所摄。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就没办法成为大乘的资粮。

“菩提心基现一切”,以菩提心的基础可以显现一切的功德证悟。作为大乘的修行者来讲,如果你有了菩提心的基础,可以进入小资粮道,逐渐到中资粮道、大资粮道,然后进入加行道,圆满之后可以进入见道、修道,乃至最后到达无学道成佛,所以说菩提心可以显现一切功德法,这是从自己修道的角度来讲的。

如果就一切的道而言,无论是世间善道,还是小乘、大乘,宣讲一切取舍基础的是佛陀,佛陀又是依靠菩提心成就的。从这方面分析,也是菩提心显现了一切修道的殊胜内容。菩提心是所有修法的根本,属于摄于一味的修法,还有菩提心的本基中可以显现一切的功德法,所以我们不需要抛开菩提心的修法,再去寻找其余的修法。

如果我们在修法的时候,没有具足真正的菩提心,想要很快获得殊胜的功德,或者证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管怎么样,我们要对菩提心高度重视,这样才会认真地对待这些教言。虽然我们也学过《入行论》,可能有些道友还没有学完,但是如果没有对菩提心的法要有高度的兴趣,就像开会听报告一样,听是听了,因为自己毫无兴趣,所以听完之后也没有什么印象,不会深入钻研会议的精神是什么,到底传达了什么深妙的内容?我们根本没有兴趣去研讨。如果你非常重视,很有兴趣,听完之后就会愿意去深入探讨里面的核心价值。

修学佛法也是一样的。即使我们表面上听了很多法,如果对菩提心没有高度的认知,虽然听是听了,但听完之后也就放下了,不会进一步地挖掘菩提心里面深刻的内容。总是认为我们在听课、修法之前要发一下菩提心,有时只是念一下颂文,有时大概想一想里面的含义,觉得已经发了菩提心,实际上内心当中有没有菩提心呢?没有。这种表现就是没有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当我们真正通过学习以后,了知了菩提心的的确确是一个珍宝,对于修持菩萨道的菩萨来讲,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殊胜修法,有了这种认知之后,再看菩提心的教法就会不一样,会对里面的一字一句认真分析,思维其中讲了什么。

对于以前没有留意的内容会认真地思考,然后和菩提心相关的公案、比喻、教证、理证,都很有兴趣去观想和分析。因为想搞清楚菩提心的正确体系或者殊胜内容,所以就会下功夫。下了功夫之后,在理论上搞懂菩提心了,这样还不够,内心还要去实证,自己就会很愿意安排时间观修串习菩提心的修法。如果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修持菩提心,在这种因缘下,才可能从我们的相续中引生出菩提心,所以我们对于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必须要学习,真正了知它的内容之后,才会去思维修持,也只有这样,真实修持了菩萨道、懂事理、明是非、愿意实修实证的菩萨才会从佛弟子中产生,这时佛弟子的素质才会提高,佛法才能真正地得到弘扬。

佛法的关键是闻思修行,而整个佛法的核心内容就是菩提心。作为大乘修行者,对于菩提心的功德、必要、利益认知得非常深刻,也愿意去实践,通过实践就会改变他的相续,通过改变自相续再改变他人的相续,这时佛法就逐渐弘扬开了。平时我们所说的转法轮就是将佛相续中的功德法,通过传法的方式转移到我们相续中,这是真正转法轮的意思。把我们相续中通达的东西再传给别人,让别人内心当中也生起这样的智慧,就是把法义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是菩萨帮助其他的众生在相续当中,生起殊胜的大乘道功德,也是利益有情最殊胜的方便。

如果我们要利益他人,自己相续中也要具足殊胜的菩提心,而要具足殊胜的菩提心,最关键就是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有一个深刻认知,这方面对我们通达菩提心之道、真正修持菩提心有很大的帮助。

无除此外之佛道,亦无胜此之佛道,

无此不现之佛道,无此不摄之佛道。

“此”字都是讲菩提心,也是从四个方面来讲的。“无除此外之佛道”,根本没有除了菩提心之外的佛道。如果我们没有分析,觉得成佛之道就是自己修炼一个什么法术,然后就成佛了。

到底怎样才能成佛?必须要有菩提心。佛陀作为已经圆满了有学道佛果的功德者,通过最殊胜的智慧,完全通达了这一点。通过他的修行体验也可以了知。没有除此之外的佛道了,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再次提醒我们。每个人看到了佛功德之后,觉得非常羡慕,都想自己很快成佛,像佛一样大显神通、自由自在,对于佛果非常向往。成佛之道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或者存在误解。此处明确地告诉我们,没有菩提心以外的佛道,也是绝对找不到的。我们要成佛,必须老老实实地重视菩提心的修法,一定要在内心生起圆满的菩提心。

“亦无胜此之佛道”,没有除了菩提心之外的佛道,也没有更超胜的佛道。菩提心分了两种,一种是世俗菩提心,一种是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中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一个是发愿,一个是实践。这是从世俗分别心面前安立的。胜义菩提心是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殊胜无分别智慧。一个是出定的,一个是入定的修持。如果能够修持世俗和胜义两种菩提心,完全可以获得殊胜的佛道。除了两种菩提心之外,还有没有更超胜的佛道呢?完全没有了。

密乘的修法也是以菩提心作为基础,无外乎还是两种菩提心。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密宗是远离了菩提心之外的修法,密宗的很多清净见,包括证悟都离不开胜义菩提心,其他大慈大悲心的修法离不开世俗菩提心。能不能找到比菩提心更加超胜的佛道呢?不要说用我们的肉眼凡胎,通过无明的分别心去寻找,即便佛陀以圆满的无分别智慧去寻找,也根本找不到比菩提心还要超胜的成佛之道。佛陀最后成就佛道也是成熟了究竟的胜义菩提心,实际上佛道也是菩提心的本体。

修菩提心的加行是什么呢?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属于菩提心的一部分。除了这些殊胜的修法之外,没有超胜的佛道了。从悲心的角度来讲,我们任何的心都没有办法超越慈悲喜舍,或者缘一切众生愿有情获得利益的菩提心。从智慧的角度来讲,也没有任何智慧能够超越无分别智,所以这些都是菩提心的本体。

我们分析的时候,当然没有超胜菩提心的道了,如果对于三乘的教义,都有比较清净的认知,就会知道一切教义都可以包括在两种菩提心中;如果没有通达教义,会觉得菩提心是显教的修法,除了显教的修法,我还应该掌握密宗的修法,把菩提心和密宗的修法完全分裂开来,觉得不修显宗,仅仅修持密宗也可以成就。这是对于佛法的一种片面认知,实际上密宗也包括在两种菩提心当中。因此除了菩提心之外,更超胜的佛道是绝对没有的。

“无此不现之佛道”,没有菩提心不能显现的佛道,如果具有菩提心可以让整个佛道完全显现。有没有菩提心显现之外,隐蔽不显现的佛道呢?这是完全没有的。菩提心完全将一切的佛道功德显露无疑。如果修持了菩提心,能够圆满地显现一切佛道功德,绝对不可能说圆满了菩提心之后,还有一些它显不出来的功德。只要具足菩提心的修持,就可以让一切佛道的功德完整无遗地显现出来。显现在哪里?我们的相续中完全可以显现一切佛道的功德。

“无此不摄之佛道”,也没有菩提心不摄的佛道。这里的意思和第二句有相似的地方,菩提心可以摄受一切的佛道。佛道无外乎就是六度四摄、两种菩提心,所以六度也包括在菩提心中。因为世俗菩提心有愿行两种,行菩提心就包括了六度,所以六度离不开菩提心,四摄在饶益有情戒中可以完全包括,这些都是菩提心菩萨戒的内容。从这方面讲,没有菩提心不摄的佛道,整个大乘的五道十地、等持、修行方法都包括在菩提心的修法中。因此菩提心广大无边,既可以包括有学道的修法,也可以圆满显现佛的殊胜功德。

菩萨所修持的是菩提心,佛所圆满的也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非常清净、极为究竟的修法。我们修道的时候,如果牢牢抓住菩提心,就抓住了修道的核心;如果不重视菩提心的修法,就会丧失了佛道。

要是把这四句话反过来理解,如果丧失了菩提心,也就丧失了佛道和一切的修行方法;如果抓住了菩提心,就抓住了一切修道的扼要。这在很多的经论中再再地宣说,只不过华智仁波切此处把主要问题摄集一处,让我们更直观地了知菩提心具有的殊胜功德。我们学完之后,就会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虽然以前也是大概了知了,但是对于菩提心的教授、大乘的修法,不是听一两次就够了,而是听得越多,理解得越深刻,我们修行的态度才能做出巨大转变。

大乘佛法就是有这种特点,听得越多意义的显现就越明显;如果只是听了之后,觉得自己懂了,不愿意去分析了,我们就只能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层次上。如果再再地听闻、分析,《入行论》《菩萨宝鬘论》《窍诀金钥》等论典都有讲解菩提心的不同侧面,也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从方方面面学习菩提心,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思维,不仅能够进一步坚固自己以前对于菩提心的正确认知,也可以对有漏的地方做出补充。当然并不是说教义方面有什么遗漏,而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有可能考虑到这方面,没有考虑到那方面,当看到某部论典中的一个颂词,会一下子明白很多问题,这就是触类旁通,可以帮助我们在认知方面有一个提高的空间。

诸佛经行唯一道,菩提心之如意宝,

欲解善缘唾手得,需具三传承窍诀。

这个颂词进一步开显一切诸佛经行的唯一正道,实际上“诸佛经行唯一道”,也是指佛陀成佛前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也必须要经由菩提心的正道修持圆满之后,才能获得殊胜的正等正觉果位,就是说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修行时的唯一正道。做为后学的我们如果要真正获得菩提心,也必须要通过正确的途径。

“菩提心之如意宝,欲解善缘唾手得”,菩提心犹如如意宝,能够赐予一切世出间的所欲。“欲解”是想要获得殊胜解脱,“善缘”就是善缘者,因为以前曾经发过愿、积累过资粮,所以今生当中成为能够值遇菩提心殊胜窍诀的善缘者,如果想要唾手获得菩提心的如意宝,必须要通过殊胜的途径创造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的机缘。

“需具三传承窍诀”,此处并不是《大圆满前行》中的三大传承,而是指菩提心修法。三传承和其他论典中的讲法不一样。三大传承,第一个是甚深见,这是一样的;第二个是深广派,类似于广大行派;第三个是广大行派。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甚深见、广大行两大传承,在《入行论》等地方都有阐释。

此处的三传承,第一个甚深见派是龙树菩萨创立的宗派,由他的传承弟子弘扬下来的;第二个深广派是无著菩萨传下来的;第三个广大行派是普贤菩萨传下来的。

如果我们想要唾手得到犹如如意宝一样的菩提心,必须要具有三大传承的窍诀,这样就可以顺利获得菩提心。因为后面还有对于三大传承的阐释,所以下面这个颂词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

深见广大行派道,博大精深大乘轨,

见行地道等持广,善巧方便智深奥,

颂词可以分为三段,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二句是一段,第三句、第四句分别是一段。第一层意思表示深广派的特点,第二层意思表示了广大行派的特点,第三层意思表达的是甚深见的特点。

我们分清楚之后,首先来看第一层意思,深广派的特点是什么呢?“深见广大行派道,博大精深大乘轨”,深广派既有很甚深的见,比如二无我空性、三种自性等宣说得比较深的方面,也有广大方面,讲到博大精深的大乘仪轨,阐释了整个大乘道,比如《瑜伽师地论》,对于大乘修法仪轨、五道十地等宣说得都非常多,因为有甚深的见,又有广大的行,所以叫做深广派。如果能够依止博大精深的大乘轨道实修,当然可以生起菩提心,因为这是正确的精要修行方法。

第二层意思,“见行地道等持广”。讲到了普贤菩萨传下来的广大行派。“见行地道”,因为他们的见解、行持、地道的方法,还有等持都是非常的广大,所以叫做广大行派。

第三层意思,“善巧方便智深奥”。甚深见派通过很多善巧方便来开演殊胜的正见,这种智慧因为牵涉到最为甚深的见解,所以叫做智深奥。大家都知道龙树菩萨在龙树六论中,宣讲了很多深奥的智慧,比如如何抉择万法究竟实相等很多殊胜的智慧,都有非常清晰广大的开演。

圣释妙论需依故,印度开宗二祖师,

藏地教主龙钦巴,妙论外无解脱道。

此处诠释的内容,就是向我们介绍在印度、藏地有三位大成就者,造了殊胜的论著,如果我们依靠这些论著,可以通达大乘的精华妙意。

第一句“圣释妙论需依故”,有两种理解方法。第一种是我们要真正了解圣者著述的妙论,必须要依靠菩提心。要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就像现在很多搞学术的人不去修持大乘道,只是通过学习也可以理解一些皮毛。如果仅仅满足于这个层次,倒不一定要有菩提心。如果想要彻底地通达大乘中相合于修行的所诠义,必须要依靠菩提心,所以说圣释妙论需依故。

需依什么?需依菩提心。“圣”是圣者,“释”是解释,“圣释”就是圣者解释大乘道的妙论。如果真正通达这样的妙论,必须依靠菩提心,我们要在相续中通过修习生起菩提心。如果真正地去依止,印度开宗二祖师和藏地龙钦巴尊者的妙论以外,没有真正通达的解脱之道。

第二种是从字面上看,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解释圣释妙论需依故。如果修持菩提心,必须要依靠圣释妙论,即圣者解释广大菩提心的殊妙论典。我们要真正了解并修持大乘道,必须依靠圣释妙论。这么多的圣释妙论有没有一个主要的依止方向呢?就是后两句或者三句。既然我们要依止圣释妙论,华智仁波切为我们指出了依止方向。

当然这是主要的,并不是说除了三位祖师之外,其他妙论一概不需要依止。因为里面有很多殊胜窍诀的讲法,所以我们要依靠这样的圣释妙论。

“印度开宗二祖师”,我们要依靠印度两位开宗祖师所造的妙论。中观派或者甚深见派的开宗祖师就是龙树菩萨,对于龙树菩萨的殊妙论典我们要依止。龙树菩萨宣讲了很多空性的论典,但是除了开显空性的胜义菩提心这部分的论典之外,也有描绘世俗菩提心的论典,比如《中观宝鬘论》《菩提心释》等,都宣讲了二种菩提心。

还有一位是无著菩萨,他所开创的唯识宗也讲了很多菩提心的修法,还有抉择二无我正见的修法。二位祖师都是佛陀在经典中亲口授记的,能够真正演说佛陀密意、辨别了不了意的殊胜祖师,因此二位开宗祖师的论典尤其殊胜。很多后学的人要真正了知佛陀的密意,基本上都是依靠学习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论典。

佛陀讲经时有很多密意,虽然一般的人直接看佛经能够了知一点内容,但是次第的开显、究竟的密意,凡夫人没有智慧,看不出来。具有法眼的龙树和无著两位大祖师,他们具有辨别一切诸法的智慧,看了佛经之后,通达了其中的意思,就写在论典里面。我们通过学习二位祖师的论典,了知了佛经的究竟所指和意义,完全通达佛陀的密意,所以印度开宗二位祖师的妙论必须要依止。

“藏地教主龙钦巴”,龙钦巴就是无垢光尊者。上课之前我祈祷的也是这位教主。在宁玛派传承当中,他是一位中兴的祖师。他把宁玛派的精华大圆满教法做了系统的整理,然后写下了《七宝藏》《四心滴》等很多窍诀的修法,为了引导众生次第地修行菩提道,造了《大圆满心性修息大车疏》,指导众生从四厌世心开始修持,然后是皈依、发菩提心这些不共加行等密宗的教法,是一部逐渐解脱相续的殊胜妙论。

虽然我们需要依靠圣释妙论才能真实的开显菩提心,那依靠什么样的圣释妙论呢?就是要依止印度开宗二祖师,还有藏地教主龙钦巴尊者的妙论,此外没有解脱道,并不是说只有这三位祖师的妙论才有解脱道,而是三位祖师所宣讲的完全是真实的解脱道。这是从主要的方面而言,不是说把其他祖师所造的论典一概抹杀。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三位祖师讲解的正道,也就是其他的祖师所讲解的正道,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解脱道,说明了祖师和祖师之间的意趣无二无别。虽然三位祖师造的也是其他祖师所造的,但是他们的论典具有鲜明的特色,因此除了他们的妙论以外没有其他的解脱道。

这里是著重介绍这三位祖师,并不是说其他的祖师没有解脱道的意思,实际上还有很多印度、藏地、汉地的祖师,他们所写的论典都是相合于殊胜的解脱道。虽然在造论的时候有著重宣讲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或者望文生义地觉得此处只是宣讲这三位祖师的论典有解脱道,其他都没有解脱道。我们如果错解了华智仁波切的意思,自己有可能会造下舍法、谤法的罪业。

不具菩提心窍诀,浊世多诩学密者,

口头高法漫虚空,纵称善妙是魔宗。

这个问题我们前面大概提到过,颂词是要澄清一些错误的观点。有些修行人,尤其是修学密宗的人,觉得密宗高于一切,甚至可以脱离小乘和大乘的显宗,完全是大小乘之外独立修行的宗派。如果按照这种观点来看,当然小乘的教法不需要了,大乘显宗菩提心教法也不需要了,单单得到几个灌顶,或者是修学一两个仪轨,念些咒语就可以成就,他觉得根本不需要下面的法。华智仁波切一方面作为大成就者,另一方面也是一位大学者,对于显密完全通达无碍,他很有权威性,就在论典中指出了这个问题。

有的人把显宗菩提心和密宗完全分开了,好像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修法。有些不具有菩提心窍诀的浊世修行者,“多诩学密者”很多自诩修学密宗仪轨和教法的人,“口头高法漫虚空”,他讲得特别高,好像已经弥漫到整个虚空一样,我的法比虚空还高,修学密宗也根本不需要菩提心。

“纵称善妙是魔宗”,虽然他们说自己的修法很善妙,是一生成佛的妙法,但是脱离了菩提心的修法,完全是魔鬼的宗派,没有丝毫解脱道可言。实际上密宗也是大乘的修法,必须要在大小乘的基础上修持。如果你不具有大小乘的基础,直接就学密宗,会很容易错解密宗。尤其是把密宗和菩提心分开,诽谤菩提心。这不是魔宗是什么?因为魔王波旬要做的事情就是毁坏正法,令其他的修行者诽谤正法,把非法作为正法。

浊世自诩学密的人,轻视菩提心,完全不屑一顾,抛弃了菩提心,把脱离于菩提心的所谓密宗认为是善妙的,这就是毁坏佛的正法。做了毁坏佛法者的事业,他的名字就可以叫做魔鬼。虽然不是青面獠牙,但是却做了魔鬼的事业,这就是魔宗,属于不正确的一种修行方式。

只是自己一个人修学还好一点,如果把这种观点到处传播,波及到了很多人,影响就很恶劣,所以有必要在此处指出来。如果不具备菩提心窍诀的基础,修密法根本没办法成功,不但不能成功,而且根本就不是密宗道,没有离开菩提心的密宗道。显密从来都是完整的一体,只不过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密宗有一些修法窍诀,还有很多迅速成就的方便,但也是在菩提心的前提上快速成就的。如果没有菩提心,所谓一生成就的密宗之道完全安立不了,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没有菩提心的基础,是打了引号的密宗,根本不是真正的密宗。如果自己一生一世修学这样的法,还说很善妙,当然是错误的。

密宗一定是佛法的一部分,凡是学习过密宗理论的人,都很清楚这个问题。有些人没有接触过密宗,觉得显宗才是正统的佛法,密宗就是玩一些法术等等,这是没有真正了解密宗带来的过失。

我们在这个地方所要表达的意思,第一点就是密宗修法的确是在显宗菩提心基础上的一种修法,绝对没有离开显宗的修法,显密都是圆融一味的。第二点指出了有些学密宗的人眼高手低,或者想要快速成就,但是如果想要快速成就,必须打牢基础,否则就会很麻烦。

我们知道坐飞机很快,如果只是看到飞机速度快,其他地面上该做的准备都不做好,你说我只是图快,其他的都不管,那是很危险的。虽然很快,但是地勤人员要做很多准备,对于飞机的检修、加注燃料、安检都要做好了,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越快越好。如果这些东西都没做好,所谓的快从何谈起。

学密宗的人应该注意一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很多修行者有一个通病,这个法好,就想通过它马上解脱,其他的法都不重视。说得好听一点这是人之常情,很少有人老老实实地按照佛陀祖师的教言按部就班地修持,缺少这种耐心,只想一步登天。在这个思想的指引之下,自然地抛弃了共同加行、不共加行、菩提心的修法等等,好一点的人不诽谤,觉得我念三遍就可以具足了,差一点的就开始诽谤这些法,这方面如果不注意,就会自误误人。作为修学密宗者,这些也是必须注意的。

华智仁波切有强大的悲心和殊胜的智慧,通过颂词的方式,指出了一些错误的观点。虽然口头上说得很高,我修的是密宗本尊法,要一生成佛,但是内心根本没有菩提心窍诀。自己认为很善妙,对别人也是说自己在修善妙的法,实际上这是错误的修行方式。

未曾学修大乘论,真实教义视如敌,

彼相续无如来道,菩提心彼岂知晓?

还有一些人没有真实学修过大乘的论典,像《入菩萨行论》、中观的论典,还有无著菩萨所造的论典,如果对这些大乘论典没有修学过,不懂得大乘的修行方式,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而把真实的教义视如怨敌一样,这种人也是为数不少。

有些人非常轻视教义,觉得我得到了灌顶、修的是窍诀,对于其他的经论犹如怨敌一样去看待。虽然有些世间人并不修学佛法,当然不是说所有人,但是一部分世间人也是对于经典很尊重,如果他看到《金刚经》会说这是好东西。他虽然不懂,但是也有敬重的心。反而有一些自诩学密宗,或者修佛法的人,对于显宗的经典很轻视,甚至看成怨敌一样,觉得千万不要接触、阅读和学习,好像对待怨敌的态度都没有这么坚决,这是很危险的。

佛陀的教义中,有些是讲他老人家证悟的境界,比如空性、如来藏本体、佛陀刹土的真实情况等等;有些讲的是修行方法,比如怎样生起菩提心、修持空性、修持菩萨道等等;有些是阐述轮回的现象,比如在《正法念处经》中讲六道轮回种种痛苦的状态等等。因为各种各样的经典中全部是关乎解脱、成就佛道的方法,所以了解经典的人,怎么可能如此轻视真实的教义呢?

我们作为学习佛法的人,如果没有轻视过教义,对佛经非常尊重,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如果自己曾经轻视过教义,或者说过一些诽谤的话,还是及早忏悔为好。因为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所以有些没有学习过大乘的人,把宣讲大乘菩提心的教义,犹如怨敌一样看待。

上师也经常讲,有些道友在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听到有些不明事理的人,说显宗的论典有什么学头,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意义啊?就是百般阻挠,这也和这个颂词表现的一样。自己没有学习过大乘论典,不了知里面的真实含义,把真实引导众生生起菩提心的教义视作怨敌,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真实的修持大乘之道呢?在没有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持大乘道、密宗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彼相续无如来道”,这样的人相续当中没有如来道,虽然他认为可以一生成佛,觉得自己在行持如来道,但从道理上去分析,一个没有学习过大乘论典,或者把真实教义视为怨敌一样的人,他的相续当中很难产生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可能有如来之道呢?因此说彼相续当中没有如来道。

“菩提心彼岂知晓”,对于菩提心的甚深道理,这个人难道会知道吗?他自认为知道,但实际上根本不知道。他没有做过分析, 相续中也没有通达菩提心的 深广,所以没办法了知真正的菩提心,也谈不上修行,更不会生起来,这样绝不可能有真实的佛道可以修持。

从正面来讲,此处就是教诫后学者要高度重视菩提心的修法,只有重视这个修法,才能了知修行的正确途径。

人天导师释迦佛,亦三大劫积闻藏,

方示大乘善妙道,藏土愚者绝非知。

前三句讲到释迦佛通过怎样的方式成就佛道,然后怎么开示了大乘妙道。一些藏土的愚笨者,根本不听闻,怎么可能了知大乘的善妙之道呢?这些愚者根本没办法了知,也没办法怔悟。

“人天导师释迦佛”,释迦佛称之为人天导师,对整个人天为主的一切众生都可以引导。既然佛陀有能力引导一切众生,为什么在经论中只是说佛陀是人天导师呢?虽然佛陀有能力引导六道众生,但是从能够接受的法器角度来讲,“人天”是人道众生、天道众生,他们的根基比较适合修持佛道。从主要的角度来讲,佛陀是人天导师;从资格的角度来讲,佛陀完全可以成为一切六道众生的导师。因为地狱、饿鬼、旁生,还有阿修罗等众生,他们相续当中具有各式各样痛苦烦恼的缘故,所以不堪能成为修学佛学的法器。佛陀主要的引导不是针对他们,因此称之为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

“亦三大劫积闻藏”,佛陀在三个无数劫中,“积闻藏”就是积累了听闻的资粮,不间断听闻正法。只有听闻正法才能懂得修行方法,了知对治烦恼、修证佛道的殊胜方便。佛陀在三个无数劫当中,精进积闻藏,通过修行证悟之后,才开显了大乘的善妙道。可以说大乘善妙道是佛陀证悟之后,如是开显的,这是很甚深的殊胜法理。这么甚深的殊胜法理,一些根本没有听闻、缺少智慧的藏地愚者,绝不可能了知。只是通过自己的分别念,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懂得了,佛法就是这样的,实际上根本不懂。

此处只是以藏土为例,实际上在印度、汉地都有些人对于这个道理不了解,想轻松地成就佛道。虽然在藏地、汉地、印度也有一些上根利智的人,没有经过长期听闻,就取得了成就,但这是很少很少的;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首先通过学习,在相续当中产生正见,再遵循正见修习,最后才能逐渐成就,这是大多数人普遍的道路。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讲,走这条路相当保险。

还有一些人,这一世虽然显现上没有听闻很多佛法,但是前世听闻过很多。由于以前曾经做过很大的努力,今生的资粮基本上已经足够了,只是缺少一点点因缘,他就可以证悟。有时我们只看到今世的这一点因缘,便忽略了他以前所做的广大资粮,觉得我们也可以,其实并不是这回事。愚笨的人怎么可能了知大乘妙道呢?大乘的善妙道不可能轻而易举而了知的,我们必须经由刻苦的学习通达了大乘妙道,然后才能通过妙道做正确的观修。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