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诀金钥》第3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窍诀金钥》。

前面已经学习大乘皈依的含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菩提心方面的内容。

作意自利缚网破,以求他圆正觉心,

以普贤行皆回向,行六度真菩提心。

前面讲到以大士心皈依了三宝之后,能够作为菩提心的所依。如果有了大乘的皈依,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发心去利益一切有情。

“作意自利缚网破”,是我们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中很关键的内容。一方面无始以来我们做了很多坏事,经常不由自主地行持损害他人的事情,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自私自利。这种自私自利的作意,不单单会让我们束缚在轮回中,也让我们完全没办法进入大乘的圣道。

在发菩提心进入大乘的初级阶段,讲到了作意自利缚网破,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破除自利的缚网。“作意自利”就是一种束缚之网,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为自己打算、谋福祉。比如杀生、偷盗等等,好像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实际上自利就像一张网一样,把自己牢牢束缚住,不但没办法真正获得殊胜的快乐,而且因为自私自利而造下恶业的缘故,让自己在轮回中饱受煎熬。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中,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想要自己获得解脱涅槃、出离轮回,而不考虑到利益众生,这种作意自利也是一种束缚之网。束缚了本来非常开放的实相,让自己没办法看到实相,无法行持殊胜的菩萨行。行持菩萨行,我们的心胸要非常广大,超过了所有世间伟人的心胸,要救度的是一切众生。当我们发心要救度一切众生,这时我们的心彻底地向一切众生开放了,这种非常开放广大的心胸,实际上就是修持菩萨道的基础。

要修持这么殊胜的菩萨道,广阔的心胸的障碍就是自私自利的作意。不管是想要自我安乐,或者解脱成佛,实际上都是自私自利的作意,属于一种束缚之网。我们的心胸本来是广大无边、非常开放的实相。

因为这种自利的分别念,把自己束缚住,心胸没办法开放。为了让自己的实相显现出来而行持菩萨道,就要专门的修持利他之心。通过修利他心来打破自利心,就是一种正对治。

第一个,菩萨道要有广博的心胸,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修持利他的开放性来对治自利。

第二个,菩萨道完全符合于究竟的实相。究竟的实相是什么?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大光明双运无二的境界。

怎么才能达到这种目的呢?必须要放下一切的执著。因为这里包括自利的执著,所以我们在发心的时候,也要有广大的心胸,要契合于究竟实相,也需要一种非常深奥的证悟心性的智慧。两者都是远离自私自利作意的究竟修法。因此自利的缚网必须要破除。

想破除自利的缚网,就必须要修行。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就是从它的反面去修行。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习惯于自利,所以现在修行必须要刻意地去修持利他心。虽然刻意的利他心,相对于究竟实相的修法来讲,仍然是一种分别念,但是在我们当下的初学阶段,如果没有非常强烈、刻意地利他的修法,也没有办法打破作意自利的束缚之网,所以我们在修的时候,发心就是求他圆正觉心。

菩提心是为利众生,然后发誓成佛。此处就是讲为了追求一切众生圆满正觉的目标而发起菩提心,实际上终极的利他,一定是要发誓成佛,让众生获得利益。什么才是最究竟的利益呢?让众生成佛才是最究竟的利益。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目标呢?自己发心成佛,才可以真正达到这种目标。就像前面我们反复强调的一样,真正的大乘道以利他为终极目标。利他有暂时和究竟两种,给予众生的快乐、安慰,都是暂时的利他;究竟让众生获得最圆满的佛果,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转。

发起了这个心之后,“以普贤行皆回向”。“普贤行”就是行持的正行,实际上包括了一切菩萨的大行。所有菩萨的修行都可以包括在普贤行中,所以说行持普贤行。然后“皆回向”,把一切的善根都回向于自己发心的目标——为了众生成佛,为了这个目标如是的去回向,把自己的善根用于利益众生方面。

发心是广阔的心胸,正行以普贤行行持,回向也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初中后三个位次的行持,我们归纳一下,都有利他成分,全是打破自利的修行方式。我们打破自利一定是利他,利他也是一定要打破自利的分别念,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如果内心中有自利的心,利他的心也不会圆满;如果内心中真正有一部分利他心,那一部分自利心一定是会打破的。

真正有了圆满利他心,相续中不会有丝毫的自利心。因为菩萨相续中的利他之心已经圆满,所以他没有自利心。既然没有自利心,不管做什么一定都是利益众生的。虽然其他人看表面上这个菩萨似乎在给自己做事情,但是他没有自利心,完全是利他心的缘故,所以他的所作所为都成了利他行为。

当然我们现在是处于初学阶段,凡夫人完全不顾自利,这也不现实,但是我们要想尽办法,以修行的方式逐渐减少自利心、增加利他心,我们相续当中自利和利他的比重就会发生倾斜。刚开始是自利心占绝大多数,然后几乎没有利他心。现在我们开始串习,相续中开始有了一点利他心,后面我们串习利他心越来越重,自利心就越来越少。这种修行方式终究会带我们趣入菩萨道中。

“行六度真菩提心”,如果能够这样行持,就算是行持菩萨行和殊胜的六度。通过菩提心、利他心来行持六度,就是真实的菩提心。

菩提心下面还要讲世俗心、胜义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们首先要发愿,再去行持。这个地方也讲到了,作为一个菩萨关键的修法,必须要刻意地去打破自利,在相续当中想方设法地引生利他心,逐渐以他人利益为重,而忽略自己利益,这样逐渐就可以进入菩萨道的修持。

愿行世俗胜义等,分类颇多此尽摄,

一切功德之宝源,即此所谓菩提心。

此处讲到菩提心的分类,然后把所有分类做个归摄。菩提心的修法在不同的经论中,产生了不同的分类。此处“愿行”是一个分类,“世俗胜义”是一个分类,“等”字包括其他的分类。

首先我们看总的可以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心所,为利众生是以大悲缘众生,发愿成佛是以智慧缘佛果。这样两种不同的心态。主要是以我们现在的分别心,作为他的本体。

实际上在胜义菩提心中,没有直接的一种所缘。因为胜义菩提心是一种了知,或者是离开四边八戏证悟胜义的智慧。在胜义智慧中,绝对不可能存在一个能缘所缘,如果有了能缘所缘,就不是胜义了,而是世俗的分别心。

如果菩萨获证了初地的入定智,远离一切四边八戏和大悲双运的智慧本体,就是胜义菩提心。

菩提心总的分为世俗和胜义。在世俗心中,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我们为利众生发誓成佛,行菩提心是既然发了愿,为了达到目标,必须要行持。就像我发愿在节假日,要去某个地方旅行,然后准备行李,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开始前往目的地,这相当于行菩提心。我们发誓成佛、度化众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开始行持种种的善行就是行菩提心。

等字是指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类。比如分为四类、二十二类等等,针对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场合,分了很多类的发心。

“此尽摄”,实际上全部包括在利益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中,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有些是一个心所,有些是属于一种智慧。心所是世俗菩提心,发心或者是作意的部分多一点。虽然胜义菩提心方面的特点不明显,但是安住于殊胜道的本体。这方面就可以摄在菩提心中,所有的分类都应该具足这种特色。

“一切功德之宝源,即此所谓菩提心”,就像一切珍宝来源是宝藏一样,菩提心是一切功德之宝的源泉。如果想要真正达到远离四边八戏的证悟,利益一切有情,必须要发菩提心。

这不是规定的功课,达不到惩罚我们,达到了奖赏我们。有时我们说道、修道,或者菩萨道、解脱道,似乎像世间的道路一样,有一条笔直的马路,或者高速公路。我们总是会想到这样的,实际上这是一个比喻。世间上客观的道,就在这个地方,大多数的众生通过自己的心识可以感觉得到。

真正的修道会不会像世间大多数人的眼前有一条笔直的道,只要我们上去了,就可以达到成佛的目的。实际上所谓的菩萨道,只有等我们的心调整到某种状态时,这个道才会出现。在一切众生面前,不是像公路一样显现出来的。所有菩萨道都是每一个菩萨自己的心,调整到了菩提心、空性的状态,这样本身就是道。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修持下去,得到延续,叫做修菩萨道。

如果我们的心没有达到菩提心的状态,是绝对没办法吻合菩萨道的;只有我们的心调整到这种状态之后,才可以显现出菩萨道。这方面没办法偷懒,不能通过投机的方式,让自己获得菩萨的果位。

没有眼睛的世间人,有可能会被别人挟持上了汽车,在自己不情愿情况下到达目的地,但是菩萨道没有这种情况。如果每一个众生的心,不调整到菩萨道的状态,即便是佛、上师来帮助,也没有办法。因为内心中的道无法显现,所以如果我们真正要修持菩萨道,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去调整自己的心,像前面讲的一样,要把自己的心对一切众生开放,必须要修持利他心;要让自己开放的实相显现,必须要修持空性慧。修了这些法之后,因为有了这种缘起,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果。

仅生此心成菩萨,堪为人天供养处,

殊妙利益虽无量,决定获得四特法:

“仅生此心成菩萨”,仅仅产生了菩提心,这个人就会变成菩萨。成为人天的供养之处。虽然我们都认为佛陀堪为供养之处,但是佛陀在经典中讲,一切佛陀都是由菩萨而成的,菩萨是由菩提心而成的。因此佛陀教导后学的弟子,恭敬礼赞初心的菩萨要胜过礼赞诸佛。因为一切佛都是由菩提心而生的,所以凭这一点,“堪为人天供养处”。内心当中生起菩提心一定是菩萨,而且会成为人天供养之处。

反过来讲,如果不生此心,就不成菩萨。虽然我们有可能经过很多的仪式,也拿到很多菩萨戒的戒本,但实际上是不是菩萨不是看有没有举行仪式,有没有拿到戒本,关键看内心有没有生起菩提心。

如果内心生起菩提心,就一定是菩萨,即便没有举行仪式,没有菩萨戒本,实际上他都是菩萨。如果内心中缺少菩提心,不管再怎么吹嘘自己是菩萨,但都不是菩萨。此处就讲到了菩萨的特点,有了菩提心的绝对是菩萨,所有的菩萨一定有菩萨心,如果没有菩提心绝对不是菩萨。

此处讲“仅生此心”,前面我们分析了发心和生心二者之间的区别,生起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初学者不一定马上生起,但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是通过学习了知生起菩提心的重要性和方法,然后逐渐去实践,改变自己内心的状态,让自己的自私心、众生心、自利的小乘心转变成菩萨心,这些通过修法都是可以转变的。

如果我们转变了内心,变成了菩萨,就会成为人天的供养之处。并不是我们在发心的时候,以变成人天供养处为目标,这是不对的。真正的发心中没有自我利益的成分,我们生起菩提心时,一定是利他的。如果一心利他,根本不会看中是不是成为人天供养处。此处就是说明它的特色,如果真正发起了利他心,这个人就可以成为人天供养处和引导众生趣向解脱成佛的导师。

因为他一心利他,没有自私自利的成分。不会为了自利去欺骗众生、伤害众生,一定会为了他人利益奋发精进。从因和果两个方面来讲,他可以成为人天供养处。

“殊妙利益虽无量”,发了菩提心成为菩萨之后,虽然殊妙利益无量无边,但是为了便于我们了知,此处说“决定获得四特法”,可以获得四种特法。哪四种特法呢?

下面的颂词就讲到了四特法。

善根不尽至菩提,果报福德自然增,

对治罪恶与烦恼,名符其实成佛子。

每句颂词就是一个特法。第一个,“善根不尽至菩提”。如果我们发了菩提心,内心的善根源源不断,乃至于成佛期间,善根永远不可能穷尽。菩提心是获得巨大善根的殊胜方便。为什么一般众生永远成不了佛,而菩萨可以成佛?因为菩萨掌握了迅速累积善根的巨大善巧方便,而一般的凡夫人不具足。

原因在哪里呢?一般的凡夫总是围绕自我的核心打转,不管怎么奋发,永远离不开我爱执,他的所作所为永远超脱不了以自我为核心的圈子,就是围绕这个圈子打转。就像一头牛被拴在了桩子上,虽然绳索有几米长,可以走动,但是因为脖子上的绳子,被捆在了桩子上,不管再怎么走,也走不出这个圈子。一般的凡夫人因为相续中,永远有自私自利的作意,就像被牢牢地钉在了自私自利的桩子上,不管再怎么折腾、奋斗努力,永远也不可能离开轮回痛苦的状态。

菩萨内心当中发起了利他心,远离了自私自利的核心根本,可以迅速地累积超越轮回成佛的善根。此处就是说发菩提心善根不尽,乃至于菩提之间也是源源不断地增上。

前面我们分析过这个原理,菩提心是缘众生和佛果,众生和佛果都是无穷无尽的来源。第一个众生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如果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发心,因为所缘的众生无穷无尽,所以获得的善根也是无穷无尽。第二个缘的是佛果,佛果的智慧深不可测,我们为了利益众生愿成佛,这样缘佛果的作意,所缘也是广大无尽的。二者加起来,就可以获得无有穷尽的善根。

每个人都想获得无穷的善根,我们去放生、念诵、礼拜,做很多善法,但是在所有的善法中,我们要掌握的善巧方便是什么?就是菩提心。我们刚开始修行,还是为了利益自己,为了自己的善根不断增长,然后去发菩提心。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因为发了菩提心,就可以获得很多的善根,刚开始多多少少还是有这样的作意。随着我们修持菩提心的力度不断地加大,程度不断地加深,为了自己利益而发菩提心的观念就会逐渐的转变。开始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去利益有情,我这个善法是为了利益众生,真正达到这种层次,基本上修炼自心可以说达到了圆满。我们就成功转型了,从只考虑自己利益,转变成了利益众生的作意。如果做到这一点,真正的善根就会达到无穷无尽。

这是真正能够让善根达到无穷无尽的善巧方便,我们可以反观自己有没有做到。如果做到了,那是非常值得欢喜的事情;如果还没有做到,我们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内心。因为改变内心的方法有很多,修持四无量心、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入菩萨行论》等很多经论窍诀中都讲了,如何将我们的心从自私自利的作意转变成广大无边利他的伟大作意的方法窍诀。如果我们不学不会知道,学了之后不去重视也没办法变自己的心。第一要重视这样修法,第二要去认真的学习,还要去实践。如果做到这几步,菩提心一定可以生起来。

第二个,“果报福德自然增”。前面主要是善根不尽,这是果报福德自然增上。世间的果报、福德没有一个是没有因缘的,都是来自于以前做过某种善业,有了善业今生就会显现善果。《贤愚经》《百业经》等经典中,佛陀以遍知一切的智慧眼,照见了因果不虚的道理,然后为弟子通过公案实实在在地宣讲,做这个因感受这个果。这个人做了善因感善果,那个人做了恶因感恶果,还有人做了解脱因感解脱之果。佛陀在经典当中讲得清清楚楚,每一个果报福德的形成,都是以善业而来的。如果具足了菩提心,可以让我们的果报福德自然增长,这个“自然”有一种无情的意思,不加勤做自然增上。

因为菩提心是一个清净巨大的善业,第一个是本体清净,根本不牵扯到烦恼、自私自利;第二个菩提心的善业所缘很广大,缘一切众生让众生获得殊胜的菩提果,发心也非常清净,具足之后当然善业很大。如果善业无穷,显现的果报、福德没办法穷尽。

第三个,“对治罪恶与烦恼”。菩提心是一种清净的修法,可以对治罪恶、消尽烦恼,整个菩萨道也是一个对治的过程,众生具有烦恼、罪恶而流转轮回,没办法获得殊胜的安乐。所有恶业的形成,无一不是来自于我执,菩提心就是我执的正对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

第一,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发了菩提心,开始由自利转为利他了,所有的罪业不可能在利他的状态中出现,都是存在于自利的烦恼中,只要我们发了菩提心,相续中自利的心就会无从寻觅,充满利他心不可能会有罪业。

第二,菩提心也有灭罪的功用,不仅可以阻止罪业的发生,也会令已经生起的罪业消失。因为菩提心是强大的善法,善根非常深厚,当我们生起菩提心时,相续中的罪业自然消失,所以菩提心可以对治罪业。

胜义菩提心属于空性的修法,通过修持空性也可以对治罪恶烦恼。每一个人尤其是修行者都很恐怖内心中的烦恼和相续中曾经造下的罪恶,如果我们生起菩提心,就没有理由再去惧怕罪恶烦恼。因为我们找到了罪恶和烦恼的正对治,而且是无上殊胜的对治。既然我们现在有机缘遇到了菩提心,能够修持菩提心的时候,应该欢喜地趣入菩提心的修法中。

第四个,“名符其实成佛子”。像上面的颂词所讲一样,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佛子呢?不是说名不符实的佛子,虽然有一个佛子菩萨的名称,但是没有佛子菩萨的内涵。这种原因何在呢?就是没有真正具足菩提心。如果我们生起菩提心,因为有菩提心的缘故,所以堪为名符其实的菩萨。真正成为一个佛子,迈入大乘菩萨道的行列中。

当我们看到这四个特法,真正去思维观察就会发现,里面对于我们修持菩提心、菩萨道来讲,都是实实在在的功德特法,超越一切的世间、小乘之道,的的确确有一种不共于世间小乘的殊胜特点。这种具有殊胜特点的特法,只有菩萨道中才有。了知了这些之后,我们会很欢喜地修持菩提心。有时我们很害怕修菩提心,原因就是不知道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总是从它的负面去想,菩提心是要我利益众生,抛弃爱护自己的想法,觉得很可怕。实际上如果我们不去广泛地学习菩提心的特点,不了知它的功德利益,当然会非常恐怖;如果我们真正通过学习了知经论中所讲的殊胜功德,就会打消疑虑,知道修持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的的确确非常大。我们担心的负作用,实际上是一种庸人自扰的分别念而已,真正分析观察的时候,找不到一点合理性。因此我们要相信佛菩萨的智慧,不要相信自己的分别念,原因从这方面考虑也可以了知一二。

前面的颂词曾经简略地提及三大传承,如果要轻而易举地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我们必须要具足三大传承的殊胜窍诀。在下面的颂词中,就会提到三大传承。

七个颂词,首先是总说,后面是分说。

善发此心实修法,三传窍诀甘露河,

菩提心中一味摄,见解修行咸清净。

这是简单地对三大传承做了一个归摄。“善发此心实修法”,我们要好好地发起菩提心,实修的方法有三大传承。“三传窍诀甘露河”,三大传承的窍诀犹如甘露河流一样。“菩提心中一味摄”,虽然三大窍诀有三个不同分支,但是所宣讲的都是一味的菩提心。此处“甘露河”“一味”也是一种比喻。比如在地球上有成千上万条的河流,每条河流都分属不同的地域,相当于三大传承的窍诀一样有各自的特点。陆地上的河,比如长江、黄河、尼罗河等每条河都有不同的特色,但是趋入到大海中,都会成为咸味了。

三传承的窍诀虽然各具特色,像陆地上的河流有各自的味道一样,但都是属于菩提心的自性。如同所有的河流汇入大海中一样,都是同一咸味。本体都是菩提心,修行的方法不一样,通过三大传承修持都会到达圆满菩提心的结果。不管有缘值遇哪一种传承,修持下去都可以到达目的地。

“见解修行咸清净”,三传承窍诀庄严的菩提心修法,如果在相续当中具足,我们的见解修行都会很清净,如果见解和修行清净,果也会很清净。我们对菩萨道的见解不能夹杂分别念的成分,所以见解需要清净,怎么修菩提心、菩萨道?不管是胜义世俗的见解都需要清净,把所有分别念的渣子清除以后我们就要趣入修行。

修行的方法,是三传承窍诀甘露河中非常清净的本体,也是做了清楚的宣讲。首先赞叹了属于三大传承窍诀甘露河的特点,下面分别宣讲的时候有六个颂词,每两个颂词宣讲了一种传承的特色。第一二颂宣讲的内容属于甚深见派的特点,第三四颂宣讲是深广派的特点,第五六颂宣讲了广大行派的特点。分类之后我们学习时会比较容易了知。

深见离戏真如性,般若经直宣空性,

各别自证入定境,定解离心大中观。

此义深见传承要,二佛龙猛师徒尊,

传承未被杜撰染,依此智宗断增益。

“深见离戏真如性”,因为讲的是甚深见,讲到了很甚深的见解——“离戏真如”。我们首先必须要了知什么叫戏?“戏”代表戏论,有时可以理解成分别念,没有安住实相,向外攀缘的状态,叫做戏论。归纳起来属于分别心的状态,所有的分别心没有安住于真如,都是向外攀的本体,这就是戏论的意思。

“离戏”当然是离开戏论。这属于什么?离开戏论属于超越分别心的智慧,我们如果要宣讲这种状态把它取名叫智慧,离戏的智慧真如性。“真如”是一切万法的实相,观待于显现的万法,现在我们的眼根、耳根等等能够看到或者感觉到的,都是属于世俗法。眼根看不到实相,因为真实的实相超越眼根耳根的状态,所以真如也是超越一切心识的范畴。

通过什么感知呢?通过离戏的智慧。我们什么时候获得离戏的智慧,就能真正亲证真如的本性,而真如的本性一定不是通过分别心能够想得出来的。

我们抉择见时,通过分别心去抉择,只是找一个总相,然后知道了这种空性是离开有无是非的本体。大概把这个方向找到之后,我们第二步要去亲证,不能再用分别心去增加它的戏论。实际上修持的时候,就是逐渐息灭分别心。首先息灭粗大分别心,然后息灭中等,最后息灭最细微的,这样修下去分别心越来越细,分别心消失于法界中时,真如性就现前了。因为是这种逐渐的状态,所以说深见离戏真如性。

“般若经直宣空性”,《般若经》属于佛陀二转法轮的本体,二转法轮主要是宣讲般若空性。“直宣空性”,就是直接宣讲空性,当然还有间接了。什么是直接宣讲、间接宣讲?佛陀在《般若经》中讲到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宣讲的是空性,一切万法远离戏论的内容,第二部分宣讲的是现观道次第。因此《般若经》直接宣讲空性的部分,属于甚深见派的内容;间接或者以隐藏方式宣讲的现观次第,属于深广派的内容。第一个是甚深见,第二个是深广派。此处讲般若经直宣空性,就是说直接宣讲的空性部分。

一般的众生看不出来什么是直接,什么是间接,他们读《金刚经》《心经》时,读的过程中以一般人的智慧根本没法了知,哪一部分是直接宣讲空性,哪一部分是间接宣讲现证次第。佛宣讲了《般若经》之后,当时很多大菩萨都了知了,为了让后代的修学者,能够真正了知佛在《般若经》中所宣讲的甚深含义,所以有两大菩萨出世来开显直接和间接的内容。

直接宣讲空性的内容,属于甚深见派的特点。“各别自证入定境,定解离心大中观”,就是直接宣讲空性一定是有这样的特色。属于各别自证入定的境界,别别自证就是自己亲自证悟、体会各别自证的入定境界,而且它不是像我们眼睛看到东西一样,不是观现世量的了知,而是真正契合于入定的境界,这个入定不是一般四禅八定的定,而是契合于根本慧定,就是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实相。不管我们了知不了知,一切万法的本质就是离开戏论的,菩萨趣入了根本慧的境界,叫做入根本慧定,直接所宣讲的空性,是各别自证、入定的境界,它所证取的,就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

定解离心大中观,甚深见派是让我们对于“离心大中观”的意义产生决定的定解。对凡夫来讲是产生决定的定解,因为它直接宣讲了究竟的意义是入根本慧定,远离了一切的言思,是凡夫人通过语言思维没办法了知的境界。既然没有办法了知,为什么还要说呢?为了让我们生起定解。如果不说,我们连总相也没有办法了知,所以首先通过善巧方便宣讲离心的大中观是各别自证的,属于入定的境界,远离一切分别心,离开了有无是非。

我们所看到的有不是、想的无也不是,离有离无的状态就属于离心的大中观。如果我们对此产生定解,然后去修行,可以逐渐地现证,甚深见派所宣讲的法的本体、自性,我们要看到颂词当中讲,各别自证入定境,定解离心大中观。它是入根本慧定的境界,绝对不是心的自性,而是离开心识的大中观,所以在中观的修法中,通过四步境界,逐渐修持达到证悟,这在很多中观的经论中都有所宣讲。

下面讲的是甚深见派的传承,“此义深见传承要,二佛龙猛师徒尊”,最初佛陀在《般若经》中宣讲空性的含义,有很多众生误解了佛经的含义,一看到空性,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浮现出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杯子里没有装水、房子里没有人是不是空性?不是空性。

空性要符合各别自证入定境,必须是离心的大中观,而我们认为杯子里没有水就是空性,这不是什么空性,没有离开无边。空性必须要离开一切的边,超越分别心的状态。需要观察,通过理论,首先破有边,再破无边,破完有无边之后,那种离有离无的状态大概就是空性的总相,然后还要通过修行去达到证悟空性的目的。

佛陀首先讲到了,因为很多众生不理解佛的意思,所以龙树菩萨出世,造了龙树六论,阐释《般若经》中空性的含义。很多抉择空性的理证,缘起因、金刚屑因等等能够观察一切万法空性的理论,在论典里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帮助众生断除烦恼、修持菩萨道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龙树六论对于解释《般若经》的空性有权威指导的缘故,所以后代的佛弟子尊称龙猛菩萨,也就是龙树菩萨,为第二佛。颂词中的“二佛”是第二佛的意思,第一佛是释迦牟尼佛,第二佛是龙树菩萨。

在历史上,很多教派的祖师都曾经拥有过第二佛的名称,比如第二佛莲花生大士、第二佛世亲菩萨,格鲁巴也是讲第二佛宗喀巴大师。因为这些祖师在教化弟子方面,或者对于佛教教义的开显做出过卓越贡献,所以后代的弟子尊称他们为第二佛。“二佛龙猛师徒”,龙树菩萨和他的弟子,称之为龙猛师徒。

到底谁才是颂词中所讲的龙猛师徒呢?一种说法是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圣天菩萨是龙树菩萨的亲传弟子;还有一种说法,是龙树菩萨和月称论师,龙树菩萨造了龙树六论,月称论师使用应成派的见解来解释龙树菩萨的观点,开显了究竟离戏空性的宗风,所以后代以应成派传承弟子为主的修行人,提到龙猛师徒时,第一个是龙树菩萨,第二个是造《入中论》的月称论师。

“传承未被杜撰染”,他们传下来的传承没有被杜撰的分别心所染。龙树菩萨圆满地解释了佛的意趣,这个传承没有染污过,月称菩萨解释了龙树菩萨的意趣,传下来之后,现在我们所学习到的大中观思想,也完完全全是佛陀、龙树菩萨和月称菩萨的思想,传承很清净,没有被杜撰的分别心染污过,一代一代的大德高僧抉择、传承下来,都是很清净的,所以现在传到我们手上,如果我们去学习,也可以获得清净的正见。

“依此智宗断增益”,依靠这个智慧的宗派修持,就可以断除相续中的增益分别心,有时说分别心,有时说增益,把本来没有的东西说成有,叫做增益。增益就是表示分别心的名词,没有的东西认为有。通过学习空性,可以断除相续中的增益分别心,原原本本地还原一切万法的实相。一栋房子、一个杯子、一个人,原本是怎么样的,就还原它的本性,一切万法或者人、事物也好,就是远离四边八戏的,但是众生不了知,认为这个人,或者杯子等物品是有自性、存在的,把本来没有四边八戏的物体,贴上了不同的标签。比如说我们给人、杯子贴上了有,众生是有的,杯子是存在的,人我是存在的,法我也是存在的,贴上了有和无的标签。实际上我们通过学习中观空性之后呢?就要把这些分别念贴上的标签一一揭下来,他是什么就是什么。最后我们观察究竟的时候,一切万法就是离开四边八戏,只有离四边八戏才是还原了物体本身的状态。人无我是还原了人本来无我的状态,法无我是还原了法本来无我空性的状态,只是认知它的实相而已。

佛教并不是一个什么世间的哲学宗派,佛陀所宣讲的宗义朴实简单,为什么呢?就是实事求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本来是空性的就是空性,没有一点玄奥的东西,它很朴实,没有故弄玄虚,就是众生无常;众生是痛苦,就是痛苦;众生是空性,就是空性的。

不过是简简单单地还原了一切万法本身的状态,只不过这个还原的状态过于简单,众生反而接受不了,所以我们学到最后,觉得一切万法就是这么简单,这不是分别念。不一定要我们的心去想,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不是有,就是无;不是对,就是错,这些都是众生的分别念加进去的,一切万法本来就是离有离无的,不存在一切戏论,如果我们能够现证到这一点,就契合于实相。

从我们的分别念中解脱出来,叫做解脱。因为一切万法本来不存在戏论,我们通过这些去流转,都是冤枉流转。空性的巨大加持就是这样,以很直接的方式,来宣讲一切万法的实相动态,等我们以后认真地学习了中观的教理之后,慢慢就体会到这种深义。

修定慧度之八事,不住不行三智境,

等性三昧无修修,恒常入定行地道。

此义深广之窍诀,补处弥勒及无著,

善说未被寻思污,依此宗风如实修。

这两个颂词是三大传承的第二大传承深广派。前面是甚深见派,现在是深广派,就是又深又广。第一大传承中,讲到般若经直宣空性。《般若经》对空性方面是直接宣说,《般若经》中隐含的意思,一般人不容易发现,是什么呢?现证它的修行方法是隐藏的,一般人看不出来,必须要很深的智慧才能了知《般若经》中还有现证的次第。

现证的次第是修定慧度。“慧度”通过八事来宣讲甚深的智慧度。在弥勒菩萨造的《现观庄严论》中,讲到了“八事”,即三种智慧、四种加行和一种果。基智、道智和遍智称为三智,然后是四加行,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厌世四加行,这里是一种真正实修的方法,四种加行即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和刹那加行,四种加行是现证空性、次第修行的方法,再加上第八事法身果,整个《现观庄严论》就讲到了八事。

《现观庄严论》里讲的是比较深的。我们自己学习的时候,也是没有学习很多,里边的内容只是大概了知,想要圆满了知还有待学习,上师也是准备讲《现观庄严论》的颂词。那时我们可以再慢慢去了解里边甚深的含义。

“八事”就是“不住不行三智境”。三种智慧的境就是基智、道智和遍智。三种智慧的境通过不住行和不行行如实来进行了知。

什么是不住、不行呢?“不住”是不住而行;“不行”是不行的行,就是行持的方法。简单来讲就是不住行、不行行,这是一种术语,很难了知。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通过注解了知,相对来讲比较通达。

不住行讲到不住于外所缘,因为我们所有的分别可以分为能取、所取。能取是我们的心,所取就是心所缘的对境。不住行实际上就是讲外境、外所取没什么可住,本来就是空性的缘故,所以不住。了知外境不住叫做不住行。

什么叫不行行呢?不行行就是能取的分别心,也是无自性的。能取的分别心也是空性,安住能取分别的空性叫不行行。因此不住不行三智境,所安住的就是三种智慧的对境,一种远离能取所取的本体。

“等性三昧无修修”,它所行持的是能取所取无二的等性三昧定。什么“等性”呢?能取和所取是平等的,等性三昧无修修。“无修修”实际上修持空性的时候,没有一个能修所修,如果真正有一个能修所修就不是真正的空性修法。因为已经落入二取状态了,真正的空性是无修的,但是无修当中也要去修,所以叫无修修。实际上空性的法是没什么可修的,虽然没什么修的,但是在现相当中还是要去观察、修持,最后达到无修而修的殊胜境界。

“恒常入定行地道”,恒常地趣入根本慧定中来行持广大的地道。里面不住不行三智境、等性三昧无修修,都是属于深广派中甚深的部分,然后“行地道”,在世俗当中“恒常入定”,恒时行持十地五道的修法,这是广大的。既具有甚深的特点,又具有广大的特点,因此称之为深广派。

下面就介绍深广派的传承,“此义深广之窍诀”,这些是属于深广,就是讲深广派的窍诀。深广派的窍诀是由谁传下来的?“补处弥勒及无著”,佛宣讲的《般若经》中讲到的隐蔽道次第是谁开显的呢?弥勒菩萨开显的。弥勒菩萨显现上是释迦牟尼佛的补处——贤劫第五佛。他以十地菩萨的殊胜智慧,在《般若经》中看到了现观的道次,凭借补处智慧造了《现观庄严论》,在《现观庄严论》中讲到了慧度的八事这种殊胜的修法。

弥勒菩萨和龙树菩萨都有一个特点,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的注释直接就可以从佛经当中,看到它的甚深意义,无须依靠其他的注释写下论著来利益有情。龙树菩萨写《中论》没有参考任何论典和注释,弥勒菩萨造《现观庄严论》也不需要其他的注释,都是在佛经中发现了甚深和广大的修行方法,写下了这样的观点。在很多赞叹文中对于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都是相当的赞叹。

弥勒菩萨造了《现观庄严论》等弥勒五论之后,无著菩萨承接了弥勒菩萨的观点,然后造了很多注释来开显这种观点。深广派是补处弥勒及无著创造弘扬传承下来的。“善说未被寻思污”,他们的善说也没有被寻思分别念所染污,也是通过清净的智慧抉择下来的论典、窍诀,然后一代一代传到现在,我们学习的时候,从上师那里也是学习到未被寻思染污过的殊胜论典。

“依此宗风如实修”,如果依靠这种宗风如是的修持,可以生起菩提心,如实地生起菩萨地道的甚深证悟和体验。

第三大传承是什么?也是两个颂词:

广大行派普贤行,佛子胜举无边际,

归摄一戒舍身财,三时善根及护增。

此义广行派窍诀,佛子无等寂天尊,

学集入行善妙论,勤闻思诵实地行。

这是讲到第三派广大行派。“广大行派”所宣讲的是普贤菩萨广大行持的方法,普贤菩萨是大行,因为可以真正代表一切佛子行的修行方式,所以说“普贤行”。

“佛子胜举无边际”,讲到很多菩萨殊胜的胜举、无边无际的广大修法。如果把所有要诀归摄在一起,就是“归摄一戒舍身财,三时善根及护增”。“归摄一戒”,就是归摄到一个戒律、一种行持的学处中,是什么呢?“舍身财”,舍弃身财,舍弃自己的身体、财富、三时的善根。舍弃身体是因为众生太过于执著身体的缘故,所以没办法行持菩萨道;因为贪著财富的缘故,丧失了很多修道的机会;因为贪著三时善根的缘故,不愿意把三时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成佛,这些都会成为菩萨修行过程中巨大的绊脚石。

如果能够把这些身体、财富、三世善根,都能为了修持菩萨道而舍弃,这时自身才可以趣入菩萨行中。“及护增”,一戒当中,第一是舍身财三时善根。第二个是“护增”,护持三门、三时善根,然后通过一切的方法守护和增长善根,没有生起让它生起,已生起就守护它,还要在守护的基础上让它增上,就是把所有的佛子行归纳成一个学处,应该这样理解。

下面是这个传承和代表的论典,“此义广行派窍诀,佛子无等寂天尊”。广大行派的窍诀和传承最初的来源是佛经,后来文殊菩萨把这种窍诀传给寂天菩萨。寂天菩萨在学法的过程中,也有他依止的上师。传记当中讲了,他在那烂陀寺学习的时候,一方面他有依止的上师,一方面外表显现上根本不闻思修,但是他秘密地勤修禅定,并且在文殊菩萨面前听闻正法。这一派的殊胜修法都是寂天菩萨传下来的。

“学集入行善妙论”,这两部论是属于寂天菩萨的代表作。寂天菩萨流传世间的著作不是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三部论典,有颂词当中的“学集入行”,即《学集论》《入行论》,还有《经集论》。此处讲到的“学集入行”,两部论典也包括了《经集论》,对于学集入行的善妙论典,“勤闻思诵实地行”,“勤闻”就是多听闻。

“学集”,“学”是学处,什么学处?菩萨的学处。“集”是把所有菩萨的学处集合在一起,光是听到名字就会知道论典有多殊胜。将所有的菩萨学处集中在一起的论典就是《学集论》。

对于《学集论》《入行论》这些善妙的论典应该多听闻,《入行论》大家都听过了,知道它是非常殊胜的宣讲菩萨修行的论典,对这样的论典要多听,听了之后要思维里面甚深的含义,为了加深自己的印象和理解要多读诵,然后实际行持。这就是第三个广大行派。

如果我们如实去行持广大行派的意义,内心当中菩提心功德就会如实地生起。

下面介绍的是菩萨戒的内容。

所护主要根本罪,随前传承十八条,

中者为四皆综合,加舍愿心后廿二。

此处讲到菩萨的学处。“所护主要根本罪”,所护持的主要有根本罪和恶作罪。主要的根本罪是什么呢?分了上等、中等和下等三等。上等修行人护持的是十八条戒律,“随前传承十八条”;中等修行人护持四条,“中者为四”;下等修行人就是“皆综合”“加舍愿心”,舍愿菩提心就是下等者护持,这些综合起来共有二十二条。

首先上等者是随前传承十八条,如果我们跟随“前传承”就是前译派自宗的观点,有十八条根本罪。在《学集论》中有所描述,然后在《虚空藏经》也有十八条根本罪,为了便于我们受持和记忆,分为三类:第一类,国王容易犯的五条;第二类,大臣容易犯的五条;第三类,一般人容易犯的八条,加起来十八条戒律。实际上只有十四条,以前在学《入行论》第二品时也有讲过。

首先是国王容易犯的五条戒,并不是说其他人做了不会犯戒,而是说国王、大臣、平凡人容易犯的,其他人也会犯。国王容易犯的五条戒,其他人也有可能犯,或者平凡人犯的八条戒,国王也可能会犯,只不过这里通过不同的具体情况指出容易犯的内容。今天我们没有时间去广大的宣讲,只是把这些名称大概地给大家列出来。

国王容易犯的五条,第一条是盗三宝物,盗不单单是偷,还有抢夺的意思。因为国王有权利,可以抢夺,一般的人可能是盗取三宝物;第二条是舍弃正法,或者诋毁殊胜正法;第三条是对于破戒比丘打骂,关进牢房,或者判死刑。破戒的比丘也不能打骂、诽谤、杀害。国王有权利,只要他一声令下:把这个比丘抓起来判刑,或者杀头。此处是专门讲破戒比丘,有些人说这个比丘破了戒律,没有出家人的资格,可以惩罚他了,这是不行的,要破菩萨戒。对待破戒比丘尚且如此,没有破戒的比丘更不用讲了。

第四条犯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以前我们讲《亲友书》时也学习过,在当今的时代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两条绝对不会犯,想犯也犯不了,然后杀阿罗汉有可能犯,因为阿罗汉在世间也不是很多,所以也不太容易犯。杀父、杀母就要注意了,这是有可能,经常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了杀父亲、母亲的报道。世间人觉得这是大逆不道的,在佛法中是罪不可赦的五无间罪,非常严重的罪业。第五条是生邪见,比如认为没有因果,没有前后世,如果生起了这样的见,也会破菩萨戒。

然后是大臣容易犯的五条,大臣容易犯的前四条和国王一样,只不过把第五条生邪见改成破坏城市,把城市、村庄破坏了。因此在十条戒律中,四条是重合的,前面五条再加一条就是六条,国王和大臣的前四条是一样的,但是分别说是国王容易犯的五条戒,大臣容易犯的五条戒,加起来十条戒,再加平凡人犯的八条戒是十八条。实际上四条重合的缘故,戒条本身只有十四条。

这个容易犯很重要,并不是我们不是国王,也不是大臣,所以前面的几条不用考虑。

最后看平凡人容易犯的八条戒是什么?第一条是直接对没有修加行,或者没有修菩提心的众生宣讲空性,并不是完全不能宣讲,主要是对没有修心,达到某个高度的人宣讲空性,他生起恐怖就退失了,为了保护自他制定了这条戒律。在讲空性之前要观察一下,对方是不是能够接受空性,如果能够接受才对他讲,不能接受就不讲。

第二条是让众生退失菩提。本来别人发了菩提心,你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他,不要发菩提心了,让别人退失菩提心,也是菩萨犯根本罪。

是本来一个众生在学习菩萨道,受持别解脱戒,你跟他说别解脱戒不用守了,发菩提心入大乘就可以了。不管是居士戒,还是出家戒,让他舍弃别解脱戒,直接修大乘,就会犯根本戒。

是诽谤小乘的修法不能断烦恼,不单单自己诽谤,而且到处宣讲,让别人生起邪见。如果说修小乘的法没有用,不能获得解脱,这样讲就要犯戒律。虽然小乘的修法不能直接成佛,但是也有解脱道,小乘修人我空性可以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成佛之道。如果我们说小乘的修法没有解脱,就会犯这个戒律。

是为了名闻利养自赞毁他,也是很重的罪业;第六条是自己没有神通神变,却说自己有神通神变,相当于上人法妄语;第七条是比如自己和某位菩萨不和,到国王或者其他人面前告状、挑拨离间,让国王惩罚他、罚款,或者让他拿寺庙的东西去行贿。犯这条戒和第一条国王夺三宝财不同,前面是就国王去惩罚其他菩萨而言,这是自己挑拨国王去惩罚他人,挑拨者自己会犯菩萨戒。第八条是把修定者的粮食送给闻思者,让修定者缺粮的缘故停止禅修,加起来是十八条戒。今天简单的介绍了一下。

然后讲中等者四条戒,有些地方和十八条戒中有些相同的地方。四条戒第一条是自赞毁他,什么自赞毁他?如果是为了利益他人,没有自私自利的作意自赞毁他就不会犯戒了,此处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利养而自赞毁他。

第二条是悭吝心不布施财物、正法。如果有悭吝心,别人来求取财物,自己舍不得布施,觉得布施给你了,自己没有用的,或者别人来求法自己有悭吝心,如果我给他讲了,他知道了超过我怎么办,悭吝心不传法,也会犯根本戒。第三条是嗔恨心去打骂他众,别人来忏悔也不接受。比如两个菩萨吵架了,一个菩萨意识到不对去忏悔,另外一个菩萨还没有消减心结,处于嗔恨心的状态,你忏悔我也不接受,不接受的人就会犯根本戒。第四条是把正法说成非法,非法说成正法,自己去受持、宣讲。

下等者一条戒是什么呢?舍愿心。如果舍去了愿菩提心,说从今以后我不再利益众生了,或者从今以后我不再利益张三,其他的众生我都利益,但是张三太可恶了,这也算舍愿菩提心。

下根者皆综合,加舍愿心后廿二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细心地看一下,上根者十八条,中根者四条,已经二十二了,再加舍愿心应该是二十三条。为什么数字上还是后廿二呢?二十二条皆综合,就是把愿心这一条综合在中根、上根中,不管上根、中根都可以加上舍愿心这一条,所以实际上是二十二条。有些地方把愿心加在中根者中,也是二十二,所以加舍愿心二十二。

上根、中根、下根通过自己的能力,可以去随力守护自己的菩萨戒。当然守护的越多,修行的违缘越少,功德利益越大,如果守护得少,或者不守护。不守护觉得没有什么负担,或守护得少不容易犯戒,实际上获得的利益也少。作为一个菩萨来讲,需要不断地增上毅力来提升自己的心力。如果老是不敢进取,满足于轻松的状态,实际上相续中的菩提心、功德都很难生起来。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菩萨戒的简单介绍,还有讲到三传承、菩提心的功德,对于修学菩萨道的菩萨来讲,也是很殊胜的内容。

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