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诀金钥》第4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窍诀金钥》。

作为大乘的修行者,必须要通晓大乘之道。大乘之道一是缘众生的大悲,二是缘法性的智慧,整个大乘之道以大悲和智慧作为道体。无论如何我们要对大乘道的本体产生决定的信心,然后通过精进反复的实践串修,相续中一定会生起大乘的大悲和智慧。这样才会真实地做到自利利他的殊胜事业。

广大行派传承中有护持和增长,今天开始讲增长方面。

增即主要行六度,易懂切要窍诀法,

如入行论印藏无,未依此修岂成佛?

增长的是什么呢?我们相续中增长菩提心或者三学的功德。没有成就菩萨果、佛果之前,我们相续中的功德、证悟,都必须要再再增上。增长方面有很多修法、窍诀,此处讲“增即主要行六度”。

增长主要是行持六度,如果行持六度能够让相续中的菩提心增上,让我们菩提道的功德资粮再再增上,大家都比较熟悉六度。小乘也宣讲布施的修法等六度,大乘也讲六度。一般来讲按照大乘的观点、小乘的修法,是以间接,或者简略的方式行持布施等,广大的行持六度万行主要是大乘。因为大乘首先所缘的众生无量无边,然后为了真正地让布施等功德达到佛果彼岸,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大乘的修行有真实的六度。小乘的修行因为缺少广大利他的心,不缘佛果等元素的缘故,不能在真实意义上称之为究竟的六度。

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即要行持的六度。在大乘的经论中都提到了六度,从不同的侧面来介绍六度的修法。在《辨中边论》《大乘经庄严论》《入行论》等论典中,都提到了六度的本体、修行方式。一般来讲按照《入中论》的观点,因为在家的修行者事情比较多,或者自己有很多应酬,修行的时间不充足,所以佛陀考虑到这种情况,主要为在家的修行者宣讲了布施度、持戒度和安忍度。这三个比较符合在家人修行,而并不是说出家人不能修,或者在家人不能修后面的三度,而是针对不同的情况做的主要修持。《入中论》中也是为在家的修行者主要宣讲布施、持戒、安忍。布施比较容易行持,守持五戒、行持安忍,因为在家人经常面对社会上的很多人,所以相对而言安忍的机会比较多。

对于出家的修行者,主要宣讲精进、禅定和智慧。这方面是一种说法。因为出家者必定没有家庭和其他琐事的压力,相对来讲时间比较空闲,所以他有很多时间来对于大乘佛法生起精进、修持禅定,或者在上师的座下长期依止,闻思修行佛法而生起智慧,出家者主要是行持后三度。

还有一种分法,布施、持戒、安忍三度主要增长福德资粮,然后禅定和智慧主要增长智慧资粮,精进是两种资粮的助伴,不管是积累福德,还是积累智慧都必须要精进,缺少精进都会一事无成。

行持六度在很多地方都是有侧重性宣讲,前面也提到过,此处我们要增长菩提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行持六度。因为布施、持戒都是要缘众生,比如将我们的身体、财富、三时的善根布施给众生,或者行持一般的布施、大的布施,以及施舍自己的身体。通过这种方式来修炼自己的菩提心,让自己利益有情的心再再增上。

因为布施很明显地有利他的成分,将自己的东西或者善根布施给他人,利他方面表现的比较清楚,持戒、安忍等都是以利他为主要修行方向,所以我们如果行持布施、持戒等修法,相续当中的菩提心、菩萨戒,或者行持大乘菩提道的资粮会再再增上。所有的大乘修法都会归摄在六度中,在讲菩萨戒的时候,也是从三方面讲的。第一是禁止恶行戒,第二是摄善法戒,第三是饶益有情戒。在讲摄善法戒时就是讲六度,六度能够摄受一切大乘善根。

如果有了善根,相续中的菩提心会再再增上,而且六度缘众生和佛果的缘故,本体也是菩提心。我们要增长相续中的菩提心,增上菩提道的功德,最主要就是行持六度。

“易懂切要窍诀法”,在千经万论中讲了很多六度的修行方式,有些非常地广,有些非常地略,但是易懂切要的窍诀法,很有必要让末法时代的修行者去掌握实践。那有没有既好懂,又切中要害的窍诀性的讲法呢?如果有这种特点的论典,我们一定会去寻找,要去学习。

此处华智仁波切给我们介绍说,“如入行论印藏无”。具有易懂切要宣讲六度的窍诀之法,华智仁波切说,就是《入行论》。《入行论》在印度、汉地、藏地都是非常著名讲解菩萨行的修心论典。因为《入行论》行字就是讲菩萨行,所以全称是《入菩萨行论》。真正要趣入菩萨行,六度是最关键的,《入行论》主要宣讲了菩提心,而且宣讲六度的窍诀的确无与伦比,学习过的道友都非常清楚。

《入行论》中没有单独讲布施,因为在每一品中都讲到了布施的精神和修法,然后第四五品中宣持了增长持戒的窍诀,第六品是安忍品、第七品是精进品、第八品是静虑品、第九品是智慧品,把六度讲得非常清楚。虽然文字并不复杂,但是宣讲的意义非常深奥,如果能够掌握《入行论》中宣讲的修法,就可以掌握大乘道中六度的修行窍诀关要,所以华智仁波切此处高度赞叹《入菩萨行论》。

如入行论印藏无,像《入行论》这样的论典,在整个印度西藏都是找不到的。因为华智仁波切是从西藏成就者的侧面来造论,所以接触到的主要是印度西藏的论典,没有提及汉地的论典。实际上不管印度、西藏,还是汉地,在整个世界都很难找到和《入行论》一样具有加持力的窍诀性论典。

“未依此修岂成佛”,如果没有依靠《入行论》中所提到的六度修持,“岂成佛”难道能够成就佛果吗?第四句颂词可以从两方面讲,一方面直接承接第三句,因为第三句对于《入行论》非常推崇,所以我们直接理解,可以说没有依止《入行论》窍诀性的修持,难以成就佛果。还有一方面,讲到了《入行论》中提到了六度,其他的经论也提到了六度,所以“未依此修”的“此”字可以理解成六度的意思。

如果没有依靠六度修持怎么能够成佛呢?“度”就是到彼岸,如果我们的布施、持戒、安忍、智慧等都不到彼岸,就没办法成就佛果。很多地方把轮回比喻成此岸,把成佛解脱比喻成彼岸,六度是到彼岸。我们没有依止六种修法修行怎么能到彼岸?又怎么会成佛呢?此处也是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成佛,必须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增上最殊胜的方式,就是六度波罗蜜多。

宣讲六度最殊胜的窍诀论典就是《入行论》,我们在座的很多道友,有些已经学习过《入行论》,甚至学习过了好几次,有些是刚刚学,有些还没有学。不管怎么样现在有机缘遇到《入行论》这种殊胜论典,因为在《入行论》中,为我们揭示了很多修菩萨道必须学习的内容和修行的窍诀,所以有机缘遇到应该像值遇如意宝一样对待《入行论》。虽然文字很简单,但里面所诠释的道理非常甚深,的确是一部可以让真心修学菩提道的行者欣喜若狂的殊胜论典。如果反复去学习、思维、实践,就会知道如果想要真正成就佛果,《入行论》这种窍诀论典的的确确是非常重要。

以上对于三传承主要的特点做了介绍。

我们前面讲了所护主要根本罪,然后是增即主要行六度,针对三时善根及护增的护和增做了一个补充说明。

下面开始进入另一个大的内容,讲到了无垢光尊者所著的论典《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殊胜之处。

无垢光尊者是殊胜的成就者,按照藏地的说法,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以及宁玛派的全知无垢光尊者,三位大成就者是公认的文殊师利菩萨化现。三位尊者各有特色,萨迦班智达具有班智达的称号,不管是辩论,还是讲解论典都非常地善巧。最著名的是因明方面有很多殊胜窍诀,也讲了很多其他修行的关要。萨迦班智达的智慧非常广大深邃,也留下了很多殊胜窍诀的论典,让后来学习菩萨道的人遣除怀疑、增长智慧。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大家非常熟悉,一方面戒律非常清净,提倡修学者必须严格的守持戒律,一方面他对于中观、道次第的开显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现在还有很多修行者遵循他所阐释的解脱之道修行逐渐获得解脱,所以宗喀巴大师对众生的恩德也是无人可及。

还有此处提到的全知无垢光尊者,他在年轻时广闻博学,依止了上百位善知识,对于当时西藏存在的一切教法,全部听闻过,而且通过思维,完全遣除了怀疑。在修证方面,主要依靠显密修法,尤其是依止大圆满修法,现证了圆满的法性,属于一生成佛的典范。

无垢光尊者在根本上师格玛燃匝尊者面前,听闻了大圆满教法之后,上师让他实修,尊者在西藏桑耶青浦神山中修持,传记记载他在六个月中修持大圆满证悟了殊胜的法性。在修性过程中,示现了很多苦行,显现上尊者非常贫穷,没有棉衣和铺盖,在山洞里只有一个牛毛口袋,晚上钻进口袋里,拿口袋当被子;白天披在身上当衣服。一心精进,没有粮食,只有少量的水银丸子作为道粮。通过精进的修持现证了法性,成就了殊胜的佛果之后。为了激励后学者真修实证的缘故,即便是示现了成就,还是在一辈子当中闭关修持,做很多的法行,然后也对很多人传讲殊胜的大圆满心要。

为了后代修行人能够遵循正确的道修行,也是留下了很多殊胜的论著,开显的大圆满窍诀尤其殊胜。大家都比较熟悉,比如大圆满的《七宝藏》《四心滴》《三大休息》等,在整个藏区都是非常著名的论典。很多人学习这样的论典解除了疑惑,然后修行现见了法性、成就佛果。因此他对于后代修行人的恩德也是非常大。

显现上华智仁波切也是拜读了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法界宝藏论》等《七宝藏》的论典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加持,所以在很多论典中都是极为推崇全知无垢光尊者,对于他的论著非常地赞叹。

此处是对于无垢光尊者论典中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进行了赞叹。

三传窍诀甘露河,汇于善说无恼海,

未杂心过混浊毒,全知论典大车疏,

前面介绍了修持菩提心的三传承窍诀,此处又说,三大传承犹如“甘露河”一样的殊胜窍诀,“汇于善说无恼海”。最后都汇入到了无垢光尊者的相续——善说无恼大海中。就像陆地上的很多河流虽然有很多分支,但最后全部汇于无热恼大海中,三大传承的甘露大河最后也完全汇于无垢光尊者善说的无热恼大海中,即论典本身已经圆满具足了上述三大传承的窍诀。

“未杂心过混浊毒”,这是讲造论者的功德。在世间上造论,并不是一个学者随随便便想到了这些观点,然后把它写下来让很多读者来看。实际上真实对众生有所帮助、能够救助众生的论典,对造论者的要求很高。一般来讲,上等者必须要登初地,所造的论典才会对众生真实有益;中等者虽然没有登地,但得到过本尊的开许或摄受,所造的论典因为有本尊摄受力量的缘故,所以会对众生有利;下等者也必须要通达五明,所造的论典才能契合经论的本意,对于造论者也是有着很高的要求。

无垢光尊者造论“未杂心过”,“心过”是什么呢?就是心中的分别念,没有夹杂分别念引起的过失,也没有混淆不堪的毒素。无垢光尊者因为已经现证了究竟圆满的实相,所以内心当中根本没有粗、中、细的种种分别念。粗大分别念,像耽著于轮回;中等分别念,像耽著于自私自利;细微分别念,像耽著于诸法的显现,这些都没有。

既没有夹杂分别心的过失,混淆了其他分别念的毒也根本没有,完全没有烦恼,是一个非常清净的本体,这种从相续中流露出来的殊胜论典,是完全值得后学者依赖的修学指南。

“全知论典大车疏”,“全知”是对于无垢光尊者的尊称。佛陀也是全知,因为全知一切的缘故。无垢光尊者是实修大圆满成就佛果的一位尊者,所以也是全知一切,很多后学弟子尊称无垢光尊者为全知无垢光尊者。

全知论典大车疏,全名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这部论典藏文方面流传得非常广,大恩上师也是翻译了这部论典,现在在上师的译作集中也有《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上师在佛学院也讲过前八品显宗部分,有很多殊胜的修行窍诀。

《大圆满心性休息》有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颂词,就像我们现在所学的《窍诀金钥》一样,既可以单独提出来,也可以放在注释中;第二部分是对颂词的解释,叫做大车疏。无垢光尊者有三大休息,一个是心性休息,一个是禅定休息,一个是虚幻休息,每个休息都有颂词和注释。心性休息的注释叫大车疏;禅定休息的注释叫清净车;虚幻休息的注释叫妙车。

三大休息宣讲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禅定休息》主要是通过修持明空无二、乐明无念来现证实相,里面有很多修行的窍诀;《虚幻休息》主要是以幻化八喻来宣讲一切万法的实相,通过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方式来介绍一切万法的究竟本体实相;《心性休息》主要是以道次第的方式来开显一切万法的实相。虽然三大休息各有所重,但是因为心性休息讲到了圆满的道次第,所以受到后代修行者的推崇。

《心性休息》还有一部分是“三处三善引导文”的实修法,很多道友都在学修。因为既有颂词,又有注释,还有实修法,所以是很圆满的一个引导。首先在共同部分,宣讲一些我们熟悉的,像暇满难得等教证、理证,还有修行的引导。有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业因果,讲到了依止善知识、大乘的皈依、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菩提心。前八品宣讲了显宗的共同部分,中间是共同的密宗,后面是不共的大圆满窍诀,因此大车疏的道次第不单单是显宗的道次第。

我们很熟悉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依靠噶当派的道次第所造的,主要宣讲了显宗的修行者,从最初的道前基础,如何通过修持空性、六度的方式趣入菩萨道,主要偏重于显宗的道次第。宗喀巴大师还有另一部《密宗道次第广论》,两部论典是分开的。而无垢光尊者的大车疏是在一部论典当中,圆满了显宗道次第和密宗道次第,是一部非常殊胜的论典。如果是真正通达修持这部论典,完全可以让一个修行者从凡夫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这部论典有这种殊胜的特色。

搅拌多闻甘露海,撷取善说精醍醐,

不以三信舌品尝,全知妙手岂能领?

前两句也是对无垢光尊者的论典和造论方面做了赞叹,第三句是鼓励后学者应该对这部论典产生殊胜的信心,第四句讲如果没有信心,即便遇到了尊者本人,他也没办法帮助你趣向解脱。

“搅拌多闻甘露海,撷取善说精醍醐”,此处使用了诗学修辞手法。“搅拌”,比如我们搅拌牛奶之后,可以得到酥油等醍醐。在印度的诗学中讲,搅拌大海就会显现陆地、山峰、日月等等,有这种诗学的修饰。此处就是搅拌甘露大海,得到精妙醍醐。

首先了知比喻,然后我们看“多闻”是什么意思呢?一方面讲了无垢光尊者在生生世世当中,都是广闻博学了佛陀的殊胜教法。尤其是在这一世当中,前面讲过他依止了很多位善知识,无偏地听闻了大小乘,或是密宗新旧派一切殊胜的佛法,他是一位班智达。

“搅拌多闻甘露海”,相续当中具足多闻,得到了教法,然后他通过证悟的法性之棒,搅拌相续中的多闻甘露,提取了精华。就像以棍子搅拌牛奶得到酥油一样,无垢光尊者也是通过证悟的法性之棒搅拌相续中多闻的教法,从多闻的教法中提炼出了最殊胜的“善说精醍醐”。这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无垢光尊者所有的论典,主要是此处讲到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无垢光尊者所有的论典,都是在证悟了一切万法实相之后,通过搅拌得到的善妙醍醐,从他证悟的相续中显现出来的。其中尤为殊胜的就是《心性休息大车疏》,因为圆满地宣讲了道次第,下面还要讲,每个所宣讲的内容,都是具有殊胜特点,具有极强加持力的精要窍诀,所以大车疏是通过搅拌得到的善妙精华醍醐。

这两句是对于无垢光尊者的造论方式和智慧、功德等做了赞叹,主要是对他的功德如实宣讲的赞叹。如果赞叹的内容和实际的证悟、功德不符,就不叫赞叹,真正的赞叹是对于真实的功德如实宣讲。前面是对他本来具足的功德如实地进行宣讲而赞叹的。

下面第三句,是鼓励后学者以三种信心来接触这部殊胜论典,直接意思是应该以三信之舌来品尝。“三信”,我们学过《大圆满前行》的道友都知道,在不共加行讲到皈依时,实际上皈依是以信心作为基础的,信心分三个等次,就是有三种信心。

第一种信心叫做清净信;第二种信心叫做欲乐信;第三种信心叫做不退转信。

第一种是清净信。什么叫清净信呢?华智仁波切在论典中打了一个比喻,比如现在有些人旅游,到了汉地或者西藏的寺庙,进去之后,被建筑、佛像,或者僧众清净的威仪所打动,自然而然产生了信心,叫做清净信。

第二种叫欲乐信。什么叫欲乐信呢?听到或看到经论中所讲的功德,生起了想要修持的欲乐;看到宣讲过失的时候,生起了想要断除的欲乐,这种信心叫做欲乐信。

第三种叫不退转信,有些地方也叫胜解信。胜解信是什么呢?因为胜解信必须要观待前两种,前两种信心不太稳固。清净信没有什么根据,进到寺庙之后看到佛像自然而然流下眼泪,产生很清净的感觉,这种信心没有什么根据,所以叫做清净信。虽然这是产生信心的一种方法,但是真正来讲还不能叫不退转,也不能叫胜解。

欲乐也是没有真正的了知为什么,就是看到功德之后,比如听到法师讲布施、持戒的功德很大,他就愿意做。既然这么大的功德,我要做,或者听说菩提心功德很大,觉得菩提心这么大的功德,我要去修。欲乐信也就是没有真实了知内涵而产生的信心。

前两种信心一般来讲是比较肤浅的,但也不排除有些人产生清净信之后永远也不退转,但是普遍来讲,就大多数人而言,前两种信心不太稳固,观待前两种信心,第三种比较稳固,是胜解信。

胜解信是什么呢?是完全了知了根据、佛的功德、修行的必要性和菩提心的本体之后,产生的信心就是胜解。这样一种信心是对它的本体完全的了知,有了胜解之后产生的信心叫做胜解信。

有些地方讲四种,有些地方讲三种。实际上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讲四种的时候,第三种叫做胜解信,第四种叫做不退转信。有些叫胜解信,或者有些第三种是胜解信或者不退转信。麦彭仁波切说,实际上第三四种是从两个侧面来讲的,都是一个。胜解主要是从正面讲,他对所信对象的功德完全地了知,产生了胜解的信心。反方面讲,从没有违缘的方面来讲叫不退转。如果有了胜解信,必然不退转了。如果你不退转了,必然是因为有了胜解信,所以胜解信和不退转信是从两个侧面来宣讲第三种信心。

此处说,我们既要有清净信,又要有欲乐信,尤其是要有胜解信,这样来接触殊胜的论典。我们也接触过有些道友,最初听到无垢光尊者的名字,或者听到三大休息的名字,就会非常感动,能够产生信心,这是清净信。没什么根据,没什么理由,可能前世有因缘,听到尊者或者论典的名称,自然会有想要流泪的感觉,产生了信心,这是清净信,有了清净信能够作为趣入论典能诠所诠的基础。有些人是听到经论的内容,产生了我要修学的想法,这是欲乐信。尤其是真正认认真真地把这部论典学完,产生了殊胜的胜解、不退转信,就具足了最清净坚固的信心。

此处说应该以三种信心的舌头来品尝精华醍醐。只有当自己品尝了之后,才知道味道有多美,这时醍醐才能滋益你的身体。

论典也是一样的,不管它的本体怎么好,如果我们不去品尝,没有亲自去修学,这部论典没办法给我们提供真正殊胜的加持利益,所以鼓励我们以三种信心的舌头来品尝它。颂词中说“不以三信舌品尝”,就是说应该以三信的舌头来品尝。

如果没有以三信的舌头来品尝,“全知妙手岂能领”。既便是身处无垢光尊者的时代,或者无垢光尊者降临在你的面前,如果我们没有以三种信心的舌头来品尝尊者所造论典的妙法,单单是靠无垢光尊者肉身的妙手,又怎么能够引领我们呢?如果遇到了无垢光尊者本人,我们牵着他的手,请无垢光尊者把我们带到殊胜的解脱地,也是做不到的,即便见到无垢光尊者本人,也只是得到加持,摸一下顶,可能会种下以后解脱的善根,但是无法直接获得解脱道。

佛陀时代虽然也有很多人亲见佛陀,但是佛陀也没办法以妙手直接把他们牵引到解脱地去,因此我们遇到这部论典,应该以三信去修学,否则只是表面上依止或者看到殊胜的佛陀、上师,也没办法真实地对我们产生利益。

实际上这个教言,对于现在有些修行人仍然是有一种启示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某些人,不是所有的人,某些人热衷于去见很多的上师、活佛,觉得是见了面,摸了顶之后,好像自己就很安全,觉得自己找到了解脱之路。此处讲得很清楚,佛陀在经典中也是这样讲的,佛陀说:“我只能给你宣讲解脱道,至于能不能解脱要看你自己。”修学者如果不注意,也会入于迷途中。

虽然见很多善知识可以播下一些善妙的缘起种子,但是直接而言,单单凭见几位善知识,实际上并没有办法帮助我们直接获得解脱。此处华智仁波切说,即便是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妙手也没有办法引领我们趣向解脱。很多成就者的证悟高于无垢光尊者这是不可能的,无垢光尊者的修证真正达到圆满宣究竟了,如果无垢光尊者的妙手都没办法引领,一般的人也没办法。

如果只是表面上接触一些高僧大德,虽然有利益,但是利益不是很大,真正有利益的就是这些法要。我们见了上师、高僧大德也主要是在面前求法,然后上师告诉我们如何修持之后,剩下的事情是我们自己要做的,对于所听受的法要我们要去理解、生起信心,并且实践,除了这个之外,很难得到其他方面的帮助。虽然有时我们说通过上师的加持可以证悟,但是这个加持也是通过几方面产生不退转的信心才能得到加持。我们异想天开,认为解脱不是自己应该去做的,好像应该是掌握在上师善知识的手上,我们不需要精进努力,只要见了佛陀、上师善知识之后,解脱就没有问题了。

佛陀、无垢光尊者都没有这样承诺过,根本上师也没有这样承诺过,见到了上师之后,主要是在他面前听闻佛法,或者得到修行解脱的窍诀而已,剩下的事情还是必须自己去做。因此我们遇到佛法之后,主要是对佛陀的法要产生信心。

佛法中有一个四依四不依,其中有一条依法不依人,主要是法,上师的智慧和肉身二者比较起来,相续当中的法要最重要。虽然肉身方面可以做一些帮助,但是直接的帮助做不到。很多的殊胜上师善知识也是讲:“实际上我的肉身给你们摸顶加持,起不到很大作用,主要是我讲的法你们要认真地去修。”

海外著名的宗萨钦哲仁波切也这样讲,他讲完法后,经常开玩笑。他说:“现在我讲完法了,看到下面听众好像又在掏红包和哈达,都在准备排队上来摸顶。”他说:“我肉身的手放在你们的头上摸一摸也起不了作用,最主要是自己要修法。”他老人家也经常这样说。并不是他们的手真的和凡夫人一样,完全没有利益加持。成就者的身体和手如果给我们摸顶肯定有很大的利益,但是主要是给修行者一个正确的引导,很多修行者不明白修行的要领,觉得排队摸顶等形式很重要,实际上真正重要的是他们讲的法要,怎么样通过讲的法要融会贯通之后在相续当中去实践。

因为这些大德害怕修行者误入岐途,认为佛法就是形式上的东西,所以他们也是刻意地去遮止一些事情。颂词中也是提到,对于无垢光尊者的法要应该通过三信去生信,否则即便是无垢光尊者亲自来到面前,天天给你摸顶也是没办法解脱的。

此论显密之总释,传承难思窍诀足,

如来诸宗无谬具,如此善说前未有,

颂词仍然在赞叹这部论典,“此论”就是讲《大车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是显密之总释,它的特点是前八品为显宗,后五品是密宗的窍诀,这部论典是属于一切显宗和密宗的总释,所有窍诀的汇总。

“传承难思窍诀足”,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引导法《三处三善引导文》前,对他的传承也是一一列举,从释迦佛开始一代代传到他老人家这里。一方面很清净,一方面也是一般人难以思维的。“窍诀足”就是说传承难以思议,然后窍诀方面完全具足,不像有些世间的论典虽然有很多文字,但是里面真正帮助众生解脱的窍诀一个都没有。有些是帮助众生产生贪心的,有些是帮助众生产生愚痴、嗔恨心,世间的邪论非常多,真正具足窍诀能够帮助众生解脱的,在一般世间的文字典籍中的确找不到。

在《心性休息》中完全具足解脱的窍诀,而且每一个字、每一句都有很大的加持力,窍诀具足的缘故,这部论典本身就具有弥足珍贵的本体。

“如来诸宗无谬具”,佛陀诸宗的纲要无谬具足。佛陀只是随机讲法,并没有分宗别派的特色,但是传下来之后,很多大德为便于后学人而划分了不同的宗派。因为后来一般人的福德越来越差,智慧越来越薄弱,难以真正直接看懂佛陀在经典中所讲的意义,所以很多大德就开始分宗别类地给众生介绍。比如佛陀经典中这一部分是讲唯识的,把唯识的宗义单独列出来,著重介绍;这一部分是讲中观空性的,把中观空性部分列出来,单独介绍;这一部分是讲菩提心的,把菩提心部分单独拿出来。后代的祖师做了很多分宗别派的行为,这和世间人认为的分宗列派不一样,并不是由争论引发的。世间的流派很多是由争论引发的,但是佛教中真实意义的大宗大派,都是为了便于后代的修学者能够真正通达佛陀在经典当中,比如唯识或者中观的究竟意义而分别来讲。

否则有可能很多众生的根基没办法全盘接受佛陀的教义,因为佛陀在世时很多人的根基很利、智慧很深,所以佛陀所讲到的内容凭自己的智慧可以把这些分开,完全接受。后来众生的智慧没办法把完整的佛法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分辨,就需要这些祖师替我们来把这些宗义分开,这部分唯识,那部分中观,分宗派的起因并不是因为祖师们各有各的烦恼,分别想立一个山头,然后开始争论,通过不和分派,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主要是照顾后代这些智慧鲜少的修行者,能够从真实的意义究竟了解佛法,所以分宗立派。显现上分了很多宗派,实际上分开的各种宗派都是佛法的一部分,所以在这部论典当中把如来教法各宗各派的意义完整具足了。

“无谬具”足诸宗的要义,既有小乘、唯识、中观的宗义,也有菩提心、密宗的宗义,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分辨得清清楚楚,一方面是完全具足,一方面没有错误,没有偏堕于任何一方来建立宗义,所以对宗义本身来讲,像龙树菩萨、无著菩萨、弥勒菩萨等分宗立派的大德,相续当中都具有圆满的证悟,没有任何的偏袒,但是分到后面,有些人就对自宗的教义开始偏袒了,这是通过烦恼性,不是通过智慧。

前面的大德分宗立派是通过智慧来分宗立派,后来分别念很多的弟子通过自己的偏袒心分宗立派,所以赞叹自宗、抵毁他宗的事情就出现了,总而言之对众生来讲,分派还是有很大的利益,只不过在学的时候,不注意有可能没有通过智慧来辨别,通过烦恼心去分宗立派,这是比较危险的。因为分宗立派之后,很容易就会赞叹自宗、抵毁他宗,这样也必然会牵扯到祖师,所以又成了诽谤菩萨和诽谤正法,这方面是非常危险。

在无垢光尊者论典中,对于如来诸宗的教义全部具足,知道一切诸法圆融无碍,而且非常清净,没有丝毫的错误之处。

因此“如此善说前未有”,具有这么多特点的论典前所未有,不仅把所有论典的意义完全归在一起,而且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这样的论典前所未有。并不是说一般的人只是表面上通过自己的理解,做一个归纳的工作,这个论典中找一些,那个论典中找一些,然后把这些堆积在一起,说这是我造的,并不是这样。无垢光尊者没有做这样的工作,而且完全是通达了佛教圆融无碍的妙义之后通过自己的智慧抉择,然后流露出对众生实修有非常大帮助的殊胜善说,这样的善说前所未有。

虽然很多大德证悟和无垢光尊者无二无别,但是在宣讲论典时,像《心性休息大车疏》这种显密的乃至从小乘到大圆满之间具有殊胜次第的窍诀,的的确确是找不到的,虽然其他大德的论典各有长处,但是没有这么圆满具有殊胜特点的论典。

能仁宗旨韶华身,装点能诠句宝饰,

所诠义深持乐触,九乘佛法皆居此。

这个颂词也是对无垢光尊者论典的赞叹,属于喻意结合的方式进行介绍。此外有一个“韶华身”“宝饰”“乐触”,这是比喻的内容,就像一个人的青春韶华本体,本身处于青春年少的时间段,长得很好。然后在本性非常圆满的身上,装点很多的宝饰,比如头饰、项链、耳环等,不仅装饰品很圆满,如果和这样的身体接触,也能够得到乐触。这是对人的身体来做出一个比喻,人本身就是非常圆满,再加上装饰很多的宝物,和这样的人接触,自己能够得到乐处。

通过“能仁宗旨韶华身”的比喻,自性本来圆满的身体代表佛陀的宗旨,就像没有缺陷、青春韶华的身体一样,“能仁宗旨”“能仁”就是佛陀,佛陀的宗旨也是自性圆满,没有丝毫的错误。一个人的身体很圆满,再加上饰品就更好了,此处说“装点能诠句”,“能诠句”就像宝物的装饰品一般,人本身很好,再戴上非常适当的装饰品,会显得更好。佛陀的宗旨本来就是好的,论典的能诠句就把佛陀的宗旨装点得更好,这个地方讲到的是“装点能诠句宝饰”。就像在一个很好的人身上戴上装饰品一样,佛陀的教义宗旨为基础,然后装点是属于论典,就是无垢光尊者《大车疏》的能诠句作为装饰,在上面装饰了能诠句的宝物。

“所诠义深”,如果谁通过能诠句接触了所诠义,也能得到欢喜,这里有三个意义,第一是佛陀宗旨,第二是能诠句,通过能诠句开显所诠义,所以说谁通过能诠句接触所诠义之后,内心生起法喜。“持乐触”就是谁能受持这种教义谁就能产生法喜,所以这是比喻和意义的三层意义,在这个颂词中应该很清楚。无垢光尊者的论典,没有离开佛陀的宗旨,就像韶华身的人本身一样,然后通过大车疏文字的能诠句作装点,通过它开显所诠的意义谁接触到了,就能产生证悟,就能产生这样的法喜,就从这三方面作了观察、赞叹。

“九乘佛法皆居此”,九乘佛法在这部论典中全部具足了,平常我们讲三乘佛法,就是讲到了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打开之后可以分为九乘。《楞伽经》中讲,因为众生根基无量的缘故,乘也是无量的,分为三乘主要是把无量无边的乘归摄成三大类。第一是声闻乘,第二是独觉乘,第三是菩萨乘,即修大乘解脱成佛的种性,如果三乘再开显一下就可以变成九乘。

通过九乘来归摄是外三乘、内三乘和密三乘,声闻乘、独觉乘和菩萨乘是外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是内三乘,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是密三乘。按照不同的讲法,里面可以包括唯识、中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因此外面是显宗,共同密宗就是事续部、行续部、瑜伽部是中间三乘,后面的三乘就是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是密三乘或内三乘,有时这三个叫做内,有很多不同的讲法。

九乘佛法皆居此,整个的九乘法都包括在大车疏中,所以意义方面非常圆满。

片面自满新旧犬,狂吠奋力相宰割,

饱食一方道之腹,未尝圆满佛法宴。

此处如实地指出有些修行者所欠缺的地方。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让大家知道无垢光尊者论典的殊胜性。

“片面自满新旧犬”,这里打了个比喻,把有些人比喻成犬,有很多犬一起宰杀了一只动物,然后分食了尸体的一部分,自己觉得已经吃到了整个尸体。

我们看比喻意义对照,片面自满新旧犬。“新旧”是什么意思呢?在藏地的传承中有新派和旧派,旧派是指宁玛派,新派指格鲁、萨迦、噶举等等,并不是指整个教派,而是指有些新派和旧派的修行者“片面自满”,没有真正地品尝到圆满的法义,只是片面的听闻修行了一些,非常自以为是,觉得已经满足了,把这些人比喻成这种犬。

“狂吠奋力相宰割”,很多犬一边狂叫,一边宰杀了动物。“饱食一方道”,它们对尸体食用了一部分,吃饱了。这是比喻新派和旧派的某些修行者,一方面说自己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方面在实践这个法,就是饱食一方道。“一方道”是很片面的意思,不圆满,是某一方面的道。

“未尝圆满佛法宴”是什么意思呢?就像它们认为自己吃到了圆满的动物一样,这些片面的修行者认为自己得到了圆满的佛法,实际上只是对某一方面的道有所涉猎而已,根本没有品尝到圆满的佛法胜宴。

如果我们好好学习,修持《心性休息》,就可以圆满地尝到佛法的盛宴。因为在《心性休息》当中,对所有的佛法的妙义无一遗漏,已经全部宣讲了,所以我们去学习实践就能圆满地品尝到佛法的盛宴。

有些人没有依止这样的修行方式和论典的缘故,只是片面地学了一些法,认为自己已经圆满的掌握了佛法。这方面华智仁波切讲到了,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地了知了圆满的佛法,而只是在佛法的某一方面了知了一点点而已,没有真正品尝到圆满无缺的佛法盛宴。

三身圆满法宫中,妙法圆满天女身,

接触喜唱九乘歌,赡洲全知父子已。

这也是一个比喻意义对照的颂词。“法宫”就像在很大的宫殿当中,圆满装饰的天女口里唱着殊胜的歌,一部分人能够听闻到美妙的歌声。

“三身圆满法宫中”,法身、报身和化身都圆满的本体称之为法界宫殿,就像很高大的宫殿一样。“妙法圆满天女身”,在这个宫殿当中安住了天女,就像在证悟三身的法界宫殿中安住了圆满的妙法,圆满的妙法就像天女,天女唱歌就像法音宣流一般。天女住在三十三天,只有一部分的众生,有因缘到三十三天去,能够听到好听的歌曲。

“赡洲全知父子已”,真正完全圆满地接触到九乘妙法的人非常少。“赡洲”,南瞻部洲的“全知父子”,全知父子也是一个术语,实际上这是对无垢光尊者和弟子的尊称。全知父子,就像我们平时说龙树父子,前面也有一个龙树师徒,龙树父子,或者是全知父子都是一种尊称。我们说龙树菩萨是出家的僧人,怎么会有儿子呢?实际上这个父子不是血脉,是法脉方面的父子。

全知无垢光尊者就是传承中的父亲,后来他很著名的传承弟子,就是持明无畏洲智悲光尊者,智悲光尊者三次见到无垢光尊者的智慧身,得到了摄受,完全证悟了无垢光尊者所造论典的密义。写下了很多的注释,阐释自己证悟的圆满法义,因此后来的传承弟子尊称无垢光尊者和智悲光尊者为全知父子。

能够接触到圆满九乘法要欢歌的人很少,这个地方讲南瞻部洲的全知父子而已。并不是只有这两位尊者,而是两位尊者的证悟、功德、事业非常突出、很有特点,尤其是对于华智仁波切的传承来讲,影响力非常大,华智仁波切就是他们的直传弟子。在宁玛派当中,这是公认的两位殊胜证悟者,不是除了两位之外,没有人真正接触到九乘法要,不单单宁玛派当中有,其他教派中的很多上师善知识也是接触到了。

此处为了说明一个重要问题的缘故,在词句上这样做赞叹,有时为了突出重点,在词句上有时会用这样的手法。我们千万不要误解华智仁波切只承认两位,其他一概没有证悟,华智仁波切不是这个意思,他要突出所赞叹的对境,使用了这样的方式。

月称菩萨也在《入中论》中讲,除了《入中论》之外,再没有更殊胜的论典,他为了说明论典的重要性,引起后学人的重视,必须要这样讲,实际意义并非如此。

此论具足诸佛法,其余诸论偏一方,

纵然深奥未具全,九乘甚深之要点。

“此论”就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具足诸佛法”,这部论典中具足了所有佛法的要义,非常圆满。“其余诸论偏一方”,除了心性休息这部论典之外,很多其他论释都是著重在某一方面。“偏一方”这个“偏”有时我们理解会成偏袒。具有烦恼的凡夫人理解容易偏袒,此处的偏,不是偏袒的意思,它是著重于某一方面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很多造论的大德,相续中并没有烦恼,没有偏袒自宗的意愿在里面,所以我们就不能像理解凡夫人偏袒一样理解此处的意义。

因为接下来的第三句讲得很清楚,“纵然深奥未具全”,诸论讲到了某一个方面,比如有些著重讲中观空性,有些著重讲地道方面,华智仁波切说,“纵然深奥”,他们讲的这些都是很深奥的。唯识很深奥,中观很深奥,单独讲大圆满方面也很深奥,但是“未具全”“九乘甚深之要点”。在这些论典当中,都是讲到了某一方面,没有以圆满具足一切要点的方式来讲解九乘甚深要点。只是在《心性休息》这部论中,完全具足了整个九乘甚深的要点。

不管讲外三乘、内三乘,还是讲密三乘,实际上论典中九乘的要点都讲完了,完全具足一切佛法的功德特色,这方面堪为超胜之处。从造论者来讲,不单单是无垢光尊者,比如宗大师,还有萨迦班智达等殊胜的大士,还有汉地的祖师,都已经圆满地证悟了法性。从证悟的角度来讲,没有什么差别;所讲的论典都是能够引导众生趣向于解脱,这也是没什么差别。

为什么说无垢光尊者的论典很殊胜呢?因为这部论典讲解的方式具足了一切九乘的特点,而其他的论典只是讲某一方面,我们说讲某一方面,并没有贬低的意思,而是说无垢光尊者的特点非常独特。一方面有深奥的内容,另一方面完全具足一切九乘特点,所以成为后学弟子产生信心的不共引导之处,看到就会对这样的论典产生殊胜的信心。

浊世佛法执偏袒,虚假寻思染显宗,

假伏藏师泯密教,随意杜撰之此时,

此处主要是讲到了现在的有些人不懂得佛法,然后随意杜撰毁坏佛法。通过宣讲这种情况,再来对比无垢光尊者的论典,可以了知此中的优劣之处。

“浊世”是现在的五浊恶世。“佛法执偏袒”,很多具有烦恼的凡夫人将圆满一味的佛法通过自己的分别念偏执于一方。“执偏袒”不像前面的偏是著重于一方的意思,这里就是偏袒了,他们是具有烦恼的凡夫众生

“虚假寻思染显宗”,有些人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主要是通过一些寻思分别念,比如热衷于辩论,虽然辩论是一种手段,如果能够通过辩论的方式来开显意义,就是正确的辩论。但是有些人把辩论当成一种目的了,这样就不对了,他很在乎术语,不间断地寻思辩论,认为这是究竟的佛法,以这样的方式,染污了显宗。显宗是引导众生证悟实相、空性,修持菩萨道的,很多人的心思没有放在上面,只是放在词句的使用方面,或者是分别念方面,只是喜欢辩论,就偏离了真正佛法的本意。因此有些学习显宗的人,通过分别念来染污了自己相续。

密宗方面是“假伏藏师泯密教”,在宁玛派中有一个伏藏教义,以前莲花生大士,还有他的弟子,把很多修法通过特殊的加持后,伏藏起来,伏藏在岩石、水里、虚空,或者某些成就者的心中。时机一到,就是说在这段时间中这个法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来利益有情,所以伏藏法要时间没到不会取出来。时间到了之后,伏藏师就把伏藏法取出来。因为这个法对现在的众生最有缘,加持力最大,所以这些众生修这些法非常容易获得解脱。伏藏法主要是这种特色。

真正的伏藏师和伏藏法对于众生有很大的利益,也有假的伏藏师。因为伏藏师很受尊敬,有些人为了沽名钓誉,伪装成伏藏师,然后取一些假的伏藏,自己编造伏藏,说这是他取出来的伏藏。他希望因此得到赞叹和名利,通过这样的方式,到处宣传伪伏藏,这也是泯灭密教的方法。

虚假的寻思会染污显宗,假伏藏师的行为也会泯灭密宗。这样的随意杜撰下,分别念属于杜撰,假伏藏也属于杜撰。这时无垢光尊者的论典就显得非常的宝贵。因为在现在的浊世中,显宗、密宗都会受到一些人的染污。

下面华智仁波切语锋一转,又开始讲到无垢光尊者的特点。

契合教理智者论,体验成就真窍诀,

虔信无异佛亲言,全知此论外何需?

“契合教理智者论”,无垢光尊者的论典契合于教理和智者的论著。无垢光尊者的论典和龙树菩萨的《中论》、无著菩萨唯识的论典,还有一些小乘的论典等等,看起来没有什么差别,和正教理论、智者论典都是非常契合。不单单教理方面非常殊胜,“体验成就真窍诀”,无垢光尊者学到法之后,都要去实践,因为他具有成就的经验,所以也具足真实的窍诀。一方面有广大的理论,一方面也有精干的窍诀。

“虔信无异佛亲言”,对我们来讲需要生信心之处,并不是虚假寻思染污的人宣讲的教言,也不是假装伏藏师随意杜撰的伏藏。我们虔信的是无异于佛陀亲口所言的“全知此论”。无垢光尊者的论典无异于佛陀亲口开示的佛经一样的价值。除了这个之外,“何需”其他很多没有真实来源,或者通过分别念染污的相似法要呢!有些法要是被染污的,有些是虚假的。我们不需要这些东西,有了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实际上已经足够了,并不是不让我们学习比如《入行论》等其他的论典,如果一部论典的的确确具有清净的来源,或者教义非常可靠,而且也是具足九乘教义。我们有时间能够接触实修,一定能够给我们的相续带来很大的加持。

为什么我们要一再地强调呢?因为一般人不能全面地理解问题,所以当我们说无垢光尊者的论典这么殊胜的时候,有些人就理解歪了,认为其他教言不需要学了,其他的都没有用,我们再再地讲不是这个意思。主要是说这部论典的的确确有不共的殊胜性,只是如实地介绍它的特点而已,并没有说我们不需要其他具有加持的论典。

精妙论如珍珠鬘,顶戴讲闻受持者,

善缘持教彼大德,全知上师追随者。

无垢光尊者的追随者是怎么样的呢?“精妙论如珍珠鬘”,“精妙论”就是指无垢光尊者的论典,尤其是《心性休息》。精妙论著犹如“珍珠鬘”一样,珍珠本来很珍贵,如果用金线把珍珠一颗颗串成鬘,一方面更珍贵,一方面可以作为装饰,成为众生顶戴的对象,所以对犹如珍珠鬘一样的精妙论典顶戴、讲闻、受持者都是具有善缘的人。

“顶戴”是对于这样殊胜的论典,经常恭敬顶礼供养。虽然不懂,但是我们把它供在佛台上,经常礼拜,发愿证悟里面的含义,这方面也是属于善缘者。“讲闻”,如果自己有能力就讲解,没有能力可以听闻,通过讲闻的方式和这部论典结缘。“受持”就是忆念不忘,在心中经常去记持,就是受摄。一个顶戴,一个受摄,带在身上,经常去看里面的能诠句,忆念所诠义,就是受持。

“善缘持教彼大德,全知上师追随者”,这些具有善缘的人,“持教”是能够守持传承教义的大德,都是全知上师无垢光尊者的追随者。“追随”主要是对他老人家的妙论如实地讲解修持,这方面是具有善缘的追随者,否则只是说我是这个传承的弟子,但是对于他老人家的教法并没有认认真真地闻思修持,也是空有一个追随者的名称,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

无垢光尊者是一位真修实证的殊胜善知识,如果我们追随他的足迹也是发菩提心、修持真正的妙法,这是真实有意义的追随者,而不像现在的追星族,对于那些明星追随有什么用呢?一个迷乱的人追随另外一个迷乱的人,或者追随一个迷乱人的道,没有什么意思。我们追随的是成就者的足迹。通过这样的追随,使追随者本人也变得有意义了。因为追随的是解脱之道、能够解脱的教言,对于自他的今生后世都有很大的意义。

以搞世间八法心,扰乱佛教实丑恶,

未获全知赐开许,盗窃善说岂持教?

有些持教的人以歪门邪道的心开演教法,都是不合理的行为。“以搞世间八法心”,他的心态是追逐世间八法,通过不合法的行为扰乱佛教,打着弘法利生的幌子,到处欺骗其他的众生,收取很多利养,实际上是扰乱了清净的佛教。

“实丑恶”,表面上自认为是真正的修行人,但实际上是一个丑恶的扰乱佛教的人。

“未获全知赐开许,盗窃善说岂持教”,有些人根本没有获得无垢光尊者的开许,“盗窃善说”把无垢光尊者的善说据为己有,然后到处宣讲。当然“赐开许”,从严格来讲,亲见无垢光尊者开许你可以传法,也是一种赐开许,但是还有一种赐开许的意思是,无垢光尊者在总的方面开许了,如果你是用清净的心去闻思、实修,懂得意义之后再去给别人宣讲,这是可以开许的。无论是无垢光尊者,还是其他大德以清清净净的心来弘扬佛法,这是可以开许的。讲解或引用他老人家的论典都可以,如果用其他歪门邪道的心,以此作为等起,根本没有任何大德的开许,这样就会成了佛法的盗贼。

因为通过盗法的方式贩卖佛法,所以成了盗窃者。难道这样的人是持教的行为吗?不是持教的行为,此处在颂词中告诉我们修学、讲解佛法应该有清净心。如果通过清净心来学习、讲解,就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能够作为自他二利事业的缘起;如果以不清净的心学法、讲法,心不清净的缘故,果也不会清净。

从究竟的眼光来看,纯粹是在浪费暇满,是不知道真实的意思,走偏路的行为。很多大德都不会开许,因为这样做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自己在学习或者讲解佛法时,尽量通过清净心摄持,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味,否则觉得我们在学法、讲法,抓到皮毛却认为自己抓住了核心,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的核心是要通过清净的心态学习、传讲,才是对于自他真正有意义的。

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