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

  • 作者: 普巴扎西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772
  • 分享到:


轮回视火坑,自利持首要,

寻求涅槃果,此乃下乘道。

以下主要从发心的角度概述三乘教法。发心分为恶念、无记、善念三种,假若为了名闻利养、升官发财或者遣除自身的疾病困厄而修学佛法,皆属恶念发心。有人说:“有时候身体不好、经济拮据,为解决这些问题只得如此发心。”此系不了解发心而造成的误会。以如此发心修法,虽然能有所获,但是远远比不上善念发心之功德——若为度化一切有情成佛而修法,自然能从根本上消除诸病苦,获得无比广大的福报,无需刻意营求即能圆满所需。无记发心如在迷茫蒙昧中随同他人修法、毫无目的地修持等等。真正清净的发心是善念发心,无比殊胜者乃菩提心。

有一位居士讲他家里曾经来了两位道士宣传放生的利益,于是很多人一起按照道教之理放生。他问我:在行为上此与佛教倡导的放生并无不同,那么所导致的究竟果报是否相同?我答道:虽然形式上都是放生,但是道家追求成仙,佛教弟子发愿成佛,由于发心不同所以证得的果法不同。由此可知,我们修法的时间长短以及数量多少不是根本,修法时的发心才是根本。

了知三恶道和三善道皆在轮回之中,犹如火坑遍满痛苦。为了自己能够超出轮回,证得涅槃果位而发心修行者乃小乘道,其“涅槃”指阿罗汉果位,虽已脱离六道轮回,但是尚未具足佛陀之断证功德,故非究竟。

观众为恩母,他利持首要,

寻求大觉果,此乃大乘道。

母亲对儿女有生养之恩,故称恩母。一切众生都曾经作过我们的恩母,为了养育我们而造下了极多的恶业,故一直漂泊于六道之中饱受痛苦。我们应当生起利他之大悲,愿诸众生悉皆获得恒常不变的安乐——大觉果位,此非于它处求得,而是修持自心所获之成就。因为一切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无明二取,从中超出、获得二清净之见时就是永恒的快乐。

轮回皆平等,二利同驾驭,

现起任运相,此乃无上乘。

轮回之性相即是涅槃,轮涅无二名为无上密乘之见,同时具足二利。自然安住中的如所有智为自利,尽所有智为他利。自心获得清净时,无众生相及不净之相,这种自显中的度化众生名为自利;于他显中度化具有他相续的有情则为利他。

诸法依因缘而生,因缘则树立在心识戏论之中,从彼中超越,获得法与法性无二之见名为任运,此时无需再作意念改造之发心,已具备胜义菩提心故。行者由于能够执受心之本体,所以妙力呈显的诸相皆成为任运,或名为本体之庄严。本体与妙力无别之见即为果乘之特法。

何为自他二利法,即为小中大心量。

惧无离畏之轮回,所立修持净三乘。

“自”为小乘,“他”为大乘,“二利”指密乘。发心有别故,所获见解亦异,特定的见解产生相应的心量。小乘对轮回深怀畏惧,视如毒物避之唯恐不及。大乘以方便调伏三毒烦恼并转为道用,犹如调毒为药后服用之,故而无惧。密乘则具食毒不伤之能力,不舍轮回而受用涅槃,故称“离畏”。此即所安立的修持清净的三乘法。

三皈摄于上师尊,三戒摄于离分别,

三乘归摄调自心,一切圆融证法性。

此偈乃摄要之说,具德上师身为僧、语为法、密意为佛,依止上师即是皈依三宝,是为共同的讲法。此处所阐述者乃真实教授之见解:断绝自心烦恼且获得圆满觉悟为佛;恒常不变之见解为法;呈显的信心、慈悲心等无量功德为僧,此究竟的三皈依皆摄于胜义上师之中。行者若处于分别念的侵扰,时时都在违犯三戒。持戒圆满的标志就是调伏二取分别并获证其本体,即能无勤圆满出离心、菩提心及净信。三乘佛法亦无优劣高下之分,其精髓即调伏自心后所获的便智双运之见。显宗行者若缺乏密宗之甚深智慧则无法即生成就,密宗行者若舍弃显宗之方便辅助亦难获解脱。作为大圆满弟子,是在修持显密双运之见,此与基、道、果中本具的便智双运之理趣相符。是故于所证悟的法性之中,圆融三皈依、三戒及三乘诸法。

妙胜上师三宝之本体,

寂天自心分别三戒圆,

心若调正外无三乘要。

总体上有两种“上师”:所诠形相上师如弘宗演教的诸大善知识;能诠胜义上师就是心的本体,如《速得成就上师瑜伽》中云:“本来上师自然性,离破立处作皈依。”乃离戏之解脱见解,其特征是无需破除烦恼以树立空性,名为远离破立之见,具足究竟三宝。

关于“寂灭自心分别”有两种方法,方便教授中需断除烦恼分别以树立涅槃,属于意识转为道用。三戒分别侧重于外表、内心与智慧,其实皆为调伏二取分别。行者若随顺烦恼则为犯戒,若能恒时护持自心不为烦恼分别念所染即为持戒。有些人虽发道心但对持戒顾虑重重、心存畏惧。试想既然自己欲求佛果,若不调心修行岂能唾手可得?调正自心即是持戒,乃简便易行之道,无需种种身语之苦行,有何可惧之处?世间人为了个人的理想而苦苦奋斗一生尚不畏难,佛弟子为了一切有情的究竟安乐,更当发起勇猛精进之心行,否则自他二利之成就永远不会像下雨般自然降临。

在真实教授中,于执受本体的同时,妙力显现的贪嗔痴等烦恼都成为本体之庄严,乃大圆满无破无立之实相智慧。其中自然不存在一切执著,且无谬生起胜义菩提心与便智双运之见,故而圆满具足三乘戒律及教法。

证悟真实法性时,念寂心调意心合。

在次第行道中,初时靠诸方便压制粗大的烦恼分别名为“念寂”;通过觅心法等修持树立缘起性空之见,是为调伏自心彻悟究竟果法,上师的密意与自心融合为无别。行者证悟真实法性时,同时圆满三种功德:于远离破立中寂灭一切妄念;已实践心的性相故,心获调柔;不需要在意念造作中观想意心合,而是自然获证上师之密意。

清净法身无别中,报身生圆皆双运,

化身大悲救度众,上师之意即为佛。

以下详细阐释“妙胜上师三宝之本体”。上师的密意与诸佛的清净法身无别,亦即安住于清明无念的状态中名为执受本体;妙力呈显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乃至世出世间的一切法皆与本体无二无别,于此明空无别中的明了即为报身;能认识明空无二之正念为化身,亦称为大悲周遍,安住此见解中就是在度化无量的众生,此即“本体三身”。在执受本体三身的情况下呈现出游舞色身来利益有情:为登地菩萨呈显各种报身、文武坛城;为凡夫呈显各类化身善知识以及利众之资具等。上师的密意中具足本体与游舞三身,故为佛。

调伏烦恼利首要,摄集诸法精要义,

法性实相作宣扬,上师语乃三藏法。

能调伏烦恼者为法,以具利益为首要。设若经过长期闻思后已通晓经论,但未调伏烦恼,反而增加自己的傲慢心,脾气也越来越大,说明未获法益。反之,即使对佛法知之甚少,但能用于实践以消除自心的烦恼,改正自己的缺点与过失,即为真学佛。“法性实相”即诸法之精要义,初修中将法与法性分开理解,达到无别之见时,即为便智双运,此即能诠胜义上师之“语”。依照三传承对法性的“宣扬”亦有三种方式,在口耳宣扬中,所诠形相上师之语即三藏法。

如似声闻寂柔和,亦如菩萨利他行,

呈现勇士空行刹,上师身为三乘僧。

从形相上师的角度而言,守持别解脱戒以寂灭诈相故,外相十分柔和;亦如菩萨般行持利他无有疲厌;已证悟密乘清净见故,不舍五蕴即能呈现清净坛城、勇士空行刹土,如喇嘛仁波切之功德般。行者依止形相上师修持,最终获证能诠胜义上师,亦具足三乘僧之功德;自心超出戏论,故能泯灭一切诈相,如法而行;呈显无缘大慈大悲故,念念皆为利益众生;于一微尘中亦能呈显无量勇士空行之坛城,“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乃不可思议之境界。

则知意佛语法及身僧,

三宝总集唯一上师故,

表离顶饰恒时作依怙,

即获三皈加持如妙药。

在密宗中,十分强调依止具德上师的重要性以及违师过患,譬如对一位法师,行者先要做好深入的观察,信任其功德后再作依止。自己若未生起尊敬信赖之心,就不要急于参加这位法师的灌顶、传法等活动。因为一旦结上甚深的法缘之后,自己若因信心退失而生起邪见,作出诽谤上师的事,就造下了堕入金刚地狱之因。要知道在显宗中同样宣说依止善知识修学的功德利益,违背师教以及诽谤善知识的过失等等。即使是单持一句佛号的修行者,在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的同时若诽谤为自己传讲修持方法的师父,如此念佛恐怕也难与弥陀大愿相应。是故无论修学任何法门,皆当对授法恩师生起尊敬、信乐之心,然后才能依教奉行。

“不离顶饰”义即观至尊上师于头顶上恒时求加持,为外相的修法;在具有入定见解的基础上,于出定中相似安住于究竟三宝中,为内相的修持方法。依之而修行者必能获得加持,犹如病人得愈于妙药。

净乐常执我,如理辨是非,

此诸障根本,离即别解脱。

以下阐释“寂灭自心分别三戒圆”。一般人往往将世间当作清净、快乐、恒常之处而产生执著,导致临终时饱受痛苦和恐怖的折磨。实际上,清净刹土与六道境相乃自心清净与否而呈显,以心不净故显现的世间为不净。于轮回中无论投生何处,皆无究竟安乐,故为痛苦。此外器世间处于时刻不断的变化中,终将毁灭于虚空界;一切有情则于生死流转中感受变幻莫测的盛衰苦乐,其心念更是不断地迁流变易,故为无常本性。任何人若能从这三方面观修轮回过患从而调正自心,就能舍弃对世间万象的强大执著,有助于临终时获得解脱。

具智慧者若作细致观察,就能发现以我执为核心的无明痴爱,就是产生一切障碍的根本。在修持小乘的“破我”法时,寻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我”。仅凭这种对“无我”之理的了知,难以完全断除我执,还需长期修持。喇嘛仁波切说:初修时感觉我有一个禅定,此中所含的我执就是人我,禅定就是法我。在这种见解基础上精进修持,禅定的力量渐增长后即能断除人我,直至断绝法我后完全了悟缘起性空,就能达到生死无畏的自在境界。为何无畏?在呈显轮回境相的同时能无执安住于空性中故。

若能认识到轮回的本质为不净、痛苦、无常、无我、就会舍弃对轮回的贪执,是为出离心。依此能从三界苦海中获得解脱,即为别解脱戒之旨趣。对于别解脱戒,有些居士虽未单独受过,但在受菩萨戒或密乘戒的同时即已获得,是故应当尽力守持五根本戒。另外许多高僧大德认为现今已受过具足戒的僧人,若能励力守护根本戒和主要的支分戒,则与正法时代比丘(尼)的功德相似。像这样护持别解脱戒的目的在于生起出离心。修行者如果忘失了出离心,就会对轮回恋慕不舍,此即意味着失去了别解脱戒的根本与精髓,诸多戒条即成虚设。如成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见重于自己,于他非如此,

此乃自私念,舍即菩提心。

“见重于自己”即私心我执,是菩提心的最大逆缘。以执为有“我”故,相对就有“他”,因他人对自己好、坏中而产生贪、嗔、痴,从而蔓生出八万四千烦恼。舍离自私念之后就已断除烦恼之本,故能真正发起菩提心。次第行者观修智悲光尊者传授的因果五法。(知母、忆念母亲对自己的恩德、生回报想、起慈悲心、愿度化一切有情证得佛果。)可逐渐调伏我执,循序渐进地生起菩提心,从而具足菩萨戒。

菩萨戒的根本学处有二:具备对众生的大慈悲心,愿度化众生成佛。修行者调伏三毒烦恼的标志在于恒常具有宽容、忍让之心,能守持菩提心学处。反之,脾气不好者很容易违犯菩萨戒,譬如因言语不合与他人产生争吵时,你心中决不会生起“愿他早获解脱、究竟成佛”之念,嗔恚的烈焰亦会将慈悲心焚烧一空。

贪执庸俗相,执著善现像,

此即相分别,断即密誓言。

凡夫对一切境相具有实执与实显性两种贪执,故将所执之境名为“庸俗相”。譬如对一根木棍,你在心里感到它可以用来烧、它是实实在在的坚硬之物,就称为实执性的妄念。通过闻思修习佛法后知晓此木棍及能执之心本为空性,即能消除实执。然而若将木棍敲打到头上,仍然会引起头痛瘀肿,说明在心识中仍然具有对所显现的木棍的微细执著。此为实显性的妄念,它比较难被察觉,唯有证悟心性者才能断除之。

以前喇嘛仁波切在承侍根本上师昌根阿瑞仁波切时,常于中午将酸奶盛在木碗中奉给上师,然后去办事。有一天因故回屋时,只见上师将木碗直接放在红红的炉火上面烧。喇嘛急忙说:“这是木碗不能放在火上面。”昌根阿瑞仁波切问:“为什么?”喇嘛说:“火会烧掉木碗的。”昌根阿瑞仁波切似乎觉得奇怪,说道:“不可能吧。前两天我一直都像这样热酸奶,并没有把木碗烧坏。”由于昌根阿瑞仁波切已经断除实显性的执著,故能达到如此功德。参照这个公案,我们可以反观自己对见解的认识、断除执著的程度如何。自宗依次第方式断绝贪执,在成熟口诀法中初步修持寂止以压制烦恼;进入相似胜观阶段后借助觅心法等了知贪执之念本不可得,可消除实执;再配合禅定证悟缘起性空后即能完全从一切戏论中超越。但要知道显宗需要破除贪执后再树立无贪之法性,密宗的真实见解是于直接执受本体之际,呈显的贪嗔痴一切烦恼均成为本体之庄严,没有破掉烦恼以树立涅槃的过程。

本偈中的“善现像”是指一种断空见解,用“和尚宗”的名词代替。如在修定中不起任何妄念、安住于平静状态中,不知不觉过去了很长时间而感觉犹如一瞬间。出定后心生欢喜,于是耽著这种无念状态而修持,实属伺察意安立的禅定,与凡夫的“贪执庸俗相”并无本质区别,皆在二取戏论中故。断绝此诸“相分别”方为密宗的誓言。

在形式上我并没有给弟子制定许多规则,我认为只要如法修持就已包括了一切誓言,亦即时刻依两种护持,根据自己的根器和对见解的认识而修行。对那些不认真修的人,定再多规章制度也无济于事。是故关键在于自心是否趋入正法。彻悟究竟果法时,其本体见解名为无护之誓言,已超越一切戏论故,没有所守持之戒律与能守持者。初入密宗者应当在净观五种圆满的基础上修持,此则需要无伪的信心,是故信心乃密宗之誓言及见修行果。丧失信心者非为密宗弟子,已违犯誓言故。不具信心者即使感觉诽谤前后没有什么变化,似乎不存在果报,然而经论中宣说的堕落金刚地狱、意愿不成就、产生极多障碍等等难道都是虚假的吗?因缘成熟之际,自己就会亲身体验到什么是果报。

总之非理亦自私利,

无相分别总集净三戒,

百川入海任运成无别。

非理、非自私利、无相分别即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对已证悟究竟果法者而言,三戒同时圆满于自心所体悟的清明见解中。如同百川入海般,支分中的一切戒律悉皆溶归于一法。

住三界中无贪著,拔除爱取之根本,

主要调伏贪欲心,彼乃下乘之法也。

“爱取”指代十二缘起,以耽著外境故,生起喜爱之心,为此欲求不休,必获得后方满足。是故爱与取之根本在对外境的贪执。声闻、缘觉等小乘行者修行的核心就是调伏贪欲,是为下乘法之特色,此主要从行为的角度而言。小乘的行为体现在持戒上,于外相中规范诸多戒条的目的,就是为了断除贪欲从而超离三界。在起显贪等烦恼时,了知其乃漂泊轮回之因故不随行,而能依戒律约束三门,此为小乘的修法。若依密法之见,贪欲亦属心念,只要调伏自心就已聚集了小乘乃至三乘诸法及戒律,如上文所云:“心若调证外无三乘要”。

在方便教授中初依意识转为道用,观贪欲从何处生?有或无?依靠对空性的了知来断除实执,在此基础上逐渐树立缘起性空见解,以断绝贪欲之根本。若以真实教授论之,贪等五毒本来即五智慧。在执受空性的前提下无论贪欲如何起显,皆是妙力所呈,故非过失。像一些高僧大德虽然在受用世间资具及福报,但却完全不具执著之心,因为已经了悟一切皆是大悲周遍之力所显。有人可能要问:“凡夫的贪嗔痴不也是大悲周遍之力起显的吗?”对于凡夫,只是在“体”上安立此理——基位中本具,但未证得。成就者是在“用”上已经证悟此见解——在呈现烦恼的当时能受用为妙力。若将体与用混为一谈,修行岂不成徒劳无益?

慈爱悲悯诸众生,即是大慈之意趣,

主要调伏嗔恚心,彼乃大乘之法也。

大乘法义主要体现为慈悲心和度化众生成佛之愿。慈悲心的反面为嗔恚心,经云“劫功德贼,无过嗔恚。”“意地起嗔,大道冤贼。”故以慈悲心作为对治。在初步修习慈悲心时,应从现世的母亲开始观起。倘若对自已的母亲都生不起慈悲心,又怎能“慈爱悲悯诸众生呢”?我等当依因果五法忆念生身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进而观想累世的如母有情皆对自己具大恩德。彼等之所以辗转轮回备受痛苦,原因在于为了儿女的幸福快乐而造下了许多罪业。通过如理作观,我们自然能够消除损恼有情之念并真实生起大悲心,此为菩提心的基础。反之,设若因嗔心舍弃众生、舍弃度化众生成佛之大愿,则已与大乘佛法背道而驰。

由于烦恼习气很重,初学者难以避免刹那生起嗔恨心。但在它生起之时,要当下消除而不能随行。只要观察嗔心的来住去,就能认识其虚幻的本面,那么又何必跟随虚幻而行呢?将自心安住于平静的状态中禅修,一旦证悟悲空双运之见时,就能彻底拔除嗔恚的根本。

便智双运之生圆,以大平等之等持,

主要调伏愚痴心,彼乃无上乘法也。

未认识究竟果实之前的迷惑状态称为愚痴心,能出生诸烦恼。唯有证悟清明心性后方能断除之。把心安住于平静的状态中,无法言喻的空分为智慧,此中含有明了为方便,便智双运即是无上窍诀大圆满、生圆次第无二之见、大平等禅定。无论是修学显密教法,还是自宗讲授的意识转为道用与智慧转为道用,终极目标就是赤裸出这种清明见解,以调伏无明愚痴。清即空分,明即明分。从根本上讲,明分之中包含了世出世间诸法,从众生的八识直到涅槃道的九乘之见皆在其中,所谓空性乃针对明了从诸识中超越的程度而安立的,明分若含有二取分别念,则其空分非为究竟清净。明了之中若已消尽一切二取分别,就是真实的空明无二之见。有的修行者能够安住于无念之定中,自许为“大平等之等持”,实则未必。因为在世间禅定及相似胜观中也能压制粗大的妄念获得无念的境界,然而此中并非不含有明了,它属于八识、九乘见解中的哪一种呢?在无念安住中尽管具有一些空性觉受,但它是否已经超离无明二取的染污呢?因此,我们需要依止善知识的指导,审慎细致地辨别自己的见解。

有的人喜欢给自己的见解安立名为登地乃至十地菩萨等,然于临终时如果不能显现些许菩萨的功德——调伏贪嗔痴,又如何能够调伏三毒呈显的阎罗王呢?爱恨情仇本痴心妄作,生老病死乃业力幻现。若能消除无明业惑,就能消除面对阎罗王时的恐惧;否则连小鬼也是很可怕的。

若知无我贪嗔谁,我及无我乃心法,

超越心识即平等,证得即名心调柔,

一切诸法获自在,是故调心摄三乘。

“若无人我,为谁贪嗔?”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初步依心识造作之见,了知无我、一切皆空等等,能够断除粗大的实执之念,进而超越我及无我之戏论,证得大平等见解名为“心调柔”。在执受见解的情况下,妙力呈现的轮涅诸法皆成为本体之庄严,名为“获得自在”。三乘教法的目标就是调正自心获得离戏自在之见。是故只要证悟心之本体,就能同时圆满三乘见解。临时于行道中我们虽然在依止上乘法调正自心,实已具足下乘诸法义。若不知此理,在面对各式各样的法门时,就无所适从,修法亦无明确的目标。

以前有一段时间,我收集了很多仪轨,因为从各自的注释上看,每个仪轨均有妙用,能给念诵者带来各种利益,譬如消除业障、增长智慧、祛除疾病、获得福报、乃至帮助修行者证悟心性或往生净土等等。我觉得它们都很殊胜,于是汇集成厚厚的一大册功课,然而实在无法坚持每天念诵。又如藏传佛教中大小宗派有多种,仅红教的伏藏法统中就有莲师化显的108个大伏藏师和1002个小伏藏师。若将各人取出的伏藏法统汇拢,其数量十分可观,我等穷尽毕生的精力亦难以一一修持。故当受持精华之窍诀,将一切法聚集在一法中修持,此即“调心摄三乘”之意趣所在。

倘若证得心本性,方知三皈乃自心,

与胜上师密意合,是故名为聚集也。

曾有一些想受皈依的汉族弟子问我带了很多皈依证没有?我说:“皈依证并不是外在的证件,而是对三宝的信心。普通的证件会被遗失、毁坏,对三宝的不退的信心则能利益、佑护我们的生生世世,其功效乃至菩提间恒常不失。初时当依信心启开皈依之门,此后恒时护持信心,并守持皈依的学处者,方为名符其实的三宝弟子。若已呈显毫无偏袒的普遍信心,就是“证得心本性”的标志。

在心的本性中具备究竟三宝:圆满具足一切断证功德为佛,永不离断证之见为法,呈显无量功德为僧。证悟心之本性即为究竟的三皈依。

殊胜上师是指对修行的见解历程具有实际体验的具德上师。上师自己若无道验,焉能辨别弟子修行的验相?相对而言,弟子若处于资粮道,其上师至少应具备加行道的功德;弟子若位于加行道,上师至少应处于见道位方为具德——如此方能准确辨认弟子的见解,从而无误指导其修行。此偈所言的“胜上师”乃证悟究竟果法者,其密意就是二清净之见。

在次第行道历程中,如何理解“与胜上师密意合”的内涵?初修时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己,并于所净观的无二之境中稍许安住。随着见解的深入,应当认识到融合为无别的含义就是所观想的上师形象与自心不可分离的状态,心里想着上师的同时安住于不起烦恼妄念的平静状态。最终,行者获证心的本体、二清净之见时,就称为上师之密意与自心融合为一体,此见解名为“聚集”。

倘若证得心本性,分别自现自解脱,

妄念智慧恒不断,是故名为聚集也。

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完全悟到二清净之见名为解脱,然实无所解的对境与能解的力量。倘若还具有断绝妄念而树立一种清净见解的过程,则非为密法讲授的解脱。试问:在完全执受心的本体时,一切妄念是不是如《普贤六界续》所云的“所知妙智慧”呢?若不是,说明“证得心本性”后尚未调伏妄念;若是,那么消除妙智慧后如何树立便智双运、本体与妙力无别之见解呢?

每当烦恼妄念呈显之时,我们只要不随不迎,于无念中安住,此时妄念会自地消失。须知此乃妄念固有之规律,因为妄念会不断地变化,一分钟内也会呈显很多的念起念灭。这种妄念消失后呈显的短暂平静并不是“自现自解脱”,因为新的妄念又会从“平静”中源源不断地生起。真正的解脱亦名为觉性、法身、轮涅无二、本体与妙力无别,乃远离生灭破立之见。

“分别自现自解脱”乃大圆满之特法,诸乘之胜妙精华,必依实修证得,远非少许了知妄念生灭所能比拟。在修持中还需要谨慎地辨别,方不致于将行道中的乐、明、无念等觉受执著为究竟果法。但于十七部续之《金刚萨埵续》中针对性二十一种根器印证二十一种不同的见宗,对钝根行者常于觉受中印证三身解脱之见,须知此乃方便印证,就不会混淆见解。

偈云:“妄念智慧恒不断,”难道在具有智慧的同时还具有妄念吗?此妄念指妙力,妙力智慧恒不断。为何称妙力为妄念呢?因为我们是在众生的角度讲述轮回即妄念、涅槃即智慧。在究竟果法中轮涅永远是无二无别、无有间断,没有一个断绝轮回而树立涅槃的过程。若问:“我们在初步修行时不是要断除轮回以树立涅槃吗?”须知初修时当依方便法,若不断除妄念就容易被妄念束缚自心并遮蔽自性中的涅槃功德。若按初步修行中的方便来理解究竟果法中的真实见解,则成矛盾之事。如在闻思中观时,将次第行道中树立的方便见解称为名言,究竟果法则名为胜义,将二者分开阐释。我们于实修中更当分清方便与真实的不同意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