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2011《佛子行》讲记(三)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给大家简单地讲解《佛子行三十七颂》。

《佛子行三十七颂》总分三段,有初义、论义和末义。今天接着讲论义部分。论义分两个段落,有入前行法之方式,还有正行宣说三主道。

第一段入前行法之方式有七个偈颂。

现在讲第五个:远离违缘之恶友。

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
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


“增三毒”指跟随他或者跟他一起,贪嗔痴三毒会越来越增长,这样的人是恶友或恶知识。“失坏闻思修事业”,指跟恶友、恶知识在一起,会影响自己的闻思修行,因此要远离他们。

“令成无有慈悲者”,原来心地很善良,很有同情心,但是跟随恶友、恶知识或者跟他在一起了,就退步了,不善良了,没有同情心了,原来具有的少许慈悲心也退失了。因此要远离这样的人,离开这样的事。若是方便或有条件,最好暂时身远离,这样就不用再去对治了;假如没有这个缘分,实在无法离开,就要心远离。心远离就是说心不随他动,能够把握自己。这个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要这样做。比如说一家人,或在一个单位暂时不能分开,就尽量把握自己的心,不受他的影响,不随他动。他若是令你起贪心、起嗔恨心的时候,你尽量地去对治,不要让自己起这些烦恼,这也是远离。

至于是不是善知识,能不能依止他、跟随他,需要观察。真正的善知识、善友应该帮助你减少贪心、嗔恨心、愚痴心等烦恼。若不是这样,甚至让这些烦恼增长,让你迷信,这是恶知识,就要想办法离开。

我们是大乘行者,不能舍弃众生,如果我们离开他们,尤其是离开恶友,算不算舍弃众生?因为你现在没有能力感化他们,没有能力转变他们,这个时候最好先把握自己,暂时远离。远离的时候,我们不能抛弃他们,舍弃他们。暂时因缘不具足,教化不了,转变不了他,但是心里要发誓发愿:等自己将来成就、成佛的时候,一定要感化他,一定要转变他。你有这样的想法,就不是舍弃他。暂时你没有能力直接转变他,但是你已经发愿了,这样就跟他结上善缘了,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摄受。

我们最好有感化、转变他的能力,那样就不用远离了。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善巧方便的手段。刚开始他实在不理解、不接受的时候,我们的心可以不随顺他,身可以随顺他,慢慢让他转变。但也不能总是硬碰硬,这样不起作用。当然也不能一味地随顺,自己要把握分寸,该随顺时随顺。有这样的善巧方便,是可以转变他的。

自己要根据具体情况,若是暂时转变、教化不了,最好身远离。若是身实在不能远离就心远离。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发心发愿。我们现在是在因地,发愿很重要,将来我们成佛的时候,他们就能成为我们的眷属,然后我们就能教化他们、度化他们了。

所以处处要结善缘、种善根,不能舍弃众生。但是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自己也知道没有定力,转变不了、怕受影响的时候,就要把握自己的心,尽量远离这种人。到登地的时候,才不会受他人的影响。所以大家要依止善知识,远离恶友,这个很重要。

下面是依止顺缘善知识。恶友是违缘,善知识是善缘、顺缘。

依止正士灭罪业,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


“依止正士灭罪业”,刚才讲的是要远离恶友、恶知识,现在讲的是要依止善友、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以后“灭罪业”。贪嗔痴等烦恼越来越少了,自己也不造业了。

“功德增如上弦月”,自己的慈悲与智慧等功德会越来越增长,有如上弦月,就像初一到十五的月亮一样,最后达至圆满。

“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我们学修佛法,最终成就要靠善知识。以前阿难说,大部分成就都要靠善友善知识,而佛说,不是大部分成就而是全部成就,都要靠善友善知识。密宗里更是,若是没有善知识、上师的窍诀,不能领悟真理,无法成就。所以对这些具德的上师善友们,要比自己的身体还要珍爱。依止了善友善知识,功德自然而然就圆满了,烦恼、业障自然而然就消除了。

现在是末法时期,魔化现的上师、善知识不计其数,大家应该有分辨能力,好好地观察。依止一位具德的上师、善友很重要。若是依止了恶友恶知识,将来就要跟着他一起下地狱,所以不能盲目,依止前一定要观察。

依止善知识有三个阶段,第一观察,第二依止,第三修学上师的意行。大家要听明白,修学上师的意行就是转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上师保持一致。

观察的时候要谨慎,不能盲目,一听说某位法师来了,活佛来了,法王来了,就跑去接加持品,这种人不懂佛理,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可能到处乱跑。大家应该观察好,不了解的时候不要赞叹,也不要诽谤,更不要依止。我们不知道佛和贼在何处,所以不能轻易评价,也不能轻易接触。

“接触一下,有什么呀?”这不是接触,这叫结缘。若是你接触了一位具德的上师或善知识,那是结善缘;若是你接触了一位恶知识或魔化现的上师,那是结恶缘。结上了善缘,若是现在有这个因缘,他现在就会度化你;若是现在没有这个因缘,将来有一天他肯定会度化你;同样,若是你跟一个恶知识,或魔化现的上师结上了恶缘,他会直接伤害你;若是没有这个因缘,他将来会伤害你。结恶缘与结善缘是一个道理。所以不要轻易去接触、去依止,一定要观察好再去依止。观察好是指观察他是否有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清净的戒律、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等功德。如果他具备了这些条件,你就可以依止了。

尽管佛、上师的功德犹如大海、虚空很难衡量,但通过仔细地观察,也能大概看得出来,觉察得到。佛在经中讲过,我们在这儿看不到山后是否有火,但是通过山顶上冒着的烟可以推测出山后有火;我们不知道山那边是否有水,但是通过飞翔的水鸟,就能推测出山那边有水。

同样,若是仔细地观察真正的佛菩萨,具德的上师的言行举止等,一定跟普通的凡夫不一样。“观察难,观察不到,我怎么观察啊?”你也没有观察,怎么知道观察难?你也没有观察,怎么知道不能观察啊?若是你要彻底地了解或者明白他的内心、相续确实难,但大概也能判断出来。

有的人说,“无伪的慈悲,广大的智慧,都挺模糊的,不好观察啊!”这说明你对佛法掌握的太肤浅了。你一点都不了解佛法,根本没有去研究,学修佛法,怎么观察上师?怎么知道什么叫无伪的慈悲心,圆满的智慧,清净的戒律,什么叫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要软有软,要硬有硬,能够达到调伏、教化人的目的,这叫善巧方便。佛在经中讲了很多善巧方便,你这样了解佛法,观察上师,一定能观察到。

还有的人问:“开悟证悟了,我自己能知道吗?”如果自己不知道不叫开悟,你真的开悟了会明白的。开悟是你内心的一种感受、一种境界,你自己会知道的。你的上师,在你学修的过程中经常观察你,他也许能知道。神通比你高,有他心通的人,也许能观察到你的相续,你的境界。开悟、成就了以后,不是变成了石头、木头,而是成为了一个觉者,自己怎么能不知道呢?

观察上师也是一样,你若是依佛法、依正法去观察,心里就能明白;有的根本不用观察,一见面自己就有感觉也能知道;有的通过观察而得知。一切成就都要靠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及他们的窍诀,否则不可能领悟佛法、诸法的真理。所以这个很重要。

大家要远离恶友、恶知识,要依止善友、善知识。在座的各位都是学佛人,相互之间应该是善友,不能是恶友。

下面是佛教入门之皈依。前面已经讲完了出离心,你对世间生起了厌离心,就是已经放下了对世间的贪恋、贪着,一心想远离、逃离世间。世间就是三有轮回,三界轮回。远离世间就要皈依三宝,学习脱离痛苦、摆脱烦恼的方法。脱离是指心要远离世间,超越三界,摆脱轮回;就是心里要看破、看淡、放下。把世间看淡了,你就远离世间了。远离世间不是不工作、不生活,你把世间的一切都看淡了,没有太多的欲望了,更没有贪着的时候叫远离。

超越是心超越,不是身超越。佛菩萨、上师也没有办法把你的身放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地方。但是通过佛法,可以让你的心超越三界。你没有属于三界的这些贪恋时就超越了。

不是无因无缘,平凭白无故地就解脱烦恼,摆脱痛苦了。解脱烦恼,摆脱痛苦要靠佛。佛有这种方法,佛法就是这种方法,你跟僧宝、僧众就能学到这种方法。所以皈依很重要。

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
故知殊胜无欺处,皈依三宝佛子行。


我们不能皈依梵天王、自在天等世间的天尊,因为他们不能教给我们解脱的方法,他们自己还在轮回里,痛苦中。皈依是以佛为究竟的导师,以法为究竟的道路,以僧为究竟的道友。这三种决心叫皈依,这是因皈依。发誓发愿要成就佛法僧三宝的果位,尤其是要成就佛的果位,这叫果皈依。这都是内心的决定及立下的誓言。

皈依和礼拜,皈依和供奉是两回事。你明白了皈依以后,心里就没有疑惑了。顶礼是对神或天尊的一种礼貌。神要靠人的供奉,人要靠神的保护,这是互相关照。因此,你原来供奉、礼拜谁,现在还可以供奉、礼拜谁,这与皈依是两回事,这里强调的是不能皈依。

家家都有保护家的神,人人都有保护自己的神。你不礼拜、不供奉,他们不会保护你的,这是人和神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应该供奉、顶礼他们,对他们有礼貌,与他们搞好关系,但是不能皈依他们。因为他们自己还在六道里,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都还没有圆满,只有一点点神通神变和世间的福报而已,也不能让我们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圆满,所以不能皈依他们,这个大家要明白。

现在很多人都弄错了,“我皈依佛了,你们爱怎样怎样,我已经有佛了,佛是最伟大的,佛是老大,孙悟空有那么大的神通神变,都没有逃脱如来的手掌,都没有斗过如来,你们算什么呀?”于是,回去把仙堂、神堂拆了,不要了。这是对众生的轻视和不恭敬,这是伤害众生。你皈依佛、法以后,不能伤害众生,不能恼害众生,这是戒!

这些仙、神、天尊等都在轮回里,还是凡夫,你这样对待他们、伤害他们,他们一定会生气、会报复你的。他们有神通、神变,对付你很容易,你能应付得了他们吗?你口气挺大,态度也很过分,这样轻视他们,伤害他们,过后看他们怎么收拾你。

有些人为什么皈依佛?他们皈依的目的是要健康,要平安,要发财。“我皈依佛了,病肯定很快就好了;我皈依佛了,家肯定很快就平安了;我皈依佛了,明天肯定就会发财了;我皈依佛了,明天肯定就能升官、当高级领导了。”然后在那边等着。结果病也没有好,家也没有什么变化,也没发财,买了很多彩票也没有中奖,然后就开始怀疑了,“不是说佛挺历害嘛,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呢?不是说了,皈依佛以后什么都有了,我怎么还是这样呢?是不是骗人啊,是不是佛没有加持我啊?”开始埋怨了。不要这样,要有智慧!

为什么皈依?皈依是要解脱、要成佛。皈依佛就要听佛的,佛有解脱成佛的方法,佛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然后你的烦恼越来越少,内心的快乐越来越多,没有痛苦了,最终功德圆满,福报圆满了,这是皈依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财而皈依,要明白,什么叫皈依。

下面是正行宣说三主道。第一个是小士道的,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

佛说难忍恶趣苦,皆为恶业之果报,
是故纵遇生命难,永不造罪佛子行。


恶趣的痛苦有地狱道的痛苦,饿鬼道的痛苦,还有畜生道的痛苦。这些都是佛讲的造恶业的果报。造恶业了就要堕落恶趣,要感受恶趣的痛苦。倘若你想远离恶趣,不愿意感受恶道的痛苦,就要断十种恶、行十种善。这里主要讲的是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旁生道的痛苦。八热地狱、八寒地狱的痛苦非常恐怖。饿鬼主要感受饥渴的痛苦,数百年中连饮食的名字都听不到。旁生互相残杀,互相吞食,时时刻刻都在恐惧的状态中,心一刹那也得不到安宁,非常痛苦!

如果想远离这些痛苦,不愿意感受这种痛苦,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断除十种恶业,这样才不会堕落恶趣,不会感受恶趣的痛苦。我们现在在人间,得到人身了,应该谨慎,不然将来很快就要堕落恶趣,感受恶趣的痛苦。怎么一点畏惧感都没有呢,怎么一点紧迫感都没有呢?还说自己信佛,实际上没有深信佛讲的六道轮回,尤其是没有深信佛讲的三恶道的痛苦,根本不在乎,“死了就死了,下地狱就下地狱呗!”哪有那么容易啊?说的倒轻松,看看你面对死亡的时候,将来堕落恶趣,感受恶趣的痛苦的时候,是不是还这么轻松?不相信轮回,不相信因果就不是信佛的。不要打着佛的旗号,到处贩卖佛教,成为佛教的油子。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那么有智慧,佛法那么纯净,但是社会对佛法的评价这么低,就是这些学佛人造成的!

社会上的人也没有智慧,不依法只依人。佛早就讲了,要依法不依人。人是人,法是法,人和法不一样。当佛法融入相续了,相续变成佛法了,人和佛是一体了,才可以拿这样的人来衡量佛法,衡量佛教,一般的人都不可以,因为他的相续和佛法是背道而驰的,是两回事。我希望大家都有智慧,依法不依人,不要拿这些人来衡量佛法。

在我们当中也有这种情况,“听说某个同修皈依上师好多年了,在上师身边好多年了,怎么还这样呢?是不是上师不好,法不好?”然后失去信心了。皈依好多年了又怎么了?可能是他自己没有学、没有修。即使学了修了,但是这些习气和毛病没有这么容易就改掉的。看看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祗劫的消除业障、积累善根,最后才证得圆满。人的烦恼与习气是无始劫来的串习,不可能说断就断、说改就改了,有这种想法说明你太不了解佛法了。

在上师身边好多年了又怎么了,你们没有听过善星比丘的公案吗?善星比丘给佛当了二十五年的侍者,最后对佛生起了邪见离开了,没过七天就死去了,在一个花园里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佛带领弟子们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投生成为饿鬼了,但还是不愿意面朝佛陀,始终背对着佛陀。看看这种习气,看看这种因缘,真的不可思议。

以后不要拿这些人来衡量佛法,衡量大圆满法,衡量我们的道场,衡量上师!这是两回事!如果你想了解,就直接去了解坛城,了解上师,了解法脉,了解这个法。

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不能用某些人来衡量。藏传佛教里也有人打着佛教的旗号什么都做。不能拿这些人来衡量传承与教法!大家只有真正了解了藏传佛教,才会明白,不要拿这些人做依据。现在什么样的人都有,说自己是上师,是活佛,是法王,然后胡作非为。活佛有假的,上师有假的,法王也有假的。现在很多人到某个地方办个法王证,到汉地摇身一变就成法王了。这是个人行为,这不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有大乘小乘,显宗密宗。你去了解、观察,那是纯净的,无垢的。传承清净,法脉从未间断过,从未被染污过,而且教言和窍诀非常丰富,修行次第和最终目标都非常明确。

“是故纵遇生命难,永不造罪佛子行。”没有别的,只要断除十种恶业了,就不会堕落恶趣,不会感受恶趣的痛苦了。否则,不可能逃脱。有因就有果,种因了必然要感受果报。行十种善:不杀生,爱护自他的生命;不偷盗,行持布施;不邪淫,受持戒律;不妄语,说谛实语;不绮语,念佛持咒;不挑拨离间,化解他人的怨恨;不恶语,说悦耳话;不贪心,修施舍心;不害心,修饶益心;不邪见,具有正知正见。这叫行善。断恶行善了,就可以获得善趣的安乐;造恶业了,就要感受恶趣的痛苦。自己去选择吧!如果愿意感受恶趣的痛苦,就去造恶业吧!如果愿意享受上善趣的安乐,就去行善吧!

佛讲“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讲的就是断恶行善。

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
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


这里讲的是中士道。中士道是有出离心,想摆脱轮回、超越三界,但他是自求解脱的,不顾众生,想获得声闻和缘觉(阿罗汉和独觉佛)的果位。

“三有乐如草尖露”,善趣的安乐,人天的福报犹如草尖上的露珠,是不可靠、不稳定的,稍碰一下就会掉下去;太阳升起来,一照就会消失,所以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善趣的安乐,人天的福报本身是一种痛苦,都离不开变苦和行苦。

佛讲了六道轮回只有痛苦没有安乐,“五趣之中无安乐,不净室中无妙香。”“不净室”就是公共厕所,那里不可能有香味。同样,在五趣之中也不可能有安乐。五趣是指人、天、畜生、饿鬼、地狱这五道,阿修罗道算在天道里了。

五趣之中、六道里没有一处安乐,但凡夫是愚痴的、颠倒的,没有明白什么叫乐、什么叫真。总是把假当成真,把苦当成乐。所有的显现都是如幻如梦,都是假相,我们却把这些视为真有实有了。我们所认为的快乐与幸福,实际上都是痛苦,都离不开变苦、行苦、苦苦这三大根本苦,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没有认识到而去追求、贪恋,不择手段地造业。

不要求一时的快乐,应该去修永恒的快乐。目光放远一点,心量放大一点,心胸宽广一点。只有学佛人的目光才不会短浅,心胸才不会狭隘。除此之外,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都是短视的,只能看到今生,看不到生生世世;心胸都是狭隘的,只能想到今生的利益,不会考虑生生世世的利益。只会求一时的快乐,不会求永恒的快乐;只会求一时的解脱,不会求永久的解脱。这叫心胸狭隘,这叫目光短浅,真可怜!

无我的智慧和空性的智慧才是智慧,其他的都不是智慧,只是知识。知识是分别念,有分别念就有痛苦,要么是痛苦的因,要么是痛苦的果。大家如果是信佛人、学佛人、修行人,心量要放开,目光要放远,不能追求一时的快乐,不能追求一时的解脱,不能只看今世的利益。佛在经中讲了,贪欲今世的人不是学佛人。

想向佛学就要放开心量,就要放远目光,不要考虑眼前,不要考虑一生一世,要考虑生生世世,考虑永久。自己是不是学佛人、修行人,就拿这些来衡量。如果你还在追求世间暂时的快乐或利益,你不是在学佛,是在学凡夫。学凡夫就不用学了,你自己就是凡夫。

下面讲上士道,上士道才是菩萨。以智慧脱离轮回、超越轮回,以悲心摆脱、超越寂灭。大乘行者不仅畏惧轮回,还畏惧寂灭。因为寂灭,阿罗汉、独觉佛虽然摆脱轮回、超越三界了,但是他们没有利他心,不能度化众生,这对大乘行者来说,也是一种畏惧处。不能度化众生太可怕了!所以大乘行者想脱离二边,最终要利益众生。

很多人求往生、想成佛,但不一定是大乘行者,不一定是修大乘佛法的。如果是为了自己,虽然没有直接去求阿罗汉、独觉佛的果位,但是这种求往生、求成佛也是贪心。

有些人一听说西方极乐世界好,到处都是珍宝,每天可以享受很多快乐,连痛苦的名字都听不到,贪心就生起来了:“人间太苦了,太没有意义了,我一定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享受那些福报,再也不回来了。”这就是求自我解脱,这种人修任何法都是世间法、小乘法,根本不可能成为大乘佛法。

有的人一听说佛有神通神变,佛有智慧福报,贪心就上来了:“神通、神变好,我也应该学一学,然后玩玩神通、玩玩神变,可以通过神通、神变赚钱,做很多事情。”

有些人一听说佛智慧圆满、福报圆满,贪心就上来了:“我也要智慧圆满,我要福报圆满。”这也是求自我解脱,不是大乘行者,这样的人无论修何种法,即使修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都是小乘法。

为众生解脱成佛的人才是大乘行者,这是标准。是不是大乘行者,所修的法是不是大乘法,将来能不能成菩萨、成佛,就用这个标准来衡量。

你学佛修行的目的是解脱成佛,解脱成佛是为度化众生,教化众生。“我要往生,在西方极乐世界修,成佛了以后,乘愿再来度化众生。我成佛了是为了辗转法轮,那个时候有自己的教法了,就可以直接地利益众生了,可以度化众生了,多好啊!”

所以,第一要放下对世间的贪着,第二要放下自私自利。看看这些罗汉、声闻和缘觉都是求自我解脱,是自私自利的。有自私自利就不会有饶益心,有饶益心就不会有自私自利。要断除自私自利就要发菩提心,就要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三种菩提心。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自何乐?
是故为度无边众,发菩提心佛子行。


自他平等,是说自己和父母众生。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那时对我们恩重如山,现在我们要感恩、报恩。感恩、报恩是行快乐的因、幸福的因,圆满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因。你对一个人感恩、报恩,就能得到一个快乐和幸福;你感恩、报恩一百个人,你就能得到一百个快乐和幸福;你感恩、报恩无量无边的众生,你就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快乐与幸福。爱的面越广、范围越大,内心的快乐越大。

爱一个人是一种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很小,很短暂,只是一瞬间、一时的快乐。实际上这不叫快乐。站在世间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快乐。爱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大;爱有多大,幸福就有多大。我们发慈悲心、菩提心就是要扩大爱的范围。能爱一切众生,能利益一切众生的时候我们的快乐、幸福才会圆满。

三界所有众生都当过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要感恩报恩。给他们吃的、穿的、住的,这也是感恩、报恩,但不是究竟,不是有智慧的做法。消除他们的业障,断除他们的烦恼,让他们解脱痛苦,让他们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圆满,这才是真正的利益,才是真正的、究竟的报答。对一切众生都这样做。这就是没智慧的人和有智慧的人的区别。

我们在成佛之前没有办法让他们解脱烦恼、智慧圆满,成佛后就能转法轮,就有自己的教法了。所以要立誓为众生成佛,这叫愿菩提心。但不可能凭白无故地成佛,还要学修六度万行这些菩萨的学处,让自己成佛,这叫行菩提心。依此,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修出来了,这样就明确、明白了。不然,说得再好听,要发愿行菩提心、要利益众生,但还是模糊。

若是父母众生不快乐,只是自己快乐不行。不仅自己快乐,也要让父母众生快乐,所以为度化众生我要成佛,这就是发愿行菩提心。

相续中有了愿行菩提心的时候才是进入了大乘妙道。前面也给大家讲了,皈依三宝是入门,发菩提心是入道。入门和入道不一样,先入门再入道。相续中有了愿行菩提心就是入道。

胜义谛菩提心是以后的事。刚开始要发的、相续中要生起的是愿行菩提心,也就是世俗菩提心。生起是指发出来了,自然而然就有了这样的愿望、欲望和意乐,就是入道——刚开始入道。

这是资粮道,后面有加行道,通过资粮道和加行道,最后是见道。见道的时候才有真正的胜义菩提心。之前是世俗菩提心,也就是愿行菩提心。见道、修道、无修道都是胜义菩提心。但是见道、修道时,入定时是胜义菩提心,出定时还是世俗菩提心。

皈依是入佛道,发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大家依法衡量自己,不要盲目地学修。学佛修行不能自以为是,不能自己摸索,一定要按佛的教导,按上师的窍诀,最后才能成就。

真的,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作主张。很多人已经皈依好多年了,也学修好多年了,但是一到关键的时候,还是自以为是,自作主张,还是自己说了算,根本不考虑佛的教导、教言,根本不考虑上师的窍诀,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就的。所以大家把心态稳定下来,扎扎实实地学修,成就就在眼前。

现在主要是我们的心态不稳定。“我只学这些行不行?我学那个好不好?我只在这儿学行不行?我是不是应该再去别的地方学?我应该怎么办啊?”不能这样。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