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所在 繁體中文版 简体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佛學研究

日常如何修行淨土
來源: 《日常如何修行淨土》 日期: 2015-04-08 瀏覽量: 5712

印光大師開示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這是一篇從《印光大師文鈔》中摘出的開示淨業學人日常如何修行淨土的教言。在此簡單做個解釋: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

“真信”是指對釋迦佛宣說西方淨土功德莊嚴生起了真實信心。“切願”是指已經發起誓願脫離娑婆、往生極樂的真切願望。這樣有了真信切願後,就應當修持念佛正行,來成辦往生。

【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

怎麼成辦往生呢?一言以蔽之,“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意思就是:以真信切願作為引導自心趣入淨土的前提,再加以力修念佛,以念佛的正行就能得生淨土。所以信願行是淨土法門的要訣,是綱宗要領。

在信願行中,隻有行而沒有信願,不能往生;隻有信願而沒有行,也不能往生。信願行具足無缺,就決定往生。

也就是:說如果對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生不起真實信心,又沒有往生淨土的切實誓願,那縱然把這句佛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猶如銀牆鐵壁似的,也終究不能往生。如果具足信心和發願,但不修持念佛等的正行、不把所修功德回向往生,也一樣不能往生。隻有信願行具足不缺,才能往生。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這是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中的話,意思是:人能否往生就看他心中是否有信願;而往生品位的高下,取決於持名功夫的深淺。

有人問:前麵說信願行具足才能往生,這裏又說有信願就能往生,前後不是矛盾嗎?

不矛盾!這兩句話要合起來看。既然說了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就知道最低的品位也是由最淺的持名而來,可見要生淨土一定要有淨業正行,而不是全無正行。再者,若有真信切願,就必定會發起實行,也就是:自己深信淨土具勝妙功德,又誓願求生淨土,就一定會修往生正行。人為了求到世間小利都會付諸行動,何況這是了脫生死速成佛道的大義,所以一定會發起淨土正行。

【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

所說的念佛正行要隨自身的情況來定,不能固定執著一種做法。

也就是你定的做法要適合自己的情況。這就像醫生下藥要針對各人的病情,下哪種藥、量多少都不是固定的。各人的情況很具體,有的人有時間,有的人沒時間,有的人閑居在家,有的人出門在外,所以要隨自己的情況來定。

【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

如果你沒有事務牽累,就應當從早到晚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處使這句佛號不離心口。

所以要 沒有事的人 從早到晚都要抓住這句佛號,不能丟開。有時候心會跑到其它地方,這時要把心拉回到佛號上。做不用心的事時也要身體做事、心裏念佛,比如:洗菜時邊洗邊念,做飯時邊做邊念,走路時邊走邊念。不但靜坐時不離這句佛號,就連 穿衣時、吃飯時、大小便時、等車時、坐車時,甚至轉一個身、彎一下腰 時,都不離這句佛號。像這樣就是一切時處佛號不離心口。

念的時候,每一聲佛都要從 心裏念起 ,聲音從 口裏發出 ,再從 耳根聽進 心裏 (又要知道這個“聲音從口裏發出”,在默念時雖然不動口,但意地中仍然有口念的相狀。) 。這樣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就能 把心攝住 。大家知道《楞嚴經》中, 大勢至菩薩 的教導:“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怎麼做到都攝六根?就是由以上三個清清楚楚,把意根、舌根、耳根都攝在一句佛號上,這樣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其它氣味,身體也不會懶惰懈怠,這叫“都攝六根”。以都攝六根來念佛,雖然還不能做到全無妄念,但和不攝六根相比,心一定清淨得多。

下麵是一則例子:

清朝乾隆年間,常州有個叫柏萬安的人。他的嶽母許氏六十五歲,在家裏常年吃齋信佛。萬安想到嶽母還不能專一念佛,就把嶽母接到家裏,教她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嶽母聽他的話,從三月到六月間,精進念佛,無一日間斷。

有一天,她向萬安下拜。萬安很驚慌,問她為什麼這樣。她說:“我活了六十多歲,在顛倒夢想中沒得過一天安樂。但自從你教我念佛開始,我天亮念佛,一會兒就到了晚上。晚上念佛,一會兒又到了天亮。世間的安樂怎麼能比得上呢?沒有你,我不可能有現在這樣的安樂,所以向你拜謝。”

萬安說:“這很好。”就給她講解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而且說:“隻要 得到一心 ,極樂聖境自然就 顯現 ,但 不要生貪著 。”

又過了三個月。這一天夜裏,許氏剛坐下來念佛,忽然見到一朵金蓮花現在眼前,接著化成百千億朵,層出不窮,升到虛空,光明照耀,無有邊際。次日早晨,又向萬安下拜,講述晚上發生的事。

從此以後,她 容色豐潤 ,就像 三十多歲的人 ,整天不說閑話。夜裏躺下一更多點,就起來端坐念佛。精進程度,即使出家衲子也比不上。乾隆四十二年,安然坐化。

許氏晚年一句佛號不離心口,時時得佛光護佑,成了幸福安樂的人!這樣生時安樂,死時安樂,死後更安樂,確實是世間極稀有的事!老人們一般有很多空閑,應當以許氏為榜樣,一句佛號不離心口,使晚年和來世都獲得世間法中得不到的安樂。

【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汙不潔之處,隻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

念佛是出聲還是默念,要看當時的情況。如果洗漱幹淨、穿著整齊以及地方清潔,出聲和默念都可以。如果是睡覺、裸露、洗澡、大小便或者到了不幹淨的地方,就隻能心裏默念,而不適合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就不恭敬。 但不能認為這些地方不能念! 可以念 ,但自己 存心要恭敬 出聲念就有失恭敬 睡眠時更不能出聲 因為這樣做不僅不恭敬,還會導致傷氣。

【雖則長時念佛,無有間斷,須於晨朝向佛禮拜畢,先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畢,即念讚佛偈,即“阿彌陀佛身金色”偈。念偈畢,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一千聲,或五百聲,當圍繞念。若不便繞,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將畢,歸位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然後念《淨土文》,發願回向往生。】

雖然平時長時間念佛不斷,但也必須每天早晚堅持做淨土功課.這裏製定的功課有這些內容:

早上首先要向佛禮拜,這是第一個儀式。不是匆匆忙忙念,是念誦之前首先向佛禮拜。之後 ,先念一遍《阿彌陀經》、三遍往生咒。念完之後念讚佛偈。念時,要發之於心、出自於口,以清淨的音聲來讚佛。讚佛偈念完,就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之後隻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一千句或者念五百句,應當繞佛念,而且是順時針方向來繞。家裏的佛堂不方便繞,跪著或坐著或站著念都可以。念完回到原位,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依次各念三遍。然後念《淨土文》發願回向往生。

這裏說的 《淨土文》 定為 《西方發願文》 ,這也是 印光大師的意思 印光大師在《文鈔》裏說:“如果身心有空閑,應當用蓮池大師新定的淨土文。”就是指《西方發願文》。

【念《淨土文》者,令依文義而發心也。若心不依文而發,則成徒設虛文,不得實益矣。】

念《淨土文 》的要求是 按照願文 一句一句地 發心 。《 西方發願文》已經講過,每句的意思和每段發願的重點也都了解了。以後就應當長期按這樣發心,這樣功德不可思議!

如果不依願文殷重發起願心,隻是口頭滑過,那就成了“徒設虛文,不得實益”。念《淨土文》的目的是讓 依文發願 ,如果沒有發出相應的願心,那就隻剩下形式,得不到發願的實益。這裏定的《西方發願文》被推崇為最圓滿的願文,淨土行人每天能如法按照願文發一次心,就是在修一次從現前到臨終、到往生、到得大成就,以及再回入十方普度眾生,這樣一整套完整的發願。

【《淨土文》畢,念三歸依,禮拜而退。】

按照《西方發願文》做完了發心和回向之,就再念三皈依,最後禮拜退下。這一 功課就做圓滿 了。

【此為朝時功課,暮亦如之。】

晚上的功課是按同樣的方法做。

【若欲多多禮拜者,或在念佛歸位之時,則拜佛若幹拜。九稱菩薩,即作九禮,禮畢即發願回向。或在功課念畢禮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如果在做功课期间你想多礼拜,可以在念佛回到原位时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就做九次礼拜。九称菩萨就是念三遍“南无观世音菩萨”、三遍“南无大势至菩萨”、三遍“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每念一句时就作一次礼拜。礼拜完毕,再发愿回向。这是针对想多礼拜的人,在念佛归到原位时,按自身的情况来礼拜。或者在整堂功课做完后,用一段时间来礼拜。总之,随自己的方便来做。

以上不论礼拜、回向、发愿都 要做到 恳切至诚 。就是要诚心诚意, 不夹一点虚伪 。拜是诚心地拜、念是诚心地念、发愿是诚心地发愿、回向是诚心地回向,没有心身不一、心口不一,这样就是至诚。如果只是为完成任务,念愿文只是随口溜过,或者妄想纷飞、东张西望,那就成了虚伪。所以一定要至诚恳切,不能马虎草率,不然就失去了做功课的意义。

蒲团不能过高 ,高了就不恭敬。得加持全靠恭敬,而恭敬又要守持谦卑,在仪式上也要相当注意。实际上,外在的表现跟内心关系密切,比如坐高广大床,心态就高慢;坐得低下,自心也谦卑。所以坐的蒲团不能过高。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

如果事务繁忙,一点没有空闲,就应当在早起漱口、洗脸完毕时,对着阿弥陀佛像顶礼三拜,然后身体端正双手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 ,尽一口气为一念,念满十口气为止。“一口气”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到这口气结束。这是功课的正行。念完之后作发愿回向,可 念《小净土文》 ,或者只念“ 愿生西方净土中 ”等 四句偈 。念完,再 礼佛三拜 退。 (就像见长辈先要行礼,退下也要行礼,做功课首先要拜佛,念完也要拜佛告退,这是必须做的礼仪。) 假如家里没有佛像,或者出门不方便带佛像,就面向西方对佛问讯,念的方式一样。这叫 十念法门 ,是 宋朝慈云忏主 为政务繁忙没有空闲修持的人制立的。

为什么这样制立?原因是极繁忙的人每天肯坚持修十念法,就符合净土经典一向专念的要求,也符合阿弥陀佛十念皆得往生的悲愿。

很多人事务繁忙,修不了很多,可以修这个最简单的功课。这个功课对你来说非常重要,凭这十念法就能解脱长劫轮回,登入极乐净土,从此转凡成圣,有宣说不尽的大利益。而所用的时间不过几分钟,是这么短暂。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如果连最简单的十念法都不修,这一生到临死的时候该怎么办?凭什么来解脱吗?如果不能解脱,再一投胎,又去向哪里?这些都应该好好想一想!

【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为什么要尽一口气念呢?这是因为众生的心整天散乱,又没有空闲专一念佛,所以就要在早晨抽出一点时间来心无杂念地念上几百句佛号,以求 跟佛 感通

怎么才能做到心无杂念?方法是借气把心摄住,一气念下来时,气就摄住了心,使得心无法散乱。但这要顺其自然,一口 有多长就念多少 不能追求多念 ,一 勉强就会伤气 而且只能念十口气,不能念二十口气、三十口气, 念多了也会伤气

念佛是 求得 跟佛心感通 ,这又需要自己的心系念在佛上,不缘想其它,原因是:三心二意,无法感通。“以散乱心念佛难得往生”这一句,是指口里念佛,心里缘世间法,念贪嗔痴,这就不能和跟佛感通。想一想:心里正念着贪嗔痴时能跟佛感通吗?绝对不能。不能感通,也就难得往生了。而这里修十念法是借气摄住心,使心当时只缘在佛上。所以是没有杂念,一心念佛。由一心念佛,就决定往生。虽然念的数量少,但功德还是很深的。

下面是修十念法往生的实例:

这是说民国江苏无锡有个沈婆,心地善良、仁慈和蔼,为人正直诚恳,喜欢帮助别人,在帮助人时总是尽心尽力,所以当地人都很恭敬她。

沈婆念佛修持没有人指导,只是有一次听人讲十念往生法,当时生了大欢喜心,深信不疑。从此二十年如一日,诚心诚意地修持。

民国十四年左右的一天,沈婆十来岁的小儿子在外面玩耍,忽然见到从虚空中降下无数僧人,个个身形高大,相貌庄严,而且有夺目的光明,脚踩着莲花。其中一位非常高大的圣僧,手持着莲花,交给他母亲。忽然间,她母亲就坐在莲花上 ……

他正看得出神时,姐姐叫他赶紧进屋给母亲送终。

等沈婆合眼之后,屋里有奇异的香气,久久不散,也不知道香气是从哪里来的。

沈婆的往生成功来自两点:一是 为人 心地善良 ;二是 功课 天坚持。她二十年如一日,诚心诚意地修十念法,虽然念得少,但每一次都跟佛心相应。这样日积月累,净业成熟,临终就感得圣众现前接引,得以往生。

净土法门就有这个好处,在世间工作生活的同时,还能修持佛法,而且能即生解脱,原因就在是有弥陀悲愿摄持,以极其简单的修法,每天念六字佛名,就能在短暂一生中就能顿超轮回,高登净土。再没有比这更简便易行的法门了!没有这个法,芸芸众生确实很难即生解脱!

【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极闲和极忙的人既然各有做法(极闲的人从早到晚专念阿弥陀佛,极忙的人在早晚修十念法.),半忙半闲的人,可以斟酌自己的情况来定修持方法。

【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这一段是开示念佛往生必须的 基础。 这个 基础再念佛 ,就 决定往生

印祖教导我们:修净土的 人事事要 心存忠恕 。“忠”就是 忠诚,没有二心 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事事尽责任、尽义务。《印光大师文钞》里有一段极好的开示,里面说“‘忠’这个字可以贯穿在一切行为中。人的心里如果有 ,就必定能 孝养父母 恭敬兄长 ,与 亲族相和睦 ,对 朋友有信 抚恤孤寡 ,对一切人和生命心怀仁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什么呢?如果有忠,就不会有欺诈; 不欺诈,就尽本分 尽本分,则一切属于自己分内的事都必定会实行,绝对不用担心有虚假应付、不尽心尽力的情况出现。”大家念佛修佛法门,日常要做到事事有忠。如果不忠,只是表面文章做得好,口里说得好听,那是不会和佛相应的。这个“忠”字是根本,没有了根本,怎么有成就呢?

”就是“心”上一个“如”字。“ 如心 ”就是 将心比心 的意 思。《论语》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能加在别人身上,这就是“恕”。拓展开来,广义的解释:只要是有情,就 同样有离苦得乐的心 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替别人着想,就是心里存“恕”道。

明白这点后,平时事事心上要存“恕”道。有好事时,要想:我想得安乐,他也想得安乐,能不能给别人安乐呢?不能全部给,能不能给一部分呢?遇到不好的事,又想:我不想遇到这样的事,他也不想,那我不能加在他身上啊!或者见到别人有困难时,就想:我能不能替他分担呢?这样来实行,就是在行“恕”道。

“心心提防过愆”,就是时 刻提防 身体 行为有没有过失 ,口上说话有没有过失,起 念犯过失。时时严密防护,丝毫不敢放纵。

“知过必改,见义勇为”,就是发现自 己身上 有过失 决定改正 ,见到事情应当去做就勇于实行。

能按以上这几条真实地奉行,自己的心就跟佛心相合,这样念佛就决定往生。相反,事事不行“忠”“恕”,不防护三门,有过不改,应尽的义务不尽,那就和佛心相违,决定难以感通。

这段话非常重要,要时时拿来对照自己,在自己身上做出来。很多人修持多年不见有进展,原因多出在没做到这几点上。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

这又是一个要点:净土行人 必须 把一切功德都回向往生西方

这是教导我们: 平时 凡是礼拜、读诵大乘经典, 以及 做任何有利世间 有利众生的事 ,所作的功德 都要用来回向西方 不能只以念佛的功德求生西方 ,其它功德又回向世间,希求升官、发财等等。这样就成了两条心,一条心是求生西方,另一条心是求世间圆满,心没有专一地趣向,就难以往生了。所以志愿要专一定在西方,所做的功德都往西方回向。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要知道 ,真能 念佛而不求世间福报,世间福报也会自然得到。如果只求世间福报而不肯回向往生,那所作功德就只成熟为世间福报,而且由于你的发心狭小,只求自己得现世福报,结果所得的福报反而下劣。 同时,心不专一,往生也很难决定了!

再次提醒大家, 日常做的 点滴功德 都要 回向往生西方 。这 万分重要 。《观经》中讲到往生九品中任何一品,都必须具足三心,就是 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善导大师 《往生礼赞》 里说: 具足这三心,就决定得往生 少一心,就不得往生。 三心在以上的讲解中都讲到了。“至诚心”,就是身体礼拜阿弥陀佛、口 里赞叹称扬阿弥陀佛,内心专念观察阿弥陀佛,凡是起身、口、意这三种业时,必须至诚真实。“ 深心”,就是两种信心 :一、决定 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 ,旷劫以来常沉溺流转,无有出离因缘;二、决定深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摄受众生 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 决定 能往生 。“ 回向发愿心”,就是所作一切善根都回向愿求往生。如果这三心还不具足,就一定要想办法使它具足。

以上对印祖开示的日常修净土的方法简略作了解释。这都是在平实处教人,在关要处点示,能按照这篇开示真实奉行,就决定往生西方!这次中心印的《净土朝暮功课》就是按照印光大师的开示制定的。

如果还不清楚为什么要做净土功课,下面再用世间最浅显的比喻来说明。大家都做过学生,在做学生时每天都要做功课,如果不做功课,学业肯定荒废,到时考试一来,一定手忙脚乱,无法通过。再说,在种种考试中,高考是最大的考试,平时不做功课,高考就必定落选,这以后的人生就没有大的前途了。

同样,大家要去极乐世界,不但要经过平时种种大小的考试,还要面对临终这个决定生生世世前途的最大考试,考得过就上极乐世界成佛去了,考不过就在六道里生生死死,受无尽的苦。这不是一辈子完蛋,有可能是无量辈子都完了!所以为了能通过临终这场考试,必须每天都有净土的修行,要做净土的功课。不然到了临终手忙脚乱,通不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那时再后悔已经迟了。

大家知道 《无量寿经》 宗要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经上讲三辈往生时都强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往生的根本条件,上等的要求是从发心念佛开始,终生念佛; 下等 要求是每天坚持修十念法 ,这样才符合一向专念的条件。

怎么来保证具足这个条件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功课。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修行人都是通过这条途径而成就往生的,我们也不能偏离这条正轨,不能说自己是现代人,就可以不做功课。

我们很多人每天事情很多,做不到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那最起码每天要做净土功课。这样做是使你每天都保持有一段时间修持净业,一生坚持一来,就具足了“一向专念”,往生的考试就能顺利通过。如果不做功课,就会随习气把宝贵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结果一事无成,耽误了生死大事,这是最可悲的。希望大家能为自己生生世世的前途认真考虑,做出慎重的抉择。


上一篇:“百不管”老婆婆念佛往生 下一篇: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