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知足少欲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意义
来源: 释广慧 日期: 2018-06-28 浏览量: 3311

引 言

十八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从农耕时代迈入了工业时代,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交流和发展,当今便利的交通、高新的科技以及飞速的互联网则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结构,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分散、长时低效、资源型的生产方式,向集中、短时高效、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发展。尽管物质水平得到提高,生产力急速发展,但人类仍然面临着工作压力增加、家庭关系紧张、社会关系不稳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早在1997年,中国即在中共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理念,在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习主席对此再次作了强调。

戒律即清凉,戒律是佛陀制定的使弟子在修行的过程中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在外表现为对身语的约束,在内则主要是培养知足少欲,从而依戒而生定,依定而开发自己内心本具的智慧和安乐,最终获得幸福。

依上可见,物质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知足少欲同样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本论文旨在讨论,佛陀戒律中的知足少欲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如减轻生活压力、维护家庭稳定、增进社会和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

一、诠释知足少欲

《涅槃经》狮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知足少欲并非过原始人刀耕火种的生活,也并非躲到没有人烟的深山老林过日子,而是要分清楚何为基本生活需求、何为过度索取。即使是佛陀时代也开许弟子日中一食,并且要吃饱,但不能贪图美味而过饱,如果做不到冢间住也可以修建自己的精舍,也即自己的住房,并对其大小有要求,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可见知足少欲是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并非所有的欲求都要断除。

现代人需要明白,哪些才是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可以挡风避雨的房屋、足够的粮食、可以避寒的衣物、维持生活出行的资金,此为需求品。除此之外的如名贵的手表、首饰、豪车、体面的工作地位、高档的别墅等等,都并非基本生活所需,为非需求品。所谓的知足少欲,是指当我们拥有基本生活所需时就应该感到满足。非需求品并非生活的重点,如果有,我们可以额外享受,如果没有,则不必感觉痛苦,因为这些东西可有可无。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非需求品上,当生活所需得到满足时,我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思考生活的意义上,至少可以休息。这就是现代知足少欲的理念。

二、知足少欲对个人生活的意义

据统计,2015年死于自杀的有13万人,抑郁症患者超过9000万,而处于精神亚健康的人数比例高达70%,而这些人的痛苦主要来自于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内心的失落,感情的伤害等。而因为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而选择自杀或罹患精神疾病的却很少,而且目前中国社会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再困难也不可能缺衣少吃,况且社会福利机构也会提供足够的衣食,足见这些受害者的痛苦并非来自于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是由于过度的需求所带来的痛苦。

如果人们具有知足少欲的理念或者从小就接受过知足少欲的教育,从内心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当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时,就可以很幸福。工作的压力并不会损害到我们的基本衣食,如果工作不胜任则可以换一个低薪的工作,但基本的衣食都可以满足;人际关系也不会损害自己的衣食,或许对经济利益有所损害,但不至于把口中的粮食抢走;自己的境遇也没有必要失落,至少现在还有吃的穿的,如果没有,自己的朋友和社会福利机构以及善心人士都会暂时提供,走出暂时没有吃穿的境地在当今社会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同样感情更不可能损害到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人们为什么必须追求各种各样的名闻利养来满足自己?首先是因为众生对有为法的四种颠倒认识,轮回本来无有任何一法实有常在,但凡夫众生却安立为常乐我净。女色本来仅是一团血肉,甚至是很肮脏的,但因为生生世世在轮回中的串习,却让人们觉得女人倾国倾城,举手投足风情万种。本来不净粪是肮脏的,但却是狗的美食,人们会斥责狗的愚痴,却不会反省自己对习气的贪执。其次凡夫众生没有建立对业力因果的认识。认为爱拼才会赢!就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样各种名闻利养便唾手可得。实际上佛法讲财富利养,并不全是今生可求,一切都是因缘法,如果有因缺缘,你努力自然能够成办,如果无因无缘,你即便拼了命,它也不会求得来。所谓“有求皆苦”,今生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苦,就是因为自己的贪求。知足少欲即从根本上让我们断绝了这些苦的来源,所谓“事到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进而可以追求解脱生死的妙法。佛陀在《遗教经》中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又《法华经》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一个人若能少欲知足,行持普贤菩萨广大如海的六度万行轻而易举,无有任何困难。但是不懂知足少欲的话,纵然表面上给人讲经说法,每天做各种善事,痛苦还是会接连不断地出现。

知足少欲是四圣种之基础,以菲薄的法衣、粗粝的食物、简陋的床榻而为满足,精进于闻思修行。试想,一个人醉心于名闻利养,那他何时才有闻思修道的时间?格言云:“欲乐如盐水,饮者求更多。”格言又教导我们:世间上的追求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知足少欲者当下就能得到内心的清凉和幸福,实际上实有的快乐,其本身丝毫也不可得,盲目于世间欲妙的追求才真正是苦海无涯。

故此,如果人们拥有知足少欲的理念,虽然称不上享受高水平的生活,但至少可以让我们远离不必要的心灵痛苦,进而行持善法,希求解脱圣果,而不是耽着轮回中的这种低劣的名闻利养,不断起心造业,生生世世流转轮回。

三、知足少欲对家庭稳定的意义

据统计,2015年离婚的夫妻为384.1万对,比上年增长5.6%,由此而带来的家庭财产纠纷,孩子抚养问题,单亲孩子心理问题等也是层出不穷。而离婚的原因并非家里没有吃穿无法生活,反而是在生活困难的时候大家能够同甘共苦,而生活水平提高后无法共同生活。故离婚往往来自于对对方的观点不满或者某一方有外遇或者双方都有外遇,由此而带来离异的不幸,造成双方甚至多方的痛苦。

若以知足少欲的理念摄持我们的家庭生活,则可看出结婚的目的就是为了组建家庭共同生活,而家庭能够维持下去的条件就是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即吃饭穿衣住房。而双方的观点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基本生活所需,对方对也好错也好无关紧要,若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则可一笑而过,完全没必要分道扬镳;而有外遇,往往是因为对家庭的感情厌倦而对新的感情充满了向往,对此应明白欲求心都是对已经得到的东西无所谓而对没有得到的东西向往希求的,一旦得到同样会感到厌倦,没有必要为了得到一份以后会厌倦的感情而伤害自己的家庭。由此而知,能够拥有一个不缺基本生活所需的家庭是很幸福的。

潜在的知足少欲的影响,犹如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有知足少欲为基础,才能上求真理,下化众生,提升个人素质和修养,对家庭生活具有更高的驾驭能力。儒家讲,君子应“望之也严,触之也温”。一个有很高修养的人,他的言行举止都具有正知正念,恪守律仪,看上去是很严肃的,但因为其内心修养的深厚,自身的烦恼甚少,知见渊博而深邃,与之相处如沐春风。对内具有亲和力,对外为人处世,又都能遵循圣者与前辈的教言,自然能赢得诸多的尊敬与善缘。因此具有知足少欲的品格,也会让整个家庭更加快乐、进步、具有强大社会生产创造能力。

四、知足少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同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也出现了游行暴动、反政府、民族分裂等不和谐现象,此悉是人心不平所至。而人心不平都是由于得不到内心所需而导致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所需都是非需求品。如观察因贫富差距太大导致的游行暴动,现在的生活基本所需完全可以得以满足,虽然存在贫富差距,但这种财富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并非生活的重头戏;再如,有时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确实有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但其基本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提供了生活的基本所需,生活的重点得到了保障,过分要求其公平合理就是过于所求了;对于民族分裂等也无此必要,在统一的条件下,人民的基本生活所需都得到了保障,而为了自己的独立思想而寻求分裂并不合理。若社会媒体能够多宣传知足少欲的理念,减少对膨胀物欲的宣传,则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知足少欲对生态平衡的意义

佛教认为,我们依止的器世间通常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其中只有“住”阶段可能孕育生命。大地万物互为缘起,相辅相成;各种有情类生命分别依业受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形成了一定的生态平衡,如各类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衍,乃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不息息相关。

我们人类是万物之灵,但我们忘了自己也是动物,大肆捕杀导致很多动物灭绝,动物的灭绝导致植物物种的灭绝,动植物的灭绝直接加剧了气候变暖、洪水和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动植物的多样性对地球与人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知足少欲、慈心不杀对生态平衡也极具意义。佛教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认为世间万象互为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是一种和合互生的关系;生命按照各自的业轮回于六道之中,在求生方面,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众生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因此佛教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人类之间更是要相互关心、和平共处;人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形成,大自然对人类有天覆地载的养育之德,因此对大自然应怀感恩之心,反对无度地占有、浪费,更何况恣意破坏了。要实现环境的清净庄严,根本在于净化人心。

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的植被被破坏,森林被砍伐,矿产资源被过度开采,野生动物被残杀,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污染等等,大部分也来源于非基本生活需求,如过量的肉食需要过度的养殖,而过度的养殖就会破坏植被,房屋一而再地翻修需要大量的木材,而要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就会追求新鲜的野生动物,过度地使用汽车就会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对现代化物质的过度需求就会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并排放工业废气。要解决这些生态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知足少欲,看清哪些是生活必需品,除此之外要节而用之,给后代留下生活的资源。

另外,佛经还常说,诸法唯心所现,众生心清净了,则佛土归于庄严清净。这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说明,要实现环境的清净庄严,根本在于净化人心。这一思想信仰对于扼制人们对生态环境掠夺性的破坏,净化人心、美化环境、建设人间净土,客观上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六、总结

构建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包括了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若能奉行佛陀戒律中知足少欲的理念,则对构建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知足少欲虽然说只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非常简单,但在当今欲望膨胀的时代又极难做到,故需要个人和社会都做出相应的努力。如此才能实现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上一篇:悲智双运、不舍有情 下一篇:浅论宇宙和人心的关系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