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佛法与科学

佛法与宇宙

网站首页 > 佛教与科学 > 佛法与宇宙
刨根问底(2):一切皆归于心【连载02】
来源: 智悲佛网 日期: 2015-11-14 浏览量: 5196


五、离一多因——芝诺“二分悖论”的佛学版


还是先回到主题:芝诺悖论。

就像贪玩的孩子,在野外被奇花异草吸引,渐行渐远。这时候父母的呼唤,不断把他带回到熟悉的地方。我们就像贪玩的孩子,在世界幻相的吸引下,渐行渐远。依靠芝诺悖论的一再呼唤,我们才不至于迷路。

在这一节中,本文的另外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主角“佛学”,久违之后,终于又登场了。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芝诺“二分悖论”的佛学版。它有一个非常“武侠”、非常“高手”的名字:“离一多因”。

下面的辨析非常重要,是通向智慧的桥梁。因为它迥异于我们的常识,深入到世界最细微最奥妙的秘密中,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有一点抽象和艰涩。

对于听懂了的人们,这是一次妙不可言的神秘之旅;对于一时听不懂的人们,则可能是最好的安眠药。所以,如果你真的有兴趣,请放慢节奏,不要走马观花,务必一步一步细细思维。

如果,你不喜欢太抽象的逻辑推理,那么不妨直接跳过这一节。虽然,你可能错过了最精彩的情节,但是你仍将有机会目睹这部“宇宙人生连续剧”的大结局。

“离一多因”分析物质世界的方法是这样的:

物质世界存在的方式,只能是“一体”,或者“多体”。经过观察,“一体”的方式不成立;“一体”不成立的缘故,“多体”也不成立。

除了“一体”和“多体”,没有第三种存在的方式。“一”和“多”互绝相违的缘故。

所以,物质世界不存在。—— Over!

好吧好吧,请大家不要急着把臭鸡蛋扔过来。我知道这些非常“形而上学”的名词,已经把大家绕糊涂了。让我们暂时忘掉上面那些抽象的“一”啊“多”啊,用我们非常熟悉的一棵树和一座山,来观察一下:

把一棵树分割,得到木头;把木头再分割,得到木屑;木屑再分割,得到木头的微尘;不断分下去,直到最后,得到无法再分的极微:“无分微尘”。它是一棵树的基础,也是整个物质世界的基础。

如果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个极微的“无分微尘”必须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有手段观测到它。

这个“无分微尘”如果存在,它存在的方式,只有两种可能性:一体,或者多体。

如果是“一体”,则这个“无分微尘”将不存在任何的方分,即: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各个边缘之间,不应该有任何距离,否则就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一体”,而成了很多更小的体积组成的“多体”。

现在,观察这个“无分微尘”是如何堆积成一座高山的,比如:泰山。

每两个相邻的无分微尘的空间关系,只有三种可能:重叠;相接触但是不重叠;环绕,既不接触也不远离,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间隔。

1 )如果重叠,则再多的无分微尘,将依然只是一个没有体积的点。无分微尘永远没有办法扩张成一座泰山。换句话说,泰山“坍缩”成了一个点。虽然,这里借用了“坍缩”一词,但是,意义是不一样的。这里是说,即使宏观现象上,泰山也将立刻变成一个点。所有宏伟的层峦叠嶂,将全部消失。

2 )如果接触,但是不重叠:因为无分微尘是没有方分的,所以接触就等于重叠,否则这个微尘就不是真正的无分微尘了。所以,如果泰山的每两个相邻的无分微尘相互接触的话,泰山依然将立刻“坍缩”成一个点。

3 )如果间隔:我们在相邻的两个微尘之间,不断放入同等大小的无分微尘,直到填满。(当然,你可以规定,有一种斥力,使得其他微尘无法插入。但是,我们不是真的要插入,而只是观察其空间关系的合理性。)这样,我们有了两种结果:

要么,这个间隔被最终填满,直到两两接触。这样,所有的无分微尘又变成重叠,泰山又“坍缩”成了一个点。

要么,这个间隔永远无法填满,而我们在两个最小的微尘之间,可以放进泰山所有数量的微尘。这样,泰山最终被放进了两个微尘之间。这倒似乎有点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的:“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以及“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但那是圣者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是在讨论普通人的现象世界,没有必要这样附会。在普通人的现象世界中,无疑这是非常荒谬的。

无论重叠、接触还是间隔(环绕),都和我们看到的世界相违。所以,以“一体”方式存在的无分微尘,何处也不可得。如果世界是实有的,组成它的微尘,一定不是“一体”,而只可能是“多体”。

可是,“多”是由“一”组成的。离开了“一”,“多”也不成立。所以,外面的世界是虚幻的现象,不是实有的。

这就是“离一多因”对外面的物质世界的分析。

你也许还没有明白:为什么离开了“一”,“多”也不成立?

对此,请不用太沮丧。并不是你的智力出了问题,也不是这个论证有任何破绽。

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佛法鼎盛的那烂陀寺和戒香寺,这是一个无数智者们乐此不疲的话题。在有着悠久的辩经传统的藏地,关于“无分微尘”的辩论,也始终没有停息过。既然这么多智者,都需要如此再三辨析,才能真正彻底明白它的智慧。那我们刚刚接触,有点转不过弯,也情有可原。

暂时不理解,不是“愚痴”。“愚痴”的是,如果自己还没有理解,就盲目地下结论说:一派胡言,完全是诡辩!这显然不是一个智者应有的态度。

那么,如何理解:“一”不成立,“多”也不成立呢?

以部队的编制为例。我们知道,一个师可以叫做“一”。但是那仅仅是名称上的“一”,可以在语言和我们的意识(心识)前假立存在。

实际上,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师”,只有一个一个的“团”。离开了一个一个具体的“团”,这个“师”也就没有了。

继续观察,一个“团”可以叫做“一”,但同样是名称上的假立。离开了一个一个具体的“营”,这个“团”也就没有了。

同样,一个“营”也是假立的“一”。它是由很多“连”组成的。

一个“连”是由很多“班”组成的。

最后,一个“班”是由一个一个活生生的士兵组成的。

这个士兵,是名言上假立的“一”。士兵不能再分,再分就要出人命了。这样,一个“师”,最后就是由这些一个一个不能再分的具体的士兵组建而成的。如果这些士兵不存在的话,也就没有了“师”。当然,我们嘴上还是可以这样说,心里也可以这样想象:曾经有一个“王牌师”。语言上和意识上,怎么样假立一个“师”,都是不受限制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 , 师是由士兵组建而成的。没有士兵,就没有师。班也罢,连也罢,营也罢,团也罢,都不是真正的“一体” , 都是“多体”。只有士兵,才是“一”。没有“一体”,就没有“多体”。

士兵作为真正的“一”也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通过继续分割而了解。但假立的“一体”或者“多体”,则可以在人们的语言和意识前,继续存在。

喜欢军事的朋友,我们可以用以上组建师团的方法来理解。如果喜欢篮球,则可以用球员 - 火箭队 - 西部联盟 - 大联盟的关系来观察。如果是学生,则可以用学生 - 小组 - 班级 - 年级 - 学校的关系来观察。如果什么都不是,可以用 1 分钱 -1 毛钱 -1 块钱 -10 块钱 -100 块钱的关系来观察。数 money ,我们每个人总会喜欢的吧。

以上的佛法分析,既是中观的分析方法,也见于唯识论师们的著述中。唯识祖师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颂》,由玄奘大师翻译,第 10-13 个颂词中说:

“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

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极微既无合,聚有合者谁,或相合不成,不由无方分。

极微有方分,理不应成一,无应影障无,聚不异无二。”

(未完待续)


上一篇:刨根问底(2):一切皆归于心【连… 下一篇:刨根问底(2):一切皆归于心【连…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