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请入普贤愿海

《请入普贤愿海》 ︱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

每天必修的功课

以下要讲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做任何功德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为什么普贤行愿是生生世世的必修课?

福德十愿 → 大果

有人说:我们好好做功德,自然得到清净的果报,为什么一定要凭借发愿来得果呢?像农民耕耘自然就有收获,哪里要观待发愿?

这样的认识是只见一点,不见全部。见到的一点是修积功德自然获得果报,没见到的是:修积功德后,以发愿印持回向能使功德增长、广大、无尽。错误是,以“修持善法本身能得果”这一点否认发愿的增上作用。这种邪执不加以破除,就会障碍主动地运用发愿来创造殊胜果报,就像不通达致富方法的人守定一亩三分地,而拒绝更大的发展一样。

下面用两个比喻来说明。

绘画的比喻:

比如,一张宣纸和一块墨价值一百元。画家匠心独运、挥毫泼墨,很快就在上面画出一幅意境优美的荷塘月色图。固然,纸墨不必要观待画家也有它自身的价值,但不能以此否认画家的绘画具有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其实,加入了画家绘画的因素,才让纸墨变成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普通的一张纸、一块墨,在画家匠心独运的挥洒之下,形成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悬挂在艺术殿堂里供千万人观赏,甚至成为国宝,流传百世。

所以,不能说“纸墨本有它的价值,何必要请画家来绘画呢?”这样的眼界就太低、太窄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这颗灵妙的匠心,它的起用能赋予纸墨伟大、不朽的艺术价值,让它从一百元的纸墨顿时变成价值上千万的艺术珍品。所以,技艺很值钱,外表上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一起用就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所以,定数中有变数。纸墨原材料的价值是定数,加上画家的技艺,就会形成新的巨大价值。画家的技艺能让纸墨变成无价。

人民币的比喻:

虽然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有它自身的价值,但使用者的运用能让它的价值发生变化。比如这一百元可以上饭店吃一顿,转化为能量,起到滋养身体的作用;也可以投资入股,在股票升值时,上涨为一千元;还可以印刷内含无上甚深妙法的佛经,成为无价的法宝。

所以,定数中有变数,一百元是定数,配合使用者的意图和方法,能使它的价值发生种种转变,操作方法越高明,形成的价值越大。

以上的比喻启发我们,修积了种种功德,等于做成了一块好材料,在此基础上,必须要有意识地运用发愿来赋予它更广大的价值,以求引生最殊胜的果报。

学过电子学的人知道,电子线路中有一种放大器,它的作用就是把微弱的信号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倍地放大。我们的心就是这个放大器,每当我们做了功德,千万不要忘了念修《普贤行愿品》回向这个能让功德无数倍增值的重要环节。

相比于佛法的大道,绘画只是小技。能在自己心上刻画好普贤行愿,才是伟大的丹青妙手。愿的庄严并非绘画艺术可比,它是在用心描绘未来如海菩提行的庄严,也让所作的功德成为广大不可思议。

所以,做完任何功德,都必须在心上画一个普贤行愿的法界行海图,没有画上,就非常遗憾,那就只是一张贫乏的“白纸”,没有气象万千的大愿庄严。

要画好它,一、要把心融入普贤行愿的意境;二、要“胸中有丘壑”,整个普贤行愿的内涵要非常熟悉;三、要“笔法”纯熟、精湛,要有大气,“运笔的技艺”就是内心随文作观的能力,“大气”就是整个吞尽一切普贤行海,横遍竖穷,无穷无尽。后两条来自对普贤行愿的深入领会、掌握,需要有闻思修的功夫。

引向未来的愿力

有一段话说:“庄严佛法界是大事,只是修持功德还不能成就,因此必须要凭借愿力。就像牛虽然有力量能拉车,但只有依靠驾御者才能使牛的力量有所指向,到达目的地。清净大愿也是如此,福德如牛,愿如驾御者,两者要互相配合,才能引向大果。”

这一段重点地提示我们,单单修功德还不够,必须配合上发愿,才能引向菩提大果。人驾御牛车的比喻是说,牛虽然有力气能拉车,但没有驾御者引导,牛东奔西走,没有固定的走向,也不可能走到目的地。牛有力量拉车是比喻福德能感果,人驾御牛比喻愿力的引导。

庄严佛法界是最伟大的事,不凭借普贤行愿的力量往佛果上牵引,单单修持福德,能引向佛果吗?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凭借愿力的引导,才能趣向佛果,愿能把功德引向所愿目标。

我们可以问自己:哪个法能引导我走未来的路呢?血肉的身体能引导我吗?物质的财富能引导我吗?珍宝、衣服、轿车、洋房能引导我吗?这些无心识的无情物怎么能引导我呢?这样一反问就知道,能凭借的只有自己当下的心,只有用心来引导心。

再这样思维:怎样用心引导自己的未来呢?未来不会来到现在,现在也不会和未来同在,只有运心往所愿的方面作意发愿,才能以愿力导向未来。除了这样做之外,再没有其它办法。所以,发愿是以心引导未来的唯一方法。

比如射箭,由最初发箭的力量,箭离弦之后就会射向目标。发箭是现在法,箭的飞行是未来法,由现在往未来的目标上发力,就能引导箭射向目标。这个比喻对应在心上就能领会,我们以心往所愿的目标作意发愿,就能让功德朝着目标去实现。这是我们引导未来的唯一途径。

由射箭的比喻还能得到很多启发,比如:箭射得准,就能正好射中目标,可见发愿时作意一定要准确;发箭的力量大,速度就快,可见发愿时心一定要猛利;箭随着往哪个目标发射,就能射向那个目标,可见发愿可以广阔地用心,朝着菩提行的方方面面作全方位的发愿。

普贤行愿的愿力发射,正是对无上菩提的修行最全面地指向,最广大地指向,无穷尽地指向。把这些特点和上面说的结合起来思维,就能深深地相信,要成就无上佛果的功德庄严,要实现无量无边的菩提行海,要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普贤行愿是必须殷重修持、绝不可缺的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无论处在修持的哪种阶段,只要想成就佛果,都必须配合着普贤行愿来修,不然,单修功德而不修普贤行愿把它引向佛果,终究不可能成就。以这个原因,大乘修行人做任何功德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这才是大乘修法的结行殊胜。

注意,通常所说的三殊胜,最后的结行回向殊胜,就是指做完功德后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印持来回向功德,由此就让功德成为成佛的正因,这一点万分重要。

有人问起“印持”的意思,按照藏文直说,就是“已经盖完了章”。我的理解:盖了章是表示生效,一定会发生效用,比喻所做的功德一旦以念修普贤行愿回向盖好了章,就会按那样发生效用;或者,印章上刻有很多文字,一盖印,这些文字就顿时都印在纸上,我们依《普贤行愿品》如理地发愿回向,一条条愿义随着就盖在自己心上,就能让修行的功德往所愿的方面去实现果报。

这就像机场的指挥中心对机场上的众多飞机发出指令之后,飞机就开始起飞,朝着目标四面八方地飞行。我们的指挥中心唯一是自己的心,我们引导自己未来的方法唯一是往未来的目标作意发愿,心中一发愿,就会往所愿的方面趣向。无上菩提道和果的重点都含摄在普贤行愿的所愿中。所以念修《普贤行愿品》发愿回向,就是直接把心引向这些所愿境而发起希求心,往出家、持戒、不忘菩提心、不离同分菩萨、不离善知识等的方面发心趋向,往摄持正法、利益众生、趣入圣者境界、趣入净土、成满普贤愿王等的方面发心趋向。

整部《普贤行愿品》就是一颗大印,上面有如海的行愿文字,按照每一条愿的愿文如理作意,就把未来礼敬、称赞等等一系列的道果趋向指令全部清晰地盖好了,一条条未来心上的路,都通向了无上果地。

以上这些是对印持的理解。由此就明白,没有普贤行愿的印持,无论做什么功德,都成了没有圆满的回向。修行有前行、正行、结行三部分,按普贤行愿印持回向是任何修行的结行殊胜,缺少了它,就等于没有了结行,缺少了三分之一,这样怎么能成功呢?所以,每天修法后,做功德后,必须加上念修普贤行愿回向,这是终生不可一日缺少的修持,是从现在直至成佛不能缺少的修持。

以上讲了做任何功德都要配合普贤行愿来修,才成为大乘的殊胜修法。

讲到这里,想起上师法王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比如,上师朝五台山、峨嵋山等的神山、朝礼印度金刚座等的圣迹,每次传法、修法的前后,都一定配合《普贤行愿品》的念修。上师在引导千千万万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时,也是以念修普贤行愿作为基础来开展。在转绕金刚座时,上师是以《普贤行愿品》的四句偈为主来发愿(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为什么要这样事事配合《普贤行愿品》来修持呢?在《愿海精髓》中能看到上师的愿力:愿毕竟圆满普贤行愿所说的如海菩提行。圆满菩提行海是菩提道的究竟目标,所以,上师事事都往这个目标上发愿,做任何功德都按普贤行愿发愿。

反观我们,是否忘失了根本呢?我们布施、放生,功德做了一些,数字上念了一些,马上就非常满足,不去想更重要的发愿的方面。只有一种炫耀的心态,什么回向也想不到。或者,我们出家僧人接受施主的供养,但好好地为施主、为众生发愿却一点也没有。或者,闻思上,只觉得这只是听了一点,不会去珍惜闻思的功德,殷重地以发愿作印持,常常是敷衍了事地念两句。这些现象并不是别人造成的,这是自己内心没有尊重普贤行愿的缘故。

大恩上师的话:“现在我对什么都不希求,但对僧众每天能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却有强烈的希求心。如果僧众每天能如法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我住在世间也觉得有意义。”通达显密法海的法王如此重视僧众念诵《普贤行愿品》,我们的态度如何呢?是不是轻视《普贤行愿品》,认为这不是重要的修法呢?

我们务必要观察清楚:未来成佛的果并不是在物质上形成的,也不是在身口上形成的,而是由内在的普贤行愿力形成的。所以一定要把虔诚的发愿融进去。说很有钱用在很多佛事上,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把普贤行愿融进去。说很有功德,处处去过、拜过,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把普贤行愿融进去。

在放生时、在上供下施时、在闻法修法时、在朝山礼佛时,一定要配合普贤行愿来发愿,哪怕供一杯水、献一朵花,也要配合发愿。有发愿就会形成无限的功德,结成无量无边的果实。这样做,不管做什么功德,都决定在做真实的佛事。所以一定要这样来印持。世俗成佛的缘起,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普贤行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