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讲记

《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讲记》 ︱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 奉诏译丨智圆法师 讲解 ︱

将释经文,大分为三:

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一、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尊者阿难,于日晡时从禅定起,与五百比丘俱诣佛所,合掌恭敬,顶礼佛足,却住一面。

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当中。尊者阿难在日晡时从禅定中出来,和五百比丘一起来到佛面前,顶礼佛足,退立一面。

尔时世尊,即告阿难及诸比丘,我有法要,初中后善,其义微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所谓入母胎藏修多罗法,应当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解说。

当时,佛告诉阿难和诸位比丘:“我有上好的法要《处胎经》,你们要谛听,好好地思维忆念,我来为你们分别解说。”

“初中后善,其义微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这一句显明了本部经的功德。

初善,指最初听闻而确认生是苦,生的根本是爱,生的息灭之道是无我,生的灭尽是寂静涅槃,由此发生信解。其次,以思慧印持法义,决定解了能得究竟安乐的正道,由此发生殊胜欢喜,即是中善。最终,依教修行而产生无我智慧,彻底远离三有,即是后善。

“其义微妙”,指本经无倒宣说了四谛。其中,苦集二谛为流转缘起,道灭二谛为还灭缘起,对于四谛的所知义,本经具足能断除无明的微妙法义,故称“义妙”。比较而言,不同于世间所说常乐我净等的颠倒邪论,也不同于宣说各种无意义知识的立论,本经能够断除业果愚和无我真实义愚,因此是“义妙”。

“纯一无杂”,指本经宣说息灭生死的出世法要,包括细无常、三苦、无我等,丝毫不杂外道邪论之法,纯为不共佛教之法。如《论议正理释论》云:“对治一切烦恼敌,救护众生离恶趣,具救治德故为论,他教无有此二者”。

“梵行”,指得证涅槃的道行,“梵”是涅槃义,“行”为正道义。“清白”,指一切惑业苦的杂染法都净除无余。“具足”,指不仅仅对治少分的欲界烦恼和少分的恶趣之苦,而是无余对治三界一切烦恼和一切诸苦。由于本经具足了能到达涅槃彼岸的法,因此称为“具足梵行之相”。

“修多罗”是梵语,翻为契经,指这部佛的善说是契理、契机的圣教。不仅契合四谛妙理,指示了流转、还灭两重缘起,而且契合一切在生死中希求解脱的欲乐,又契合人道之机——特别指示了集谛(淫欲为生死根本)、苦谛(人生八苦)等,因此称为“修多罗法”。

对于如此殊胜的法要,为能在缘起上相应,佛陀教示说“应当谛听,善思念之”。具体来说,是耳根听闻说法者的音声,心中不起邪执和贪嗔等有过失的等起;之后一心专注音声,并且真实、清净地受取;为防止法义丢失,还要善加思维、忆念,受持在心,使之成为修心的根本。由此,将转变我们对于生死的看法,从过去还存在幻想希求,转为完全厌患;从过去一直滋生生死的根本,转变为逐渐断除生死根本;从过去一直缘自我而转,转为安住无我中;从过去追求生死法,转变为息灭追逐、一无所求。这些都是由于受持本部四谛法要以后,心能完全入于解脱道所致;要想心入法道,则须以“应当谛听,善思念之”作为缘起。而且,具足了这一缘起条件,佛也说到“我今为汝分别解说”,反之,就得不到利益,甚至滋生过患。因此,这是缘起最初的要点。

阿难白佛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阿难启白佛说:“唯然世尊,我们欢喜听闻。”

此处,阿难愿奉佛旨,以“唯然”来表示。由于佛陀将宣说缘起的真相,阿难领知佛意,深深地明白:我是生死病人,需要依止良医般的导师来受取法药,应当一心殷重地谛听,不起邪执。一句一句受持在心以后,还要服用法药而不是继续著在戏论上,由此,将解除生死的大病,因此说“愿乐欲闻”——如同病人欣求大医王的良药般,当然非常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