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宗分

《无量寿经大疏(五)未定稿》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以下是世尊为弥勒菩萨为主的大众辨明出离的要道,承接上文的“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遇佛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倘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

世尊告诉弥勒菩萨和人天等:我现在给你们说明世间的真相,人是因为他的目光太短浅,看不到三世因果的真相,这样就只认现前一世的享乐为最重要,这使得人生多数时间都投注在追求现世享乐上。这样,人就没办法超升。不能按法道走,人就没办法升华,就没办法往上得善趣,得解脱和成佛。所以,人是以业果愚作为根源,以狂乱的行动作为习性,使自己严重偏离了法道,致使无量亿劫堕在恶趣中无法超升。

因此,人的自救要从认识因果律开始。见到了心上的善恶因果,就能看到这上有一条正道。他知道未来的苦乐全是由业决定,如果为了现世享乐而造罪业,这就完全走到险道里了,会让自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反过来,眼光放长远,着重考虑后世,多做对后世有利益的事,那就能上升到善趣。

以这个原因,佛教我们“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就是要我们对未来的前途深思熟虑。这样,我们就应该从现在起反复考虑,重新规划人生的路。以前是被业果愚蒙蔽了心,完全落在颠倒的非道里,做的都是损坏自他的行为。这个业果愚就是造罪的总根源,招来无数恶趣苦的总根源。只要还有业果愚这个最重的无明,就会使自己无穷尽地受报。所以,要拯救自己,就必须破除业果愚,之后开出业果的正见,按因果律来决定要走的路。然后要在心上发誓:以后我一定要走正道。

怎么走呢?就按世尊的这句教诲来走,就是要“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人的升华要从遵循法道断恶行善开始,由这个人天善行的基础来保住人天身,之后才能发起信愿行,上升到净土,解脱和成佛。

所以,必须依止《观经》里的“三福”来生入净土。第一人天福,就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说的就是要在自身上真实做到远离众恶,勤行诸善。本经佛说的这一句总的开示了人天道的修法,这也是佛道的基础,非常重要。

“远离众恶”,是指我们已经明见了因果的道路,知道这里面黑白分明。凡是身口意造作恶业,都会让心堕在恶趣苦里,所以要在自身上远离一切身恶、口恶、意恶,这叫远离诸恶。要在自己心上抉择,我要怎么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而且要“勤而行之”,要像商人积累财富那样乐此不疲,就是要看到,善行才是我们后世得安乐的资本,所以凡是有行善的因缘,就要尽可能地以自己的心摄取这一份利益。

我们断恶行善修得好,就立好了人天善行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信愿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以上是第一层修心的教法。

下面是第二层修心的教法。就是要更深地看到,世间善趣的乐也全部是苦性,对娑婆世界发彻底的厌离心,一心求生净土。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首先,“爱欲荣华”四个字表示世间一切情爱、享受、荣华富贵等的圆满。现在要问:这些是我们该求的吗?同样是不该求的,因为全部是苦,没有乐。这上一旦认清了,就会一心求生净土。

因为恶趣当然不能去,而善趣的乐也只是暂时虚假的享受,过后就有忧苦降临。这种乐是和苦相连的,或者是产生后苦的因,所以不是真实的乐。这上看清楚了,就应该一心求生净土,因为生到净土唯一受用无漏的乐,不会转成苦。而世间的爱欲荣华,全都会坏灭而转成忧苦,因此我们不取这种乐。

就像有毒的美食,正吃的时候有一些乐受,但过后会引发病症,有智慧的人见到这个结果,就不会去受用。又好比小儿舔食刀刃上的蜜,在尝到一丝甜味后,就有割断舌头的大过患来临。要像这样见到善趣的乐是引发后苦的因。

这要按佛的指示来观察。“不可常保,皆当别离”,就是要从结局上看,从无常坏灭上看,总的是这样抉择:爱欲荣华是因缘生的假相,因缘和合时,似乎很快乐;因缘一消散,就当即坏灭。坏灭时就引发很大的忧苦,所以不是真正的乐,因此说“无可乐者”。

“乐是苦”

下面按彭二林居士对这一段的注解,详细地来讲明这个道理。

“一切世人以欲为乐,不知是苦。智者观之,唯苦无乐。”他说,世间人都以得到五欲享乐为快乐,不知道这就是苦,智者却看到这上面只有苦,没有乐。愚人就只看当前的一点,智者关注最终的结局。如果结局是苦,就判定这事不是好的。智者的眼光,不是只看一件事情最初的情况,而是看它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如果结局是非常苦的,那这件事本身就是苦。或者说,唯一是由前面这个乐,才引出了后面这么大的苦,前面这个乐分明是制造苦的因。这么一看,世间的乐全都是苦相。别离的泪水是从团圆的欢笑来的,失败的忧苦是从成功的喜悦来的。看到了无常坏灭的一面,就看到了苦相。积聚最后是消散,崇高最后是堕落,会合最后是别离,有生最后是死亡。像这样,世间的乐都是以苦来告终。

往生净土的乐完全不同。生到净土,得到佛神力摄持,完全转成了返回法界的缘起,从乐入乐的缘起。这就不可思议,一直到细分上的任何一个心念,全都被佛力摄持,只往觉悟的方向走,没有一念会退堕。即使是凡夫,还没有断烦恼,但一生到极乐世界就不再起烦恼,本性日益开发,都是无漏的乐,没有坏灭的忧苦。

这样对比才知道,世间上的求乐就是在求一堆苦因,就好像吃各种有毒的甜食一样,不断地往肚子里服毒,最终以这些毒素只会一个接一个发生剧苦。浅见者以为现在得到了这个乐那个乐等,他不知道这些全是造成以后坏灭忧苦的因,一个个爆发的时候都苦不堪言。所以,世间总是快乐过后忧苦不堪,失去时的苦总比享受时的乐多。其实有多少个乐,就要受多少个放大的苦。人的算盘都打错了,享乐的代价太惨重!

再一路看到天界,会觉得比人还可怜。像欲界天的坏苦,比人要大得多。由于五欲的引诱力非常大,当时的虚幻感受特别强,所以天人对五欲有很大的贪著。他一生亿万年里,心时时都耽著在欲乐上,刹那刹那是那么强的耽著、那么强的欲,坏苦积得那么深。因为在后边际上会出现极大的坏灭忧苦,所以天人到最后要死的时候,见到自己就要堕落,再也得不到天界欲乐,内心的忧苦比地狱的苦还重。

所以,贪执的力量越强,心里的执著就越大,下堕势能就越大,或者说失去时的心理落差就越大,心上会猛利地发起忧苦。比如没有地位的人退休,就像换件衣服一样,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地位很高的人一旦退休,再握不到过去的权力时,心里就非常苦,他的失落感很强。

这样才知道,原先的爱欲荣华每一个都是坏苦,是苦的因,每一个都和苦相连。当它显现时,人们误以为是乐,所以享受的时候贪著的心非常强,整个心都附著在上面。这样一旦破灭,心得不到满足时,心理落差就很大,这都是前面的乐变出来的苦。如果前面对它根本没有贪著,那它坏了也不会忧苦。这就看到,后来的忧苦全是由前面的乐著变出来的,这是心上必然的缘起律,可以一概地认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