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净心法要讲记

《净心法要》 ︱ 益西彭措法师.译讲 ︱

以下交待观修的要求、方法、作用等。
丁五、修法窍诀分三:一、观修的方法 二、观修的要求 三、观修的作用
戊一、观修的方法
倘若散失复如前,再依次第别别观。
“散失”,即安住无我定解的相续不能持续。“如前依次别别观”,即再按上述次第,从多体观开始,依次对无常、苦、无我,从不同侧面具体观察。
有时亦可无次第,诸法随意择一缘,
种种观察而思彼,即于此义数数观。
有时也可以不拘次第,在上述各种观法中,随意选取一者作为观察的对象,针对它运用多种观察来思惟,而且须对这一意义反复观察。
有时思维他者蕴,有时反观自蕴身,
有时观诸有为法,于何贪执即遮彼。
有时思惟身边某个熟人的五蕴,有时着重观察自己的蕴身,有时对所有的有为法观察。总之,自己贪执何者,就应当努力修习相应的对治法来遣除。
比如,有时贪执亲友,或者嫉妒他人的圆满,这时应当观察对境的五蕴,如能观见他(她)只是多体、无常、苦恼、无我的蕴聚,自然就能止息烦恼。
又如,有时慢心很强,或者无法对治我和我所的执著时,应当对自己蕴身积聚的本性或者某些支分进行观察。
总之此四观察门,舍置非理作意后,
观察之轮无间转,如观察量定解生。
总之,对这四个观察的方面,舍去非理作意,收摄心念之后,专心致志地投入观修,让观察妙轮不停地转动。观修的结果是:随同观察的量有多少,将会引生相应之量的定解。
戊二、观修的要求
于此种种所缘境,心识清晰而游履,
应如烈火之燎原,相续不断逐一转。
此颂提出对观修的两个要求:一、心中要观得清晰;二、观想应持续不断。
如同骏马驰骋之处叫做行境,心所游履之处也称为境。譬如:色是眼识游履之处,称为色境;声是耳识游履之处,称为声境;乃至法是意识游履之处,称为法境。此处是说,对于以上每一种观修的所缘境,都应令心识清晰地游履,也就是在第六意识前,一幕一幕都要清晰、明显地显现出来。
“烈火燎原”是比喻:草原着火时,野火接连不断地从一根草燃至另一根草。同样,观修应当一个接一个地思惟、观察,不让心有非理作意的机会。
《法句经》云:“如盖屋不密,必为雨漏侵,如是不修心,贪欲必漏入。”屋顶盖得不紧密,一定会漏雨;修心不绵密,贪欲也会漏入相续。
于我往昔诸时中,非理作意诸邪念,
念念迁转之此位,其上安置观察修。
就在我往昔所有时间当中,非理作意的种种邪念相续不断转入的这个地方,放上观察修。(前三句要连在一起看。)
通俗地说,就是在何处跌倒,就应在此处站起来。
譬如:过去缘异性的身体由净颠倒而邪念纷纷,以致深陷欲海,难以自拔;现在就在此处,放上四种观察,洞见异性身的本来面目而欲海回狂。
或者,无始以来缘轮回的圆满生起安乐想,以此乐执驱使身心向外追逐,由此数数生起后有受,缠缚在生死网中。现在就在此处运用四种观察,直观苦谛,引发厌离,走向解脱。
或者,以往缘蕴身念念执我、起惑造业,今后则在此处观修无我,遣除“我爱”、“我慢”。
总之,今后面对轮回的一切显现时,都要如理观察,遮遣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以及由其引生的八万四千种邪念。
设若久修而疲倦,对治之观无力为,
烦恼诸敌亦不生,心应住舍而休息。
如果久修后身心疲倦,无法继续安住正面对治的观修,反面贪嗔等烦恼也无力产生,这时应当让心安住于舍的状态中,放松下来休息。
一旦倦消力充沛,复应如前别别观,
与此观察念同时,正知正念而安住。
一旦疲倦消失,恢复充沛的体力、心力之后,又应如前一样别别观察。在观察忆念的同时,应当保持正知正念。
初学者在此时若不继续观察修,则非理作意又会产生;一旦产生的次数多了,养成习惯后便难以对治。真正希求修法的人须知,如果自己不进行观察修,相续中生起非理作意,也只是无意义地徒增烦恼、恶业而已。
设若忘失正念时,烦恼又复重现起,
见敌应需持利刃,别别观察当引生。
假如忘失正念,心中又生起了贪嗔等烦恼,这时如同遇见仇敌,应立即手持利刃殊死搏斗,行者也应拿起武器对治,努力引生别别的观察修。
修法中如果忘失正念,由过去习气的力量,烦恼又会生起,这时必须视它如怨敌,以观察修与它战斗。否则,在最初烦恼生起时,便放任自流、数数非理作意,这样资养到最后,烦恼势力强大、无法对抗时,就只能任由烦恼支配了。
戊三、观修的作用
犹如于暗现光明,如是别别观察修,
纵少亦于烦恼害,大者破惑何须言。
如同现前光明必能破除黑暗一般,即使只是少量的观修也将直接妨害烦恼,何况大加观修,更能摧破烦恼。
《弟子书》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暗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暗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燃;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这两颂实际和“非理作意烦恼因,如理作意能除彼”是同一含义。须知,非理作意会引生烦恼,如理作意能止息烦恼,正反面有这样决定的因果关系。所以,若对三有起安乐想,加重非理作意,会导致愚痴黑暗极为深厚;而对三有起苦恼想,增上如理作意,将令愚痴逐渐微薄。同样,如果串习清净相增长,将令贪欲火焰极为炽燃;修习不清净相增上,可立竿见影地止息贪欲的火焰。因此,能出现多少如理观修的光明,就能破除多少烦恼黑暗。
有为轮回诸过患,以心能见有几许,
如其量于无为灭,了知清凉寂无上。
此颂是说观修轮回过患和了知解脱利益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观察,能够以心观见多少有为轮回的过患,则对无为涅槃寂灭、清凉、无上等的功德,也能了知多少。
譬如:观见五取蕴的转生有多少过患,相反就能了知涅槃无生有多少寂灭、清凉和无上。同样,观见蕴身的衰老、疾病、死亡等各有多少过患,相反也会了知涅槃的无老、无病、无死具有多少寂灭、清凉和无上。如是对于轮回三苦、八苦、六道诸苦,都应反面思惟无为涅槃的利益。
丙二、相续中生起之量
二、相续中生起之量
尽自他蕴有为法,多体无常苦无我,
何时串习彼法后,自然而然心通达,
由此勿须特意观,心无勤作任运显,
诸现悉成破碎境,尔时当伏烦恼敌。
前二句说明所应通达的内涵,即:自他以业惑所造作的五蕴有为法,无一不是多体、刹那无常、为业惑所支配的苦性、毫无实有自性之人我的无我。
后六句说:何时经由串习四种观法后,内心自然通达有漏蕴的体相,由此达到自心不必特意勤修,便能任运现见一切显现悉皆成为支离破碎的境界,尔时将会真正压制贪嗔等烦恼敌。
远离烦恼波浪故,此时意海已澄清,
似彼圣者自在境,触及寂止三摩地,
心于安住寂止中,内观心性胜观起。
这是说明以净心法为前行可以成就寂止与胜观。
由于非理作意的狂风得以平息,烦恼的波浪停止涌动,此时意海澄清无波,相似于圣者自在的境界,已经触 [1] 到寂止三摩地。心安住在不外散的寂止中,内观自己的心性,由此将引起无误证悟法性的胜观。
此为三乘诸行者,最初共同入门道。
净心四观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行者的共同入门之道。换言之,不论修学何宗何派,若求解脱,一定不能离开此法,以此为基础,才能筑起深广菩提的大厦。三十七菩提分中,最初一步的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实际就是此法。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云:“四念处者,佛法之总纲,……出生死要路,成菩提通途也。”

[1] 触:如手触开关,电灯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