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大乘庄严经论颂科判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皈依品第三

丙二、分别所知分四:一、皈依;二、种性;三、发心;四、修行(二利)

丁一、皈依分三:一、皈依之殊胜差别;二、具有殊胜差别的皈依之自性;三、摄义

戊一、皈依之殊胜差别分二:一、略说四种殊胜差别;二、其义广说

己一、略说四种殊胜差别

若人皈三宝,大乘皈第一,

一切遍勇猛,得果不及故。

难起亦难成,应须大志意,

为成自他利,当作胜皈依。

己二、其义广说(依略说次第)分四:一、一切遍差别;二、承许差别;三、得果差别;四、超胜差别

庚一、一切遍差别

众生遍乘遍,智遍寂灭遍,

是名智慧者,四种一切遍。

庚二、承许差别分二:一、宣说真实;二、以喻宣说

辛一、宣说真实

希望佛菩提,不退难行行,

诸佛平等觉,勇猛胜有三。

辛二、以喻宣说分二:一、转轮王子喻;二、大臣喻

壬一、转轮王子喻

发心与智度,聚满亦大慈,

种子及生母,胎藏乳母胜。

妙相成生力,大乐大方便,

如此四成就,是名为胜身。

光授法自在,巧说善治摄,

由此四因故,佛种则不断。

壬二、大臣喻

入度见觉分,持密利众生,

由此四因故,得似于大臣。

庚三、证悟差别

福德及尊重,有乐亦苦灭,

证乐证法阴,习尽有灭舍。

庚四、超胜差别

大体及大义,无边及无尽,

由善世出世,成熟神通故。

戊二、具有殊胜差别的皈依之自性

希望及大悲,种智亦不退,

三出及二得,差别有六种。

戊三、摄义

皈依有大义,功德聚增长,

意悲遍世间,广流大圣法。

种性品第四

丁二、种性分三:一、宣说具有种性;二、宣说不具种性,三、以赞叹大乘种性的方式摄义

戊一、宣说具有种性分二:一、总标略说;二、其义广说

己一、总标略说

有胜性相类,过恶及功德,

金譬与宝譬,九种各四种。

己二、其义广说(依略说次第)分九:一、成立有不同种性;二、成立大乘种性为殊胜;三、种性之自性;四、种性之相貌;五、种性之分类;六、障碍苏醒种性之过失;七、大乘种性之殊胜功德;八、种性之黄金譬喻;九、种性之珍宝譬喻

庚一、成立有不同种性

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

由此四差别,应知有性体。

庚二、成立大乘种性为殊胜

明净及普摄,大义亦无尽,

由善有四胜,种性得第一。

庚三、种性之自性

性种及习种,所依及能依,

应知有非有,功德度义故。

庚四、种性之相貌

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

庚五、种性之分类

决定及不定,不退或退堕,

遇缘如次第,品类有四种。

庚六、障碍苏醒种性之过失

应知菩萨性,略说有四失,

习惑与恶友,贫穷属他故。

庚七、大乘种性之殊胜功德

功德亦四种,虽堕于恶道,

迟入复速出,苦薄及悲深。

庚八、种姓之黄金譬喻:

譬如胜金性,出生有四种,

诸善及诸智,诸净诸通故。

庚九、种性之珍宝譬喻:

譬如妙宝性,四种成就因,

大果及大智,大定大义故。

戊二、宣说不具种性:

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

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

戊三、以赞叹大乘种性的方式摄义

广演深大法,令信令极忍,

究竟大菩提,二知二性胜。

增长菩提树,生乐及灭苦,

自他利为果,此胜如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