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定解宝灯论》讲记 四十二[第七个问题]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664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解《定解宝灯论》,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

庚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

远离心识的智慧,也就是大中观、大圆满。若是没有远离心识、远离分别,都不是究竟的中观,也不是究竟的大圆满。究竟的中观和大圆满都是远离分别的,是超越心识行境的。

有人认为中观和大圆满在本义上也有区别,大圆满肯定比中观更究竟。麦彭仁波切在此处再次强调,真正证悟了这个大空性的时候,和大圆满是一样的,没有比这更高的见解。二者讲的都是第四灌顶之智慧,即远离心识、超越言思的究竟的智慧。显宗和密宗最终讲的都是这个智慧,在本义上没有差别。真正能够证得的时候,也都是没有差别的。

那么,显宗和密宗是不是没有差别?中观和大圆满是不是没有差别?不是。在证悟的方法以及窍诀方面,二者肯定是有差别的。比如,我们要到达一个地方,目的地都是同一个,但是所采取的方法有所不同。若是坐汽车,肯定最慢、最困难;若是坐火车,稍微好一些;若是坐飞机,肯定很容易就能够到达目的地。我们讲远道、近道和捷径道三个过程,一般的显宗属于远道,这个过程非常漫长,非常艰难。一般的密宗都属于近道,它与远道相比肯定要快速、轻松、容易。大圆满是捷径道,肯定更快速,也许瞬间就能够到达,这个过程也是非常轻松、容易的。显密在最究竟的密义上是同一的,在方法和窍诀方面,二则肯定是有差别的。

彼非言词分别境,是故不偏于非遮,
无遮异体现空等,无偏远离有无许,
法界智慧相圆融,自然智慧无住现。


最究竟的双运智慧是远离心识的,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言、不可喻的,它已经远离言思的分别境。在究竟的双运智慧前,不偏于任何一方。它既不是非遮,也不是无遮;没有一体和多体的差别;没有空和现的分别。

无遮是指空实有法的一个单空,非遮是指本具的现法始终不空。破一法时,若间接引出他法,这叫非遮;若没有间接引出他法,这叫无遮。最究竟的双运智慧没有这些分别,没有非遮和无遮、一体和多体、显现和空性等分别,这些都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呢?它已经远离这样一个分别境,所以都不存在。

“无偏远离有无许”: 最究竟的双运智慧无有偏堕,最终没有任何有无、是非等承许,因为它已经超越意识的分别境。若是有这些分别,就不是智慧了,因为它还没有超越心识。在这样的双运智慧当中,或在菩萨的根本慧定面前,没有任何承许。

“法界智慧相圆融”:“法界”主要指空性智慧。空性智慧之法界,光明智慧之大乐,二者相圆融,无二无别。既不是单独的空,也不是单独的明,空和明是不二的、圆融的。光明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光明,大空性和大光明是圆融不二的。

“自然智慧无住现”:自然本具的智慧自自然然无现而现,无住而住。它以这种方式现见,没有分别。现在我们用语言只能这样形容,它无住而住,无见而见,到时候自证自明。“无住”指它已经远离边法。“而住”指它本来就是如此,不增不减。无见而见,即没有能见和所见这样的分别。但是它也是自明自证,一切明明了了。无现而现,即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堕落任何边法,不堕任何偏袒,以这样的方式存在。

只有那些真正的成就者,他们自己才能够真正了悟和亲身体会。现在我们只能这样表达和形容,到时候你通过修行真正证得的时候,就如哑巴吃糖块一般,不可喻、不可言。我们大概可以这样描述、宣讲,其实真正最究竟的实义或境界是通过修行才能证得的,不是通过语言或外在的一些方式可以证得的。

如是超越诸承认,远离增损殊胜义,
法界觉性无合离,此不能诠不可言,
然非谁亦不能证,如同不可思议我。


“如是超越诸承认”:在这样的智慧当中,没有任何分别,所以没有有无、是非等任何承认。

“远离增损殊胜义”:空性、光明、大空性和大光明圆融,它原本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不增不减,将来我们真正能够证得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不会因为我们的宣讲、修行而有所增益和减损。比如,若原本没有的说成有,这是增益;若原本有的说成没有,这是减损。以分别念假立或诽谤原本的状态,这叫增损。我们分析是为了了知它,我们修行是为了让它显现而已。对它本身来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它原本就是这样的。为了能了知它本具的状态,能够让它显现出来,能够真正的现见,所以需要这些。没有别的什么。

“法界觉性无合离”:“法界”即本性、空性。法界空性不是一个单单的空,它原本就是这样觉悟的状态。它不离觉性,也是觉悟的状态。你真正证悟空性的时候,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了了分明,这种觉性是本具的。真正证得的时候,本具的智慧就会显现,这时候一切法的本性你都能够了了分明。

大空性和觉性是无合无离,原本就是一体的。它永远都是这样,原本就是这样。我们经常讲“如如不动、了了分明”。“如如不动”主要指本具的空性。若真正了悟和证得空性,即是如如不动。“了了分明”就是指觉性。空性本身就是一种觉性,它不是糊涂迷乱的状态,也不是无记的状态,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了了分明,都能精通。

“此不能诠不可言”:最究竟的实相它不是能诠和所诠的范畴。若有能诠,就能说明。最究竟的智慧、实相,不是一般能诠可以如实宣讲或形容的,它是不可言的。

“然非谁亦不能证,如同不可思议我”:它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言、不可喻的。讲是讲不清,想是想不到。那么它是不是谁也无法能够了知或证明?若是这样,它和外道不可思议的神我是否就没有差别了?

外道认为,这个不可思议的神我是整个器情世界的创造者,它是不可思议、不可言喻的。自宗也曾针对此不可思议的神我发出过很多的过失,实际上它就是有很多过失。若究竟的实相也是不可言说、不可想象的,那么岂不是和神我一样?自宗发出的过失是不是反过来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因以无垢理观察,所引各别之自证,
后得智慧定解灯,遣除疑暗现量见。


“因以无垢理观察,所引各别之自证”:二者完全不同。因为不可思议我的存在没有任何正确的理证,所以它无法能够成立。但是最究竟的实相是通过理证能够抉择的。若以无有错谬的理证去观察,通过逻辑去分析,暂时也能了解相似的实相,在相续当中也能生起相似的定解。然后以此定解继续修行,最后也能真正的地证得,最终也能够引生各别自证这样的智慧。

在世俗凡夫地的时候,通过辑分析或观察的方式去观察,只能生起相似的定解。在此基础上去修,能引生各别自证的智慧,即自己通过修炼能亲身体验。之前可能是比量见到,现在是现量就能够见到。

“后得智慧定解生,遣除疑暗现量见”:入定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分别念,亲自见到诸法的实相;出定的时候,相续当中能够产生真正的定解。犹如明灯能够遣除黑暗,定解能够遣除众生心灵的疑惑无明。

我们先是比量了知诸法实相,生起相似的定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最终引起各别自证之智慧,这个时候是亲见诸法实相的。亲见以后,在出定的时候,相续当中就能够生起真实定解。为什么呢?刚才入定的时候,是亲见诸法的实相,因此出定后,就能够在我们的第六识中生起这样的定解。

可见,诸法的究竟实相以比量、现量都能够证得,而外道不可思议我无论是比量还是现量都无法能够见到。我们通过逻辑和推理的方式能够见到诸法的究竟实相,这是比量;最后通过修行,这些瑜伽士真正能够证得、亲见,这是现量见到。既有比量见,也有现量见。既有人证悟,也有人证得。

显宗方便与智慧,相辅相成互印持,
密宗方便与智慧,证悟无离无合修。


“显宗方便与智慧,相辅相成互印持”:在显宗里,方便与智慧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印持。智慧有方便的摄持,方便有智慧的摄持。有方便就有智慧,有智慧才有方便。现在我们没有智慧,所以就没有方便。若是有了方便,就没有障碍,即心里没有障碍,行为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障碍。为什么有障碍?因为我们没有方便、缺乏方便。若有方便,就没有障碍了。为什么没有方便呢?就是缺乏智慧,总是堕落二边,偏于一方。任何时候都是,若没有圆满的智慧,就缺少方便。在显宗里,有智慧就有方便,二者相辅相成。以此方式去修,最后能够证得方便和智慧无二圆融的圆满境界。

在密宗里,直接以方便与智慧无离无合的方式去修。方便本身就是智慧,智慧本身就是方便。方便和智慧是本具的,是本来就具有的,二者本来就是一体,无离无合,永远是这样。显现方便和空性智慧都是无二无别的,证悟这样的真理后,以方便和智慧双运为道,最后能够证得实相和果位。

显宗是分别心的行境,所以它只能这样修。密宗大多是以亲身体验这种方式起修的,方便与智慧也是以这种方式修持。二者此处有不同之处。

远离戏论大中观,自性光明大圆满,
义同名称不相同,此外无有更胜见,


中观有小中观和大中观。离戏大中观和光明大圆满,二者虽然名称不同,但是意义相同。我们的自性本来具足光明,是不增不减的状态,所以称为“自性光明大圆满”。若真正证得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实际也就证悟了大圆满,除此之外没有更殊胜的见解和更殊胜的究竟实义。

有人认为证悟大空性的见解更高,但这个观点在此处是不应理的。你真正证悟的时候,二者的境界是一样的。你真正亲见、现量见到大空性的时候,实际就证悟了大圆满。有的人说显密在八地的时候统一,有的人说显密在一地(登地)的时候统一。真正现量见到离戏大空性的时候,已经见到了大光明、大圆满的境界。若是有比离戏大空性更高的见解,那就不是真正的正见了。

因无现空轮番执,远离四边之戏论,
除此之外其他法,则成具有戏论故。


因为亲见离戏大空性的时候,不是轮番抉择和取执,已经远离轮番的这种方式了,当下就远离有无是非四边,远离一切戏论。

此时若是有比这个更高的境界或更殊胜的诸法实相,那就又变成戏论了,所以这是不合理的。诸法的究竟实相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究竟的智慧也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个见解,所以没有更高、更殊胜的见解了。

在密宗里,尤其是大圆满里,没有更高的境界,也没有更殊胜的见解,否则就成为戏论。若是你真正现量见到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就已经到达了密宗里讲的境界,也达到了大圆满的境界,都是一致的。

庚二、别说显密要点与见解之差别:

然而显宗双运义,依靠观察而抉择,
密宗以自亲体验,成立自之觉性界。


显密是不是没有区别了?不是没有区别。在显宗里,主要通过逻辑分析和观察量观察的方式,抉择现空双运、二谛双运的究竟实义。它是比量见到不是现量见到,主要以观察的方式抉择实相。

在密宗里,通过修气脉明点、一些殊胜的窍诀等方法,让你亲身体验。“自之觉性界”就是以自证自明的方式,去了知,去证悟。

密宗是现量见到,显宗则是比量见到。显宗是因中观,密宗是果中观。显宗主要以观察的方式抉择的实相,而密宗主要以亲身体验的方式证得。显宗所证得的是小中观,密宗所证得的是大中观。这些是二者的差别。

是故所谓之中观,亦有二种之类别,
即是分别而观察,二谛妙慧道中观;
彼引二谛一味性,现空双运果中观。


所谓的中观分两种类别,如小中观和大中观,入定中观和后得中观,道中观和果中观等。前面讲过,自宗很仔细地分析,中观分很多种:入定中观和后得中观,大中观和小中观,果中观和因中观,细微中观和粗大中观,智慧中观和心识中观。前者是智慧行境,后者是心识行境;前者是现量见,后者是比量见;前者是亲身体验,后者是分析了知;二者完全是不一样的。

二谛分开,以各自的正量去观察,这个时候是妙慧不是智慧。因为此时还是心识的范畴,还不是真正超越的智慧。这是道中观,还不是果中观。通过它最后能够证悟双运的智慧,所以它是道中观。当真正获得二谛双运、无二无别的智慧时,这是果中观。

因果显密之见解,前者妙慧后唯智,
是故于此果中观,以大名称赞殊胜。


“因果显密之见解,前者妙慧后唯智”:显宗和密宗里讲的见解,二者两个是有差别的。前者是妙慧,后者是智慧;前者是因中观、道中观,后者是果中观;前者是心识中观,后者是智慧中观;前者还没有远离分别念,后者是远离言思的。

麦彭仁波切在此处强调,真正证量,即现量见到二谛双运的实相真义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密宗的境界。显宗最后是必须要入密乘的,否则不可能成就。依据麦彭仁波切的善说或观点,肯定是登地的时候就入密乘了,因为到一地的时候就已经现量见到了真相,这个时候是亲身体验的,因此应该是入密乘了。这里也有很大的辩论之处,有人认为显宗到一地的时候入密乘;有人认为显宗到八地的时候入密乘;有人认为到真正成佛、十一地的时候,显密才合一。自宗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在此处以麦彭仁波切的教言为依据,可以说是在登地的时候,显宗应该是入密了。

“是故于此果中观,以大名称赞殊胜”:现空真正双运,这是果中观。以“大”的名称来赞叹它的殊胜之处。如同前面所讲,为什么称“中观”呢?因为它远离二边,所以就是中观。为什么称为“大”呢?因为它远离了言思。此处也是,为什么称“大中观”、“大圆满”、“大手印”? 因为它已经远离言思了,以“大”来赞叹它的殊胜之处。

戊三(以二谛分别抉择之理)分三:一、真实抉择;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三、故对名同义异者须善加辨别之理。

己三、故对名同义异者须善加辨别之理:

如是实相亦复然,有法单空之实相,
二谛无别之实相,名同义异天壤别。


“如是实相亦复然”:中观有大中观和小中观、因中观和果中观等的差别。同样,实相也有这样的差别。

所谓的“实相”,有暂时的实相和究竟的实相。暂时的实相也有空相和现相。比如,二谛分开的时候,从现相的角度而言,火是热性的,这就是它的实相。但是它只是世俗谛上的实相,若从空相的角度而言,它不是实相,通过观察量观察,火的本性是空性的,因此空性为实相。但是若观待二谛双运的究竟实相而言,它也是个暂时的实相。可见,实相也分很多种,不能一概而论。

“有法单空之实相”:“有法空”是实空,它是一个单空,也是暂时的实相。为什么?它没有远离四边,它只是远离了有边。虽然它也是个空性,但是它不是远离四边的大空性,只是一个小空性。单空也是实相的,但是是暂时的一个实相。

“二谛无别之实相”:显现世俗谛和空性胜义谛无二无别的实相,这是究竟的实相。“单空之实相”和此现空不二之实相相比,前者肯定不是实相,只是暂时的实相,后者才是究竟的实相。

“名同义异天壤别”。名称是相同的,但是意义上却有天壤之别。单空之实相仅仅远离有边,它属于言思的范畴,没有超越。二谛或现空无别之实相是远离言思的大智慧,二者在意义上有天壤之别。虽然名称上都是空性、实相,但是实际意义有天壤之别。一个是凡夫的境界,一个是佛菩萨的境界;一个是属于世俗谛的,一个是属于胜义谛的;一个是没有超越的,一个是超越的。

实相也分这种很多种。若一说实相,就认为是究竟实相;一说中观,就认为是大中观;一说离戏,就认为是大离戏。这是错误的,不能一概而论或单独这样理解。否则去思维和辨别时,都是很困难的。中观大师们为什么出现很多不应理的说法呢?也是因为没有分析清楚,都一概而论,所以彼此存在很多辩论,出现了很多见解上的差异。

如是法性与法界,空性离戏灭尽定,
胜义谛等名虽同,究竟暂时差别大。


中观有小中观和大中观,或道中观和果中观。实相有暂时的实相和究竟的实相。同样,法性、法界、空性、离戏、灭尽定、胜义谛等都是如此。法性有暂时和究竟的法性,如断除有边的单空和远离四边的大空性;法界有暂时和究竟的法界,如远离戏论大空性和远离有边的单空界;空性有大空性和小空性;离戏有暂时和究竟的离戏,如单空不是全面远离戏论的空性,它只是远离有边的小范围的离戏;灭尽定有暂时灭尽有边的灭尽定和灭尽四边、八边等一切边法的灭尽定。胜义谛也有暂时的胜义谛和究竟的胜义谛。比如,单空是暂时的胜义谛,和究竟的胜义谛一比,它是假胜义谛。还有其他如般若、本性等,都有这样的差别。名字虽然是相同的,但是意义差别非常大,有的是暂时的,有的是究竟上的。

故当分析无谬说,如同胜达瓦之名

实相、空性、离戏等这些名称都是在不同的时处有不同的意义,所以一定要分析好,无有错误、正确地分辨和宣说。若是一概而论,会引起很多的邪见,也会引起很多的争论,更无法能够真正地抉择真理或证得真相。

“胜达瓦”是梵语,是以前印度的一种名称。比如,我们快要吃饭的时候,一叫“胜达瓦”,意思是“把饭端上来”或“吃饭”;要骑马去一个地方的时候,一说“胜达瓦”,意思是“把马牵过来”;坐船过河的时候,一说“胜达瓦”,意思是“上船”或“开船”。虽然使用的是同一个名字,但是它的意义不同。

胜义、实相、中观、离戏、发心、法界等,都是在不同的时处有不同的意义,所以要仔细分析、抉择才不会有错。比如,前代和后代的一些大德认为,所谓“中观”就是指大中观,所以不应该有承许,这是错误的。所谓“实相”就是指诸法的究竟实相,所以不能有承许,这也是错误的。中观有小中观和大中观,或道中观和果中观等很多分类。诸法的实相也有暂时的实相和究竟的实相,含义都是不同的。对这些名称若一概而论,肯定有很多过失。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之间,或前代大德和后代大德之间的很多争论和辩论都是因此而产生的。若是能够正确地理解、分析,是不会出现这些疑惑和争论的。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此处强调,必须要对这些名称仔细分析,要分清楚其在不同时处所代表的含义,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理解错误。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