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第四册)

  • 作者: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6811
  • 分享到:

(二)悲

所谓“悲”,亦即大悲心。大悲心是大乘佛法的精华,因为所有的大乘发心,都是以大悲心为起始的。如果失去了大悲,就根本不能称为大乘佛法。

佛陀所讲的大悲,是世间所有的思想当中都根本不存在的见解。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伦理道德,西洋文化提倡慈善与社会公益,但佛陀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思想,以及大乘菩萨所履行的无条件的奉献,却是整个世界绝无仅有的。

如果要细说大悲,则可从两方面着手:

1、世俗方面的大悲

譬如,佛陀在学道之时,仅仅为了让一头饥饿的狮子填饱肚子,就毅然决然地布施了自己的身体;又譬如,倘若有人强迫这个房间里必须有一个人从十楼跳下去摔死,那么,符合大乘佛法真正意义的行为,就是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都主动表示自己愿作那个跳楼人。这不只是嘴上说说罢了,而是发自内心的想到:“如果跳下去,一定会非常痛苦,不如让我来代替其它人承受这个痛苦吧!”

诸如此类的布施及忍辱等行为,都是世俗方面的大悲心。佛法的真正意义,是不仅要这样发心,还要有实际的行动;不仅要从事救灾、布施衣物、看护伤病患者等解决众生暂时痛苦的慈善活动,而且甘愿为众生的解脱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代价。

话说回来,我们不能因为慈善活动只能解决众生的暂时痛苦,就放弃力所能及的世间慈善之举。作为发心利众的大乘行人,社会上的慈善活动当然也应该参加。

戒律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重病卧床不起的比丘,由于没人照顾,所有大小便都拉在床上,污秽不堪的景象大家可以想像。

一天,释迦牟尼佛带着阿难来到这个比丘的住处。见到佛陀的大驾光临,比丘惶恐至极,然而,佛陀却轻言细语地安慰他,并让他把脏的衣物拿来,然后亲手替他洗。既然佛都能这么做,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更不用说了。不过,这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悲心。真正的悲心,是在生死关头能做出舍己为人的决定,并付诸实行。虽然在某些其它的思想或理论中,也提及了这一点,但他们的悲心,却是片面的,范围很狭窄的;而佛的大悲心,却是针对所有的众生,而不是仅仅针对人类或佛教徒的。

2、超世俗的大悲

更广、更伟大的悲心,是绝不止于让众生吃饱穿暖,虽然这些事也要做,但却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轮回的真相及解脱的方法。首先是令众生了解轮回的真相,然后教导他们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佛最伟大的慈悲即在于此。

为什么呢?譬如,纵使将一位病人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康复为止,但这样能防止他以后不再生病吗?不能。我们能解决的,只是这一次生病的问题罢了,他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所要经历的病痛,我们是爱莫能助的;任何形式的财物布施,都只能暂时地解决他人生活贫困、衣食无着的问题,却并非长远之计。只有让众生明了生老病死的真相,引导他们修行,从而踏上解脱道,才能彻底地、永久性地解决他们的所有痛苦,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度。

唯有佛这样的悲心,才算得上是大悲,其它世间的慈悲只能说是“悲”而已,还不能用“大”来形容,因为大悲心与佛的智慧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而菩提心也就是大悲心。

大家都知道,虽然其他宗教所作的慈善事业比较多,但其以救人救世之名所挑起的战争也为数不少,所以,这是不是绝对的慈悲心还值得商榷。相对而言,佛教从来就没有要征服或降服的意思,佛也说过,他根本不在意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所获得的胜利,他所强调的胜利,是通过调伏自相续所得到的胜利。

其实,大悲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意义:

佛曾经说过:“我告诉你们解脱的方法,要不要解脱,全由你们自己决定。”也就是说,每个众生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而不是由佛陀来安排的。这种说法所表明的态度,就不像其他宗教所供奉的“救世主”或“造物主”,谁能上天堂,谁该下地狱,都由他们来主宰。由此可知,在大悲当中,也包含了佛教的自由、宽容、平等、和平等意义。

分享到: